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

篇1

一、前言

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它迅速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纳,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究其提出的背景来看,在于三个方面:全球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废气,烟雾,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迅速上升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2)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单位能耗与单位资源耗量过高,资源枯竭进一步加深;(3)企业生产排放出的未经过处理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高污染物威胁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破坏生物多样性,这些对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之后,德国、意大利、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纷纷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本文从政策的角度分析各国的低碳措施及其差异,并提出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启示。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发达国家在面对温室气体压力下担负起国际责任,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或者保护气候变化的方案。英国、德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均出台了多项政策发展低碳经济。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英、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他们认为,煤在中期和长期内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发展效率更高、能应用清洁煤技术的发电站。为此,英、德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找到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德国还制定了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埋藏的法律框架。

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与长远计划,改革工业结构,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对可以大规模削减温室气体的捕捉及封存技术予以大力支持,提出从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试验,并在2020年前投入实用。此外,日本还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如投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

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更是不遗余力,在《清洁空气法》、《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其目标是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美国电力目前电力生产的50%来自煤炭,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7%。为了能更加环保,更加高效地利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自2001年以来,布什政府已投入22亿美元,用于将先进清洁煤技术从研发阶段向示范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推进。政府通过 “煤研究计划”支持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

另外,降碳的重要措施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都是主要措施。

三、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一)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 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 种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比较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三)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主要有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

(四)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

在我国的不同功能区,一些区域是生态屏障区,一些地区是生态受益区,依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生态受益区应当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合理份额,对于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补偿原则是碳源大于碳汇的省份按照一定的价格(双方协商或国家定价)向碳源小于碳汇的省份购买碳排放额,以此保证各省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总和的相对平衡。

参考文献:

篇2

一、低碳经济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面对了一系列的问题及挑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低碳技术落后。在全球市场经济中,发达国家一般具备大量资金及先进技术,低碳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好地应用。我国目前科技水平较低,能源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程度的污染情况,大多数外贸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现代化生产水平,新型技术的引进率和利用率相对较差。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很多发达国家不愿输出低碳技术,使得我国想要引进相关技术面临很多困难,对我国外贸应用低碳技术形成严重制约。

第二,低碳立法缺失。我国外贸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低碳立法出现严重缺失。我国目前虽然在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但是还是呈现出严重的缺失状态。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与环境保护,很多政府部门为了外贸企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此状况不闻不问,甚至对一些污染较强的外贸企业的发展进行鼓励。

第三,服务贸易不足。在外贸经济中,服务贸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咨询、旅游等内容,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低碳型特征,并且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对于发展外贸经济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在发展外贸经济的过程中,服务贸易发展严重不足,水平较低,竞争力相对较差。

二、我国外贸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如何发展

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外贸想要得到合理发展,就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我国外贸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制定完善法规

对于我国外贸经济来说,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发展,首先需要相关的部门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外贸经济只有在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下,才能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时候,相关部门首先要掌握和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能源问题及环境问题,要重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项基本性战略措施,将低碳经济纳入外贸发展的日常规划中。

我国某市是外贸发展的重要城市,外贸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该市为了使外贸经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得到合理发展,专门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法规。该市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低碳经济与外贸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低碳经济在外贸经济中的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此外,该市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还注重法规的宣传工作。该市利用传统纸媒与新兴电子媒体,宣传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外贸经济,提高所有人对其的认识,树立起相应的节能意识,引导低碳环境的营造。由于该市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外贸经济呈现出很强的低碳型,成功实现了合理转型,带动了该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引进低碳节能技术

要想使我国的外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较强的低碳特征,还需要引进和应用新型的低碳节能技术。我国目前虽然外贸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不能被称作贸易强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外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没能及时引进新型的低碳节能技术。我国应该认识到低碳节能技术的重要性,在外贸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还可以邀请具备专业技能水平的技术人员来到我国进行交流。此外,我国要积极与发达国家之间就低碳节能技术进行积极沟通,引导我国外贸企业应用新型的低碳节能技术,解决我国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应用低碳节能技术的现状。在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沟通的同时,我国也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为我国的外贸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只有积极引进低碳节能技术,我国的外贸经济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得到合理发展。

(三)让企业“走出去”

我国外贸经济想要合理发展,适应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我国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外贸企业“走出去”。我国可以引导外贸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符合实际的投资,这样可以为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数量的能源和资源。与此同时,外贸企业“走出去”,还符合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外贸企业加速对外开拓,可以吸取到发达国家优秀外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思想,并且可以吸收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因此,我国只有鼓励外贸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才能真正使外贸企业得到合理发展,其与低碳经济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这样,我国外贸发展才会日趋合理,体现出很强的低碳型特征。

(四)转变外贸产品结构

要想使我国外贸发展具有很强的低碳型特征,就需要及时转变我国现存的外贸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与整体质量。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产品加工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污染情况比较重且经济增长不明显的对外贸易,要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要及时应用环保性质较为明显的技术,来增强外贸产品加工的综合实力。此外,我国要积极生产和开发科技化程度较高的外贸产品,不断提高外贸产品的自身附加值,让外贸产品不只是“中国制造”,更要向“中国创造”方向进行转变。最后,我国还要积极发展外贸服务业。目前,全球经济市场处于新的发展时期,带有低碳性质的外贸服务业发展情况相对较好。我国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严格把控外贸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对外贸服务业的内在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与积极的优化。这样,我国外贸服务业才会得到合理发展,对于我国外贸事业的低碳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我国外贸产品的内在结构才会得到真正转变,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特征的外贸经济有重要影响。

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体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还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能源不足情况。在低碳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外贸经济想要得到合理发展,就要针对低碳经济采取强有力的发展措施。我国外贸应当在发展中改变传统的高碳现象,对出口产品进行精加工与深加工,加大科技投入,以此进行合理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昌荣.聚焦低碳经济方式促进我国外贸绿色发展[J].港口经济,2010(07).

[2] 马常娥.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J].江苏科技信息,2010(10).

[3] 于鹏,李丽.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政府管理视角[J].国际经济合作,2010(12).

篇3

一、低碳经济发展中金融的重要作用

(一)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的融通作用是金融最为普遍的作用之一,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然低碳经济与金融也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除了要求人们要改变对以往生活以及消费方式进行改变以外,还要国家也能够大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积极将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转变为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的生产模式。

(二)充分发挥金融的中介功能,降低经济交易成本

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各种碳金融工具以及碳金融市场而实现的,低碳经济获得发展的中介是各种碳金融工具,为其的发展提供载体,从而达到碳交易的目的。特别是在清洁机制下的跨国减排项目中所牵扯到的专业性较强,但是由于供需双方都具有资本小而分散的特点,导致其其搜寻成本、谈判成本较高,而碳基金为其提供了交易的媒介,从而使交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1]。

(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个发展成熟的碳金融市场能够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机制。以碳期货的交易来举例,首先,碳期货具有价格发现与价格示范的作用。其次,各种碳金融工作能够促进碳市场的价格实现统一,与此同时也能够保障商品贸易市场以及能源市场渠道畅通无阻。再次,碳经济能够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相应的碳排放的信息,比如碳排放权的稀缺程度、供求双方的交易意向、交易中存在问题以及治理污染的成本等等,从而使得资金能在价格信号的引领下合理、迅速流动,从而使得其配置得到优化。碳排放对减配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相关投资决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推动碳金融的创新

首先,应加大对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的研究力度,促进我国低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为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可大力借鉴国际上发展成熟的碳交易机制,从而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碳交易市场体系。通过碳交易平台的构建,制定一定的交易规则,从而使市场结构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并使得碳风险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逐步使得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与交易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在恰当的时间则可推出碳交易的衍生工具。其次,对低碳金融的衍生工具进行创新,从而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完善。当前创新金融衍生工具比较实际、可行的方式就是将已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与低碳金融开展有效结合。例如可以积极的创立低碳ETF,让低碳经济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当前我国低碳金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与人民币的国际化经常相结合,积极的建立起通过人民币来进行计价和结算的碳交易产品,以此来增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力。在最后为低碳企业提供更加充足的融资渠道,例如可以鼓励低碳企业利用企业债来开展融资,而中介机构则需要对通过融资所获得的流向非低碳领域中的资金的监管力度,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由政府或者民间资本家出资来设立支持低碳企业发展的基金。

(二)增加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所进行的投资以及提供的贷款,会影响到行业以及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要让各个金融机构利用自己的资金去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积极的引导。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低碳技术改造的贷款投放,对各种节能减排、情节能源、可再生资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绿色农业等各种新技术研发的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以对我国的能源现状以及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的技术现状进行改善,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并增强设备制造能力。在另一个方面则可以通过为小型汽车以及小排量汽车提供更加优惠便捷的贷款来引导消费观念的改变,逐步的树立起低碳消费的观念。

(三)以市场为依托,积极开发低碳金融工具

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之中,市场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重视。支持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之中,市场创新是以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推动低碳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目的的。为此,必须要以市场作为依托,利用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搭建起低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平台,让低碳产业的发展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与风险规避途径[2]。而金融产业内的各个金融部门必须要能够把握住机会,积极的推动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要主动的投入到低碳产业的发展中来。

金融部门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到碳交易平台的搭建中来,大力开发以碳交易为基础的各种碳金融衍生工具,例如碳证券、碳期货等等,通过或者是自营的方式来改善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使得低碳企业可以获得较为完备的碳交易品种。而碳交易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与国际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对接。金融部门还需要对低碳理财结构性投资产品进行积极的研发,推出各种和低碳能耗、环保型公司以及环境资源类指数相挂钩的理财产品,让投资者能够拥有更多、更新的投资渠道。通过低碳产业与金融创新两者之间的融合,让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获利。

三、结语

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成果相当显著,但是当我们回首时却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同样是那么的显眼。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思考。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低碳金融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篇4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

发展碳金融不仅有利于中国降低减排成本、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减缓碳风险,拓展金融创新的领域,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以国际价格计算,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碳排放市场备受瞩目。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因此,要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要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基础作用。利用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在专业服务能力、市场基础设施、交易结算系统上的互补性,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品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实现交易的规模效应。要建立为碳管理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债券,建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投资基金,开发绿色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信贷业务和保险产品。通过协同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等机构,共同努力,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七、建立有关法制保障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已经审议通过,成为中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要制定《低碳经济法》,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并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篇5

(一)大力高度推行低碳经济

近年来,英国不断致力于在国际上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政府认为,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推行低碳经济,给予其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2003年英国首次向全世界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并把低碳经济看做本国能源战略最为重要的任务。2009年,英国通过《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再一次呼吁全球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同年7月,《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被正式公布,报告提出2020年英国碳总排放量相比于1990年将下降34%的目标。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商业和交通的配套改革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低碳交通战略》和《英国低碳工业战略》等,此后低碳经济进人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全新层面。由此可 见,英国政府已经把推行低碳经济放在了国家的战略高度上。

(二)实施促进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

1.财政政策。英国政府为了达成2020年可再生能源计划,颁布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例如,2008年颁布的《能源法案》,政府将对可再生能源进行丰#。2010年英国推行“可再生能源电力强制收购补助计划”JtT‘可再生能源供暖补贴”政策,成为全世界首例以补贴电彳的方式激励民众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政策规定,政府丨f对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供暖的家庭补贴1000英镑。2011卜,英国政府在本国成立了碳基金,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征收b气候变化税、垃圾填埋税等,以帮助企业开发低碳技术从而降低碳排放。

2.税收政策。英国是第一个征收气候变化税的国家,仅针对工业、商业和公共部门提供能源产品的供应商征收,对于提供生物能源、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则实行税收减免。气候变化税自200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征收,政府的目的并不在于扩大税源筹措财政资金,而是希望能源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并使得可再生能源得到大力推广。类似的税种还有燃料税、车辆行驶税和航空乘客税等。

(三)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及配套措施以保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顺利进行。例如,2Q08年国家出台了《能源法案》,规定对于可再生能源及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政府每年将给予900英镑的资金补贴。同年,政府颁布《气候变化法案》并建立起相关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门,使英国成为全球首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政府公布了碳预算。碳预算作为《气候变化法案》中的核心条款,在第一阶段制定了3个执行周期,每个执行周期为5年,每一阶段的碳排放总量都设有上限,以此确立了本国2020及2050年的排放目标,为英国的低碳经济转型设计出可靠且长期的框架。

(四)引导社会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近年来,英国的碳减排目标计划(CERT)、暖风计划、社区能源计划等政策,使当地广大住户从中受益,刺激了英国的低碳市场需求,促进了低碳产品市场的成功转型,促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始终致力于向社会群众倡导低碳行为,除此之外’一些非政府绿色组织也在促进社会节能习惯养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多种方式提供和传播低碳经济的信息和知识,引导人们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英国的公益广告有不少都是关于低碳经济的,如“充电器不用时拔下插头每年能节约30镑、换个节能灯每年能省60镑”等。英国政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民众逐渐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低碳消费日益深人人心,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公众参与主要是通过法律赋予公众的环境参与权和监督权来实现。

(五)大力发展新能源

新能源的开发是保证低碳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源泉。近年来,英国根据本国天然的风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风能。2000年英国政府开始建设海上风力发电站,通过相关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目前英国是全世界拥有风力发电站最多的国家,预计2020年英国风力发电总容量将达到330亿千瓦,将占到全球风力发电总量的50%。为此,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投人1.2亿英镑全面开发海上风能。此外,对于核能地热等其他新能源的开发及推广,政府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采用补贴方式鼓励每户家庭在家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2014年,英国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已至24.2GW,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19.2%,有史以来首次超越核电所占的19%,在新能源的利用上取得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二、英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一)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碳排放权也随之逐渐变为一种金融资产。发达国家普遍已形成了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基金、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碳交易将会占有很高的地位。我国应积极推行碳交易,并选择在适合的地方建立碳交易所。

(二)扩大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支持

我国政府应加大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扶持力度,大力推广新型能源的使用。与此同时,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企业研发应用新能源,以降低煤和石油等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施行相关的激励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

(三)促成低碳技术创新机制

在低碳经济时代,最具备竞争力的技术便是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技术。如果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市场领先地位,必须在这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国政府必须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广泛参与国际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吸收有用信息,结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加快创新低碳技术。

(四)引导公众消费观念转变

篇6

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 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效益的绿色生产模式,它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 我国江苏、上海、福建等省市都在探索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各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 积极探索和建设具有各地区特色的低碳农业新路子。尽管我国在低碳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在低碳农业方面发展存在问题,探讨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为我国各地区在低碳农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低碳农业是最近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农业发展方式,这种低碳农业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环境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第一,观念尚未建立。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人对于低碳农业缺乏必要的认知,对于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意义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农民认为低碳农业离自己很遥远,而往往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这就直接导致低碳农业发展不完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第二,缺乏政策和法规支持。低碳农业在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中还是很新颖,我国在低碳农业政策和法规制定上还不是很完善,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这使得低碳农业的发展缺乏政策和法规的约束,也就不能够形成基本的政策激励以及保障机制。第三,缺乏技术标准和规范。低碳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基础上的,低碳农业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极高,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来看,我国在低碳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存在着科学技术缺乏的问题,导致低碳农业发展阻碍重重,使得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地施展。

2 低碳农业发展策略探析

为了进一步做好低碳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思想认识。为此,国家农业部门以及农村地区首先应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宣传车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的认知,让农民深刻的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于农民的思想培训,让他们对于低碳农业的含义、目标、意义、机制以及政策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其次,完善政策法规, 确立激励机制。国家农业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低碳农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体系,对于发展低碳农业中的各种经济问题进行严格的规范。同时,加大对于低碳农业的研发力度,建立相应的低碳农业研发机构,加大对于低碳农业的人力、物力支持,从而促进低碳农业的健康顺利开展。再次,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低碳农业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在低碳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循环农业技术,最大限度的降低低碳农业发展成本,提高低碳农业的环境以及生态效益。最后,完善后续服务,建立长效机制。低碳农业对于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极高,为此,国家应该把社会化服务纳入到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做好对于低碳农业的后续发展工作。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大低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以及机制构建,针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各个重点环节,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牵头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 总结

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在玩弄时尚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增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中国正在走出一条低碳农业的发展之路, 这将是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目前各地低碳农业从整体上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关键是要有持续的科技扶持以及加大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最终形成带动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国在低碳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低碳农业在全国的普及与推广。国家农业部门应该深入研究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创新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为我国各地区在低碳农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延熙,马建国,卢俊英,徐晓琳.济南市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12).

篇7

Keyword: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minister; legal predicament;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地摊经济顺势发展,全国迅速开启了地摊经济复兴模式。地摊经济展示出其独特的经济驱动势能,但其中也不乏盲目跟从的势头。如今潮流逐渐减退,地摊经济又被纳入强制规范的列表之中,摊贩和城管间的“猫和老鼠游戏”重复上演。可是地摊经济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落”经济,其出现带有一定的正负效应,我们只有将其带到“阳光之下”——使其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才能为长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 、地摊经济的基础理论梳理

1.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而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人类个体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加之后来劳动分工的明确化、职业化、专业化,早期的物物交换逐步演化成商业贸易。但贩夫走卒,古已有之。地摊经济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填补了老百姓购物的一段空白,在疫情背景下还能发挥缓解就业压力、繁荣经济市场、改善民生等作用。

1.2、 地摊经济的类型及特征

1.2.1 、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

根据摊主的贩卖方式,可分为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叫卖地摊的摊主多以叫卖的方式,宣扬折扣优惠细则,吸引客源,促成交易,其特征为利润低、销量大。问价地摊则是等待消费者问价,部分商品在摊贩与消费者的一问一答中降低价格,促成交易,其特征为被动、价格因人而异。

1.2.2、 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

根据地摊贩卖商品种类,可分为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食品地摊无论是加工过程还是售后,易产生垃圾,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服饰地摊因其售卖尺码及款式多样,通常占地面积大;生活用品地摊数量最少,商品质量安全引人关注;娱乐地摊多设在广场等面积大、人流量多的地方,占地面积较大。

1.3 、地摊经济兴起的溯因

1.3.1、 疫情背景下政策鼓励

近几十年来,地摊经济相关政策有放宽趋势。近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失业人口增加,各个群体经济负担都有所加重。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放宽了地摊经济相关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或措施以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截止2020年6月,先后有江西、辽宁、陕西和南京、成都、厦门等多个省市明确表示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并出台了系列宽松政策。[1]

1.3.2 、地摊经济“三低”特质

地摊经济有着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是指对经营者的学历及技能要求不高,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对资金不足、身体有缺陷、年龄较高但又想获得收入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条保障自己生存权的道路。失败风险低,指的是前期的资金投入不多,经营成本不高,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大,市场广泛。地摊经济没有店面租金,店员服务等压力,商品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大部分商品算得上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明显。

1.3.3、 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白

首先,地摊经营者大多会选择人流量多的地点摆摊,如学校、居民区、大型商场的周围。这一选择为居民、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途径。其次,从地摊经营的内容来看,多以小吃、零食、日用品为主,而城市居民的主体以中小阶层为主,物美价廉的“地摊货”可以很好满足部分日常需求,填补了商超之外的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购物便利的需求。

2 、地摊经济调研情况分析

2.1、 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走访调查为主,电话咨询等为辅。问卷调查分为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两份不同问卷,一份针对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下调查方式,另一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针对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52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68份。调查地点为湖南省长沙市,走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等。

2.1.1、 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和走访调查结果可知,在长沙从事地摊经营的劳动者,大多是缺乏学历和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且近一半为中老年人群体(如图1、图2所示)。

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缺乏其他技能的情况下,加之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和过慢,多数会选择从事摆摊从而维持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或者补贴家用。大部分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的监管和执法感到不满意,城管执法不够公开透明,多数从业者对关于地摊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不太了解,对于政府出台关于地摊经济相关规定,有一部分人认为很好,但多数人认为没有用,从而也就造成的目前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2.1.2、 非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非地摊经营者问卷部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接受调查的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外地游客、当地学生等。在268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对地摊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接触到地摊经济,因此他们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基本支持的。非经营者认为地摊经济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物品选择,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经营者发现了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卫生质量问题,他们希望国家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2 、调研问题分析

2.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地摊经营者与非地摊经营者立场不同,但他们都表示出了对现在地摊管理的不满。地摊经营者表示,目前城管执法方式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执法不文明、不公正的现象存在;非地摊经营者则认为政府在试点的时候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结合实际;在执法的过程中不够透明。所以在地摊经济管理的过程过,政府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建立高效沟通的机制,规范城管执法过程,结合地摊经济的客观特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管理。

2.2.2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无论是地摊经营者还是非地摊经营者,他们对于地摊经济的认识都存在滞后的情况。非经营者对城管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了之前新闻所报道的粗暴、野蛮上,而根据经营者的反映,城管的素质是有所提高的;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相关法规也不熟悉,实际上早在2016年湖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摊贩经营方式和范围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可归咎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同时法规出台后,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跟上立法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地摊经济,政策精神难以落实。

3 、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我们发现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主要集中在售后、秩序和监管三方面。售后问题主要发生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部分经营者职业道德不高,对产品、服务的质量把关不严,易发生侵权等纠纷;此外消费者也存在维权困难的现实难题。秩序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主要包括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在内的污染问题和交通堵塞问题等。监管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主要是执法模式不文明以及现有规划试点不科学的设置与管理。

3.1 、售后维权艰难

由于地摊经营流动性和自主性较强,进货渠道多元化,且目前针对规范地摊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尤其是产品来源追溯的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地摊商品来源不明,即使发现劣质商品和食品过期变质也无从追溯。同时,地摊经营的自主性决定了摊主进货渠道的多元化,这也加重了对其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的负担。再者,当前各类食品摊点缺乏相关食品安全与质量公示,也没有相关第三方机构,如质检和维权机构的介入,消费者无法直接了解摊点食品安全情况,在出现食品安全或质量等问题主张维权时,难以取证,追责困难。[2]

3.2 、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3.2.1、 环境污染问题

地摊经济常常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由于地摊多设在人流量大的交通十字路口、居民区的空地处、学校周边等处,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食品加工产生的油烟、随处乱倒的垃圾和食物残渣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给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些地摊经营时间较长、较晚,容易损害居民休息权。在经营中,油烟、食物气味和垃圾等常常影响周边环境。

3.2.2 、影响交通秩序

经营的逐利性驱使摊主聚集在人流量大且人群密集的地点经营,而这些地点通常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网点、商业繁华地段、娱乐场所中心圈和居民小区密集区等区域。由于地摊经济自身特点,区域内部缺乏统一的摊位规则。同时受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的影响,地摊经营不可避免和城市规划在空间上有交错的现象,加重了空间利用上的矛盾,容易破坏正常运行的交通秩序,影响交通安全。

3.3 、监管方式不当

3.3.1 、执法方式不当

城管暴力执法这一社会热点不止一次上了“头条”,因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和管理的强制性,舆论常将问题归责于管理一方,而忽略了执法与被执法的双向关系。暴力执法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配套、执法方式不妥当;二是城市管理者与地摊经营者缺乏有效沟通。城管和地摊经营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使两者的立场和意志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生活中,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较缺乏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大多数经营者对于城管的执法方式都有所不满,主要体现在执法过度、方式简单粗暴和不文明执法三个方面。而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他们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且手段比较偏激,容易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进一步激化矛盾,不利于治安管理和社会和谐。

3.3.2 规划管理不科学

在城市管理中,政府部门是管理者的角色,而地摊经营者是被管理者。虽然服务型政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地摊经济管理与执法方面仍存在着较大进步空间。此外,因为现实管理问题各不相同,政府根据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有时不得不强制介入地摊经营,干预市场。此时,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以及充分听取经营者的意见,政府部门的某些举措显得“费力不讨好”或者“药不对症”,在地摊经济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政府规划摊点设置与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在放开对流动摊贩限制的开始阶段,城市管理者盲目划区,强制要求摊贩到某指定地区经营,这种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与科学论证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客流量不能满足摊贩的经营需要,摊贩又回到之前的场所进行经营,试点区一片凄凉的尴尬处境。[3]

4 、地摊经济发展困境的化解

4.1、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引导地摊合法化。大部分地摊经营者为生活困难、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比如城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进城的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地摊主体资格的非合法化,让流动摊贩处于“身份缺失”的状态,没有进入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主体资格的“缺失”使得地摊经营者也失去了自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外在监管的压力与动力,这不仅影响商品市场秩序,也会激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维权矛盾。

因此,促进地摊主体经营资格的合法化既是对摊主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部自觉约束的途径,倒逼其进行自我整改、升级服务质量,也是解决买卖纠纷,规范市场秩序的途径。地摊经营主体合法化是对地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进行明确的证明,以此将合法地摊经营者与非法地摊经营者进行区分。建议对摊主实行备案制,对资质合格的摊主出具资质证明。宣传鼓励居民在地摊聚集点进行消费时,认准在合法地摊进行消费。这从“卖”“买”“管”三方面进行了规范。[2]

4.2 、创新监管方式

4.2.1、 规范进货渠道,透明商品质量检测监管

利用互联网,多方联动监管。“互联网+”走进生活已不再是新鲜事,上到政府利用互联网公开信息,下到社区信息共通,地摊经济的管理也应该加入互联网,尤其是对货品来源渠道的监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透明度高、覆盖性广的特点,给每件货品的来源贴上“标码”,一扫便知其“家门”。同时,各摊位在售卖货品时应自觉接受质量检测,合格的摊位则颁发质检合格证书,公示在摊位明显位置,使消费者安心;若不合格,则强制其整改,整改不合格纳入“地摊黑名单”,限制其经营。完善多方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摊主自我监督与群众、城管等多方监督的联动机制,强化社会组织监督。

4.2.2、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管理摆点区

结合民意合理规划摆点区。因地摊经济依托于人流量发展的特性,管理者应充分调查地摊经济发展的特性,实地走访,综合考虑经营者的意愿与城市秩序等,合理规划摆点区。并对区域进行分类,分为固定区域与流动区域,进行个性化管理。摊位的分配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用抽签等方式进行分配,并定期更换。

4.2.3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有效结合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相结合,标准化管理。管理者需对地摊的摆放进行规范,以防堵塞交通。对摆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必要时可采取对区域内的摊主收取适当费用,聘请清洁工人对该区域进行清洁。为保障地摊商品的质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定期对地摊商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商品进行公示,并计入经营者档案。践行柔性监管下的刚柔并济。[4]

针对地摊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考察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考核制度可以让城管执法更加有依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建议国家和有关标委会将地摊经济纳入标准化的重要范畴,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市井气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地摊运营管理标准规范将是缓和地摊与城市环境管理之间的矛盾、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5]4.2.4维权渠道多样化

推动维权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地摊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以生产销售小商品、食品和农产品为主。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全面、监管举措未落实、自身产品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6]为方便消费者维权及信息反馈,管理者可要求经营者在其摊位上张贴消费者维权平台二维码,二维码集资质查验、评价、投诉等功能为一体,消费者可通过扫码反馈消费体验。若出现侵权问题,经管理部门查实后将依法对经营者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若体验感良好,也可通过扫码反馈,影响摊位评级;若对管理或者其他方面有所建议,也可通过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听取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4.3、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4.3.1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架构

行业自律组织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市场主体,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在性质上属于社团法人。一般而言,行业自律组织以协会或者商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是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为实现地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被行政主体授予了一定公共管理职权的社会组织。相比较于政府的管理模式,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更加灵活、民主、公平,更够在市场秩序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地摊经济活力,从而助力地摊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组织组成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和会员两大部分,从业人员中不仅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还包括专业人员,即给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在地摊协会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应当是精通经济管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专家。会员则是在地摊协会中进行登记注册的地摊经营者,会员中又分为中级、初级、高级三等会员,其中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地摊经济时间短的地摊经营者则是初级会员。初级会员可以向高级会员升级,以时间、收入、口碑等综合因素为考量。

4.3.2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基本运行模式

地摊协会的运行基本遵循“经营者—协会—消费者”的循环模式。首先是地摊行业的经营者即地摊经营者注册成为会员,再由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地摊经营者摊位实地考察来确定等级;其次由协会的地摊监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会员地摊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每个地摊经营者都必须通过年末考核,否则将会进行降级或者除名处理;最后由协会的地摊调查人员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将其公布在协会官方网站上,以便会员地摊经营者学习改进。协会专家负责解答会员地摊经营者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4.4 、落实细化法律法规

现行有关地摊经济的法律制度设计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更加微观和细致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规范现实地摊经济面临的问题。多地的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对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是规范本身较为宏观和原则,现实中缺乏的是贯彻这些基本理念的市区一级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管理者对地摊的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更多凭的是当前政策的态度,政策鼓励则放宽监管,一旦政策收紧,则又恢复以往的简单打击取缔模式。为了实现对地摊经济的长效化治理,有必要落实和细化法律法规,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严密和坚实的制度性保障。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的管理办法应当从源头规范,制定市场准入的主体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方针,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为地摊经营者提供一个优质、有序、科学的监管环境。规范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地摊经济作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售后维权艰难、影响城市秩序、监管方式不当等发展困境,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落实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化解,为地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让这“人间的烟火”更加亮丽和蓬勃。

参考文献

[1]安宝玉,杨素媚,刘媛媛,等.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中小城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0):19-21.

[2]张胜玉,冒王磊.“身份”与“空间”能否延续?——后疫情时代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5-29.

[3]陈业宏,王岩.论“地摊经济”嵌入现代治理体系的行政监管路径——以15个城市的监管政策为样本[J].湖南社会科学,2020(6):93-103.

篇8

一、我国地摊发展的现状

在全国各地,摆地摊的小商贩和城管这对“天生冤家”已经“斗智斗勇”了几十年,地摊几经打击但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顽强的生存下来并表现出健康的发展势头。就以西安市为例来说明地摊在我国的存在情况:西安市全市辖9区四县,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为3个“城内区”,都较为繁华,新城区是市政府所在地,也是西安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这三个区分别都有自己的地摊集中地,所卖的东西也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主要的集中地为各个区的菜市场门口,医院和学校门口,天桥上下,另外还有住宅区附近、火车站和汽车站广场等。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地摊,对地摊有需求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如菜市场门口一般会卖些廉价的水果、蔬菜等,因为正规的菜市场里面的东西较贵,同样的东西比较起来人们更愿意去买价格便宜的地摊货物;医院门口最多的是一些卖小吃的摊子,因为赶着去医院排队挂号或者从医院刚做完长时间的治疗可能还没来得及吃饭的人很多;学校门口则是一些文具书籍、小件饰品,还有各类小吃等;住宅区附近白天基本只有一些卖快餐小吃的,偶尔也有卖水果和摆盗版书集的,但一到晚上,更多的排挡、烧烤及其他夜点都纷纷上场;天桥上,火车站人流量大,人群复杂,为了迎合各种人群的喜好,这里出售的东西种类繁多,有手机套、饰品、报刊杂志、旅游地图,另外还有卖魔术扑克的,各种小东西应有尽有;东、西、南、北四大街都是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白天在这些地方地摊并不算多,一到晚上就会出现更多的地摊,种类五花八门,商品应有尽有。所谓民以食为天,不管在哪里吃的东西都会有容身之处。

像西安这样的地处西北部中心的大都市都有大量的地摊存在,在其他的一些中小城市中的地摊就不言而喻。在温州、郑州、南宁、榆林等的一些高校附近、天桥、路边、车站等处,地摊是非常之活跃。地摊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不少方便,也为很多人的就业提供了机会。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地摊交易也不例外,它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问题,如污染环境,阻塞交通,产生脏、乱、差,损害城市形象等等。

二、地摊存在的原因

以现代化为准则的城市规划拒绝任何游离于秩序之外的东西,但是地摊在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不存在外部经济,任何自愿的交易都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改进,这就说明地摊的存在是有其价值的。经济学关于外部效果的问题认为,因为人们议定契约的权利无法严格界定,没有严格界定的这种权利,就不可能有产品的市场,所以就产生了外部效果。赵英军教授的观点认为:地摊市场的存在是产权界定不完全的产物,是摊贩和政府博弈后的一种纳什均衡,它的存在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实践证明,凡是能够顽强生存下来的东西,总是有它生存的依据和理由。地摊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打击成本高

正如赵英军教授所讲,政府掌握着公共产品的控制权,为了优化市政建设、美化市容市貌而禁止地摊的存在。而作为地摊摊主的目标很简单,只要期望收益大于期望的机会成本,他就会继续摆地摊。并且他发现,由于过高的打击取缔费用,政府没有太高的积极性追查非法摆摊的小贩,当然,偶尔打击一下是必要的,至少可以增加一点表面成绩。赵教授通过对政府和小贩对于摆地摊的博弈,认为这个博弈中,摊贩处于优势地位,最后的均衡状态是:摊贩摆摊,政府则不再过问。政府要禁止摆摊,那就不是一种纳什均衡。事实上,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政府只能默认地摊的存在。

(二)摆地摊的成本低

摆地摊的小贩不用购置固定资产,不用购买或者租赁店铺,也不用跑去各个部门办理各种证件,地摊涉及的费用都极低,基本无需贷款或支付利息,也不用缴纳税款,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做小本买卖。小贩们在路边、天桥、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摆摊,由于这种公共产品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只有政府对其有控制权,摊主们才会积极的寻租。

(三)消费者有需求

地摊大多设在行人较多的路边、道口、居民区的适当部位、工棚区等,而且最佳销售时段掌握得特别好。由于它比较灵活,时间、地点可以随机应变,卖什么东西也都由地摊主自己做主。这样可以使工作既充满乐趣,新鲜感,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变换自己所销售的商品。在一些没有或很少有商店的地方也有地摊存在,地摊为这些地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消费者可以在晨练结束或下班时以较低的价格顺便买回蔬菜、瓜果、粮油及其他各种小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以较低的付费获得了较大的效用。

(四)适合了低收入阶层

地摊商品的一个特色是价格便宜,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却也能满足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城市的高消费让一部分中低收入者望而却步,地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低收入者阶层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地摊商品相对较低的价格正好适应了他们的要求。低收入者阶层购买力低,只能多消费低档次商品,这也是地摊生意之所以红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五)缓解了就业压力

摆地摊小贩的大多数人都是一些下岗职工或者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一技之长,靠摆地摊来维持生计,因为摆地摊所需要的资金很少,这正好符合他们的经济条件。如果在一些地方适当地允许地摊经营,这样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自发的、非正规的地摊式的就业方式不仅有充足的存在依据,而且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改进地摊交易的措施

小贩通过摆地摊攫取了政府落在公共领域里对道路、天桥、广场等的一部分权利,这种权利掌握在政府手中与掌握在摊贩手中是不一样的。在赵英军教授看来,它对摊贩产生的效用大于政府,要不然就不是一种纳什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地摊产生的利益大于其外部不经济产生的负效用,所以这个均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一)改变名义产权,使其向实际产权靠拢

改变权利所产生的外界条件(博弈的支付矩阵),使实际产权按照人们的愿望趋向于名义产权。例如政府加强对地摊的打击(使摊主被逮住的可能性增大或加重对其处罚),并且达到使摆地摊的净值为负的程度,即(摆地摊收益-处罚×被逮的概率)

(二)政府收取部分管理费,使地摊合法化

摆地摊这种行为具有外部性,是外部经济的,对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人认为“公共领域”实际上是“外部性”的源泉。产生外部性的权利有时候需要重新界定以消除“外部性”。对于摆地摊的问题,政府通过对摊贩收取少量的管理费来使其合法化,并加强对地摊的管理。看作将“摆地摊的权利”卖给摊贩。此时,摊贩将自己承担摆摊的外部成本。并且,由于政府的管理(这时是有收益的),地摊对市政建设的影响将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采取限地、限时、限品种的管理办法

为了有效扼制地摊交易的负面效应,采取限地、限时、限品种的管理办法是比较合理的。限地,即对交易场所加以限制。什么地方允许交易,什么地方不允许,应有明确的规定。限时,即限制交易时间,有很多地摊交易场所,不需要也不宜全天候开放,在什么时段开放,既要考虑到方便消费者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不同时段上空间价值的差异。限品种,即对特定场所的交易品种加以限制。什么场所适合交易什么种类的商品,应有一个大体的分类和规定。要消除地摊交易的某些不良之处,与其进行“行政清剿”,不如进行“经济招安”。

(四)政府应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通过对西安的地摊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本次调查中发现87%的地摊主是外来人口,就算是本市人口,也是本市下属的小农村,小乡镇的居民。他们大多是没上过学或者学历很低的,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渠道。政府应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提供一些相关的就业培训及就业指导,为他们的吃穿住问题想更多的方法,让他们有生存的机会。可以使一部分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而不去摆地摊,也可以使部分低学历群体有就业的机会。

地摊在中国有其存在的价值,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虽然对市容市貌等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摆地摊这种行为产生的社会利益是大于外部不经济的负面效应,摆地摊对整个社会福利的改进和提高有积极的作用。政府不应该对地摊进行“清剿”,应当对地摊进行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英军,黄华侨,地摊背后的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

篇9

“五平方米经济”这一名词是以地域面积命名的,它具有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内创造出较大的商业价值是它所追求的目的。目前,国内的这种经济模式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投资,面向中低收入水平的市民提供服务。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成本较低,便于资金的流动和转移,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优点,能够吸收大量的空余资金。但在它的经济潜力被黄金式地挖掘的时候,其不规范的商业操作、简陋的条件、无保障的卫生状况、令人质疑的商品质量等问题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何趋利避害,促进这一经济模式健康发展,政府在思考,市民在思考,商家也在思考。

一、从政府角度看待“五平方米经济”的发展

“五平方米经济”的发展减轻了就业的压力,促进了居民消费合理化,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但其目前不合理的经营状态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之处。当一个市场无法快速平衡的时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制定出与“五平方米经济”合理化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政策。

现将政府规划的适于开展“五平方米经济”的地域划分成两类:

(一)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五平方米经济”

近年来,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政府及开发商积极推进城市商业中心的商品房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大型商铺也被分割为较小的商铺,以满足更多商户的需求。城市中心地带的小型商铺以“五平方米经济”的模式,按照不同的行业形成集聚的商业街区,如饮食一条街,服饰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商业街区的小经营者从事相同或相似的行业,他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当商品房的数量接近一定限度的时候就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

假设在一定经济范围内创建一个小型的饰品店需要a元成本,而小饰品店能创造多少的商业收益完全取决于其它小饰品店的数量,如果在一个确定的经济范围内有c个小饰品店,我们令f(x)表示所创造出来的总的收益,因此每个小饰品店创造出来的收益刚好是平均收益f(c)/c。

为了使总的财富达到最大,即让该区域的经济处于有效率的状态,我们建立了下面的最大化问题:max[f(c)-ac]。当最优的数量出现在小饰品的边际收益等于它的边际的成本a时,即Mp(c*)=a。

如果一个小饰品店的边际收益等于a,那么在该区域经营小饰品店是有利可图的,并且还是有效率的,如果其边际收益小于a,那么其是没有效率的,要使其达到效率状态就得减少店的数量。

如果该经济是有一个已经具有规模的大型的商场所垄断(相当于很多小饰品店的总和),那么,这确实可能是导致上面这种结果的解决方法,因为这种情况下,该商场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经营的商品量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但是在无政府干涉的完全竞争市场下,Mp(c*)=a是不能通过小饰品店来获得平衡的。

如果单个的小饰品店有自由进出该领域的权力,也就是说政府对其进入不加以规划与调节,那么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只要开办一个小饰品店的成本小于收益,就有更多的商人进入该行业,因为他们都是有利可图的,假设现在该区域的小饰品店的个数为c,那么现在每个小饰品店的收益就是f(c)/c,当一个小饰品店进入该区域后总数目就变成了c+1,收益就变成了f(c+1)/(c+1),与其成本a进行比较,只要f(c+1)/(c+1)〉a,一部分准小饰品店主就一定会做出进入的选择,也就是说,小饰品店的个数应该为f(c0)/c0=a

因此,个人决定是否进入时,考虑的是得到的总的平均收益与其成本a进行的比较,对于进入者来说,他的进入导致了其它小饰品店收益额的下降,因为他忽略了他的进入行为的社会成本。

对此的说明,我们画了一条下降的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小店数目的增加,每个小饰品店的收益减少的假设是合乎情理的)。

上图中:如果该经济区域是由具有规模的商场占领,则选择利润最大化的地方一定是有效率的那个点,即Mp=a的那个点。如果小饰品店是自由的进入该经济区域,则小店的数目是其利润为零的那个点,即完全市场竞争情况下的均衡点f(c0)/c0=a,在这点就会出现残酷的完全竞争,在初期是对“五平方米经济”不利的。

因此政府应该将其数量控制在有效率时的个数与均衡时的个数之间。这样,不仅使整个经济区域的利润最大化,还增进了“五平方米经济”的发展,因为在这两个规模之间小饰品店都是有利可图的。形成规模经济的“五平方经济”的经营主体共同分享基础设施,使用同等素质的劳动力,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

“五平方米经济”是自发形成的,不受地域限制,为了达到外部规模经济最优,有赖于政府对“五平方米经济”所使用的商品房的数量、规模、地域进行整体的规划,以产生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结构合理化发展。

(二)存在于工厂、公司、学校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周围的“五平方米经济”

这些主要是由大型经营主体带动的小型经营主体,以个人为基本消费单位。他们的消费方向比较单一,主要是饮食业、小饰品行业以及其他简单的服务业。

1、政府对其周边社会环境的管理至关重要。由于“五平方米经济”规模小,自身竞争力不强,它很可能被“地摊经济”,“大棚经济”等抢占市场。“地摊经济”存在着流动性大,经营成本小,商品价格低廉等特点,它的存在破坏了小型商品市场准入原则,对“五平方米经济”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假设在一个经济区域小饰品店都是“五平方经济”,则每一个店几乎有相同的边际成本MC,且MC恒定不变,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函数,产品完全同质,两个小饰品店有完全的替代性,顾客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形成在小饰品店之间的快速转移,因此,低价格的小饰品店获得全部的需求。(以上的假设显然合乎情理)

利用“伯川竞争模型”分析:假设i小饰品店的定价Pi低于j小饰品店的定价Pj,那么市场需求为D(Pj),并且全部为i小饰品店获得,对j小饰品店的需求为零;如果两者信息对称,相互交流,两小饰品店出价相等,Pi=Pj=P,那么每个小饰品店都将获得市场需求一半需求量0.5D(P)。如果信息不对称,每一个小饰品店都必须建立在对竞争对手价格的猜测上,如果其中一个小饰品猜测对手的价格在垄断价格以上,它一定会将自己的价格确定在垄断价格上;如果预测对手的价格在垄断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则它也会将自己的价格确定在比对手稍微低的水平,但高于边际成本水平,每一个小饰品店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定价决策以对手的价格为前提:Pi*(Pj)=Pj*(Pi)。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要有降价的可能小饰品店都会寻找降价的机会,以便夺取全部市场需求,这就驱动着小饰品店轮番降低价格,但当价格低于边际成本时,小饰品店就无利可图,这便形成了小饰品店内部的恶性竞争,在其发展的初期,对于规模小,较脆弱的“五平方经济”无疑是一个雪上加霜的局面。

由以上的模型也可知,由于地摊经济在经营上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小于“五平方经济”,因此在不公平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政府可以增加对不合法的地摊经济的罚款力度,让其高成本的风险概率增大,从而其边际成本也增大,其在决定价格P的时候将朝有利于“五平方米经济”方向倾斜。这样,不仅有效的打击了不合法的地摊经济,同时也保护了“五平方米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五平方米经济”周边的治安问题,打击不正当竞争,避免不正当经营行为和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加大卫生检查的力度,制定合理的卫生标准,防止欺诈消费者的事件发生。

3、政府还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措施。“五平方米经济”多为小的经营实体,由于有些经营者不按照正规的方法记账,政府的税收就失去了征收的依据。政府应该深入调查,参照一些正规记账的“五平方米经济”实体的经营情况来制定税收标准。再者,其经营者多为中下等收入的居民,考虑到就业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政府可以依据相关政策实施税收减免,以提高这部分经营者的收入。政府的管理是“五平方米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五平方米经济”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可观的价值,争取达到政府和经营者双赢的局面。

二、从“五平方米经济”自身看待发展问题

对于小本经营,并力求草根上位的经营者来说,除了获得政府的支持以外,自身的经营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在小本经营起步的时候,“精于一而专于一”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以密集型发展的模式图生存,求发展,这也许是该行业的最佳生存之道。

其次,当前的商业宗旨已经改变。以往的商业宗旨是“如何使消费者前来购物”,而现在的商业宗旨是“如何使货物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个转变便要求经营者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对于精致经营的五平方米来说,这是一项成本低但收效大的渠道。因为往往只是独出心裁的装潢设计或者商品独特的摆放装饰就可以达到吸引顾客眼球的目的。

再次,任何经营者都已经不能在市场外独立创造价值,而是与消费者在市场内共同创造价值。随着信息渠道的健全,消费者已经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市场活动。对于“五平方米经济”来说,这是他们力求上位的大好机遇。这便要求经营者在理念上、信息上、商品上以及策略上上位,低成本高精度地锁定目标人群,与消费者积极互动。

最后,差异化经营。对于这种小本经营来说,如果只在常规的道路上奋力跋涉,往往只能做一个永久的跟随者,无法跃上一个新的起点。差异化经营是在行业既有框架之内的差异化,它既不需要经营者有很高的专业知识,也不需要管理者跳出整个行业来看自身可以竞争的方向。对于从事这种草根经济的人来说,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十分恰当的,它需要经营者找出自身的特点并利用这一差异达到迎合消费者不断为自己创造价值的目的。典型例子就是THE BODY SHOP与阿呀呀传奇。

三、结语

“五平方米经济”这种维系民生的草根经济,利润虽薄,但在社会福利尚不高的今天,它却可以解决一个家庭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对维系民生的草根经济在依法管理和规范的同时,应多些宽容,多些呵护,其意义不可小视。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讲,“这样做就是解决就业、解决低保,就是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况且,草根经济生命力强,“一遇雨露便发芽,有点阳光就灿烂”,如果条件较好、环境宽松,它就有可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进而发展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张军、罗汉、谢识予(译).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篇10

二、整治目的

通过整治行动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取缔马路市场,消除占道经营行为,确保道路交通畅通,消除安全隐患;二是规范农贸市场秩序,更加便利群众的生产、生活,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农村集贸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整治范围

公路(老1801线)集镇路段的乡卫生院至加油站段,长度约为200米。

四、整治的主要内容

1.将集镇路段所有的“棚外棚”予以拆除,亮化集镇街道环境。对“棚外棚”经营户进行劝导、宣传,要求各经营户在限定时间内对自搭自建的“棚外棚”进行拆除。

2.对限期整改未到位的“棚外棚”经营户,乡领导小组将联合县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予以。拆除后在集镇主干道两旁划设控制线与警示线,两线间隔为3米,间隔区内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摆摊搭棚。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在我乡阳坪一组(教堂对面)新建一座占地约100亩的集市场、车站于一体的标准化农贸市场,扩充现有市场容量,改善市场经营条件,彻底清除马路市场。

4.组建马路市场清理小队,由乡党政班子成员带队,各成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参加,主要负责规范集镇市场及马路经营秩序,在新市场未建成使用之前,对场期地摊户进行劝导与规范,要求各地摊户在划设的控制线内进行摆摊。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5月30日到7月10日)

搞好调查摸底,确定马路市场取缔范围和规划临时经营场所。制订方案,召开动员会、工作协调会,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印发《整治通告》,向马路市场经营户、村民等分发告知书,悬挂横幅、出动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和经营户宣传整治马路市场的意义,做好经营户的劝导工作,加强与摊点经营户的沟通和联系,争取摊贩、菜农及其他经营户的支持,营造整治良好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7月10日到10月10日)

7月10日至8月10日下发“门前三包”责任书及集镇马路市场整改告知书;

8月10日至9月10日集镇路段经营户及场期摆摊户自行进行规范化整改,划置“两线”(黄色控制线、红色警示线);

9月10日至10月10日联合县直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对逾期未整改到位的采取强制措施。

(三)巩固强化阶段(10月20日到12月10日)

建立集贸市场长效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措施,定期对马路市场开展乡级整治行动。

六、工作要求

篇11

不过不同于历来有重商传统的温州,阜阳走的并不是温州那种“以商促工”的道路,而是相反的“以工促商”。加工户们大多是替别人加工出身,只有少数人才得以成为“推销专业户”。一些加工户偶尔也有走向联合或是做大的,蒙城的胡英臣就是这样一位在当地做大的企业家。是年他已有了三个分别生产砖瓦和水泥的工厂和一个洗染店,固定资产达到了70多万元。虽然这些企业依然还处在萌芽状态,但陈德邻已然是看到了希望,认为找到了“广大旧式农区经济振兴”的新思路。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当时的苏南和温州。相对于新手阜阳,1986年的苏南和温州这两个工业化的老大哥则发展得更为迅猛。苏南这年就在“横向经济联合”方面做出了许多动作,光常州就有325家乡村企业加入了全市56个企业群体。这56个企业群体的产值和利税已经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个大头。

从数字上看虽然是一片欣欣向荣,但苏南早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此时正在当地受到质疑,一些质次价廉的产品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乡镇工业的三大优势――廉价劳动力、优惠税率和农副产品的吸引力也正在逐步消失,而在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上的劣势日渐显露。苏南彼时所确定的新策略是向名牌和大生产集结,从小而全的农村工业化走向现代化工业。

销售正愈发受到苏南一些乡镇企业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大规模的生产必须以大规模的销售作为前提。基于这个思路,苏南的产品也已开始走出自己的区域,进军上海市场。彼时苏南的乡镇企业,通常都是从在上海摆地摊卖便宜货开始,然后开始用大量的推销员以举办各种订货会、展销会的方式推销产品。现在,他们开始借助一些名牌,逐步在上海建立自己的专业商场和特色商场。

温州模式在这一年则愈发地受到人们的赞赏。这种以家庭工业起家的模式让别的省份的人普遍觉得“学苏南不易,学温州不难”。用当地干部的话说,温州的不少乡村是“家家办工厂,户户生产忙,人人搞流通,处处新气象。”

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温州的乡镇企业和家庭工厂对资金的需求很旺盛。此时的温州,甚至在尝试突破多年来金融制度管理上的。是年,温州十三万家庭工厂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约为7亿元,而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却仅有2亿3千万元,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企业的需求。当时有人估算,在温州的资金市场中,民间信贷已经占到了36%,集体和个体的自有资金占到了30%,而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约为34%。

在民间信贷中,温州古老的信用形式“合会”、“呈会”正在逐步演变成一种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的手段。相对于彼时中央对金融的严加监管,温州官方的态度则显得开明许多:“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拾遗补缺作用,应当允许存在。针对它在资金筹集和使用上存在的盲目性、分散性,我们则应予以引导,同时在规模、利率和期限等方面加以限制。”

篇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确保以往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能满足时展的脚步,同时不断的开拓新的施工技术措施是确保施工建设企业在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年代中控制好工程质量,让施工建筑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建设而言,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底下,跟随着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项目技术措施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地位不断的提升,在市场经济中占有的竞争能力也在逐步扩大,再加上道路建设工程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处在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措施对工程质量有效性影响是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制约手段和制约因素。

一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措施的定义与现状

能有效的搞好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项目技术措施的有效研究是如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走向趋势,同时也是城镇经济发展,工人技术素质等方面因素对于沥青混凝土道路技术需求不断增加的一个必然实施的手段。

目前在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建设普遍已经存在与各种小大城市之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问题不再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所烦恼的问题,而成为全国关注的话题。通常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建设过程中相关的质量问题都会交给规定的技术检验部门审核,相关的人员根据该项目的工程完成情况和工程预期的进展等等问题结合分析后进行批审。在这一过程中会导致较多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项目被拖延,增加工程其他方面的使用费用,提高了工程质量,或者是一些预期目标计划没有得到实现,相应的工程建设无法预期进行。没有一个好的施工技术措施,对于质量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规划部署,不要任由一些工程项目是无忌惮的浪费以及延期,尽量避免工期的延误,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但是如果只是盲目的追求工程的最大经济效益,不顾一切后果的进行赶工抢进度的情况,势必会不能保证质量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给予工程质量留下后患无穷的安全隐患。

二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措施的有效措施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程建设中全面应用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不仅要定位制定有效的主体,构建科学的路面施工技术措施,控制施工技术制度体系,还要明确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重点和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控制管理方案。更要规范和完善路面施工技术措施操作行为的可行性,抓好控制和评价两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圆满实现。同时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措施实施中还应避免出现的问题。推行以质量管理为基础的全面施工技术控制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工程建设中所有质量检验的可控性,可调性,提升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水平。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工程建设要让工程技术的实施好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就要有一套工程质量实施措施,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工程建设中,建立起一套工程施工技术的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报告制度,强化工程施工技术控制管理的执行。

以下是确保沥青路面质量的具体施工技术措施:

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沥青混合料运输宜用载重20t以上的大型自卸车,车厢内必须清理干净,为防止混合料粘附,车底可涂一层洗涤水,不宜用油水混合物,混合料的运输能力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富余。为防止运输过程中尘土污染和温度下降,运料车必须覆盖。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混合料摊铺前应对下面层进行彻底检查,清除表面污染物,特别是砂浆和机油污染,必须刮净或用同种材料换填压实,沥青路面早期局部缺陷(坑槽、拥抱、局部推移等),往往都是因为下层路面污染物处理不彻底引起的。

沥青混合料摊铺应采用装有自动夯实、整平的摊铺机。对粗粒式混合料可采用同型号、同性能的两台摊铺机组成梯队作业,细粒式混合料宜采用一台摊铺机整幅摊铺完成。

摊铺前对烫平板进行加热,温度不低于70℃,施工现场等候料车不少于5辆,方可进料摊铺。

沥青混合料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普通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130-150℃,不超过180℃,改性沥青、SMA、Superpave混合料应提高10-20℃左右,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摊铺速度要根据拌和机产量、施工机械配套情况及摊铺层厚度、宽度确定,摊铺速度应控制在2-5m/min.在整个摊铺过程中,摊铺机螺旋送料器应不停顿地转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高度的2/3的混合料。为防止离析,摊铺机中途不许收斗,斗内两侧剩余混合料因温度较低,不得用于路面摊铺,每天摊铺结束前应清除干净。

混合料摊铺要平稳、连续进行,中途不得停机。

沥青路面横缝采用切缝机切割,并在新的茬口涂刷乳化沥青,采用平接逢。上下两层横向接缝应错开一米以上,纵逢应错开20cm以上。

沥青混合料的碾压合理的机械组合及碾压工艺是确保沥青路面压实度和平整度的关键。使用不同的结合料和不同的结构层,碾压方式都不尽相同,但应共同遵循以下事项:

⑴压路机应保持雾化喷水,在整个碾压过程中要控制含水量,以防止混合料温度下降过快。

⑵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的路段上转向、掉头、停车等候,振动压路机在已成型的路段上行驶时要关闭振动。

⑶当天摊铺的路面上,不得停留任何车辆,压路机在加油、加水时应退到其它地方进行。

三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措施的提升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若能实施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能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建筑材料费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使得工程质量能得到科学性的控制,按着客观组织规律组织施工活动,优化资源配置,才能降低质量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支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促进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有效措施的研究开发工作,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建设工程能在社会上的开展更加顺利,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有效管理的水平,在根据工程项目质量的预定目标基础上,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措施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的选择,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相关差错,然后用相应的操作办法进行纠正或完善,尽可能使得支出能达到有效质量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工程项目施工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对于目前的市场经济分配情况具有极其重要的性质,选择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不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建设能有质的提升,还在尽可能的实现在最少投入之下保质保量的获得最大的产出。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建设管理层对于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控制管理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对工程建设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尽可能动用最少的财力消耗,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工程建设经营发展,这样就必须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工程建设在管理工作必须将推展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工作放在首要实行的工作位置上。所以为了能让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工程建设从执行层到管理层都能有相同的共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所使用的技术措施是,一方面必须加强自身领导层对于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认识意识,让他们多参加相关的有效管理知识培训,使得他们能深刻的意识到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使用的技术措施,对工程建设中开展有效管理对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四 结语

实现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措施,科学性,合理性的选择是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建设工程往后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要需求,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于道路运输需求日益增长所要进行管理的必要手段。文章先从简略的理解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在当前社会上的基本现状,然后在再进一步的展开分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了解控制工程质量的有效实施方法,进一步探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有效措施对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措施的开拓与研究,是随着社会当前发展形势所需要改进的一种必要模式,探究创新的施工技术措施,使得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让工程资金能更有价值的流动是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小院.高速公路沥青面层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篇13

1、公路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的迅猛增加,荷载作用以及设计、施工中存在的不足、公路沿线的集镇化、车辆超载超限运营等原因,严重影响公路的强度及使用寿命,促使公路老化速度加快,病害现象频繁。路面病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路面功能性破坏 。该种破坏主要体现在路地表面层,虽不会影响公路结构整体承载能力,但会造成路人行车舒适性及安全性降低。主要类型有:裂缝、车辙、泛油、坑槽、波浪、贫油麻面、拥抱、啃边、修补破损等。②公路结构性破坏。该种破坏严重影响公路使用功能,严重时可能无法支承车辆的荷载。

2、公路养护方法

2.1裂缝养护

裂缝作为公路路面主要病害形式之一,虽其本身对路面的承载能力影响并不大,但若不加处理,雨水或雪水将可能会延着裂缝侵入到公路半刚性基层,导致基层含水量增加,促使公路表面损坏面积增大,进而降低路面承载能力。主要施工方法是:首先将裂缝处进行清缝处理,再将加热后(温度160~170℃)的灌缝胶灌入缝中,最后将石屑均匀的撒布在熨斗拖过的缝口,冷却后开放交通。如果处理的裂缝宽度是5mm以下的不规则细小裂缝,难以直接灌缝处置,需先对裂缝进行扩缝处理,一般扩槽深度不小于13mm,宽度不小于10mm。当地表温度较低时,需要对裂缝开槽位置用高压热空气吹烤喷枪进行加热,利于灌缝料的粘结。

对裂缝这种早期病害及时处理,能够大大的减缓病害发育速度,提高有限的养护资金利用率。笔者从事着江苏省内省道S340、S123、S341、S246部分段落共计130余公里公路和南京市溧水区内18条计168余公里的县道管养。实际工作中,平均每年省道灌缝量约为3万余米,县道公路由于受到养护资金的制约不能对裂缝等早期病害进行及时处理。结果县道的病害发育程度速度远快于省道。

2.2车辙养护

当路面上发生车辙后,为避免路面积水和损坏面积的扩大,一般采用与原路面相同的材料对其进行修补。实际的公路养护工作中,处治较深车辙或红绿灯道口等局部小面积的车辙,常用的是用铣刨机将病害部分铣掉重铺的作业方法。对于深度小于39mm的车辙也可采用微表处摊铺修复。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大规模就地热再生工艺也逐步在路面养护工作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也称地表热再生,主要是指加热旧路路面面层至要求深度(一般3-4cm),翻松旧路面,添加还原剂或再生剂,重新铺筑成型的施工方法。对大规模车辙病害路段,采用就地热再生技术不但能够很大程度提高维修效率,对裂缝、轻度网裂、块裂、沥青表层抗滑性能不足等病害也能一并维修,而且大大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和浪费,几乎不不产生渣,对节能环保有着重要的意义。2013年,在S123宁高线的中修工程中就地热再生技术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泛油养护

沥青路面泛油现象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害,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尤为突出。当沥青面层中的自由沥青受热膨胀,直至沥青混凝,空隙无法容纳,溢出路表。主要由于路面面层集料孔隙率过小、面层压实不足、水动作用、施工不当等原因造成。若不加处理,路面抗滑性能下降、路面强度降低,甚至出现坑槽。在低等级道路一般可以在夏季高温季节按照泛油的程度抛洒不同粒径的碎石或粗砂。靠机械或行车压入路面。撒料必须先撤粗料后细料,撒布要适量和均匀,无堆积、无空白、均匀压入。在行车碾压过程中,要及时扫回飞散的集料,待泛油稳定后将多余的集料回收。

2.4坑槽维修

坑槽不仅破坏了道路的整体美观性,还降低了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对道路上通行的自行车和摩托车来说是较大安全隐患,所以该种病害,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坑槽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机械铣刨,适用于出现大面积坑槽病害,铣刨路面后重新铺筑面层。其操作顺序主要是:确定铣刨范围,画出大体同路中线平行的矩形。铣刨宽度一般采用机械作用尺寸的倍数,长度大于3m,厚度以能彻底清理坑槽为准。形成的铣刨面应整齐。另一种方法是采用人工挖凿、人工摊铺。该方法坑槽尺寸是在破坏的基础上扩大10cm。清理干净坑内碎屑和尘土,在四周涂上粘层油,填入混合料并铺平,压实混合料。如果遇到不能及时进行修补的坑槽(例如雨雪、夜晚等)应该先用冷补材料临时修补。

2.5局部沉陷、严重龟裂的养护

路面沉陷一般指路基压实度不够或地基土质不良,在地下水的浸入、路基不稳定因素和行车荷载等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而导致路面局部下沉的现象。一般大于10mm。在处治时主要分微沉(3cm以内)、沉陷较重(3~5cm之间)、沉陷严重(超过5cm)3种情况。

块裂、龟网裂主要是路面面层在气候变化、路面水下侵、超重超载、车辆碾压,路面材料油石比偏低、沥青面层矿料含泥量、基层含水量过大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

沉陷和严重龟网裂处主要处治方法为挖补法:确定修补范围并划线,用铣刨机或液压工作站切开病害范围四周的沥青面层和水稳层部分实施修补。对轻度小面积龟网裂(基层完好)也可采用路面热再生的方法。用加热墙对病害对路面加热(120~140℃)路面耙松,使块状的路面材料恢复热颗粒状态喷洒乳化沥青填平压实。

2.6稀浆封层和微表处养护

微表处和稀浆封层也为道路路面病害维修提供了较好选择,并得到了逐步应用。稀浆封层是按照确定配合比将乳化沥青、集料、水和外加剂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拌和后,按照确定的厚度匀称地摊铺在处理好的路面上,形成的混合料薄层。微表处是按照确定配合比将集料、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填料、水和外加剂进行拌和后,按照确定的厚度匀称地摊铺在旧路面上,形成的混合料薄层结构。对高等级公路维修养护来说,微表处是较经济适用的。

3、日常养护中路面维修质量和效率控制

在日常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工作中,要做到良好的养护效果,就必须重视路面维修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养护工作者要能及时真确的了解掌握管养道路的路面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状况,并对病害的发育速度和后果进行判断。

其次,根据管养道路的病害和季节特点及自身拥有的设备、人员、材料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和维修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有安全隐患的病害例如:坑洞、严重沉陷、拥抱等就必须立即维修或临时处治;在每年的4月~5月、9月~10月可以集中安排路面灌封和修补;每年9月气温下降后适宜大面积维修车辙和拥包等热毁病害。

第三,加强维修原材料的控制和施工质量的控制。目前常用的道路病害的处治都要较为完善成熟的施工工艺和方法,按照相关范来指导日常的路面养护维修施工施工对质量的控制有着总要意义。

最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标本兼治。例如:基层软弱造成的病害在维修时要对基层也进行补强处理;路基含水过多造成的路基软弱要采取相应措施理加强路基排水;超重超限车辆过多造成的路面病害频发的,可以寻求公路执法部门的介入等。

4、基层公路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公路养护单位存在很多生存和发展困境和问题亟需解决:①养护资金不足。重建轻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造成养护资金投入少,维修经费不足。②养护机械和管理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机械化程度发展的不均衡。③养护作业效率低、养护设备利用率低,几乎不产生经济效益。④预防性养护在普通公路的养护过程中还没有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