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篇1

多媒体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符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多媒体创造的互动、能动、主动的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加强多媒体对实际教学活动影响性的分析。

1 多媒体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

1.1 丰富了课程资源,激发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将大量的教学素材浓缩进小小的课件中,将课堂内的知识进行一个适当的延伸,以帮助学生最大程度获取更多的知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语言传输为主,但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较短,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长时间枯燥的语言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导致注意力下降,影响课堂质量和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课件内容进行科学精心的编制,使其不仅切合教学内容,而且内容丰富,排版精美。新颖的视频、音乐或唯美奇特的图片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仅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1.2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输。这种知识的建构主要依靠的是学生自身,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弥补了学生知识积累不足的问题,能够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接受新的概念、信息或命题,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同时,由于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依靠的是板书、挂图、口语表述等手段方法,而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难以被语言或图像简单具体化的内容,这些教学重难点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而借助多媒体能够有效地整合与课堂教授内容相关联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可以将静态变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帮助教师带领学生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3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培育学生审美情感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困境在于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课堂的绝对主导者,教师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却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馈,这样的课堂没有活力,学生没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迫使教师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课堂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因为受到自身年龄和人生阅历限制的影响,小学生很难直接将语文教学内容中存在的情感理解透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形成,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等。

2 多媒体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

2.1 形式主义性使用严重

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价值,只是机械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使用而使用。部分教师不分主次,只要是有课就使用多媒体,这不仅浪费了教师宝贵的备课时间,而且也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过度频繁地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甚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2 忽略基本教学手段的价值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本身,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板书、朗读等基本教学手段,板书和朗读等基本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的形象,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多媒体突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更加高效、快捷地理解和学习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信息加工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我们应该将多媒体的使用和语文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再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环境。

篇2

右脑教育起源于亚洲的日本,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七田真博士提出了右脑开发理论,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右脑开发的著作。其他研究者诸如美国的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Thomas.R.Blakeslee)的《右脑与创造》,美国的奈德·赫曼(Ned.Hermann)的《全脑革命》等。右脑开发理论认为:右脑是人类的祖先脑,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右脑是无意识脑,是顿悟灵感等的源泉;右脑是节能脑,能够消耗少量的能量,高效率地工作;右脑是行动脑,控制人类大部分的情绪行为;右脑是创造脑,具有先天的创新性。因此,许多教育机构包括公立学校,甚至是一些社会上的培训学校都将右脑开发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包括小学语文教学。但是在右脑开发理论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哪些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右脑的开发,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对此问题的探讨并不多,本文将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右脑开发关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1.动作游戏教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正处于一生的黄金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促进小学生左边肢体的运动,从而进一步锻炼小学生的右脑。比如:(1)角色模仿或扮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故事性和戏剧性很强,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角色模仿或扮演。小学生大都喜欢表演,但是要想把各种场景演得尽量生动传神,首先要对所要表演的课文有一定的深入的理解,甚至是一些想象,这有助于小学生对所要表演的课文的把握和理解。因此,进行故事性和戏剧性很强的记叙文或者小说教学、戏剧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模仿或者表演的方法,让小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就可以进行角色扮演。(2)编写课本剧并表演。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一些人物形象特别鲜明的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根据课文的一些情节进行改编,排练成生动活泼的课本剧进行表演。小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一起讨论,然后将要表演的课文语言修改成剧本语言,设计场景,准备道具;然后分配角色,进行排练;最后表演,组织评比。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参照奥斯卡等著名电影奖项设计一些诸如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奖、最佳舞台奖等奖项,并辅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就可以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发展为课本剧表演。在这些角色扮演和课本剧表演活动中,小学语文老师尽量督促小学生有意识地左手和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从而刺激右脑,抑制大脑左半球的活动,促进诸如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直观形象教学

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小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具有抽象思维性质的文字转变成具有形象思维性质的鲜明具体的形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上述目的:(1)插图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插图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词义,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一文中,小学语文教师从网上找一些秦始皇兵马俑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认真地观察这些插图,准确理解兵马俑这个词语的意思,深刻地印到右脑中。(2)绘画法。可让小学生大胆地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绘画。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一文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模仿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自己画插画。(3)形象记忆法。比如教“男”字时,可以说“男人就是有力气在田里干活的人”。(4)多媒体法。多媒体是形象化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还可以模拟或再现一些生活场景,使得左右脑都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男”字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男人在田里劳作的视频,再配以音乐等,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强化教学效果。

三、结语

右脑开发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与学中,小学生正处于大脑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适合通过激发右脑,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小学教学中适宜使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游戏或者方法激活人体的右脑,最大限度地发挥右脑的潜能。通过动作游戏教学、直观形象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右脑,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本文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性探讨还不够深入,囿于篇幅一些具体实践无法附上等,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完善。

篇3

(一)“热闹”课堂中学科基础知识的“冷遇”。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内容和基本原理的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于是,不少课堂上有了形式新颖的情景设置,多种多样的游戏,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看到:学生对案例是否新奇,情境是否有趣,活动方式是否热闹和同学在活动中表现是否精彩更感兴趣,课堂成了表演和猎奇的场所,使本来应该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却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发生了脱节。这种忽略基础,避开不谈知识与技能的基本功训练的教学方法在课改初期相当普遍。

(二)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这对学生持续学有裨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把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而自己由过去教学的“中心”走到教学的“边缘”,甚至完全退出舞台当起了“观众”。结果“自主学习”变成了一种“放任自流”。教师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局限,认为学生的要求神圣不可更改,学生对什么感兴趣,要求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导致整个教学缺乏整体感和系统性,使课堂成为放马场,把自主性学习异化成自流型学习。

(三)“合作学习”中尴尬的“看客”。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采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运用集体智慧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一有问题就得讨论,学生没有问题就讨论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从而使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严重的形式化了。

二、影响语文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定势影响了语文活动教学的开展。

在我国的教育中,历来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在长期的全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绝对的中心。教师的权威至高无上,教师的旨意不容改变。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师生之间没有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探讨科学知识,认为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而学生是接受教师传递真理的人。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存在着绝对权威的教师完全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完全处在教师的控制之中,只能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正是由于这样的师生关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活动教学的开展。

(二)以学生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标准阻碍了语文活动教学的开展。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成绩的高低、中考进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高考上线的人数成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水平的基本标准。在调查中,一位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谈到:“教师尽管对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课改理念有所理解,对语文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也有所认识,但高考的知识点和命题走向使得人们对考试做出一种错误的权利认识,把考试作为评定教师的唯一手段,老师对开展语文活动教学心存顾虑,学生也相应地陷入了孤立地记字词读音、写法、意思的消极状态,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三、开展好语文教学活动的思考

(一) 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人类的具体创造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 而创造的实质就是创新、 独特和与众不同。 一般情况下, 创新能力与人类个性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关系。 可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活动,就必然要求我们支持、 鼓励和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并充分尊重与保护小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发展小学生特有的思维方法。

发展小学生特有的思维方法,是搞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 这是因为学来源于问。只有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带着问题,才能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才能在思考探索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这既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敢于和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提出疑问, 正确帮助他们解决疑问。

(三) 调动兴趣是激活的目的和手段。

篇4

但是,对什么是“活动教学”,怎样进行“活动教学”,还存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的误区,如果不加以澄清和矫正,势必阻碍活动教学的健康开展,降低活动教学应有的作用。所以,本文重点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活动教学”。

2.小学语文中活动教学的误区。

2.1 对“语文活动教学”概念认识的偏差。语文活动教学,是“活动教学”思想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它意在打破教师和学生保持的相对的“授权”关系状态,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外显的、具有操作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使课堂信息不断扩展延伸,同时调动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耳、动口,以外显的活动促内隐的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活动教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外活动,也有别于语文活动课程。语文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

2.2 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中活动安排失调。目前语文活动教学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被动活动,即学生在被告诉、被教导、被演示的情况下被迫参与活动;二是片面活动,没有把内在的观念性活动和外在的物质性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观念活动,忽视甚至排斥学生的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目的的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过分强调外显活动,而忽视内在的观念活动,使二者未能达成统一。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活动整体性的正确认识。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的操作程式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3.1 阐述与呈现材料。语文活动是以某个“点”来进行训练的,教师必须清晰地将语言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材料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也可以是整篇文章;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本外的。总之,是一种有具体语境的语言现象。呈现时,可以让学生看课文或某一片断,也可以用小黑板、投影、录音、计算机等多种手段来呈现。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小学生身心发展尚处于幼稚阶段,背景知识缺乏,不适宜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过深过难的知识。因而,在呈现材料时,应体现“小、易、趣”的原则,目的在于初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而非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有什么重大发现和创造。

3.2 学生阅读领会。阅读是获取和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在材料呈现之后,指导学生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活动教学最基本的活动。面对阅读教材,学生读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读以整体感知,可以精读以深入理解,可以熟读以领悟情感和规律,也可以诵读而重在记背。不管怎样,教师的职责只是“引导”而非“带领”。教师在此阶段的主要职责是:

3.2.1 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在情境创设的方法上,可以用音乐激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以哀婉的旋律唤起学生的悲痛之情;可以是画面展示,如《南京长江大桥》,在画面展示中,具体形象地突现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使学生感悟中国人民的智慧与伟大;可以是语言描绘,如《趵突泉》,教师以满腔热情、绘声绘色的语言,向学生描绘幽静的绿柳、晶莹的泉水,以及小泉眼那一串串似珍珠随水摇曳的小气泡,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描绘,进入特定的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是环境布置、小品演示、课本剧等方法。

3.2.2 保证学生自读的时间。自读就是自由地阅读,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去读。读出情感,读出语言规律。精彩的句段,美妙的篇章,甚至能读得背下来。这当然需要足够的时间。因此,保证学生自读的时间,是阅读活动的先决条件,否则“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就成了空话。

3.3.3 质疑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如何培养学生会疑,这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比如《松鼠的尾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时候,松鼠从一棵大树上往下一跳,轻轻落在一棵小树上。”读了这一句,有两个学生提出:①松鼠是怎样落在小树上的?②松鼠为什么是轻轻地而不是重重地落在小树上的?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出优劣:问题①句中已经直接给出了答案,提得过于简单。问题②就提得较有价值,因为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对松鼠尾巴的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篇5

一、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实际意义

1.以课堂观察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症结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让教师由表及里地发现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真实掌握状况,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上的误区,并以此作为教师教学目标、行为、方式以及环境等进行评价的基础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真正的原因和科学有效的整改策略。

2.以课堂观察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课堂观察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对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是否辩证统一的透彻研究。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观察,可以让教师在不断的挖掘和摸索之中学习,也可以让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成长,以此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以课堂观察改进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果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教师可以直接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情绪、态度等收纳于眼底,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是如何之法、怎样之所,并查找和挖掘出学生在学习时的隐性问题与显性问题,以此为教学活动中多元化评价学生主体提供依据和支撑。

二、小学语文课堂观察后的教学活动反思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无论教学活动中的环节还是细节,无论是教学活动的效果还是结果,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课堂观察的主要内容,都是课堂观察的核心之所。身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课堂观察立足于自身、他人,立足于学生主体,并在学生与教学的综合结果中进行观察后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反思,以此保证教学活动的优化进行,保证教学结果与学生发展的最优化与全面化。

1.审视与总结自身的课堂教学,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语文知识的传承者与沿袭者,教师的教学态度、行为等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语文素养与语言交际能力上的发展与成长步伐的快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时审视自身的语文知识含量与容量,要时时审度自身的课堂教学长度与教学宽度,要时时注重自身的教学语言与教学行为,在自身的内部细节上寻找出处与纰漏,并着力解决主要矛盾、深化突出矛盾、浅化次要矛盾。

2.观察其他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反思他人教学弊端

作为教师,要充分注重和保持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要以教师团体的合作力量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他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在他人的课堂中聆听和发现不一样的教学心声,要以其他语文教师为镜子,以其教学活动中展现的缺点惊醒和提示自己,引以为戒,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避之而获得发展;以其教学活动中展现的优点为学习和效仿,通过整合优化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获得新生。

3.观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实现教与学的同步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活动之中,学生才是活动开展的核心之所,同样学生主体也应成为课堂观察的主体。在小学语文的课堂观察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等内在要素,综合性地评价学生主体,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不仅要确定好观察的目标,还要确定好观察的内容,不仅要观察教学活动的环节,还要观察教学活动的细节,只有全面地观察、透彻地分析,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主体的双重性、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沙卫,姚巍.浅谈课堂观察视角的选择[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5(11).

篇6

一、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竞赛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应该与语文教学相配套,为课堂教学发挥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教学进度同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写字竞赛、朗读竞赛、作文竞赛等,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如针对学生识字学习基础不牢固、错别字偏多的现象,我在每一单元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都组织1—2次的默字竞赛,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的生字正确书写出来,采取这种竞赛的形式,克服以往单纯强化记忆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学生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在学生的眼里,这些生僻字不再是那么难写,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竞赛促进教学的成效。针对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唱读”、感情不丰富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活动,对学生开展分组竞赛,将朗读基础与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竞赛小组,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之间卯足了劲练习朗读技巧,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巩固,整体朗读水平明显提升。为了克服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我通过开展口头作文竞赛、作文片段现场命题竞赛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为深入开展作文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内容后,为了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搜集有关描写祖国各地美丽景色的语段、图片,带到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有的学生找到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资料带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在三年级接触作文教学活动,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的是一些老党员、老,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老同志,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理解,激发自豪之情;有的学生采访了清洁工、白衣天使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敬业奉献楷模,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优秀的品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团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多增加生活积累,为作文教学积淀深厚底蕴。

篇7

一、开展主题活动

课外活动需要开展一项主题活动内容,对提高课外活动效果更加有用。教师需要在开展课外活动之前结合大纲要求,设置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得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通过课外活动,也使得学生增加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每年到母亲节、父亲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感恩活动,感恩母亲、父亲,邀请学生的家长也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与母亲、父亲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和家长之间和谐相处。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内在修养,同时也会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开展竞赛活动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推行,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逐渐被摒弃。但是,并不是说完全删除掉,因为考试还是可以检验一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有些学生可能会对考试没有免疫力,严重的话就会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反感。通过教师开展很多的竞赛活动,不断促使学生认清自身的地位。然后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逐渐开展良性的、友好的竞赛活动。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与其他人员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处理与解决。所以,教师开展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增加课外写实

小学生普遍都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从而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了迎合小学生特殊的性格特点,教师需要更多地探究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自主探索语文教学内容,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外活动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引入课外写生内容,带学生走入大自然当中,感受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通过课外写生,不但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内在素养。

四、加强课外阅读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从很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尤其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定期对课外阅读量的掌握,使得学生习惯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加强了对课外阅读的能力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保障课外阅读的效果,使得教学内容与阅读内容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避免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生的性格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但是,开展课外活动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篇8

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应该与语文教学相配套,为课堂教学发挥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教学进度同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写字竞赛、朗读竞赛、作文竞赛等,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如针对学生识字学习基础不牢固、错别字偏多的现象,我在每一单元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都组织1—2次的默字竞赛,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的生字正确书写出来,采取这种竞赛的形式,克服以往单纯强化记忆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学生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在学生的眼里,这些生僻字不再是那么难写,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竞赛促进教学的成效。针对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唱读”、感情不丰富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活动,对学生开展分组竞赛,将朗读基础与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竞赛小组,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之间卯足了劲练习朗读技巧,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巩固,整体朗读水平明显提升。为了克服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我通过开展口头作文竞赛、作文片段现场命题竞赛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为深入开展作文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内容后,为了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搜集有关描写祖国各地美丽景色的语段、图片,带到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有的学生找到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资料带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在三年级接触作文教学活动,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的是一些老党员、老,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老同志,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理解,激发自豪之情;有的学生采访了清洁工、白衣天使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敬业奉献楷模,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优秀的品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团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多增加生活积累,为作文教学积淀深厚底蕴。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是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倡颇久,但很多学校的素质教育只是形式上的,学生在课余还要参加各类辅导课。当然这一方面是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另一方面也是教育监管部门的监管形式缺乏灵活性,一味以形式为考核重点。二是教学活动过分开放。一些学校在追求素质教育、倡导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时,采取过分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例如笔者走访了某所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该老师由于是县里新引进的储备人才,其教学活动也很新奇。笔者观摩了他所教授的《蟋蟀的住宅》一课,他先通过播放蟋蟀的声音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播放蟋蟀的相关图片及视频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蟋蟀,还举行了一个“蟋蟀对我的启示”的即兴比赛,最后给投票最高的学生奖励了一本《昆虫记》。整堂课停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太过复杂,作为小学四年的学生,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如果要想在这堂课上跟上老师的节奏,需要很大的自控力和自主性。笔者认为,这样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值得大家借鉴,但并非要在一堂课上加入如此多的料,老师备课、教学要花几倍的精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辛苦并非完全适合小学生的个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工具,适当加入一些例如游戏、音乐、舞蹈等有趣的元素,适当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小学生的兴趣广泛、富有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有创造性地位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有体验性的活动,不仅能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其在欢乐中学习,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源自现实生活,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可以说,小学语文课堂是为学生搭建一座联系现实生活与书本的桥梁。通过对《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生命的成长过程;通过对《王冕学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勤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负荆请罪》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心胸宽广、勇于改过精神的伟大……过这些小故事,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让其通过阅读了解更大的世界、更多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整体素质,为其生活及以后的人生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事项

(一)组织形式的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比较灵活和动态化的,并没有固定的场所、人员、教材和实施模式。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效率,但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心智的不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等因素,确保活动能够安全展开,在组织形式上,笔者建议尽量选择在室内活动,其中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较为常用。个人活动,能够让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如在课堂游戏的设置,可以通过公开征集学生的建议,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活动,教师不应过多地介入小组活动中。但是需要教师从旁观察,防止个别独占欲较强的学生不顾规则对活动专断专行,及某些交流能力较差的学生无人搭理,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尽量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

(二)实践活动应当体现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应当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同时,它也不是仅仅服务于哪一类教学的,它应贯穿始终。例如阅读课,阅读是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储备语文知识良好的方式,通过阅读朗诵等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当然,实践活动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还需要结合一些有趣的、接受度好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综合实践活动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这种活动应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工具性,不仅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快乐,更能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启发,让他们对语文更加亲近。简言之,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让语文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生活与未来,让他们在获得良好的知识和情感体验,让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综合实践活动的快乐,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使得他们更愿意去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崔洁. 整合教育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2]徐礼邦.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1.

篇10

一、概念界定

“素读”就是指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全文的内在蕴意,主张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多媒体技术,只用最传统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出朴素的解读。“素读”教学倡导找出散布在作品中的关键词,探索这些词语在作者语言体系中的特殊含义。从语言最小单位―词,到语句,到段落,到作品节奏,逐一加以推敲,最后再把它们组合到一起,最终重新结构整个作品。 简言之,所谓“素读”,是指不追求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的诵读,将所读内容作为永久、终生的记忆,是一个人对于人文素养的原始积累。

“素读”所倡导的基本目标是力求学生专心致志地阅读,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诱导,让学生与文本发生最直接的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换言之,“素读”就是强调本色阅读,强调最原始也是最语文的阅读。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设计的内涵解读研究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策略的选择有利于学生课内和课外的发展。“素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由传统的专制、封闭式的课堂走向开放、合作性的课堂的一种尝试。

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以最大效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西华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胡婕认为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设计做到以下三点。首先,重视教师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素读”教学重视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教师每次备课都必须做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吃透课文,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第二,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为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研究

“素读”追求的是一种本色阅读,力求用本色的阅读设计,养成真实的阅读能力,已达到作者拈花而读者微笑的境界。

为了达到文本“素读”的有效性,华中师范大学教师谢晓艳 老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提出了文本“素读”的四点有效策略:第一,依照场景素读,入境入情;第二,还原时代背景,“素读”文本;第三,学相声捧眼,“素读”文本;第四,多元素读,入境悟情。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陈琴认为“素读”的内容必须是经典作品。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素读”经典课程必须在学校完成,由教师来引导监督,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中为经典“素读”留足空间。

(三)关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设计的课程实施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陈琴老师在《素读经典及课程开展初探》中提出了“素读”的课程实施过程。在她看来,“素读”课程的实施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素读”的内容必须是经典作品;第二,“素读”经典的时间应该安排在课内;第三,“素读”如何做到“素”而不闷,让文本“素读”充满趣味性。

江苏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贾淑涵老师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素读”的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对于文本“素读”的重视与理解程度将是学生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江苏通州市纱场小学陆云峰老师在《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一文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个性,而“素读”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读书法,实施的是一种不刻意追求理解的纯粹的“私塾式”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以它独有的特性有助于我们窥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性特质。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三、研究成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文献数量

据初步统计,2007―2013年期间,发表在期刊报纸上的以“素读”为关键词的文章共32篇,学位论文共18篇,共计50篇。历经7年的文献积淀,相关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明显的研究成果分水岭是以2011年为界。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得知,形成这样的原因是:随着对于目前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现状和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于该课题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与认识。并且与此同时,该教学方法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

(二) 内容分布

2007―2013年间,学者对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有效策略和内涵解读等方面。下面专门就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做详细综述。具体篇数和相关比率参见下表:

四、教学反思与研究趋势

通过对7年来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素读”教学的不断实施,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但是仍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内容局限。现在相关的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多以内涵解读、课程实施和有效策略为研究对象。从这些方面看来,相关的研究颇多。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标准频频颁发,因此应该自足当下,对比其他阅读教学方法,做一些系统的对比研究,从而取前之精华,去前之糟粕,不断指导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并提高其教学水平。

(二)研究深度不够。关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总体来说,研究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在质量方面,表现为调查研究的内容更为具体、细化。 但目前对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于“素读”本身的解读和浅显的课程开展策略,缺乏更加深入的挖掘。

(三)研究角度单一。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如何作为一门艺术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也将是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现在正在经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通过本次文献综述的研究,发现不足,以便为一线教师和学者提出一些建议,促进“素读”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素读”教学[J].语文学刊,2012,(3)

[2][5]陈 琴.“素读”经典及课程开展初探[J],2009(5)

[3]谢晓艳.文本“素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N].阅读 指津,2013(4)

篇11

二、落实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主要着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以及提升,通过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需要更多地渗入素质教育,不能够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因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自身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地研究如何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阶段的学生心理,因而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准备图文并茂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之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活跃课堂氛围,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三、合理分配师资资源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中城乡师资资源差距过大尤为明显,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教学环境较城市也有很大的差距,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小学语文教师在农村地区更是匮乏,直接导致教研水平受影响,因而要进一步地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合理地分配师资资源。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要有所投入,以此保证农村教师的基本生活,从而进一步留住教师,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为农村语文教师提供更好的进步机会,要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以此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定期组织一部分的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进行支教,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到城市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

篇12

如何正确传承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待国学经典已经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学专家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适度地、准确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通过诵读不但可以学到教材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学校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经典作品的诵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家长也觉得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然而,我们需要提醒教师和家长的是,不加x择、盲目地追捧国学经典,是达不到熏陶和感染学生的目的的,因为经典的传承需要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共鸣。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一)经典诵读提升文学素养

诵读经典可以提升学生记忆力和文学功底,在经典诗歌的潜移默化中,领略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诗词语句中的完美意蕴。赫钦斯说过:“一本古典著作是这样的书,在任何时代里都是属于当代的。”所以,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了解名家思想、体会大家风范,即使儿童当时不能完全理解经典诗词的深刻含义,但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文学气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长期的文学阅读,最终一定会使孩子受益匪浅。

(二)经典诵读是与时俱进的象征

主席在2013年的全国思想宣传会议上讲到,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沉淀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的传承人。在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区尤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典诵读是顺应时代潮流,全民重视的活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策略

(一)塑造适合经典诵读的教学氛围

强化校园人文学习氛围,增强国学气息。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塑造人文校园环境。其一,重新定义具有国学气息的校风、校训;其二,开展能调动学生诵读诗歌经典的国学文化宣讲活动。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跟踪考察,然后建立学生诵读学习档案。用来考察不同学生诵读效果的差异,或者不同时间段的诵读情况,再规定时间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到自己进行经典诵读的效果或是不足,而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质量。

(二)经典诵读以教材为主

经过相关领域的专家严格审定编辑的教学素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只有完成了基础的教材学习,才能进行其他方面的提高性训练。教材上的诗词往往是最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诵读和理解的经典。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四句,简单易懂,但寓意深远,经典名家名作,很值得学习。但是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北师大版、粤教版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结合当地特色和本土文化的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讲授欲望。

(三)小学生经典诵读要突出一个“趣”字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忌硬性要求布置任务让孩子死记硬背古代的经典。小学生经典诵读贵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贵在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熏陶。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这些经典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虽然不理解其含义,但是若为他们创设语境,他们会在不经意之间背诵。而这种语境的创设可以分为在家和在校两个部分。在家可以让家长通过音像媒体设备播放经典,让孩子听、看音像媒体,接触、感悟经典,可以由家长给孩子朗读经典让孩子了解经典,也可让家长陪同孩子共同诵读经典,学习经典。在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经典,使学生受到经典熏陶,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在课间或早午读时间讲经典故事,让学生学习经典。这种有意无意的诵读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经典,受到经典的熏陶。

(四)要注意诵读时间和诵读内容安排的合理性

经典诵读要注意合理安排诵读时间和诵读的容量,切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都要注意容量和时间的控制。学习容量不易过大,时间不易过长,要在学生乐于接受的范围。经典诵读可以安排在早读、午读或课前时间,以集体诵读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到校后有事可做,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诵读的氛围。学生在长期的诵读中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经典知识,且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若诵读时间安排不当,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反而起不到良好的作用。

(五)要注意重读轻讲

低年级经典诵读重在诵读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切忌内容的讲授理解和思想的说教。经典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是以美丽的文字去熏陶人、感化人、激励人、启迪人。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感受人性的丰美,感受自然的雄奇,感受诗文、词曲的精妙,在诵读中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眼界视野得到开阔。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少不了教师对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和启迪。但是倘若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经典知识的讲解,对他们进行思想的说教,反倒达不到目标,只会违背经典诵读的初衷。经典著作就如窗子和镜子,诵读经典著作就如透过窗子和镜子,穿越历史的长河,与古之圣者畅谈,与古之贤者对话。思想智慧的火花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被点燃,情感的种子在一次次诵读中被播种。我们进行经典诵读的目的也在学生一次次自主的诵读中得以实现。总而言之,小学生重在环境的影响、习惯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切忌在经典诵读中对他们进行思想说教和内容讲解。能够养成诵读的习惯足已,所以要重朗读轻讲解。

(六)重视课题的有效带动,切实提升实效性

为了有效发挥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对小学阅读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国学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收集,形成具有综合性的课程范本。同时,教师要重视开展和普及国学教育活动方式和手段,形成良好的文化方式和手段,只有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实现预见性,发挥创造性的功能。

四、结语

综上,强化国学经典阅读是时代的呼唤,正确地、合理地、准确地引导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正确的方法,传统的国学经典一定会得到更快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篇13

一、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

在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更重视学生的阅读量。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有利的阅读条件,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的语文老师,不能只是仅仅的把教材的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的视野固定在教材上,这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思想退化,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交流,沟通有阻碍的作用。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在课堂上一味的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多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课外的知识,老师还要给学生留足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体验到阅读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结合教材,开设课外竞赛活动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活动就是为课堂效率服务的。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的吸收,必须通过课外活动才能让学生有效的吸收。所以说,小学的课外活动是为课堂效率服务的,是课堂知识的完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学校鼓励老师组织多样式的教学活动竞赛,并有丰厚的奖励。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写作竞赛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开展这些竞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都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让学生结合教材,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是学生的殿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虽然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但这不一定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学生也许只是体会到了活动中的快乐,并没有掌握知识。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教材设立教活动,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研究,根据教课本,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些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的同时学到知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成就。课改以后的教育更是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更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老师把活动与教学联系在一起,把活动引进了课堂,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老师还求学生做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