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

篇1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的研究,初步估算 “十二五 ”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 1.35%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均环保投资为 6 200亿元左右。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环保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保持年均 15%~20%的增长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年全国环境投资治理总额较上年同比增加 23%,2007年同比增长 32%,分别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投资增速最高的年度。 2012年环保投资进入快车道,预计总投资 6 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 25%。

这些数据都显示了我国环保产业将会迅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投入环保产业将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环保投资的不断增加以及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环保投资项目也在迅速增加。所谓环保投资项目,是指将一定数量的资金或资产投入到环境保护方面,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以获得一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水处理类项目、固体废物类项目、废气粉尘类项目、噪声控制类项目、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类项目、洁净能源类项目、绿色农业类项目、生态保护类项目等。

环境保护投资是一种社会公益性投资,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用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来评价环保投资项目,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难以体现环保投资效益。本文在分析环境保护投资特点的基础上,介绍环保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

2 环境保护投资的特点

(1)环保投资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往往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主要投资目的,而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对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共同利益所作的贡献。

(2)投资主体多元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单纯依靠国家投资是行不通的,一个国家的财力毕竟有限,因而客观上需要开辟其他投资渠道。目前,我国的环保投资主体主要包括:

1)国家主体。国家通过预算下拨环保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治理、区域污染防治以及环境保护科研等方面。

2)地方政府主体。地方政府(省、地、市、县等)进行的环保投资,主要用于解决区域环境问题。

3)企业主体。企业为解决自身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或为实现某种经济利益而解决周围的环境问题所进行的投资。

4)个人投资主体。在现阶段,由于市场准入、投资风险等原因,个人投资主体很少。

5)国外投资主体。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与国际环保合作的加强,利用外资进行环境保护的工作将会得到不断发展。

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极其广泛,既可以是政府投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可以是企业投资(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甚至是个人投资。投资项目的兴办者、投资者、受益者往往具有分离的特点,一般由各级政府举办,由多级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真正的投资者为纳税人,受益者为全国或某地区社会各阶层人民。这一特点明显不同于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的三位一体化。

(3)环境投资包含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环境投资主要包括防治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计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投资、环境保护产业投资和环境保护建设投资(包括管理、检测、科研和宣传教育等投资)。

(4)环境投资最终形成自然资本存量。环境投资活动将机器设备、材料等物质生产资本投入到自然再生产中,其结果形成自然资本存量,从而保证社会物质再生产持续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自然资本的核心。

(5)环境投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活动。

3 目前环境保护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局限性

目前,社会上普遍采用的环保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为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从企业的角度,根据国家现行价格和财税制度的有关规定,分析测算拟建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取得效益,考核项目的获利能力、贷款清偿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从而判断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合理性。此方法不适合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环保投资项目属于公益事业投资项目,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增进社会福利,而不是谋求盈利。因此用评价生产经营性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反映环保投资的真正效益。所以应该采用客观反映环保投资项目效益的新方法。

4 评价环保投资效益的方法

目前,评价环保投资效益的主要方法是效益分析法。此外,还有其他评价方法,如收益―成本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本文着重介绍效益分析法。

效益分析法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指标。

4.1 环境效益

获取最大的环境效益是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环境效益是由达标基数、维持系数(亦称持久系数)和强度因子共同决定的。其量化公式为:

环境效益(E)=达标基数+维持系数+强度因子

达标基数――项目建设运行达标基数,达标为1;

维持系数――达标运行维持年限,每年取0.1;

强度因子――治理项目高于环境标准的百分率。

一般,水、气、噪声治理设施的使用寿命均可维持在10年左右。因此,环境效益的标准值为2~2.5,数值越高,环境效益越好,反之亦然。

4.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一项反映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指标。一般来说,污染治理项目的经济效益往往差异很大。如果是水、气、噪声的污染治理,主要表现为投入,获得较大的环境效益,而产出表现即经济效益则不明显。还有一些治理项目,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相上下。为此,可将治理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类。直接效益是经过治理收到的节能、节水、降耗、利用等经济效益;间接效益是治理后减免的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经济效益的量化公式为:

经济效益(Ec)=(直接效益+间接效益)/投资总额

Ec的标准值为1,Ec越大,经济效益越高。

4.3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一个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效益是由软因子和硬因子两部分组成。软因子是整体环境质量对社会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证明,良好的环境条件不仅会使人们表现出愉悦的心情和风貌,而且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软因子量化却不易,将治理投资与其直接联系起来,进而建立一个有机的相互关系则更难。在此,权且将对环境质量有直接重要影响的水、气、噪声三要素的区域治理达标情况进行重点考虑,间接性地建立起软因子与环境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即:软因子=区域性污水达标排放率+区域性废气达标排放率+区域性环境噪声达标率。硬因子是指污染项目治理后,仍出现投诉,说明该治理项目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效益的量化公式为:

社会效益(S)=软因子-硬因子=(污水达标排放率+废气达标排放率+环境噪声达标率)-重诉率。其中,环境噪声达标率可通过选点抽样监测取得。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1 提高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

1.1 领导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同于其他产业,它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但眼前又很难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成效大多要从整个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来体现。是追求短期明显的政绩,不顾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还是兼顾长远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在于领导的决策。

1.2 环保工作人员要求发挥推动作用。作为油田环保工作人员,就要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领导要我重视”为“我要领导重视”,多向领导宣传、反映和建议,逐步加深领导对环保工作的了解,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从而使领导加深对环保工作的了解、认识、理解、支持,只有这样,环保工作才会得到更加重视。

1.3 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油田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要从简单投入型向效益型转化,让广大干部职工不但能看到环保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还要能看到其经济效益。

1.4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要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油田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提高社会和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宣传重点单位、重点油田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举办油田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等形式,认真总结推广有关单位和企业实实在在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2 油田企业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

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是建立在提高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水平之上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同时应看到,在我国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石化企业污染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形势下油田企业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除能带动相关环保产业的增长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外,还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其次,要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将有限的污染治理资金集中起来,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每年突出搞好一个或两个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条件允许再搞一些别的工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油田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持续长久发展。

3 强化环境管理工作

3.1 保持环保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稳定。机构稳定有利于管理关系的理顺,有利于管理措施的执行,人员稳定,有利于业务的熟悉和催进,有利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在保持机构、人员稳定的同时,还要赋予环保部门相应的职能,以确保其工作的权威性。同时,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管理科学性,补充一些环保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把那些善管理、懂管理的人才提拔上来,以保持企业环保队伍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3.2 加强对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目前,油田企业大多配置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有的处理量或处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有的设施无法正常运转;对环保设施不加维护等,这些不仅浪费了企业宝贵的资金,而且影响了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3.3 把好工艺选择和设备订货关。现在,环保产品和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环保市场鱼龙混杂,特别是有些环保设备不是针对油田企业的具体特点而设计的,厂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片面宣传或夸大处理效果,甚至用行贿的手段来推销产品。因此,油田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关的调研考察活动,力争货比三家:比价格、比技术含量、比运行成本、比处理效果。有关技术工艺方面的专业问题也可向上级环保部门或环保科研机构进行咨询、请教。最终,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选择真正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工艺和设备。

3.4 加强治污设施的运行管理。油田企业中存在的污染治理设施处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现象,也有不少是企业自身管理不善造成的。由于污染治理设施操作不当、管理人员环境保护知识缺乏或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使得设施大多是随机运转或定式运转,加上缺少对治污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检查,结果往往是机照转、污照排、费照缴,不仅达不到治污的目的,而且还要搭上一笔不小的运行费用。

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可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手法,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其次要提高设备操作,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展业务培训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使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再就是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因地制宜,群策群力,保证最佳运行效果。

4 加强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

篇3

钢铁生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相对重要的构成,但是,钢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要求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要能够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通过预防污染、治理污染等有效措施来提升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造福百姓[1]。

一、钢铁企业环境治理意义分析

(一)满足我国环境现状改进的需求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各种环境灾难越来越普遍,包括垃圾、水、大气等污染,特别是包括钢铁企业在内的重工业进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废渣以及工业制水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会导致环境污染力度逐渐加大。从2013年开始,各地雾霾天数开始增加,特别是华东和华北地区污染程度更是让人触目惊心[2]。钢铁生产期间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m、烟尘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所以,做好钢铁生产企业环境治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环境现状。

(二)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需求

钢铁生产企业作为重污染行业的主要治理对象,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其环境治理问题也加以重视,期望进一步提升解决该行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力度,除了颁布相关计划之外,新的《环境保护法》也在2015年开始实施,国家开始通过相关措施来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指标进行监管,保证污染排放力度得到控制。通过对钢铁企业进行考核来进一步淘汰各种落后的产能[3]。

(三)达到钢铁企业生产绿色钢铁的要求

随着钢铁产量的逐渐增加,产能过剩现象越来越明显,钢铁企业冶炼工艺难以达到先进的水平,这就一些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成为制约整个行业环境治理的因素。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要能够遵循各种环境法规要求,并且做到持续改进,进一步贯彻并落实预防污染的要求,通过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坚持来推广环保技术,深入推动公司环境绩效管理工作,做好环保设施管理、控制重点环境因素,从根本上推动环保体系的质量运行。

二、钢铁企业环境治理措施分析

(一)贯彻并学习法律法规

新的《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现阶段法律法规体系中较为严格的行政法,其中很多规定都会对企业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制约[4]。首先,钢铁企业为了能够让生产行为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达到环保法规要求,就会主动积极地降低产量;其次,因为新的方案对于污染企业的罚款所遵照的是“上不封顶”的模式,这就从根本上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污染惩罚力度开始加大,但是,很多钢铁生产企业为了能够规避这些罚款预计会主动增加罚款力度,但是,钢铁行业经营形式难以全面好转,个别环保成本较高的企业可能会因为压力退出市场,这有利于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从而缓解市场供应的压力。而且各种法律法规对于钢铁企业环境治理能够提供相应的指导,也是对钢铁企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三)通过成立环保小组来落实领导责任

钢铁生产企业成立环保工作小组,并且定期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对公司阶段性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研究,通过传达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指令来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还要针对同类型企业单位环境保护管理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加以推广,结合公司所规定的各种职责要求,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管理条例来分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四)提升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为了进一步实现“资源友好型、环境节约型”的发展要求,钢铁企业每年可以对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加以编制,并且需要将这些计划都列入到相应的环保指标,要求达到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要求。二级单位则需要围绕总公司所下达的目标细化来分解减排指标要求,从技术、设备、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治理,结合实际需求来对环保工作内容进行制定,保证环保责任和环保意识都得到提升。职能部门还需要对环境质量进行定期测量,通过对环保指标的跟踪来对二级单位加以考核,整个公司通过纵向、横向来顺利完成年度工作指标。

(五)积极推动清洁生产

钢铁生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够实施全新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作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点,钢铁生产企业要能够积极构建系统规模的生产工作体系,并且在生产工序不同环节上都配置系统的环保设施,积极推进各种环保工艺;还需要和省市监控中心进行联网,保证重点部位能够实现在线监测。焦炉配备的布袋除尘器,并且焦炉煤气是吸纳全部脱硫之后再进行使用[5]。只有不断转变全新的发展方式,并对产品结构加以调整,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够避免废气、废水、环境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不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实施低碳技术、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的要求,从而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美化厂区,从而保证资源得到利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结语:

通过对先进科学生产工艺的使用,钢铁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就要能够在物料损失降低、储存原料封闭等方面选择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对先进环保设施、工艺流程的使用来高效使用各种废弃物料,帮助钢铁企业产生更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芝,何枫,雷家X. 循环经济下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与技术创新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6):1-8+128.

[2] 刘涛. 以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为契机 促进中国钢铁工业绿色转型[J]. 环境保护,2014,(21):34-38.

篇4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及表现虽然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恶化有不科学使用处置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场随意排放粪便污水产生污染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对环境冲击最大的还是农村乡镇工业的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它对环境和资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2.1 “三废”排放量大。目前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例如我市下设一市、三区、二县,92个乡镇,乡镇企业达数千家,污染物排放量增长非常快,尤其化工、冶炼等行业污染严重。2.2 污染物随意排放现象屡禁不止。有的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茶浴炉废气中烟尘及硫化物严重超标;固废垃圾随意堆放,这些都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农作物和草木枯死现象经常可见。

2.3 乡镇工业村村冒烟处处办厂,污染面广,土地等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我市矿业常年开采,破坏地貌植被,导致农业生态平衡失调,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乡镇工业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分析3.1 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片面追求产值、产量与经济效益,只有生产挣钱的观念,忽视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够、重视不够。

3.2 总体规模小、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乡企布局绝大多数企业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工艺不配套、经营粗放、这是造成乡镇工业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大,污染类型多,污染防治难度大。

3.3 环保机构不健全,乡镇环保力量薄弱。乡镇一级大多无环保机构,即使有机构也是“兼”多“专”少,尤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村地区的环保、生态监管治理的人力出现捉襟见肘现象,造成环境保护法规在乡镇企业难以严格执行。

3.4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严重制约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环保事业的发展,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保工程得不到落实,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城市化进程。

3.5 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许多地方一旦考虑经济发展,就会注重经济增长,忽略环保。

4、遏制乡镇企业污染、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的建议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工业企业深入千乡万村,行业复杂,给环境监管及污染治理方面都带来难题。要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不仅需要环保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还需广泛发动村民,让他们成为环境权益的积极维护者,共同遏制乡镇企业污染。现提出如下建议:

4.1健立健全农村环保工作机制及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把环境质量的优劣纳入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期目标的考核之中,作为评先、任用的硬条件。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和农村环境监察人员配置、培训工作,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乡镇环保工作,履行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从而环境监管的触角遍布城乡,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通过环保员走乡串户,加强对乡镇与民营小型企业的污染监督管理、偏远地区矿山环境保护和防范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等监管力度。

4.2 控制乡镇工业产业方向,调整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大多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投入多、利用率低、产出少、效益差、排污量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实行污染全过程的控制,减少、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对新办乡镇企业要严格控制产品的发展方向,限制高能耗、重污染产品的生产,提倡发展综合效益好、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业产品,鼓励“三废”综合利用的生产项目,因地制宜,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4.3 加强企业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对有污染的乡镇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对新建产业,要切实实行“环境优先”原则,提高项目的环保门槛,从源头上严防城市污染向郊区和农村转移。在企业中以集中治污为突破口,解决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成本高的难题。以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筛选清洁工艺,开发污染防治新技术。特别加强重污染行业的治理技术研究,对现有污染企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废弃物达标排放或少排放。近几年来,我市已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9项,创经济效益2.7亿元;实施清洁生产方案445项,减排固体废物达111.6万吨,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

4.4 完善环境规划管理,合理优化,统一布局发展乡镇企业要根据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环境特征,结合农业区划、城镇建设、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居民稠密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地段新建有污染的乡镇企业。坚持工业企业适当集中原则,优化工业发展布局,逐步将污染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做到污染集中、集中治理。当前应特别注意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小区的环境规划与布局工作,真正体现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有效控制乡镇工业环境污染。

4.5 加大环保投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保障农村环境治理方面资金。环保部门要积极申请环保专项资金,发动乡镇政府争取国家对口项目补贴,发动村民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形成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配套、村民自愿的多方资金保障体系,使全社会都积极投入到环保计划中来。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综合整治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生态保障。

4.6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及群众的环境意识,使全社会都能关心支持并重视乡镇工业的环境保护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帮助乡镇企业克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污染,只顾局部利益,缺乏整体观念的短期行为,要教育干部、群众,特别是乡镇企业领导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认真执行环保法。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7 开展环保区域自治,发挥群众对环境公众监督作用我国村民环境权益的保障,大多是靠自发行动,力量薄弱,无法和拥有强大市场权力的企业相抗衡。因此,村民需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合法组织,集合力量,建立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沟通、合理、有序、有效地开展环境维权,参与对企业的监督。通过环保自治,让村民与企业联盟,既使村民免受污染之苦,又使企业节约了大量治理资金,由被动接受环境管理变为主动参与环保,相互监督、协同配合,共同解决污染问题,建设绿色家园。此外,在农村地区仍需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网络来加强乡企污染监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环境优美”的要求,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韦光都 . 加强乡镇企业污染防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1999

篇5

神东分公司在神东技术体系建立中,注重从技术上减少排放,开创了绿色采矿新技术,控制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井上下互动式的综合治理,为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如神东煤田属Ⅰ级发火煤层,加之埋藏浅,采动后易漏风形成火区。针对这一特殊地质条件,神东分公司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矿井“大断面、多巷道、低风压均压防火”通风系统,降低矿井漏风量,从战略上抑制了井下自然发火,遏制了浅埋深Ⅰ级发火煤层采空区发火趋势,成功解决了浅地表矿井采空区自然发火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保护和改善地面植被。

再如矿区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宝贵。公司发明了利用煤矿井下采空区蓄水并通过采空区矸石过滤净化井下废水的技术,把采空区变为具有净化功能的蓄水库,获发明专利。建设了矿井水复用系统,全公司日复用水13580 m3,复用水除供生产外,补充到生活用水和生态建设用水,消除了井下水引起的地表水体污染,减少了对地表水的利用,缓解了干旱地区的用水矛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坚持洁净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企业

公司坚持洁净生产,从源头进行控制,煤炭从工作面出井口到洗选加工,直至外装车全部封闭运输。所有矿井配套建设了大规模的洗选加工厂,向社会提供洁净能源。对产生噪声的厂房和设备安装消声器和砌隔音墙,使噪音污染控制在国家排放标准内。洗煤用水实现闭路循环,对洗选加工后的煤矸石进行综合利用,建成大柳塔、上湾、保德三座矸石电厂,装机容量37.4万KW,年利用煤矸石200万吨,粉煤灰作为水泥添加剂生产水泥或制砖。建成全国独有的快速装车站,减少地面煤尘污染。研发了粉尘固化剂,对外运煤炭进行表面喷洒,减少运输途中的煤炭风损和煤尘。

三、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以大面积综合治理,带动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功能改善

公司确立了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的思想认识,创新环境治理理念,提出以控制风沙侵蚀为前提、内结合治理、促进矿区整体恢复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思路,按防风固沙防护圈,周边水土保持常绿圈,中心矿井工业区与生活区美化圈的层次,从外向内渐次增强,大面积开展生态治理。

建设了巴图塔沙柳林基地等一批防风固沙水保工程,完成了白敖包、红石渠、饮马泉、沙沟等小流域治理,治理流动沙地112平方公里,形成草、灌、乔立体结构的井田绿色防护屏障,防风固沙与水土保持功能逐年增加,矿区沙尘天数大大减少,乌兰木伦河矿区段入河泥沙和粗沙含量得到有效控制,逐年降低。

矿区开发区内实施了周边绿化林带和小区园林化建设。工业和生活小区绿化425万平方米,其中生活小区总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绿化率为33%,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5.56个百分点;人均占有绿地10平方米,高于全国人均绿地3.48平方米。建成1000亩种苗基地和两座2500平方米温室,形成控制灌溉面积近万亩的灌溉系统管网。

篇6

2.1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首先,就是从学生入手,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环保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课堂抓起。其次,充分利用媒体,加强环保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便捷传播途径和广泛影响力,在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广告中增加环保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最后,举行各式各样的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对社会的环保氛围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得环保教育深入人心,促成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

2.2培养良好公共道德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环保教育、实施的基础。所以要积极的推动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中动物植物。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要积极参加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要模范遵守市民道德规范,要“与人为善,与邻位善”,要积极搞好城市的卫生,从小处入手,维护市容市貌,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同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2.3推动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如何能保护好环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靠政府,二靠科学。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但是也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建设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有重点地开展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工作。

2.4加强环境执法力度首先是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针对业己存在的环境污染进行单项治理;其次是“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最后是迫求环境舒适性,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环境政策。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及有关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要积极的发展居民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作用,鼓励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现象的监督,鼓励他们与此行为作坚决斗争。

2.5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保护的投资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距离目标仍然有着一定得距离,因此必须本着“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逐步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

2.6对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的探讨环境质量的有效的控制离不开环境监测工作,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并做出预警。因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机构,建立和健全环境监测体系,从而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对管辖区域内的水质、大气和土地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确保实现环境的保护。

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45

[作者简介]陈澄(1994—),女,汉族,江苏常州人,西南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通讯作者:付伟(1986—),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西南林业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天,传统发展方式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稀缺已不容忽视,“褐色经济”难以为继,“绿色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实践。“绿色经济”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的,他认为社会应该建设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经济。[1]在此理念下,常州市对绿色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文选取常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内容,引入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数,对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成果及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意见,为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1 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1.1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即已经统计出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使用频率较高指标,通过借鉴已有的指标体系,结合常州市具体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综合考察,确保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得到综合性评价与分析,初步确定了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

经济效益选取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在内的六项指标,旨在考察近年常州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效益指标选区包括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登记失业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在内的6项指标,来考察常州市居民生活水平、教育及科技水平等;资源环境选取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及废气排放情况等,来反映常州市近年绿化治理及污染情况;政策支持选取市区污水池利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近年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引导情况。

1.2基于熵值法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模型

数据标准化的一般方法有简单归一化法、向量归一化法、线性比例变换法、极差变换发等。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综合借鉴各种评价方法,选取熵值法对常州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熵”是一个热力学的概念,表示不确定性的量度。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在综合评价中,相对于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主观赋权法更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已有的研究文献中,部分学者便是采用熵值法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分析。[2]

1.3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下表。

2 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综合分析评价

2.1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效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评价一个城市绿化成绩的最高荣誉,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水平。常州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城市,2016年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可见常州市近年绿色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的。

2.1.1经济效益发展水平

21世纪以来,常州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不断加快的良好势头。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7亿元,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2682.3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938.9亿元,增长10.1%。三大产业结构自2015年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后,继续扩大第三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愈加合理。但从横向来看,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2015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位于江苏省第六位,只相当于排位第一的苏州的36%,增速也在不断放缓,处于全省后位。

2.1.2社会效益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常州市也实现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逐步提升。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71%,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和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引进科技人才,科技进步监测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88.1分,教育教学保持全省前列。

2.1.3资源环境保护能力

常州自2014年正式启动创森工作以来,全市造林面积已超15.3万亩,基本形成了“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田相依”的城市森林格局。尽管常州市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但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和废气、废水排放依然较大。2015年,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达12977万吨和35061894万标立方米,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仅为67.3%,空气问题严重。

2.1.4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常州政府为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已经出台并实施了诸多相关法律法规,单从2015年至今,就有包括《常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22号)、《常州市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等多方面的政策方案,通过这些规划的引导支持,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收到了实践的果实。

2.2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以下评价指数是以极差变化法和熵值法推算出的,指标评价值数值越大,情况越佳。

2.2.1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经济效益指数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经济实力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将常州市2011—2015年经济效益维度中各评价指标具体评价值的变化情况列出,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评价值的变化趋势总体是一致的,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情况良好。产值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评价值下降趋势明显,只有2013—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评价值略有上升,其余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经过多年迅速发展扩张,产业基数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在波动发展阶段,同时进入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中,所以第二、第三产业增速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

2.2.2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发展绿色经济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效益指数则衡量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程度,具体指标评价值如图2所示。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刻度为右边次坐标轴,其余为主坐标轴。

在科技创新方面,从事R&D人员数指标评价值在2013—2014年有所下降,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呈稳定上升趋势,可见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两者在2015年到达顶点,社会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相较其他数值较大,是和它的权重有很大关系,其余五项权重均低于0.002,而该项权重达0.257。在教育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指标评价值有轻微波动,整体水平稳定。在人民生活方面,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标评价值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同时,登记失业率指标评价值也表现良好,说明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在不断提升。

2.2.3资源环境分析评价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环境指数反映了地区资源环境的状况,地区资源拥有量、利用率越高,环境污染越小则该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以它是衡量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其各评价指标评价值如下图3所示。

为了图表的可读性,工业废水、废气中污染物的指标评价值未在图中显示,但它们大致趋势应与工业废水、废气一致,所以对整体分析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源耗费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标评价值逐年下降,说明相关工业企业能源耗费在逐年上升,尽管这和工业整体发展保持一致,却也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未能实现和产业发展的同步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因权重很小,指标评价值在图中不能很好反映变化,从具体数值来看是在逐年增加的;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评价值也是在逐年上升的,综合看来,城市的生态和景观环境在不断改善,绿化建设步伐有序进行。在环境污染方面,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指标评价值有较大波动,2011—2012年呈较好水平,2013年触底后又逐渐回升;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指标评价值变化趋势一致,2011—2014年数值不断上升,情况不断好转,2015年又有所回落。综合反映常州市在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问题上,努力进行控制和治理,但控制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4政策支持分析评价

政策支持指数主要表现在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两个方面,反映了常州市政府为绿色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其具体指标评价值变化如图4所示。

在环境治理方面,市区污水处理率指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的评价值因权重很小,结果不能很好反映情况,就其具体数值来看,基本是在逐年上升的,政府环境治理方面效果可见。在环境投资方面,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指标评价值波动下降,2013年略有上升,可能和图上反映的2013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指标评价值下降明显有关,总体两者形成变化互补,说明常州市政府在有计划地推进文化教育和城市环境建设。

2.3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评价

绿色经济是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相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模式,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融合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四大维度,反映了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如图5所示。其中,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刻度为右侧次坐标轴,其余为左侧主坐标轴。

从图5可以看出,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最相似,这与四个维度权重大小有一定关系,资源环境的权重为0.485,对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影响最大;社会效益权重次之,为0.306,经济效益再次之,为0.130,它们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政策支撑权重最小,为0.079,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结果。

在2011—2015年,一方面,常州市经济和社会效益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工业倚重较大,而工业发展又依赖于资源消耗,且科学技术尚不能完全同步产业发展,另外,政府节能环保投资也不能稳定进行,导致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依然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

3 常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建议

3.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力度

绿色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常州市人口持续增长,产业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将威胁到人类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将污染治理列为重点项目进行推进,应根据常州市的环境现状及发展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构建整个常州市的绿色生存环境。常州的污染治理重点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不仅要严格控制污染源与排放量,同时应注重环境质量的提升。[2]这也需要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建设,为常州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3.2提高绿色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绿色技术的应用,关键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这将从根本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提供良好的绿色创新环境,鼓励人才创新,鼓励融资进行科研活动。政府牵头构建技术共享平台,支持引导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对于绿色技术成熟、发展情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

3.3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目前,常州市的污染排放量客观上仍然很大,有些甚至还在扩大,而节能环保投资占财政支出比重却没有相应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在目前治理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合理分配投资金额。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补贴力度,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3.4强化监督监管,落实环保政策

长期有效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相关法规体系,更需要加强监督监管,才能将环保政策落到实处。首先,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评估,提高准入门槛,将任何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其次,进行全市范围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检测,并长期进行监督,保证权责清晰,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对节能环保的财政支出强化监管,防止挪为他用。[3]

参考文献:

篇8

公司从项目建设之初就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安排整个工程的进度,投入资金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便更好地达到各项环保指标,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利用坑口电厂优势,采用火车卸煤沟替代储煤筒仓设施。不但防止因地上贮煤造成的煤尘二次扬尘、雨水冲刷煤水流失等污染环境事件的发生,还为建设脱硫装置留出场地,为减少机组二氧化硫的排放提供了条件,减少了土地占用。

本工程锅炉燃用低硫煤,采用低氮燃烧器控制氮氧化物的产量;每台配套2台除尘效率为99.6%的双室四电场静电除尘器,2台机组除尘效率分别达到99.6%和99.6%。虽然环评要求“燃用设计煤种,并预留脱硫场地”,但公司本着“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大众”的企业理念和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一贯作风,主动同步配套建设了烟气脱硫装置。脱硫设施总投资1.435l亿元,采用高效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脱硫效率分别达到91.4%、93.5%。

为达到环保废水零排放的要求,公司对循环水进行加药处理,提高浓缩倍数,另外,厂区污水全部进入处理能力700m3/h的工业废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循环使用,真正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在设备选型期间,公司选用符合国家噪音标准并满足火电厂噪声设备控制要求的设备,并对厂房车间进行合理的布局,将锅炉、汽机、发电机等高噪声设备设置在厂区的中部,将办公楼、检修车间等辅助设施布置于厂界。对噪音较大的辅助设备采取加装消音器或吸音材料,在生产区一侧新建15米高的隔声吸音墙,同时对公司围墙进行加高,在达到国家环保要求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噪声对外界的影响。

将现场绿化作为环保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环保为宗旨,以绿化为载体,从现场着手,统观环保大局,精心部署,统一规划,根据现场面积和整体规划,结合植被绿化的习性和功用,合理选择搭配各种乔木、草坪和花木,厂区环境一年四季常存绿,四季交替花相伴,对吸收有害气体、调节区域气候、减弱噪声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作用。

深化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公司配套建设灰仓、渣仓,同时建设粉煤灰分选装置和120万吨水泥粉磨站,不但彻底解决了粉煤灰排放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粉煤灰的市场价值潜力,进一步提高了公司效益。

由于公司环保工作得力,获得了省市领导和环保部门的高度评价,2007年9月5日,一次性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环保“三同时”验收。

篇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6-0109-03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目前在我国669个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0多个。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在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污水处理率却很低,80%左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使现有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如果能对污水加以处理,并重新利用,那么既可以有效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又能够使“废水”复活,增加水供给,缓解水短缺,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污水处理的意义重大,加快我国污水处理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的城市污水等污染物的治理,特别是在许多中小城市中,长期以来都由政府立项、投资和组织实施,对环保设施的运营施行的也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导致了环保投入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环境设施运营效率低下、污染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出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加快城市污水治理市场化进程,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用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以期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水量日益增多,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满足人民对舒适性环境的需求。但由于我国还处在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2.1 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作为市政管理范围的污水处理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该由政府承担,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单一的政府投资体制,社会资金很难参与进来。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使得对污水处理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2.2 亏损经营,微观效益低下

经测算,污水处理厂要达到保本微利,费用为1元/t左右,而目前全国已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收费标准普遍偏低,远不足以弥补污水处理的成本,致使城市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亏损经营,成为政府的财政负担。

2.3 对环保运营公司缺少相应优惠政策

由于缺少税收、银行信贷、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环保运营公司无法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不利于污水处理企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

2.4 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及其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政府对环保投资往往只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机制不利于激发民资参与环保的热情。

由此可见,现行的单一政府投资和运营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了污水处理的投资及运营良性机制的形成。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污水处理市场化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政府管理规范化、经营管理企业化、产品价格市场化的新机制。

3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分析

3.1 必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国际社会所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要求以保护环境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现污水处理产业化与市场化运作应是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推行城市污水处理治理市场化,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利于环境管理体制的创新。

(1)污水治理市场化符合环保法律制度的要求。《环保法》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2)污水处理市场化有利于实现三种效益的统一,也有利于探索新型环境管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使环保成为竞争性、盈利性的产业,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通过环境管理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政事分开,使政府从具体的污染治理活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环保的监督管理工作。

(3)污水处理市场化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污水处理市场化有利于增强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污水治理市场化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环保投资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

3.2 可行性

(1)市场前景广阔。未来一段时期,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目标,仅污水处理一项就有约3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份额。

(2)政策导向。国家有关政策是污水治理市场化的保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为外资、民资等进入污水处理行业消除了政策障碍。

(3)国外污水处理市场化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在治理城市污水方面采取的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投资主体多元化、按治污成本或污染符合收费以及政府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等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4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模式探讨

4.1 城市污水处理一般模式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模式是一种在政府有关部门监督下,有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有偿服务的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建设和运营目前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模式[2]。

(1)托管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委托给专业化的运营公司运营,实行社会化的有偿服务。该模式的优点是:对政府来说,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收回投资,但能引入竞争机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对运营公司来说,前期投资非常少,从政府取得的污水处理服务费相对稳定,风险较小。

(2)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企业或政府与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投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由公司经营,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所得利润按投资比例或股份进行分配。

(3)BOT模式。即建设(Build)-运营(Operate)-移交(Transfer),这是一种建设权与经营权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通过出让建设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项目的融资与建设,而项目的投资者在规定的经营期限结束后,将该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地移交给政府。BOT模式的优点在于:其一,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政府只付出“特许经营权”,就能建起污水处理厂;其二,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民间资本来投资,推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7]。

大连傅家庄污水处理厂由大连东达环境工程集团以BOT特许经营模式,通过竞标来投资并运营,开创了私营企业与国家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分配项目资源、风险和利益的融资方式。可见,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朝着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背景下,BOT模式可能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融资的一个发展方向,私营机构参与基础设施的开发和运营,不但能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利用其经验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向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4]。

(4)TOT模式。即移交――运营――移交。在这种模式下,投资者需一次性支付一定金额资金给政府,以获得已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收益权,政府则可将获得的资金用于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这种模式对投资者来说,由于受让的是已建成且正常运营的项目,不需承担建设期的巨大风险,因此愿意采用它。

4.2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模式

然而,以上几种普遍方式在很多中小城市、城镇并不适用。由于中小城市、城镇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在较偏僻的、不发达的地区,更应该因地制宜,加快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建设。根据中小城市、城镇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这样的地区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捆绑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与自来水项目捆绑在一起建设。对投资者来说,由于自来水项目具有投资回报高、风险小的特点,比污水处理项目有更高的投资价值,将污水处理项目与自来水项目捆绑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特别是目前我国自来水的处理成本远低于污水的处理成本,而自来水的水价远高于污水处理收费,这样的项目有利于吸收民间投资者的资金,提高当地就业率、增加税收,很适合在中小城市实施。

(2)排污权转让模式。排污权转让模式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同时也是实施总量控制最有效的手段。1996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总量控制计划”,这代表了以后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节省用地、投资和运行费用,提高处理效率。因此,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排污权转让政策必将有很大的发展。采用这种模式,要求该地区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运营较好的企业由于采用先进技术,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很低,这样企业就可以把剩余的排污权限有偿出让给运营较差的企业,使运营较差、排污率较低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并通过资本积累发展成为运营较好的企业。通过这种良性循环,带动该地区污水处理市场化的整体发展。

5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在一些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较好的发达中小城市,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环保投资主体多元化。具体包括[5]:①政策引资。“谁投资、谁收益”,制定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民资投入污水治理。②改革筹资。通过推进排污费制度改革,环境资源补偿费税制度的建立,筹措环保资金。③企业投资。“谁污染谁付费”,加大污染治理主体企业的投资。④政府增资。环保投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增加政府投资。⑤产业融资。促进环保治理企业化、产业化,以环保产业运营环保资金,实现上市融资、保值增值等。⑥基金会集资。建立环保基金会,通过募捐、发行彩票等方式汇集社会各方资金用于环保。

(2)建立科学、合理的排污收费标准。由于目前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具有极强的福利性及公益性,一方面违背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另一方面也使污水处理厂陷入“亏损――补贴――再亏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应尽快实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全面推动污水处理产业的市场化。如改革单一浓度超标收费,推行浓度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收费政策;将现有单因子收费,改为多因子叠加收费等。

(3)完善水价政策。自来水价格太低,一方面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污水的资源化。因此应该实行按质论价,提高自来水的价格,使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用户自觉地将使用自来水改为使用中水。

(4)完善行政、经济和法律方面的法规与政策。特别是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及其法律保障体系[6],以确保城市污水治理投资者取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实现优惠的税收和信贷政策。

(5)进一步转变政府角色,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城市水污染处理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政府的职责包括行业水质、价格监管和招、投标制度等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保证不采取歧视性政策,做到公私平等。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的作用就越重要。

(6)推进环保设施运营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发展环保服务市场。运用先进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率,提高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6 结语

面对我国许多中小城市水资源日益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状况,实行污水的处理市场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传统的“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负担运营费用”的模式已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业发展,今后只有走市场化模式的道路,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刑秀凤,曹洪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探讨[J].经济师,2005(2):54~56.

[2] 段永红,李 曦,杨名远.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5):11~14.

[3] 杨菊兰,杜秀芹,缪应祺.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1):19~36.

[4] 梁爱玉.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营的建议[J].中国给水排水,2004(2):100.

篇10

佛山环司将立足佛山,面向华南,以“打造成为国家骨干环境综合服务商”为愿景,力争建设成为将投资、建设、运营、技术、研发、咨询服务融为一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环保公司。

该公司由佛山市水业集团负责组建。佛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佛山市公用事业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佛山环司的资产和行政管理,佛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业务指导和行业主管。

据介绍,今后该公司将对佛山的环保产业发挥战略引导、资金撬动、创新孵化的作用,承担长期性、复杂性、应急性的重大环境政策研究和跨区域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等任务,致力于佛山重大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检测、“互联网+监测”、排污权交易、环保展览等相关服务。

计划:

近期将打造“四个一”平台

“我们公司近期将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理、建筑余泥处理、农村污水处理、‘互联网+监测’等多个环保项目,并积极打造‘一院、一会、一基金、一中心’四个平台。”佛山环司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一院”为环境研究院,重点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合作,带动佛山本土化环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一会”为环境博览会,协助政府为企业搭建服务交流平台,助推本土企业的升级转型;“一基金”为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吸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佛山环保产业生态环境和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一中心”为排污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交易服务,促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健康、活跃发展。

意义:

推动佛山环保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山正在积极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目前,佛山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水、气、土方面的污染治理也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服务,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预计今后30年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环保产业将有力促进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据透露,佛山环司的组建,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有效整合各项财政资金,形成规模效应,撬动和引进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有效解决单靠财政投入环境治理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有利于强化区域统筹,打破以单个片区为单位的治理模式,采取打捆方式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形成科学系统的治污体系;有利于通过企业化运作的灵活机制,为政府提供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方面科学、专业的意见建议,为本土企业提供持续优质的环境治理第三方服务;有利于充分利用佛山的制造业优势和环境治理的市场需求,通过搭建产业促进平台,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环保企业来佛山投资,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Links

篇11

篇12

在2000年新建三期续建(二万吨)电解工程中,环保投资达到1003.14万元,确保了车间天窗和工作岗位含氟浓度、原创:含尘浓度小于国家标准,并顺利通过了环保部门的竣工验收。

在2003年实施的四期技术改造五万吨电解工程,采用了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200ka预焙槽技术,并安装了当今电解铝行业最先进的、最成熟的干法净化系统。工程环保投资达到1640万元,其中废气治理费用1076万元;废水治理费用313万元;噪音治理费用35万元;固体废弃物治理费用100万元;绿化生态投资40万元;其他76万元。废水污染因子达到国标一级排放标准,废气污染因子达到国标二级排放标准。在加大污染物排放治理的同时,我公司还加强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目前,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100%。

按照国家产业、环保政策的要求,我公司在承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分流安置压力的情况下,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全线关停了2.3万吨自焙槽生产线。

至此,我公司基本实现了电解污染的环境治理。三期技改、三期续建工程和四期技改工程的成功以及自焙槽的关停,不仅给公司创造了经济效益,还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长期以来,我公司始终把环保工作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完善环保运行规章制度,总结环保设施运行经验,加强对环保设施运行中的机算机控制能力和推进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为了使环保设备、设施能稳定运行,排放污染达标,且降低运行成本,使环保处理工艺更趋合理。公司对烟气净化工艺采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通过采用最合理的操作方式提高净化效率。并对净化处理单元的标志牌、操作规程、岗位责任等全部制度化、明示化。确保了废气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国家标准;

二、投资50万元完善各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油水分离池,将收集到的废液进行统一处理,从而保证了不外排废油;

三、新建塑料颗粒生产厂。将原材料包装袋收集起来,集中送往塑料颗粒生产厂,使废物得到综合利用;

四、对锅炉烟气排放指标的控制,通过燃用精洗煤、低硫煤手段,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排放;

篇13

合成氨厂在20世纪90年代末投产,局限于当时的设计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些生产设备工艺已经不适应于现在的环保要求。在环保监测中发现污下水中氨氮和净下水油污含量超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对产生污染的污染源及污染因子进行确定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污染源及污染因子的分析确定

(1)氨蒸发器导淋排放污染。

在合成氨生产工艺中,氨蒸发器主要将液氨转变为气氨,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工艺指标变化情况按时排放导淋,在导淋排放物中,不但含有设备中积累的油水污染物,而且夹带有大量液氨,这些液氨直接排入厂区污下水管网,是造成污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

(2)循环气压缩机油水排放污染。

循环气压缩机中压缩气体中含有氨气,该机在油水分离排放过程中有少量氨溶于油水中排出,这部分油水也直接排入污下水管网,也是造成污下水中氨氮超标的原因之一。

(3)焦炉气压缩机和氮氢气压缩机排放污染。

合成氨系统在正常生产中,焦炉气压缩机和氮氢气压缩机每小时均需排放从工艺气中分离出的油水,油水中的成分不但有工艺气中的分离出的水分和其他杂质,还夹带着气缸和填料中的油,这些油水污染物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厂区净下水管网,是造成净下水油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同时,生产过程中油的泄漏及检修过程中油的不规范排放也会造成净下水油类含量超标。

2、污染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找出污下水氨氮含量超标及净下水中油含量超标的原因之后,针对以上这几种污染情况,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并且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环保治污的要求。

2.1 氨蒸发器导淋排放方式的改造。

为了充分利用厂内现有资源,先将一个系统中闲置的小型氨分离器安装在氨蒸发器旁,将氨蒸发器导淋排放的油水排入氨分离器,然后对排入氨分离器中的油水进行蒸汽加热,使氨与油水进行分离,并回收分离出来的氨,分离出的油水排入污下水。由于合成氨厂地处北方高寒地带,冬季气温很低,而这套氨分离器放在室外,这就要求向氨分离器中连续通入蒸汽,才能保证处理效果,而合成氨厂通入氨公分离器的蒸汽时断时续,不能达到连续供应,经常造成冻害发生,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油水加热只能在氨分离器中进行,因为如果在油水排放过程中进行加热,则会有大量氨蒸发出来,导致氨分离器中压力过高,当分离器内压力高于氨蒸发器导淋排放管内的压力时,油水将无法排出,对生产有影响。因此,此种方法虽能做到油水达标排放,但因为蒸汽不能保证连续供应的问题而不适应冬季生产要求。为解决此问题,又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案,新铺设一条管线将氨蒸发器导淋与氨储槽相连,油水先排入氨储槽,再压入液位低的储氨球罐,这时由于容积增大,压力降低,氨气溶解度降低,氨气便从油水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来氨气通过放空管排入氨回收,油水则沉积在球罐底部,定期通过导淋管排出。此办法也能满足油水达标排放的要求。

现在新型合成氨厂根据设备管道适用条件分情况按以上两种方案对氨蒸发器导淋油水进行排放,基本杜绝了液氨排入污下水管网,达到环保要求。

2.2 循环气压缩机油水排放治理措施。

针对循环气压缩机油水带氨的问题,自行设计加工了一个油水排放槽,同样采取蒸汽加热的方法,使溶于油水中的氨变成气态从油水中释放出来,达到油水与氨分离的目的。油水排放槽的结构为长方形体常压容器,底部安装蒸汽盘管,油水进入槽内加热后,氨分离出来通过放空管进入氨回收,油水进入排污房。为增加油水在槽中的停留时间,使氨能充分释放,设计时在油水排放槽中设置了两个溢流板,取得不错处理效果。经过加装油水排放槽,排入排污房的油水中的氨含量超标问题得到解决, 循环气压缩机排放油水的pH值由原来的9降低到了7,达到污水排入要求。

2.3 焦炉气压缩机和氮氢气压缩机排污治理措施。

为了解决净下水管网中油污染问题,开始时对氮氢气压缩机原有的油水储罐恢复使用,当油水储罐内的油水达到一定的液位时,对该储罐的油水进行外运处理,但是这种方法有明显的弊端,因为油水中含油量不大,但是水量很大,将这种大水量的混合物外运处理的方法十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处理也十分不易。这种方法在排污油水量较小时还勉强可行,但是对于排水量大的焦炉气压缩机(3M16)而言,无疑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每日的油水排放量设计了一套油水分离排放系统,先将油水排入一个油水储槽,再定时用泵输送到油水分离罐,该设备为一常压容器,油水分离罐设两个,一用一备,可以相互切换。油水分离罐内部安装有蒸汽盘管,通过蒸汽加热使油水分离,由于油含量少,因此不需经常排油,直到上层浮油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将油通过排油管道排出运走处理。分离出来的水则从分离罐下部通过排水管道排出。同时为了防止底部排水夹带油,在排水口处设一隔油池,用以处理排水中的油污。焦炉气压缩机及氮氢气压缩机采用这种治理措施后,排水均直接排入厂区净下水管网,做到了在排水口没有可见油污,减少了油污对嫩江的污染,达到了环保排放要求,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3、结语

随着现在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国家环保监管力度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排污达标是一个工厂的基本要求,但对一些环保要求不能达标的老厂,则排污是否达标已经是其能否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合成氨厂由于是已生产了10余年的老厂,环保欠帐较多,短期内更新成套的环保设备不具备条件,利用单位现有设备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系统中排放污水的几大主要设备进行的排污治理改造,治理费用省,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使合成氨系统污水排放达到了环保要求,解决了工厂生存与环保的矛盾,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聪;王煤;罗橙;合成氨一段转化炉增湿烟气工艺模拟[J];化肥工业;2011年01期。

[2]何柳杰;黄伟锋;贾祥利;覃桂亮;合成塔优化操作浅析[J];中氮肥;2011年04期。

[3]温福亚;曾军;合成氨系统废气的综合利用[J];小氮肥;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