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1.2狭隘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开展面向家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时间、精力等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感到力不从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心理咨询,它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满足于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至于根据实际开展针对个别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种补充形式。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篇2
[4] 钟瑛:《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7页。
[5]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6]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06页。
[7] 哈贝马斯・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8] 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症》,毛英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篇3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EB/OL].[2012-02-14].http:///group/topic/27476367/?type=like.
[8]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2013年2月司法部草案送审稿)[EB/OL].(2016-03-02).http:///content/1510710/11/1993767483981957.sthtml.
[9]史柏年,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53-355.
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业余训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赛事四个方面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在体育强国视域
>>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体育强国视域下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体育强国视阈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研究 基于体育强国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向探究 体育强国视域下的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研究 阳光体育视域下青少年户外运动发展分析 体育强国视域下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青少年体育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的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伤害赔偿机制研究 探索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发展对策 体育强国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浅析学校体育教育视域下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方法 生命历程视野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研究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制约因素研究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研究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 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青少年发展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休闲体育发展研究 体育强国构建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8.20).
[4]周爱光.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J].体育学刊,2007,14(2):16―19.
[5]杨少波. 美国体育教学的启示[N].中国体育报,2011 年 5 月 10 日:第七版.
[6]曹燕. 澳大利亚学校体育教育简介[J]. 基础教育参考,2010(7):32―36.
篇5
3武永明.2010-2012学年度兰州发生校园伤害案件632起[N].兰州晨报,2013-09-17-1
4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5--86
5林.简析农村在校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挽救对策
6张学调.庆阳市青少年犯罪现状、成因及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09(3): 291
7王炜.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及预防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6):25.
8李建成.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其预防[D].兰州大学,2008:13
9刘欣.重庆沙坪坝区2003-2007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09:18
10孙蕾.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分析[J].才智, 2014(5):25
11杨晓莉.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5:49.
12李建成.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其预防[D].兰州大学,2008:18
13董筱宣.浅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及应对策略[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8(3):39
参考文献:
[1]关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M].群众出版社,2004.
[2]周路.青少年罪犯群体人生轨迹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0(311).
[3]任遂臣.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7).
[4]于巧云.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预防[J].思想政治课教育,2007(4).
[5]李,沈杰.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青少年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篇6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整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研究,总结并归纳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训练中易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出一些有助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并整理出导致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
2、研究对象:
江西省青少年举重队共 36名运动员(男运动员 22名,女运动员14名)为研究对象。该36名运动员都均在江西省体育局注册。
3、膝关节损伤的原因:
3.1动作技术不完善:合理的动作技术是完成举重动作的重要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接受专业训练时间较短,技术动作还不完善,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膝关节肌群肌肉力量较薄弱。在做完整套技术动作时,对膝关节的要求就更高:动作技术结构、发力时机、发力顺序、发力大小、发力方向还未定型,因而导致在训练过程中膝关节受力不均衡导致运动损伤。在运动实践中,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动作技术存在或发生明显不合理,导致膝关节运动损伤,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中较为常见。
3.2准备活动不充分:人体的竞技状态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能能力、技能能力、心理能力,是一个由静止状态到最高状态的过程,因此进行大负荷训练之前,必须使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准备活动的过程。若准备时间较短不充分,身体机能还没有进入准备阶段,各运动环境不适应,对训练任务、动作数量、负荷强度、运动量均不能达到体能动员、磨合、适应的基本要求,就会引起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软组织等运动器官急性p伤或软组织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是导致膝关节损伤的直接原因。
3.3注意力不集中,兴奋性不高: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初期由于不适应专业队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会产生厌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兴奋性不高导致身体各运动环节不能充分协调发挥出最大力量,动作技术不能协调一致,不能顺利完成动作所需的力量、速度、重量等负荷强度因素和组数、次数、时间等负荷量的因素而导致膝关节运动损伤,这在青年运动员训练中极为常见。
3.4超运动负荷训练:膝关节在举重过程中主要起支撑作用,膝关节肌肉群力量的大小决定你能承担重量的大小。青少年运动员全身器官还处于发育阶段,尤其是植物性内脏器官系统发育相对落后,因此采用大负荷或超大负荷训练是导致青少年运动员产生膝关节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初期由于成绩提高较快,很难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训练负荷,尤其是身体发育阶段成绩提高较快,训练过程中出现盲目自信的情况,对大强度负荷准备不足;青少年训练中负荷节奏大起大落,难以适应;负荷强度和量的变化难以控制,用以导致膝关节运动损伤。
3.5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这是广大青少年产生膝关节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在比赛中不能对自己的训练和伤病状况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控制,一味的为取得成绩而进行大负荷的强度训练,导致疲劳积累引发运动损伤。
4、研究结果:
4.1青少年运动员在抓举和挺举及举重专项训练中,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是膝关节。
4.2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技术动作不完善,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长期进行大强度的负荷训练是引起膝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
4.3准备活动不充分是导致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直接原因。
4.4青少年运动员训练阶段,在从事大强度训练负荷后缺乏放松练习是引起膝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
4.5青少年运动员自我预防运动损伤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差,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相关的知识是导致膝关节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4.6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心态波动较大,自我调整能力不强,受外界干扰较大,注意力不集中是导致膝关节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5、结论建议:
5.1教练员应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的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内容,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身体条件,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避免因局部负担过重造成的运动损伤。针对广大青少年运动员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监督机制,对运动员在训练中产生的运动损伤进行及时的监控和治疗,积极预防外伤和恢复疲劳。
5.2为防止运动损伤后而降低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伤后的恢复训练对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十分重要,建立一套完善、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恢复措施。
5.3 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了解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运动生理、运动及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
5.4 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及时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重视对运动员自信心的建立。
5.5 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生活管理,形成良好的训练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智. 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和有关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J]. 体育科学, 2007, (07).
篇7
青少年期由于生理上的快速成熟,剧烈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因此,青少年期的心理活动就会出现一些矛盾现象,由于这些矛盾的客观存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些普遍的问题。
1青少年期常见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1)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心情反复、压抑苦闷、没有食欲和失眠等;感觉自身没有价值,悲观自卑;由于一场重要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在接下来的考试中都会出现心慌、焦虑;不愿意去学校,更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
(2)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胆怯、回避、嫉妒、害怕孤单、抱怨,不知道如何和老师同学交往。人际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孤独、寂寞、封闭、多疑等心理,选择逃避,从而影响自信心的建立。
(3)自我成长问题。青少年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有些学生由于长相、出身和能力等原因而产生自信心不足与自卑的心理,不愿意接受已有现实;遇到挫折、不顺时就一味退缩、唉声叹气甚至一蹶不振,过度依赖父母同学等,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差。
(4)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会造成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萎靡不振,成绩不断下滑,对现实环境的认知力、感受力减弱,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加剧了个体的抑郁和对社会的恐惧。
(5)自我伤害行为。自我伤害行为主要有撞头、掐打自己、吞食异物、用利器划破皮肤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倾向。
2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强调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因此,当我们发现青少年心理出现问题或者行为出现偏差时,应该从积极的方向思考,不要消极地看待问题,也不要只看到问题本身,应该多想一下问题背后的问题。越是看到不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就会越多。当我们能够欣赏时应该尽量地去欣赏。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心里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青少年也一样,他们也想成为有价值的人,希望被认可,希望被爱。
例如,当学生出现逃学、厌学现象时,有可能是因为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其实他也想被爱,想有人喜欢他;有的同学与老师作对,他真实的心理可能是想通过这样的举动引起老师的关注;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是因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能得到其他游戏伙伴的赞美,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出现攻击指向自身的行为时,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是他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现实世界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等等。
希望青少年变好,就要让青少年感受到他们存在的价值,不要吝啬表扬、赞美之词。青少年的每个行为后面都有善良的动机,他们都有快乐的根源和想法。我们要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多看青少年身上闪光的部分,多一份理解和关爱,其实他们都是很单纯很可爱的孩子。
3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学校方面。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就是学校,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合当今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多与学生沟通,多让学生彼此沟通,从聆听者开始做起,摸清问题的底细,再确定如何解决,帮助学生慢慢改变自己,找到自我。同时,大力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及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2)家庭方面。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当出现问题时,要给他解释和思考的时间,看清他的动机行为,对他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要时刻关注,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隐患,并加以正确地引导,积极地、恰当地应对青少年出现的各种问题。
(3)社会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有责任为青少年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要降低对高学历的盲目重视,减少不必要的歧视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二是要加强对网吧的管治,增强网吧业主的社会责任感,严格落实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制度;三是要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社会是最好的大学,让青少年多接触社会,了解最真实的社会状态;四是要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家庭、社会要积极沟通合作,协调一致,营造利于青少年健康向上发展的良好氛围,预防青少年出现问题。但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要积极地看待青少年的问题,要不带有主观色彩的正确分析,并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山滑雪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原因分析
(一)常见的运动损伤
经过调查得知,高山滑雪中运动损伤类型主要有扭伤、划伤、摔伤、冻伤、撞伤等,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部位损伤常见的有头部外伤、脊柱损伤、内脏损伤、四肢脱臼、骨折等伤势。由于高山滑雪运动特点,损伤部位多数以下肢膝盖、踝关节以及小腿等部位为主。特别是青少年对滑雪技能掌握的不够熟练,运动损伤率已经占总比例中的大部分,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滑雪安全教育。
(二)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首先,大部分青少年缺乏学习,不听从指导。由于滑雪是一项高速运动项目,组织管理在控制滑雪秩序时有很大的作用,而很多青少年对滑雪管理认识较浅,同时再加上滑雪场内的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就会使滑雪场内混乱,进而出现没有秩序性的滑雪,发生相撞,导致运动损伤发生。
其次,我国的最近几年冬季少雪气候特点,一部分雪场缺少必要的造雪,致使滑雪场地不平,有雪块等,滑雪者易摔倒损伤,滑雪器材不规范,雪具调节松紧度不准确等,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滑雪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路程才能到达滑雪场,休息不好,这时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将会因肌肉力量转弱,反应迟钝,身体造成损伤。
还有,技术动作特点或运动量安排不当引起的运动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引起的运动损伤;高山滑雪中保护用具也极其重要,如滑雪服、棉袜、头盔、手套、护脸、雪镜、关节保护器具等的缺少就会导致冻伤或其他损伤的发生。
二、对雪场问题引起的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加强雪场的场地和设备的建设
加强雪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雪场应该有专业的救护人员和救护设备,对雪场相关员工进行必要救护知识的培训。青少年初学者损伤占总损伤的70%左右,因此在雪场管理中,应划定初级、中级、高级场地;不准许超过滑行规定的人数、地点和并排滑行,要按照一定的滑行方向;滑雪者之间应保持一定间距。
(二)加强场地的卫生要求、雪场的急救人员和设施
保证雪场的平坦,没有雪块和杂草,防止滑雪板颠簸而摔倒,应有专人对滑雪场进行及时的清理和维修。雪场应该配备专门的急救人员和设施。急救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医疗资格;急救设施应该保持正常运转。
三、对滑雪者自身问题引起的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普及运动损伤知识,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作为青少年滑雪者必须掌握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并能在运动损伤发生后及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采取预防对策,也可以先开设滑雪知识及预防运动损伤的课程,让青少年滑雪者了解运动损伤的知识,不能急于求成,告诉滑雪者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避免或减少其运动损伤。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应使青少年滑雪者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掌握准备活动的合理方法,养成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高山滑雪是在寒冷的环境下进行的,准备活动应该做得时间长一些,可做一些专门性准备活动,充分地把身体活动开。
(三)掌握安全摔倒的方法
尚未掌握正确、安全的摔倒方法与运动外伤的发生关系密切。而青少年滑雪者只要掌握安全的摔倒方法,就可有效地减少损伤。安全摔倒,摔倒时不要随意挣扎,应迅速降低重心向后坐。举起手和双臂,屈身,任其向下滑动,要避免头部朝下和翻滚。
(四)脱落器调节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自动脱落器的使用可使滑雪者损伤的比例大大减少。但由于脱落器调节不佳引起的损伤也很多,应予以高度重视。因此青少年滑雪者在运动前必须做好脱落期调节,并在调节脱落器时应该根据自身状况将脱落器的压力值调节到适当的刻度。
(五)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由于青少年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关节等部位容易因滑雪姿势不正确等因素而受到损害,因此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了预防踝、膝关节损伤,应加强踝、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弹性和柔韧性。
(六)合理安排学习和锻炼
学习计划的制定应合乎体育科学原则,作为滑雪初学者,应该充分掌握滑雪前所需的运动知识,认真了解哪些技术动作不易掌握,哪些技术动作容易产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预防措施。应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量和伤后锻炼问题,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而损伤。
(七)在雪场滑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篇9
(一)主体与客体的互动[1]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是一个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对主体起反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主体和客体不断发生摩擦和碰撞,导致主体一方面不断对自己进行纠正,以适应用围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不断地发探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周围的环境,为自己创造更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天地。
(二)发展的渐变性
青少年心理的成熟,是随着自己实践体会和学习的深入逐步完成的,并非一朝一时之功。阶段渐进,青少年的各种心理是随着其生活内容的逐渐拓展而相应地变化着的,并表现出其阶段性。如青年初期,青少年社会经验少、社会意识薄弱,心理生理迅速发展;步入社会后,社会经验才迅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才逐步加深;成家立业后,家庭心理才会更加深到,对父母儿女之间的情感才会有更深的切身体会。所以,青少年心理的成熟经历了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青年后期几个阶段,是有层次、有阶段地循序渐进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是突变与渐变的统一。
(三)心理内容的社会性转换[2]
儿童时期人开始出现社会性的心理内容,但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进入青少年期后,他们中有人已经开始自谋生路,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承祖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得不承担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社会责任,不得不学会社会知觉,遵守社会规范,形成各种社会行为。这些社会性的内容和内涵,在儿童时期由于有父母的照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真正体味社会、体味人生是从青少年步入社会开始的,在青少年时期完成了更深刻的社会化心理内容。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社会心理内容已经成了他们心理活动的主干,青年的行为开始受到社会的驱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点
(一)隐匿性与突发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求学、升学的关键时期,家长与教师往往只注意他们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本身也存在同样的倾向,即使有的学生想了解心理卫生的知识,也苦于无处求助。这种状况就极易使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掩盖起来。当某一学生突然出现了难以理解的反常行为时,实际上他的心理问题已经隐匿了很长时间了。
(二)多元性与单一性
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有身心发展不平街导致的心理冲突,有心理发展滞后造成的社会适应不良,有认知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有家庭离异诱发的偏激行为等。可以说,导致整个青少年群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样化、多元性的。但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某一个青少年来说,导致心理不健康的起因往往比较单一。
(三)无知性与盲目性
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以及自我心理保健方法往往知之甚少或者处于漠然的状态。学校教育很长一段时期也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这都使得青少年学生对心理问题、心理卫生、心理咨询非常陌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往往不知如何处置,更谈不上用良好的自我保健技术来处理。所以说,在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对心理健康的知识、对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表现得很无知和盲目。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目前,对学校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任务加以归纳,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成长发展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与规律,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的发展目标与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环境在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智力发展、人格成长和品德完善的结构、关系与措施等等。
(二)以校园指导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掌握感到困难的心理机制和对策、感知、记忆、理解、应用书本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规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增强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式,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的关系和衔接,学习方法的自我检查和调整,应试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重大转折时期的环境适应和自我心理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及其矛盾处理,个人专长的确定和兴趣的培养,升学时的专业选择,就业前的职业定向和准备等等。
(三)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标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卫生原则和要求,影响学生心理卫生的条件和因素,不同应激源对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心理挫折、冲突所导致的心理危机及其预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对学生的身心危害及其矫正,青春期性心理卫生的原则和对策,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引导,大学生的异往和恋爱导向,不良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
(四)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儿童退缩、口吃、遗尿等行为障碍的成因和矫治,儿童多动症、厌学症、学习困难综合症的表现和治疗,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强迫行为的发病机理和治疗,青春期、青年期常见神经症的致病因素和治疗,病态人格、变态的原因和矫治等等。
参考文献:
[1]朱月龙主编,心理健康全书(修订版)(M),海潮出版社,2006.03
篇10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网络成瘾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当代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许多青年少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通过网络世界来获得满足感。一旦青少年不能上网时就会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心理因素。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中各方面都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空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然而在他们受到挫折时,面对困难,往往就会显得很无助,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比较幼稚,进而封闭自己。另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建立友好社会关系圈的重要阶段,如果青少年这个时候在客观现实生活中没有知心朋友,就会在网络中寻找交往的朋友,通过网络来麻醉自己。
(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作用。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单亲家庭环境下青少年,其网瘾比处在健康家庭中的青少年要重,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他们会在心理上养成自卑感和无助感,进而促使这些青少年寻找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另外,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厚望,而当孩子没有带回来父母想要的结果时,服务动辄就是打骂,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就会选择网络世界来寻求解脱。
(三)学校方面。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的职责就是帮助青少年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就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工作来看,学校教育缺乏活力,教学手段落后、呆板,教学活动单一,进而造成了学生厌学。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教学质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情感、态度的关注和互动,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就会塑造学生的逆反心理,而网络此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四)网络因素。网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网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断扩大。首先,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络中,它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下载和在线共享,同时,网络的交互功能提供给用户一个安全与外界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场所,网络的虚拟社区提供了一个能与他人深层次情感交流的场所,人们在网络中可以畅所欲言,大胆的玩、大胆的说。另外,在这个网络游戏蓬勃发展的时代,网络游戏符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网络游戏刺激,能够带给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青少年,他们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度非常高,他们在显示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和满足,只有通过网络来寻找安慰和成就感。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篇11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阻碍青少年接受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反而表现出轻而易举的、更乐于接受的倾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实施。教师、家长要了解分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中学阶段,保证其健康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认知水平偏差的影响。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社会独立性要求。这种社会独立性要求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用要求小孩子的方法、标准来要求青少年。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同时,随着青少年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杜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折,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番。
当然,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而复杂的,是因时因地而改变的,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而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其他方面。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
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
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4.注重了解青少年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再次,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最后,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正确对待,耐心教育,直至学生接受教导。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6.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2%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7.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青少年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师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教师要学会宽容,要有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心理发育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呢!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难免犯错误,犯点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教师也就不会为了学生的一点错误而大动肝火了,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了!
总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掌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6).
篇12
Key words: adolescents;gratitude;problem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323-02
0 引言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他人或物的恩惠和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感恩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青少年阶段是感恩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而感恩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因此,本篇文章是在考查中学生感恩问题和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后,以期为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提供实证性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某中学3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20人,初一139人,初二161人。
1.2 工具
1.2.1 感恩问卷 该问卷由McCullough等人(2002)编制,魏昶等人(2011)翻译修订[3],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该量表用七点计分,每个被试的项目每半年进行实际评价,该量表分别从1-7分计 “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过程,其中在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把所有项目的平均分计算下,分数越高的表示青少年的感恩倾向越强。该问卷在张静等人(2013)的研究中使用过,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1.2.2 外化问题行为问卷 采用Zhang等人(in press)编制的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问卷[1],该问卷是在结合我国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外化问题行为量表和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一共有16个项目,针对“喝酒”、“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问题,采用评分制度,要求被测试的学生对最近半年自己在这些行为上的发生的频率进行评定,采用所有项目计算的平均分表示,分数越高的表示外化问题行为越多。该问卷在王建平等人(2010)和喻承甫等人(2011)研究中使用过,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1.3 施测程序 测试前需要征得老师和学生的同意,表示知情同意自愿选择填答问卷,要由心里专业的学生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要用统一的指导语解释被填问答卷的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的填写,回答要真实、完整,问答卷所填写的信息要严格保密。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若有疑问要举手示意后再询问,作答完毕后要现场收回问卷并致谢。
1.4 数据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后,原始数据录入在Excel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进行。
2 结果
2.1 中学生感恩得分见表1。
由表1可知,感恩得分较高。
2.2 中学生感恩状况的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
由表2可知,感恩总体得分上男生显著低于女生。
2.3 中学生感恩状况的年级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
由表3可知,感恩总体得分上年级差异不显著。
2.4 中学生感恩和外化问题的相关分析见表4。
由表4可知,中学生感恩与外化问题显著负相关。
3 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现如今青少年感恩意识都比较强,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2,4,5]。可能原因如下: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熏陶;另外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有效促进的青少年感恩的形成与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感恩的得分在性别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2]。可能原因如下:感恩是一种移情能力,女性的移情能力普遍高于男性[6]。因此女性相对男性更容易体验到感激心情。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青少年感恩年级差异不显著。可能原因如下:调查对象为同一学校的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初三学生中考将近,未做调查。他们年龄差距不大,成长环境相似,因此在感恩得分年级差异不显著。
感恩的拓展建构理论指出感恩能够拓展个体的认知能力,对理论指出感恩的个体在面临风险情景时,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应对的评价,就需要采取更多的政策来应对,所以感恩与外化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这一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根据拓展建构理论和应对理论的知识,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和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的降低了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了个体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喻承甫,张卫等.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4):425-433.
[2]喻承甫,吴慧婷,刘国锐.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444-445.
[3]魏昶,吴慧婷,孔祥娜,王海涛.感恩问卷GQ-6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0):1201-1202.
[4]周志娟.初中生感戴、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0.
篇13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二、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
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4.注重了解青少年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掌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