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债务危机案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债务危机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债务危机案例

篇1

二、成立机构、明确职责

根据区政府规定,我镇成立了清理锁定村级债权债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镇政府镇长;副组长:,镇工会主席;成员单位由镇财政所、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清债办),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负责组织指导和帮助各村开展村级债权债务的清理自查和统计上报等具体工作;各村委会成立有村民代表参加的清债工作小组,在区乡两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具体实施村级债权债务的清理自查工作。

三、清债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自查、摸清底数

通过村自查清理、摸清底数,为镇级核查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和有效依据。

1、时间安排

自查工作从2012年5月15日—5月底。由各村清债领导小组牵本村委会(包括村民小组)2011年底以前形成的各种债权债务和村级资产按要求进行全面自查。

自查工作务必于15天内内完成,自查结果按要求登记汇总后,报镇党委、政府审核。

2、工作要求

(1)自查统计工作应根据区统一设计表格(表样见附件),结合本村实际,按照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用途、利率、经手人、证明人、债务人、债权人等项目进行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对村级集体所有的资产要按照资产名称、数量、价值(估值)等内容登记台帐,并在自查后实施动态管理,及时登记。

(2)村级自查结果要经过村民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逐笔核对、审查、确认,经自查登记入册的债权债务和村级资产必须具备充分有效的原始依据,确保帐册相符、帐据翔实。

(二)彻底核查、锁定债务

1、时间安排

核查工作由镇清债办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核查工作组,工作组根据各村自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村组先行试点核查,同时区清债办也要对部份村进行核查。根据试点结果总结经验,研究制定明确的锁定债务原则和方案,再在全区全面铺开。核查试点工作从2012年6月开始,具体全面铺开到核查锁定工作结束时间,根据试点工作情况再另行确定。

2、工作要求

核查锁定债务试点工作原则上按照以下工作原则确定,遇重大特殊事项或以下未列举的事项,难以确定的,由镇核查工作组报区清债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后再确定。

(1)核查工作以村级自查为基础,以会计帐目为依据,帐内帐外相结合,同时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重点进行核实。

(2)对在账面往来没有的债权、债务,各村应出具有效原始依据,经核查组审核确认属实的,凭有关依据按程序可及时补登有关账表。

(3)对由于时间较长或其他历史原因造成原始资料不完备的,审核时除通过对债权债务相关记录进行分析核对外,还应注重听取群众意见,审核其他能相互印证的资料,必要时进行实地核实,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书面证明和资料缺失原因说明材料等。

(4)经清查不实的村级债权债务,以及违反规定增加农民负担形成的债权债务,原则上村级债权债务中剔除,特殊情况报区清债办研究确定。

(5)对债权单位或债权人已撤消或者主动放弃追债要求的,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有关协议后,按有关程序核销双方债权债务。

(6)对村内过去兴办电力、通讯、交通、水利、教育等公益事业所欠债务,若其事权、财权、产权已上划的,先对其债务单列,通过协商后,按有关程序划转给有关单位;对确属用于集体生产、兴办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对形成有形资产的必须到实地核查验证),借贷手续齐全,使用开支合理的,可确认为集体债务,由集体逐步偿还。

(7)对村组集体在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公益事业过程中形成的工程,其工程造价以决算审计报告为准,无工程决算审计报告的以项目中标价、合同价或验收决算单为核实依据,同时要通过实地勘察和查账相结合核实工程造价是否符合规定,工程造价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定额规定和公允市价,超过部分一律从债务本金中剔除。

(8)对以村组集体名义为个人和其他单位贷款或担保形成的债务,先对其债务单列,并通过认真协调,帮助其解除担保关系,尽量从村级债务中剥离出来。

(9)对村级管理费开支形成的开支,由村民代表逐步审核确认,与村集体事业无关、村民不同意的,按“谁举债、谁负担”的原则落实责任人,从村级集体债务中剥离。

(10)对由村集体代垫代缴应由农民承担的合理税费而形成的债务,应将其债务分解落实到相应农户,并明确税改前、税改后欠税费项目、金额。对此类债务先分类统计汇总,再根据统计数据,报区政府研究后决定处理办法。

篇2

关键词 :债务危机;欧洲;中国经济;影响,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14

收稿日期:2015-04-08

1 绪论

近年来,伴随自由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全球化,各国经济普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将利益与风险捆绑在一起。最近发轫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所谓主权债务,就是指某一主权国家以自己的国家信誉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债务。由于所借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因此,一旦债务国家的信用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与GDP之比)和赤字率(赤字总额与GDP之比)来分析和评价政府债务风险。比如,欧盟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就规定,各成员国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赤字比例分别不得超同期GDP的60%和3%。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2009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达到GDP的12.7%,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也预计达到113.4%。此消息一出,随即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率先爆发。这之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相继爆发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最终发展演变扩大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如今,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蔓延,全球经济都面临全面陷入的危险。中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面对不断扩散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必须高度重视,应及时做好应对措施,避免我国出现债务危机。

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2.1 对周期性较强产业过度依赖

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过于依赖周期性产业,而这些产业受危机影响最为严重。以希腊为例,旅游业、造船业、文化业和农业是该国的主要产业,尤其是旅游业比重已超过20%。当金融危机爆发,希腊经济备受打击,2009年旅游业收入较之2008年,减额达到12亿欧元。西班牙的产业支柱是房地产和旅游业,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来袭,房地产市场遇冷,价格持续下跌,空置率也居高不下;它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游客稀少,酒店入住率严重不足,普遍都在不足50%以下。在爱尔兰,其支柱产业——农业,也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出口受阻、价格下跌。相应的,因危机财政收入锐减的背景下,各国为了应对危机,提振国内经济,纷纷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手段,如此政策叠加,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水平普遍大幅上扬。

2.2 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积累隐患

二战之后,欧洲国家相继建立起以高福利为标志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工资水平上,欧洲国家一直以“高工资”著称。以希腊为例,它属于欧洲较贫困国家之列,虽然它的GDP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1%-2%,实际工资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增速超过5%,在2008年甚至达到8%,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其次,在社会福利上,欧洲各国建立了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失业救济、养老保险、殡葬补助、医疗、教育等各类完善的福利制度,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失业人口提供的巨额补助,是拖累政府财政的重要原因。希腊的失业率常年在10%左右,这个比率在欧洲地区并不算最高,但是由于希腊综合国力薄弱,因此失业救济给政府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2.3 救济政策不力,市场投机盛行不断推波助澜

希腊等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既有其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欧元区体制上缺陷的集中体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为拯救本国经济,纷纷推出规模巨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投资计划,以债治债,借债投资,造成许多经济体财政赤字攀升。虽然最终全球的大救市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政府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错配、低效的核心问题,最终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诸如美国高盛集团等投资机构为了谋取高额利益,打着“创新”的旗号,为希腊政府设计出系列投机大、风险高的金融衍生品对于危机的发生与蔓延不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3.1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虽然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在我国贸易出口中仅占很小的份额,但是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波及到了整个欧盟地区,使得欧盟国家财政收入、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等方面发生紧缩。由此可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会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不可小视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的发展中国家。

3.2 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高达4亿美元,其中近70%都是美国资产。本着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方向,我国增持了更多的欧元资产。但是随后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对美元显著贬值,汇率从2009年22月26日的1.514下降至2013年12月31日的1.198,贬值幅度将近18%,而且存在进一步贬值的风险。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为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发展增添了新的难题。

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4.1 谨慎对待和处理中国的主权债务问题

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全球经济特别是给主权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醒各主权国家包括中国,应该对政府债务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谨慎对待处理。据我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17%。债务水平远低于警戒水平,短期内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是排除地方政府债务之外的统计数据,201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达107 174.91亿元,其中67 109.51亿元债务附有偿还责任,占比62.62%;其中23 369.74亿元附有担保责任,占比21.80%;另外16 695.66亿元附有救助责任,占比15.58%。如果将地方政府债务、大型国企债务等情况统计在内,2013年我国政府债务的总比重就达到惊人的82%。庞大的隐形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容忽视,面对如此高垒的债务水平,政府必须谨慎对待,加大财政监管力度,严控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切实降低地方债务违约率,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4.2 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机构改革

首先,建立完善的银行业监管体系,尤其是对其合规性监管。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控制,严格控制政府负债规模。其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预警以及处理机制。再次,对金融机构应推行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另外,建立和完善市场的法律法规,强化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财政影响起到防范和缓解作用。

重新定位国有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不能继续充当国有银行的庇护神,切实增强银行的经营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必须重视吸收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推动筹集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引入境外投资者、发行基金证券和注资等。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盈利动机和风险规避意识,强化国有银行的防线内约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对国家财政的负面影响。

4.3 慎重用好财政刺激政策,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尺度”和“亮度”

财政刺激政策是政府干预市场看得见的“手”。在我国,无论是基于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还是经济下行时的有效提振经济措施,财政刺激政策都有可能多次伸出手,并且效果不错。但应该看到,财政刺激政策过大,也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应把握好财政刺激政策的“尺度”。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个主权国家财政刺激政策必然会影响其他社会经济体的发展与决策。因此,主权国家的财政刺激政策的透明度问题将越来越多地被关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说明,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亮度”。

4.4 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出口、消费、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中,显示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的发展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也是不可长期维持的。从长远和健康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型模式。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消费是比出口、投资更好、更长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结构性转换的核心因素,倘若不主动转向内需为主,在面临危机时将处于被动的位置。同时,在出口地区与国家来看,应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逐步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等;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从单纯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转变。

参考文献

1 原博.浅析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1(22)

2 韩晓琴.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J].桂海论丛,2011(6)

3 王军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现代商业,2012(2)

4李京阳.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思考[J].财经科学,2012(3)

5 Prospects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as the EU Deals with the Debt Crisis[J].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2(2)

6 沈国栋.试析欧债危机的成因、未来走向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2(6)

7 曾寅初,刘君逸,梁筱筱.欧债危机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2)

8 徐爱勤.浅析欧债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8)

篇3

一、理论依据

从冰岛主权债务危机开始、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国债风险,债务危机像“肿瘤”一般席卷了全球!据有关金融机构统计,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已达到36万亿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主权债务危机涉及多国,成为全球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2013年12月16日,爱尔兰退出欧债危机纾困机成首个脱困国家。所谓的主权债务危机,起源于国家信用,是指主权国家将主权当做担保,面向国际社会以发行债券的形式所筹集的资金。大多数的主权债务是以外币为单位,向国际金融机构或者外国政府借款以自己的主权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款项。由于主权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向国际机构、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但由于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导致债务国家的信誉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指标:清偿率是指债务国还本付息总额占当年出口收入的比重。通常不应超过20%。负债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比率。通常不应超过10%。)如希腊在发生的金融危机时导致居民消费降低,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抑制了出口量,无法掌控利率和汇率工具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举债刺激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由此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收入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2010年起欧元区其他国家也陆续陷入危机的泥潭,欧债危机已经波及到整个欧盟。

二、欧债危机起因

(一)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过度举债

在欧盟中各国经济结构并不尽相同,尽管都是欧元区国家,但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财政政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为了扩大组织规模,已经有27个加盟国的欧盟依然在极力拉拢一些希望加入欧盟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算发达的国家。正因为这一举措,使得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存在的劣势逐渐显露,例如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极力与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保持同等水平,导致支出水平远远超过GDP增长水平。加之,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具有“刚性”的特征,上调后再进行调整是相当困难的,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导火线,这些深层次问题就爆发出来了。

在欧元区一体化后,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由于各国不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货币联盟对成员国货币政策偏好没法满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无法有效利用货币贬值的契机使本国的出口量快速增加形成对外有效经营增加本国净出口。无法增加收入的背景下,财政赤字问题自然也就不得得到有效解决,于是经济逐渐开始呈现结构性的衰退趋势,并且还面临债务膨胀,这使得国家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欧元区的救助机制希望成员国之间形成一种最优的模式,但是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却导致这种期冀事与愿违,搭便车行为就是最好的佐证。

(二)统一货币的制度性缺陷

就如欧元奠基人前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格尔所言:欧元区仅建成了货币联盟,缺乏财政政策协调机制是导致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欧元创建后缺乏统一机构对各国财政和经济政策予以监督,理应确保各成员国遵循统一经济发展标准,但这一点没有做到。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经济衰将欧元区体系问题这一制度性缺陷暴露无遗,即在欧元区内欧元有欧洲央行统一发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货币政策则由欧洲央行统一行使,而财政政策却由主权国家掌控,实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分离的制度。这使得主权国家没有办法有效的将这两种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无法使用利率和汇率这两大工具,为了复苏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各成员采取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举债来加大投资,政府加大政府购买等方针来完成。加之,这些国家的债券也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投机对象,债务规模进一步加大。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虽然中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都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由于我国很多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处于失控状态。但是如果这些债务不能被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也会有导致债务危机的可能发生,从而对市场以及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一)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从国民经济大范围看,我国的债务负担率和与国际比较同口径的赤字率都在国际公认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仍很大。但是中国地方政府存在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为此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量化GDP的增加,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或社会举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公开披露的数据看,截至2011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是30多万亿元,债务率为37.8%。2012年债务数量比2011年增加了几万亿元,债务率基本在40%左右。这些地方债务多数质量不佳。再加上中央政府在金融危机后放松了对地方政府的管控。中央政府在战略上允许地方政府绕过限制它们从银行借贷的政策,使它们可以通过创造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贷款。这种做法造成了贷款的隐性累积。在这种债务规模增加,不确定性风险放大形势下,势必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实际债务负担予以高度的重视,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篇4

去年11月20日,正是金融危机急速恶化、全球股市连创新低的时候,位于阿联酋迪拜人造棕榈岛的亚特兰蒂斯豪华酒店却逆市斥资2000万美元举行盛大的开幕庆典。当地的传媒称之为“10年来最盛大的派对”,请来二千多个名人嘉宾,酒店甚至声称庆典的烟花汇演较北京奥运还盛大7倍……

但就在派对上,迪拜一位房地产商已嗅到危机,他边喝香槟边感叹地说:“悲剧正在酝酿,有很多人会受伤,很多美梦会破碎。”因为当时已有很多摩天大楼停工,境外劳动力都被遣返回国。波斯湾停满货轮,但船上的钢筋混凝土建材已没人要了。

一年后的今天,迪拜的奢华派对果然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今年11月25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下辖的七个酋长国之一的迪拜酋长国向全球金融界宣布,负债累累的迪拜酋长国将重组其政府控股的投资公司迪拜世界(Dubai World),并要求推迟6个月偿还迪拜世界及其陷入困境的棕榈岛集团(Nakheel)的所有债务。截至今年8月,迪拜总共拥有800亿美元债务,其中迪拜世界负债590亿美元,占迪拜政府全部债务的四分之三。

作为对这一政府公告的回应,穆迪投资和标准普尔都大幅下调了众多迪拜政府相关实体的债务评级,迪拜的赖债风险在全球政府中排名第六,高于冰岛。沙漠“发动机”熄火

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已经创造了数不尽的沙漠神话: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工棕榈群岛和世界群岛,以及刚刚完工的高达818米的全球最高建筑物迪拜塔……在迪拜这片天天上演“天方夜谭”的金钱堆砌的神奇土地上,迪拜世界是其最大的国有集团,业务横跨港口运营、房地产开发、旅游休闲、经济自由区运营、私募基金、大型折扣店、航空项目、证券交易和金融服务领域,堪称迪拜经济发动机。如今发动机熄火,自然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恐慌。

危机重创全球股市

据悉,由于迪拜世界有超过70个债权人,可能导致汇丰、渣打、ING等多家国际银行产生巨额损失,并且将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全球对新兴市场的债券投资信心。而如果中东石油国家放弃迪拜世界,则将在亚洲引爆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使刚刚初露曙光的全球救市行动夭折。

在这种恐慌心理的支配下,全球股市都闻声下跌。11月26日和27日,沪深股市连续暴跌,至周五收盘跌破3100点,港股、日股、台股、韩股、澳股等各亚洲主要股市跌幅都超过3%。而欧洲三大股指也因迪拜债务危机而连续两天急挫超过4%。美国股市因感恩节休市躲过一劫。同时,非美元货币大跌,美元、日元上涨,国际原油和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应声大跌。

受开斋节影响,阿联酋股市直到11月30日周一才首次开市。结果迪拜金融市场指数下挫7.3%,创2008年11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且成交量跌至5年低点。而阿联酋国内股市最重要的风向标――阿布扎比金融市场指数更是下挫8.3%,为2006年5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与去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多家中资银行因持有“两房”债券而遭受巨额损失不同,此次迪拜债务危机中,目前只有建行表示其个别海外机构在中东持有一定的风险敞口,但规模占全行总资产的比例很小,对建行资产质量和盈利状况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至于所涉具体数额以及具体机构,建行则并未披露。

债务重组方案出台

为了减轻投资者对迪拜债务危机的担忧,稳定市场情绪,阿联酋央行目前已出手干预(阿布扎比已经通过阿联酋中央银行及两家阿布扎比的私有银行间接向迪拜提供了150亿美元的资助),力求避免银行承受压力,阻止任何潜在的资本外逃。阿联酋央行还声明说,阿联酋各银行和在阿设有分支机构的外国银行可以求助于“一个特别额外流动性工具”,此举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欢迎。

此外,迪拜世界正准备劝说债券持有人延展债券偿还期;迪拜政府则计划展开魅力攻势,修补暂停偿债公告造成的损害。

而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民报》报道,迪拜世界公司正在酝酿四项债务清偿方案。

根据第一项方案,迪拜世界公司将在12月14日如期偿还旗下“棕榈岛”综合项目开发商Nakheel公司35.2亿美元的债务。在此基础上,迪拜世界公司将寻求与债权人就其他债务偿还问题达成协议。

第二项方案是在各项债务偿还期限到来时,先向债权人支付相当于债务总额80%的资金。

如果以上两种方案均不可行,迪拜世界公司有可能按照其25日提出的建议,要求暂停偿还部分债务,至少将偿还期限推迟至明年5月30日,以便与债权人就整个债务重组问题进行磋商。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由资金雄厚的阿布扎比出台金融救援计划,有选择地为迪拜世界公司的优质资产提供支持。

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扬・伦道夫指出,迪拜有必要实施资产重组“把优质资产从不良资产中剥离出来”。他说,阿布扎比没有债务负担,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财富基金,因而可以轻易解决迪拜的问题,但问题在于解决的方式和价格。

分析人士判断,重组的重点将集中在房地产和外国投资领域,迪拜、阿布扎比和债权人等相关方面将围绕救援的条件和价格以及债务重组方案问题展开一番讨价还价,直到达成协议。

篇5

中国债务问题的四大特征

中国债务问题并非是一个短期性问题,而是和所有国家一样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演变过程。前的中国债务问题主要有四个特征。

第一,债务总量和风险可控。当前,中国的债务总量仍在不断增加,但参考国际历史经验,中国仍不具备爆发债务危机的必要条件。从内外部债务构成来看,中国的债务构成中内债占主要部分,以外币计价的外债总量占总债务量的比重约为5%。一般来说,外债对于一国债务问题带来的约束风险性更高,欧债危机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之一。中国的债务结构尚处于相对安全的区间。不仅如此,中国强大的国内储蓄也为国内债务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近年来的国内储蓄总额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整体来看,中国的债务扩张有其自身原因和基础,债务总量和风险仍可控。

第二,债务积累的增速较快。中国的债务总量与GDP之比由2007年的172%上升到2015年的249%,提升了近77个百分点,较之2000年更是翻了近一倍。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危机后,国内债务杠杆率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危机之前。其中,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增长都较为平缓,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是总杠杆率增速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前列。

第三,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中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的快速积累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推动的。在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中,超过半数来源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则是国有金融机构。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存在金融抑制,国有金融体系在资本配置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本配置效率。根据IMF的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产出只占全国总产出的22%左右,而国有企业债务却占全部企业债务的55%。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借贷主体,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发展中形成。

第四,债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煤炭、钢铁等周期性行业。2012年至今,中国出现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和金融业等非生产性部门的现象,进而导致这些行业的杠杆率不断攀升。其中,房地产行业的债务积累最值得关注。此外,钢铁和煤炭等传统行业的杠杆率近些年也一直居于高位,这与这些传统行业近些年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现象密切相关,过剩表现出周期性、体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随着经济逐渐走向成熟,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需求减弱会使供需矛盾变得尖锐,导致产能过剩出现。

债务问题的四个风险点

虽然中国并没有处于即将爆发债务危机的边缘,但仍存在以下四个可能由债务问题引发的风险。

第一,资产价格下跌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和银行部门危机。中国房价已处于泡沫膨胀阶段,房价上涨过快伴随而来的是土地价格的攀升,进一步催化房价泡沫的膨胀。反过来,如果房价下降过快,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部分)缩水过快,企业的债务负担就会相对加重,间接导致企业杠杆率增加。一旦企业部门为减少杠杆率而大幅缩减债务,中国就有可能面临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由于厂房、土地往往又作为企业从银行获取信贷的抵押品,房地产价格下降也意味着债务抵押品价格的缩水。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因此会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从而可能引发银行部门的危机。

第二,金融市场快速去杠杆可能导致流动性紧张。2015年以来,中国金融领域的杠杆率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疲软致使大量资本进入到金融市场。大量资本在杠杆的驱动下,短时间内迅速推高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产价值,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一旦杠杆过高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动力不足,金融市场就会经历被动去杠杆的过程。2016年底债券市场出现的动荡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市场去杠杆速度不宜过快过猛,否则易造成流动性紧张,进而波及银行部门并加大信用风险。

第三,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变相负债的暴露会损害市场对政府的信心。本轮债务规模上涨除了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上涨速度较快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风险点,那就是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借贷主体,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发展中形成。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速度都有一定提升。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有一部分并不包含在政府的预算中,而是更多以“或有负债”的方式以及其他变相负债的方式存在,但却背负了政府的刚性兑付承诺。一旦处理不好,地方政府连带中央政府的信用会受到实质性损害,进而影响市场对政府和中国经济的信心,同时催生各关联部门爆发债务风险。

第四,所有制偏向导致杠杆率“越去越高”。从目前来看,去产能和去库存的效果最显著,而去杠杆相对于前两者而言效果并不显著。在现阶段的去杠杆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比较明显的所有制偏向问题。去杠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债务风险,避免出现债务危机。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总行要求基层部门既要加快去杠杆,又要注意防风险。

一方面,去杠杆是一个总量目标,无论去谁的杠杆,只要债务规模有所下降就算完成。另一方面,来自政府部门的贷款有财政收入支持,来自国有企业的贷款有政府隐性担保,来自大型企业的贷款有政府部门出于稳定考虑的兜底。两相考虑,中小民营企业就成了去杠杆的主要战场。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是GDP增量部分的主要创造者。如果不对这种趋势加以预防,在减少债务的同时衡量杠杆率的分母部分就会快速下降,最终的结果就是杠杆率在债务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反而“越去越高”。

应对债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总体看来,中国的整体债务水平并没有高到不可承受乃至引发债务危机的地步。如果对当前的债务形势判断有误,过分担忧债务水平而选择大规模削减债务,如财政紧缩、减少政府支出以及要求企业降低杠杆率,反而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稳定债务规模,警惕自我实现式的债务危机。睦史经验看,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时期,采取财政紧缩的政策往往导致灾难性后果。社会总需求会在紧缩政策打击下进一步下降,债务危机将持续恶化。对于企业来说,强制要求企业减少债务负担、降低杠杆率,可能导致企业选择压降产出、变卖资产,经济增速和资产价格随之快速下降,进而坠入经济衰退的深渊。去产能是必要且合理的,尤其是房地产等特定行业的去库存压力很大。但是,去杠杆方面要慎重考虑,建议先稳定住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拉动企业消化债务、降低杠杆,避免出现“自我实现式”的债务危机。

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可持续性。根据目前中国债务的结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并非所有的部门债务都在持续上升,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杠杆较高的部门,一是地方政府,二是非金融企业。对于地方政府负债过高的问题,已经推出了多项政策,来置换和化解存量债务。但鉴于存在金融机构参与热情不高、政府承担兜底风险等问题,真正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控制新增债务的角度考虑,政府可重点考虑使用PPP、BOT等模式代替现在通过融资平台大包大揽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换言之,国家应当出台更为详细的指导意见和优惠政策,将重点放在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上。

非金融企业是负债水平最高的部门,但降杠杆的任务应当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尤其是连年亏损、经营不善的僵尸企业。此类企业通常具有国资背景,有厂房、设备等固有资产作为抵押物,盈利能力却非常堪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当加快推动对此类企业的并购、重组,降低其负债水平。

加强债务风险监控,有效管理市场预期。从长期看来,债券市场打破“刚兑”是大势所趋,投资者自担风险也是培育成熟市场的必然要求。但在这个过程中,监管部门的外部监控和风险预警尤为重要。

篇6

600亿元银行债务300亿元债转股,债务危机终化解。对中钢来说,是2014债务危机以来最大利好,以债转股和展期的方式,为中钢的改革调整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债务难题成为去产能的一大阻力。妥善解决债务难题,对国内钢铁行业去产能和降杠杆都将起到推动作用。中钢债转股方案的获批,对深陷债务泥淖的渤海钢铁、东北特钢等化解债务危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债转股毕竟是去产能、化解国企债务难题过程中的治标之举,只对于部分有发展前景、易于盘活的企业适用,债转股不应该大范围推广。

与上一轮债转股政策性一刀切不同,这一次债转股思路是市场化、一企一策、政府不兜底。前期在大宗商品的高点盲目扩张,导致企业严重亏损,负债累累。这种情况在央企、国企中非常普遍。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都将是央企债务违约的风险期和高发期。我们不能一刀切全都采用债转股的方式降杠杆为企业脱困,把风险和包袱全部转移到银行机构身上。这样,银行被拖入泥坑,也活得不好。何况,上一轮债转股的企业结果多不大好。

这种担忧,在东北特钢债务风波中,已被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债权人多次强调。在这次中钢债务重组,也有多家银行提及。

篇7

当房价上涨与成交量齐升的时候,这种扩张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成交量低迷,或者房价下跌,这种扩张模式的风险就要暴露。其主要形式是债务危机,年初的宁波房地产企业债务危机,就是典型例子。

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房地产信托到期量约6335亿元;同时,今年以来提前终止或兑付的信托产品中,房地产信托达28只,规模达62亿元,意在暂时规避信用风险。这些信托是影子银行重要的表现形式,其内置的危机就是典型的挤兑风险。

一般来说,当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信贷资金,开发商的资金链就存在巨大压力,从而迫使一些开发商降价促销,从而影响投机者购房积极性。但是,从中国楼市当前的状况来看,房价基本不降,甚至还在上涨,成交量被过去一年火爆透支了。为什么中国楼市打破一般的规律,原因是开发商相信政府会救市,而且一些政府确实在救市。成交量降低的原因主要是房价上涨到现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购房能力。

当前所谓的刚性需求主要有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刚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类是进城的民工和从农村走出去的商人。在经历高房租和高学费的盘剥之后,他们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购买房产的能力,即使是一些人透支几代积蓄,才能付得起首付。随后每月上交的月供,让很多人忍气吞声地忍受着工作的各种压力,人们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篇8

一、欧债危机发展过程和原因

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截至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债务评级,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危机再度升级。这场危机不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一开始就来势汹汹,但在其缓慢的进展过程中,随着产生危机国家的增多与问题的不断浮现,加之评级机构不时的评级下调行为,目前已经成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事件。政府失职、过度举债、制度缺陷等问题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在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等五个国家(以下简称“PIIGS五国”)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欧债危机的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一,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根据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货币政策服务于外部目标,主要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稳定,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主要着力于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实现内外均衡。欧元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

第二,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最初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

第三,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由于在欧元区建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退出机制,这给以后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中国出口贸易首当其冲,增速入下行通道。

我国对欧出口在总出口中的占比高达20%,数据显示,自2010年第2季度开始,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速就进入了下行通道。2011年8月份,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同比持平,环比仅为-2.6%,低于2000年以来5%的平均水平。前8个月,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同比增长18.5%,低于2000年以来23.9%的平均增速。

2.潜在偿债风险增加,对国内银行业影响不大。

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重新启用本国货币,其对各主要货币汇率将大幅贬值,全球汇率将面临难于定价的混乱局面。据了解,目前我国是希腊第三大贸易逆差国,今年一季度逆差额达到9.2亿美元。希腊货币贬值将使其对华债务大幅上升,增加偿债风险。

欧债危机不断蔓延,受害最深的其实是银行业。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就国内而言,由于商业银行持有欧元资产比例极小,而且多以贷款类资产为主,风险敞口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据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说法,目前除中国银行有折合成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欧债风险敞口外,国内其他银行几乎没有。中国银行国际金融所分析师边卫红也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基本没有持有希腊国债,持有的意大利国债占意大利国债总量也仅4%,规模较小,直接损失微乎其微。

3.大宗商品市场、投资信心受影响。

欧美经济影响中国的另外一个渠道就是大宗商品市场。和欧美经济相比,中国经济中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比重较大,因此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对中国工业的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有比较大的影响。平均来说,欧美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国际镍价会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铜价下降6个百分点、原油价格下降4个百分点。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

关于投资信心渠道,主要是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这点在出口制造业和地产业的影响尤其明显。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企业家预期指数曾一度从130大幅下降到80。

4.可能对中国汇率政策产生长远影响。

从短期看,欧元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差距,为人民币汇改提供了一个机遇。但是,从长远考虑,人民币汇率的一篮子货币结构选择绝不可以忽视包括欧元、日元等非美元世界货币。而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的长期价值的不确定性上升,对其国际储备地位的不确定性也上升。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须考虑这些长期不确定因素。

四、欧债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1.应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目前,中国的债务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太大,国债余额总量约为10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

2.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将解决本国问题置于制定货币政策的中心环节。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但其实不然,在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剧烈时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被国外的政策动向所左右。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年底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过多考虑国外经济危机的程度和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致使过于庞大的刺激计划至今后遗症难消。不仅如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应该尽量减少行政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干预,尽快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使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能够得到正常和充分的发挥。

3.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注意避免走福利国家的老路。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提前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再加上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与此相适应,财政收入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快速增加,据统计,早在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就首次超过10%,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从世界范围看,保障水平和标准大多只能涨不能跌,否则容易引发社会动荡。所以社会保障的改革应秉承循序渐进的策略,注重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努力消除保障水平和标准的不公平现象。

篇9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如表1所示,除西班牙与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PIIGS五国在1980~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导致了巨额政府财政赤字。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在危机形成与爆发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数额急剧增加。以希腊为例,从2001年加入欧元区到2008年危机爆发前夕,希腊年平均债务赤字达到了5%,而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2%;希腊的经常项目赤字年均为9%,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1%。2009年,希腊外债占GDP比例已高达115%,这个习惯于透支未来的国家已经逐渐失去了继续借贷的资本。这些问题在PIIGS五国中普遍存在。

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由于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在上涨之后难以向下调整,即存在所谓的“粘性”,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

西班牙和爱尔兰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希腊略有不同。这两个国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迅速萧条,国内银行体系出现大量坏账,最终形成银行业危机。而政府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举债与偿债的能力均出现了问题。

此时,已经背负巨额债务的五国政府,其进一步借贷的能力已大不如前,政府信用已经不能令投资者安心充当债权人的角色。投资者一般将6%作为债务危机的一个警戒值,一旦超过这一水平,该国将面临债务危机。意大利的债务问题在PIIGS五国中前景相对乐观,但目前其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水平已接近6%。除意大利之外,PIIGS五国2009年的政府赤字均已经数倍于3%的警戒值,如表2所示。当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不能用新发债务的方式进行弥补时,债务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政府失职与制度缺陷

PIIGS五国经历如此严重的危机,动作迟缓、不作为或乱开“药方”的五国政府难辞其咎。虽然五国政府在危机前与危机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失职行为是危机的重要助推因素。

首先,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大选与民意调查中取悦民众,政府采用“愚民政策”,采取了“饮鸩止渴”的行为。例如,希腊政府在2009年之前隐瞒了大量的财政亏空。

其次,一些政府试图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欧盟委员会与欧洲央行的监管处罚。德国、法国等经济发展“龙头”曾是这方面的负面典型,而其他国家也随之纷纷效仿。

再次,以爱尔兰、西班牙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政府放任国内经济泡沫膨胀,一旦泡沫破灭,又动用大量的纳税人财富去救助虚拟经济,导致经济结构人为扭曲。

最后,政府首脑过于畏首畏尾,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将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例如,意大利政府在2009年赤字达到5.3%时没有采取果断行动,而是一味拖延,导致了目前危机升级的局面。

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在本次危机中也有所显现。首先,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冰岛总统近日指出,冰岛之所以能够从破产的深渊中快速反弹,就是因为政府和央行能够以自己的货币贬值,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而英国政府也多次重申不会加入欧元区。

欧债危机中的各国表现

PIIGS五国:债台高筑但境况不同

饱受危机困扰的PIIGS五国均处于很高的负债水平,如表3所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60%,而除西班牙政府债务水平与该水平较为接近外,其他国家债务水平均大幅超标。

希腊与葡萄牙两国实体经济缺乏增长动力,但工资水平、社会福利、公共事业等方面支出巨大,政府对债务高度依赖,且在借新还旧的过程中,不断净增新的债务,利息支出已超出国家财政的支付能力。20世纪80年代,希腊公共负债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1.6%,而2000年之后,这一比值在超过100%后仍不断攀升,预计2011年将达到152%。2012~2014年,希腊将有1920亿欧元的到期债务需要展期,另需发行450亿欧元新债以应对财政赤字。葡萄牙的境遇与希腊类似,虽然程度稍轻,但对外界的影响却更加令人猝不及防。2011年7月6日,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突然将葡萄牙的长期债务评级从Baa1下调至属于垃圾级的Ba2,并将评级展望定为“负面”,亦即在未来12~18个月内可能会进一步调降该国评级。此次下调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很大打击。

爱尔兰与西班牙两国政府偿付能力问题并不突出,但国内银行业自次贷危机以来,饱受坏账困扰。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政府付出了巨大成本。以爱尔兰为例,该国在1995~2007年维持了5%以上的高速增长,随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内房地产业景气度急速回落,最终在银行体系内形成了大量坏账。截至2011年5月,爱尔兰政府至少向金融机构注入了700亿欧元,这一数值已经超过了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据估计,继续注入300亿~500亿欧元资金后,可基本完成对该国银行业的救助。西班牙2010年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9.2%,其债务问题同样源于国内的房地产业,且饱受高失业率的困扰。2011年一季度,西班牙失业率为21.29%,而青年失业率更是高达40%。

意大利是PIIGS五国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在欧元区17国中仅次于德国和法国而位列第三,经济总量在区域内的占比约17%。意大利国债余额高居欧元区榜首,占GDP的比例则仅次于希腊,排名欧元区第二。该国不但债务总量巨大,且到期偿还问题突出。根据穆迪评级公司的最新统计,2011年,意大利的利息支出将超过政府财政收入的10%,其中大部分债务将在未来五年内到期,相比之下,债务缠身的西班牙的利息支出也不过只占到本国财政收入的6%。

意大利的经济基本面在危机国家中相对优良,自身“造血”能力也相对较强,市场对该国的经济前景并不十分悲观。2011年7月中旬,意大利成功发行了67.5亿元一年期国债,虽然收益率较6月时高出了1.5个百分点,但投资者普遍认为此次发行是意大利债务危机走向缓和的乐观信号,当天意大利股市即上演了逆转行情。

欧元区:经济整体萎靡但强国仍有余力

受PIIGS五国债务危机影响,欧元区整体负债相对GDP的比率已经达到85%,无论从净态比率方面还是动态进展方面来看,该区域已经处于慢性债务危机之中。德国和法国作为欧元区经济总量前两位的国家,在本次危机中表现稳健,其中德国的经济复苏势头十分明显。

本文以2001年6月为基期,对德国与欧元区的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并以美国工业增加值数据作为参照,结果如图1所示。在2007~2009年的次贷危机期间,德国经济深受影响,但2009年6月起,德国经济一直处于复苏过程之中。一方面,德国以汽车、机械为代表的核心部门保持着较强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欧元贬值增加了德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出口导向型的德国经济起到了提振作用。

2011年以来,德国出口强劲增长。2011年5月,德国出口同比增加19.9%,环比增加4.3%。今年初以来,德国股市DAX指数涨幅逾2%,说明投资者对欧元区不同经济体的未来前景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经济与危机四伏的欧元区形成了“跷跷板”效应,而这种效应在短期内能够起到区域内的“稳定器”作用。

欧债危机对其他主要国家的影响

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外的发达国家,在实体经济层面受危机影响较小。欧洲虽然是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由于出口仅占美国GDP的7%,整个欧洲出口对美国GDP的贡献仅有1%,因此美国经济对欧洲需求的依存度很低。但英美等国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危机国家债券,偿付前景尚不明朗,一旦止付将可能引发新一轮连锁反映。

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受累于欧盟经济景气下滑,进而影响本国经济。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如果危机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在实体层面向中国传导。

欧债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

本次欧债危机中,以爱尔兰、西班牙为代表的“泡沫破灭”国家的债务问题始于银行业,通过政府的救助开始由银行体系向本国政府传导。而银行由于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再度面临潜在资本损失。很多银行由政府持股或控制,政府在危机时刻对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也肯定会伸出援手。在此情形下,这种债务危机不断在政府与银行之间传导的模式一旦形成,必将对全球经济造成致命打击。在欧洲,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现象十分普遍。

希腊国家银行是希腊国内最大的银行,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前,该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的高水平,但该行持有18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一旦希腊政府进行债务重组,这些债券将大幅贬值,该银行也必将遭受重创。希腊国外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也持有大量希腊国债,例如,巴黎百富勤集团和德国商业银行分别持有50亿欧元和3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

希腊作为欧元区的小型经济体,其国债的减值对债券持有人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杀伤力。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一旦发生国债减值,势必再度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英国巴克莱银行在西班牙拥有约439亿欧元的债权性资产,规模仅次于该行在英国、美国的资产数量。这些资产有一半以上与房地产业相关。

与上述机构相比,目前,由英国政府控股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处境更糟。该行持有高达640亿欧元的爱尔兰债务,其中120亿欧元的债务已经违约。该行总资本在2010年末为580亿欧元,虽已得到英国政府的救助,但如果爱尔兰债务问题继续恶化甚至全面违约,则该行必将面临破产的窘境。

意大利作为全球第三大国债发行人,其债权人遍及世界各地。欧洲银行业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意大利债务高达9987亿欧元。美国金融业在欧元区也拥有巨大的风险敞口。根据巴克莱银行的统计,美国银行业持有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务分别高达2690亿美元和1790亿美元。一旦这些债务出现违约,处于温和复苏过程中的美国金融业必将再次遭受重创。

信用评级机构是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独立地位,但又在某种程度上高度参与市场的特殊群体。在本次欧债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试图摆脱在美国次贷危机时遭受的指责,希望通过事前预测各国危机程度的做法,挽回声誉。但评级公司在本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与次贷危机时依然相似,区别在于大幅下调评级的对象由证券化资产变成了国家。这些机构往往在经济形势大好时,不断地上调评级;经济形势转差时,过分悲观地估计评级对象的信用状况。没有证据表明评级公司比市场其他参与者占有更多信息,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的模型能够用于预测。可以预计,本次危机过后,这些评级机构将再度面临公众的指责。但目前为止,这些机构对媒体和公众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依然是市场中的重要参与力量。

发展态势与救助模式展望

危机国家已经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自身的痼疾,周边国家、机构的援助方案与援助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危机的进程。

德国作为欧元区内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其对危机国家的救助意愿与救助能力将成为左右危机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如前文所述,德国经济与财政状况正在逐步恢复,前景较为乐观,因此德国有余力向危机国家提供帮助。从另一角度出发,稳定和谐的欧元区是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德国自身已无法游离于欧元区之外而独善其身。一方面,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基本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决定了德国难以退出欧元区;另一方面,德国也不可能坐视危机国家的问题恶化而“隔岸观火”,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注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共同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德国有救助危机国家的意愿。虽然此前德国国内在救助问题上纷争不断,但只有实实在在地向危机国家伸出救助之手,才真正符合德国自身利益。2011年7月中旬,经过国内的激烈争论,德国政府宣布将与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确定针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计划。法国国内形势虽没有德国乐观,但情况较为相似。如果德法能够在救助问题上进一步通力合作,则救助进程将可能大大缩短。

在针对本次危机的救助过程中,欧洲央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纷纷向危机国家提出应对方案,伸出援助之手。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均先后向欧盟委员会申请救援,救助方案正处于制定之中或执行初期。这些组织对爱尔兰的救助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2010年末,爱尔兰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接受850亿欧元援助达成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的联合审查组将每季度对爱尔兰财政、金融、经济情况以及推进救助计划的成效进行审查。2011年7月中旬的审查结果显示,救助计划如期推进,资金运用状况良好,爱尔兰政府稳步实施了协议规定的相关举措,对行业工资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调整,尤其重点调整了一些目前失业率较高行业的工资结构。这些调整对于宏观经济供给层面的复苏具有积极意义。此次审议后,爱尔兰将再度获得4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

篇10

一个最近的消息是,浙江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三家组织,联合发文肯定陈金义,称他“不是挥霍金钱、欠债不还的‘老赖’,而是把财产和生命投入事业、但目前一时资金周转困难的创业者”。除了这种道义上的支持之外,也有浙商表示,愿意以个人名义帮助陈金义,而杭州网友甚至倡议民间捐款帮助陈金义。

“一个好汉三个帮”,英雄落难的陈金义终于获得了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然而这种帮助的出现却充满了偶然色彩,一方面可能与鲁冠球在浙江商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影响力有关,另一方面浙商相互帮扶的商业文化传统也促进了这种帮助的形成。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这种通过人际关系的偶然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暴露出制度必然性的缺失,正如这种在英雄落难的事后帮助暴露出企业之间事前合作的缺失一样。如果没有鲁冠球等来自浙江商界的援助,陈金义将有怎样的结局?这样的假设令人掩卷沉思。

尽管商业动机是陈金义将“乳化油”项目坚持到底的动力,但一个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科研项目,却只压在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稚嫩”的肩膀上,于是,一个具有探讨性的问题油然而生――在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方面,企业之间可否进行携手共进的密切合作?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是,在燃料电池方面,日本企业就采取了联合研发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部门提议,由丰田、松下、东京煤气、三洋电机等在燃料电池开发方面有实力的企业联合组建公司的形式进行,而政府也将这一研究作为国家项目予以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巩固日本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篇11

1.欧债危机分析的方法及理论支持。

欧债危机又称欧元危机,是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是 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希腊等国家债台高筑,只是欧元区经济失衡的表象,其根本原因是欧元区的内部监管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分析欧债危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主要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

市场需求的宏观分析,是市场中供求方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商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市场商品需求的方法。准确地判断总体市场需求的水准是决定市场供给的关键。机会成本因素及宏观主体行为对商品需求的影响都是影响供需数量效果的变量。市场需求的微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市场需求的变量,来估算总体商品需求作为商品供给决策的依据。分别就每个具体的微观主体来看,主观的意愿和判断起决定性作用,因人而异,极不相同。但微观角度的分析就是要揭明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制约关系,即人们对有关的变量按照怎样的规律进行反应。只要承认人们的心里变化受客观社会条件所制约并有共同的规律,那就应该承认微观商品需求仍然是客观的范畴。但在分析、认识、把握这一范畴时,不能撇开主观心理因素不顾。遵循这样的思路来看宏观市场需求。如果不能不承认宏观市场需求是微观市场需求的集合,那么微观市场需求形成中起作用的人的心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宏观市场需求分析的视野之外。

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的心里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全然看做一个主观因素而排除在市场需求分析之外是不妥当的。

此外,在宏观分析中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那就是决策当局的意志和行为。当然,决策当局不可能任意决定经济发展进程,但在客观允许的限度内,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产出和国民收入的规模大小,都会对决定市场需求的总量经济指标变量和机会成本变量发生影响。

2.欧债危机爆发及蔓延的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原理和方法,可以对欧债危机的产生从社会环境、经济政策以及决策当局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欧洲经济的缓慢增长和欧洲社会福利的迅速提升成为影响经济平稳和经济环境的矛盾。

整个欧洲50~65 岁的老年人口占社会比重的 19%,新增劳动力占人口比重不足12%。整个欧元区都面临老龄化社会环境,这就对财政支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而且福利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统一的社会福利水平对经济发展滞后的希腊等国产生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例如,2010 年希腊社会福利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为 20.6%,而社会福利在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却高达41.6%。在未来一段时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继续困扰欧洲的经济增长,并且成为影响着欧洲经济政策的客观因素。

(2) 经济危机对政府财政的压力,使欧洲一体化当中的落后国家负担加大。

2008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扩散至欧洲,欧元区经济压力大增。欧洲与美国的贸易缩减也困扰着欧洲各国财政税收,这无疑使政府的财政负担雪上加霜,欧元区的捆绑政策更加大了相对落后的国家的支付负担,最终导致希腊经济崩盘,并不断扩展至其他国家。缘于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扩展开来,目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都由政府债务危机引发了全国性的经济危机,2011 年下半年,欧债危机出现了向法国等核心国家蔓延的势头,这导致经济最据实力的法国和德国也不得不面临整个欧元区和国内爆发的双重经济压力。与此同时,人们的预期也影响着整个欧元区经济的发展,悲观的情绪和投资恐慌如果持续蔓延,会导致欧元区彻底陷入经济瘫痪的泥潭。

(3) 次贷危机爆发时,欧洲中央银行决策当局的行为失误给欧洲经济带来危害。

2008 年 7 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整个欧洲经济陷入动荡之时,欧洲中央银行决策当局的意识和行为失误也给整个欧洲经济带来危害。

这主要是指欧洲中央银行为了回应美国针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不顾欧元区经济衰退和政府债务负担,于2008年提高了基准利率,由4%提高至4.25%,导致政府的债务更加沉重。

同时欧洲房地产业也陷入债务危机,并且导致资金链的断裂,最终爆发欧洲债务危机。

欧盟各国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力的低估也是导致危机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4) 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

从 2009 年 12 月 8 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 A- 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以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不断下调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主权评级。

2011年7月底,标准普尔已经将希腊主权评级从09年底的A-下调到了CC级 (垃圾级),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权评级被频繁下调的风险。在欧洲艰难应对自身危机之时,这些信用评级公司频频下调该地区主权国家和银行的评级,影响了市场信心,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欧洲市场是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外贸伙伴。我国对欧贸易的主要产品是纺织品、陶瓷制品、机电加工组装产品以及能源等初级产品输出。2009 年我国对欧贸易额是 3641 亿美元,2010 年同比增长幅度为 37%。但是随后却因为欧债危机影响贸易订单大幅减少。受欧债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外需疲软的窘境。以纺织品为例,2011 年 11 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03.9 亿美元,同比增长 7.2%,增速相比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9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对欧洲的出口呈下降趋势。欧债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市场需求萎缩。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加工贸易支持。

出口产品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或贴牌产品,加工厂商生产区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产品的生产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原料。随着欧债危机的到来,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对欧贸易受到很大冲击,欧洲各国需求萎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 2012 年 5 月 15 日举行的例行新闻会上表示:“外需情况比我们预计的还要低迷,还要差,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需求严重下降。4 月当月,我国对欧盟出口负增长2%,这已经是今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连续 4 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在刚刚结束的第 111 届广交会上,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到会采购商和成交金额分别下降 15.5%和 5.6%。以占据总成交额约七成的机电产品为例,欧盟成交金额相比去年同期的春交会下降了 30.9%。而且估计未来一到两年的时间,欧元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依然会处于低迷状态。

同时,随着目前劳动力人群结构转为 80 后、90 后,劳动力成本压力不仅仅表现为工作待遇的提高,还表现为年轻人择业观点的转变。接受更高的教育、追求更高的工作平台这一思想,使得加工贸易的厂区常年处于缺少熟练工的境况,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这就迫使出口贸易一味追求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渐渐不能支持产业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受到国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出口欧洲的外贸企业在2010年和2011年明显感觉生意难做,许多欧洲采购商都处于观望状态,迟迟不下订单。与此同时,国内小企业纷纷降价恶性竞争,导致许多小企业倒闭。

2.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市场挤出效应。

(1) 欧债危机使得欧洲进口商在低端产品的选择中更注重成本。

我国的加工贸易生产成本已经不再具备竞争优势。自主品牌、自主设计产品的出口不到出口总量的10%,在中低端和普通产品类别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具备了对“中国制造”的替代生产能力。“印度制造”、“越南制造”已经成为成本优势产品。

在印度和越南,加工贸易订单近两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中国的市场转移过去的。许多欧洲企业投资在印度、越南,利用其更为低廉的成本优势,以谋求更大利润。可见,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已经消失。

(2) 支撑我国出口的能源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欧债危机引发欧洲的资源掠夺和矛盾转移,主要体现在对北欧和中东的战争。随着 2011 年 10 月卡扎菲被击毙,利比亚临时成立,首先面对的就是来自欧洲的4800 亿美元的战争账单,这相当于利比亚此后的 50 年能源出口总额。此后利比亚和埃及的85%原油直接供应欧洲炼油厂,北非已经成为欧洲的能源仓库,我国的能源出口也被挤出欧洲市场。

(3) 受欧债危机影响,日渐频繁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制约着中国商品的出口。

2010 年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11 起,是2009 年的 1.6 倍,虽然 2011 年欧盟对中国商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只有 5 起,但其实施的新的贸易战略却加大了对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限制。如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否则将把我国排除在欧盟政府采购市场之外;将对华贸易救济措施范围从反倾销扩大到反补等,严重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势必造成出口受阻。如,2011 年 4 月 27 日,欧盟委员会公告对中国输欧自行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在已实施反倾销措施长达 19年的同时,欧盟再对同一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此外,部分国家还通过运用高规格安全与技术标准构筑贸易壁垒的手段来缓解本国危机,使我国国内外贸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3.欧债危机导致欧元贬值。

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以外币计值的资产或负债因计价货币汇率变动意外损失或意外受益的可能性。称其为风险,是由于这种损失或受益具有或然性。它有两种发展可能:当某种外汇汇率下跌时,持有该种货币计值资产的价值也相应下降;或者某种外汇汇率上升时,承担该种货币计值债务的价值也相应增加,这都使当事人蒙受相应损失。反之,则使当事人有了收益。研究重点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及其原因和防范措施。

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不断走低,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的欧元外汇储备,还对我国的对欧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欧元对人民币汇率由 2009 年 11 月 26 日的 10.3470下跌至2011 年底的 8.14980,并处在低位徘徊。近期,由于希腊等国债务危机越演越烈、欧洲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导致欧元汇率持续下跌。5月23日欧元对人民币中间价破8,创近10年新低。这不断抬高了我国出口欧洲产品的成本,削弱了这些商品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纺织品价格表现最为突出,两年中受汇率影响平均为7.3%,化工原料、陶瓷制品价格也受到不同的上浮。同时,随着近两年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上升,给以欧元作为结算单位的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汇兑风险,许多中小企业出口利润都淹没在汇率风险中。据统计,我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加工贸易企业如果受到 3%的汇率变化就会导致出口中小企业50%的利润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众多对欧出口企业面临着接单赔钱、不接单停工的两难困境。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做不下去了。

三、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的策略。

1.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必须尽快通过自身转型来消除由欧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目前内地企业生产的附加值低的贴牌加工产品,比如纺织服装类产品、小家电产品以及玩具产品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已经丧失了成本优势,为了抵抗欧债危机对其影响,企业不得不坚决的淘汰落后生产线,调整生产产品的结构,增加附加值,对产品进行结构创新和品牌创新。在企业管理中引入行业标准和过程控制,在品牌和管理上下功夫。出口企业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成功的转型无异于是为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中国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全球没有太多的借鉴案例,这也是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即改革开放后以加工贸易、低廉的成本为特色的出口结构,在世界国际贸易格局变动中必须独立创新的艰难一步。很多出口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都有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广州宏远集团正为了摆脱廉价订单“依赖症”,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加速“新型竹纤维纺织材料”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压缩传统棉纺产品产能,将企业重心转向新型纺织材料的开发。在转型过程中,外贸企业必须克服融资、技术、政策等一系列难题,这就不仅要求外贸企业有坚定的决心、摒弃传统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同时需要政府部门提高服务水平和政策敏感度、推动企业的转型步伐,并且在企业的转型之路上用政策予以导航。

2.我国对外贸易需要开辟新的市场。

应对欧债危机不仅是从产业结构上作调整,还要从市场开拓上下功夫。目前,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以及日韩地区。中国与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近年来持续较快增长,但规模还较小。当前,主要经济体经济持续低迷,需求相对疲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有利于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补充发达市场的下降,减轻欧债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我国出口贸易高度依赖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巨大风险。商务部副部长钟山 2 月 21 日表示,2012 年中国将加大对新兴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目前商务部已选取约 30 个国家,作为今年及未来若干年外贸多元化战略重点突破市场,力争到2015 年,中国与欧、美、日等传统市场以外的市场贸易占比提高5 个百分点。如果能实现提高 5 个百分点的目标,按2011 年出口额计算,那就是增加 900 多亿美元的出口。因此,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已经不仅仅是我们的长久之计,而且正在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我国的出口企业应该把握商品交易会、博览会以及网络平台等各种途径积极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从政府的角度看,要对企业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主动帮助企业开拓出口目的地所在国家的市场,打开多种销售渠道,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

开拓和发展世界市场,要确立世界市场营销观念。

世界市场营销观念的基本特征是以国外消费者的需要为中心,以国外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全面筹划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在国外市场上争取更多的顾客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最大利润和资产增值。

这种以世界市场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是以本国生产者为中心的生产观念相对立的。就我国的对外贸易而言,努力实现这一观念转变,敢于迎接世界市场竞争者的挑战,已成为我国企业大步进入世界市场的关键。长期以来,在我国出口产品经营上注重生产,不注重销售;注重出口创汇,不注重出口经济效益,不注重研究世界市场战略和贸易伙伴国的政策措施以及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化,是我国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不少出口产品,有的质量并不比别国差,但在海外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别国同类产品的价格。这里的差距主要不在于生产而在于市场营销。

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关心现有市场的需求,更要关心潜在市场的需求,特别重视通过增加产品花色品种、争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前售后服务、组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潜在市场,并据以组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企业既注重当前的盈利,更注重远期的盈利,敢于进行风险投资,敢于和强者竞争,注重于为争取潜在客户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在对外贸易中,则体现在树立世界市场营销观念,努力开展世界市场的调查和预测,研究世界市场营销策略和国际贸易惯例,力争在开拓和发展出口产品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3.积极扩大内需以抵御外部风险。

与萧条的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的内需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如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外贸企业不仅要盯着国外市场,也可以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通过扩大内需,减小经济对于外贸的依存度,缓解外需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冲击,缓解中国目前外贸和内需的失衡问题。其实,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把握住国内经济发展的机遇,是每个企业生存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把握国内市场的机遇。

4.防范出口货款回收风险和汇率波动风险。

在目前欧元汇率波动剧烈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企业尽量避免使用汇率波动频繁的欧元结算,而尽量选择多币种进行结算,规避单一货币的升、贬值风险,并尽早收回货款,同时考虑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防范风险。除常规的避险方法以外,为了能有效地规避汇率波动对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出口企业应积极运用现代国际市场中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如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远期外汇、贸易融资等进行中短期的避险和保值。例如,通过出口押汇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企业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规避汇率变动风险。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出口企业资金周转问题。

近日,希腊债务危机再起波澜,未来走向变数增多。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欧洲债务危机将对我国外贸产生持续影响,中国企业既要看到风险,也要看到机遇,积极做好应对危机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跃春。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及展望 [J].国际问题研究,2012(01):124- 125.

[2] 皮守成,王永。 欧债危机的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J].特区经济,2012(03):240- 241.

[3] 姚铃。 欧债危机路漫漫中欧经贸待考验 [J].国际贸易,2011(09):45.

[4] 罗传健。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中欧贸易的影响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3- 7.

[5]郑宝银,林发勤。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J].国际贸易问题,2010(07):9- 16.

[6]王天龙。 欧债危机走势及对策建议 [J].宏观经济管理,2012 (02):86- 88.

[7]李向阳。 新兴市场国家与主权债务危机的出路 [J].求是杂志,2012.

[8] 刘宏辰。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拓展内销市场 [J].深圳商报,2011(12):A02.

[9]陈雨露,马勇. 泡沫、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一个周期分析框架 [J].金融监管研究,2012(01)。

[10] 冯小兵,李继峰,黄烨菁。 中国外资银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影响研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 SIC- GE 模型的定量分析 [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11]谢怀筑,何亮。 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经济增长率的理论分析和趋势研判———基于生产要素边际产出贡献的视角 [J].金融与经济,2011(11)。

[12] 陶现定。 改善金融调控 稳定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1992 年第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综述 [J].金融研究,1993(01)。

[13] 谭雅玲。 政策与事件交织,价格与技术顺势———2011 年第二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回顾及未来展望 [J].国际贸易,2011(07)。

[14] Lee,Ha Yan,Ricci,Luca Antonio,Rigobon,Roberto. Once again,is ope-nness good for growth? [J].2004.

[15] Levine R,Renelt D.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 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 [J].The American Economist,1992.

[16] Sachs JD,Warner AM.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5.

[17] Redriguez F,Rodrik D. Trade Poliey and Economic Growth:A Skeptie'sGuide to the Cross- national Evidence [J].2001.

[18] Anderson,J.E.,Neary,J.P Trade Reform with Quotas,Partial Rent Ret-ention,and Tariffs [J].Econometrica,1992.

[19] Clemens,M.A,and Williamson,J.G. A Tariff- Growth Paradox?Protectio-n's Impact the World Around 1875- 1997 [J].2001.

篇12

问题在于,无锡尚德等企业把银行拖入泥潭,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国家开发银行的身影屡现其中,无锡尚德、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晶澳太阳能等知名光伏企业,都曾于2010年获得国开行的大额贷款。尚德的银行贷款从2005年末的0.56亿美元攀升至去年底的17亿美元,不到7年暴增近30倍,其中国开行又一次成为主要贷款行。考虑到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国有大行由政府信用托底,这些行的债务风险可以视作纳税人的负担。

以前曾经动用股市力量支持高科技企业,典型的如京东方,屡亏屡战,成为吸金黑洞。这样的公司一多,股市下行压力巨大。创业板曾经被视作高科技企业分散风险的市场,效果却是,一些企业上市圈钱,风险撇清。这些办法是把股市投资者当做了风险投资者,犯了大忌。

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必须由市场化的风险机制来化解。一种模式是吸纳全球同行、全球资金参与。美国在开发页岩气时,吸纳的是民资与全球资金。中国页岩气的主要投资地之一是美国,韩国企业蜂拥前往美国开采页岩气,主要是通过直接参与天然气开发或供应开发天然气所需设备和零件等方式来瞄准页岩气的特殊需求。

美国的IT产业更是风险投资的经典案例,硅谷是专业的I T风险行业的天堂,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当年一季度吸引到的投资总额为25.8亿美元,而南加州为8.57亿美元。南加州形成技术走廊,包括洛杉矶、圣地亚哥和奥兰治郡在内的南加州地区超过新英格兰地区,所吸引的风险资本投资额已跃居全国第二,地位仅次于硅谷。其他如圣地亚哥的生物医药的风险投资,同样令人瞩目,如果靠银行或者靠股市,以生物医药的回报,市场可能早就垮了,但多方向的、来自各个阶层的风险投资资金,民间投资、风险投资既分散了风险,也造就了美国的IT王国、页岩气王国地位。

篇13

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直接危及到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时至今日,由于垄断财富的利益集团的势力不断强大,政府改善收入分配的举措变得异常艰难。目前,拉美不少国家都面临着收入分配严重不公、政府对此难有作为的尴尬局面,占人口40.6%的2.13亿人口(2005年)不得不在贫困线下挣扎。

二、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和城市化无序地、急剧地恶性扩张,使得拉美中小城镇和农村被边缘化

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其城市的边缘地带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极其简陋的棚户区,从最靠近城市的山头开始,简陋的住宅一座紧挨一座地由山下往山上盖,布满一座山头后接着往下座山头蔓延,漫无边际地不断地往四周延伸。这类主要由城市贫民和外来移民组成的贫民区自成体系,成为城市犯罪的高发地区和游离于城市发展之外的边缘地带,不仅政府管理难以触及,就是非贫民区居民都难以进入。这在拉美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现象。

尽管拉美国家政府花费巨资向这些贫民区提供最低社会保障,但仍难以改变它们被边缘化的趋势,城市贫民区继续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是,拉美国家在依靠进口替代工业化拉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国家将大量投资集中在这些城市及其工业部门,使它们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心极,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农村移民,造成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成比例地膨胀。为此,政府不得不将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心城市的基本建设,结果却以牺牲其他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为代价,造成这些地区不断地被边缘化,从而进一步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其速度甚至超过了城市发展的实际可承受力。

实际上,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就是在一些地区和农村被不断边缘化,少数城市不断地、无序地膨胀的恶性循环中得到推进,结果是城市化和边缘化结伴而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困扰拉美国家发展的难题。

三、无论任何形式的外资,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有其两重性,因而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优势,尽可能地限制其不利的一面

对此,拉美国家有着深刻的教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拉美国家曾经不切实际地走举债发展的道路,结果陷入债务危机之中,至今经济发展仍受巨额外债的束缚。出于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在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拉美国家限制外国直接投资涉足国内许多工业部门,主要依靠对外举债解决资金短缺的矛盾,采取了用外债促增长、用增长还外债的战略。从1970年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拉美外债急剧膨胀,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1970年,拉美外债总额为161.25亿美元,1975年增加到440.5亿美元,1980年猛增到2303.58亿美元,债务负担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从而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此时,外债不但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反而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最终当资金链条断裂之后,它在1982年将所有拉美国家拖入了债务危机之中,这时拉美外债总额业已高达3287亿美元,拉美国家不得不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救济。此后,拉美经济经历了“失去的10年”,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拉美经济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不仅许多拉美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得不继续受制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他们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在经济政策的选择上也难有回旋余地。

除外债之外,对待外国投资同样应该限制和利用并举。1982年债务危机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向外国资本开放本国市场,外部资金大规模地流向拉美。上世纪90年代,拉美外国直接投资由初期的110.66亿美元增加到770.47亿美元,这对拉美经济走出80年代“失去的10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拉美经济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和外资的流动性的加大,增加了拉美对外部门的脆弱性和经济增长跌宕起伏的波动性,90年代以来拉美经济增长态势同外部资金流量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在90年代后半期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先后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外资流向的突然改变成为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即便是外国直接投资,通过以利润转移的形式向外转移的资金的逐年增加对一国经济的潜在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债务危机之后,自1999年以来拉美国家再次成为资金净流出地区,而且净流出资金的规模逐年增加,2004年达到了639亿美元,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675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的利润转移的增加是重要因素之一。以智利为例,向外国直接投资支付的利润占其出口比重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9%增加到2004年的21%,远远高于同期外债还本付息占出口4%的比例。

四、完善的市场机制需要完善的政府监管和调控机制相配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市场不能取代政府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债务危机之后,拉美国家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性经济改革,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拉美国家在经济改革的成效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了政府的监管和调控职能的国家,其经济运行基本实现了良性循环;相反,在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国家的监管和调控严重缺失的国家,其结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险象丛生,甚至陷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