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全科医疗质量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正式地提出了全科医学的概念。1989年11月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召开并成立了北京全科医学会,首都医科大学成为首家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并于2000年7月成为卫生部直属的第一个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广泛覆盖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培训网络。与此同时,各职能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制定了全科医生任职资格和晋升条例,至此,我国的全科医学步入正规渠道。总理于2011年6月2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要求在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个合格的全科医生。
3全科医学的特点
“以人为中心”是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其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病人要进行综合、持续并具有个体化的照顾,最大化的协调、利用一切有利于病人康复的资源。(2)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3)增强全科医生的责任感,加强对被服务者的长期照顾。由此可见,全科医生必须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包括医学及医学以外的行为科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以及高尚道德及情操、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执着的科学精神,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更加体现医学的公益性。
篇2
1.2日本全科医疗服务特点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为日本国民提供了便捷、高品质、价格便宜的医疗服务[5]。日本医疗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日本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日本社区医疗服务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而专的专科医院多,专科诊所聚集在社区并配备齐全,基本代替全科社区医疗,提供专业水平的社区医疗服务。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法律体系完善,国立、公立医院参加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日本的老龄化严重,老年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尤为重要,极其重视老年人保健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家庭医疗在日本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家庭医疗的概念及范畴界定还不严格。不过,随着近几年家庭医后期研修项目的规范化,日本家庭医学会的会员人数逐渐增加,年轻的家庭医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日本的家庭医服务对象包括成人、老年人及儿童,但不包括妇产科的医疗服务内容。在待遇方面,家庭医的收入不低于甚至超过某些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但社会对其的尊重度远低于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
2中国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中国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1999年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正式启动。现阶段我国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主要方式有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转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种模式。在医学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既可促使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去从事全科医师职业,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又能提高现有全科医师的质量,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安徽医科大学属于全国成立全科医学系、培养全科医生较早的高校之一,省、校两级高度重视全科医学专业学科的建设,2011年,学校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家的政策,招收86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免费的“订单模式”培养,并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希望这种订单模式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出一批“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全科医生,解决目前全科医生紧缺的困境,早日实现新医改所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3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和日本日均面临日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基础卫生服务改革及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日本和我国,全科医学起步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属于新兴学科,探索和发展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达到全球标准的全科医疗服务。分析我国与日本的全科医学发展过程,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方面。
3.1提升全科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
近年,随着日本政府的大力倡导,规范化的培训,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全科医生。此外,公众逐渐对全科医疗服务的理解,意识的转变,全科医疗服务逐渐被更多的专科医生和公众所接受[7]。因此,要切实发展全科医学,必须提升全科医学的地位,强调公众对全科医学认识的重要性,以提升医患两个群体对该学科的理解度为立足点。
3.2改进全科医学教育与教学方法我国可引进
社区导向医学教育(community-orientedmedicaled-ucation),在医学本科教育中促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基础课程与临床科学有机整合、安排社区见习或实习。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医学生社区医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运用整体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能更好地适应卫生保健服务[8]。
3.3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直接影响着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日本国内大中型医院及大学附属医院均设立综合诊疗科,除提供综合的医疗服务外,还承担当地社区医疗的协调工作和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而我国目前医院中集医疗、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全科医学科仍然很少,特别是师资结构和质量上的缺陷、理论教师和专科专家为师资队伍的主体、经过长期历练经验丰富的社区医生很少的现象,已经成为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一个严重的瓶颈问题[9]。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由“学院式”向“学徒式”过渡。以培养临床技能为重点,提高全科受训学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全科医疗服务的需求。
篇3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疗保险政策逐渐向社区倾斜。以北京为例,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北京社区报销比例将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到社区就医。但是在就医人群中,绝大部分都不懂药理知识,治疗疾病用什么药怎样使用都是由医生决定,病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判断医生用药是否安全有效。[2]开展药学服务有助于满足病人了解自身治疗状况的需求。
社区就诊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2001年4月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标志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3]药物治疗是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大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自身习惯等诸多因素,对药学服务的概念以及合理用药、用药安全等药学服务内容不甚了解;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及易并发疾病,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使用等方面更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关于老年人合理用药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可以减少老年人用药后不良后果,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临床医生的需求
社区临床医生被称为“全科医生”。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在家庭、诊所或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在我国,全科医生要承担承担的责任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全科医生的数量需求也越来越大。2010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从2010开始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倾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缺口很大。社区医疗服务人数少、工作量大使得社区医生无暇针对患者用药安全、注意事项等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工作者中有大部分部分是之前服务在各科室的专科医生转做全科,只有小部分是由医学院校系统培训出的全科医生,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所学知识、专长及时间的局限,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的用药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开展药学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合理用药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弥补社区医疗工作者自身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药学知识服务的不足,切实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于民的职责。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药剂人员的职责
药师,是负责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药师是药物的专家,同时是解答市民大众有关药物问题的最适当人选。药剂师负责监察医生所处方的数种药物中有否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病人的病历、医生的诊断,为病人建议最适合他们的药物剂型、剂量;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时要注意的事项和服用方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部分药师的工作范围在药房窗口,主要工作职责是管理库存、调配处方。无论医院管理人员或是药师本人都认为照方配药,把好药品质量关,就是一个窗口药剂人员的全部工作职责。长期以来在这种模式的束缚下,药师自身的职责已经被弱化。临床药师是药学服务的主体,临床药学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希望药师的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社区药师应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4],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发挥专业专长,为患者切实提供规范、合理、个性化的药学技术服务,与临床医生共同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社区药师有必要走出药房、走进临床、深人社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临床、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学服务。
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剂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而目前我国公众对药师缺乏认识,主要原因是社区药师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药学服务需求
4 开展药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有了飞速发展,社区医疗机构转制、建立、人员配备日趋完善,患者就诊率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就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早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除了需要相关政策扶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社区医疗机构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更多实现其职能,吸引就医人群。利用自身的药学专业人员的专长或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开展药学服务,不断满足患者用药所需,可以说是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医疗模式,使得药学专业人员一展所长;也可以促使社区整合社会中有益资源为己所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世芳,辛大卫,张帆.新形势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定位与发展[J].齐鲁药事,2007,26(10):604-607.
篇4
The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FANG Liu1, ZHANG Kan1*
(1.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hree sta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since 1990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experience of GP training in Shanghai,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give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a team of GP who are willing to “going down, staying down, and making good use of ”, it is not only to lie on the training system itself, but even more important to build the policy environment which is attractive to GP and contribute to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progress; challenges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也是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重要措施。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上海市通过积极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不断推出各项新举措,加大投入,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全力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
1 上海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回顾
1.1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自1994年起,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上海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根据上海卫生服务的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开始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成为全国率先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至2005年前完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目标的省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到2005年底,全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04-2007)》,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
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七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
篇5
全科医生(General Doctor)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1]。美国家庭医疗学会(AASP)称其为"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并给出了如下定义:接受过家庭医疗这一范围较为宽广的医学教育培训的医生。通常情况下,全科医生是以门诊的形式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等进行诊治,而社区全科医生还有上门服务的特点。社区全科医生除了可以为社区人群组织专家会诊、协调转诊和体检等,还可对社区人员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社区人员的健康防范意识。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60%的情况相比较,我国还相当缺乏全科医生。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人口保健和医护照顾等问题,更加大了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医疗队伍,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 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因血液中葡萄糖过多堆积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Yang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已接近1.5亿,患病率已达9.7%,中国已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得到及时和较好的治疗,有数据显示,只有12%的患者能得到较好的治疗[3]。
糖尿病一直是社区防治工作的重点。人们生活习惯的难以改变,使得糖尿病预报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应重视全科医生在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了全科医生的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曹静等[4]通过对65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在降低患者死亡率、并发症、致残率的高效性和在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发展前景。李苑红[5]通过对接受全科医生系统管理的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3 如何更好地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有着重要作用。但现实中,全科医生的作用并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出来。如何更好地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呢?
3.1重视改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通常与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全科医生将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对患者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患者不断强化糖尿病防治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让他们逐步改变不好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更有效的防治目的[6]。当然,这样也就对全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糖尿病方面的病理知识,还要了解非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
3.2提高全科医生的专业素质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使得糖尿病的极难诊断。梁万年[3]的研究表明只有30%的患者能被诊断出,其余70%患者则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李哲等[7]通过对48名全科医生的测试,认为他们对糖尿病综合防治知识的掌握还有欠缺。程然等[8]通过对117名在职全科医生的糖尿病诊断知识问卷结果分析,发现对糖尿病诊断认知优秀的全科医生仅占总人数的2.56%,良好的为5.13%,一般的为13.68%,而差的则多达78.63%,这些数据说明了全科医生糖尿病诊断认知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全科医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3.3应对全科医生进行定期测评 全科医生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肩负着预报和控制的重任,不仅能向患者讲授糖尿病的防治知识,还能引导和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得患者有效地改善身体机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如果全科医生自身对糖尿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就无法向患者做清晰的说明,也就无法达到上述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定期测评来督促全科医生不断学习,从而更全面了解和掌握糖尿病防治的有关知识。
参考文献:
[1]胡娟.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2(25):27-28.
[2]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2(12):1090-1101.
[3]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7.
[4]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17):113-114.
[5]李苑红.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探讨[J].吉林医学,2013(25):5216-5217.
篇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医疗费用等多种原因[4],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全科医学发展的必要性,从1997年以来,中央制订了多项关于全科医师发展的决策,为此,我校也很早便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并将其列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然而,教学场所多局限于大教室大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全科医学理论层面,而实习见习课程多局限在有限的几学时内,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还较为片面,多局限在概念层面,更有学生认为全科就是各个科室知识的浅表组合,因此,让学生进入社区基层医院,深入了解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是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深对全科医学了解的重要途径[5]。
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全科医学的社区见习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内容繁多,学习课时数较少
全科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其大部分内容都在社区进行,内容繁多复杂,包括儿童保健,每个婴儿每个阶段的生长特点,该接种的疫苗,接种疫苗有哪些适应证、禁忌证,疫苗如何保存,妇女保健中孕前及孕期都有哪些检查,社区中健康档案如何建立,慢病如何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之前所未曾接触过的,也只有在社区实习中才能实践掌握。另外,全科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注重的是全科思维的培养,三甲医院的实习使学生掌握的是每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然后三甲医院科室间多半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依靠会诊制度等,而全科医学锻炼的是学生能够把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疾病看成一个整体,从疾病谱出发,以人为中心,以症状为导向,体格检查为关键,综合的整体的去分析疾病,并坚持给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评估及随访等。另外,社区有一些课程是比较耗时的,比如家庭随访等,要真正走进患者家庭,通过细心耐心详尽的了解及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完成档案的建立及随访工作等。然而,面对这么多的内容,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的实习课程学时数仅为几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有调查表明,60.9%的带教医师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社区见习课程应当延长为4周[6],可见,全科见习时间应该有所延长。
2.2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一个地区的全科师资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未来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7],因此一个良好的师资团队对全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全科师资培训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及培训考核标准,且我国师资数量严重匮乏[8],研究生学历导师所占比例不足5%,且带教年限大多数也在5年以下[9],其中全科医学社区基地的师资主要以主治医师为主[10],学历以本科为主,占60%[11]。个别社区带教老师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够,由于参加培训次数较少,对新进展、新指南了解欠缺,导致学生的信任度降低。另外一些老师带教积极性较差,由于社区医院鼓励倾向性政策较少,带教老师教学工作中缺乏耐心,这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
2.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差
有研究显示[12],约30.3%学生基本不了解全科医学,而约12.9%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成为全科医生,学生们对社区很多方面存在疑虑,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社区服务中心患者来源于哪里,为什么会选择社区医院,社区医生的薪酬待遇如何,工作量怎么样,社区医生怎么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当社区老师讲解到医联体、健康促进等和一些政府对全科医生的政策倾向时,同学们也只会背诵一些概念而并不理解其含义,这说明同学们对全科医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另外国家对全科的政策的宣传还不欠缺,这可能会是阻碍许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转为全科医生的关键因素。
3提高全科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3.1注重全科思维的培养
全科的重点是全科思维的培养[13],并不是机械性的去掌握各个科的理论知识,全科医生面对的更多是家庭,社区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强调的更多是沟通、是真正的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从整体考虑,以人为中心,真真正正的切切实实的从患者角度出发,为该区人群服务,关爱,耐心而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全科思维的形成对全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3.2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适当延长课时
全科医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对全科的认知又很少,临床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全科医学实习课的课时。另外要注重教学形式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利用微信、微课等形式,把家庭访视、SOAP病志书写等以视频形式推送给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习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
3.3加强师资建设,加大全科医学政策的宣传力度
篇7
在社区建设中,健康服务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政府机关部门、社区实践以及卫生机构的指导下才能够建立完整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在社区内建设健康服务主要是为了促进医疗技术与社区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使用,从健康角度出发正确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这不但可以使人们的医疗需求得到满足,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1]。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积极的推广经济、实惠、便捷以及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项目,而全科医生在此项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 全科医生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
在个人健康、家庭健康与整个社区健康中,全科医生均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且可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疾病实施相应的宣传工作,使人们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全科医生在社区居民活动中可以照顾好群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能够预测出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开展益于健康的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正确生活,按照规定进行预防接种工作,调查和管理好传染性疾病,主动加入社区的卫生监督。这样建立安全且可靠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后,全科医生对不同疾病患者实行沟通工作时,把疾病与患者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预防服务,在全科医生的服务工作中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
2 全科医生在诊治常见疾病中的作用
全科医生应为社区居民提供快速、安全、可靠、有效的服务措施,及时处理好不同疾病产生的问题。全科医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诊治人们常发生的疾病和意外伤害,有效解决人们因疾病出现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全科医生应向社区居民大力宣传家庭急救的知识,而全科医疗站则应制定好24小时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应诊体制,以便患有疾病的社区居民可以得到有效治疗[2]。此外,全科医生还应实施信息化处理工作,以建立完整的社区救助医疗网络系统。
3 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
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与服务网络中,全科医疗服务不仅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保健资源按照患者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协调好医疗卫生机构与专科医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的作用能得以发挥。对于全科医疗团队来说,全科医生是非常关键的领导因素,不但可以维护好医疗卫生资源的应用,还能处理好与质量管理有关的工作,将自身固有的协调能力与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给社区居民带来更好地服务。全科医生在对社区居民患有的疾病进行诊治时,应控制好医疗成本,避免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应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来解决治疗成本问题。
4 全科医生在群众安全和个体安全中的作用
在社区医疗活动中,全科医生是保证家庭健康和个人健康的维护者,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能够对个人疾病、家庭疾病和社区疾病实行预防工作,并且可以协调好这三种预防工作的关系。全科医生在诊治常见疾病过程中,应从病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多个角度出发展开分析、研究、讨论、诊治等工作。这一系列措施对于预防慢性疾病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全科医生在处理慢性疾病时应建立完整的社区防治管理体系以及监控网络系统,而对于常见的疾病应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面对病情危急情况应及时进行有效的诊断处理。
5 全科医生在家庭保健和人群保健中的作用
全科医生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医疗工作,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护社区居民的健康,对其健康卫生进行全面管理。全科医生可将医疗工作与家庭动力学以及周期理论相结合,了解掌握社会、家庭、行为、言语和心理等因素给患者健康和治愈疾病造成的影响,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性沟通,进一步对其内心世界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向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心理卫生咨询与保健指导。在患者整个的人生过程中,全科医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患者围产期的保健到患者临终的关怀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主要的工作群体包含了孕妇、儿童、残疾、精神病患者以及老年人等[3]。因此,全科医生还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和生活自理能力制定分级管理计划,为社区的病人提供多项上门服务,如家庭病床、日常生活护理、循环往复的医疗等。
6 全科医生在发展照顾医学中的作用
对于患者来说照顾与治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治愈是现代化医学治疗最主要的目的,而对于疾病无法治愈的患者则疏于治疗和看护,在解决对症问题时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承受了极大地打击。与全科医生对比,其能合理利用医疗保健资源对患者实施照顾工作,也就是在社区医院中利用照顾医学治疗患者,将传统型医学治疗淘汰,转而用现代医学取代,已达到消除慢性疾病患者病痛的目的,并全面分析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方法以及预防疾病的措施。按照生命周期的基本原则,全科医生应积极做好准备生命、保护生命和质量生命工作,使发展照顾医学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篇8
收集本院2013年1~11月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100例,其中男48例,女52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66.25±10.23岁;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62.48±9.6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
1.2.1常规健康教育方式
一般包括个体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机体的健康教育方式,其中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采用的一对一的访谈式教育,针对患者出现的高血压问题进行用药的指导和定期检查血压的指导,给患者发放《老年性高血压健康教育手册》;集体健康教育针对老年高血压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医院举行集体的高血压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该病的危害和如何防治,包括饮食指导等,并邀请血压维持良好的老年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治疗的经验,老年高血压患者之间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并现场解答,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
1.2.2全科医学管理模式的干预方式
采用全科医学管理的复合干预模式:对老年性患者的个人和家庭进行高血压的医疗保健的咨询服务,进行全程个体化的健康疾病负责式管理,每个患者有相应的医生全程病程指导;另外需要有心理医生的配合,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健康问题管理;对每位老年人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和评估,给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指导。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遵循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性,故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类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用字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干预方式对收缩压的影响
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的收缩压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收缩压与干预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的收缩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种干预方式对舒张压的影响
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的舒张压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舒张压与干预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的舒张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干预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情况,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篇9
全科医疗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现已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尤其在许多发达的西方国家,全科医疗已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全科医疗综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及协调性的医疗保健服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专科服务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推行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协调发展、互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才能实行分级医疗,加强基层医疗保健工作,减轻专科医疗的负担,更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要。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对于全科医生,社会上存在种种误解。大多数人望文生义,认为全科医生是什么科都了解一点,但什么科都不精的“万金油”大夫或“赤脚医生”。而了解国外全科医生发展现状的人又会觉得全科医生高不可攀(相当于硕士水平),不符合中国国情,是一种超前的概念。
实际上全科医生作为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他所受的训练和经验使他能够从事内、外科等若干领域的服务。对于家庭的成员来说,不论其性别、年龄或所发生的躯体、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问题的类型,全科医生均能以其独特的态度和技能,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也适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及专科咨询,为个人及其家庭提供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从性质和功能来看,全科医生继承了传统,又结合了现代时尚,是横向信息交流的中心,所有专科知识都在这里汇集、筛选而形成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全科医生是医生中的多面手,这种多面手一直存在于整个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其作用是任何其他专科医生所无法取代的。
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也倡导“大病上医院,小病到社区”,这就表示,未来80%以上的疾病将交由社区的全科医生来解决。和大医院的医生相比,这些社区医生是活跃在社区,陪伴在居民身边的“健康监护人”。 社区医生提供的当然是全科服务:如果身体不适,可以直接去社区卫生站就医;行动不便,打个电话医务人员也能上门服务;医生们还会教给居民很多卫生保健常识,为居民解疑答惑;即使患上疑难病症,社区医生们也会帮居民联系大医院,商量转诊和治疗等诸多事宜,而且,在社区就医绝对没有大医院里跑也跑不完、躲也躲不开的繁杂手续,诊疗过程快捷、方便。
全科医生在我国受到冷遇
当前,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社区医院的门可罗雀与大型综合医院的人满为患却依然存在鲜明的反差。为什么?原因是多层面的。但毋庸置疑,其最直接的理由是我们的全科医生尚未得到百姓的信任。
涉及面广的全科医生会给人一种“万金油”的感觉,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市场日趋规范化,不光大医院需要全科医生接收来自社区的转诊病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是社区医院建立的初衷,为病人就医提供方便,节省病人精力和就医成本。
但是目前许多社区医院是从区卫生院发展而来,成了大医院的“缩小版”,除了距离比较近,并没有很多其他的优势,在医生的专业水准和一些硬件配置上,又比不上大医院。所以,目前一些社区医院的接诊情况并不如人意,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被群众认可,门诊量稀少,住院率不足,生存遇到问题。
记者在北京市的一家社区医院里看到的情况,用“门可罗雀”这个成语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门厅里一个人也没有,在门诊室里记者见到一位医生正在看报,见到记者的到来,该医生放下了手中的报纸,与记者聊起来。医生自称姓胡,胡医生介绍说社区医院的这种冷清情况他已经习惯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全科医生认识上还存在偏差。尽管当前提倡‘小病进社区就诊’,但除了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外,大多数患者还是愿意乘几次车、排几小时队,到大医院去看病。大家对我们不信任,我们也没办法。有人说我们这些全科医生是‘万金油’,是‘赤脚医生’。我自己就是一位‘已经穿上皮鞋’的‘赤脚医生’” 胡医生的话语中体现了作为一位不被居民所接受的社区全科医生的深深无奈。
在被问到为什么去大医院而不选择就近的社区医院看病时,社区的李大爷说道:“同样是去医院看病,社区医院虽然是近一点,但大医院的设备更齐全,医生的水平更高,如果是小病小痛,在社区医院看看还行,如果真有什么病,当然是到大医院去看病牢靠一点。”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院长说:“病人选择去大医院,一方面是出于传统的就医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技术的不信任。”社区医院的地位,要求社区医生不同于大医院的医生,要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和病人的紧密关系,但是目前的社区医生依然是专科医生,而并非专业的全科医生,在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上都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由于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培养周期长,目前数量太少,同时转诊机制还不够完善,病人无法通过社区医院直接和大医院的相关科室联系,有大的病症还是要自己去大医院解决。医疗保险等一些制度也没有跟上,全科医生不能在社区医院内解决大多数的病症,所以想要把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完全引入社区医疗卫生工作,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王院长认为,“如果能尽快将合格的全科医生吸引到社区,就能更好地发挥社区医疗服务的特色,不仅仅是在看病上步骤更少,更为简单,而且还能切实在社区内相关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上发挥作用。”
针对我国目前全国医生的现状,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强调,提高全科医生的素质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当务之急、当务之重,应主要采取教育―培训―教育的培养模式。“教育”就是要加强高等院校的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全科医师的师资力量建设,从学校出来就能够胜任社区的全科医学的工作。“培训”就是针对已在社区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首先加强岗位培训。现在许多医务人员是从临床直接转过来的,这必须要进行全科医学的培训。还有就是不是全科医学专业出来的这些本科生,也要进行规范化的培训。2010年之前,培训是提高全科医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后面的“教育”就是继续教育,医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即使医生已经取得了全科医学的资格证书,但是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所以还要通过继续教育模式提高全科医师的素质。
他山之石:
国外全科医生的发展
全科医生是全科医学的执行者。顾名思义,“全科医生”就是什么病都看,但他们不在大医院开诊,而是在各个社区为个人、家庭服务,因此他们又有了一个更贴切的名字――家庭医生。
全科医学作为一个医学专科组织,是在1969年经美国医学专科委员会(ABMS)批准诞生的,这以后逐渐在许多国家推广。目前比较有特点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泰国、澳门等。
英国:多种保障
推进社区全科医生的发展
英国是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全民免费的国家保健服务系统分医院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两个层次,法律规定居民就近选择全科医生注册登记,并接受连续。非急诊病人就医必须先找自己注册的全科医生,经全科医生转诊才能进医院接受治疗。
社区卫生规划(机构的设置和全科医生的分布等)主要是通过规定全科医生的注册居民数量(1800~3200人/全科医生)来实现的。全科医生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是一种合同关系,他们的收入取决于注册居民的数量、工作年限和从事预防保健的工作量等。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强化经营策略、加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等。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成功的原因是国际卫生界非常感兴趣的研究命题,许多卫生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致认为,英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及成功的基本条件主要有4个方面,即财政保障 、政策保障 、组织保障、人员保障。
英国的全科医生培养需要5~6年的医学院校教育,3年的毕业后教育。起点高、要求严,而且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此外,社区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也具有很高的素质。人员保障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
全科医生得到市民高度信任
据了解,目前美国的家庭医生,每个人日常负责1000~2000位病人,是病人得到医疗服务的窗口,也是病人与大医疗机构联系的中枢。
篇10
过去三级医疗网络是人为划分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有定点,老百姓看病是从基层逐级转诊。而现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自由选择,老百姓自然很少选择中间层次。最基本的医疗问题和预防保健转到社区,社区解决不了的大问题就上三级医院,致使二级医疗机构处在尴尬的位置。
今年8月份,我考察和研究了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英国没有二级医院,医疗服务体系也只有两级。那我国的二级医院怎么办呢?我个人的意见是,二级医院有两条出路,一是向专科发展,如果有特色专科,可以考虑成为专科医院;二是下沉走社区卫生服务的路子。二级医院如果想通过扩大规模,成为三级医院,是不可取的,因为总体上城市卫生资源过剩,竞争激烈。二级医院如果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机构,有其非常明明的优势,因为由一级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技术水平、设备配置上都不是很理想,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跟老百姓的需求差距较大。而二级医院在技术、设备、卫生人员素质各方面条件的优势相对较好。
有二级医院管理者担心转型后医院档次降低,其实现在这种说法根本不存在,因为二级医院首先要找到合理定位,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否则两级服务体系建立后,二级医院将无路可走。
许多医院转型后生存困难,这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政府投入不足、用房紧张、资源配置还不到位等问题。但是这是眼前的困难,通过转变服务模式,扩大服务内容,转变医务人员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由原来的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变,前景将得到改善。
篇11
中医的诊疗技术简便、方法多样、效果灵验、成本相对低廉,老百姓乐于接受。尤其中老年人注重养生保健,这就为中医全科医师在社区发挥中医药特色,用中医药手段来分析、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提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利用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解决社区居民的疾苦,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此,我们在培训教学中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尤其注重中医适宜技术(针灸、刮疹、火罐、推拿、穴位注射等)、中成药应用、中药日常辨识及单方运用、中医药健康科普宣传等知识的教学[3]。要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关键要看实践环节的落实情况,一般而言,实践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实践环节培训的效果,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资源,借鉴职业技能培训手段,在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让每一位学员有机会动手练习,使学员尽可能多地掌握中医药实用技术,使中医药有机地融入社区,渗透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各项工作中,使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老百姓的健康保健需求。
3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实施考核制度
考核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严格的考核制度既有利于评估实践培训效果,又能促进实践培训的教与学,是对实践培训的质量监督。为此,我们制定了较为可行的考核制度,在开班仪式上向学员公布。考核分三部分进行:第一,严格培训考勤制度,主要考核学员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出勤,遵守规章制度等,并把平时考核成绩纳入最后总成绩(记30%)。第二,实践技能考核,从实操理论和实操技能两方面着手,统一考核标准,并安排学员逐一进行操作演练。第三,实习阶段考核,学员离校实习前,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纲并印制了实习鉴定表发给学员,为了使学员的实习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我们取得省厅主管部门支持,委托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对本地学员实习进行监管,实习结束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学员提交的实习鉴定表代为核发省厅签署的培训合格证书。
篇12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cure of diabetes mellitus
Chen Langl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Nanshan District,Shenzhen City,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all kinds of the way of social life of the people has gradually changed.In this transformation process,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 is also increasing.Diabete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disease,it can cause severe glycosuria and even death.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medical reports,diabete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beings.How to cause the people health concerns in the community,how to control diabetes techniques popularization,how to detect and avoid diabetes mellitus,we must introducing the introduction of 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 immediately.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General practitioner;Effect
全科医生的概念及发展
概念:全科医生(General Doctor)在国外被称之为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属于专属区域或个人的全科医疗的卫生安全工作者,常具有固定的门诊诊室,以全科医疗知识面向大众。全科医生相比于医院医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全科医生的进门服务,全科医生经常怀揣着探访的态度对患者进行诊疗和病情追踪,按照不同的家庭或是区域建立符合标准的医嘱病历档案。在国外通常以家庭为记录单位,但在国内部分地区则以小区为单位,中小城镇则没有编制。
发展:全科医生在众多的欧美国家已经比较普及,在我国发展得还不够完善,但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和鼓励下,同样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发展与壮大。很多患者宁愿在中小医院排长队不愿意在全科医生门诊处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全科医生门庭冷落成为了社会上普遍的现象。全科医生不仅仅处在社区工作中,在各家医院同样有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工作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责任,医院内部,则是注重及时地为患者排除疼痛和进行病理诊断。然而在社区工作中,不仅仅要对患者进行诊治,还包括定期为社区人员进行专家会诊、健康咨询、常见疾病的检测、健康宣传教育、举办社区健康活动、上门访问等综合服务项目,尽可能地提高居民的安全健康意识。
国内有关数据显示,国内全科医生的数量占医生总数的1/3左右,全科医生当中硕士学位比重高达80%以上,不仅具有专业的医疗技术、知识,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相对于面向医院的医生而言,全科医生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家庭患者而言,全科医生就是自己的生命守护者,所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需求也日渐增多,除去贫瘠农村地区,我国大中城市的全科医生数量已超过15万人。
全科医生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长期地、系统地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糖尿病的防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监督和长期进行检测的健康防治工作。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的防治上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为工作重点。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糖类物质摄入过量或是糖元积累过多造成的,糖尿病的主要诱发渠道就是饮食上的不良习惯和食物偏好。所以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之中,全科医生一方面在社区内不断地进行糖尿病的危害和防治的专业知识讲解;另一方面要努力和社区群众搞好关系,监督和帮助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两手抓让防治工作更加有效。想要影响居民生活习惯,则必须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交际能力和牢固的专业知识,只有被认同的医生才能真正影响到那些生活习惯不良的患者。
组织社区糖尿患者培训讲座:糖尿病的最初起源是来自于血液中的糖含量过多。众所周知,身体每个器官都需要血液的供给,糖尿病是一种累及身体每个器官的疾病,一旦发病则可能引起其他不可预测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饮食、作息、运动量等,此时,知识全面、技艺精湛的全科医生就是患者们最佳的咨询对象。全科医生在大力宣传糖尿病知识的同时,会定期地举办与糖尿病有关的知识讲座,在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的同时,传授健康养生的家庭护理知识。组建社区卫生中心糖尿病专项防治小组,对于重症糖尿患者或咨询者进行家庭访问和生活监督,潜移默化地改变患者生活习惯。
全科医生定期测评,保证医学质量: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全科医生肩负着防治、宣传、控制、营造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重大责任。故而在糖尿病的知识积累上必须追逐时代步伐,时刻把握有关糖尿病的最新资讯。时代在不断前进,一些优雅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可能是不健康的生活节奏,作为人们健康的守护者,必须时刻掌握时展的方向和居民的需求。全科医生会定期地参加政府或是医学领域召开的研讨会和接受专家的综合能力测评,使全科医生丰富知识,以便应对居民咨询的各种疑难杂症。提高自我修养,更加优质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减少治疗成本,简化咨询程序:社区服务站就在居民常住区域,方便居民随时咨询。相比于患病后到医院接受治疗,平日多加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无疑更会节约时间和费用。社区工作站的全科医生无假日,患者可选择上门服务或是到门诊处咨询,而且免去了冗长的挂号、缴费等繁琐程序。
讨 论
全科医生丰富、专业、熟练的医学知识和技巧使得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更加简易地完成,有重点、有目标地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辅导和防治。不断对糖尿病高发人群进行防治知识的加强、巩固和更新,给社区糖尿病患者以全面、科学的指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营造健康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13-114.
2 傅建平.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中全科医生作用的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2):779-780.
篇13
1 流程化管理的概念
流程化管理是指利用项目管理理念及方法的特有优势,构建以流程目标为导向的网络状组织机构体系,并使该体系有效运作的一种模式。[3]具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 具体做法
2.1 以全科团队网格化管理的服务模式承担家庭输液工作
中心所辖长庆潮鸣两个街道有常住居民约3.5万户,10.2万人, 现有护理人员40人,其中正式在编23人,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14人, 高中及中专学历17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16人,护士17人,分布于康复病区、中心注射输液门诊、防疫科、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科室。在坚持以社区为基础,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服务模式下,按每个社区组建一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原则,组建12个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负责2000~3000户居民,约5000~7500人,每个团队配备全科医生2名、公卫医生1名(兼)、社区护士2名、妇幼保健医生1名(兼)、公共卫生助理员1名,共7人。中心护理人员全部参与了团队工作。以社区为单位,以户为网格的管理办法每人承担几幢房子的基本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预防保健(传染病访视、结核病访视、计免接种、死亡访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核实、报告和应急处理等)、慢性病康复(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结核病、精神病等监管指导)、老年保健(70岁以上老年人访视保健指导)、妇幼保健(产后访视、婴幼儿保健、体弱儿保健等)、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工作任务。也就是说,无论哪一住户有医疗保健的需求都可以找到责任人,这样就避免了出诊推诿事件的发生。
2.2 制订家庭输液的操作流程
2.3 环节质量控制
2.3.1热情接诊
要求做好首诊负责,不论是中心哪一社区,均由首诊护士负责联系社区护士或安排出诊.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2.3.2明确可执行家庭输液护理的对象
2.3.2.1药物评估
中心制定了《外来输液管理办法》,规定凡是需做药物皮试的药物[4,5]、临床上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的抗生素、中成药制剂、生物制剂不宜出诊,同时明确不执行来历不明、私人诊所开具的、药店来源的药物。
2.3.2.2病人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既往史、过敏史,规定对病情较重的及过敏体质的患者不进行家庭输液治疗[6]。
2.3.3可以出诊的患者需签订家庭输液协议书[4,6,7]
签订输液协议书可以让病人和家属在享受知情同意权的同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可能存在的风险,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需由患者和陪护进行双签名。不能出诊的患者可根据情况建议转诊或提供轮椅或担架服务到抢救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治疗.
2.3.4家庭输液护理操作
在中心治疗室配置药物,要求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配备出诊包确保出诊途中已配置药物的运送。同时告知家属进行家庭输液环境准备,包括环境卫生、输液架替代品等。
注意途中的交通安全及被服务家庭中的安全隐患。应在事前了解患者家庭人员的主要构成及宠物等等因素,必要时两人陪同前往。
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静脉输液,注意静脉的选择、的摆放等。
2.3.5 操作后的指导
包括注意事项告知、操作示范与讲解和发放自制的家庭输液处方。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接受护理治疗的顺应性增加。对减少并发症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密切医、护、患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据研究健康教育后家庭输液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可达96%以上[8]。首先明确输液全程必须有专人陪护。[9]教会陪护接瓶、拔针及发生不良反应时的紧急处理。同时发放自制的家庭输液处方,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输液时的注意事项,及中心联系方式、急救电话等具体内容。离开时必须确保陪护已知道接瓶、拔针、关闭输液的方法、中心联系方式、如何呼救、输液后物品的处理等。输液后观察20分钟离开。告知家属及患者医疗废弃物由下次访视时收回,切不可乱仍。
2.3.6 即时评价
填写即时评价表,了解患者的满意度,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2.3.7电话回访:次月由社区卫生部考核办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
3 结果
通过调查90%的护理人员认为规范家庭输液操作流程可以大大减少医患矛盾。
4 体会
家庭输液比在院内输液更具有风险性,要切实做好风险防范。一方面家庭输液是在医疗单位外进行的,没有抢救设备和一定的应急抢救人员,且家庭输液的对象多以老年人为主,而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高[2], 另一方面人们对医疗职业的高风险、高技术性、医疗效果的某种不确定性,以及对正常范围内的损害性等方面的认识往往不了解或不理解。国家目前尚无法定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法律规范更是欠缺[1]。供求间的矛盾往往引发纠纷事件的发生,因此,除确有困难以外原则上不应提倡家庭输液治疗。
家庭输液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方便可及的医疗服务,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观指导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保证护理工作有序开展是当代社区护理面对的主要问题,利用流程化管理可以让社区护理工作更加有序化,有章可循。通过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效减少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
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能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 郑一宁、黄建华 主编.社区专科护理实践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第一版.22-23.
[2] 陈丽英.家庭病床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杂志.2001.25(11):856.
[3] 鲍勇 主编.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流程化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第一版.前言.
[4] 贺建玲、郭萍.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家庭输液护理安全与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5):50-51.
[5] 秦秀瑞.社区家庭输液的风险预防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94-95.
[6] 曹淑英、王雨、董文娟.家庭输液护理安全控制的体会[J].家庭护理.2006.4(4B):60.
[7] 曾志英、郭燕呈.签订家庭输液协议的探讨.护理研究[J].2003.17(1下半月版):001.
[8] 钟爱珍、李建红.家庭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下旬版):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