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

篇1

报道者组成方式包括新闻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兄弟新闻单位的相互配合以及邀请上级新闻单位前来参战。在纪念杨万里诞辰880周年报道中,吉水台打破常规,抽调精兵强将,邀请省、市级新闻单位的记者联手合作,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时态层次。包括以报道时间长短作为划分和报道时机的把握两个方面。从报道时间的长短看,可分为长期、短期和单个报道策划。长和短的划分是相对的。报道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报道的规模、力度。如对“两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报道,吉水台做了长期的策划,开辟了专栏,对“两化”的进展时刻关注,跟踪报道。“双创”(创省级卫生城市、创省级园林城市)是一段时间的阶段性工作。我们从“双创”的目的,相关单位采取哪些措施,广大市民应该如何配合进行了报道策划,并在挖掘“双创”典型等方面作了短期策划和安排。由于策划到位,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鼓动和推动作用。

报道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报道的时机是否恰当直接相关。报道时机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配合式,即配合形势变化,政策颁发,工作布置等。比如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大政策出台之时,媒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报道。由于配合式报道各媒体同时进行,容易雷同,因此,策划要特别注意发挥创造性,讲求宣传艺术。二是即时式,即对突发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策划。突发新闻事件一经发生,立即进行报道策划,在报道过程中,随着事态的发展做出即时反映和调整。三是预见式,即对尚未发生、可能发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的报道策划。从预见性的事物中,寻找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策划,唤起群众关注,引导社会舆论。

篇2

“人生命,实在宝,讲安全,最重要……”没当想到这首小学生安全三字歌,我都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安全:不横穿马路,不攀爬围栏……因为人的生命时宝贵的,生命对于人的一身都只有一次。

我们学校也曾经组织观看有关安全知识的影片。“安全”也承运着许多希望和梦想。如果大家都遵守了交通规则,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了。在电视,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的新闻报道据统计表明:全国6分钟就有人死于交通事故,每一非中就有人受伤,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然而却有很多人不重视自己的生命,无视交通安全,要知道一个人死了得有多少人来承担这巨大的悲痛!

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让我还记忆犹新的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交通事故。那是几年前,我爸、妈、弟弟一起去商店买玩具。正当过马路时,一个年轻人骑着自己的摩托飞速的跑着,当摩托车离妈妈有几十米的距离时,妈妈便停住了脚步。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摩托车还偏偏朝妈妈腿上开去。妈妈忍着痛苦,仍然抱着弟弟,血一直流着。到了医院拍了X光片才知道并无大碍,没伤着骨头。事故虽然解决了,但每当想起那一幕,还不是心惊肉跳?生命在那一刻是脆弱的,但又哪么宝贵。朋友们好好珍惜,生命不会有第二次!

世界万物都在与生命,生命时那样宝贵,花凋谢会重开,太阳落了会再次升起,生命一去就不复还!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当你攀爬围栏时,横穿马路时……大家要记住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在新交通规则下,享受如花一般的生命吧!让安全与我同行!于生命同行!

篇3

一、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责任。秋冬季节是火灾和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期,各乡镇街道,市直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时刻绷紧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这根弦。要细化并落实工作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并带队督促检查。公安消防、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定。对因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到位、隐患整改不到位而发生重特大火灾和道路交通事故的,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制度,依法严肃追究责任领导、直接责任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全面开展安全检查,切实强化管控措施。“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各乡镇街道、市安委办及市直各有关单位要立即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工作大检查。重点检查商场市场、宾馆饭店、歌舞娱乐、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各类大型仓库、易燃易爆场所,学校、医院、幼儿园等重点单位、部位和薄弱环节,以及道路交通运输企业特别是客运企业、危险路段和县乡道路等。对查出的隐患,要限期整治,一抓到底。

三、注重事故源头预防,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各乡镇街道、市直各有关单位要针对国庆期间人流、物流、车流量大、举办活动多等特点,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车站、商场、集市、社区、村镇等宣传阵地,利用新闻报道、手机短信、悬挂标语横幅等载体,大力宣传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安全常识、防范方法、自救措施和逃生技能,做到广泛覆盖,深入人心。要重点加强对驾驶员和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把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等消防知识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送到广大村民、居民和驾驶员手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预防火灾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切实加强值班备勤,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各乡镇街道、市直各有关单位要完善秋季、国庆期间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健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公安消防部门要做好灭火、救援各项准备,确保一旦发生火灾和重大事故险情,能够迅速扑救;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要加大路面监控力度,集中治理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要加强应急处置和雾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道路交通应急联动,确保一旦出现恶劣天气,能快速出警、施救,快速处置、疏通,全力减少一般事故、严防重大事故、杜绝特大事故。

篇4

随着我国蓬勃的发展,车辆也逐渐增加了,所以交通事故每天频频发生,无论是报纸还是电台,电视台,每天都有很多关于车祸的新闻报道,车祸的伤亡数字逐年增加,令人触目惊心。为了减少交通事故,提升人民的道路安全意识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首先,学校必须举办交通规则的讲座会,以灌输学生道路安全的重要性。此外,消防应该知道同学们正确用公路如不在路边嬉戏,并让他们知道马路如虎口,规则要遵守的道理。

另外,政府应该严厉取缔违规的公路使用者,例如提高交通罚款或吊销驾车执照给酒后驾驶者和违反交通规则的驾驶人士。只要政府做到杀一儆百的行动,人民才会时时遵守交通规则。政府也应该时时举办道路安全意识运动,让人们知道生命的可贵。

传媒也有庞大的散播讯息的力量,所以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或各种管道如电视台或电台来报导与道路安全意识相关的讯息,呼吁驾驶人士小心驾驶,以提高人民的道路安全意识。另外,要减少车祸的发生,这也需要公路使用者与各方合作,否则再多的措施也徒劳无功。

因此,所有公路使用者必须提高警惕,记取马路如虎口的俗语,遵守交通规则,以策安全。总结来说,只要人民道路安全意识提高了,就会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小心使用马路。

篇5

一、引言

交通涉及到百姓生活,受到百姓极大关注。一条铁路、一段公路、―个航班的开通,都关系到千干万万人;每一次出差,每一次放假,每一次旅游都离不开交通。尤其是在春运期间,交通更受到了社会各方面关注。所以,交通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交通领域报道,不能拘泥于国家建设层面的成就报道,而要把百姓利益、人文关怀纳入其中,让广大百姓能及时了解到交通实施情况,参与到交通发展的进程中来,为我国的交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交通新闻报道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1、交通新闻报道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交通新闻报道中,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第一,交通新闻报道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关注、采集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老百姓解疑答惑,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近几年来,交通行业在工程建设上和管理服务上提供了不少“人性化” 措施,这是有目共睹的。如:火车提速;公路在危险地段增设护栏护网;实施海陆空立体救助等。新闻工作者对这些人性化的措施要加强宣传力度,这样才能够抓住读者、听众和观众。第二,向老百姓提供实施的交通信息,方便百姓出行。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肯定,才能使交通报道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把握严谨原则,凸显新闻真实性的特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严谨则是交通新闻的灵魂。交通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相对专业的交通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等,毫无疑问应该严谨,表述要准确无误,与事实相符;不可主观臆测,不可任意拔高,也来不得半点虚假、模糊或者似是而非。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行业的大事多、热点多、难点多,这既为交通新闻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作为交通行业的新闻工作者,交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交通媒体,应该将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数据如实的向社会、向有关部门公布,以便让老百姓以及相关交通部门针对出现的情况,作出科学的、及时的决策。交通新闻工作者的第一要则就是真实性,这也是保证百姓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为相关部门作出科学决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

我们坚持强调严谨的重要性,但是也不能排斥传播形式和手段的鲜活。严谨与鲜活既是一对矛盾体,更是硬币的两个面。我们在交通新闻报道内容把关方面要持科学严肃的态度,但在报道形式和手段方面则应积极追求灵活、通俗、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理性上保证内容的真实、准确,在感性上保证报道的具体真切。这种对鲜活的追求,是以严谨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严谨谈鲜活,则无异于缘木求鱼。但如果只有严谨而不求鲜活,那么交通新闻报道将等同于学术论文,影响到传播效果。

3、交通报道要“以小见大”

交通行业的跨度大,并且涉及到多个部门,做好交通报道可以从一个侧面或一个截面,去反应全局性、宏观性的东西,由此才可以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针对一个新闻报道,可以从小的方面切入,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也就是所谓的写出“人情味”,引起百姓的共鸣。

三、交通新闻报道领域的拓展

1、交通新闻报道逐渐向时政新闻拓展

人们在阅读交通类新闻时,以往充斥着晦涩、枯燥的专业术语的报道相对少了,多了一些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交通报道。随着人们对身边的出行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安全等贴近生活题材的因素更加关注,近年来的交通报道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交通报道向时政新闻报道领域不断拓展深入。

2、新媒体作用日益凸显,传统媒体借高科技“转身”

目前,微博、移动电视、网络、微信等传播速度很快,在交通领域报道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网络视频,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一项新工作内容,也越来越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关注。在一些大型的交通报道中,要求文字记者既能写,又要会摄影,一边采访信息,还一边实时录入现场影像资料,然后快速将这些现场感强的信息,结合文字材料介绍,迅速上传到相关网站。

移动电视,是当前一种直接依附在交通工具上的电视终端,在交通报道中也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在地铁列车、动车组、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一般来说,每座大中型城市每天至少有上百万人次乘坐这些交通工具。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感受到瞬息万变的交通信息。从近几年的电视、报纸中人们发现,在交通新闻报道中应用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传统媒体借助于这些高新技术,传播方式会更先进,反应也更敏捷,交通报道也会更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之一,其现场感更强,更新信息的速度更快,在交通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出了较大作用。所以,微博的优势也是不能忽视的。

3、交通报道走反思、深度报道之路

从以往交通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数报道为正面报道,讴歌建设者。而对比近几年的交通新闻报道来看,越来越多的反思、深度报道,交通报道更加客观真实,这已经成为交通报道的一个新趋势。在某件新闻报道获得极大反响后,紧接着该事件就会降温,而对这一现象媒体也开始反思,进而开始“穷追猛打”深挖事件发展背后,引发思考。总之,传统媒体交通新闻领域的反思报道日益深度化,通讯等长篇深度报道层出不穷。

4、行业内部报道转向经济全局报道

交通领域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能直接反映出国民经济冷热。以往,交通内铁路、公路、民航往往各自为战,报道大多是能充分反映各自行业内部的动态。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在积极尝试将交通领域各个条口的记者资源整合起来,综合分析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从2008年底以来,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风雨波折后渐渐企稳,一些经济数据呈现出积极变化。对于这种情况,新华社该如何说透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同时也能传递经济向好的信号,以增强大家的信心,这对于媒体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交通新闻报道的领域和角度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量交通事实报道真实的反映出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以及交通服务水平,进而有针对性的调整交通新闻报道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倩倩《浅析我国交通事故纠纷报道新闻传播实践》[J],《科技传播》2012年10期.

【2】王海鹏《论新形势下新闻报道工作的改进措施》[J],《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02期.

篇6

说到南京,自然会想到南京的珍珠泉。南京的珍珠泉位于浦口以西路6公里处,现已建成南京地区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1400多公顷。

进了珍珠泉大门,左边不远处就是珍珠泉的泉眼,泉水欢快的从石缝中涌出,酷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珍珠,在泉边石壁那还有一块石头从岸边伸向泉水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龙头,据说,只要能将硬币投在龙头的嘴里或者是头上,许的愿望就会实现。

再向珍珠泉深处走去,发现里面还“藏”着一个大游乐园,里面有惊险的过山车、恐怖的“森林探险”、还有安全的长城索道……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我最喜欢玩“过山车”。我们坐在过山车上。工作人员把我们用安全带系好,告诉我们不要回头、不要摇摆、车子快要启动了。紧接着不到20秒的速度飞一般得到了半空中,车子旋转起来,车子里的人兴奋的尖叫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安全落地,我的心里一下子乐开了花。

篇7

l《江西日报》2013年6月27日报道,南昌市文青村3个同胞兄妹在村口池塘旁边玩耍时溺水身亡。由于当时没有人路过,直到其中5岁的小男孩浮出水面才被发现。

l《羊城晚报》报道,2013年5月11日,广东罗阳镇8名中学生在东江边沙滩上烧烤,4名同学为救一名溺水同学先后失踪。截至11日晚近10时,5名孩子才被打捞上岸,均已身亡。

……

据卫生部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有57000人溺水死亡,相当于每天溺亡150多人,溺水成为儿童的头号杀手,死亡比例远高于交通意外事故。

原因分析:

1、夏季,儿童都喜欢玩水,但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2、儿童年幼,即便会游泳一旦在水中遇到意外,易惊慌失措,动作难以自控。

3、儿童多在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

给家长的建议:

1、教育孩子不要靠近水域行走,不要玩水,更不要在没有家长监护的情况下钓鱼虾、游泳等。父母可搜集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讲给孩子听。

2、教会孩子游泳,并学会一些简单急救知识和技能。

3、告诉孩子,同伴落水,第一时间呼救,不可贸然下水施救,避免造成更大悲剧。

二、警惕窗户阳台

l《新闻晨报》报道,2013年6月30日晚,上海芳芯路251弄,2名女童不慎从13楼家中坠落身亡。

l《现代快报》报道,2013年7月2日上午,在南京秦淮区银龙花园小区内,3岁男童阳阳发现奶奶下楼了,爬到窗户上,不慎坠落重伤。

……

有媒体统计了2008年至2013年全国发生的50起儿童坠楼事件,发现6岁以下儿童是坠楼发生较多的年龄段,约占58%,其中有23个案例发生时父母不在家。

原因分析:

1、家长看护孩子的责任意识差,有时还存在侥幸心理。

2、儿童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表现极为活跃,同时缺乏对危险的认知。

3、窗户等设施安全系数低,防护不到位。一些飘窗的窗户过低,低龄儿童轻易就能攀爬上去,增加了儿童高空坠楼事故的发生几率。

给家长的建议:

1、增强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不将12周岁以下儿童单独留在家中。

2、增加窗户的保护措施,特别是房间的飘窗要加安全栏。

3、定期检查相应的安全设施,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4、床、桌子等家具不要靠窗户摆放,阳台上不要放凳子等可踩高攀爬的东西。

三、警惕副驾位置

l《华西都市报》报道,2013年5月9日下午,温州市区某路口,一辆轿车在行驶中副驾驶位置车门突然打开,掉下一个孩子……

l《中国青年报》2013年6月5日报道,浙江台州一家长把5岁的孩子放在副驾驶座上,在高速路上与前车追尾,5岁儿子因被安全气囊打到,致颅内受伤抢救无效死亡。

……

据交通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其中2012年全国共发生涉及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的道路交通事故12320起,造成2670人死亡、11417人受伤。中国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

原因分析:

1、安全座椅的配置率不高。目前儿童乘车安全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儿童安全座椅,但我国对机动车安装儿童安全座椅并没有强制规定,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率不足0.1%。除了原配的安全带外,车内往往再无其他针对儿童的安全设备。

2、孩子坐的位置不合适。不少家长让孩子独自或抱着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殊不知,此车位是最危险的。即便是给孩子系上安全带,由于儿童的颈椎等身体器官比较脆弱,其保护作用也非常有限。

3、家长安全意识淡薄。《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显示:10.05%家长认为安全气囊能有效保护儿童,而这恰恰是交通事故中儿童受到重大伤害的主要原因。

4、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中。

给家长的建议:

1、不要让12岁以下的孩子独自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这是安全系数最低的座位。

2、应购置儿童安全座椅,家长不宜抱孩子乘车。

3、不要将孩子独自留在车内,车内密闭的空间都可能是潜在的杀手。

4、不要让孩子头、手探出车窗或天窗。

四、警惕开水电器

2013年7月5日《天府早报》报道,1岁半的小女孩煊煊打翻了妈妈刚炼好放在灶台上的猪油碗,导致其右脸、右上肢和躯干部位被严重烫伤。

l《南方都市报》2013年6月26日报道,一位母亲吹完头发后,忘记关闭电吹风,随手放在婴儿身上,导致70天大的女儿、臀部及会多处3度烧伤。

篇8

笔者将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以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为基础,探讨政府在该危机事件中所采取的危机沟通策略及其沟通效果,以期提出改善建议。研究问题如下:

1、政府部门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这一危机事件中采取了哪些危机沟通策略?

2、从媒体和公众的角度来看,这些危机沟通策略的效果如何?

一、文献综述

(一)危机沟通

学者Coombs将“危机”定义为:“一种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件,它可能会中断组织的运营,给组织造成财政以及声誉方面的威胁”①。Coombs和 Holladay曾表示,危机发生后的沟通,可用来修护组织形象或预防形象受损②。而危机沟通策略则是指 “组织在发生危机后说什么与做什么”③,它是“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④的主要内容之一。

1999年,Coombs提出了七种危机沟通策略⑤,之后,将其具体化、操作化,从而形成了至今策略类目应用范围最广的危机沟通策略⑥:。

1、“否认型”沟通策略

(1)回击指控:直接回击或反驳有关本组织的指责和质疑。

(2)直接否认:直接否认危机的存在。

(3)指明“替罪羊”:本组织以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应承担危机责任。

2、“淡化型”沟通策略

(1)寻找借口:淡化组织应当承担的危机责任,强调危机发生是“无法掌控的”。

(2)寻找合理性:淡化危机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强调危机没有造成严重的伤害或破坏。

3、“重塑型”沟通策略

(1)进行补偿:强调所有的受害者已经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相应的补偿。

(2)郑重道歉:公开宣布本组织承担全部责任,请求公众的宽恕。

4、“支援型”沟通策略

(1)提醒:强调本组织曾经做过的相关“好事”以及获得的正面评价。

(2)迎合:称赞和感谢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3)共鸣:强调本组织也是危机的受害者。

综上所述,针对研究问题1 ,本文以Coombs所提出的策略类目为依据进行分析。

(二)沟通效果

对于危机沟通的效果,学者吴宜蓁认为,可从下列三个方面来检视⑦:

1、媒体效能

指组织的危机沟通策略在大众媒体上所产生的影响力。可通过三项指标来评估:(1)危机管理机构被引为主要消息来源的程度;(2)媒体报道给予危机管理机构的评价;(3)媒体记者个人对危机管理机构的整体评价。

2、社会效能

指危机事件对于社会会产生短期与长期效果。

3、组织的学习效能

指组织在历经危机事件后,是否能吸取教训。

通过文献可以看出,采用“媒体效能”进行沟通效果检视应用得比较多,然而,这只能说是从媒体角度来检视,再加上中国的国情,可以说“传统媒体不足以从客观和独立的角度体现政府危机沟通的有效性”⑧。除此之外,姚惠忠、郑婕妤也在其论文中指出研究的限制之一就在于“只以媒体效能作为沟通效果的衡量指标,恐怕不够全面”⑨,并建议说“未来研究可针对公众的认知来检测沟通效果,并可考虑增列其他变项,如负面口碑、信任、解释理由的接受程度等,以进一步完善沟通效果的测量与探讨”。⑩

因此,本研究将采纳姚惠忠、郑婕妤的建议,增加公众的认知视角来检视政府危机沟通策略的效果。另外,因记者个人对组织的整体评价较难从报道中观察,故从“媒体效能”中舍去。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以“媒体效能”和“公众效能”两个视角,来检视政府所采取的危机沟通策略会有何种沟通效果,即回答研究问题2 。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并结合文本分析,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关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报道和微博中关于该事件的文本信息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和研究。

(一)时间界定

本研究选取2011年7月24日—7月30日,即该事件发生后一周时间作为研究时间,但考虑到微博信息的及时性,时间将推前至事件发生之日,即研究时间为2011年7月23日—7月30日。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作为媒体的样本代表,自2011年7月23日—7月30日关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所有报道共计135篇;而选取新浪微博作为公众话语的代表,对2011年7月23日—7月30日的400页微博——2593952条微博文本进行等距随机抽样,最终获得40页样本。

三、研究结果

(一)危机沟通策略

如表1所示,在此次危机事件中,首先单从子策略来讲,寻找借口(24.4%)为政府采用最多的策略。而从主策略来讲,政府所采取的最主要策略为淡化型策略(37.7%),其次是否认型策略(21.4%)、重塑型策略(20.8%)和支援型策略(20.0%),三者所占比例极为接近。

综上,政府在此次危机中,偏重采取淡化事件影响、规避危机责任的淡化型沟通策略,辅之否认型策略、重塑型策略和支援型策略。

(二)沟通效果

1、媒体效能

统计结果显示,媒体最主要的消息来源为政府人士及政府发言人(28.9%),其次是媒体((18.5%),然后是受害人及其家属(17.0%)与专家学者(15.6%),而相关利益组织仅为6.7%。虽然政府人士及政府发言人被引用的消息来源最多,但就这件事件本身的性质——突发性政府危机事件而言,政府无疑是最大责任方,因此28.9%的比例并不高。另外,无论媒体自身、受害人及其家属、专家学者及一般公众,对于政府在该事件中的处理措施、行事态度方面,超过半数给出了负面评价(53.3%),而正面评价只有16.3%。

综上,结合媒体引用消息来源以及新闻报道之正负面评价的比例,整体而言,政府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媒体效能是比较低的。

2、公众效能

统计结果显示,公众微博所引用的最主要消息来源为其他(包括公众自身及其他各种应用、平台或未知来源)(39%),其次是媒体(记者、报刊及国外媒体等)(31%),然后是一般公众(包括网民)(22%),相比之下,其余来源比例都是非常小的。由此可见,对于该事件,政府、相关利益组织在微博上基本是未发声的,而公众主要是自己发表见解或通过转发、评论网络媒体的消息以及其他网民的评论而表达态度的,具有极大的自主性。

此外,对于该事件中政府的表现,公众的评价即口碑大多为负面,比例高达78%,正面口碑仅为1%;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即公众相信政府有处理突发事件或危机问题的能力与诚意的程度方面,69%的人表示不信任,仅有1%的人表示信任;而公众对于政府宣称的事件或危机缘由的解释接受度方面,也有超过半数(52%)的人表示不接受,仅有2%的人接受。由此可见,公众对于政府的态度是具有严重倾向性的,且极其不满意。

结语

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内容和微博文本不难发现,公众对于此次事件中政府做法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救援时掩埋车体、草率处理事故现场以及迟迟不说明事故真正原因且都以“雷击说”、“奇迹说”等作为借口。如此做法和说辞,当然会令广大公众感到政府的逃避责任以及没有诚意。另外,虽然政府采取了重塑型策略,即“郑重道歉”与“进行补偿”,但当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解释为何掩埋车头时表示——是为了便于抢险,并称“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种道歉但不认错的沟通策略,通常难以被媒体及公众接受;此外,政府虽然对受害者进行了相应的补偿,并且补偿金额也是一涨再涨,但是在救援时掩埋车体、草率处理事故现场以及迟迟不说明事故真正原因之后,政府的这一做法依然是难以被受害者家属所接受的。

因此,就此次事件而言,笔者认为,政府要及时采取“郑重道歉”等重塑型策略,辅之以支援型策略来安抚公众情绪,并且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查、公布事故原因,而不应采取“直接否认”、“寻找借口”等否认型、淡化型策略来逃避责任。总之,要让公众、媒体感受到政府的诚意,重建对政府的信任。

此外,笔者发现,微博中会出现很多来自突发事件第一现场的信息,比如,此次事件中,事故当天并没有任何纸质媒体的报道,却有92288条相关微博,可见其信息传播的迅速与及时。由此可见,在新媒体(自媒体)的时代,公众本身就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因而就要求政府对待如此次事件一样的突发事件时,应把握及时性原则,及时地通过各媒体与公众沟通,营造公开、透明的沟通氛围,同时应根据事件本身性质及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以期产生正面的媒体效能与公众效能,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参考文献

①Coombs,W.T.(2007a).Protecting Organization Reputations During a Crisis: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10:163-176

②Coombs,W.T.,& Holladay,S.J. (2005).Exploratory study of stakeholder emotions: Affect and crisis. In N.M.Ashkanasy,W.J.Zerbe,& C.E.J. Hartel(Eds.),Research on emotion in organizations: The effect of affec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P:271-

288).New York: Elsevier.

③Coombs,W.T.,& Holladay,S.J. (2009).Further explorations of post-

crisis communication:Effects of media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n perceptions and inten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35(1):1-6.

④Coombs,W.T.(2006).Code Red in the Boardroom:Crisis management as organizational DNA.Westport,CT: Praeger.

⑤Coombs,W.T.(1999).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Planning, management, and responding.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⑥Coombs,W.T.(2007b).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Planning,managing,and responding.2nd edition.London: Sage.

⑦吴宜蓁:《危机传播》[M].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⑧史安斌,《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与中国本土实践的检视:以四川大地震为例》[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1(15):105-124

篇9

1.血腥、暴力的场面和攻击性的语言,是“热暴力”最显著的两种表现形式

2003年“非典”以后,随着国家对突发事件信息披露政策的调整,关于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报道日益增多。与之相关的血腥画面、暴力场景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如多家媒体在对2010年10月底黑龙江省密山市强拆一事的报道中,不仅播发了崔德喜老人浑身被大火包围的画面,而且刊登了老人被严重烧伤后的照片。虽然电视画面和现场照片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却显得有些过于血腥。再如多家媒体在报道2011年5月中南大学杀人案时,直接刊登了多幅受害人倒在血泊中的照片,血淋淋的凶杀场面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考虑到报道涉及各个年龄段的受众,媒体这样的报道手法是否得当,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富有攻击性的语言是传统媒体报道中“热暴力”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如对于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多家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大量诸如 “凶狠”、“怪僻”、“阴险”、“屠夫”、“恶魔”之类的词语或称呼,仿佛马加爵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恶魔。再如2010年对药家鑫案的报道,类似的词语又一次大量涌现,少数媒体用语尖刻较马加爵案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在有些媒体人看来,似乎用词越“狠”越能体现自己的正义感,越能彰显自己代表了正义一方。法院还没有审判,媒体已经给出了结论,媒体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不仅违背了“客观”的报道准则,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司法审判程序。

2.有意或无意地对暴力行为的忽视和缺乏人文关怀的表述方式,是“冷暴力”最重要的两种表现形式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进行舆论监督、维护社会秩序是责任所在,但有些传统媒体在遇到暴力事件时有意或无意地回避,助长了暴力分子的嚣张气焰。

如在2012年反日游行过程中,多个城市发生了烧等暴力事件。这些暴力事件是突然冒出来的,事前没有一点征兆吗?显然不是。西安青年李昭因为一幅“前方砸车,日系调头”的牌子被誉为游行当天的一抹亮色。他在接受采访时坦承日系车被砸“能想到,没什么意外的”,只不过比预想的时间早了些。很多人和李昭一样,在游行之前多少都有这样的“预感”,因为在之前的反日游行中就出现过烧等暴力事件。而且在这次游行前已经出现了暴力的苗头,如“武汉丢车青年”做志愿者时被攻击等。媒体在游行前的相关报道中,没有勇敢地批评少数暴力分子的暴行,在网上号召游行示威时没有勇敢地呼吁人们保持冷静。当多个城市在反日游行中出现各种暴力事件后,各家媒体才开始谴责暴力行为。虽然暴力行为不会因为媒体的呼吁而消失,但媒体的呼吁有助于唤起人们的理性,有助于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媒体有意或者无意地对暴力行为的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暴力事件的滋生。

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程式化的表述方式,是“冷暴力”的又一重要表现。当遇到矿难、恶性生产事故或者凶杀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件时,传统媒体常按照一定的套路展开报道,如强调相关部门已经积极组织救援,有关领导已经做出批示或亲赴现场等,报道结尾通常还会特别加上“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一类的话语。很多情况下,经历了巨大伤痛的遇难者家属和幸存者很难做到情绪稳定,很多人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程式化的表述模式,不仅对受害者及其亲友造成了二次伤害,对受众而言,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报道带来的也是一股冷冰冰的寒意。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程式化的报道很容易被网友们吐槽的“口水”淹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传统媒体报道中暴力现象的消极影响

1.成为现实暴力的重要诱因

有研究称,美国广播公司曾对100名青少年罪犯进行研究,其中22名说他们是模仿电视上的犯罪方法。②某些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反复出现血腥、暴力的场面,过度渲染犯罪的过程与手段,对受众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他们走向犯罪道路。

2.报道中攻击性的语言为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不良示范

在某些报道中,传统媒体富有攻击性和煽动力的语言比网民使用的暴力语言更加“给力”,当事人及其亲属在媒体记者尖刻的提问和犀利的报道中,常常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在某种意义上,网络中那种粗野暴力的语言只不过是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语言的延伸与拓展。

3.对暴力的纵容助长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巨变时期,各种价值观并存,各种思想鱼龙混杂。对于那些有悖于社会道德、法律和人性的行为,记者一味强调客观报道,只陈述事实,不置褒贬,不敢挺身而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做法,助长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

应对策略

1.尽量避免出现血淋淋的现场画面,尽量舍弃尖酸刻薄的攻击性语言,最大程度地减少新闻报道中的“热暴力”

如电视媒体在报道恶通事故时,可在播放损毁严重的车辆画面或抢救伤者画面的同时,用同期声或文字给出伤亡数字。这样的处理方式避开了逝者躺在血泊中或者车辆残骸中的血腥画面,但同样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2.在新闻报道中要敢于同干扰正常社会秩序的不良现象作斗争,要打破以往“官腔味”十足的表述方式,让新闻报道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充满人文关怀

如在矿难等灾难事件报道中,多描写对遇难者家属的关怀、对幸存者的关照,多介绍当事人遇到的困难,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他们的困难一定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这样的报道不仅能给当事人以帮助,还能够温暖人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培养记者的公民精神和创新意识

记者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享有公共话语权的特殊公民。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分自己应尽的义务。虽然记者的报道受到种种因素限制,但只要记者勇于创新,“戴着镣铐”同样可以跳出精彩的舞蹈。比如重庆晨报在《高二8班 一个人的复课》一文的采写中,记者在破解如何既坚守媒体责任,保持新闻的良知,又完成记者的职责这道难题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

【本文为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新媒体提升山西省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SKLZDKT20111077)”和中北大学课题“当前大学生对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的接受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篇10

1 概述

近年来,在我国高速公路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量也在显著增多。而不良天气是影响高速公路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资料[l],我国50%的公路交通事故发生在不良天气条件下,71%的重大交通事故和65%的直接经济损失发生在不良的天气条件下。不良天气是指包括阴天、雨、雪天、大雾及沙尘暴天气等相对于晴天而言的天气。与常规天气条件相比,不良天气条件所导致的交通事故更加严重。不良天气条件导致的重大交通事故常见于新闻报道之中,2013年3月15日12点37分兰海高速公路贵遵段因浓雾天气导致贵阳往息烽方向K1299公里处,发生17车连环相撞的交通事故,事故造成三车起火燃烧,2人死亡,8人重伤。因此,为保障车辆在不良天气条件下的不间断运输及行车安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不良天气下车辆停车视距的确定

采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以下简称《规范》)的计算原理,以制动反应时间内行驶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小于能见距离为条件,并应用不良天气条件下的摩阻系数和实际可见度,计算得到应该限制的车辆运行速度,视距计算模型如式(1)所示。

(1)

式中:L为所需的可视距离;V取设计速度的85%;t为反应时间取2.5s;

f是路面与轮胎间的实际摩阻系数;i为当前下坡路段的纵坡值。

一般情况,刚刚通车的道路路面摩阻系数最高,随后随着通车时间的增加,路面条件越来越差,摩阻系数逐渐降低,在经历3~5年后渐趋向固定值,一般在0.5上下[2]。因此,计算时取摩阻系数为0.1~0.5,限制速度取为120km/h~40km/h,当速度再低时,道路的停车视距一般能满足要求,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摩阻系数下视距计算结果(取为整5m)

分析上表,可知《规范》在计算设计速度为120 km/h、100 km/h、80 km/h的停车视距时采用的附着系数分别为0.29、0.3、0.31,因此,在附着系数取0.3时,得到的视距要求与规范规定的停车视距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规范未考虑坡度影响,而此处考虑了纵坡影响。随着路面附着系数的增加(0.3~0.5),不同纵坡对一定速度下的视距要求相接近,此时停车视距主要受行车速度的制约;在路面附着系数较小时(0.1~0.2),视距受到纵坡和行车速度的共同制约,并且随纵坡或速度的微小变化而发生急剧变化。当摩阻系数较小时,应满足车辆的停车视距要求。

3 不良天气下高速公路合理限速值的确定

在雨天或雾天时摩阻系数一般大于0.3,其制动距离随纵坡变化很小,故只考虑最不利纵坡时的制动距离小于停车视距要求即可。雨天高速公路限速值见表2。(括号内数据为当前天气下的最小能见度)

表2 降雨时高速公路限速值(km/h)

雪天时,摩阻系数通常在0.3以下,且不同纵坡上的车辆制动距离随着摩阻系数的减小而差别越来越大,如在摩阻系数取0.2时,同一限速值下的制动距离随纵坡变化的差值不超过60m,此时可按照最不利纵坡时选用限速值;而在0.1时最大差值达到350m,需根据不同的纵坡选用限速值。表4列出了设计速度为100km/h时的限速情况。

表4冰雪天时高速公路限速值(km/h)

以上的计算结果已满足车辆在直坡段的制动要求,在曲线路段上,需要考虑两种事故类型:车辆追尾和车辆侧滑。因车辆已满足直坡段上的制动距离,在曲线段上行驶时,其可视距离比直线段更长,防止车辆碰撞的安全系数更高;侧滑型事故发生的条件是横向力系数超过了横向摩阻系数,《规范》中规定的一般半径计算时采用的横向力系数为0.05~0.06,远小于横向摩阻系数,一般都能保障安全转弯,所以无需特殊计算,只需将得到的限制速度进行验算是否满足侧滑条件,若出现不满足的情况时,应以防止车辆滑移为首要条件代入下式(2)计算得到限制速度。

(2)

式中:V为限制车速;为横向摩阻系数;为圆曲线超高。

4结论

本文对不良天气下不同路面条件的停车视距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得出雾天、雨天及雪天时对应不同能见度、附着系数及纵坡时的限速值,对在不良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的车速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5参考文献

篇11

我们学校也曾经组织观看有关安全知识的影片。“安全”也承运着许多希望和梦想。如果大家都遵守了交通规则,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了。在电视,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的新闻报道据统计表明:全国6分钟就有人死于交通事故,每一非中就有人受伤,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然而却有很多人不重视自己的生命,无视交通安全,要知道一个人死了得有多少人来承担这巨大的悲痛!

篇12

1.不在现场

到现场去,是获得电视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有效方法。电视新闻需要采访,需要镜头,没有现场的电视新闻,难以让人如“身临其境”,会觉得记者“偷工减料”,真实性大打折扣。现有衍生于纸媒的电视新闻存在:记者坐在办公室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从相关网页或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件事实经过,运用资料库中的图片、空镜头,就拼凑、组接成一个电视新闻,虽然也向观众交代清楚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但看见这样的电视新闻,和在茶馆里听故事相差不大。

2.现场在,镜头不在

俗的说来就是镜头不到位。镜头中体现出交通事故现场发生在哪了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的损失程度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得到哪些救援帮助吗?镜头中的细节是否有感染力呢?如果这些都没有,或缺少了几项,那采访就不是一次真实性的完整展现,留给了观众太多的想象空间。

3.现场在,镜头在,声音不在

在文字记者向交警、医生、目击者了解情况的同时,正是摄像记者最忙碌的时刻。镜头开机,取景,调焦,录制。大景、中景、特写……背景环境、疏导交通的交警、救援伤者的消防队员、忙着抢救的医护人员、围观的人群、撞掉的汽车轮胎……摄像记者满满录了一盘带,带着汗水和微笑,采访结束,打道回台。可就在稿成编片之际,编辑发现了问题:这些摄录回来的素材都是默片!原来摄像记者忘记了开本机麦克,原本噪杂喧闹的现场,现在正安静的躺在编辑的时间线上,鸣叫的警笛、救护车也都熄了火。本该把观众带到现场的镜头,却把我们的耳朵落在了家里。视觉到场,听觉失位,真实性的完整再打折扣。

4.现场在,镜头在,声音在,有关人员说的话却不在

前面几项的采访过程都很顺利,到了现场、了解到情况、录好镜头――带音轨的,写完稿子,编辑片子,收工!可在领导审片的时候,提出了疑问:稿子里说“据有关人员介绍,伤者伤势无大碍”,这个有关人员他说的话――注意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在稿子里的文字――哪去了?是啊,在文字记者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的时候,摄像记者正忙着摄录“撞掉的汽车轮胎”呢,没有了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观众会觉得这是不是记者自己给伤者诊断的病情呢?领导说:至少我觉得你更像一个医生了。

5.所有的元素都在,还觉得差了点什么

审完片子,还觉得差了点什么,一名路过的资深记者看了一眼,指点迷津:“镜头的逻辑出错啦”。在预审片中镜头是这样剪辑的:①夜色下的现场――②损坏的汽车――③被救援出汽车的伤者――④现场围观的人群――⑤忙碌的医护人员――⑥被撞掉的汽车轮胎――⑦采访交警和医生的同期声――⑧呼啸而去的救护车――⑨救护车警示灯特写。资深记者说:“我会把第⑥个镜头放到第②个镜头后面,把第⑨个镜头删掉”。――删掉电影般美感的镜头,因为它破坏了这条新闻的整体。

二、让电视新闻更加真实的几种表达方式

在上面的采访中,我们的菜鸟采访组听取了资深记者的建议,修改了镜头剪辑,片子终于完成了。但事实上,如果是资深记者来做这条新闻,还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1.现场出镜

现场报道可以说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最佳形式,也正在成为各级电视机构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既然说现场报道,一定离不开记者的现场出镜。现场出镜就好比一个出色记者所掌握的大招,大招一放,强烈的带入感一下就会把观众带到现场,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其真实性的表现淋漓尽致,毋庸置疑。

2.更多层次的被采访者的声音

真实性是事实内容的真实,也是逻辑上的完整。在一场交通事故的现场采访中,我们既有交警、医生的声音,也该有目击者、双方驾驶员的声音。我们把更多的声音放进来,不是为了更“好看”,而是为了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只有挖掘更多的声音,我们才会更接近事实的真实,才会让新闻的真实更完整、立体的呈献给观众。

3.展现更多的细节

如果只是一个动态短消息,菜鸟采访组的片子可以说还是能让观众满意的,可是很多时候记者要做好深度报道的准备,如果把这次的交通事故做成深度报道,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去发现更多的事实细节。虽然我们不能带着主观臆想去采访,但也许你在采访中挖掘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有可能使一条社会短消息“上头条”。

4.镜头的现场情绪

对于一名资深的摄像记者来说,摄录已不单是要拍的稳、准、美,镜头更应该带有一种复合现场情境的情绪。举个例子,我们常会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队整齐着装的执法人员进行检查,现在很多电视台领导都会要求摄像记者用三脚架进行拍摄,我对此持不同意见,有时拍得稳不一定就是对的,比如在这样的检查行动中,一队执法人员急冲冲的走进市场,而带着三脚架的摄像记者此时却早就选择好了一个绝佳位置,调好了一个很棒的构图、景别,等在那,执法队伍入画、跟进、出画,一气呵成,又稳又好看,然而正是这稳和好看,却造成了错误的镜头情绪。

5.更丰富的现场声音元素

我们曾做过一条“港口吞吐量破亿”的获奖新闻,开头就放入了货轮鸣笛、锣鼓喧天、然后是记者的现场出镜,强烈的带入感,突出的现场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也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再配合后面的完整的采访介绍,内容之完整、逻辑之连贯、表达之真实形象,呼之欲出,扑面而来。

6.空镜头的深远含义

篇13

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协调高效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道路交通安全法》、xxx行署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锡署办发【2010】10号)和《转发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的通知》(锡署办发【2010】154号)要求,着力加强道路交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机制建设、装备建设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应急救援队伍在交通事故应急救助和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的作用,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紧急情况处置救援工作快速、有序、高效进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组织机构

组建xxx公安局交管支队应急救援队伍领导小组

组  长: xxx(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副组长:xxx(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管支队支队长)

        xxx(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政委)

成  员:xxx(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事故对策指导大队大队长)

        xxx(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办公室主任)

        xxx(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特勤大队大队长)

        xxx(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交通秩序管理大队大队长)

        xxx(市公安局交管支队高速公路管理直属大队大队长)

xxx(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安全宣传大队大队长)

        各旗县市(区)交警大队大队长。

应急救援队伍分为交通管控疏导组(20人)、信息联络组(10人)、事故处理组(8人)、清障救援组(7人),按照各小组分工,负责具体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政委朝克图兼任,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事故对策指导大队,负责工作协调、信息收集及其他日常工作。

三、预案适用范围

全市范围内发生的以下重特大交通事故和道路交通安全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均适用本预案。

(一)一次死亡3人(含)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

(二)运输过程中发生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严重泄露或发生交通事故后有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的;

(三)国家重要领导、来访的重要外宾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

(四)客运车辆发生群死群伤道路交通事故;

(五)因暴雨、暴雪、沙尘、地震等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及其他灾害已经或者可能引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或者交通堵塞等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通行的;

(六)其他影响较大的道路交通事故。

四、工作职责:

(一)应急救援队伍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道路交通安全紧急情况应急处置、救援工作,调度、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处置救援工作;及时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紧急情况动态。

(二)应急救援队伍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随时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情况,提前预警,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应急预案的日常演练,在道路交通安全紧急情况发生时,发挥指挥、协调作用,统一安排事件的信息、新闻报道及其他主要事项,完成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应急救援队伍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1、交通管控疏导组。交通管控疏导组由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特勤大队、秩序大队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协调事故现场事发地点道路交通秩序的指挥疏导和现场周边秩序维护,确保指挥、救援车辆的畅通,以及实施道路交通临时管制、封闭等工作。

2、信息联络组。信息联络组由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办公室、事故发生地交警大队办公室人员组成,协调联系有关部门,负责重特大事故及道路交通安全紧急情况的信息收集、事故处置、现场应急救援等信息上报工作。接到重特大交通事故及道路交通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后,应立即向总指挥部报告,根据总指挥的指令,及时通知、下达各有关部门。

3、事故处理组。事故处理组由市公安交管支队事故对策指导大队、事故发生地交警大队事故中队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配合医疗部门抢救伤者、保护现场、组织救援、现场勘察、调查取证、控制交通肇事者、责任认定、善后处理等工作。

4、清障救援组。由市公安交管支队安全宣传大队、事故发生地安全宣传中队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组织事故车辆(载运易燃易爆物品)的施救、清障及事故车辆的拖拽吊运和事故现场的清理,以及事故伤员的抢救运送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及事故处理能力。各旗县市区交警大队要制定应急预案,完善110或122接处警系统,加强与医疗、保险、公安消防、交通等有关部门的通讯联系,确保在发生事故后,能迅速赶赴现场。伤员人数发生变化时,事故发生地大队应及时进行补报。

(二)要强化抢救意识和大局意识,统一指挥,各尽其职,协同作战,保证救援工作有效、快捷、有序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