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

篇1

以资金到位情况表为例,简要分析资金到位情况数据库表设计思路,不包含与其他数据库表的各种联系的设计分析,也不包含对此表的数据操作分析。资金到位情况数据建议按照中央、省级配套、其他(企业自有资金、贷款资金)等进行设计,便于维护和使用。由于投资进度管理一般精确到月,表格设计时可将年和月分别设置字段,便于进行年度投资和月份投资统计。同时,通过设置LOB大字段,在表格中设置设计“文件依据”、“到账凭单”等字段,这样可避免到位资金数据造假的情况,例如:可以很容易发现用银行贷款或建设单位自有资金替代省级财政配套资金的现象。初步分析可按以下两套方案进行设计。方案1:中央、省级配套、其他类资金各设计一张表,以中央投资为例,如表1。此表设计便于查询和统计中央渠道的资金。但是,因为中央资金基本上以预算内投资为主,且各类资金到位时间也不一致,将导致很多字段存储“0”,浪费存储空间,但根据目前技术发展存储空间不是考虑的主要问题。本方案主要缺点是可扩展性不强,很难适应财政和投资机制的变化。方案2:将所有到位资金均安排到一张表中,如表2:此表“级别”包括中央、省级配套、企业自有资金、贷款资金、利用外资、企业债券等,“类别”包括预算内投资、国债资金、专项资金、银行贷款。此表设计占用存储空间少,对于投资体系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强,即使投资体系发生变化,也可以不更改表格设计。缺点是按时间、级别查询投资时计算工作量大,但是,目前计算机性能不断提高,计算速度应该不是问题。综上,推荐方案2作为资金到位数据库表设计方案。

3统计报表功能及主要设计思路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施行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工程和投资进度管理的统计报表应满足信息报送和项目管理的需要,以季度信息报表、月投资报表、工程进度报表为例分析如下:3.1季度信息报表本表应包含投资完成情况(分年度计划投资、年度投资调整计划、截至本季度的投资完成数、全年预计完成投资数等)、占总投资的百分比、资金拖欠(包括工程款、设备款、材料款、征地款、其它款等)。生成此报表必须获取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的信息。3.2月投资报表本表应包含投资完成进度、累计完成投资、年度完成投资、实际工程量进度(按工程特点可细分)等,生成本表除了资金数据外,还涉及工程进度管理的数据。将投资完成进度和实际工程量进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3工程进度报表本部分主要包括工程进度信息统计分析,可分工程部分、移民环保水保部分、追加投资部分、其他部分等,每部分都可细化,例如:工程进度信息应包括本年度工程量计划,年度工程量计划应包括工程量、投资、占设计百分比等。工程进度统计的累计工程量根据工程的类型、初步设计报告、施工合同签订情况等存在较大差别,政府部门可提供相应的数据模型供全行业参考,以便于统计分析。3.4全国水利工程建设平均投资水平分析报表通过建立水利工程和投资进度管理信息平台,对于分析评价全国或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灌区工程亩均投资、移民人均投资、电站电度投资和千瓦投资等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宏观估算数据对于项目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篇2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信息时代,随着高科技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信息化技术被运用到水利枢纽管理的实践应用中,提高了水利枢纽自动化的有效性,促进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一、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概述

水利枢纽的主要作用是防汛,与此同时,具有发电、供水、改善生态环境和养殖等的综合效益,它对于水利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水利枢纽的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由信息化进入了集成化阶段,形成了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将人、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三者巧妙的结合,达到水利枢纽有效自动化管理的目的。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将最初对机电设备和水工建筑物等的监控和控制中的独立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使卫星云图系统、电站计算机系统、大坝安全检测系统、水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和枢纽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在同一时间进行自动的监控,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调度和信息管理,提升了水利枢纽的管理水平。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是着重对全局的考虑,根据水利各方面的特点,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分析和探讨国外已有的成功案例,再结合先进的技术形成的,它实现了水利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利枢纽的现代信息化管理,推动了我国水利枢纽工程发展的新进程。

二、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形成,带动了我国水利枢纽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在原有的子系统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完善,不断研发新的子系统,从而开发出了新的监控系统。

(一)水利枢纽综合调度监控系统。将水利枢纽的各个系统统一的调度和监控,并进行信息化自动管理,使水利枢纽的防汛、发电、供水等作用集成在同一个系统中,形成水利枢纽综合调度监控系统。新的监控系统,可以提高水利枢纽的综合自动化管理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促进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有效性。水利枢纽综合调度监控系统可以进行分布处理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从而解决管理和监控方面的综合问题,优化水利枢纽调度技术,为总的管理控制层的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二)需要研发的新子系统。在水利枢纽的管理系统中,有很多新的子系统需要进行研发,以更好的完善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提高水利枢纽的监控作用,提升经济效益。因此,需要研发的子系统主要包括:洪水信息管理系统、主设备状态诊断系统、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库区水资源自动监控系统、防洪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和枢纽辅助设备计算机监控系统等。

我国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现阶段,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水利枢纽调度监控层、各子系统监控层和生产过程控制层三部分组成,由计算机监控系统实行开放、分层的自动化管理和监控。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每个部分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水利枢纽调度监控层主要是作用是对帮助计算机进行水利枢纽的调度和监控的做出相应的决策,并实现计算机的专家功能,还可以在水利枢纽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远距离的通信联系。各子系统监控层是在保持原有的系统的基础上,研发的新的子系统,用以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管理和监控、通信功能,保证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对水利枢纽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生产过程控制层是对水利枢纽所有的系统进行现场的控制和数据信息的采集,以更好的控制各个系统的运行过程。

三、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在水利枢纽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形成的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具有很多新的功能,在系统原有的功能上,弥补了原有系统的缺陷,使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更完善,确保水利枢纽的管理和监控的有效性。

(一)有效联合所有系统,发挥系统作用

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和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平台的开放,将所有的子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上,对所有系统进行有效的操作,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同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达到有效联合的作用,集成管理,保证数据的高效性,给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有效实现管理和监控的统一

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是将所有的系统统一到一起,在先进的运行模式下,对水利枢纽各系统进行信息自动化管理,对水利枢纽的防汛、供水和发电等作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控。水利枢纽的管理水平在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下不断的提升,使水利枢纽运行过程中机器设备的损耗率得到降低,减少工资人员的工作量,便于对机器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

(三)充分运用实时数据信息进行调度和决策

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中,系统包括的范围很广,从而实现了各种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监控,实时的数据信息可以帮助高中人员更好的进行水利枢纽的调度和决策。水利枢纽工程中,工作人员运用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可以采集到可靠、有效的系统数据,提高水利枢纽防汛、发电、供水等效益的有效性,使水利枢纽的管理水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四、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来自国际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我国各产业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工作的重心。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在四个方面: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规划和结构设计;水利枢纽的集成运行管理;异构系统集成平台和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软件的开发。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可以使水利枢纽的管理和监控更加完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升级。

结束语:

总之,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普遍推广和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加速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创新的进程。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在不断的持续进行,给我国未来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我国水利枢纽工程的向前发展,促进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参考文献

[1]邓东,黄尧,黄善和. 飞来峡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研究[A]. 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中国水利学会:,2003:5.

[2]柳海鹏. 管理自动化在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的应用[J]. 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4,03:80-81.

篇3

2.水利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成图手段测绘工作是水利工程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进行工程图以及比例尺较大的地图的测绘时,要使用数字化成图的手段来最大限度的提升地图的质量,降低野外测绘的复杂程度,缩短测绘的周期,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数字化测绘的精度。传统的测绘成图方法工作量较大且作业的程序复杂,还要处理繁琐的内业数据,这就使得成图的周期较长,且精度较低。而数字化成图手段可以将地表和地理要素转化为数字量,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电子图形,这种数字化成图手段的优点在于精度高,工作量较小且易于保存和管理,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测量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也称为GPS技术,是由空间系统、用户设备和地面控制三部分组成的,其主要功能在于能够全天自动化高精度地实现军事及民用交通的导航、摄影和大地测量,并且实现快速准确地定位三维坐标,在水利工程的测量过程中,GPS技术正是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且定位的准确度较高的特点使得其在工程的测量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总体来说,GPS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能够准确的定位、测量的时间较短、且操作简单能够及时地提供三维坐标,并且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就可以进行测量,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间断地连续作业,水利工程的业外实施工作包括选点、测量以及数据传输和数据预处理等都可以由它完成。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优点

1.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成图精度较高传统的绘图方式主要是人工完成的,相比于传统的手工绘图,数字化测绘技术成图技术的精度要高很多,并且数字化测绘技术在进行外业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时,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全站仪现场自动采集的地形地物点的三维坐标进行自动的保存和处理,另外在进行内业的数据处理时,会尽量减少误差,提高和保持测量的精度。除此之外,在进行数字化的测绘过程中,还可以省略传统绘图方式中的计算、读数等步骤,大大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作业量,缩短测量的绘图时间,提高外业工作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

2.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更好地存放数字化产品传统的测绘技术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数字化产品的形成和保存,因此人们在经过大量地研究和实践之后逐渐形成了对于数字化产品形成以及保存的现代化技术,通过运用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对各种有效的数据和要素实施数据的加工和整理,并且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媒体技术将这些数据形成各种不同用途的图件产品,即我们所说的数字化产品,进而对其进行报关和存放,以此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3.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订正,因为数字化测绘技术形成的测绘结果在进行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客户可能还会根据实际的设计和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例如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相应的设计规划,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更加详细的统一规划等等,这些都是在测绘成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进行相应的修正。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提供相应的修正,并且通过一定的修正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测图内容方面的应用

在水利过程的测量过程中,数字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对原图实施数字化以及进行地面数字测图。在对原图实施数字化的过程中,有扫描矢量化及手扶跟踪数字化两种方式。扫描矢量化在测量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工作效率也明显比手扶跟踪数字化要高很多,但是用这种方法获取的数字图与原图相比精度较低,数字化的处理过程有一定的误差。除此之外,这种扫描矢量化的方法所呈现出的各个地表及地物的外貌成图过程的实时性比较弱,因此这种方式一般应用于水利工程测量的应急处理措施中。在工程测量中,地面数字测图则是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方法中比较典型的方法之一,适用于测量进度要求较高,比例尺较大的地图,可以获取较高精度的数字地图。

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测量当中,数字地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地理坐标的构筑进行统一,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对重要的社会信息和数据资料进行保存和维护,客户也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对数据进行访问。由于数字地球的科技含量较高,且系统工程复杂、庞大,综合性和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因此在这个体系当中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数字化测绘是空间技术部门、信息科学部门、地球科学部门以及多个部门的关键工作内容,对于水利工程的测量和数据的获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也要注重对于空间信息的建设和管理。从事测绘工作的专业人员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完整的信息源,以此来保证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

篇4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及辅助设施CAD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的应用于建筑、交通和水利工程中。数字化测绘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测量仪器智能化及测绘制图软件的自动化等相关先进的技术的应用,给水利工程中的测绘工程带来了较多有利之处。

二.数字化测绘的优势。

数字化测绘是利用计算机对地形空间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完成数字地图的绘制,有特别需要时,可以利用数控绘图仪来绘制所需要的专题地图或地形图。数字化测绘以传统的白纸测图为基础,在全站仪、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硬件、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支持下,利用数字字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方法,将野外数据采集到内业,并完成制图。数字化测绘技术通过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三大部分的功能,实现了测绘制图的自动化、智能化。同传统测绘技术相比,数字化测绘具有以下优势:

1.图形测绘更准确。

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将所采集的地形、地物、地貌等相关数据、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数据传输端口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和测绘软件进行处理,产生内容非常丰富的电子地图。数字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重要信息来源,存贮较为方便。在现代地形测绘技术中,数字化测绘已发展成为利用掌上电脑即PPA在现场完成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成图。传统的经纬测绘和白纸绘图,产生的平面位置及其他信息的误差较大,而利用数字化测绘就似乎,测绘点精度非常高,从原始数据采集到成图过程中,精度无任何变化,保证了成图的质量。

2.提高了测绘效率。

数字化测绘是现代GIS数据采集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勘测设计一体化、数据采集处理一体化、数据更新和管理智能化。同传统的经纬仪配合平板的测图方法相比,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效率高出许多。在通视良好的情况下,利用全站仪以建站点为圆心进行观测,一站可以测量1公里范围内的地形图。正常情况下,传统的经纬测绘法采用白纸绘图法,一个作业组一天仅能测量200个地形点,而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测量400各地物点,甚至更多。数字化测绘技术大大提高了测绘的效率,也缩短了成图的时间。

三.数字化测绘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1.GPS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授时与测距导航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ystem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NAVSTAR/GPS),通常简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即GPS。GPS是以人造卫星组网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利用设置在地面或运动载体上的专用接收机,接收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实现导航定位。它是根据美国国防部1973年12月批准的国防导航卫星计划而建设的。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为空间卫星、地面控制系统、用户的接受处理装置。GPS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距离远等特点,也恰巧是这样的特点才使得对水利工程的测量可以向外扩展延伸。GPS和多波束测深系统相结合,是形成深水底地形测绘的新手段。

水利工程的选址一般多在地形较为复杂的河谷沟壑之处,工程周边地表植被覆盖较多,测绘时通视条件较差,而又缺乏相关国家控制点,采用传统光学仪器进行控制测量的难度较大。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较好的解决了此类问题,由于GPS测量不受气候条件、地形、测量时间的影响和限制,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控制测量和数据采集工作,能大幅度减少或免做像控点,既有效减少了测绘的工作量,同时又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测绘的工作效率。

2.RS遥感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是在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上,随着空间技术、电子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以飞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空遥感,发展到以人造卫星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天遥感;它超越了人眼所能感受到的可见光的限制,延伸了人的感官;它能快速、及时地监测环境的动态变化;它涉及天文、地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广泛吸取了电子、激光、全息、测绘等多项技术的先进成果;遥感是运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的现代化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主要是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扫描、摄影来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由于RS技术具有时效性、数据综合性、经济性等特点各种大的、小的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快速的利用其影像来获取水利工程的基本地形图。利用RS遥感技术直接进行水利工程的流域规划,可以根据像片来直接判读流域的地形特点和地质构造,便于合理选择水利工程的坝址,对确定水库淹没、浸润及坍塌的范围有较好作用,同时对库区搬迁、经济赔偿及淹没损失等确定具有参考作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存贮、处理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与工具,是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资源信息和环境参数按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格式和分类编码输入、处理、存贮、输出,以满足应用需要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它通过对多要素数据的操作和综合分析,方便快速地把所需要的信息以图形、图像、数字等多种形式输出,满足各应用领域或研究工作的需要,地理信息系统是现代水利工程数字化测绘的重要技术支持和测绘平台。

4.数字化测绘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领域。

(1)点位测设。水利工程中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是要测设点位,既要求对已知长度、高程、角度和坐标的测设,在大中型水利工程中,都需要对施工区域内进行布设施工控制网,之后利用网内控制点作为基础进行施工放样。利用GPS技术能大大减少施工控制网中的过渡控制点,既节省了成本,有提高了效率。

(2)计算水库库容。传统计算水库的库容时,都是采用手工计算,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容易出错,计算精度也较差。通过利用数字化地形图,加大了采集点的密度,同时也提高了面积计算的精度。可以插绘等高线,提高库容计算的精度,能快速计算书库的容量,便于实现水库的自动化管理。

(3)水力资源管理。

水力资源管理利用遥感技术为检测手段,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管理平台,通过RS技术和GIS技术能够客观、快速、经济的为大中型水利工程提供地理、环境、地质及水文等相关信息,是水利工程选址、工程规划及设计和施工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

四.结束语: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利工程测绘的水平,提高了测绘精度,确保地形图准确可靠。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先进测绘仪器和测量技术及测绘方法,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艾斯克尔·努尔 数字化测绘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1年2期

[2]陈运河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渠道改造工程中横断面图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6期

[3]杨安广 陈东宇 数字化测绘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36期

篇5

1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迅速崛起的国家,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重视这水利工程的建设:“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小浪底发电站、龙门峡等多处水利工程,我国也从摸索阶段成功过度到发展阶段。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技术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制约着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开发。在现代化过程中,数字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以至于数字技术成为时展的潮流,数字技术的高效快捷的特点深切地受到了人们喜爱[2]。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数字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显得越发的重要,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和分配,科学的进行成本预算,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周边环境的监督,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2水利施工管理的现状

2.1水利施工存在较大危险性,受环境制约大

水利施工不同于普通的住宅建设,水利施工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并受环境的制约性较大,水利设施一般建设在有较大高低落差的山地和水域,并且水利设施的建设存在于远离人口密集区。由于施工条件艰苦,施工现场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等各种自然条件也极为不稳定,所以自然环境因素对水利施工存在着较大的制约。因此,水利施工的安全进行必须对自然因素进行安全细致的划分和监测[3]。

2.2水利施工的投资大,执行周期长

水利施工属于一般的大型建筑工程,水利设施的投资大,要求专业性高,施工的时间长,执行周期长。因此,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流量应该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和掌控。同时材料费用、运输费用、人员费用等对施工的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施工队伍繁多,技术繁杂

在水利施工中,存在高空作业、钢筋作业、爆破作业、土地建设等多个施工队伍,施工队伍交班过程中,存在着交叉复杂的问题。若现场管理不善,极易发生冲突,陷入管理和施工的混乱,工程顺序的错误,进一步影响水利施工的质量和效率。针对这一情况,水利施工管理体系必须梳理施工队伍关系,合理安排各种施工队伍的操作时间和换班顺序[4]。

3水利施工管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

3.1准确地监测和测量环境因素对水利施工的影响

水利施工利用数字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的检测,对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等各项自然因素进行监测和测量,并绘制成图表,安排专业人员全天候检查,加强对自然因素的检测和管理,减少自然因素对施工现场和施工人员的损害,保证水利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施工的危险程度,维护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提高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保障水利现场施工的质量[5]。

3.2方便快捷地控制资金流量

与传统的人力管理和控制相比,数字化技术可以全方位的对施工现场和资金流量进行检查和核实。由于水利施工建设的资金投资大,执行周期长的特点,所以对资金流量很难进行及时的核实,容易造成的现象,形成资金匮乏,水利工程的质量下降的情况。因此,对资金合理科学控制至关重要。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安排,对材料费用、运输费用、人员费用等各项支出信息公开,让数字化技术结合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监督,防止出现、的现象,保障水利施工的正常进行,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资金充足,提高水利设施的工程质量。

3.3严格按照制度,整合和管理施工队伍

在数字化技术管理中,所有的管理文档都以数字的形式体现,在施工队伍的换班和工作的过程中,数字化管理都会做出明确的规定,如需要修改会给负责人及时准确地传送信息。保证施工队伍的有序进行工作,确保水利施工的顺利进行。利用数字技术,将直线式管理和矩形式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将施工队伍有效的分开,又能保障管理的灵活性,促进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6]。

4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措施

4.1建立有效的监控管理体系

水利施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尤其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所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数字化技术的管理模式中,利用多媒体和远程监控系统保证实时成像,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和全面的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快速处理异常情况;倘若无法处理,及时与项目总负责人联系,并做出及时处理措施。数字化管理模式利用摄像头也可以近距离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对违反工作制度的员工进行摄像、拍照等形式取证,并予以严肃处理,保证数字技术管理的权威性和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4.2设立专业人员技术管理机构

在水利施工的前期阶段中,专业人才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中的GPS进行地质描绘和地貌抄测,并且结合CAD、虚拟模拟技术等软件,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做出虚拟模拟,并及时收集到当地的坐标和高程等数据,同时可以忽略天气对数据的影响,为以后工人们的工作打下坚实数据基础。专业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的成像功能,利用相关的软件加以处理,监测现场的施工情况,并与原计划相比较,从而逐步消减误差,保证施工的准确与安全。如果误差较大,及时做出调整,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

4.3检测施工的质量

专业人员利用数字化技术检测施工的质量和设备的平均寿命。在水利工程完成后,专业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的高智能,分析水利施工的条件、影响因素等,可以估算出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设备的平均寿命。如果质量不合格,必须追究相应施工队伍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把水利工程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5结束语

在现代化过程中,数字技术应用于施工工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数字化技术凭借着准确、方便快捷、高效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喜爱,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将现代化数字技术与科学的管理相结合,更好地推动了我国水利设施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以后水利施工提供了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教训,推动了我国水利项目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光.针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6(22):373.

[2]赵凤芝.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北京农业,2015(12):231.

[3]马冬燕.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商品与质量,2016(47):404-405.

[4]李娜.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电子测试,2014(7):152-154.

篇6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surveying

中图分类号:U65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水利测量技术向着高科技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测量仪器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以传统的白纸测图原理为基础, 以全站仪、计算机及设备为工具,采用数字库技术和图形处理方法,实现一套野外数据采集到内业制图的全过程的自动化测量制图系统。它的实质是解析测图,它实现了将图形的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经计算机对数字量进行处理,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

在数字测图中,全站仪强制照准棱镜,测量数据自动记录到手簿或全站仪内部存储器中,展点又是计算机自动展点,所以图根点的展绘误差与地物点的展绘误差可忽略不计,其余各项误差也比普通经纬仪测图时大大减小,所以点位精度非常高,同时,数字地图容易存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除此之外,数字化测图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成图的周期。

一、水利工程测绘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优势

1、测绘图形更精确

采用数字化测绘就是将采集的各种有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 通过数据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 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数字地图容易存贮, 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的重要信息来源。现代测绘中, 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绘现已发展为用掌上计算机( PDA) 现场采集数据与成图。以往的经纬测绘, 应用了传统白纸测图方法, 测得的地形图容易发生地面点平面位置的误差, 这个误差的产生主要受图根点的展绘误差、测定地物点的方向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地形图上的地物点的刺点误差以及清绘误差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实际的图上误差可达0. 47 mm。而数字测绘点位精度非常高, 经过实践表明, 数字化测图很容易达到《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点位误差小于图上0.2 mm的精度指标。

2、测绘效率更高效

数字测绘可实现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和实现数据采集、更新、管理一体化、自动化。现已成为GIS数据采集的一种手段。与传统的经纬仪配合平板的测图方法比较, 数字化测量的效率要提高多倍, 在通视好的情况下, 以建站点为圆心利用全站仪一站至少可以测量1 km范围内的地形图。同时数字化测图还大大缩短了成图的周期。传统经纬测绘法一个作业组在正常情况下用白纸测图法一天能够测量200 个地形点, 数字化测图的方法则可以测量400 个地物点以上, 较之以往的测绘方法工作效率提高1倍。

3、测得图形更精确美观

数字测图的高自动化, 使其能够自动提取坐标、方位、距离和面积等, 绘出的地形图精确、规范、美观。由于电子图形的特点, 可以绘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由于数字化测图的结果是分层存放, 不受图面负载量的限制, 图纸具有可编辑性。通过打开或关闭不同的层可以得到大坝图层、溢洪道图层、防汛道路图层、房屋图层等。

二、数字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和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1、在放样及土石方验收中应用

目前我国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以及施工现场的管理中, 广泛地采取了数字测绘手段。在大部分水利工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大量使用全站仪进行施工放样、土石方验收等。施工测量中应用GPS- RTK 等设备实时测图, 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工程进度管理。

2、在水利工程竣工时应用

利用数字测绘快速准确的特点, 通常在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竣工之后, 利用数字测绘进行竣工测量, 并进行资料整理,比如对大量的施工测量中的测量文档、数据、图表等进行归档时,利用数字测绘存储的数据很容易就能完成。应用现代的测绘技术, 实现工程的三维可视化、网络化。这些数据图表的整理和存储, 可以作为工程验收评估的基础数据, 还可以作为今后长期安全运行的原始依据。

3、在工程后续监测中应用

在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竣工后, 需要继续检测工程投入使用后的具体情况, 比如水库大坝、大型桥梁等进行建成后的精密监测。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数字化测绘能够给人们提供连续、实时的安全监测数据。另外根据数字测绘具有全自动、全天候、无人值守的特点, 应用GPS、智能全站仪和数字垂线仪等技术, 实现无人化的实时监测。利用数字系统的高精准度特点, 采用三维影像扫描仪, 对浩繁的扫描数据进行毫米级分析, 真正达到明察秋毫的效果, 随时掌握工程在后续使用阶段的细微变化, 保证工程的使用安全, 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数字化测图软件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中,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工程图以及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以往传统的绘图方法需要测量人员在野外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对于脑力和体力的消耗相当大。从而使得成图时间较长,并且产品也相对比较单一,很难满足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而数字化测量技术及仪器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通过全站仪与便携接收机相结合,直接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无需编码,所测数据能够直接输入到电子平板当中,完成详图绘制。同时,还可以在现场进行修改,再由绘图仪将最后成果输出,其具有结果直观、便于修改等特点。此外,还将在测点测到数据利用遥控信号进行转换,再传送至便携接收机中,测点信息能够实时显示的屏幕上,最后完成图形编辑,能够有效地确保成图质量。

使用半站仪或全站仪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编码及草图绘制,再通过微型计算机进行记录,最后,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图形编辑,并由绘图仪绘制成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或是专业工程图,成图还可存储到数据库当中,以备日后使用。

5、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地籍测量工作开始在各中小城镇中如火如荼的展开,从而使得地籍图的需求量迅速增大。地籍测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使有关部门了解,所在地土地的具体属性、面积、位置、经济价值等,并以此作为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依据。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测量技术成图的单一性,通过数字化测量所得的地籍图技术含量更高、产品也更具多样性,并且使用和维护也更为方便。

6、地图数字化

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应用,给处理纸质地图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如果其各方面均符合要求则可直接利用数字化仪将之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经过软件编辑后处理后,即可商城数字地图。对于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则可以采取地面数字测图技术对其进行重新测量,由该方法所得的数字地图最大的特点是精度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仅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便可以将建筑物与相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一定范围内。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设施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测图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数字技术赋予地形图更丰富内涵,它是有关地形的空间信息组合,以计算机硬盘、软盘等为存贮介质,以图形文件的形式进行展示。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和实现数据采集、更新、管理自动化,将为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提供更为精准的测量数据

参考文献:

[1]叶飞.浅谈工程测量与三维测绘技术的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2.

篇7

关于设计监理制推行

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阶段是水利实施的重要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勘测资料精度差,对具体情况调查不详,水文、地质、气象资料收集不全;设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低,设计方案质量差;各专业、工程部位、部门之间衔接不流畅,甚至脱节;图纸会审制度不规范,校核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等,严重影响了水利施工工程的质量。实施设计监理制,能对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监督,促进设计单位提高其设计质量,从而提高水利工程质量。

篇8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的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可供参考或利用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和解决问题。

1.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1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工程测量技术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是施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障。但是因为工程大部分都是在情况复杂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这就为工程测量工作造成了困难。传统的工程测量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同时因为测量误差、计算误差等不可避免的原因,经常会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出现,需要多次测量进行数据审核。这些问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2水利工程施工中使用混凝土施工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施工。但是在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因为需要的混凝土的施工面积和使用数量大,所以往往会造成施工进度慢,效率不高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在水利工程,特别是各类型的水坝施工中出现的更加突出。在经济效益要求突出的今天,这种情况会造成部分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出现抢施工进度、不按照施工标准施工、偷工减料等情况出现,严重的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这种现象在现在的许多小型的水利设施质量问题中经常出现。

1.3水利工程导流和围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的施工中,还有一项特殊的施工阶段,即导流和围堰工作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是实际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施工工作是否顺利,会对工程的整体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从导流航道的设计方案,因季节、气候等原因对导流时间和导流量的选择、相关技术措施的拟定;导流河道、围堰的的施工及监督;导流工作的开始、完成等各个环节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及其复杂繁多。如果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也许就会对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巨大损失。所以,针对导流和围堰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技术解决手段一直是技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1.4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影响产生的问题

在人们对环境要求日益看中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环境建设的要求在经济建设中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但是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大有小,有的会影响几年、十几年,甚至有的影响是永久性的破坏。解决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问题,是一件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大事,必须引起重视和警觉。

2.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处理措施

2.1导流施工技术

(1)隧洞导流

在水利工程的导流施工技术中,隧洞导流是一种比较常见方式,通过在上下游围堰将河床拦断从而形成基坑,从而保护建筑物干地施工。天然河道的水流全部通过导流隧洞宣泄的导流方式使其成为隧洞导流。一般情况下隧洞导流可以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使用,其适用条件是坝址河床狭窄、导流流量不大、两岸地形陡峻等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隧洞导流的方式。

(2)涵管导流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进行涵管道布置时,在修筑土坝和堆石坝工程中通常就会采用涵管导流,采用涵管导流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性能。由于涵管的泄水能力较低,所以一般用于导流流量较小的河流上或只用来担负枯水期的导流任务。为了防止涵管外壁与坝体防渗结构之间的渗流,通常在涵管外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节流环,以延长渗流量,降低渗流坡度,减少渗流的破坏作用。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1)混凝土坝分缝分块技术

在大坝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是不能一次性完成浇筑的,于是诸多浇筑块从坝体上分化出来,常见的坝体分缝分块有通仓浇筑、错缝浇筑、纵缝分块三种模式。通仓浇筑不设置纵缝,整个坝段逐层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它的优势是能提高施工进程,这也得益于该浇筑技术涉及仓面广,有利于机械作业,方便施工。当然由于浇筑距离较长,在施工时应注意温度的控制,避免引起裂缝。错缝浇筑则是以高度防线为参考,对竖块进行错开分块浇筑,与通仓浇筑相比,它对温度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但由于浇筑块之间的相互干扰约束,容易出现温度裂缝。纵缝分块为保证整个坝体的连贯性、整体性,需要进行接缝灌浆,但较于前两个施工方法,纵缝分块在温度控制与施工工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浇筑块之间干扰较小,能确保施工安全。

(2)混凝土坝接缝灌浆技术

接缝灌浆是保证坝体完整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它也因此得到广泛地应用。首先从其管路系统布置说起。盒式灌浆管路系统、重复式灌浆管路系统与骑缝式灌浆系统是目前比较常规的三种接缝灌浆管路系统布置方式。三者各有千秋。盒式灌浆管路系统主要用于纵缝灌浆,它采用进、回浆管结合方式,不易造成堵塞,灌浆质量也比较高,但管材的用量也必将有所增加,不够节省。重复式灌浆管路系统在保证管路通顺的前提下,可进行重复灌浆操作,提高了管道利用效率。骑缝式灌浆系统采取的扩散灌浆工艺,使灌浆更为流畅,升浆也均匀,保证了管道的通畅性。接着务必对接缝灌浆施工技术做一个说明。接缝灌浆作为隐蔽工程,为保证其施工质量,不仅需要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及施工程序,而且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在灌浆顺序上就有很多讲究。首先要防止坝体应力失衡而导致的灌浆剪切破坏或重新拉裂。其次还应避免坝块变形造成的相邻接缝张开度变小或闭合,初期蓄水高程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2.3浅析数字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数字绘图软件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第一,Mapscan软件在原图数字化上的应用。先用扫描仪将地形原图扫描成栅格图像,然后再对图像进行旋转校准,进行矢量化、编辑、整饰,最终形成数字化原图。简单来说,这就是将地形图扫描成数字化地图,将原图扫描成.cal格式的图像文件会出现偏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软件进行校准,而校准中可能出现误差,同时,矢量化地形、地物的过程中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故而其精度不高,它与后来的内外作业一体化数字化测图技术相比,精度较低,但是,其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图纸,它是原有的测量结果转化成数字化成果的关键。

第二,南方CASS4.0地形成图软件,它有助于实现内外作业一体化,绘制精确的数字化地形图,利用软件实现电子地图的编辑和输出,它将全站仪、电子手簿野外采集数据结合起来,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绘图。计算机在处理测站坐标、属性数据等的拓扑关系时,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几何数据,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述,故而需要一定的规则来构成符号串表述,这也就是CASS4.0软件中的编码。电子手簿野外采集数据有两种作业方式:有码作业和无码作业,前者的自动化程度高,内业工作量小,但外业中,需要在测站的每点输入编码,考虑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故而外业效率低。后者的外业效率高,内业工作量稍大,自动化程度稍低一些。

(2)数字化摄影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它是利用影像来完成测量工作的科学与技术,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科学角度来说,它是利用影像重构三维表面模型的科学与技术,换言之,在室内构建地形的三维表面模型,在模型上进行具体的测绘。从这两个意义层面来看,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与传统的摄影测量没有本质区别,虽然说生产流程和作业方式差别不大,但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为传统摄影测量带来新的变革。这种方法将大量的外业测量转移到室内完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像小,非常适合于人口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该方法在初期投入大,当测区较小时,成本较高。

结束语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会运用到各种施工技术,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实际的施工中落实施工技术和环节,利用新技术,使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水利水电科技文献从技术角度分为技术报告、技术论文、技术译文等;从内容上分为成果报告、生产报告、评估报告等。科技文献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适合系统应用和用户检索的文献资源分类方法。学科分类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2]:①科学性:分类必须以科学的知识分类为基础,选择事物或概念(即分类对象)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②系统性:将选定的事物、概念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加以系统化,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③可扩延性:分类的编码结构必须能适应同类编码对象不断扩充的需要,以便保证增加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不至于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④兼容性:与有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协调一致。⑤唯一性:指任何专业名词、术语的定义必须严格保持概念的一致,对同一专业名称、术语必须是唯一的,且不能重复。⑥合理性:分类编码体系结构与数据分类体系相适应,能反映分类体系的层级、机理及相关联系的特性。⑦规范性:编码的结构、类型及编写的格式统一,以便于数据的检索和共享。我国现有与水利信息相关的分类编码标准有:《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SL213-1998)、《水利系统政务信息编码规则与代码》(SL/T200-97)、《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99)、《中国湖泊名称代码》(SL261-98)、《中国水库名称代码》(SL259-2000)、《中国水闸名称代码》(SL262-2000)、《中国蓄滞洪区代码》(SL263-200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05)、《水文数据GIS分类编码标准》(SL385-2007)等,这些标准的制定解决了许多基础信息重复整编、互不统一的局面。但是,由于这些标准大多仅仅针对的是某一项专题或调查制定的,并没有进行全局性考虑。因此,水利部为建立一个完善的水利信息分类体系,组织专家编制了《水利信息分类》标准,该标准对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分类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001年,水利部颁布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08年进行了修订,其中将水利信息按专业划分为综合、水资源、水文水环境、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移民、水利信息化等,该分类方便了水利行业技术标准的管理和使用,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性和非常强的实践价值。然而,该分类仅是针对我国水利技术标准成果的管理这一特殊用途的一种分类体系,随着水利信息化发展,其分类层次和内容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国家层面上,我国于2008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8),其中设有“水利工程”分类与代码[3],并把水利工程分为水利工程基础学科、水利工程测量、水工材料、水工结构、水力机械、水利工程施工、水处理、河流泥沙工程学、海洋工程、环境水利、水利管理、防洪工程、水利经济学等。但是,该分类方法过粗,未能充分体现水利行业有关的学科,因此也无法完全满足水利行业的数据管理的需要。关于水利水电科技文献的分类,原水利部信息研究所(现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编制有《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分类》,该分类包括四级:基本类目24个,二级类目301个,三级类目1514个,四级类目1079个,长期以来为水利系统各级科技文献收藏个管理部门沿用。但由于该分类编制年代较早,随着水利形势的发展以及水利科技的进步,越来越难以适应水利科技文献的分类需要。较为突出的如该分类法中一级类目中,缺少防洪抗旱、环境水利、城乡水利、水利信息化等内容,而近年来相关方面取得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本文在调研以上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并在参考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简称《中图法》)、《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第三版)(简称《科图法》)、《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二版)(简称《水百》)基础上,经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水百》编纂过程中,集中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众多水利系统的专家学者,是水利学科现状的权威体现。相对其他的分类体系,《水百》可以说基本做到了取长补短,既包括有水利水电建设所涉及的基础领域,如力学、化学、地质学等一般自然科学,涉及面较广,而且基本上较为全面反映了水利水电建设的最新形势和进展,如水利管理、水利经济、环境水利等均有单独的类项。本项目学科分类以《水百》为基础进行,将基本类目缩减为21类,二级类目211类,三级类目1508类[4],基本涵盖了水利水电学科的所有领域,见表1。因此,在目前水利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尚无现成可参考的学科门类条件下,以《水百》的条目分类为基础,适当进行调整,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方法。

3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结构

元数据是定义和描述数据的数据,是一种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资源,确保数字化信息资源能够被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自动识别、分析、提取和分析归纳的一整套编码体系[5]。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用来描述水利水电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其目的在于方便用户发现资源、识别资源、评价资源,而且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定位,并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实现文献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使用和长期保存。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建立在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两个基础之上,不仅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的内容特征,而且更要描述数字化信息的基本属性,使得数字化信息得以被有效传播、交流和利用。同时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为文献数字化信息资源建立一种机器可理解的框架,帮助计算机系统以及其它网络通信设备获得并理解文献数字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系统特征、内容特征、权利特征等方面。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开发并付诸使用的元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最早普遍使用的元数据MARC机读目录;二是描述博物馆藏品与档案特藏的元数据EAD编码文档;三是描述和管理大量网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包括都柏林考DC、因特网内容挑选平台PICS、因特网馆藏WC等元数据);四是其他形式的元数据(包括频道定义格式CDF、教育管理系统IMS、全球信息定位服务GILS等元数据)。水利水电科技文献信息与其他类信息相比,在其载体和类型上没有太大差别,只在具体内容上差别较大。因此,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体系的建立应遵循通用、易兼容、可扩展的原则。在对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标准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DC元数据标准简单易懂,既便于专业用户的扩展,又适合普通用户使用,它是由世界各国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并经过图书馆界、档案界、计算机界的专家以及Z39.50和通用标记语言标准(SGM)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不断地修正。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数字图书馆工程都是以DC元数据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建设。因此,水利水电科技文献选用DC标准作为基本元数据标准,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扩展和裁剪,确定了每一个元素的描述方式、基本定义和填充规范,对每个元素都给予了相应的解释。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体系包括20个类别,60多个元素,主要元素如表2所示。通过表2描述的元数据,管理人员和用户可以有效地管理、鉴别、了解和使用其中的信息资源。这些元数据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描述水利水电科技文献资源对象的内容;二是识别资源日期、类型、格式等数据元素;三是定位资源的位置,以利于网络环境中水利信息对象的发现和检索;四是检索,成为用户查找电子资源的重要依据。为方便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的共享,参考当前异构系统数据交换技术,我们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6-8](ExtensibleMarkupLanguage)来对元数据进行描述。XML是继HTML之后的又一种Web标记语言,专用于基于Internet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设计,它已成为互联网上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的关键技术和标准[9]。用XML来描述元数据,具有清晰的结构、语法和内容,并能被计算机更高效地处理。XML还具有易于编辑、便于管理、适于存档、容易查询等诸多优点[10],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为了描述元数据的最佳选择。

4数字化查询平台架构

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完成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以元数据为数据资源的描述方式,构建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查询平台。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查询平台具有以下功能:①科技文献的数字化保存、分类管理;②科技文献资料的查询、浏览;③科技文献的汇交、;④科技文献的统计结果输出功能;⑤用户和系统管理人员相关的权限管理、使用管理、统计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查询平台根据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据的特点,数据进行加工保存入数据库中后,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存储,并定义数据的词汇表,方便用户查询检索。最终,系统通过web的方式,将文献数据资源在Internet上,并提供数据检索、文献下载以及数据统计等功能,其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篇10

测绘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工程过程,其测量精度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一项水利工程从最终的立项到最终的施工都需要测绘技术的强大支持。正因为如此,测绘技术的效率及精度对水利工程最终的进展和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为了满足水利工程的实际需求同时提高测绘效率,测绘技术也在不断随着时代所发展,本文主要从当前的现代测绘仪器及技术入手,谈论这些现代测绘技术在我国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1 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光学测量仪器因其效率低、工作量大等因素,逐渐无法适应现代工程的需求,而现代测绘仪器已逐步向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而言,当前测绘工作主要依赖以下一些现代测量仪器和技术进行。

现代测量仪器以全站仪和超站仪为主要代表,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了测量的数字化、自能化,从而使得传统测量仪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就现代全站仪的特点而言,其能够自动跟踪反射器并获取测量对象的三维坐标,同时由于其内置计算软件,能够自动将获得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记录,从而有助于实现测量工作的数据化、自动化。对于大面积一级控制测量来说,主要应用的是超站仪,该仪器集GPS与全站仪特点于一身,使得测量工作摆脱了空间、时间以及基准站的限制,可实现施工放样、碎步测量以及控制测量一体化无缝作业,可极大提高测量效率[1]。

同时现代测绘技术主要以“3S”技术为代表,分别为GPS、GIS和RS三种技术。三种技术各具特点,将其应用到测量工作中极大的提高了获取数据的精确度和效率,从而能够从最大范围内降低测绘数据误差。而现代化的数字摄影测绘技术,将摄影技术应用到实际测量工作当中,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依托,从而实现测量工作的数字化与图像化,极大的降低了野外摄影测量工作的难度。

2 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利民利国的基础工程,水利工程的测量精度对于其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提高其测量精度,下面就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2.1 RS技术应用于水利勘测

水利工程施工的前提首先要对现场进行勘测绘制地形图,从而才能够有效指导施工进行,用传统方式测量时,数据的采集与绘制地形图是分开进行的,这不利于勘查地形图的快速完成。RS技术的遥感成像功能可将水利工程建设场地绘制成小比利尺的地形图,可对流域场地的地质信息、地形特点进行有效的获取,能够极大的提升勘查地形图的编制和使用。同时利用RS技术可对比水域现场情况进行对比选择最有利的坝址,在水库建设前确定水库区的淹没、坍塌、浸润、搬迁等范围,从而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且上述内业工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可有效降低工作量,缩短成图时间[2]。

2.2 GPS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控制测量及变形监测工作

水利工程选址一般地形都较为复杂,且受到植被及深山沟壑的影响,使得其通视条件很差,使得测量工作极难展开。而将GPS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测量当中,其可以摆脱地形、时空以及气候的束缚,能够精准的完成控制测量等工作。同时采用航测外业测量时能够有效减少像控点,减少测量工作量。在对大坝变形监测工作中,传统测量需要经纬仪,需保证国家控制点和基准点的良好通视条件,而采取GPS监测时,不受地形条件、气候以及时间的限制,可随时进行观测,同时由于其测量精度高,能够完全满足大坝监测精度的要求。由于其内置计算软件,可对大坝的水平及垂直位移进行自动处理,便于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2.3 数字地图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应用

在水利工程规划当中,应用地形图可对总体工程进行布置规划,从而确定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高程、规模以及坐标。在地形图上还可以用于确定水库的面积、淹没区域等内容,从而有效确定水库区域内的搬迁范围。

数据由全站仪等设备来采集,应用全自动测图系统、电子平板仪可获取数字地图,同时应用计算机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便获得数学地面模型。通过数学地面模型和数字地图即可获得地图上任意一点的高程,由此可获得该断面的断面图,对其进行设计规划。

2.4 数字地图、GPS等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为了指导施工,需将图纸上设计好的构造物的平面位置及高程布测到地面上。对于大型水利工程来说,其都需要在施工范围内布设施工控制网,以控制网中的控制点为基准,由局部向整体进行布测,而这种方式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大的,而采用GPS技术可大幅度减少测绘过程中的过渡控制点,而如果设计建筑物已有数字地图,则只需应用全站仪即可知道某一点的三维坐标,整个放样过程都是自动进行的,效率极高,同时也可避免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差,使得放样精度得到保障。

2.5 数字地图、GPS技术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为保障大坝安全,需对大坝内的蓄水量、蓄水时间以及排水时间有着精确的计算,传统库容量的计算通常采用的是手工计算,此种方法效率较低,由于测量仪器精度所限,量算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的误差,而采取数字地图结合GPS测量技术,则可以按照需求增加采集点密度,从而算出所需要的数据,简单方便快速。

3 结语

测绘工作对水利工程来说是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工作水平决定了工程的整体质量,而将现代测绘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当中,则可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使得测绘工作顺利展开。

篇11

1测绘新技术概述

1.1“3S”技术

GPS技术,将静态的测绘技术向动态测量转向,实现了精准度扩展到厘米,甚至亚毫米的空间定位。在导航技术方面更具有时效性,随时跟踪,实时定位。

GIS技术是建立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由二维平面技术向多维方向发展,并通过网络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GIS技术在空间信息数据的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技术中,GIS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依据,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一体化的数据结构。

RS技术主要是对于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诸如海洋、大气等等都可以运用RS技术来采集和处理信息。目前的RS技术在信息的获取技术上正不断地完善,高分辨率的成像光谱仪以及卫星摄影系统,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处理系统等等,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1.2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在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即模拟摄影测量阶段和解析摄影测量阶段。现代的摄影测量技术已经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融合,实现了无地面控制点的航空摄影测量。这种测量方式可以使艰苦的野外摄影工作得以解脱,而且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2传统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弊端

2.1通过网络实行实时性数据传输

网络的应用,给数据的传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数据的传输情况以及流通是否顺畅,都可以通过服务器来查验。然而,在对于数据的处理上,测量数据还无法实现实时解决。比如,在网络的设计上,主机以及各个工作站都是通过物理链路进行连接的,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现在,已经通过TCP-COM实现了远距离作业,相关的数据的传输和流通的状况都可以在办事器上显示出来,但是对于测量数据的获取还尚无法解决。

2.2获取地下测量数据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涉及到地下建筑物的建设,就需要对于诸如隧洞等等进行测量。要获得地下测量数据存在着亮点问题,即地下洞室开发的精确度以及通视条件。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就需要采用导线计算方法,并对于隧道测量环境要全面考虑,以提高测量的精准度。鉴于隧洞平面还没有贯通,在进行平面控制测量的时候,在导线的设计上,要根据洞室的相向,开挖的长度以及贯通的精度要求来设计导线。为了确保开挖轴线准确,还要对于可能出现的误差以及导线测量等级加以确定,并据此来选择测量仪器,设计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案。在隧道的开挖施工中,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准度,在导线点的选择上,要科学地确定导线点的位置,以确保隧洞开挖的轴线不会出现误差。

2.3水利勘察信息化管理

在水利工程勘察中,对于所搜集的大量信息要进行处理。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水利工程勘察方法,借助信息软件,不但信息利用率低,而且还会表现为信息形式单调。从其应用性上来看,由于信息传输手段单一,所以,对于空间特征的表达非常困难。特别是水利工程中所设计的数据还需要经过处理,并进一步整合,以将其转化成为图像,因此需要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另外,大型的水利工程需要实施野外勘测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理。虽然已经实施了水利勘察管理,但是由于技术落后,无法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勘测设计部门参考这些信息数据进入到制图阶段,很难于对于其进行准确地分析,因此而面临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3测绘新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中的表现

3.1采用GPS技术平面控制测量

工程控制测量能够获取与工程具有直接联系的资料,在工程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环节。采用GPS技术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就是通过静态测量的方式,接受卫星数据,以将待定点的坐标计算出来。技术原理上,GPS的静态测量是在整个的观测中,GPS接收机的天线处于静止状态,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有所变化。在具体的观测模式上,GPS的静态测量是在不同的测量站上,多台的接收机同步静止观测,GPS接收机通过观测4颗卫星,就可以将测量目标的坐标确定下来,从而将基准站的坐标计算出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计算出来的坐标定位会出现误差。基准站利用数字链接,将数据发送到用户站,改正用户站的坐标。通过GPS技术要获得高精准度定位,可以采用GPS差分技术以快速定位,不但降低了测量工作量,而且提高了测量速度。

3.2电子水准仪的沉降观测

电子水准仪主要是用于野外观测,将所观测到的数据存储到仪器中。如果要将这些数据通过电脑显示出来,就可以通过PC卡来读取,将电子数字水准仪中所存储的原始数据传输到电脑中去。由于采用这种仪器可以很便利地处理内业数据,所以,利用相应的电脑软件可以对于沉降进行观测。所设计的软件主要是用于处理常规的沉降观测数据。利用软件的好处就在于,其可以将沉降的成果自动生成表格,并将沉降的曲线图绘制出来。

3.3采用GIS技术搜集各类信息

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对于与工程有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地理、地质的勘察,工程环境的测绘等等,都需要采用GIS技术获得资料。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分析工具,可以将工程建设所在施工地的地形地貌、流域水系绘制成为流域水系分布图。通过GIS数据库的建立,将基础数据源转换成为能够满足GIS的数据格式。基于GIS技术的可视化特点,其可以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GIS的可视仿真技术,可以针对对象建立起模型,其所采用的方式主要为集成方式的数据传递,或者是建立起扩展模块,以实现数据的交换,并在通信网络上实现信息共享。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由多个建筑物组合而成的水利枢纽。水利工程建设中,测绘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采用先进的测绘仪器,实施先进的测绘技术和优良的测量方法,才能够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通过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可以真实的把握大量的、详细的工程所需的信息,与此同时,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多种软件建立水利工程的三维图形库,进而再衍生出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多种具体的三维模型,比如,大坝、引水建筑物、发电厂等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水电工程对于三维动画仿真的多媒体制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减少人为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隐患,在设计前,充分的掌握设计地带的具体信息极其重要。计算机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师对于水利工程设计地段的了解。GIS系统能够对工程设计区域的地理以及相关的信息进行信息化的处理,建立数字化地形,为施工区域的相关信息制成三维图像提供了重要的材料。GIS系统的3D分析功能可以对于施工总布置进行分析,显示三维可视效果,实现可视化查询等。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篇13

引言:GIS是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的,通过利用数据空间属性,实现了图形和数据的结合。GIS是水利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表达的有利工具。水利信息量大繁杂,既有实时数据,又有历史数据,既有环境数据,又有经济数据;既有矢量数据。这些信息中80%以上与空间信息有关,实践证明:GIS可以胜任存储、管理这么庞杂的数据。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思路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是推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GIS技术已深入到水利工程的各个方面。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GIS 技术功能应用

1,运用GIS技术管理水利工程勘察信息

传统水利工程勘察资料管理方法以纸质档案为主,借助档案管理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实现管理,这些管理方法无法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存在诸多弊端,信息利用率低、信息交换手段缺乏、信息表现形式单调等。水利工程勘察信息具有明显的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特性。传统的信息表达手段对空间特性的描述是非常困难的,而GIS空间数据处理和管理为勘察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GIS能够管理并描述地表及附着物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具有强大的图形、图像及属性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对地理信息及其信息提供采集、处理、管理、制图等功能。另外,现有水利工程勘察数据可以方便的与GIS数据进行融合。已有的水利工程勘察资料包括:岩层、构造、水文、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大多直接与钻孔资料相关,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关系数据库进行管理,GIS可以通过一定技术与关系数据库关联。基于GIS勘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目前并不成熟。

2. 利用GIS 的图形管理与操作,利用GIS 技术可以很方面的对基础数据库中的三维信息惊醒图像方面的缩小与放大,可以任意显示各地的地貌地形,可以很方便获取水利工程的各类地形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只要输入所要查询工程编码名称,便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所查询工程的详细信息。

3. 建立了专门针对于违法地图层的编辑子系统,方便用来进行图像的编辑,也解决了工作变化较快的问题我们通过网络连接各分局的工程基础数据库,并且实时的更新数据库中的各类信息,对工程执法资料库的实时动态作出最短时间的相应。同时也为执法监察工作提供了监督途径。利用GIS 专题图的功能可以很方便的对在案件的力、理过程中必要记录的数据以标准表格图形的方式输出到基础地形数据库中,便于后期对案件进行分析以及提供案件判决的依据。

4. 利用GIS 的地图信息技术可以在地图上看到各个工程的地理分布位置,综合系统的把这些不同种类,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数据反映到地图上来通过GIS 技术自带的查询功能,可以很方便的任意比例任意距离内的各类图表,查询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相符。

二、基于GIS的水利工程施工可视化管理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把GIS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领域,来辅助工程施工管理、模拟仿真施工过程,以及进行地形地质的数字化与可视化,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以信息的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为出发点,GIS可将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以可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为全面、准确、快速地分析掌握工程施工全过程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实现工程施工信息的高效应用和科学管理;GIS的应用,将推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发展。

系统仿真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研究、评价和管理复杂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为大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集中面向对象图形建模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可视化技术、动画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于一体的可视化仿真技术正是当前先进仿真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核心。

三、GIS技术在CAD地形图应用

有些大型水利工程中,工程选址是一个人集设计和决策于一体的过程,往往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应用传统选址需要大量的野外实地勘察工作,这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给施工的进度造成了影响。目前,水利勘察信息勘察管理中,GIS应用并不广泛。勘察设计部门对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CAD的机助制图阶段,还没有引入GIS进行数据分析管理和分析,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管理和辅助设计中的作用,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应用GIS技术为水利服务,建立空间数据库是基础,空间分析是核心。数字地形信息是GI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空间数据的基本信息之一,地形图为各种勘察、规划、设计的地理信息载体,地形图数据要同时满足测绘制图、GIS数据交换及分发的需要。因此,建立GIS的第一步是设计并建立数字地图数据库。已有的CAD数字地形图只是GIS数据库建立的数字化形式的基础数据源,将已有的CAD数字地形图数据转换,满足GIS要求的数据格式。

四、GIS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 GIS 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分析、利用及其评估方面的应用借助于GI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构建,可对各种水利工程数据总量、范围、位置及面积等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还可在工程勘察工作中进行应用,并进行数据的统计、上报及汇总,还可对实地、图纸及数据套合与否进行有效的检查。此外,进行工程基本信息系统的构建可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监测和保护,指导相关人员对工程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监测以及评估,从而及时对其进行动态化修正。

2. GIS 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

对于水利工程管理方面而言,借助于GIS 技术、GPS 全球定位系统以及RS 遥感三大技术实现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可自动将办公及地理信息集成一体,并有效解决了海量空间图形数据的网络及其传输,并实现了对管辖地区一体化图文信息系统的高效管理。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所进行的实地调查,有效实现了对管辖地区工程的地理信息采集及统计,不仅大幅度节省了时间和开支,还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

结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水利信息化的研究与发展,成为提升传统行业的研究核心,水利行业与GIS的融合正大规模展开。从水里工程的地质勘查,到工程的选址,到运用GIS对地形图管理以辅助设计,再到水利工程施工的可视化管理,GIS与水利工程的兼容,贯穿了整个水利工程建设过程。GIS将为水利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便捷直观的设计、分析及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