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网络教育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 扩大培训规模,有利于提高培训效率 据统计,目前在高校教师队伍居于主体地位的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都亟需提高。而当前,随着高校专业设置的不断细化,以及专业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现有的教师队伍已无法满足其教学课程发展的需要,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此,高校在组织教师培训上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培训质量难以保证。而网络培训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高校现有基础资源与培训需要的矛盾,实现了各高校相同专业教师的同步培训学习,有利于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主讲教师与参训教师可以在异地进行即时交流,大大扩大了受众面,提高了培训效率。
1.3 主讲教师水平高,有利于优质培训资源共享 主讲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师主要为国家精品课程的主持者,国家骨干级教师团队的组成人员,专业阵容强大,教学经验丰富。他们以广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和对教育的炙热情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参训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并使参训教师享受到了主讲教师对知识的智慧解读,有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2 进一步搞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策略
高校网络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效率,解决了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培养的难题。但总体来看,目前的网络培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无法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培训需求、难以保障资源的开放性、缺少后续服务支撑等,网络培训依然任重而道远。
2.1 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培训 高校要重视培训前的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解决他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惑,增强教师培训的吸引力;又要研究他们的潜在需求,并据此设计科学的网培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展网培发展内涵。要彻底转变传统培训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培训方式,在充分调研不同地域、不同类别高校及其教师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培训,以教定培,按需施训。
2.2 协同创新,提升培训综合效益 积极进行教师培训机制创新,是高校教师培训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因此,高校要组建一支专业精干的培训设计团队,加大资源库开发力度,建设与高校课程数量相当的、能够满足教师不同成长阶段进修学习的培训课程体系,邀请更多名师大家担任主讲教师。同时,高校还要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保障团队,建设全国性网络支撑平台和体系,确保网络畅通稳定,为培训保驾护航,支持和辅助高校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网培中心应适时探索与各省市分中心更加广泛的合作,根据各省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同需求和培训实力,为其制定更加符合各自特点的培训项目,指导其充分利用现有网培平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分中心师资培训综合效益。
篇2
妨碍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比如:(1)当前活跃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许多都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他们大都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但是却往往欠缺教育专业训练和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较薄弱,导致教学能力较弱;(2)高校招人越来越趋近“博士化”,他们多数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但是不重视校内教师培训,缺乏虚心的态度;(3)不少高校青年教师缺乏教育学背景,在直接从高校学生到高校教师的过渡中,因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往往因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4)学校对青年教师授课没有硬性指标;(5)高等院校在办学上“重科研、轻教学”,教师把多数时间投入到科研领域,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6)在教育教学观念上,部分高校忽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或者对高校教师发展培训提供的经费不足,或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单一,约束和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90后”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与现任的高校教师自己的求学经历已经大不相同,过去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落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突出。同时,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多媒体、开放课程、网络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课程形式的出现,全球化网络课堂袭来。“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潮流的风行,促使高等学校专业教师需要及时跟上步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增加自身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高等学校学生、甚至社会大众服务。
二、教师网上教学培训实践
教育部及各高校针对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而出台的政策和培训一直在进行,目前已有多种基于提高教学能力而进行的高校教师培训。粗略统计一下,目前高等院校教师培训与发展的形式主要有国内外进修、国内外访问学者、校本培训和网络培训等形式。在这些形式中,网络培训以其灵活自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实时交流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受到欢迎和追捧。同时,面对教师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学校以及院系要组织大规模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教师专业培训,既满足了需求,又显得尤其重要。2007年,教育部批准成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提出要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创新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构建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新体系。随后,经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中心推荐,分3批逐步建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省市级分中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13年至今,大连理工大学组织教师参加了9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专题培训。先后共有155人通过交互式网络视频同步课堂的培训模式学习了“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大学卓越教学系列――学习心理及其教学实践应用”、“职业素养与教师发展系列――教师嗓音训练及保健”等9个专题内容。这些培训及时而又便捷地满足了教师们职业生涯发展的迫切需求,使他们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等理论知识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专题内容涉及大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教师参与的,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以下3类:(1)教育心理学方面,如“学习心理及其教学实践应用”等;(2)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如“电子信息类专业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大学教学法”、“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等等;(3)职业素养与教师发展系列,如“高校教师身心健康指导”、“教师嗓音训练及保健”,等等。
三、网络培训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这些培训非常有针对性的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尤其是在“公开课”、“微课”、“MOOC”等崭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习新方法、新技能。正如有一位参训教师在学习心得里写道的那样,“对于我这样渴望在教学中最大化和最佳化的应用信息技术,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应用、怎么起步、哪里入手的人而言,这样的培训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实在太有必要了,既让我从宏观上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应用必要性、前景和方向,又从微观上通过案例传递了最新的如何进行深度融合、哪些工具可以利用。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了我们不具备深厚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背景,推荐的都是简单、操作性非常强的工具。”同时,专业培训也使参训教师获得了难能可贵的教学观摩体验。一位电信类专业教师在培训之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清华大学华成英教授讲授的‘模拟电子技术’高屋建瓴、睿智幽默,从科研、实践、定性、定量等多角度讲解,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想必学生也不再将‘模电’称之为‘魔电’了。” “职业素养与教师发展系列”专题培训,将培训重心由关注教学转移至关注教师个人,积极引导青年教师重视自身的价值观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及职业发展问题,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加强教师身心健康的指导,确保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状况。
篇3
(一)基础理论。
1.混淆网络课程的概念。将网络课程与网络教材等同,认为将教学中应用的教材在网上,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就成为“网络课程”了;将“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等同起来,认为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课件在网上,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就成为“网络课程”了。
2.网络课程的定位和基本要求尚不够清楚。一门成熟的网络课程,可以使学习者主要通过网络方式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这要求课程的内容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有相应的衔接,同时可以满足学习者对内容和学习过程的主要要求。定位和使用对象不同,教学环节和教学功能各异,势必使学习者在使用不同的网络课程时产生学习的困难,在今后的推广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障碍。
(二)教学内容。
1.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忽略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但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应用还是很少,虽然大部分网络课程都有诸如课程学时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涉及教学设计的东西,但多半是过去传统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并没有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整体的设计,设计者更多地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课程的开发。
2.教学设计仍强调“教”,忽视学习的个性化。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一进去就开始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缺少一些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无法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问题解决等。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3.课程的内容和素材不便更新和维护。没有维护功能的网络课程是一个“死”的网络课程,课程中的内容如果要修改或添加,必须经过专业的开发人员使用专门的软件,教师不能或很难对网络课程进行管理。很明显,没有维护功能的网络课程不利于内容的充实和更新。
4.自主学习资源不足。自主学习是网络教育的一大特色,但目前多数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了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特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都提供了网上图书馆和资源链接,但基本上没有基于课程的。
(三)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不强。现在的很多网络课程,重视教学内容的呈现,包括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但在设计中却没有注重交互性。现在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有的只是学习者和计算机(教学软件)之间的交互,而很少有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互。因此,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很难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协作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模式。
(四)管理机制。对学生开放学习的监督程度不够,网络课程在关于督促学生课后学习的力度上不够。通过记录登陆次数、翻看答案的次数、交作业、提问的情况、讨论参与度等各方面,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督促,没有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就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方面的设计大部分网络课程没有太重视,导致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五)用户界面用户界面设置不合理,学生容易迷航。部分网络课程所用字体的字号过小,行距过密,不利于学生长时间在计算机上学习。另外,界面的布局过于繁琐,导致学生到了一个页面之后常常不知道应该继续做什么,即干扰信息太多,不利手学生自学和教师对网络课程的管理。
二、引发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思考
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为一个平台,将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力争给教师制作网络课程提供一个良好的辅助环境。
(一)关于基础理论。课件是指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帮助开发维护程序的文档资料以及帮助教师和学习者使用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网络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而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与课件的出发点不同,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课程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但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人共事。课件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课程的很多内涵,如社会需求分析、课程规划等。而这些缺失在教学中不能显现出来,因此也造成了这两种概念的混淆。
(二)关于教学内容。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许多特性,如跨越时空的开放性、多点对多点的交互共享性、教与学时空分离等特性。因此,在利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开发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涵及作用。既要重视学习需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也要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的设计,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调资源对“学”而非对“教”的支持作用。对前者的设计主要保证其教学性的实现。
(三)关于网络课程的交互性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灵活多样的互动环境。学习是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有效交互中进行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要素。优质的网络课程应能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而这种学习环境必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的。良好的互动环境将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能增强其认知主体的作用。综合运用BBS、E.mail、在线测试、实时讨论、聊天室、常见问题解答库(FAQ)等多种方式,同时还要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如BBS中与课程内容匹配的专题讨论专区等),以便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和讨论学习。
2.提供及时反馈。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提供学习兴趣,延长注意保持的时间,并能不断增强求知欲。学习反馈具有三个含义,一是学习系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适当给予学习者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包括学习者目前正在做什么、处于什么位置或者一些适当的提示信息等。二是网络课程的各学习模块中要有及时的反馈系统,学习者能方便地在网络课程中进行自我练习、自我评价,并能得到及时反馈,如指导性意见、学习建议和要求、适时的强化信息等。在强化反馈中通常以激励性的正反馈为主,过多的负反馈有可能会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反馈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指导教师和其他学习同伴的评价信息,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都是反馈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都是反馈信息的接收者。
(四)关于管理机制。平时作业和小组学习是实行过程监控的主要手段。能否及时按要求完成作业是监控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状态,实行形成性评价、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作业可分自测练习和评阅作业、书面作业与网上作业、课堂作业和阶段作业等多种形式。教师不仅批阅作业对错,而且要写出具体的批阅意见,并且坚持及时反馈、双向交互。组织灵活方便的学习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学习,其中多见于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目标或学习内容开展协同学习、合作学习,还包括传递教学信息、传递学习资料,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释疑惑、互帮互助,这些都有助于克服远程教育中师生异地而带来的困难,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支持服务的一个环节。
篇4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高校教师应在传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强调结果本身;在适度掌握知识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确立了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保证,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善于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好的课程准备还需要好的课堂发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即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以启发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对比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自学、讨论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师生交往渠道,做到与学生及时沟通。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建立起友好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从教学中受益,而教师也可以从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做到教学相长,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篇5
在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各领域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而网络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体育领域必然涵盖其中,加之各种体育信息已成为网络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形成的网络环境,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简单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对健身和课外体育运动提出更高更的理论指导需求。对高校体育课运动项目,运动器材,运动场地,课程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师与教学资源日趋紧张,教学资源水平、数量、规模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这种状况,体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从我国高校教学的当前情况来看,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构建体育远程网络教育网站,是实现大众体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以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发挥其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从而在传统教学中,体育教师单一的利用示范、视觉、声音来传递信息改变为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来传输更多形式的体育信息。把教学活动变为包括视频、音频、静止图象、文本、动画内容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的来进行信息传达。体育远程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点播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教学内容,从而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
江西省属于中部六省之一,具体到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状况而言,处于中间偏低的层次,既具有我国发达地区的某些特征,同时也与偏远落后地区有诸多共同之处。因此,研究江西省体育网络教育状况,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意义,对全国普通高校的体育网络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一)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情况与分析
江西省共有高校本专科高校84所。根据网络调查显示,84所普通高校网站中建有体育网页的高校有19所,而有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只有2所。
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有独立体育网页的有19所,占江西省84所高校的22.6%;落后于江苏省35.1%[1]开通率7.7%,山西省35.59%[2]开通率8.19%,与陕西省22.9%[3]开通率较接近相差0.3%,比全国高校体育29.58%低6.98%;另据调查,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只有2所高校(华东交大、赣南师范学院),占全省有独立体育网络高校的10.5%,其所用的网络教育平台均是天空教室网络教育系统。
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在建有独立体育网页的高校中,其主要的内容分布在师资队伍、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而建设有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除了上述几个内容外,还增加了体育课件、电子教案、交流讨论、视频点播的栏目。
(二)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模式建设情况与分析
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模式从教育方式模式、技术支撑模式和管理支持模式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调查。
1.在教育方式模式方面
调查的84所普通高校中,拥有远程实时授课模式的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和华东交通大学2所高校,而采用按需点播自学模式的教育模式在省内高校中还未出现。
在具体的网络课程教学时,采用集体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模式――讲授型模式的学校为无,而采用小组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和写作学习模式更受广大师生欢迎。
2.在技术支撑模式方面
84所普通高校中,在硬件建设方面19所高校有独立的体育网页,其中2所高校的体育教育,还采用了天空教室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辅助教学;在软件建设方面,教学课件大多采用PPT,视频动画较少且需要下载不可在线浏览。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在体育网络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双向交互性方面只单纯依靠BBS留言系统来实现,实时与非实时的师生交互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可以看出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各高校在独立建设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也相当有限。
3.在管理支持模式方面
由于江西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大多只是服务于本校的师生,其管理模式不同于网络教育的“多对一”模式,而是采用“一对多”的模式,即各校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对本校的学生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本校的学生和教师通过在平台上注册,使用网络平台功能。系统管理员赋予教师更多的管理权限如上传课程介绍、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授课录像、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课程规划、考核方法等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相关资源信息,并通过BBS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解答疑惑,辅助自学。
(三)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功能现状与分析
对江西省仅有的2所拥有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及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平台互动教学功能、答疑功能起到的效果不明显,教师虽然会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信息,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较少;网络课件/课程生成工具对体育教师制作体育网络课件倒是有很大帮助;现有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库存储媒体素材、试题、课件、案例、文档等自建的较少,主要来自于网络公司提供的内容,各高校只是使用单位,并没有实际管理功能,只有简单的权限分配、资源使用功能。
在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设计调查中,针对教师和学生模块重复的内容,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发放的问卷中,有89%的学生有使用网络学习的习惯且每天都使用网络查询资料,但每天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体育教师只有70%,这样是跟体育教师更喜欢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面的进行教学有关;在网络课程的功能方面调研方面,教师中选择科研资源、教学素材、学生监管功能的较多,而学生中选择的体育理论信息、视频演示、自我评测、答疑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师生双方对网络课程功能需求各有不同,教师中85%的人选择了学习进度监管,而答疑指导是学生中选择较多的占到了87%,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更希望通过网络课件来获得教师的解疑和指导,从而解决学习训练中的困惑和难题。
二、影响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以公体课为主,仍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认识不深,认为作用不大。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训练模式,由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择自己想学习的体育内容,以自学为主,配合课堂练习和网络上实时与非实时答疑交流,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对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因此对于如何组织这种网络体育教学还经验不足,且由于自身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学生参与性也不强,
各高校采购体育类教学资源还是集中于传统的体育训练器材,网络资源也较少,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找不到更多的教学资源。
(二)主管领导不够重视
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机构,江西省对于普通高校网络教育这块并没有很明确的发展定位和监管措施。另一个方面各高校的主管领导对网络教育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误区,教育理念还仅仅停留在改善面授课的教学效果上。
(三)专门性体育师资匮乏
一方面在由于高校采用的网络教育技术平台方面都是有专门的公司进行功能的开发和设计,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的体育教师,虽然很快的上手,但模式化程度较高,灵活及互动方面都显得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既懂体育教学又懂网络技术的专门性师资,对于网络教学的支持服务、监控管理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支持服务的团队建设不足
完善的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所有体育教师全力参与,还需要相应的技术部门、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团队,长期依靠购置公司定制的模块的网络教育平台,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高校体育网络平台一般都是由掌握网络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的体育教师,专职或兼管网络平台的维护及建设,没有相互促进交流的团队,完全凭借个人意识。对于“一对多”的网络学习模式,没有支持服务团队建设保障,是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江西省体育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改进策略
结合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原因,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转变思维、紧跟发展趋势
从现在进行的国家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计划中可以看出,教育网络化是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国家中小学教育远程教育培训计划涉及到中小学教学所有学科,其中也包括体育,高校的教育发展也必将朝此方面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看清这种发展方向,转变思维方式,加大相关网络硬件的建设投入,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二)综合规划、统一标准、系统建设
根据各高校在体育办学方面的特色,由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各高校体育师资、教学资源、体育专项及网络建设等方面情况,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成立相应的教学中心组,如公体课教学中心组、篮球教学中心组、健美操教学中心组等,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组织团队为学习相关体育知识的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由于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可以提供质量更高的网络课程内容,提供更专业的体育学习和训练指导意见,从而,改善学生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效果。
(三)功能开放、加强交流、不断完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在学生的眼中网络教育技术是新颖生动的,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辅助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欲望。如在教排球进攻配合时,通过观看设计的排球进攻配合网络多媒体技术课件,运用,利用动画、图像、声音来表现排球进攻配合时的跑动、站位等,形象有效地展现了排球进攻时的移动路线、动作方法、动作要点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地掌握此项技术。
综上所述,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基于国内外体育网络教育的技术标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及思想的学习,综合规划各高校体育网络资源,搭建体育网络教学系统,建立统一标准;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平台功能,加强互动交流,完善管理制度,完善资源内容。
参考文献:
[1]孙兰.江苏普通高校体育网页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9.
篇6
近年来,我国航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货邮运输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5.6%、14.1%和12.9%。航空运输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升2.7个百分点。运输机队总量达到1597架,是2005年的1.85倍。航空机队规模不断翻番、新兴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其本身所具有的高技术,高风险等特殊性,都要求相关人员的增加,工作量的增加,专业技能及管理知识的提升。而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民航“十二五”期间技术岗位培训总需求应达到50万人次以上。[2]《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要求统筹推进造就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民航业人才队伍。我国民航远程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飞行、机务、空管、机场管理、民航运输、空中交通服务以及空港安全检查专业等紧缺专门人才。但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且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利用远程教育对员工培训的力度。可能由于民航业教育培训的内外环境、体制机制环境、协调机制不完善、政策措施不配套等因素的影响,使民航教育培训,特别是岗位培训、新技术新项目的及时转化等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远程培训系统普遍存在培训投入不足,培训资源短缺,供需比例严重失调,培训时间难以保证,培训系统性科学合理性不够等问题,甚至出现培训的短期化、福利化倾向、敷衍了事等情况,导致培训效果严重下降。[2]
二、民航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1.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是民航业发展的需要与国内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相比,民航业具有高新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等特点,且具有国际性、行业系统性极强和安全生产运行要求高等特性。对此,民航总局始终在寻求多种培训模式在实际中的开发与运用,远程网络教育既可保证授课质量,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可打破时间和空间范围限制。建立开放型教育的新方式,将允许根据每位员工个人的爱好倾向、所需和时间上的便利而得到教育与培训,故引进远程网络教育试在必行。
2.确定教育培训目标定位与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
(1)突出民航特色的远程网络教育体系。民航远程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硬件及软件设备的建设,各级单位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从根上认识人力资源提高的重要性,加大计算机的采购以及网络建设,构建覆盖各航空公司、航空培训基地、员工宿舍的远程教育网络,从而迈出实践“科教兴业”战略,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步。软件建设包括教育队伍及相应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一支由专家学者、一线的业务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及干部队伍。培养一批工作责任心强,熟悉网络培训工作的管理人员,为远程教育提供人力保障,确保民航重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民航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建立与重点网络高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引入高校网络学院学习资源,如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国外著名期刊收录数据库。广泛应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高科技学习载体,搭建方便快捷的现代化学习通道,促使现代化远程教育落到实处。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联合民航院校和重点培训基地的力量,建设民航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基本形成覆盖民航行业的开放教育网络系统。
(2)突出特色,加强培训创新,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学习与实践、培训与使用相结合,激发受训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不断开发新课程,推广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重点是突出民航本身所特有的优势与特色。有优势,有特色,就有了发展的生命力,持久发展的动力。面向民航从业人员和各类在职人员,为民航行业培养出技能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逐步建立起以民航机务、空管、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机场运行为主要业务领域的民航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网络教育基地,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飞行、空管、签派、航空器维修等执照培训大纲,保证民航在职员工教育培训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各行业务的发展保持同步更新,紧跟欧美发达国家民航各专业发展新动向、新技术、新观念,推出相应的培训课程。同时不断吸取一线职员在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总结,推广那些可以帮助提高效率,又能减少成本,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所要讲授的具体内容按专业细化,授课内容和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一项新技术的宣讲,将新技术出现的背景、发展过程、具体应用情况、缺陷、未来发展方向等用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影像方式表现出来,图文并茂易于理解与接受,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且提供在线学习指导和帮助。教学设计以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设计岗位资格认证培训课程,设计适应员工职业发展培训需要的课程,确保每名员工找到主动想学的东西;应用体验、见习、实践采用渐进的课程设计方式,制订和规范特有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大纲,完善有关培训课程及教材。例如为配合民航员工的岗位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教育中心可自编教材《民航机务实习》、《空管实习》、《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机场运行机械基础》放到相关网站上。员工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随时学习,将实际工作与理论相结合,将理论用于实践,同时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准确性,不仅提升员工的实践操作技能与理论水平,最重要的是提升了员工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效能。
(3)民航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完善民航行业培训机构。国内民航体系的民航管理局、航空公司、空管局和机场四个重要部分中的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均有其共性,如各系统均配置劳动人事管理、地勤、安保、通讯导航、经济管理、财务管理机务等专业人员。所以形成以“总局统领全局、各个航空公司、空管局和机场协作、具体的培训中心管理具体实施,面向全行员工、多方协作、共求发展”的远程教育模式,充分行使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等职能使民航教育培训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重点建设面向全行业的远程网络培训基地和相关网络建设;支持各方面力量,建设一批针对民航飞行、机务、运输、机场等重要岗位,以岗位培训为主的远程网络培训机构。
篇7
2.客体———大学生
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主要以自制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为主要特征,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评价准则、价值观等,都将对整个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也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反向影响。因此,必须把网络看作了解大学生想法和关注点的新渠道,加强其网络教育。
3.载体———网络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平台似乎显得更有魅力,网络平台的加入在丰富教育载体和途径的同时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度,高校要全面夯实校园网络建设,创立科学、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1)BBSBBS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结交朋友、发表对学校以及社会新闻热点话题的看法的平台,已经逐渐成为建立在网上的“虚拟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BBS这一渠道,进行思想文化的网络宣传,同时做好实名制注册和管理、信息监控、舆情分析、评论引导,对于BBS上的较为正面的信息要有意识地给予放大,相反对那些消极的、不健康的言论或信息就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屏蔽。(2)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腾讯QQ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工具,其平等、便捷的优势使其成为日常谈心和深度沟通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QQ状态、留言等信息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现状,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关系的良性互动,通过聊天工具,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正确引导,促进现实人际关系的发展。(3)微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以博客为手段随时随地地记录生活、发掘自我、展示自我,如果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知识库、思想库和教育平台,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思想和知识与学生们进行分享,可以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同时,用积极的、健康的思想占据网络阵地,可以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切实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网络教育。(4)微信作为最新鲜、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手段,微信灵活、方便、智能的特点使其成为高校学生间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学生们可以通过发送文字、语音、图片等相关内容,来表达或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朋友圈,随时了解学生所在地点、最新动态、心情等等,对学生思想动态做到深入了解,并通过微信对同学们的行为和状态进行随时指引。
4.网络平台建设的辅助力量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会受到家庭“小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应该由高校牵头,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辅导网络。(1)社会社会可以通过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完善网络法制建设,建立安全网络传播平台,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力度等有力措施,来营造健康的、绿色的网络环境,同时,完善政策和相关制度,实现教育机制、功能、力量和目标等的统一和互补,并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2)家庭家长要主动接触网络,通过网络技术的学习,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了解他们上网关注的主要内容,以便更好地与之交流沟通,同时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子女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令其积极吸取网络中的有益养分,尽最大所能地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冲击。
5.网络平台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路径
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将所构建的平台中主体、辅助力量、载体及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如图1所示。
二、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建设的架构
1.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队伍
学校党委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工程,确保人、财、物力资源的充足,也就是领导支持、人力资源、资金、硬件设施均充足的状态。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担任正副组长,党委组织部门、学校各机关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科研部门、图书馆、网络管理中心、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此外,还有包括网络技术专家、BBS版主或者网络编辑等在内的网络工作者,由他们定期在校园网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对话,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答,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2.整合网络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文化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设立网上学术讲坛,将各种学术讲座现场摄录制作后上传到学校教育网站上,弥补传统学术报告的时空缺陷,也可以与其他高校或者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讨、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样,通过线上、线下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8
一是差别化的教育优势。电大远程教育实行的是开放教育,生源开放,任何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报读;办学开放,电大可以在任何地方设点办学,报读者可以不出工厂大门或社区就近学习;合作开放,电大可以广泛与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联合办学,满足不同的专业学习需求等等。
二是低成本的办学优势。电大远程教育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因而可以通过规模办学降低成本,办学效益较高。其学费只相当于普通高校学费的1/5左右,相当于高职学费的1/10左右,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学习深造。
三是资源共享的系统优势。电大并非是一所孤立的传统高等院校,它向上可以整合中央电大和全国68所重点高校网络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横向可以联合44所省级电大协同办学,通过资源共享,能够及时高效开设广西发展急需却又欠缺甚至空白的专业。
四是适应性强的教学优势。电大远程教育可以根据企业等用户需求,“量身定做”学科专业和培训项目,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尤其是能够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小众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是在职培养的属地优势。电大在各市县广泛分布有教学点,服务延伸性好,学习者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电大还可以深入到企业办学,在职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为企业培育产业攀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服务。
二、积极拓展电大远程教育服务新领域
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产业和相关人才的新需求,做大人才增量;服务于广西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人才知识结构调整的新需求,优化人才存量;服务于社会全面发展所带来的终身学习新需求,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拓展电大远程教育服务新领域。
一是细分人才市场,找准远程教育服务的切入点。电大在以下人才教育培训层面更具有优势:数以万计的农村干部在职学历教育,可通过拓展“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干部的学历提升教育;数十万计的北部湾人才学历教育,可通过整合中央电大或有关省电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快开展相关学历教育;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技能教育培训,可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方式,甚至通过深入到开发区工业园区设点办学来加快培养产业工人。
二是创新服务平台,突出开放教育深入社区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创新办学机制和网络教育平台,在强化中心城市办学辐射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办学模式,送学送教上门。
三是完善系统功能,强化资源整合与学习支持的办学保障。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整合中央电大和有关省级电大电大优质教育资源,围绕广西发展需要设置针对性的专业和培训项目。
篇9
网络教学对于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成为热门话题。为促进网络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对教学模式的研发与探讨在不断的探索中,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推出体现着科学发展观在教学领域的指导作用,其可以完善教学理论,也可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网络教学水平的提升。自网络教育开展以来,国内外的网络教育家提出多种教学及技术支持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教与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参与理论”、“ACTION模式”、“教学工程”等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理论与实践的网络教学模式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种模式深入研究都要有理论的支持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在国外理论的指导或影响下,我国网络教学形成多样化的模式,主要有讲授型模式、协作型模式、自主型模式、探索型模式等。
一、网络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展现教学主题的意义,验证理论,完善理论,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范式。
网络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既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又有网络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模式特点,以下为各种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1.“教与学”理论与实践
(1)“教与学”理论
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理论有三个方面:“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动机理论”,其是属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理论,主要探讨学习过程和认知因素,以及情感因素等。
(2)我国“教师导学”理论与实践
我国“教师导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充分发挥教师在远程开放教学模式下的导学作用》、《突出能力教学和个别化导学的“五段合一”课程教学模式》、《沧州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基于问题的导学”教学模式》、《远程教学的“导练”教学模式》、《远程教育教师网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模式的实践探索》等。
“教与学”理论与“教师导学”理论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称为讲授型模式,具有以教师为中心(主导)的特点。这种模式仍保持着传统授课模式,在电大系统网络课程中也采用讲授型模式,即教师通过网络将文本、声音、动画、图形、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传送给学生。依据资料调查,在教师导学实践中,有54%的学生采用当面向教师咨询,40%的学生选择面授,说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网络教学影响依然很大。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实践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模式分为探究类、对话类、综合类三种类型,每个类别的教学模式都涉及其相应的技术支持,如探究类教学模式属于情境教学模式等内容,涉及技术支持有超文本和超媒体、图表、动画技术、数字音频与视频、独立的教学模块等。学生通过掌握技术提升网络学习的能力。
(2)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
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有《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
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为网络学生建立的学习环境,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教学模式、学习资源、教学管理等服务。学生有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才能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如教学网站、网络课件、文字教材、论坛与聊天室、发帖、电子邮件与个人信箱等。“以学生为中心”也需要教师的导学作用,在课程、实践及技术等方面更需要给学生以帮助。
3.“学习理论―参与理论”与实践
(1)“学习理论―参与理论”
美国的格雷格・柯瑟林提出:“学习理论―参与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网络教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参与,以使学生同样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中。”在网络教学中师生的交互和参与方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视师生的交互能力,通过交流互助达到学习的目的,倡导协作精神。
(2)我国互动协作理论与实践
我国互动协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运用互动教学 创造互动课堂》、《开放教育三环节――要素交互教学模式》、《再论互动教学的内涵特征与实施原则》、《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环境下的师生互动策略研究》、《网络环境下“开放英语”课程师生交互问题调查及分析》、《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学习理论―参与理论”都属于协作型模式,也称为互动式模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指导学生的互动特点。这种模式被认为是在网络教育中积极倡导的重要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逐步摸索出公认可行的几种授课方式,如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授课、教师与学生小组授课、学生与学生相互协作的交流学习,现已形成网络教育的常规教学模式。依据资料调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好,而学生小组学习仅占26%,研究者认为在学习小组的学生组合上应更加科学些,以提高学生的互动兴趣。
二、教学及技术支持理论与实践
1.“技术与媒体选择原则:ACTION模式”理论与实践
(1)“技术与媒体选择原则:ACTION模式”
托尼・贝茨是英国开放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活跃在世界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远程教育理论中提出的技术与媒体选择原则“ACTIONS”模式,其中“教与学”分析了技术媒体与学习类型及相应教学形式的关系。“技术与媒体选择原则:ACTION模式”,其中A为“技术可行性与方便性”,N为“技术新颖性”,T为“教与学”。他分析了技术媒体与学习类型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关系,认为不同技术支持下的知识能力,在支持着成人的学习能力。新技术对于开发新课程不仅能降低成本,还会激发教师利用新技术的热情,帮助学习者建立独立学习的信心,也将影响或改变高等教育的形式。这种模式重视技术的应用,在新技术的开发中既得到知识,又顾及学生的经济效益。
(2)我国“自主学习”与“技术支持”理论与实践
我国的“自主学习”与“技术支持”理论与实践有《关于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基于网络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试论远程教育下的自主学习及特点》、《大学生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在网络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探究》、《关于应用播客构建个体数字化学习空间的思考》等。
独立学习模式、自我学习模式也称为体验型模式,具有展现学生独立学习而产生的能动性的特点。网教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强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不仅仅自己体验学习课程的一面,还体验了网络环境与技术的各种运行系统,就是说要一边学专业知识,一边学各种技术,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学课程。
2.“教学工程”的研发
(1)“教学工程”理论
加拿大的G・怕凯特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工程》进行了十多年的专门研究,教学工程定义为用来支持学习系统的分析、创建、开发和传输的计划方法(开发学习系统的系统),其整合了教学设计、软件工程和知识工程的概念、过程和原则。主要研究内容:学习对象的分类、知识建模工具、学习系统设计平台等,“教学工程”的提出与研究,可视为网络技术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推出普及。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不断推出新的网络教学模式,现已发展到4.0版本,形成理论到实践的一整套体系。这个系统的研发说明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网络教学中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及技术支持模式和知识管理系统,以提高教学质量。
(2)我国有关教学技术的研发
我国有关教学技术的研发成果不少,但是专门的“教学工程”系统建设还需完善,对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发还需深入研讨。理论与实践研究有《PKPM建筑结构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开放教育环境下成人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等。
三、新技术支持下我国探索性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
国外网络教育比我国开展的早些,有较成熟的理论和管理研究,我国在学习国外理论的同时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教学与管理理论,在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也要探索出自己的学术理论,更好地为我国网络教育服务,为培养高层次的实用人才而做好学术科研工作。
1.我国探索式理论与实践
在网络与多媒体不断推出新的技术的环境中,我国网络教学也推出了一些有探索性的教学与技术支持模式。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是具有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如“多元化指导型”、“导练”、“理论实践一体化”、“一主一辅一补充”、“双主三环四结合”、“四过程”、“五段合一”、“三层次、全程化”及“要素交互”等。
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网络教育提出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多元指导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五年的探索中摸索出来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研发是对以往的网络教学模式理论的完善,并有新的探索,其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实施的学习主体、学习策略、教师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及指导与反馈形式等多元化实践来构建学习过程,而形成多元指导型教学模式。其对河北省网络教学有着决定性的积极与实践意义。
2.网络教学重视实践活动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我国两大网络教育系统都建立了层层教学管理中心,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系统建立的基层单位为“校外学习中心”,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立的基层单位为“省级、地市级、县级”等教学点,网络教学模式虽然在虚拟的环境中展开,但对于各层次教学点的管理还保留一些面授的指导与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网络教学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是课堂知识教学的延伸,是网络教学模式的一部分。有的活动在网络中进行,有的活动在实践中实施,但实践的环节不能缺少。
网院教师要在网络知识的运用上高于网络成人学生的能力,这就靠教学模式的展现。每位教师都要在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然后逐步学习探索其他的教学模式,这对于熟练运用网络教学方面的操作技术系统很有帮助。网络教学改变了人们学习的传统模式,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研发成为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既是不断地探索的网络教学空间,又是不断地开发网络教学的空间,在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共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丁新.国际远程教育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傅钢善,马红亮编著.网络远程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7.12.
[3]高波,冯鸿滔.河北电大开放教育省级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多元化指导型教学模式.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优秀科研成果汇编(2004―2005年度)(内部资料)[M].2006.2.
[4]地丽热巴・克依木.网络教育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篇10
二十世纪就是年代以来,随着语音、视频、数据传导等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远程计算机教育迅速兴起并且逐渐成为众多高校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远程计算机教育将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传递到学习者中,突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来了教育领域新的革命,学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办公地点、学习环境共享教育资源,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不可否认的是,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远程计算机教育起步晚,普及率小,也存在着一些待续解决的问题,实施远程计算机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构筑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均等的有效途径。
1、远程计算机教育的基本概念与教育模式特点介绍
1.1 远程计算机教育的基本概念
远程计算机教育是一种借助因特网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以计算机信息交互网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突破时间与时空限制而进行的促进学习者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充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与个性发展的虚拟社会化活动。
从广义上来讲,远程计算机教育属于网络的一种,对学习者以及其所建构的网络社会进行的一种再生产和再创造活动,是一种还未从网络体系中分化出的非制度化的教育,它与网络社会融为一体,是学习者学习的一种方式;从狭义上来讲远程计算机教育就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现代远程教育,并且以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作为学习的基础,网络社会为活动的空间、并还以网络文化为作为其背景,面向社会公众,其教学过程可以直接通达个人电脑终端。学习者在具备了网络学习基本条件上,实现在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通过上网进行学习。其本质在于面向社会提供一种开放式远程教育。这也是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是学习者获得教育平等权的机会,解决工作与学习矛盾比较好的方式。
1.2 远程计算机教育模式特点
远程计算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科学技术的充分运用与技能创新,更体现在对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必将长久的影像到教育模式与习惯,是推动教育体制变革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封闭式的阶段性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授课,实行教与学的同步进行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则表现为通过课本,用语言文字实现单向式线性传播,在教学方法上又是注入式教学,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两者之间为对立关系。
远程计算机教育模式是通过网络空间实行个别协作化教学,教与学可以异步进行,是一种开放式的终身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非线性的交互式传播,在教学方法上又是启发式学习,教师是信息咨询者,学生是知识发现者,学生与教师之间为平等对话关系。由此可见远程计算机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适应了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
2、我国远程计算机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目前现状探讨
1999年1月,教育部指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我国的远程计算机教育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之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是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前沿阵地,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面向中小学的网络学校是一支后起的生力军,可以说远程计算机教育在我国虽然还在一个初级阶段,但是发展是迅猛的。现代远程计算机教育的“三件”(硬件、软件、潜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系统的发展体系与发展计划。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已初步建成计算机网络与卫星网络相结合的、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计算机教育网络,在软件方面,主要是针对网络课程、数字教材的发展,目前试点高校的远程计算机教育开设专业已覆盖十大学科门类,153种专业,开设课程总数高达1.8万门。潜件方面,主要是理论、方法建设主要表现对理论和方法的建设,据统计,我国计算机远程理论园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杨改学主编的《现代远程教育》、丁兴富编著的《远程教育学》、谢新观主编的《远程教育原理》等。
我国远程计算机教育主要分为:高等院校型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型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型远程教育、幼儿教育型远程教育。其中高等院校型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型远程教育发展迅速,普及率相对较高,基础教育型远程教育、幼儿教育型远程教育发展缓慢,普及率很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农村当基层建设也面临蔚新的挑战,党基层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央提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计算机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计算机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是不仅能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也是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3、关于远程计算机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虽然我国的远程计算机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且规模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且有的问题很突出,势必会影响其健康发展。
3.1 建设资金相对不足
我国的远程计算机教育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以及专业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尽管教育机构每年会得到政府拨款,但离满足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网络建设、教学平台软件开发、课件节目制作等都需要巨大的费用支出,在一些偏远的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因经费问题而不能实现网络教育。
3.2 真正使用的网络资源欠缺,技术支持与专业人员不足
互联网上的资源虽然浩如烟海,但是用于远程教育学与教的资源却寥若晨星,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就是高校之间的网络互不开放,从而无形中形成信息孤岛,不能实现资源有效共享:远程计算机教育建设主要是靠信息通道的硬件设施、相
应的软件系统,包括教学光盘播放点、网络教学支撑软件平台、合一的远程教育平台、卫星教学收视点等,目前却不能满足社会对远程计算机教育的需求:在一些城市,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率偏低,或者是网络传输速度太慢,网络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据有关部门统计的数字显示,中小学网管人员与信息技术教师(算上兼职)特别是农村地区平均每个学校只有2―3名,数量不够。
3.3 本科、专科远程计算机教育发展虽然迅速,但表现不均衡
我国的远程计算机教育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21世纪以来,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高等教育网络本专科在校人数2008年约为355.90万人,本科为144.67万人,专科为211.22万人,比2003年本科在校人数97.66万人、专科在校人数88.42万人分别增加1.48倍和2.39倍。本专科毕业生数2008年比2003年增加6.24倍,本科增加6.09倍,专科增加6.37倍。从在校人数和毕业人数都可以看出现代远程计算机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专利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本利发展速度。
3.4 地区分布不平衡、教育建设盲目
在地域上,远程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论从分布的数量上还是网络教育规模上都存在严重失衡现象。比如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津京地区,而并将实现远程计算机教育的数量远远高于天津。远程计算机教育发展较快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及西南部分地区,其中北京、上海、湖北、四川等发展较快。一些地区的远程计算机教育建设时没能够充分地调查研究,购置了一些不必要的设备,或者重复购买,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是教学系统支持平台和管理体系重复开发,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等。
4、促进我国远程计算机教育良性发展的相关对策
4.1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远程计算机教育离不开必须的硬件设施,一部分城市与农村学校无法承担其费用,因此各级的地方政府因该加大这方面投入力度,不仅要保证设备普及,还要保证设备可以持续运行。
4.2 加强远程计算机教育硬件建设
特别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远程计算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引进和培育具有市场机制,并且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运行模式,借助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调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对硬件设施的采购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资源分配和管理进行调控,避免重复建设。
4.3 加强教学软件开发,扩大教育资源共享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出发,利用网络的多样性、灵活性等优点,开发设计出适合学生使用的、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软件。高校也可以与软件开发公司或是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资源合作开发,进行商业化开发,提高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便形成良好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组织体系。
4.4 建立交互式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分离,交流不多,教师教与学生学会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对称,应该应鼓励师生利用网络为平台搜集学习资源,进行交流等活动。使网络成为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定期召开交流会,交流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增强彼此的了解。
4.5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对软件和硬件的投资外,还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只有教师熟悉网络教育技术和相关的信息知识,才能在教育教学改革变主动、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应该为老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有条件可以让老师出国进修,以便了解国外网络教育的新理念;让学生自我组织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具体的学习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活动与时间,保证自主学习活动有计划进行,避免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从而影响远程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毅.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率[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
[2]王继新,张屹.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篇11
互联网的出现引领了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它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样的信息服务,并且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教育培训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是依托数字卫星传输和计算机网络,采取多种媒体资源和手段相结合,形成的适应学员个别化学习的信息化教育形式――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培训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它不受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1]。但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产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分析了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发展将大大加大延伸现有学校或单位的教育功能,优化资源利用,扩大教育供给,满足教育需求,对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和顺应知识经济时展需要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但是,在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中,网络的很多安全隐患也被带到了服务器、网络机房与教室:黑客的恶意攻击、网络病毒的传播、有用数据的泄漏或丢失、非法用户的未授权访问、数据的完整性被破坏、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得不到保障等都极大地破坏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的正常开展。归结起来,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很多黑客入侵的先导,是目前威胁网络安全的祸首。它的侵入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使网络系统瘫痪,重要数据无法访问甚至丢失。
1.2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失误
如网络管理人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不合理地设定资源访问控制,一些资源就有可能被偶然或故意地破坏;学员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过于简单或容易破译,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3]。
1.3黑客的恶意攻击
黑客是网络上的一个复杂群体,他们以发现和攻击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和缺陷为乐趣,是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这就是纯粹的信息破坏,这样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积极侵犯者;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种仅窃听而不破坏网络传输信息的侵犯者被称为消极侵犯者。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重要数据的泄漏[2]。
因此,面对网络安全方面的种种威胁,应该充分认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因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所以网络的安全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网络危险无处不在,这需要我们随时保持警惕,不断学习网络技术,与之进行长期斗争。
2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案
2.1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心理学、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破坏。具体而言,网络安全要做到保护个人隐私,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保证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在远程教育培训中网络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网络安全意识淡薄,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安全无小事”,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员、教师、学员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相应的学习,提高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而目前由于教学网络中的服务器开放程度很高,基本没有访问限制,由此导致服务器被攻击、侵入、丢失重要数据文件、邮件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
2.1.2网络安全投入资金不足,相应配套设施缺乏
由于很多学校或者单位用于网络建设的经费不足,有限的经费主要投在网络应用建设上,对于网络安全建设没有比较系统的投入,根本无法抵挡现今网络上五花八门的病毒攻击,尽管如此也要保证24 h提供各种文字、声音、视频等服务,网络服务器处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简陋的安全体系基本没有有效的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4]。
2.1.3内部网络管理混乱
一般来讲,大多数学校或单位都会安排特定的网络教室或者通过办公室计算机接入远程教育培训网,供学员和教职工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员由于没有条件上网而导致无法获取足够教辅资料的矛盾。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软件和监控、日志系统,绝大多数机房的登记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上网用户的身份无法唯一识别;另外,有些机房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安装了还原卡,关机后启动即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在安全管理上形成了漏洞,无法按照安全部门的要求保留上机和上网日志;更有甚者绕开统一管理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2相应的解决方法
2.2.1设计安全的网络拓扑结构
一般来讲远程教育培训网的结构比较简单,基本都是将E-mail、Web、FTP等应用服务器连接在内部网络(以下简称内网)上,在拓扑结构上,需要通过合理设置策略,将服务器群通过交换机与防火墙的DMZ区接入Internet,构筑服务器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内网通过虚拟局域网的划分(VLAN),减少广播流量,释放带宽给用户应用;并且含有敏感数据的用户组可与网络的其余部分隔离,从而降低泄露重要信息的可能性。
2.2.2配备完整系统的网络安全设备
一般来讲,在内部网络和外网接口处配置统一的网络安全控制和监管设备即可将绝大多数外部攻击拒之门外。另外,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由于需要传输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也很大,广大学员用户也需要高带宽、高速度的服务,因此配置安全设备既要考虑到功能,同时也必须考虑性能,将配置安全设备后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低[5]。
3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安全体系的实现
3.1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程网络教育成为传统教育最有力的补充,也成为了当今各大院校或单位积极建设推进的教育方式,但随着教育网络应用的扩大,其安全风险也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会给求知者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在考虑安全系统功能之前,应针对远程教育培训的网络应用系统特点,详细地分析系统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确定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一般应考虑以下的安全问题:
3.1.1如何预防病毒
一旦染上病毒,轻则使各种服务器运行速度变慢,重则感染整个网络,使网络系统崩溃停止,所有的服务器数据遭到破坏,造成极大的损失。
3.1.2未经授权的访问
一些不拥有访问权限的人访问一些重要的信息,甚至进行恶意更改,例如修改网站的主页、查看并修改财务数据、修改考生的成绩、档案等。
3.1.3信息泄密
用户口令泄密、邮件内容泄密、网上考试的考题泄密等。
3.1.4网络服务无法使用
比如拒绝服务攻击使网络主机崩溃;大量的垃圾邮件使邮件服务器无法正常工作;网络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导致黑客轻易地入侵等。
3.2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其中的一些解决方案:
3.2.1安全管理体系
大多数的外部安全问题是由内部管理不善、配置不当和不必要的信息泄露引起的。因此,建立组织的部门的网络安全体系是解决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加强对网络安全体系的研究,应采用信息系统安全工程方法,形成完善的安全体系,才不会遗漏任何威胁因素,避免安全漏洞和隐患。以下将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对高校网络系统的安全体系作进一步论述。
管理方面。从全局管理角度来看,要制订全局的安全管理策略,从用户管理角度来看,要实现统一的用户角色划分策略。
从资源管理角度来看,要实现资源的分布配置和统一的资源目录管理。从技术管理角度来看,要实现安全的配置和管理。但是,安全的网络系统首先必须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保障。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责任体系等。
技术方面。除了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我们要注意使用的安全产品在技术上是否成熟、有效,在使用安全产品时还应该采取合理的安全策略,以规避系统安全风险,减小所带来的损失。其中的安全策略和防范措施包括网络系统安全配置,系统自身安全,安全审计,数据保护和网络数据备份。
3.2.2身份认证机制
在远程教育培训环境中,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所谓信息安全,即未经授权的信息不会被浏览;未经授权,信息不会被篡改或破坏。所以身份认证是网络安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安全体系的基础。较为常用的身份认证技术是基于静态口令的身份认证技术,该技术的特点是简单、易用,在一定的安全程度上可以进行有效的用户身份认证;也可以通过数字矩阵、USB-KEY或者手机短信模式进行身份认证。
3.2.3实施访问控制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的用户大致可分为三类:教师用户、学习者用户以及管理员,不同用户所能见到的内容、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保障信息不被越权访问,应加强访问控制工作,按用户类别进行注册,记录用户相关信息。同时,对系统中的资源也应进行分类,实行多级管理。
3.2.4注意防范“病毒”入侵
当前Internet已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为了丰富教学系统的资源从网上下载一些软件又在所难免,因此身处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应建立多层次的“病毒”防范体系,采取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定时运行杀毒软件查找“病毒”,重点防范要害部位,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等措施。
4结束语
高等远程教育培训中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显,为了保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远程教育培训提供资源和操作平台的保障,我们必须对网络安全提高警惕,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加强技术学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的高等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将越来越强健。我们相信,随着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安全意识的提高,并对它深入地进行研究,远程教育培训必将给我们的学习带来越来越美好的明天,使我们最终实现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明.增强校园网络的安全[J].教育信息化,2004(6).
[2]王蕊.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6(6).
篇12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college and university;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online teaching resource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09-03
0 引言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高等院校是教学科研资源的研究摇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基地[1-2],如何高效科学地管理各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为各类学习对象提供方便快捷的访问途径,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的分析工具,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这是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资源管理现状
1.1 校园网络建设普及率高
根据对国内多所高等院校信息化程度的调查,可以看到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均建设有不同程度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其中综合类、理工类院校的校园网的建设情况总体较好,高等职业院校也已经达到较高普及率[3]。在校园网络的功能上,除了具备学校信息宣传门户、通知公文公告和咨询交流作用以外,很多高等院校也已经开通了教学教务管理、科研信息管理、行政办公和学生信息管理等功能,少数高等院校还尝试将教室、学生宿舍也纳入校园网,从而真正发挥“智慧校园”的作用。
1.2 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主体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从内涵到外延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传统的图书、教材、教案等纸质教学资料的主体角色正逐渐被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电子图书、网络课件、课程网站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所取代。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现为教师、科研人员和在校学生获得更多学习资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不同主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交流空间,提高学校基础数据的管理水平,成为了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的重要体现。
1.3 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推广
新型教学模式开始不断冲击和影响传统教学,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以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新模式也为不同领域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重点资助项目,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推进了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加强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还带来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网站教学、资源型学习、互动学习等。与传统的模式相比,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形式新颖,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符合当前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2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资源管理问题
2.1 教学资源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
以江西省某高等院校为例,每年仅教务管理部门就要向各个二级学院单位下达教学执行计划、教学任务安排表、教材征订计划等数十种教学管理文件,通知各单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完成相关的教学安排计划。教师在每学期也要制作各门课程的纸质教案、讲稿、教学日历等教学文档。学校的十多个专业都会有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而且每隔3年就要重新更新版本。在这些工作中涉及到的教学信息资源除了一般的纸质教材资料,更多的是教务管理材料、教学资料和专业建设资料等,数量大,种类多,存储方式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纸质存档和文件柜、文件盒存放,或保存在某台个人电脑硬盘上。教学资源管理方式的陈旧和混乱,使得文件查找困难,还会造成信息资源的重复存储或重要信息丢失的现象较为普遍,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效率极低。
2.2 教学资源版权保护问题
高等院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部门,更是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服务。在这样的系统里的高校教师天生就肩负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从教学积累中沉淀科研,用科研动力带动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并重而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既不同于科研机构的学术性研究成果,完全遵照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也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完全为教学效果而充分共享,而是以知识版权为主,兼具有限范围的信息共享。鉴于高等院校的特殊性,对于教学信息资源的获取来源、信息传递途径、资源存储条件和信息处理和共享方式等都有一定的限制,这也对高等院校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3 教学资源管理平台设施条件落后问题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大力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支持,特别对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设备的更新换代的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高等院校不同于企业,其资金来源基本上依靠政府财政预算的拨款,且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还没有常规预算,只能来源于一些项目款额,也有学校采取自筹资金或社会赞助等方式解决。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设备和软件系统更新与高校财政上的捉襟见肘的矛盾,导致很多院校只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在教学资源管理上仍然采用传统方式为主、数字化方式为辅的形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资源管理方式的改革。
3 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本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包括在互联网上的教学学习资源,还包括在校园网中的教学信息资源[4-5]。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高等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逐渐推进步伐,一些如教育网站、教学网络课程建设也在同步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正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宏伟工程中的核心任务。从这种意义上说,高等院校应该充分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建设基础情况,利用合适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提高培养综合型人才质量。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网络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网络模式和网络架构,才能使网络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工作学习效率。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从而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达到和超级计算机相当的网络服务。云计算所具有规模庞大、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任意终端以及高可靠性、通用性、动态伸缩性和极其廉价性等特点使得基于云技术搭建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成为可能[6],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推出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4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措施
高等院校网络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学习和交流的目的[7]。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是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信息手段,创建多平台、多层次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平台,是现代高等院校网络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图1所示。
4.1 多层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4.1.1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分层规划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高等院校网络资源建设的重点问题,应切实依据自身网络教学的特点建立满足自己实际教学情况需要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是一个综合型的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库、科研资源库、教师资源库等。高等院校可以在原有教学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结构,并可以成立校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建设工作小组,由主管校领导统一指挥,各教学单位、教务管理部门以及网络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部门主管担任小组成员,开展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4.1.2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层次划分
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层次划分上,针对高等院校教学信息资源的数量大、种类多、使用对象复杂的情况,可以借助“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概念,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分层归类。①私有云层。所谓私有云,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因此,可以将科研资源库信息、教师资源库等涉及知识版权和安全问题的信息统一存放在私有云服务器上,仅将使用访问权限提供给本校教师员工和相关工作人员,从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②公有云层。所谓公有云,是为大众提供能够通过因特网访问和共享资源。因此,可以将面向公众的宣传信息和公告等放在公有云上,教学资源库中的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学习资源和MOOC等也可以放在公有云上,为广大学生用户和教师同行通过互联网来查阅借鉴。
4.1.3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硬件建设
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依托基础设施的建设。云的廉价性、成本低廉等优势为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兼具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性、技术先进性目标,提供了最合适的硬件建设方案。①基于云的高可靠性和通用性,将所有的应用程序统一安装在云服务器端,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工具访问服务器即可实现各种软件的使用和文档的编辑,用户的文件数据可以在服务器端备份。②利用集群和分布式计算软件工具,可以将大量中低端的服务器资源组合利用起来,建立廉价的大型高性能分布式数据中心。③鉴于云的可扩展性,多个院校可以联合建云,共享云的应用服务,减少单个院校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投入,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单个院校也可以采用租用云的方式,按照使用量支付相关的费用,免去了独立设置专业的数据中心维护人员的成本。
4.2 多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管理
4.2.1 教师教学平台
云的灵活性和通用性特点,使其支持不同应用和设备终端的接入。高等院校可以建设教师教学平台,通过对现有校园网的升级改造,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资料的存储、备份、整理的管理功能。通过与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对接,还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收发、工作计划的提交和公文传递等管理功能,既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质量,又节省了办公开支,同时也起到了对高等院校自身的宣传作用。
4.2.2 科学研究平台
云的可扩展性和廉价性特点,使各级高校和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建设云,将各自现有的硬件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云”中,共享云服务,促进科技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推动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又减少了重复建设浪费。此外,高等院校可以增设学术交流栏目,建立电子文献资源库,拓展教学科研人员获取科研资源的信息量,破除以往每个院校各自购买文献数据库,查询下载受限的局面。各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云平台的链接,加大与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其他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跨单位、跨地域的重大科研课题的合作。
4.2.3 学习分享平台
云的通用性和虚拟性特点,使高等院校可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学习分享平台”,实现多样化的网络在线教育模式,积极发挥网络教育覆盖面广、共享性好、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学习分享平台的学习培训方式上,可以提供菜单式点播和学分制考评教学模式,满足广大学生群体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自觉与自主性,实现跨时间、跨空间、跨地域的现代化教育培训模式[8]。
5 结论
知识与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对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基地的高等院校,势必要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深刻剖析自身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教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调整和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基于云技术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数字资源共享、现有设备再利用的最佳可选解决方案。通过探索云技术在高等院校教学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拓展了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加快了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了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勇,刘文云.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6(3):141-143.
[2]任友群,程静.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6):50-52.
[3]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09):9-12.
[4]杨庆峰,吕国,薄佩钰.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电信网技术,2009(01):15-18.
[5]蒋珍莲.试谈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106-107.
篇13
1.1.1上海交通大学的移动学习网和短信综合服务
(1)移动学习网。
上海交通大学的移动学习网主要是基于智能手机应用提供校园网络课程的下载与浏览的移动学习系统。学习者需要先下载专门的软件到专门的智能手机上,软件安装完成之后学习者就可以下载、浏览课件进行学习了。
(2)短信综合服务。
短信综合服务就是通过短信手段,在移动学习环境下提供答疑和练习,为控制学习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包括自动答疑系统和练习题系统:①练习题系统。与练习题、答案库连接,通过短信,向学习者发送练习题与答案,并接收返回的练习结果;②自动答疑系统。与答疑库连接,接收学习者的问题,查询答疑库后返回短信结果,若不能找到对应回答,则转发短信到教务人员。接收到教务人员的短信回答,则将新问题与回答,存入答疑库。
1.1.2北京邮电大学的移动作业系统
北京邮电大学的“数字通信原理”网络课程的移动作业系统是基于WAP技术支持的练习和作业系统,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点滴时间在智能手机上查看课程通知,完成作业和练习。使用Sakai内建的Podcast技术自动将学习资源推送到学生的电脑和移动设备上。学习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入移动作业系统查看学院通知、课程列表、作业信息以及回答与提交作业。
1.1.3西南科技大学的移动短信服务平台
西南科技大学采用了网梯公司的移动短信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极其丰富完善的功能,它可提供针对教学活动的短信交互服务,具有作业状态通知、互动答疑、成绩查询、投诉建议等功能,使师生与学习过程保持最近的距离,使远程教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提供针对教学周边的短信信息服务,如校园新闻订阅、开学通知、放假通知、录取通知、缴费通知、调课通知等,使学生与校园保持最近的距离,使网院具备传统校园的亲和力;可提供针对教学管理的学校员工的短信服务,如会议通知、邮件到达通知、自写短信通知、节日问候等,以提高教职员工的日常管理效率。管理员或教师在进行教学教务日常管理时,可进行群发对象的选择,如全体群发、选组群发(向一组或多组的所有成员群发短信)、选组员群发(自由选择个体成员接收者)、差异内容群发(自由选择接受者并针对单个接受者指定不同的发送内容)、定制性群发(针对用户所选择定制的业务进行周期性或定时、即时的发送)等。而对于学员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发送一定的代码到院校系统来查询与自己相关的成绩信息、考试信息、课程安排信息等,系统将即时给予回复。
1.2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应用于网络教育中的功能划分
分析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将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应用在网络教育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面向学生、面向教师和面向学校管理人员的功能。
1.3应用现状分析
(1)缺乏移动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系统的内核,移动学习系统是移动学习资源的“外壳”。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移动学习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经过精心教学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资源还比较缺乏。移动学习主要是通过无线连接、Wifi等方式连接网络,浏览和下载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网络上很多学习资源和内容并不适用于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需要进行统一的自适应编码和转化。
(2)硬件、网络与业务资费的平衡点尚未达到。
目前市面上移动网络资费偏高,或多或少阻碍了学习者进行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其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被抑制;在低端智能手机市场,存储容量偏低也是阻碍移动学习应用的瓶颈之一。移动学习的发展取决于移动网络的发展程度,移动网络的发展程度又取决于移动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
(3)移动学习的观念和氛围还没有形成。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学习资源的制作者等相关方在思想观念上接受并自觉地运用这种学习模式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移动学习真正的价值,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相信移动学习给广大用户真正带来实惠、切实解决身边问题的时候,广大师生就会成为其忠实用户。
2意见与建议
2.1加强对移动学习体系的研究
在信息时代,如何高效利用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和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来促进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体系的研究。目前,我国对移动学习体系的研究比较薄弱,完善的移动学习体系必须支持创新、反馈、传输和监控学习内容,并使用地点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个性化教学、实时信息和分布式数据库等。
2.2加大开发硬件和软件的力度,降低网络资费
目前,我们所开发的数字学习资源大多是基于有线通信设备的,不能在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无法共享资源。目前,智能手机的屏幕尺寸、存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都无法与电脑等有限通信设备相比,使得原有的学习资源无法在智能手机等终端上正确的显示,或只能以某种简化的形式显示出来,学习者的舒适度、学习效果都大打折扣。因此,将现有的数字学习资源转化为适合于无线与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开发适用于无线与移动设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都应成为未来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网络资费的降低要经过一个过程,但是移动学习要普及必须突破资费障碍,只有网络资费降下来,能被大多数的学习者所接受,移动学习应用才能大规模的发展。目前对移动学习前景看好的人士都呼吁网络运营商能够面向教育行业提供特殊业务资费包。
2.3营造移动学习环境和氛围
每一次新技术的到来都会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以及思维观念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移动学习的到来正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业务的扩大应运而生的。对于新事物既不能因为它会带来改变而恐慌,也不能因为种种疑虑和担心而裹足不前。移动学习真正的价值,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所以,我们要营造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2.4加强合作,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移动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