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知识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司内部知识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司内部知识管理

篇1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等各种外部环境,使公司经营业务日趋复杂化,为了专注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公司选择了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出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可以降低公司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备将内部审计外包的条件。公司在决定是否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时,不得不考虑一些因素。如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开展的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国外一些学者如Adams(19941、Widener、Selto(l999)和RolanF等(2007)、Abbott等(2007)做过有关这方面的实证研究。Widener、Selto(1999)和RolanF(2007)的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资产专用性越低,内审活动频率越低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越强。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能性越大。Abbott等(2007)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运作越有效,公司日常内审活动外包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审计委员会有权解聘审计官,外包可能性会更低。本文基于资源配置的角度,将内部审计外包看成是一个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之间寻求均衡点的资源配置过程。由于公司的资源配置会受到公司的特征、知识管理、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断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诸如公司特征、法律环境以及政治环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做过研究,本文就不再做介绍,转而关注的是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知识管理目前并没有被上市公司普遍采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各公司对知识管理必须加以重视。就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建立模型旨在分析研究内部审计知识管理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外包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节省财务开支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将本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部分或是全部委托给公司外部人力资源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人员等。公司将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出去,交由公司外部人员执行可能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有人会将外包后的内部审计等同于外部审计,其实这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及本质。外包后的内部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服务对象等方面与外部审计有着显著不同。外包后的内部审计相对原来的内部审计只是在审计主体上发生了变化,其审计目标、审计服务对象等仍旧没有发生改变。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分成4种形式(见表1):部分外包、分包、合包以及全部外包。

三、内部审计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Wiig认为,知识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Masie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达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员工对特定问题的理解。Bassi对知识管理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指为了提高日常经营活动绩效,公司内部员工通过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并使用知识而最终共享知识的过程。下面,根据知识管理的含义我们来了解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过程。

首先,收集内部审计信息。收集与公司内部审计有关的信息,如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需要的技能等。收集渠道有多种,比如因特网、书籍、实地考察等。其次,产生内部审计新知识。在了解并掌握内部审计信息的基础上,获得专门的内部审计知识。第三,分析内部审计知识。对内部审计知识进行归类、分析和综合学习。第四,共享内部审计知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个体化差异的存在,内部审计人员收集的信息会有所不同,并且即使收集的信息一样,他们对信息的筛选、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所获得的知识也会不同,在分析和综合学习内部审计知识之后,内部审计人员产生的新知识就会在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内交流、传播、共知并最终被共享。其中,讲到的知识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两种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或者是数字来表达,也可以借由具体的资料、科学方式、标准化程序或者是普遍性的原则来沟通分享,如内部审计基本概念、审计风险的衡量、内部审计的具体方法等。隐性知识是指内审人员的心智模式、观点、信仰以及内审人员具备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方面的操作型技能。其实知识管理的重点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1)公司对内部审计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如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执行官的地位与级别设置。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有在我们重视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将事情做好。相反,如果对某项事物不关心、不重视,要做好它又谈何容易。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管理也不例外,公司对内审人员知识管理越重视,知识管理水平越有可能提高,当然这不是绝对的。(2)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化程度。如内部审计人员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化程度越高,他们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事物方面更快,而且会更容易将这种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最终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越高。

四、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影响内部审计的外包

基于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在配置资源时要考虑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如何进行吸收、组合、转化、利用并使有限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均衡状态。当公司内部资源有能力创造发明或者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公司完全可以只使用内部资源,而不必去寻求外部资源,因为外部资源的寻求是需要成本的:时间、金钱还有精力等,这中间还会有风险,诸如公司与外部资源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当公司内部资源在工作中发明创造或者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低时,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这时公司就要寻求并利用外部的资源,尽管这需要成本,但比起最终的效益来说,还是值得的。至于内外部资源的配置比例,这就取决于公司内外部资源各自的特征了。

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如何会影响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呢?当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低时,公司内审人员在学习、交流、共享内部审计知识方面差,针对这一方面公司就要选择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让外部人力资源如注册会计师来完成: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处于一般水平时,公司可以考虑将内部审计部分外包、分包亦或是合包,公司内部审计在内部人力资源和外部人力资源的资源配置过程,使公司不仅可以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还可以学习外部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当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高时,说明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我学习审计知识、知识交流、传播以及共享能力强,这样,公司的内部审计完全可以由公司的内部人力资源来完成,因为内部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出色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五、结论

在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开展的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公司知识管理水平越高,内部审计外包的程度就会越低。因此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时,不仅要关注资产专用性、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因素,还要提高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第一,控制主体的交叉性。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委托链上的各个节点,其中董事会是核心。而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董事会总经理职能经理执行岗位”委托链中的节点,核心在于总经理。因此,董事会和总经理既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

第二,控制手段的相同性。尽管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在管理手段上各有侧重,但是控制和激励是两种基本手段,即使是对执行岗位和具体员工来说,也必须在控制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激励。

第三,适用对象的交叉性。在三种基本企业形式中,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主要有管理和控制问题,几乎没有治理问题,因为其所有权、监督权和控制权通常是合一的。但是对公司制企业来说,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问题都存在,需要同时解决治理问题和控制问题,并需要注意二者的有效衔接。

二、监督机制

第一,董事会;保持董事会成员的高度独立性对于实现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至关重要。如果董事会成员与企业高级经理人员高度重叠,那么董事会则成为经理人自我监督的机构,董事会成为“橡皮图章”成为必然,无论多么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也只是公司经营遵循法律要求的一道程序,所以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对执行董事进行监督。董事会的监督效率取决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第二,监事会;如果监事会能够有效行使其监督职能,必将对大股东或执行董事控制董事会的情况有所约束,而我国虽然法律赋予监事会监督董事及经理层的权利,但在实践中往往因为监事会地位受限、监事会成员的聘任受经理层左右以及监事会成员构成上素质偏低等使得我国监事会这一制度成为继董事会之后的又一枚“橡皮图章”。

第三,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中,由谁委托内部审计对经理层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成为内部控制效率的关键。内部审计检查的对象是公司经理层,检查范围包括内部财务控制及管理控制的情况,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在公司中超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尤其是要确保不受经理层的局限,避免产生内部审计的“角色困境”。

第四,外部市场;对经理层外部市场监督包括产品市场约束、资本市场约束和经理人市场约束、公司并购市场以及独立审计监督。外部市场监督效果取决于市场的发达完善水平,产品市场监督表现在产品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它迫使经营者想方设法改善经营,降低成本;资本市场约束表现在股票价格的升降对经理人员的约束;经理市场的竞争使经营者努力经营提高公司收益;公司业绩不好就会面临被收购的危险,经理人员随之被解聘且在经理市场上价值大大降低;独立审计是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履行契约情况进行评价和鉴证的主要渠道。

三、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

不可否认,内部控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未来也仍然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需要建立的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但是应该看到其也存在着局限性,仅仅依靠它很难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因为按照COSO报告所提供的内部控制概念的解释及其制度标准,内部控制的控制点主要集中于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和企业的业务执行系统(供、产、销部门),对企业的决策系统(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影响力很有限。虽然该报告把董事会和内部控制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联系仅仅局限于某些事情需要董事长的授权,至于主要的控制程序还是限定在CEO之下[1]。这说明内部控制的控制域存在着盲控区或弱控区,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虚假信息和经济舞弊行为,尤其是无法从源头上杜绝这些行为的发生。所以,内部控制长期追求的三大基本目标[2]——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和营运效率提高仅靠内部控制还不够,还必须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有效的链接,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优化,以便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制度框架之下解决对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控制问题和激励问题。否则,上述三大目标的实现无疑于空中楼阁。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减少国有股比例,增加法人股和个人股比例,让个人持股者所拥有的股份足以使其具有监督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就可以有效解决经营者的激励问题,进而提高公司的治理效应。但是,如果公司股权过于分散,由于治理成本与获得的增量收益的不对称,尽管他们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的内在需求,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产生“搭便车”(freeriding)的企图,导致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和约束不力,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因此,在国家这一行政主体从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逐步退出的过程中,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改变独资控股所带来的治理结构中的缺陷,建立起与市场化运作已趋成熟的现代公司制公司实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又相互制衡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战略投资者进入后,作为公司的股东和出资人之一,他们将对公司的重大决策、经营者选择、发展战略的确定、组织结构的调整、激励和惩罚制度的完善等重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资产的监管机制就成为制度化,这就在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资产的安全性,防范了企业的风险。

第二,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制定和完善有关独立董事方面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独立董事一般独立于公司股东,也不代表出资人和公司管理层,能够客观公正对待公司的战略决策。

目前,我国借鉴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对推动公司治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独立董事制度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首先,上市公司章程必须写明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的具体内容及发挥作用的范围、方式和方法,在重大关联交易、对外投资决策等重要议案决策方面,赋予独立董事特殊的表决权。其次,独立董事的组成成员也应有特殊的规定,独立董事的组成成员应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对于专业性强的业务的监督有利于其发挥其优势。最后,董事会中下设战略决策、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在这些委员中委派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可以发挥其立场中立、专业能力强的优势,从而减少内部人控制,弱化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经营决策的绝对控制。

第三,完善决策机制,加大监事会权力范围;赋予监事会各种具体的程序性的权利,如质询权、否决权等以保证监督的确实性。我国的现有的监事会制度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的原因是缺乏一套有效的程序保证监督的确实性。如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监事会的对财务、董事的行为等的监督的权利,但并没有辅之以具体程序保障机制。这就造成了监事会在发现了不合法的行为时,无所适从而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因此应该在法律上赋予监事会各种程序性的权利以保证监事会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得以实现和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权力的有效制约。

第四,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性的激励机制;鼓励公司的管理人员持有公司股份,允许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对业绩表现卓越的企业家和稀缺性管理经验的技术人才,给予股票期权是发挥证券市场的激励约束功能促进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经营者工作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巨大的股票增值收入。但是,如果经营者工作不努力,则必然会导致较大的股票贬值损失。因此,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性的激励机制能给予企业经营管理层足够的动力去研究、制定和实施适合本企业的控制措施,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提升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参考文献1 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年第4 期。

篇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企业所面对的各种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企业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企业风险,确保企业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上市公司作为社会公众企业,承载着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期望目标,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责任,加上监管部门要求下的信息透明,以及市场约束力的增强,使企业内部面临着较多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在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内部控制无疑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实践。

1 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从内部控制起源来看,它是随着管理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管理活动的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项本能反应,出现了“内部牵制”的管理思想,由于管理控制职能的提出,确定了内部控制的重点是为了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以及账簿的准确性为基本目标。

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重视组织的整体性和整体发展,与此相适应,内部控制逐步发展为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其目标是基于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资料正确可靠、提高业务效率、促进企业经营方针、组织计划的执行等要求。

20世纪60—80年代,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开始出现。企业管理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与此相适应,内部控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组织机构设计、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信性直接相关的各种措施,以及以交易为主要对象等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在内部运作方式上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与此相适应,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通过开发开放、整合的架构,用于分析并推进内部控制的效用,并强调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五项要素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中。

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出台,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借此转向更加宽泛的企业风险管理过程,满足管理层创造价值的需要。

2 上市公司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市场化的要求使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上市公司显然不能成为市场的特殊利益主体,仍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等众多具体问题。凭借相对雄厚的资本能够带来机会,但同样会遇到市场陷阱或来自竞争对手威胁等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企业将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因而,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已不能适应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已成为上市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2)风险控制的战略要求需要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活动中,管理层在追求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同时,承受着众多不确定性的挑战。企业风险管理能够使管理层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改善并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而建立秩序,合理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风险管理成为上市公司战略制定的必然选择。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能够贯彻企业风险控制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整个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战略实施过程,以达到最佳和长期的效果。

(3)监管的要求需要上市公司不断改善内部控制。多年的实践证明,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离不开监管部门持续有效的监管,一个健康、透明、公开的资本市场,有赖于上市公司在自我约束过程中与监管机构达成互动,不断改善内部控制,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市公司在股份制改建过程中,已经建立了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已初步完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开始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开展定期检查和评估工作。但是,许多工作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监管部门的上市要求,没有从整体框架上来安排和考虑内部控制体系的真正构建和运作问题,导致风险管理失控或更多的危机的产生。因此,必须积极借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模式,按照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要求,促进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1)控制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容。其中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组织体制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公司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影响股东与企业及企业内各利益集团利益关系的根本协调。因此,治理规则的制定和有效实施非常关键,强调职责到位并建立有效制衡的机制。同时,需要培养正直的道德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2)风险评估: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角度,考察相关潜在事项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而为企业合理确定风险提供应对策略,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市公司在追求短期赢利目标的同时,要重视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定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评估和适当修正,进而基于战略调整短期或中期目标,设计对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研发、财务,外部的宏微观经济形势、法律、技术、自然环境等均为重点关注的风险因素。

(3)控制活动:包括批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评价、资产安全及职责分离等不同的职能活动,确保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覆盖了包括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所对应目标的业务活动。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预防、觉察、纠正三个阶段相适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上市公司需要重点关注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具体过程,进一步做好流程上的规范及控制的有效性等工作。

(4)信息与沟通:公司能够识别和获取与自身相关的涉及外部和内部事项和活动的广泛的信息,并以适当的形式和时机传递给每一员工,以便履行各自职责,清楚知道各自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的地位和作用。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构筑畅通的沟通渠道,保证公司信息能够及时在上下级之间、横向之间和内外部之间得到传播、反馈和指导。

(5)内部监督:内部控制过程必须施以有效的监督,通过持续的监控行为、独立的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监督目标。上市公司需重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评估内部控制运行质量,并对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持续性的监督检查,做好跟踪和改进工作,客观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映。

4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管理活动协调关系的处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不以降低管理运营效率或企业效益为代价。为处理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管理活动之间的协调关系,需要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来建立制度规范。包括:①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应当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考虑内部架构、机构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职能明确、相互沟通、相互制约,保证公司管理活动通过各机构职能的履行得到有效开展,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②加强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内部控制因管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它并不孤立于管理活动之外,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为解决与业务流程之间冲突导致经营管理出现低效率问题,必须彻底重建公司的业务流程,提高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融合度,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③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形成诚信和值得信赖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员工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要素,而且内部控制框架以责任为核心,因此,要求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员工道德价值观,并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作为保障手段。

5 结 论

上市公司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内部控制与管理活动的关系。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企业完善管理的内部问题,是企业运用风险控制理论,通过管理当局和全体员工目标一致的行动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内部控制的范畴超越了管理控制,但它不能凌驾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上,改善经营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才能使内部控制在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的影响持续增强。一方面,由于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护公司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公司的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保证公司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效益性;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如银广厦、中航油和科隆等财务舞弊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投资者和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与会计信息的披露相比,仍处于初步阶段,在实践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选取了29个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和15个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对这44个公司所公布的2005年、2006年、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我国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

证监会2003年3月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122条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应披露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意见,注册会计师指出以上“三性”存在重大缺陷的,应披露并说明改进措施。证监会2005年12月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规定:年度报告中,监事会应对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表独立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6月5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其中第四章从强制披露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信息披露的要求。该指引要求公司在内部控制出现重大风险时应以临时报告的形式进行披露,同时还要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该年度内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于2006年9月28日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应依据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评估,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应对此报告发表意见,并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

(二)公司年报中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

1.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

本文选取了中信国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等29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对各个公司公开的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表2。

2.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

本文选取了丹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哈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对各个公司公开的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9个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和15个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公布的2005年、2006年、2007年年度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笔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标准与要求不统一。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不同层次要求与标准不统一,即我国证监会与上交所、深交所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中规定:年度报告中,监事会应对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公司在内部控制出现重大风险时应以临时报告的形式进行披露,同时还要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该年度内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应依据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评估,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应对此报告发表意见,并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2)同层次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即上交所与深交所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的公司公布的内部控制的信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就是要求和标准不统一造成的。

2.形式化严重。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形式化问题,所披露的内容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实质内容和建设性的内容,对相关信息的使用者的利用价值很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见表4:

3.缺乏主动与自愿性。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缺乏主动与自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之前,基本没有公司会主动披露,如笔者所分析的44个公司中的情况见表5;(2)在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之后,各个公司只是披露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对一些核心的内容很少披露,都秉着“能不披露的,一定不披露;一定要披露的,尽量少披露”的原则。

4.缺乏评价标准。要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统一的量度,这样才能对其予以正确的评价。目前我国尚未对内部控制提出统一的标准,只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而对内部管理控制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统一标准。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善的建议

(一)统一标准与要求

应加快相关立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证监会应当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形式作出详细规定,统一相应的披露标准与要求,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加强上市公司的可操作性,以便于信息使用者的使用,也可以保证同一个证券交易所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证券交易所的公司之间的内部控制具有可比性。

(二)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主体

由于董事和经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最为熟悉,也是企业内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的人,因此可由董事会和管理当局承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健全情况和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披露,同时将评估结果报告给投资者、证监会等相关信息需求者。监事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的性质与董事会有所不同,他们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情况以及董事会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正确性与完整性进行的一种监督。(三)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强制性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各个公司会采取各种办法逃避信息披露,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无法做到完全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所以,在强制性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性的同时,要鼓励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提高其披露的自愿性。

(四)出台内部控制评价规范

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这样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对管理者来说,其可以根据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自身的状况,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这不但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而且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具有针对性和有用性。2.对于监督者(包括监事会、审计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提供依据,保证其作出有效的、客观的评价。3.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为他们根据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了解该企业的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相应的预测与判断,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五)强化监督和惩罚力度

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强化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审核。对恶意披露误导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不但要处罚该公司,而且还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了使其健康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各上市公司的监督与管理,不断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立法和监督制度,保证其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使企业的各项活动置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促进企业改进内部控制系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和发现舞弊。同时,要提高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意识,促使其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有效地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苗连琦.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篇5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公众企业的上市公司,承载着股东财富增值的期望,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责任,加上监管部门要求下的信息透明,以及市场约束力的增强,使企业内部面临着较多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及评价等方面都有了积极的发展,如大部分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提高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组织了内部控制的梳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企业风险防范认识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编制并披露内控评价报告,推动内控理念和制度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然而,就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管理现状而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在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一些专门的委员会,制定了相应的议事规程,但是由于股权高度集中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弱化了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公司治理结构不适当。另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缺陷,也不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二)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低,风险意识不高,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缺少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控制方法落后,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而对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涉及较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司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将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然而,从中国上市公司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对形势和市场认识不足、过于自信与乐观以及想当然的盲目扩张现象,其风险意识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更缺乏有效的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缺乏有效沟通,信息流通不畅

目前,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或多或少存在着公司内部、与监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信息的上下向沟通中,普遍存在信息传递过程迟缓,信息在层层传达时发生歪曲,甚至遗失等现象;而且由于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上向沟通受阻,使上层管理者无法迅速获得第一手信息;由于下向沟通不及时,使得上层决策者以及管理者的最新信息没有及时传递到每一位员工,使公司决策没有及时得到落实。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真正建立监督部门,上市公司中的监事会也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没有达到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的要求,甚至一部分监事会成员都是由公司管理层领导兼任,这样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只是让内部审计部门充当监事会的作用,他们的监督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二、对于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及思考

(一)建立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明确的权利制衡关系

一是改进“三权”制衡的体系,明确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权力;二是切实保障两权分离。我国法律应该严格限制董事会与经理层的重合,并且应将重合的比例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同时也应该加强董事会的建设;三是加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

(二)加强风险管理

强化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集中度较高,其风险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上市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只有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其次,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并且在技术上制定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同时,还要合理客观地评估企业现状和风险。上市公司更应密切关注内控指引的建设与更新,以正确把握政策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

(三)完善信息沟通系统

1、政府部门应积极以制度形式建立健全强制实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明确谁为内部控制信息负责和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

2、企业内部也应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清晰的业务流程,合理地对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控制和考核,对每一个部门的责任和利益明确界定,防止权力重叠,也避免出现权力真空。通过汇编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图、权限指引等,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开设信息反馈渠道,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报告和解决。

(四)对于上市公司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企业应当增加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一个成本,国家应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更为谨慎地执业,并保持执业的规范性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中国上市公司内外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快速,整个宏观的经济运行总体表现出了市场投资过度、经济过热的现象。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股利政策, 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股利所制定的政策有比较区别且突出的特征, 在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出了低现金股利水平。因此,对于上司企业来说,为了更好的保护企业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上市公司要在条件允许之下尽可能发放更多的现金股利给予中小投资者。该观点在目前获得了来自理论界以及实务界的双重共识。

我国目前的上司公司在治理机制制定的方面依旧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之上,不论是对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建设方面,还是对企业管理者权力的约束方面,都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在不少的上司公司内部存在着股份一股独大的情况,于是就很容易出现企业的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权益,还有的企业的管理者侵占所有者权益的情况。

二、中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一个企业的治理机制有两种: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所谓的内部治理机制就是对企业董事会各项功能,组成结构,企业的董事长以及经理的权力的限定,企业各部门监督等制度的安排;所谓的外部治理机制,实质上是指妥善地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确保资金的供给者的投资得到了预期回报的安排。

上司公司治理机制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关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问题,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机制来使大量资金能够流入企业,并且能够给予投资者以满意的利润回报。当企业的管理者掌握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管理者就会有比较高的热情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不断为增加公司价值而努力。但是在上司公司中因为契约具有的不完全特性,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实际上是分离的,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有利益冲突。由于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会获得更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内部消息,也掌握了比较多的专有知识,就会实际上掌握比企业股东更多的剩余控制权,有更多追求“自利”的权力和机会,就很容易会违背股东的利益,出现懈怠工作,滥用企业公款等行为,损失公司价值。

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20 世纪30 年代,企业柔性理论产生并得到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逐渐被运用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管理之中。所谓财务柔性(financial flexibility)又被称为财务弹性,是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情况下,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以满意的价格从市场上获取资金。在企业价值中,财务柔性扮演者预防和利用的作用,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进行筹资的能力,能够灵活的把握市场机会,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做好财务柔性的准备能够为将来时点有效及时地对市场的不确定事件做出反应,实现企业的价值,类似期权。并且,对于企业价值来说,无论外界环境带来的是不利冲击还是有利的投资机遇,做好财务柔性都能够对企业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

财务柔性是一把“双刃剑”,也该企业价值带来负面作用。第一,企业提高现金柔性水平,就意味着要持有高额现金,这样会使管理者由于寻租空间变大,而产生了过度投资的行为,过度乐观,也可能出现在职消费、额外津贴等自利行为。第二,企业低财务杠杆,高负债柔性,就不得不放弃部分负债产生的利息抵税好处,导致企业的加权资金成本增加,让管理者减少外部债权人的约束。合理的负债可以为企业赢得税收优惠,产生一定治理效应。

四、结束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环境推动下,企业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采用财务柔性,能够帮助企业比较沉着地处理外部环境的剧变,以及应对环境冲击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化危机为转机,在环境中寻求对企业有利的投资机会。而对于上司公司的内外部治理机制,要建立起高效适合的,必须与国家的经济、社会等紧密结合,时刻关注政府相关政策。所制度的企业治理机制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充分有效地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治理过程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满,姜慧琳.财务柔性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会计之友,2014;10

篇7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创业板为样本,原因如下:中国创业板2009年10月开启,首批登陆的企业有28家;2010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53家;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创业板不断被公众质疑,诟病也不断闪现,创业板是公司内部人离职套现的高发区,作为样本实验结果会更可靠。

二、关于独立董事特征的研究假设

由于独立董事毕竟不是“自己人”,在进行一些“不光彩”的决议或行动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更愿意选择能够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担任独立董事,防止独立董事“碍事”。

在这里就要界定独立董事比例的过高是否只是控制人为了向市场传递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表现。由于信号传递的作用有限,中小投资者一般较为关注财务指标,如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等盈利和发展指标。并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显著,所以这一信号传递的收益不大。

如果只是为了向投资者传递公司在公司治理的某一方面重视,而使自己在董事会中的权利被削弱,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来看不合情理。但是,控制人可以找寻“听话”的独立董事,这样就使得这一指标失去作用。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本文认为内部人离职套现的公司在独立董事的比例设置上会更倾向于低比率。这样方便内部人决策。在这里不考虑虚增独立董事来向外界传递信号这类情况。

假设1: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离职套现的概率越低。显著的高薪酬可以反映公司对独立董事的重视程度。因为聘用高等级人才支付的薪酬也相应增加。但是,如果支付给非“人才”的独立董事,则独立董事更像是“花瓶”。所以,本文会用独立董事名誉的定量化与独立董事津贴的比值来表明独立董事“名副其实”。同样,如果公司聘任的独立董事“名不副实”,说明在虚设独立董事,进一步说明独立董事功能没有适当起作用。综上,得出新的研究假设。

假设2:独立董事的津贴与薪酬较高的董事的比越大,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离职套现的概率越低。

假设3:独立董事的津贴越“名副其实”,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离职套现的概率越低。

假设4:独立董事的学历越高,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离职套现的概率越低。

假设5:独立董事的职业越优越,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离职套现的概率越低。

假设6:独立董事取得的荣誉越多,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离职套现的概率越低。

假设7:独立董事人数越多,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离职套现的概率越低。

假设8:独立董事缺席董事会议与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特别现象之间存在相关性。

假设9:独立董事在任职期间发生撤换,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离职套现的概率越高。

假设10:独立董事的行业专长与防弊越相关,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生特别现象的概率越低。

假设11:独立董事的官方背景越深,创业板上市公司发离职套现现象的概率越高。

三、指标建立

指标1: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人员中的比例。

指标2:独立董事的平均津贴/公司薪酬最高的董事薪酬的加权平均数。

指标3:独立董事的名誉评分/独立董事的薪酬的加权平均数。

指标4:文凭×权重×修正系数。

本文把独立董事的行业专长分为以下几类:金融财会、法律、企业管理、管理和经济学、专业技术、其他。根据他们的职业与防公司舞弊所需知识间的联系,评分为4∶3∶2∶1∶0。

指标5:独立董事行业专长评分的总和。

指标6:独立董事人数。

指标7:独立董事缺席会议为1,否则为0(哑元变量)。

指标8:独立董事的政治背景评分的总和。

指标9:公司独立董事名誉评分的总和。

指标10:名誉大于7以上人士名誉的总和。

指标11:名誉小于2以下的人的个数。

指标12:普通职业的独立董事个数。

上述指标无特别说明,以2010年的财务报表为准。

控制变量1: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以2010年年度报告数据为准)。

这是大部分学者认同的指标,如果只是用公司总资产的绝对数,规模比例的差距并不能代表控制变量的控制程度。

控制变量2:公司的上市月份。

因为样本选用的是2010年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所以以他们的上市月份作为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3:2010年年度报告公布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解释变量:公司上市后发生董监高离职现象的是非变量,如果发生为1,否则为0。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虽然同属于公司内部人,但是离职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有所不同,公司的董事、总裁、总经理、财务总监等职务离职更符合我们的研究假设,如果是公司的技术类高管离职可能是由于薪金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因为相对于前者,他们对于公司的内部经营、财务状况可能并不清楚。

修正解释变量:上市公司的董事、(副)总经理、(副)总裁、财务总监如果离职设为1,否则为0的是非变量。

四、实证分析

在2010年初至2012年5月8日,11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累计42名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发生离职。且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持有公司股票,有2家公司的职工监事离职,是否持有公司股票较难查询。在离职的人员中,高管离职所占比例接近50%。高管中财务总监5名,总裁或总经理达到7名,都是公司重要职位。对公司的真实市场价值较公司外部投资者更为了解。他们的离职更有可能是由于本文的假设:公司价值被严重高估,宁可放弃自己的高额年薪也要套现,否则等待公司价值回归理性后,自己的损失更大。

在独立董事的薪资比例方面,平均津贴为5万元左右。方差较大,津贴最高的为50万元,最少的为0。在独立董事总薪酬方面差异也十分明显。公司对独立董事的津贴总支出也反映了公司的资产规模、财务质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财务指标差异较大。

在引入控制变量后,普通人的个数与套现判别的相关性很高,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普通人的个数与公司内部人离职套现显著相关。在此认为独立董事的名誉对独立董事约束公司内部人离职套现起正向作用。公司独立董事中,名誉较低的独立董事个数与公司内部人离职套现间有显著联系。虽然关于名誉方面的其他指标在偏相关分析的时候不显著,但是代表名誉的指标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方向与假设相符。在独立董事津贴与独立董事薪酬的相关分析中,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这可能是由于上市公司不是按照独立董事的个人履历来支付报酬。“高能底薪”、“低能高薪”在不同公司独立董事薪酬、名誉的对比中也是时常发生的。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显著相关。独立董事的比例对于公司内部人离职套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也在一方面印证了上市公司不愿意提高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原因,因为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会稀释公司决策权。

五、本文不足点

(一)指标涵盖范围的不足。本文试图找寻独立董事特征的各个方面,以此来对独立董事的各个特征进行判断,但是由于可获得信息的局限,不能对各个指标的完整性达到更高的保证。例如,独立董事所具有的政府背景就很难进行查询。还有一些指标未涵盖进来,如独立董事同时在几家公司任独立董事这一职务,相关法规规定最多同时可以在五家上市公司任职。如果某人在五家上市公司任独立董事,对于该独立董事是否有精力参与五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决策存在质疑。

(二)各种因素间的理论分析。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不能对文中的各种假设和理论分析提出更缜密的逻辑结构,而且本文在很多地方是基于理论分析的角度进行逐步推演,不同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可能存在不当之处。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与绩效相关性的研究主要见于以下三方面:第一,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国外学者主要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利益趋同论认为股权集中型的公司相对股权分散型的公司具有较高的经营成果和市场表现;利益侵占论认为股权分散型公司绩效要优于股权集中型的公司。国内学者许小年、王燕(2000)的研究表明,国有股所占比重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的关系;陈晓、江东(2000)发现,国有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关系只存在于竞争性强的行业;周业安(1999)、于东智(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和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巢秀梅(2009)发现,股权集中度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绩效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第二,董事会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董事会的规模、领导结构、独立性等方面。国内学者以李维安(2006)的研究为代表:控股股东性质、行业因素会对董事会治理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司治理绩效与董事会治理水平之间呈现一种倒U曲线关系。第三,高管人员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国外有学者发现,上市公司CEO的薪酬不仅高,薪酬结构所体现的激励效果也很明显;Kaplan(1989)和Smith(1990)的研究表明,经理人员持股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激励效应。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但部分学者的研究却发现,成长性较高的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而增加的持股数量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成分的原则,将两组变量各自通过线性组合成典型变量,原来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转化为研究从各组中提出的少数几个典型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从而减少研究变量的个数。实际应用中根据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典型变量所包含的信息量,确定保留前若干对典型变量。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的数学原理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设随机向量X=(x1,x2,…, xp),Y=(y1,y2,… yq),X,Y的方差矩阵为:Cov=XY∑=∑11∑12∑21∑22。其中,∑11是第一组变量的协方差阵, ∑12、∑21是第一组与第二组变量的协方差矩阵, ∑22是第二组变量的协方差矩阵。为了研究两组变量X与Y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做出二者之间的线性组合:U=a'X=a1x1+a2x2+…+apxpV=b'Y=b1y1+b2y2+…+bqyq。在x,y及∑给定条件下,即是求a,b使U与V之间的相关系数:r=cov(U,V)/达到最大。对所求得的典型变量,还需检验其显著性,只有通过检验的典型变量才能用来进行经济分析。典型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主要采用的是巴特来特(Bartlett)关于大样本的χ2检验。

(二)变量选取 本文主要从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两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表1)所示。前3个指标侧重从治理结构方面考察治理,后3个指标侧重从治理行为方面考察治理。公司绩效主要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其中,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和每股收益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净利润增长率反映公司的发展能力;资产负债率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随机选取了沪深两市28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到治理的时滞性,选取2008年的治理数据和2009年的绩效数据用于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部分数据由公司年报整理而成。另外,鉴于典型相关分析是基于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矩阵来进行的,这里的相关矩阵实际上是Pearson 的积差相关,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本文在实证分析前已经对适度指标进行了正向化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相关性和显著性分析 运行SPSS13.0统计软件,调用CANCORR程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可以发现,第一组典型相关系数较高,且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性比较显著(Sig小于0.05),表明相应典型变量之间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选取第一组典型变量作为分析依据,用“公司治理”变量组解释“公司绩效”变量组。

(二)典型变式分析典型系数是观测变量转换为典型变式的权数,由于典型变量是多个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所以典型系数相当于偏回归系数。本文根据SPSS输出结果,采用标准化的典型系数给出第一组典型变式U1、V1,如下所示:

U1=-0.609X1-0.310X2+0.07X3-0.049X4-0.734X5+0.693X6

V1= -1.797Y1+0.526Y2+0.637Y3-0.04Y4+0.54Y5+0.346Y6

由典型变式可知,公司治理的主要因素有X5、X6、X1,典型系数分别为0.734、0.693、0.609,说明公司治理中影响公司绩效的主要因素是担保率(X5)、关联交易比重(X6)和股权集中度(X1);典型变量V1与Y1呈显著相关,说明在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中,净资产收益率(Y1)占有主要地位,其次V1与Y3、Y5、Y2中度相关,说明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和资产报酬率也是反映公司绩效的重要指标。

(三)典型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是依据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之间的两两简单相关系数给出的,该相关系数也称为典型负载系数,它是典型系数的一个补充信息。由(表5)知,X5、X6、X1与治理的第一典型变量U1均呈高度相关,说明担保率、关联交易比重和股权集中度在反映公司治理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同时,X5、X6、X1与公司绩效的第一典型变量V1中度相关,说明担保率(X5)、关联交易比重(X6)和股权集中度(X1)是治理中影响公司绩效的主要因素。公司绩效的第一典型变量V1与Y1、Y3、Y5、Y2的相关系数均较高,体现了净资产收益率(Y1)、每股收益(Y3)、净利润增长率(Y5)和资产报酬率(Y2)在反映公司绩效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第一对典型变量之间中度相关,导致治理中X5、X6、X1 变量与公司绩效的第一典型变量V1呈中度相关,而公司绩效中的Y1、Y3、Y5、Y2与治理的第一典型变量U1也呈中度相关,这种一致性反映了公司治理对绩效的影响。综合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公司内部治理与绩效的典型相关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四)模型解释力分析 冗余分析包括组内代表比例和冗余指数,前者也称第一典型冗余,表示一组变量的方差被其自身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后者称为第二典型冗余,表示一组变量的方差被对方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也是交叉的总方差共享比例,其大小表示一对典型变量分别能够对另一组变差相互解释的程度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某侧的) 冗余指数= 典型相关系数的平方×(本侧) 代表比例。冗余指数越大,表示一对典型变量分别解释对方组原始变量的能力就强,典型变量的代表性就越好。从(表6)可以看出,典型变量U1和V1较好地预测了对应的那组变量,而且交互解释能力也比较强。来自公司绩效变量组的方差被内部治理的典型变量U1解释的比例为33.0%;来自内部治理变量组的方差被公司绩效的典型变量V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33.4%。

四、结论

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公司治理与绩效的相关性,得到以下结论:在反映公司治理的因素中,担保率(X5)、关联交易比重(X6)和股权集中度(X1)最为重要;另外,净资产收益率(Y1)、每股收益(Y3)、净利润增长率(Y5)和资产报酬率(Y2)则是反映公司绩效的主要指标。并认为,公司治理与绩效之间呈中度相关。其中,担保率(X5)、关联交易比重(X6)和股权集中度(X1)是影响公司绩效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合理规划股权结构,避免过度担保和非公允关联交易,以减少公司治理对绩效的负面影响。

*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监控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9YJA630101)及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项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风险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W20103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维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2]李维安、唐跃军:《公司治理评价治理指数与公司业绩》,《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4期。

[3]施东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表现》,《世界经济》2000年第12期。

篇9

市政工程通常的特点是投资大、规模大和多方的参与,在市政工作中市政工程它既是管理的重点对象,也是管理中的难点。市政工程管理的标准和后果是能够直接的对市政工程资金用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左右影响的,工程审计时对市政工程管理强化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有效地推动市政工程的稳健发展。

现在的市政工程审计一直是在市政工程造价审计上做停留,但是对市政工程管理中控制审计的研究还没有探析透彻,对市政工程造价和效益来讲影响最大的是市政工程管理状况和对内部控制标准。在风险控制理论的引导下,市政工程刮泥内部控制审计使用管理审计和控制审计的方式,这样做之后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具有了全面性和有效性,进而找到市政工程管理中控制方面有的问题和较弱的环节,给出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意见,对市政工程中的缺点进行完善,方式市政工程会出现的资金浪费和损失,确保工程质量,对市政管理制度逐步完备,加速市政工程管理制度的实际实行,对市政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此熬过进行提高。

1 市政工程审计内容

市政工程审计将工程造价作为主要的对象,目的是减少工程成本,节省建设资金。对市政工程基建的建筑面、设计情况是不是符合设计和施工设计的基本标准进行审查。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对项目进行改动、对建筑规模有没有扩充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审查的编制表明和取费的准则。

建筑安装的工程造价是在市政工程中逐步递增的趋势,依据设计的图纸、规定额和市政工程量核算规划、专业设备资源表、建筑物详图,审查已经有结果的市政工程量计算表,这里所包含的主要是市政工程量有没有存在漏洞、或是重算错算的行为,审查的过程中要发现重点,对这些重点做仔细的计算和审核,着重计算市政工程量的尺寸数据的产生和计算方式。

在市政工程中的定额单价的审查时对使用方式的审查,这种使用方式中囊括了套用、换算和填充单价三种。直接使用定额单价的审查,这里是说的同类项目中有没有高套、重套,和单位估价表相对应的名称、规格、计算单位和在工程内容是否是一样的。对工程中定额单价的审查过程中,有没有统一对其中一个项目的单价做过换算,怎么进行的换算,对不能换算的部分、没有突出工程的特殊或是原因的换算,就算是在定额标准上是行得通的,也要严谨的对比定额规定来进行换算。审查补充单价的时候,是因为定额缺项而补充的单价,最先要考虑供料使用量的计算有没有按照定额规定和数据测算的凭据,然后是对工料单价和几家的计算进行审查。

对材料价格进行审查,审查价格有没有套用档期材料价格,或是跨期高套现象,对材料价格的哄高、添加工程造价的状况,对材料的信息价和预算价定额之间的差额进行审查,审查这些是否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的调整。

对间接费用的计算是审查包括审查费率和自身计算的正确率,审查单独费用的计算合理性,市政工程的程度和资质是不一样的,要对比相应的费率运算。税金的规定是依据施工场所的位置来准确定下了,并不是用施工团队的所在地来确定的,对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的相关费用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审查财务完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升级市政工程项目财务完工的报告要十分的严格,对和工程实际支出要相同,要有准确的审查工程核算,项目实际付出和概算运行情况,要及时准确结转资产,还没有完结的工程要真实,减少自行消化投资结余和把工程中的资产迁移。

2 市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市政工程审计侧重的是对工程财务审计和造价审计,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作弊的现象,对是市政工程项目所有过程内部进行控制审计,由于对效益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以审计的力度和程度就随之减弱了。

现在市政工程中的审计很多是在工程完工之后已经才是使用之后实行,对开工审计和工程审计的深入都很少,蛋蛋靠隐蔽工程签证来对隐蔽工程实际情况这就将审计的风险提升了严格档次。在很多是实际工程审计中,就会发现很多的工程没有完全按照执行监理制来进行,对隐蔽工程无人签证和工程管理人员不签的情况一直是屡禁不止,把签证工作量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增加,对资料伪造,对签证的使用风险增加了很多。

很多的审计活动是依据事情来进行,市政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服务的只能起的作用不大。在市政工程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系统深入的探讨,对存在问题的原因未能根除,对审计结果的使用是有着很大的影响。

市政工程目前没有完备明确的审计标准体系,没有完全按照审计指标的界限来审计、评定,这就造成现在的情况是对市政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房方式、标准、结果运算还在持续的完善和成长中。

3 市政工程审计的对策

现代市场经济在逐步的完善中,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也是在渐渐走向管理内部控制深入,这样可以督促建设部门或是项目组强化每个单元间的合作和环节间的连接,把生产管理中的缺口堵上,确保了建设的条件下还可以节省资金的投入使用,对市政工程的总体投资也是一种减少,最终的目的是把经济效益提上去。所以,要仔细的对待市政工程项目审计管理效力。

强化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控制审计,为了避开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可以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审计,做到及时的找到、纠正和披露项目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把市政工程中的缺口堵住,对资金的浪费现象要在根本上进行堵截,确保市政工程的质量,把有限的经济资源激发最大的使用效益。

审计可以深入到项目决策、评论、实行和检验的所有过程中。在市政工程项目中可以做到现场同时审计,汇集和占用很多实际的有说服力的相关工程本金和造价一方的资料,最后和现场做比对,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

站在管理的位置视角对审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要审计,这样可以发掘出内部现存的问题和缺口,发现问题的同时就可以和建设单位或是施工单位进行协商,给出建设性的管理意见,在有共识的前提下,保证建设项目妥善管理和顺利的进行。

市政工程管理中的控制审计有规定,审计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对所有的工程管理知识要有足够的经验,对市政工程管理内部审计的有效管理,是要靠专业人员的知识培训,还要有很高的胜任能力

4 结语

市政工程审计和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是近期关注的热点,文中对这些有着一些分析和认识,借鉴一些成熟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对市政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升级有全面和成熟的理论解释和探析。对现在市政工程中已有的情况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也对现在市政工程审计重视造价请示管理的缺点表明,开拓了展开市政工程内部控制审计的概括,对市政工程所有过程管理的论证、管理的审计、内部控制理论简单阐释。这些理论的价值在于可以为市政工程管理内部提供了控制审计的想法和模型,还在于对具体的操作通过实践的反噬来分析,希望对市政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项目的成熟有着帮助。

参考文献:

[1]汤爱臣.对工程项目管理审计工作的思考[J].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13(05):3-16.

[2]刘洋,邰双I.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J]. 经济师. 2012(01):31-23.

篇10

 一、引言 

 股利政策是关于公司税后利润在股利与公司内部留存收益之间的分配选择,是公司经营中一项重要的财务决策,是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其必然受到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不同的内部治理机制产生不同的股利政策。另一方面,股利政策虽然取决于内部治理状况,但通过分析股利政策可以透视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合理的股利政策有助于降低甚至消除成本,使管理者尽量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即恰当的股利政策可以作为一种约束机制,有效协调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缓解甚至可能解决公司治理问题。 

 作为公司治理基础,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治理的运作方式和效率都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不同股权结构下的治理结构产生不同的股利政策。我国关于内部治理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分析,几乎都是在2005年股改前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并存,“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条件下进行的,如今股改已基本完成,对于股改后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股改后我国股权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所有股票实现了全流通,所有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这将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发生重要变化,那么是否会使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发 

生变化呢? 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二、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股利政策相关性分析 

 (一)所有权结构 

 大量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是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股权分散时,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够了解,根据股利信号理论,高股利支付率可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具有良好发展状况的信息,因此公司一般都倾向于采取高股利支付率;再者,根据成本说,由于单个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对公司的监督成本大于其收益,因此一般情况下,股东没有动力对公司进行监督,而宁愿通过高现金股利减少管理者手中的自由现金流量,以降低成本。而股权集中时,比较成本与收益,控股股东有动力也有能力对公司运作进行监督,公司一般由大股东控制,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于是无须通过股利向外界传递信息;所以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股利支付水平一般较低。 

 在德国,首先,银行持有10%左右的公司股票,从而以大股东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再者,银行是中小股东股票的“保管银行”,可以代中小股东行使权。根据德国《股份公司法》,企业法人投票权力不能超过25%,而代表公众股东的银行的投票权却不受限制,因此银行在上市公司的治理中有突出作用。拥有股东和债权人双重身份的银行,有动力也有能力对上市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股利政策的监督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其股利支付水平不高。 

 (二)董事会 

 作为最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能对经理层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德国,上市公司实行“双重董事会”制度,即包括理事会和监事会,且监事会的地位高于理事会。监事会有任免理事会成员的权力,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各一半组成,监事会成员不能兼任相当于经理人角色的理事会成员,因此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较强,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另外,这种机制安排便于信息传递,能够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相较之下,股利政策所发挥的治理效率并不高,因此德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较低。

 (三)债务政策 

 债权融资的杠杆效应有利于限制管理者的随意行为,促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一致,从而有利于减少成本。但过多的债务融资可能使企业的现金流发生短缺,更甚者可能陷入危机,银行为了保证资金回收,通常会限制企业的投资、股利发放等决策,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股利支付率越低。在德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银行向公司提供各种贷款,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作为债权人和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虽然较好地贯彻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但也限制了其股利发放水平。 

 通过对德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制定的影响作用贯穿始终,股权结构是股利政策制定的根本影响因素。且综观德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发现,虽然其股利支付水平较低,但股利政策稳定,且以现金股利为主。 

 

 三、现时期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与股利政策状况 

 (一)股权高度集中 

 股权分置改革使所有股票实现了全流通,所有股东具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由于股改方案大都采用对价支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原为非流通股东)的持股比例有所减少,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然而,针对我国2005年已完成股改的299家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2006年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仍高达38.56%,股权结构仍然高度集中,即公司仍然处于大股东控制之下,可能按照大股东的意志决策。 

 (二)无效的董事会 

 我国的董事会类似于德国的“双重董事会”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大部分都是内部董事,且由原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行业内高级经理组成,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现象普遍,董事职业化程度不够,且也没有确立职业经理人观念;其次,我国的独立董事由于建立时间短,且基本上都是由大股东推荐产生,所以独立董事基本上都是听命于大股东,缺乏独立性。另外,我国的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采用集体工作制度,监事会成员无法独立开展工作,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资产负债率偏高,但银行监督无效 

 我国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且近年来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003—2004年都超过了45%,2006年甚至高达68.16%。但作为最大债权人,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却受到限制,且由于银行本身也处于改革初期,内部治理尚不完善,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缺乏力度。 

 

 四、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的内部治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此相对应,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制定上较股改前并没有太大变化,每股现金股利2004年为0.112元,2006年为0.095元,并没有显著变化,股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体现了控股股东的意愿,而不是建立在公司发展的基础上。 

 (一)股利政策不稳定,且缺乏连续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决策受控股股东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公司发放股利不是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为目标,而更多体现了控股股东的意愿,或者仅仅为了迎合政府的相关规定,而置公众股东的利益于不顾,因此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频繁多变,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中仅有519家公司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支付现金股利,且几乎没有公司保持相同的股利支付率,所以在我国股利政策不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反映不出公司治理状况。

 (二)股利支付方式多,现金股利不是主要的支付方式 

 我国上市公司采取的股利形式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现金加股票股利、现金股利加转赠股本、股票股利加转股本、现金股利加股票股利加转股本等多种。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上,现金股利是主要的股利形式,然而我国1393家a股上市公司中,2005年仅有639家分配现金股利,2006年仅有747家,近乎多半的公司不发放现金股利。依靠发放现金股利来降低成本,改善公司治理在我国基本上还行不通。 

 

 

 五、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与股利政策 

 (一)完善董事会结构,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我国董事会结构可以参考德国的模式,重组董事构成,让股东、雇员和债权人共同组成董事会,为保证股东利益,股东董事应占绝对多数。为保证各位董事成员享有共同的权利,股东董事由股东推荐,雇员董事由全体雇员民主选举产生,债权人董事由债权人推荐,如此有利于企业信息交流,并对高层经营者有一定的监督制约作用。同时,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成员同样由股东、雇员和债权人组成,但为了防止企业遭“内部人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保护债权人利益,可适当考虑债权人在监事会中的占有比例。 

 (二)加强银行信贷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现阶段我国的股权高度集中,但基本上都是国家或法人控股,银行不占有股份,公司资产负债率虽然很高,但银行不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造成资金使用低效,银行资金回收率太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可以借鉴德国模式,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参与角色,并为公司提供融资、咨询等方面的支持。 

 (三)健全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 

 有效的薪酬激励,可以促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一致,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业绩,这是增加股利发放的收益源泉。在日德等发达国家,高管薪酬普遍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从而充分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管理机制混乱,薪酬与公司经营状况脱节,从而出现了大量经营者消极怠工现象。我国应借鉴德国模式,健全薪酬激励机制,激励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热情,从而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四)股利政策应当稳定、连续,并以现金股利为主 

 我国上市公司应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的经验,建立稳定、连续的股利政策,增强股利的可预见性,切实维护股东利益,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现金股利是发达资本市场上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我国上市公司也应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并适当采用高现金股利支付率。高现金股利支付减少企业的留存收益,公司到市场再融资时必受到市场的监督,并且高现金股利减少了经营者所控制的自由现金流,有利于减少成本,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光勇.经理报酬契约设计与经理市场运行[j].管理世界,2003(4). 

[2]李思敏.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5). 

[3]孙胜.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c].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田银华,梁锷等.公司治理结构与股利政策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第1卷 第1期. 

篇11

陈旭东(1965-),男,江苏泰兴人,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王锦华(1982-),女,河南信阳人,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我国的关联交易问题是伴随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关联交易问题一直都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焦点问题,与初步发展的资本市场和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普遍认为根源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未流通股比例过大,特别是其中的国有股比例过大,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所有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都无法发挥作用。一方面中小股东存在“搭便车”的心理,缺乏监督积极性,控股股东则滥用控股权,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委托人的监督行为失效,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内部缺乏必要监管和激励机制的状况,为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上市公司2005年报来看,关联交易问题仍是困扰上市公司的严重问题,考虑到各类具体关联交易行为在我国的严重程度不同,本文将重点讨论四类关联交易行为:关联销售行为、关联采购行为、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的行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直接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行为。

二、研究假设

本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债权人等方面选取公司治理的代表变量,研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与关联交易我国由于所持股票还不能在市场上全部流通,造成以国家股和法人股为代表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有不同的利益来源,前者主要来自公司的剩余收益,后者以股票升值为主。对于那些缺乏发展潜力的公司来讲,剩余收益的取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公司的控股股东可能会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转移给第三方,或者将自身风险转嫁给上市公司。股权越集中,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越强,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问题可能越严重,其利用关联交易侵害中小股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于不同控股股东的利益存在差异,控股大股东的数量越多、持有股权的比例越接近,他们之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形成权力制衡,关联交易额可能相对较小。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大,关联交易额就越大

假设2:持股比例超过10%的控股股东数量越多,关联交易发生金额越小

(二)董事会与关联交易董事会由于将提供资金的股东和使用这些资本创造价值的经理人联系起来,从而被认为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当董事会规模较大时,网络各类的专业人才越多,外部董事凭借其法律等专业能力可以秉持独立公正的财务监督。另外董事的报酬越高,董事越能勤勉尽责,从而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有效的抑制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封思贤(2005)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独立董事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和减少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和抵押现象的发生。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董事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额越小

假设4: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重越高,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额越小

假设5:独立董事的年均报酬越高。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额越小

(三)监事会与关联交易根据我国现行的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虽然法律对监事会规模有了强制性规定,但从监事会的人员构成来看,由于我国的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排除了外来人员担任监事的可能,监事会的独立性大为降低。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于其生计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其他监事也大多是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派任或者是由关联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兼职。

假设6:监事会规模越大、监事从上市公司取得的报酬越高,越不容易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额也就越大

(四)管理层与关联交易 由于现代企业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对管理层的监督成本较大,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或虚位,则会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确保管理层能够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机制是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励管理者的方法包括股票价格的表现和各种业绩指标为标准的评估方法,管理层为了得到更高的薪酬,可能会通过关联交易达到业绩良好的外在形象。另外,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聘人机制,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是由大股东聘任,代表着大股东的利益。

假设7:高级管理人员人数越多,其报酬越高。越可能通过频繁的关联交易提升公司业绩

(五)债权人与关联交易债权人作为上市公司发展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应该享有和股东、经营者相同的权利。从理论上讲,由于债权人要承担本息无法收回或不能全部收回的风险,因此债权人和股东一样有权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包括监督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并在非常情况下(如破产清算时)拥有公司的控制权。

假设8: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其关联交易行为越容易受到债权人的监督,债权人越有动力采取某种积极行动来抑制关联担保行为的发生,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空间越小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了简化计算但又不失分析的正确性,本文只对200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37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在337家上市公司中,其中28家上市公司由于数据不全、退市、无关联交易数据等原因被排除,有效样本为309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其中发生关联销售行为的上市公司216家;发生关联采购行为的上市公司221家;141家上市公司存在着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行为;257家上市公司存在着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其资金的行为。在数据收集方面,关联采购、关联销售、资金占用、关联担保数据来源于手工收集,具体参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org.cn)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查询系统(CSMAR)中的公司治理数据库。本文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软件是SPSSll.5。有关变量定义见(表1)。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考察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否能够有效约束并减少了关联交易行为的发生。

四、统计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文从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和多重共性进行分析与验证。(1)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

验。在自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检验时,变量SALARYM与其他多个自变量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变量SALARYM和变量SALARYS的相关系数为0.629。在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时,变量SALARYM在四个模型中方差膨胀因子的数值较大,分别为6.957、8.713、7.943、8.320,均超过了5接近10。同时,考虑到多元回归模型中高管前三名年均报酬对关联交易的影响不大、解释力不强,决定把变量SALARYM从4个关联交易模型中剔除。剔除变量SALARYM之后,关联销售模型和关联采购模型、关联担保模型、资金占用模型的各变量的VIF值均在1.4以下,表明模型不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2)回归分析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关联销售模型的D-W值为2,049,F值为1.659,关联采购模型的D-W值为2.124,F值为2.459。从(表3)中可以看出,关联担保模型的D-W值为2.149,F值为10.672;资金占用模型的D-W值为2.069,F值为8.916。说明四个关联交易方程都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为当D-W值在2左右时,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上述4个回归方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均在10%D~的水平上显著,且关联担保模型和资金占用模型的F值较大,说明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关联销售和关联采购模型的拟合优度砰不大,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量对关联销售的解释力为2.8%、对关联采购的解释力为5.8%,解释力较低。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量所传达的信息对关联交易的影响还是被股票市场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同,尤其关联担保模型和资金占用模型的拟合优度R。分别为0.412和0.242。另外,考虑到解释变量较多,以及回归的主要目的不是预测被解释变量的具体数值,而是研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量是否对关联交易行为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综合这些因素,统计得出来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也比较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

篇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现代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管理特点,都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结构、理财方式、财务流程、财务信息系统和金融系统实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内部和外部环境不同,企业资金的构成模式也不同,导致金融组织结构、财务处理方法、财务处理程序、财务信息系统等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财务管理也要和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相一致,企业通过对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更多地涉及到公司控制权。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乎法律法规,为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实现保驾护航,提供合理的资金保障。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应该设置一些衡量标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细化内部控制标准,并且这种制度植根于企业正常的经营和管理中,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控制内部的财务风险,投资决策,财务管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完成经营目标的有效保证,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股东利益和企业资产的安全可靠。

二、建立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制的必要性

建立财务监控机制是现代上市公司内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管理理论方面,财务监控机制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监控机制,一个是外部监控机制。两种监控方式构成了企业内部监控的全部内容。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管理情况看,内部监控机制普遍很完善,组织机构完全,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公司利益及股东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但是在一些上市公司内部,依然存在一些管理失误和管理疏漏,导致上市公司各种财务失控事件不断发生。怎样完善内部监控机制,发挥真正的监控作用,不单纯是监控结构和组织安排的问题,也包括各方面作用的整合,以及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得以有效运行,这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一)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不协调性

我国上市公司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大多是集权程度很高的管理方式,依然是权力集中在管理层,把公司看成一个大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实行绝对化的统一管理;一方面还是财权过于分散的管理,这主要存在于一部分企业中,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及监督,整个公司的财务管理处于无序、无度的状态,领导对财务管理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悖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公司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要具有事后反映与监督的职能,还要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监督和控制作用,并且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来。而现行的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依然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烙印,还是只作为事后反映、监督和核算的部门机构进行财务管理,事前的决策参与和事中的控制职能基本没有得到发挥。

(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需要

财务管理的单一性,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缺乏财务管理的创新机制;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不清晰,资金管理不科学,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核算都和企业发展不同步。

四、创新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及目标

1.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司更应该实现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创新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并且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整体创新的先行者。保持财务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财务人员工作的创造性,强化对人员思想和观念的激励和约束,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另外是创新信息价值理念,现代社会的信息也是经营策略的一方面,关注信息的及时搜集与整理,并对商业信息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也是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一个方面;第三是创新财务风险理念,有投资就有风险,财务管理需要在风险与利润之间取找到最佳结合点;最后是创新环境价值理念,使公司发展中主导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周围环境和生态得到优化与保护。

2.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财务目标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预期实现的结果,是衡量财务管理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管理的目标受企业发展环境的制约,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公司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影响着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财务运行的动力。公司制定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就会在经营中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科学地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更有利于财务管理的顺利运行和公司效益目标的实现。对优化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实现公司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新会计准则实施中,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更加重要,确定明确的目标不仅可以保障股东利益,同时对于社会利益及相关主体间的利益也兼顾起来了。所以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也应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把企业的财务目标做到最大化,从而保护公司中各方面利益主体的权益。

(二)创新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全球经济一条化背景下,上市公司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适应性的改变,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原有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改变过去静态管理的模式,改变会计核算为财务管理。

1.创新财务管理的组织框架。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框架构建,应根据其特点,在企业内部设置“集权为主,有效分权控制”的组织构架,在这种框架下,公司的财务管理相对要集权一些,创建财务管理委员会,也可以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成立财务管理公司,统一在董事会管理之下。由一名副总兼任财务公司经理,也可以由公司财务总监担任主要负责人,公司委员会成员组成,可以吸收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负责人;另外建立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管理机制,设立内部财务监督机构,提高财务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分别设立机构的目的是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功能区分开来实施单独管理。财务管理更加侧重以资金筹集、结算、信息分析与计划、投资风险防范、营运现金流、盈余分配等以资金为核心的资金管理。

2.建立责任会计的创新管理体系。我国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发展而来,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壮大,上市公司具备集团化、跨地区、分支机构多特点,规模庞大使管理更加复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公司竞争优势,上市公司应考虑建立相应的责任会计管理体系,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中,深化财务管理,促进和提高公司管理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的责任会计,就是总公司利用价值形式,在集团所属的各子公司内,成立财务责任中心,授权以责任转账、编制责任报告和责任报表等业务权限,监督子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财务项目,对其进行具体的核算。在先分散后集中的管理体系中,使各子公司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有权利也有制约,有目标也有制度,进而提高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效率。

3.创新财务管理控制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财务管理控制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应在全公司内建立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内部银行结算制度、全面预算控制制度、财务考核和财务激励制度等,在制度约束下开展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适应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要求,公司应该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入手,并且抓好落实,设置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责任落实到人,重组整合业务流程,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公司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生存的血脉,管理资金对于财务管理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须重点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完善手续和方式,建立并完善公司“内部银行结算”制度,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实施内部监管的措施,充分发挥“内部银行结算”的约束和监督功能;财务管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企业的内部的成本控制管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利润的取得是靠降低成本获得,实施全面预算控制制度,是成本控制的保证,预算也可以促进计划的执行,保障效益实现的途径。

大型公司的财务管理,由于需要和国际接轨,其管理模式需要创新,合乎国际惯例,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公司的管理上,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财务管理模式,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不断完善。

[参 考 文 献]

[1]秦江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9(6)

篇13

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其机构要为企业在管理、提高效益以及建立优质的内部管理秩序等方面起到作用,过去的内部审计是单一事后审计模式,而在新的环境下则是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内部审计具有以下三种职能。

首先,内部审计具有保证职能,这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在正轨上运行进行监督,并纠正企业在财务、管理等活动上的错误和弊端,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合法、合规,并确保其资料是真实可靠的。

其次,内部审计具有咨询职能,在国家审计机关的委托下,内部审计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及财务状况加以审核,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在此种方式下,可以查找到企业的薄弱环节,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效益性做出咨询,并做出书面报告。

最后,内部审计具有强化风险管理、增加公司价值的职能,通过了解风险的存在及如何有效的控制风险,减少公司损失,从而增加公司的价值。内部审计可以通过研究企业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达成目标等问题做出适合的增值分析。

内部审计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机构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内部审计确保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宗旨就是向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提供该企业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引起的管理层与经营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内部审计可以防范和降低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如何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并将其降低到可控范围,从而实现企业目标。最后内部审计还会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使得经营者将战略目光放在长远立场,不仅为了短期利益而操纵企业利润。

二、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一)单层董事会治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

单层董事会治理模式又称为英美模式,常在英美等国家使用,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再由董事会选举经营管理机构,由经营管理机构直接负责公司的各项重大决策并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还附设审计委员会等机构行使董事会的部分职能。在此情况下,审计委员会代表董事会对企业内外部审计进行监督,将独立、客观的想法带入董事会,并为独立董事行使各自的职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但此模式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很多决策还是需要通过董事会的同意才能往下执行,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很难保证其独立性。

(二)双层董事会治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

双层董事会治理模式在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比较常见,以德国为代表。首先由股东大会和公会选出监事会,再由监事会选出管理董事会,为了更好的行使监督职能,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等机构。在此情形下,监事会的地位是高于并且独立于董事会的,可以对董事会的经营决策进行有效监督,并从董事会处获取日常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但是隶属于监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属于事后监督,并不能有效的对管理层做到监督,尤其是在管理层弄虚作假的时候会损害股东的利益。

(三)二元单层模式下的内部审计

二元单层模式主要在中国、日本等地采用,由股东大会直接选出董事会和监事会,其中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两者再共同对高管人员行使监督,并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等机构。在此情形下,董事会和监事会属于平行机构,监事会无法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而且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同时存在,都是对企业的财务方面进行监督,所以存在某些功能重叠的情况,使得机构功能造成浪费无法高效利用。

三、我国内部审计模式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