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语文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教育

篇1

一、对高中生的审美现状的分析

(一)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就是当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人们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采用审美的方式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净化和升华的过程。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同时,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也保障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顺利进行。学校各项工作文明程度的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校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目前我国审美教育的现状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爱美是人的天性。”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不成熟是其主要的特点。高中生追求美好,但是由于其思想不成熟,在对美的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入审美的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生追求美,但是却不具备很强的识别美的能力,甚至对于美与丑之间的界限还很模糊,很多时候会产生审美错觉。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把新鲜的事物或者比较奇特的事物视为美,甚至有的学生还把江湖义气视为美。第二,很多学生过分重视外在的美,对内在美的修养有所忽视,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美。究其原因,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更多的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以及随着商品经济而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比较模糊,如果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很容易把一些丑陋的东西作为追求的对象。

2.家庭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很多家庭都难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审美教育环境。一般而言,很多家长的审美意识也比较浅薄,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尤其是一些“特殊家庭”更难以为孩子的审美萌芽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很多孩子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学校单方面很难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的环境。

3.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学生应该受到文学、艺术等的熏陶,心灵应该受到美的净化。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和教师都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对音、体、美的教育有所忽视,这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伤,最终导致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有所下降。

二、对高中生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美育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师要以“德高为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典范,从语言、仪表和日常的行为来对学生进行影响。教师的仪表应该端庄大方,符合教师这一职业的身份,语言表达要得体。

(二)通过加强对高中生进行语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语文朗读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普通话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高中生可以在朗读中去发现美和欣赏美,在美的文章中培养美的情操与审美能力。例如: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感受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的壮美,以及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博怀。朗读这样的文章能够使高中生受到很深的感染,不仅陶冶了学生的美的情操,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在对文章的欣赏中进行审美

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小说、美丽的散文等优秀的作品的欣赏,可以欣赏到很多美丽的景象,感悟到人生的百态,深深的为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吸引,使学生的思想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三.通过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在诸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情景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情景教学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以文字说明为主的教材的一种弥补,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4.通过写作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如果处处留心的话,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典型的审美材料作为语文写作的材料,对各种美好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很好的抒发。

篇2

(一)激发高中生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兴趣要想发展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就必须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只有高中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有兴趣可言,他们才会有想要继续学习的想法,才会有想要学习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在针对高中生在语文课程方面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一味地因为上课而上课,而要采用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如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个有趣的导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长期接受文化魅力的熏陶,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再如,合作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进行分角色扮演,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丰富自身的涵养。

(二)改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繁琐问题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基础,而在现有的情况下,高中生使用的教材方面都太过繁琐、复杂,较为枯燥乏味,使得高中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所以,编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尽量做到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要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心理,从多角度入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材的编写方向及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高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发展高中语文教育。

(三)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的教育现状下,随着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视反而越来越低,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出一些适当的努力和改变,尽量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时候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如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文方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收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进行积累,再将这些知识去进行探索与实践,然后从实践中获取一定的知识,积累一定的经验,进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语文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高中语文教育。

篇3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

 

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篇4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途径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程繁钊 单位: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5

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可塑

性是很强的。这个时候人文性的熏染就显得十分必要

而且可能。然而一段时间里,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的尴尬

情景是只注重了其工具性,甚而当人文性初提时还遭到

了“围攻”。而关于这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来说就是:“语

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

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

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

个工具。”新课标还明确表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

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

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

的原则,建构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由新课标的内容

可以看出,语文教改的走向与提倡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

是一致的。

社会飞速向前发展,可以说人是这个社会的主宰。

人的发展必须跟上社会的脚步,社会的纷繁变化给教育

出了一个个难题。如何良性地对待自我与社会、与他人、

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教育不得不应对的问题。杜威说:

“教育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而在今天,教育就更显

得弥足珍贵了。我想“人文”的一方面就是将人从社会激

流中拉回,不至于迷失。那么,如何使这条“渡船”按着

既定的航向向前呢?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如何落实人文

性教育。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充分挖掘教材及经典文本的人文内涵,唤醒学

生的美好情操

首先,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课堂学

习中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之一,同时,教材又是教师和

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媒介。而经典文本更是蕴藏着大

量人文审美信息,静待师生的挖掘。以苏

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分设了必修和选修模

块,模块又按不同专题(一般是四个专题)

下分单元以及相应的文章。这种设计本身

就注重了人文性,从必修一的“吟咏青春”

到“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有梯度地层层

推进,节节上升。这些精选的文学精品都

是我们观照自我与他人最好的一面镜子。

比如《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于家里南阁子

的痴情怀念,就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

祖母、妻子以及老妪最深沉的爱。这种爱

是借助于对南阁子里景致、人情的叙述而

跃然纸上,打动读者的。而其中又有阁在

人去的惆怅和无奈。因而组织学生心入字

里行间,反复朗诵,体会作者的情怀。这样

洗涤和激荡过的心灵也会是美好的、敏感

的、多情的。柏拉图说:“学习的能力和容

量早就存在于心灵之中。”当然,还有更多

的经典文本都可以成为师生对话的媒介。

如《论语》中孔子为着理想而孜孜以求周

游列国十四年的精神,《老人与海》中桑迪

亚哥的勇士形象,《边城》中翠翠的善良淳

朴多情,以及那美丽的桃源山村,处处洋

溢着“美”的气息。古今中外美好的东西拥

有同样的面容:眉目含情,让人爱怜。杜威

这样说文学作品的价值:“古代传下来的

学问,就像装在船里的货物,现在的新潮

流,新趋势,就是行船的风。我们要使这满

载货物的船乘风前进,而非停在船坞里腐

烂。”今天更需要对这些优秀作品提纯,给

学生以滋养。

二、精心创设教室校园环境,给学生

多面的人文滋养

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不待

言。校园环境如何布局,才能给学生以人

文滋养呢?笔者认为,首先是绿化的宜人。

花草树木是生命形态的另一种展现。花的

盛开是生命的饱满的展现。绚丽的色泽,

多样的形态,在花中,在学生的心中。苏霍

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

神活动”。这种“细致”源于教师的情怀,

是一棵树的茁壮成长,一棵草的坚强抗争。

其次,必要的劳动练习。这一点中外教育

名家一直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手段。而

苏氏对此更是情有独钟。他会让学生常年

观察、培养一棵树,由树苗到小树。这个过

程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人文教育。就本校来

说,比如让学生精心管理“地理园”,就像

照顾自己的小猫小狗一样,责任、爱心、坚

持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的。第三,校园的

文化长廊或教室的名人名言贴画。学生不

仅要知道文学领域的名人,还要了解其他

领域的优秀人才。科学让人精密,哲学让人

思辨。一张画一段文字说明,可能就是一个

学生的明灯。

三、细心收集身边人文素材,让学生

感受人文情怀

“人文性”若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言说

变成实际的“行动”,那么是没有意义的。

而意义在于学生对“最难忘的一件小事”

的尽情描摹,也可能是对教师教学产生的

疑问而勇敢站起来有理有据地发问,还可

能是教师对往事的叙述,让学生产生或感

伤或激动的情绪。卢梭在《教育之过》中

说:“我们所要教学生的,就是‘生活’。真

的,当我教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既不要他

成为律师,军人。也不要他成为一个圣人。

我首先要他成为一个‘人’。”这里,教师的

选择,就是从人文性教育的选择。很多行

业对于学生是有极大的吸引力的,比如律

师、医生(它们可能对家长更有吸引力)。学

生甚至会把从事某一个职业所得到的薪酬

多少看成是否成功的标准(当然,这点在一

定程度上是成立的)。而这,需要教师的介

入,需要人文性来“入药”,它旨在让学生

明白为什么而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对

自我、社会又有怎样的意义。这就是卢梭要

学生成为的那个“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敏锐精

细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即人的义务感、敏感

性和同情心的形成。”我们虽然不能把道

德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但它确是人文教育

的一部分。同样,家庭教育的“人文性”介

入,应当也是整个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而且

是具有基础作用的部分。比如父母陪同孩

子看一部励志影片。因而,传统课堂的定义

就扩大了。这样看来,高中语文教育的“人

文性”就体现在这方方面面的交汇。

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这个

繁杂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

切都源自于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教

师就是一个情感载体,传达着诸多信息。

塔斯塔洛奇说,“我也相信,我的感情,将

篇6

下面笔者结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来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这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即使没有很精彩的教学过程,也不会有什么遗漏之处,《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也会落到实处。其实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教授内容的侧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三维目标,然后跟随老师领略一下文章之外不一样的风景。

一.侧重文化常识的讲解,揭开文学和文化的面纱

1.《春秋》的介绍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书中采用极为简练的记事语言,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后人把孔子比喻成麒麟,所以又把《春秋》称为《麟经》。

2 “春秋三传”的介绍

(1)《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称为《春秋左氏》和《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擅长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如曹刿、烛之武、郑庄公等等;另外该书重视记录外交辞令,外交语言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2)《公羊传》《谷梁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专门解释《春秋》的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大体一致,但是它们对经书的解释却各有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查出《公羊传》和《谷梁传》的作者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人,该作者与孔子还是其弟子有联系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查找资料。这样收获的往往要超过老师在课堂上传播的内容。

(3)三者比较

晋代的范宁评价《春秋》三传的特色时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可以分别摘录一段文字让学生课后分析为什么范宁如此评价三传,同学们是否同意这样的评价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不会游离在作品之外,犯隔靴搔痒的毛病。

二.侧重历史人物的介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有晋文公、秦穆公、郑伯、佚之狐、烛之武、子犯等。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课上师生即可分析透彻。但是文章的前因后果能否在讲授完课文后,让学生不自觉地想进一步挖掘,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和驾驭了。笔者从以下两组人物入手。

(1)晋文公和秦穆公

两者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都曾经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尤其是晋文公和中国的清明节和寒食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可以为学生讲解秦穆公称霸和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又重新登上霸主地位的历史故事,让大家全面详实地了解这两个历史人物,以便于学生在习作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历史故事,为自己的文章增加亮点。

(2)杞子、逢孙、杨孙

篇7

一、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是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生活提供给人们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世界是直观和丰富的,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生活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实现生活化的回归,把教育重返生活,丰富生活。例如,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课后教师让学生收集三国故事,整理生活中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开阔学生思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抓住课文的关键,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加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活动里要清楚语文源于生活。像流行歌曲、春联、广告词、电视作品等语言都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满智慧和魅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里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引来源头活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老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想让学生领略语言的精彩,提高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于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如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培养学生的探险与创新能力;《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情感;《昆虫记》提供给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机会。教师要挖掘名著与生活的关系,发挥文学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二、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感情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失去情感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性,情感教育是心灵碰撞的教育,学生感化、陶冶中升华品格。通过语文教学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育肩负着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要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例如,《琵琶行》教学,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偶遇一琵琶女,落魄的境遇使得二人成为知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学生的心灵为之感染,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略诗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例如,《长江三峡》课文词语优美,描写了波澜壮阔的三峡景色,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雄伟瑰丽的三峡特色,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以及自豪与喜悦的情怀。通过体验三峡的美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朱自清认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格培养,对学生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读书的意志,构建和升华学生完美的人格。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品质,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作者:赵静 单位:河北省南宫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高中语文;人文内涵;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但纵观如今的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出功利色彩浓厚,逐渐沦为一种应试的、职业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显然违背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初衷。面对这种状况,实施“人文教育”就成为了每位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高考体制下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仍有很强的功利性,唯有考分占据课堂教育的主导,并且语文在高考学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必然让语文教育理念逐渐走入误区,使得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理念也发生偏移。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很多教师追求考分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必然造成了语文这门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门只针对应试的技艺学,学生也只忙于对于语文考试知识的记忆与回顾,陷入题海中而不能自拔。

(二)教材编写与课堂脱节,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新课标下对语文教材的编写突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教材的编写也渗透一定的人文精神,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目标发生偏移,教学过程与人文思想相距甚远,围绕着理论和技巧占据主导。从高中生写作的现状看,很多作文只是用文字堆砌,没有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缺乏一定的人文精神,文章显得枯燥无味。

(三)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被程式化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被程式化,新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被扼制的现象层出不穷。受传统语文教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仅是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适应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面对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人文教育呢?

(一)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一目标,教师要对照课标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详实的教学目标,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联系起来,在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得到充分发展。此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感悟,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人文化的教学氛围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人文性,努力营造人文化的教学氛围。比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知识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而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并拓展学习的素材

人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包括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将人文化的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注意情感的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当然,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内涵。此外,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课内外经典作品的阅读,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正确分析人类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知识,从中汲取隐藏的人文精神的精华。高中语文中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诗、词、歌、赋等学习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人文精神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品读这些经典文化作品,还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品味其内在价值。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以及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育要以发展人、培养人、树立人文精神以及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科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实践中人文教育的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教学容量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扩大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不仅表现在课堂单位时间内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内容,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密度,还表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知识扩展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外知识的学习中去,提高学习能力。下面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来分析以下多媒体技术在扩大教学容量方面的作用。

第一,在课堂阅读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只有教师占领教学内容的局面,使得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信息和内容进行分享,并在网络平台中搜索一些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素徐志摩的生平事迹和剑桥大学的相关情况,通过资料收集,学生会了解剑桥大学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甚至也会了解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感情了。此外,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自由搜索、自由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的资源进行共享,提高知识的丰富性,学会更多的知识。

第二,在课堂写作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的交流成为了可能,思维产生了碰撞和拓展,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写作练习中,将图片、文字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当堂创作,自主交流,写出优美的文章。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课堂作文练习和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更凸显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来课外的《长恨歌》进行赏析,写出白居易与长恨歌相关的文章;而在学习描写细节凸显人物个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段,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进行分析、交流和写作,完成细节描写的训练。当然,在课堂写作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及时修改和交流,提高课堂参与热情,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长处,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2、 运用多媒体进行文本美化

在高中语文的角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丰富多彩、生动具体、音像结合的作用,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方面融合起来,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情境,让文本的意境得以凸显,达到文本美化的目的,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构成的,形式不仅单一,而且很难将文本中的意境展现出来,学生很难理解文本中的感情,因而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像文并用的特点,突破了短短45分钟的时间界限和课堂的空间界限,带领学生走向了一个具体的文本意境中,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文本感情和文本内容了,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茶馆》、《雷雨》、《哈姆雷特》课文的时候,通过精彩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和个性特点,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可抗力,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一些文字和意境优美的文章,如《兰亭集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具有着优美的意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图像和视频等,让文章中的意境全出,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体悟文本中的内涵和美。

3、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应该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经过了小学和初中语文知识的积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朝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向发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在学习四大名著中的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并做好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丰富阅读内容。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需要遵循的原则

篇10

自治区全面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有四年,这次改革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课改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的创造性人才,这不仅是适应当前高考制度的需要,也是时代、民族的需要。那么,语文教师在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和全新学习观的前提下,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1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思维性、活跃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要由居高临下、高高在上、注重实践、展示个人才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构建和谐知识体系的参与者,创造性地开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与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语文规律、主动去推论语文结论。要善于创设语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结论的探究过程,给学生讲解应尽量少些,引导学生发现应尽量多些,积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逐步转化为探索、研究、思考、创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提高。

2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改变了以往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加了大量的实践类型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解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和意义,有的甚至需要建立语文模型,而相当普遍的应用题几乎都是学生没有涉及过的,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考验。当然,这是素质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与目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和学生都得学习充电,必须加强课外学习,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知识讲座、座谈会议、指导学习、读书活动、自发学习等形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符合新课标改革探究的要求。因此,要着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专心上课,课下自习,及时巩固,解决疑难,归纳总结,不断提高,严格学习要求,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较好的课堂效果。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记忆,通过综合、分析、整理、总结,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让学生真正应用到实际学习与生活中。

篇11

1.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黑板+粉笔”组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节省教师黑板上书写内容所浪费的时间,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指导高中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劝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教学前收集一些有关《劝学》这篇内容的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学习《劝学》这篇内容。

1.3借助多媒体技术,发散学生语文思维

灵活借助多媒体技术中融合声像、图片、动画等一体的手段,能够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赤壁赋》这篇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PPT等软件,将《赤壁赋》的文字输入并设置相应的动画和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与以往词赋学习所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适当的词汇拓展和练习,提升学生对《赤壁赋》的全面理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篇12

人格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国高中的语文在高中所有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方面能够发挥好高中语文教学的功能,一方面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力度。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语文学科塑造人格的优势完成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是语文教育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现状

(一)忽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过程忽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终极目标。但却没有纳入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不能体现。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的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为重点整体感知,端摩语言。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挖掘语句的言外之意,只是体现了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等,虽然涉及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渗透了少许思想道德教育。但人格教育内容和目标却没有得到体现,这必然导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这一核心教学任务。

(二)学生缺乏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理论为如何实施人格教育提供了很多指导,教学改革在实施人格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人格教育的总体实施情况还存在很多缺憾,情感缺失最为明显。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感教化学生的具体操作上十分薄弱。一线教师缺乏理论和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关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家长又不懂教育之道,对新颖的教学方式缺少必要的的心理准备。大部分家长只认定严师出高徒的理念,根本不相信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三)重讲授轻体验的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裕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也被安排在课堂教学计划之中。开设这些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带来有效的引导作用。但我们清楚地知道,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仍然巨大,素质教育的实施仍然无法真正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只是停留在理论,而没有付诸实践。主体和客体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重讲授轻体验的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策略探讨

(一)树立科学的语文课程价值观

传统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把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既终极的价值,而忽视教育对人格的完善这一终极目标。语言的学习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但课程任务与课程价值不同,我们心中不能只有语文教学的任务,对语文课程的价值缺乏思考,或把任务等同于价值,没有把语文教学提到一定高度。事实上,人的解放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才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语言是人格的外在表征之一,对语言的掌握是人格完善的方法之一。我们应抛弃以语言能力为本位的传统语文课程价值观,建构以言语实践为渠道、以人的解放为核心价值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语文课程价值观。

(二)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

毫无疑问,教师人格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建构。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经常性、直观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积极健康,才能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学中发挥其真正的教育价值。在认知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学习,让自己掌握更多更新的文化知识,从而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具开放性,要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这对语文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有着极大的帮助,为学生建构开放性人格的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语文教师要保持激情飞扬的情绪特征,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中去,会充分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得学生从作品中得到情感的共鸣。

(三)在实践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走进生活,投身实践,人生才能得到完善。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这是不够的,还要将其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才能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这一过程的转变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适时适量地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能够把他们在课堂上听到的和书本上看到知识及时进行转化,并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在应用自己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重要,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教师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又获得课堂上和书本上所没有的鲜活的语文知识。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才能得以塑造。一方面要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另一方面还要将其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才能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李艳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3月。

篇13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理性内涵和感性内涵两大方面。人们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被称为理性内涵。而感性内涵则包括对人的基本尊重、关怀及爱护,还包括对人的包容和理解。高中语文是一个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很好的载体,也是一个向学生传播人文思想的好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开展人文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情况

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主要把侧重点放在了对考试重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教育内容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打击,又是对学生学习重点的误导。需要尽快改变这个现状。

1.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高考已经成了大家学习的最终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学习的目的已经完全被扭曲。语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逐渐被大家所忘却,高中所学逐渐失去了本身的色彩,学生拼命学,老师拼命教,只是为了高考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

2.考试策略的重要程度超过知识品位

语文教育现在变得越来越枯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阅读理解和作文已经代替了字形、字义、句子成分、段落结构、文章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传统的语言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战胜考试,取得高分。而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也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最关注的焦点。对文章意境的感悟、对作者情怀的共鸣等人性深处德与美的探究和领会也被“排除法”、“归纳法”、“删减法”等应试技巧取而代之。

3.学习的主要目的被应试教育代替

虽然应试教育在教育模式中不被认可,可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却依旧热衷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应付考试,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死记硬背、划重点、做真题、背范文等作为学习语文的制胜法宝,完全忽视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已经失去了本身具有的美感,彻底的沦为了应试的工具。

4.语文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很多高中语文教育都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等,忽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更加明显,忽视人文教育特征,从而使语文丧失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使语文逐渐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巧,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性之美、人文底蕴。当前,虽然人们在口头上承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实际上仍然没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丝毫没有改变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的积极性。这些机械性的做法,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只看重短期分数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重视人文科学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学习标准答案,根本不重视对于学生寻找非标准答案的能力。很多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真谛,无法从更深层次去解读文章。转变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和科学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以人文科学教育为根本依据,开创新的教学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不仅仅要多多阅读,而且还要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借鉴别人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多多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才能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及精神品位。课堂外的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并且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语文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3.让人文精神贯穿整个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在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人文精神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又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小锋.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当代职校生,2004年S1期.

[2]何益燕.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