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如何达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传统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力。第四,盲目设专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能体现出其教学的特色。还有人认为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市场对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受本科工商企业管理教材的影响,工商企业管理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特别是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工商企业管理案例不断涌现,然而所使用的教材却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3.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方式落后,工商企业管理学习方式僵化
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显然此种方法不仅不利于工商企业管理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丧失。
二、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
1.人才需求量分析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是具有很广的适用性的、社会经济各领域有广泛需求的专业。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有用武之地,社会各领域、各单位也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据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需要若干名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计算,各种工商企业每年需要增加大量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2.学历需求分析
过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盲目跟风,过分看重学校的名气,在招聘时明确要求“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片面追求高学历,要求必须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但是实际上名校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人才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历不再是评价毕业生唯一的准绳,企业更为看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3.需求结构分析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竞争将更加激烈,具有较强职业能力者将能胜出。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普遍不高,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
三、加强高职专科层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本位”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的契合协同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
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能力"概念,英文为competency,并建立了冰山胜任能力模型,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他认为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这些区别特征后来被称作胜任能力,认为胜任能力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例如,绩效出众者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即能够发现问题,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笔者认为:胜任能力是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整合与协同。
因此,我们可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兰博士的胜任能力模型理论为支持, 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胜任能力模型和体系,以帮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达到就业岗位的能力胜任的需要,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营销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考试,以帮助学生将来能适合在各种类型工商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工作。
1.专业能力
即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有牢固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一名合格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都应相当熟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既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创业管理、经济法等课程的知识,还要进一步加强绩效与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实务、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课程更深入更完整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专业技能,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
专业胜任能力的获取和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的文献研究法,行为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实训作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工学结合,即加强校内“工商企业管理实训中心” 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实现“职业实训校内化”,建议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与本院专业教师共同努力,在校内规划建设实训室等让学生在校内通过仿真的教学环境,锻炼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操作技能。在加强校内“工商企业管理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众多,应力争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拓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争取企业或事业单位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或长或短的顶岗实习和实践机会。
2.社会能力
即职业素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普遍比较看重。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要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时刻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迎接挑战,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所有工商企业管理从业人员最大的共识和其执业的重要因素。
3.方法能力
即通用胜任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等管理能力。
“全员营销”意识的深化,工商企业管理工作有自身的准则和工作流程,与企业内部的众多部门,以及与外部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微妙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成果的好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企业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篇2
1体验式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最青睐的,就业带来的压力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毕业生到底缺少什么,怎样通过高职教育让毕业生成才?”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低、工作态度不端正、综合素质低、沟通能力不足等现象,企业在不断“质疑”着高职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计划力、执行力、领导力上比不上有工作经验但文化层次不高的管理者,难道是教育无用吗?对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但教育却落后于市场需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相应管理能力,能协助或独立解决企业运营或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具有独特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专业教育还是停留在“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即便是运用了多媒体、案例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理想化的接受专业知识,少有反思和内化、提炼的过程,这是管理类专业的通病。
笔者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的技能就是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独立性和独特性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是在自我经历、自我形成经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形成的,绝不是在课堂上理论“填鸭”,“理想化”案例分析,要获得管理的经验、独特的方法就要通过“体验式“的教学。
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事件或事物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情景再现,让学生真实融入情景中主动“试错”,一旦发现问题让学生主动自我反思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一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成为体验式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体验式教学也可叫“试错教学法”。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困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从现实情况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困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不足、资源不足、课程约束、创新乏力四个方面。
2.1缺乏实践教学意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将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把这些专业当作高校市场化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无疑造成学校对该专业的投入偏低,领导的不重视导致教学任务中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外实训资源严重不足,是直接导致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大学毕业后就到高职院校任教。这些教师没有接触过企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低下,教学过程中,理论水平高,可到了实际操作就只能“望洋兴叹”,与社会和企业接触少,实践的意识自然不高。
2.2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资源不足、专业投入不足。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教师要既能教又能做。但从实际情况看,学校在引进师资时,通常对学历、职称比较关注,而对引进人才的专业实践背景通常关注较少,有不少专任教师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更不要说从事过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锻炼。有些学校甚至为了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而聘请与专业不符的教师来任教,专业性受到“质疑”。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专任教师的授课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在聘用兼职教师时,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难以找到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教师,外聘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基本雷同于专任教师,体现不出外聘教师的真正作用。
鉴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可以说企业是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最好的平台,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企业管理生动丰富的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资源,但高职院校普遍难以获得这样的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成为各大高校争相追捧的资源,但又大多处于重在挂牌、轻在建设甚至不建设层面,相当多的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显得有心无力,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无法落到实处,或者变相为为建实训基地而建实训基地,使用率和适用率低。
2.3实践教学创新乏力
就高职而言,创新乏力表现为:传统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教育思维禁锢着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使该专业基本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教学组织过程中,过于信任本科教学的一套模式,不愿或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仍采用传统评价体系,扼杀了创新动力;对创新的外在激励不足,外部环境对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不够,抑制了实践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2.4实践教学误区
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往往错误地认为跟工科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一样只要上课是操作课就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但就管理学科本身而言,管理技能的获得是通过经验的积累慢慢形成,教学的教会并不能让学生领会,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想法才是管理学科学习的目标。所谓的管理能力就是学生自身的策划力、领导力、控制力、预测力,这些能力要通过管理思维的形成而形成与工科的实践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也就更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研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需要大量的实习和实训资源,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学校来说,从经济方面很难能够支持建立较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很难在校内组建真实团队让学生去培养管理的能力。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依托于学生自主参与电子商务项目,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辅导,学生实战中“试错”,并获取经验、反思,再到自我提升。
电子商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涉及的课程有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协调、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国际贸易、报关等课程,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涉及经管类各个专业,以电子商务项目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资源是再好不过;另外电子商务涉及服务和管理,也涉及政府、工商、金融及用户等诸多方面,进入门槛低、成本低的特点也是其成为体验项目的原因。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前期准备阶段;“试错”学习阶段;反思、提炼阶段;再实践、检验阶段。
3.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应将课程分为基本课程和体验课程两大类,课程开始的比例为1∶1,也即一周有两天半的课程开设都是体验课程。在基本课程开设的是工商企业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比如管理学基础、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等,接下来是开设引导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已有的资源组建电子商务团队,并形成电子商务项目报告书,内容包括项目调研、项目操作的方式和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算、筹资方式等,让学生团队做一个初期的项目规划,并让学生做项目答辩以及心理素质测试,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并最终确定项目。
3.2“试错”学习阶段
当学生完成项目答辩、心理测试,项目就正式启动,学生在自己的项目中充当主角,电子商务项目是真实的,并由团队自负盈亏,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当开设体验课程时,学生可将团队的电子商务项目带到体验课程上,实际的上课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自有渠道去操作电子商务相关的实务,操作媒体可以是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发挥完全靠学生,教师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课堂上教授。比如在淘宝开店后如何做活动,选择直通车、满优惠、满包邮、聚划算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做活动的方式,并将效果通过文字或图表、图片的方式做记录,以此来评价该活动方式是否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经营或运行项目各活动或环节,直至“错误”出现,团队自主讨论修正。
3.3反思、提炼阶段
由于操作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反应快,每个决策可直接通过市场数据得到反应,学生通过系统、互联网来评估每个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最直接的如消费市场在萎缩、消费者投诉多、无人访问等问题的出现,那只能说明团队管理不到位、管理方式有误,需要学生收集横、纵向数据分析,让团队自己讨论反思,并形成团队的一致整改意见,如果出现分析困难、意见分歧就向教师“求助”,学生团队将过程记录并整理填写入项目报告中。体验课程可开设经营管理、沟通与协调、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4再实践、检验阶段
市场是检验决策、方法最好的手段,鼓励团队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整改,再重新操作电子商务项目,通过反馈数据来检验决策、管理方法是否合理,如果效果明显、决策正确,可以将该方法总结提炼并作为下个阶段的项目的准备。
四个阶段的运行模式是循环的闭环,好比在做电子商务项目的质量管理,每一次的循环过后是学生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策划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采购能力的提升跟经验的积累,并形成团队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提升后的团队可以将项目设定下个更大的目标依次循环。
4结论
篇3
1完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
通过进行科学的社会需求市场调研,认真分析调查数据和结果,切实完善课程设置,务必使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相吻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基本技能培养与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及内容,紧跟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通过教学改革,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培训,充分掌握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紧贴行业发展情况,将企业实际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毕业即可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岗位要求。切实做到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经营过程相通、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通、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相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大力开发校企合作,落实产学结合
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常规教学模式运作,使企业界和学校双方能够相互深度介入,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同时,形成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方能做到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经营过程相通、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通、学生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教学场所与职场环境相融、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相融、学校理论考核与企业实习评价相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对接。
篇4
0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该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如人事助理、行政助理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业务技能。
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理论传授而忽略实践,学生参与程度低,缺乏主动性,且缺少具体项目实践的经验,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顶岗实习难度大,即便进入企业实习也大多分布在一线岗位,很难进入管理岗位顶岗,尤其是全班顶岗制实习,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传统教学不足及国家政策的驱使下,笔者积极地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使之既符合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需要,又增强学生的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的:首先进行团队建设,模拟创立公司,并以此为背景,分配岗位工作任务,同时参考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内容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整合成三个大项目,即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使用,然后再将三个大项目分解成十四个子项目,给各个子项目安排特定的工作任务。课程项目安排如图1所示。
2 课程内容设计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具体任务,本文以模拟公司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具体做法是将教学内容分成十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着特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或提升自身某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表1。
3 课程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以项目六“现场招聘”中的第四个任务“现场模拟招聘(实训)”为例进行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4 项目教学法总结
①构建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可以有效提高该课程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首先进行团队建设,模拟创立公司,以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背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项目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及顶岗实习的欠缺,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②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在教师带领工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在实习过程中除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接人待物、沟通表达、情绪管理、人际相处、冲突处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项目化设计中新增内外形象管理、沟通技能开发训练、素质拓展等项目,增强了项目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5 项目化教学效果前后对比
篇5
让学生确立目标成绩并制定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在学期末考核前再让学生陈述本学期的课堂表现成绩,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与认知,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将学生的总评成绩与考试分析反馈给学生。通过初期确立成绩、考核前陈述成绩、考核后反馈成绩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知到目标的最终完成是需要自己的过程性努力来实现的。
(三)教学计划弹性化
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更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因而,在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计划制定时,更突出基础性与应用性,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而对其余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能力与未来职业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改变固定的周课时分散教学,采用集中式授课学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随之进行课程考核,获取相应学分,并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学习新的内容,而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利用超星学术视频等自学系统外加教师的课外辅导继续学习,掌握之后再进行考核。这样通过实施差异化教育,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模块化
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打破目前课程体系的“刚”性结构,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教学内容内部的逻辑性分成相互独立的学习模块,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以充分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模块可以分为理论内容模块和实践内容模块。其中,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分为基本知识、调查技能、整理技术、分析方法四个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分为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是数据的录入与编辑、图表制作等,应用模块主要是理论教学中的问题用E' XCe计与SPSS进行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定制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
(五)教学过程互动化
篇6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27-01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
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
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
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
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3.教材使用:不是用理论性太强的教材,自己编写教材,侧重实践性和案例突出。组织本学院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编写,使之与各自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近几年,我系教师编写出版了《管理学原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等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本着删减理论、突出实践性的原则,加强实验课程、实训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案例等教学辅导资料和习题的建设为教材建设的重点,结合实际编写课程实训资料,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需要,确保了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4.实验课程:增强实验课程的课时,合理安排实验课程的时间。实践教学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同时也是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初步体现。
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主干课程,体现所学各个方向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此实验课程安排在第7学期,要以其他的专业方向课程为基础再进行实验。实验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实战竞赛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模拟企业现场的实战气氛,使学生们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体验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使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体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等.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2)
2.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篇7
现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1.共性趋同
不少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培养目标定位偏高
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3.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中专、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区别,层次性不明显,从而使毕、并生特色不鲜明。
4.适应能力差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行业教育或岗位教育,无论在教育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设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专业”性质,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因此,急需我们加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改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特色培养
要确定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工商企业管理岗位群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商企业管理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依据,合理定位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格,构建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专业技能训练新模式。坚持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服务的思想,强化外语、计算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以科学管理技能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强化实践性、应用性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针对性培养,加强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许多管理、财经和经贸院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室,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人事管理、经营决策等实验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南京大学将投资建立“商学院实验室”,项目主要涉及理论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领域。
3.实践与理论并举,措施得力,注重实效
(1)领导协调工作。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学校的统筹规划和部署,得到教务、规划、人事、财务、设备、科研等部门的协调与支持。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使每位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调动全体教师投人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鼓励教师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考取经济管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深人社会、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挂职锻炼、培训服务等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技能。还可以聘请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83-03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实现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素质、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全面提升。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训练为主导、兼顾学生后续发展”的构建理念,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开创了“术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模式,为本专业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为了践行“术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术科教学模式综述
(一)“术科体系”课程开发思路。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将课程类型分为“术科课程”与“学科课程”两类。“术科课程”以核心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为目标。因此“术科体系”的课程是以提炼核心能力,将核心能力分解成能力模块,针对能力模块设置术科课程,围绕术科课程设置学科课程。配合能力的提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参加校外实践等。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技术科目为主线穿插教学,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其中,技术科目(术科)对应学生“能力”的养成训练,学科科目对应学生“知识”的养成训练,素质科目对应学生“素质”的养成训练,形成学科课程、术科课程、素质课程三位一体的“术科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术科体系”课程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二)“术科模式”教学实践。在“术科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铺开的同时,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2级、2013级试点班在年级中先后进行了两次选拔,遴选出学生组建新班级,定位术科试点班。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为试点班进行授课,授课的模式根据术科体系开展。教学实践中,有以下的特点:一是班级管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强化学生的管理意识。例如,在师生沟通会上,学生对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献计献策。沟通会完全由学生干部和学生来主持,在教学中,把课堂和方法都教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二是多种形式进行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三是教学按照“术科”“学科”并重原则组织教学,全面实施“双证书”“专本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授课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加强职业素质训练,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及校内勤工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五是校企共建教育教学平台,尽可能地将真实的学习环境和例子提供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例如到和桂集团、星巴克咖啡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等。
实验班的试点效果较好,随后在相关教学系的其他财经类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陆续展开。
(三)财经类专业运用术科教学模式的效果。具体如下:
1.具有创新性。以技术科目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术科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创新性。基于“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科科目对应学生“知识”的养成训练,以技术科目(术科)对应学生“能力”的养成训练,以素质科目对应学生“素质”的养成训练,形成学科课程、术科课程、素质课程三位一体的“术科”人才培养方案。
2.具有实践性。以实验班的形式开展创新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是在专业学生中遴选实验班学生,目标性和针对性强;二是基于术科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师生互动性强;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进;四是校企合作可以深度并有效地融入教学各项环节中。
3.具有成效性。一是学生职业能力普遍增强,如实践策划案得到企业充分肯定;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如有70%以上的学生同时参加本科自考学习;三是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如全班学生100%参加社团活动,90%以上学生申请入党。
4.具有推广性。一是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二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能够在教学中得到全面提升;三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主动和自觉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练员”作用更加突出;四是容易普及和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二、店长管理课程运用术科教学模式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
(一)课程介绍。店长管理课程按照门店管理工作的内容,由浅入深讲授店长定位与职业素质要求、店面规划设计与管理、商品管理、员工管理、商场销售与客户关系、店面异常情况处理等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门店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门店管理的基本策略及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创业所需要知识穿插在对应章节中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门店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策略技巧,为今后的就业乃至创业打下基础。
1.职业技能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全面掌握店长能力和素质、岗位要求、店面规划设计与管理、商品管理、员工管理、商品销售与客户关系、店面异常情况处理等职业技能。
2.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理解和掌握门店经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加强对门店各部门管理的重要性,系统地掌握从事店长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了解和掌握店长岗位职责、门店营运流程、作业标准等知识。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本门课程是培养顾客意识、形象意识、成本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术科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创新和特色。店长管理课程围绕术科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将课程分解成相应的课程模块和学习模块,融教、学、做于一体,按照连锁门店店长的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第一,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内容;第三,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设计教学活动;第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五,根据本课程特点和职场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中根据连锁企业门店店长岗位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设计有岗位针对性、操作运用性更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店长管理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店长定位与职业素质要求、店面规划设计、商品管理、员工管理、商店销售与客户管理、店面异常情况处理和综合实训等7个分类课程模块,先进行理论教学,讲授店长作业知识、卖场布局、门店运营,同时,随课程进度安排,采用案例讨论、任务驱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分散进行课程内实训。理论教学结束后,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并通过实训室实训,训练学生在商品陈列、理货和团队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课程授课中,按照模块进行实际模拟训练。通过学生反复训练、教师现场更正和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相应技能,教师实现由“授课员”向“教练员”的转变。例如在讲授到店长开早会流程时,在与学生分析早会流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后,分组布置开早会的训练,学生分组进行早会的设计,反复练习,在训练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早会激励和总结的设计,结束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点评,指出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效地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又如在学习员工管理模块中招聘员工的内容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应聘员工和面试人员,虚拟面试的流程,教师进行点评,从而达到招聘及应试训练的目的。
三、店长管理课程运用术科教学模式的思考
为使术科教学模式真正落地,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店长管理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中,要结合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的特点,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以熟练掌握技能和技术为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对于术科教学模式在店长管理课程中的运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结合案例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案例把店长管理课程中不易理解和想象的知识点融入一定的情景中。在教学前,有针对性地收集案例和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既可以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又可以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概念和知识点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把握的。
(二)加强情景教学,刺激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师生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在教学设计中,对店长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景进行再现,由学生亲自反复多次参与完成,通过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和设计,转变重复且机械的知识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训练积极性得以提高。
(三)引入任务型教学,强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紧扣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次授课目的更为明确、内容更加实在、效果实现最佳。整个教学也紧紧围绕着“提出新的任务―分析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最后进行总结”而展开。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现代教育技术多种形式的出现,让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教师通过视频、音频、FLASH、图形、文本等表现方式,刺激W生的感官,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理解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效率,达成教学目标。同时,穿插视频等内容,也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解决学习困难等目的。
(五)完善训练内容设计,教师主动向“教练员”转变。术科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是让教师由传统的“授课员”向“教练员”转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颠覆以往的教学习惯,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积极探究更有效的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模式,将传统课程中不停的“讲”、学生不停的“听”转化为教师不停的“训”、学生不停的“练”;将“灌知识”演变为“练知识”。
在术科模式的指引下,财经类专业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实践证明是具有一定成效的。同时,一批基于术科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果也陆续出现,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术科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将进一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实践,最终为高职职业财经类专业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盖克荣.高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
[2]倪志勇,任燕萍,张桦,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3]舒江云.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2(4)
[4]张振元.论职业教育的术科导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5]陈淑芬.基于术科导向的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广西教育,2014(5)
篇9
1.基于企业核心管理部门进行课程重组,以岗位驱动设置核心专业模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浙江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中小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结构柔性化、综合化。为突出针对性我们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
3.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职业能力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它们含有很多经验性的隐性能力成分如职业所需要的态度、情感、思想、行为倾向、品质,无法直接把握并用显性的语言来确切表述,只能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来间接确定,如德、信、勤教育可融入思想品德课程、劳动教育;意志磨炼教育可通过军训课程实现。为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所需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我们增加一些如素质拓展训练、团对管理、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进行这类能力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4.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浙江中小企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1.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就是基于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我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问题,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突出岗位能力,建立了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5W+群库”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课”的建设工程与群库的建设工程。具体的建设思想:围绕5W的思想WHAT(管理技能)、WHERE(就业岗位)、WHO(专兼教师)、WHY(职业能力)、WHEN(市场动态),满足“适岗”与“变岗”需求,逐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能库、企业流程库、案例库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公共基础+岗位基础知识+岗位核心知识+素质拓展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按教育部规定必修课程进行设置。岗位基础知识模块课程设置基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所必需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岗位核心知识根据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设置四个岗位领域教学模块,即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可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自愿进行选择,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每个岗位模块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开发,采取理论知识+案例研究+社会实践+就业岗位+职业证书等一体化模式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与实际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素质拓展模块主要考虑学生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创业学、潜能成功学、管理沟通、电子商务、经济法、团队管理等。
2.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管理技能,对所学理论与知识的深化,为缩短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差距,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按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构建实践课程。理论授课时间由原来五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企业顶岗时间由原来一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增加沟通与礼仪、团队素质拓展、沙盘对抗、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1,其中在企业顶岗的实践时间占总学时的20%。校外实践主要采取上岗、顶岗、企业参观实习三种方式;校内实践主要有专业通用技能的课程设计、单项岗位模拟实训、岗位综合模拟训练三种形式。
岗位基础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一般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主要实践课程为劳动课程、思想品德、军训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统计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对应的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劳动态度、人际交流和通用管理能力。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是以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于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企业管理模拟室、销售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生产加工中心),各模块安排2~3周模拟实训,从而实现通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提升。
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校内综合性实训,时间为6周。二是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为30周。校内综合性实训有企业经营仿真决策、ERP软件应用、工商模拟市场、素质拓展训练。校外顶岗实践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找实习单位;二是依托工学结合的教学基地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三是对有招人需求的企业,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篇10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
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
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篇11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篇12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济与管理
1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科院校也是根据这个目标进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虽然愿望很美好,但是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却有很大差距,这里当然有学生自身的素质原因,而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质量也会有很大差距。本科院校憧憬好,而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培养结构乏味单调、理论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这是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2.1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历
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要学习很多理论型的知识,例如会计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的确,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这是他们接触经济知识的入门课程,对于日后学习知识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帮助的。例如经济学原理是整个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其对于先前经济危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把握和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要学习的。而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更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进入工商企业实习和工作时的敲门砖。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好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而忽视了实践和实习的重要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战的经验也十分重要。在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都会有短期实习的安排。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实习的态度一般都是敷衍了事,找了实习工作单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认真对待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更有甚者,通过一些自己的关系,找到工商企业给自己的实习证明盖一份企业公章,照几张虚假照片,再编造一份假的实习日记,在老师这儿就可以蒙混过关。的确,这样也可以获得学分,殊不知,在欺骗老师的同时也欺骗了自己,浪费了这大好的实习机会。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验是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的现象。
2.2高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力度欠缺
本科院校既然开设了工商管理这门课程,就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这门课程。所谓学无止境,本科院校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吸取其他院校有益的发展经验,并将之运用到自己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之中。然而,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院校之间会有沟通和交流的经历,并把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作为培养方案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本科院校没有与其他院校沟通和交流的经验,甚至同城之间高校的交流都很少甚至没有,这样也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掌握最先进的培养方案;只有不断的向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率居于前茅的高校学习经验,才能促进本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3课程设置合理度欠缺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宗旨一般都是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通常也都是根据此宗旨,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也是相当有学问的,除了教育部要求必须设立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与经济管理学院一般要开设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外,其他课程的设置也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确定。相关人员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实际不断修改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根据当今社会和经济学发展情况,开设一些更实用的课程,例如,工程项目融资、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等,这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毕业之后的求职也是大有益处的。
3相关意见或建议
3.1关照学生的角度
探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体终归还是学生。所以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首先应关照学生的角度。在校学生首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课上的理论知识,并做到及时的复习和总结,同时珍惜每一次实习的机会,将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中加强对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理解,从而也可以培养出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竞赛项目,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参加“挑战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模拟商战等项目,提升自我。学生之间也要多多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总结和归纳,学习他人的优点,补全自身的不足。
3.2关照学校的角度
本科院校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定要提供周到的服务。首先,对于师资力量的配置上,要下一番功夫。学校一定要督促教师尽快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更新原有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避免一些教师出现吃老本等现象。教师也应该具有开拓的视野,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之间也应不断学习,不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强化讲课重点,归纳讲课过程中的不足。其次,学院也应该加强有关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与会计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强化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到对自身发展更有益的知识,培养出全面型的人才。学院应该多举办工商管理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们多多参与到其中,在实战中提升自我,认识不足,同时增加实践的经验。学校也应该对工商管理专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建立更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等。
3.3关照社会的角度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最终流向的重点,社会的需求对于本科层次的培养起到了一个隐形的导向作用。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自然会按照这个既定标准去努力,学校也会根据这个标准去培养。社会企业一定要杜绝“成绩论”和“绩点论”,因为成绩好绩点高的同学理论知识的水平可能非常高,但是真正的实践经验不一定很多,所以社会上的工商企业一定要多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一些机会,从而可以更全面的去了解和吸纳优秀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提议社会企业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增长工作经验,也是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同时对于一些不实习却一样可以得到企业实习证明的行为明令禁止,杜绝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工商管理作为经济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本科院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也备受关注。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每个本科院校的职责所在。让学生在有利的环境中成长,回报社会,也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2013(3).
[2]李传军,吴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7).
[3]李福生,韩东,孟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2).
[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2013(2).
篇1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20-04
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情绪反应之一,它一方面反映了学校教育中的现实竞争压力以及学生对遭遇失败、挫折的担忧、恐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特定学习结果的情绪性预期,因而通常以状态的形式构成学生学习的情绪背景。
外语学习焦虑是学习焦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较早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测量并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是Horwitz等,他们于1986年制定了外语学习课堂焦虑量表(FLCAS),通过学生对35个问题的回答确定学生在课堂学习外语时的焦虑程度。已有很多研究者利用此表进行过有关外语学习焦虑方面的调查与研究。
中国人学习得最多的外语是英语,为了更好地了解英语学习焦虑,很多研究者开始对英语学习的各方面的焦虑情况分别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关注较多的是英语听力及口语方面的焦虑,因为长期以来,听和说是大多数国内英语学习者的弱项。随着英语学习环境的变化,中国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总体上有明显进步,但高职教材中语法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却仍然被忽视,直接导致高职新生英语学习中出现较普遍也较严重的语法学习焦虑。当前高职学生英语语法方面基础普遍较差,对掌握语法没有信心,这对他们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负影响。
一、高职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焦虑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焦虑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差,英语语法基本知识欠缺。由于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且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课时数较少(如笔者所在学校公共英语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每周4课时),既少于高中三年英语课的教学时间,也少于本科公共英语的教学时间,教师不大可能在课堂上系统全面地讲解英语语法知识。因此,基础差的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高职英语语法知识并不容易。
第二,现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汉语语法知识掌握不牢,这不利于他们的英语语法学习。导致高职学生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近几年高职扩招的幅度大,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现在的学生受网上文学及网上文字表达方式的影响较大,而网上的语言文字表达往往比较随意,常常不符合规范的书面语的要求。当前不少高职学生连汉语语法中最基本的主、谓、宾、定、状等句子成分都分不清楚,因而理解英语语法规则时往往比较吃力,这导致他们学习英语语法时感到压力很大,产生学习焦虑。
第三,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较少,英语学习效率不高。许多高职学生学习语法主要是靠听老师讲解、看课本中的语法知识说明及做习题中的语法部分。他们没有系统介绍英语语法的参考书、课后的英语阅读量很少,尤其是课后很少使用英语,他们学习英语语法主要是靠机械地记忆分散零乱的语法规则,往往学习语法不够系统且没有足够量的英语应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规则,这样的学习效率是不高的。不少高职学生因为花了不少时间在英语语法上,但却收获不大,以致对学好语法越来越没有信心。
第四,不同的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这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压力很大,信心不足。同在一个班上课,英语基础好的学生高考成绩超过100分(总分150分),而基础差的学生只有40多或50多分。为了让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老师课堂上可能讲一些难一点的语法规则或提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对基础差的学生会产生较大压力,加重学习焦虑。
第五,高职英语教材语法部分编排设计难度过大,很容易使学生感到高度焦虑并对英语产生厌学心理。教材语法部分难度过大包括涉及太深或太偏的语法知识、例句太长结构太复杂、例句生词太多、语法练习难度过大等。
二、英语语法教学资料变化前学生语法学习焦虑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