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流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急救护理流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急救护理流程

篇1

1.1 接诊出诊 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完成对呼救信息的采集与核实[4、5、6],立即通知当班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出诊,带齐相关药械[7], 1-5分钟内出车[5、7、8、9]。以最快速度赶到急救现场。

1.2 现场评估

1.2.1 环境评估 以排除二次事故隐患,迅速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4、9]。

1.2.2伤情评估 刘小伶[5]按照D(危险程序)、R(各种反应)、A(呼吸通畅)、B(有无呼吸)、C(循环生命支持)程序检查伤情。刘永明[10]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B(呼吸:呼吸的节律、频率及胸部是否损伤造成的呼吸困难)、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大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颅脑损伤及脊柱脊髓创伤)、E(肢体活动:骨折、畸形、伤口出血)进行全身情况评估。莫凤珍等[4、11]按照神志―气道―呼吸―循环―运动进行伤情评估,要求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要求在1min内用“听清、看清、问清”方法评估病情[5]或完成意识状态的判断,及依据足背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的搏动和张力初步判断血压的大致范围[12]。郑艳玲[9]采取视、触、听的方法迅速预检患者,即观察受伤程度、意识、瞳孔、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触肢体温湿度、打动脉搏动;听有无声音及声音又无嘶哑。

1.3 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是提高现场急救成功率的关键[13]。依据伤员伤情的严重程度佩戴伤情卡,红色为立即救治,表示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黄色为紧急救治,表示伤情严重但相对稳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绿色为延期救治,指轻伤员,不需要紧急处理;黑色指无救治希望者或死亡者[4、14]。

1.4 现场救护 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4]或“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的原则[5]。

1.4.1 划分收治区域 对群伤者实施划分区域收治,A区收治妇产科伤员;B区收治骨科伤员;C区收治胸外、普外科伤员;D区为ICU;E、F、G区收治尚未分类的伤员,利于伤员的救护及查询[14]。

1.4.2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维持心脑肺基本功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如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电除颤、开通静脉通道等[4、9]。

1.4.3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及充分供氧 及时清理呼吸道,加压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9]。

1.4.4 不同损伤部位的应急处置技术 外伤出血迅速包扎止血;骨折给予固定;颅脑损伤,注意保护头部防止脑疝发生;颈椎损伤立即戴上颈托,避免再次受伤;开放性颅脑、腹部损伤,脑组织或内脏脱出时,不予还纳,应用无菌器皿覆盖包扎;锐器插入腔体或肢体,不易拔出,应妥善固定,急送医院手术取出;开放性胸部伤,立即取半卧位,胸壁伤口封闭包扎,张力性气胸者立即穿刺排气;出现反常呼吸者,立即加压包扎[4、9、10]。

1.4.5 再次进行伤情评估 进一步判断伤情发展情况,预见性采取应急措[4、10]施。

1.4.6 给予保暖,防止体温过低[4]。

1.4.7 心理疏导 稳定伤员情绪,积极配合救治和运送[4、11]。

1.5 安全转运及途中病情监测 按“先重后轻” [15],“轻、稳、快”安全转运[5],途中维持正确,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保持通畅,严密监测病情,确保治疗的连续性[4、7、15]。

1.6 无缝交接 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紧密衔接。

1.6.1 及时向接收医院通报伤情,做好救治准备[4、7、15]。

1.6.2 院内快速进行伤情交接[4、7、15]。

2 急诊科救护流程

创伤后60min是“黄金60min”,应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原则[16]。李水莉等[17]采取“边诊断、边救治,再诊断、再救治”的思路。王力等[18]在严重创伤救护中,复苏、伤情诊断和紧急处理同时进行。林喜爱等[19]对群体创伤者,按创伤评分法分诊,分区域安置,监测生命体征,佩戴伤情卡,实施V(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P(查测心泵功能)C(紧急控制出血)抢救措施,护送检查、入院或手术等流程进行救治。唐群英等[20、21、22]按“初步判断伤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体查―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的链式创伤复苏流程。孙激等[23]按快速评估病情―迅速转入抢救区―专科化急救措施―确定性救治方案―全程急救专业监护与救护技术―检查、心理护理等急救流程。以达到快捷、全面发现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快速进行救治,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的目的。

2.1 快速全面评估伤情 林瑞琼等[24、25、26]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梗阻及梗阻的性质和原因)、B(呼吸:有无呼吸及呼吸频率和深度)、C(循环:心跳、血压、末梢循环、四肢体表有无明显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状态)、E(肢体活动、有无畸形)或(脊柱、脊髓)流程评估伤情。张晶等[27、28]按A(气道有无堵塞)、B(呼吸动度和频率)、B(出血:体表主要出血部位)、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S(感知觉:意识、刺激反应状态)程序评估伤情。王力等[18]按①看意识、面色、表情、姿势、呼吸、瞳孔、伤处状况等;②问受伤时、伤后时间、伤员感觉、处理情况;③查摸脉搏和四肢皮肤湿冷度。测血压、脉搏、呼吸等,剪除衣物,全面查体,对严重创伤者采取CRASHPLAN检诊法进行检查,反复检查有无多系统损伤。张建波等[12、22、29]在积极处理的同时,按“C(循环)R(呼吸)A(腹部)S(脊柱)H(头颅)-P(盆腔)L(四肢)A(动脉)N(神经)”顺序检诊。并充分暴露躯干和四肢,以及时发现致命伤[22]。

2.2按伤情分类标记、分区救治 应用可视化方法进行伤情分类,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2,30]。分区管理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检查和救治,使不同患者得到相应的诊疗[31]。季萍萍等[32、33]将轻度创伤标记为绿色,伤者病情较轻,意识清醒,对检查积极配合,反应也灵敏,生命体征平稳,一般处理即可,安置在各诊室;中度创伤标记为黄色,伤者只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安置在抢救室;重度创伤标记为红色,伤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安置在抢救室;死亡者标记为黑色,伤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安置在太平间或闲置角落。郑艳玲等[9、34]将Ⅰ级(危急)伤员安置红区(抢救区),Ⅱ(紧急)伤员安置黄区(清创治疗区),Ⅲ级(普通)伤员安置绿区(普通诊区或急诊大厅)。

2.3准确执行抢救程序

2.3.1 张晶[26]按照V(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I(输液抗休克,防止休克的恶化)C(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S(多功能监护)O(手术)程序救护。郑艳玲等[9、35]按照V(保证气道畅通,保持正常通气和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防休克或恶化)P(泵功能的监测)C(控制出血及骨折复位固定)程序救护。李水莉等[17]实施气道处理维持呼吸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评估神经缺损彻底暴露伤者检查背部及全身AMPLE病史采集护送手术室及住院详细记录的急救流程。温世玲等[36]采取A呼吸道管理;B循环系统、生命体征监护的管理;C静脉通道及抢救用药,配合医师行各项诊疗操作;D各种检查、术前准备、与相关科室联系的抢救程序。

2.3.2启动生命绿色通道,缩短急救时间 取消常规就诊程序的多余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捷的检查、救治[15、26、31]。批量危急伤员每人指派专职医生护士全程负责检查治疗,并指派高年资医师指导;紧急伤员有专门急救小组负责,急救组有一定数量的医生、护士和搬运人员组成,并有高年资医师指导;普通伤员在普通诊区候诊,预诊护士定时监测生命指征,如有伤情加重及时提高分诊级别[26、37]。

2.3.3做好术前准备 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做好配血、血气分析、备皮、留置导尿管等[26、38]。

2.4 针对性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掌握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获取患者潜在的服务需求信息,以便进行心理支持和预见性护理[17],并做到抢救技术娴熟、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快捷有序[39]。使之积极配合救治。

2.5 伤员分流 做好转送手术室和病房前准备,提前与接收科室取得联系。转送时危重伤员专人护送,搬动动作轻稳,保持各管道通畅和输液速度。并做好病情、治疗的交接[26]。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急诊科急救是为后续救治创造基础条件。创伤救护流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以缩短抢救时间、抢救半径,利于抢救生命为前提,使伤者在第一时间得以准确的伤情判断及最佳的救治,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因此,科学规范的救护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然而要使救护流程得到有效的运行,有赖于充足的急救资源、高素质的急救队伍及先进的科学管理做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

[2]何发群,孙梅芹,杨晓媛,等.损伤控制在严重地震创伤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5):539-541.

[3]张聪介,徐全高,王群英,等.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3(6)(上半月板):6-7.

[4]莫凤珍.严重多发伤规范化院前紧急救护流程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325-1326.

[5]刘小伶. 急救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32-1233.

[6]刘晓玉,刘川,陈抗侵,等.群体性突发事故院前、院内急救护理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2):50-53.

[7][张卫青,卢佩,张伟.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3-64.

[8]赵小斐,张红娟,李冬梅,等.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36-37.

[9]郑艳玲.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08,14(5):105-106.

[10]刘永明.基层医院急诊外科病员院前急救流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8)83-84.

[11]陈丽芳.成批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及院前院内急救[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68-71.

[12]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39-341.

[13]颜明治,程彬,赵兴吉,等.城市突发大型灾害事件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学杂志,2005,14(2):171-172.

[14]丁小萍,于冬梅,李舒玲,等.地震伤员的早期紧急救护[J].护理杂志,2009,26(2):70-71.

[15]刘勇.交通伤院前急救及转运923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2):144-145.

[16]冯贵新,黄小平,郭迎胜,等.多发伤创伤急诊救治216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4).

[17]李水莉,李颖,刘慧,等.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23-24.

[18]王力,侯云生,张新亚,等.规范和简化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8):699-700.

[19]林喜爱,高金姣,杨林霞,等.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群体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29-36.

[20]唐群英,刘小伶,乐胜.链式流程管理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22):2036-2037.

[21]张燕,张文媛,杨作勤.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20-21.

[22]蓝英,黄柳妮,江汉花,等.优化创伤链式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2009,(7)学术版:55-57.

[2]孙激,屈纪福,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44-445.

[24]林瑞琼,张英俭,林小红,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6,23(18):49-50.

[25]孙海晨,许宝华,邵旦兵,等,多发伤急救流程的优化[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29-30.

[26]任燕,顾艳.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体会[J].交通医学,2008,22(5):587-590.

[27]张晶.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4):2158-2159.

[28] 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29]朱晓红.标准化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500-501.

[30]王曼,宋雁宾,张红,等.批量伤员医院内急救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9):33-35.

[31]谢仁青.护士首诊责任制在抢救成批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51-252.

[32]季萍萍,沈秀琴.成批伤员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9):108-109.

[33] 贲艳丽,周萍,摆凤兰.突发事件急诊转运流程的优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26-1227.

[34]顾纪芳,庄则华,钟媛,等.急诊批量伤员接诊流程的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08-309.

[35]王艳梅,杨玉梅,王慧,等.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在颌面外科抢救大批量“7.5”事件伤员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43-1845.

[36]温世玲,刘天惠.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142-144.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ISS评分≥25(ISSISS≥16为重伤,ISS≥25为严重伤),呼吸过速,心动过速,因严重创伤失血过多,腹腔存在严重水肿。

排除标准[3]:依从性较差或不配合治疗者,创伤前存在恶性肿瘤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及对照组(n=31)。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为18~72岁,平均年龄为(48.5±4.7)岁,受伤原因包括刀伤5例,钝器伤8例,压伤6例,坠落伤2例,交通事故伤1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为(46.3±4.2)岁,受伤原因包括刀伤7例,钝器伤6例,压伤6例,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抢救过程中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伤情进行准确评估。通过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及时输血、输液。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并做好相关记录。进行备血、备皮、皮试等术前准备工作,为手术实施提供支持。若患者神志正常,则给予心理干预,通过安慰性言语让患者保持镇静,配合治疗。观察组急救过程中采取急救护理程序,具体如下:①构建急救护理小组,并明确相关职责,强调医护配合:实行定岗、定位、定责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与医生合作的协调性。其中护士长对急救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协助辅助科室迅速到位,并指导术前准备工作,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工作;监护护士对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心电图等进行密切观察,并陪同患者做好相关检查,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静脉管理护士负责患者输液环节;气管管理护士负责患者呼吸道管理。②急诊科护理:患者送至医院后,立即通知急救小组进行救治。对患者病情进行再次评估,协助医生对致命伤进行优先处理。将患者呼吸道阻塞物清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呼吸顺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若患者存在大量失血,则需要构建一条专门的补血通路,保证脏器血供及氧供。上述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③术前护理:护理人员积极配合主治医生完成诊断性操作,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为患者提供一个良性的手术环境。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进行统计、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相关数据采取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采取t检验;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抢救时间:观察组为(31.54±3.32)min,对照组为(45.12±4.07)min;抢救成功率:观察组为93.55%(29/31),对照组为80.65%(25/31);住院时间:观察组为(20.32±6.56)d,对照组为(26.44±7.01)d。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P

3 讨论

多发伤包括头颅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软组织伤及骨折等,具有以下特点:①伤情变化快:多发伤会对患者生理机能产生严重影响,由于机体处于应激性状态,受多个部位创伤共同作用会加速病情恶化,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致死[4-5]。②病情复杂:由于多发伤患者受伤部位较多,开放伤、闭合伤等同时存在,伤情较为复杂。患者本身也无法完全表述清楚自身伤情,容易出现漏诊。③易受到感染:多发伤患者抵抗力较为低下,且伤口多为开放性伤口,容易受到感染。④易休克:由于多发伤创伤范围较大,出血量大,患者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易受到影响,出现休克。急救过程中,缩短急救时间将为患者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可提升急救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提示,急救护理流程在多发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急救护理流程有效缩短了急救时间,为多发伤患者创造了一条生命通道。通过构建急救小组,明确分工职责,让急救工作可有序实施,避免了急救过程中忙乱出错,提升了整体急救效率[6]。同时,急救小组人员与医生时刻保持联系,为手术等抢救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降低了医疗风险,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大保障。急救护理流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护士保持镇静、稳重,以高度责任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并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拥有敏捷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医院方面需要加强医护人员日常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定期进行急救设施、药物检查,保证急救物品处于完备状态;对急诊报告制度及抢救制度等进行不断完善,确保急救工作高效进行。

综合来看,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小斐,张红娟,李冬梅,等.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9(15):36-37.

[2]徐蕾,俞瑾.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08):237-238.

[3]蔡玲丹,胡艳.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5,29(20):151.

篇3

重症支气管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哮喘持续发作会导致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循环衰竭及酸碱平衡失调[1],病情迅速恶化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有效的急救及护理措施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我院2008年6月~2013年10月对23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流程化急救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6月~2013年10月治疗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4~67岁,平均年龄(31.15±2.16)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9.51±1.6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标准[2],均有哮喘病就诊史。排除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应用药物禁忌证。

1.2方法

流程化急救护理分为院前急救护理、运送途中急救护理与院内急救护理。

1.2.1院前急救护理:当救护车到达至现场时,应立即为患者采取半坐或端坐卧位,给予正确的吸氧,吸氧时保持呼吸道湿润,防止气道痉挛。对意识障碍患者给予S型口咽管,可以防止舌下坠,增加通气,给予可拉明、洛贝林、纳洛酮等呼吸兴奋剂静滴,呼吸衰竭者可行球囊面罩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昏迷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尽快缓解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注意预防呼吸性酸中毒,并发心力衰竭者可使用西地兰、速尿等进行强心、利尿治疗,休克患者按抗休克处理。同时给予持续心电监测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及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运送途中急救护理:对患者要正确的搬运,搬运时一般病人采取坐位,可用轮椅搬运,休克病人取休克用担架搬运,运送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病情不再恶化,尽量缩短途中时间,既要迅速又要注意安全,保持静脉管道的通畅,注意保暖。应用车载电话报告给医院,使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应急措施,人力、物力准备。

1.2.3 院内急救护理:对急救护士要进行职责分工,使急救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治疗,心理护士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患者若烦躁不安、精神紧张,可适当地给予药物治疗,但禁用吗啡和大量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监管护士准备抢救仪器(吸痰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接心电监护、做心电图,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吸痰、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接呼吸机。准备抢救车、抢救药品,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给予平喘解痉,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轻心脏负荷,查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输液时严格控制40滴min以内的速度。记录口头医嘱、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补写抢救护理记录。

急救措施包括:(1)补液及解痉、止喘 :氨茶碱250 mg,加入20%~50%葡萄糖溶液20~40 ml,静脉推注10 min以上,30~60 min后可以每小时1 mg/kg氨茶碱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总量不超过1~1.5 g,根据心脏情况,每日补液2000~3000 ml,一般40~60滴/min。(2)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300 mg,加入液体中静滴,一般3 h左右起效,第7天可使哮喘缓解,后逐渐撤退,但反复应用激素者要慎重,治疗中注意低钾、代谢性碱中毒加重组织缺氧。(3)抗生素: 大多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急性发作者伴有低热、白细胞增高时尤应选用。(4)纠正酸中毒:当各种药物治疗无效,应反复测定动脉血气指标,酸中毒者降低机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可用5%碳酸氢钠2~4 ml/kg,静脉滴注5~10 min,但仍需注意补碱留有余地,避免碱中毒发生。(4)给氧 :低流量1~3 L/min,鼻导管给氧,氧气宜温暖湿化,避免引起气道干燥痉挛。(5)吸痰 : 协助患者更换,拍背,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将痰咳出,严重者采用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痰液黏稠排出不畅或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准备。

2结果

23例患者中显效14例,显效率60.9%;有效8例,有效率34.8%;无效死亡1例,占4.3%;总有效率95.7%。

3体会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各种环境和心理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3],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咳嗽等,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4%[4],重症哮喘的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由于重症哮喘发病急,病情重,痰液粘稠,不易咳出,阻塞支气管,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就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抢救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除了对病人生命体征、一般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程度、心电图及血气分析进行检测外,还要重点观察:(1)哮鸣音,肺部哮鸣音是支气管哮喘的典型体征,若病人出现“寂静胸”提示病情危重。(2)烦躁不安,若病人出现烦躁不安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逐渐加重、肺部音减少或消失、意识不清神志昏迷,大多数由于痰液阻塞支气管,应及时采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急救措施。(3)并发症,若病人突然出现胸痛伴有严重呼吸困难、大汗、脉速而弱等,应警惕并发自发性气胸或纵膈气胸的可能,应立即做胸部X线片检查,并做好急救准备。

抢救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不能依靠单纯的药物治疗和一般的护理,一定要把抢救的时间与高效的急救护理工作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抢救目标。应用急救护理流程,护理工作分工明确,强化了医护协。护士由被动变为主动,院前急救正确评估,果断处理突发事件,运送途中针对患者病情提前报告给医院,使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应急措施以及人力、物力准备,为病人住院治疗争取了时间,避免了患者入院以后再准备造成的忙乱、低效、差错。入院后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各自准备,为挽救患者生命明显缩短了抢救时间。

急救流程化护理通过对患者采取舒适的、氧疗、监测、改善通气功能、合理用药、心理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过程及时缓解患者哮喘症状,阻止病情的发展,缩短了抢救时间,及时有效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锦.流程化护理干预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救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135-1136.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随机抽取其中的100例患者,将其中未实施急救护理流程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为患者实行常规的救治,将实行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流程救治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护时,救护车到达抢救地的时间,比较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护理的流程

1.2.1 院前急救的护理流程 院前急救护理的单元处于备用状态,要达到100%的备用,护理人员在接收到调度指令以后在1min内必须出车,出车途中要联系报警人员了解患者的受伤原因和病情,指导报警人员做一些自救措施,要保障患者的呼吸通畅,不可以随意搬动患者,若患者有明显的出血要用辅助材料进行压迫止血,护士到达患者受伤的现场以后,首先要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是否顺畅,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和患者的胸部是否有损伤而导致患者的呼吸困难,随后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以及脉搏和肢体末梢的循环功能,观察患者有无大出血的症状,要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看患者的颅脑是否有损伤,以及确定患者的脊柱脊髓的创伤情况,查看患者有无骨折的现象,以及伤口是否出血,要依据院前急救的原则做好疾病对症,护理措施要进行的快速果断,并且要准确有效,依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边抢救边护送,在护送的途中要严密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且将患者的情况通报给医院,以便医院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以及专科会诊的准备1。

1.2.2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流程 急诊科的护士在接到院前护士的通报以偶,要立即通知创伤急救小组进行接诊,交接患者以后同样进行院前护士对患者检查的方法再一次进行检查,将患者的全省情况检查清楚,做好评估之后协助医生进行优先的致命伤处理,护士的分工要明确,有专门负责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的,要将患者的口腔或者咽喉部的呕吐物或者分泌物还有可能是血块,将这些物质处理干净,检查患者是否有义齿,若有应该立即取出,以便于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将患者进行侧卧位或者是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处理,以便于患者可以呼吸支持,面罩或者导管氧流量最好保持在5l/min,依据患者的情况,有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手术,对患者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者进行气胸者开胸腔闭式引流处理等等,尽可能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要在最短的时间为患者建立两条以上的循环通路,若情况特殊则可以为患者进行静脉切开手术准备,在患者静脉输液之前,要抽取患者的血做标本并且进行各项检查,严重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大量出血以及血容量急剧减少的状况,可以建一条专门为患者迅速补血的通路,要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指标,为患者输入所需要的液体,如生理盐水与血浆,尽可能的保障患者的机体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为患者的进一步抢救工作做好提前准备,要严密的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的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进行各项损伤的观察,以便于及时的联系向光的专科进行抢救2。

1.2.3 术前护理流程准备 严重多发伤患的病情比较复杂,变化快要在患者治疗的黄金时间,也就是1h内进行最好的并且正确的诊治,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的可能性,患者在抢救以后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大部分被送到ICU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各种诊断性操作,若患者需要进行手术,要及时准备好手术前的准备3。

1.3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情况分析,当p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的救护车到达时间在15min左右,但是对照组救护车到达时间在25min左右,实验组患者在1小时到1个半小时以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对照组的患者在2小时才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两组的救护车到达抢救处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差异显著,p

3 讨 论

规范化急救护理流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进行有效的救护,可以培养护士敏锐的临床思维,提高护士的自我专业素质,更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的抢救急性危重症的患者,有效的提高急救护理的质量,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5

1.1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救治的火灾烧伤患者12例为观察组,烧伤分级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3]。对12例患者的烧伤程度分级如下:2例患者属于重度烧伤,3例中度烧伤,7例轻度烧伤。12例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为(36.52±1.23)岁。与之前还未采用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的12例烧伤患者进行比较为对照组,这12例烧伤患者与观察组的烧伤程度分级无明显差别,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为(36.32±1.45)岁。

1.2方法对每例烧伤患者采取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具体流程如下:由急救人员在现场判断患者病情,进行分类处理,通知院内急诊部门进行重大烧伤的抢救,急诊护士通知上级领导,由局长报告给卫生局。由120急救回到医院后,重伤患者立即进入急诊部门,在急救时,每位患者由2名急诊护士参与,中度烧伤患者在治疗室进行清创缝合,轻度烧伤患者在急诊大厅治疗。之后联系各个科室转运患者。①现场分类:根据患者烧伤程度及合并伤对患者进行分类,红色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黄色类别的患者进行清创缝合,绿色类别的患者可以在急诊大厅进行治疗[4];②现场急救:包括CPR、输液、包扎、固定等;③院内急救:需要抢救的患者由两名急诊护士参与,1位护士专门负责输液、扩容,另1位护士负责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给予氧气。对于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的患者要警惕有无合并其他的损伤,积极进行治疗[5]。

1.3观察指标观察这12例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救治情况,计算平均救治时间及死亡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12例患者救治平均时间为(29.82±2.57)min,死亡率为0%;对照组12位患者平均救治时间为(38.64±3.58)min,死亡率为8.33%。观察组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1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救治时间见表1。

表1采用t检验,t=0.0167,P=0.0283,P

2.2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见表2。

表2采用x2检验,x2=7.8341,P=0.0316,P

3结论

此次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在控制变量一致的情况下比较得出需要的结论。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爆震烧伤患者中改变了之前手忙脚乱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6]。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在建立的初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预案的不合理、存在的漏洞等等[7]。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出现成批爆震烧伤情况时,现场急救人员准确的对伤者进行分类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这可以避免浪费救治的时间,能够迅速及时的给患者营造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伤者的存活率。经过本次探究,可以看出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爆震烧伤患者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爆震烧伤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昌林,文亮,罗旭,等.爆炸伤的急救现状及展望[A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4.

[2]方方.成批爆炸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3.

[3]罗晓双.自然灾难中伤员急救的护理要点及护理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3.

[4]刘瑛,沈红.突发性群体性创伤的急救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3(1):83-84.

篇6

设备配置:配有救护车5辆,车上配有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车载吸引器、气管插管、心电图机、血糖仪、血氧饱和、夹板、急救箱(内有各种急救药品及输液用具)、氧气筒等。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与卫生局120调度中心建立信息网络通讯,接出诊调度指令后,打印调度单,按指令所示的地点一车一医一护赶赴现场,白天1分钟内、夜间2分钟内出车。到达现场后,经医护的初步判断伤情后由司机通过车载通讯系统将大致的病情、病员数量通知院内当班护士及120调度中心,以便做好急救和增派车辆准备。医生和护士首先将患者脱离现场,进行检伤分类,做出醒目的标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急救检伤分类标准:①生命垂危,需要立即治疗,而且有望救活的伤员(红色标志,提示优先1级);②生命没有立即的危险,需要紧急但不是立即处理的伤员(黄色标志,提示优先2级);③需要简单处理的伤员(绿色标志,提示优先3级)[1]。以便于途中和院内的救治、护理与观察。护士测量血压、吸氧,据病情留置针建立1~2条静脉通道及相应的对症处理,如保持气道通畅、抗休克等,协助医生行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为院内急救护理提供有利保障。

院内急救

院内急救护理流程:①启动绿色通道制度:当班护士接到司机通知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电话通知医院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担架陪护队及听班护士,由总值班协调,麻醉师、陪护队及听班护士提前赶到科室,同值班的护士、医生待命,备好一切抢救器械、药品等。对参加救护的医、护、陪护人员进行分组,实行定患者、定医护、定陪护人员的分工责任制。这样,统一指挥,调动全院力量争分夺秒进行抢救,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护理。②紧急救护: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马上进入急救绿色通道。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指挥救护工作,1个急救小组负责1名患者。由护士进行编码及腕带双重身份识别,医护分别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神志、瞳孔、血压、气道等,迅速实施抢救生命的各项措施,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抗休克治疗等。分别为患者填写各种化验单、检查单、抢救记录,从各项治疗、护理、患者的安全到检查全程陪同。③心理护理:突发的意外伤,不论病情轻重都会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当患者或面露痛苦表情时,护士一定要给患者心理支持,通过微笑的表情、真挚的交谈、轻柔而熟练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④患者的转送工作:在进行急救的同时,与相应科室及时联系,做好接纳患者的准备。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由陪护队员及时转送至ICU、手术室或各科病房。这样相对缓解了人员紧张状况,也有利于危重患者的重点抢救。

紧急救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①各项医疗费用的处置:每个患者均一律免挂号、付费等手续,所有治疗、检查、用药均有总值班签字,实行先治疗、检查、手术、住院,后付费的急诊绿色通道制度。②规范抢救护理记录:为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护患纠纷,据科室情况,制订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单,它包括日期、患者的入院时间、姓名、性别、年龄、接诊地址、实施抢救时间、送各项检查的时间、生命体征、主要抢救措施、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参加抢救人员及患者的去向等,以及“三无”患者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现金,由当班护士2人清点后双签名等。

讨 论

急救护理工作流程的实施,有效地激活了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避免和减少了各种纠纷和事故的发生;缩短了管理宽度,对年轻护士的培养发挥了良好的带教作用,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提高。

制定急救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医护体系,总值班协调,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科学的管理,有序的组织抢救,以最大限度降低造成的伤害,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简化就诊流程,减免手续,实行首诊首接负责制,保障快速、高效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是批量病患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重视急救技能培训:为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我院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急救演练:如急救技能培训,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进行不同性质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等。每次抢救或演练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抢救程序与方法。通过培训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好的素质、高度责任心及敏锐观察力的急救护理队伍。

准确、及时、客观、内容齐全的急诊护理抢救记录,有利于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整理工作:抢救工作结束后,整理清洗用物,归还原处;补充急救药品;补办一切手续,完善各种记录;完成医疗费用、药费等的结算等。

篇7

1.1临床资料选择45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行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女性占18例,男性占27例,年龄范围居于43至79周岁,年龄平均值为(61.2±6.7)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濒死感、胸闷以及心前区疼痛等。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5例,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具体如下。

1.2.1做好充分的急诊准备提前做好各种急救物资的准备工作,对车载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性能完好,规定急救物品的位置、数量以及品种,并指派专人管理,及时进行相关物品的更换和补充。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冷静地询问患者病情、位置并迅速通知相关医护人员于5分钟内立即出诊[1]。

1.2.2现场急救护理

1.2.2.1病情观察抵达现场后,必须立刻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向患者及身边人员询问发病原因,同时了解患者感受并观察临床症状,同时对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立即进行心电监护和心电图检查[2]。

1.2.2.2吸氧治疗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或者鼻导管吸氧,调节氧流量每分钟4至5升,若患者合并左心衰,为了使心肌氧供应得到增加,可将浓度为20%至30%的酒精加入到湿化瓶中,能够有效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缺血症状,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3]。

1.2.2.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采用留置针迅速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同时对患者应用利多卡因、西地兰以及硝酸甘油等纠正心律失常和强心利尿等药物。

1.2.2.4镇静止痛遵照医嘱给予患者适量吗啡或者杜冷丁以缓解患者疼痛,同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

1.2.2.5现场转运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转院对于改善患者病情的重要意义,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行转运,同时对画着呼吸、心率以及血压等进行观察。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4]。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溶栓率、死亡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和分析。溶栓再通判定标准: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升高的ST段2小时内下降幅度低于护理前的50%;2小时内患者持续胸痛基本消失;发病后14小时内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达到峰值。溶栓再通患者需满足上述两项或者两项以上指标。对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操作规范性、器械运用情况等护理相关内容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比较,主要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

2.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死亡率比较对照组13例患者血管再通,占65%,4例患者死亡,占20%,观察组19例患者血管再通,占76%,3例患者死亡,占12%,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使患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掌握院前护理流程能够推动抢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存活率明显高于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1]周玉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干预[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136-2137.

篇8

选取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急诊科于2017年1月至12月接诊治疗且采用优化护理流程前护理的AMI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在急救情况相同的情况下,选取于2018年1月至12月我科治疗且采用优化护理流程后护理的AMI患者60例设为优化护理流程组。其中男性76例,女性34例,年龄34~79岁,平均(61±7)岁;病程22~76min,平均(40±8)min。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在发病时间和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AMI的标准,且排除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在研究对象自愿参加本研究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入院时症状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接诊、登记、评估病情、通知医生、急救分诊、常规急救措施并告知家属相关事项,相关科室会诊、确诊入院心内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沟通家属是否经PCI治疗,整个接诊护理流程繁琐,耽误抢救时间。优化护理流程组对常规护理流程进行优化改进:①院前急救优化:120接诊的患者,10min之内在车上完成首份心电图,并将心电图通过微信发送至院前胸痛急救群(网络医院、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共同建立),院前急救医师电话联系心内科医生通过微信会诊,通过心电图评估胸痛是否为AMI,指导院前急救医师用药(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吸氧、建立左上肢静脉通路,抽血化验、床旁肌钙蛋白T检测;自行来院者同样给予10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及上述操作。②院内流程优化:多科室协调办公,信息系统设置绿色通道,先入院(获取住院号)后办手续,方便入院后医嘱执行;所有检验标本条码均带有加急字号和红色标记;与家属沟通,同意进行PCI手术者,通知导管室做好术前准备,绕过急诊室、CCU等流程直接进入导管室;导管室医护24h工作制,随时可行急诊PCI。③优化安全转运:转运过程易导致各类风险,或可增加病死率及并发症。转运中携带电除颤仪、心电监护及急救药物,至少1名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转运,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做好抢救准备。到达导管室与介入室医生及护士进行交接,认真填写转运交接单,详细核对患者一般信息,随时观察病情、体征等,完善交接后导管室人员再次评估病情制定手术方案。④抢救记录:抢救过程全程记录,整理数据。⑤护理人员优化:建立专职化急救护理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名实习护士组成,对其进行定期培训考核,不断修订完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床旁肌钙蛋白T检测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抗凝药时间、PCI时间,以及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院费用、病死率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篇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而且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并发症高、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不仅要积极对症治疗,而且要不断优化急救流程,这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1],在优化急救流程过程中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本文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心肌梗死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将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79例,女28例,年龄43~79岁,按照是否介入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将10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1例患者,该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为2014年11月-2016年4月收治的56例患者,该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照组51例,男3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9±2.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38~135 min,平均(52.7±3.6)min,初发患者48例,复发患者3例。观察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5±2.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45~123 min,平均(54.1±3.2)min,初发患者52例,复发患者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流程

对照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2]。观察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包括:成立流程再造工作小组,成立由分管副院长、急救科医生、护士为主的流程优化小组,并定期对急救科护士相关知识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于急性心梗急救知识掌握不熟护士开展评价,加大急救科护理人员参加急性心梗急救护理配合。查找传统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急救流程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查找部门配合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不畅、准备工作不足、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熟悉等问题,并将查找的问题列出清单[3-4]。急诊护理流程再造,(1)院前抢救流程优化,急诊科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必须在5 min内出诊,并明确每个出诊人员的工作职责,如联系家属、调试仪器设备、准备急救药品等工作,确保在到达急救场所时各项急救工作稳步进行,联系家属工作人员在出诊途中即应指导如何采取初步急救,如指导家属让患者平卧、进行心理安慰等,到达现场后给予患者吸氧,以减轻患者心肌疼痛症状[5],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随后即进行急救转运,转运过程中要求患者平卧状态下头偏向一侧,继续严密观测生命体征指标,并对心肌疼痛等级进行评估,随时做好气管插管、除颤等抢救措施,途中由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并通过电话告知急诊科待命医护人员患者的病情,为后续入院治疗提前做好准备[6-7]。(2)优化急救接诊流程,患者入院后相关责任人员应在5 min内对病情进行评估,尽快确定病情便于分诊治疗,同时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为最终确诊提供可靠依据,一旦确诊就应及时进入下步急救流程[8]。(3)优化冠状动脉介入术流程,对于急性心梗确诊者应立即在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备皮、过敏试验等手术治疗前提准备,对于已出现行动不便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患者进行导尿、换衣等工作,期间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9]。(4)优化各环节信息传递流程,急救过程各环节工作由不同人员担任,在交接工作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传递有误情况,尤其是一些关键信息传递不畅,对患者而言将是致命的,所以各环节工作人员应及时记录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患者的关键信息,确保下环节工作人员能对患者病情和各项抢救工作有个全面了解[10-11]。(5)流程优化后工作总结,将笔者所在医院急诊优化护理流程编写成内部教材,对急救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位急救医护人员熟悉流程,在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工作人员应及时反馈流程中仍可优化的细节,优化工作小组应及时采纳具有价值的反馈意见[12],并进一步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各项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急救成功率、复发率及患者满意率。急救时间观测指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及抢救时间[13],通过比较两组急救时间评价不同急救护理流程的效率,而通过比较抢救成功率、AMI复发率、再次PCI发生率评价不同流程急救效果[14]。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救措施是否得当、急救质量等,调查结果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三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实验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诊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MI复发率和再次PCI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急救成功患者护理流程满意度比较

对急救成功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与众多因素相关,其中早期介入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提高成功率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不断优化急救流程、赢得急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15],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等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救后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亦低于对照组,因此临床急救效果表现为观察成功率、院内复发率及再次PCI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降低急救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在急性心梗患者急救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学敏.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1-72.

[2]张雪云.分析急诊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6):120-121.

[3]杜占红.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6,29(3):388-389.

[4]陈春花,彭慧,任春菊,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J].包头医学院W报,2015,31(12):123-124.

[5]夏继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207-208.

[6]戴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9):2142-2143.

[7]丁红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28-229.

[8]董琴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8):108-110.

[9]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10]王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3):223-235.

[11]张笑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342-3343.

[12]朱月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5):3594-3595.

[13]黄丽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观察[J].大家健康,2016,10(8):256-257.

篇10

1.2护理流程 观察组按照流程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措施,要求科室内部要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流程,急诊室要时刻保持准备状态。在接到下级医院的求救电话时就要做好各项准备,保持与下级医院的通话状态,了解患者的最新情况。在下级医院将患者送到医院时,要迅速将患者进行转移,动作包保持轻柔、平稳、迅速,要让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

对于流程化护理,还要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急诊护士要在急诊门口接诊并迅速将患者推入急诊室,接诊医生要根据初步判断要求分诊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并填写转运交接单,做好记录。在流程化护理中,要完善急救流程,做好病情的准确评估,做到"定时、定位、定人"。定时是指在1~2min内供氧、3min内测血压,5min内做好血样采集、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心电监护;定人是指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协助抢救;定位是指根据疾病的初步判断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控制感染、实施手术、药物治疗等。

在人力安排上,流程化护理要求遵循等级责任制,要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学历、经验等因素,将医护人员合理分配给流程化护理病人。要统一病情评价指标,创伤程度采用ISS评分,最高分为75分,如果ISS评分超过16分就可以判断为严重创伤[3]。

对于对照组而言,要求按照常规的抢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关的护理记录工作,做好每项数据的记录以便日后进行检查比较。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情况,统计出各组成功率。同时要做好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调查,调查患者对护士及医护状况的满意程度。调查基础护理落实状况、护士行为状况、护理配合满意程度、护理技术等几个项目患者满意状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计量资料(x ±s)进行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按照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0.1±5)min,对照组抢救时间为(58.9±8.1)min,显然观察组抢救时间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达99%,见表1。

篇1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一种危险性极大的、高发性的心血管疾病, 主要病因是心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病情复杂多变, 常诱发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对于该病, 抓紧时间抢救十分重要[1, 2]。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效果满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本院住院部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41例, 女39例;年龄30~75岁, 平均年龄(44.2±10.3)岁。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器质性病变, 无全身性感染, 无明显精神疾病性症状, 无认知功能障碍, 均能进行正常沟通。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到求救电话后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接到求救电话后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2. 1 院前运转及抢救流程 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接到求救电话以后, 救护车和急救人员必须在5 min之内出发, 并在前往急救地点的路上时与现场人员进行电话沟通, 大概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并指导在现场的人员进行简单的急救, 严禁挪动患者, 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让患者保持平卧的状态, 多鼓励患者, 尽量保持其情绪稳定等。待救护车抵达患者所在现场后, 立即对其进行面罩吸氧或者呼吸机给氧, 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解除胸痛, 连接心电图机监测生命体征等[3]。护理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动作要迅速和轻柔, 为抢救争取时间。在救治完毕病情稳定以后马上采取转运, 力争以最快速度把患者送到周围医院进行救治。要在救护车上做好不间断抢救的准备。在转运患者回医院的途中,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及时通知急诊科和手术室做好抢救的准备。

1. 2. 2 接诊流程 患者转运到医院后, 立即安置到抢救室, 让患者继续保持平卧, 吸氧。由于患者右手桡动脉要用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为便于消毒和操作, 因此开通患者左下肢的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抽血化验, 将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如心电图、凝血、心肌酶、心肌标志物等检查结果, 明确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在明确诊断之前, 手术室要做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准备, 一旦确诊, 立即将患者送入手术室进行抢救。

1. 2. 3 PCI术前准备 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 采取碘过敏试验(76%泛影葡胺1 ml 静脉注射), 同时对观察时间给予详细记录, 混合顿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右腹股沟备皮。帮助患者更衣, 排尿, 做好保暖措施。

1. 2. 4 强化心理干预 手术前和手术后都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做好患者的心理评估工作, 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于患者所表现出的不良情绪, 要耐心地进行疏导, 关心鼓励患者, 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接受和配合治疗。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分诊评估时间(患者入院后到初步诊断的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抢救,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7.5%(39/40), 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 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由于发病突然, 病情凶险且变化快, 发病初期病死率较高。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4], 有6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就诊前就已经死亡, 这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6 h以后会造成透壁性心肌坏死, 导致血液供应量急剧减少。然而, 在以往传统的临床急救护理过程中由于任务分工不明确、缺乏明确的护理目标等因素, 需要准备时间通常较长, 因此耽误了抢救的最佳时间[5, 6]。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 反应迅速, 分工明确合理, 明确各岗位护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 为抢救患者的生命创造时间, 进而使临床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研究表明越早采取再灌注治疗, 其治愈率就越高。

综上所述,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当中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可以赢得抢救时间, 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使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继红, 朱爱红. 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河北医药, 2013, 35(5):792-793.

[2] 孟庆娜, 李国庆, 白晓冬, 等.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中恶心呕吐的护理.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20(11):913-914.

[3] 吴福连, 王美兰, 丁恒, 等.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亚急性心脏破裂的预防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9):831-832.

[4] 刘颖, 赵婷.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 20(1):13-15.

篇12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病房中的住院患者大多数为危重急症、各种大手术后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危重、变化快,并且还不能自理生活,必须卧床休养,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依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本文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ICU中收治的50例患者,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经过优化的基础护理,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ICU住院患者50例,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未优化的基础护理;除了护理方法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两组患者用于临床比较。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院感发生率、家属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

1.2 方法[2]

1.2.1 修订及完善基础护理流程

在临床护理中,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使ICU病房的湿度与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前者控制在50%与60%之间,后者控制在24℃与26℃之间,保证患者的居住环境舒适。②针对医院ICU病房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编排值班护士,一般来说,ICU基础护理中,参与人员应该要包括高年资护士、低年资护士、护士、工勤人员,各1名,只要包括上述多位护理人员,才能够保证基础护理工作有效安全进行下去。③临床护理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给予患者适当的基础护理,首先为洗头与擦身,然后进行饮食与口腔护理,最后给予患者会阴护理,通过给予患者上述一系列护理,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1.2.2 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这个步骤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一旦入科后,就要采取手把手、一对一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②在给予护理人员培训期间,新入科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带教护理人员必须从旁观看,避免不恰当操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③各科带头人每周均对新入科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病基础护理及注意事项、急救护理及注意事项,同时,还可以向新入科护理人员讲授护理经验[4],使新入科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能够得到有效增强。④要求新入科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总结,至少要保证每周一小结,每月进行一大结,并且,要求在工作总结中强调操作错误事项;带教人员针对护理人员的突出成绩给予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操作失误,要给予他们相应的纠正,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错误。

1.2.3 强化护理意识

①给予患者适当的目光接触与触摸,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及安全感。与患者家属多加交流,增强患者家属的信任感。②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人格尊严,使患者感觉亲切,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③保证病房布置舒适安静,及适当的通风采暖,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④在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要时刻以患者为中心,采用现代护理观念指导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5]。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表1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

表2 对比两组的院感发生率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从表1、2、3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院感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男63例,女57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8.1±1.2)岁,发病到入院时间0.3~11h,平均(5.1±0.6)h。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行PCI治疗。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入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流程,急诊接诊之后,接诊护士遵医嘱确保患者卧床休息,并予以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以及抽血化验等抢救处理[2]。确诊之后做好术前准备并转送导管室。

1.2.2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使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2.2.1急诊接诊流程 执行首诊护士的负责制,将接诊护士作为第一负责人。疑似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在就诊5min内安置患者到抢救室卧床休息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同时通知医生,根据医嘱采集患者的血标本查心肌酶学、血常规、凝血系列、心肌标志物以及床旁心电图,询问患者的病史,通过结合心肌标志物以及心电图检查等确诊[3]。

1.2.2.2术前准备流程 使用阿斯匹林300mg以及氯毗格雷300mg口服,之后进行右腹股沟备皮并协助患者更衣[4]。护士取下患者身上饰物并嘱患者排尿,耐心安抚患者及其家属。

1.2.2.3送导管室流程 在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转运风险之后,携带监护仪或除颤仪、简易呼吸囊、氧气枕、护理记录单以及病历等抢救仪器与资料,由医护人员护送患者到导管室,并同介入护士交接患者的病情以及用药状况。

1.2.2.4心理干预 传统急诊救护当中,护士忽略患者心理干预,导致少数患者过度焦虑紧张,从而影响心功能恢复[5]。因此研究组要求护士做好心理评估,注意患者不良情绪,对不良情绪加以疏导,耐心听患者主诉,不打断患者语言倾诉,寻找导致不良情绪原因,例如对仪器使用紧张等,然后进行语言疏导或者是深呼吸放松训练疏导。

1.2.2.5急诊交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确诊之后要及时采取临床治疗。例如对要求进行急诊手术患者,要及时通知介入护士,在短时间完成术前的准备以及相关文件准备,填写急诊急救患者的交接本。除此之外,要注意多向患者解释相关内容,避免由于患者无知产生的恐惧感受。急诊交接期间要注意转运过程中的细节,包括要保证患者的绝对卧床,监督其卧床情况。

1.3效果判断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进入急诊室到离开的时间)、球囊扩张时间(进入急诊室到首次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院内复发率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以P

2 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院内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统计显示50%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抢救质量,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大一,贾三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疗法的现状和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1(1):3-4.

[2]赵小爱,郭小艳.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7(7):33.

[3]江时森,汪春晖,高运来,等.从急性心肌梗死获得治疗时间的变迁看我国急救系统差距及展望[J].中国急救医学,2013,22(1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