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交媒体的种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交媒体的种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交媒体的种类

篇1

她已经记不清这是3个月来的第几次约会了,尽管在APP上聊的很好,但见了面还是另一种感觉。“当这个软件再也激发不起我的兴趣的时候,删除是最好的做法,也省得占内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APP成为了社交媒体的创业者们的首选创业项目,交友软件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出现的很多,但被何琳般的年轻人最终抛弃的也很多。

所谓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手机应用等等。

社交媒体过去一年的状态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实时营销、内容、视频和移动。“从目前来看,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产品,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社交媒体的需求分化一定是一个趋势,投资也可以说是越细分越有市场。但最为关键的是,投资了之后如何将产品进行优化,使得产品能够快速抓住用户的痛点,并将一个社交媒体转成真正的社区,这不仅是创业者需要思考的,同样也考验着投资人。”纪源资本合伙人李宏玮告诉记者,此前她成功投资了有YY(多玩)、海辉软件、世纪互联、易才集团等。

“目前,VC们依旧采用了广泛撒网的项目投资方式,但是获得投资之后,所要考验企业的就是产品做得有多优化,如何能够将这个社交媒体转为一个真正有效的社区,这是投资人所要关注的。”李宏玮说。

产品:进门容易优化难

实际上,创业者想做一个社交产品,首先需要想明白以下这些问题:第一,我要面对怎样的用户;第二,要抓住这些用户的痛点,解决他们某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是高频率交友的需求,亦或是专业交流的需求;第三,在抓住需求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获得第一批的种子用户。

在此之后,针对不同的用户,产品就产生了分化,是实时还是非实时、匿名的还是实名的、陌生人还是熟人。

“所以,现在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工具或产品去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由于以往的产品针对的是PC端,但随着手机功能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细分的力度会越来越大,现在的社交媒体已经很难一家独大,但如果能占领中国市场的60%,也是非常不易的。因为就拿微博和微信相比,他们可以称得上市场占有率很高,但他们所针对的客群不同,微博更偏向于媒体类的,而微信则是工具类的。”

可见,当下只要能抓住用户的痛点,并在痛点上下功夫,创业者短期内都能够生存下来,而真正考验人的却是对产品的优化。

“例如,‘大姨妈’起初就是一款产品,而在这款产品背后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决定了这个群体是否会继续持续使用这款产品则在于产品的优化,如何触发这个群体的使用率,如何能够让这个群体通过这个产品进行互动与交流,这就考验着产品背后的团队。”李宏玮说。

除了“大姨妈”,曾经被奉为“XX神器”的陌陌,也正在通过一系列的产品优化,摆脱原本给人的印象。

陌陌算是国内较早的“陌生人社交”工具的一种,最近陌陌大张旗鼓的广告海报宣布洗白,自此向移动兴趣社区转型。实际上,在7月初,陌陌宣布自己的注册用户数突破1.5亿,到六月底统计的是有1.48亿注册账号,同时月活跃用户有5234万。在它出现以后,中国的匿名社交软件和陌生人社交软件,都以飞快的速度开始增长。一些之前没来得及投资陌陌的投资人,开始对这些新的应用进行投资,使社交类应用一时之间成为香饽饽。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圈已经被所谓创业者们先后给分割成了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实名社交、匿名社交、关系社交、兴趣社交、娱乐社交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领域。实际上,从交互的形势来看,社交媒体的种类也大可分为以上几类,并且每个种类下,都有相当大的市场,作为投资人亦需要扒开形式多变的“外貌”,寻找到社交媒体的本质。

投资:技术、跨界、大频道

对于VC们来说,在社交媒体的投资领域,他们还是采用广泛撒网的投资方法。而在众多的细分领域中,李宏玮则比较看好工具类、多媒体交互类的产品、频道类的社交媒体、软硬件结合的产品、以及部分金融类的产品。

对于工具类的产品,她认为,这类产品背后有技术的支撑,在技术的支撑下,使得用户的体验、图文信息的处理效果比较好。“尽管他看起来不那么sex,但微信刚出来的时候,也不是很sex,开始的时候微信挺难用的,经常掉线,可是到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妥善解决了,后端的系统会越来越稳定。因此,如果有后者要追赶它或者抄袭它也不容易,这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篇2

2、核心网络的社会化媒体类型。

主要有微博,社交网站,及时通信,电子商务,视频&音乐,论坛,消费评论,分类信息。微博是目前使用人群最多的社会化媒体之一,它具有使用便捷,信息传播快,用户参与度高,内容草根性强等特点,是图书馆推广阅读的有利平台。

3、新兴网络和增值衍生网络中的社会化媒体。

首先根据用途可以排除一些类型,如:在线旅游,婚恋交友网络,商务社交,企业社交,私密社交,社交游戏,签到位置服务。移动/弹性社交的主要代表是微信,它通过消耗网络流量的方式来实现社交,人们可以利用微信语音信息,也可以文字以及其他多媒体的信息,是一种新型的聊天软件,截止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已经有一些图书馆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例如三江学院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二、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社会化媒体的选择

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选择社会化媒体。

首先是阅读推广面向的人群。如果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是针对各个年龄层的大众,就要选择受众面广的,较为成熟的社会化媒体,例如博客,微博,论坛等;如果是针对年轻群体,就要选择更前沿、新颖和有趣的平台,如微信,轻博客等。另外,还要考虑不同职业群体所使用的社会化媒体,同样是社交网站,上班族更多使用开心网,学生则更多使用人人网。

其次是要达到的目的。图书馆倘若想要传达更多的阅读内容,可以选择博客,轻博客等;如果想加强和读者交流,可以选择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如果想宣传图书馆,可以选择微博,并注意利用视频和音乐,在线百科等;如果想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可以选择论坛,在线问答,即时通信,文档分享等;如果想推荐书目,可以选择微博,社交网站,微信等。

再次是社会化媒体的功能和管理。每种类型社会化媒体有很多具体的种类,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其阅读推广功能和其自身的管理情况。好的社会化媒体有稳定的功能和良好的管理。好的功能能激发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灵感,采取更多样的阅读推广方式。

三、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和管理

篇3

如何做好吃的米饭?如何写简历?如何打包行李?如何装修餐厅?这种类型内容的转发量占到总比的18.42%。

清单类型(Lists):

15本好书。8条欧洲自驾经典路线。10杯拿铁。5碗鳗鱼饭。(貌似最近国内也出来一批专门做这个细分内容的)。这部分内容在六个月的调查中呈现出最好的分享效果,占到22.45%的比例。

比较类型(What–posts):

大师的作息(对比你的作息,你觉得你成功的几率有几分)。伦敦的书店(对比你在的城市,文化的气息是不是瞬间弱掉了)。但这种方式的风险看起来比较大,变化会呈现13.45%的差异,而且17.88%的比例排名最低。

讨论类型(Why–posts):

生还是不生二胎?用不用HTML 5?这部分的内容也有很好的社交粘性,占到22.32%比例,仅次于清单类型内容,这两种内容在分析中得出,在每个垂直行业,平均每月的转发量都在21000个左右,并且浮动低于2.5%。

视频(Video):

很简单,以影片的形式来呈现内容。占到总分享比例的18.94%,而且在第四季度明显提升。

其次,每个行业领域中的内容传播各不相同,那么哪种内容适合什么行业呢?同时,研究还抓取了每个行业中20个网站,分析内容时间和相关内容的数据,得出内容领域的受关注程度,虽然每个月的结果差距不是很大(差异低于10%)。

旅游

清单形式是旅游内容中最占优势的,尤其当你的读者想要出发的时候,需要可以去哪些地方的清单,需要行李打包的清单,等等。旅游内容32%的转发量是清单类内容。从社交粘性上看,旅游内容的转发量位列第三。

教育

在旅游内容中表现出众的清单内容,在教育领域里就不那么凑效了,相应的转发量只占10%。7月是教育类内容的低谷期,因为学校放假的原因,转发量只占10.57%。

科技

科技内容分享会在年底呈现井喷,因为大家都在考虑为最新的智能产品买单了。

汽车

How–to类型的内容在汽车领域最受欢迎,因为大家都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需要解决。

美食

美食类的内容中,How-to同样表现优秀,转发量占总比37%,正如上面的举例,如何做好米饭,或者做只火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家庭,寻找做饭的乐趣和仪式感(也是因为许多餐厅的食品安全和卫生没有保障吧)。但食品内容的社交粘性并不高,少于2500的转发量每月。

新闻

社交粘性最高的是新闻类内容,每个月基本上都保持28000的转发量以上。这些内容其实是很多行业内容的集合和精华。

娱乐

社交粘性位居第二,每月17000以上的转发量。

商业

商业内容和金融、生活方式、技术、教育的社交粘性都在转发量5000至9000,但商业内容数据呈现出的方差很小,证明这部分读者的忠诚度非常高。

最后,到底什么时段或者季节是新媒体内容传播的最好时间?又相应地适合什么类型的内容呢?

6月

有三种类型的新闻内容都在6月达到了2500的转发量。

7、8月

五种内容类型中没有一种在这两个月转发量达到6000(说明大家在度假时间是可以放弃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但汽车领域在7月份的转发量是最高的,尤其是比较类型(是要选车开去度假吗)。8月,全部行业中How-to类内容表现最好。

9月

视频传播在9月得到24000的转发量,良好表现一直持续到11月。比较类的生活方式内容在这个月转发量最高。金融内容的转发量颇高的同时,商业、健康、技术、美食领域这个月的转发量不高。这个月讨论型内容整体表现最佳。

10月

篇4

今年,世界第一大社交网络广告收入达3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0.66亿元);较之2010年增长了2倍以上。这表明,广告商越来越青睐有时将产生难以预测效果的社交媒体。

就在今年年初,网络市场分析师威廉姆森(Debra Aho Williamson)在《MediaLife》杂志上称,“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广告商而言,Facebook已经成为了其最重要的媒体目的地。他们认为,这里和其它门户网站一样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观念上的转变。”

有传言称,明年Twitter将推出几个新的平台;Facebook将首次提供移动广告服务,这些社交媒体广告业的伟大尝试将备受关注。

但是,当众多广告商被社交媒体所吸引时,现实情况跟他们的预期仍然存在差距。搜索引擎公司PeekYou的执行总裁迈克尔-赫斯(Michael Hussey)称,“当很多机构考虑要不要使用社交媒体做广告时,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了解目标群体的具体信息。”

赫斯还指出,“例如,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的Twitter帐户拥有250万跟随者,其Facebook帐户拥有25.8万粉丝;但是,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这些人的资料、兴趣及教育背景,以及要开展活动的受众群体是一致的吗?不了解受众群体的具体情况,及其能力和产生的影响是本该取得成功的活动无法取得进展的最主要因素。”

如果说社交媒体是2012年网络广告的一个大的部分,那移动广告服务将成为其另一个大的版块。由于诸如Foursquare等提供用户地理位置定位服务的社交网站不断增多,致使地方广告业务进行起来就显得更加简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淘汰台式电脑,更多的使用包括智能手机和电子阅读器在内的移动便携设备;很多我们现在称之为网络广告的东西,会逐渐被移动广告所取代。

特别是在地方层面,移动广告将有迅猛的发展;小企业主选择移动广告有两大主要原因。

正如今年年初,Borrell Associates执行总裁戈登-博雷尔(Gordon Borrell)在《MediaLife》杂志上所言,“移动广告价格便宜,并能产生立即的效果。”

关于明年网络广告业的收入增长幅度,有着各种各样的预测;但大家一致认为,其增长幅度将升至两位数。

Pivotal Research预测结果显示,明年全国网络广告业会增长13.9%,地方网络广告业会增长9.3%;然而,伦敦实力传播预测,网络广告业的综合增长率将达到16.4%。(斯年)

2012年互联网广告业收入增长状况(单位:10亿美元)

展示:支出5,562,增长率为12%;

视频/富媒体:支出4,205,增长率为26%;

分类广告:支出3,653,增长率6%;

付费搜索:支出13,929,增长率15%;

网络广播:支出315,增长率10%;

播客(视频分享):支出40,增长率11%;

篇5

社交媒体网络间的同质化和线下品牌类似,Google+和Twitter就像是社交网络里的可乐和雪碧,它们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用户群。所以你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社交媒体目标和策略的社交网络。不需要广撒网——只要选择对企业和用户最有效的平台。你要选择哪些社交网络?应该在多少个社交网络上进行传播?这里有几个要考虑的因素。

时间。对于一个社交媒体,你有多少时间投入?在最初的运营阶段,你要每天在每个社交媒体上至少投入一个小时(一旦走上正轨,可以通过一些工具节省时间)。

资源。你是否需要新的人员和技能?视觉社交媒体Pinterest和Instagram平台都是基于图像和照片的应用,Google+更侧重于有质量的内容。你是否拥有适合这些平台的资源?

用户。你的潜在客户聚集在哪里?哪个社交媒体上有你的目标用户?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你可以参考一些用户研究资料,例如,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去年第三季度就收集了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LinkedIn等主流社交媒体的使用人群数据。

二、完善信息

我们每个月都会检查社交媒体上的简介,确保头像、封面图、简历和简介信息完整并及时更新。这是我们社交媒体编辑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完整的资料显示你的专业和品牌一致性,它向访客表明了你参与社交媒体的认真度。

信息资料包括两个部分,视觉和文字。

视觉部分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性和熟识度。Twitter头像要和Facebook上的匹配,Google+和LinkedIn的封面图最好也要一致。要做好这些图片,你可以参考现成的格式,譬如Canva这样的工具可以让你直接选择模板生成合适大小的图片。

对于文字,你需要个性化的是简介和个人信息。创建专业的社交媒体简介可以遵从以下六个规则。

1.展示而不要说教。展示“我做了什么”往往比介绍“我是谁”效果更好。

2.向用户展示企业关键词。

3.保持语言新鲜活泼,但避开过于时髦的词汇。

4.回答潜在用户的问题,告诉他们你有什么。

5.保持个人风格和风度。

6.经常检查你的页面。

三、找到营销的声音和语调

现在,你可能会急着进入社交网络分享了。在此之前你还要做一件事。

如果能为内容找到一种合适的基调,能让你进入社交媒体的冒险行动更有目的性。

要做到这一点,你要仔细思考营销目的和客户基础等细节。

可以从以下问题着手:

如果你的品牌是一个人,他有怎样的性格?

他与客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教练、朋友、老师还是父亲?

你的企业个性不包括哪些?用形容词描述。

哪些企业与你的企业个性相似?相似之处是什么?

你希望客户怎样看待你的企业?

最后,你会得到很多关于你的企业市场策略的形容词,它们就是你在社交网络互动中应该保持的声音和语调:声音关系的是传达使命宣言,而语调关系的是如何执行任务。用一致的声音和语调回应你的客户,创造一种能够愉悦客户的声音,客户将乐于成为你的品牌传播者。

四、选择发帖策略

每天理想的发帖量是多少?发帖的频率多少合适?什么时候应该发帖?什么样的内容更适合你?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定。社交媒体营销与你的受众和细分客户群密切相关。你之蜜糖,我之砒霜,必须不断尝试才能知道哪些最适合自己。

关于发帖策略,有一些数据和观点可以告诉我们怎样更好地着手。

发表什么内容:

图片是最理想的社交媒体传播内容之一。浏览Twitter、Facebook信息流时,你很可能会把图片全都浏览一遍。图片帖子比其他类型的帖子获得更多的浏览量、点击量和分享。数据显示,在Facebook上,图片信息比文字信息多得到53%的赞、104%的评论数和84%的点击量。Twitter也相同,在一项研究中,通过分析各行各业用户的200万条推文,Twitter发现图片对转帖增加量的贡献最大。

把以上策略综合起来,有助于你制定长期运营策略。

1.从五种基本类型着手:链接、图片、引用、转发和纯文本信息。

2.选择一个主要类型,大部分发帖都采用这种类型的内容。

3.按照4:1的比例安排内容。也就是说,在使用某种主要类型发送4篇内容后,应该穿插其他类型作为调剂。

这样,你的关注者会知道他们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你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形成自己的风格。

发帖频率:

关于社交媒体更新的频率有很多有意思的数据。一些因素可能影响你的发帖频率,这些因素包括行业、资源、到达范围、内容质量等。还要考虑你使用的平台也有自己的频率。如果你的内容受欢迎,你当然可以一直增加发帖量。

什么时候发帖:

有很多工具可以告诉你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发帖的最佳时段。这些工具会观察你的关注者和你的发帖历史记录,弄清你的用户什么时候在线以及用户发帖时间。

对于刚刚开始运作社交媒体的人来说,没有用户和发帖历史怎么办?

SumAll提供了很有用的图表数据,以下是他们的一些发现:(美国东部时间)

五、反复分析、测试

社交媒体分享是一项非常具体、独立的工作。随着发帖数的增多,你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内容、时间和频率。如何获取这些信息?主流社交媒体页面内提供了数据分析模块,如果有第三方的数据信息当然更好。这些工具有详细的数据供你参考,包括每个帖子能带来多少浏览点击量、分享量、点赞和评论等。

获取数据之后应该怎样运用?

设定标杆。运营两个星期或一个月之后,你可以回顾数据,看点击量、分享量、点赞、评论的平均数,这将是你继续运作社交媒体的一个标杆。当然,随着持续运作,数字要及时更新。

尝试新工具。在Buffer,我们开放各种数据测试。比如经过优化的图片会不会比没有优化的图片获得更多的点击?大小写是否重要?

检查结果。把测试后得到的数据和标杆数据对比,如果测试结果积极,就可以把这些变化加入日常策略。同理,你可以逐一进行多项测试

六、自动化、参与互动和聆听

篇6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渠道,已没有人质疑它的商业价值。

对比一下4年前后的互联网,2008年6月底中国的网民数还是2.53亿,而今天,这个数字已刷新为5.13亿;4年前,社交网络刚刚兴起、苹果手机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iPad还没诞生、国内还不存在社会化媒体、3G牌照也没有发放、智能手机还没有如此之普及……媒体环境的改变必然带动着企业营销方式的变革。

“这往往是一种更加理性的选择。对商家而言,社交媒体营销意味着更少的成本,更有效的沟通;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与众不同的体验。两大因素使社交媒体营销在当前甚至有了超越传统营销的趋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师裘理瑾评论到。

对于营销成本的节省及效率的提升,社会化媒体带来的优势无疑是明显的。以传统的线下营销方式为例,人力、财力、精力需大量投入,总的成本消耗相当大。雇佣员工、组建场地、购买道具、设计流程等,花费无处不在。如果遇到极端天气,户外的线下活动必然受到影响。这样的营销方式用了极大的成本,最终只影响到极为有限的人群。而且,其传播效果也无法进行直接的评估。

与此相比,线上社交媒体营销具有成本低、互动性强、影响力大、受客观环境影响小、效果可视等特点。若好好利用这些特点,在进行线下营销的同时,逐渐拓展线上营销、尤其是社交媒体营销,将在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渠道拓展方面上让企业获利。

从广而告之到情感共鸣

从线下转向线上,难点在于营销内容的设计,因社交营销的核心是消费者的互动,如何激发互动,成为企业面临的挑战,

曾经在Web1.0时代被奉为营销经典的AISAS(Attention关注、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模型在当前社交网络的冲击下已经转变为全新的SICAS模型。具体来说,就是以Sense(主动感知)取代原来的Attention(吸引注意),以Connect和Communication(用户与品牌建立连接和交互沟通)取代了原先的Search(主动搜索)。用户对于品牌的感知被作为营销的核心诉求。

裘理瑾认为,这样的转变与社会化媒体本身的传播方式息息相关,传统网络以搜索作为核心,在这样的框架下,品牌进行营销的关键是想方设法迎合消费者主动搜索行为的需要,而社交媒体的出现则将传统的搜索变成了“关系匹配—兴趣耦合—应需而来”的过程,信息主动的结合消费者兴趣,并成为核心。因此,当前的营销并不是广而告之,而是企业在不断响应、点燃那些已经蕴含在消费者内心、表达在口头、体现在指尖上的需要。

以耐克在奥运会上的微博系列为例,完全摆脱了传统品牌奥运营销的“借势”方法和体育赞助或购买冠名权等常见操作。因为这个过程和消费者是脱节的,与消费者的互动为零。耐克结合奥运契机,在全球二十五个国家同步推出的“活出你的伟大”大型主题传播活动,它的核心是对伟大进行重新诠释,鼓励每个普通人活出自己的伟大。把奥运精神、品牌内涵和消费者三者连成一线,从而真正挖掘其中的价值,并利用各种新的数字化媒体制造互动的机会。可以很直接地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了,这样有趣的互动由于结合了“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普通人力求超越自己”的愿望,得到了众人的共鸣。同时,除了设计和文案的创意费用,渠道和平台支出极为有限。更有利的是,即使在奥运结束之后,这一系列依然在微博上传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多工具带来多功能

除了微博上与消费者互动,社会化营销还有其他方式吗?

SocialMedia工具是多元的,并且,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革新,其种类还将更加多元化。所以企业在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是还需要注重对Social Media的学习和知识更新。

裘理瑾博士认为,SocialMedia的种类多元化,决定了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的多种可能。微博营销,在于其互动特性,每个人都可以说,都可以转,都可以评论;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则可以让消费者通过最快的渠道了解最新讯息;博客可能就是更深层次的理念解读;而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则主打精准定位,让商家找到周边的用户,使得精准营销成为可能。多元化的营销工具,对企业来说,就意味着更大的影响力。

篇7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和万维网的崛起,人们便对利用网络这进行广告宣传的可能性充满了兴趣(Berthon,Pitt,&Watson,1996)。在过去这些年中,随着互联网功能的不断增加,将其作为媒介工具的可能性也日益明显,这其中也包括社交媒体(Kaplan &Haenlein,2010)。比如微信,最早只是作为朋友、家人和同事沟通的工具。但是,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达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2.12亿人。除了以上两者外,还有很多像这些社交媒体一样的社交平台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广告公司和企业对如何利用这些社交媒体以促进营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Nielsen-CCData)指出,在微博上关注某品牌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并推荐该品牌的产品。还有很多文章旨在告诉人们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互动,然而却很少有理论能支持这些观点,或从统计上证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该研究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社交媒体和广告效应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旨在检验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影响广告效应,同时着重研究社交媒体对品牌关系建立的重大影响(包括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品牌忠诚三个部分)。

接下来将对本文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做出解释,如社交媒体、品牌忠诚、品牌信任和品牌喜好。然后提出几个假设,利用统计方法检验这些假设,并最终给出结论。

二、概念综述

社交媒体,是指“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这些应用建立在Web2.0(内容的创造和交流来自用户产生的内容)的理念和技术基础之上”(Kaplan & Haenlein, 2010,p.61)。2009年,魏武挥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用于社交媒体分类的维度有两个,分别是社会表征和媒体丰富度。从整体上说,因为每个媒介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其所提供的内容和用户的不同,因此在此研究中对于社交媒体的定义非常重要。而且,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应将社交媒体归入整合营销中。接下来将对社交媒体对品牌培育的作用进行检测。

Jacoby and Kyner(1973)认为,品牌忠诚是一种偏好态度,会使顾客在某一时间内产生持续重复购买行为。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顾客满意就是顾客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了他们所期望的水平,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顾客忠诚就是顾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认同和信赖,并希望重复购买的行为。而品牌喜好和品牌信任,其实是提高品牌忠诚度的众多因素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品牌喜好是指消费者对品牌是否喜好,及消费者对品牌引发的个人情感(Matzler,Grabner-Krauter&Bidmon,2008)。

品牌信任是由Howard和Sheth(1969)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信任度是购买意向的决定因素之一。他们假设信任度与购买意向呈正相关。类似的,Bennett和Harrell(1975)认为,信任度在预测购买意向时发挥着主要作用。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1)等人通过对181个购买者构成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后。结果表明,品牌信任的关键作用是产生顾客承诺,尤其是在高沉浸购买情景下,与全面满意相比,信任度具有更强的作用。总体说来,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度和品牌的信赖度越高,那么对品牌忠诚的潜在可能性越高。

三、假设理论

培养理论的形成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除了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学派提出“主流效果”和“回响效果”理论。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这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谋而合。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这一理论应为新闻媒介所利用,积极引导主流舆论。但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传统媒体。该研究旨在测试社交媒体对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的培育能力。

该研究将尝试说明,社会媒体如何通过曝光信息来引导消费者产生品牌偏好,同时明晰社交媒体对品牌培育的影响。该研究将通过以下假设,探寻社交媒体信息与品牌喜好、品牌信任以及品牌忠诚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假设如下:

假设1: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品牌喜好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假设2: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品牌信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假设3: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品牌忠诚度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的数据,是通过对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网站的在线抽样调查所得。共262人参加此次调查,其中106个人既使用微博又使用微信,120人只使用微信,26个人只使用微博,还有10人不使用任何社交媒体(以上类别样本并不互相排斥)。在问卷中,询问了被访者是否通过社交网站关注某一品牌。其中50个人在微博和微信上均有关注,80个人只在微博上关注,14个人只在微信上关注。而该研究的样本为只使用微信关注品牌的被访者,样本量为110个。

根据以上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约60%的微信用户为女性,年纪在25~30岁(值域=20-68,SD-8.6);第二,90%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其次是电视和其他网络平台;第三,所关注的品牌种类:55%的人关注服饰和化妆品品牌,37%的人关注美食品牌,其余18%的人关注家用电器品牌。

五、数据分析

在该研究中,首先使用了SPSS20对所有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然后,为了描述以上数据,还针对大众社交媒体使用变量和组合媒体使用变量做了相关性分析,将其作为一个综合指数,以衡量人们在微博和微信上花费时间的多少、对品牌的喜好、品牌信任以及品牌忠诚度的影响。

在微信上关注品牌使用者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了大众社交媒体的使用、组合媒体的使用,以及个体对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品牌忠诚之间的重大关联。首先,大众社交媒体使用与品牌喜好高度相关r(120)=0.25,p

最后,又用三个回归性分析模型对假设进行了检验。通过回归性分析,能够更好地展现多重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多变量对每个因变量的依赖。

第一个回归分析是用于测量年龄、性别、一般社交媒体使用、零售品牌分类和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这些变量对品牌信任的影响。该分析在品牌喜好差异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调整R2=0.07。此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年龄(回归系数=0.22,p0.05)、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03,p>0.05)、一般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11,p>0.05)以及零售品牌分类(回归系数=0.09,p>0.05)不是显著因素。因此假设1不能成立。

第二个回归分析是用于测量年龄、性别、一般社交媒体使用、零售品牌分类和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这些变量对品牌信任的影响。该分析在品牌信任差异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调整R^2=0.22.此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36,p

第三个回归分析是用于测量年龄、性别、一般社交媒体使用、零售品牌分类和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这些变量对品牌信任的影响。该分析在品牌忠诚差异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调整R^2=0.05.此分析表明:年龄(回归系数=0.18,p0.05)、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07,p>0.05)、一般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 0.15,p>0.05)、零售品牌分类(回归系数=0.05,p>0.05)这四个因素则不是显著因素,因此假设3不成立。

六、主要发现

该研究采用了培养理论对两大社交媒体――微博和微信,以及社交媒体对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此次研究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对培养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化媒体。在此情况下,社会媒体被认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用于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尤其是提升品牌信任度。

首先,相关性分析表明,使用复合型社交媒体与品牌信任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而且使用大众社交媒体与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之间的相关性也较为明显。随着社交媒体与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之间关系的呈现,也为将未来研究引发此种相关性的主要因素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回归分析,该研究表明年龄可能是影响品牌喜好和品牌忠诚的一个因素。这也告诉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去发现其中的原因。

该研究支持关于“复合型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与品牌信任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一结论,而且该结论在回归分析中也得到了证实。另一方面,该研究也认为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的差异引发了品牌信任的差异,但是该假设在回归分析中被证实为负相关。

七、结语

此次旨在研究一些具有关系特征的媒体是否具有培育消费者认知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三个方面。该研究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水平进行了测试,并且尝试发现与培养理论的差异性。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可能对于品牌信任的塑造只有小部分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考虑到媒体使用的变化和社交媒体成为塑造品牌培育工具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基于以上分析,建议未来的研究着眼于建立社交媒体和培养理论之间的连接;建议选取更大的样本量和明确某一品牌,以巩固以上结果。

篇8

微博不单成为用户获取资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吸引企业不断尝试利用微博平台进行营销和其他商业应用。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平台,目前拥有1.6亿注册用户,据艾瑞数据显示,该平台月度活跃用户数已近一亿。社交化电子商务,是指将关注、分享、沟通、讨论、互动等社交化的元素应用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现象。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典型的购物社交网站中,蘑菇街、美丽说位居第一梯队,月度访问人数达到介于2000-2500万级别;Hers爱物网、LC风格网、堆糖网月度访问人数处于100-240万级别。

微博:互动优势明显

微博的出现使企业获得了一种更加直接与消费者互动的渠道。很多网民感觉在微博上他们和品牌的对话更像是与一个活生生的人对话。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品牌直接地聆听到并且得到反馈。因此,在微博平台,品牌要进行有效的微博营销,往往需经历倾听用户互动参与、营销整合、测量评估的过程,并根据测量结果对营销方案进行调整改善,进行新一轮的营销优化。在微博运营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中的各类企业组织,乃至政府机关的身影。他们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具体呈现为年轻化、受教育程度较高、地域分布广的特征。正是这种庞大的群众基础,让微博在品牌营销中具有其他平台不可比拟的优势。

(此图来源:CIC&新浪合作《微博引领的中国社会化商业发展与变革》)

SNS:关系营销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目前进驻的企业品牌涵盖了服装服饰、食品饮料、日用化妆、汽车、IT家电、航空旅游、金融、零售&电商。他们的目标人群瞄准的是学生和一部分白领,更能将信息热点与好友互动,在培养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统筹能力方面更加吸引人,可以看到SNS在网络社会化营销方面的潜质。尤其相比微博的弱关系,人人网是一种基于现实关系的强关系,在口碑效应方面更具影响力。企业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实质是用“关系”营销。而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时间、有来有往。企业在建立关系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除了可以设立关系复制的模式,还可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打通这两点,几乎就可以产生了后续延伸的效果,人人网应用就实现了这一点。同时企业在启动网络营销方案的过程中,往往的操作经验是:线下提示以及吸引,线上互动传播的方式结合。SNS的先天交际功能更能发挥这一优势。

社交电商:多渠道串联,打通电商销售平台

篇9

篇10

一、社交网络服务及其特点

SNS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社交关系的全新渠道和广阔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整合、融合其它功能,如娱乐功能、资讯、信息传播等。和以往的“交流沟通”类网络应用软件相比,它拥有真实的用户资料,以及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可信赖的人脉、信息、观点和态度。另一方面,和门户网站相比,社交网络服务的优势还在于,借助每一位用户真实可靠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平台上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式的,每一级传播都可能以几何倍数增长,传播速度更快捷、传播范围更广泛、交流更深入、回馈更及时。

1、社交网络服务的演进

社交网络服务诞生于美国,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下一代网络计划”的产物。1997年成立的Six Degrees.省略网站则代表了一个新的浪潮,其采用的细分用户群体的模式是对社交网络服务技术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使得构建同质性社交圈成为一种趋势,也为后来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成功提供了范式。

但是,随着用户的激增,社交网络服务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随着社交圈子的扩大,用户遇到现实生活中熟人的概率大大提高,用户不得不约束自身的言论行为,降低了网络活跃度;大量虚假用户的存在不仅浪费了网络资源,而且导致很多无效的交际,以及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2003年以后,社交网络服务转向专业化和细分市场阶段,比如针对商务人士的LinkedIn, Visible Path等网站,这些网站多数以个人页面为中心,并主要针对特定的社会群体。其中,MySpace网站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知名的在线社区。2004年兴起的Facebook则与上述SNS网站不一样,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络,通过采取用户实名注册制,以及向第三方插件开发商开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社交需求,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社交圈的网络化。

2、社交网络服务的要素

Facebook之后,SNS网站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和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个人页面。SNS网站会给用户一个独立的空间用以展示自我,通过创造个性化空间,用户可以实现现实社会中个人形象的虚拟展示(包括个人信息、图像视频、兴趣爱好、个人经历、个人动态等方面),勾勒出完整的人格框架;第二是连接点。早期的互联网形态,用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无结构的,无法实现个人中心化,无法反映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多方位、个性化的社交需求。社交网络服务的出现,特别是采用的Web2.0技术实现了现实社交网络的虚拟化,个人可以以自己为中心,通过不同的连接点进行发散式的拓展,构建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社交圈。这里的连接点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是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组织成员等。第三是可视性和交互性。可视性是指用户可以浏览其它相关用户的空间和状态信息,并且可以根据双方关系的不同紧密程度获取不同等级的信息。这种不同的设置既实现了对用户的隐私权的保护,也满足了用户扩大社交范围的需求;交互性是指用户之间的动态信息沟通与交流,SNS与传统Blog都必须主动到对方页面上才能看见更新,后来的RSS订阅功能更近一步,它可以实时动态显示用户的状态,便于用户之间的及时交流和信息获取。

二、社交网络服务的商业模式

社交网络服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其商业运作的模式也成为传媒市场关注的焦点。社交网络服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庞大的客户资源,以及利用社交网络开发潜在客户的巨大商机。企业可以利用朋友影响用户的行为去挖掘客户,通过这种社会压力提高销售速度并获得大量客户。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与传统的门户站点和早期的在线社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仅提供全面的免费服务,而且没有页面或弹出广告,也没有劳务交换问题。Facebook将其庞大的用户群视为抽象化的收入来源,通过吸引用户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信息都转移到社交网络服务平台,并将这些用户自身不断创造的点滴信息转化形成一种商品资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分析,然后开展商业层面上的营销。根据Facebook新推出的广告计划,其商业运作模式是:广告客户创建自己的品牌网页,定制内容并通过Facebook的平台进行推广,吸引Facebook的用户注册成为其品牌的“粉丝”,提供相关的插件,及时推广其新产品并在其粉丝的社交圈中进行评论和推广。与Facebook不同,社交网络平台Twitter是通过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Twitter是一个可让你播报短消息给你的朋友或“跟随者(followers)”的一个在线服务,它也同样可允许你指定那个你想跟随的Twitter用户,这样你可以在一个页面上就能读取他们的信息。Twitter的商业运作模式主要是名人效应,企业可以在Twitter构筑其品牌页面,还可以组建多种品牌小组,向用户发送各种新产品和促销信息。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交网络服务使得对品牌的真正话语权已经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而这也正是其商业运作模式的核心。

三、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络服务的融合

社交网络服务等新兴传媒平台给传统的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目前传统媒体仍具备相当的优势,尤其在资讯内容上,其庞大而专业的信息资源往往是新兴媒体无法企及的。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一种媒体上可以看到其它媒体的影子,就像是一种复合媒体的形态。由于这种媒体的形态能将各种媒体的优势集于一身,自然就成了未来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媒体转型的目标。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与社交网络服务相互融合就成为目前新的研究课题。从国外的经验和实践来看,媒介融合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一是传媒信息的融合,即从媒介内容上进行融合,各类媒体中涉及媒介融合的栏目;二是各种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包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间的融合,新媒介间的融合,传统媒介间的融合等;三是传媒平台的整合,即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进行信息的采集、等。

目前而言,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络服务的融合仍基本处于信息融合的层面,其操作模式主要是:一是传统媒介组织利用其在新闻、资讯等信息内容上的优势、权威地位,与社交网站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类似俱乐部性质的社交圈,为其特定用户群体提供独家的、第一时间的新闻和资讯服务,同时收集这些用户的数据信息,巩固其客户资源;二是广播、电视类媒体让主持人等公众人物在SNS 中开设公共主页,对电视主持人和记者等公众人物主页上的视频、照片、音乐形成多媒体式的传播互动,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重新获得品牌优势;三是改造传播手段,增强其传统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比如帮助企业在社交网站建立自己的粉丝群体,利用传统媒体的创作优势与第三方应用平台合作,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形象设计策划,巩固其特定用户群体等。

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交网络服务这个平台,传统媒体有必要了解、利用SNS的传播特性,并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吸引目标受众,包括两种类型的群体,一是在现实生活中就关注此媒体的用户,维系这些固有受众的手段主要借助专业、独有的信息服务;二是需要争取的新受众,这主要借助口碑网等新的模式来吸引新的受众进入。第二是如何更好地加强互动反馈,除了建立自己可视的受众群之外,传统媒体可以利用社交平台收集用户的反馈和意见,为媒体今后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参考。第三是如何巩固用户黏性,每一个用户在SNS上都是一个独立个体。相对而言,传统媒体也渐渐褪去了昔日光环,成为大家中的一员,因此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既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内容,又要善于与其他用户展开互动,使得信息的模式更加丰富和生动。

参考文献

①李应红,《美国媒体对社交媒体的最新应用》[J].《中国记者》,2010(5):92-93

②袁梦倩,《论SNS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与功能》[J].《今传媒》,2009(4):78-81

③刘恕,《试论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交互融合》[J].《科技传播》,2009(8):1-4

④杨雷,《Facebook广告引发企业网络营销全方位变革》[J].《信息网络》,2008(4):60-61

篇11

针对上述互联网细分领域的投资情况,清科研究中心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网络游戏、网络旅游等四个较具代表性的领域加以分析与预测。

电子商务

2011年电子商务投资赚足资本眼球,2012年资本热情恐难续。据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电子商务作为中国互联网商务时代的先锋应用引得资本广泛关注,投资事件频发。从网上零售细分品类划分来看,服装服饰、珠宝及奢侈品、食品领域电商投资案例分列前三名。从电商属性划分来看,网上零售、团购、电商服务提供商等均不同程度获得资本关注,相比而言,B2B及支付投资事件鲜有发生。

不过,尽管从全年投资事件案例数及投资金额来看,均创历年新高,但是从2011年上、下半年投资分布情况来看,下半年电商投资热情明显放缓,披露投资事件34起,占全年披露93起投资案例的三分之一强,远不及2011年上半年投资情况。在中国电商市场发展被看空之后,加之二级市场IPO遇冷,资本对于电商的投资更显慎重,逐渐从跑马圈地时代趋于理性。

清科研究中心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将进入盘整期,也可以称为电商市场自我修复期。不过,市场盘整期并不能完全掩盖中国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我们认为,以电子商务外包服务提供商、“轻”仓储模式的电商企业(如票务类、婚庆类电子商务企业)、社交化电子商务企业(如美丽说模式企业)及移动电子商务企业等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将不同程度的获得资本的青睐。

社交网络

2011年社交网络投资事件频发,2012年资本步伐将放缓。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中国社交网络经历BBS时代、娱乐社交网络时代,逐渐进入微信息社交网络与垂直社交网络并行的广义社交网络时代,这一具有盈利模式可循的社交网络时代再次将社交网络推向投资人视野。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经披露的社交网络投资事件为29起,超过网络游戏行业投资案例数。

当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SoLoMo时代,社交功能逐渐成为产品标配,已经无法准确区分社交产品的范围。这也成为社交网络发展的沃土。但是,我们预计,2012年,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及社交网络商业模式较为模糊,依靠“用户基数拉投资”的单一网络社交模式的公司获得投资的可能性不断减弱,而由于“实名制”等政策出台,无形提升企业的运维成本,造成社交网络公司对于资本的渴求度提升,这种不对称或将带来行业的洗牌。

网络游戏

2011年网络游戏行业投资遇冷,2012年或将变化不大。当然,几年前备受资本关注的网络游戏行业则显得较为冷淡,尽管2011年与2009、2010等年份披露投资的案例数量变化不大,但相比于颇得资本关注的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细分领域而言,则显得孤寂落寞。我们认为,中国网络游戏行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在这一时期,网络游戏行业的破局需要借助“泛传媒娱乐”市场,探寻更为有效的发展路径。再此期间,资本对其关注将不会有太大变化。

在线旅游

篇12

这些数字可以展示你正在做哪些事情,以及你的社交媒体团队的产出――包括发表博文、日程安排、优化内容、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在你尝试新方法时却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判断这个阶段的某些活动能否提升我们稍后提到的指标,就将带来很大的帮助。

1.平均响应时间:一个团队成员或品牌代表对品牌社交媒体受众的评论或询问作出回应平均所需的时间。

2.内容制作速度:你每段时间内制作的内容数量。指标包括:每段时间内的博文,每段时间内的演示文稿,每段时间内的视频,每段时间内的电子书,每段时间内的白皮书,每段时间内的信息图,每段时间内的其他内容制作量。

3.速度:每段时间内的社交媒体帖子数量。如每段时间内的推文数、Facebook帖子数、LinkedIn更新数、Google+更新数、Pinterest钉图数、Instagram贴图数、论坛帖子数、其他社交媒体内容数。

4.帖子主题构成:每段时间内在每个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内容主题(例如资源、优惠、博文等)的百分比。

5.帖子类型构成:每段时间内在每个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内容类型(例如图像、链接、视频、文本、调查等)的百分比。

6.响应率:你们在特定时间内针对用户的问题和评论作出响应的百分比。

7.社交媒体营销预算:你的团队在每段时间内投入的资金量。

二、到达指标:你的受众或潜在受众

这组指标关注的是你的受众和潜在受众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及你的消息被他们获得的频率和效果。

1.受众增长率:某个品牌通过每个渠道增加或减少受众的速度。用新增加的受众数量除以受众总数。

2.平均位置:一个品牌的广告在搜索引擎结果页面中的平均位置。

3.品牌认知:你的品牌在每段时间内被人提及的总次数。

4.CPM:付费广告展示1000次的成本。

5.粉丝/关注者:每段时间内在各个社交网络中的粉丝总数。

6.影响分值:衡量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品牌在某个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

7.关键词频率:某个具体的关键词或短语在一个品牌的社交图谱中出现的次数。

8.帖子到达:在一段时间内至少看过你的某段内容一次的人的数量。

9.潜在展示:一段内容在某段时间内可以展示的次数,无论用户是否与之互动。

10.潜在到达:某个品牌的潜在受众人数,包括受众的朋友以及其他在某段时间内有机会看到某段内容的人。

11.受众份额:某个品牌将到达的人数较之于对手的百分比。

12.互动份额:一个品牌的互动指标与类似领域的其他企业的对比情况。

13.声音份额:一个品牌在人们对话中的占比与同类企业的对比情况。

14.情绪:提及某个品牌时,人们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所占的百分比。

1 5 .视频观看量:你的视频内容在YouTube、Vimeo或Facebook等渠道中吸引的观看次数。

三、互动指标:人们与你品牌的互动,以及对你品牌的兴趣

这些数据关注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与你的内容互动的方式,以及分享和再次分享你的内容的方式。

1.放大率:每个帖子的平均分享次数。

2.认可率:在每段时间内获得的受众认可次数,包括各大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

3.平均互动率:单位报告周期内通过一个社交渠道以任何方式与你的内容互动的人占受众的百分比。

4.评论率:你的每个帖子平均获得的评论数。

5.对话率:每个社交网络帖子的对话次数(评论或回复)。

6.互动占受众百分比:各大社交网络上的总互动次数除以受众总数。

7.粉丝人均互动率:一个社交网络中的总互动次数除以该社交网络上的粉丝数。

8.病毒传播率:指某段内容在各大社交网络上传播的速度。衡量这一指标的较好方法是某段内容的总分享次数。

四、获取指标:建立关系

在这个阶段,那些原本只是在Twitter或Facebook上与你的品牌聊天的人或许会更进一步,有可能查看你的网站了解你的商品和服务。获取指标关注的就是他们在那里的体验――包括你的受众是否与你的产品或服务以及你的价值相匹配。

1.博客订阅数:订阅你博客的人数。

2.跳出率:只访问你网站上的一个网页就返回到来源地,而没有继续查看网站内容的访客所占的百分比。

3.点击次数:在某社交网络的一个帖子中点击链接的次数。

4.点击率:你的受众在某社交网络的一个帖子中点击链接的比率。用帖子中的链接点击次数除以该帖子的展示次数。

5.CPC:付费广告或社交网络的每次点击成本。

6.电子邮件订阅数:订阅你的电子邮件列表的人数。

7.潜在客户:每段时间内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潜在销售合同数量。

8.链接数:与你网站上的特定页面建立链接的页面数。

9.微转化:在完成转化之前,一个品牌的用户经常采取的任何可以衡量的活动。

10.页面浏览量:某网站在特定时间内的页面查看量或点击量。

11.社交访问百分比:来自社交网络的推荐流量在你网站总流量中的百分比。

12.每关键词排名:你的内容在一个具体的关键词或短语的搜索结果中的平均位置。

13.会话(以前称作“独立访客”):某个时间段内在你的网站上发生的一组互动(一个会话可以包含多个屏幕或页面浏览量、时间或社交互动。)

14.会话持续时间(以前称作“访问时间”):所有互动的持续时间总和(按秒计算)除以会话次数。

15.流量:社交网络在每段时间内为你的网站输送的访问量和访客数。

16.流量比率:三大主要流量来源的占比,包括直接访客(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访问你网站),搜索访客(通过搜索引擎访问你网站),推荐访客(通过其他的博客或网站访问你网站)。

五、转化指标:活动、销售和结果

用品牌吸引访客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放到转化指标上。你所定义的转化可能是一次销售、一次订阅、一次下载、一次注册或其他活动。

1.平均购买价值:客户每次购买的平均价值。

2.每客户平均收入:平均每个客户在某个品牌上的平均花费,用年收入除以一年的客户总量。

3.转化量:每段时间内的转化次数(这里的转化可以定义为你希望用户在你网站上采取的最终活动,例如电子邮件订阅、下载、注册、安装widget或工具等。)

4.转化率:采取你渴望的活动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用每段时间内的转化量除以总流量。

5.C P A(每次获取成本或每次活动成本):某品牌为获取潜在客户支付的费用。

6.每次转化成本:某品牌为获取转化支付的费用。

7.新访客转化量:某品牌网站的新访客在每段时间内带来的转化次数。

8.返回房客转化量:某品牌网站的返回访客在每段时间内带来的转化次数。

9.RPC(每次点击收入):付费广告平均每次点击带来的收入。

10.社交媒体转化率:可以归因于社交媒体的转化量占总转化量的百分比,用社交媒体转化量除以总转化量。

11.ROI(投资回报率):社交媒体活动产生的收入除以所有已知的社交媒体花费。

六、保持和支持指标:满意的用户和品牌布道者

这些KPI中的很多都不是传统的社交媒体指标,而是常规的商业指标,涵盖了消费者认识品牌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我们会创造一些比较满意的用户,让他们成为我们品牌最重要的销售员――换句话说,将整个漏斗颠倒过来。

1.品牌布道者人数:可以被视作品牌布道者的客户数量,根据则是这些客户在社交媒体上对你品牌的支持度。

2.客户年度价值或终身价值:可以通过与某个客户的未来关系获得的净利润预期。

3.客户保持率:在其他客户离开的背景下,继续与你的企业保持关系的客户比例。

4.客户评价数:每段时间内的正面或负面客户评价数。

5.客户满意度:用于衡量一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达到或超过客户预期的指标。

6.客户满意率:通过一个分值来表示,100%代表完全满意。该指标通常附带在问卷中,要求用户给出自己的满意率。

7.客户流失率:用于衡量在特定时期内离开的客户数量。

8.客户评价:每段时间内的正面客户评价数。

9.K-因子:网站、应用或用户数的增长速度。

篇13

社会化网络主题繁多。如果用户在社交网络间进行切换时,需要重新注册或者再次摸索界面功能,这在无形中会造成用户疲惫。在互联网的不同地方重用设计元素,可降低用户逃离的风险。通用界面设计旨在为社交界面工作者提供一种设计模式,这样的模式并不一定是描述设计的细节,而是为设计师提供需要考虑的事项,如何使用户体验达到最佳效果。

1.凸现文化性原则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有这样的描述――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人类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1]如他所描述的一样印刷媒体延展了人类的视觉,广播延展了人类的听觉,电视延展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SNS是一种可以集合几乎所有网络应用的社交媒体,这些应用可以涵盖网络社区交友、即时通讯、资源共享、网络游戏、博客、播客、RSS、电子商务等等,成为“一切媒介的媒介”[2],人因为媒介而得以延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也演化成了媒介。

人类被媒介化,不同区域因为种群文化构成的不同,媒介文化也各不相同。文化是价值观,标准规范以及民间创造物的集合。文化不是孤立存在,它是被植入于物质。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由宗教和法律构成,而社区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由进入社区的注册声明开始。研究团体文化是建立成功的人机交互的开端。MySpace用户最初都会被自动添加一个用户Tom。这只是一个客服人员会及时向用户提醒新的系统功能、发表消息或者因为技术问题致歉。创建者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根据用户的提议及时修改,同时满足用户需求进行点对点的改进。

社区文化在一开始就被创建,在使用过程中与用户一起进行演化。网站设计过程中通过本土文化去理解固定团体的文化。在建立用户模型之后的测试过程中,从团体的观点中去理解并设计他们的行为。从而理解团体文化形成支撑文化的界面架构。

2.以用户为中心原则

基于六度理论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其社会化应用程序以交友为核心。社交网络推动了互联网实名制的实施。因为在社交网站中,界面以用户个人信息的填写为起点,以此开始网络上寻找和重新结识好友的活动。Facebook、人人网等此类社交网络界面的设计以及社会化应用均以用户为中心,完善用户的个人信息、好友分组、兴趣的激发、好友来访踪迹的提醒等,以应用来扩大好友圈,并促使强连接好友进行线下活动。在界面的组织架构设计上,导航与标签体系的设计要有效表达用户特征。例如:形象、身份、年龄、等级、用户间的交互等。从Facebook、开心、QQ空间这些SNS中的代表来看,它们提供种类不同的应用并且不断更新内容,从而降低用户对网络的疲惫激发他们的兴趣。社交网站的社会化应用不是为了单纯完成任务,而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目的是能够更好的与其它用户沟通,并且尽可能多的带来更多的用户。所以从可用性的角度来看,社会化应用程序的可用性是显著的。

3.引导性原则

网站由用户来参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用户对网站的忠诚度。这也凸显了设计的可繁殖性。现行的SNS交友网站为用户提供界面设计的框架,并提供多种选择,引导用户更改肌肤、标签、对好友群进行分组。同时在现有话题的前提下,通过对用户的鼓励政策引导他们创建感兴趣的话题,以此吸引有共同爱好的用户形成兴趣组。鼓励的政策可以包括对用户等级的提升、管理权限的提高等途径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对这种框架的建立称为“元设计”。就设计师而言,不是力求设计完美,而是给用户留下足够空间去完善。社区环境和细节会随着用户的爱好进行取舍,最后形成的社区环境是设计师引导用户一起完善的。

4.沿袭性原则

好的设计通常讲求别具一格。然而在界面设计中要遵循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对约定俗成的模式要予以继承。这需要对目标客户群进行深入的调研。比如他们每天喜欢做的事情、上网关注的事件、上网时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及能力。

社区的规范可以看做是该社区的价值观。这套规范由创建者建立,称为显式规范。然而与此同时还存在一套隐式规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社区成员沟通过程中已经赫然存在。隐式规范影响用户在共享空间中对个人身份建立的方式,同时也影响户间认同的方式。例如,用户对匿名帖、灌水帖的包容度、对好友帖子进行差评的接受度、用户间联系方式的选择等。关注用户动态,保留界面中可用性高的部分。沿袭用户社交行为,让用户参与社区环境的演变。

5.趣味性原则

游戏是最古老的设计界面之一。[3]社交功能可以在游戏中得以实现,同时游戏这种能让用户长时间保持兴趣的形式,可以应用在社交界面中。当用户接触新的应用时,很多用户抵触去看类似说明书的条文。那么这样的规范能以游戏互动的方式进行演示。例如,巨星这样一个以网络K歌为主题的虚拟社区,注册界面以游戏的方式让用户沉浸在社区中,使用户在注册过程中对各种应用予以了解,同时还产生了愉悦感。社交界面游戏化,就是社交界面借助游戏的形式让整个社区充满互动性、游戏性。使用户产生沉浸感。例如社区现行的投票、发帖、评论、分享、博客功能的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提供了工具,让用户自己去创造游戏。

社会化网络的运行离不开友好的人机界面。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多数人期待互联网环境更像“一本好书+幽静的海滩”,而不像周末晚间闷热的时代广场。[3]社交界面设计师所做的决策可能让用户徒增烦恼,也可能感到温馨。社交网站通用界面设计是不断变化的鲜活生命体,它的模式需要一直完善。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

2000

[2]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M].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