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旅游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向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不少乡村社区通过发展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道路。正如许多农民所说,“节日农村游,游客得享受,农民得增收”。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多成绩,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乡村旅游地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如村民之间、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村民与外来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对立情况,有的还引发激烈的冲突。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旅游开发模式不能适应当地情况,不能照顾到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甚至剥夺了他们表达自己利益的权利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强烈反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投资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必须牢固坚持“村民参与”的原则。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的原因分析
从旅游活动内容层面看。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一般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生态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体验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或者形象称之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从上述乡村旅游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在游客进行的乡村旅游活动中,有诸多环节离不开村民的参与。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乡村旅游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首先,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环境,属于乡村集体所有。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发展乡村旅游,势必利用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以及附着在土地资源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村环境,而这无疑会涉及村民的诸多利益,不论何种投资主体开发经营,都必须充分照顾村民的利益;其次,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文化基础乡村人文遗迹、民俗风情,无疑是乡村居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更需要乡村居民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而不能不顾村民意愿,由政府大包大揽或者由公司和个人等其他投资主体单纯为了盈利而恣意开发;最后,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现实基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事关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更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无疑更需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由乡村社区主导进行。因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利用乡村资源进行旅游投资开发,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理应由当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由村民“主导”其事,各级政府和各类公司或个人只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科学开发经营。
从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层面看。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奉行原生态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利益第二,坚决捍卫自然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对当地最优质、最稀缺的文化资源的典藏,追求自然、经济与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凭借,这些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的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建设创造下来的,如古建筑、古工程等;有的则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守护下来的,如自然生态环境,森林景观等;而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经过当地居民世代传承、发展下来的,并由当代人承载着这些传统文化。当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取经济收入,旅游收入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而旅游的发展是依托乡村社区中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和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村民自然明白当地资源环境与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源环境是发展旅游的最重要资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自己经济的命脉。所以,一旦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他们就会自觉地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会积极地传承和弘扬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从旅游软环境层面看。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也有利于形成对待旅游的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当地原著居民态度是乡村旅游地重要的软环境,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景点居民之所以支持和欢迎发展旅游,是因为他们对发展旅游有较好的利益预期。如果发展旅游后,他们不能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也不能从旅游发展中获利,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态度会从正面转向负面,对旅游表现出冷漠和反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将大大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使旅游地获得不好的口碑。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活动,能使之获得旅游带来的利益,感受到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待旅游的态度无疑是正面的。当村民对待旅游持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时,他们对待游客充满热情,愿意与游客进行交流,游客的旅游活动会与村民有着广泛的交流,游客遇到什么问题也易于得到旅游地村民的帮助。旅游体验质量高,会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给旅游地带来良好的口碑。而村民也会从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中获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有助于开阔眼界,提高素质,从而增强建设自己家园的动力和能力。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模式
对于村民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开发与经营,则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表1总结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村民参与的几种模式。由表可知,在各种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模式中,都必须有村民的参与。如果按照是否直接参加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乡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类型有两种,即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是参与到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之中,如接待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向游客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其他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管理和维护、景区内旅游交通服务等。村民可以是自己经营旅游服务(如开办家庭旅馆、向游客出售旅游商品)的形式从事直接参与旅游活动,也可以是在当地的集体、合资、个体旅游企业内从事有关的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间接参与则是不直接参与面向旅游者的服务等活动,而是参与到与旅游有关联的产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产业包括乡村旅游地的种养业和轻工业,涉及到乡村中的耕作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生产、家具生产等多个方面。
表1乡村旅游中村民参与模式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当地乡村社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流对话和协商的机制,使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村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之中,公平地分享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才能够真正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
篇2
0 前言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英语为Agri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在东亚地区,传统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追求。他们把这种追求视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因而,许多国家亦将乡村旅游称为“绿色旅游”。
1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状态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第一种是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他们住在农家,吃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生活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种是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称为“务农旅游”。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其它国家多是无报酬的劳动。而在日本,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参加劳动还要交费。
东欧的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的特点是参与接待的农户均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波兰全国已有由450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另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就曾闻名于世的匈牙利乡村旅游。它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这样高质量的旅游开发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极大,使客流方向、流量自90年代初开始,由欧洲的西部向东部转移。波兰与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指明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内容各有侧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2.2 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2.1 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可以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2.2.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2.2.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依靠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资源,开发观光型、休闲型、文化型、生态型、学习型和名人故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1985年,安徽黄山西递村农民勇开先河自办旅游,掀起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3.1 安徽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3.1.1 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安徽省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还有皖东南的茶乡、竹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3.1.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安徽省南北两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北方多平地而南方多山地丘陵,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加上盛行于安徽省各地乡村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及游春踏青、龙舟竞渡、花鼓戏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这些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1.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安徽省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文房四宝、徽派四雕和盆景、徽州漆器、竹编、芜湖铁画、灵壁磬石、青阳折扇等。
3.1.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
安徽省因其独特的徽州文化而享誉海内外,徽州民居可谓是古今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如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安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古称芍陂的寿县安丰塘,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3.1.5 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
乡村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在安徽省纷纷涌现出的菜花节、西瓜节、采茶节等一批颇具特色的旅游节庆,就是乡村劳作作为旅游项目的一种体现。这些劳作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3.2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力举措
3.2.1 创建乡村旅游行业规范标准
在2006年,安徽省创建了国内首个乡村旅游标准――《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该标准在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线路组织、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强调了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引导与鼓励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突出特色。与此同时,游客在参加乡村旅游时也可以享受到一定标准的服务。
2009年7月,安徽省旅游局编制了《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推进农业生态游、农家乐、农耕文化和农村民俗游等各种业态的乡村旅游形式健康发展。该标准着重对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卫生环保、体验参与、服务质量等都明确了量化指标,对组织管理、文化注入、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3.2.2 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会及乡村旅游摄影大赛
早在2006年,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集团为了响应国家旅游总局推出的“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百万人,安徽乡村游”大型旅游推介会,引导广大江苏游客走进安徽,充分领略江淮大地独具神韵的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实现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举办“江淮晨报杯”安徽乡村旅游摄影大赛,七百多幅作品见证了安徽省乡村风景魅力。
3.2.3 积极组织专家打造全省乡村旅游规划
从2006年12月安徽省第一个县级乡村旅游规划――《休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诞生至今,安徽省旅游局积极会同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多个重点乡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其旅游发展前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的透彻分析,提出积极的发展战略,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2.4 打造12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落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2007年,安徽省旅游部门在全省选择120个村落,依据不同村落的旅游资源、客源或区位优势,打造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
4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道路问题
安徽省某些乡镇的道路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而交通是否畅通无阻,影响着“乡村游”的发展。
4.2 同质化问题严重
安徽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景点遍地开花,但真正有特色的休闲项目并不多,玩来玩去,不外乎钓钓鱼、打打牌、吃吃农家菜,格调单一。乡村旅游亟待不断创新,只有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而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换代。
4.3 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环保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档次不高。随着接待人数的增多,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消防安全隐患增多。部分农家乐大多临河、沟、渠,靠近公铁路,大多没有固定的安保人员,缺乏重点部位的提示性标牌,存在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济东.波兰旅游业奏响田园交响乐[J].中国旅游报,1997,(3):24.
[2]王兵.浅析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误区[J].旅游管理,1997,(34).
[3]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02).
[4]安徽省旅游局.乡村游标准首现安徽――乡村旅游创建设立三个等级[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6813.
[5]张文洲.乡村旅游年:农业大省安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EB/OL].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06331.
篇3
(一)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指在农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自然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以及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二)乡村旅游的开发形式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开放乡村旅游区的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亲自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乡村独具特色的绿色景观,还能给游客带来不同的观光体验。就小韩村来说,每年的固定时间都会开房村内的温室大棚以及各个菜园果园等来供游客采摘等,并收到了很好地娱乐效果。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模式。
2、以农庄或农场为主形成的教育型乡村旅游
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3、民俗文化村类型
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以形成独特的民俗旅游村。
4、康乐型乡村旅游
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场所。这也是目前很多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最多的开发形式。
二、沈阳小韩村乡村旅游景区个案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沈阳小韩村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座落在于洪区光辉乡双树村,紧邻沈彰产业大道,处于规划中的四环快速公路和五环高速之间,由小韩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三亿元开发建设,占地总面积三十二万平方米,分为小韩村蔬菜工厂和温泉会所两大区域。其中蔬菜工厂分为科技展示区、生产示范区、育苗培植区和配套设施区等四个功能区,是中国农科院高新技术转化基地,也是全国第一家现代化蔬菜工厂。度假区中包括温泉、采摘园、种植园等。各个功能区彼此相通,但又各具特色。
(二)小韩村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由于受到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的影响,现在的农村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乡村旅游这个新词的具体意义。而且由于在开发的过程中可能要涉及各个农村家庭的经济利益等等问题,小韩村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动员民众将种了几辈子的土地转让出来用作旅游开发,以及如何让民众转变延续千年的农耕思想,而这些都是开发中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对乡村旅游的人事不足以及观念等落后的因素都会形成乡村旅游的障碍。
2、市场单一、混乱。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如同其他乡村旅游一样,小韩村的乡村旅游在操作过程中,许多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这就导致了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而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品牌意识较弱。小韩村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等方式向外界宣传其旅游产品,没有形成一定的良好品牌,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因为没有良好的品牌,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游客访问率偏低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这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尤为严重的问题。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较大教育宣传力度,转变观念
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型的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小韩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在开发的初期,开发商首先从村干部开始做思想工作,在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再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在得到民众的支持后,小韩村在后续的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国内为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如吸收成都“农家乐”模式中的精华,开展采摘活动,种植活动等。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小韩村乡村旅游管理者应注意最新的旅游趋势,创新旅游项目,新的活动等等,并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持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二)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这些小韩村做的很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小韩村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将它们恰当的结合到旅游开发中,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开放农业种植园,在不同的季节让游客有不同的采摘体验,尤其是对城市旅游者,他们对农村的生活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感,也正式利用这一点,小韩村的乡村旅游开展了亲手种植农作物体验,让那些没有在土地中劳作过的人有了新的对农村的体验,另外他们还组织有当地特色的活动,野外烧烤,篝火晚会,民间游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好的突出了本地的特色。
(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增强品牌意识
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这样的政策领导下,小韩村抓紧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己的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并在宣传上做足了功夫,电视,网络,报纸,各个旅行社等等可以用到的宣传手段全都用上了,印制旅游宣传手册、通过短信平台发送促销信息、与酒店进行合作宣传等等,这些宣传手段得到了很好地效果和回报。在加大宣传促销的同时,小韩村旅游管理团队应当就自己的品牌发展做一些规划,如宣传的同时设计自己的旅游标志、标语,开展更多的活动,对参与员工包括旅游者进行一定的品牌意识的引导。品牌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质量,这将对景区将来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加强培训引导,增加农民收益
篇4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结语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具体而言,有针对地点的,即相对于城市、城镇的旅游体验;有针对文化的,即相对于压力较大的城市文化;有针对生活方式体验的,即以农业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等。本文的乡村旅游概念是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生活方式下的农业文明为本质的旅游产业概念。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邻哈密地区,西接石河子市,南与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是古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行政区之一,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旅游产业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拟在分析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其发展方向并提出促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目前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一)旅游行业整体情况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118个旅游景区(点),分属于35种基本类型,约占全国68种旅游基本类型的51.47%,约占全疆56种旅游基本类型的62.5%,其中,包括国家“A”级景区(点)16家、国家风景名胜区1家(天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l家(奇台硅化木一恐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家(吉木萨尔北庭西大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全州共有旅游星级宾馆25家、农家乐旅游点591家、星级农家乐69家、旅行社3家、旅游门市8家。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有3万余人。2007年,全州旅游收入为17.15亿元,旅游接待人次达505.8万,旅游收入约占全州GDP的4.6%,约占全疆旅游收入的8.9%(2007年全疆旅游收入为192.9亿),旅游收入仅次于乌鲁木齐市,同时旅游收入也连续5年实现了30%以上的增速。据统计,2007年乌昌合计旅游收入达102.15亿,约占当年度全疆旅游收入的50%以上。2008年,昌吉州一共接待旅游人次达476.2万人次,比上年度增长了10.46%;旅游收入为19.0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了31.35%,旅游人次比年初计划超出了1.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出了91万元。
(二)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
1、客户情况。目前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客户主要是昌吉州境内和乌鲁木齐市的客户,中青年人居多。以大学或大专文化程度为主体,企事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居多,主要原因是距离近、交通方便、花费低等,构成当前乡村旅游的基础市场,具体客户区位模式上以城郊型和交通中心型为主。
2、主要模式。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主要模式以农家乐为主,目前形成了一些较有特点、比较成熟的农家乐旅游实体,也形成了一定区域的产业链。主要是乡村度假村和休闲农庄,
3、基础设施。目前昌吉州道路以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改造停车场等措施为主,但属于交通干道的投资明显不足,主要是道路狭窄、路况不好、卫生条件参差不齐,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具体措施,厨房和卫生间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一些服务保障措施,如电视信号、手机信号等不稳定,也影响了一些乡村商务旅游工作的开展。
4、运营管理。农户自身经营和企业开展经营格局同时存在,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很小。新的服务项目同质性强,以服务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工作理念还未形成,相关的专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季节性的旅游管理工作和相关风险管理预案工作还没有开展。
5、管理模式。目前昌吉州各项旅游事业的具体业务均由旅游局开展,法律依据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自治区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等,其从整体上对旅游行业进行管理,针对乡村旅游,包含住宿、游览、交通、餐饮等产业链,存在监管、管理精力分散的情况。
(三)目前的不足
第一,主管部门调控手段和经验不足。主管部门主要调控手段和政策方面的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旅游方面的正式法律,主管部门可以应用的只有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自治区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从管理经验讲,昌吉州旅游局是一个新部门、小部门,面对昌吉州旅游业这一大市场、大产业,没有可以借用的经验和模式,必须要有实践中的摸索,不断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手段、经验的不足,加大了推进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困难。
第二,产业化发展思路和布局还需明确。产业化的本质是对市场、客户的把握,形成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定位,从而形成相应的整套管理架构、基础设施、服务保障、经营模式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模式,最终形成不可复制的昌吉州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目前,昌吉州已编制完成了《乌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游发展总体规划》、《准噶尔大漠旅游总体规划》、《天池景区总体规划》及各县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13部,但还需要进一步详细规划以利于执行。
第三,支持和投入力度欠缺。针对产业硬环境缺乏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针对产业软环境,宏观的产业宣传不足,鼓励引导的乡村旅游模式没有形成;针对产业化进程,缺乏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推广模式;针对具体的产业经营管理,缺乏相关的旅游策划和宣传促销:针对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训、培养、产业扶持工作开展不足。
二、未来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未来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在市场拓展上,要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借“西部大开发战略”、“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有利形势,从战略高度,针对昌吉州乡村旅游,以“乌昌无障碍旅游”的新构想,开展客户细分和拓展工作,瞄准国内、国际市场,从作坊式乡村旅游向产业化乡村旅游模式转化。基础设施投入应以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展,即完备的道路交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产业服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的服务保障条件、乡村服务人才体系建设。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就是产业化。
具体而言,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持续扩大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客户。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以市场为核心。高效地形成产业核心竞争
力。同时,必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工作要在可预期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开展。加快乡村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成熟度。积极深入一线、“走出去、请进来”,加大调研力度、学习先进经验,从整体上完成旅游管理体系建设,营造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以战略眼光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三、促进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在整体旅游产业思路下,其乡村旅游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面对的问题也更多,因此,应该围绕产业化发展这一主线,从政府、主管部门、经营主体三个角度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形成产业化格局。政府部门要做好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作用,比如:通往景区道路建设工作、旅游厕所工程等,2008年共投资4100万,修建可通往景区的道路264公里,2009年昌吉州给各县市安排的46座星级厕所建设任务已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同时,加大政策调控手段。2009年,编制了《昌吉州乡村旅游详细规划》,拟定了《昌吉州农家乐动态管理暂行规定》,为规范乡村旅游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手段。
第二,主管部门积极营建产业化软、硬件环境,积极完成产业化工作。加大昌吉州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工作。例如,2009年开展了“昌吉人游昌吉”活动,制作了《魅力新疆,神奇昌吉》的旅游风光片,举办了第十七届乌洽会,将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向国内外客商进行了推介,扩大昌吉旅游产业影响力。
第三,积极推进经营主体能力建设。加大对经营主体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力度。例如,2009年挂牌成立了昌吉州旅游培训中心,首期培训班主要针对星级农家乐和星级饭店的70名服务人员,同时举办了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选拔出26名优秀选手经过强化训练后,参加了新疆第十届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取得了3个团体第一、1个团体第三的优异成绩,团体成绩居全疆15个地州市之首。
篇6
1、个体经营
以农牧民个人或家庭为单位,适合开发经营旅馆、餐馆、向导、驮运、农副食品、手工艺品等旅游服务项目。投资少、经营灵活,农活与旅游服务可以兼顾,是农牧民开发旅游的行之有效的起步方式。藏民家庭旅馆,既为旅游者提供饮食住宿,又提供牦牛、背夫、向导,是徒步旅游者、背包旅游者不可缺少的服务项目。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经营的改善,有些个体旅游经营户发展成为优秀的个体经营者。江孜县农民顿珠金巴创办“拉孜农民旅馆”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固定资产由17万元增加到400万元。聂拉木县阿顿旅馆年收入13万元,利润7万元。
个体和家庭旅游企业的局限性除了规模小之外,很大程度上经营管理不规范,随意性较强,往往是家族内部人员形成的自然分工。要积极引导个体和家庭旅游企业逐步规范化、企业化,其中一些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向股份合作制转型。
2、股份集资
以乡、村为单位,或若干家庭和个人自愿集资、出劳力,组成产权明确、资产、责任与利益相关联的联合开发、自主经营的旅游景区和企业。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集体的资产。这种体制的开发经营资金较丰厚、人力资源较丰富,适合开发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饭店、度假村、旅游客运公司、农副产品观光和生产基地、手工艺品生产厂家等。昌都地区的曲孜卡温泉度假村投资40万元,修建有50个床位、60个餐位,形成一定的接待规模。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形式,实现了资金、人力和智力的结合,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是引导牧民共同致富的有效形式。这种较大规模的合作制企业,要有责权利结合和制约的规范化管理制度,要有公道的能人管理,必要时聘请有现代经营意识的专职管理人员。
3、“公司+农户”中心城市的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旅行社、饭店)与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的乡村合作,共同开发旅游景点。这种方式把城市旅游企业的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人才与乡村中的景观资源、人力资源和物产资源结合起来,适合开发中型或大型旅游景区和度假村,是城乡结合、旅游支农的一种新形式。中国旅行社与堆龙济庆县东嘎乡桑木村五组合作开发的民俗旅游村,嘎吉林有限公司征用娘热乡土地,建立娘热藏族风情园,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桑木村以原生的村寨农舍、田园风光,民间艺术、民族歌舞的乡村风情吸引城市居民与内地客人。娘热乡民俗旅游点由经过加工的藏民风情园、藏民族手工艺精品园、林卡娱乐园、精品旅游园和藏式婚俗园组成,农牧民参与制作酸奶、糌粑、演出藏戏、提供骑马等服务,建成首家以藏文化为主题、游客可参与的乡村旅游园区,已成为第一个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旅游局倡导的城市饭店、旅行社与农牧村庄对口帮助,传授旅游接待服务技能、支援接待设备、组织城市游客进村,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支农的特点,是统筹城乡旅游互动的一大创造,值得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旅游企业与本地农牧民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利益分割问题。一般来说,外来企业往往把追求最大限度的赢利放在首位,而当地农牧民又往往看重自身的眼前利益。处理好外来企业与当地农牧民的双方利益,包括双方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是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双赢”、长期合作的关键。由于旅游经营与分配的决策权在于外来企业,因此在这方面,外来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从制度上,实行股份制是保证双方的合理利益的有效制度,外来企业以资金入股,当地农牧民以土地和景观资源入股。股权明晰,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有法律保障。
4、政府支助、群众集资
地方政府(或对口省市)出资(或部分出资),修建交通等基础设施,当地农牧民积极参与,筹措部分资金,承包开发或经营旅游项目。2004年全区旅游系统争取到扶贫资金共1000万元,用于资助农牧民办旅游。这种方式在农牧民无力集资开发景区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投入引导性资金,并发动农牧民以出劳力、筹资金、承包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把政府与农牧民的两种积极性结合起来,能迅速起步,快见成效。林芝公众村古生态园的开发就属于这种类型。公众村紧贴八一镇,毗邻川藏公路,境内生态环境优良,名木古树众多。各方集资50万元,开发了“千年核桃王”、“古杨鼎立”、“糌粑喷香”、“鹦鹉叼桑”、“朗玛奇柳”、“杰江柳王”、“核桃绝唱”、“农家乐”等项目。
政府主办、国家投资在开发农牧区旅游的起步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这种靠国家投资的旅游设施和项目如何能良性经营、持续发展是一个难题。如何使新建的旅游项目避免旧式国有、国营企业的弊端,走上市场运作的轨道,需要着手研究对策。否则,既缺乏活力,也难以增值保值。这种主要或部分由国家投资的旅游项目从一开始要按企业方式运作,国家投入的经营性资金部分按国有股折入,民间投入部分也折算为股金,组成股份制公司经营,政府有关部门不直接插手经营。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视具体情况,可继续实行国有控股、参股方式,或适时把国有股出让,转化为社会资本企业。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地域广阔,主要旅游城镇与景区之间距离遥远,各地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乡村旅游不能遍地开花。要因地、因时制宜,典型引导、逐步推进、持续发展。
1、客源市场与服务功能对接
根据的情况,乡村旅游点的目标市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位于国家级或世界级旅游区(线)附近,如定日至珠峰、普兰镇至“神山圣湖”等地的农牧民旅游点,主要面向国内外客源市场,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外的观光、探险或宗教朝觐旅游者,以提供食宿、向导、驮运等服务为主要功能;另一种是中心城镇附近,如拉萨市的娘热乡民俗旅游点、林芝地区公众村古生态园,主要客源和功能是本地城镇居民的休闲娱乐,兼顾外来客人的观光休闲。
2、选址条件
一要贴近中心城镇或旅游主干道,居民和游客较集中;二要依托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点),或生态环境质量高、景观美的农牧村;三要交通条件较好、可进入性较强,通电、通讯条件具备。
3、经营主体
农牧民旅游开发政府应在道路、通电、电讯等基础设施方面提供支持,在开发旅游经营项目上前期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引导资金,但不宜开办纯国有性质的经营性的旅游企业,应该鼓励发展股份、私营、个体经济,有条件的地方开办劳务+股金式的集体经营企业。总之,一定要办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企业,逐步培育农牧民的商品意识、经营观念,避免滋生单纯依赖政府的倾向。
4、管理与服务
旅游、技术质量监督、工商、卫生和公安部门联合制定《自治区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实行定点管理。制定乡村旅游定点标准,由工商部门发放营业执照,由旅游部门发放定点标牌。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对乡村旅游服务点,按其硬件条件和软件水平实行质量等级制度,使之逐步标准化、规范化。
5、教育与培训
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教育。藏民族传统观念中,自给自足、重僧轻俗、重农牧轻商贸、重情轻利(如热情接待远方来客而不计报酬)的影响很深,阻碍了农牧民积极参与商贸活动的积极性。要用事实教育农民积极参加商贸和旅游服务,参加市场竞争、发展商品经济是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要把诚实、好客的传统与旅游经营服务结合起来,提供劳务服务和农副产品,实现发家致富。内地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证明,农牧民通过参加旅游服务迅速地产生商品意识、服务意识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要进行质价相符、优质优价的教育,引导农牧民公平交易、诚实经商。
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教育。教育农牧民在保持藏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创造,为客人提供游览、住宿、餐饮、表演、特色商品、农副产品和骑马、向导、背夫等各种服务与商品,向他们传授各类服务技能,并制定符合区情的农牧民旅游服务标准。
环境意识与卫生意识。民众有自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审美要求,如不伤害动物、种花植草、讲究装饰,但也有安于现状、不求改进、不注意卫生的不良习俗。要教育他们进一步美化家园、讲究卫生,改进生活环境,同时教育他们在装饰家园时要保持民族特色,不要丢弃地方风貌,不要盲目模仿城市中的一些建筑形式。
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要讲求实效,言传身教,典型带路。组织他们参观和内地农民办旅游的实例。
6、策优惠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规定,“农牧民群众在农牧区开办的旅游接待服务项目和与外部法人、自然人合作开办的旅游接待服务项目所得的收入,免征各项税费”。在目前起步阶段,对外部法人和自然人实行这种免税政策是必要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继续执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鼓励国内外向农牧区旅游项目投资,积极引导国际援助资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债资金项目,与农村旅游开发项目相结合。其中,对农村旅游接待活动中外国旅游者提出的投资、援助等动议,按自治区涉外项目管理办法办理。
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意义
目前占人口的80%以上、占全区劳动力的70%以上的农村人口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不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0%。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没有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的现代化。这是历史留给的课题。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从前农业社会经工业化阶段进入后工业社会,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常规模式。地广人稀,科技基础差,陆路和水路交通不便,远离国内经济中心地区,用传统方式实现工业化,缺乏人力、科技、资金和市场条件。但具有独特的世界级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成符合21世纪世界旅游潮流的旅游产品。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基础与外部条件,完全有可能超越工业经济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经营为主的发展阶段,并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及相关的农牧林渔和加工业。
以藏族农牧民为主体的乡村风光,与圣城拉萨的城市风貌共同构成一幅民俗风情的全景画,是国内外游客了解、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旅游永远是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
几年来开展乡村旅游、引导农牧民办旅游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已经初显威力。
旅游服务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从单一的一产向三产转化,农牧经济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化,提高农牧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加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牧民生产、加工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并就地出售和出口,提高了传统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促进农村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交通、通讯、旅舍、餐馆、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组织藏族风情演出,开展旅游文艺活动,挖掘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促进农牧民更加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造就一批亦农亦牧亦旅的新农(牧)民,就地消化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办家庭旅馆,提供食宿,保护和改进传统民居,改善了人居环境,美化、绿化和净化村落环境,革除了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国内外旅游者的接触与交流,使农牧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催发了商品观念、文明观念、卫生观念。
通过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增强了农牧民的环境意识,懂得了“环境就是财富”,提高生态保护的主动性,促进生态建设。
篇7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篇8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平衡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农村休闲恬静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由于距离近,更能吸引周边居民前往消费,刺激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并不是所有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都能成功,许多由于过度开发,不仅没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更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农地受损,人民收入更不如前,使得劳动力外流,造成经济的恶性循环。
一、乡村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不同国家对乡村旅游概念有所不同,我国学者郭焕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实际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双线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阳朔县,安徽黄山堂口村等。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人们对于自身精神层面建设的需求增大。乡村旅游由于旅途时间短,地方特色浓厚,发展迅猛。在各种政策利好前提下,乡村旅游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随着访客增多,公共设施不完善立显。2、规划无序,生态破坏。3、地方特色淡化,住宿及农副产品趋同。4、商业产品价格高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
1.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方面。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马波,1998)。(杨建翠,2004)根据成都的区域地貌特征,对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入深入的研究,将其开发模式划分为丘陵、低山区和平原区等并以城都市郫县和龙泉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伍勤忠,2008)在进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时提出了乡村旅游得四种发展模式:农业观光型模式、农业生态型模式、农业示范型模式、农村民俗型模式。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向规范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规划、旅游产品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特色导向、农业产业导向和政府扶持导向逐步转向如今的市场导向,这些问题将会逐一得以解决。(郭焕成,2010)2.乡村旅游在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影响等方面(王素洁、刘海英,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在探索乡村旅游内在成因和作用机制,增加理论深度的同时,也要强化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意境塑造、乡村环境保护的专项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姚治国,2007)
三、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乡村旅游根据区位、依托资源、制度、发展路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模式分为四大类:大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农业园区旅游;古村落。古镇旅游;农业或农村的胜景和绝景游。然而我国乡村旅游投资分为三种类型:政府投资、乡村集体投资、农民个人投资。
(一)政府投资。很多时候,政府为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会牵头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政府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方面一般在公路、停车场、绿化、环保设施、医院、等基础设施,并以门票,经营性,收入,税收作为资金回笼。
(二)乡村集体投资。乡村集体投资在乡村旅游中主要关注于游乐项目,综合服务部等,资金回笼方式主要为经营性收入。
(三)农民个人投资。当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农民均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带动自身的收入增加,而对于农民个人而言,由于自身资金有限,在乡村旅游的投资建设中,多数依附于自身的土地和房产进行改造。所以农民主要围绕着农家乐、客栈、特色小商品店等进行投入,而也是通过这些经营性渠道获得收入的增加。
(四)客商投资。除以上三种投资方式外,客商投资也是常见的投资方式之一。客商投资,通常在大规模旅游设施建设中,如酒店、餐厅、娱乐设施、综合服务部等。而资金回笼方式通常为大型经营性收入。可见,乡村旅游投资模式丰富多样,一般为多种组合。每个投资主体都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容易造成在追逐各方利益的博弈中,产生“公地悲剧”。
四、经济学原理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一)市场失灵: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外部性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乡村旅游建设中,部分居民在开发利用果园、林地进行旅游经营时,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该资源的享用,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事人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是过度的开发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存在负的外部性,市场无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即市场失灵。具体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超过社会总利益利的追求最优开发水平应为。两者相比较,显然。那么负外部性导致了过度开发。
(二)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十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由于涉及的多方面的利益,囚徒困境非常普遍,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有个体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大多数经营者都想着自身情况出发,如当地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村民来说,村民最关心的是自身的收入是否增加,若有A和B两家农家乐,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若保护环境,对于这两家企业来说,增加收入为T,而不保护环境增加收入为T2,由于保护环境的长期性和外部性的特点,投入用于保护环境建设的资金往往比T大得多,由于村民往往只先考虑自身眼前利益,所以容易选择不保护环境,这样进入了A和B两家农家乐都陷入了保护环境的“囚徒困境”。
(三)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牵头,制定乡村规划蓝图。通过政府规划,能更有效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滥用,破坏生态等现象。且政府部门拥有更多规划及管理方面的人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各方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教育农民,提高村民在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政府可实行激励机制刺激农民,但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当地农民科技文化知识。而在精神层面需要提高农民的归属感和可持续发展观。让他们了解到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和民俗风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
(三)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目前,许多乡村中,一般由村支书,担任管理角色,由于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管理理论知识,对乡村旅游建设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很必要的。部分乡村中,由于村民归属感不强,当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起来后,农民收入有所提升,部分年轻劳动力还是外流到城市中。在很多案例中看到,一旦乡村旅游品牌成功建立后,许多当地原住民,更愿意把房产和土地出租,以收租的形式获取收入来源。一旦原住民离开,乡村旅游的核心文化也会随之淡化,商业气息更为浓厚,乡村旅游业随之衰落。
(四)丰富产业结构。丰富产业结构,使第一、二、三产业交融发展,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能创造倍数式的利润。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均以乡村旅游观光为主。单一产业另游客感受过于单一,吸引力减弱。若以乡村旅游观光为龙头产业,增加互动体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特色建筑群建设等,定会大大增加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但在丰富产业的同时,应注重当地民俗风情及核心资源,避免景区复制,丧失当地特色。
(五)完善法律机制,以政府牵头,制定当地乡村建设法规,从而使各方利益平衡,保护当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已较为成熟,在欧洲很多国家,均修有乡村旅游相关的法律制度。当地农民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开发,自行约束,但是由于欧洲乡村旅游投资方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当地居民,所以在监控方面较为简单。
(六)重视科技及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应用。现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科技及信息技术渗透在各个领域。乡村旅游建设中,无论在市场营销还是人才管理方面,对不能忽略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运用。很多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都是通过驴友发掘,通过互联网进行病毒式的传播,进而引起政府规划人员的重视,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而作为产业融合的动力,科技和信息更是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信息的海量增长以及旅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品牌宣传的新手段,借助网上潜在游客的大数据,更有可能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客的需求。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无论在管理,规划等方面均有所欠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所展开的关于乡村旅游建设中法律、法规,管理,科技应用,教育,培训,等政策迫在眉睫。另由于不同地区,风俗文化不尽相同,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应尊重地方原有的乡规民约,不能“一刀切”,做到多方面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高谋洲,2008:《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乡镇经济》第3期。
[2]保继刚,2004:《旅游地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波,1998:《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
[4]杨建翠,2004《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第5期。
[5]伍勤忠,2008《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广西农学报》第2期。
[6]王兵,1999《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
[7]杨雁,2002《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比》,《兰州学刊》第2期。
[8]王素洁.刘海英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旅游科学》第21卷第2期。
[8]姚治国、苏勤、,陆恒芹、潘轼、冯书春,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经济地理》27卷第6期。
[9]王文萍,2007:《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济南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9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41- 0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自身而言是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有一定基础,社会各方力量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大力支持,更是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的新亮点与创意点。但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直面和研究。
1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
1.1 缺乏相应制度的统一管理
首先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对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旅游活动开展进行统一管理。从旅游规划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乡村在旅游方面并没有进行过专业规划,这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盲目性过大。许多乡村地区只是盲目的看到其他乡村发展的势头良好,也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就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其次还有许多地区立法管理方面不够健全,尤其是对乡村“农家乐”的规范程度几乎为零,许多所谓的管理协会也都是形同虚设。这就足以体现出发展的盲目性。
1.2 旅游产品单一且农家乐的营业效益下降
在我国许多乡村地区,旅游产品的打造都大同小异。尤其是乡村之间很容易进行模仿,这使得邻近的乡村旅游点之间相似性极高。而其打造的旅游产品本身也会丧失一定的价值,每个地方的旅游产品打造都打着自身民俗文化的旗号,以期迎来更多的游客。这使得旅游产品开发过于相似,设计趋于雷同,从而使得部分地区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另外就许多农家乐而言,片面注重住宿、餐饮方面的打造,却忽视了文化内涵、民俗特点在自身农家乐打造中的应用。长久发展下来,必然会使得游客丧失对这类农家乐的兴趣。农家乐处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将无法满足人们对高层次精神文化内涵的追求。
1.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季节性特点明显
由于季节性原因,导致有些区域乡村旅游旺季时游客过于集中,淡季却鲜有游客前来游玩。例如在辽宁、山东等大部分乡村一年之中淡季会持续六个月左右,而这一阶段接待的游客总量不足全年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就以哈尔滨为例,大部分人到哈尔滨旅游都会选择在冬季,因为哈尔滨的冰雕、冰山马车等最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旅游项目都只有冬季才会有,而在其他季节,哈尔滨又没有具有足够吸引力的项目吸引旅游者,因此,导致哈尔滨旅游淡季与旺季反差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并不只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城市的乡村旅游中。淡季旅客人数较少这样的局面导致乡村许多旅游资源的闲置,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下降。
1.4 经营者文化层次偏低
目前在我国乡村地区从事旅游经营的人群,还是以当地的农户为主。这类人群普遍思想文化水平不高,进而为游客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就相对偏低。此外乡村缺乏严格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使得乡村旅游经营的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甚至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群对旅游的要求。虽然近些年来,有一些企业在乡村设置乡村旅游点,由企业进行投资,培养专业受训的农户进行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这类乡村旅游点的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以及最终的经济效益获得都会比传统农户自发组织的乡村旅游点收入更为可观。但是其占总体比例很低,对大格局影响甚微。
2 有效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方法
2.1 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渐加强且加强立法管理
若想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强化指导与引导,必须要发挥其主体作用。许多地方已经把乡村旅游归纳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当中,这就要求政府以对待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来对待与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政府可以有效地对市场进行控制,为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环境支持。另外政府也可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政策,从政策与资金等多个角度进行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
2.2 投资渠道多元化且丰富旅游产品
从前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都是以农民个体或者农民合伙经营开办的,所以这造成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开办水平相对较低以及整体的层次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伴随着乡村旅游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已经有一些乡村开始了集体化投资道路。村政府专门拨款进行该地区的旅游经济建设,选择相应的地段以及派遣相应的人员,进行乡村旅游项目打造。或者一些企业和公司、集团等具有超强实力的城市资本也开始介入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
此外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已经有一定基础,因此不能只是局限于停留在最初的状态,而是应该利用之前开展乡村旅游积累下的财富,开创更为广阔的事业。所以这些乡村地区的旅游投资者,可以打造特色化、品牌化以及规模化的旅游产品,主要体现于其应该在旅游产品打造上,融入更多的地方特色与文化。比如可以打造民族民俗风情园,这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有选择的开展。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传统建筑,居民的生活习俗、生活习惯、务农特点都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所以投资者可以将这些奇异风情转变为投资项目,开发与打造出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民俗风情园也是近些年来一些乡村地区选择的项目与活动,民俗风情园主要需要结合当地特色、传统民俗、特色建筑以及农事活动。通过将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内容进行呈现,才能体现出民俗风情园的特点,营造出与其他乡村旅游环境有所差别的地方,进而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观光。
2.3 注重淡季旅游资源开发
对于农村旅游发展来说,季节性差异较大会使得原本就获取微薄利润的农村旅游经济遭遇更多危机与挑战。因此相关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要尽可能采取方法,避免旅游淡旺季差距过大。比如可以开设一些与季节关联不大的旅游项目,将露天蔬菜大棚改为室内蔬菜大棚;将冬季景观也作为景色来吸引更多旅游者。比如夏季开设的登山项目,在冬季就可以转变为温泉开发。这对本身有温泉的农村地区而言,将会带来更多的经济财富,从而也避免了淡旺季差距过大对农村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弊端与影响。
2.4 提升农村旅游经营者个人文化层次与创新意识
人们到乡村旅游,与从前的旅游心态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许多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往往体现于其更加注重内心的释放以及对自由的展望。所以使得许多旅游者不再想感受乡村固定的旅游点或者旅游项目,而是想开辟更多全新的旅游点。这就需要乡村旅游开发者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文化水平,并且时刻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注意内容的更新以及目的的更新,明确当前旅游者愿意选择更加自主化的形式进行乡村旅游。例如可以开展休闲农场项目,休闲农场本身就是一种供游客进行观光、度假、体验、采摘、劳作、垂钓、烧烤、住行等多个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区域,更能符合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新要求,同时也更能体现出人们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方向的需求与期待。休闲农场和果园的开发,可以选择租赁的形式。许多城市游客因为平时工作过于繁忙,难得利用周末时间到乡村地区放松身心。这类群体已经习惯了城市高负荷的生活状态,往往想感受乡村种地的乐趣。所以可以将果园或者农场进行租赁,租赁者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时间来乡下进行自主管理,而平时则由农场管理者代为管理。游客既可以感受到自己耕作、自己种植的乐趣,也可以与亲朋好友共同品尝劳动成果,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长久发展。
2.5 扩大乡村旅游客源
乡村旅游若想实现大突破和长久发展,要注重旅游客源的扩展。不能将客源局限于附近地区的城市居民,这样只会使得客源范围越来越狭窄。长此以往,乡村开发了大量的旅游资源,可是客源却少之又少,必然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非常不利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乡村旅游客源应该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发展。实际上近些年来,我国许多旅游资源都吸引着外国游客的目光,而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就可以扩展游客资源,增加旅游收入。与此同时,我国部分乡村还采取了“一带一”、“一带多”以及“特色乡村旅游”等模式在扩大旅游客源。通过实现乡村之间的旅游资源共享与旅游信息沟通,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联手进步,进而形成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观赏。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一)规划设计不科学,投资项目没有形成财富效应
逢甲村在旅游接待设施上一味追求与城市现代“同一张脸”,并未形成自身人文乡土特色,其在丘逢甲故居旁大力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风格为现代欧式木屋,与逢甲故居、周围民居的格调不相符,显得不中不洋。同时项目内涵缺乏吸引游客的独特点,使得投资项目并未产生财富效应,比如向日葵花海观景区的土地增值效益就不明显。
(二)经营管理不专业,缺乏特色服务,客源不足
调查逢甲村乡村旅游管理得知,该村专业管理人才较少,也没有设立规范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缺乏现代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创新理念和运作模式,宣传水平低下,导致该村旅游客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效益。
(三)当地农民增收效益不明显
投资单一依靠政府财政,没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农民出让土地都是一次性支付补偿,与原耕作地没有了任何关系。而同县的长潭镇白马村又有值得借鉴的做法,该村发动乡贤成立农工商发展有限公司,集约300多亩土地,探索村民入股分红办企业新模式。
(四)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未深挖,未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逢甲村依托的还是较单一、传统的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没有利用好丘逢甲故乡这块金字招牌,以丘逢甲为代表的爱国主义,以台胞之乡为主题的台海交流,客家传统民俗、民宿,长寿之乡农副产品等品牌特色还有待深入挖掘。
二、发展逢甲村特色乡村旅游的有效建议
(一)盘活政策,合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支持,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财政政策支持,将乡村旅游列入到政府经济发展年度计划中,增加财政预算资金,构建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基金等。
2、金融政策支持,制定实施旅游融资机制,旅游项目优先贷款,减免乡村旅游企业税赋,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创新模式。
3、用地政策支持,例如浙江鼓励乡村旅游利用荒山、滩涂开发项目,对其免征土地出让金,这一做法逢甲村地区政府也可以积极借鉴。
(二)坚持政府主导,科学开发规划乡村旅游
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丰富乡村旅游基本内涵,科学合理开发和规划乡村旅游,倾力打造个性十足、富含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使逢甲村乡村旅游不断兴盛。逢甲村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村庄风貌、人文习俗,当地政府在建设旅游设施时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体现地方特色。要摆脱同质化的发展困境,在旅游项目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发展一批理念创新,吸引力强,生态环保的产业项目。同时,应该加强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在规划旅游线路时积极改变传统分散经营的模式,区域间旅游密切合作,形成乡村旅游强大的资源合力。
(三)立足文化品牌,做深做透已有乡村旅游项目
篇11
总体来看,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引导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明确
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广,如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社区的改造、旅游业发展、保护等部门和内容,这些都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从当前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的利益纠纷事例中看到,政府宏观管理力度不够,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自为政,问题协调方面没有相互配合、相互推诿。由于政府的角色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无序状态。
2、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
表现在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的分析和调查分析不够,乡村旅游区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许多经营者既不做市场调查,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简单地与渔家乐或农家乐等同起来,简单利用现有农田、果园、养殖场等资源发展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思路单一化。
3、配套设施不齐全,功能单一
配套设施不齐全依然是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一大问题。虽然部分文明生态村做到了村内道路硬化,但通往交通主干道的道路却未能硬化,一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缺乏必要的标示,可进入性差;客房、餐厅等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难以让人接受,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
4、经营管理不规范,旅游服务水平低
乡村旅游的部分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是本地乡村居民,从业人员自由散漫,素质相对较差,部分乡村居民从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此外,海南教育比较滞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通话水平、服务技能不高,旅游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
5、旅游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文化脆弱
随着游客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大量进入,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在日益下降。盲目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游客的任意践踏和采摘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造成破坏,旅游垃圾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破坏了环境卫生。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人为地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商业性加工扭曲了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二、海南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建议
1、政府主导,多方支持
为使乡村旅游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多方渠道筹资,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银行贷款为铺的资金筹集方式,促使农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各级职能政府要明确责任,相互协调,研究并制定旅游管理制度,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环境卫生、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2、规划到位,合理布局
发展乡村旅游,应做到规划先行,杜绝盲目开发,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进行。在空间布局上,乡村旅游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异同,以及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差异,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个性,保护旅游镇、村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农业生产容量、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范围内可持续发展。
3、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旅游应重点体现“真味”、“原味”,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要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在规划设计中,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依据各地资源优势,挖掘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充分调动游客的感观,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要着重于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性。开办海南乡村旅游网站,设置自助游、自驾游服务栏目,实现游客与景点随机互动。
4、建好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对旅游村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镇改水改厕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村内公共厕所卫生状况,完善景区指示牌等。实现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有限电视、农村宽带网、卫生服务站等。加强原生态植被的保护,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保留农村景观生态化。加快交通便利化,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方式,开通海口、三亚等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公交路线。
5、规范接待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篇12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
一、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二、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二)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途径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小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只有给予充分的认识与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为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13
(一)市场需求快速拉动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呈现爆发式增长阶段。2011年,全国共有25个省市区人均GDP超4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水平,有11个省市区人均GDP超过5400美元,国力增强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多,必将拉动旅游消费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还促进了消费观念转变,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现代都市居民久居闹市,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有钱有闲时希望走出都市到田园乡村放松身心,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节假日、长休假和双休日工作制度改革,也极大刺激了乡村旅游消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黄金周期间,由于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人数呈井喷状态,城市居民约70%选择乡村旅游,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旅游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二)产业政策优化
国务院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国家旅游局提出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培育国民经济战备性支柱产业”的战略抓手,摆上突出位置。在产业定位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都制订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中,重点突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任务以及扶持政策。如湖北省提出到2015年,创建“旅游城市”、“旅游强县”40个以上,创建“湖北旅游名镇”40个以上,“生态文化旅游镇”100个以上,“湖北旅游名村”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2万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将极大地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三)基础设施改善
“十一五”时期,全国交通建设提速,初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等快捷的交通网络,各地加快“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和“景区通达工程”建设,大部分乡村实现了“村村通”,主要景区“处处通”。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城乡距离,缩短了路途时间,使许多乡村和景点成为正在成长为城市居民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一项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对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提升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据测算,旅游业对相关产业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不仅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当地农副产品提供巨大的销售市场,而且能直接或间接拉动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商贸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农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快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就业,直接或间接为1000个农民家庭增加收入。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而且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使许多农民直接成为旅游就业者,有了生财之道。农民通过打工、办农家乐、加工纪念品、出售农产品等方式增收,有的农民还可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兴一方旅游富一方百姓是显而易见的。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乡村旅游带动了人的流动,人的流动又带动了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进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转变。作为乡村旅游接待者,村民们为了提高接待水平,自觉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一些乡村为了配合乡村旅游发展,兴建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制订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丰富了农民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发展乡村旅游比较早的地方呈现出村风好、民心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城乡的交流沟通,促进各个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倾斜。同时,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会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缩小城乡差别。
(五)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发展乡村旅游,能使一些“沉睡多年”的山水资源和“藏在深闺”的乡村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减少资源和环境的直接硬消耗,有利于改变用消耗大量资源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促进可持续续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当前与长远并重,注重融合生态景观、人文景观、乡风民俗等元素,使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通过规划的引领,精心创意策划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项目,做到建设一个项目,打造一个亮点,彰显一种特色,成就一个精品,提升竞争力。
(二)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的支撑点,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就不能满足旅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一要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满足车辆通行和停车要求;二要完善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工程,三要完善服务设施,特别要完善文化娱乐、导游讲解、医疗急救和旅游购物等方面功能;四要注重公共绿化和田园景观建设,强化乡村内外自然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的保护整理。
(三)突出特色
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只有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需求,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长久发展,因此,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采取差异化策略,不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实现“一镇一品、一村一貌、一家一艺”,满足游客需求。
(四)拓宽融资渠道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广开财源,广集财路,鼓励多元投资。政府要增加旅游发展资金的投入,特别要加强对旅游名镇(村)和主要旅游景点建设的引导性投入。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对旅游村镇和主要景点进行整体开发利用。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或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和农业观光园。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旅游投资公司,搭建旅游融资平台。
(五)注重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