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课堂是关键,课后是温习和发展知识的空间
经过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来课堂学习,只要认真听讲和思考,做好课堂笔记,学习效益肯定不错。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主动地善于思考探究一些历史问题,因为课前的预习为你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作为学生,应该有信心来驾驭历史问题,即使难度大的问题,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解决的。还有,要做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价值的笔记一定要做。课后还要及时做好温习和巩固知识,对于理解和记忆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多看多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在基础知识熟练的情况下,还应多看多做一些历史测试题,也包括高考题。这样可以见广识多,思维自然灵活多端。学习成绩肯定会优秀的。
三、养成看历史地图册的好习惯
历史地图册是配合教材编写的。每一节教材内容,凡是用地图册能显示的,地图册上都有。学习历史和地理一样,必须有空间概念,这只有通过地图册给我们刻画印象了。我们通过地图册,不光可以看相关地图,而且也可以掌握一课或者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结构,总之,地图册上内容丰富,有地图,有图表,有历史人物介绍,有知识结构,还有习题。很值得我们师生去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地图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帮手。经常善于看地图册的同学,历史一定学得不错。可是事实上,不少同学认为地图册无用,早就糟蹋了。如果老师不及早做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地图册就会成为浪费资源的一堆废纸,对学生学习历史无疑是一大损失。
篇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篇3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运用”,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根据新课改理念,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2个学分,共108个学时,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个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言下之意,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而学考之后,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 “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一提到“评价”,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除了纸笔测验以外,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篇4
(1)学习迁移理论可指导教学的有效性。掌握学习迁移理论的实际运用规律不但可帮助教师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保持教学过程的严谨性,而且还可帮助教师将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迁移至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上,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并帮助学生快速消化所学知识。
(2)学习迁移理论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其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论,同时也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教学模式当中就可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知识网,使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地利用所学知识。
(3)学习迁移理论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可将所学知识、经验或技能等进行概括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同时也是使能力、品德及态度得以形成的重要方法。学生进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正需要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迁移的方式并加以改造,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才能真正用于处理实际问题。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将学习迁移理论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实际效果,为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存在一定内在联系,使两种教学内容具有合理、科学的逻辑关系。其次,要合理安排两个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第三,要将具有迁移价值的知识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通过迁移知识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学《暮色中的炊烟》时,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但为何题目是“暮色中的炊烟”,此时教师就可引入《祝福》一文,文中祥林嫂也是有着悲剧命运的女人,且文章开头、文中及结尾都提到祝福,因此,文章标题为“祝福”。由此学生就会发现《暮色中的炊烟》一文在开头及结尾都有重点描述暮色中的炊烟,由此也就能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
(2)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学习迁移理论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两种学习之间必然存在相同点或是相似点,亦或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联系,学生才能在第一时间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人生三境》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飘》和《平凡世界》,这两本书都是关于思索人生意义的,与《人生三境》有着同样的主题,由《人生三境》就可帮助学生更易于理解《飘》和《平凡世界》。
篇5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曾在其《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回答交谈。”这表面上是在说历史和历史学家的关系,但我认为这何尝不是在说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态度呢?历史是要在体验中学习和感悟的。
一、历史体验式学习的含义
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体验学习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它具备五个特征,即亲历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开放性。
历史体验学习即是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以精神层面亲历社会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心理特征、生活体验,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感悟历史,使个体从中体验到历史学习本身的乐趣,让历史的学习过程与生命个体的丰富、发展过程相融合。因此可以说,历史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体验为核心和过程的历史学习,是体验在历史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是以历史素养为学习目标和学习中心、又以体验为学习手段和学习途径的学习方式的体现。
二、开展体验式学习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提出要“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体验学习是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二)教材设置提出的要求
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以历史专题的方式,将学习模块中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知识加以整合后呈现给学生,并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解决探究的意见和方法,例如在历史版块中就提出了“以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以及“收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等适合探究体验教学的建议。此外,为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设置了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探索历史的奥秘》等选修课程模块,这些专题模块既贴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的动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体验学习是新版教材设置提出的要求。
(三)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个体从书本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积累经验、反思概括、抽象综合的过程。而体验学习正是强调学习者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技能和某些行为习惯的内化,这一点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说,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体验学习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历史体验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历史课堂实施体验式学习常见的方法有情境体验学习法、历史探究体验学习法和社会实践体验学习法。其中情境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下面就这种方法在体验学习中的应用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与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是最简便的方法。一来,现在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同时在互联网上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教材上所没有的历史内容,将它们呈现在课堂上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饱满,还可以作为学生探究和讨论的素材。二来,多媒体能够有效的整合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重素材,教师可以利用PPT和Flash等软件制作出“有声有色”的课件,较为真实的还原历史,尤其是在进行历史回顾时,往往可以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体验情境
角色扮演是一种比较活泼且简单易实现的体验方式,让学生来扮演历史人物,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感情,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法国大革命”,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巴黎的手工工场工人、工场主、大资产阶级、思想家、封建贵族、巴黎报童、拿破仑的士兵、城郊农民等,通过情景再现让处于不同阶级和立场的人物在大革命中的心理、情绪变化重新展现出来,让学生做了一回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三)分享情境
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经验经历不同,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段历史的体会和感悟也会不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体验,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情境,师生共同交流各自的独特体验,取长补短,在交流和沟通中促进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交流的过程还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师生共同分享自己的体验,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体验历史带来的不同感受,更客观的看待历史。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学习中更应注重学习者的体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过去的历史不可能重复,因此教师要设法创设历史情境,想方设法的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历史的真知。
参考文献:
篇6
一、重视学生的预习工作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一定量的数学知识,这就会造成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的减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辅助的。有限的课时,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和思考时间,所以就要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积极构建数学知识在脑中的框架。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课前预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当中自己掌握不好的部分,在课堂中带着目的去听课,更有针对性,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有效率。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篇7
高中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看到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一、何谓数学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是通过一门学科实现对另一门学科的触类旁通,它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通过学习者对于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的迁移,将这些层面转移到各个方面的学习上,只要学习的进程在持续,迁移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生,对于提高学习能力、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主要表现为:一是已掌握的知识对未掌握知识的影响;二是固有逻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方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迁移的实质是对知识、技能、原理进行概括,运用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数学学习的迁移过程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和多元,不仅局限在数学学科中,也涵盖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整体相互联系,具有逻辑关系。例如,代数的学习,学生可以把之前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运用起来,合理组成准确、简捷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数学知识向数学技能发展的典型迁移现象。
二、数学学习迁移的重要意义
1.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接触到大量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综合知识,这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记忆,还要通过思考、分析、整理、判断来应对数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是数学的素养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遇到高中数学的学习难点时,在把握数学、运用数学上存在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实践证明,迁移学习就是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迁移方法,以提高其应对数学知识网络的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难度大,要求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具有很高的水准,而迁移理论可以促进这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由此,学生对数学学习就拥有执行能力,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举一反三,从而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3. 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1)开设教学特色课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在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开设特色课程来展开教学,如比较、演示、举例等。例如,比较教学就是对数学中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两种不同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点中存在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学生通过异同关系的比较,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也找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两个知识点的定义和作用。
(2)将教学引入生活。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进入生活、服务生活,因此,高中教学将生活中的常识、理念、知识点和细节引入教学中,提高了学生融入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数学在生活中被运用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和课堂教授的内容,其涵盖的理念与意义只有与生活进行密切接触和参与后才能悟出并掌握。教学中,若教师直接用数学语言来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学生就难以接受,而如果改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来加以解释,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关于概念A、B、非空的集合、f:AB,若仅从字面上理解这些纯数学概念型的表述,就难以在初次接触时很好地领会和掌握。但是如果结合与生活相关的实物,如关于函数的历史故事、函数的发明者、函数的发展,学生就能够先对函数概念有个大概的了解,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与深入理解。由此看来,以鲜活的生活案例为依据来进行数学学习,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的效果要好得多。
(3)用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实践证明,教师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爱护学生,自然就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越浓厚,就越会将兴趣迁移到该教师的课堂上来。
(4)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学习。多媒体技术给数学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比如,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让几何画板旋转起来,使学生看到动态的数学概念。由此,他们就会兴趣大增,学习效率自然也有很大提高。
(5)加强联系与转化知识的能力。新旧知识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关系,只有将它们串联起来进行记忆,运用起来相互转化,才能实现理解。新旧公式、符号、概念、运算方法之间,都是有着相依相靠、互相融通的渠道的,学生只要将这些渠道打通,将知识在渠道中迁移,就可以触类旁通,抓住学习的要点。
例:已知各项都为正数的数列{an}满足a1=1,an2-(2an+1-1)an-2an+1=0。(Ⅰ)求a2,a3;(Ⅱ)求{an}的通项公式。
试题分析:本例的已知,全是方程,前一个是最简单的方程,后一个实际上是很多个方程,解这题就是要解方程。要解方程首先就应明确要解哪个方程,其次找出哪个是未知数。从题目的要求来看,要解得方程是n=1和2时这两个方程,未知数是a2,a3。本题第二问,是通过等式的变形解方程,未知数是an,但是,只能解出一个关系式,这是解数列方程的一大特征。因此,要得到数列的统一特征,再通过公式求解。
试题解析:
(Ⅰ)由题意分别把n=1和2代入方程,得两个方程,结合a1=1分别解得。
(Ⅱ)由an2-(2an+1-1)an-2an+1=0得2an+1(an+1)=an(an+1)
从所举题例看到,解方程是解数列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需要选择解哪个方程,判断未知数是哪个,如果是多个未知数,还要解方程组。因此,解决数列问题,就是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把初中的方程理论用到高中的数列内容中,基本的操作过程就是等式性质的应用。说它简单因它就是初中知识,说它难,是因为它需要迁移。
(6)提倡主动性学习。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迁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如成立数学学习小组等。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相互交流,这样,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就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学习迁移,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完善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充分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使用数学迁移理论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的执教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通过教育教学思维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做好学生学习迁移的带路人,是高中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对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果、培养数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一、 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指的就是教师为了促进现实社会生活与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生活内涵,将生活中的学科理论进行充分利用,以此来实现历史教育体系的生活化。由于历史学科自身所具有的过去性特点,使其与现实有着很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得学生很难在历史的学习中产生共鸣。因此,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进行生活化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与体验获得历史知识的学习,这就加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印象。同时,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模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生活结合,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促进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增强。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其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应用、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 促进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加强了对高中历史教学措施的改革。笔者根据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对促进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改革教学目标,实现生活化
历史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单靠记忆很难掌握庞大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加强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改革,将历史知识的讲解尽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避免使历史教学出现空洞、苍白的现象,从而让学生难以进行历史知识的理解。进行教学目标生活化改革,不仅要学生能够进行历史知识的熟记,还要能够在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上进行文化知识修养的提高,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借鉴,从而到达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
2.整合教学内容,实现生活化
传统的历史教材往往过于注重历史事实的简单陈述,而忽略了历史知识中的生活化元素。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要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展现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共鸣,这样的历史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其更加主动地进行历史知识的获取,极大地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另外,实现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还要注重生活化元素的加入。通过对生活中资源或者乡土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理解性记忆。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建筑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时,可以与故宫进行联系,这样学生通过现实存在的事物加强了对古代建筑群的印象,以此来实现了历史知识的快速记忆与掌握。
3.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生活化
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使其生活化教学特色更加突出。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电影、音乐等,这样讲解历史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等活动,将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在参与历史活动的同时实现其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4.优化教学形式,实现生活化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其教学形式的优化能够促进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生活化,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通过拉近与学生之间拉近距离,实现历史课堂的互动,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加强习题生活化的设计。面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考查时,其使用的习题往往过于强调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实现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其知识体系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而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题目的练习,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科目,其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元素的结合与应用,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一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在教室配置视频展示台、电脑、数字投影仪、音箱、大屏幕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把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历史场景及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地学习。
1.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获取的历史学习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历史学习信息最可取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形象、生动、直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增加视觉、听觉的信息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科学合理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悦耳、悦目、悦心。
2.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历史知识的传授,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中,抽象的历史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动画或闪烁的文字、变化的图像等手段呈现,课堂教学的容量明显地增加,学生对重要历史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程度大大地增强,教学效率也会明显地提高,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场景,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索和把握。
3.创设多主题德育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我们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场景,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和策略
1.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
投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时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1)基于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2)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模式。此种模式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3)基于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尝试的一种模式,其针对某些历史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虚拟场景,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学习过程的整合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主要有认知、调控、资源等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资源、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历史学习目标,掌握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互联网上的一些历史学习网站,扩大其搜索历史资源的范围,让其感受到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3.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整合策略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将其集成、加工处理、开发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获取高中历史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室以及家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历史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氛围等,它是与高中历史教学共存共生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扩充,历史教学内容突破了对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局限,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功能的出现,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对以前社会动态的过程、瞬间的历史现象进行定格分析,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功能的运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全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功能的完善,历史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根本性的变革。教与学双方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师生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教学信息的输出者,双重身份使教学双方处于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引导的合作关系之中。教师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象、交心的挚友,教师和学生更能获得心理上的共鸣。
三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对策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次改革,其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打开了教改的思路。在具体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特点,切实处理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效益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大容量的历史信息输入,让学生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带来的学习快乐。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目的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后,极大地改善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给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全新的学习机制。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整合过程中,尽可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化效果,同时通过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教学恰当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化过程,强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和相关知识,认真研究自己、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首先,历史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结合教材精心选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教育资源,理顺教材;课上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演示;课后利用历史网络资源让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查询或使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篇10
一、与时俱进,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
1.史实内容上。拿到高中历史教材,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对于这些老面孔的学习角度、把握程度显然是和初中不一样的,要求更高。如果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的话,那么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龄大一些,思维更加成熟,历史的线索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更加注重的。
2.知识结构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它是在初中历史学得很好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时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跳跃性,站得高,潜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历史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为历史事实、史学方法、史料解析、历史解释和文字表述。这五类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相当多重叠的地方,每一类中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小类。五类目标包含各种能力,如:记忆、分析、推证、想象、表达等,不是某类目标只测某种能力,而是一类目标往往可以测试多种能力。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级,找到了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1.观念转变,抛弃“副科”之说。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选修)”模式下,历史学科是选文科必选的科目,选理科,也要通过高二下学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学好每一门功课是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虽然选修历史最终是考等级,但是江苏50万考生中要考到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0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与报考本科院校直接挂钩。所以观念要转变,不是初中的所谓副科之说,只有战略上重视,才能打好每一场战役。
2.高屋建瓴,记住编年史体系。因为高中历史是专题史,所以头脑中要先有一整套编年史体系,否则学起来会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历史教材。如果连中国朝代更替顺序都搞不清楚,就学不好中国历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大概脉络,就无法记住相关史实,更无从做必要的横向纵向联系,更是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记住编年史体系,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可以编成歌谣记忆,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还有香港版本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当然,还要记住基本的时间顺序,做试题时要用到。
3.重视基础,强化知识点记忆。历史作为文科,多背是应该的,必须把课本前的目录、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基础知识都背下来。要不断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强化记忆。万丈高楼平地起,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要持之以恒,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终会劳有所获。
4.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记忆。强化记忆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记不准,易混淆,记不牢,容易忘。二是尝试多种方法,如:特征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回忆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是广泛阅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要多看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为历史服务,当然学好历史也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作好铺垫。
5.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多看书、多记忆、多思考、多联系的基础上动手练习,强化记忆,提高解题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做题,适当做一些典型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历史试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做到错过不能再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1
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各个学校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个学科的教学也正在努力达成新课改的目标。高中历史主要向学生讲述具体的历史知识,教会他们科学的历史分析法,形成正确、积极的历史观,对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也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教学。虽然获得了不少进步,高中历史教学还必须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更深层次的改善。
一、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有一个普遍的道理,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首要做的就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具体的措施。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缺乏兴趣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感。高中历史是一门很严肃的学科,也是一门比较深厚的学科,其内容比较复杂,知识也比较琐碎,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这对于比较喜欢新鲜事物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另外,与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更注重专题研究,更注重学习方法,这对于一些基础未打好的学生来讲就比较困难。高中历史学习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记忆相关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负担稍重,这也挫伤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只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可能本人对文科也包括历史并不感兴趣
2. 学习方法的不合理。所有学科的学习必须有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为基础。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目前很多学生之所以历史学不好,就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前所述,高中历史都是专题研究,记忆的内容也稍多。很多学生对知识的“专题性”视而不见,只知道一股脑的背诵和接受,不知道对知识进行分专题学习,也不知道进行归纳总结,也不知道对知识进行串联。
3. 教学方法的缺陷。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有学生的学,还要有老师的教。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主宰着具体的课堂教学,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了。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述课堂知识,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的听,教学中没有学生与老师的交互性。笔者想到多年前自己还是学生时的情形,当时的历史老师整节课都坐在黑板前滔滔不绝的讲课堂内容,而有的同学都去见周公了。
二、提升教学有效性
上文分析了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那么下文就对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提出增强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措施,具体如下。
1. 建立自主性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针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本末倒置的情况,历史教学必须建立自主性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把自己置身于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这样的角色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课堂的主导者;是学习目标达成的参与者,而不是学生思想的学生课堂的控制者。教师在做好自己角色定位的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转变教学方法。教师除了转换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外,还应该完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拒绝单一的授课方式。高中历史课本的知识比较单调、枯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穿插小故事或者趣闻,来活跃课堂气氛,使之不再单调。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多媒体技术具有画面、声音、视频等,可以将高中历史知识生动、鲜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或者互助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一举多得。同时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分析、开阔、归纳、比较等,运用层进式、碎步式的教学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另问题的设计要非常讲究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的、身边的事例和历史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对历史学习的有效性的认识,也可以问一些学生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如讲文化专制的时候,问“想一想最早对我们进行文化专制的人是谁”,“父母对我们进行过思想专制吗”等等以引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3. 采取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而言,要想学好高中历史,必须具备好的学习方法。而这个方法必须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分析他们自身的性格、学习状况、学习中具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自己亲身探索出来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适合的。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有着更高的目标和任务。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做出改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改善教授、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成长为具备正确历史观和科学的历史分析能力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孙群章.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J].魅力
中国,2013(13):163-163.
[2] 李志斌.浅谈课标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J].华夏教师,2013
(8):86-88.
[3] 郑伟.浅议高中历史课堂效率的优化与提高[J].文理导航,2013
篇12
其中,小三角为同盟三国德意奥匈,大三角为协约三国英法俄。战争开始不久,意大利就投到协约国一方来了,奥匈同盟就处于两面作战的境地了。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同年,美国参战,协约国由英法俄变为英法美,横跨欧洲的三角形变为横跨大西洋的三角形了。这样结合简图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战争的形势变化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头绪繁杂。教材以欧洲战场为主线,兼顾了太平洋战场。因此,我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先指导学生看二战欧洲战场形势图,着重观察德国和受法西斯德国侵略国家的位置关系。制成如下简图:
1.吞并奥地利
2.慕尼黑会议,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3.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4.进攻西欧、北欧,英国丘吉尔坚决抵抗,法国灭亡
5.莫斯科保卫者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6.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7.《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8.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二战转折点
9.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说明:
1.1~4的顺序是逆时针方向,5~9的顺序是顺时针方向。
篇13
分析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还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具体表现在:(1)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简单地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新课程、新理念;(2)对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担心影响课堂的把控性,会得不偿失;(3)对新课程理念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高中教学内容多,在高考任务下没有时间体验新花样。
二、开展自主学习课堂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的创造意识和积极探究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必须转变旧观念,从课堂到社会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三、开展自主学习课堂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