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

篇1

初中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热爱祖国语文情感,理解运用祖国语文能力(四大能力: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品德修养,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程除了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阶段目标上的主要区别举隅:

1 现代文阅读:(1)阅读方法。由初中“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到高中“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2)理解,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分析评价,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4)鉴赏,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 文言文阅读: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了解两段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并尽量熟悉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也要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高一教师必须制定新课前的复习计划,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渗透。做到对高初中语文教材“心中有数”,特别是教材上已经安排,但未列入考试范围的部分也必须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学好,为主动衔接、渗透打下基础。

为解决初高中的教材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的问题,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时,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比如文言文中诸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初中阶段要将基础夯扎实,为高中阶段熟练运用打下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高初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排查知识“盲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四、衔接师生教法学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为了适应过去;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符合高中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浅,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

高中语文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教师的感染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语感和辩正思维能力。

高初中语文教师都要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可持续发展学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如下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五、协调两段教学评价

教育教学评价是一个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只有尽量使高中语文过程性教学评价和初中教学评价协调一点。如很多语文素养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高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都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都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都要坚持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都要坚持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六、双向互动教师衔接

开展衔接教研。适当组织一些高初中教师都参加的高中语文教研活动和初中语文教研活动。

篇2

(一)对比研究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教师应先仔细研究高初中课程标准,将二者进行比较,体会两个课程标准对同一知识能力的要求的不同,要求差异越大,往往表明它在高初中时衔接越难。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之前应认真学习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二者的不同要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二者在能力要求上的不同,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

(二)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研究初高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教师还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也往往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难点,这样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

(三)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既不过于简单让学生认为初高中语文一样,脱离高考;也不能一开始就啃硬骨头,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联系初中语文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初高中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在教学中随时联系高考考点培养学生的考点意识。如在讲析《兰亭集序》中文体“序”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初中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同时也可以回顾其他文体如《爱莲说》《马说》等,即可以让学生明白初高中语文是有联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做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衔接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必修课注重学生的基础,而选修课却重在紧跟时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二者又相互渗透,不可完全隔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必修课里的个性培养,还要注意到选修课中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必修课随意的欣赏,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平时备课要多讨论交流。

三、做好阅读与写作的衔接

(一)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是“双脚”,同等重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主张“以读带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至于谁轻谁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有时候我们为了实际需要而写作,需要阅读相关资料,这时候写作成为主导,成为阅读的目的、动力,这种写作、阅读是实用性、功利性很强的写作、阅读。有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紧迫的功利目的,可以说为了消遣而阅读,这时候的阅读,对于积累知识、陶冶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做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一)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

篇3

作者简介:于彩芹(1964―),女,安徽滁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滁州实验中学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随着“高效课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探索,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在不断增强。然而在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偏差,那就是如何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即如何引领学生心甘情愿地踏进高中语文学习的圣殿。而关注高效课堂的第一课――起始课,则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谓起始课,是指学生进入不同学段的最初学习时间。例如:小学学段的一年级、初中学段的初一年级、高中学段的高一年级这三个时间段的学习,均可称为起始课。它犹如一座桥梁,对前后两个学段的学习起关联作用,上好起始课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对此加以阐释。

一、师生心态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年龄段上说,他们仍然是初中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切忌用刚刚送走高三学生的心态对待他们。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期和高一学生的心态相对接,从而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新环境、新教师带来的距离感、陌生感。教师要尽快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智力以及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兴趣和方法等。学生进入高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磨合期,这一时期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三年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快使自己和学生互相适应,不能延长期限,否则沟壑难平,语文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一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而实际情况是,初中和高中是两个区别度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这样不仅给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而且对学生学习语文极为不利。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经常阅读初中语文教材,熟悉课文内容,争取在语文课堂中能适时地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以期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同时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也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繁简适宜。

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虚词,虽然课文注释中已加以说明,但有的已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微斯人之力不及此”和《荆轲刺秦王》中“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两句的“微”字,课文中分别解释为“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但这一用法与初中教材《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一样。如果教师熟悉初中教材,那么在讲授这两课的“微”字时便可一带而过,这样就可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初高中知识点自然衔接,教师也省却了重复讲解的麻烦。

三、语法知识点的衔接

黄伟老师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1] (P.37 )指出:“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轴和基础。从近年来的语文教改实践看,语文教学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知识、怎样教知识、教知识干什么的问题。只要不把知识教学当作语文教学的唯一内容和唯一目标,只要不是教学那些陈旧的僵化的死知识,语文知识就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语法知识点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出现,而是作为附录编写在单元章节后面。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就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不考不上”的定势。可想而知语法知识已经被弱化到了何种程度,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了深深的断层区。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时刻离不开语法知识,例如修改语病、文言文的学习等,离开了语法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学生初中学习阶段比较薄弱的语法知识,使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让学生掌握词类、短语、句子、句子成分、句子类型,然后正确掌握句子分析法以及单句句子成分和复句结构法――这是句法基础知识的根。当然,教师在补充这些知识的同时,应遵循一个原则:精练、易懂、实用。中学语法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体系,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学习语文的应手的工具。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词、短语、句的组合知识,才能在病句修改中和文言文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一教学每篇课文结束后补充一种语法知识,并配上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与提高,以确保学生后两年更好地学习语文,并最终愉快而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

四、教法学法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和教法学法的差别。在高一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语文学习状态。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因时而变。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接受型”,所以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对简单,有许多内容在“读读写写背背”中即可完成。而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所以高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由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强化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学生由初中学段的“学会”,要渐渐适应高中阶段的“会学”。这一转变过程,教师须在起始阶段让学生明白。

在教法上,初中语文教学重感性认识和积累;而高中语文教学更为理性一些,对学生语文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引导更为关注。教师不会去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而是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意境上做文章。课堂上没有了初中课堂的那种热闹氛围,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所以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过渡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轨道上来,从而使初、高中语文学习较好地衔接起来。这一转变过程同样需要教师不懈努力,让学生及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篇4

初中语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石,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使高一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是促使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学重感性认识和积累,往往淡化语法知识。教材中相关的语法知识很少学习,只是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文,弱化了词性、短语、句子、语法的学习。而高中语文学习又时刻离不开语法,例如:修改语病、文言文的学习等,离开了语法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这方面的过渡与衔接已成普遍问题,我们应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新的语文作业设计与研究。

2.着眼新型语文作业的前置性与激励性,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变语文传统的作业设计观念,树立适应语文新课标下的作业观,提高我们自身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积极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作业设计体系,形成一定的作业设计策略和经验,让语文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座桥梁。语文作业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应以学生为本,要有高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能让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优化语文作业设计要从不同角度考虑。

所谓前置性与激励性,即统筹考虑作业呈现的时机,也就是如何能更好地与“课堂教学”和谐共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前置性作业(也可称“先学后做”式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代替老师讲,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可以推进课文的学习等。所以语文作业不应该只是教学45分钟后的固定作业的套路,它应该没有刻板程式,应该和教学融为一体。只要自然、贴切、融合,它可以出现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所以,作业设计应该和教学设计一并构思,成为教学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就作业呈现的时机,不外乎“课始”、“课中”、“课末”三个阶段。我们要从“课始”阶段(即“前置性”作业)入手,可从“前置性”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

3.着眼新型语文作业的差异化与量力化,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篇5

你们语文现在学些什么?怎么连动词、名词、形容词都弄不清呢?

这些现象在高一新生的课堂上屡见不鲜,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那是老师无奈,学生无辜。这其中折射的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衔接。在此,我就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帮到初升高的学生。

每每看到新生在语文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作为老师总是无奈的苦笑,因为很多问题的出现,不是学生的错,在初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教学要点的设定上,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作为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状况下找到更好的契合点,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向着高考迈进。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首先,由于初中属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式,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学习则对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同时,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虽然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淡化语法的要求,害苦了学生和老师们,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根本分不清句子的主谓宾,认不清病句,分析不了句子结构,当然,更是认不出文言句式!似乎对文言句式就认一个――倒装句!

其实,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是较高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共有五个模块,课文八十篇(课),其中古诗文有三十二篇(课),占40%,且难度较大。

这便要求进入高中后,学生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补上欠缺的这部分内容,可是这些内容毕竟不是高中的教学内容,老师的讲解不会太过详细具体,导致了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速度,以至于到了高三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最后,两个阶段的阅读能力要求又有差异。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样的内容要求便需要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紧紧跟着老师的步伐,不要总是用初中的那套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要点。

篇6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教学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部分初中教师,弱化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体系,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被重视起来。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进一步使之养成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在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在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要求“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写作读书札记和心得。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强调背诵、强调朗读等等。

篇7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谓的表达与交流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而通过对图表的认真分析,加上调查分析,我发现初高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比较淡薄。根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基本上不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初中教师有少部分是懂得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但是并没有具体去了解。像我校高完中式的学校情况好一点。但是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做到各自地把各册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因此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没能够根据课标的基本要求去教学目标真正地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所以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处于随意性状态了。加之初高中的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交流,哪怕是像我们同时拥有初、高中教学的学校,在平常的教研会上也是初、高中分开来探讨,这样就导致了初高中的各自独立。而本来由初中浅易的作文教学到高中深入的提升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阶梯也就过渡不起来了。

第二、不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在初中基本的写作水平要求里,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学会修改文章的习惯”。而我们教师也都知道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而根据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反映在初中时老师基本上没有说到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个规定还是第一次听到。在平时习作时教师有叫学生构思润色好再写,但实际上在升学压力下,老师往往不太轻易放手“浪费”过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有不少老师做过让学生自行批改作文,或者是相互批改,可是这样的次数也只是一个学期一两次罢了。有些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只打个分数,鲜少评语更谈不上一对一的指点。这样学生对于写过的作文,即使知道写得不好,但是由于得不到老师的指点,所以也不知道如何进行修改。这样学生就习惯于完成写作文的任务罢了,修改的习惯就这样被忽略了,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篇8

其次,语法知识缺乏系统性、准确性。新教材中许多知识不够严密准确。如词类知识中,只对名词、动词等作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至于这些词的语法特性,都没有交代。有的概念突然出现,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新教材先介绍短语,后介绍句子成分。而在提到动宾短语时,这样介绍:“受动词支配的成分是宾语。”这里的“宾语”从何而来?让人不得而知。又如“中心语”这一概念突然出现,整个中学教材语法系统中,根本就没有“中心语”这一概念。

再次,轻视术语教学。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离不开必要的术语。离开必要的术语,教学就无法进行。近几套语文教材,都不重视术语。如对“动词”的介绍,新教材只说:“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为什么不可以把动词的各种类型具体化、术语化呢?为什么不可以用个“心理动词”“能愿动词”之类的术语呢?又如对“代词”的介绍,只说“代替人和事的名称,或起区别提示作用,或用来提问。”难道就不可以把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吗?

淡化语法也使得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再加上中考不考语法,有的老师对语法知识只简单地讲一讲,有的干脆不讲。语法知识的淡化,加上语法教学的淡化,给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淡化语法论”的直接影响是使当代中学生汉语水平下降。

首先是对常见的语法现象不能解释。如对于什么是单句,什么是复句,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分不清。复句中,分句之间的逻辑事理的关系也分不清。

篇9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成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一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节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篇1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由于高中的教学特点,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后阶段,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基础性的教学会明显的减少。并且有效阅读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所以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有效性。

一、有效阅读的概念和其教学策略

在高中阅读的时候,有效阅读是指用比较少的时间进行阅读,并且确保效益的良好,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其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有效阅读展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的教学策略有三个方面:首先老师必须明确高中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其目标,并根据内容和目标制定有效阅读的策略,保证其效果,这也能够看出有效阅读的综合性特点。其次,制定的有效阅读策略必须能够进行操作,在进行策略操作的时候必须根据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确保阅读效率的提高。最后是有效阅读进行的时候,必须根据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有效教学的灵活性特点。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阅读的应用

(一)老师应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1.老师必须对学生展开高强度的训练

进行阅读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实际的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阅读,并且达到要求的效果。学生阅读完毕之后,老师应该马上讲解,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阅读内容。老师的讲解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能够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般在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的时候,老师都会选择五步阅读法,让学生先粗略地读一遍文章,然后进行通读、精读、赏读,最后进行悟读。进行初读的时候,学生必须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老师在学生初读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而通读指的则是了解文章的内容,并进行整体的把握,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旨以及重要人物,在通读的时候,学生必须有概括能力,做好文章段落划分和内容的梳理。而精读、赏读以及悟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这些阶段,学生必须通过文章找出使用的艺术手法,并且进行一定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五步阅读法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二)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模式的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展开的时候,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析,根据年级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特点进行合理的阅读安排。

1.在有效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

高中各个年级的学生思维完善程度也有一定的不同,认识事物的时候,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老师在开展有效阅读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以及教学的目的和大纲。第一,老师在划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划分,文章文体不同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有所差别,所以有必要进行阅读专项训练。第二,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必须是合理科学的,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重点。老师在制订方案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阅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年级提高,教学手段也应该有一定的变化,给高年级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其进行思考,避免出现过度依赖老师的情况。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

开展有效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老师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老师在探讨的时候,只需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者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提高其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并且通过这种交流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之后,老师还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以往专项训练的形式,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从而推动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阅读训练的时候,老师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特点以及阅读的特点,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阅读,并且营造好的氛围进行学习。对老师而言,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是其教学的重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客观反映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静.有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

[2]朱跃东.浅析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4).

[3]陈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

篇11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篇12

语文是我国课程设置中的最基础学科之一,而初中语文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初中语文不但是对小学语文的继承,更是为高中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文学,课本上的文言文选篇更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体现,学习文言文是我国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学是必须引起教师与学生重视的重要学习版块。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采用的词汇、语法等都是古代的形式,与现在的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因此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些许困难。文言文的讲解通常存在枯燥无味的情况,学生没有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不到位。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文体,希冀对相关任课教师有些许借鉴作用。根据自身的授课经验,我认为在初中文言文授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授课。

一、端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要想高效地进行文言文授课,首先需要教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重视,只有端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态度,才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授课,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初中是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文言文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时期学好文言文,不但可以使学生有扎实的基础接受高中文言文教学,更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不仅对以后接受其他方面的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帮助,对理解古文、掌握古代知识、阅读古代文学等也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第一节语文课上,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任务,而其中文言文学习就是一个重要的版块。教师可以将本学期的几篇文言梳理,同时对“文言文”做整体介绍,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不至于学习的时候一头雾水。同时,强调文言文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同时,要对课堂纪律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制定纪律就需要认真执行。

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如《论语》中所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第一导师,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若是在开始阶段就使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那么学生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都会很容易理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呢?

首先,多让学生阅读文言文。因为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文中的精品,其语言与思想都具有代表性,学生阅读这些篇章,不但可以了解过去的语言系统,也可以理解古人的思想,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让学生多阅读文言文,虽然其语句会比较拗口,可是读熟了,读懂了,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其魅力。

其次,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是当今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具,它的便利性不但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更可以拓展充实课堂内容。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可以适当地活跃课堂氛围。一方面,古文的词汇语法与当今语言系统有很大区别,需要学生对其进行辨别。在授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标准音频,让学生借音频对课文中的字进行读音纠正,对句子正确断句。另一方面,因为文言文授课容易枯燥无味,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低沉,这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可以极大的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新课改后,学校的教育理念发生改变,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授课理念可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存在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讲授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步步推理,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给学生提供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虽然文言文极其重要,但是并没有专门的教材指导文言文学习,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授课时重视每篇文言文,对每篇文章都进行认真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对于普通初中学校而言,中考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授课时候就会出现“中考考什么,课堂讲什么”的情况。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意中考考点,更要注意对文章的全面讲解,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一般而言,文言文的授课,首先需要学生对重要的文章进行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每句话具体到每个字词都能掌握其具体意思,对文章整体的翻译能够做到“信达雅”。当然,这些仅是新课堂三维目标之一,即“知识与技能”目标,除此之外,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即“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而理解文章的情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篇13

反思现在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沿袭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向学习条分缕析的剖析语文知识,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的美感陶冶作用;在教学方式上,以语言文字的机械训练为主,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课外开发,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架空了德育的作用,抹杀了美育的陶冶功能,淡化了人文主义精神。导致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文化肤浅、视野狭窄。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其工具性应该在高中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基本使用能力,其人文性应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和阐述祖国文化,为学生走上社会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职业教育提高到了从所未有的地位,职业高中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也就是与俗称的“白领”办公室人才相对的“蓝领”技术工人,与以升入高等院校为目的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需求,越来越成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紧迫的现实要求。

一、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每天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说一说最近学到了什么,如果是对学习有用的资料,就可以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久而久之学生们意识到了要多学习还知道了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如在在教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府》一课时,职高学生由于初中语文基础一般比较差,所以可能难以深入理解文本,为了能激发起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和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可以播放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以及了解之前的相关铺垫的情节。使学生首先对情节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学习欲望。

二、培养语文学习自信

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轨迹,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职高的学生大多缺乏对学习的自信,认为自己不是学习这块材料,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长久保持自学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运用积极性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适时适当提供策略方法,予以指导点拔,帮助他们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有成效中得到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语文并且始终保持兴趣和求知欲。

三、发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即变传统教育的“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习方式的构成是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下,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突飞猛进时期,也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黄金时期。对社会已经有所了解,对人生也有了一些思考,但距离社会的要求,心理和认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作为职业高中的老师不能像小学和初中老师那样强制学生学习。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涵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得到美感熏陶。把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式的纯语言训练,变成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郁,含英咀华”的潜心感悟。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教学中应尽量少讲、精讲,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还要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脑想、尝试练、动手做,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探索交流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或者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这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