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健康研究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
中职学生相对于同龄人来说,作为学校直接向社会所输出的专业人才,其所肩负的压力和责任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国内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前提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和专业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其综合素质和对岗位的适应性。就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来看,具有着如下特点:
(一)从心理积极方面来看,其特点为:(1) 富有竞争意识、个性化比较明显、懂得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性。(2)自我意识较强,思维灵活、想法多变、愿意通过对自身的变革来谋求出路,但是在发展方向和革新方式方面缺少相应的认知,需要专业引导。(3)创新意识和对新鲜事物、信息的接纳度较高,乐于与人交往和沟通,思想开放性、社会参与度较高,对社会的融入度相对较好。
(二)从心理消极方面来看,其特点为:(1)容易迷茫和失落,受到学习成绩偏低、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等因素的影响叛逆心较强。一部分中职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多次努力没有明显的成绩后,很容易自暴自弃、固步自封。(2)惰性思想比较普遍,攀比心和厌学心态比较严重,部分学生的依赖感和虚荣心较强,偏执和报复欲比较明显。(3)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比较淡薄,对法纪和社会规范以及是非观念则相对淡漠,更注重个人私利,感恩心不强。
二、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在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家庭教养方式的内容
从家庭教养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作为校园教育的课外延伸,则主要通过父母教养的方式来为中职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其内容包括对基本的社会架构的了解、对社会各项因素的认知、对社会各类规范的学习和应对、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应变力等,家庭教育作为中职生在生活中最重要和密切的学习方式,父母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中所涉及到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因素会直接弥补中职生对社会认知的空白。
(二)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家庭教养方式的需要
中职生因为其受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目的,而成为当代青年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部分,其受到学校、家庭、社会、自身、企业等方面的影响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急需比较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来助其构建起健康的心理。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微型缩影,其对信息的传递可以涵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此外,家庭教养反映了亲子教育的核心,中职生一般年龄在十五六岁左右,此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认知度尚未成熟,而其在此阶段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比不完备,因此更需要家庭的呵护和有效引导。
(三)家庭教养方式与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1)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可激发中职生的幸福感和独立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家庭教养方式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教养方式越科学,中职生的幸福感和独立能力则越强烈。
从医学角度来看,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对盐酸曲马多的服用,可以作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判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中盐酸曲马多越低,中职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则越高,而一旦出现滥用盐酸曲马多,其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遏制住中职学生的幸福感和对生活、学习的满足感。
(2)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可增加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对中职学生的健康引导程度和关心程度越多,中职生的心理满足感就越高,相应的自暴自弃心态和偏执心就相应的越低。而其面对社会和工作过程中所受到的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则越高。
三、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有效发挥的因素
在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有效发挥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对孩子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最大,甚至可远远高于学校。而就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出现的问题来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社会地位、父母身体健康情况、家庭结构、家庭气氛、父母的受教育方式、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的期望值等均为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有效发挥能起到直接影响的因素。其中,子女的性别、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有效发挥的影响力较大。由此可见,父母的在家庭教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率比较明显。
四、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中家庭教养方式的建议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养方式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由此,笔者建议,从中职学的切实心理健康发展要求角度出发,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和睦、温馨、安全的成长环境,并在为孩子们保障物质满足的同时,家长更应该从心里健康角度来为中职生们分析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和需要,结合中职生自身的特点、优势、兴趣等为其量身打造一个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效心理构建体系,这些应该作为中职学生家长在中职生当前的身心发展需求期,所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所应做的工作,将命令换为交流和讨论,将教训换位尊重,将一言堂换为指导和民主,只有在如此合理和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下,中职生的敏感性和自卑感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其进取精神和意志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当然,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并客观的进行换位思考,将助力家长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并享受到一起成长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发展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所有高校都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方面的发展,作为高校四大任务中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高校教师的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本文将从内外因素分析影响地方高校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地方高校的概念界定
关于地方高校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说法。沈振德认为:地方高校指的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批分布在省会城市、地市及以下所在城市的,由省、地市主管或主办的,主要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培养人才的各类高校[1]。
杨志昂,范广斌等认为:地方高校是指非国务院部委所属和非国家教委直属的地方性高等学校[2]。
综合各种说法,我们认为地方高校是指分布在省会城市、地级城市,由地方财政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
二、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方面,概括起来有两方面:
1.客观因素
1.1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在世人的眼中:大学是“象牙塔”,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很高:是学识上的大师,具有高深的知识;是人格上的大师,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文化上的大师,引领社会,带动社会文化朝正面方向发展;是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在人生道路努力向上攀登。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很高,给予的社会角色很多,但高校教师也是一个凡人,特别是地方政府和人民对地方高校还有较大的服务期望,期望地方高校教师承担服务社会的重任。面对着众多的期望,导致地方高校教师出现焦虑、压力。
1.2教学压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不断更新,如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更新速度快,高校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这无形中对教师形成了一种挑战。现在各地方高校为了监控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顺应高校改革的潮流,设立了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各方面的评分,其中学生网上评教的比例较大,这对教师的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
1.3科研压力
地方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全国排名,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所以在各地方高校教师是科研的先锋,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与科研成果密切相关。为了体现公平性,按科研成果排队,一般是按课题、论文的多少、等级排队。地方高校教师为了获得专业发展和提高待遇,在科研方面需投入相当多的精力。
1.4科研条件
各地方高校的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由于地方财政的财力有限,各地方高校的经费相对没有国务院部委所属和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高校的经费多。另外,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大学,学校在科研方面的比教学投入较少。因此各地方高校投入于科研,改善科研条件的经费相对不足,导致科研条件相对不太好,而学校对科研的要求又高,这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
1.5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典型事件,指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经历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也包括各种在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细小生活事件。重大的典型事件对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但是大多数教师主要还是由各种细小生活事件长期累积但没得到及时宣泄,而形成的压力。
1.6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影响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所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3]。
一是地方高校教师的工资、福利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普遍收入不高,所获得的物质支持不高;二是地方高校教师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特别是处于地级市的高校数量也较多,所能获得外部社会的支持非常有限;三是地方高校教师由于工作的关系,基本是在高校内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与社会上的交往很少,当要处理与社会关系密切的事情时,所能获得别人帮助的途径非常有限。
2.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有多方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人格特征
人格也称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4]。
高校教师的人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和教育教学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自己的独特风格,反映其总的心理(或精神)面貌,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对工作的事业心和上进心,对自我工作的成就感和求知的欲望,人格特征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影响其面对压力时的态度和采取的解决方式。
2.2家庭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每个家庭的消费也随之提高,而高校教师的工资还是难以满足家庭的开支,特别是有些高校教师的配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固定的正式工作,导致收入较低。我国虽然明确规定,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甚至可以高于公务员,但高校教师的收入非常固定,工资外收入很少。基于家庭生活的压力,许多高校教师为了增加收入,以贴补家用,不得不从事第二职业,或外出兼职,或外出开展各种社会性讲座,这样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的工作矛盾导致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这种担心也是产生压力的根源之一。
2.3身体健康状况
高校教师因长期从事单调的工作,工作压力、科研压力、职称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家庭压力等各种压力的影响,任务很重,导致缺乏时间加强身体锻炼,外出放松机会也少,易引起心脏病、冠心病、头疼头晕、癌症等多种心身疾病,身心的相互作用,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下降。
2.4人际交往
高校教师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准则,不会轻易向别人低头和屈服,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追求人格独立,信奉理想主义、完美主义,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灵活应变的能力相对不足。人际交往相对较光,易使个体缺乏安全感,从而心理健康,影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2.5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或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角色内或者各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
高校教师也扮演着各种不同角色,一是抚养、教育子女的父母,二是赡养父母的儿女,三是教育学生的老师,几种角色难免会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矛盾、冲突,这是角色间冲突。地方高校还存在角色内冲突,作为高校教师角色,社会上人们对其的期望、大学生对其的期望与自己对这个角色义务的理解的不一致,在内心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2.6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5]。应对可分为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如果应对主要关注于如何解决问题,这种应对称为问题关注应对;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只能关注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改善,这种应对称为情绪关注应对。面对同一情境、同一刺激,不同的人反应不一样,效果不同,其中应对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
地方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和教学科研工作中,都会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压力,对不同的人影响的差别很大,这种差别主要决定于不同的应对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应对策略。
2.7自我加压
具有高知的高校教师,由于自认为应该具有的榜样示范作用,关注自己各方面的形象,总要求做到最好,要求十全十美,不允许有一点差错,否则就会易出现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产生焦虑、紧张抑郁情绪或躯体化症状,影响其心理健康。如现在地方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已经越来越高,部分教师为了能提高评上高级职称的可能性,在学校要求条件的基础上,自己给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总之,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虽然有多方面,但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上两方面。
参考文献
[1]沈振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方高校发展战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10):114-116.
[2]杨志昂,范广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3):17-18.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某高职院校446名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2人,女生234人;城市户口68人,县城33人,农村345人;独生子女203人,非独生子女243人。
1.2 调查工具
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1993年由岳冬梅等修订的中文版,共66个项目,父亲养育方式包括6个因子: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养育方式包括5个因子: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采用1~5分5级记分。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 男女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男生和女生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上无显著差异。父亲对男孩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女孩比较有显著差异;母亲对男孩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与女孩比较有显著差异。
表1 男女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注:p<0.05,p<0.01,下同
2.2 SCL-90低分组和高分组的EMBU各因子比较
以SCL-90的总分均值1.9为界将学生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低分组和高分组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无显著差异。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在低分组和高分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表2 SCL-90低分组和高分组的EMBU各因子比较
2.3 SCL-90总分与EMBU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与SCL-90总分负相关;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SCL-90总分正相关。表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母亲各因子与子女心理健康相关性不显著(见表3)。
表3 SCL-90总分与EMBU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3.讨论
许多研究已证明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可促进人格正常发育,而长期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影响其心理健康。
本研究中,测试被试的父母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大多是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更易对子女采取过度保护、干涉、惩罚或是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很容易使子女产生异常心理。这同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研究显示男女学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方面无差别,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均是同等的,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报告类似。在男女生的比较中发现,父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父亲拒绝否认对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更大。有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自律谨严有恒,有较强的适应成长能力,说明男生的独立意识更强,更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因此,因此父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更易使青少年形成敏感、多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与子女心理健康正相关,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心理健康负相关。母亲的因素明显少于父亲,母亲的因素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这也与以往的一些研究报告类似。近年来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有研究发现,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Wallerstein指出,对于男孩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亲影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4.结语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给子女一个情感温暖、理解的环境,施予理智的爱,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小,而对子女采取不当的教养方式和表达负性情感越多,越会增大子女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做父母,特别是父亲的应积极改进教养方式,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一言以蔽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是大学生进人社会,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后阶段,心理健康对其成才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陈世联认为大学生与社会人一样,已经进入了情绪重负的时代。这种情绪重负往往给大学生们造成焦虑、苦闷、心情不畅、甚至导致心身疾病或精神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由这种情绪重负而引起的。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专家斯芬•P•罗宾斯认为,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
研究发现大学生健康状况虽然良好,然而心理压力却在急剧变大。尤其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易发群体。当前,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可以分析大学生压力来源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从而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促进他们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分层抽取廊坊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的140名被试,每个年级35名学生,其中男女生各半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占87.9%。
2.工具
本次调研运用的是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其Cronbach系数为0.815,所得之系数均达.01显著水平,代表本量表的信度颇佳。
三、结果
1.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压力各因子相关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各因子和压力各因子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心理健康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四个因子与压力各个因子相关均达0.2以上,p
2.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与压力各因子相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学校因素、人际关系、个人因素三个因子与健康总分相关均达到了0.5以上,其它因子相关依次降低,但是它们也都对健康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见表2。
表1 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压力各因子相关状况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2 压力各个因子与SCL―90总分相关系数(N=123)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压力的性别差异比较
(1)不同性别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男生平均分高于女生,但是就总体而言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而且男女在健康各个因子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4
表3 男女在健康总分上的性别比较(N=123)
表4 男女在健康各个因子上的性别比较(N=123)
(2)不同性别在心理压力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在压力这个量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
表5 男女生在压力总分上性别比较(N=123)
*注: *表示P0.05
4.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比较
(1)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见表6
表6 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123)
(2)不同年级在心理压力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在压力方面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各个年级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大二的压力值最大。而且各个年级在心理压力各个因子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二和大三在学校因子、就业与前途、人际交往、生活烦恼和个人因素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和大二在生活烦恼、情感烦扰和个人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和大四在就业与前途和情感烦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7、表8
表7 不同年级在心理压力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123)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8 不同年级在心理压力各个因子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123)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5.大学生心理压力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其相关值达到了0.52,p
表9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N=123)
四、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原因探讨
(1)学校压力
数据结果表明:学校因素与健康总分相关值为0.516,说明学校因素会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场所,然而也造就了学生无形的压力,尤其是自己在学习中所面对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如人意,在奖学金、评优、评奖、参加各种学校活动中,同学间的竞争过于激烈,都可以使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健康。
(2)就业与前途压力
找一份好工作,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就读大学的目的。虽然就业与前途压力与健康相关为0.251,其值不是很高,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侵袭,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成了现在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许多大学生因此目标下降,但并不是所有工作都尽如人意,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调节自己的满足感,就会出现非正当的谋生手段,这也就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3)人际交往压力
人际关系与健康总分的相关值为0.514,说明人际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健康。进入大学,人际交往有了利益的冲突,尤其是在宿舍当中,各种冲突都难以避免。人际关系与健康量表相关高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知心话得不到倾诉,彼此利益冲突激化导致不恰当的行为而影响健康的。
(4)生活烦扰
生活中处处充满问题,大学生消费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某些贫困大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自卑,某些大学生由于理财不善而提前消费,某些大学生因虚荣心而盲目攀比消费,都是可能导致生活烦恼的,从而间接影响健康。这也是为什么生活烦恼的分数与健康总分相关为0.369的原因之一。
(5)情感烦扰
随着进入大学,学习时间的减少,自由时间变多,多数人开始了恋爱。但是恋爱中的问题又不少,比如双方在感情付出多少,经济花销上出现矛盾,就导致了一系列烦恼,情感烦恼因子与健康总分相关为0.374,所以情感烦恼也可以影响健康,所以有效的调节可以促进学习,然而调节不当就会影响学习。
(6)个人因素
数据结果显示:个人因素与健康总分相关达到了0.510,说明个人的认知会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强调了个人认知的作用。如果在对自己的问题上认知不足,就极易导致心理扭曲,甚至变态。
2.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的原因探讨
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别。但是在压力总分水平上女生压力普遍高于男生。在压力各个因子上,女生也比男生压力高,这可能是由于:首先,师院女生人数比较多,同一个竞争的岗位女生比男生面临的压力更大;其次还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有关,男生性格天生大多比较外向,女生大多比较敏感,多愁善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产生压力;最后还和中国文化环境有关,自古以来,性别歧视就比较严重,在如今就业过程当中,许多企业还是对女生抱有很大的歧视,虽然现在国家提倡男女公平,但是这种隐形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普遍。
3.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年级差异的原因探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各个因子上,年级无显著性差别,但是在压力总分和压力各个因子上,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压力总分上,大二相对于大一和大三来说,压力最大,其平均值为105.93,其他年级的压力平均分在90分左右,这可能与大学生刚进入大二后开始适应大学生活而且有了考研的想法有关。在压力各个因子上,各个年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二和大三在学校因子、就业与前途、人际交往、生活烦恼和个人因素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明显比大三平均分高,这可能与大二实践活动、学习课程增多;恋爱以及经济花销增多有关,从而容易压力较大。大一和大二在生活烦恼、情感烦扰和个人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大二多数人开始恋爱,在经济上出现分歧和个人错误认知有关;大二和大四在就业与前途和情感烦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大四在面临找工作和恋爱的问题上变得现实导致分手,这也是为什么在就业与前途和情感烦恼导致压力比较大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程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2]陈世联.大学生心理危象及其干预[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篇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of male nursing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sixty-three male nursing students had been measur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and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The results had be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male students of medical. Results The male nursing students had a higher score on the items lik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of medical(P
【Key words】 Male nurs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女性为主导的职业[1]。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男护士开始逐渐走上了护理岗位[2,3],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招收男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开展了许多,而对于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调查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护理专业男生和医疗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调查,以便为男护生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1月对某医学院护理系一至五年级(包括护理本科班、护理专升本班,护理高职本科班,护理专科班)全部男生67名进行问卷调查(以下简称男护生组)。选取同期医疗系一至五年级男生67名(以下简称男医学生组),年龄、班级、生源等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男护生组相匹配。
1.2 工具
1.2.1 心理健康评定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4]。该量表共90项,每个因子项均分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心理症状越明显。
1.2.2 应对方式评价 选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4]。此问卷包括20个条目,各条目以1~5级评分,记录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2个因子分。
1.2.3 施测过程 选择经过心理测量训练的专业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测评人,采用统一指导语和无记名方式独立完成答卷,问卷由测评人员现场收回。发放问卷134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其中男护生组63份,男医学生组61份),有效率为92.5%。
1.2.4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男护生SCL-90各因子分与男医学生组比较 见表1。
2.2 男护生组与男医学生组应对方式比较 见表2。
表3显示,男护生组积极应对得分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得分与各因子(除恐怖、强迫因子外)呈正相关(P<0.05)。
3 讨 论
3.1 男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护生与男医学生相比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3个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明显的不自信;苦闷的情感、悲观以及神经过敏。导致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归纳为以下3个主要方面:①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护理工作由女性来承担,病人也习惯了女性护士,认为男士从事护理工作是不适合的。男护生害怕社会各界的偏见,害怕病人不接纳他们,还担心来自女性护士的歧视,这就给他们的心理形成一定的压力。内心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自卑感及抵触抑郁情绪。②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很多男护生对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本身也不热爱护理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并非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他们或者是因为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或者仅仅是为了高录取率。③社会偏见。社会对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及存在某些偏见,认为男性从事护理工作没有太大出息,他们的社会地位尚不能被人们理解认可,使男护生在正常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显得不自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3.2 男护生的应对方式特点 应对是指个体通过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处理应激情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是决定应激源是否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消极应对的病因学意义大于积极应对[5]。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护生消极应对较男医学生组多(P<0.05),而积极应对与男医学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护生在社会偏见、传统观念以及同龄男性的冷眼相看与冷嘲热讽的压力下较多地采用逃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3.3 男护生不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护生积极应对得分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呈负相关(P<0.05),即积极应对分高,SCL-90的这些因子分低,心理健康状况好。消极应除恐怖、强迫因子外与SCL-90呈正相关(P<0.05)。即消极应对得分高,SCL-90各因子分也高,心理健康状况欠佳。Edwards认为,应对的位置处在应激与健康之间[6]。应对的目的在于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借以减少精神痛苦,减轻心身反应。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个体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由于“人们已习惯由女性充当护士这个角色”[7],使得男护士在人们心目中尚没有成为主流。男护生在经常面临这种尴尬的局面中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且消极应对与身心症状呈正相关,其结果必然增加负性情绪体验,影响其身心健康。
3.4 建议 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男护士将来要面对不同职业、性别、年龄、个性的社会人群,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为病人做好护理。
3.4.1 营造良好的男护生成长氛围 不可否认,在护理这样一个女性几乎一统天下的职业里,人们对男护士的接受程度还是较有限的,男护士仍然没有真正赢得病人的信赖。而事实上,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男性的共同参与。对此,应该加大社会对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发展的前途与需求,建立起一个接受和欢迎男护士的社会环境,减少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社会制约。在医学护理院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男护生成长的氛围,消除对男护生的偏见、轻视,缓解男护生紧张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树立起男护生自身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3.4.2 团体心理训练 由男护生组成一个团体,让他们每周有1次或2次的机会在一起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指导教师适时地给予辅导。在这样的团体中成员接受其他参加者的协助,也给予其他参加者以协助。男护生从其他参加者和指导者的反馈中获得益处,发展个人潜能,学会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和行为上的困难,疏导不良的情绪,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护理事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Cassidy ML.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status within selected female and 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 Current Research on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s, 1990(5):111-129
[2]Brady MS, Sherrod DR. Retaining men in nursing program designed for women.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3,42(4):159-162
[3]赵明珠,章雅青,李莎莎.临床使用男护士的调查与分析.上海护理,2002,2(4):6-8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235
[5]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0(4):145
篇6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抽取了某青少年犯罪管理所的所有犯罪青少年244人,全部为男性,获取有效调查对象218人,平均年龄17.52±1.24岁。抽取某地农村、城市两所中学高一到高三男生225人作为对照组,获取有效调查对象211人,平均年龄17.29±0.77岁。
2.方法
(1)研究工具
身心健康状况测验。用以评价青少年生活方式。本研究选择了饮食、药物、锻炼、保养、闲暇、社交6个维度,共计85个项目,并根据当代青少年生活的实际情况对个别项目进行了适当修改。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各个分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内容有八个方面: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个分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2)统计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进行两组的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P
二、结果
1.犯罪青少年与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比较
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社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t=4.761,p
2.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Pearson相关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生活方式各因子与孤独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p均
(2)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
以生活方式因子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F=24.226,P=0.000),根据回归分析所得数据,其路径分析显示生活方式中的保养(R2=0.127)、闲暇(R2=0.027)、社交(R2=0.023)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预测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显示:第一,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中学生差,生活方式不良,伴有多种不健康的生活行为。第二,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
本研究在控制了犯罪行为、入狱事件和监禁环境的影响后,发现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正常青少年,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可能与不良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在生活方式上,犯罪青少年在多个因子上都比中学生得分低,社交因子高,恰恰验证了他们的不良娱乐交往活动较多。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导致他们情绪波动、感情脆弱、消极体验较多,一些青少年借助于烟酒、网络等外界感官刺激来寻求一种短暂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正是因为过分卷入一些非传统的、反常规的活动,破坏了正当的社会联结,使犯罪的可能性增加。一方面,这些活动增加了与不良同伴团体联系的机会,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这些非传统活动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比如,酒精会引起意识状态的改变,使激惹性、冲动性增强,而过分沉溺于虚拟的暴力游戏,会导致攻击性增强。种种不良生活习惯还会造成经济紧张,使青少年产生劫财邪念。所以,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发条件。
本研究显示,犯罪青少年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不健康有密切关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症状,使不健康心理得以滋生;而心理调试不良又会使青少年沉溺于某些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以求得发泄和逃避,两者之间恶性循环。总之,不健康的心理是犯罪行为产生的沃土,而不良生活习惯导致青少年的感官欲望膨胀,对某些情景线索的刺激敏感性提高,陷入犯罪。由此可见,改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以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充实生活,远离烟酒等物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篇7
(二)现阶段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我国单亲家庭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其对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青少年产生极端心理,甚至出现青少年犯罪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针对单亲家庭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侧重与离婚家庭的研究,同时也缺乏系统性,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方式过于系统,虽然具有很多实证性的案例,但缺乏数据统计基础。此外,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客观性,往往是对单亲家庭教养所产生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对其所产生的优势或者正面因素缺乏调查。虽然,我国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研究逐渐完善,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完善。
二、单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大,较为常见的有:抑郁症;孤独、焦虑、冲动、自责等等,青春期的青少年存在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现象,在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身体与心理发展缺乏平衡的现象,而单亲家庭形成的过程对青少年的打击比较大,这也就容易对其造成心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青少年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有意识的对焦虑、痛苦的事情进行回避,这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方面原因。同时,这种反应长时间的保持,会逐渐超过青少年对自身的控制效果,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根据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生理与心理的各项指标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有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较强的心理、情感调节能力,除非是他人对其家庭进行侮辱。由此可见不能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的否定,也不能一昧的以家庭因素为理由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解释。
三、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受到单亲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影响,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就是亲子之间存在的联系,不良的亲子互动可以让青少年产生自闭倾向;亲子之间缺乏往来,单亲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所以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也会降低孩子对其的依赖性;家庭对子女的约束,严格或者过于宽容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孩子,抑制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冲突对孩子所产生的压力,简单的说就是父母之间的婚姻问题会为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与方式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例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对孩子的事情强行干涉,在外人面前惩罚孩子、责怪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等等,都会使青少年难以接受,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长时间也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的现象。此外,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与保护,也容易使青少年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产生自我中心、任性、自大等问题,这都是单亲家庭对孩子教养方面存在的误区。
四、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健康程度相对与普通家庭来讲偏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也有一部分的单亲家庭亲少年,心理素质较好,各方面指标也相对较高,这与单亲父母的教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但有一点是具有共性的,那就是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调查可以表明,单亲家庭的环境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但并不是全部,以下对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简单分析:
首先应该对家庭角色的缺陷进行弥补,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调动。单亲的青少年在对性别角色模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父母的角色是难以完善替换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养的过程中不应该由于个人因素来对子女享受家长爱的权利进行剥夺,鼓励孩子与另一半互相接触。如果是丧偶的单亲家庭则可以通过朋友或者亲人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以此来帮助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榜样。
篇8
(一)调查对象
在上海某高校随机抽取全日制在校大学本科生260人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90.8%。被试的具体构成如下:(1)性别:男生113人,女生123人;(2)专业:文科119人,理科116人,缺失1人;(3)年级:大一137人,大二40人,大三59人;(4)家庭来源:农村94人,城市141人,缺失1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三个分问卷,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测量。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是由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等人编制,包括10个项目。中文版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主要测验个体在遭遇困难或挫折时的自信心情况。教养方式量表(EMBU)最早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arloPerris等人编制,1993年岳冬梅等人对其进行翻译修订。本研究根据需要删除部分不适当条目,修订后的父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各有60题,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五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四个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College StudentMentalHealth Scale, CCSMHS)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人编制,共有104个问题。包括12个维度,分别是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会退缩、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心理健康总均分越低,表明心理状态越好。
(三)调查过程和统计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研究者本人支持,统一指导语。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for windows对所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4.59分,标准差为1.12,由于本研究采取的是7级量表计分法,中间值为3.5,可见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表明大学生个体内部对于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种行为具有较高的信念。经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专业和生源地的大学生群体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结果如表1。结果显示,男生自我效能感的均分略高于女生,文科生略高于男生,但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二)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得分较高,表明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多;相反其他因子得分较高,表明父母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多。根据大学生的性别不同,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父母在“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以及父亲在“过度保护”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情感温暖”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说明父母在教育女孩时会给予较多的情感温暖,而教育男孩时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较多。这与我国一贯的“穷养儿富养女”家庭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中国父母通常会对女孩较为关心和呵护,对男孩较为严厉和苛刻。
本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在子女的文理科专业上存在差异。文科学生在“情感温暖”因子上得分高于理科学生,理科学生在“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上高于文科学生,说明文科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情感温暖更多,而理科学生在父母教育中感受到的严厉和拒绝否认更多。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父母亲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地域差异。
根据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采用单因素方差法进行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研究生或更高学历”的父母在“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两个维度上得分较高,而教育程度为“中学”的父母在以上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低。说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他们对子女较为苛刻、拒绝否认,而中等教育程度的父母相对宽容大度一些。
(三)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因子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2.65分,低于均分3.5分,可见总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其中焦虑,强迫症,社交退缩,依赖和抑郁五个维度得分较高,尤其是强迫症和依赖,说明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交往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心理隐患。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两变量相关分析,发现除了强迫因子外,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同时,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程度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相反,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保护和拒绝否认则会导致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四)自我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自我效能感、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0,结果见表2。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效应显著,可以解释心理健康总分变异的33.7%。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自我效能感、母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度保护”之间有线性关系。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了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大学生普遍在焦虑、强迫症、社交退缩、依赖和抑郁这五个维度上得分相对较高,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出焦虑、强迫症、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佳,这说明90后大学生所接受的素质教育在健康人格培养方面已有一定成效。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很多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过去完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文化所致,然而随着“男孩危机”“阴盛阳衰”现象越来越普及,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已经逐渐在提高。但是农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比城市学生低,这是由于我国一贯的城乡经济差异和教育理念差异所致。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自我效能感与自卑、社交退缩和抑郁的相关系数较高,因此可见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害怕人际交往,甚至有抑郁倾向。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反应、焦虑状态和抑郁程度等情感过程。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面临挑战时会采取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将挑战视为自我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篇9
Research on coping style and self-acceptance with mental health of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ZHANG Ying, YANG Zhenyu, HUANG Gaogui, LU Zixiang, HE Yuefei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Red River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Jianshui65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ping style and self-acceptance with mental health of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Methods: The author used the symptom check list (SCL-90) and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and the self acceptance questionnaire (SAQ) to assess the 45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and make a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norm. Results: Score of all factor in SCL-90 were significance higher in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than that in Chinese norm except for somatization factor.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negative coping and total score of SCL-90, depression factor, anxiety factor, hostility factor, anxiety factor, psychoticism factor, and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elf acceptance and total score of SCL-90, somatization factor, depression factor, anxiety factor, hostility factor, photic anxiety factor. 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level of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is lower than the norm crowd. Negative coping of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should be reduce and increase the self acceptance leve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Sex services; Coping style; Self acceptance; Mental health
[基金项目] 2005年全球基金第四轮中国艾滋病项目,项目名称:红河州女性性工作者固定性伴行为方式和特征及心理干预(协议书编号:2005GF4OR019)。
女性从事主要是未婚年青女性,已婚女性相对较少。由于家庭的原因,已婚女性者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国内报告女性者心理健康低于普通人群,而已婚女性者应对方式、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偏少,为了解应对方式、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影响,笔者作了如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云南省某3个县市不同场所的社区已婚女性者(FSWs)。入组标准,至少符合下列1条:①承认自己正在从事工作,近1个月至少有1次商业。②场地负责人或组织者确认该女性是他们经营场所的人员。③妇女健康中心骨干小姐或同伴确认该女性从事。排除标准,符合下列1条:①近1个月未从事工作或目前并未从业的女性。②有智力或精神疾病。③言语沟通障碍。④拒绝调查。符合条件的有效资料45人,年龄(29.20±4.57)岁,教育年限(10.63±2.57)年。
1.2 方法
调查工具为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ymotom Check List,SCL-90)[1]、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1]、自我接纳问卷(The Self Acceptance Questionnaire, SAQ)[1]。征得女性者同意后进行匿名无关联面对面方式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u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已婚女性者心理健康状况与1999年修订的中国常模[2]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各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常模。见表1。
2.2 已婚女性者应对方式、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相关性
消极应对分值与SCL-90总分、抑郁、焦虑、敌对、 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呈负相关,自我接纳分与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分呈正相关。见表2。
注:*P
3 讨论
已婚女影响了自我健康同时,也影响了家人的身心健康,容易造成性传播疾病在夫妻间传播、婚姻冲突、流产、早产、不育等家庭问题。因行为违反性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承担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这些应激因素能影响已婚女性者心理健康水平。国内报道,女性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4-5],已婚的妇女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次调查结果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
应对方式是一种有意识性的心理策略,受个体认知评价系统、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等影响。特质应对方式是与个体某些个性特征相关的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有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消极应对分值与SCL-90总分、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呈负相关,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无相关性,表明女性者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来减轻心理压力或挫折,这种消极应对方式暂时能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负性情绪,但长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危害更大。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可以对实际自我价值、个性特点等方面进行判断和评价。自我接纳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态度,是构成健康人格的重要部分,是在情感上、态度上对实际自我的接纳。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有利于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自我接纳分值与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分呈负相关,表明女性者通过提高自我接纳程度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S].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7,255-256,188-189.
[2]谢华,戴海崎.SCL-90量表评价[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2):156-159.
[3]康殿民,朱晓艳,傅继华,等.商业性女性人群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5):346-348.
[4]张圣洋,康殿民,朱晓艳,等.女性者艾滋病态度及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40-1241.
篇10
2.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1]对贫困生进行测查。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因素: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问卷有62个项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因子。测查数据采用SPSS 10.0 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升本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见表1)表1 138名升本院校贫困生SCL-90各因子分≥3分的检出率情况
SCL-90因子均分如果达到3分,一般认为该项目问题严重程度已达中等以上,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从表1可知,138名升本院校贫困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共31人,占22.5%,其他各项因子检出率在1.4%到15.2%之间不等。
表2 升本院校贫困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r)
2.升本院校贫困生应对方式的使用情况(见表2)
贫困生对各种应对方式的使用情况依次是解决问题为(0.75±0.19)分、求助为(O.59±0.23)分、幻想为(0 49±0.21)分、退避为(0.45±0.20)分、合理化为(0.41±0.18)分、自责为(O.37±0.27)分。
3.升本院校贫困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见表2)
由表2可知,解决问题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解决问题除与偏执和精神病性相关不显著以外,跟其他各因子均显著相关,求助除与躯体化相关不显著以外,跟其他各因子均显著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四种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自责与各因子均显著相关,幻想和合理化除与躯体化不显著相关以外,与其他各因子均显著相关,退避除与躯体化、敌对和偏执不显著相关以外,与其他各因子均显著相关。
4.高、低症状组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见表3)
以被试的SCL―90总分为分组指标,将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前27%的被试为高症状组,后27%的被试为低症状组。从表3得知,高、低症状组在各种应对方式上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上,高症状组得分显著低于低症状组,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四种应对方式上高症状组得分高于低症状组,且具有极显著意义。
三、讨论
1.升本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根据本调查的结果,升本院校贫困学生被检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2.5%,这个数字与黄希庭、郑涌[2]在1999年对全国大学生普查得到的数据相一致,远低于尚云、李辉[3]对云南省贫困生的调查结果。这反映升本院校贫困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接近,但又优于中心城市重点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升本院校贫困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偏执等。
一般认为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经历了较之普通大学生更多的磨难和压力,要面临经济、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但从本调查的结果却没有发现贫困生较之普通大学生之间的明显差异,笔者认为这与升本院校本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升本院校一般处于中小城市,没有中心城市院校那种发达的信息流通,价值取向相对单一;我国中小城市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与中心城市高校学生相比,学生只感受到的经济压力要小得多;升本院校贫困生生源多来自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相互之间无论在个人综合素质还是在经济能力上差异相对较小,这从涪陵师范学院每年界定贫困生较为困难可见一斑,校园主流文化对贫困生自尊的威胁较之其他院校贫困生要小;升本院校学生就业范围多在农村或中小城市,家庭、社会对其的期望值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都普遍不高,贫困生就业的心理压力相对要小。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使得升本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表现出与全国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接近的趋势。但与升本院校非贫困生相比,升本院校贫困生仍要面临其他院校贫困生共有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存在相对较多的心理问题。如对现实中的社会分配不公思索较多、怨言颇多而容易表现强迫症状,盲目自卑、自怨自艾、封闭自我而容易表现人际敏感问题等。
2.升本院校贫困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篇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mental he alth,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coping ways of nurses in Mulao Nationality.Methods With random gradation sampling method, 152 nurses weremeasured by SCL-90, EPQ, SCSQ. Results In Mulao Nationality di strict, the factor scores of nuese' obsessive-compulsive, photic anxiety, psycho ticism are higher than Chinese norm (P
【Key words】 Mulao nationality district; Nurses; Mental health; Person ality characteristic; Coping way; Correlation
在90年代以前的研究中,人们在谈到心理护理时,主要是涉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对病 人进行心理护理,但近些年来,人们愈发重视了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因为护士 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决定着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水平。从调查和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护 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转型期,研究其人 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有助于掌握护士群体的心理变化规律,并为制定 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0月~2007年2月整群抽样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范围内的医务人员 152人为调查对象,全部完成评估的有效问卷152份,包含仫佬族75人,壮族44人,汉族25人 ,其他少数民族(瑶族、侗族、毛南族)8人;平均年龄为32.36±7.59。其中≤35岁的112 名,>35岁的40名。
1.2 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90项症状清单(SCL-90)、艾森克个性测验(EPQ)、简易 应对方式问卷(SCSQ)。
1.3 施测 首先向被调查医院办公室阐述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并取得了院方的 配合,通过院办向各科室/部门布置此项工作,并要求其积极配合;然后再将各科室/部门的 负 责人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认真学习量表内容和要求;最后以科室/部门为单位统一发 放问卷,每个部门均有课题组成员参加,并向调查对象阐明调查的意义、方法,介绍量表的 内容和填写要求,量表由调查对象单独完成,测试时间60~90分钟,当天 收回。
1.4 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相关 分析。
2 结 果
2.1 仫佬族地区152例护理人员SCL-90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将152名调查对象SCL-90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发现仫佬族地区护理人员强迫、恐怖、精神 病性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常模(P<0.05或P<0.01),具体情况见表1。
2.2 仫佬族地区不同年龄段护士SCL-90评分比较 表2显示,不同年龄段护士SCL-90评分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仫佬族地区护士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表3显示,护士的强迫、恐 怖、精神病性症状均与精神质、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1),与内外向呈负相 关(P<0.05或P<0.01);强迫、精神病性症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P<0.05);3个症 状均与积极应对无关(P>0.05),恐怖与神经质无相关性(P>0.05)。
3 讨 论
3.1 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常年工作在医疗卫生第一 线,工作负荷重,承受的各种压力大而复杂, 根据不同的调查[1-3]显示,护士职业 群体中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要高于一般人群。本调查显示,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 人群差,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方面。这说明仫 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与我国其他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类似,其区域性差异 不明显。
3.2 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与外在的 社会环境有关,还与个体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4]。本调查显示,护士的强 迫、恐怖、精神病性症状均与精神质呈正相关(P<0.01),与内外向呈负相关(P <0.05或P<0.01);强迫、精神病性症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P<0.05);恐怖与神经质无 相关性(P>0.05)。说明良好、稳定的的人格特征对于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 要的意义,表明具有孤独的、与人不友好、缺乏同情心、适应社会环境困难、缺乏情感和情 感投入、不关心他人、不近人情、感觉迟钝等人格特征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具有焦 虑、担忧、常常闷闷不乐、忧心忡忡或情感过于激动的人格特征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 低。这些特征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应对能力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相反,情绪稳定, 有节制,不紧张等特征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护理管理工作 中,要注意观察护士的性格特点,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护士,要根据其个性特点去引导、帮 助。更重要的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护士了解自我的个性特点,注意调整自我心态,减少 不良情绪的发生,保持心理健康状态[5]。
3.3 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应对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 自身状态所采取的措施。有研究表明[6],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 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1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护理人 员属于一个长期从事救死扶伤,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工作群体,这种高应激的工作性质 使护理人员 在工作中必须承受较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在应激情况下,采取合理的应付方式来增强心理 适应能力和缓解由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而应对方式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积极 应对包括直接面对困难和压力,努力解决问题,接受现实和寻求支持等;消极应对包括逃避 现实,否认或歪曲事实,以吸烟、酗酒摆脱困境等。有学者[7,8]在对护士的抽样 调查中发 现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联系,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求助、解决问题) 可以有效缓解应激强度,有利于心理健康,而较多使用退避应对方式的护士,则伴有抑郁、 偏执等症状,不利于心理健康。沈峥荣等[9]的研究显示,医务人员消极应对方式 与SCL-90总分及除躯体化、焦虑、恐惧以外的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显示,护士的强迫、 恐 怖、精神病性症状均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1),与积极应对无关。(P>0.05)。这 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 康。在护理管理上,应理解和关心护士,帮助护士认识自己的压力水平与压力应对方式,指 导她们进行放松训练及理性情绪的治疗,同时对护士进行人际关系、社会技能、自信训练等 培训,提高护士对压力的积极应对能力,保护其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胡敏予,周昌菊,肖永源,等.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因素的研究. 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425-426
[2]杨翠婵,邹志方,李伯灵,等.某医院545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 007,23(4):250-251
[3]刘滟华,任桂秀.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2):2 01-202
[4]乔文达,王海青,王芳,等.护士长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 的相关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5
[5]蒲莉,马梁红.100例护士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红.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6(4):64-65
[6]Ray C, Lindop J. the Concept of Coping.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2 ,1:385-395
[7]朱珠,卢文云.特质应对方式与夜班护士身心健康问题关系探讨.中国健康心理 学杂志,2003,11(1):69-70
篇12
1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制约,例如较为普遍的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等;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群体本身具有的心理特征,例如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决策等,这些都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中较为边缘化的一门学科,两种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导致学习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的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要确定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在研究具体的心理问题时使用不同方向的研究方法以保障全方位的分析心理健康问题[2]。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2.1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篇13
[3]苏伟,杨红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理论探索,2012(02)
[4]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
[5]徐静英.河北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
作者简介:
郝红霞(1970.7- ),女,汉族,河北深泽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车玉芬(1970.9- ),女,汉族,河北威县人,硕士,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徐建平(1982.12- ),男,汉族,河北任县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