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健康教育新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新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健康教育新模式

篇1

网络教育是指在互联网的载体下,通过网络资源,实施教育的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育的新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是目前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这表示我国的教育事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学习空间,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更进一步,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网络教学的发展。目前网络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一条新的学习道路,很多的商家也因此发现了商机,教育的软件不断增多,但是正因为如此这其中会出现一些浑水摸鱼的软件,打着教学的幌子其中却没有有用的教学信息,而那些好的学习软件也因为这些杂乱的软件变得不被信任。

二、网络教育环境分析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打破了社会原有的结构,这就意味着重塑结构的开始,结构的重塑同时带来很多权力、关系、链接和规则的深层次变化。固有的边界被互联网打破,民主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很大,一方面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提升社会运行效率。也就是说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再依赖于口耳相传,而是可以透过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让终端的人产生需求,这些需求都会在互联网社会得到满足,学习者已经不是被教育者,而是能够主动选择接受教育的主动者,这种自主的有粘结度的学生群体,由喜好的不同,产生深入的影响,使得学生群体乐于接受。同时,互联网在不断的发展,所的信息由专业的人士提供,都是平等的个体,能够将信息,又能接受信息,每个人既是施教的人又是受教的人,在虚拟的环境下,大家可以比较容易的隐藏身份,只有利用专业的工具才能有效的阻止这种隐匿。网络教育环境鱼龙混杂,网络上各类付费教育软件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很多类型的教育APP,都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好好甄别,避免不良软件入侵,避免只重利益不重教育实效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环境下信息的传送不在受到印刷、运输等客观因素影响和限制,所有消息都是与事件同步进行的,依托网络可以传递信息,拥有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同样交互性也是网络环境的一个新的体现,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可以直接地交流,相比于面对面信息的单向性,网络信息的传递交互性比较好,属于双向互动的方式。同时将语境变得破碎和不完整化,海量的信息在网络上堆积,使得信息传播虚拟化。服务的个性化和阅读群体的分享性,使得每个传播者可以对信息进行自愿地表达和接受。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

首先“互联网+”就是一种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表现,将互联网融入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去,这对传统的心理教育是一件好事情。润物细无声,这种融合会革新和改变传统的教育行业。同时,互联网页对创新产生了驱动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会产生创新和创造,结构化的动能将会充分地释放。科技创新是现阶段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将这种动力转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为其提供源泉和能量。

1、运用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跨界思维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被传统的方式所局限,很多时候在教育中阻碍了人的自由成长,也就是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得不到保障,很多思维比较固化和僵硬,马克思以前也关注过现实世界的人们,也就是说,哲学应该是从地上产生,进而形成历史,传承下去,相似的论点就是先改变思维,接着到主客体之间地互动,从而完成这个教育体制的变革。目前跨界思维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强调的是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就是说心理教育工作需要的就是将很多内容进行综合提炼,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互联网的优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最大的能力。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开展不一样的工作,面对未知的挑战,应对生活的难关,很多事情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对以前的单项思维向多项思维发展,跨界就是将以前在某个领域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下个领域去解决,这样可能会出现平坦的道路。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首先要结合互联网环境对思维方式进行革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鼓励人们全面发展,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进行融合,让学生掌握不同途径认知得到的方式,同时在师生间的交流中找寻教育的最佳途径,将学习的资源跨界交融,打破传统的模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部门间的跨界组合,一些静态和动态可以遥相呼应,教育主体之间可以跨界融合,利用构建的精神家园去融入更多的教育者力量,可以鼓励受教育者排解心中的苦闷,意识到道德的力量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多应用在线网络课程、APP课程等。最后,就是讲求精神文化的跨界融合,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会导致一些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的现象,这些问题的性质都比较严重,只是没有手段去解决,实际上网络也起到了一个提供沃土让学生在真实的虚拟环境下学习如何应对道德问题的平台。

2、把握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权的变更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就是靠着多形式和多模态的咨询传播而展开活动,也就是说话语权的获得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从事一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受到现实情况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话语权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需要意识到如何正确的把握话语权,让话语权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教师应多使用给人带来温暖的关切词汇,避免生硬批责语气。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不一样的特征:开放性的思想境界、交互性的主体客体、多样性形式内容、个性化的资讯服务。这里面就存在着掌握了话语权就能够让一些人的观点得到坚持,而另一些人的观点就会受到压制,使得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这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的同时,从控制式和劝导式转向对话式,能够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好与学生进行沟通。教育从业者要想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向现实回归,就要从价值取向上下功夫和真抓实干,生活的语言需要贴近现实,学生的生长环境也应能顺应时代步伐,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一定的过程,需要从业者主动的增强服务意识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话语的感染力。建立全新的媒体监督体系和传播平台,增强话语的传递效率,铸造好防火墙,阻碍不良的信息流入,加强对理论的教育工作。学生受网络不良内容传播影响,会有心理阴影,如暴力倾向等,在学业、生活、家庭、就业、情感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他们极易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可以在学校设立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的微信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建立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享社区模式

篇2

(一)打游戏和追剧。网络是一个诱人的虚幻世界。很多大学生,男生成日在宿舍打游戏,女生一部部追剧,导致降级,退学的严重后果,更是造成了心理上的诸多问题。一次去一男生宿舍,进去之后,三个人都在桌前打游戏,对开门进来的人一点反应也没有。还有一次晚上睡觉,听到桌子椅子相撞的声音,砸东西的声音,一直持续到后半夜,第二天有同学说是他们舍友打游戏,几乎天天这样,怎么说都不听,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身边很多女生晚上看剧可以持续的凌晨三四点,一直亮着灯光,其他舍友想睡也睡不着,于是有人就会买帘子把床周围都挡起来。大学生这样沉迷网络游戏和电视剧,不仅对自己眼睛、身体、学习等不好,也影响到了舍友,这样长此已久,同舍友同学的关系逐渐恶化,人际关系变差,使他们开始感到寂寞,更加依赖网络,人际关系更差,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当他们无力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反常有危害性的行为。

(二)浏览危险网站。就像现实社会潜藏着危险一样,网络也无处不存在着危险。打开网页时,周围会附加着各种广告,不健康网站的推荐,对于自控力强,心智成熟的大学生,就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了,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虽然年龄上成年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成年,处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是很高的。这与他们的自我认知不够,不到位,高估自己有关。大学生们以为自己可以抵制,可以克制自己,但往往就是这种“自信”促使他们迈出了走向危险的第一步。其次,好奇和求知欲望也是其中的原因,不是只有小孩子才有好奇心,就是大人也有好奇心,正直青春的大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正是好奇心旺盛的阶段。相伴而来的就是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学生们会渴望去了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像潘多拉因为好奇心打开了魔盒一样,本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之后出现的情况,但是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变得措手不及。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们以乐观的态度去接触一些危险网站,直到正真接触之后想要抽身出来时,已经陷得太深而拔不出来。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塑造造成阻碍和伤害。

(三)社交软件和网络交友。QQ、微信、微博、facebook等等众多的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络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让大学生们可以交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友,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国家的风俗文化,也可以作为学习其他语言的一种方法。但是有的大学生过于依赖这些社交工具,忽视了身边同学朋友的存在,很少与周围的人群进行交流,这样让他们变得自闭,忧郁,逃避现实世界而倾向于虚拟的人际关系网,他们在遇到问题困难时,不是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而是转向网友,跟他们说自己的所遇所想,谈心谈天,使得他们的心理变得起起伏伏,很不稳定。有的大学生会开始网恋,过分幻想,导致想象与现实出现巨大的的反差,一旦受到现实的阻碍打击,心情会产生很大的波动,做出反常的举动。新闻中有不少因为见网友被骗,有的甚至回不去在流浪的时候才被当地民警发现的大学生。且不说其他什么,这种经历给他们的心理上留下的阴影,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很可能成为永久的伤疤,对以后的行为、选择产生负面影响。

(四)接受到负面信息。网络信息量庞大,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这些都要求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有很高的判断力和分辨力。选择信息就像选择人生道路,都很重要,而且信息的选择将影响到到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一些网络黑客和模仿电影情节实施非法活动的大学生就是在繁多的信息中没有正确的选择和接收。有的学生看到一些娱乐新闻后,把关注娱乐八卦作为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占用大部分时间,由此延伸出了盲目追星,脑残粉等一些列问题。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网络时代之前没有的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应该从网络出发,但也不能脱离现实,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怎样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新模式

(一)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们重视起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主修课程而不再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因为作为选修课,大学生们对其关注度较低,不仅选择该类课程的人数不够,选了课的学生上课的质量也达不到好的效果。且很多学生选这类课程,是觉得好玩、好过、好奇等,而不是认为它像一门主课那样需要学习研究并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根本收不到教育的效果。既然是大学生心理课程,那就要从大学生心理方面去分析怎么开课。

(二)提高师资队伍和课堂质量,新增网络与心理方面课程。让主体重视起来是第一步,但是如果主体开始重视了,去没有得到实际的帮助,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高校在普遍开设课程的同时,要为大学生们配备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提供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从基础开始,全面稳定的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增设网络与心理方面的教育课程,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引起他们的注意。

(三)加强网络管理,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如果网络没有传播出各种负面有害的信息,那自然也对接触者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可以对一些网站等加以权限设置,通过网络多做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既然大学生们喜欢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和学习,那大可以通过他们喜欢的方式传播教育信息,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也可以通过飞信、QQ、微信这些聊天软件和他们沟通,去发现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再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定期做大学生心理测试。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做网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对心理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辅导。

篇3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护理治疗的90例妇科宫腔镜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共44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共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8-46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26±1.24)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8-47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36±1.1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安慰、营养补给、基本健康知识宣教、病情监护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措施为[2]:①引导患者完成相关入院手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告知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提升患者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配合护理人员对负面情绪进行疏解处理。②为患者讲解疾病和护理措施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的认知程度,在给予患者实施的过程中,提升患者的主动配合度。③为患者讲解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于患者治疗重要性,提升患者的自控力,完善患者的优质的环境护理,合理、科学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护理效果判定标准:①优: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明显好转或全部消失,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明显恢复或正常;②良: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好转,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有所恢复;③差:护理后的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优良率为优与良之和的百分比。

1.4 统计分析

将相关的研究数据录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17.0件对此次研究得到的相关数据实施统计分析,用(±s)来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量资料进行表明,用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妇科疾病对女性患者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影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宫腔镜在妇科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妇科疾病患者在使用宫腔镜术治疗后,如何提升应用效果成为了新的课题,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4]。

本文中,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对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于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从结果上发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更好,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中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价值更高,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知识的认知度,充分的了解疾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性和干预措施的必要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升治愈率的目的[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艳华.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宫腔镜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s1):57-58.

[2] 王兴琼.延续护理模式在宫腔镜术治疗不孕症合并宫腔黏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196-198.

篇4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到威胁

网络资源共享非常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网络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与信息,尤其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待世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三观,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很多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鉴定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弱,就很容易在网络中的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对与错,价值分析能力受到限制。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紧张

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于外界交流更加方便,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得到宣泄,对于减轻内心压力很有利,但是?@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并不具备直接交流的好处,如果一直处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化的交流会使得大学生的面对面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会逃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流,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学生还会出现极度压抑、烦闷的甚至是自闭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可以在网络中尝试所有在他们看来刺激、有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被家长老师责备,或者是被同学朋友嘲笑,这样他们的行为就会无限的放纵,其行为与现实中的差异就会无限拉大,大学生内心的不正确的想法和愿望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让他们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混淆虚拟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最终出现人格分裂,导致行为异常或者是出现心理扭曲。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完善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加入相关的思想整治教育课程,促进二者在内容上面的有机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传授正面的网络道德知识,让学生的识别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识别出正确的观念与价值观,避免其心理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学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对于这些学生最好使用比较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对其进行疏导教育,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需要将网络心理教育和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结合,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从而保证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习惯相适应。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化,所以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与全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首先,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站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的问题都愿意通过网站搜索来获得答案,因此可以建立起特色化的、与大学生要求相符的网站,在网站中创建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模块,通过网站吸引大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去查阅网站信息,积极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速度得到提高,让更多地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以大学生会乐于向网络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问题,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其改善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促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网络信息化时代,所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与网络环境不相适应,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当中,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促进工作队伍的建设,对工作队伍进行心理知识训练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同时还要将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准确而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提出具体的应对办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5

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足,究其原因,与网络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很大关系。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大学生出现网络人格异常、自我约束力降低等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威胁。

一、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解决网络心理问题

在网络环境的全方位影响下,大学生表现出许多严重的网络心理问题,比如网络成瘾、网络孤独等,引发休学、轻生等严重后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网络心理问题出现的成因,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解决网络心理问题、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品质,使其成长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1]。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大学生认知能力

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网络资源共享性、自由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存在着许多良莠不齐的信息,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十分盛行,都会对处理三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认知能力产生极大影响。由于此时期的大学生并不具有足够的鉴定能力,容易被有蛊惑性的观念、内容所迷惑,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错误方向,在道德认知、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

在网络环境中,虽然可突破空间的限制,但是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属于一种非直接往,在一定程度上来看,网络环境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内心压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由于人际交往的虚拟性特点,交流沟通缺乏感性,情感体验严重不足,如果长时间将精力置于网络人际交往中,就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心理,孤立于现实人际环境,从而引发压抑、苦闷以及孤独等心理问题。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给予了大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削弱了其自我克制,使其行为出现极大程度的随心所欲、放纵等情况,从而使大学生行为模式与现实出现极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潜在意识中的不正确观念、愿望等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大学生将网络作为自己的“避难所”或“心灵港湾”,逐渐沉溺于虚拟网世界中。长此以往,就会使大学生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混淆,认知发生混乱,进而导致严重的人格异化、行为异常以及心理变态等问题[2]。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手段

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原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需要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体而言,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和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思想,使其在网络环境中能够正确认知,减轻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朝正确方向发展。

此外,在探索、应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尤其对于抑郁症、强迫症等大学生心理障碍,传统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佳。所以,在实际中,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灵活运用传统与网络心理教育方式,综合两者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进步。

(二)采取系统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现代大学生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为保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做到全方位、立体化,具体工作要点有:

第一,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当前,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站来获取各种信息,顺应这种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且对大学生有足够吸引力的网站,设置不同的板块和内容,设计网络活动、网络心理测试等,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中获取相应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有效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度,确保网站的高效使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借助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特点,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可以让大学生将羞于开口的心理潜在问题讲述出来,心理咨询人员给予正确的指导,及时纠正大学生不正确的认知,帮助其克服情绪障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意义[3]。

(三)建立符合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更重、局面更加复杂,原有的工作队伍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视,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在提高工作人员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掌握网络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工作方式,将辅导员纳入到工作队伍中,积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很大变化,正确认识这种变化,了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社会、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消极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焦点,其教育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环境体系等存在不平衡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开发心理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并未实现。然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升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开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2.1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原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心理问题诊断的重点是学生的负性情绪和认知,如果没有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等,就被诊断为是心理健康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是疾病的预防、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障碍的克服等方面。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心理素质、提升心理机能、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大学生,注重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和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对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成长的内在积极动机、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教育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促使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培养他们应对问题时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2.2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固有的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消极观念制约了大学生积极、正向发展,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从消极、被动、补救转向积极、主动和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以价值观、学生观、预防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首先从价值观上来说,因为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是健康的,因此,应转变只重视少数学生的消极问题的倾向,进而关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提高。其次从学生观来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具有潜在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挖掘和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最后从预防观来说,积极预防观不是针对具体问题,而是间接通过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与美德,进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努力发动学生身上存在的自主潜力和种种能力实现问题的消解和积极力量的升华。 

2.3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结合,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培养积极情感体验和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内容,营造促使大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从这一点出发,建议从积极的教师、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环境体系三个方面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内容。 

首先,构建高校教师的积极力量。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教多,却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的教师具有明显的职业枯竭现象,主要表现为情绪倦怠、非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等方面。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应将积极心理学因素注入(下转第10页)(上接第7页)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中,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工作快乐感,提高自信、自尊水平,使其充满乐观、求知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使全体教师拥有用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去感受生活的能力,积极工作,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教育。 

其次,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复杂、最综合也是最核心的当属主观幸福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方式,应该教导大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追求幸福。第一,在心理和生理上关心学生,可以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第二,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焦虑、压抑、愤怒时尽量避免相关的负性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积极、乐观的情绪中,并让其活跃起来;第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改善社会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增加社会交往,积极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同时努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例如通过友谊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愉悦感;第四,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如通过看书、听音乐、旅游等休闲活动来放松心情;第五,根据身心一体的观点,应鼓励大学生适度加强体育锻炼,维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增进幸福指数。 

篇7

1.失落心理

随着新课改的迅速普及和深入,各高校都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因此,大学生面临的竞争也急剧加大,即使是在大学阶段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一旦这种压力得不到缓解与释放,极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失落的心理,通过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让自我得到释放与安慰。

2、好奇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形成,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能够收集到大量的信息,让大学生接触到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导致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好奇心,从网络中寻找新鲜感和刺激感。但是,由于网络中也存在许多不良的信息,加上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荼毒,而痴迷于网络环境中。

3、情感需求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探索时期和旺盛时期,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存在强烈的情感需求。而网络环境正是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大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安慰。甚至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情感伤害,便会投入到网络中寻求情感安慰,沉迷于网络。

4、自卑不满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家庭状况都不一样。有些大学生家庭条件较为贫困,从内心就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充满了自卑心理,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沟通,总是回避别人,常常都是独来独往。但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大家相互都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这些同学可以畅所欲言,在心灵上得到一定的安慰与解脱。另外,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别人的误解,或是遭遇到一些打击,在实际生活中无法解决,便会从网络中寻求心理补偿,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5、娱乐冒险

随着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一些网络游戏开发者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创设各种网络娱乐,甚至部分网络娱乐还添加有赌博的成分。而大学生由于学业没有高中时期那么紧张,拥有的课余时间比较多,有大量的时间自我安排规划。加上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够,很容易就沉迷于网络娱乐游戏中,不可自拔。有些大学生甚至在网络中进行赌博,需求刺激感。甚至很多男学生为了尽情地玩网络游戏,去网吧通宵,白天逃课,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荒废。长期以来,这种不良的网络习惯导致大学生逐渐形成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阻碍大学生的长远发展,结果造成自毁其身,玩物丧志。这里关键就是缺乏正面引导。

二、网络环境下必须构建必须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之所以开展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将学生统一集中起来,进行较为系统、科学、全面的教育模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理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上。因此,学校应该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严格的心理健康意识,对于不良的思想及时作出调整。同时,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对于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一个专题讲座或报告,让学生对讲座中受益匪浅。另外,在校园内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广泛地宣传,也是提高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

2、加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创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十分枯燥、单调、乏味,而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创造出新型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首先,完善心理网站的建设,根据大学生的心里特质,建立资源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同时还要加强在线咨询和辅导的功能,利用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邮箱与教师实现在线咨询,有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然后,建立一个网上心理论坛,收集一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也可以是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一个网上讲座,讲座的内容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最后,开展网上调查,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评估,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并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作出及时的调整和引导,促进全体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篇8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二者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

二、教育队伍的资源共建

大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只有单方面的教学技能,而没有与其他相通学科之间做到有机结合,这对教育效果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教学工作者之间应相互沟通和学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细腻性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的学习,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总体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把舵,帮助学生确定人生努力的方向,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理智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挑战。

三、教育方法的相互借鉴

高校内已经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两种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相互借鉴。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进行疏导,其实教师可以主动寻求转变,引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没有出现问题前公开讲课,对学生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心理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四、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

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所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紧密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在心理上消除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恐惧感,再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观念进行引导。两种学科在教育内容上的整合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认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教育环境的共享建设

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状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点在于大学生不仅需要接受学校的良好教育,而且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取向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有效开展,必须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学网络环境,使三者之间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M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严肃,需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注入青春活力,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的。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开辟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正确指导作用,全面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篇9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困惑心理。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多而广,传播快。这使得大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但由于他们年龄尚小,对不断发展的新事物缺乏筛选能力,认识事物的盲目性较大。他们不满足于师长的理论灌输和技术传授,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书本上的东西。这种长期形成的自傲心理,一旦和现实发生矛盾冲突,便会造成心理困惑,带来痛苦和失落感。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自我暗示,是实现理想愿望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外形不佳,或学习后进造成的。还有一种不能忽视的是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贫困生多来自边远的农村和山区,进入繁华的都市后,悬殊的贫富差距,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颤。这三种类型的学生一旦产生了自卑心理,便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自惭行秽。其表现为性格孤独,缺乏自信,情绪低落,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及班级活动,严重的还会导致颓废、变态甚至产生畸形心理。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心理不能相容、行为举止不合作、嫉妒他人、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报复情绪。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尤其突出。由于他们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在群体中处于劣势地位,自认为在别人眼中形象已损坏,就自暴自弃,一意孤行,我行我素。逆反心理易造成思想偏激、情绪浮躁、行为过失,甚至会设法攻击他人。

二、建构大专院校心理教育新模式

1.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实践证明,任何一门学科都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并充分分析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中,教师要系统地对大学生介绍增进心理健康途径,传播心理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应对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常见心理疾病的方法,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主要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早已被纳入到大专院校德育体系,但两者不能等同,在理论上、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原则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调适和发展,帮助认识自我,塑造健康人格,发挥潜能,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侧重与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现在的心理时常出现为恋爱、适应、人际、情感、择业等方面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追根求源,往往又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2.注重和谐校园建设,培养新型人际关系

要加强校园美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第一,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出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校园环境。第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第三,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网站,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筑一个交流与管理的平台。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第五,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利用校内宣传栏,广播等各种传播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关心心理健康,人人爱护心理健康”的良好气氛。

3.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很强的工作。只有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关心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实际困难,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取得成效。那种缺乏人情味,只讲大话不办实事的教育工作,会显得苍白无力。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是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不应该在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矫正上,而应放在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和产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上。

4.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择业就业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高消费教育,家长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使子女上学,希望子女将来有个稳定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目的也是为了毕业后能有个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大学生最实际的根本利益所在。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就业有关联,抓住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总目的,是为了完善大学生思想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终为市场经济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处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必须根除。这些思想体现为对政府、对单位的依赖,只希望和愿意到工作稳定,没有失业风险的国家机关、大企业工作,不愿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利单位。这种思想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比例是格格不入的。

篇10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篇11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网络更是紧紧地围绕在他们的身边。对于这样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趋势,只有认真分析,正确对待,才能够很好地把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虽然在之前已经有高校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网络信息社会而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崭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被提上日程,开始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进行积极健康向上的引导,促使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大学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加自己的精神力量,塑造自己的人格。还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网络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

1.增强自身知识力量,却对知识进行碎片化记忆。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以前要费很长时间、花很大力气获得的信息,现在可以很快地收集到,因此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然而,就是因为网络知识的多样性,才会使得人们对于知识的处理采取的是碎片式的记忆,脑袋里接收到的知识量多,还来不及细嚼慢咽地消化,新的信息就已经出现,吸引了自己的视线。所以在这样信息化浓厚的时代,大学生喜欢生活在网络的世界中,了解他们所想要了解到的,但是却不会深刻咀嚼的话题。

2.沉浸于网络世界,疏忽和外界沟通。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得到放松。现如今出现了一些比如微博、微信、人人网、QQ等聊天交流以及信息传播的平台。这些平台给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可以在上面进行各种各样的吐槽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也不失为一种发泄自己内心情感的良方。尽管在网络上的信息可以得到别人的回复,简单地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却缺失了在人们面对面交流时的那种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连续对话的能力,是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交流沟通的过程。这样经常性的网络情感语言的交流,会导致和人们情感的渐渐疏远,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交流。大学生是年轻的新一代,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网络世界的交流,走出网络世界多多与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成员进行良性的沟通,从而和他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3.知识来源于网络搜索,降低自身创造性。现在网络的发展极为迅速,想要了解的知识,只要在网页进行搜索就可以清楚且系统地了解。以前想要知道的知识,有的可以从传统查阅的方式了解到,但是有的则无从下手。在现在网络如此快速、如此便捷的情况下,大学生渐渐地养成了一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去网络上进行搜索查找,却不去独立思考。如此便养成了大学生懒惰的求知心理,其对于事物的创造性更加退化。然而,世界上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生活,就应该多观察、多思考、积极创造。

二、网络背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利影响

首先,网络扩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渠道。回顾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般都是通过说教或者是阅读书籍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接受到的教育信息比较慢而且不够系统。作为新时代的网络信息的发展,可以结合大学生自己的情况,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整合起来,让大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渠道。同时网络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大学生所搜集到的信息会以色彩、图像、动画的形式出现,增添了趣味性。因此,网络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其次,网络为更多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存在,使得大学生处身其中,便会觉得舒服自在,卸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面具。在传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当一些大学生遇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时候,通常会因为自身思想的闭锁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不喜欢向自己的老师、同学或者家人吐露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是很难及时地准确地把握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因为这样的闭锁心理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后悔却无力回天。所以在网络下,大学生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大胆吐露自己真实的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及时对其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从而给其帮助和关爱。

三、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确定大学生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对其主要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对其主体的特性开始研究,从而积极地引导他们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同时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在网络和现实之中分清网络的虚拟与现实,在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划出界限,从而在网络下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自我把控网络环境,提升自己在网络环境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2.在实践中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简单地纸上谈兵,而应该从实践出发,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该多多地注重应用领域的研究,从而向心理进发,促进大学生在网络下的心理健康。关于实践性的研究,就是要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自身运作形式上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性。实践性的研究还要求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慢慢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网络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网络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多样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内容、很多的方面、很多的途径和方法等,这就要求用实践的方式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3.在理论中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方面进行研究也是必要的选择。因为在网络中也应该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提升,在网络中增加大学生心理层面的修养,从而很好地培养在网络上高道德、高素质、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在理论的层面上通过网络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为我国日后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最大化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经典的理论和现如今思想政治的心理学教育理论都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标杆性理论,同时有许多别的理论可以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理论,比如网络社会学、网络文化学等。网络健康教育在理论上的发展,应该在坚持主要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多多吸收和借鉴新兴的网络教育学科,共同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4.架网络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络是一个信息交织的平台,在其基础上架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实施起来必须有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作为引导,从而可以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构建让大学生满意的、有吸引力的网络心理咨询中心,开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自己的心理知识系统,引导自己向着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前进。

四、结语

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潮流性趋势,对于当今同时代在进步的大学生而言,互联网更是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地开展网络环境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工作,通过了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的影响,对症下药,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3-116.

[2]沈晓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3,(6):115-116.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Background Mode

ZHU Lin

篇12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及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包括矫治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及发展性目标。一是对于存在心理障碍及心理困扰的高职学生,力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对其做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带来的困扰,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高职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业、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心理负担较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各种新环境,毕业后快速在社会上立足。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高职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下,避免其出现心理疾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其优势、激发其潜能,并树立创新意识,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积极、合作、差异等。一是对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自信心,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促进个人生活的充实和幸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包括德育、体育、美育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要素进行协调,实现互补发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高职学生的生长环境、思想观念、性格特征都存在差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立足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差异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常见模式

篇13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均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院校,但也并存着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生源成分相对复杂,传统的择业观,缺乏自信及综合素质不突出等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够稳定的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心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训,缺乏高职特色,也影响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理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才能教育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获得更好的提升。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职业技能的应有型人才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高职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具备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抗挫折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推进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重视和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职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就目前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职院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妥善处理面临的心理困惑,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符合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因此,为满足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成长的有效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修养的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指导。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共同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另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积极预防和消除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1.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育背景、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城乡差异等因素,都会对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阶段高职学生带来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高职大学生一旦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将会直接影响其情绪,使其不能很好地面对理想和现实直接的差距。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这一阶段的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健全,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加之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能积极有效地处理和面对,其心理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不能很好的把握一些影响其心智健康发良的尺度,如感情与理智的尺度、冲动与压抑的尺度、要求与满足的尺度等等,这都是由于由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造成的,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2.高职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往往是他们在校期间的最大的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高职大学生渴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赢得较好地就业前景,因此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证书成了高职大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关键所在。但是,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心理状况,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考试的压力和就业压力已无形中增加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

3.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

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是制约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或多或少地对社会认识存在着误区,这都是由于高职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造成的。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表现出规范行为、违纪行为的泛化,如酗酒打架屡见不鲜,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这样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道德困惑、认识失调和心态失衡,形成心理疾患,甚至不同程度地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4.高职大学生受大学环境的影响

对高职大学生而言,大学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学生进入学校后,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由过去父母的包办代替的依赖性和大学生活的独立性的反差造成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恋;高职教育过程更注重实践教育和更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带来的不适应;特别是人际关系好坏带来的影响,人际交往对象的影响,转型时期诸多不良文化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和影响,这类影响中的消极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有的校园随处可见的成双成对,有的校园通霄上网已经成为风气,有的学生盲目追星、有的学生不顾家庭实际开销,盲目追求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取向扩大化现象,甚至长期拖欠学费现象的逐步扩大等等,都会对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带来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行为习惯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1.高职教学观念滞后

高职教学观念滞后,使得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得不到较好的效果。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一些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轻心理素质,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传统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由于高职教学观念滞后,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评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就目前而言,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试,还是重概念、规律的了解和掌握,适当考虑课堂纪律和考勤,忽视学生学习的行动过程、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应用程度、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种忽视知识与能力兼得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应当今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2.高职教学方式落后

高职教学方式落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很多高职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仍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对高职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不难看出,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新课改下的高职教学模式不相符,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也是当前高职心理教育的瓶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高职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如果不联系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较为单调,很多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课程,没有开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因此,合理设置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4.缺乏教学实践指导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缺乏教学实践指导,也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得少,有的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当作一种工具课来教授,忽视了实践性,仅重点讲解心理学学科知识,没有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和原理的操作性阐述较少,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而指导心理健康的实践性活动非常少。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学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后,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

四、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

高职院校应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是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应结合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源情况,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注重培养具备的健康心理素质的高职大学生。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限选课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另外,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主要突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在实际工作中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心理服务技能的培养。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可以有效改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现状。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应注重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心理教育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是教师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协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职业心理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为学生在职业定向、职业分析、职业兴趣等方面的了解与测试提供服务。理论教学内容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如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岗位环境心理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就业岗位挫折心理教育等。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

重视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提高心理指导的操作性,还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编写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汇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重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课。以实践教学和体验性学习为主,重视心理指导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应重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操作性。如人际交往训练,紧张的放松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对抑郁的合理认知技术训练,对挫折与压力的心理承受训练,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等等。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也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适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关键。第一,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如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心灵俱乐部、班级心理委员会等。第三,要开辟一些心理健康宣传阵地。在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橱窗等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四,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重点关注高职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积极采取措施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总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不断探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的要求,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樊金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04).

[2]肖征,曲丹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3]焦子国.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23).

[4]樊永生,莫秋树.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2(07).

[5]黄荣峰.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