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删除了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的性质及计算,增加了三视图的内容。教学时间由原来的3时变为“立体几何初步”18学时,“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用向量研究立体几何12课时。
新教材《立体几何》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训练学生的空间感,因此从内容设置上,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几何内容。先认识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通过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从不同角度认识空间几何体。研究了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判定与性质,给出了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要求的变化
旧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所成的角和距离;了解棱柱、棱锥、球的概念,掌握棱柱、棱锥、球的性质,掌握球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它强调公理化体系,运用严密逻辑推理的方法,展现和论证有关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立体几何的“公理化方法”,删除了对大部分定理的证明,删除了三垂线定理。以长方体为载体,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线、面关系的有关定理,并会用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降低了高一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门槛,提高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可使学生较深刻地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以及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向量法研究立体几何,更为学生解决空间线、面的关系,夹角、距离的计算问题开阔了思路,避开了辅助线添加的难处,淡化了解题技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为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三、教学及复习建议
1.抓源固本,把握通性通法
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由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往往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但是,对高考试卷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不少高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课本与高考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依纲据本,抓源固本,吃透教材的实质,夯实基础,把握同性通法。另外,还要控制好题目的难度,不钻研偏题、怪题。
2.注重系统学习,形成知识网络,突出主干知识
立体几何的复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完善知识网络的过程中,突出这门学科的主干,这样才能以简驭繁,应对高考的变化。如:转化思想是统帅立体几何的数学思想,在证面面垂直(平行)时,转化为证线面垂直(平行),再转化为证线线垂直(平行);同时注重用空间向量对这类问题的解决。
3.重视空间想象力,提高图形处理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处理空间图形的基础,空间图形的转化又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在具体要求上,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识图、想图、画图的能力;
(2)将概念、性质灵活运用于图形的能力,要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有机结合起来;
(3)对图形的处理能力,能够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把非标准图形转化为标准图形,对图形的割、补、折、展等高考常考内容应重点关注。
4.注重习惯养成,注意论证条理、表达规范
从近年立体几何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问题比较严重,这与很多学生不重视数学的阅读理解和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有关,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做作业和答卷时要有完整的书写步骤,做到分析问题有理有据,表达论证合规合矩,避免不必要的扣分。
篇2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高等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研究高分子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聚合物分子运动规律的科学[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聚合物的多层次结构分子运动及主要物理机械性能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高分子设计、改性、加工、应用奠定基础,对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有深远影响。然而《高分子物理》概念多、抽象、结构纷繁且性能多变,被视为高分子专业最难讲授和最难学的专业课程。不少同学认为,高分子物理理论性强、推导多、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学习兴趣,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2]。
针对以上问题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点、面立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知识点,通过引入多种、全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分子物理的基本概率和理论知识。
1 点、面立体教学模式
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中心,发散到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各个知识面,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相结合。首先课本上理论讲授知识点,结合当前的科研相关成果,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应用,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形象的思维,通过实体的图形数据深入的理解知识点,达到能够熟悉掌握并灵活应用的效果。
教学初期让学生对高分子物理这门课程有个总体的认识,大概理解这个课程是做什么用,和我们以前学习的高分子课程有什么不同,在整个高分子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从总体的面上,帮助学生理顺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课程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完善高分子物理知识体系框架结构,强化高分子结构内涵,重视高分子运动机制描述,突出高分子性能与结构和运动之间关系的关联[3]。高分子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分子运动及性能,结构包括高分子链结构、聚集态结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及表面与界面性能等; 分子运动则包括高分子的三种状态及松弛转变[4]。授课时应将各个知识点的内容详细的讲解、推导,让学生真正从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在基本理解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后,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高分子物理中基本术语,高分子物理课程中有许多内涵相近、相关或相互对应的术语。如高分子、大分子,非晶态、无定形态,银纹、裂纹等是内涵相近的术语,构造、构型、构象,高弹性、黏弹性,滞后、力学损耗、损耗因子,蠕变、应力松弛,松弛时间、推迟时间,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等是内涵相关的术语,近程结构、远程结构,结晶态、非晶态,动态模量、动态柔量,应变软化、应变硬化,有规立构聚合物、无规立构聚合物,取向、解取向等可视为内涵相对的术语[5]。在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对众多基本术语的深入讲解是一个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对于这些基本术语是否理解和掌握,意味着对有关基本概念是否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基本概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科研成果,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这个知识点很有用。
在仔细理解各个知识点后,将知识点发散到各个面,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或研究进展,全面的介绍和讲授的知识点相关的研究工作。真正做到能够即学即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实例讲授高分子物理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2.1 课本知识点讲授
玻璃化转变现象是非常复杂的,至今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理论可以解释实验事实。现有的玻璃化转变理论包括:自由体积理论、热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模态耦合理论、固体模型理论等。每一种理论只能解决玻璃化转变中部分实验现象,课本中重点讨论自由体积理论。
自由体积理论最初由Fox和Flory提出来的,主要工作是由Turnbull和Cohen完成。自由体积理论认为:液体或固体的体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被分子占据的体积,称为已占体积;另一部分是未被占据的体积,称为自由体积。后者以“空穴”的形式分散于整个物质之中,自由体积的存在为分子链通过转动和位移调整构象提供可能性。当高聚物冷却时,自由体积先逐渐减小,到达某一温度时,自由体积达到最低值,维持不变。此时,高聚物进入玻璃态。因而高聚物的玻璃态可视为等自由状态[1]。
在玻璃态下,聚合物温度随温度升高发生的膨胀,只是由于正常的分子膨胀过程造成的,包括分子振动振幅的增加和键长的变化。到玻璃化转变点,分子热运动已具有足够的能量,而且自由体积也开始解冻而参加到整个膨胀的过程中去,因而链段获得了足够的运动能量和必要自由空间,从冻结进入运动。
2.2 玻璃化转变知识点推导演示
理论知识点讲授之后,需要给学生推导理论的由来和公式的演算过程,虽然大部分的推导书本上有,但是有些省略的步骤,可能让学生不能独自的完全推导出来。结合自由体积理论示意图推导,可以将Doolittle方程和WLF方程做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推导得到自聚合物的自由体积分数等于2.5%,直接在黑板上板书整个过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公式是有根据,同时增强学生学习高分子物理学中公式的信心,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实验中研究玻璃化转变,主要方法是聚合物发生玻璃化变化时,测量发生急剧变化的物理性能,主要有测比容、线膨胀系数、折光率、溶剂在聚合物中的扩散系数、比热容、动力学损耗等随温度的变化,可以重点讲述比较典型的几类,如图1、图2、图3:
通过课本上的部分实验数据,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客观性,加深对玻璃化转变温度公式的理解。
2.3 玻璃化转变知识点发散到知识面
结合当前玻璃化转变的研究热点,将知识点发散到面,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知识点。近些年来,非晶态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研究的热点比较多,在给学生讲授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研究热点进行讲解。如大分子物质如聚合物、蛋白质分子等受限于纳米孔洞的玻璃化转变,Schonhals[6]发现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受限于2.5~20nm孔洞中的链段运动性均较本体强,随着孔径的减小受限体系的温度依赖性由VFT行为转变为Arrhenius行为;Russell[7]等人应小角 X射线散射(SAXS)和中子散射的方法发现,聚苯乙烯链(PS)受限于比其本体状态链尺寸小的氧化铝孔洞中时,由于高分链之间缠结的减少,链整体的运动性增强,粘度降低。DSC实验表明链段运动的分布变宽,但其运动性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Richterli[8]等人应用中子自旋回波的方法研究了聚二甲基硅氧烷受限于 26nmAAO孔洞中的动力学行为,第一次发现了在分子受限于纳米孔洞,在紧邻孔壁表面的强吸附层与孔中心本体层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相,它的链松弛行为受到固定在孔壁上链的影响(如图4所示)。Kinimicht[9]等人应用NMR的方法研究受限的高分子熔体,发现高分子熔体即使在比其自身尺度大得多的受限空间中,其tube-reptation模型算得的有效管径都小r本体状态,“紧缩效应”(corest effect)的概念被用来解释这一实验现象。
图4 受限于AAO纳米孔洞中高分子链的三层模型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重点讲解一个受限条件下玻璃态转变研究成果,让学生从目前的科研中感受到学习的知识点很有必要,而且研究的前景十分宽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 思考和探索
高分子物理的总体课时并不多,所以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需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需要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尽量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兴趣。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高分子物理的意义,将术语真正地讲透彻,在教学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住教学主线,注意方式方法,例如从某个知识点强化理论概念,然后立体的发散到和知识点相关的面,并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一个知识的空间网络结构,使学生牢固掌握高分子物理中的知识。结合现有的一些科研热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创新意识。我们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眼界,启发思维,使认知过程不断充实提高,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4 体会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对学生后续学习其它专业课有深远的影响。总之,在高分子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要知识点的详细讲解、推导,然后有这个知识点发散到相关的知识面,形成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的空间知识网,对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需要整体把握,不能对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需要有筛选的进行该方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何曼君,张红东,陈维孝,等. 高分子物理[M]. 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焕芝. 《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科技信息,2013(17):177-177.
[3]付文, 王丽. 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 2010, 27(5):69-71.
[4]余若冰, 徐世爱, 张德震. 高分子物理教学几点思考和体会[J]. 化工高等教育, 2014, 31(3):93-95.
[5]侯维敏, 詹世平. 提高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探索[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13).
[6]Dobriyal P. Enhanced mobility of confined polymers[J]. Nature Materials, 2007, 6(12):961-965.
篇3
(一)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考查的能力要求
历史高考题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历年的历史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知识点的考核,都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套试卷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集中思维,非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二)考查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深入展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进入当前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最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奠基石,也是学科教学和高考改革推进与深化的重要“风向标”。随着课改的推进,历史高考也有了新的命题思路,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引导,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主导,素养立意”已成为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导向。而高考历史第41题开放性试题作为历史学科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则是最能体现高考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趋势的题型,值得深入研究。
1、命题从基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考查侧重点转变。考纲明确“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近年实测情况看,命题者多在非选择题上强化了对考生“问题意识”的考查;而在选择题上则多考查基于对历史事实与现象的历史理解与解释。
2、坚持学术性、专业性引领的方向不变。以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为落点,注重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运用。考查指向更为直接、明确。可见,市面流行的所谓“高考必考点”作为知识立意的产物,已严重滞后于高考现实。
3、强调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不完全依托考纲考点,而以隐形考点或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为重要的题材,蕴含和强化德育的导向功能。
二、 应对与落实复习
1.把握命题特点和方向,突出重点考点,落实能力要求
要吃透把握近三年高考命题的新思路、新考点、新题型、新样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和练习,突出重点考点和高考的能力要求,通过月考和随堂练习,反复做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把能力要求落实到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重解构历史概念,强化历史理解与解释等历史学科能力、方法的训练。
3、关注并整理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的相关题材,强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问题发现、讨论与解决中的体现。(如: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中国生态文明)
4、把提高教与学的成效有效转化率,作为提升历史学科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突破点。改换以教代学、以考代学的陈旧教学范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精讲与指导方式,总结有关知识框架、重要概念、常用方法等,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多想、多说、多做,使之在不断“试错”中理解、掌握知识、能力和方法。
5、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升华认识
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要概念,重要史学理论,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等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特别重要的知识,必须做到讲授透彻准确,理解深刻全面,认识升华到位,打牢双基。
6、以基于史料的问题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打破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以教材与课外材料为载体,以若干问题为纲重建知识结构,着眼于应用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重构知识结构。
7、重视历史知识体系的交叉和综合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历史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已十分明显,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整体上、宏观上、长时段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做到专题基础上的通史,通史基础上的专题,专题史和通史交叉综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交叉综合,会总结一个历史发展时段内历史发展的主体线索和阶段特征,学会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8、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理论阐释历史
结合教材教学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和史学观,如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了新认识、新观点;如对历史研究中产生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9、重视书写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尽量做到审题准确, 观点明确,书写整洁,语言规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按分值设计答案要点,不重复啰嗦;答案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对于选做题上,如果学生做了,但不明确是做哪一题,没涂题号的,我们改卷时都是按零分为记。
10、历史试题测试
在进行一轮专题复习及二轮通史复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自己命题进行月考,(按通史复习及高考考纲、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题型、结构、考点命题)。认真讲解试卷,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不仅仅靠课堂上去培养,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讲解试卷,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然后再组织答案。针对学生所考的每一套试题,历史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具体说来,对只是部分学生做错的选择题,只做个性化处理;而对大部分学生都做错的选择题,教师会仔细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材料,然后将备选项与材料靠拢,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错选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非选择题着重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最后再来组织答案。
三、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和高考复习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以《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把握新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转述和概括材料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成通史体例,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和理解知识,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3.讲练结合,精讲精练,通过练习和考试培养学生答题的准备率和思考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工作。
(二)教学进度安排
1、2019年8月---2019年9月前,完成一轮复习工作。
一轮复习按课本编排的内容进行专题史的复习(外加通史),是从纵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状况。这一轮复习花费的时间较多,做到认真过每一个知识点,对核心主干知识讲清、讲透,该提升的内容一定进行提升,因为光靠二轮和三轮复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时间太短,也太过仓促。由于此前的一轮复习是和州上组织考的内容相挂钩,到2019年6月份复习过于仓促,所以在开学后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整体的、框架性的复习。
2、2019年9月中旬---2020年1月底,进行二轮复习, 构建起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通史复习(外加专题史),是从横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主要抓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完成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阶段特征。通过接触综合学科命题,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篇4
一、优化课堂,提升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高三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是基础和能力的结合,应立足于基础,同时提升能力,两者不可偏废。那如何能做到呢?
1.明确目标,构建结构。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导航,没有目标就没有教学反馈,就达不到教学效果。我们高三历史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高考考点和解读进行。
2.认真选题,精心设计。在我们的课堂上,又是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的呢?其实我们还是通过训练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会认真选用两道材料题,并精心设计。第一题是基础巩固题,用来夯实基础知识。第二道题一般选用高考题以提高能力。通过认真选题、精心设计使教学的重难点有了突破,同时也兼顾了基础和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小结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二、优化整理 减负增效
由于课堂时间的大量减少,自主学习时间的大量增加,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提高效率呢?那就是优化整理,以减负增效。所谓“整理”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我们主要有以下做法:
1.依据考纲考点要求,确立整理目标。我们历史学科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高考考点,每届学生从高一开始我们就强调高考考点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考点意识,目标意识。今年高三我们第一时间就把考试说明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有目标、有次序地进行复习,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构建知识结构,整理知识框架。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点多,而且高考考点也是提纲式的,没有内容的细化,所以教学生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就成为历史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3.加强整理规范,培养历史语言组织能力。历史学科知识的考查最终还是要回到考试中,所以历史的专业语言是必须的。而我们学生现在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是相当欠缺的,因此在整理中加强规范就十分重要。首先是形式上的规范,比如统一的整理本,统一的格式要求等,这些要求学校已经帮我们考虑到了,形式的规范目的还是为了内容的规范,我们要求学生在整理时必须按照考试时的答题规范,做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语言专业,以培养历史语言的组织能力。
4.加强历史材料的整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光有历史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是不够的,因为历史学科同样需要其他学科需要的思维能力。历史高考说明中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有:
(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其中的第四条明确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在历史学习中这个要求主要体现在材料题的解题中。因此,在加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整理的同时,加强新材料的整理和解答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优化周练,巩固检测
学生的自主整理作业我们以周为单位,时间控制在四十分钟左右,每周一教师进行批阅检查,有问题的返回完善。这样做可以保证作业的数量,但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很难检查质量,所以每周的周练就成为检查学生整理的主要手段。同时,高三教学进行一定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既然是训练就要高要求、高标准。
篇5
一、平稳而不凝固,变动而不唐突
今年试卷依旧分为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四部分,依然是较为熟悉的26个小题,乍看“似曾相识”,然而细细推究,便不难发现一些试题的考查取向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第2题错别字,需联系语境仔细辨别,“登陆”的“陆”是否应该写为“录”,仅仅盯着“登陆电子邮箱”很可能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结合“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需输入密码”来辨析,正确答案才能水落石出。倘若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具体分析体味词语语境意义,就难以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看似平稳的考点却不凝固,而在悄无声息处衡量着语文能力的高低优劣。
但这些变动并不唐突,如第7题要求做诗句仿写,仿照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但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示例中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语言运用中的三个命题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一味“模拟”或者说机械模仿无益,命题者意在让考生在均等机会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能力迁移
与往年试卷一样,命题语料选择与生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社会热点紧密相关,但今年选取的切入点更多地考虑了学生实情。如“三句话看青春”,以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为命题材料,相应引出“童真纯洁”“童真早泯”和“拯救童真”等思考,这与学生当下的生活“零距离”,更能抒发真情实感,有效避免假大空的套话作文出现。
今年变化较大、设题灵活的要数古诗鉴赏和《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出来的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重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激活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考查方向更趋向综合。
三、突显思辨色彩,比较之中细心甄别
浙江卷一贯注重思辨,充满哲学色彩,善于在分歧处启发学生异中求同洞悉本质的思维。这既给了学生自主解读分析的空间,又在比较之中切中肯綮找到问题的关键。
比如古代诗歌鉴赏,虽然没有像去年那样两首诗歌并举,但是依然考到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相同点;既要理解教材中《论语》所学的内容,又要能正确解读真德秀《西山读书记》语句的内容和旨意,从而对照语境进行填空,进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孔子的观点。
“文化味”还是浙江卷致力追求的,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传统建筑一类,思考在当下怎样传承文明;文学类文本阅读则是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但并不是为追求人文而选文,而是为立意而命题,如第15题“并谈谈你的感悟”,在人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注重内涵与学生自我人生的结合,可谓细致入微,入情入理。
2013年浙江卷高考数学卷――金建军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的浙江高考数学试题仍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依然保持了“起点低、坡度缓、层次多、区分好”的鲜明特色,内容渗透着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彰显着数学学科魅力,并贴近学生实际。难度较去年有所提高,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风格依旧,稳重厚实
文、理试题风格依旧,稳重厚实,延续了以往的结构和长度、题型、题量和分值。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类题型分工明确,考点全面、清晰,保持了以往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选择和填空题由易到难编排;解答题分步设问、分散难点,采取“低起点、宽入口、多层次、高落点”的方式。各类试题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阶梯递进、拾级而上”的特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文科试题在文字表述、符号表示及图形设置上清晰流畅、简明规范,兼顾了数学学科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未在读题与题意理解上增加难度;而理科试题第15题、第19题(I)则有所疏忽。
二、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全面考查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核。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凸现数学本质,如理科第18题(文科19题);试卷立足通性通法的考查,并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代数试题蕴含几何背景,几何试题渗透代数思想,如文科第7题、第8题、第10题、第15题,理科第8题、第13题、第16题,文科第21(Ⅱ)题,理科第22(Ⅱ)题;解析几何题返璞归真,紧紧围绕核心思想、常规方法设计常规问题,不在解题技巧上作文章。引导高中数学教学充分利用好教材,减轻学生负担。
三、文理有别,体现差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今年数学试题充分考虑文理考生在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迁移上的差异。文理完全相同的题仅3题,姐妹题有6题,完全不同的题有13题。理科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概括,文科侧重形象思维和定量处理。文科试题比理科试题起点低,但文科卷第9题、第17题、第22题难度与理科相应题目难度相当,这有利于区分文科尖子生。
试卷设计了较多内蕴丰富、入口宽、方法多的试题,如理科第7题,不同解法体现了考生不同的思维品质,以此来甄别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适度创新,挖掘潜能
今年试题还有一些背景公平、题目新颖、运算量不大、思维灵活的好题,如理科第7题、第10题,文、理科的第17题等。这些题目的设置为尖子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也成了试卷区分度的保障。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对新定义的理解,及推理论证;文科题需读懂题目,熟悉不等式的性质及推理论证。
另外,今年理科试卷中三角函数不作为单独的解答题考查,但三角函数的要求并未弱化,如第4题、第6题、第16题,而第20(Ⅱ)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工具作用。这种轮转有助于保证主干知识的核心地位和重点考查。
总之,今年的数学试卷体现了新课标下的高考要求,传递了一个信息: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回归教材,克服“轻概念、重训练 ”的现象,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的自然回归,引导高中数学教学从“题型+技巧+训练”走向“概念+构建+思维”。
2013年浙江卷高考英语卷――万蒙芳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英语试题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浙江省新高考以来的风格――突出语境、强调语篇、注重人文,难度较去年稳中有降,词汇量严格控制在《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范围内。具体地说,试卷体现三大命题特点:
第一,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考点明确。这主要体现在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两个大题上。其中单项选择题题干通俗易懂,语义清晰;短文改错的错误典型常见,一目了然,考生答题容易下手,得分比较轻松。
第二,重点考查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词义辨析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于完形填空和一部分单项选择题上(第2、4、6、9、12、14、17、18等题目)。此类题目在选项设计时,各选项中的词性完全相同或属于对等范畴,并且与空前、空后文字都能形成某种搭配,起到了极强的干扰迷惑作用,提高了理解和答题的难度。考生答题时必须仔细推敲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语境中的习惯性、贴切性和纯正性。完形填空则还需要考生把握句子间的关联性、上下文的逻辑性和整体语篇的合理性,配合故事情节发展及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方可确定答案。这对考生在真实语境中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此类题目一直是英语考查的难点,考生失分也最多。
第三,整份试题语料丰富,体裁多样。素材均选自英文原版书籍、英文主流媒体以及英国中学生的阅读材料,话题涉及出国留学、广告起源、健康知识、动物试验、新教师成长经历等。内容体现英语国家文化,贴近现代人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出“以生为本”的人文特点,容易引起考生思想、情感和态度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性,较好地体现了当今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
另外,今年的英语试题一改2009年以来词汇量、阅读量一路飙升的态势,2013年趋于稳定,其中词汇量近五年来首度“涨停”,维持2012年的2800个,阅读量更是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要求略有下降。下表是浙江省新高考以来词汇量、阅读量的变化情况:
表中数据说明今年的阅读要求较去年有所下降(与2011年基本持平),选项的设计也不令考生纠结,干扰选项没有多少干扰性,这是今年英语得分高于去年的主要原因。就我校来看,今年的平均得分比去年提高了5分,达到125.1分。
另一个得分提高的原因是书面表达。今年的书面表达以“One Thing I’m Proud Of”为题,叙述一件考生得意之事,并阐述原因和启示。这样的话题给考生生活感、愉悦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考生觉得有话可说,容易打开思路并成文。正因如此,今年全省书面表达的得分较去年提高了3分左右。
总体而言,今年的浙江英语卷尊重课改,重视基础,关注人文,兼顾语言知识在真实语言情景中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份释放正能量、增进社会和谐的良卷。
2013年浙江卷高考物理卷――徐华兵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各科平均分和各题得分率已相继揭晓。今年的物理试题遵循新课改理念,试题难度不大;但题目与生活实际接触相当紧密,灵活度高。物理学科平均分67分,难度系数0.55;相对于去年略有提升。下面笔者分题型分析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以期对新一届高三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和指导意义。
一、选择题部分
今年浙江物理选择题仍然沿用往年的试卷模式,四个单项选择题,三个多项选择题,总共七个选择题。整体选择题题型常规,较为平稳。选择题分别考查了电磁波、电磁感应、光学、摩擦力、万有引力与航天、力与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等知识,涉及内容都为高中核心内容。
单项选择题部分,第14题考查了电磁波相关知识,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要熟记电磁波相关知识,即可立即作答。第15题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有关。第16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折射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大,如果学生熟悉书本上的内容,也可快速求解。第17题已知两个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也可快速求解。
多项选择题部分,第18题考查了万有引力及力的合成相关知识,学生要解决此题,必须要牢记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力的合成规律。第19题考查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热气球受到的空气阻力与热气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第20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虽然是一个压轴题,但是如果学生了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此题也会迎刃而解。总之,今年的选择题涉及的内容与去年的差不多,学生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都会感觉到得心应手。
二、实验题部分
实验题沿用了一力一电的模式,历年来,实验题的得分率不高,但今年实验题的得分情况较好。第21题为力学实验题,没有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而是更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原理及与实验原理相关的知识;学生如果在考试前熟练掌握实验原理,那么解决好此力学实验试题应该问题不大。
由于电学实验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一直是各大型考试喜好的题型,几乎每年高考都有电学实验题。但是由于电学实验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的得分率较低,一直是考生的软肋。第22题考查了电学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器材和数据处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动手认真做过实验,则拿到满分应该问题不大。
三、计算题部分
今年物理三个计算题情景都较为丰富,背景素材都来自于自然、生活和科技,这也是今年物理试卷的一大亮点。要顺利解答这三个计算题需要学生将文字描述的情景转化为物理情景,再在物理情景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一旦物理模型建立起来,学生就能快速解决这些计算题。
第23题情景来自于自然生活,取材于公园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和青藤。如果学生能够构建出一个物理模型:大猴先经历一个平抛运动再和小猴经历一个圆周运动,最后速度减为零;然后利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相应的知识去求解。第24题情景来自于现代科技,取材于科技中的“电子能量分析器”。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够在真空管中建立一个辐向电场,电场力提供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模型,充分应用圆周运动的知识,会在电场中使用力与运动和能量的角度去求解。第25题即压轴题的情景来自于科技生活,取材于科技生活中的潜艇。此题的模型是利用导电海水受到的安培力提供潜艇前进或转弯的动力,学生只要利用电磁学的相关知识就能快速求解该题。
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紧紧围绕浙江省理科考试说明,没有题目超过要求范围;考题的灵活度较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份较好的试卷。学生在考试中要想取得高分,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又不能离开书本知识。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复习中稳扎稳打,拓展思维,加强训练。
2013年浙江卷高考生物卷――徐新福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与前几年相比,结构相对稳定,延续了多年来的以能力立意。遵循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考试说明,知识点分布均衡,突出主干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整份试卷能科学、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一、回归教材基础内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试卷主要考查高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出现较难理解的免疫学知识和减数分裂等难点知识,而是巧妙地将教材中一些容易被疏忽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体现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的特点。例如选择题3,很好地将必修2教材第66页图3-13中的“RNA-DNA杂交区域”、第67页中反映出来的“RNA聚合酶的解旋功能”、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先转录后翻译”以及“一个信使RNA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等基础知识串联形成。既注重了基础,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同时,试卷注重考查高中生物的主干内容,如细胞周期、神经细胞的主动转运、遗传信息的表达、种群的出生率、植物激素的应用、动物细胞的培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动物激素、遗传定律与育种等。试题体现基础知识的组合,图文并茂,题型丰富,机械训练和简单记忆无法获得高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回归教材,回归学科的本源,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践,体现新课程理念
试题十分注重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如第30题不同盐浓度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第32题玉米抗性糯性新品种的培育以及转基因技术改良玉米抗虫性的应用等内容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践,第31题探究甲状腺的功能密切联系健康知识。整份试卷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重视探究实验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分析推理能力
较大分值的试题以实验为情境,多角度、多形式体现题目立意,对照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如第5题以图形方式,第30题以数据表的方式等。第31题设置了某同学研究甲状腺功能的实验情境,综合考查了分析与讨论,实验与探究等,一改以往以考核实验设计步骤为重的方式,考了实验目的和实验分析与讨论,引导中学实验教学由偏重实验过程向重视实验思想培养,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实现减负高质的目标。尤其是结果的表达采用了“双坐标曲线”,突出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视。
四、图文并茂,引导学生提高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本卷设置各种图文信息,考核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如选择题第3题从教材外的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图解和第5题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显示多种实验结果,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第30题给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格,考核学生分析数据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013浙江高考化学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理综项目化学教研组
今年高考化学题目难度比较适中,较往年,纯粹考查记忆的题目减少,加重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题目,但立足点仍然不脱离教材,题型基本延续往年考查形式,7+4模式。阅读性材料减少,选择题出题顺序是比较稳定,能够让考生感觉到不陌生,在填空题中有机实验题被无机实验题取代。
考查知识点侧重考查考生应用性能力:实验化学仍然是考点,对于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理解、实验步骤要清晰、实验操作要规范以及对实验结论的评价要全面,这是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需要强化的部分。其他往年考查热度仍不减,元素周期表、酸碱中和滴定应用、焓变、化学平衡、电化学、有机推断、官能团性质考查、反应类型判断等都有设置相应的题目。
选择题第10题与去年考题很相似,对于考生来说非常熟悉。在后期冲刺阶段给学生做的题基本都很神似形似,酚醛树脂的合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面孔,这次以聚合物为题来考查单体。第11题是2010年四川高考题的继续,考查电化学。第26题考查金属氢化物、氨气还原性、铜氧化物等,学生在复习时,可有意识地将常会考查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形成一条知识链条,做到触类旁通。最后有机推断题难度较去年大幅下降,仅仅考查苯环取代、卤代水解、肽键合成等。同分异构体考查,牢记口诀3610,此知识点学生们都应很熟悉,应该不失分。总体来说,今年理综化学部分比较简单,但基本功也需要扎实。
下届学生的复习,仍然应侧重实验化学,平时注重小题练习,多总结多做笔记。
2013浙江高考历史卷――李旭青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中学
今年浙江历史试题的模式体现了浙江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力求实效的要求,题型和数量保持稳定。试题形式有所改变,选择题摆脱了专题式的形式,考查的范围更广;难度与2012年基本持平,选择题难度加大;强化对历史概念、背景的理解;主干内容“涛声依旧”。概括而言,2013年浙江卷命题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一、基中有变
对高考而言,基础知识应该是整个试卷衡量学生十年寒窗的一个重要尺码,今年试卷也做到了这一点,同时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这里是考察基础知识,此结构图学生并不陌生,是按照“宗法制”形成严格宗法等级制度,其中“天子――诸侯”体现出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里受分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学习“宗法制”时,联系“分封制”,并将这种关系表述为“互为表里”,那么“宗法制”自然也是有世袭统治权。因此答案选D。学生需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形成系统的目录。由此可见高考更多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查基础知识,变得更“深”了。
二、养而不拙
“养”指历史素养,简单说就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是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知识和能力是素养的基石,历史素养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并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读这个题目应具备基本的史学素养,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所有史实都要用文物来证实,靠近那个朝代的记载人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相互印证,则更能接近真实的历史。由此可见考查历史素养时不死板,学生需有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问而俱进
历史是多面的,多角度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今年试卷更加有意渗透多角度认识历史的意识,并与时代需要相结合。例如: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问题看起来学术化,实际上规定了回答角度,降低了不少难度,很明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影响,就是平时要注意对一个问题要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并与时俱进考虑问题。
四、能而有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因此历史考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如何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就需要学生培养自身的“巧”解读能力。例如:
20.“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此题最重要的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妇女继承财产上、漏洞、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先从宏观考虑是妇女“财产关系”的问题,再从细节处考虑“漏洞”这词。综合后,答案选B。
五、概而有精
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教材中知识点是认识历史问题,解读历史问题的基础。凡是对历史知识概念的片面化或者是模糊的,非全面的理解都有可能导致无法精确地对历史问题进行解读,更不用说在解答题目时会有坚实的依据。例如:
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此题考察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A、C两项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有较强的干扰。“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最终答案选B。
2013浙江高考地理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地理教研组
做完今年的高考题,感慨良多。
地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平常练习的常规考点,但是要想拿高分也不是那么容易,这还要看学生自己分析题目、归纳总结的能力如何。有些学生可能看到题目基本能判别考什么,但是语言组织上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感觉想写又不知道怎么答才算完整。所以,今年地理题目的最大亮点在于题目发源于基础知识而又高于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题目、归纳总结、上升术语的能力。总体来说考查得非常灵活,对那些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的学生来说,分数肯定不会太高。
今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考核目标和要求均保持稳定。根据今年文综试卷的命题类型和难易程度以及试题的内容,大致有以下特点:
1.仍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2.题型稳定,各知识点模块的比重稳定。参考以下表格:
3.难度比去年略大。这是意料之中的,去年简单,今年应该略难。
4.题目和图片更加抽象。总共11道题,出现了10幅图表(2012年只有3幅);这10幅图中,为我们所熟悉的图片虽不少,但图片的抽象度和理论度提升。
5.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6.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把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今年高考的特色之一就是很多题目理论联系了实际生活,如第1题的雾霾扩散情形,第4题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综合题37题的舟山旅游和城市化问题等。不仅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7.主观题出现了填空题。浙江自主命题5年来,首次出现填空题。填空题恐怕是大家最头疼的题目了:既不像选择题那样可以有选择地推测答案,又不像过去主观题那样,即使答得不太全,也会有一些分可拿。出现大量填空题(占20分)标志着浙江高考向基础又迈进了一大步,考查越来越基础,越来越细。
据此,我们给2014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1.复习时要狠抓基础,加强地理图表分析训练,强化规范训练。
2.认真反思做过的试卷,总结经验,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复习结合在一起。
3.关注时事地理,把握高考热点。
4.考生应注重提升四种能力:即分析和解读地理图表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对大家今后的学习有一些帮助。祝愿参加2014年高考的同学们找到正确的地理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成绩!
2013浙江高考政治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政治教研组
对高考试卷的分析,以考点的总结入手可以最为直观地呈现考点分布,把握重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备考复习。
从上述考点分布分析可以看出,今年浙江文综卷政治部分的分数分配与往年相差不多,经济生活设题仍然是最多的,占32分;其次是哲学与生活;再次是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最后是国家与国际组织。浙江文综卷的12道选择题中,3道是经济生活的,3道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哲学生活有4道,政治与文化生活各占1道。国际和国际组织常识依然没有考查选择题。
在考试题型上,今年的变化也不大,选择题依然有漫画题,简答题中仍然有图表分析题。但是我认为今年政治部分的难度比去年稍高。
在对经济生活的考查中,考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之前4年都没有考过的点,这个考点是这几年新考查到的考点。不过这道选择题(25题)比较简单,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除此之外,24题考到的是汇率的变化,这是货币的本质的考点,也是之前几年经常考到的考点,所以难度不大。26题是漫画题,这道漫画题的主题表现还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只要认真审题,还是比较容易能做对。40题的(1)小题是图表分析题,也是很常见的题型,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分析“材料二”的时候不能遗忘“注”的内容,否则容易丢掉踩分点。40题的(2)小题涉及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考点,这个考点也是之前几年几乎没有涉及到的一个考点,所以显得比较有难度。
在对政治生活的考查中,首先是选择题32题,考查的是“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个单元,这是这5年来浙江高考第一次涉及的考点,尤其是简答题部分,41(2)小题与往年考查政府和党的知识点不同,今年非常新的考到了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个考点,考点是我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出其不意的,所以今年政治生活的15分不容易获得高分。
篇6
1.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和试卷,调整备考观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说明,特别是与福建卷考试说明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加强对考点研究,分清主次,理清条理,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实施“能力立意”“发展素养”的高三课堂教学,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程度好的学校侧重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2.根据全国卷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特点,调整备考目标和训练方法。
由于全国卷和福建卷试题考题型情境素材、问题设计特点等的不同,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同。全国卷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和指导。专题复习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要通过专题复习教学总结专题规律,做到精选精练,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反复训练;核心内容,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专项训练。教师通过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包括思维方法、答题顺序、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化等。
历史论证题是全国卷的压轴题,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此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主要有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讨题。历史阐释题是对历史观点结论的说明,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这类试题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只要对观点进行解释和支撑性的说明,能自圆其说即可。历史探讨题是对材料和题目中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评论、探究,既需要学生指出观点是什么,更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思维和论证含量要高于历史阐释题。做此类型题目要提炼和确立观点,作答时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观点;观点的确立与选择的论据是与观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支撑观点的那些史实。答案要体现“论证性”的特点,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层次清晰,逐级深入阐释,实现抽象概括、理论升华。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将新的史学观点和成果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认识水平。
3.夯实基础,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理解基本历史观点,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第一阶段复习,专题史复习,实现基于教材专题的“纵通”,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高考不强调覆盖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做到全、准、细。“全”即复习要全面,全面地理解案鲋识点、考点,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细化和落实;“细”即注重细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等等。复习中始终突出主干,同时立足教材、依托教材、透析教材。在历史知识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整合:①必修内容之间横向整合。②不同版本之间整合。③必修与选修内容整合。
第二阶段复习,断代通史复习,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整合历史线索,疏通历史脉络,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构筑整体认识。
4.加强时政、史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适应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要求,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拓宽复习视野。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复习中要重视史观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篇7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各省市共考11次,其中2015年、2016年共7题,其中两题都是云南的考题,可知是高考高频考点。
二、夯实基础
基础主要从条理化、分类化等角度着手,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核心展开,示例如下(详细内容略):背景,时期,代表,口号,指导思想,概况(前期、后期),评价(积极性、局限性)。
我所教的学生,是乡镇高中的学生。学生基础差,行为习惯散漫,所以教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做,我一般让学生以背记、默写等方式巩固基础知识。
三、拓展思维
以时代背景为基准,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以整体、全局视野,拓展学生的历史解释的逻辑思维素养;以史料为引,训练学生的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以的重要概念“中体西用”的理解为例。
1.含义
【史料引用】
“1861年,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李鸿章等人也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也”, 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
史料的引用,一则让学生熟悉史料,二则让学生从史料从获取信息,得出结论:“中体西用”是保留中国固有的制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就是“器物”。接着从具体概念着手,让学生清晰地认识“中体西用”的含义。
【历史解释】
“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2.评价(历史背景、整体观、全局观)
(1)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魍晨蚣埽取得了合法地位。从中国发展历史背景着手认识中国走出“天朝上国”迷梦过程中的重要性、艰难性,同时从世界整体的角度,弄清中西关系发展的渐进性。
(2)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而产生了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局观的角度认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重要意义,熟悉历史的时序性和逻辑性。
四、训练方法
全国卷历史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的得分是高考历史成绩的首要影响因素,所谓“得高考选择题者得高考天下”。基础为根,思维为干,方法则是枝叶,有枝叶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树,做题的方法往往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效率。现在简单说一说讲课中常用的方法――四大辨析法 ,其贯穿于审题干、看设问、辨选项的整个过程。
时间辨析:用时间进行分析,辨析清历史时间可以说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教材辨析:把选项和教材的具体知识联系,一般史实性题目居多。
关键词辨析:找出材料中具有提示性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术语、历史的特殊名词、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对应度的辨析:选项是否符合史实;选项提法是否过于绝对;材料、选项、设问是否一一对应,如关键词是否一一对应;是否都是过渡性的表述(逐渐性的、过程性的);是单一还是比较性的描述。
【例题】
( 2016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I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考点】
篇8
在活期储蓄与国债这两种投资对象之间,某投资者选择了活期储蓄。那么,他看中的是活期储蓄的( )
A.风险小 B.信用度高 C.流动性强 D.流通性强
储蓄这一考点往往被忽视甚至遗漏,而本年度银行业改革力度加大,股票市场跌宕起伏,这些因素又决定了复习时不能忽视这一考点。要想做对这道题目,必须了解储蓄和国债的区别,了解储蓄和股票的区别,正确答案为C。
二、抓热点,这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政治考试,历来都不回避热点问题,都是迎着热点问题上,所以,在抓考点的基础上,抓热点就显得尤其重要。怎么做?首先,教师要对年度国内外重大时政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以精练的、概括性的语言整理成文稿,并根据考点从合理的角度编制出题目。其次,在学生诵读文稿了解了这些重大时政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题目,以达到运用的目的。通过抓热点,能使学生了解该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关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同时,也能有效地发现重要的考点,准确抓住重要考点。瞄准重点不放松,高效率也就水到渠成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疟疾是世界性流行病,人类一直在寻找治疗方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设备,广泛筛选寻找抗疟有效提取物都没有成功。后来,受古代名医葛洪的启发,利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191次试验,成功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如今人类依托化学合成技术,已实现青蒿素批量生产,上亿人因此获救。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屠呦呦团队提炼青蒿素所使用的设备、方法及技术手段都是客观的,其实践的过程及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2)实践具有能动性。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说明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通过团队合作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从古代青蒿治病到今天青蒿素的批量生产,说明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
这是一个热点问题,只要学生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一事件比较清楚,并熟悉实践的特点这一基础性考点,得高分是必然的。
三、抓错点,这是所有问题的中心
回顾学生做过的题目,做错的很多,但错来错去,无非就那三十多个内容。怎么做?首先,收集学生的典型错题并按考点整理归类后,让学生重新做一遍。其次,对学生二次做错的题目重点阐释,并找到相应的考点。第三,让学生自己在错题和对应考点的反复复习中感悟、纠错。通过抓错点,先纠正错题本身,再总结出是哪些考点上的问题。这样做,能避免再做大量新题而耗费更多的时间,也能使学生对错的内容更加清楚,思路更加清晰,正确率更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纠正错点做彻底,高效率也就自然而然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有7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工荒。同时,不少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要从根本上破解用工荒与求职难并存的难题,就必须( )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B.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
C.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权益
D.畅通就业信息,完善劳动力市场
这是一条高频错题。要想做对这道题,必须抓住“根本上”这一关键词,应该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所以选A,其他选项都不适合。解决了这一问题,经济生活中“根本上”一类的题目,就都迎刃而解了。
篇9
2.通过新材料和新情境来考查历史知识。选择题全部都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丰富历史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堂的魅力,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选做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超越了教材,如王莽改革、社会主义政党议会选举都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试题通过出示材料,让学生根据选修课学习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分析问题。
3.试卷渗透全新的历史学科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历史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革。试卷在考查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体现了全新的历史学科理念。
4.试题的评价借鉴了SOLO评价法,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如必做题第40题第3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近代金融发展的条件从社会环境、法律支持、市场基础、金融秩序等角度进行阐述,并特别强调了史论结合,表述要准确通顺、逻辑严谨,否则将酌情扣分。SOLO评价方法根据思维层次来打分,而不是根据采分点来打分,不提供标准答案,阅卷教师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而要深入领会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由于山西省是初次进行新课程的高考,所以没有完全按照SOLO评价法的要求去做,但这道题目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方向。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如: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设问的要求等。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材料中的信息;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文字阅读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差,以致出现了误判;不能将知识和材料中的信息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等。
4.不会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问题。首先是语言概括能力差。如:概括归纳不够精练、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再次是表达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如: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不清晰。
三、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1.正确发挥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是我们取舍、细化历史知识的依据,是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依据,我们要对照考试大纲理清考点。考试大纲中有哪些考点,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如何运用这些考点解题等,都要认真思考,然后画出知识网络。要逐条钻研考试大纲,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明确考查的知识和技能;认真研读分析课本,归纳出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抓住基本概念,理清基本线索,记住基本结论。
篇10
从文字呈现来看,2018年《考试大纲》与2017年相比,考试范围与要求等方面没有变化,体现了高考的稳定性。
2.能力要求
2018年《考试大纲》在能力要求上仍突出学科特点,强调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强调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语文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二、不变之变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文阅读
论述文阅读在2017年的高考中变化明显,我们以全国卷Ⅰ为例,可以看出以下两点:①选文和选项的长度变短,2016年选文1087字、选项50字左右(最长的59字、最短的46字),2017年选文863字、选项长度是34字左右。②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所变化,2017年新增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2018年论述文阅读可能会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实生活等多个领域中选取阅读材料,选文及选项的字数可能与2017年一样。除了2017年已考考点,大家还要关注论述文的结构以及论述文阅读中的逻辑推断能力两个考点。
2.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7年全国三套卷既考查了小说,也考查了散文。形式上为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赋分为“3+5+6”。
2018年,体裁和形式很可能会延续2017年考题形式,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
3.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7年,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形式上为两道客观题(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和一道主观题,赋分为“5+3+4”。
2018年可能会继续考查非连续性文本,但人物传记仍不可忽视,考查形式可能与2017年基本一致(可能取消五选二的选择题,变成好评改的四选一选择题)。内容方面,可能会考查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新闻、大家需要知道的新科学技术以及有关哲学、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2018年文言文考查形式上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可能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如何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侧重挖掘古代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2.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的考查2017年变成了一道“五选二”的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2018年可能还会延续这种形式(分值可能有微调,如由原来的11分变成10分),主观题会从更小的细节入手,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
3.名句名篇默写
2017年名句的考查成了两道小题,其中一道有两个空格、一道有三个空格。2018年可能会继续考查情景式默写,但是考两篇还是三篇,则要看命题人的随机选择,且分值可能略有回升(由5分变成6分)。无论形式如何,大家在复习备考时都要加强对名篇名句的理解。
(三)语言文字运用
这个版块“不变”的是成语、病句、补写连贯的考查,有可能“变”的有两道题:
一是“得体”题,2017年考查的是敬谦辞和客套用语,2018年可能不会再考这类内容了。如果保留此类题目,可能会从词语适用对象、范围等角度设题;这道题极有可能会替换为其他类型的题目,比如很长时间没有考过的句子仿写、变换等。
二是“逻辑”题,2017年对逻辑考查的考点是“准确”,但考查的角度是“逻辑推断”内容,如果2018年继续考查的话,可能会选择其他出题角度,比如从推理方法(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归谬法)的角度、从给出条件写出结论的角度,等等。
当然,也有可能把这两道题中的一道去掉,换成“小作文”的形式。比如给出一段材料,要求考生写出对该材料的看法;或者给出一段话,要求考生理顺这段话的思维流程等。
总而言之,语言文字运用这个版块一直以来是高考试题的“试验田”,每年都会有新的题型出现。但无论如何,考查的还是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的能力,这就为我们复习备考提供了方向,即只要我们把自己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提高了,考什么题也就无所谓了。
篇11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近年不同模式的高考试题的走向呈现共同趋势是突出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作为考查思维的载体或工具,能力立意,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融合。大量主观性试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和变式,有的试题不论是题目还是答案都直接来源于教材。“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一条永不褪色的命题灵魂。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是最能体现学科的核心,最有用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前一阶段考生进行了大量的强化训练,这是必要的,但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忽视了课本,基础知识遗忘现象很严重,一问三不知,为此,考生要走出题海,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回归《考试说明》。认真阅读课本,阅读《考试说明》,弄清考试范围,将《考试说明》的考点在书本上一一落实,把每一课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努力做到主干知识网络化,每个考点“点点清”。考生通过“回归”,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把握“核心知识”,绘制“知识树”,达成知识的完整建构
要关注高考“核心考点”。高考考点有很多,最后阶段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抓住主干知识点。经济生活要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汇率问题、价格、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消费、生产、劳动、就业、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治生活要重点把握:政府、公民(特别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党、外交政策,文化生活要重点把握: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哲学生活要重点把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法,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绘制“知识树”。打破章节界限,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线,将教材中知识点整合成知识网络,在头脑中构建有关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政府”、“国家”、“政党”等主干知识时,不仅要在政治生活模块内去掌握,还要将这些主干知识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在四个模块内将有关这方面知识整合起来,力求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四个模块知识合理自如的分析同一个问题。
三、关注“失分点”,查漏补缺
高考复习最后阶段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符合高考要求和课改趋势的典型练习去练练手,原则上不宜再做太多的模拟试题,这时要学会向试卷要分数,“找试题做,不如找错改错”,前期复习中的错题、疑问、疏漏都是宝贵的增分点,对这些内容要进行自我补救强化复习。将以前做过的试卷认真整理一下,分析错题的类型,弄清错在哪里,是基础知识不牢还是答题方法不对。如果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则可以选择几道类似题进行强化,比如经济生活中的“计算类”、“因果类”,政治生活中的“评价、认识类”、“意义类”,哲学生活中的“漫画类”、“名人名言及古诗词类”等。要学会将不同试卷中的同一个考点、同一个热点放到一起,认真分析问题设计的角度、命题规律及答案的差异,寻找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做到触类旁通。
四、盯紧社会热点,把握命题的兴趣点
重大时政热点和教材重点的结合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着力点,各地高考题都是以某一社会热点为依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来设置情景,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学生对相关热点问题分析认识能力。因此,关注热点问题是政治备考的不二选择,热点问题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效热点,近年来高考命题对长效热点关注有所增加,比如:资源环境能源问题、民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和平与发展。对长效性热点,在复习时,考生要思考其不同命题角度,从多方面加以掌握。考前复习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热点:1.理解十精神方面——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阐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倍增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10年翻两番);2.“中国梦”及实现途径;3.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4.调结构促转变等等。在复习时,要努力挖掘热点所体现的考点知识,将时政热点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角度去考察,建立双向细目表。
五、保持积极心态,做好考前准备
高考在即,来自学校、家庭、自身的压力使得不少考生心态发生了变化,越临近高考越感到这有问题,那有问题,感到越学越糊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认识到压力并不可怕,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其次,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我努力了肯定行”,“ 我不会,别人也可能不会”。要通过适当途径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心态平和了,冲刺阶段的复习才能有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篇12
从高一年级开始――高二年级(上)期中考试,前后两个半学期。
(二)主要任务
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学考全部内容的新授课
(三)具体安排
高一上学期,完成必修1;高一下学期,完成必修2;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文理分科后,此为理科的进度要求,文科按高考节奏进行)。
(四)教学特点
具体要求:从实际出发,精讲精练,减负高效。每课随堂必练5―10道选择题,当堂巩固。课后不留作业。(此为文理分科后的理科要求)
(五)考试检测
这是我们学校的成功经验,五次考试均由学校统一组织,即高一(上)期中、期末考试,高一(下)期中、期末考试,高二(上)期中考试。
这五次考试非常及时必要,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很好的检查、监督、引导作用。
(六)注意事项
1.学校要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功能要求学校平时按课程标准开齐各学科课程,并且开足课时。这既是规范办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取得理想学考成绩的前提条件。我校在这方面做得一直很好,例如,高一未分文理科时,各班政治每周都是2课时,高二分文理科后,理科班政治每周仍然2课时,这就为我校取得优异的学考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做到认真上课,优质高效
近两年的学考试卷表明,政治学考知识覆盖面对3个模块,12个单元,均达到100%全覆盖。对30课题覆盖了25―26课,覆盖率85%以上。由此可见,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覆盖面比较广,因此,教师的新授课一定要扎实全面,不留盲点,否则,临时突击将会捉襟见肘,成绩不会理想。
二、学考复习要依据考试大纲,突出重点
(一)时间安排
从高二年级(上)期中考试后到寒假,前后半学期的时间。
(二)主要任务
学业水平考试全部内容的复习课
(三)具体安排
每课时复习一个单元,每两周4课时复习一本书(文理分科后,此为理科的进度要求)。
(四)教学特点
具体要求:每课时复习一个单元6―7个重要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巧记活用。当堂完成,不留课后作业。(此为文理分科后的理科要求)
(五)考试检测
即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高二期(上)期末考试,范围:学考全部内容(文理分科后,文理科的进度、范围应有所差别,此为理科的考试范围)
(六)成功经验
2014年政治学考内容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共145个考点,以及年度间重大时事政治。
具体考试目标和能力要求由低到高表述为了解(A)、理解(B)、运用(C)三个层次。其中了解层次的考点71个,占49%,理解层次的考点59个,占41%,运用层次的考点15个,占10%。由于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包含了低层次的目标要求,因此在命题中对于要求达到较高层次的知识内容,可以出较低层次目标要求的题目。
为此,我校政治教师特为学业水平考试专门编写了学案――《大开八中学考复习学案》。以单元为单位,把B、C两级的考点,作为复习重点编入学案。
1.学案的编写依据
辽宁省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思想政治教科书(必修1、2、3);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备考经验。
2.学案的编写数量
本学案以单元为单位编写、使用,每个必修模块四个单元,一共编写了12个导学案。每个学案B5纸一张的量,包括教师依据考纲提出的问题,学生依据教材整理的答案。一个必修模块四张B5纸,印刷为一张试卷纸(正反面),这样,全部学考重要考点被浓缩为三张试卷纸。考生人手一份。
3.学案的编写体例
问答式。每个学案都是由5―7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是由“提问”和“回答”两部分构成。问题由教师依据考纲提出,留白由学生依据教材回答。例如: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B级考点)
(2)我国财政的作用有哪些?(C级考点)
4.学案的具体落实
理科从11月进入复习开始使用导学案;一课时完成一个学案,复习一个单元,两周4课时一本书,半个学期3本书。文科则把学案作为寒假作业,由学生在假期独立自主完成。效果也非常好。
5.学案的效果反馈
本学案目标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使学生复习备考有了抓手。并且好、中、差学生都可用,提升快,效果好,因此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三、考前强化要依据考试说明,巧练精练
(一)时间安排
高二(下)开学――学业水平考试,前后共3周的时间。
(二)主要任务
考前模拟训练和强化重要考点
(三)具体安排
1.自测三次
教师自选自编模考试题,利用政治课组织考试、反馈、改进、提高。
2.模考三次
第一次,3月1日,开学即考,目的是检查学生寒假复习效果,发现问题,查找漏洞,引起重视。(如果学校不组织考试,学科自己也要利用上课时间自行检测,非常必要)
第二次,开学第一周末,最好由学校统一组织,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合场分卷考试。
时间150分钟,第一个50分钟发、收地理试卷,接着第二个50分钟发、收政治试卷、最后第三个50分钟发、收历史试卷。(这是学考答题纸的顺序)让学生体验各科的题量、时间的安排等。
第三次,开学第二周末,最好由学校统一组织,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合场分卷考试。
与第二次不同,开考同时下发三科试卷,结束同时收三科答题纸。考试期间150分钟,完全由学生自主支配,先答哪个学科,用多长时间,完全由学生自行安排。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学考程序和模式,把一切问题都暴露并消灭在学考之前。
(四)注意事项
1.重视样卷
学考前这六套模拟试题,一般都要本校教师自己选编,试题的质量和导向对教师也是挑战,所以要利用好近三年考试说明中的样卷和题型示例,以及近两年的学考真题。
经研究发现,2012、2013两年的政治学考试题,虽然没有一道是当年题型示例或样卷中的原题,但有一些是依据题型示例和样卷改编而来的试题,特别是2013年,此特点更为明显。改编的方法通常是换材料,其核心考点并未改变。
2.降低难度
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高考,千万不要把高考模拟题直接用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模拟训练。
降低年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材料提示答案,考生读完材料和问题,答案即呼之欲出;材料的选择非热点即经典,学生似曾相识,没有歧义,不设阅读获取信息的障碍;设问搭梯子,在材料和选项之间架桥,问法直接、精练,不拐弯抹角,不做任何干扰;选项的设置为四选一,或组合选项四选三,少有四选二的;答案降低难度,知识要点都在教材上,非常明确具体,结合材料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替代答案设置灵活多样,等等。
篇13
高三复习课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样学生才能按自己的理解方式透彻理解知识,做一个好的“仓库管理员”,将知识有序摆放,需要时能在短时间内准确“提货”(调动和运用的能力)。比如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整合方面,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将所学知识形成网络。画出每一课的知识网络图,画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知识网络图,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就宛如进入自己很熟悉的房间,什么东西放在什么位置闭着眼睛也能找到,从而提高对知识把握的层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可以课、单元或专题为单位,抓住其中主题与核心词汇,联系相关知识点,将其拓展延伸,从而将整本书串联成一个整体,将书“由厚读薄”。在已构建的知识网络之上,还可以逆向复习,填充和拓展相关的知识,将知识“由薄读厚”。
2、深究考纲,把握命题的方向。
考纲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考查知识和能力的风向标。在复习中,考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做到:一、领悟考纲精神,把握考点内容。要分清教材知识中,哪些是考点,哪些是非考点;哪些知识点过去曾经是考点而现在不是考点,哪些知识点过去不是考点而现在是考点,这就需要教师拿出近几年的《考试说明》来对照今年学生手上的《考试说明》带领学生做到针对性复习,不做无效劳动。二、理清考点归属关系,深刻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可经常看着考点在大脑中放一放“电影”,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知识“树状图”,不断对考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大脑中构建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最终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做答时才会根据命题要求有的放矢的整合知识要点,提高答题要点的准确率。
3、关注细节,成就高考的完美。
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就越具有决定意义,越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品质。要成就完美,必须关注细节。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关键词,准确记忆,搞清易错易混点。
无论是对基本概念的记忆.还是弄清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都要力求准确。政治学科考试非常看重考生的辩证思维,经常以选择题或辨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基础知识。教材中很多关键性的语句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如党和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的考查,出题人就在“执政”和“行政”两个字眼上考查学生对党和政府的区别和联系,这就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准确记忆,不要上当。
(二)循环记忆,巧妙利用遗忘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的规律。遗忘速度先快后慢,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尤其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以政治课的一轮复习为例,复习周期最长,通常《经济生活》的复习先进行,若等一轮四本书复习完全结束后再复习这一内容,恐怕已忘得差不多,所以就要善于利用遗忘规律,采用循环记忆法:除了复习当天的内容外,每堂课要安排10分钟的时间将以前复习过的内容再记忆。这样只需花很少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效率自然较高。
(三)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以考代练,优化精选试题,通过检测找出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练、讲、再练、再讲,通过不断的讲练、练讲,教会学生主、客观题目的答题技巧。如客观题目中的排除法、一材多用法、代入法、逆选法、因果联系法等;主观题目中的精读法、材料联系法、标号法等。教会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
二、高考时政热点的备考策略。
1.掌握方法,提高应对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
知识运用的方法在书本之外。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尤其主观题,其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因此,对热点专题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的分析,都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角度展开。在时政热点的复习过程中注意,了解其背景,着力于记住重要的时政术语,答题时可以恰当加以运用,从而升华答案。也就是把时政热点当成一个载体,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解读,通过这个过程达到提升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复习:
第一,以知识带时事,即以教材知识为主,联系时政热点,把与其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掌握。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掌握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些具体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再结合目前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将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原因、手段进行全方面学习,达到对知识深度的把握
第二,以时事带知识,即以时政热点为主,联系教材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热点问题。如“中日争端”问题就可以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理论进行分析,达到对知识广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