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7例均为2000年1月~2008年1月成人麻疹住院患者,男38例,女29例,年龄18~44岁,平均24.9岁。67例患者均有发热,皮疹,体温38.7~40.5℃,平均39.2℃,热型为稽留热,其中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2例。所有病例均有麻疹抗体IgM阳性,诊断符合《传染病学》中的麻疹诊断标准[1]。
1.2 护理方法
1.2.1 消毒隔离:清洁、安静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病房内要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日间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无屑。出疹期禁止易感人群探视。
1.2.2 一般护理:成人麻疹按照呼吸道护理常规护理。因成人麻疹病例并发症较多,临床中毒症状重,一般入院前3 d给予一级护理,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转为二、三级护理。要根据医嘱情况,密切观察、记录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嘱患者多饮水,避免生冷、干硬、油腻、含刺激性调料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晨起给予0.5%碘伏液含漱餐后30 min含漱4次。
1.2.3 对症护理:高热:对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给予温水擦浴,忌用乙醇擦浴或冷敷,防止毒素内敛;慎重使用退热剂;皮疹:严密观察皮疹新发和消退情况,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涂擦皮肤,避免局部皮肤搔抓,防止感染。
1.2.4 心理护理:成人麻疹病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心理异常:①恐惧心理:部分患者对传染病知识缺乏,对传染病异常恐惧,害怕传染给家人,担心留下后遗症等;②不信任心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麻疹是儿童疾病,不相信医生诊断,怀疑被误诊,以致不配合治疗,尤其是重症病例,随着病情进展,容易引起医疗纠纷;③不在乎心理:认为麻疹是人生的必然经过,不用特殊治疗,可以自愈。临床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主动与患者沟通,积极进行传染病科普知识宣教,增强患者对麻疹的正确认识,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尽量避免和化解医患、护患矛盾。
1.2.5 并发症护理:成人麻疹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处置不当可危及生命。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是及时发现和辅助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手段:①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注意观察并记录咳嗽的性质,痰的色、量及气味,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及时按照医嘱送检痰标本,配合医生开展床上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②急性喉炎:尽量保持病室湿度,患者取半卧位或高枕位。用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湿润、通畅,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药品和器械准备;③肝功能损伤:严密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尿液颜色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恢复情况,嘱患者卧床休息,禁烟酒;④脑炎:成人麻疹合并脑炎病例较少见,但因其临床表现严重,易遗留后遗症,故应加强临床护理观察,对嗜睡、烦躁、头痛病例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早诊断治疗。
2 结果
本组67例成人麻疹入院后经予抗病毒,补液支持治疗,积极进行临床、心理护理,防治并发症等综合处置,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7~25 d,平均11.35 d。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发病率高。近年来,由于麻疹病毒基因的变异和体内抗体滴度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免疫空白点也随之增多,导致成人麻疹病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
由于麻疹病毒致病机理的特殊性,使多数抗病毒药物不能奏效,因此临床护理在麻疹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麻疹病毒对紫外线敏感,保持病房通风和阳光照射可自然杀灭麻疹病毒。对症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是成人麻疹临床护理的主要任务,护理效果直接影响病情恢复。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细致,考虑要全面,要从疾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实施护理计划,既要有所侧重,又不能遗漏环节。
临床护理发现,心理护理在成人麻疹病例护理中具有关键作用。应加强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向患者普及麻疹等传染病防治知识,让患者懂得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和转归结果,使患者安心治疗、放心治疗、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3]。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成人麻疹病例病情恢复,减少和消除并发症,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应不断总结护理经验,并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22例,男性患儿有16例,女性患儿有6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4±0.15)岁。给予所有患者入院ELISA法检测之后,所有患儿的麻疹抗体均呈现为阳性,已符合麻疹的诊断标准而确诊是麻疹,再给予所有患者胸片检查后,显示出重症肺炎的症状。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3例患者出现脑水肿,12例患者出现高热症状,并且伴有严重的咳嗽、头痛以及喘息等临床症状。而有19例患者是在第4d的时候出现的皮疹,表现为淡红色,于耳后、额部、发际处最为多见,并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直至手心、足底。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均符合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给予患儿发热护理 由于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通常会出现高热的症状,而如果高热长期不退,就可能会出现惊厥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到患儿生命。出诊期,体温上升可达40℃,所以要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4h/次,必要时测体温1次/h,并采取温水擦浴或温水沐浴以及减少被盖等物理降温措施,并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针对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患儿,必须谨慎的使用退热剂,并且不能使用冷敷,或者是酒精擦浴的方式[1]。通常情况下,经发热护理后,患儿的体温都会逐渐下降,但是为了防止因体温下降过快而影响透疹,应使患儿的体温保持在正常状态。而针对高热持久不退的患儿,必须给予实施药物降温,可以予以外用小剂量的退热剂,或者是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就能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给予患儿降温同时还应让患儿多饮水,按时进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无刺激性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少量多餐。
1.2.2给予呼吸衰竭患儿的护理 ①确保患儿的呼吸道始终保持通畅是实施抢救措施的关键环节。给予患儿行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并定时进行叩背,2h/次。予以口服适量的化痰类药物,3次/d,连续服用5d。同时,为了防止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必须及时予以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给予患儿行雾化吸入配合溴环己胺醇[2]。②吸氧护理:根据患儿的呼吸困难程度,给予相应的面罩吸氧,或者是鼻管给氧。面罩吸氧时的氧流量为5~6.0L/min左右,而鼻管给氧时的氧流量为1. 0~1.8L/min左右。在给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呼吸、心率以及意识、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情况,再对氧流量或给氧方法做出适当调整。
1.2.3给予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 ①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定时查看并记录患儿的瞳孔、意识、血压以及心率等。如果发现患儿出现任何异常,应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治疗。②药物护理。由于强心剂有效的减轻患儿的心脏负荷,因此可以在医师的医嘱下给予适量的强心剂。同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的尿量,确保每小时尿量能够达到20ml。并严密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针对使用洋地黄制剂的患儿,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早搏以及心动过缓等症状。
1.2.3给予休克患儿的护理 针对出现休克症状的患儿,应予以行中凹,观察患儿的回心血量,并及时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补液,合理调整液体速度,使患儿微循环得以改善。同时,给予患儿使用强心剂,以头孢哌酮联合葡萄糖注射液行静脉注射,2次/d。
2 结果
经我院护理人员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实施,有21例(95.45%)患儿已成功治愈出院,有1例(4.55%)患儿因治疗无效后死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传染性。麻疹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等。当患上麻疹后,患儿的皮肤上会长出红色的斑丘疹,颊粘膜上也会出现麻疹粘膜斑,而且麻疹退去后,还有色素遗留沉着,并伴随着糠麸样的脱屑[3]。针对麻疹患儿,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就可能会引起诸如重症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重症肺炎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早期的肺纹理会明显的增多变粗,且在两肺下野的中内带迅速的长出双肺弥漫性网格状斑片状的阴影,给予肺部听诊后会发现湿性的音,且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患儿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
本院将22例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具体病症与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21例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1例患儿因治疗且抢救无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由此可见,给予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综述,针对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率,对患儿的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儿童麻疹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则逐渐增加,且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部症状重,科氏斑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气管炎和肝脏损伤等并发症。2010年3月—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47例成人麻疹病人,经过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16~53岁。病前有明确麻疹接触史者9例,出现麻疹合并症者8例,幼年均没有麻疹发病史。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47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 临床表现
发热(38.9—39.8℃),咳嗽,流涕,打喷嚏,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口腔内可出现麻疹粘膜斑,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密集,粒大,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褪色均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及糠屑样脱皮。
3 护理
3.1病房管理病房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不可太强,防止畏光流泪。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同病种可住同一病房,给予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7 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 天。麻疹病毒对紫外线敏感,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天。做好陪、探视人员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3.2心理护理成人麻疹发病急,临床症状重,加上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传染给家人及出疹后会影响形象。患者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等情绪。护士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的顾虑,得取病人的配合。
3.32高热护理发热期间4~6 h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C,可不予退热处理,以免影响出疹;体温在39。C以上,可给予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冷敷,以免影响透疹;体温40℃以上,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使体温控制在38—38.5。C;出汗后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并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3.4饮食护理病人发热时.消化系统功能减慢,胃纳差,应向患者解释出疹期摄食营养可增强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指导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利于排毒退热,忌食生冷油腻不消化食物及吃鱼、虾等易发的食物。
3.5皮疹的护理估出疹时间、皮疹是否出全透。出疹不透者,应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向患者讲解皮疹出全透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如出疹不透时,可遵医嘱应用中药辅助出疹。出疹期间,患者全身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瘙痒严重者遵医嘱应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指导患者着柔软、宽松衣裤,每日换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可用温水擦洗皮肤,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
3.6眼部护理:光线强烈时室内应挂窗帘,避免强光照射刺激流泪。患者出现目赤、畏光、流泪、视力模糊、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再滴入抗病毒眼液或眼膏,嘱其视绿色植物,戴墨镜,多闭目休息,并给予口服维生素A。
3.7并发症的护理 ①成人麻疹合并肝损害较常见,应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进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及新鲜蔬菜;遵医嘱给予护肝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②合并肺炎者, 评估患者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程度及性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呼吸困难、气促者,给予吸氧;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③合并心肌炎者,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遵医嘱给予强心药、能量合剂。
3.8健康教育宣传麻疹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及警惕性。麻疹流行期间减少易感者和病人的接触,嘱易感者不去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对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人群在接触麻疹患者的2 天内应急接种麻疹疫苗,或对年幼体弱者如接触患者5天内可行被动免疫.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使麻疹病人早日康复。控制麻疹蔓延。
4 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强的传染病,近年来麻疹的发病季节、发病年龄、流行趋势等方面有了一些新变化,成人麻疹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抗体水平的下降,流动人口的增加及麻疹病毒可能变异,故患者麻疹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并发症多,症状较重,但愈后良好,只要在病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对并发症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及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成人麻疹患者均能治愈。
参考文献
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例病例均来源于我院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耳穴贴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性14例,女11例;年龄22-56岁,病程5月~3年。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23-54岁;病程3月~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①突然发作,皮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②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③部分病例伴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④皮肤划痕试验阳性;⑤皮疹经3个月以上或反复间断发作者。
1,3纳入标准病程≥3月;每周至少2次或2天症状发作;纳入前24小时内有发作;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予消风散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西药予氯雷他定(上海仙灵葆雅公司生产)10mg,每晚口服1次。
2,2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同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予消风散加减,每天l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西药予氯雷他定(上海仙灵葆雅公司生产)10mg,每晚口服1次),并在服药同时给予持续耳穴压豆法。取穴:肺、肾上腺、内分泌、神门。操作方法:用75%酒精棉球擦洗全部耳廓皮肤,再用干棉球擦干。将粘有磁珠的小胶布(0.6×0.6cm)对准相应的穴位贴紧,以食指和拇指指腹相对按压,两耳交替。嘱患者每日按压4-6次,每次5~10min。隔天1次,2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
2,3护理措施
2,3,1一般护理: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空气清新,清扫时洒湿地面以减少飞尘。嘱患者注意气候变化,特别要避免湿、热的侵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以减少发作。尽量帮助患者追寻发病诱因并去除之,如禁用或禁食某些对机体过敏的药物或食物,避免接触致敏物品,以及积极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等。
2,3,2心理护理: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病情发作时使患者坐卧不安,甚至出现失眠、多疑等,常有心情烦躁、情绪抑郁、感情脆弱等表现,对治疗方法不理解,甚至失去治疗信心,担心会增加新的痛苦。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用耐心和巧妙的言语与患者亲切交谈,解释本病的发病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实回答患者提出的种种疑问,尽量打消其顾虑与不安,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差异,采用因势利导的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3,3饮食护理:嘱患者饮食清淡(低盐低脂)、易消化,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禁食辛辣鱼腥等动风发物,如鱼、虾、蟹、葱、韭、蒜、酒、牛羊肉、公鸡、竹笋等。忌食酸辣、煎炸、酒类、肥甘厚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保持大便通畅。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皮肤病瘾疹的慢性瘾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标准。痊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
3,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15人痊愈,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6人痊愈,总有效率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篇5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是儿科常见的有较强的传染性的疾病,本病主要由呼吸道传染,传染性强,容易流行,以冬春季节发病为主,主要发生在8月~5岁小儿,能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颊黏膜可见柯氏斑及皮肤斑丘疹[1]。从去年至今我市部分地区麻疹爆发流行。本文就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全部麻疹病例均符合《传染病学》的诊断标准)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其中,男184例,女116例,男女比例1.59:1,年龄6个月~9岁,平均年龄2.6岁。
1.2 病例来源:农村患儿202例,占67.3%;城市患儿98例,占32.7%。
1.3 临床表现:300例患儿中均有发热,体温大部分38.1℃~40.1℃,热程3~8天。其中278例,占92.7%的患儿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症状。有麻疹粘膜斑者265例,占88.3%,并发肺炎246例(82%),合并肺炎伴心肌损害189例(占肺炎患儿的76.8%),肝功能损害116例(47.1%)。并发咳嗽者237例,占79%,并发腹泻者141例,占47%
1.4 结果:300例患儿经我院护理人员的积极对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患儿住院时间4~13天,平均6 .6天。
2 基础护理
2.1 隔离与消毒: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我科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减少家属探视。患儿单独病房,一般隔离到出疹后6 d,有并发症者隔离10 d。并应用紫外线消毒,2次/天,40分钟/次,消毒时遮住患儿眼及皮肤。病房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 分钟。病房的温度18~20 ℃、湿度50 %~60 %,光线不宜过强,白天可拉上窗帘,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对于患儿的餐具、洗漱用品要专用,用过的衣物、玩具、被褥要经紫外线消毒1 小时。医护人员要注意戴口罩、洗手等。患儿外出检查时要戴口罩,接触过患者的人员要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停留20 min以上才能接触易感者,避免交叉感染。
2. 2 心理护理:
2.2.1 患儿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自身的病痛,以及对周围环境和各种检查治疗的不适应等因素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温柔的语言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并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合理解释病情,使其消除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2.2 家长心理护理 由于本轮病例患儿大多居住农村,家长对麻疹认识不足,多认为不需治疗,忽视了患儿的病情。对于这种情况应告诉家长,麻疹并发症较多,若能早期诊断,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缩短病程,减少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另外,早期诊断可以早采取隔离措施,对防止麻疹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而居住在县城的患儿家长过于紧张,焦虑于发热持续不退及疹退后色素沉着是否会遗留疤痕等。对于这种情况应告知家长,麻疹是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2周自愈,减轻其恐惧心理,使家长有较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 3 高热护理:麻疹患儿多半有高温,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因此,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体温<39 ℃可不用退热药,多饮开水。每4 h测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体温>39 ℃者,尽量以物理降温为主,可遵医嘱给予小量退热剂,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对于所有患儿除监测体温外,还要观察出疹情况,尤其是出疹时间及出疹顺序以及精神状态、呼吸、咳嗽、面色等情况,警惕麻疹性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如发现患儿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应立即通知医师,协助医师进行处理。患儿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食物中可适当加入虾皮、香菜、葡萄干及芦根水以利于麻疹透出,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少量多餐,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2],疹退后要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
2. 4 五官的护理:麻疹过程中,患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畏光,容易继发感染,常用生理盐水定时清洗患儿双眼,或遵医嘱适当使用眼药水或眼膏,白天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夜间入睡时可涂红霉素眼药膏,防止眼睛继发感染。教育患儿不要用手揉擦双眼,以免造成眼部感染;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每日常规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3次,观察有无口腔黏膜破损情况,不要给予过热或含有刺激性调料的食物,避免对口腔的刺激。进食后用温水漱口,防止继发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此外,还应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2. 5 并发症护理 麻疹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重症麻疹患儿甚至可导致死亡。本轮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短,平均为6 .6天,这与我们合理的护理密切相关。如果患儿合并肺炎,需有效地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是最为有效的方法[3]。如果患儿合并腹泻,应及时取标本送检;遵医嘱指导患儿口服思密达或米雅,保持患儿肛周皮肤清洁,对肛周皮肤发红者局部涂红霉素软膏。如果患儿合并心肌炎,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和保护心肌药物,吸氧,并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的节律和频率的变化,同时控制输液总量和滴速,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发生心力衰竭。如果患儿合并肝损伤,应注意休息,保证其充足睡眠,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红霉素等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并按医嘱给予降酶治疗。2周后,定期复查肝功能。
3 宣传预防
3.1 在麻疹流行季节,需要加强健康宣教,应尽量避免带婴儿带人群密集的场所,室内注意通风、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并避免带婴儿与麻疹病人接触。若已有接触,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提高被动免疫力。
3.2 目前,接种麻疹疫苗仍为现阶段控制和消灭麻疹的最佳手段,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尤其是广大农村婴幼儿及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对预防麻疹的流行有重要意义。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初种,7岁复种,皮下注射0.2ml。易感儿接触麻疹病人后2天内接种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可减轻病情。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者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免疫有效期为3~8周。
4 小结
麻疹是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及时的隔离治疗、悉心合理的护理,对减轻患儿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 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78.
[2] 何娅娜.麻疹患儿辨证施护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 (3B):697.
[3] 胡超芬,郑小莉,钟政武.21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6):810.
作者单位: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
(上接第211页)
多吃水果、粗纤维类蔬菜。避免饱餐而诱发心绞痛。
2.1.11 患者入院72小时后,根据患者病情可将床头抬高75度,适当在床上做自主活动,如翻身、刷牙、洗脸、被动活动四肢等。
2.2 恢复期的护理(7天以后至完全康复)
2.2.1 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向病人解释活动耐力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病情稳定后可下床在室内走动、逐步过渡到由家属搀扶着到室外散步、试着上下一层楼梯等活动。
2.2.2 活动时的监测:活动前必须监测记录患者每分钟脉搏、心率次数、血压、时间。运动时间一般为10至15分钟,运动过程中应监测记录脉搏、心率、血压变化。活动时心率增加10~20次/分为正常反应,心率增加小于10次/分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分,收缩压降低不超过15mmHg为宜,运动时出现胸痛、心悸、气喘、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卧床休息。
2.2.3 健康教育指导:进行预防冠心病知识教育,维持理想体重,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教会患者和家属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常用急救药品的用法,合理安排饮食、生活起居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预防便秘,戒烟戒酒。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早期和急性期,心肌出现缺血和损伤性改变,在急性期护理干预到位,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缩小梗死范围,有利益损伤心肌细胞的修复,同时预防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发生,在恢复期进行康复运动,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预防血栓、便秘、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1.1 诊断标准
符合麻疹的诊断标准[2],排除慢性肝炎,药物性、酒精性因素致肝损害,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近3个月未使用过免疫调节剂。
1.3 临床症状
散发起病,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均有发热和轻重不等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结膜炎病征;斑丘疹典型,疹退后多有脱屑和褐素沉着;并发症以肝脏损害为主,γ-谷酰氨转肽酶(γ-GT)升高明显。
1.4 治疗方法
予抗病毒、抗炎及清热解毒、宣肺透疹中药对症治疗,配合中医辨证施护。
1.5 疗程
12日为1个疗程。
2 结 果
79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3~12日,平均住院时间为5.3日。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达98%。
3 护理措施
3.1 辨证施护
3.1.1 前驱期
证属毒邪犯表,肺卫不宣。治宜辛凉透表,清宣肺卫。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肉类、荤腥,以避免妨碍麻疹病毒外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勿使患者直接吹风;外用透疹药(生麻黄15 g,芫荽子15 g,西河柳15 g,紫浮萍15 g)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熏,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夏季病室宜阴凉,防止受暑热而闭厥,可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以助汗透疹,解毒生津;汤药宜热服。
证属麻毒内传,肺胃热盛。治宜清热解毒,佐以透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禁止直接吹风,防止麻疹病毒闭肺。饮食宜清淡,如稀饭、面条、牛奶、豆浆、蒸蛋等,少量多餐。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多饮开水及热汤。忌荤腥、生冷、辛辣、油腻。皮疹未出齐者,可进食虾皮、芫荽、葡萄干等食物,以助皮疹顺利透出。体温持续在39 ℃以上,全身无汗者,可用温水或芫荽煎水擦拭全身,温湿毛巾敷头部,使其汗微出;疹出不畅时,可用淡豆豉、芫荽适量煎水代茶饮;重症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虚弱肢冷者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气汤。汤药宜温服[3]。
3.1.3 恢复期
证属气阴两虚。治宜养阴益气,清解余邪。适当增加营养的同时 更应注意调整肠胃消化功能。宜多食养阴食品如木耳、百合等,也可用消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避免饮食过量,忌生冷、油腻等物。疹退皮肤瘙痒时,可用九里香煎水擦皮肤以止痒。汤药宜温服[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2 一般护理
3.2.1 情志护理
成人麻疹起病急,临床症状表现重,患者常出现焦虑、急躁情绪,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特点、诊疗原则及预后情况,减轻恐惧心理,告之麻疹自然病程后大多可获终身免疫,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
3.2.2 消毒隔离
患者独居或同病种患者同住一室;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每日通风换气2次,每次30~60 min,避免患者直接吹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室内光线不宜过强;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30 min。隔离期为住院至至出疹后5日,伴有呼吸道并发症时至出疹后10日。
3.2.3 基础护理
3.2.3.1 结膜充血、分泌物多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冼,每日3~4次,予抗生素眼药膏或眼药水外用;如视力模糊、畏光嘱目视绿色植物,戴墨镜,并予维生素A口服。
3.2.3.2 鼻腔分泌物要及时清除;鼻黏膜糜烂时,可涂以1%龙胆紫;口唇或嘴角干裂涂石蜡油或4%硼酸软膏;口腔溃烂用1%~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每日4次。
3.2.3.3 衣被不宜过多过厚,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但要防止受凉;宜有微汗而不宜多汗;疹退脱屑皮肤瘙痒时,要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瘙痒严重者可外搽5%碳酸氢钠溶液或炉甘石制剂止痒,清洁皮肤宜用性质温和的浴液。
3.3 并发症护理
3.3.1 支气管炎的护理
注意观察咳嗽的程度、性质及痰的色、质、量的变化,频咳、痰液黏稠时,除多饮水外,可按医嘱应用止咳、化痰药物;伴气急时,可予低流量吸氧。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有无并发肺炎、心力衰竭的危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4]。
3.3.2 肝功能损害的护理
注意休息;禁烟酒,饮食宜清淡流质或软食,忌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遵医嘱服药及应用护肝药物,禁用对肝脏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3.3.3 心肌炎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心率与心律的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记录尿量;如心悸、胸闷及时告知医生并遵医嘱用药,予吸氧。
3.3.4 胃肠道并发症的护理
呕吐要及时清理呕吐物,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止呕;腹泻时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性质及量的变化,加强肛周皮肤护理,便后用温水洗净、抹干,再涂以鞣酸软膏,防止肛周皮肤糜烂;注意补充足量的水分。
4 体 会
通过针对成人麻疹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分期辨证,做好正确的中医辨证施护和并发症的护理、情志护理、基础护理,并配合健康宣教,消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篇7
治疗方法:本组156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补充维生素尤其维生素A、维生素D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基础护理:①隔离处理:患儿入院后安排单间病房,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直至出疹后10天;保证室内通风良好,每天定时进行通风;采用消毒液对地面进行擦拭,病房内有空气消毒机每天对房间进行2次消毒,患儿日常用品应严格控制,专人专用,加强消毒处理;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需要佩戴手套、口罩,加强无菌操作;加强病房探视管理,减少家长探视,预防传染。②补充营养和水分:麻疹合并肺炎由于发热症状,会导致营养和水分消耗较大,需要及时进行补充。能进食者鼓励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以高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无法进食者静脉补充液体及营养素。恢复饮食后以米汤、牛乳、果汁和果汁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鼓励患儿多饮水,利于清热解毒和透疹止眼泪及呕吐物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对患儿口腔麻疹消退情况加强观察,对口腔有无黄色分泌物、扁桃体红肿和口腔溃疡等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擦拭口腔。⑤吸痰护理:指导患儿采取正确以利于肺的扩张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指导有效的咳嗽及拍背方法,患儿沐舒坦加生理盐水雾化后进行翻身拍背5分钟,通过振动促进痰液脱落排出,再予吸痰;对痰多黏稠者且无哮喘病史患儿沐舒坦雾化10分钟后,再用3%氯化钠雾化后有效拍背5分钟,拍背时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呈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先拍一侧,变换后再同法拍对侧;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促使肺泡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借助重力和震动作用排出,吸痰由浅入深,操作动作要轻柔、迅速,减少对患儿呼吸道损伤;吸痰时导管缓慢旋转,缓慢提出。⑥呼吸机护理:本组4例呼吸机治疗患儿,有3例鼻塞式CPAP进行正压通气;保证出气温度30~37℃,提高患儿舒适度;1例使用气管插管进行有效机械通气,对上呼吸机患儿进行吸痰操作时,需要2名护理人员配合操作,吸痰前2~5分钟给予高浓度吸氧,氧浓度可设置为100%,或较常规浓度高出10%~20%;吸痰前首先进行雾化吸入5分钟及翻身扣背促进排痰;吸痰过程中加强对患儿面色和生命体征观察,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连接呼吸机,给予高流量、高浓度吸氧,待血氧饱和度回升之后再将氧浓度降低至吸痰前水平;吸痰一般2小时进行1次,痰液较多的患儿可以适当缩短。本组4例上呼吸机患儿有3例顺利完成治疗,1例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健康教育:对患儿家长加强麻疹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其对麻疹的基本认识;对麻疹的传播途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要求患儿家长掌握必要的预防措施;讲解麻疹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对高热护理、皮肤五官和呼吸道护理等重点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患儿家属对医护操作理解和支持,并在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
心理护理:麻疹患儿住院需要单间隔离,合并肺炎病情较重,家长求医心切,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紧张、急躁、恐惧等不良心理,需要加强心理护理。护士要做到耐心、细致和理解,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沟通关系;使其了解治疗和护理操作的原理和必要性,积极参与日常护理,协助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结合患儿心理特点,为其营造一个温馨、安静、童趣的病房环境,消除其由于疾病产生的心理紧张,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加强护理操作的预先告知服务,如对为何不能强行处理高热,为何需要长时间进行隔离等操作进行详细解释,告知高热处理的原则以及长时间隔离以预防麻疹传染的必要性,指出并非病情恶化表现,及时地向家长报告患儿病情发展情况,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属的焦急心理。
病情观察:小儿肺炎的并发症较多,且患儿年龄小,主诉能力较差,增加了发生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对患儿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加强观察:①体温、呼吸、咳痰的变化观察:每隔4小时进行1次体温测量,对于高热者2小时测1次;对出疹期持续高热患儿重点加强观察,及时进行温水擦浴等降温处理;患儿出疹期皮肤瘙痒,可采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擦拭,退疹后皮肤干燥者可涂适量油,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出现体温升高、皮疹突然隐退或增多、呼吸加快或咳嗽加重等,应首先考虑是否为重症肺炎并发。②心率观察:对患儿心率加强观察,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心脏负荷过大;对出现面色苍 白、烦躁不安、气急发绀和心率测量>160次/分的患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严格控制强心药物使用,加强用药前后的心率测量。③皮疹的观察:注意观察皮疹的色泽,分布、增多和隐退情况;鲜红色,以及手心足底和鼻尖均有分布的出疹,表明预后良好;暗红色,突然增多或隐退,表明具有并发肺炎等严重的可能;皮疹出血、皮疹进行性增多并呈片状发展、皮疹发黑等均表明病情加重;出疹停止,色褪,伴有青紫和呼吸困难患者,表明肺炎病情恶化,应及时进行抢救护理[4]。
终末消毒:患儿出院后需要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措施包括:开窗通风,对病房内空气进行自然净化;关闭门窗,采用紫外线杀菌灯及热阴极等进行照射消毒,时间>30分钟,完成后开窗通风;采用甲醛对室内空气进行熏蒸,持续2小时以上;采用过氧乙酸对墙面、地面等进行喷洒消毒;对于床单被套等,可采用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对患儿的玩具、衣物、奶瓶、被褥等进行消毒,采用10%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阳光暴晒。
结 果
本组156例患儿经积极治疗和护理之后,155例痊愈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死亡。
讨 论
肺炎是小儿麻疹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一定的病死率,对患儿威胁较大,需要加强护理。通过本次研究认为,通过加强隔离、补充营养水分、高热处理、皮肤和五官护理以及呼吸道护理等基础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和病情观察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促进患儿痊愈。
参考文献
篇8
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麻疹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以上可发病,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冬春季为多,全年均可发生。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5岁,近年由于人口流动和免疫空白,青少年和成人发病已有上升。6个月内的婴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很少发病,故接种麻疹疫苗从8个月开始。由于接种麻疹疫苗获得免疫力,使麻疹流行的强度减弱,造成发病年龄后移。近年来,出生2~3个月的婴儿发病逐渐上升,与其母体体内麻疹抗体水平下降有关。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免疫空白点亦造成局部麻疹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人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一巨核细胞系统吞噬,并在此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出现高热和皮疹。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是一种全身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
【护理评估】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又有与麻疹病人的接触史,要引起警惕;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做出判断;了解不同年龄段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必要的帮助。
【主要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麻疹病毒感染造成毒血症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皮疹,与皮肤血管受损有关。
3.有液体不足的危险 与发热及摄人量减少有关。
4.气体交换受损 与并发支气管肺炎、喉炎有关。
5.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增加、黏稠不易咳出有关。
【主要护理措施】
1.呼吸道隔离。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室温不可过高,18~20℃,湿度55%~60%,光线不宜过强,白天可拉上窗帘,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
2.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热期,患者感疲乏无力,直至疹退咳止。
3.饮食一般无忌口,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疹退后要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防止角膜混浊、软化、穿孔。多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以利毒素的排泄。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神志和皮疹的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如出疹不透要及时报告医生,加服“五粒回春丹”透疹。
5.高热护理,出疹期高热应以小剂量药物降温或温湿敷,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
6.注意口腔卫生,加强鼻、眼的护理,避免继发感染,婴儿多喂白开水,较大患儿用清水漱口。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的分泌物,保持清洁。日问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夜间入睡时可涂红霉素眼药膏,防止眼睛继发感染。
【健康教育】
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群众多的公共场所。冬春季节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3.保护易感人群对没有抵抗力的人群进行预防注射。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初种,7岁复种,皮下注射0.2ml。易感儿接触麻疹病人后2天内接种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可减轻病情。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者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免疫有效期为3~8周。
4.做好家庭隔离麻疹患者如果没有并发症,可在家休息,一旦出现并发症或麻疹症状重者应住院治疗。
参 考 文 献
[1]GB 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95.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病人中,年龄22~26岁,产后2~8天发病,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发热后3~4天开始出疹,顺序为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背、腹、四肢、手足。发热消退后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2例口腔颊粘膜可见科普利克斑。其中2例伴有腹泻,1例并发支气管肺炎、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
2 护 理
2.1 消毒隔离
按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1]。做好疫情报告。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温18~22℃,湿度50%~60%。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电子空气消毒器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减少人员探视。
2.2 心理护理
产妇患了麻疹后,由于需隔离治疗,母婴分离,担心新生儿健康等,往往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进行心理安慰,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3 症状护理
2.3.1 高热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高热者应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指导病人多喝温开水>3000ml/日。可使用冰袋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忌用酒精擦浴和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透疹。热退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清洁衣物,被褥,避免受凉。
2.3.2 皮疹护理
每日观察皮疹的部位、颜色,有无瘙痒,有无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咳嗽。观察皮疹消退的顺序,皮疹消退时常伴糠麸样脱屑,要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指甲,早晚用温水擦身。
2.3.3 五官的护理
保持眼部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洗眼部3~4次,病室通风安静,光线柔和。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每日3~4次。做好口腔护理,每天2次,晨起、餐后、睡前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破损,如有溃疡者可用西瓜霜喷剂涂于患处。
2.3.4 消化道症状护理 观察皮肤弹性及温湿度变化。观察大便的量、颜色和性状,有无腹痛等伴随症状。注意尿量变化,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生。保持肛周皮肤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擦洗,可涂5%鞣酸软膏保护。
2.3.5 呼吸道症状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痰,必要时吸痰。可用生理盐水10ml+盐酸氨溴索30mg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分泌物排出。
2.4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降温和出疹。经常更换饮食品种,必要时经静脉补充液体和营养。
2.5 产科护理
2.5.1 观察恶露的量,颜色和气味,检查子宫复旧情况。保持会清洁,会阴护理2次/日,会阴有伤口时卧于健侧。预防产后感染等。
2.5.2 乳房护理
保持乳房清洁,干燥,经常擦洗,及时挤出乳汁,避免患者因奶胀引起不适及影响母乳喂养。
2.6 并发症的护理
2.6.1 并发支气管肺炎的护理
严密观察痰液的量、颜色和性状,及时送检痰标本。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有效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有胸闷、呼吸困难时取半卧位,并于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控制输液速度,加强巡视,防止肺水肿和心衰的发生。
2.6.2 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护理
严密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尿液颜色,有无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少渣饮食,定期检查肝功能,遵医嘱给予护肝,降酶药物。
2.6.3 合并心肌损害的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测呼吸、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防止发生心衰。
3 体会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4月共收治成人麻疹8例,所有病人均符合《传染病学》第5版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15-38岁,平均年龄285岁。有麻疹疫苗接种史4例,接种史不详3例,未接种患者1例。住院时间最短为5天,最长为14天,平均天数为85天。
12 临床症状
121 发热 所有患者均有发热,6例患者体温为380-390℃,2例患者体温大于40℃。
122 上呼吸道炎症 8例患者均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症状,1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高热不退。2例患者摄胸片提示肺部感染,肺部听诊有细湿罗音。3例患者出现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及眼睑水肿。
123 麻疹粘膜斑 7例患者出现麻疹黏膜斑,2-4天消退。
124 皮疹 所有患者均在出疹后2-4天按一定的顺序出现充血性斑丘疹,首发部位为耳后、发际、颈部,接着为躯干、四肢,最后到手心、脚掌,皮疹间皮肤正常,皮疹消退后可出现糠麸样脱屑及色素沉着。
125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2例,喉炎2例,心肌炎1例,肝炎2例,脑炎1例。
13 治疗 根据病情抗病毒、抗感染、止咳祛痰、保肝降酶及改善心肌代谢、健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14 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后遗症。
2 护 理
21 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麻疹患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鼻、眼、口、咽及支气管分泌物中,主要通过说话、咳嗽、喷嚏等飞沫传播,所以我们将患者安置于单病种病房,并注好“空气隔离”的警示标识,以防交叉感染。隔离患者至出疹5天,并发肺炎者隔离至出疹后10天,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应观察3周。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每天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或通风一小时,患者的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外出检查时戴口罩。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更换隔离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半小时等标准预防措施,防止医源性传播。
22 一般护理
221 休息与环境 保持病室安静,室内空气清新,光线充足,保持病室温度维持在18-20℃,湿度55-60%左右,单向定期通风[3],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患者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为止,出汗后及时更换舒适衣被,保持干燥。
222 饮食护理 予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富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豆制品、牛奶、蛋类),多食有利于皮疹透出的食物(如虾皮、芫荽、葡萄干等)。食欲不振患者予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中医认为麻疹是热毒蕴于肺脾二经所致。治疗初期,可用宣读发表汤,以利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出疹期,易用清热解毒透疹,可用清热透表汤;恢复期,宜养阴清热,可用消参麦冬汤等[4]。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3升以利于加快毒素的排泄、退热及皮疹的消退。
223 口、眼、耳、鼻的护理 保持患者口腔、眼、耳、鼻的清洁、舒适,嘱患者多饮水,每日用生理盐水和2%硼酸溶液交替漱口,3-4次/日。口唇皲裂者涂润唇膏,口腔内有溃疡者可局部应用西瓜霜喷剂或锡类散,如出现口腔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口唇有疱疹者可局部涂抗病毒软膏,防止继发感染。保持病室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眼部炎性分泌物过多而形成结痂时应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药水或红霉素眼膏,交替使用,每日5-6次,并服用鱼肝油预防干眼症,角膜干燥者禁用红霉素眼膏[5]。防止眼泪或呕吐物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保持鼻腔通畅。
篇1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 FFA)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发出荧光,利用照相机连续拍片,动态观察和记录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及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生理病理改变,对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荧光素钠也会出现一些如恶心、呕吐、荨麻疹、晕厥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现将我院行FFA检查的393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和类型以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4月~2007年12月共完成FFA检查3930例,其中男1935 例,女1995例,年龄7~84岁,平均62.89岁。所有病例均为眼底病或可疑眼底病患者。造影前患者情况:高血压病史350例;心脏病史78例;心情紧张1015例;恐惧感96例;其它药物过敏史(青霉素、磺胺等)26例。
1.2 方法 ①造影前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造影工作,同时予口服异丙嗪25mg,维生素B6 20mg。②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在20/12kPa以下,心脏病史者近期无发作。③全部病例经0.5%托吡卡胺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瞳孔扩至7~8mm,从肘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射过敏试验液(20%荧光素钠注射液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观察5min无不良反应后在同一部位快速注射(4~6s内)20%荧光素钠注射液3ml,小儿剂量按15~30mg/kg注射。④观察造影过程中及结束后30min内所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和类型。⑤不良反应判断:据Yannuzzi分类法[2]。轻度:恶心、呕吐、喷嚏、瘙痒等;中度:荨麻疹、晕厥、血栓性静脉炎、发热、局部组织坏死等;重度:累及心脏、呼吸和神经系统;死亡:注射后24h内出现症状,48h内死亡应归因于静脉内荧光素注射。
2 结果
3930例发生不良反应185例,占4.71%。其中,一过性恶心伴胸闷123例,占总例数的3.13%;恶心、呕吐40例,占1.02%;荨麻疹13例,占0.33%;晕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闷2例,占0.05%;过敏性休克1例,占0.03%。在不良反应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6例;心脏病史7例;心情紧张45例;恐惧感5例;其他药物过敏史1例。
所有病例均在20%荧光素钠注射完毕后20s~1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min内137例,1~5min 29例,5min以上19例。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后5min发生。
3 讨论
FFA是诊断眼底病的主要手段,荧光素钠因不参与肌体代谢和分解,具有无毒无害等优点而被选作FFA静脉内注射染料,进入人体后,大约60%与血浆蛋白结合,15%左右与红细胞结合,其余呈游离状态,最后经肝、肾排出体外[3]。尽管如此,但仍有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荧光素钠的不良反应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从造影前皮肤划痕试验、皮内试验、凝集试验到目前静脉稀释注射试验及口服抗过敏药和止吐药等均不能预知注射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4]。
在FFA不良反应中,梁树今等[5]报道发生率为1%~15%,本组为4.71%,与单志明[6]报道的4.1%大致相近。本组不良反应中,除1例发生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及3例晕厥和5例重度荨麻疹经药物治疗处理外,另有176例轻、中度反应未予任何药物治疗,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以促进体内荧光素钠的排除。观察30min后症状消失,体征消退。而造影检查前有心情紧张、恐惧、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和其他药物过敏史者发生反应74例,占40.00%,其中,心情紧张所致45例,占24.32%。其原因可能是病人过度紧张、药物注射速度过快及静脉注射疼痛刺激后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之故[4]。如既往有其他药物过敏反应者,应列为FFA的相对禁忌证,但在本组有其它药物过敏史的26例中,只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占3.85%,且仅为轻度反应。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既往有其他药物过敏者,也同样可以接受FFA检查。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除1例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外,其余均为轻、中度反应,如何配合医生顺利完成FFA,护理干预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认为以下护理措施很重要。
造影前护理:①造影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特别是造影剂过敏史。对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体质者慎做造影检查,如血压≥20/12kPa需降压治疗,符合要求后方能造影。②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时用0.5%托吡卡胺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并告知患者散瞳后会出现视物模糊、怕光等现象,约5h左右瞳孔缩回后可恢复。如眼压偏高要告知医生,待医生查看前房后再定是否散瞳。③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完成造影工作。④造影前口服异丙嗪、维生素B6,可防止或减轻不良反应。⑤准备抢救药品及器材,确保医疗安全。
造影中护理:①缓慢静脉注射试验液(2min内),并观察5min,患者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其年龄、性别、体重等个体化调整20%荧光素钠的静脉注射速度,对年老体弱者可由正常的4~6s延长至8~10s,既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又不影响检查结果。②注意密切观察病人,并不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造影后护理:①交待患者造影后全身皮肤、眼球结膜可出现一过性黄染,6~12h逐渐消退,同时,尿液呈明显黄色,一般持续24~36h[3]。嘱患者不要惊慌,要多饮水,以促进排泄。②如注射部位出现荧光素钠渗漏,疼痛严重者可冷敷,24h后改热敷或硫酸镁湿热敷。③检查结束后留观30min,无不良反应再离开。
一般不良反应的护理: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无须特殊处理。恶心者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精神放松,休息片刻症状自行缓解。呕吐轻者暂停拍片,较重者可考虑肌肉注射胃复安。头晕、出汗较多者平卧,饮温开水。出现严重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可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或肌注。
综上所述,尽管FFA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检查过程不进行严密的观察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抢救时机,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向方,张雷.荧光素钠静脉注射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3):220.
[2] 刘轶凡. 荧光血管造影并发症调查[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7,11:292.
[3]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6.
篇12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多见,是由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等感染机体后,其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释放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的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使体温升高而引起发热[1]。因此,发热是疾病的信号,它反映机体病变的存在和暗示病情的演变过程,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可作为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参考资料。
2 热型
依据热度的高低,可分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和过高热(41℃以上)四种,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体温每升高1℃,心率即增加7~14次/min,耗氧量增加7%,而下降1℃,可减少耗氧量6%,寒战可使患者代谢率增加300%~400%[2],高热可使脑皮质过度兴奋,小儿体温41℃以上可出现烦躁、高热惊厥,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可致婴儿腹泻脱水。持续发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功能降低,不利于恢复健康。但有时发热与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幼儿急疹”患儿体温高达40℃,而一般状态比较好。“麻疹”患儿出疹期,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处理,对体温过高超过39℃以上或有高热惊厥史的婴幼儿,可酌情适当退热。实际上当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时,降温不能促进康复,强行解热并不意味疾病已消退,效果往往不持久。相反疾病一经确诊,治疗奏效,则热度不解自退,若急于强行解热,则由于干扰了热程,失去诊断上的参考价值,有害无益。
因此,在没有明确诊断前或已明确诊断而正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何种降温措施,对疾病的诊断及疾病的康复是极为重要的。
3 常用降温方法
①药物降温:应用退热药,一般用于估计高热时间不会长的,如:感冒、输液反应、局部急性炎症等。婴幼儿患者剂量应偏小,以免体温突然下降,出汗多而导致虚脱;②物理降温:用冷湿敷或冰袋枕头部及将冰袋置于腹股沟处,腋下等。在冷敷降温的同时,如患儿四肢末梢循环不好,手、脚发凉并出现寒战,应及时给予四肢末梢用热水袋保温,降温时出现颤抖,要立即停止冷敷,而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③冷盐水灌肠:用2%冷盐水温度在20℃左右,婴儿约需100~300 ml,儿童约需300~500 ml,按普通灌肠法行之,此方法常用于菌痢患儿。可起祛除肠道积滞,达通肠降温作用;④酒精擦浴:常用于体温上升太使,而应用降温药或冷敷时,不降反而上升的患儿。
4 根据病情选择降温措施
4.1 流行性腮腺炎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当患儿体温超过39℃,伴头痛,可采取降温措施,如:头额部冷敷,或头枕冷水袋、冰袋,温水浴或酒精浴(流脑患儿皮肤出瘀点,瘀斑多者忌用温水浴或酒精浴),对热度较高的患儿可口服或肌肉注射退热药。
4.2 伤寒、副伤寒 当患儿体温稽留阶段时,若不超过40℃一般不做降温处理,因它有独特的热性,在病因尚未控制之前,由于细菌和内毒素的作用,即使使用各种办法降温,高热也是无法控制的,还应注意在发病第三周,此乃溃疡形成期,易造成肠穿孔、肠出血、白细胞减少等,禁止冰盐水灌肠及腹部冷敷。
4.3 麻疹 在透疹期不宜冷敷及使用退热和冬眠药物,因为不利于毒素的排出,影响麻疹透出或并发肺炎,一般在38℃以上出麻疹比较顺利。体温超高热时,可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不可酒精擦浴冷敷。可用温水(30℃)灌肠,当体温突然下降至38℃以下,皮疹颜色转暗,数量减少,疹毒容易归心,病情有转重的可能。因此,在采取降温措施时,要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4.4 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高热见于中毒性菌痢或急性典型菌痢,因容易诱发惊厥,而且有时高热本身是大脑受损的一个表现,故出现高热时应及时处理[2]。可选用一般化学退热药(伴有休克者不用,因出汗会加重病情),温水酒精擦浴,或低温盐水灌肠降温。如病情严重用上速方法降温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则可采用亚冬眠疗法,用氯丙嗪和异丙嗪进行肌肉注射,配合物理降温可较好地控制高热,使体温尽量在短时间内降至38℃左右。单纯将冰袋置于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大动脉表浅处的物理降温,患者多有强烈的冷感,若患儿有寒战、憋气、口唇发绀,肌肉抖动而达不到降温目的,则表示冬眠药量不足,应暂撤冰袋,加用冬眠合剂直至冷敷无反应为止,当体温降至35℃~36℃时,可逐渐撤去冰袋,最后只留头部冰袋,用以保护脑细胞。患儿皮肤细嫩,应特别注意不可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10~20 min观察皮肤及更换冷敷部位一次,防止冻伤。
4.5 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特点是皮肤和黏膜相继出现斑丘疹、水疱疹和结痂。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多为低度和中度发热,重症可见高热。降温措施首先要让孩子多饮水,这样既可以排毒,又有助于降温。如果体温在38℃以下,不必用退热剂。如果患儿持续高热,可用小剂量退热剂,最好应用扑热息痛。近年有报道,水痘患儿应用阿司匹林,有增加瑞氏综合征[3]的发病趋势,所以应该慎重使用。另外,对水痘患儿不宜采用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降温,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引起皮肤感染。
5 护理措施
首先要明确护理诊断,根据护理诊断,施以正确的护理措施,并且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5.1 做好一般护理工作 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婴幼儿高热时,不可包裹过紧,以免影响散热;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温水擦浴,保持衣物干燥,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饮食易消化食物或半流质,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5.2 观察病情 ①定期测体温,观察热型。一般每4 h测1次,如系高热、高热惊厥趋势或其他特殊情况时,须1~2 h测量1次,进行退热处理在1 h后应测体温;②应注意有无新的症状、体征出现,如神志改变、皮疹、呕吐、腹泻等。尤其对诊断不明者更应密切观察;③给予退热处理后,再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若有以上虚脱现象,应给予保暖、饮热水,重者补液;④供给液体及营养,发热患儿多食欲低下、多汗、热量消耗多而摄入不足,应注意给患儿多喝温开水、饮料或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稀饭等,必要时输液[4]。
综上所诉:小儿发热,只是各种各样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痊愈,关键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因此,充分认识传染病的发热机制,做通患儿家长的工作,告知正确降温措施的采用对疾病治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冯天行.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06-07.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7(c)-0132-03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发热、口腔麻疹黏膜斑、结膜炎、流涕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出现肾、肝及心肌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院近年来对成人重型麻疹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0例成人重型麻疹患者,均符合参考文献翻中关于麻疹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存在麻疹的临床症状;②治疗前一个月内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及其他免疫调节剂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器官疾病;②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③合并有精神症状者;④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5例,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为24~55岁,平均年龄为(31.4±6.4)岁;体温为(39.8+2.6)℃;病程为1~7个月,平均病程为(5.4±1.3)个月。对照组55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为21~50岁,平均年龄为(32.6±5.8)岁;体温为(39.6+3.1)℃;病程为1~9个月,平均病程为(5.8±1.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接受基础护理,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成人重型麻疹患者因为皮疹多、病情严重,加上患者担心皮疹会遗留瘢痕影响美观及传染给他人等,容易出现烦躁、情绪不稳、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应同患者进行有效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麻疹的认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②呼吸道隔离护理。在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d,将其安置于单独病房,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湿度与温度,温度应在18℃~20℃的范围内,湿度应为50%~60%左右。注意定期对病房进行湿性清洁,每天以含氯消毒液对地面进行清洁,对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因为患者怕光,应在室内安装深色窗帘,每天以紫外线消毒一次。加强对探视人员及陪护人员的管理,嘱易感者不要接触患者。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详细方法如下
①口腔护理嘱患者每天以2%的苏打水或者生理盐水漱口,3~4次/d,对唇干患者应涂抹甘油或石蜡油,对口腔溃疡者,以冰硼散外敷,进食之后应以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注意观察患者的口腔黏膜是否出现破损,一旦出现,应立刻进行相应处理。
②高热护理患者从出疹开始,往往会出现高热,体温会在39CC以上,且持续不退,护理人员应通过温水擦浴、冷毛巾敷头等方法给患者降温,切忌冷敷或用酒精擦浴,体温过低会影响m疹。对患者的体温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③眼部护理每天以生理盐水洗脸,2~3次/d。清晰之后以阿昔洛韦眼液滴眼治疗,嘱患者闭眼休息。嘱畏光或视力模糊者多视绿色植物,口服维生素A。
④皮疹护理在出疹期间,患者会出现全身燥热症状,部分患者会存在疼痛明显或痒感明显症状,嘱患者切忌用手抓挠,以免感染。护理人员可通过炉甘石洗剂涂抹,能够起到显著的止痒效果,嘱患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1.3 观察指标
①2周后以参考文献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瘙痒症状完全消失,皮损完全消退,2周以后无复发;显效瘙痒症状基本消失,2周后偶有复发;有效瘙痒症状有所缓解,复发次数减少;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小组人数。②以该院自制问卷实施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对患者,总分为100分,根据得分情况分为十分满意得分在85分以上:一般满意得分在60~85分:不满意得分低于60分,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一般满意)/小组人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用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55%.对照组仅仅为76.36%.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铭心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7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8.18%.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