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辩论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辩论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辩论的特点

篇1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编辑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编辑主体依据自身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结合市场需求和受众趣味进行策划、组稿、文字编辑、版式设计等,以形成符合一定指标规范体系的纸质、音像或数字文本的符号性、创造性活动。其中,编辑主体亦即编者或编辑,在某种意义上,编辑主体既联通了读者和作者,亦是这二者本身;文本是指编辑活动的对象,根据不同的阐释向度,文本亦作原稿、作品或源文本;社会文化语境,这里指的是特定的编者和文本的存在语境。编者、文本及其存在语境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编辑活动的结构性要素,三者之间紧密相关、密不可分,这一关系模式使编辑活动呈现如下特点

编辑活动绝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编辑主体对文本客体的单向度的操作加工。诚然,编者以其技术规范和个性风格改造了文本,使文本存在于具体的操作场域之中,并最终被纳入特定的指标规范体系。但是,事实上,不仅任何具体的操作主体和客体对象都存在于召唤和被召唤的关系模式之中,而且,每一个被经验到的文本自身的知识也将被深深嵌入主体性结构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部分又将进一步转化为编者的知识经验或“先结构”,从而不断地拓宽其接受空间,进而将其带入编辑活动中来,如此反复,以至构成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循环结构。不只如此,在编辑活动的结构要素中,文本与文本、文本与语境、编者与编者等的关系莫不如是,这种关系模式正如学者所言:“60年来的编辑学研究发现,编辑主体在架构文化媒介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往往并不表现为单一的、孤立的个体独创性,而是与创作主体、复制主体、阅读主体等交互启发、协力推进的组合性创构。其创构的成果(即上文所谓的文本――引者注),也是具有共生性和交互性的媒介。”[1]在此意义上,编辑活动就是密密交织的编辑关系网络的展开过程。

据此,编辑学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编辑关系研究,它要探讨编辑活动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单纯的编辑主体对文本客体的审读、编排、设计等具体的工作环节。这些环节在整个编辑学理论架构中固然不可或缺,但它远不是全部,更不是全部的重心之所在;仅就编辑关系网络中编辑主体与文本客体的关系而言,编辑学就不仅要研究“编者向文本的生成”问题(这是传统逻辑的进路),而且要考查“文本向编者的生成”问题,即编辑主体所历经的实践过程对其自身的经验性塑造,这也就是上文所述文本知识对编辑主体经验结构的植入,以及由此造成的两者之间的循环关系结构。显而易见,编辑主体和文本客体各自都不是封闭性、对立性的存在,而是一种相互融入、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交往过程。

二、编辑活动是动态性地生成的,而不是一种现成性的存在

编辑活动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网络的展开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进入编辑关系网络,或者说,每一个独立的编辑事件一旦发生,编者、文本及其存在语境这三个要素必然都将变换其现成性的存在方式,进入具体的编辑情境:首先,作为编辑主体,编者必须克服其日常性,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那样,一切私念、松散、怠惰等等现成性的日常经验都不被鼓励带进编辑活动中来,因为这完全不利于真正的“编辑主体”的生成;其次,作为编辑对象,文本必须克服其物理属性,亦即,能指锁链必须实时地转化成所指意义;最后,作为编辑语境,外在世界及其关系(包括物理世界、意识形态、市场环境、编辑指标规范体系等等)必须被克服其客观实在性,成为知识经验,或者说,成为存在于编者意识中的知识“文本”,并参与到具体的编辑实践中来。可见,基于编辑活动自身的规定性,编辑关系网络一旦被打开,它的结构要素必然会脱离其现成性,各自生成为编辑过程中的具体的活动要素。

强调编辑工作的生成性,将编辑工作指认为一种“活动”,或者说一种意义上的具体“实践”,本质上都是在力求证明编辑工作是一种动态性、过程性和事件性的行为,它绝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客体等待编辑主体前来改造和排定,相反,主体和客体只有在其本质功能实现的过程中才真正存在。编辑主体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主体,而只是编辑作业中的主体;同样,文本客体既不是一堆现成的字迹凌乱的稿件,亦不是一本已审定的成书,而是当这两者被编辑主体所编辑时所生成的存在物。强调编辑活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上,这是对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转变;在实践上,它高度强调了编辑工作中各种构成元素的必要性及其复杂的动态性关系,从而避免了对编辑工作进行孤立、静止和简单化的线性理解,而且也说明了具体编辑工作过程一定程度上的非特定化、非确定性特点。

三、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符号操作活动

编辑活动不是自我封闭的、静态的结构系统,而是一个多维交叉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正是这种交叉性和生成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向未来开放的、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创造性过程。编辑活动就是将编者的知识、创想、才情、趣味、追求、理想等贯注于具体的筹划、整理、采录、润饰、撰修、编排、审定等编辑作业中去的创造性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又不同于劳动创造和真正的艺术创作,它与前者的区别在于,编辑活动的操作手段不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劳动工具,而是被精神化了的符号工具;与后者的区别在于,艺术创造的符号是自我指涉的能指系统,也就是说,艺术符号作为“审美符号……并不指称外在事物,它仅指自身……艺术传达的事物是超现实的审美意象,它没有外延,不是抽象符号,而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2]而编辑活动中的符号系统则与此不同,它是能指和所指的交互指涉,能指符号并不具有完全的自足性或自洽性。虽然编辑符号系统由于牵涉到艺术文本而变得比较复杂,但是,即便是对于纯艺术文本的编辑加工,也决然不同于读者式的纯粹的无功利的静观,因为编辑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物理实践,它要实时地对能指符号的秩序、语法、修辞等进行调理、修正和改观,以使之纳入特定的指标规范体系。编辑活动的这一物理意义上的实践操作之维的存在,使编者从根本上不能完全达到作者和读者的所能领受到的高度的审美,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纯粹静观、保持必要的审美距离的活动,在此,不断被分割、被打断的编辑过程使得编辑主体的经验意识中无法生成一个完满的审美意象,因此,也就上升不到传统美学所设定的超越性的那种“永恒的彼岸”或“源初存在境遇”。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编辑活动既不同于劳动创造,也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造,它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在符号理性支配下的精神创造活动。

对编辑活动的这种创造性和美学性的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它表明编辑活动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美学实践,尽管它未必是一种纯美学的艺术创造活动,但一旦它具备美学的本质属性,也就意味着其实际作业过程必须将美学的原则和元素引介进来,否则就是一种脱离或违背其本质性规定的“非法操作”,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带来“不合法”的产品,进而招致市场挫败。这一点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盛行、美学向编辑行业不断逼近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编辑活动的这个特点正为美学融入编辑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结 语

编辑活动的一般特点须在各编辑学分支学科中得到实质性保留

以上我们在哲学的高度深刻论述了编辑活动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共同设定了编辑活动的本体性规定,它既使编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也是普通编辑学首要的研究内容,而且,当普通编辑学被解域化为不同的分支学科或边缘学科时,我们认为,这些根本特点也应该得到实质性的保留,惟其如此,才能在不失一般性特点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学科视域中进一步探讨其特殊规定性。我们将这一点看做一个基本的知识学预设。

篇2

一、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产力水平和医学科技的影响和制约的,与整个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面到立体多维的医院人际关系,期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原始医学的人际关系

原始医学在人类社会医学发展史上占据了漫长的时间,包括有早期的图腾幻想医学及其晚期的巫术医学。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和减轻痛苦,研究各种动物、植物、矿物对生物体的利害特征,或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或通过畜养动物身上观察某些植物的疗效来寻找治病的方法,如某些植物有毒,某些植物能治疗或减轻疾病,原始人类知道用砭石、棘刺、骨针作为外科手术工具,用于取出异物、开放脓肿、施行放血术。尽管这些做法仍是原始人类保护生命的本能,但在原始思维指导下的原始人类通过观察、思索,再加上把原始的经验积累起来,使无意识的动物本能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的人类原始医疗经验的积累。虽然这一时期医疗活动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没有医业分工,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自救、互救,更没有形成过固定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但正是基于这种原始的互相帮助才得以使其在恶劣的条件下求得生存。

2.古代医学的人际关系

古代医学的最大进步体现在医学逐渐地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并且出现了医业分工,像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秦汉时期名医张仲景,东汉末年外科杰出名医华佗。古代时期,个体医疗是医疗的主要形式,医者主要多为个体行医。许多医生游历乡间为民治病,当然,很多医者属于“座门等患”的“座堂”先生。古代医学主要是经验医学,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通过为病人治病而谋生,病人为治病而求助于医生,是相对平等的供求交换关系。古代时期医院萌芽已出现,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代在各国都城设立残废院,在公元2年汉朝建立最早的收容传染病的隔离院,东汉时建立了军医院叫“庵芦”,元代军医院叫“安乐堂”。这一时期医院的人际关系也只是较以往相对复杂些,独立个体行医仍是当时条件下医疗的主要形式,这些医者间少有往来,多是通过口口相传、著书立说为人所知。

3.近代医院的人际关系

近代医学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在16,17世纪步入封建社会后期,由于手工业工厂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关系瓦解,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医学摆脱了僧侣的统治,克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使医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更相结合。近代医学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建立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近代实验医学的标志就是近代医院的产生,近代医院成为社会医疗的主要形式。[1]尽管同一时期还有大量个体医疗的存在,但无论从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能力和物质条件来说,医院都处于领先地位,个体医疗从此退居辅助、边缘地位。近代医院为适应近代实验医学的发展,实现了专科分工,医护分工,医技分工,集体协作医疗。尽管分科、分工不细,但这些分工与集体协作仍是近代医院基本特征。

近代医院人际关系开始走向复杂,主要有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技人员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近代医院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关系,医患关系既有“主仆关系”,又有“平等合作”的关系,人际关系既有集体协作的关系,又有同行竞争的关系。这一点,前些年曾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就集中鲜明地塑造了晚清末期宫廷、民间医者之间医德医术的矛盾对立乃至大时代背景下中外医者之间的智慧的交叉与碰撞。

4.现代医院人际关系

20世纪中期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核子、计算机等最新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大量高新技术渗入医学领域,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并且为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医学科学技术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飞速发展。多学科的互相渗透,促使医学也产生了众多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遗传工程、病理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进入现代医学阶段,医学迅速发展。本世纪70年代,欧美等工业、科技先进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医院发展阶段。这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这股大潮已席卷全球。虽然现代医院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和充分,远未到终点,但这一切都昭示了现代医院发展的趋势。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结构体系。人际交往剧增,人际关系复杂多样,联系广泛,呈现网络状,并有多向合作、互相交流沟通的特点。人际关系还有国际化趋势、法规化趋势。人际关系多种类型并存,多种形式同在。

二、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模式由近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科学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1)医学发展的高速化,发明与应用周期明显缩短,知识更新加快;(2)医学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使一些医学体系呈现立体多维网络化;(3)微观与宏观研究两级并进,医学科学社会化趋势明显加大;(4)大量新技术,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医学研究科学化;(5)重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人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医学工作者不仅重视人体微观低层次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且重视整体性,如精神与躯体的平衡;(6)医学科学国际化的趋势。医学科学研究打破国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引进。现代医学和现代医院的发展,使现代医院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在现代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医院分科精细,医务人员分工专一,医疗活动必须在集体协作之下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之间要“避免相妒,凡事求真,言必由衷;应谦恭有礼地相处,不可任意批评,更不能再患者或其家属面前”起争执。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1.多维联系趋势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分工精细,病人从诊断到治疗药经过许多科室,许多医务人员。因此,病人要得到及时的诊治,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要与多方发生联系,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医务人员越来越懂得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注意接触病人,同病人主动建立联系,以加强心理治疗。因此,病人与医生都主动建立多维联系和进行信息、心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2.经济关系强化趋势

现代医院既讲社会效益,也讲经济效益;现代医院既讲管理,也讲经营;现代医生既讲奉献,也必须追求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双方始终存在着经济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患者具有病人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医务人员通常也具有医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因此,近年来医患之间的经济关系在不断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小到每个医疗科室内部的利益合理分配问题。

3.法规化趋势

传统医院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伦理道德规范维系的,通过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来调节、约束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单靠伦理准则来规范约束医务人员彼此之间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即便单靠行政管理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对现代医院医务人员彼此间权益、地位关系的立法,不妨成为一种构想,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促使之成为维护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制度和重要手段。

4.国际化趋势

由于现代各国都扩大对外开放,国际间交流不断扩大,医学科学技术打破国界,各国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接触日趋增多,而这种交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医学发展的高端水平和未来的趋势。相信在未来,不仅一个国家内部的医务人员可以在本国内跨地区行医,亦可以实现各国医务人员间的跨国行医,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医疗人才、资源互补,而不再只限于学术上的交流。因此,现代医院医生必须适应人际关系的国际化趋势。

通过深入挖掘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演变发展进程以及综合概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对我们现代医院建设的深刻意义。现今,国内学者对于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既往的研究也局限于某些特定专业立场。例如管理人员对医患关系矛盾冲突根源进行深入挖掘,护理专业学者从维护护理工作人员权益出发对医护间各种现象研究较多,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对其与临床间关系研究较多……当然,这些都不乏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能够站在一个全面统筹的高度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作整体、深入、权威的把握,才能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真正理顺现代医疗活动中所衍生的各项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医院发展的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王志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5:7

篇3

Key words: linguistics;modern English;variation;trend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33-02

0引言

语言文字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反之,社会的发展促进语言文字的变化和创新。按照通用的语言学的研究,英语来自跟罗曼语族并立的日尔曼语族,但是英语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拉丁语族的重大影响。在古代,北欧和当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的人被称作日尔曼人,他们使用的古语,被称作日尔曼语(Germanic)。古日尔曼人的几个族在大约公元5世纪左右入侵大不列颠岛,这些部族包括盎格、撒克逊族(Anglo-Saxon),即为现今英格兰人的祖先。古英语源自入侵大不列颠岛的部族带来的日尔曼语。

早期日尔曼人部落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而来。这些入侵者的语言逐渐变成了“古英语”,1066年诺曼征服后三百年内,英格兰的国王只讲法语,因此一大批法语词汇进入了古英语,英语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变化,进化为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将中古英语变形为近代英语。古英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沃夫》,中古英语则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近代英语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开始繁荣,一些学者将之作为早期近代英语与后期近代英语,分界线为1800年左右。随着不列对全世界很多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当地语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发展。

经过诺曼征服,英语产生了很多的变化,许多语言元素进入了古英语并且造成了英语的逐渐变化,最显著的是英语词形变化更为简单,复合词减少,拉丁语词和法语词更多。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英语的文艺复兴一词renaissance,即来自于法语),造成了英语的极大变化,词形的变化更加简单,词汇量却大增,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现代英语。随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和美国的兴盛,英语成为世界上使用最通用的语言(不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不是使用最广的语言)。笔者以下要探讨的重点是现代英语的变化发展规律及变化趋势。

1现代英语的变化和发展

二战以来,随着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诸领域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法和词汇两个层面上,而词汇层面上的变化尤为突出。我认为现代英语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量新词生成、旧词衍生新义以及借词。

1.1 新词的生成二战后,随着大最新词的涌现,英语新词逐渐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英美国家在最近20多年中出版的新词词典多达20余种。国内也有许多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撰写了大量文章。因此,可以说英语新词研究己经成为当代英语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主编John Simpson和Edmund的估算,每年进入英语的新词有2,000左右。照此估计,二战以来产生的新词应不少于100,000个。从义类上分析,可以说二战以来产生的英语新词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但是,从数量上分析,源于科技和经济领域的新词居多。从词汇学的角度看,英语传统的构词法有六种:复合法、缩略法、派生法、转化法、逆生法、和拟声法。大多数新词是通过这六种构词法构成的;此外,还有部分新词是使用者捏造出来的,我们称之为杜撰新词。因此,从构词法角度分析,所有的新词可以分为两大类:通过构词法生成的新词和杜撰新词。

1.2 旧词衍生新义旧词衍生新义是现代英语词汇发展变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指赋予原本存在的词语新的词义,使原有的表达形式分化出一个新的词位,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表达需要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单词新义与其原义之间的关系,旧词衍生新义有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化:词义感彩的升扬或贬抑。

1.3 借词借词又叫外来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作为一种开放性很强的语言,英语有着吸收外来词的历史传统。二战以后,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加强,英语吸收外来词的数量也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成为英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英语的外来词大多来自一些强势语言,如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汉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英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直接借用,如discotheque, resume等;②音借即根据发音用拉丁字母拼写成英语单词,如otabu, zaitech, kirin等,但是源于汉语的借词多是直接借用其汉语拼音如feng shui, ganbei等;③义借,即按原词的意义翻译成正式英语,又叫译借。如black humor, found object;④音义结合,如汉语借词chopsuey, 取汉语“杂烩”一词的读音,借用chop和cock的意思。

2现代英语变化的规律和倾向

2.1 旧词产生新意这一点在前已有过叙述,但这同时代表了现代英语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个主要的变化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

2.2 口语语言应用的扩大化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然而当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当我们的英语教师们仍在课堂上反反复复教学生“How are you?”之时,其实现代英语中“How are you doing?”更为流行。当我们的学生与外国人交谈时,如果还用“Not at all”来回答别人的感谢;或者还坚持说“I should like to know”而不说“I would like to know”那么他们的英语未免太过时了。

2.3 网络英语的诞生对于网络,几年前美国的调查就表明多数的孩子认为上网是很cool的事情。对此,五十出头的加拿大社会学家、《网络一代的成长》一书的作者坦普斯特这么说:“伴随着数字化媒体成长起来的网络一代,将会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的观念。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以广播模式为主的世界,但是这些网络新一代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将会使社会的环境更开放、互动和理性。他们在孩子时所掌握的东西将会影响到一辈子的生活状态。他们才是21世纪的主人。”如在现代网络通讯中出现的一些聊天用语:

d u wnt 2 go out 2nite:Do you want to go out tonight?

lol:Laughing out loud

oic:Oh, I see.

mte:My thoughts exactly.

brb:I’ll be right back.

c u 2morrow:See you tomorrow.

fanx 4 ur elp:Thanks for your help.

gr8:great

btw:By the way

imho:In my humble opinion

asap:As soon as possible.

使用这些语言的年轻人大多是大学里的高才生,英语并非“三脚猫”,或许这也就是现代英语变化的方向,你能说这种英语是错的吗?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一旦连接了Internet,信息传递就成为一件非常轻松惬意的事情。

2.4 美式英语的变化现代英语在发展过程之初本来并无英国英语(British English―BrE)和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AmE)的分野,不过到了20世纪,由于美国开始参与世界事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充分展示了超强的国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领导的角色,自然地美国人所讲的英语在世界各地,甚至在英国本土都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相当程度的注意、讨论和研究。但是美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从一则麦当劳的广告生动地看到这一变化。麦当劳的广告语是:I'm lovin' it.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话,它却反映出了美式英语的一些变化趋势。与我们常见的NBA的宣传语I love this game.相比,麦当劳的这句广告语在语言风格上显的有点特殊,它用的是现在进行时。静态动词使用进行体的-ing形式在年轻人中间被广为使用,如“I'm liking that.” “I'm wanting to go.” “are you wanting to be leaving?” “I'm not understanding that.” “are you knowing what you're wanting?” “is your food tasting all right?”等。麦当劳的这句广告语也是如此,其目的当然是商业性的,就是为了拉近与青少年这个目标消费群体的距离。但它也反映了美国英语的变化,即静态动词采用了进行体形式从麦当劳广告语反映出的这种语体变异应该能说明美式英语的变化,因为它源于广大青少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很多变异都首先发源于年轻人,因此该广告语可以说是较真实地反映了英语变化的一些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和探讨,我们已经可以以点带面地看到现代英语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目前的一些变化趋势,这对我们语言工作者研究和探讨英语的变化规律,促进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更好地运用这些变化去深入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都将起到积极而具有实际意义的帮助。世界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英语也不例外,这也就是语言的规律和本质,总之,特定的时代造就特定的语言,语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遵循着相对的稳定和绝对的变化这一永恒的规律。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育信息来源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动态性的特点,教师和教材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资源共享特性,使信息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信息不仅丰富多彩,形态多样,而且时效性强,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紧随信息发展的脚步,不能死读书更不能教死书,要从多种渠道和途径搜集和处理教育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过程呈现信息化,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教育信息形态的变化

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播的教育信息,原来只是静止的文字,呈现在印刷材料上面或出自教师讲授的语言,而现在的教育信息走向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⑴数字化:数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它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保证了教育信息传递的标准性。

⑵多媒体化:多媒体化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它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使教学信息更加生动、形象。

⑶网络化:网络化是指当今的网络达到了“天网”“地网”合一,做到了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实现了实时沟通。

⑷智能化:信息化教学系统达到了智能化,它使得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做到了化繁为简。

(三)教育模式的变化

通俗的讲,教学模式是指两种以上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稳定结合。信息化的教学结构要求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来体现。尤其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技术媒体, 要求学生作出频繁的外显反应,因此,现在人们提出了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时代赋予教师以全新的内涵,传统教师角色正遭遇挑战。当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浩翰的教育信息,但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利用,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旧的教育方式,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体地讲,就是教师要由“权威者”转变为“合作者”和“指导者”,将学生从“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样才能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讨论,扮演好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地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

(二)信息时代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教育的美好前景在信息时代得到了很好地勾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改变教学模式,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但是,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由学科专业知识、信息传播知识、信息技术使用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三、信息时代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之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而目前教师队伍的素质总体上还不能适应这一新要求,迫切需要对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的继续教育3。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首先教师应有明确的动机有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渴望,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自身的内在学习动机,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并促进自身的发展,注意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本地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和自身的学习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和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效益和实际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能力。总之,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和专业能力,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二)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开始着手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的培训,目的是使教师具有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能力,各种层次的专业培训班长年举办,分批培训师资,以适应信息时代对识字的要求,培训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⑴分层培训 一是适应性层次,适应性培训主要针对信息素质比较低,或者说对那些没有什么基础的教师进行的培训,目的在于普及,对新教师和学习较为困难的教师按前期培训方法进行适应性培训;二是发展性层次,这一层次的 培训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一定信息素质,或者说对那些有一定的基础的教师所进行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对信息技能较好的教师进行分组发展性培训;骨干教师选送外出培训。

⑵小组协作学习 按基础知识与技能、文字图形编辑和电子表格处理、图像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网络维护等内容,教师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原理是:计算机软件众多,每个人不可能学会全部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师信息技能层次不一,教师信息技能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协同学习的方式已经建立,教师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小组协作学习不仅是切合实际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⑶开展教学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的实验来提高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科研水平。

⑷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及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渠道。举行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请有关专家、领导来校听课指导,大家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在实践教学中帮助教师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说课、评课活动,通过说、评,对自己对别人的教学技能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找出差距,在研讨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三)通过参加学术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紧迫性,积极参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广泛的吸收和借鉴行业内外人士的先进经验和宝贵意见,在比较中开阔眼界、点亮思想、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通过学术访问、学术交流、学术考察、参观都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四、小结

篇5

1智能变电站的系统构成

在智能变电站之中,主要采用了GIS的控制设备,并对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同时,为了有效提高电流与电压的控制能力,智能变电站对传统的互感器进行了替换,取而代之的是目前状况下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新型传感器。在信息的传输方面,它主要采用了光纤端口传统的线路保护装置和回路装置。智能变电站主要是有三层结构组成,这三层结构分别是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在着三层结构当中,都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设备,通过这些技术设备,有效的实现变电过程中的信息收集、设备连接以及电能的输入与输出。

1.1 站控层

站控层在智能变电站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为它控制着整个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站控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分别是计算器、路由器以及其他的人机交互设备。一般情况下,站控层的主要功能有三项,第一,对变电站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测;第二,对变电站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如果变电站出现异常情况,可以通过站控层进行异常情况警报。在站控层的三个组成部分当中,计算机以及人机交互设备的主要作用是对因变电站出现技术问题二导致的电能交换异常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处理,然后将所处理的结果向远程控制中心进行反馈。这样一来,上级变电站就能够及时而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并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应对与整改。

1.2 间隔层

间隔层在智能变电站中起到一个重要的过塑作用,它是站控层以及设备层之间的中间设备层。间隔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分别是继电器、测控设备单元以及母线保护设备共同组成的。连接层在整个智能变电站系统之中主要起到三个作用,分别是连接作用、监控作用以及保护作用。电能在转换过程中经过间隔层时,它所产生的信息都会被测控单元进行一定程度的记录,然后,再将记录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使之转向站控层当中。间隔层的主要功能有三项,分别是对系统故障进行一定程度的初步检测、对继电保护操作进行有效的实现以及实现操作闭锁。相对于其他两层来说,间隔层的元件与设备具有较高的复杂度,而其中的电力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对电能传输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监控。

1.3 设备层

从本质上来看,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层其实是电能的摄入以及接收设备,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一次设备以及LCP就地控制柜,而在这两部分当中,又存在着诸多的设备,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TA、VD以及复合传感器等。在智能变电站中主要应用Rogowski电流互感器,即Rogowski TA,通过其环形磁线,可以在高阻抗环境下实现对电压的测量和信号输出的数字化。而在这其中,VD装置主要指的是高压电显示闭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对高压电路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以此来判别高压电路是否带电。如果高压线路带电,VD装置就可以对电器设备进行锁闭,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线路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防止。而对于复合传感器来说,它具有较高的智能化,通过对复合传感器进行有效的使用,能够实现对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控。在智能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当中,存在着一次设备,它主要是由断路器、电流电压互感器以及变压器等共同组成的。

2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

智能变电站技术是对多项技术的有效融合,主要包含有计算机监控技术、信息监控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这几项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了智能变电站的各项功能。对于智能变电站来说,他最主要的特点便是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控制的智能化以及设备装置的集成化。下面我们对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2.1 运用终端控制系统

终端控制系统对于智能变电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变电站之中引入了终端控制系统,无异于给变电站装上一个聪明的大脑。这样一来,终端控制系统可以对电能在变电站中的运行状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并据此及时对其做出有效的判断与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因突发事故处理不当或不及时造成的变电站故障和输变电事故进行减少。

2.2 采取分级控制技术

对符合通用应力安全标准的分布式控制技术进行有效的使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三层结构当中都安装相应的分级控制设备,这些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控制能力以及处理能力。这样一来,智能变电站当中的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都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分级调控功能,并对中央处理设备的负荷进行了有效的减轻与缓解,在很大程度上对设备的工作效率进行了提高,并促使潜在的安全风险也因分级调控而分散和降低。

2.3 发挥光线技术作用

在智能变电站当中引入了光纤技术,有效的促进了智能变电站当中各控制层局域网管理功能的实现。它可以促进信息的流畅传播,即使是在一次设备层和二次设备层到控制中心之间,信息的传播也是无比畅通与自由。除此之外,各个层级之间相关数据的传输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光纤技术的有效利用,使得智能变电站具备了先进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这一技术有效的促进了电能进行检测和管理的设备更加集成化,只需要在一定的区域之内,就能够对相关设备的配置进行有效的完成。因此,光纤技术的应用,对设备的占地空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节约,有效的缩短了施工周期,并使得安装成本得到一定的减少,对设备可以在预定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进行了有效的保证。

2.4 智能控制策略

智能变电站之所以是智能的,是因为其控制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性,因此,在对控制设备进行选择时,一定满足相关的智能化要求。光电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这一要求。通过在一次设备的控制设备中采用光电技术,促使就地控制柜成为一个微型的GIS。而在二次设备中添加有自动控制功能和漏电锁闭功能的智能电流互感器和高压电流锁闭装置,对小故障不易排查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实现了局部设备无人职守。这样一来,在整个智能变电站当中,有效的实现了对电力设备和电能传输的局部和全局智能的控制。

3.智能变电站技术要点

3.1 硬件集成技术

硬件设备的继承主要指的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集成,它包含了智能变电站中的多个元件,主要有变压器、输配电线路、开关设备及各种相关的配套设备、还有新型柔性电气设备(装置)这些电力系统的各种一次设备与保护、控制以及状态诊断等相关二次设备的智能化集成技术。一旦这些设备有效的实现了智能化集成,电网将会成为一个面向自身具备完善保护、控制、诊断等功能,同时对面向整个系统具有标准化、数字化信息接口并在电网中发挥着不同功能作用的智能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些智能化设备在电网控制调控系统的同意控制之下,相互协调与合作,能够对电网的运行目标进行有效的完成与实现。

3.2 软件构件技术

软件的构件技术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它主要包含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些智能装置的自我描述和规范;也包括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装置的即插即用技术:即对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智能装置的识别技术、自动建模技术进行的研究与分析;研究当智能装置模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的系统自适应和系统模型重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对智能装置的模型进行校验,对智能装置的功能及其模件进行测试、检查的交互技术;研究在变电站运行方式变化时,智能测控和保护装置在线自动重构运行模型的方法,后台系统自动修改智能装置的功能配置和参数整定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在智能装置故障时对故障节点的快速定位、切除和模型自适应技术。

3.3 分布式电源控制技术

目前状况下,很多新能源得到发展,尤其是太阳能、风能这些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大力提倡与广泛好评。然而,这些能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往往较为偏僻,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除此之外,这些资源受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能量波动十分明显。如果运用这些能源来进行发电将会出现间歇性的波动特性。针对这种情况,在智能变电站当中引入了分布式电源控制技术,发展对应的柔性并网技术,对这些能源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功率预测、并能做到灵活控制,尽量的减轻间歇性电源对电网冲击和影响,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进行提高。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与技术要点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变电站的系统构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分别从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展开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从运用终端控制系统、采取分级控制技术、发挥光线技术作用以及智能控制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最后,对智能变电站的技术要点进行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晓林,肖云波,范秋风. 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架构的研究与探[A]. 2010国际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论坛论文集[C]. 2010.

[2] 周枫林,张文佳,崔石春,雷天罡.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含多种供能系统的

微网经济运行分析与研究[J]. 电网技术 ,2009(20).

[3] 曾春来,张亦非. 基于Karush -Tucker最优条件的电网可疑参数辨识与估计

[J]. 电网技术,2010(1).

[4] 卢文强,甘自霖,JohnN.JIANG. 美国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发电重点方向的调研

篇6

《夕阳箫鼓》由黎英海先生改编琵琶文曲《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说到“浔阳江”与“琵琶”,不禁让人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绘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种忧伤彷徨的意境。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大相庭径,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展示的内容与音乐意境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为相似。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上,柳尧章和郑觐文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便以元曲《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题名为《春江花月夜》,此外还有管弦乐、交响音画、木管五重奏、吉他独奏等形式多样的演奏形式,无一例外的都表现出了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描绘出了人间的良辰美景。

然而,在众多的改编曲中,由黎英海先生所编写的钢琴独奏《夕阳箫鼓》却是影响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黎英海先生说过,要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要有民族性,民族的感觉和民族的审美习惯,更要有民族精神。并且他一直在做研究民族音乐,创作有民族风格的和声等方面的大胆探索,著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民族五声性调式概述》等书,还谱写了《千里草远把身翻》《在英雄墓旁》等两百多首歌曲,改编的歌曲也非常多。而《夕阳箫鼓》的改编则成功体现出中西方结合之美,用西方的乐器之王钢琴,表现出了东方绵延的文化之美,巧用装饰音,琶音等演奏技巧巧妙的模仿出了琵琶独具特色的推拉吟揉之音,向我们展示了暮色中浔阳江头之景。

《夕阳箫鼓》经历过两次编写,最早编写于1972年,并收录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五首》中。到1975年,黎英海先生又对它进行了大的改编,减少了对琵琶演奏手法的过多模仿,使得整首曲子更具有钢琴的特点,更有益于表现音乐。这个更加成熟的《夕阳箫鼓》广受中国钢琴家们和众听众的喜爱,成为学习钢琴之人必弹的经典曲目。

二、《夕阳箫鼓》改编曲的演奏

在保持原曲的意境上,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夕阳箫鼓》被分为十个片段,分别是引子,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与西方传统音乐饱满的和声,紧密交织的旋律发展不同,这首曲子的魅力在于,它的主题音调始终贯穿全曲,将各段紧密连接,疏中有密,并且运用钢琴多声化特点,利用七个变奏层层推进,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娓娓道来,让人畅游其中,回味无穷。

引子由疏到密的弱奏缓缓拉开序幕,营造出一种由远及近的视听效果,让自由的散拍节奏也副有一定紧张度。接下来反波音,琶音,以及华彩部分将主题渐渐推入,仿佛江面上浪花翻涌。因此,该引子又被称为“江楼钟鼓”。开头以左右手相互交叉弹奏的形式模仿远处江畔钟楼上的鼓声,给听众一种置身在前行的渔船之上,耳畔是水浪翻涌的声音与逐渐清晰的鼓声,眼前是暮色中秀丽的美景的立体感受。

伴随着引子尾音的渐慢与渐弱,主题旋律在“月上东山”中完整的呈现了出来,悠扬的旋律伴随着适当的行板节奏,给人豁达大气的感受。在该段中出现的主题旋律在后面各段中都有反复出现,由于速度,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以及织体形式上的变化,使得听众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也使各段落贯穿联系了起来。

后面的段落“风曲水回”,右手由单音变为八度以及和弦音,左手则是高低起伏的三十二分音符。由于主旋律的升高四度以及织体形式的丰富,使得主题旋律再次被强调,音乐内容逐渐生动丰富了起来,仿佛就像江面上跃起无数鱼儿,让画面热闹了起来。

接下来的“花影层叠”,此段描绘的是“春江花月夜”中的花景,该段音乐表情与速度由“稍活跃”到“自由处理”以及后面的“更快些”,“保持、绵远”,丰富的速度变化是该段的难点。开头为右手由慢到快的颤音,模仿民族乐器中笛类的声音,清脆的笛声从夜下绽放的花丛中传来,使得曲子更添意境。左手运用由高至低的琶音以及回环式流动的音型,模仿出了民乐中古筝的演奏感,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进入自由处理的散板后,结构被拉宽,变得悠扬平缓起来。随后速度加快,以主题调再次呈现作为段落结尾,体现了“起,平,落”的音乐表现手法,使得音乐形象层次清晰,层层相印,无不描绘着风吹花摇,湖中影动的静谧美景。

“水深云际”位于全区的中心位置,随着慢板的步伐缓缓到来,左手在低音区以纯五度的音程跟随着右手旋律缓慢、平稳的演奏着,衬出旋律的深沉醇厚。接着双手齐奏同一旋律,营造出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尤其是后面右手在高音部分倚音的演奏,配合延音踏板更是有一种云雾缭绕,飘渺无垠之感,在情绪上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渔歌唱晚”特点就是节奏上的对比,右手前面带有附点的节奏与后面紧接的流动琶音形成了对比。左手三连音与三十二分音符的结合更像是模仿船夫有力的摇橹时,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自然之景与人融为一体,呈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回澜拍岸”右手用和弦奏出由慢到快的旋律,并且配有重音符号,意在模仿琵琶中扫弦的演奏方式,左手则用四五八度构成的和弦来表现“琵琶和弦”。因此在演奏时,必须将右手的每小节第一拍做重音弹奏处理,才能表现出琵琶扫弦的顿挫有力,从而体现出渔船破水,掀起波澜拍岸的动态景象。

接下来的“桡鸣远籁”,慢起渐快的节奏,左手波音开始右手颤音接后的演奏方式好似模仿波光粼粼的水面。接着,由同一个音反向八度加五度构成的六连音开始,右手先左手后交替,由弱到强,由快到慢,将本段推向,营造出众船划破水面,齐齐前进的热闹场面。

第八段,乃归舟,该段由慢到快,从中板急板到宽广的中板,音乐情绪从急切的盼归到爽朗愉悦的丰收喜庆。作者将同一旋律在三个由低到高的八度内展开,伴随着越来越快的速度以及旋律的推高,给听众描绘出渔船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江面上行驶着的音乐情景,与上段的“桡鸣远籁”交相呼应。随着旋律线的拉宽,进入宽广的中板,左手八度奏出骨架主题音调,右手则用四音变位和弦和五音和弦的分解上行,模仿古筝的演奏,极富气势,展示了人们为了生存挑战自然的恢弘场面。

最后尾声段落,将主题旋律展现在了左手低音部分,右手用空五度和弦的分解上行,体现出一种“水天一色”的意境,同时结尾中主题旋律的再现也体现着一种首尾相合的传统思想,全曲在模仿钟声的两个空五和弦的反向进行中结束,既在远处楼中的钟声开始,也收于这回荡在天地间的钟声中。归舟远去矣,海上明月升,江面又恢复如初的静谧,世间犹如一幅美好的泼墨山水画。

三、艺术特点

在上面浅谈夕阳箫鼓的演奏中不难看出,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段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标题,非常具有文学性特征。这些标题无疑使得乐曲内容更加形象,有助于激发听众的联想从而获得欣赏的乐趣。黎英海在原作的七段扩展成了十一段,更加细致的描绘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并采用西方乐器之王钢琴来演绎,其独特的音响与广阔的音域便可将整个民乐团揽括其中,带给人们听觉上的盛宴。

为了使钢琴能更加完美的演绎出绵延千年的中国古韵,整首作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承递”的方法,即前小节的尾音与下一小节的首音采用同样的音相连,如同链子一环扣一环,也被称为“连环扣”、“鱼咬尾”,使得音与音之间联系加强,如同波浪般相互推动着向前进,十分具有流动感。同时,整首曲子以“月上东升”中出现的旋律为主题动机,即乐曲的乐思,并且在后面各个变奏部分中都以不同织体形态衍生开来,这种手法被称作“合尾”,首尾相合,这恰恰可以体现中国人追求完满的思维习惯。

该曲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对于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由中国古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需要传承古韵,就决定了它不能局限于传统西方演奏技巧,要创新出具有中国民族独特风韵的演奏技巧,这对于塑造出具有中国风格具有重大意义。

篇7

1 单一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带电粒子的运动

1.1 带电粒子以一定的速度垂直进入匀强磁场

在xOy平面内有垂直于平面向内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有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v0的初速由O沿x轴正方向进入该磁场(如图1),经过时间t,到达P(x,y),速度为v,其沿坐标方向的分速度分别为vx和vy,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图1 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

在此过程中,因为只有洛仑兹力的作用,洛仑兹力与速度时刻垂直不做功,由动能定理得:

代入整理得

可以得到轨迹方程是圆心(0,),半径R=的圆方程。

由此可见,洛仑兹力提供了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周期

2 带电粒子以与磁场方向成θ角进入磁场

在某一空间有一个沿y轴方向的、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有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从O点,在yOz平面内沿与y轴成θ角进入该磁场区域(如图2),经过t时间,到达P(x,y,z),其沿x、y、z轴方向的分速度分别为vx、vy、vz。

图2 带电粒子与磁场方向成θ角进入

max=Bqvzmay=0maz=-Bqvx

方程两边同乘Δt,并连续求和得:

由于只有洛仑兹力作用,洛仑兹力与速度时刻垂直,由动能定理得:

在垂直于B的平面(xOz)内做速率为v0sinθ,圆心为(R,0),半径R=的圆周运动,并沿y轴方向做速度vy=v0cosθ的匀速直线运动,即做等螺距的螺旋线运动。

3 洛仑兹力和恒力共同作用下的带电粒子的运动

在xOy平面内有垂直于平面向内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和y轴负方向的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如图3),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v0的初速由O点沿x轴正方向进入该正交的电磁场,设经过时间t后,到达P(x,y),速度变为v,其沿坐标方向的分速度分别为vx和vy,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图3 洛仑兹力与恒力共同作用

方程两边同乘Δt,并求和得:

由动能定理得

代入整理得:

这个方程整体是个圆方程,其半径

R= ,速度v'=v - 的匀速圆周运动,其圆心O'坐标x0'= ty0'=

圆心在以特定速度v特= 沿平行于x轴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综合起来就是带电粒子以速率v'=v0- 绕圆心(xO′,yO′)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心以v特= 沿平行于x轴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轨迹是条滚轮线。

1)若v0> 时,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v0- >0,粒子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将向y轴正方向偏离x轴,经过时间t=n + 时,离x轴的最大距离为Y= ,速度变为平行于x轴,大小为v''=2 -v0;经过时间t=n 时,粒子回到x轴,速度方向沿x轴正方向,大小变为v0,其沿x轴方向的位移为:

2)若v0<时,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v0-<0,粒子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将向y轴负方向偏离x轴,经过时间t=n+时,离x轴的最大距离为Y=,速度变为平行于x轴,v''=2-v0;经过时间t=n时,粒子回到x轴,速度方向沿x轴正方向,大小变为v0,其沿x轴方向的位移为:

4 实例分析

(2013福建高考)如图4甲,空间存在一范围足够大的垂直于xOy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让质量为m、电量为q(q>0)的粒子从坐标原点O沿xOy平面以不同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入射到该磁场中。不计重力和粒子间的影响。

图4 带电粒子在磁场、电磁复合场中运动

①若粒子以初速度v1沿y轴正向入射,恰好能经过x 轴上的A(a,0)点,求v1的大小;

②已知一粒子的初建度大小为v(v>v1),为使该粒子能经过A(a,0)点,其入射角θ(粒子初速度与x轴正向的夹角)有几个?并求出对应的sinθ值;

③如图4乙,若在此空间再加入沿y轴正向、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一粒子从O点以初速度v0沿y轴正向发射。求该粒子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值vm。

分析与解

图5 带电粒子轨迹示意图

①因粒子沿y轴正方向垂直进入磁场,粒子将绕圆心(R,0)顺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x轴的坐标为x=2R1,故由题意可得:

②因为v>v1,R2>R1

要使粒子经过A点,圆心必须在OA的垂直平分线上sinθ=。

方向有两个,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分别为

③粒子以v0的初速度沿y轴正方向进入正交的电场和磁场区域后,经过t时间到达P(x,y),速度变为v,其沿x、y轴的分量分别为vx,vy。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ax=Bqvymay=qE-Bqvx方程两边同乘Δt,并求和得:

mvx=Bqym(vy-v0)=qEt-Bqx

由动能定理得:

,只要v取最大值,v取最大值。

篇8

液力偶合器分为恒充式液力偶合器以及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以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并经过工程学天才赫尔曼·费丁格尔教授的创新,实际上实现了无磨损的动力传动,传动元件之间相互无接触,产生磨损的零部件只有轴承和密封等。

基本的恒充式偶合器由泵轮、涡轮和外壳组成。以这种结构形式为基础,通过添加一些功能部件,就可衍生出其他类型的偶合器。

(1)双回路型液力偶合器:具有两个同轴排列、平行发挥作用的工作循环回路。在偶合器规格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这种双回路方式,可使功率传递倍增。

(2)延充型液力偶合器:通过在基本型液力偶合器外轮侧通过法兰连接一个延充腔发展而成。在某些要求更高应用的场合,可以加大延充腔,起动力矩进一步降低,设备的加速时间更长,起动更加平稳。

(3)改进型: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内置离心阀或者通过液力回流设计来进一步提高延充腔的性能,也可在加大延充腔液力偶合器基础上再增加侧辅腔。

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可以有效保护驱动系统和部件。它可以平稳地控制您的机器,并实现平稳加速,同时保护动力传动系统不会因为过载而受损。工作机可能会因为过载而突然堵转。当过载现象发生时,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的“滑差”特性能够有效地保护动力传动系统。通过改变充液量,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可以平稳并无级地调节扭矩传输以及运行速度。与电子起动控制系统配合,加速起动时间可达几分钟,带式输送机起动时输送带的张力将减至最小。

1 皮带机设计参数

皮带机需要高性能的运行可靠性,设计参数如下:

2 大型皮带机对驱动系统提出的要求

(1)电机无负载启动;(2)利用经济性好且维修工作少的普通鼠笼电机;(3)非常平缓地建立起动力矩直到皮带开始移动;(4)在驱动过程中对最大力矩进行限制;(5)根据负载情况自动调整力矩;(6)减少皮带的纵向波动及震荡;(7)驱动方案能够保护胶带,并能降低设计选型时的胶带强度;(8)多机驱动时实现负载平衡;(9)在多机驱动时,实现顺序起动以避免对电网的冲击;(10)紧凑设计,便于井下运输及安装;(11)低磨损免维护设计;(12)应用于井下时,尽可能使用水介质,以利安全;(13)较长的起动时间;(14)起动非常频繁;(15)过载保护、隔离冲击和扭振。

3 偶合器主要特点介绍

(1)低磨损免维护设计,连接简单,正常工况下可连续使用3~5年;(2)设计紧凑,便于井下运输和安装;(3)在加大延充腔设计的基础上再采用后辅腔,可以大大提高充液量从而提高热容量,增加热吸收能力,并且后辅腔的设计可以使启动瞬间的力矩从零开始建立,然后缓慢增加,直到皮带机加速完成;(4)可以使用经济性好而且维修工作量少的普通异步鼠笼式电机;(5)由于液力传动的自然特性,多机驱动同一条皮带时,可以自动实现负载平衡;(6)偶合器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能自动适应负载变化,即在没有任何外在控制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皮带机装载状况(满载、空载或半空载等)自动调节输出力矩,保证加载在皮带上的拖曳力矩始终能满足皮带机驱动要求,并且不高于负载力矩的140%,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系统各个部件的使用安全,尤其是保护了皮带不受损坏,并大大提高皮带的使用寿命;(7)采用普通水介质,满足井下安全标准;(8)偶合器中泵轮和涡轮截面采用混合型截面设计,试验证明,这种截面非常适合于大惯量的皮带机启动,可是实现更平缓的启动曲线。

篇9

定义:辩论是人们持不同立场对同一对象展开争论的过程。

辩论常常是一个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因此,辩论的意义在于:明理即辩。

辩论的作用:

1.探求真知真理,弘扬价值观;

2.关注社会生活,激发社会责任心;

3.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

4.吸收和郑和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

5.展示语言风采,弘扬口才魅力;

6.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扩大人际交流的范围,培养公众情感。

一、辩论思维:辩论的灵魂和基础

辩论中,对辩题的分析是否透彻,思路是否清晰,反应是否敏捷,想象是否丰富,推理是否缜密,引据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等等,都是以思维为基础的。

辩论过程是一个充满逻辑推理、演绎论证的过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因此,辩论不但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而且是一种滴水不可漏的思辨之战。

1.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

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知识、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方案、设想和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是能够从不同起点、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标准而得出结论,

再由这些不同方式得出的结论交织融合成一个思维体系。

又叫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

1).表现为流畅、变通、独特;

2).流畅是指反应迅速而丰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信息;

3).变通是指思维方式不落俗套,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去创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独特是指对事物有独到见解。

层次:流畅——变通——独特(最高层)

2.思维方式:收敛性思维

定义:将得到的素材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重新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过程。即“收得拢”。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配合运用

1).“散得开,收得拢”;

2).发散性思维为收敛性思维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广阔的依据。

3.逻辑推理:常用方法

(1).三段论

(2).归纳法

(3).类比法

(4).反证法

(5).两难法

逻辑推理:典型错误

(1).偷换概念(主动而为之)

(2).概念混淆(被动而为之)

(3).偷换辩题

(4).循环论证

(5).断章取义

(6).以偏盖全或以全盖偏

二、辩论语言

~汉语是辩论的血肉,辩论是汉语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辩论者要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

1.辩论语言的特点

(1).精确性

要忠实于信息传递

(举例:《恐韩·韩乔生语录》)

(2).艺术性

#文采中运理,妙用修辞。(比喻、引用、夸张、排比)

#语美中含力,语言要有美感。

*语言秀

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辩手成为语言秀的表演者。

缺乏朴实语言。

(3).攻击性

辩论语言是具有挑战性的攻势语言

(4).逻辑性

(5).简洁性

语言精练,清晰明了。

(6).多样性

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人体语言、姿态语言、实物语言等)

无声语言要给人们的感觉:精神饱满、从容不迫、成竹在胸、正气凛然、气势磅礴······

(7).新奇性

指语言的内容要有新意,表达要让人觉得新奇。

(吸引评委注意,活跃赛场,一新制胜,给对手一个意外。)

(8).感染性:幽默

一是鲜明地表达观点;

二是营造场上的气氛;

三是给对方造成压力。

2.辩论语言的要求(有理、有力、有节)

1).口齿清晰

2).言简意赅

3).言之有别

4).言之有物

5).言而有序

6).言之有理

3.语音、语速、语调关系

三、审题与立论

审题

需要掌握的三个要点:

一是判别辩题类型:

1.矛盾型辩题

只需要论证本方的观点即可。

2.对立型辩题

双方的观点都需要论证。

3.比较型辩题

比较标准。

二是界定包括关键词在内的概念

(1).必要性

(2).基本方式

(3).注意事项

(4).关键词的界定:题眼

三是对辩题的价值判断

求真求实、抑恶扬善是基本价值。

立论

~立论的策略

(1).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分析命题;

(2).立足点高,超凡脱俗,纵揽全局;

(3).认识到双方立论的薄弱点;

(4).立论要做到严、新、奇。

论据

~特点:

(1).准确性(来源也要准确)

(2).典型性

(3).充分性

(4).新颖性和复杂性

(5).简洁性

变向论据

论证

(1).了解和把握论证因果关系;

(2).善于归纳论证的内容。

最佳立论

#能得到队员感情认同,引发观众共鸣,评委得到认可的立论。

#特点:

(1).逻辑性

(2).创新性

(3).攻击性

变向论点

定义:服务对方论点的论点。

出现的原因:对论点分析的不透彻、不到位。

纠正和拯救:再变向。

框架

底线

底线是一方必须坚守的基本立场,是不能更改的防线。

底线特点:(1).精练;(2).易懂易记。

底线一般以二至四条为宜。

寻找对方底线:观点证明。

检验底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攻。

其他所有的观点都是由底线衍生并为之服务。

四、反驳与攻辩

反驳是必须进行的阶段。

反驳是反映辩手是否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语言归纳本领。

1.直接反驳

2.间接反驳

反驳的原则:服从真理。怀疑一切的反驳可能适得其反。

攻辩

注意事项:

(1).目的明确

(2).言简意赅

(3).击中要害

回答:

(1).设定条件回答法

(2).更换条件回答法

攻辩小结

五、自由辩论:核心

核心:形散而神不散。

自由辩论的准备

自由辩论的施行

六、辩论技巧

1.攻其要害

2.穷追不舍

3.利用矛盾

4.引蛇出洞

5.巧设圈套

6.李代桃疆

7.善用逻辑

8.慎用诡辩

七、仪态仪表

仪态:

1.头部

头部表现要沉稳庄重,频频点头或摇头都不适宜。

不能因表现不好而摇头:自我否定。

2.眼神、眼光

辩手目光要亲切、庄重、坚毅,表现出友好、沉稳、自信的风度。

3.笑容

辩手的笑容只能是微笑。

4.手势

原则:贵精不贵多,要适中得体,干脆利落,自然大方,表意确切。

通病:(1).生硬;(2).繁多;

(3).松散;(4).随意。

5.站姿、坐姿

仪表:着装与化妆

~着装

(1).庄重、统一,有特色。

(2).色彩上一冷色为主。

化妆

~效果:养眼(不是作秀)

八、辩风

1.队伍辩风:

1).雄辩: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花辩:复旦大学;

3).戏辩:新南威尔士大学;

4).儒辩:武汉大学;

5).正辩:山西大学;

6).文辩:中山大学;

7).整辩:马来亚大学。

2.队员辩风

1).感情型和理智型;

2).权威型和非权威型。

3.培养辩风的途径:

1).端正人生观;

2).博览群书;

3).有意识地进行。

4.有益辩风的整体配合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在不失个性的情况下,优编队伍,分享亮点,而不是让一颗星“灼伤”观众的眼睛。

九、辩德

(1).要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

(2).要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

十、辩论心理

1.适于辩论的心理素质:

(1).成熟的自信;

(2).强烈表现欲;

(3).求胜心强;

(4).从容;

(5).自然的平常心。

2.心理层次

三个层次:

(1).要我辩;

(2).我能辩;

(3).我要辩。

3.心理环境

解决方法:主动了解,提前适应。

(1).宏观环境:比赛大环境;

(2).微观环境:辩手对赛场的心理适应。

4.心理调动

5.心理压力

~印象整饬

~怯场

6.辩论中的自我心理控制

(1).控制紧张

(2).摆脱冲动

(3).控制急噪

(4).避免压抑

(5).摆脱心理障碍

(6).适度控制同情心

对方心理控制

最佳效果:逆认反应

控制对方心理以攻心为主。

观众的心理控制

观众的心理特点:

(1).对信息的棘手具有选择性;

(2).对辩手的态度受自身的影响。

控制观众心理:

(1).以真情打动观众;

(2).用真心理解和尊重观众;

(3).以真本事赢得观众赞赏。

评委的心理控制

辩论中的心理干扰:

篇10

一、播放视屏,了解“辩论”

1、播放一场大学生辩论会的片段,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现怎样?

2、读课本P 91上的“口语交际”题、查字典或上网搜查,了解什么是辩论及辩论有哪些特点。

二、确定辩题,明确观点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参考辩题,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有争议的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各自谈谈自己的看法,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辩题作为本次口语交际课的话题。通过讨论,将“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作为本次辩论主题。

三、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确定正反方,分为两组。并在自荐的基础上民主选举产生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并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四、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

2、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3、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辨人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五、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自我反思。评价正反双方的优点、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在本次辩论会的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对本次辩论会进行总结评价,表扬鼓励,指出问题,提出新的要求。

通过此次辩论会的成功举行,作为教师的我有以下两方面的体会:

一、辩论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有利于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赛前的准备中,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搜集材料,写“辩论发言稿”。这样,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写作,积极性高,有话可说,大多数人都能写出富有见解的文章来。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必须敏于听而善于言,既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听清对方说了些什么,哪些说对了,哪些说得不合理,又要针对对方说得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有力的反击。这样学生置身于竞赛的情境中,大脑处于高效运作状态,读、写、听、说训练得到强化,其效果大大优于传统课堂教学。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辩论时,学生既要注意听清对方发言论证是否严密,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坚守住自己的分论点,还要有机地组织自己的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反击。在高度紧张、激烈的论辩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以及要顾全到大局的整体性、论述的逻辑性。辩手的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就越准确,说服力也就越强。通过搜集论辩材料、写成发言提纲、模拟练习以至比赛的一系列训练,就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爆发出一串串创造思维的火花,作出了一次次精彩纷呈的即兴发言。

第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辩论赛中,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辩论赛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群策群力的比赛,它讲究整体的配合,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各辩论队要集体研究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深入研讨,配合默契,整体作战。由此,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精神就自然而然培养起来了。

二、成功的辩论会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篇11

辩论赛具有辩题时代气息浓厚、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发人深省等特点,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普遍喜爱和热衷参与的活动。每年各大媒体报道的大型辩论赛,校园里时常举办的各种辩论赛,都引起莘莘学子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本科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探索多样化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实际,开展了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改革探索。本文根据笔者所进行的实践探索,总结此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出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原则、要求与关键环节,为今后这一教学改革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笔者担任《中国公共政策》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国公共政策》是研究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考察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若干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并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这些公共政策,把握中国公共政策的发展走向,以提高政策分析的能力。该课程具有时代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现实中对各种政策取向经常存在着各种争议,比较适合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因此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进行了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论赛的发动

首先进行本次辩论赛的发动工作。动员和发动学生积极参加课程辩论赛,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举办好辩论赛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积极性,笔者宣布,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参加辩论赛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方面,凡是参加辩论赛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将获得加分,在辩论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加分。通过这种鼓励措施,调动了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辩论题目的确定

接下来的工作是选定和公布辩论题目。辩题的选择十分重要,如同选定一个好题目等于完成了论文的一半,选择一个好的辩题也等于辩论赛成功了一半。根据《中国公共政策》授课的内容安排,在讲授的几个领域的政策中,住房政策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意见分歧争议较大的领域,因此笔者确定在住房政策领域进行选题。通过考察近年来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确定了“当前的房地产调控会不会达到预期目标”作为本次辩论赛的辩论题目。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正在进行之中,尚无最终结果,社会各界的意见也是针锋相对,因此比较适合作为辩论赛的题目。而且目前正方和反方两种意见大致旗鼓相当,不存在哪一方因为观点而占据优势的问题,十分适合通过随机抽签确定观点的辩论赛。辩题确定之后就由笔者向全体学生公布。

(三)辩论队的组建

辩论赛题目公布之后,就开始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各个辩论队。笔者宣布,本次辩论赛将就一个辩题举行两场辩论赛,因此将组建四支辩论队。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学生参加辩论赛,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每支辩论队由四名学生组成,因此需要16名学生参加辩论赛。辩论队组建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们自愿报名,经过教师认可后进行自由组合,组成各支辩论队。为了使辩论赛获得良好效果,笔者也进行了一些调控工作。一是在课下动员有独立见解、思维活跃、口才好的学生报名参加辩论赛;二是提出每支辩论队至少要有一名女生。学生们组成辩论队之后,将辩论队成员名单上报给教师。

(四)课下的准备

四支辩论队组成之后,在笔者的主持下,每支辩论队均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确定辩题正方和反方的抽签工作。通过抽签,四支辩论队确定了自己所辩论的观点。然后笔者留出一星期的时间,让各支辩论队课下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人员分工、发言稿撰写等辩论赛举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安排一名组织过辩论赛的学生拟定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并且确定一名具有辩论赛主持经验的学生担任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

(五)辩论赛的举行

辩论赛举行时,首先由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本次辩论赛分为两场,每场辩论赛均由立论陈词(每队3分钟时间)、自由辩论(每队10分钟时间)和总结发言(每队2分钟时间)三个阶段组成。同时,为了调动未参加辩论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每场比赛都安排了观众互动环节,留出10分钟时间用于观众提问和回答。笔者还邀请了两名研究生和笔者共同组成了辩论赛的评审团,在比赛的最后进行了比赛结果的评定和点评。两场辩论赛均评出了获胜的一方和最佳辩手,同时由笔者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发放了奖品。最后,由笔者对两场比赛中各支辩论队表现的优劣、辩论赛的效果等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评论。

二、关于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思考

从辩论赛的现场情况看,本次辩论赛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支辩论队准备较为充分,队员发言有理有据、资料数据丰富、思路清晰而缜密,同时现场辩论气氛热烈,针锋相对,可以说是火花四溅。此外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与发言等形式与辩论队员进行互动。当然,本次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推广这种改革,使课堂教学辩论赛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次改革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课堂教学往往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努力讲授,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并不好。通过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教师位于课堂教学的中心的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辩论赛辩题公布之后,参加辩论赛的学生要主动查找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辩思路和文稿,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未直接参加辩论赛的学生也会查阅资料,思考这个问题。其次,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学生消极敷衍、仅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辩论赛的辩题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畅所欲言、发人深省的特点,使辩论赛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辩论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次,引入辩论赛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辩论赛就一个辩题设立正反两方进行论辩,为了树立自己的观点,辩手们往往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展开充分的论辩,这就会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特殊性

篇12

二、 课文结尾的争辩是激发学生想象的重要手段

我见学生都明白了争辩的含义,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辩论。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羊,狼说你的父亲说了它的坏话,你会说什么呢?

这个问题问完后,我就从学生们的眼里看到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说:狼先生,我的父亲是个老实人,它不会说您的坏话的,您一定是认错人了。有的学生说:尊敬的狼先生,您能说出我父亲说您坏话的时间和地点吗?我父亲说了您什么坏话?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学生这样说道:狼先生,我相信您是一个讲理的人,就算我父亲说了您的坏话,您找的应该是我父亲而不是我,对吧?这样的辩论,不仅给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也给了他们自由发言的机会,活跃了思维,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

三、让课堂辩论直指课文中心

篇13

二、实施案例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

案例辩论式教学之所以在法律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是因为这一方法从根本上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现如今的大学生不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能力方面都呈现出进步与新潮的特点,他们不再需要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现如今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再适应现代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案例辩论式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当代活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育活动为中心的,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学生只有听和记的学习手段,听从教师的传授。然而在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启发的功能,帮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分析案件中问题,从中指出学习重点并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与教师相互交流的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点。

3.学习过程的活跃性

在运用案例辩论方法进行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思想活动与经验相互融合,塑造教师与学生融洽的交流氛围,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这个互动过程的实现,就是打开学生思维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加深对知识点的多层次认识。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经验共享中总结思想,以此来达到更加全面更加主动的学习效果。

4.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知识点以外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教师运用案例辩论方法使抽象难懂的法律知识融入到实际案例中,变得更加贴合实际,简单生动,不仅更加容易使学生了解其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案例辩论式教学方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案例辩论式教学的运用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案例辩论法的适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法律教学的目的,因此具有的教育性原则是其中需要具备的第一原则。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取时,要将思想、政治的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法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对分析案件时学生的法律和政治思想进行重点培养。

(2)适应性原则

辩论式教学在选取案例时要选择适当难度,来平衡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偏好都存在差别,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来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针对更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由于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典型性原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进一步增强法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选取案例时需要贯彻典型性的原则。教师要将社会的的热点问题融入其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与教学内容相互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辩论式教学方法发挥更加强大的教学功能。

2.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案例导读与设问

教师作为案例辩论式教学的发起者和引导者,将教案例融入到法律教学活动中,利用案例导读的方式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功能。例如,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根据案件背景以及法律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助分析与探讨,对案例进行剖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中对于案件的设问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提出与教学相关的法律问题,是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能够掌握案例背后的法律知识点,并且也拥有了一定案件分析经验,这要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

(2)案例辩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