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

篇1

一、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主要表现

(一)管理体制混乱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国旅游行业的管理体制通常都是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对于利益挂钩产生依赖性,旅游社和导游没有实现互相影响,近些年还出现了对于旅游业公共形象造成影响的事件。管理内容仍旧不够具体,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管理标准比较保守,影响到管理的深度。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需要明确自身的侧重点,避免出现体制混乱的情况,不能对于眼前的利益过于关注,对于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不够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旅游行业不够重视管理,并没有建立出科学的管理体系,没有调动出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和组织出现一定的偏离,无法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旅游行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依靠各种社会资源,在各个领域中涉及到各种资源,因此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部门就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使旅游管理具备一定的覆盖性,利用传统的部门管理权被分割,使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存在分散性,从而出现条块分割的情况。从而出现管理空白和管理缺位的情况。

(二)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

旅游业在我国属于后发性的产业,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创收了良好的GDP效益,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营业资质和旅游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长期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无法有效的监管行业内部。除此以外,主管部门出现了严重的交叉管理的情况,涉及到的智能部门比较多,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主体,旅游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

(三)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系通常利用的就是传统的部门管理模式,各个级别的旅游局设立了各个主管部门,对于旅游行政工作进行管理。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旅游基本法,需要利用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等,对于旅游市场形成规范。当前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旅游管理机制,甚至出现空白的情况。人员配置不够科学,有关于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于旅游业的关注度,从而可以明确旅游行业的实际地位。

(四)出现大产业、弱行业的特征

当前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缺陷,在管理行业当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其管理的范围和权限造成影响,从而出现有限性的特点。这在管理行为方面就是被动性缺位的表现,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并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某些领域,影响到这些管理部门的威信度。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各个部门在交涉的过程中,缺乏发言权,政府部门没有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管理问题,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就会缺乏一定的执行力。

二、建立有效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

现代旅游业存在“大旅游,大产业”的概念,对于传统产业的经济学概念已经超过了,现代旅游业属于一个产业群,其核心就是旅游活动,形成具体的旅游供给体系。旅游活动具备一定的广泛的广泛性,促进旅游供给体系不断延伸,涉及到很多相关的领域当中,在这些具体的领域当中,一些可以为旅游供给听服务的在原来就已经存在,有些是为了对于旅游业发展给予适应,不断进行增加,以“旅游供给”为基础,从而实现重新的组合,这样就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当中,大部分门类都是其他行和领域当中进行分散,从而形成管理部门的有效势力范围。建立旅游管理体制,实现制度的变迁,适应了旅游业基本特征,建立出来的管理机制需要实现全方位协调,将旅游供给体系进行有效的统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行业当中属于平行的机构,管理行为无法延伸到其他的管理部门当中,职能部门自身具备局限性,旅游行业的管理就会缺乏全面性和权威性的特点。造成管理上的“被动性缺位”,近些年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加大力度进行探索,通常就是以下两种做法:建立级别更高的管理机构,浓郁更大的权力,例如桂林曾经设立了旅游管理委员会,性质旅游行政的管理职能,旅游管理委员会接受了政府的授权,可以审批具体的建设项目,考核旅游企业和负责人的资格认证,在各个方面实现统一的领导和统一的规划、协调。另一种方法就是实现联合管理,这种联合管理的方式一个方面就是旅游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实现职责协作,在各个平级单位当中实现协调管理。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需要实现合理的分工,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地域行业协会的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其可以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旅游业属于新兴的产业,近些年不断高速的发展,产业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特征,例如无法清晰的划分产业界限,很难衡量产业贡献等。以此旅游管理科管理体制需要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综合考虑到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素和市场导向的诱致性因素。

三、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对策

(一)旅游管理体制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导向将会逐渐突出诱导性变迁因素。旅游自身具备一定经济属性,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市场发展和需求。以不同阶段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旅游挂历体制也会发生一定的侧重点。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利用政府主导型的战略,在实际发展的初级,需要利用政府主导型的战略,发展逐渐变得成熟,日益突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其发展的必然就是实现市场导向型。协调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协调上层的部门权力。近些年我国设立了旅游委员会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需要协调旅游之间的关系,会这样才会解决旅游局在旅游管理的困境。当前旅游局职权和职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制约,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产业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协调,需要将各个平行管理部门的矛盾进行解决,从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将问题进行解决。增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旅游行业协会属于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在管理体制当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将行业协会的作用经充分的发挥,虽然我国旅游行协会具备比较强的官方色彩,旅游管理机构属于附属性组织,需要将行业协会的职能有效的发挥出来,间接管理全行业。

(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

要想将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需要从各个方位入手,从而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对策,将旅游管理了体制进行优化,与此同时,可以在多元化的视角出发,从而使管理体制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运行效能。旅游社需要对于当前的管理体制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各项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融入人文关怀,可以和国家相关的策略保持一致的步调,可以将职工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发出来。针对旅游管理体制,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导游的言行举止和相关的规定和制度不够符合,导游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因此需要针对从业人员实现监理监督。在实践过程中,旅游业需要建立科学统一制度框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力度,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将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修订,并且制定具体的教育培训方法,打造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对于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使内部建设得到加强,旅游业还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展开全面的调研,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总结,并且制定出更多的管理方案,从而实现新的管理运行体制,并且设定具体的岗位实现有效的维护,从而使体制的运行变得更加流畅,创作更多的效益。

(三)明确管理主体

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需要完善自身的产业发展,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管理产业。结合当前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的情况,需要政府部门将内部结构进行理顺,将管理职责进行明确。政府需要在各个部门当中派遣专人对于管理团队形成协助,严格遵守《旅游法》的相关条例,促进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旅游产业变得可以调控,将旅游市场进行规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部门需要以旅游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和开况为基础,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从而确定出科学的管理标准,将旅游产业的管理力度进行提升,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将旅游管理力度不断加大,还需要利用鼓励监督的方式,将民间组织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旅游市场为主导力量,发挥出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控作用,协同旅游协会等民间组织,奖管理局面进行补充,使旅游产业可以获得健康的发展。

(四)建立虚实双轨制

虚:建立决策和协调的机构,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是实现市场导向型的宏观调控。成立综合性的部门,以《旅游法》为基础,决策、组织、协调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等给予决定作用,从而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致力于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将旅游活动当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实:将管理模式进行合并,对于资源管理给予总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将比较密切的部门合并成有一个机构,实现明确的分工,统一管理产业要素和资源,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争斗进行明确,正确形成管理合理,合并那些具体的机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需要由主导性旅游资数量和分布为基础。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旅游,将自身的物质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促进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行业要想温度的发展,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需要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创新传统旅游行业的管理体制,从而提升旅游以管理体制。制定出来的管理体制需要符合当今的旅游时代的特征。

作者:胡双 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梅虎,詹泽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与本行业关联性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12(06)

篇2

随着旅游景点数量的持续暴增,涉及整个旅游行业的管理秩序也变得有些紊乱,所以,当前急需尽快建立健全严格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改革的实际状况观察,笔者发现其存在的有关问题具体如下。1.法律法规不健全。旅游管理必须要依照旅游行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整,但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所以使得这部分问题很难及时得到解决,严重时甚至会接连催生一些非法牟利行为,从而导致出现过度消耗游客的财产的问题,威胁到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2.管理体制不科学。任何旅游项目都会同时涉及到多个行业,毕竟只有一个区域的旅游事业繁荣,其才会顺势推动当地餐饮、交通、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完善,实现经济的协调性发展。然而想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同时考虑多种因素并制定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正因为相关管理人员对旅游业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才使得对应的管理活动毫无秩序,导致商家侵犯游客权力的事件接连发生。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口碑,甚至会直接遏制整个旅游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践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即强调有关管理部门要依照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游客利益保障需求等,设置更加正规、严谨的旅游管理类法律法规。(1)明确定位旅游管理的方向,了解基于旅游单位、行业商家、游客等不同主体的诉求等,制定富有针对性的管理类法律法规。(2)力求定期结合实际来补充对应的法律法规内容,让旅客的基础性利益得到保障,且及时发现和惩处那些存在违法行为的商家,促成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创新旅游管理模式。首先,有关机构需要客观对待旅游管理的种种优缺点,随后结合实际来开发出更加健全的旅游管理模式。即持续引入更加高端的技术设施和管理服务理念,力求在多次实践总结后,确认出最为合理的旅游业经营模式。其次,要尽快做好对不同区域资源的优化工作,创建更加独特的旅游品牌,随后获取更高的知名度并实时性强化其在旅游行业中的影响力。3.调整原有运行体制。步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所以传统的旅游管理体制明显已经很难迎合信息化时代下民众不断扩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如若不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旅游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严重时甚至会直接遏制旅游行业的可持续竞争与发展。所以,人们必须定期关注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状况,随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旅游管理体制内容。如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做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新定位工作,在规避传统体制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全方位保障旅客基础性利益的前提下,融入更多国外优质性的管理经验,并且充分考虑我国各个区域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随后树立起专门性的旅游管理体制。综合发展是必然走向,这一发展模式和单体产业发展相比,优势更大。旅游业需要将吃、游、住等产业融合起来,实现综合发展,转变传统运行机制,将诸多部门和机构加以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规模化效益,彰显完整产业链,稳步推动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双向发展。4.确定未来发展目标。我国的旅游总局已经对国内旅游行业的基础性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等进行详细说明,要求旅游管理部门集中修建一些非盈利的旅游项目和基础性设施,督促企业商家负责处理好盈利项目和对应产业的投资运营任务。特别是经过生态旅游行业的兴盛发展之后,除了使传统旅游运营模式得以优化之外,更是充分验证了如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全方位迎合不同游客的各类感官体验诉求,并且带动特定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如甘肃省政府计划以6年为期限,相继完成投资8000亿元、创建7万km的公路和铁路的目标,在确保使全省交通建设步伐持续加快之余,向社会大众提供自驾游和周末短途游等便捷式服务,最终为本地旅游业协调性发展提供不竭的推动力。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为了能够在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上尽快取得成就,不同区域可以参照上海、武汉、北京等发达城市的成熟性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区域的旅游经营情况等,开发出更加适用的新型管理模式。上海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获取优异的成就,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金融旅游路线极富特色且结构完善,诸如外滩和陆家嘴等金融旅游路线,其发展的目标就是在适量增加经济效益和扩充产业规模前提下,长期维持不同行业和政府有关部门间的协调关系,经过这一明确定位,加上特殊地区优势的支持过后,上海都市旅游项目得以快速运营和发展。

篇3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4

篇5

(一)构建新型管理体系

在旅游行业所属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应该理解其作为一种新思维,属于模式构建层面,具有系统性构建旅游企业管理的顶层设计要求。因而,在实践前提预设方面,建议先抓住管理会计的管理与信息关键词,从其结合的角度,先对旅游行业的市场数据与旅游企业内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其提供应用的数据依据。然后,再从系统构建的角度出发,以企业管理切入,为其构建一个符合旅游行业本质与旅游企业管理需求的体系。具体操作如下:一是依据数据挖掘具体的管理指标;二是借助指标完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三是按照项目管理思路,将旅游企业的诸项目,以大项目与子项目进行分类,然后,在整体项目与局部项目中构建以指标为标准基线的“完整管理体系”。简单讲,即要求旅游行业所属企业在认真分析数据的前提下,构建管理会计模式下的顶层设计体系。

(二)建立信息化系统

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特征非常显著,因此,在做好顶层设计体系后,应该借助我国旅游企业实践“互联网+旅游”的发展经验,以其为基础,进一步将已经建立起来的内部信息平台,对接到管理会计模式下的信息系统,建立一个符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信息系统,使其个具备“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结果-管理依据-管理实践”的闭环流程。另一方面,需要将信息系统作为整个旅游企业管理??计模式应用中的一个贯穿管理系统的环节,相当于将旅游企业管理串起来的一根红线,使其数据化的迅捷特点、有效特点、精准特点充分显示出来,为企业提供应用某个项目、某种由市场牵引的行业变化而进行改革的基础依据。从而在市场与企业、行业与企业、企业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形成一种信息对称效果,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行业实现新时期的深化改革,保持其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践措施

管理会计模式下完成旅游行业所属企业的顶层设计体系与信息化系统后,即实现经营决策支持系统后,需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之中,根据现阶段的应用情况分析,可以结合管理会计的其它三大系统,即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开展实践。具体如下:

(一)在预算中的实践

旅游行业属于服务业,随着社会群体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旅游企业属于中介服务机构,其核心价值与利益获得路径集中在服务层面。因而要达到新时期旅游行业的消费升级,提升旅游企业的利润,就有必要在这两个方面增加投入。所以建议在现阶段的预算实践中,一是建立完整的预算系统,将其对接到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之中,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以指标评估引导的预算系统。二是抓住预算的本质,使旅游企业的资源管理与资源匹配合理化,可以尝试模块划分法,使预算趋于“一一对应”,形成每笔账都有投入与支持的流水明细,建立起透明、全面、精确的新型预算系统;并根据预算结果给出数据分析结果及管理依据及建议。三是在预算控制中,应该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风险预防,因为现阶段的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既需要把握行业发展动向与市场导向,还应该将企业业务的创新风险评估在内,从而提高预算管理的可控性及应对风险的可控制性。四是预算的应该紧扣数据与资源两个关键部分,一方面从数据产生科学的预算控制方案,另一方面应该将预算控制方案的目的明确对接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层面,以此形成预算手段与预算目的无缝对接,促进旅游企业预算系统应用的精准性,提高预算管理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预算管理系统的应用需要配置与之匹配的设备、人才、数据分析部门、信息交流平台,所以,既要注重整体上的体系构建,也应该将这种体系化的构建思维应用到每一个管理系统的局部,建立起以局部为准的完整体系,从而满足管理会计模式下的预算系统应用条件,提高应用过程的操作效率。

(二)在成本控制中的实践

旅游企业在新时期的成本控制实质上要求从成本分配角度进行分析与实践。比如,新时期的旅游企业与传统时期不同,一方面它要完成旅游方案的制作,另一方面还需要诸多旅游体验师提供路线的前期体验与方案优案。所以,在现代旅游企业中增加了基于创新的创造成本,而且,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以此为主要特征。因此,要在成本控制中明确提出创造成本的存在。然后再开展实践工作。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管理会计模式下的成本管理系统,使其对接到旅游企业的信息系统。二是从三个层面开展成本控制实践,可以概括为精细化、集中化、优先化。以精细化为例,重点应该从成本细化方面实践,与预算管理系统相同,要将成本细化到每一项存在的成本之中,包括固定成本的折算、创造成本的预期计算等;建议在实践中以多套方案设计并进行比较优化的方法降低这两项成本投入,使其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具体可以从利润预估与投入成本与时间成本进行综合预算。以集中化为例,其重点应该放在采购管理方面,尤其是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多面交叉应该进行具体分析,确保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资源采购始终在最低成本范围内,建议增加单品采购与与集中采购的价格分析,选取较优方案。以优先化为例,依然应该将重心放在采购管理方面,结合国内游与国外游方面所获得的流动性数据结果分析,尽可能在淡季优先采购,提高采购产品与资源的保值率与应用匹配率,在这个方面只要时间计算精准,通常可以达到优先化采购目标。

(三)在考核与激励中的实践

篇6

根据年度《县委工作要点》和《县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市旅游局年度旅游工作目标管理的要求,旅游局明确年度旅游工作要点。

(一)旅游规规建设。一是修订编制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编制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性规划。

(二)旅游招商引资。一是做好龙缸、歧山草场等旅游项目的策划推介;二是参加市政府组织的辽宁省大连市旅游交易会,大力开展旅游项目招商推介;三是力争完成五星级旅游饭店招商选定业主。

(三)旅游项目建设。一是做好县五星级旅游饭店设计方案评审工作,并启动五星级旅游饭店建设;二是启动草场亚景区综合开发前期工作;三是启动龙缸国家地质公园龙洞的保护工程建设。

(四)营销宣传活动。主要是实施旅游发展“六个一”工程。一是制定一套旅游促销方案;二是制作一份旅游宣传资料;三是编辑一册旅游“一本通”;四是制作一张旅游地图;五是开发一批旅游纪念品;六是开展一次旅游推介活动。

(五)旅游节庆活动。一是协助泥溪乡举办火山峡5.1漂流活动;二是指导全县乡村旅游节:油菜花节、樱桃节、枇杷节及张飞庙庙会周活动;三是组织参加市政府举办的第十四届

三峡国际旅游节。四是是组织参加市政府举办的第十三届山水都市旅游节。

(六)旅游产业要素培育。主要是指导、培育、新增1家二星级以上的旅游饭店。

(七)旅游经济指标。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4%;实现旅游业收入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8.6%。

三、工作措施

为坚持“旅游活县”战略,做好旅游规划,强化招商引资,加强景区(点)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旅游市场,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旅游产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具体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做好旅游发展规划设计

1.高起点修订编制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本着与全市旅游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的原则,骋请国内知名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修订编制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安排旅游空间布局。

2.高质量实施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全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为指导,严把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论证实施关,每个项目都要力争聘请专家精心规划、反复论证,确保多出精品、不留败笔。

3.高要求彰显个性化单体项目规划。强化“特色就是竞争力”理念,在旅游单体项目规划上注重培育自己的特色,突出项目个性特征,不搞“复制品”和大路产品,力求一个项目一种风格,一个项目一个特色,力求做到风格各异,以特取胜。

(二)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1.制定旅游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狠抓龙缸、歧山草场、彭氏宗祠、龙脊岭生态文化长廊、磐石城古军寨、高阳湖等旅游项目的深度策划、包装,积极参加市政府组织的辽宁省大连市旅游交易会和首届西部博览会,大力开展旅游项目招商推介,力争每年包装打造1—2个景区景点。

2.以驻、、三个办事处为旅游招商引资平台,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项目推荐会,重点推荐龙缸、歧山草场、县五星级旅游饭店等旅游大项目,集中力量打好张飞庙4A景区和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两张牌,力争旅游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

(三)推进旅游项目设施建设

1.推进张飞庙4A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尽快完成张飞庙景区提档升级规划,明确张飞庙景区提档升级项目的建设内容,启动南滨路综合开发和旅游码头建设,借实施沿江生态屏障工程的契机,加强张飞庙4A景区的绿化和环境配套建设,抓好张飞庙景区可视范围内的绿化、保护范围内有损张飞庙景区风貌的违法违章建筑物的拆除、建构筑物风貌的控制等,进一步提升张飞庙4A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

2.启动县五星级旅游饭店建设。做好县五星级旅游饭店前期招商引资基础资料工作,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抓好旅游饭店规划设计方案指导、征求意见和评审工作,并启动五星级旅游饭店建设。

3.抓好国家地质公园综合开发工作。重点编制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性规划和龙洞地质遗迹保护方案,加快龙缸国家地质公园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清水至龙缸、清水至歧山草场旅游公路,完善公园景区(点)安全设施设备建设,完成公园核心景区打桩定界工作,初步实现对外接待。规划建设歧山草场至南三峡旅游连接公路,串联南翼旅游景区(点),形成旅游经济循环圈。

(四)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1.多渠道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一是选择影响力大的旅游卫视和等主要客源地的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加大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参加国内重要客源地的旅游交易会和各类旅游展销会,进行促销宣传。二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建立旅游网站与国际国内知名网站的链接,采取图片、视频等形式,推出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三是进一步推动云、万、开、利四地旅游联合体建设,共同制作区域旅游形象宣传手册,推出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2.组织参加市旅游重大节庆活动。通过组织参加市政府举办的第十四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和第十三届山水都市旅游节,大力营销宣传三国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以及访古旅游、养生旅游、红色旅游、科考探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文化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指导举办旅游节庆活动

1.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的活动要求,制定全县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方案,通过合作、培训、现场指导、协助筹备、组织参加等方式进行,指导有关乡镇和部门以及旅游企事业单位争取活动经费,制定活动工作方案和安全工作预案,确保旅游活动“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

2.积极协助举办油菜花节、樱桃节、枇杷节、火山峡5.1漂流节、张飞庙庙会周、三峡移民文化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通过精心策划,加强媒体宣传,邀请市内县外旅行社组织客源,组织各有关部门和乡镇以及旅游企事业单位开展旅游商品展销。力争全年节庆活动接待游客5万多人,实现旅游节庆综合收入700余万元。

(六)提升旅游行业管理素质

篇7

(二)深层原因

1.信息不对称现代化使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旅游者的从业相对固定与职业化。旅游者受到专业的局限,往往为了一次旅游不得不搜集大量信息资料,以做出最佳消费决策。然而,旅游者想要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就形成了旅游者与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诱发二者之间的矛盾,致使诚信问题凸显。2.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经济活动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收益最大、成本最低。成本收益分析得以架构的理论基石是:理性的“经济人”对利益的追求和对影响利益的主要因素———成本的关注,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思维、行为及态度,从而演绎出宏观层面的变化和结果。理论上,导游或旅行社的行为必然是依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守信或是失信,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出他们付出的成本。在相应部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当收益高于失信成本时,自然会抛弃守信而选择失信。3.价格弹性特征无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是现代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产品仍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品。所以,旅游产品的需求价格有很大的弹性。目前,旅游市场具有较强替代性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旅游产品的价格空间很大,旅游产品价格下降必然会带动旅游需求更大幅度的增长。因此,旅游经营者经常通过降价的手段招揽顾客,而降价又易引发产品的质量问题,因而导致诚信缺失问题的产生。4.产权制度旅行社之所以选择价格失信,实际上是在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博弈中选择了前者。我国的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无法给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稳定的产权预期,导致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不可能为长期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在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旅行社极易抛弃诚信。5.委托与关系鉴于导游和旅行社、旅行社和旅游者之间是委托关系,所以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太健全的情形下,导游、旅行社必然做出悖逆选择而导致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旅游业诚信建设的建议

(一)地方政府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建立健全综合性旅游管理机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奖惩制度;加大投入旅游业发展资金;对旅游产业均衡布局;提高人性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意识,加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特别要重视职业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3]。

(二)旅游市场经营者

旅游行业主要参与方是旅行社、饭店、商店、交通运输部门、景区等,是诚信行为的主体和具体实践者。诚信文化建设,市场经营者是关健。企业能否做到自律是建立诚信文化的重点,旅游企业要通过自身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企业经营价值观,把企业诚信放在首位,作为一项制度来抓,从而打造企业品牌[5]。

(三)旅游从业人员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将导游的薪酬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明文规定。导游小费收入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人们消费习惯改变的结果,是对导游的认可与感谢,是文明程度的体现,应予以合理化。对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及旅游产品的虚高价格应坚决打击、严厉查处,以净化旅游商品市场。如果没有假冒、伪劣产品,没有虚高的商品价格,就没有了购物回扣,导游市场也就会大为改观。随着导游制度的完善、导游素质的提高及旅游市场的净化,我国的旅游业诚信体系也就逐步建立起来[5]。

(四)游客

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游客理性消费的引导,强化旅游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运用各种手段,如制作发放游客指南小册子、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上设置新闻专栏专题、举办各种有关的咨询服务等,切实提高旅游者的理性消费意识。作为旅游的消费者,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培养正确的、健康的旅游消费心理,认识到质量与价格相符是正常的市场规律。此外,旅游者还应了解维权渠道,把维权意识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结合起来。

(五)景点当地居民

在进行旅游开发规划时,要吸收景点当地居民参与,保证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旅游开发后社会、文化的改变状况。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切实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文化修养,让他们感到满意,才能形成良性的社会基础和人文环境,实现目的地的经济效益[6,7]。只有景点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以保证,才能使他们提供旅游服务和商品时,能够以诚为本、杜绝欺诈。

篇8

1 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整合”

改革开放20年来,旅游产业在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回过头来可以发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付出了巨额的行业成本和社会成本。旅游产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而新开始的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整合”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旅游资源的内涵不清楚,旅游资源缺乏其稳定性,因而也就不清楚内涵所赋予的特殊范畴;(2)一定时期内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存量不清楚。旅游资源是一个以社会变化为特征的动态速变系统,也同样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存量是不可以通过静态的旅游资源普查来简单加以确定的;(3)在技术上,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不清楚,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不清楚。正因为如此,哪些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哪些地区可以使旅游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些问题正是捆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旅游产业发展走弯路和支付巨大机会成本的原因所在;(4)旅游资源的外在性尤为突出。由于在旅游发展商进入旅游行业时,对旅游资源的经营权未实施市场配置体系,旅游开发商获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成本几乎为零,旅游开发商关心的只是景点建设的直接成本,而很少关心旅游资源本身的命运,旅游资源管理中缺乏将成本内在化的经营机制,从而导致旅游景点、景区不断被破坏的经营现状。因此,要解决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效率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外在性、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适度速率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适度规模。

国内在旅游产业配置规模问题的研究中,早期曾提出过“旅游产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影响很多人,对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现阶段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旅游产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旅游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旅游行业低效率和投资失控已经是全国各个地区旅游产业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也表现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偏离现象,深刻揭示出了旅游产业早期发展阶段已经结束,正步入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阶段。界定区域经济总量中旅游产业相匹配的产业规模与结构优化等是旅游产业配置的投资控制依据。

作为投资规模的主题研究,在国内外很多,但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发展规模的研究和相应研究成果则很少。一是因为旅游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产业研究成果少而且分散:二是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在早期形成了“适度超前发展”的共同认识,而这一认识又一直支配旅游决策;三是旅游产业的高效益时代已经结束,近几年旅游产业发展表现出的投资失控,规模盲目扩张等问题,揭示了现阶段旅游产业超前发展战略的不足和弊病。实践在呼唤旅游产业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阶段的到来,旅游产业呼唤合理的匹配的产业规模配置。

2 旅游产业增长与产业规模阶段

旅游产业增长是在时间尺度上的产业资本存量的不断扩张过程。旅游产业的增长在产业技术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旅游环境容量等产业增长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时间尺度内以阻尼因子影响旅游产业的增长过程,是具有旅游产业增长阈的产业增长模式。旅游产业增长阈是产业技术规模、区域经济水平确定规模和旅游环境容量3个规模中最小的规模,是旅游产业增长阶段划分的依据。旅游产业增长的状态方程可描述为

式中,Si为旅游产业规模资本存量;t0,t……tn-1,tn为时间尺度划分的阶段;Qmax为旅游产业增长阈;ri为旅游产业增长速度(见图1)。

从旅游产业增长过程来看,根据旅游产业规模和对应的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旅游产业的增长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1)旅游产业的起步阶段:对应的行业特征主要有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较小,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小,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内的决策者对旅游产业的主观判断多认为旅游产业是区域内应积极发展的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具有较好的发展预期。同时,旅游产业资本存量增长较快,但行业利润率较低。

(2)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阶段:对应的行业特征主要有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逐步增大,旅游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逐步显露,成为区域产业体系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由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旅游产业的较好投资效益以及超额利润率的存在,使旅游产业成为资本要素的集聚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特征。从理论上讲该阶段旅游产业的行业利润率经历了由最低利润率到最高利润率的连续变动阶段,但跨越旅游产业正常行业利润率阶段的过程是在很短的时段内完成的。

(3)旅游产业的正常利润率阶段:旅游产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旅游产业成熟阶段,突出的特点是旅游产业的利润率由超额利润率存在下降到行业正常利润率阶段,产业规模进入暂时的稳定阶段,旅游产业资本流动达到均衡。旅游行业利润率稳定在一个不会引起产业资本存量大规模变动的幅度内。该阶段旅游产业的竞争以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企业的商誉竞争为主。

(4)旅游产业利润率急剧下降阶段:旅游产业在经历成熟阶段后,伴随旅游地进入旅游产品的衰退阶段,旅游产业的利润率就会急剧下降,旅游产业资本离场较多,不良资本增多,旅游产业规模畏缩,这个过程也是在很短的时段内完成的。决策者如果在行业正常利润阶段能够进行旅游产品调整和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开发新的旅游市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产业的急剧下滑。

3 区域旅游产业适度规模的确定

3.1 市场体系下资本流动形成的阶段性最优规模

依照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流动性偏好和行业正常利润等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区域产业系统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取决于要素在不同行业中的要素边际效率。要素的趋利性流动是要素流动性偏好的具体体现。区域产业体系之间行业利润率的差异决定了资本要素总是由低资本边际效率行业流向高资本边际效率行业,从而导致高资本边际效率行业的阶段性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于阶段性的资本扩张受到市场规模的局限,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使资本进入行业的偏好降低;同时,由于行业利润的下降,各个企业的经营出现大量的盈亏分化,一部分无竞争优势,长期亏损的企业就退出了行业。该行业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到与其他行业相等时,该行业的规模就相对保持其稳定性。

从行业内部的资本扩张来看,资本扩张取决于行业资本边际效率与社会的正常利润水平(当储蓄愿望与投资愿望相等时的均衡状态),当行业资本边际效率大于社会正常利润水平时,行业资本就会进入内部扩张。由此可见,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产业规模的确定取决于产业间的规模增长和行业内部的规模增长。

以人力资本流动模型(The human capital model:Sjaastad, 1962)[1,2]为基础进行投资商投资旅游产业的行为决策分析。该分析是在以旅游投资行为会导致投资利益增加的前提下进行的,导致决策行为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资本流动成本(transactioncosts)(资金获得成本,资本退出原行业的成本和资本进入旅游行业的成本)和投资预期效益(expectednet benefits)。从比较简单的形式进行模型分析,投资的效益是用投资商对未来旅游产业投资期内收益现值的总和来代表的。资本从其他行业投资到旅游行业的主观价值判断方程为

式中,V(t)为资本流动净收益现值和;Wtothers(t)为投资期内预期旅游产业收入;Wothers(t)为投资期内预期其他行业的收入;p为货币的时间价值;Ctrs为资本流动成本。

在只考虑资本流动的经济因素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依据离散选择方法(discrete choice approach),旅游投资商的决策行为受到投资的主观价值判断和非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的影响,这表明旅游投资决策不仅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同时取决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3]。投资的主观价值判断为

Mi= Vi(t)+εi,

式中,Mi为决策判断量;i为旅游产业专项投资;εi是非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对旅游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这个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管理技术(εi1)、区域经济水平与规模(εi2)和阶段性市场波动(εi3),满足于εi=εi1+εi2+εi3。

旅游投资概率(Pi)是以投资决策判断量(Mi)为依据对投资行为的描述,投资概率对经济因素的一阶导数大于0,表明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反馈关系。而对非经济因素的一阶导数的关系则取决于其内部的变动过程。因此,旅游投资概率为

另外,由于旅游行业具有产品供给弹性小的行业特性,旅游资本的属性变化较难,有一部分旅游资本形成后就很难退出旅游行业,这是导致旅游行业易受外部影响,而应变能力较差的原因。因此,区域旅游产业的适度规模是小于产业均衡规模并保持一定行业利润率和行业增长的规模。

3.2 产业规模管理技术(εi1)的修订

旅游管理技术是影响企业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率的重要因素,管理技术是有效组织行业生产要素的非经济因素,管理技术越高,经济要素的市场效率、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就越高,就能够有效节约企业成本和行业成本,增加企业和行业效益,扩大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理论产业规模。但由于现阶段的管理技术发展不完善,使得管理技术的水平与市场最优效率的要求不匹配,从理论上说,管理技术应推进产业效率的提高,但在实践中,因管理的不协调,形成了大量的企业和行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了行业的资本边际效率,缩小了旅游产业的理论规模。在不少旅游地,现阶段表现出的旅游行业效益低下,旅游企业大量亏损,旅游资本的边际效率处在较低的水平,表面上看旅游产业呈现出超适度规模和剩余供给能力,但此格局下仍然有大量投资进入旅游行业,使旅游行业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怪圈。在对此现象的社会经济调查中,投资商的态度揭示出了部分原因。“我投资我就有能力经营好,也有我自己的市场”。仔细分析此观点,原因可能是:(1)旅游投资的主体不明确所致;(2)现阶段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较低所致;(3)未来市场转好的主观预期所致。旅游行业管理技术先进程度通常用产业组织效益来衡定。管理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就作为非经济因素转化为对旅游投资行为的推动因素

其中,Qt为产业组织效益;Rt为产业组织管理收益;Ct为产业组织管理成本。

3.3 区域经济水平与规模(εi2)的修订

区域经济水平和规模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旅游产业规模和区域经济规模增长具有共同的特征。根据乘数原理,旅游投资规模的增长,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的更快增长,而地区经济的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投资的增加(加速数原理)。区域经济规模推动旅游产业规模扩大的原因有3个:(1)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足够的资金;(2)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市场空间;(3)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高效、优质的社会公共品资源。以上3个方面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保证。因此,旅游产业规模必须与区域经济规模和水平相匹配,否则,就会出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超前或滞后的格局,从而影响两者之间的互动响应。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依据区域经济规模与旅游产业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可将旅游地分为旅游产业规模超前和滞后以及基本匹配发展三大类。旅游产业的规模超前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旅游产业比其他产业得到优势发展,以旅游产品的消费为中心,形成投资和消费增长,但由于规模超前呈现出旅游地社会公共品资源少,基础设施差,旅游产业以外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旅游消费中,单纯以观光为目的的游客群体规模大,滞留时间普遍较短,这一类多为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特征的旅游地类型。旅游产业规模滞后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落后于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类旅游地突出地表现出旅游地的生产功能强,而服务功能弱,多为一、二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一类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较大,但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业基本匹配发展地区是指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保障。在此三类旅游地类型中,旅游产业的规模超前会形成旅游产业的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加大,规模滞后则会形成旅游产业的机会成本增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以投资加速数为指标衡定区域经济规模、水平与旅游投资的增长关系。作为旅游产业系统的外生变量,对旅游投资的影响为

At=αf(ΔGNP),

ε= f(At),

式中,At为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加速数份额;α为投资加速数系数。

3.4 阶段性市场波动(εi3)的修订

阶段性市场波动是一定时期旅游产业预期行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它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这种波动可以来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经济的滑坡、产业发展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安定、国际关系等一系列经济或非经济因素。这些因素作用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阶段性波动。阶段性波动是影响旅游产业理论规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导致旅游行业利率下降,从而使与区域经济规模匹配的旅游产业规模下降。在市场波动中,可以通过对预期消费的引入,构造对旅游投资规模的修订。

参考文献

篇9

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

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内涵是:确立新目标,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建立新体制,参照国际惯例,构建海南更新更特的旅游发展和管理体制,为中国旅游业整体转型提供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为游客进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自由;在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全面开放市场,率先实行我国人世的承诺。

2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及运作离不开各个方面专业人才的参与,尤其是旅游专业人才。分析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内涵及目标。可以看出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

2.1旅游规划人才。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到2013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到2018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到2028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

在第一个阶段,海南省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高水平编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实施国际化改造,全面推进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因此,具有专业水准的旅游规划人才不仅可以参与总体规划的编制,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及实施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旅游策划人才。

海南省具有不可替代的热带旅游资源,但如何进行海南省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产品策划、服务策划及旅游节庆活动策划对海南省旅游资源能否国际化非常关键的因素。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研发、设计出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强化旅游精品意识,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在高起点、高水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融观光、度假、会展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强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和开发豪华邮轮旅游、水上活动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体育旅游等精品专项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深度策划、开展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增强旅游产品的国际性影响力。

2.3市场营销人员。

2007年,海南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外国人59万人次,同比增长27%,而同年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万余人次,海南省可招待2500万人次,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营销人员正是针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不同产品进行不同营销方式。

对于海南省来说,主要是巩固港、澳、台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俄罗斯市场,逐步拓展欧洲、澳洲市场。用好用足现有的旅游优惠政策,加快开辟新国际航线,强化海南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提高海南旅游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国际高端游客到海南休闲度假。

2.4旅游管理人才。

国际旅游岛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旅游管理国际化。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要明晰政企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把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力量集中到宏观产业指导上来;要改革和完善各级旅游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旅游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应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尽快建立一批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企业及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为政府当好行业管理的助手。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并使之成为加强行业自律的主体。

2.5旅游服务人才。

要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操作流程,实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人为本,围绕游客的需要,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要创新旅游培训工作思路,着眼于提高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支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旅游服务业行规、法规、操作模式的酒店高级管理人员队伍;结合服务需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国际游客所占的比例也将从目前的不到30%上升到60%,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运营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

3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所需旅游专业人才教学内容

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形势,为其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对海南省旅游专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而作为海南省最重要的旅游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本人认为海南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较高的道德素质。

随着国际游客的比例不断增高,将会对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思想冲击,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道德修养,将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因此,道德修养教育至关重要。道德修养不仅是旅游从业人员行为的准则,而且旅游从业人员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因素和手段,它对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一素质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就无法满足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需要。

3.2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对国际旅游岛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有一个系统的现代认识。除旅游学基本理论外,还应对与旅游密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旅游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可以使旅游从业者准确把握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趋势,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国际旅游岛发展中各种关键性问题。目前海南省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较差,需要进行系统补充。同时,旅游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旅游服务第一线的从业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和考核,这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有非常举足轻重的作用。

3.3宽广的知识面。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止设计旅游一个行业,同时对海南省的各个行业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以旅游为契机,促进海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各个行业的新信息的掌握对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旅游业又是以旅游者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产业,它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特定的复合智能结构要求。

3.4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际旅游岛人才建设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法上的创造力,敢于否定和突破传统或落后的管理模式,能不断创新,改善现有不适应管理模式;理论上的创造力,探讨旅游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学科应用上的创造力,积极大胆地把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最佳途径和最佳效益。

4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针对国际旅游岛对专业人才及培养内容的需要,其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

4.1课堂讲授方式。

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要求,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大多数在室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完成。这种方式可以让从业人员对一个学科的概念、基本理论、架构等有非常系统深入的了解,对于具体实践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如何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培养培训的竞争力也对高校旅游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2课外实践方式。

旅游行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一个行业,仅仅只有室内课堂讲授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必须。目前主要方式就是在酒店、旅行社等地进行真枪实弹地工作,一般采用实习方式,时间大概在半年左右,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锻炼培养和提高效果非常好,这种方式对于国际旅游岛所要求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应急处理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

4.3专业讲座方式。

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时时补充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只有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人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才会有非常快速的了解和敏锐的判断,因此,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邀请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从业者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给学生作讲座,这对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向及扩大知识面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5小结

篇1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但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旅游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旅游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旅游服务系统的特征是相形相应的,可以为旅行社提升竞争能力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将在旅游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大背景下,对旅行社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研究。

一、旅游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一)旅游供应链简介

供应链的概念源于制造业,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经由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1]。供应链管理则是基于有形的产品的流动,企业为寻求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对企业所有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给客户提供最大价值[2]。

旅游供应链是指包括旅游产品供应体系中所有用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此外还包括在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直接向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地其他供应商[3]。

旅游供应链和制造业的供应链同属供应链范畴,有其显著的区分点[4],具体(见表1)。

(二) 旅游供应链的特点

旅行社产品独特的生产过程使得旅游供应链有自身的特点:

1.体验性。旅游产品的体验性是由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与生产、消费的同一性所决定的,游客的旅游过程既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游客的消费过程。对一种旅游产品的评价,需要游客体验、感受之后才能得出。

2.综合性。旅游产品的生产需要众多供应商的配合,旅游产品本质上就是各种功能基础上的集成,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导等的活动费用全部包含在旅游产品的价格中,旅游者需要在旅游之前一次性支付给旅行社。

3.易受影响性。旅行社产品涉及的行业和企业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旅行社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实现。并且,旅游活动的进行依赖游客的参与,旅游的顺利实现受到游客的很大影响。

4.季节性。绝大部分的旅游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旅游供应链的效益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给旅游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的经营带来了难度。

二、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特征

旅行社是旅游业运作的核心。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既直接同游客接触,又联结游、食、住、行、购、娱等供应商,旅行社在旅游信息汇集、旅游流调度、日程安排、资金结算等方面具有优势。旅行社因其地位成为旅游供应链的核心。

旅游服务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供应链与其他行业的供应链相比有其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向性。由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与生产、消费的同一性,使得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游客的消费过程是同步的。

2.短层级性。旅游供应链的结构通常包括四个层级,即住宿、餐饮、交通等基本功能服务供应商、旅行社、分销商和游客。以中国旅游供应链目前的情况来看,旅游供应链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基本功能服务供应商、旅行社和旅游者。这是由于中国旅行社整体上规模较小,竞争能力差和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导致的结果,组团旅行社兼任分销商的职责。

3.动态性。供应链是企业之间的联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加之旅游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旅游供应链内的某些节点企业可能不再符合供应链最优的要求而被淘汰。

4.全员参与性。要保证服务的最终交付,旅游供应链中的供应商、旅行社、分销商甚至游客都必须参与服务的全过程。

三、旅行社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难点

旅行社在旅游供应链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为旅游业实施以旅行社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不容置疑的是旅行社在其自身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克服。

1.旅行社的核心地位尚需确立。目前国内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处于旅游活动组织者的地位,但其统御供应链的作用未能发挥,旅行社对供应商的凝聚力、协同力有限[5]。

2.供应商关系难协调。要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化,是以部分供应商的行为次优化来保证的。如何协调旅行社与景区、酒店、宾馆等供应商的利益关系,成为旅行社管理的难题。

3.旅行社产品质量不易控制。旅行社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再加上导游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游客的多样的个性化需求,使得旅行社产品的质量在管理和控制上存在较大难度。

四、旅行社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

旅行社在旅游供应链中处于盟主地位,对旅游行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供应链的协同理论,结合旅游供应链自身的特点,提出旅行社具体管理对策如下:

1.建立旅游社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实践经验证明,旅行社只有在旅游供应链上拥有强势的核心地位,才能最大限度的集成食、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供应商,促进旅游供应链的整体绩效的提升。提升旅行社的核心能力的途径,应以创造优异旅行社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导向,从旅行社产品创新、旅行社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影响力、吸引力和融合力可从扩大旅行社经营规模,加快集团化进程、承担社会责任、改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展开。

2.寻求供应链协同。旅行社必须协调与食、住、行、游、购、娱等供应商的关系,与之达成多赢共识,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机制,避免短视行为。旅行社可从具体的供应链的信任机制、利益分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并制定供应链的标准业务流程(SOP),实现各项服务无缝对接,为顾客提供快捷、满意的服务。

3.构建协同供应链信息平台。旅行社必须通过EDI、Internet和Intranet等信息手段和相关技术建立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联系,实现相关信息数据实时共享,分布式并行工作[6]。

4.聚焦核心业务。旅行社在运营过程中,集中精力于旅行社产品开发与设计等核心业务,舍弃非核心业务,不仅可以降低自身风险、有效控制成本,而且可使旅行社的运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5.实施旅行社界面管理。在旅游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合作过程中,常常导致界面双方连接、作用的障碍,导致供应链协作的低效率,甚至失败。旅行社可在构建旅游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施界面管理。而界面管理的有效实施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组织之间的“蝶形关系”,形成一种基于共同的愿景、亲密、分享与互信的“金刚石关系”,实现旅游供应链相关企业和部门之间的紧密交流,增进交互性,进而提高供应链内传递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快速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定制,提升旅游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五、结论

打造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旅行社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带动整个旅游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这种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共赢来取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契合了旅游行业管理的实际需求,可使整个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6-62.

[2]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

[3]Richard Tapper.Tourism Supply Chain: Report of a Desk Research Project for the Travel Foundation.

篇11

二、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框架

结合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不可否认,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立足于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创新。

(一)以党政为立足点和核心建立市旅游委员会

旅游委员会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保障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权威性,其中高度集中是该委员会的重要特征,通过这种形式保障结构设置的完善性以及严格性,这种机构形式与其他的管理模式相比,存在自身的特色以及优势,其严格按照我国的管理体制实现不同组织之间的有效区分,保证各个职能部门能够明确各自的职责,采取固定管理实体设置的形式,实现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该委员会的委员单位主要包括委员单位以及常务委员单位,委员单位之中主要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所组成,常务委员单位主要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类职能部门组成,这种形式能够实现稳定的操作以及和谐的发展,保证我国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设置政府的常设职能机构——旅游局

篇12

1.1 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的概念

特许连锁经营是一种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经营手段,以特许经营方式展开的经营组织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张,使企业得到更快的发展。经济型饭店的连锁,是以品牌为旗帜,以共同的服务理念和协作为辅助手段,注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型饭店联合体。经济型饭店比较适合连锁经营,由于饭店规模小,财力有限,发展连锁经营可以使饭店有品牌、客源、管理质量的保证,但又不是依靠自己经验的长期积累,又无须支付太多的费用。经济型饭店受到销售价格的限制,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利润空间极为有限,只有形成数量规模,形成规模优势,才能获得更多利润。

1.2 中国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现状

由于我国带薪假期和“黄金周”制度的实行,推动了国内旅游市场的迅猛增长,并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06年,仅在三个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57亿人次,比2005年增长18.7%,相当于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25.6%;实现旅游收入1514亿元,比2005年增长21.6%,相当于全年国内旅游收入的24.3%。目前,我国经济型饭店与高星级饭店的比例是1∶7,与国外正好相反,经济型饭店的供求缺口是相当大的。不论从产品需求还是行业结构来看,经济型饭店在中国都具有非常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

经济型饭店作为一种消费服务类产品,其生命周期将经历4个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进入我国市场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经济型饭店已经站稳脚跟。从 1997 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诞生至今,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第一大阵营就是全国性的品牌,例如如家、锦江之星等;第二大阵营是一些区域性的品牌如上海的莫泰 168、广州的 7 天、河南的中州快捷等;第三大阵营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如法国雅高的 Ibis和美国的Super 8。

2 中国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2.1 竞争手段单一,缺乏竞争优势

在没有对饭店的营销方案进行充分策划的情况下,经济型饭店多以价格战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价格战最终导致饭店会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偷工减料,以便在低价的情况下赢利,结果使饭店的服务与品质不统一。保证服务品质和节省开支是一对矛盾,成本控制失败后,不是房价抬升就是服务下降,这两种结果都会影响客源。任何产品不能单纯谈论价格的高低,只有性价比高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单店经营和规模化扩张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经济型饭店在经营模式上单打独斗,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水平低,面面俱到,缺乏个性。这种分散的饭店组织结构无法在同一水平与跨国饭店集团相抗衡。

经济型饭店的一个特征是规模化复制和扩张,只有快速的规模化才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目前国内主导型经济酒店如锦江之星、如家快捷、速8等酒店多采取授权加盟、建立直营店和合同化经营方式,因此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和较快的增长。但所有这些是建立在一定品牌优势和出色的经营管理规范基础上的,单店经营和规模化扩张之间存在矛盾在一段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

2.3 行业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由于我国饭店实施涉外管理制度,从而产生了两套基本隔离的饭店行业管理体制――涉外饭店和非涉外饭店。涉外饭店的行业管理归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涉外饭店的行业管理归商业行政管理部门。经济型饭店恰好处于其交叉地带,在行业管理的实际运作中,旅游行业管理又重点是管理高档饭店,商业部行业管理又没有资格、能力去管理普通旅馆以外的经济型饭店。经济型饭店是否涉外或是否实际涉外,也缺乏有效的划分和管理。所以,经济型饭店被涉外制度分割后,实际成为一个行业管理的相对薄弱领域。另外,国家饭店星级评定制度的实施,成为饭店业宏观行业管理的基础性手段和相关饭店管理方法的载体,也促进了涉外饭店的建设、管理、服务、市场的规范。然而,其对于经济型饭店意义却不是很明显,有一半以上的经济型涉外饭店不上星就说明了问题。

2.4 饭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对缺乏

经济型饭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满足不了其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型饭店在人力资源上主要存在管理人员缺乏,员工技术单一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对于刚兴起的经济型饭店,现有的职业经理人都是为高星级饭店培养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在专业的中小饭店管理方面,连教材都很少,但是由于开店速度的加快,加大了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而市场上又缺乏我们需要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改革开放初期,饭店业提供的相对高薪吸引了很多人才加盟,而现在这种优势已经消失。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饭店提供的劳动力成本价值已不如从前,它所能够提供给员工的薪酬,并不足以吸引人才,而选择到经济型饭店就业的人数可能又会低于到高星级饭店的人数。

3 中国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支撑体系的初步构想

3.1 服务质量支撑体系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如何控制好经济型饭店服务质量对于饭店连锁来说尤为重要。由于现阶段经济型饭店整体的硬件装饰、风格和设备设施情况都大同小异,大部分都是精简的装修和舒适的住房,所以经济型饭店的硬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提高经济型饭店的服务质量就成为关键。经济型饭店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支持体系可从质量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培训、标准的执行到标准的检查这些方面展开。

(1)制定严格的服务质量标准。经济型饭店连锁集团应组织专人研究公司品牌的标准以及制定和编写各标准手册。

(2)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培训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和执行到位。饭店连锁各饭店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一般需要采用三级质量控制,员工作为饭店第一级质检员对工作进行质量把关;领班、主管作为第二级检查人员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标准化的全面检查,值班经理进行定量抽查,确保员工的工作达到设定标准;店长和店长助理作为第三级检查人员站在饭店与宾客的立场,每周定量抽查整体把握与控制饭店的质量水平。通过这样的方法,饭店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所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达到对产品质时时控制的目的。

(3)各连锁饭店对标准的执行还需要一定的监督。根据品牌标准和规范饭店连锁运营部门应对饭店的运营质量实施监督检查。目前已经成熟的检查方式主要有:开业检查和季度质量检查。这其中又包括:①总查――管理部门对饭店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②暗访――管理部门指派特定人员假扮顾客,进行询问、观察等,然后把具体情况与店长共同分析解决。

3.2 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1)市场营销管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经济型饭店的营销管理系统是传统营销方式的产物,网络营销还没有实现无缝连接,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形成一个经济型饭店的信息中心。

①实现网络经济型饭店联合。为了抗衡国外经济型饭店集团,我国经济型饭店应该紧密合作,互相提供各类服务,进行技术交流,形成网络饭店,通过网络将各饭店联合起来,形成网上虚拟饭店,达到资源的整合。

②实施顾客奖励计划。顾客奖励计划就是通过销售激励来吸引客源,并制定和实施荣誉宾客奖励计划,推出VIP卡,向宾客赠送旅游纪念品或饭店的优惠券等。此外,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和参加国内外旅游贸易展销会等方式来吸引客源。

(2)绩效考核管理。

建立富有激励性的绩效考核计划是绩效考核管理的重点。经济型饭店应该认识到员工的利益与公司利益同步发展,为充分体现集团“多赢”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使饭店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热情参与增加销售、降低成本、相互合作,充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饭店可以推出“员工利润共享计划”,具体的实施办法是:每财务年度各分店根据财务数据,按照实际完成的GOP(营业毛利)值的一个比率计提各门店员工奖励基金:每财务年度的年底门店根据财务数据,按照实际完成GOP(营业毛利)值超额部分的一个比率进行计提门店经理的奖励基金。

(3)成本控制管理。

保证服务品质和节省开支是一对矛盾,成本控制失败后,不是房价抬升就是服务下降,这两种结果都会影响客源。任何产品不能单纯谈论价格的高低,只有性价比高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本管理重点在于累计差异分析,找出预算和实际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经营管理中饭店的利税水平在一个时间段里基本上可以固定下来,因此,影响收益的可控因素就是运营收入和运营成本。

此外,经济型饭店的理念是提供“有限服务”。即一般的满足顾客的休息即可,其他的如餐饮、娱乐和会议服务等等就最好不要在服务范围内,以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投入。

3.3 政府服务支撑体系

政府应鼓励不同行政区域的经济型连锁饭店集团联合组建跨区域的连锁饭店,同时鼓励同一行政区域内经营内容相近的经济型连锁饭店通过兼并、联合的形式联营。另外应打破目前隔离的饭店行业管理体制,由统一的行业管理行政部门对饭店业进行管理。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要为大型的连锁经济型饭店集团的发展清除体制障碍,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达到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

篇13

市场特征 定位于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尤其是国内消费群体,价格适中,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

服务特征 经济型酒店提供的是相对于中高档饭店的全套服务(Full-service)中的有限服务(Limited-service),主要体现在以提供住宿服务为主。同时有规范化、专业化的酒店服务,如标准化的服务制度和服务流程,这是与现存大量的社会旅馆的本质差别。

组织特征 人员配置非常精简,通常是一人多岗。

经营特征 投资额不高,通常是一二千万人民币的投资,重视设备的简单实用,经营活动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进行。

经济型酒店的含义不仅要从硬件和形式方面,更重要的还要从软件和内容方面来进行界定,目前我国很多对经济型酒店的划分更多的是以设施规模等形式方面为标准,这是不科学的。我国一部分符合经济型酒店的硬件标准的中低档饭店实际上不能称之为经济型酒店,只能被认为符合经济型酒店的改造标准的酒店。

倒七比一的尴尬

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发展不过四五年的时间,上海的锦江之星、新亚之星、北京的中江之旅和广东引入的青年旅舍应该说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型饭店。几年来,它们均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锦江之星的13家的出租率一直高达95%以上,预计6-7年即可收回成本。成立于1999年的中江之旅也是一家从事经济型饭店的公司,通过连锁加盟、委托管理的形式目前管理着在北京天津等地16家饭店。

另外,国外多家著名酒店管理集团在多年观望后,近来也瞄准了中国的经济型连锁旅店。法国雅高集团在天津首先开出了第一家“宜必思”中国店,美国万豪集团也想将两大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引入中国。美国圣达特酒店集团旗下、号称世界最大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的“速八”快手快脚,2004年4月底才宣布进军中国市场,6月就在北京开出了中国第一家连锁店。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真正经济型酒店数量还是太少,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整个酒店的行业结构也极不平衡。在欧美旅游发达城市的酒店业中,经济型酒店包括汽车旅馆、青年旅社的数量与豪华高星级酒店之比约为7比1,而在上海及我国其他大中城市,这个比例却倒了过来,高星级酒店主导着酒店市场,真正的经济型酒店极度缺乏,而大量低星级酒店设施陈旧、管理和服务落后,致使一般游客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住所。

清除发展障碍性因素

产权制度的障碍 据《200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中国现有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92573家,其中属于国有企业的有43851家,占43.37%,属于集体企业的有29432家,占31.79%。可见中国酒店有70%以上是国有或集体性质的体制,而各行各业中的招待所、培训中心、酒店、大厦、宾馆、还保留着事业单位的性质和招待所的一些痕迹。

我国很多符合经济型酒店的改造标准的大多数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而这些饭店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权不够清晰,一部分为了满足部门的利益建立起来的“楼堂馆所”成为了一些部门的附属机构或者职能部门,一部分虽说改制了,但还是新瓶装旧酒,根本谈不上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经济型酒店的经营必须建立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依靠规范管理,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如果产权不清晰,势必造成酒店的服务客体错位。酒店服务的对象不是市场公众,而是部门机构和内部的某个市场,酒店的利益服从于部门的利益,这样,从立项建设、资源配置、功能设置、运作管理、人事管理都不能实现最优化,酒店的经济效益更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如果酒店市场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这样的酒店,将会扰乱整个以市场化运作的市场秩序,表现是酒店之间实行恶性的价格竞争,结果是进一步恶化酒店的生存环境。

行业管理体制的障碍 我国目前酒店行业管理基本上实行的是两套基本隔离的行业管理体制――涉外酒店管理体制和非涉外酒店管理体制。涉外酒店的行业管理归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而非涉外酒店的行业管理属于商业行政管理部门,二者相互隔离。我国现在符合经济型酒店改造标准的饭店包括一部分中低星级的涉外酒店,也包括一些招待所性质的楼堂馆所,在这样的管理体制,行业管理就很难统一协调。同时,在行业管理的实际运作中,旅游行业管理重点是管理高档酒店,商业部行业管理又没有资格、能力去管理普通旅馆以外的经济型酒店,经济型酒店是否是涉外或是否实际涉外,也缺乏有效的划分和管理。所以,经济型酒店被涉外制度分割后,使经济型酒店多年来,实际成为一个行业管理的相对薄弱地带。

市场发展不均衡的障碍 单体的经济型酒店利润空间有限,但能以房间的数量优势和酒店的数量优势获得大量客人,并且它能以会员制方式留住客人,进而在连锁店内部进行客流共享。因此在经营模式上,要发展经济型酒店,需要从单体经营向开放式连锁加盟和特许经营方向转变。

要发展规模化和集团化的经济型酒店,从其生存环境来讲,需要一个相对均衡和统一的大市场环境,市场内不应该存在体制上和制度上的障碍,人才、信息、技术、资金能够自由流通,这样才利于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壮大。就全国来讲,北京、上海、广州的酒店市场在全国来讲发展的最好,但是三者之间发展还是不平衡的,广州和京沪相比无论在酒店的行业结构和经营效益都有不小的差距,广州也成为一个无论高端酒店产品还是中低端的产品都难进入的地方。另外,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发展也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的地区很多酒店在市场、资金、体制和管理意识和沿海地区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经济型酒店以低成本依靠规模化经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如果市场不均衡,势必会影响酒店的拓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