体育信息的特征实用13篇

体育信息的特征

篇1

1.1体育信息摄取和传播频度相对较快。新闻信息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和传统报纸媒体相比较,网络信息传播在传播时效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是报业媒体无法比拟的,各大型网站在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之后,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传播到另外一个角落,这种高效率的传播途径使得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任何体育信息,包括赛事状况,调查发现,对于赛事而言,有95%左右的信息浏览人员都希望在第一时间甚至同步了解到赛事的状况,而不是之后的几个小时,大众对于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就迫使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的获取时必须做到高效,另外,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赛事及体育明星的重大信息,都必须第一时间告之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体育爱好者,所以各大网站在体育信息更新方面更新频率非常快,调查发现在体育信息更新频数方面,基本上各大互联网站都能做到与事件发生的同步革新。

1.2体育信息的高度互动与参与性是网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网站而言,免费的信息获取需要网站承担较大的支出,为了在收益方面有更卓越的表现,就有必要了解大众对于信息的兴趣程度和关注程度,所以几乎所有的网站管理人员都会对自己网站的信息参与和浏览人数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首次允许运动员可以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发表自己的博客,这为运动员会赛事观众及支持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观众可以了解更多队员在赛事期间的心得体会、情感变化,通过这个网络交流平台,也可以让观众对队员了解更多,反过来,队员受到观众的支持和关注,对于提升他们参赛的信心也是很有帮助的。

1.3体育信息的自由选择性为用户的信息获取提供了诸多方便。相比较报业而言,互联网信息的容纳数量是巨大的,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轻松的在各大网站搜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信息,这种便捷性在传统媒体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版面限制信息容量相对较小,这本身就使得二者在市场角逐中网络信息传播更胜一筹,比如对于赛事密集的奥运赛事和足球世界杯,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关注的比赛和体育明星。

1.4娱乐化发展成为网站体育信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伴随着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于体育所赋予的价值,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大众生活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也具有明显的娱乐化趋势,以前的网络媒体受人们观念的影响,在体育信息报道中,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的状况,这和传统媒体的风格是完全一样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精神、体育明星、体育传奇色彩等方面的内容上,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在信息选择上需要注重这些信息的挖掘,信息的趣味性、可阅读性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带有故事情节的各类报道逐步占据了体育信息传播的大多版面章节。所以体育信息娱乐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媒体报道的主流趋势。

1.5媒介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资源共享成为当今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即便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网站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信息都能够及时地采集到,这需要传统报纸、电视台及其他互联网站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发展,所以在面对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时,这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一份报道,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搜狐网站与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等国内知名电视合全国众多卫星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平面媒体构建了一个专业的媒体联盟,而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与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世界知名媒体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体育信息的摄取和报道编制了一个立体式的网络联盟。这些短期联盟一方面可以提升各个媒体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资源的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2、互联网站体育信息传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面对各大互联网站体育信息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在看到成绩的一面,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不间断观察国内外众多互联网站对于体育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我们发现信息的过于集中是普遍存在的通病,也就是说在现有的信息传播中,各大网站对于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方面,可以选择的内容非常有限,各大网站在同一时间所报道的内容惊人的相似,这对于任何一个网页浏览者而言,通过一个网站就可以查询到所有的体育新闻信息内容,这势必造成网站资源的相互耗损。另外一方面,目前的体育信息传播大多数还是以国内重要体育赛事和体育人物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与体育相关的其他信息传播相对较少,这也反映出来,信息需求人员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信息面相对较窄。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信息的选择方面,各大互联网站除了信息的共享之外,更多时候,应该拓宽体育信息的涉及面,这样对于信息获取人员而言,就不会把体育信息内容局限在某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和学习以及获取人员的可持续获得信息,都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在体育突显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多的体育信息需要我们借助媒体来传播,而在众多媒体传播中,互联网的传播途径无疑是最快最便捷的,网站的发展使自己拥有了更多的用户,与此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访问量,提升网站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国素质教育人才的发展战略势必会为网络用户的增加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中我们看到了取得的众多成就,但是在网站体育信息传播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努力解决,为体育信息的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篇2

1 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信息效应特征与评价

信息交互活动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师生间必须依靠信息的互动来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控制过程,传达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没有信息流动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教与学的效果体现在信息交互活动的效应上。体育教学的信息互动形式主要表现在:语言信息交互活动,动作信息交互活动,暗示信息交互活动,实物信息交互活动等语言信息互动是师生间通过语言传递教与学的信息活动,如教师的讲解、要求,学生的提问、表达学习感受等动作信息互动是师生问通过动作来表达教与学的信息活动,如教师的示范动作,学生的身体练习等;暗示信息互动是师生间通过无声的语言来表达教与学的信息活动如教学中的眼神、姿态、标识、比划等;实物信息是师生通过教具和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信息活动,如多媒体、画板、挂图、小人等。体育教学的质量就体现在信息互动的效果上,因此,应分析和把握体育教学的信息互动效应特征,来评价和督导体育教学工作。

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观察到,语言信息互动的效果,在于口头传递要有启发性,要简明扼要、易懂、及时有效的标志是引起师生立即响应;动作信息互动的效果,在于动作表达要准确、到位、及时,有效的标志是引起师生立即行动;暗示信息互动的效果,在于暗示传达,使师生心领神会,有效的标志是引起师生立即注意;实物信息互动的效果,在于教具媒体运用要直观、清晰、易懂、快慢适中有效的标志是能引起学生立即想象。体育教学中信息互动效应就体现在这些特征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方面,可用来评价和督导体育教学工作。

体育课教学信息互动效应特征:(1)教学信息形式为语言信息,互动状态为口头交换,则效应特征是简明而量大,及时有效。(2)教学信息形式为动作信息,互动状态为身体交换,则效应特征是准确而活跃,积极性高。(3)教学信息形式为暗示信息,互动状态为心态交换,则效应特征是心领又神会,默契配合。(4)教学信息形式为暗示信息,互动状态为教具媒体, 则效应特征是直观交换 ,清晰又易懂,可重复性。

2 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心理效应特征与评价

师生心理互动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师生的心理交换来获得教学效果。心理互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中师生的认知交换、个性倾向的影响以及师生感情、教学的心态共鸣等。由此可见,心理互动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体育教学中师生心理互动的效应,体现在认知互动的主导与主体结合的形式上,表现在教师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其效应特征体现在教师积极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数量和提高的能力,师生个性心理互动的影响形式表现在教与学过程力度上,教师施教的要求反映教师的个性,学生学习的要求反映学生的个性,其效应特征体现在教学中严格而不死板、活泼而不散乱,师生专注、课堂活泼适中。师生情绪互动的感染形式表现在教学中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效应特征体现在教学中师生积极主动,课堂教学融洽协调。师生的教学心态互动形式表现在教学中师生所处的心境状态,其效应特征体现在教学中课堂气氛稳定,教学活动节奏分明。我们研究体育教师与学生心理互动的有效特征,有利干评价体育教学质量。

3 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行为效应特征与评价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显著特点,教学中师生的行为活动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根本条件,没有行为活动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可见,抓住师生的教学行为互动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中师生的行为互动表现在教师的组织、指挥行为、动作示范行为、思想教育行为及学生的身体练习行为等。师生的行为互动的效应表现在:教师对上课的队形、队列的变换能立即引起学生响应,组织学生练习及布局变换能够做到放得开而立刻收得拢;教师课上行动路线等组织指挥行为能够引起学生反应;教师的动作示范行为能够引起学生效仿;教师的思想教育行为表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即时有效;学生的练习行为尽收在教师眼中;使整个教学活动行为体现出:课上井井有条,教学活动能放能收,师生行为互动积极响应,节奏分明,融恰一体化。

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效应的内容和特征:(1)教学的行为类型为组织管理行为,表现形式为课堂组织,则行为效应特征为井井有条、能放能收。(2)教学的行为类型为思想教育行为,表现形式为师生对话,则行为效应特征为及时疏导、循循善诱。

4 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特征与评价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时间序列中完成教学空间因素的有机组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展现的是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反映出体育教学的完整性,既可以从一学年或一学期或一阶段或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来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可见师生互动的过程因素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师生教学互动的过程从时间系列可分为教学准备过程、课堂教学过程、课后辅导过程。从空间因素来分析,教学准备过程体现在师生课前的身心准备工作,包括教师钻研教材教法、了解学生、教案编写、课前器材和身心准备,学生预先学习和身心准备等。其效应反映在教学目标明确,方案设计合理,场地器材和身心准备到位。主要教学过程是课堂施教过程,包括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的实施过程,其效应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恰到好处,符合学生实际要求,课堂效果好。课后辅导过程包括教师的辅导和解答疑难、指导学生健身活动等其效应表现在课后师生经常接触,老师及时地帮助指导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得到学生的好评。

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的内容和特征:(1)互动过程的内容为教学准备过程,表现形式为身心准备,则过程效应特征为教学设计合理、身心动员到位。(2)互动过程的内容为主要教学讨程,表现形式为课堂教学,则过程效应特征为方法步骤合理、教学技巧好。(3)互动过程的内容为课后施教过程,表现形式为辅导答疑,则过程效应特征为师生经常接触、帮助指导及时。

5 体育栽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特征与评价

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是经过体育教学师生相互活动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它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师生互动的结果体现在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学生获得的身心效果,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师生互动的效果表现在:学生在体育和卫生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体育健身方法方面的运用程度、健身水平方面的提高状态、心理素质的培养状态、体育意识与健身习惯培养等。其效应特征:反映在学生能否理解和熟练运用体育健身知识与方法,身体练习对学生健康的良好影响,运动素质提高的程度快,体育心理适应状态好,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状态积极以及体育健身的行为习饥良好等,因此,在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时,应抓住师生互动的效果特征,为把握学生在体育与卫生知识,方法掌握,身体练习的健身影响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等要素,使之科学合理有效,反映出实际的体育教学水平。

6 结语

总之,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效应表现在信息互动、心理互动、行为互动、过程互动、互动效果等方面的特征上,为我们把握师生互动效应特征、评价体育教学效果,提供了动态和科学地评价体育课程的理论依据对转变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念,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国如.体育教育研究[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篇3

一、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概述

第一次正式把“生态学”运用于教育研究中是1966 年美国学者阿什比的著作――《基于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的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书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随后,学者们不仅拓宽教育生态学研究范围,更向纵深处研究发展。

在我国,各类教育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出版了三本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专著――专著名称都是《教育生态学》,作者分别为吴鼎福(1990)、任凯和白燕(1992)以及范国睿(2000),这三本专著奠定了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随着教育生态理论的发展,在网络教育研究中也开始引入生态学思想进行跨学科研究,将网络教育视作类似自然界中的有机生命体,现已开展了“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网络教育生态平衡研究”等相关研究。

二、网络教育的生态特征

网络教育是一种社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竞争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教育生态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网络教育的生命特征。网络教育由人(教师、管理者、学生)、教育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三大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网络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作为有机生命体,其构成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在合力的作用下直接或间接地为网络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所需的养料。

第二,网络教育的组织生态特征。网络教育是传统教育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新型教育组织机构。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子,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具有组织生态系统特质。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组织单元,符合组织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可以借鉴组织生态学理论对网络教育展开研究。

第三,网络教育的信息生态特征。网络教育是社会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蕴涵的海量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家族的重要成员。网络教育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与运行,具备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特征,它与社会组织之间以教育信息开发利用为纽带而产生密切的社会关联,符合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从信息生态学的视角对网络教育的运行规律及其社会环境的协调进行探讨。

三、网络教育的生态功能

1.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转换、再生的规律。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是指自然物质和人工物质在网络教育内外的反复交流和作用的过程。自然物质包括各种环境要素,例如空气、阳光、水分等;人工物质是网络教育物质的主体,主要包括建筑、设备、技术、人员和资金等。借助自然和人工物质的输入、输出、转化和交换,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保持着系统活力。

2.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包括社会向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相应硬、软件资源和基础设施;[2]另外,还有一种以知识为形态能量流动即网络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中由点到线、从线到面地向各个方向的网络教育参与者流传开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知识流呈递增的趋向。

3.网络教育生态的信息传递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人工的信息系统,本身是一个自构的信息生态系统,网络教育既是教育生态中信息链的一个节点,其自身也是一个生态场。在网络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两类信息流: 一类信息流是以数字教育信息为构成内容的信息流,这是网络教育的主体信息流。网络教育通过对信息流的加工、储存后,其信息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构成网络教育的主要生态链。另一类是一般的信息流,即各种社会信息,如技术信息、政策信息、需求信息、人才信息等构成的信息流,对网络教育的运行起着辅助、保障作用。整个系统分工明确,实现良性的信息流动。

总之,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待网络教育活动的发展,这将有助于网络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为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4

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信息技术的特征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篇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也越来越普及,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也广泛采用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而其中,征兵工作效率的提高就可得力于当代日益发展的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不仅有助于促进征兵工作方式的改进,也有利于实现征兵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因此,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高校征兵工作中的发展趋势。

1 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征兵工作的主要特点

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下,能够为征兵宣传工作带来更多新的方式方法,网络宣传具有生动直观、丰富多彩的特点,这种全方位的宣传方式,将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其受影响人群也更为广泛。通过这种宣传方式,一方面为征兵工作营造出了浓厚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创造了条件。利用互联网开展征兵工作有很多优势,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多维的宣传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网络平台是一种多维的宣传手段,与传统媒体不同,这种多维的宣传平台能够将文字、图片以及声音等信息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使得访问者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也能够吸引更多人访问,有利于增强征兵宣传的效果。

(2)受众更为广泛,互联网有一个传统媒体无法触及的优势,那就是其受众非常广泛,尤其是在高校。目前,高校学生中,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100%。因此,毫无疑问,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当前来看,应该是最具有普及性的手段。

(3)提供更为互动的信息平台,互联网作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现代媒体,其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其互动性,由于传统媒体只能单向的传递信息,导致信息接受者与传播者处于脱节状态。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下,一个网络链接,简单的鼠标点击,就能了解到相关的所有信息。

(4)效率高,成本低,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其成本很低,而且,其制作时间短,能够及时进行投放,也方便根据上级教学部门或军事部门的意见和要求随时做出调整。而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其成本相对就高很多,而且不方便更改和调整。利用网络平台可以非常便利的实现信息更新,为宣传工作提供了便利。

(5)方便进行跟踪与统计,网站的点击率能够清楚的记录访问该网络或该条信息的人数,因此,可以通过量化的数据来即时评估宣传的效果。网络宣传手段方便对受众进行跟踪,并及时了解情况。而传统的宣传方式,并不能实现精确的数据统计与情况跟踪。

2 如何运用互联网平台做好征兵工作

征兵工作是高校武装部重要的任务之一,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征兵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便利性,而利用好网络平台这一手段,具体还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运用网络平台做好宣传,搜集官方征兵宣传资料,并详细规划征兵宣传的模式和具体内容。具体来说,在开展征兵工作期间,可在原有的武装部国防教育网站的首页划出专门的板块,与征兵工作有关的所有信息,包括征兵工作机构的信息,征兵工作实施的流程,征兵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常见征兵工作的知识问答以及相关咨询电话等,让学校每一名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详细的征兵工作情况。

(2)及时更新相关信息,通过网站,对征兵工作相关信息应随时可进行更新或补充,及时将上级教育部门或军事部门的精神或要求出来,让访问者通过鼠标就能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信息传播具有很好的穿透力。

(3)加强网络互动,网站上设置征兵专用的留言版,并且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做好在线咨询,尤其是在征兵工作前期的准备阶段,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对日后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好疏通性。通过统计信息访问量,及时了解访问情况以及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征兵宣传工作。

(4)设立网络预征报名系统,实行网络预征报名不仅是网络平台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征兵宣传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预征报名的方式对征兵工作进行预演,能够大大地提高征兵工作的效率和便捷性。而且,在征兵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就能够事先收集和统计学生兵源分布和报名情况,有利于提前预测征兵工作的实施情况。

(5)实施在线测试,一些学生可能有意向入伍,但是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合适。因此,设置相关的在线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引用一些有关心理、身体、政审等相关条件的测试,测试结果反馈给学生,从而对自己是否满足征兵要求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3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征兵工作中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在内的所有高校教育,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校国防教育网站,是一种通过收集、处理和传播国防教育信息来促进和推广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手段。高校征兵工作是国防教育的重要部分,将征兵工作纳入国防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能建立健全征兵工作长效机制,为部队输送合格、优秀兵员,也能够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而且,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开办高校征兵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平台,也是当代高校征兵工作的有益尝试。

总之,在信息化背景下运用教育技术开展征兵工作,是对高校征兵工作的创新与改革,也将大大提高高校征兵工作的效果。文中就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征兵工作的主要优势进行论述,包括宣传平台更加多维,受众更为广泛,更为互动的信息平台,效率高且成本低以及方便进行跟踪与统计等。显然,网络媒体具备着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很多优势,那么,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更好的开展高校征兵工作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张建平.现代教育技术―― 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自从美国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正式提出教育技术的概念后,教育技术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充和优化,并逐渐形成了创造性学习的概念体系,促使教育过程向着以学为主,并且注重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充分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音视频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空间。

1.教育信息化具有系统性特征。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实体教育资源和虚拟空间的有机结合,实体教育资源的分类、收藏及传播是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如图书馆等)来完成,而教育信息化将具有系统性的实体资料再现于虚拟的网络空间,是一个系统性再现的过程。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处理和表述,其本身也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及规律,也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

2.教育信息化具有创新性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经典学习理论的挑战,经典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像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以及杜威的建构说等,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哲学思辨的学习思维方式,形成了更加开放、互动共享的体系,求知的方式也由接受式为主转向探究式为主。

3.教育信息化具有经济性特征。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将实体空间的教育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构建跨区域、跨学科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因此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十分方便地找到所需的资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及人力成本,对于学校等教育机构来说,也是一次投资,长久受益。目前欧美高校比较流行校际图书资源共享体系或联盟就是一个例证。

二、美术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1.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化进程加快

传统的美术作品(或资源)大多数收藏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个人收藏机构或个人家庭,普通美术教育机构获取大量的美术资源相对困难。国外一些高等美术教育机构为提高教育声誉、改善教育条件,往往是靠建设校内美术馆和资料室,并且尽可能多地收藏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大大增加了教学成本。随着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的兴起,美术资源的信息化已势在必行,一是信息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图像扫描、编辑、传输和存储等技术完全能够满足需要,文本处理的常用软件及格式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二是网络共享体系初步形成。国内外许多高校都构架了图书馆联盟,一些高校可与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的高校、博物馆、图书馆共享资源,网络检索、交流和学习十分普及;三是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式不断创新。多媒体现代装置、光影设计等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已被大众接受,而且在技术层面更易于网络化传播。

2.美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加速

美术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图像信息资源占主导地位,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方面,一是间接方法,可以通过互联网采取免费或付费的方式,从相应的专业数据库获取,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数字图像,需事先签署协议,才能取得使用权;二是直接方法,采用扫描仪、数码照相机和专业绘图软件制取图像,间接获取的数字图像一般来源于专业机构,一般质量较高,类别广泛,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要渠道。而直接方法得到的图像能够有效展示个性化特色,可以更好地弥补间接方法的不足。

在信息资源的展示方面,大多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美术教育的课件一般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形成表达清晰、系统、连贯的教学体系,美术课件中除了有文字处理及表达外,更多的是以插图来演示,因此在所采用的软件工具中,除了大量使用powerpoint处理系统外,还会利用视频、专业绘图及flas等专业的处理工具,这对课件的创作资源、素材准备、内容制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讲,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升美术教育信息化的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是决定美术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要积极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将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具有美术教育基础,并且熟悉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师吸引到美术教育体系中;二是要引导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加强信息技术学习,特别是要提高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学生信息化等级的要求;三是要鼓励专业教师主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方式创新。

2.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是确保有效通讯,促进校园网内美术教育相关的系科和工作室的有效连接,实现任意时间、地点、人员的无障碍上网;二是动态改造校园网,注重升级改造,实现与中国教育网等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先进的宽带上网方式;三是加快智能化终端系统的普及应用,积极探索新型的美术教育方法,实现美术基本素质训练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步。

3.提升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化开发水平

首先,要构建并完善美术信息资源数据库,对于不涉及教学机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美术资源,应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行适应美术教学的分类编码处理;其次,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著名博物馆、美术馆、高等院校的数字化美术资料,形成国际资源共享联盟,实现教学体系与国际接轨;三是创新美术资源开发应用公共平台,组建由专业美术教师、信息技术开发专家、高级管理人才组成的开发团队,逐步形成开放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4.提升美术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水平

美术教育特别是美术创作一般比较注重个性化特征,比较侧重个人风格,相对而言,美术的信息化教育更加注重标准化程序,因此信息教育将更加强调将个性包含于共性之中,这里的共性指的是信息化的管理、开发和应用环境。实现美术信息教育的标准化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要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化,二是要确保操作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三是要确保美术资源管理的系统化。

篇7

一、引言

当今大学生成长在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代,虽然可以开拓国际视野,但也缺乏自制力,容易迷失方向,无法自拔;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偏差,崇尚享乐主义,主要精力不放在学习上,学生的自主能力差,不能正确的处理学习和交友,学习与休息,学习与娱乐等的关系。自我控制能力差,纪律松懈,作风散漫。从而导致了多门课程重修,学习进入了恶性循环。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内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国内每年平均有50万大学生选择了退学,其达到了大学招生的0.75%左右。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成绩差,对个人学业或是对学校教学环境丧失信心[1]。大学生选择退学的结果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

从学校的管理角度出发,若能建立动态的预警教育机制,对大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到事先警示教育、事后跟踪管理,对学生可以起到“扬鞭奋起”的警示与鞭策作用。学籍异常都是逐渐产生的,怎样在产生恶果之前及时介入干预和帮扶,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是急待解决的问题[2][3]。

二、当前学籍预警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籍管理一般分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级别的管理主要靠建立规章制度和执行规章制度,而学院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靠学籍监控及预警指导为主。教务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对独立,主要是事后预警。

(1)成绩预警:根据教学管理系统,统计学生完成的学分及学分绩点和教学计划要求的进程比对,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并预测学生完成培养方案的趋势,将可能无法完成培养方案的学生整理汇总,并将其交给学院辅导员。辅导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并对其预警。

(2)日常预警:可以借助教师定期对学生考勤记录、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以及课堂学习状态等进行分析,学院教学管理者收集到相关信息后进行整理及筛选后反馈给辅导员,由辅导员进行预警处理。

由此可见,目前的预警主要是单方向的,孤立的事后预警,具有迟滞性。只有出现严重的学籍异常后,才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潜在的问题,学生不能发现,比如对处于网瘾状态而上学期表现良好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现有的学籍预警系统无法做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的实时监管,对问题的根源无法追踪。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全方位预警方式的构架,将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传统的人力管理相结合,做到“防微杜渐”,减少产生恶劣的后果。

三、基于学生画像的学籍预警系统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所有行为在高校面前几乎全是“可视化”的。许多高校开始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人才培养服务,挖掘学校海量数据潜在的巨大价值,进而提出“学生画像”的概念。学生画像即学生特征进行标签化处理,是高校利用采集到学生的各方面数据, 构建一个学生数据抽取模型。通过分析其个人基本属性、学籍信息、考勤信息、上网行为、借阅图书信息、校内消费行为及个人兴趣爱好等重要特征,进而抽象出学生的在校画像,该画像可以作为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学生画像可以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学生数据,对学生特征数据进行降维及聚类分析,能够帮助学校快速准确的了解各个学生的学籍状态,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对相关学校有关部门、教师、家长和学生传递预警信号,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对学籍状态出现异常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避免因各种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业或产生其他不良结果的事情发生。

1.构建学生画像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在各种管理系统中采集并保存了有关学生信息的海量数据,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从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校内消费、图书借阅到上网行为的多维度数据存储体系。如果能够根据学校管理决策的需要构建一个数据仓库,对该存储体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并载入数据仓库中,进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数据中心,学生画像是在学校数据仓库中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其中多维度的数据信息,分析学生的有关信息,还原学生的基本属性、学习成绩、上课考勤、图书借阅行为、上网行为以及校内消费行为等属性。了解学生的各种特征及需求,精准描述学生群体特征,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学生不同维度的聚类分析,将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转变为栩栩如生的学生画象,进而监控学生的学籍状态,并预测学生学业走向,必要时管理者可以干预学籍异常学生行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2.学生画像的构建

学生画像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贴“标签”,标签是指可以准确精炼的描述学生的特征标识,比如性别、年龄、民族、兴趣爱好等,将学生的所有标签综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学生的“画像”了。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基本属性、学习成绩、上课考勤、图书借阅行为、上网行为以及校内消费行为对学生特征进行研究。学生画像主要分三步:①采集学生数据;②统计分析,生成学生特征标签;③生成学生画像。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对学校各个数据源进行数据抽取、清洗、转换、装载入学生数据仓库中,采集到的学生数据分为静态特征数据和动态特征数据,所谓静态特征数据是学生相对固定不变的特征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等特征,动态特征数据就是学生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行为特征,如学习成绩、上课考勤、图书借阅行为、校内消费行为及上网行为等。

其次,利用收集到的学生特征属性信息,通过统计分析为学生在不同纬度特征上贴上标签。其中,对于学生静态属性,例如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籍贯等,通过对采集到的特征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及转换,可以直接为学生贴上标签。 对学生动态属性贴标签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时,需要对学生学年学期不同课程性质课程获取的成绩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学生学期不同课程性质获取的平均成绩,从而为该生贴上学习状况标签。依据同样方式为学生贴上上课出勤特征、上网特征及借阅图书特征等。

最后,根据学生的所有标签为学生画像,通过画像可以直观地呈现学生特征属性。

3.学生画像分析

高校为学生特征生成画像后,通过分析学生画像可以实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特征,掌握其基本学籍状态。考虑到学生画像中不同特征间具有某种相关性,而相关性会增加统计分析的复杂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学生画像进行分析,将最初具有关系的属性用新的相互独立的属性来替代。选取尽可能少的属性来反映学生的所有特征。分析学生画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将n个学生画像数据按列生成矩阵S,如公式(1),该矩阵由n行m列组成

(5)选择主成分

根据标准化的学生特征数据,根据特征贡献率将学生特征值按降序排列,根据统计需求取前若干行(特征),形成降维后的学生特征矩阵S。

四、实验验证

通过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31个专业2个年级5367名学生静态数据及动态特征数据采集、整理、过滤分析,形成学生画像。其中包括静态特征(基本属性)24个,动态特征5个,总计29个特征信息。针对学生的特征数据生成学生特征矩阵,进而对学生特征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动态提取学生关键特征值,从而生成新的学生特征矩阵,然后利用基于距离的聚类分析法,将学生进行聚类,将严重偏离中心点的学生特征信息提取出来,如图3所示,离群点的学生信息有可能为学籍状态异常,进而生成学籍异常学生信息,通过将模型提取的学籍异常学生信息与学院核对,结果发现95%的学生确实存在学籍异常特征。

在分析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为进一步动态地监控学生学籍的状态,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学院、任课教师、辅导员及学生多方形成合力,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推进,都无法顺利完成预警工作并取得实效。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建设:①及时上报课堂考勤数据。任课教师考勤是考勤预警的最准确、全面的数据来源,数据汇总要及时,以免错失最佳干预期。②各个信息系统数据充分共享。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避免出现孤岛现状,实行实时的共享和同步。

五、结束语

采用学生画像的方法监控学籍状态,构造学生特征矩阵,并经过降维处理,简化特征,能够实时掌握学生学籍的动态生特征信息,及时的发现问题,未雨绸缪的采用预警措施,利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对于学籍信息不稳定的学生,采取实时预警措施。在有大量信息的教育领域,将基于学生特征画像方法应用于学籍状态监测,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加以推广应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出的结论对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张红云.高校学习预警机制探索[J].科技信息,2010(1):801.

[3]章东飞.大学生学籍预警机制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0(5):75-76.

[4]袁安府,张娜,沈海霞.大学生学业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79-83.

[5]吴青芳,胡欣敏.高校学籍管理与学风建设关系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4):21-24.

[6]李爱凤,刘葵,唐连章等.数据挖掘技术在数字化校园共享数据中心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232-236.

[7]黄晓霞,程论.综合评价与数据挖掘的比较[J].上海海市大学学报,2007(12):54-58.

[8]刘昕,郑莆燕,刘莉.学分制下二级学院学生预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中):174-175.

[9]林静,陶爱萍.我国近二十年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2(1):60-62.

[10]曾丽.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的完善[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6).

[11]张波,耿在丹,杜保强.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生信息管理决策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60-62.

[12]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江苏高教,2007(5):136-137.

[13]赵力,王涛,金代志等.高等院校学籍管理系统功能设计,2009(8):107-108.

[14]别红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11(1):88-89.

篇8

0 引言

人在完成某种作业或解决某些问题时,主要依赖于视觉表象操作或表象过程[1],体育动作技术学习与一般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不同,需要一定的视觉表象来唤起和调节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它以运动感知觉和视觉感知觉的材料为基础形成的,通过运动视觉表象和运动动觉表象反映技术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力量上的基本特征,支配自己肢体,通过随意运动再现动作的形象,在此基础上通过身体练习最终形成运动技能[2]。有学者指出:形成正确的视觉表象是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3]。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在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中,注重表象、注意、问题解决等因素的研究,提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动机培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诸多认知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积累传授知识、记忆巩固知识的模仿式教学范式,强调从人机交互、协作学习等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自由,让学生发挥个性潜能、自主创新、主动建构,通过提供交互性、直观性、生动性的教与学的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是,目前的体育技术教学多媒体课件主要从动机培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角度出发进行课件设计,注重陈述性知识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却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体育技术这一特殊知识(即程序性知识)过程中表象加工过程对其学习效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Kosslyn的表象计算模型理论为指导,提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过程,又具有交互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的体育技术教学设计策略,为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提供一个科学、有益的探索。

1 Kosslyn的表象计算模型理论

Kosslyn等人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计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表象计算模型理论,它是建立在高水平视觉加工基础之上的。Kosslyn的表象计算理论就是一个以系统方式进行信息转换的“黑箱”,就是要通过对所要解决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的分析来提供一种运算,它强调的是执行运算过程中所采用的精确步骤。Kosslyn的表象计算模型理论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视觉表象在一个叫做“视觉缓冲器”的结构中得到显示[4],它是在一种具有空间功能的特殊的空间载体,视觉表象在空间载体上的大小决定了客体表征的清晰程度。其次,空间载体的最高分辨率部分即中心部分,能够描述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各种空间关系。第三,视觉表象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表象文件和命题文件,在各种加工子系统的参与下,在短时记忆中生成已有表象。许多加工过程均使用表象文件、命题文件以及空间载体去生成、解释和转换表象。第四,由于视觉表象出现于视觉短时记忆中,而且其容量有限,所以视觉表象一旦在空间载体上生成,极易衰退[4]。

2 体育技术教学课件的设计策略

2.1 目标信息量适中策略

目标信息量适中策略是指在呈现完整运动技术信息时,要突出其基本特征的表象信息,删除细节的表象信息,使呈现目标的信息量由大变小,因为目标信息量过大会溢出空间载体的有限范围,使目标不能表象在具有最高分辨率的中央区域。因此,目标信息量大小适中有助于学生把注意集中于所学的动作环节上,避免由于给初学者呈现过多的信息,造成部分表象信息丢失,影响学生正确的动节表象的形成。例如,根据空间载体存载表征目标的特点,在制作单杠短振屈伸上动作技术教学课件时要采用两种呈现方式:

1)首先呈现动作技术特征结构。要识别一个客体,人必须区分出客体的特征特性,忽略掉无关刺激的变化。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采用Flas只呈现短振屈伸上的出浪、收腿等技术环节,给学习者建立一个基本的动作特征和拓扑关系表象,不呈现动作细节,以减少这些信息对空间载体的占用,使呈现目标信息量由大变小,使其不会溢出空间载体表征的有限范围,利于形成视觉表象;

2)其次增加动作细节信息量的呈现。当基本特征表象建立后,应当及时呈现由于动作变形或隐藏而忽略的客体的细节部分。用Flas或视频放大屈伸上动作技术的时机和方向、动作姿态、动作方向、用力时机等关键技术和动作细节,突出局部,使不易观察到的细节部分放大,增加视觉摄入的信息量,丰富已经形成的视觉表象。

2.2 目标信息呈现多维化策略

目标信息呈现多维化策略是指通过对客体的大小、方位和位置关系信息的呈现,将学习者所观察到的二维视觉物体结构整合成贮存于空间载体中的具有三维物体结构特性的心理表征,调节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Shepard等的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可以表征物体的三维结构,而不仅是图形的二维特征。例如,在蛙泳技术教学课件设计中应从3个方面进行目标信息呈现。

1)空间关系呈现。可以识别客体的形状即客体是什么。可以从正、背、侧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视频呈现,突出蛙泳动作技术在正、背、侧三个方向上呈现出不同的信息,学习者通过建立类别关系表征来捕捉蛙泳技术的一般特征。可以更有效地阐明躯干、手、臂各相邻部分间的空间关系;

2)拓扑关系呈现。可以表明客体的那些部分是彼此相联接的,哪些部分是彼此包容的。应用多媒体渐变技术,从完整蛙泳动作技术呈现渐变到蛙泳腿或蛙泳手局部动作技术后再还原到完整蛙泳动作技术的呈现;将蛙泳腿和蛙泳手等局部动作技术同步呈现进行比较,突出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配合时机。

2.3 表象与命题表征结合策略

Kosslyn认为长时记忆中包含表象文件和命题文件两种数据结构形式[4]。表象文件包含表象怎样在空间载体中被进行表征的信息(即说明目标是什么),表象文件可以表征整个物体或者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尤其是一些表象文件规范了一个描述物体基本形状的框架表象。命题文件可以表征物体的各种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他的一个基础部分之间的关系。许多加工过程均使用表象文件、命题文件以及空间载体去生成、解释和转换表象。例如在五步助跑掷标枪动作技术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目标的呈现方式如下:

1)先以视频或三维动画的方式呈现五步助跑掷标枪动作技术的动作要领、技术细节、动作过程,提高学习者对信息的接收量,通过表象表征方式给学习者建立一个五步助跑掷标枪的基本动作技术框架表象;

2)再以视频、语言、文字等多元化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把“五步助跑掷标枪”这一动作技术制作成多个慢镜头画面、静帧画面或三维动画,配以简练的语言讲解、字幕提示等进行展示与模拟,使学生能够看清投掷步、引枪、最后用力的动作细节。通过表象表征和命题表征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五步助跑掷标枪动作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技术,化解练习难点,形成完整的动作技术视觉表象。

3 结论

本文根据Kosslyn的表象计算模型理论,以表象加工过程和存载视觉表象的空间载体的特点为依据,以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交互性、直观性、生动性的教与学的环境为基础,结合体育技术教学直观性、示范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将表象理论应用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提出了:1)呈现目标信息量大小适中;2)目标信息呈现多维化;3)表象与命题结合;4)强化视觉表象,避免表象衰退等体育技术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策略和相应的目标信息呈现方式,以期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37-238.

篇9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系统分析法,对收集来的资料作出分析及统计。

二、研究内容

网络体育编辑主要是对网络上的体育信息进行筛选、加工,然后呈现在受众的面前,这与传统媒介编辑的职能没有太大的区分。但由于网络与传统媒介有着很大的分别,所以网络体育编辑又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选择优秀稿件。

网络上体育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受众在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新闻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时就需要网络编辑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选取优秀的稿件,让受众能第一时间找到最新、最热的新闻。

2.做好传播把关。

这里网络体育编辑最需要把好政治关,都说体育与政治无关,但是纵观世界,体育真正能脱离政治的微乎其微,而这种把关的难度比传统媒体要大得多。

3.引导发言。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体育信息,因此需要借助网络编辑引导受众的需求。网络编辑需要选择合适的新闻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能影响和正确地引导舆论。

1.与受众频繁互动交流的特征。

网络编辑每天在整合稿件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工具与受众进行一对一,及一对多的直接交流。这样网络编辑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受众的反馈,以此了解到受众的需求,进而能更好地选取稿件,这就体现了网络编辑高互动性的特征。

2.业务手段多样化的特征。

网络体育编辑进行业务工作时不像传统编辑那样的繁琐,是因为网络为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进行采访时可以通过Email与受访人取得联系;邮寄稿件时可以用超文本结构链接网页;网络上多媒体方式也为网络编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角色多重化的特征。

业务的需要,使得网络编辑需要扮演各种不同身份的角色。这是因为编辑在适应网络媒体的各种特殊性时,不仅要会进行采访、新闻稿件的写作,同时还要会编辑各种版面,整合大众传播。

1.及时地对体育比赛及以外的信息进行更新。

网络媒体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地对世界体育信息进行传播,并且这也体现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独有特征,所以就需要网络体育编辑对信息能够及时地更新来满足受众的需要。

2.阅读方式的跳跃性。

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图片、文本、视频等多种形式把各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受众在阅读信息时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到这则信息,同时受众的阅读方式也是跳跃的,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使受众被动地去选择。

3.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与以往的传统编辑不同,网络编辑除了在编辑新闻时能很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通过邮件、聊天软件等也能第一时间得到受众的反馈。

(四)网络体育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基本要求

1.对信息合理有效的处理。

对体育信息的筛选、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原创,这些流程都体现了网编的文字功底,熟悉写作及编辑知识。同时,这也是从事网络编辑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2.对新闻有足够的敏感度以及深度的挖掘能力。

由于体育信息是固定实时的,所以需要网络体育编辑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挖掘出体育信息背后的东西。

3.做好“把关人”以及舆论导向。

这需要网络体育编辑除了在处理日常的体育信息时,还需要做好网络把关人,并将舆论向有利于团结的方向引导。

4.要有网络管理以及网络维护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网编必须熟悉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例如熟悉Photoshop能对图片进行处理;利用Dreamweaver对网页进行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篇10

一、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学图书馆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纽带,已经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从而使中学图书馆在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具备新的特征。中学图书馆所具备的特征,是进一步探索中学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基础。笔者认为,信息化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

1.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是所有图书馆具备的基本特征,中学图书馆概莫能外。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集人类之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也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中学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的载体,更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以及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

2.学科特征

中学图书馆建设始终是围绕中学相关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是中学提升质量和迅速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文献工作流程,组织存储和编辑文献科技信息,使文献获取、检索、传递信息化,从而使中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学科化,优化文献服务职能。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学科专业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编辑,整理成信息化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开发学科专业数据库,建立学科种类系统化学科数据库体系。优先建设学科专业相关文献和重点建设学科文献数据库,通过学科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促进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库资源,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3.教育特征

中学图书馆最重要的特征是教育功能,中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知识传授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中学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中学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学图书馆建设需要适应中学教育教学、科研需求,以及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需要,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师技能。

4.信息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的一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都加以获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各自学习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方向和学习导向,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方向,捕捉和有效利用原来的文化信息,是中学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因此,中学图书馆加强文献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是有效发挥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手段。

5.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信息容量呈井喷式发展,中学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各种知识不再局限于纸本文献,多媒体和光盘管理成为中学图书馆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明显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增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二、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宏观思路

对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看到,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既有传统的文化特征、教育特征、学科特征,又被赋予新的数字特征和信息特征,新老特征相交织、相结合,尤其在信息时代下,日益呈现出知识信息化、信息知识化的特点,这些都给中学图书馆的相关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下面从改革管理观念、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建立起信息一体化管理等角度,对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宏观思路进行相关分析。

1.改革管理观念

传统的中学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以收藏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主要围绕纸张文献的借阅服务,图书管理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法简单。并且图书馆以藏书为主要目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重点是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存在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单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管理的新要求。因此,要革新落后的管理模式观念,并依据信息化发展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管理模式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2.突破传统服务模式

中学图书馆是服务于中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文献资料的有效性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文献检索与阅读过程中,通过筛选甄别,科学思考,挖掘信息资源,寻找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从而在反反复复的科学思考、论证、演算过程中提炼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法。中学生的自我学习离不开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学习。如何有效地为师生提供需要的文献资料,帮助师生科学有效地查阅文献,是信息时代下的中学图书馆管理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师生推广介绍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帮助师生掌握文献检索系统方法,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加强文献检索和使用的服务工作,真正突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

3.建立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时代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图书馆文献管理和服务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要加强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全新地思考应对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的新模式。文献信息更新很快,人类在知识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要更好、更新的文献信息服务,就要在图书馆管理中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与知识技能,提高能力素质,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使之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等服务功能,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有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融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文献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速度。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要针对图书馆所有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科学管理系统模式创新,使文献知识更新和服务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信息时代下加强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具体举措

在对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学图书馆相关管理的宏观思路进行了分析。下面则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相关管理、增强现代服务业理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加强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创新相关管理

中学图书馆的管理是以管理机制为依托,以图书馆馆员为渠道,通过图书馆馆员落实的,因此在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相关管理的创新就要从管理机制和图书馆馆员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地进行。

就中学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来说,创新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理顺内部关系、转换运行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队伍、改善条件、提高待遇、调动积极性和增强内在活力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能本管理的作用,使被管理者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对馆员的管理看,在信息时代下,对馆员的管理要侧重馆员图书馆知识的创新,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中学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特点,合理引进人才,为本校教学服务。对于已有馆员,中学图书馆的管理者应根据馆员的个人特点和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全面知识的培训,提高馆员的岗位技能,使馆员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2. 增强现代服务理念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信息时代下,对于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人员来说,其要不断学习,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新潮流,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最新的专业技术,使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开拓新局面。

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服务业要贴近读者,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开展多种服务方式,如馆内服务,网上服务、定向服务、专题服务、咨询服务等,本着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读者服好务,强化服务效果,强调图书馆信息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图书馆管理的实践中走出封闭的圈子,树立“以人为本”,而非“以书为本”的理念,中学图书馆的受众是全体师生,而非仅对教师开放或仅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开放。

3. 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中学图书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人才队伍老化,人才组合不够合理。这就要求中学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方面多引进些图书专业以外的各种人才,如计算机、外语、历史等各种学科人才,进行图书专业培训之后,如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交换馆员、派出进修、做访问学者等,逐步改变目前中学图书馆人才单一、匮乏的局面,逐步完善中学图书馆人才结构,以此提高整个中学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从尊重人的个性化特征出发,了解人的所能所长,结合培训结果,大胆起用新人,合理配置部门人员,让他们在适合自己兴趣爱好,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力,在管理者的协调下互相配合,最终达到中学图书馆工作的新水平。

总之,在科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的基地,必须从宏微观的多个层面,通过观念的改变、服务模式的创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改进图书馆的相关管理,发扬图书馆精神,使中学图书馆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优化人力资源、服务理念的转变等相关具体措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好务。

参考文献:

[1]刘海萍.“馆员――资源人”及其培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远程教育以其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在实施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远程教育教与学的时空分离特性,学生作为远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具有个性化的个体特征,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以及从事的专业工作等等,这些个体特征都将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教学资源以及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等实际工作,实现有效提高远程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目标。

二、对远程学习者特征的研究情况综述

(一)远程学习者特征理论分析

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是网络学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过程有效性的来自外部环境和学习者生理与内部心理的各个方面,即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时的各种特征(征象)的总和,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需求特征、学习动机特征等多个方面。何字娟对远程学习者特征的文献研究分析后,从人口学、心理、支持性和策略四个维度对网络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李文剑将远程开放学习者的特征要素归纳为准备性特征、策略性特征、人口学特征和环境特征四个方面。

(二)远程学习者特征调查分析

部分学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对远程学习者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如张伟远、胡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远程学习者来源、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障碍、寻求帮助途径和教育技术资源的了解及应用六个方面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孙昭磊在其硕士论文中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学者七种典型学习者特征及其模型,进而提出远程学习者特征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障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远程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调研分析。查文英、顾凤佳通过对上海电视大学2003至2009年连续七年的新生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成人学习者特征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成人学习者的基本人口特征、学习目的、获取信息途径、学习时间和形式变化几方面的特征,从而探索其给远程教育学院带来的启示。

(三)远程学习者特征模型构建

我国最早较为全面的提出远程学习者特征模型的是丁兴富,他在中国香港公开大学主办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2届年会上宣讲的论文“远程教育学生的一种理论分析体系”从七个维度对远程学习者特征进行了分析:有关历史和现状的一般资料;有关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人口学资料;有关教育的、经济的、政治和宗教的、民族和种族的、社会和文化的社会学资料;有关家庭的、工作单位的、交通的和通信的地理学资料;有关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设施和通信条件的情境状态资料;有关目标取向的经济学和就业动机、经济上和生理上的弱势群体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动机动力资料;有关对远程教育院校、对学习者人生和社会生活、对学习者自身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评价资料。

王迎等人根据人的发展由“内源”和“外源”共同作用的基本理论,从人口学特征、支持性特征、动力特征和策略特征四个方面考察了远程学习者特征模型的组成成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远程学习者特征四元特征(DSMS)的理论模型。陈丽等以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科尔布的经验学习理论和荣格的人格特征类型理论为基础,结合生理、社会、心理三层面上的学习风格特征形成了中国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三维模型,包括生理维度、经验维度和心理维度。

(四)远程学习者特征分析体系构建

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测试来完成的,而在网络远程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交互代替现场交流。因此,传统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不能实现对远程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应结合远程学习的特点对传统的学习者特征模型和分析方法进行改进,以实现对网络远程学习者特征的准确分析。

姜曾贺、吴战杰结合目前的教育理论,在传统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教育的特和新的研究成果,将分析主体(学生本人、教师、学生伙伴、其他人员、智能机器)、分析要素(智力、学习风格、学习准备、网络特征、一般信息、其他)、分析方法用一种整合模式表示出来,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型,并建立相应的学习者分析信息处理模型。陈晶提出了一种将预备库与远程学习者特征分析步骤相结合的网络远程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从整体上对学习者特征分析进行把握实现远程教学的最优化,为远程学习者特征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经验。

三、对远程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情况综述

(一)学生、教师以及外界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对远程学习效果的影响

张建茹、哈萨利用教育生产函数方法,将远程学习者平均成绩作为其学业表现的教育产出变量,将学习者个人特征及其学习环境特征作为教育投入变量,利用计量回归分析对教育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分析了远程教育形式下,远程学习者特征及其学习环境特征对其学业表现的影响,试图找出了少数民族远程学习者学业表现相对弱势的原因。王永辉以成人学习的知识、动机、能力、环境这四个方面为基本框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电大学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学习者具有参加网络学习的基本条件,但还缺乏高绩效(即好的学习效果)的学习能力,自身原因是引发学习低效的主要原因。

(二)成人学习障碍对远程学习效果的影响

成人学习障碍是指对成人学习活动起到阻碍作用的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来自于学习者自身以及学习环境,包括生理、意向、态度、信息、环境等多方面。学习障碍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成人的学习,而对这些障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调控策略,有助于成人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如应对这些障碍,提高其学习效果。

李传银等深入分析了个体身心发展障碍(生理机能障碍、意向障碍、情感障碍、经验的负面影响、学习需求与动机障碍)和社会障碍(信息障碍、机构障碍和环境障碍)两个方面对成人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的对策。张梅芳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问卷、个案以及访谈的方法得到成人教育学校和学员的基本状况,从心理障碍、外部环境障碍、信息障碍和办学机构障碍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对学员学习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学习效果的对策。

(三)远程学习者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人的学习是一个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起作用的过程。研究表明,正常人之间的智力状况相差无几,对学习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情绪和情感、意志、学习行为等多个方面。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维持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保证和提高学习效果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影响成人远程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动机是关键因素。因此,姚韵红研究了远程学习环境下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类型及其发展水平,探讨了学习动机对远程教育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激发学习动机以促进远程学习效果的策略

张晓春对学生情绪的研究结果认为影响成人学生情绪的因素包括学习环境、学习焦虑、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动机和需要等,学生情绪与其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其学习。

王春旸在其硕士论文中界定了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交流信息和使用信息者五种学习行为,并对其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信息加工深度、加工层次、认知风格三个维度建立了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的三维分类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典型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

(四)远程学习者特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远程教学机构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教辅人员对学习者的支持到位将显著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也能有助于学习者得到显著更高的成绩。因此,远程教育机构要想设计出符合学习者特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进而提高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对远程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对远程学习者特征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刘儒德、江涛在深入分析了学习者先前经验、学习动机与元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和其他的某些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效果的影响后,得出只有网络学习的环境和过程与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相匹配,才能与学习者产生良性互动,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张红艳,焦宝聪从专业实验、班级实验和课程实验三个角度对学习者特征对学习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远程学习绩效的方法。

四、思考及建议

通过对远程学习者特征、远程学习效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了解了当前远程学习者特征以及远程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一)关于远程学习者特征的研究

学者们从最初研究简单的人口学特征到目前研究人口学基本特征、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障碍、学习环境等多方面的特征,已将远程学习者特征几乎全部包括在内,并且建立了远程学习者特征模型。但是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缺乏必要的统计分析方法。另外,大部分学者只对远程学生的人口学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只有少数学者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障碍等多方面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力度需要加强,并且选取的学习者特征各有侧重,学习者特征模型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统一。

(二)关于远程学习效果的研究

由于影响远程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者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外界环境因素等,每个方面又包含很多更加具体的内容,因此对远程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复杂。目前对远程学习效果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学者们在研究远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时,多从宏观上进行研究,且影响因素选取不够全面。即使在选取单一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影响因素与远程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多数基于主观经验的分析,缺少客观的说明。

(三)关于远程学习者特征对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

专门研究远程学习者特征对学习效果影响的文献很少,并且多数研究仅讨论一两个方面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学习者特征的选择较为零散。由于学习者自身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充分了解,有助于远程教育机构设计开发出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远程学习者特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在对学习效果进行研究时应加强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字娟.网络学习者特征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2]李文剑.开放学习者的特征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3]张伟远,胡军.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的调查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2,(4).

[4]孙昭磊.远程教育下成人学习特征分析[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11).

[5]查文英,顾凤佳.远程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变迁及其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0,(6).

[6]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王迎,安玉洁,黄怀荣.远程学习者特征模型的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2).

[8]陈丽,张伟远,郝丹.中国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特征的三维模型[J].开放教育研究,2005,(4).

[9]姜曾贺,吴战杰.网络教育:网络环境下多维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型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10]陈晶,李玉斌,刘家勋.网络远程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5).

[11]张建茹,哈萨.远程学习者学业表现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1).

[12]王永辉.影响成人远程学习绩效的因素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13]李传银,刘奉越,董吉贺.成人学习障碍及对策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

[14]张梅芳.成人高等函授学员学习效果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5]姚韵红.远程学习中影响成人学习的动机因素分析[J].云南电大学报,2012,(9).

[16]张晓春.成人学生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J].华夏医学,2009,(6).[17]王春旸.网络远程教育学习星期及效果的分析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篇12

认知心理学是“试图了解人的智力性质和人们如何进行思维”的科学,其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并以此来促进人类的发展。体育运动行为,作为人认知行为活动的方式之一,其在激烈对抗、表现难美和互相博弈中的信息加工过程,不仅是人智力行为的高度展现更是人复杂思维模式的代表之一。

一、认知心理学在体育领域中研究的效用

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提供的。视觉系统与脑的许多高级功能密切相关,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视觉通路及其信息加工,不仅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也是当代体育科学探索运动技能形成中的,认知信息加工方式及特征研究的前沿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1]。至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已基本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2]。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是“试图了解人的智力的性质和人们如何进行思维的科学。它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把人的心智过程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对来自各方面的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以实现不同的认知目的[3]。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最初主要围绕语言学习、语言习得的信息加工特征和作用机理展开的。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心理学已经进入到基于视觉信息下的认知行为信息加工机制与特征研究。

在体育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很早就开展了运动学习与心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并以运动技能学习模型、信息加工模型、\动技能获得等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认知信息加工下的运动学习获得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近年来,随着基于视觉信息加工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Green T、Abele、陈敏、Richard A等,通过视觉阻断动作技能行为表现、眼动追踪仪结合动作分析仪分析视觉信息加工下的认知反馈和眼动分析仪结合ERP探索运动情景下的认知信息加工机制等研究范式,从符号操作层次对运动技能获得和发展内在机制及认知编码的策略进行广泛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视觉信息认知加工对运动技能的表现与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视觉信息加工能力能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水平提高。目前,国外该领域内的研究已经进入到运动技能形成与学习中视觉认知信息在不同运动情景环境与运动行为、信息量与反应认知方式、信息量与信息加工方式、信息变化与决策反馈等问题的探索阶段。而国内由于在该领域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在技能学习、信息加工、情景变化、运动决策方面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水平依然与国外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青少年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领域现有的成果还较少。

(二)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以及由传统的自为经验向实证的科学嬗变过程的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其现有的成果虽然揭示了人认知行为的信息加工特点及规律但对于彻底揭示人的认知本质和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视觉信息加工下的认知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不同环境、不同信息加工方式、不同信息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其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揭示其认知本质,需要不断的丰富实验研究和数据采集,以提供更坚实的研究基础。(2)视觉信息加工与运动技能形成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对于信息量、信息加工方式、决策反馈、运动行为在技能形成中所占的具体相关比重还不确定,需要实验不断加以分析、验证。(3)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控制有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认知行为特征,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复杂运动技能项目进行了分析,但对于以足球、篮球为代表的集体运动和田径、滑冰等简单技能项目研究的不足,使得当前对运动行为认知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还不完善,需要不断的再进行验证与探索,以解答不同“假说”与疑问。(4)不同运动等级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在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认知信息加工特征。而现有的研究多针对成年运动员,不但缺少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测量与分析,且过于注重信息加工结果特征不注重信息加工过程变化特征的研究,使得基于视觉信息认知加工下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研究成果存在较多漏洞。

三、结语

认知心理学促进了体育行为的研究,由传统经验下的分析实践探索向科学化、数据化、定量化、定型化的思维空间转变。在更及时、客观的地揭示人在学习运动技能中信息加工、信息决策、信息反馈与运动行为之间关系的同时;推动体育学科走向现代化,以科技的力量促使体育运动训练由自觉的经验向自为的科学嬗变。

参考文献:

篇13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而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效性不足的现象,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导致人类时间支配的碎片化、信息获取的网络化,致使学生的闲暇时间、空间、知识、注意力、心智都被切割成碎片,对高职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目前的思政工作并没有及时应对,如何拓展新形势下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成为当下课题。

一、碎片化时代特征

“碎片化”,解释为完整的东西被打撒成零块。后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他们否认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化、相对性。之后,有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传媒研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的大量应用,使得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又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颠覆性影响,人类的学习、生活、社交都呈现出碎片化时代的特征。

信息传播碎片化。在过去,信息的传播是完整的、系统的,往往是通过会议、电视、书籍、报刊等形式出现,但在移动互联时代,一方面,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通信工具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和篇幅提供信息满足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的不断碎裂,也制造了大量拥有高度差异化需求的受众群体。再加上互联网先天的具有去中心化的结构特征,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信息变得零散、无序、互不关联,越发碎片化。

生活方式碎片化。随着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增加,促使人们把时间的片段尽量利用起来,进行信息获取和他人交互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手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不断增加。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手机网民比例达36.4%,相比2013年增加了16.4个百分点。其中,每天实时在线的手机比例为21.8%。手机上网常态化特征进一步明显。人们无论是工作、社交或消费都打破了彼此之间的时间区隔,可以随时随地获知与分享。人们生活中的时间碎片化和空间碎片化越发明显。

学习方式碎片化。所谓的学习碎片化是由于信息碎片化、时间空间的碎片化带来的知识碎片化、思维碎片化。碎片化学习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学习内容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和媒体碎片化。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社会生活中的零碎知识,内容具有明显的碎片化、非系统特征;并且移动终端的大量应用导致人们习惯性利用碎片时间充实自己,积少成多。信息媒介也迎合着时间碎片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所以当下每个人都能在任何空间时间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获取学习信息。

二、“碎片化”时代对高职思政教育的影响

高职学生易受“碎片化”影响。高职学生都为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一代。利用移动互联终端来社交、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高职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没有考研升学,学习压力相对较小,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同时高职课程中人文社科类的通识教育课程相对较少,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欠缺主动选择学习的能力,闲暇时间往往沉溺于社交娱乐、休闲购物等活动,热衷于与他人分享自己在娱乐、消费时的各种信息。其碎片化的时间中学习的比例相当低,也欠缺分辨搜集高质量学习内容的能力,多是浅层次的快餐类的阅读。

碎片化影响高职思政教育的整体性。长久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既有思政理论教学主阵地,也有学生思政管理实践,包括党团课、学生社团等各种载体,体系完备。但是“碎片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条块分割及离散状态明显,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分化。比如学生对于整堂课形式的思政教育兴趣明显下降,因为太多的信息可以选择,并且学生大都选择信息量少的浅阅读。同时空间、时间的碎片化也使各载体间条块分割的问题明显,比如出现了通过移动互联终端进行的各类学生社团和活动,而学校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获知这类活动的具体安排,从而难于进行引导,导致不同载体间缺乏呼应和配合,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形式上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效果却不理想。

碎片化影响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思政教育其实质是进行价值观、道德观的输出,进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碎片化”时代信息爆炸,各类“小众媒体”“自媒体”乐于彰显个体价值,往往与思政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发生矛盾。高职学生欠缺人文社科的通识教育,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欠缺,易于被眼前的感受取性选择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在无意间发生价值选择迁移。在传媒“碎片化”的多元语境里,社会价值、公共理性等都极易被感染异化,而学生往往不加辨识的吸收,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原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界限明晰,如今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影响教育他人的主体,通过微信等新媒体都可以成为传播信息、价值理念的主体。思政教育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因此,思政教育的主体关系既向互动性转化,也向多元性转化,主体之间的思想交流过程,受到“碎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教育内容的自我认同转换更为复杂,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也更加曲折。

三、反思与应对

借力碎片化,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碎片化”实质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导致信息传播的载体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人们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方式,最终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碎片化。首先作为思政教育者要承认“碎片化”的存在,如果刻意追求“去碎片化”效果是不理想的,只要有主动融入“碎片化”,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广泛运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利用“碎片化”的载体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充分运用“碎片化”后的各类载体,碎片化的社会及传播语境体现了个体的个性化特征,重视个体的信息需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学生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或生活是其内在需求的体现,同时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但是学生在各种传播环境中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且大量信息不分良莠的出现,导致学生容易迷失自我。作为思政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微信、微博等各类学生易接受的载体进行思政教育,满足学生对于互动性参与性的高要求,思政教育才能融入碎片化,融入学生,为学生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尊重个体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唤起个体正确的思想意识、激发个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才能塑造个体的主体人格,培养个体的世界观。最后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内容永远是最关键的。碎片化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去中心化、多元化、多平台的特征。教育受众更多注意多媒体交互性强的信息,同时也存在注意力转移快、思维跳跃强的特征。在此环境下必须要以高质量的内容吸引学生,增加忠诚度。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受众疲于在大量信息中选择,而学校拥有天然的教育渠道将相关内容展示学生,学生一旦被教育内容吸引,学生会惯性地保持关注,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只要利用好载体,优质思政教育内容的价值就不会降低,平台和载体就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相反若只是加强运用各种载体和平台,很难长期得到学生关注,思政教育效果就不会理想。

积极引导,逐步提高思政教育深度。正如上文分析,“碎片化”对思政教育完整性和实效性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利用“碎片化”时代的平台和载体进行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在融入“碎片化”的同时,也要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较为系统性、集体性的思政教育活动。以阅读为例,碎片化阅读是简单、快速、跳跃式的阅读,它对阅读功底和记忆力要求不高。微博、微信大行其道就是碎片化阅读风行的结果。这种阅读也是高职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因为它对读者的学识修养、理论功底要求很低,并且通常以最流行的、亲近当下年轻人的语言来表达,学生易于理解接受。而深层次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深知碎片化阅读的消极作用,它使学生习惯了不动脑不思考、习惯了“拿来主义”、习惯了关键字搜索、习惯了“语录”式阅读,不知所以然慢慢成为必然。而学习是需要思考,需要消化理解,需要把知识系统化的。所以必须要精心组织设计、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参加有内容、有深度、持续性较长的各类思政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专注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超越“碎片化”,拓展思政教育空间。“碎片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纵观历史,历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进而带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碎片化”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孕育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一轮的科技革命将对人类的生活学习方式产生哪些影响和变化,目前还不能确定,“碎片化”是否依然是下个10年人类生活学习方式的特征也不可知。而思政教育早已形成一脉相承,拥有既定目标的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无论科技、社会发生何种变化,思政教育都发挥了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所以当下的思政教育也无须完全放弃现有的体系而去顺应碎片化时代,面对碎片化时代既要有效利用载体和平台来发声,同时也要具有前瞻性,要洞察未来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主动迎接时代的变革,而不是被动应变。所以当前高职思政教育既要坚持体系,又要与时俱进,体现前瞻性,最终减少社会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发挥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智勇.传媒“碎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

[2]陈庆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

[3]卢秀峰,李辉.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年大学生碎片化思维及其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