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在农业生产中追逐高生产力和高经济效益是一直是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一直以来都是以追求高的生产率为中心。但是随着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后农业时代的经济发展特征开始出现: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单一化、经济活动缺乏活力、资源的利用出现无序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原动力缺乏后续支撑,因此在我国农业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的今天也出现了许多弊端和缺陷。
2.1农业科技化水平较低
受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农村机械化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中下水平,现有实际从事土地种植业的农民由于受文化层次影响,还不具备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因素致使目前农产品的总产量达不到需求指标,产品结构也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再加上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带来了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的现象,农业科技研发的人力投入也相应地随之减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2.2农村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从农业生产方面看,农民个体种植生产中传统的粮食生产依然占有较大比重,其他附加经济作物的生产不论在经营精深度和生产规模化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从农村企业发展水平看,大部分乡镇企业建立速度过快但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不高,这种发展方式影响了产品质量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由此导致的低层次竞销也难以保证乡镇企业的后续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这些都是造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
2.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经济效益的提高缓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人们不自觉地无节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破坏了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例如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保意识的淡漠,造成农村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日益加深。各类工矿企业对矿产资源的无规划开采,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和山体绿化面积的减退。为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大量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无节制使用,致使水源污染和土壤质量严重下降。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合理利益用资源,严格控制污染
加强环保意识。任何目的农业生产目标都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之下,无论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方式都要优先考虑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各类工矿企业上马要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为原则;农业生产流程中要注重改进现有生产技术,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水土浪费现象;农业种植要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地膜覆盖的面积,还要及时调整土壤与种植物的合理布局与调配;注意退耕还林措施的合理实施,加大农村护林制度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高污染乡镇企业的建设,加大对农副产品精加工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积极鼓励资源可回利用型加工企业链条的建立。
3.2加大技术投入,技术提高科技水平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加大技术投入并不能盲动为之,要因地制宜制定确实有效的技术投入规划,也就是要讲科学技术当地的生态资源分布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规模结合起来,在原有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新型农业技术和人才的投入。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技术,使用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盐碱化等的农业技术和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提高农业消费系统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益[2]。
3.3改善机制,健全制度
第一,要从宏观上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立足环境、资源、生产、市场的各个环节,确定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方向。要将这种措施具体体现到制定各项农业政策的制度层面,让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际活动找到存在的坚实依据,在实情检测、管理监督、信息交流、产品销售等诸多方面得到政策的支持和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肯定。第二,要从思想上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广大农村从业者和农业经济投入者遵守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从业法规。
篇2
1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飞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以及意义分析如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生态文化为指导,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划原则,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地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集旅游、休闲、体验民风民俗、健康环保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新形式[1]。由于该旅游形式贴近自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推广,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国家更是通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1.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2.1环境保护有效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接踵而至的环境危机日益升级,环境保护问题现已上升为国际热点话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转变传统模式为农业生态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优势,进行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2农业生态依托性农业生态旅游突显出生态农业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契机,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及成果,通过展示逐步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可见,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态作为支撑点,对农业生态的依赖性很强。
1.2.3乡村文化融合性由于乡村文化能展现不同地域特异的民风民俗,能显现当地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因而致使乡村文化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让游客感受到农业生态景观与特异乡村文化融合之美,为游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品位。
1.2.4活动形式趣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动形式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设计理念,如在景区设计建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实践园及采摘园,建立农耕活动基地,开展科技农业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赏活动等,通过多彩趣味的活动形式为游客带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乐趣与享受[2]。
1.3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因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有利于慎重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和谐融合;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城乡交流的频率,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协调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价值,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及特点构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积极给予其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的调控及管理,进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由于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故于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其规划为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4]。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注资建设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在巴厘岛规划并建设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农业旅游土地的租赁期限,改善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环境,利用低息贷款、减免相关税收以及降低营运费用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开发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业。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巴厘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日趋完善,观光游客与日俱增。
2.2居民参与模式
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面积大、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等特点,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及经济效益。以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居民参与模式为例,政府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起着引导、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为该模式的实践主体,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从事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参与旅游方案规划决策,全力解决旅游引发的疑难问题,有效进行旅游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居民参与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现已成功脱贫致富。
2.3旅游环保模式
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选择以低碳环保作为发展方向,从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岛,该岛风光旖旎且植被丰富,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全面把握优势资源开发,合理选取人性化环保旅游设施配置,积极实施旅游生态保护项目规划。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充分渗透环保理念,在旅游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旅游环境简单而质朴,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释放压力的游客,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时墨西哥的坎昆通过构建旅游环保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巨大商机。
2.4民俗节庆模式
发展中国家都具备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传统节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民族节庆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契机,通过将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相融合,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其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汇集丰富的民俗节庆特色[7]。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异的风俗节庆契机,融合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民族特色风情的配套设施,开发民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强大引力的旅游项目,推进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3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这一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笔者就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政府认识缺乏,管理缺失
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强弱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未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刚果、利比亚等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其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责不清,宏观调控缺失,监管力度缺乏,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失去活力。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资源开发盲目,意识模糊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大力开发农业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娱乐设施建造力度,忽视资源优势,未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无优势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未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污染严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虽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飞速,然而由于旅游开发者规划设计思虑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8],对产生的污染性废弃物随意排放,规划建立配套设施欠缺环保意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污染,严重影响游客游览观光的心情,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服务质量欠妥,服务理念欠缺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如中国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质量不佳,表现为在旅游发展中服务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得旅游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从业人员临时上岗,缺乏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导致应对旅游区游客的突发状况及污染景区行为无合适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能有效地引导服务游客,致使游客对旅游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倾向,致使农业生态旅游引力缺失,如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农业休闲度假村,其表现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显不足[9],旅游活动形式较单调,旅游趣味性缺乏,导致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4.1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强化管理意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发展混乱以及停滞不前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利导上,制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政策的引导保护作用;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扶持旅游企业吸引外资投入;在活动宣传上,政府利用对外大型活动加大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活动宣传主题,从而提高国外游客参与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划清监管职责范围,培养监管科学意识,提升监管者的综合素质,从而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4.2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理开发是农业生态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拓宽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范围,盲目地大肆开采农业耕地用于建设旅游设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异常重要。在资源环境选择上,要立足实际情况,考察自然条件,思量环境劣势,谨慎开发选择;在景区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规划项目,突显农业优势,降低耕地浪费,保持生态和谐[10];在客源市场吸引上,要实现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承载轻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适的旅游形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景区加强环保规划,加大整治力度
发展中国家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生态环境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污染现象整治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在景区设计上,要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实际规划合理缓冲带,营造健康环保的景区安全系统;在景区交通规划上,要修建景区生态小路,倡导徒步观光赏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景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加强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水源保护上,保护自然水源环境,规划景区绿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为农业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4员工强化管理培训,增强从业素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解决问题技巧欠缺等现象。可见,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培训类别上,可实施统一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员工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问题处理技巧,对于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增强管理艺术;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础知识与服务基本意识等进行集中培训;对于专业性理论与专业服务艺术行为等,进行分散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组合,对于具体的服务要求及价值体现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抽象的问题处理艺术及技巧可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在培训考核上,要体现理论考试与实际评比相统一,对员工培训效果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奖惩。培训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的任务,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展培训,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推进。
4.5地域特色充分显现,提高景区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地域特色的发掘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突显地域特色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建设,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风格进行规划,旅游内容可突显独特农业景观进行讲解。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的辅助产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突出环保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生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袁京平.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M].北京:中国商贸出版社,2003.
[4]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国际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8(3):38-40.
[8]佟敏.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J].美中经济评论,2005,40(3):51-52.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2-103.
篇3
一、甘肃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农产品产量总体增加
2006年,甘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61.4亿元,占总地区生产总值(2276.7亿元)的24.67%,粮食产量808.1万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808.05万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34.05元,与2000年相比增幅高达49.3%;同时城镇化水平达到30%;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
“十五”期间,甘肃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0多项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33.3多万HM,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累计出品4.4亿美元,促进全省农民增加收入35亿多元,人均达193.65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苹果汁、干酷素、瓜籽、制种、肠衣、番茄酱、杂豆、苦杏仁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出品格局,农产品出口98个品种,远销74个国家和地区。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476个,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19家,增长11.1%,带动农户162万户;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47万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面积达880万亩,增长3.5%;强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引导,建立示范点41个;制定了合作组织工商登记和财务管理办法,推进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33个,带动农户121万户,分别增长7.8%和24.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实现较快的发展。
二、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甘肃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由于甘肃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一)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投资不足
甘肃省财政收入相对其他省份较少,且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相比其他省份更显不足。2006年甘肃省财政总收入为1,412,15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为5,285,946万元,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88,7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少严重制约了财政对农业的持力度,无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
(二)粗放经营,机械化程度低,土地产出率低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而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许多地方灌溉又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 渗漏和流失严重, 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40%;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不到70%。
(三)总体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率不高
首先,水资源总量缺乏是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次,资源利用低效率现象普遍存在。2003年,全省有农村劳动力资源1050.49 万人,实际利用760.75万人,占72.4%。甘肃省目前化肥亩施用量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在种子的使用上,大部分地区超量播种20%左右,造成很大浪费。甘肃省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一大优势,但目前的饲用率不到20%。另外,在农产品的收获、运输、储藏、加工过程中也存在利用不高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三、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在甘肃农业整体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加快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加低息农业贷款
高储蓄率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共有的情况,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积累了大量的存款,资金的闲置不仅增大了邮政局的机会成本,也忽视了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邮政局告别了只存不贷的历史,开始提供小额信贷。为使大量存款能得到有效利用,确实地做到服务农民,邮政局也应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因此,有必要将农业贷款与一般的商业和工业贷款区分开来。以较低的利率提供农业贷款,并将大量来自农业的存款返回农业才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发展节水灌溉
解决甘肃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加强农建水利投资。应该积极利用当前所有的便利,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将水库所囤积之水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雨水积蓄利用工程”是近两年甘肃省政府为解决农民饮水问题而开始实施的一项工程,目前已解决了陇中缺水的环县、会宁、靖远三县,33个乡(镇)、20.9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甘肃省应对水资源缺乏这一问题的另一重要解决途径。
(三)结合地域差别,发展特色农业
甘肃省整体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该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该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针对以上优势,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加大资金以及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尽快树立本土特色农业品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以便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篇4
前言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相对紧缺。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中,暴露出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对短缺资源缺乏科学而有效的利用。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1 新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出现诸多的利用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率低,并伴随有大量的资源污染,已构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瓶颈。
1.1 水资源污染严重,存在较大的浪费
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十分不足,农业水资源暴露出的污染问题,已造成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大难题。我国雨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南北降雨量不均衡的情形。其中,在55%的重要农业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到总量的14.4%,也就是说,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存在水资源短缺的利用问题。同时,在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尤其是大面积江河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农业水资源的利用,而且造成水资源进一步出现短缺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
1.2 耕地较少,土壤出现日益严重的污染
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均耕地少,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8%。耕地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不断增加,造成人与耕地的紧张关系。同时,耕地在利用的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污染问题,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都对土壤造成了持久性污染,特别是土壤肥力下降及酸化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过程中,科学保护好土壤资源,是利用好农业资源的基础。
1.3 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之多,但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耕地日益减少,人力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问题。由于农业人口素质偏低,造成农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并且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也致使农业人力资源发生流失,大量务农人员选择外出务工,耕地出现荒废等问题,进而造成耕地利用率进一步降低。
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资源实施可持续利用战略,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需求。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应该确保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实现农业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2.1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大量乱砍乱伐的行为造成森林面积锐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平衡,出现虫鼠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要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杜绝出现乱砍乱伐的问题。同时,要强化耕地的维护,这样才能确保耕地的肥力,较好的发展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应该立足长远,加大科技及资金的投放,改善土壤耕种环境,并对荒山、荒地进行有效地管理,严格禁止出现抢夺开垦的问题。
2.2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农业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同时在利用中伴随有严重的污染问题。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尤其是提高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切实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对污染水资源的恶劣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处理,营造出和谐的水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放,强化相关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以上举措得当可以有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3 发展农村人力资源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是发展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增加农村人口就近就业的机会;强化农村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要从思想教育、农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务农人员的农业效率;政府出台相关的保农政策,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广泛推广农业新技术。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需求。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暴露出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所以,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解决了当前出现的资源利用问题,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英鹏.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
篇5
1.1农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建设特色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进行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大规模的出口贸易,加快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但是,从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资源的减少、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恶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我国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国际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及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高效率生产,为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提供动力保障。
1.2深入研究和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近年来,加强农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国际进出易贸易额的思想战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经济发展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经济学等研究工程。在宣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很好的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融合,说明农业经济发展必定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手段,注重农业经济发展,深入改革和研究是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必然需要[1]。
1.3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国际出口贸易发展仍然不太理想。在世界市场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金和劳动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坏境,许多地区土地干旱严重,资金调转困难,现代技术设施落后,这些问题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必须要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解决。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缺少交流
在信息化时代,正确运用信息化引导能够积极的帮助农业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乡两级没有与农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很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信息;农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问题,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载体,不能使农户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参考,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区的地质、自然条件、农作物需求以及农业发展政策都存在着很多差别,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改革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相关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关部门应该正确引领农户进行耕作发展,建立独特的农业发展机制,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2.3资金缺乏
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力劳动者是农民,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都需要获得国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让农民感受到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提高农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生活水平,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资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高产量高质量,促进我国农作物的出口贸易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地位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口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农业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农业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须的食品。此外,农业的发展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了独立的部门,推动了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
3.2农业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做出的贡献
农作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场需求只增不减,农业原料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材料。许多农业落后的国家必须要依靠进口农业产品保持农业发展的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提高进出口贸易往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
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功能
1)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为国家提供基础的粮食储备,保证我国粮食的自给水平,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实现我国宏观发展战略。此外,出口粮食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为粮食短缺的国家提供食品保障。2)环境发展:农业发展必须要管理土壤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循环种植农作物给予土壤养分,保护了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进出口贸易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米高扬 李彦松 安思诺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篇6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早在国际会议开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为响应FAO会议的发展要求,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保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在提高食物生产以及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发展现状,保证和改善农业环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农业资源,尤其是针对相关生物资源以及可再生环境,要做到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发展理念。
3.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发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利用,在农业经济可承载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转换率,这种发展理念随着十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当下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义,因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注重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民发展的刚性需求,同时,要指出的是,农业的发展要在满足可持续的基础上,主要做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的同步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国民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农用土地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70%,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线主要就从三农问题开始解决。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进行种植业时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对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较为特殊,难以降解。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发展放在首位,要以保护环境为主。
3.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要通过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们当下所最为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途径,也是减缓环境压力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三农问题的解决时,要进行合理控制农村的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因此是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4.要进行合理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合理的开发农业资源,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合理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环之中,因而在资源开发中,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减少农业资源的污染。
5.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体现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步重要的发展限制因素,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当下的农业现代化较为普及的今天,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农业经济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此外,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增长的集约性进行合理分配,因为采用集约形式发展农业能够减少污染的面积,并且便于进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主要特点
1.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特点,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产出率等,同时也要满足农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结合,并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增加环境的污染。
篇7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很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划分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催生了城市和农村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体系以农村金融机构为基础,农村金融机构又以县级银行以下的村镇银行为核心。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中小企业等的金融需求。如表1,2010年至2016年村镇银行总数,资产总额在不断增加,不仅表明金融供给的增加,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强烈。
二、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审批流程复杂
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公办金融机构为主流,农户筹集资金时,经历的审批程序比城市贷款更为严格,审批流程更为复杂,付出了更长的审批时间,更大
的资金成本。审批流程的高复杂性,严重削减了农民借助农村金融来获取资金从事创业开发的积极性,也使得以公办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无法完全融入广阔的农村资本市场,从而难以l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二)惠农信息传递失效
近几年,惠农金融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接收。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为低下,而且农村多地处偏远山区,信息较为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的信贷信息,又由于部分农户没有很强的金融知识,没有专业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惠农政策未得到充分的落实,农户吸取资金,取得贷款,获取金融优惠服务存在盲区,创新创业、经济发展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信用体制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仍未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严重缺失。正式金融机构放贷需抵押,且多数限于实物资产。而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有效的抵押物数量较少,借贷人常常将农业工具、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该类抵押物不仅估值相差巨大,同时还需要花费高昂的处置资金,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该类抵押物,最终导致农户贷款困难。其次,农村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不广,缺乏对民间金融进行支持的信用系统。近几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由于缺乏金融信用体系支持,农村金融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农村贷款比以前的难度更高。
三、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一方面便利农村发展,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便利农户融资、筹资的渠道。例如,创立专项的农户创业贷款资金、专项的农业规模经营贷款资金等,化解贷款难的错误认识,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同时,简化审批手续,使农户、农村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避免繁琐的手续和不必要的资金成本,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降低信贷面临的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一,政府需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对借款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管,放贷前需要对借款人及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避免因其无法按时还款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第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用信用做名片,对于信誉良好的借贷人可以适当地放大对其借款的数额,或者在还款时间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意义上能鼓励其他借贷农户。
(三)保证资金供应连续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防止资金问题的产生,实现供应的可持续性。第一,对于农村金融,建立资金回流制度,将银行从农村吸纳来的资金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之中,而非只顾城市;第二,增加资金来源,允许其他资金进入。例如国外的公司、机构以及一些民办金融机构,以增加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并且贷款公司也可以考虑与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获得资金,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针对信用体系建设缺失、市场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政府需要在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并加强对民办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和监管,以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通过强化农村金融市场,逐渐突出城乡二元金融市场的特点,协同作用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2]刘娇然.试论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系,金融保险,2016.
篇8
1、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是必定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荒野化治理、脱贫致富食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变更、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大意义。
2、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寻求目标是既要保证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掩护和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
3、生态农业评价系统是衡量生态农业建设程度的基础和手段。
二、生态农业的基础内涵与特点
1、中国生态农业的基础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剂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工程系统。
2、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二是多样性;三是高效性;四是持续性。
三、发展现状
1、生态农业在我国出现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经过学术界的开辟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次,通过实行生态农业,改良了农民生活质量,增长了收入。一些示范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由于贴近百姓,具有多种功效,深受农民欢迎。
2、生态农业供求状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的耕地却在不断减少,因而农产品的供需矛盾不断激烈。由于生态农业是高产循环的经济模式,它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要想消除这种矛盾需要不断加大力度的推广生态农业,直到我国彻底的摒弃传统的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形势的分析
1、优势与劣势分析
1.1 中国农业历史底蕴丰富。但是,我国生态农业在理论上不成熟,科学边界不明确,没有形成自己的技巧系统:在实践上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有必定规模的生产资源(如土地、水域)、较大的资金投入、有多元化技巧和较高的成熟度、有国家相干政策的支撑、有必定的人力资源为基础等。
1.2 中国幅员辽阔,总耕地面积大且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气候等件。但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成绩就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水资源缺乏、土地资源减少、温室效应、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农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格的来自资源环境的挑战。
1.3 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迈进了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的崭新时代。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将保持前进的势头。
1.4 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显著。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导致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显著。但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正在兴起,但基础单薄:强地区性和多元文化对发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供给了良好的条件,但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又客观地形成了一些障碍。
2、机会与威胁分析
2.1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产品市场门户大开,国际上大批生产成本低、质量高的农产品涌入中国,而没有关税政策保护的本土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这无疑对中国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农民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加入WTO使中国充分享有成员应享有的利益,改善出口环境。但是,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威胁。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而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红色壁垒等更是让中国生产者应接不暇。
2.3 中国优势农产品市场扩大。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威胁。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而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红色壁垒等更是让中国生产者应接不暇。
2.4 外商投资力度加大,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是汇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威胁。
五、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创新我国农业生态理论与模式
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摸索、技巧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良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急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2、加强法制、宣传,加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进步宽大干部群众的认知程度,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自觉开展生态环境掩护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和经营。
3、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依法履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损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干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国民的生活问题: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掩护工作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篇9
旅游农业要面向农业旅游的市场需要,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农业的旅游包涵休闲功能,但不仅仅局限休闲功能。
一、农业多功能性与旅游农业
1.农业多功能性
多功能农业是指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还要为其他目标如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目标做出贡献。我们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贵州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农业在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而且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能够促进农村社会公平公正稳定,改善区域直至全国大流域生态环境,维系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保留民族特色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旅游农业
旅游农业的内涵,是指旅游农业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并反映旅游农业特有属性的认识内容。据此,我们可以把旅游农业作如下表述:旅游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溉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有旅游活动功能的新型产业。旅游农业具有如下几个特有属性。
(1)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本来两者各有天地,互不相融。但旅游农业的出现,无论是其项目设置、设施装备,或是环境条件、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兼容,并以此而区别于一般的乡村农业。
(2)具有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性
旅游农业充分发挥一般农业田园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加以艺术化改造,如绿化美化,地形改造,并适当设置雅致、简朴、自然的景点和实用、配套的设施,使田园风光得到点缀而增辉,旅游功能也因此而强化。
(3)具有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耦合性
旅游农业是两种功能的耦合,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即在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以其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们感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并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和措情益智、陶冶情操的效果。
(4)具有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性
农业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物质生产活动,旅游业是以观光、休闲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过程,在过去,一般都是分别在不同的场所展开的。旅游农业则是同时在同一场所使两种活动过程协调一致。
(5)具有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性
农业追求的是物质生产价值,旅游业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价值,两者的效益是通过各自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旅游农业则可以实现两种价值的互补,即旅游农业一方面以其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使农业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其生产性和文化性使旅游业价值获得支撑和延伸。
二、贵州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贵州发展旅游农业的背景
从资源禀赋上看,贵州是自然与人文合璧的结合。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丘陵和占73%的喀斯特地貌,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堪称“文化千岛”。贵州的自然与文化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这使得贵州具有给游客创造与众不同的全新体验的资源条件。
从现实来看,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是中国最欠发达的省份之一。通过旅游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2.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根据2007年8月贵州省旅游局组织乡村旅游典型村寨调研各地州提供的《贵州省各市、州(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表》(以下简称《地州表6》)、《典型村寨的入户调查表》的数据,目前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下:
据统计到2006年底
――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村寨数共计575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数达6184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直接从业人数60998人次;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脱贫人口数175097人;
――乡村旅游人员培训已达70878人次;占旅游从业人员比例平均达56.7%;
――政府用于村寨交通基建投资的金额达25.9亿元;
――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达1617万多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9万多人次;
――乡村旅游总收入达近63.38亿元(十五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为47.3亿元);
――乡村旅游人均收入达2070元。
其中,黔东南、遵义地区以及黔南地区分列乡村旅游总收入的前三名,各区收入分别为:47.89亿、10亿、2.5亿。
表1 2006年各地州市开展乡村旅游具体情况表
三、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的旅游经营者已经比较敏锐地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但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
1.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品牌效应差
我省在旅游农业的开发过程中,很多都是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主要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没有把旅游接待地能够吸引游客的农家风味、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等放在重要位置。
2.项目缺乏规划和策划,盲目性过高
出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粗制滥造,许多旅游农业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农业旅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旅游区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4.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省旅游农业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建设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5.产业化层次低
第一,对农业的旅游资源保护不够。旅游产品大都以农家乐之类为主,产品化程度低。
第二,市场是区域性周边市场,市场定位还存在相当大差距。以自驾旅游市场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的局限性必然影响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
第三,作为旅游产业良性循环机制有待形成。
6.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原生态破坏严重
我省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甚至还有贫困地区人民渴望通过旅游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就变成了一种破坏力。
四、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旅游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积极发展旅游农业,在为游客提供一种深度文化体验的全新旅游产品的同时,又极大地加快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旅游农业的开发措施,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我省旅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在开发过程中要突破区域局限,突出特色,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产品,深刻挖掘旅游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强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根据现有资源分布情况和农业的季节性特征,开发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构建旅游农业品牌。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我省的旅游农业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旅游文化的一个窗口。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设施
目前,旅游农业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投入,经济实力不强。在旅游农业发展中,应拓宽资本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引进先进的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其竞争力。要加强旅游农业地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好交通、食宿、卫生等问题,以便开展“一条龙”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获得经济效益。
4.挖掘亮点,坚持“特色”开发之路
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坚持特色原则,将“特色”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卖点”,避免随波逐流,千景一面。目前,贵州省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例如贵阳市小河金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花溪区的镇山村、乌当区香纸沟等,正是由于突出了“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发掘农业资源的多功能,加大产业化层次
农业产业功能。这是从农业的一般功能来说的。农业为游客提供体验、休闲平台,同时,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安全食品的需要。
休闲游憩。乡村多宁静,空气好,民风纯朴,对休闲养生是极好的去处。同时,游客在休闲过程中,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和服务于一体。起到修身、养生、静心、养神的最佳效果。
观光学习。游客通过对旅游农业产品的了解,充分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体验。与此同时,游客的参与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同,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
体验养生。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6.努力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农业,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还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获得旅游业和农业的双重效益。旅游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在旅游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坚持走生态效益型道路,重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结合,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几年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发展旅游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为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我省丰富的旅游农业资源又为发展旅游农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我省旅游农业开发潜力很大,必将蓬勃发展,成为一项生命力强大的新型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文林,翟虎渠.旅游农业[J].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魏小安,刘赵平,张数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J].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篇10
[3] 吴炳生.竹类资源利用与发展趋势[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9(5):351-356.
[4] 阳昌明.广西兴安县毛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10(3):171-172.
篇11
1发展绿色饲料产业的必要性
1.1发展绿色饲料产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地域大国和人口大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都对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动物产品总量成为必然的课题[1]。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又能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方向转变。绿色饲料产业的兴起正是新历史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1.2我国精饲料资源总量不足问题将长期存在
研究表明,我国的精饲料资源总量长期存在不足,存在多达5000万t左右的缺口[2]。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未来几年面临的主要难题。绿色饲料资源丰富、品质好、适口性好,适用于绝大多数畜禽的养殖,这提供了绿色饲料生产发展的可能性。事实和经验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绿色饲料产业,才能解决我国饲料资源不足的问题。
1.3绿色饲料产业示范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绿色饲料产业化示范建设的初步工作,并已取得不错成效,这就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绿色饲料产业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2绿色饲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2.1种类逐渐增多,生产消费持续增长
最初用作绿色饲料的是主要为紫花苜蓿,到20世纪末其它种类的绿色饲料产品总量已远远超过紫花苜蓿。随着绿色饲料影响力的扩大及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绿色饲料作物被开发利用。随着需求的持续增大,世界绿色饲料生产消费总量也在持续增加。四川等长江中下游农户养猪生态系统中,50%左右的饲料能量和蛋白质是由绿色饲料提供的。历史上我国绿色饲料生产与利用基本是以户种户用为基础的。近年来得益于国内养殖逐渐规模化,绿色饲料产业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2科学化程度逐渐提高
绿色饲料最初主要是青干草,后来产品类型逐渐增多,存储方式也不断改进。绿色饲料的育种、栽培、加工、抗病、除虫等都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2.3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增强
最初发展绿色饲料产业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遭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减轻生态环境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注重经济效益时,更应该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原则必须严格遵守,才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绿色饲料产业的几点建议
3.1提高绿色饲料产业科技含量
绿色饲料产业大都建立在相对差的生态环境地区,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摆脱以往传统、落后的耕种方式。要想扩大绿色饲料生产规模,实现真正的产业化经营,就更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撑。种种因素决定了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必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时候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切忌囫囵吞枣。
3.2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与质检体系
应加快相关绿色饲料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加强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帮助绿色饲料生产者、经营者正确理解运用标准,保障生产和经营的有序进行。随着绿色饲料质量标准的出台,应当配套建立各级质量监管体系,负责质量抽查与产品合格发放,以维护市场秩序,保证有序发展。
3.3建立绿色饲料产业试点
应当结合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探索建立具体的绿色饲料产业,取得经验,然后在面上推广。学习借鉴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绿色饲料产业体系,要结合实际情况,切记不可照搬。
参考文献
篇1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失衡等问题。农村小额贷款不需要抵押品,也不需要担保,使得低收入人群能够进行正常的投资消费,从而增强自身盈利能力。近些年来,我国众多贫困人群因为得到了小额信贷的支持,正慢慢的从贫困中解脱出来。其次,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发展。小额信贷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此外,小额信贷推农业生产由外延粗放型转向内涵集约型转变,这样更有利于优化资源,促进其经济增长。但是,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资金的持续来源问题,较高的收贷风险和操作风险问题,以及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和金融监管问题等。
2、当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小额信贷资金来源缺乏持续性
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被认为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其发展受到许多制约,诸如资金来源不足以及缺乏持续性等问题。一部分小额信贷业务以“项目”的方式存在,主要以政府或国外捐助为主,一旦项目到期,便难以持续。这种模式的小额信贷使得农户难以得到所需资金从而降低了农户参加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并且项目的难以持续也降低了农户还款的积极性,常常出现不归还贷款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小额信贷无法持续的困境。
2.2、小额信贷机构收益能力低,运作缺乏持续性
目前,我国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形成了贷款成本过高而收益水平低,财务持续性差的现象,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运作成本与经营效益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是影响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决定了它的特点是笔数多、金额小、管理复杂,人力资本耗费大,这也就决定了小额信贷运作成本会比较高。另一方面,利率低导致小额信贷业务的收益水平也低。
2.3、小额信贷业务中面临风险多
首先,从收贷风险来说,由于一部分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导致了小额信贷在收贷过程中存在信用风险。其次,即使收贷风险不来自于贷款人本身,也可能由于贷款人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或受自然环境及市场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导致贷款人无法实现收入及时还款。
2.4、单一的扶贫目标。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就是单一以扶贫为目标的,此目标不具备提供多样化信贷产品的能力,更可能使机构无法持续发展。这种单一的扶贫目标忽视了小额信贷主要是一个以服务广大低收入人群的新型金融产业的功能,使政府推行的小额信贷失去了追求自负盈亏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增加了操作成本,降低了偿还率,增加了风险,最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促进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拓展资金来源,解决资金问题
首先,应拓展小额信贷资金来源,做到能够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在吸收民间闲散资金的同时,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从而促进资金的回流;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农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进入小额信贷领域,为小额信贷提供雄厚的资金来源。其次,要不断推进小额信贷利率的市场化。
3.2、加强风险控制,降低未知风险
首先,在贷款管理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贷款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其次,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制度,对不同的贷款人实行差别放贷。同时,也可以建立联保机制,贷款人实行小组管理,这样可以加强贷款人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从而降低违约风险。最后,加强政府对小额信贷的补贴,建立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
3.3、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制度建设,为小额信贷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首先,制定针对小额信贷的法律制度,对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及发展方向进行定位,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其次,实行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农村小额信贷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进而提高小额信贷的社会公信力。再次,明确金融监管部门职能,建立多层监管机制,促进行业规范。最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时,把小额信贷机构纳入农村金融多层次服务体系中进行规划。
3.4、进一步推进小额信贷发展时,允许其发展目标多元化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应该将发展目标放宽,不能只是把小额信贷限定在扶贫目标上,不能认为小额信贷只是用来发放给贫困群体的,这样会把小额信贷推入一个越来越窄的境地。小额信贷机构还应该有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服务机构自身的自负盈亏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权辉,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对策研究,2013
[2]朱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评估,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
[3]马彩彩,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4]吴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
[5]徐睿,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公司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北京农业,2012
[6]刘霄飞,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探究及对策构想,中国市场,2011
[7]刑琳,浅析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成因及法律对策,经济纵横,2011
[8]刑琳,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农村经济,2011
[9]杜兴涛,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成因与对策,经济研究,2011
篇13
[3] 李金春,李元春.甘肃康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设想[J].北京农业,2012(21):246.
[4] 赵如林,张东城,王文生,等.临沧市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12(增刊2):62-64.
[5] 边剑锋.千阳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