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1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结队”出现,而且众多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表示知识范围的大小的同一知识系列概念,可启发学生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对应的数学手段——集合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集合的定义表示成:

对那些从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内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认真分析,弄清各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代数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译”出来。例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

再指导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对概念加以巩固,在实际计算中体验相对原子质量的真正含义。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数值大于等于一。

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 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 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实践证明,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关系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掌握和应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概念教学往往强调的语言较多,绕来绕去,让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为避免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运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概念的本质掌握不牢、理解不准,特别是对一些本质属性相似的概念更是如此。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要点和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再如分子和原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从而理解概念。

四、通过反面论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对于“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这一概念,反过来问“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吗?”学生容易看出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铁是纯净物,但是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纯净物,但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同种元素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氧元素里的16O、17O、18O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8);氯元素里的氯原子与氯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7)。但是反过来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如钠离子与铵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对所学概念反复认识,以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巩固,灵活应用概念

对难理解的概念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起到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的作用,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对应性较强的习题,经过练习之后,会把学生认识概念的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篇2

1.问题解决法

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强调问题解决方法的应用。问题解决法强调儿童作为道德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反对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式灌输。它的主要特点是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地解决所面对的疑问和矛盾,从而在此过程中建立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能力水平。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呈现能够引起疑问或认知冲突的材料,关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和认识,研究发展经验和认识契机,努力利用新的问题情境,提高儿童道德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另外,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和辩论,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反省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道德的理解。

2.道德两难教学法

基于对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理论的研究,日本中小学在课堂上较好地运用了道德两难教学法。道德两难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一种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不能兼顾的问题和情境,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充分讨论,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比自己道德性发展阶段更高一层的道德思维,引发认知失衡,引导他们在寻找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道德的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日本中小学课堂中比较重视且很有特色的德育教学法。它的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主要方法是通过练习角色换位,在承担某一事件特定角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角色的处境,从而让孩子体会到他人的感受、需求或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差异或分歧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4.实践体验法

促进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转化,是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日本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实践体验法。日本中小学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不断实践和反复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将学生认识转变成实际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表现。因此,日本在德育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内容,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德育实践。另外,日本中小学尽量将道德教育内容细化为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和行动的过程中能够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5.多感官体悟法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不仅给学生留有专门的时间来思考,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进行学习。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提供道德资料,包括阅读资料和声像资料。依据内容,教师提出有利于儿童深化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文字或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遵从信息输入―内化加工―提取输出的德育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最终达到能够自发做出道德判断和解决问题的

效果。

基于这些高效的德育方法,日本还强调直接德育方式与间接德育方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间接教育活动与直接道德课教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强直接道德课教育跟各教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发挥直接道德课教育对间接性道德教育活动的深化、补充、统一和综合的作用,从而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我国德育方法存在问题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效果差强人意。

第一,德育方法单一,学生实际获得较少。概括地说,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严重,缺少对学生德育过程的关怀,情感培养少,其结果是学生对规范的接受可能只是表面和机械的,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第二,忽视道德发展规律,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不考虑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把学生仅仅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第三,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学生缺乏实践体验。中小学是一个人道德模式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式的教育。然而,在当今的德育课堂上,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的创设,教师处理课堂情境时主观随意,使学生情感体验不足、不深,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的现象。学生缺少体验性的过程,致使德育缺乏向生活和现实世界回归的途径。第四,未建立一体化育人模式,缺少间接性德育方法。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道德教育课看作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导致德育与其他课程脱离和分裂,未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落空、

落虚。

篇3

一、英语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我们教授语言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更多地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地掌握语言。

2、层次性原则。交际教学活动按照认知规律需遵循以下三个层次:纯语言活动,准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三个层次依次递进,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学生的创造性由小到大,教师的控制由大到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逐渐平衡。

3、环境性原则。英语课堂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能在自然的听、说语言环境中得到更多练习,感受到英语是一种真正用来交流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一门知识。

4、创造性原则。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对原有知识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完成难度适中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加自信心。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与之积极而又和谐地配合。因为课堂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过去的讲解―――翻译―――领读等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认识,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教案内容应体现教学原则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和教学媒体进行深刻的研究,才能在课堂教学时挥洒自如。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的今天,英语课教案要倾心投入,常写常新,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新课导入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抓住兴趣关键,注重新课导入环节

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提倡教师必须加快教学观念的更新,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精心设计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新教学方法。学习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劳动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输入方式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是英语教师努力钻研的重要课题。课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教师仅寥寥数语便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新课导入是教师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和起点。新课引入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设计一些饶有兴趣的导入语,创设恰当的氛围、情境,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角色,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兴趣盎然。

首先注意教师的口语示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一开始,老师的英语示范作用很重要。如果老师的示范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效应,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示范时要善于提炼学过的英语会话与学生交谈。建立值日生英语报告制度,鼓励学生动口讲英语,无论老师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养成自觉说英语的习惯。同时老师应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英语知识。

其次注重英语发音英语发音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之所以越学成绩越赶不上,就是因为不会读英语,英语口语跟不上,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没有掌握英语发音,学生往往依赖老师课堂上所教的几个单词和内容。常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惰性。随着教材词汇量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必然是机械记忆,越来越感到困难,从而学习兴趣减退,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准确地读音,然后,有目的、有重点的给学生布置一些单词,让学生拼读或者查阅字典。

篇4

一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把握好组织探究的时机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和提问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感知、感悟,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难点由学生突破。课堂上不能以尖子生阅读的速度来安排读书时间,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活动起来。

课堂上,教师要掌握时机,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采取生生合作、小组合作或全班集体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启发,各抒己见。如果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未被激发,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就会出现少数优秀学生当“讲师”,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的现象。这种象征性的讨论虽然很热闹,但并没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也才会收到实效。

二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自,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老师的统一要求,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当然,探究时,应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会导致探究浅层化和庸俗化。

传统的阅读教学很少关注学生如何把自己的发现、感悟、批判带进阅读中去,实现阅读的个性化。而现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则允许学生给教材“挑刺”,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不唯书是从,让探究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生命风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

三 重视探究后的点拨和评价

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问题,帮助学生确定探究方向。对问题探究的宽度、深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教师要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如问题范围太大,应缩小视角;问题缺乏创意,应转换视角;问题空泛浮夸,应果断删除。教师还应解决有关探究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以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发现问题,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探究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探究的过程、获得探究的方法上。如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若能换一个思路就更好了”,“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请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

四 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惑都超出了教师的事前设定,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有驾驭课堂的高超技巧,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第二,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学生才是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都遵从学生的意愿和思路。探究性学习的形式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一样是探究的同伴,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

要想组织学生开展好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以及国内外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关经验,逐渐由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实现角色的转变。

五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质疑精神,它是创造的起点。课堂上,学生因自己的经历、学识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疑问最能够刺激人的求知欲望,调动人的求知动机。这种积极性带动他们主动地探索,收获的知识比单纯由老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要多许多。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会提问,或提问较肤浅,或不着边际,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持之以恒,要善于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闪耀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的火炬。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

篇5

现代社会对一线技术工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轻能力、重知识”的倾向已经无法满足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由于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缺乏能力培养和低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要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中职语文能力本位概述

通过市场调查,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和职业语文能力。

所谓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听说能力方面,要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花大力气培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学生的自我推销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在阅读能力方面,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和合理运用语文的能力。在写作方面,要对学生包括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写作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所谓的职业语文能力主要指的是与学生就业需要和专业学习等具有密切关系的语文能力。职业语文能力对语文的应用性要加以强调。其中,不同的专业在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要严格以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为依据进行一系列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中职学生的从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职场适应能力得以有效增强。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8个语文教学模块,见表1。

(一)中职语文基础阅读模块的教学方法

1.精读模块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选择各类文体的典范性文章开展教学。这些文章要语言优美和文化内涵深厚,比如莫泊桑的《项链》、老舍的《我的母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精心指导,帮助其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典范文章的过程中要能够激发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以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文学欣赏模块

教师要对学生多加帮助和指导,使其广泛地阅读报纸杂志以及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好文章,从而能够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增广见闻、开阔视野等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的基础写作模块的教学方法

基础写作模块主要是对中职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该模块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强化学生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能力。随后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强化培养,使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

(三)中职语文的基础口语训练模块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基础口语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两项训练,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和普通话训练。在该模块中要让学生训练出一口流利、规范和标准的普通话,学会在口语交际中使用普通话。将来中职学生就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在与人交往时具有自然大方的仪态,文明得体的用语,有内容、有条理、有逻辑性、思维清晰的语言表达。

(四)中职语文的基础工具模块教学方法

1.书写训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规范、正确、工整的文字书写习惯加强培养。在书写训练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书写,尽可能地写出清楚、端正、美观的字体,同时还要对书写格式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加以训练。

2.学习工具使用训练

现阶段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较差。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词典和字典等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料搜集,并且学会如何利用书店、阅览室和图书馆等各种各样的资源自主学习。

(五)中职语文专业性阅读模块教学方法

所谓的专业性阅读模块,主要是指以基础阅读模块面向专业的拓展阅读。在专业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不同专业特点为根据,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与专业相关的材料开展阅读。这样除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成功的广告案例中的广告词作为学习材料。广告专业的学生通过这些广告词可以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广告语言设计能力;可以选择优秀的导游词作为导游专业学生的阅读内容,使导游专业的学生能够将本专业的知识更好地掌握。

(六)中职语文的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方法

让学生掌握专业应用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常用应用文主要包括广告、通知、协议、合同、启事、教学计划、总结、自我介绍、求职信等。对于专业应用文,要以不同专业为依据确定专业应用文的课程内容。比如针对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开展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计划和教案等各种专业应用文的教学。利用应用文模块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工作以后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七)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训练模块教学方法

在口语交际训练模块中主要是对口语交际中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明态度等加强培养。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应对、倾听和表达能力。以不同的专业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辩论、演讲、洽谈、采访、导游、推销等。

(八)中职语文的实践活动模块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生动性、活动性、直观性、情境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其能够使学生的语文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如何构建实践活动模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以学生的专业为依据,合理地选择实践活动模块的内容。比如可以开展影视评论、歌曲评论、课本剧、演讲、手抄报评比、主题报告、诗文朗诵等各项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推销、采访、招聘会、社会调查等校外活动。通过该模块的训练,能够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强化培养,这样学生在走向岗位之后就能够具有较强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结语

以“宽基础、活模块”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模块化教学,能够与学生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职业生涯需要和专业学习需要相适应,并且还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梅加艳.改变现状 教好中职语文[J].成功(教育),2012(01).

篇6

消除思想顾虑,激发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由平面几何转入立体几何,学生会感到很不适应,总是习惯于用平面图形的思维来考虑空间图形,对学好立体几何信心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首先要鼓起学生学好立体几何的勇气,向学生介绍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指出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是紧密相联的,很多立体几何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来解决,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抓住每个概念的本质,做到深刻地理解就能学好立体几何,从而消除学生学习中的顾虑。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现实意义,可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三条腿的凳子为什么是平稳的?怎样判定墙面与地面垂直?怎样检验钻床的钻头是否与工作面垂直?等等,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原理无时不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讲清概念

教师的语言要直观、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产生联想。例如“平面”是一个原始的概念,无法下定义,只能举实例给出“平面”的形象。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无限延展的,让学生体会到平面的延展性往往很难。有的学生总会误认为桌面、镜面等就是数学中的平面,把生活中的平面与几何中的平面混为一谈。教师可以先从“直线”的概念讲起,提出类似“直线有端点吗?你能否画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直线是没有端点的,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直到死为止,也画不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画不出完整的直线那么我们怎么表示直线呢?只能用直线上的一段来表示,决不能认为直线就是这么长,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趁学生的兴趣正浓,教师可紧接着指出:“平面”的概念也是如此,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无限延展的,它很平,没有厚薄、没有边界。而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玻璃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只是数学里“平面”的一部分。既然平面是无限的,它也无法画出来,只能用有限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表示。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平面概念延展性的理解与记忆。

抓住关键性的词汇

在学生作业中,常会看到这样的推理:

AB在平面α内,AC在平面β内

∠BAC是二面角α-MN-β的平面角。

这位同学推理错误,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没有理解,缺少条件“ABMN,ACMN”。每个定义中都存在着关键性的词语,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使学生明确地掌握概念。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经过分析,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点:(1)过棱上一点;(2)在两个面内;(3)垂直于棱。并指出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只要有一条不满足,就不是二面角的平面角。随后画出各种图形或举实例,让学生判定哪些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按照上述三条可以做出正确答案。

用反例图形澄清错误的认识

图形是用来描述几何原理最直观的形象语言,几何中多以图形的正面形式来刻画点、线、面之间的结构关系,而反面形式不易被人们重视。反例图形就是用来说明某种关系或结论不成立的特殊图形。恰当地举出反例,对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不共面的两条直线称为异面直线”,学生会误认为不同在某个特定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共面”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别画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吗?”部分学生会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教师画出反例图1时,学生会立刻明白,画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不一定是异面直线。又如针对学生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通过反例图形加强它们性质的比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本质的区别,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成立,在立体几何中也成立。“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成立,而在立体几何中不成立,要说明这一点画一个反例图形就可以了。可见指出错误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画出反例图形。转贴于

借助模型和实物

篇7

大家都知道,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人掌握一门外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英语。如何学好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是当前很多中学生困惑的问题。其实,学好英语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自然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其实方法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就看它能否完美地与个人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一套方法能够激发你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话,以后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可能我们都见过类似的情况:有的人整日埋头书案,学得很辛苦,但成绩仍不理想:有的人则懂得“有张有弛”,学得很轻松,而且成绩名列前茅。如果你是后者,相信你已经找到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你个人的最佳结合点了,只要持之以恒即可;而前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毅力,关键就在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了。

学好英语的另一个关键是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的动力。那如何产生学习的兴趣呢?当然你必须要学会英语、懂得英语、会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你所学习的英语知识。你懂得越多你的兴趣就会越浓。

一、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基本特点

1. 选材特点

(1)选材多样化、现代化、生活化。涉及日常生活、人物、社会、文化、史地到科技、环保、经济。具有贴近生活气息的特点。

(2)体裁分布较均匀。记叙文、论说文和应用文。材料选自各类丛书、报刊杂志或活页宣传材料。

2. 命题特点

(1)侧重对语篇的领悟和解读能力。对语篇整体把握及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辅导报高二RX版:B3)

(2)词汇量加大,阅读速度提高,并且存在大量的派生词、合成词。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skimming/scanning、寻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等技巧快速阅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如2011年山东高考四篇阅读理解的总词汇量为3732词,非中文单词为3225词,而且出现了tuition、demonstrate、spinal、cord、loan、foundation、buzz、sentiment等课标外词汇,对写生在特定语境中把握词义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3)语篇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有所增加:高考阅读理解选用的文章往往使用多种语篇手段和修辞方法,及长难句的应用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设置障碍。在2011年福建阅读理解中出现了长难句:“since its beginning in 1980, the Edmonton Folk Music Festival has been commemorating(纪念)the true feelingof what folk music is all about and that’s the traditional togetherness(友爱)that is felt when people gather to share storiesand feeling through song.”

二、命题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的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考查形式主要包括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词义猜测题、推理判断题、作者意图题、文章结构题等。

三、阅读理解题正确答案的设置

命题人员往往采用选用原文中的词句、同义词代换、正话反说或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度解释、归纳或总结等手段进行答案项的设计。后面会详细说道。

四、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试卷中分值最高的题型,它能检测学生获取英语信息的能力及理解的准确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对考生试卷总分起着决定作用。理解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阅读理解成败的关键。回顾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提高高中阶段英语阅读速度谈谈自己的做法:

1. 增加词汇量

词汇量偏低是制约学生阅读速度的瓶颈。如2011年山东高考四篇阅读理解的总词汇量为3732词,非中文单词为3225词,而且出现了tuition、demonstrate、spinal、cord、loan、foundation、buzz、sentiment等课标外词汇,对写生在特定语境中把握词义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果考生只满足于记住课本以内的词汇和用法,甚至连课本上的词汇都要大打折扣,怎么能适应大容量、快节奏的高考阅读要求?因此,扩大常用词汇必须成为我们英语教学中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扩充词汇主要有三个渠道:精读、泛读、构词。在课本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词汇的考查,要通过听写、替换、造句等手段,促使学生首先记住课本上的基本词汇。

2. 扩大知识面

如今高考阅读选材多样化、现代化、生活化。涉及日常生活、人物、社会、文化、史地到科技、环保、经济。具有贴近生活气息的特点。所以增加一些题材广泛的泛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当今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人物传记、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知识对提高阅读速度是极其重要的,即便是增加非英语阅读也有助于英语阅读速度的提高。因此,除了教材外,我们还应该重视泛读教学,要选定一种内容广泛、话题时兴、难度适当的国内外优秀英语教材,作为泛读课本,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与精读一起进行考查。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英语报刊、杂志,切勿将英语教学局限在有限的课文教学之内,否则,想要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就是不现实的。

3. 克服不良阅读习惯,坚持意群阅读

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应注意克服一些不良阅读习惯以促进阅读速度有效提高。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有:指读、声读和回视。

指读是指为了在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学生们常常用手指、铅笔、尺子等指着一个个的字或放在这些字的下面阅读。指读减慢了阅读速度,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因此,阅读中一定要克服这个毛病。声读一般有三种形式:出声读、默读和心读。事实证明,阅读速度缓慢一般都是因为读者采用了某种声读的方式,所以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自觉地克服这种习惯。

回视又叫返读或复视。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多次(下转第82页)(上接第78页)返回重读,既会影响速度,也会影响理解。

所谓意群,就是有意义的短语和语法结构。意群阅读是以意群而不是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对句子的整体理解,而不是死抠字眼,逐词理解。因此,坚持意群阅读,要克服以下不良习惯:指字读、声读、不断回视;一次一词。

4. 掌握常用的阅读解题技巧

(1)直接解题法:即读完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问题的的答案。

(2)排除法:这也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常用方法,对于那些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与短文内容相反的选项、与短文内容不相关的选项、虽在短文中出现但答非所问的选项,以及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的选项等,都可以采用排除法。

(3)信息查读法: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文中进行相关信息的查寻与确认,再与题干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得出答案。

(4)推理演绎法:即根据所读材料通过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各个细节的信息和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此时切忌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也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揣测,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5)利用构词法:结合语境,对于词意猜测题进行理解和判断。

(6)利用首尾法:在解决文章主旨大意题时,往往要注意文章的首、末段的首、末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或段落大意的所在。当然,有的文章或段落的大意需要进行综合的推断方能得出。

5. 注重长句、复杂句的理解

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十分注重借助复杂语境考查考生对语言语法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所选阅读材料均有大量复杂单句和复杂复合句,单句采用非谓语动词,独立主格结构等高级语法;复合句采用多种从句叠现的复杂句型,来增强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和语境理解难度。所以,理解长句、复杂句成了考生顺利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

篇8

英语是社会公认的国际性语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需要具有英语能力的建设人才,高中英语教学既承担着为大学输送优秀学生的重任又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具有英语能力的人才的任务。在这样的条件下,高中英语教学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师改变思想提高能力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效果,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武装自己。

教师在转变自己观念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基于两个方面的。教师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我国已经步入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有充足的计算机相关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自学计算机基础性的知识,也可以咨询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与这些老师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要的时候要求专业计算机教师提供帮助。除了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要重视教材深入的挖掘教材,并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师也要阅读书籍,除了专业性的书籍,教师也可以阅读文学散文、小说、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书籍。教师还要经常观看英国BBC新闻和中央外文频道,提高自己的口语发音和口语能力。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故事、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Unit5 Music这课时,教师要根据课本中的主要内容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音乐类型的片断,根据教学的顺序将这些音乐片断进行排序。文章中阅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美国猴子乐队的,教师需要查找有关这个乐队的表演片断和乐队发展历程相关的视频。在上一节课下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我们下节课会学习非常有意思的内容,需要学生们将Unit5 Music这一单元自己预习一下。"教师提前告诉学生这节课会非常精彩,这就会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为课堂效果埋下伏笔。教师可以把课堂的前半部分变为音乐鉴赏课,让学生们合上课本,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歌曲片断,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课本内容,判断歌曲的类型。在所有的歌曲片断都播放完后,让学生们谈一谈这些音乐类型之间的区别,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介绍摇滚乐时自然而然的介绍到猴子乐队,然后播放相关的视频,结合视频中的内容展开Reading部分的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多种工具,改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根本

高中生之间英语水平是存在着差异的,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书可以利用摸底考试和调查问卷,获得与学生英语水平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获得的资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时,一般是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根据教学任务及教学重点确定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结合学生的实际调整学生的层次。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表示优等生,B层表示中等生,C层表示次等生。以Unit3Computers为例,这课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应用等内容,其中还谈到包括计算机内的几种信息载体、智能计算机的发明等内容。本课以第一人称进行描写,多次用 "Who am I?"进行提问,增加文章阅读时的趣味性。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C层学生可以适当的降低要求,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单词和语句即可。B层学生需要在C层学生的基础上理顺文章的结构和布局,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单词和语句。A层学生可以适当的增加学习的难度,了解文章中出现的多义词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仿写学习过的句子结构等。计算机是有利有弊的,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讨论计算机的好处和坏处,在划分小组时,可以适当的打破层级之间的限制,每个小组中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

4.重视文本、挖掘文本,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文本的学习积累必要的英语单词和语句。同时,教师也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在汉语环境内学习英语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要严格控制英语课堂的学习,在上课时教师向学生说Good morning!How are you?引导学生自然的说I'm fine ,thank you.教师可以把上课前的五分钟作为free talk的时间或小组表演的时间,在这五分钟内不限制学生们说的话题,只要学生们开口说即可。在学习Unit2 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时,在课上询问学生"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Do you know The Olympic Games?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Olympic Games be held?"通过英语提问,让学生们用英语回答,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英语阅读与写作是离不开的,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深入的挖掘文本,通过文本寻找写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以How to protect wild animals?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写作练习时可以引用文章中提到的内容。在英语文本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英语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提高。

总之,为了实现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教师要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9

一、从总体上把握成本会计学的内容

要进行成本管理,就要取得成本资料。对于如何取得成本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例如,成本会计的职能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归类:事前有成本预测、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事中有成本控制,事后有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是以利用产品为中心,成本考核是以责任单位为中心。这样逐步深入下去,将成本会计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找出主要内容与工作重点。成本核算是教学重点,没有成本核算,其他职能也就没有意义了。在考试中,成本核算具体表现为综合应用题即计算题。

二、认真系统阅读教材,制定学习计划

阅读是“学习之舟”、“智慧之源”,所以我觉得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内容。教材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编写的,比考试大纲更具体。学生应认真加强自学,掌握教材的特点,树立信心。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应确实做到:读目录,把握全书的总纲;读引言,了解课题的概要;读正文,具体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实务;读练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考试的一般要求看,考试的覆盖面广,大题目较少,小题目较多,单掌握重点难点是不行的。在学习过程中,要讲究效果,根据老师的辅导将整个教材内容按章节划分几个单元,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只注重速度,不注重效果。同时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生通过阅读,就能在客观上掌握课本的知识体系和各章节的知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在微观上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并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而避免学生阅读教科书时只读正文、只记条条的现象,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认真听课

教学过程应该是老师精心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同时根据心理学,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就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又是促其奋发学习的动力。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主动寻求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对这门课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上课前认真预习,把有关内容先熟悉一下,对于疑难问题作上记号,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认真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而且必须将这些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必须记录好课堂笔记,因为这门课的重点部分是分配方法即计算题,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加深同学的记忆,会对书上的某些公式提出例子,或者是对书上并未明确的计算步骤加以概括整理。这些内容,应该说一听就懂,但若不做笔记把它记录下来,可能在课后实际运用时,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另外,摘录下一定的计算例题,对于理解记忆计算公式与步骤也有极其重要的帮助作用。

四、反复作练习,巩固记忆。

初学成本会计的学生,在学习完一种分配方法后,往往感到困惑,心中无数,也不知道是否真正掌握了。我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讲解完一种分配方法的计算步骤后,就要求学生做一道练习题。在大家做完一遍后,再进行讲解。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老师直接讲解例题要好,计算步骤讲一遍,在课堂上自己做一遍,老师再讲一遍,再加上做作业,那么对于这一难点的掌握就轻松了。

如果练习不多的话,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已经懂了,但做练习题就感到无从下手,感到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要想把练习题做出来,就得重新钻研课本。学生通过反复学习,把习题做出来,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多做练习的目的就是自测,检验学习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

篇10

(一)保持正确的坐姿

保持正确的坐姿,是进行钢琴基本功训练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时,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纠正,使学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坐姿。正确的坐姿主要是指演奏者应坐在凳子的三分之一处,并依靠脚尖和臀部对身体进行支撑,上身要保持直立并稍微向前倾斜,使重心略微向前腰部不要弯曲塌陷,能够是身体的力量传递至手部。同时,还应保持自身的轻松、自然。凳子的位置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身高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在弹奏时,可以自如地移动手指等。脚的位置则应放在踏板附近,方面练习时使用。

(二)保持正确的手型

在进行练习时,手指应自然弯曲,手型应保持为半圆形,手指关节应全部凸起,要看学生是否出现手指的第一、三关节呈现凹状,要保证每一手指正好对照一个琴键,以及手前臂到手指之间均水平的放在琴键上方位置。手指接触琴键的位置,大概在白键与黑键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一位置。

二、钢琴教学中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方法

(一)单指触键训练

手指单指触键训练,是基本功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一些演奏者在进行演奏时,不能是相关曲目演奏的更加连贯、速度等,此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单指的独立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对此,教师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应加强手指独立性方面的训练。单指训练是一种比较枯燥的训练,并且需要学习者每天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因此,练习者应克服枯燥心理,在训练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手型,使力量可以有效地传递至手指,并在手指接触到琴键时,自然地落在手尖上。在进行单指训练时,应加强第四、五指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手放在桌子上,保持指尖直立,对其进行反复联系。或者是用断奏或连奏的方式,对其进行重点练习。断奏或连奏的训练方式并不是将其放在琴键上,占据练琴的时间进行练习,而是让学习者利用空闲的时间,在桌子上、腿上等进行反复练习,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枯燥无味的心理,还能使其在进行琴键练习时提高效率。在练习的初始阶段,由于许多学生对力度掌握不够,导致弹出来的声音过重且带有一定的笨拙性,因此应对各个手指弹奏时的力度进行统一,特别是四、五指的力度进行加强。加强弹奏方面的意识性,特别是黑白键之间的距离意识,从而使学生手指的独立性得到充分锻炼。

(二)断奏与连奏训练

在钢琴领域,有一句话充分显示出断奏对演奏者的重要性,即所谓的“断奏十年不嫌多”。断奏作为基本功训练内容之一,在钢琴教学中确实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者在进行断奏训练时,要保证肩、肘放松,在训练时,手指一旦接触到琴键,手腕就要快速沉下去,五个手指则要快速地撑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小山的形状。先进行单指断奏,然后依次为双音断奏、三音断奏,等等。或者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曲目进行断奏,可以有效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大大提高练习的质量和效率。即使每天只是进行10分钟,也可以促进练习者的快速发展。在连奏时,最主要的便是保持好手型,手臂自然、放松,要保证抬指慢弹快下。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保证练习者演奏时的每一音都能干脆、清晰、明亮,而且能够使手指快速移动,保证乐曲流畅、连贯。

(三)穿指训练

穿指训练,同样是钢琴教学中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练习者在进行练习时,会出现手指晃动的现象,特别是在进行琶音、音阶等乐句中,会随着速度的增快,晃动的幅度也越来越明显。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便是练习者在进行初步学习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初步接触穿指训练的学生来说,应先加强其慢练训练,使手指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做到平稳移动,尽量保证手腕、手臂等不出现转动现象。在进行琶音穿指训练时,要在弹奏过程中,使手指尽早的穿插到琴键上去,但是要在节拍到时,才抬指触键,触键之后,要快速地恢复原先的手型,从而有效保证其在演奏过程中,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同时保证乐曲的连贯性、准确性。

(四)慢速练习

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曾说过:“弹好钢琴的秘诀是运用正确的指法,在正确的键盘位置上弹奏出正确的节奏。”因此,在开时进行曲子练习时,一定要指导学生慢慢地进行,尽量弹奏出正确的节奏。比如,一些学生在培养一定的手指独立性后,对于拿到的新曲目,会在一开始就弹奏得非常快,导致音准、节拍、句子或是演奏方法等存在许多错误或不当之处。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一旦曲子熟练之后再改正就较难了。对此,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从慢到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达到良好的练习效果。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基本功的训练,从而为学生打下夯实的基础。也为以后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弹奏出来的曲目更打动人心,才能使学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丹.论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基本功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2,(04):331-332.

篇11

一、课外写作

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只靠每周一次的课堂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课堂作文的不足,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课外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1.片段描写。联系新近学过的课文的写法重点进行描写训练:进行一次郊游,观察一处风景,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训练;观察某一个人,包括肖像、动作等,然后描写这个人物,要求学生注意抓住人物特征;观察某项活动或比赛,描写其热烈的场面等等。能写好各种片段,大作文中自然也就运用自如了。

2.写日记。魏书生老师给写日记命以“道德长跑”的美称,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能长期坚持写日记,既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又能积累丰富的素材,更培养和锻炼了毅力和耐心,真可谓一举多得,是一贯写作水平的极有效的手段。

3.应用写作。教学生写信,为某产品写说明书,尝试写广告词,编机短信,写启示、感谢信、申请书等,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4.小创作。学生对快板、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是很感兴趣的,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快板、相声、小品等,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教师指导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名著,以免他们因为缺乏鉴别能力而读了不健康的书。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做以下练习:

1.积累词汇。将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连同自己的理解记下来,以丰富词汇并提高理解能力。

2.掌握句法。记下优秀作品中优美的句子以及自己的理解,以提高鉴赏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写作时也可以选择引用。

3.学习写作方法。阅读优秀的作品或著作,认真领会和学习其成功的写作方法,包括取材剪裁方法、结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方法等,有借鉴、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写作之中,以求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和习作的质量、品位。

4.摘抄名言警句。挑选自己喜爱的富有启发教育意义的片段或名言警句摘抄下来,理解背诵,不仅能陶冶情操,指导以后的生活学习,还能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恰当运用,更能够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教育性。

三、开展竞赛活动

学生的争胜心都非常强,合理地调动和利用,对于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竞赛,学生会有很高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语文竞赛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朗诵会。学习诗歌、散文等作品后,可举行小型的朗诵会,对优异的进行表扬,落后的进行鼓励,这对所有的学生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2.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开展这些竞赛活动,能提高同学们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公开发言的胆量,活跃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很感兴趣,参与的热情会很高,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3.速记竞赛。在竞赛的氛围中进行记忆,学生兴趣很高,记诵速度也很快,很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可全班学生一起,也可几个学生竞赛。定时速记,看谁记得多;也可以定量速记,看谁记得快。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转贴于

四、办报

让学生办报,既能提高写作水平,又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增加活动经验,锻炼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能力,可根据情况确定形式和方法。

1.办校报或班报。班级或学校办一份周报甚至日报,报道班级或学校新闻,发表学生习作,既可写校园生活,也可走向社会,搞一些社会调查和访问。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能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举多得。

2.办手抄报。可定期办,也可选择有意义的纪念日办特定主题的手抄报,全体同学都可参与,独立完成,更能提高学生的办报能力。

3.办板报。定期办好班内和校园内的板报,同学之间介绍一些知识、见闻、感受,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等,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开阔了视野,更增长了能力。

五、游戏

这是利用学生爱玩乐的天性让他们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和方法。人之初,性本惰。青少年学生更是爱玩成性,不能合理地引导和利用,会使他们荒废了学业,浪费青春。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利用,能够让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扑克游戏。将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归类整理,制成扑克,制订一定的游戏规则,组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学生进行游戏。以此法记忆掌握修辞方法、文学常识、生字注音、词语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效果特别的好,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

2.对联游戏。在学习了对仗(对偶)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作以指导,让学生进行活动,可学生互对,也可老师出题让学生对。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见到的春联、喜联等。既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又可以运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

3.成语接力。比如用顶针的方法接,看谁接得快,接的多;规定一个字为开头或为第几字,看谁说或写得多。可以两个学生或两组学生参加,也可以群体参与游戏。

篇12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由学习需要引起,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和态度等形式。[1]学习动机是认知品质中的非智力因素,它通过影响护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任务坚持性等方面,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在对本科护生进行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激发和培养护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教育目标,又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调动本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让他们形成稳定、牢固的职业态度,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是护理专业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一些本科护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努力程度不够,有的护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些现状,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如何激发与培养本科护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内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内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这种动机无需借助其他外在强化物便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

首先,应培养本科护生的学习兴趣。护生对某门课程、某个问题有兴趣,才会产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才会积极去探究。当这种探究使护生获得了更深的认识或新的发现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得到满足的愉悦,这会进一步推动他们去进行新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所以,兴趣永远是激励护生持m奋进的动力。但学习任务仅凭直接兴趣是难以完成的,护生必须加强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

因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生动地阐述知识的意义,使护生产生求知欲望。在讲解新内容时,先将新内容与旧内容,或与护生的兴趣联系起来,讲清新内容的重要性与实际应用意义,并结合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案例,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部动机。例如,将皮肤过敏试验的知识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案例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给患者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护生学习皮肤过敏试验知识的兴趣。

其次,应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可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等级,让不同能力的本科护生选择切合自己情况的、可达到的学习目标,使每个护生的成就动机都有机会获得满足。设计具体阶段性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让护生一步一步地成功,有助于提高其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激发其刻苦学习的动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定位只会挫伤护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影响其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

二、设立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却又力所能及的,需要学生努力去思考、解决的学习情境。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教师提出有一定难度、启发性的问题,使本科护生不能简单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会激起护生的求知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比较熟悉,掌握各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护生的认知结构,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使之与护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设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通过安排作业的方式来提出;既可以从新旧内容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从护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进。例如,在讲鼻饲法时,可与护生学过的上消化道解剖知识相结合,也可从护生日常进食经验引入。护生基本都有过发热的经历,因此,在讲授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如何为患者测量体温时,可以让护生谈谈平日自己发热时是如何降温处理的,并让护生演示一下平日自己如何测量体温,从而引进新知识的学习。设立问题情境的时机也有多种,如可以在开场时设立、演示时设立、练习时设立、揭题时设立等。[3]

有了问题情境,还需要启发护生的积极思维。通常启发护生的积极思维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言语提问,即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护理学基础中的人体力学原理时,首先提出问题:“人体力学原理属于物理学知识,大家高中时都学过,为什么在护理学基础的课程中也要学习呢?在护理工作中应怎样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它对护士有什么帮助和作用呢?”又如,准备讲解六部洗手法前,先询问学生们:“大家从小到大都洗手,是如何洗手的?你们觉得临床护士在工作中的洗手与大家平日的洗手方式相同吗?他们的洗手方式和步骤是怎样的呢?”这种启发式提问,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二是组织护生参加一些活动,例如让护生课后查阅与课程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视频,组织小组讨论发言,进行护理实践技能操作的练习和比赛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这会激发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使用反馈信息,进行适当评定

护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对护生的学习,教师应给予合理的外部奖励,这是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诱因[4],例如给护生表扬、加分、评优等。但是,教师无论是对本科护生学业成绩的评分,还是对其品德操行表现的评价,都要慎重掌握激励的原则。因为这种评分和评价不仅是对是非的肯定与否定,也是对护生角色定位的一种调整。好的评分与评语有利于提高护生在班级中的地位,维护其自尊心,使其产生愉快的体验;而差的评分与评语往往会使护生沮丧、泄气,甚至失去对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要根据护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吸引其注意力,促使护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

四、把握任务难度,控制最佳动机激起水平

由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可知,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任务难度紧密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5]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适当控制护生的动机水平。对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较容易、简单的内容,例如六部洗手法,应提高护生的注意力,可让他们伸出双手一个一个步骤地学做。在学习较困难、较复杂的内容时,例如为患者插鼻胃管进行鼻饲时,应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可设立临床案例和情境,让护生分饰护士、患者、家属等角色,这既活跃了气氛,又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锻炼了沟通技巧。另外,教师应注意个体差异,使每个护生都体验到成功。任务难度要适当,让护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否则,护生易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任务应由易到难,使护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形成一种良性的、争取更大成功的学习动力。

五、引导正确归因,促使不懈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导致个体不同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正确合理的自我归因是影响护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6]在护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引导其正确归因。第一,引导护生找出其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第二,根据每个护生以往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采用有利于其今后学习发展的归因方式。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较好的方法是归因于主观努力方面。[7]差生常常把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从而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护生将成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与否,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让其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并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护生努力的结果给予反馈,使其感到努力获得了相应的结果,努力是有效的。这样,护生就能坚持不懈地努力,以获得成功。在护理学基础的技能操作课中,护生是否努力练习对其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认真努力练习的护生技能水平较高,而技能水平较低的护生,经过教师的成败归因和鼓励,在加强练习,提高努力程度后,技能水平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总之,在对本科护生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激发与培养护生学习动机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能正确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就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动机。

[ 参 考 文 献 ]

[1]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6.

[2] 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6.

[3] 李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3):160-161.

[4] 张国栋,田莉.护理专业专科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6):1807-1808.

篇13

在日常的本科经济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学了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后常常感到困惑和不解,或是因为将假定条件下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一一对应,或是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经济理论解释及政策建议,或是因为现有理论很难完全解释中国由计划向市场大规模转型过程中的现象。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中常常更注重理论观点的归纳、知识的讲解,而忽视逻辑的演绎推导,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实际分析应用及创新能力。经济学教学中注重方法论,注重逻辑的演绎推理,更能够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在分析框架、数学工具、实证分析、价值引导等方面加强经济学方法论的应用。

一、理解并在教学中应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田国强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中提出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由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进行评估比较等五个部分构成。钱颖一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指出,现代主流经济学一般从视角 (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 和图表、数学模型等分析工具三方面构成。经济学分析框架通常基于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的基本假设,主要探讨经济微观主体(个人或厂商)在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下如何在外部激励作用下形成均衡状态(equilibrium),并探讨所形成的均衡是否有效率,即是否存在帕累托改进。

经济学研究的一般途径也是经济学教学的分析框架。教师可以按假定经济主体的行为,解析激励机制,均衡结果的形成及均衡结果的评价等几个步骤对理论进行分析。教学中要利用简明图像和数学模型等工具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让学生理解,不论是个人还是厂商,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经营者在做经济决策时,他的决策原则是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教学中,还要利用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 Theorem)等参照系,并向学生解释澄清:一是这些定理描述的并非是现实世界,通常情况下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不可到处套用;二是不能因为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毫无所用,定理是为解释现实提供参照系。

二、教学中加强数学语言工具的应用

经济研究是解释经济现象,提示因果关系的研究,应当说用文字也能较明晰地阐述和论证经济观点,但用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来论述和推导有其方便和严谨之处。数学化的优势表现在:第一,数学工具和数学语言使经济关系的表达变得简洁严谨、清晰;第二,数学方法的使用促进了经验分析,并保证理论检验的可靠性;第三,数学化令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通过数学推导,可不断促使新的经济理论产生;同时经济学与数学之间存在的某种天然联系,如供求、失业、通胀、利率、汇率产出等经济研究范畴都是可数量化的研究对象。从一种经济思想的提出到严谨地得到论证并能推广应用,一般都需要数学证明。以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为例,其基本经济思想是在充分竞争和完全信息下,价格的信号作用会自发地调配资源,并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这一思想的证明是由德布鲁运用拓扑论、集合论等现代数学工具完成的。再以经济学的“边际革命”为例,所谓“边际革命”指的是研究方法的改变,是微积分等变量数学方法的引入带来经济学理论和研究的进步,并一举奠定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大量应用,要求我们在经济学教学中,从使用文字语言转变为使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并和学生说明数学工具的重要性。教师在利用数学或计量图表模型等研究分析经济问题时,应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计量模型、图表曲线等所表达和对应的经济含义。用图表等的好处就是表达直观易懂,但在教学中应当超越,要提升到经济学语言的阶段。要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学教学研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数学滥用”。比如在经济学教学研究中,为了表达方便或推导容易,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或预先得出结论,再按倾向性结论来采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为追求数学技巧而不管客观经济实际。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证分析

在《人性论》中,休谟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人们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被称为“休谟的铡刀”。意在表明事实领域和评价领域之间存在着一种合乎逻辑的严格区分。

相对通过严谨的、可重复的、可控制的实验而获得数据和结果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无法通过可重复的实验(或实验成本太大)来验证,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出、价格、供求等现实中可观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经济学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理论体系,用以解释现实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并通过理论的预测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相对照,来考察理论的可信性及解释力。因此,根据现已观察的经济现象及能采集的经济数据检验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部分;同时在检验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旧的理论并创立新的理论。因此,当前主流经济学都非常重视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在国际及国内主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也大多数使用经验实证方法和计量研究模型。

在经济学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事实判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认知世界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在教学中,还要向学生讲清楚证伪与证实的关系及区别。理论是不可以被证实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并永远都对的,理论只可以不被证伪,即某现象暂时可以用某种理论来解释,当该理论无法继续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时就要寻求新的理论。举个例子,人们通常认为天鹅都是白的,如果某天有人看到了黑色的天鹅,那天鹅是白的结论就不成立了,这就叫被证伪。经济学研究中,通过使用某种方法和某些数据论证了某命题,得出了某结论,也只能说该结论暂时可以被所收集的数据和研究中所应用的方法支持,还没有被证伪,如果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四、加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

教学工作还涉及价值导向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学生的思想变化之间存在关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闻媒体对经济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经济学理论教育和基本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毕业后更多的经济学知识的应用者和经济生产生活的实践者,在大学接受经济学教育期间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观引导是不可少的。

尽管当前主流西方经济学更多地使用经验分析和实证计量研究,但经济学者对社会伦理、道德情操等问题的探究却是经济研究的传统,至今也有伦理经济学的研究分支。以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为例,他开始是研究道德哲学的教授,在出版《国富论》前,着重考察了人的行为、人际关系和行为道德规范的《道德情操论》就已使其成名。

就教学而言,本科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初学经济学,他们经济学理论素养较薄,对经济学的学术范式、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及理论发展了解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混淆。比如,经济学中“经济人或自利性”假定,在经济学教材及教学过程中,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一般都假定其追求经济利润或财富最大化,如不加引导,学生往往把这种假设直接当作“人都为已”或“人性本恶”的价值判断,这容易使学生对人际关系和人际活动产生认知上的利益化、交易化倾向,如接受这种观点对学生成长不利。同时,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有时为了数据的易采集、或变量的可观察获取、或易衡量操作,通常把中间的变量作为最大化的目标,比如说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幸福舒适的生活,但舒适幸福是不容易观察和量化的,所以就用一个中间具体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比如财富。而且当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向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扩展,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把犯罪、贿赂、寻租、交友、爱情、婚姻等都纳入经济分析的范围。根据部分经济学家的方法和分析,我们甚至可以将犯罪看作最大化的结果。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要从经济学方法论上给学生解释清晰,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邓兰兰.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方法论的意义与方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91-93.

[2]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3]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