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存在的问题
1.1选题过大
根据对本届高职财会学生的调研发现,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选题过大的现象,例如“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选题,这些选题涉及的范围往往很广,甚至类似的选题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存在一定难度,超出学生能力的选题自然会为学生的写作带来负面影响,最后为了应付任务,很多学生为了只能将论文进行简单的罗列拼凑,最终导致论文的质量下降。1.2选题重复除了选题过大,选题重复的现象也很常见,例如,有关企业盈亏管理或者职业道德方面的选题比重较大,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同小异,对于新时期的高职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很多学生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接触的知识比较少,很多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而且很多学生大部分都是在校学习,很少到社会中进行接触调研,所以学生能够利用的论文资料仅仅局限于第二手资料,这也是毕业设计内容出现雷同的重要原因。
1.3选题的时代性不强
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具备了解时事的素质和能力,可是很多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方面,存在着选题时代性不强的问题。学生选题的时代性不强的另一层面的重要原因是很多时事的研究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时代性较强的资料可参考的文献很少,所以很多同学为了避免找不到资料,往往倾向于前人研究过的课题。
2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设计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2.1研究思路老套
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义务教育的限制,思维的发散程度有待提高,从我们的实际调研结果来看,很多同学的毕业设计都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的,这种思路虽然不会出现技术性的问题,但是,对于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这样的研究思路未免过于呆板,中规中矩、没有新意的研究方式终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思路对于研究成果来说也并不是很好的现象。
2.2实证研究不够
根据我们对本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案例研究,真正提出研究假设的同学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自己学习的理论,对现有案例进行叙述和分析。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很多研究假设对于学生来说并非难事,财会专业的学生本可以综合运用财务管理、统计学和计算机的知识,对实践中的取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但是很多同学并没有尝试,所以造成了很多毕业设计实证研究不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打动老师。没有实证研究支撑的毕业设计往往会论文口号式的作品。
3新时代影响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3.1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职学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独立分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知识在接受程式化的训练,而并没有做到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转或为较强的写作能力。况且,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以考试为主,很多学生无法因此掌握真正的专业知识,加之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开设专门的毕业设计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方面难免有些生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大段抄袭的现象,要么需要指导老师单独指导。
3.2就业压力大,分散了学生精力是造成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高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之际,往往也是考虑就业的重要时期,以至于很多同学无法较好的处理两者的管理,特别是今年来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层面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同学往往大部分的经历花费在求职就业上,忽视了毕业设计的研究和写作,最后采用消极的态度完成毕业设计,当然这也是是普遍存在于高职学生当中的态度问题。
3.3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除却学生自身的为题,负责指导学生的老师,也存在一定为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有些教师对理论教学十分精通,但是缺少实践的经验,这也是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不重要,所以在教学的安排上,并没有将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环节,很多毕业设计将会因此沦为交稿的形式主义,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没有接受到相应的指导。
4新时期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建议
4.1确定论文选题时要考虑周全
面临新时期的要求,我们在毕业设计等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在论文选题方面,很多教师要对此考虑周全。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和本专业密切结合,充分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论文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实际,在论文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充分衡量论文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在进行学生选题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平衡,避免选题过于集中;最后,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和实际相符合,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特点,做到与时俱进。
4.2论文的写作应注重规范
研究和实证究的相互结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会计问题。目前存在于学生当中的重要问题是很多毕业设计过于理论化,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意义不大,所以当少数学生提出结合自己的实习单位的实际来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并悉心指导。学生在实习工作单位遇到的问题是学生搜集到的第一手数据,往往也是最具实际意义的选题,并且和学生实际从事的工作相关,也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之内,所以学生的完成度会相对高一些,其研究成果也更具实践意义。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和其工作或实习的某一部分联系起来,能够明显提高论文质量。
4.3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
首先,高职学校需要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予以充分重视,组织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来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全面提升校内教师资源,注重实践性老师的培养,并且加强青年老师的实践锻炼;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引进校外高级专业人员为毕业生提供指导。
4.4加强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一,制定严格的毕业设计内容标准,在程序生保证毕业论文工作有序进行。在论文规范层面为教师节省出大量时间,将教师的能力和精力充分运用到学生问题解决和学生工作的指导中来,而不是耗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规范学生毕业设计的字体和段落细节问题。第二,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监督和考核。在学生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其完成进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答辩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学成完成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答辩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至关重要。为此,教师需成立答辩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学生情绪紧张,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答辩小组要秉持公正,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分数。答辩是毕业设计考核环节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客观评价,做到严格的质量把关。
篇2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篇3
1.1 适应社会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人才培养改革。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增长,教育的发展,会计与国际趋同,高职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专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变革的管理能力与胆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校的时候就能置于一种职业模拟和人生体验的创新情景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作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职业创新素养。
1.3 缓解就业压力。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做出贡献。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会专业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会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2 开展创新教学的主要方法
2.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因此,要以创新创业意识为指导,积极改革和优化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材选用、课程设置等各个环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的位置,把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于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2.2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在课程设置上,财会专业可以围绕通识课开设创业管理、创造学、创业学等通识创新创业课程;围绕专业基础课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思维训练课;围绕专业课开设项目导向的案例课和企业实践课;围绕专业实践课开设技能培训或项目班岗位技能课;围绕公共实践课开设ERP沙盘模拟对抗、创业设计、创业技能大赛等选修实践课程,形成“重素质、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高职财会专业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
2.3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使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工作或开创性地开展创业工作。这就促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改进,将实践环节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大力引入实战环境要素,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感到是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工作角色模拟、专业案例分析、企业专家言传身授、启发式或者感悟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等等。
2.4 加强财会专业教师的师德教育。
篇4
Liu Mei-li
【Abstract】Accounting for most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r "teacher-based, students, supplemented b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multifarious; skills training relative backwardness, lack of teaching methods can not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teaching equipment, a growing gap with the time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proposals.
【Key words】Basic skills; Core skills; Skills; "dual qualified" teachers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专业课程设置五花八门; 技能实训相对缺乏,教学手段落后,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时代的差距越来越大。经调查,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岗位技术含量普遍偏低,一般从事诸如收银员这么简单的工作,有的仅仅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而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又难以适应。其根源是技能练习抓得不牢,学生的职业能力未能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技能指导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在中职学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懂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短缺。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专门的会计技能指导教师,而是由相关财会专业课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从师范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的,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加之学校培训经费有限,技能指导教师得不到相关的职业培训,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针对目前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必须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不断变化的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敬业精神、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等能力,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具体要做到以下三阶段的技能训练工作:
1.会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阶段
中职学校大部分都开设有财会专业,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却极少。经调查后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学校所学与实际所用脱节。学生毕业后,对会计工作既希望又害怕。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就是由于这种担心而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以考财政局的会计证为主要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目前会计考证中,只考理论,不考实际操作,这就出现了学生有会计证和毕业证却难胜任会计岗位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动手能力是关键。中职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三年,要以三年为整体,制定出三年内的实习实作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避免实作内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一学年可开设如:《珠算》、《点钞》、《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等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侧重于熟练动作或程序的训练 ,通过《基础会计》、《经济法基础》等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收银员等类似岗位的技能。同时,还可以进行会计专业基础技能(会计账簿书写等)的学习和训练,按照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从事出纳和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核心财会专业技能训练阶段
第二学年将“财会模拟实习”作为独立一门课程来安排,并进行考核。根据会计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开设各种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如《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训》等,重在训练会计凭证的填写,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登记方法,以及在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的处理实习,即专业实习。如收银、出纳等。通过“学习—体验—再学习”的循环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职业和企业环境有一个感性认知和真实体会,通过收银、出纳等岗位实习,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的“细致、严谨”等职业素质。使学生具有会计核算、编制报表、财务软件应用等会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会计核心能力。
3.“专业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应用训练”阶段
本阶段旨在使学生具备会计综合核算工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开发符合职业环境和业务环境的专业课程,实现“课证融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三者的有机结合。通过毕业前模拟真实企业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胜任基层岗位会计核算甚至是财务管理工作。以上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充分融合了“岗、证、课”与“教、学、做”一体化培养模式,做到工中有学,学中有工,并通过“学习—工作”的循环交替,完成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推进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体现职业能力递进式发展的规律,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熟悉会计准则和单位会计制度、能核算、懂税法、会理财的基层应用型会计人才。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现状要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配合学生三个不同阶段的技能学习,各个中职学校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学真正融入市场,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3.1.1 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利用教研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搞调研,学习专业技能,参与企业的经营治理活动,提高教师指导实训的能力。
3.1.2 向社会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学校应积极聘任企业优秀财会人员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优秀兼职教师,学校可通过提高酬等手段与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2 建立财会实作室。
篇5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各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培养的重点是锻造一批符合社会与岗位需求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人才,教学的突出特色就是实践性教学会计教育,“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发挥价值”一直是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但从近几年社会对会计应聘人员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的要求以及从用人单位获得的信息反馈来看,实践性教学仍然是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瓶颈”,其教学方法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并完善。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尝试就当前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同行参考。
一、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缺乏明确的教学理念
高职的会计专业学生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动手能力强上,这也是他们走入社会、站稳脚跟的根本。然而,当前高职教育仍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无论在课程安排、教案编制,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传统的理论教育思想都表现地非常明显:重课本教育,轻学习启发;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重指挥,轻指导;重知识复制,轻创新开发等。尽管一些高职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进行课程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对会计实践性教学大多数为片面性理解,再加上高职院校本身教学资源的局限性,致使目前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模拟操作为主,造成实践教学的单一性。
2、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停留在会计毕业生只需要学会最基础的会计核算这种错误的观念上。这样目光短浅没有长效性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课程安排太过随意,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科学性与创造性,最终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达到。例如有些高职高专院校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显然是与其培养宗旨相悖的。反之如果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过于强调职业性,则难以达到“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目标,显然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因为学习化社会更强调学校对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基本学习素质的培养。
3、会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作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上都安排有专门的模拟实验室,通过会计仿真实操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实际作业能力。然而,由于院校对实验室配置的拨款有限,导致会计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比如,没有配备整套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实验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院校的模拟实训仍以手工实验为主,远远落后于现代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要求。另外,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普遍地实现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没有搭建起针对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岗位实习平台,一方面原因是校外单位对实习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小,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在经费支出上安排的不妥当,导致一般企业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这样就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到实际生产工作中,使得许多学生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二、“四位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想
1、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
学校应尽快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仿真会计实训来增强学生的动手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灵活应变等方面能力。会计模拟实习的项目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般性的实训。主要是指学生首次接触会计某项技能,教师首次传授给学生此项技能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一般性的实训分散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以引导为主,辅助教材,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并掌握会计专项技能。如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可在每讲完一知识点后,开展一次实训,具体内容可设计为《帐务处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工资核算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报表管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固定资产系统的操作与使用》等。
第二部分为阶段性的实训。与一般性的实训不同的是,它由系统的实训课程组成,通过相对集中的实际操作训练,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向能力的转换,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灵活运用知识体系。同时,本阶段以单元实习、课程实习为主,通过实习将会计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固定资本管理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能力,还帮助学生实现将综合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及时验证学习效果,突破专业的难点,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
第三部分为综合实训。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经营的多元化、集团化以及毕业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学校应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以后开始综合模拟实习。主要应以工业、商业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企业等为蓝本,有针对性地根据某一企业某一阶段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业务来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将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做起,直到编制会计报表为止。学生在模拟实习时,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会计不同岗位为小组,采用轮岗制,目的在于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会不同岗位会计工作的差别,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由于学生接触了不同企业的模拟经济业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适应各行业、各层次需求的能力。
2、校外实习基地实践
学生只有走出课堂,真正走入企业,通过面对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才能充分感受到工作的难度,体会到岗位的压力,找到自身存在的理论上实际操作上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主动性。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习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跟随会计领班参加各种会计实务工作,既给企业提供人才选择,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又给学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习锻炼机会,建立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认知体系。高职院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应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起校外资源,选择有创新会计管理理念、完善财会管理体系的企事业单位,走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型教育道路。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得到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找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
3、有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拓宽视野,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来进行社会调查,到生产、财贸、金融等部门参观学习,了解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会计改革热点和专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际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组织开展社会调查,一是时间较短,一般安排1—2周即可;二是调查方式灵活简便,对被调查单位的工作影响不大;三是联系面较广,可以使学生通过较短的时间接触到更多的事物;四是所耗费用相对较少。因此,社会调查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种好的可行的途径。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经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学校应建立定期情况的汇报制度,指导教师定期对实习生的各阶段任务进行检查,以监督其实习情况,确保实习质量。同时,还应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布置毕业设计以取代传统的撰写论文形式。毕业设计结束时,学生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写出毕业设计内容。指导教师应根据实训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结合学生的操作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实训报告质量等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情况,结合毕业设计内容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综合考评成绩。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更多符合现代职业要求的实践型人才,就必须在会计教学中强化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广泛开展校外实训,配合适当的社会调查,将会计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把会计实践教学从会计实习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另外还应加大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增强教学配置,以保证教学实践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琼.关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4)
[2]蒋海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4)
篇6
2、会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作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上都安排有专门的模拟实验室,通过会计仿真实操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实际作业能力。然而,由于院校对实验室配置的拨款有限,导致会计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比如,没有配备整套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实验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院校的模拟实训仍以手工实验为主,远远落后于现代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要求。另外,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普遍地实现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没有搭建起针对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岗位实习平台,一方面原因是校外单位对实习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小,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在经费支出上安排的不妥当,导致一般企业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这样就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到实际生产工作中,使得许多学生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二、“四位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想
1、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
学校应尽快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仿真会计实训来增强学生的动手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灵活应变等方面能力。会计模拟实习的项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性的实训。主要是指学生首次接触会计某项技能,教师首次传授给学生此项技能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一般性的实训分散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以引导为主,辅助教材,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并掌握会计专项技能。如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可在每讲完一知识点后,开展一次实训,具体内容可设计为《帐务处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工资核算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报表管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固定资产系统的操作与使用》等。第二部分为阶段性的实训。与一般性的实训不同的是,它由系统的实训课程组成,通过相对集中的实际操作训练,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向能力的转换,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灵活运用知识体系。同时,本阶段以单元实习、课程实习为主,通过实习将会计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固定资本管理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能力,还帮助学生实现将综合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及时验证学习效果,突破专业的难点,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第三部分为综合实训。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经营的多元化、集团化以及毕业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学校应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以后开始综合模拟实习。主要应以工业、商业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企业等为蓝本,有针对性地根据某一企业某一阶段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业务来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将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做起,直到编制会计报表为止。学生在模拟实习时,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会计不同岗位为小组,采用轮岗制,目的在于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会不同岗位会计工作的差别,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由于学生接触了不同企业的模拟经济业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适应各行业、各层次需求的能力。
2、校外实习基地实践
学生只有走出课堂,真正走入企业,通过面对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才能充分感受到工作的难度,体会到岗位的压力,找到自身存在的理论上实际操作上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主动性。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习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跟随会计领班参加各种会计实务工作,既给企业提供人才选择,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又给学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习锻炼机会,建立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认知体系。高职院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应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起校外资源,选择有创新会计管理理念、完善财会管理体系的企事业单位,走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型教育道路。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得到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找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
3、有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拓宽视野,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来进行社会调查,到生产、财贸、金融等部门参观学习,了解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会计改革热点和专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际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组织开展社会调查,一是时间较短,一般安排1—2周即可;二是调查方式灵活简便,对被调查单位的工作影响不大;三是联系面较广,可以使学生通过较短的时间接触到更多的事物;四是所耗费用相对较少。因此,社会调查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种好的可行的途径。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篇7
当然,突出实践性,并不是脱离教育教学,而是要求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这些活动的探索必须是能走进学生心理,走进学生心灵,且能给学生切实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了不同的类型。针对理工类的:计算机、机电、财会等多数是采用技能赛的方式;针对设计类的:美术、平面设计、美容美发等专业进行的作品展;对艺术类的如:幼儿艺术、幼儿英语等专业以汇报表演适宜;对电子电工则采用技术服务为易。高三的学生则采取毕业设计。
第四、注重灵活性,充分挖掘校外资源。随着学校职业教育的不断拓展,办学机制更加灵活,发展活力日益强劲。在积极探索“委托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学校先后与网络安全中心、网络支队、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等多家单位在实习、就业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切实保障了学生的就业安置,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多次邀请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为学生做了多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报告会,他们能从已经就业的学生实际出发,对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切实为每个学生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极大的鼓舞了在校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第五、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继续服务。
篇8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一是典型事例的评说。课堂教学中穿插会计名人的人生历程讲解、教师个人及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感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搭建会计协会、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平台,邀请全国会计知识大赛、cPA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各种证书的考试成绩优胜的学生,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报告会等,将其学习精神与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经验,介绍给学生,以便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会确立目标、坚持不懈、自主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三是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研讨会。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iganization)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最早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在世界广泛流传的关于21世纪组织发展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进行战略变革,持续获得创新发展。一方面是为了组织需要,即为了使组织能够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和机制,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每个组织成员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教师可通过主讲学习型组织的各项修炼,特邀先进学习团队、单位或个人现身说法,对学生产生启迪与激励作用。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实习与实验两个方面。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模拟实验。一是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述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在某些章节可适当引入实务教学。如《初级会计学》凭证与账簿的学习,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会计凭证与账簿等实物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填写,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易于理解掌握。二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会计课程设计即会计模拟实验,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学生模拟会计实务资料进行会计实验,对所学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毕业实习环节。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组织学生到制造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单位等完成毕业实习工作。分散式实习,就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按照实纲的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集中式实习,是对那些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学生,由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毕业实习在课程学习结束的基础上安排,是学生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环节。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可以其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暑期社会实践。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针对会计专业相关内容及国家社会经济的需要,由专业教师与团委辅导员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引发开展创新活动欲望的思想活动,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其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在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较高层次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启迪。会计专业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将其科研体会传授给学生,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悟创新的含义。教师通过剖析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的创新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明白创新无处不在,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在学习、生活、实践环节中捕捉创新灵感。二是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以及在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等平台中设立科技创新讲座、征文大赛、辩论会等专栏,触动学生的创新灵感。三是丰富的专业资料诱发创新能力。会计系可设置专门的会计资料室,供学生和教师使用;会计教师将其专业期刊杂志等资料与学生共享,有条件的可为班级配备会计专业期刊;会计系各办公室可配备会计期刊杂志等最新资料。通过这些期刊资料,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会计学科发展前沿,阅读大量量学术资料,诱发创新思维。四是参与导师科研课题。会计专业教师授课中,可有意识地将其科研课题情况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移{极参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可选择导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在导师的影响与指导下搜集整理资料、提炼观点、触动灵感,把握创新点撰写论文,培育学术素养与科研精神,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管理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指导学生从事以下方面的活动来进行:一是成立“会计协会”等学生专业活动组织。在会计系和学院团的的倡议与关心下,由学生志愿者自主组织成立以t・服务会计,服务学生”为宗旨,以“会计宣传,会计研究”为目的学生社团组织。该组织的成立过程,从人员组成到章程撰写、与主管部门联系、聘请指导老师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筹划、写作、协调、沟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二是参与会计专业“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活动的安排。会计专业各班级可轮流负责张贴海报、联系报告用教室、记录并报道论坛活动。会计专业学生与会计系教师共同规划会计科技活动月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活动通知,学生负责邀请嘉宾老师联系活动场地、与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并及时报道反馈活动情况。三是组织举办师生座谈会。由学生组织举办各种主题的师生座谈会。如课程学习、期中或期日末学习、四六级英语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CPA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诚信考试等,座谈会的各项工作都有学生组织安排,这样有助于凸显主学生的人翁意识,锻炼其组织、协调与沟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五)其他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除了应该具备上述主要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各种异常问题的能力等。学校可在课堂内外都开设多种活动,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力争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中渗透理念的建立
(一)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主要体现:一是教师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敏感地发现会计、财务管理等热点、前沿问题的研究点:及时将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报告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选题来源于专业教学,教师将研究成果反馈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感悟教师的科研过程,启迪学生的科研思维。二是教师将教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会计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会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等,这些所思所想经过提炼总结成为教学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这些改革成果,晦涩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紧张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也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三是学生的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赛事,将其将其科技作品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而贴近学生,科研成果“取之于生,用之于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参与意识与热情。四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渗透到学生毕业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因为会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多来自于企业单位,目的是为了解决会计与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导师的科研课题就渗透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突出了毕业论文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与实习、实验教学等的渗透课堂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实习与实验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验环节与实习环节,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能更好达到学习目的。一是课堂教学与实习环节相互渗透。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基本理论与知识,实习环节是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将课堂教学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核算内容、财务与审计、成本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且,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理论存在的不足,教师可在学生的实习反馈中完善理论教学。二是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相互渗透。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实验能使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感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完成,学生可以担当多个会计岗位,实践内容全面。但实验是模拟现场会计资料来进行的,与现场实习相比仍存在不足。
(三)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多个层次,这些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专业性等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侧重于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培养,专业必修课侧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专业选修课程侧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些课程的相互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互渗透。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理论等公共基础知识,会计专业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课学习效果的提高依赖于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会计学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会计学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会计学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如初、中、高级会计学,将会计学基本理论、核算方法与全面会计业务、会计高难及新领域等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方法与业务内容,把握前沿;会计学与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之间相互渗透,有助于专业基础课与会计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开造和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三是会计学龟Ik课与选修课之间相互渗透。选修课以专业相关性为设置原则,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兴趣爱好,在所学专业基础上另有一技之长,增力旷就业、学习深造的砝码和机会。专业课的学习选修课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一般是将专业课的基本理论、方法等应用于新领域。
(四)学团工作与会计学专业培养相互渗透学团工作服务于专业教学,专业教学促进学团工作更好的开展,两者相互相互渗透。一是将专业学习渗透到学团工作中。一般认为,学团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管理学生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日常工作,如思想工作、文体活动等、一般很少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与院团委相配合,将会计专业学习渗透到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如成立“会计协会”、协助组织“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这样的话学生参与率大为提高,学团工作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二是辅导员与会计专业班主任工作相互渗透。大学实行辅导员管理制,由辅导员管理学生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日常工作。会计系可考虑为每个会计专业班级配备会计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工作。专业教师能有自然的机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专业的学习与认同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增进师生情谊。
(五)文理渗透以山东科技大学的实践为例,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以理工科见长,采矿、地质、机电等学科专业具有优秀地位,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应有俱全,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此,会计学科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这些学科的先进经验,主要有:一是特邀理工科教师参加座谈会。我校理工科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规范,科研实力强。会汁专业属于人文社科大范畴,属于后期学科,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受到学科范围及思维方式的限制,效果有时没有预期的好。举办座谈会邀请理工科教师参加,听取其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将适当的方面移植到会计学的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将理工科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数量理念、实证方法引入会计学方面,使会计学在这些方面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工科的教师也可以从会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吸收到认真、细致、定性分析全面等优秀做法,实现文理渗透。二是特邀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为了培养会i‘f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搭建了“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在这些平台中,举办科技精英报告会、科技创新讲座、科技征文比赛、学生科技作品展览等活动,特别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在这些活动中,文理科学生发散思维与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新的高度。
三、会计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中渗透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于全校前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参加考试,主要依靠课余时间的自我学习备考,通过率名列学校前茅,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二是硕士研究生入学通过录取率逐年提高。考研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考研通过率也大为提高,表现了学生很强的自我管理时间与学习的能力。三是注册会计师通过率逐年提高。自国家允许在校本科学生有CPA考试报名资格开始,就不断有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自学相关的考试资料,参加CPA考试,成绩及通过率不断提高,显示了较
强的学习能力。如2004级学生中有3人一次性通过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三门课程,另有20多位同学分别通过了某一单科考试,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四是参加大赛获得佳绩。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7名同学分别获得2004年、2006年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2007年举办的用友杯第三居全国会计知识大赛,该校会计学专业组织了由会计教授带队、铭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第二赛程青岛赛区选拔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4名同学分别获得个人二、三等奖。第一赛程网上答题有60名同学以平均83分的好成绩通过。五是其他证等的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计算机能力考试等合格率、成功率的提高,同样表现了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实际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很多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联系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毕业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高。目前学校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较满意的实习单位。由于认识实习、实验模拟实习经验的积累,学生能很快在实习单位担当某一工作,表现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实习单位有意留下学生在本单位工作。
篇9
二、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关键
顶岗实训不应该是到学生毕业离校前才想起的一件事,而应该是在学生进校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的工作。要早作计划、科学设计,然后分阶段、分学期组织实施,其间还需多次根据执行情况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直到一届学生毕业后为更合理地编制下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考。经济管理系在顶岗实训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无论是每门课程的顶岗实训,还是整个专业的综合顶岗实训都注重了“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管理。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反馈调整”,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完成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关键。
三、不断丰富顶岗实训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近几年的顶岗实训实施过程中,我系根据经济管理类各高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条件,走出了顶岗实训的“六条路”。
(一)校内仿真顶岗实训
会计专业因为财务信息的秘密性和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很难有机会进入实训单位财会岗位的核心业务进行实质训练。财会教研室便把该专业的实训重点放到建立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两项工作上。通过编写实训教程、编制财会业务及“证账表”资料库、安装常用财务软件、模拟分岗轮训,建立起技术仿真度极高的财会实训中心,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实训问题。
(二)毕业前的学期顶岗实习
属实践性教学的最常规形式,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单位既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亦可由系部或学院统一联系。这一形式适用于学生结束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之前。我系一般安排学生用13周时间完成这一工作。因其时间较长,实践训练的综合性强,且安排在学生就业之前,所以至关重要。教研室负责拟定专业实习方案并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一般分组指导,每组1至2名教师。另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每个学生一名。实习结束后返校时交实结及实习单位鉴定。实习鉴定表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单列计入成绩档案,未合格者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与专业认知相结合的岗位见习
一般安排在五年制高职生由中专段转入高职段时或三年制高职新生入校结束军训后。目的重在加强专业感性认识,为后阶段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051016班五年制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后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方向,加深了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对后期学习起到的良性推动作用。这一形式在运用过程中切忌缺乏针对性的泛泛而看、跑马观花,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岗位(群)进行岗位见习。
(四)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课程综合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或结业后安排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训。一般一次安排1至3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客房服务管理》《前厅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学习中都成功运用了这一方式到星级酒店客房部、前厅、餐饮部,旅游景点(区)、旅行社进行了实训。基地分布于州内主要旅游景点和大型酒店宾馆。(
五)寒、暑假学生自由式专业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期时间由学生自由联系单位顶岗参与工作,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我系从2004年开始实行《学生社会实践证书》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记录在一本专项手册上,每学期开学后第三周由学生科检查登记并加盖公章。以此形式,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达到辅助顶岗实践训练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收到一定效果。但坚持下来,收效显著者还不是很多。且学生自由式实践与专业结合度尚不满意。
(六)工学交替
前五种形式都是适用于全体学生的顶岗实训方式,另有一种工学交替的特殊形式适用于少数学生。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少数学生因家庭困难,学费及生活费都很紧张,却品学兼优。为了避免经济原因导致此类学生流失,在弹性学制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允许其一边坚持校内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际工作岗位打短工、打零工。二是少数用人单位急需用人,提前到校择优选拔少数在校生,且用人单位只要求其利用部分时间到位工作,另用部分时间继续完成学业。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情况若辅以适当管理,完全可能培养出技能突出且品德优秀的学生。第三种情况通过组建校内的实体吸纳部分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参与其中。如:通过组建“恩施职院大学生礼仪队”,择优选用少数学生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在直接对社会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强化技能训练。还可通过组建学院或系部的广告公司、商务公司、旅行社等实体吸纳相应专业学生以此为依托,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顶岗实训。
四、不遗余力为学生寻求和搭建顶岗实训的舞台
篇10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会计电算化专业属于财经打雷中会计类的一个专业,与此相关的专业还有7个,我们将依据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和调研,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前瞻性地开始相关专业。
2、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
国家教委95年下发的《关于成人高等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职业技术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职业岗位,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工作的专科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要由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体现的。我们首先根据岗位培养目标,分析要适应该岗位的工作必须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又可分解成哪些技能,掌握这些能力和技能需要哪些知识,进而需要多少门课程,哪些实践训练。这样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岗位能力,按需设置课程,强化实践环节。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课三类。基础课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课教学突出职业岗位的需求,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将这两部分内容结合,到实际岗位上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根据高职的发展形势和特点,对过去的高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使课程设置能够更加准确、完整地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各学科都编写了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本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点及单项技能。
3、努力建设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到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要通过教师来完成的,因而在教学诸要素中,教师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要素。高职教育的每个专业课都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并要求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之间能紧密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动手能力,即要求有一支理论型和实践型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应理解为既是对每个教师个体而言,也是对整个教师队伍而言。
学院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继续加强与山东省地区企业、财会事业所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聘请企业财会或会计师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聘请他们学生讲课;另一方面,把这些企业公司作为学院的实训实习基地。专业课程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实际动手能力较强,既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工作中深得学生的好评。
4、改革教学方法、体现高职特点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而不可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采用启发式、讲座式、提高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学院教师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将课题研讨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操作法、企业现场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个体教学法等运用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这对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提高技能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运用课题研讨法教学,教师把课题布置给学生并说明本课题的几个切入点(即突破口),让学生分组学习教材(资料),进行研讨,提出个人见解或操作方法,作好笔记,再选出代表作典型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再如:运用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就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列出几种不同的业务情况,分别让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业务处理,然后再集中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既可集思广益,活跃气氛,又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进一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会计知识竞赛和沙盘对抗赛等相关活动。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试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已不再适用。我们采用多方位考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成绩认定。对理论知识采用笔试的考核形式,对实践能力则采用现场操作形式进行考核;而对某些综合能力则采用写调查报告、写实习报告、写学习体会等形式加以考核,最后各方面成绩加以综合确定分数。这样可以克服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下功夫,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5、努力实现高职毕业生"多证制"
积极实行毕业“多证制",除颁发高职高专教育毕业证书外,我系还把给毕业生发获得珠算证、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应达到的目标,使学生一就业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跑线上。
6、改革高职专业的毕业环节工作
通过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化(高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实施。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教学,重点培养和考核毕业生从事会计及相关业务工作的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运算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从事商品流通会计工作能力、从事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能力、从事财务管理与分析能力、审计与稽核能力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员的实践工作能力。学生在完成综合模拟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到工商企业、银行、税务等单位实习或调查研究,写出实习报告。答辩题的命题遵循考核学生会计业务(技能)的基本原则,分理论类和操作类,结合学生实习、调研情况。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写实习报告,做毕业设计,参加答辩,系统地复习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毕业时已达到不需要过渡期,即能顶岗工作的水平。多数学生上岗工作基本没有明显的过渡期。绝大多数学生熟悉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及涉外会计业务,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搜集会计信息、整理会计信息和利用会计信息。毕业生既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成为基层单位所需要的专科层次的实用型人才。
篇11
顶岗实训不应该是到学生毕业离校前才想起的一件事,而应该是在学生进校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的工作。要早作计划、科学设计,然后分阶段、分学期组织实施,其间还需多次根据执行情况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直到一届学生毕业后为更合理地编制下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考。经济管理系在顶岗实训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无论是每门课程的顶岗实训,还是整个专业的综合顶岗实训都注重了“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管理。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反馈调整”,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完成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关键。
三、不断丰富顶岗实训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近几年的顶岗实训实施过程中,我系根据经济管理类各高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条件,走出了顶岗实训的“六条路”。
(一)校内仿真顶岗实训
会计专业因为财务信息的秘密性和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很难有机会进入实训单位财会岗位的核心业务进行实质训练。财会教研室便把该专业的实训重点放到建立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两项工作上。通过编写实训教程、编制财会业务及“证账表”资料库、安装常用财务软件、模拟分岗轮训,建立起技术仿真度极高的财会实训中心,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实训问题。
(二)毕业前的学期顶岗实习
属实践性教学的最常规形式,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单位既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亦可由系部或学院统一联系。这一形式适用于学生结束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之前。我系一般安排学生用13周时间完成这一工作。因其时间较长,实践训练的综合性强,且安排在学生就业之前,所以至关重要。教研室负责拟定专业实习方案并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一般分组指导,每组1至2名教师。另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每个学生一名。实习结束后返校时交实结及实习单位鉴定。实习鉴定表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单列计入成绩档案,未合格者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与专业认知相结合的岗位见习
一般安排在五年制高职生由中专段转入高职段时或三年制高职新生入校结束军训后。目的重在加强专业感性认识,为后阶段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051016班五年制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后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方向,加深了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对后期学习起到的良性推动作用。这一形式在运用过程中切忌缺乏针对性的泛泛而看、跑马观花,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岗位(群)进行岗位见习。
(四)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课程综合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或结业后安排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训。一般一次安排1至3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客房服务管理》《前厅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学习中都成功运用了这一方式到星级酒店客房部、前厅、餐饮部,旅游景点(区)、旅行社进行了实训。基地分布于州内主要旅游景点和大型酒店宾馆。
(五)寒、暑假学生自由式专业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期时间由学生自由联系单位顶岗参与工作,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我系从2004年开始实行《学生社会实践证书》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记录在一本专项手册上,每学期开学后第三周由学生科检查登记并加盖公章。以此形式,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达到辅助顶岗实践训练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收到一定效果。但坚持下来,收效显著者还不是很多。且学生自由式实践与专业结合度尚不满意。
(六)工学交替
前五种形式都是适用于全体学生的顶岗实训方式,另有一种工学交替的特殊形式适用于少数学生。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少数学生因家庭困难,学费及生活费都很紧张,却品学兼优。为了避免经济原因导致此类学生流失,在弹性学制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允许其一边坚持校内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际工作岗位打短工、打零工。二是少数用人单位急需用人,提前到校择优选拔少数在校生,且用人单位只要求其利用部分时间到位工作,另用部分时间继续完成学业。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情况若辅以适当管理,完全可能培养出技能突出且品德优秀的学生。第三种情况通过组建校内的实体吸纳部分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参与其中。如:通过组建“恩施职院大学生礼仪队”,择优选用少数学生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在直接对社会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强化技能训练。还可通过组建学院或系部的广告公司、商务公司、旅行社等实体吸纳相应专业学生以此为依托,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顶岗实训。
四、不遗余力为学生寻求和搭建顶岗实训的舞台
篇12
一 引言
随着社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在逐渐加大。实践教学通过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领域,其实践教学环节与工科领域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在于管理类专业实践效果不能在短期内迅速反映出来,也没有严格的规范,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些理论上说得通的管理方法或技巧在特定的管理条件下可能不适用,这就要求实践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些被各高校广泛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文献[1]中研究了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第二课堂活动、单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文献[2][3]指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提出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模型,但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文献[4]中已经研究了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1+4”的教学模式,即通过ERP平台实现模拟企业实习、经营管理实训、ERP综合设计和ERP沙盘模拟四种实践教学方式。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本文基于数字化企业建设研究新型实践教学模型,解决传统实践教学遇到的困难。
二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1、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管理类专业较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审计等,管理类专业从学科角度进行细化分类,几乎涉及企业的全方面,管理类专业的一大特点是各个专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自己的教学内容。从宏观上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认识和了解企业、掌握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专业化知识的具体实践等。
2、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我国专科和本科高校开设的企业经营管理类专业中,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程实验、实习、经营管理实训、综合设计、沙盘模拟等。主要说明如下:
(1)实验。实验一般指课程实验,是对应理论教学,由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一般是实验室),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并熟悉企业运营的单项环节。
(2)实习。实习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内部,通过观摩或亲自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习相关知识,增强实践本领。高校在设置实习课程时,一般有生产认识实习、管理认识实习、课程专项实习、毕业实习等。由于是在企业内部,学生可身临其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达到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经营管理实训。经营管理实训是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通过学生对企业业务的了解,来模拟企业的业务,由指导教师或者是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专业技能,增强实践经验,了解工作方法。
(4)综合设计。综合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工作方法、管理技巧、专业技术等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校本专科教学中,一般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设计在高校实践教学中比重较大。
(5)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实验依据管理学、决策学与博弈论等理论,运用主体原则进行综合设计,试图为管理知识的学习创造实验环境,通过提供企业经营全流程的动态与竞争模拟实验,让学生领悟总体决策、宏观规划、市场营销、生产管理、采购管理与战略财会等经营活动的真谛。沙盘模拟是建立在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较为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学生的管理才能,目前开展较为广泛。
(6)其它形式。一般包括基本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调查、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此类实践活动一般是由专业教师指导,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的实践本领,并针对某一方面,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专项技能。
三 传统实践教学方式遇到的问题
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必须从实践入手,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和技巧。所以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是传统教学方法普遍采用的模式,多年来,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优秀人才。然而,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难”。
1、实践基地建设难
篇13
一、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高职财会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必要传授,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系统培训,高职财会类专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系设计、资源建设与教学研究是财务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创建将成为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平台与核心条件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调整,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等原因,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高职财会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由于财务管理部门职能与财会类专业人才职责的特殊性,面向区域中小企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往往对专业能力中的技能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职业素养中的独立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等要求更高。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技能财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围绕中小企业财会岗位人才所需要的职业基本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探求科学有效的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与资源平台建设,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当前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二、协同创建和资源共享是高职园区提高实践教学平台效能的有效途径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有机组合的创新主体之间突破彼此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自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和深度合作,进而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协同创新的有效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人力优势、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并实现各方主体的优势互补与高效使用。自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以来,作为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协同创新”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科技和教育创新的新范式。在大众化教育需求的拉动下,虽然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地拓展着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各类教学资源,但需求的不断丰富和供给的明显不足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资源的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避免人才与资源浪费,有助于缓解高校教育资源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的矛盾,还将有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和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相比,其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所需的投资更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形成,地方性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激烈的招生竞争和教学资源条件的更新提升等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供给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具有良好的资源与政策环境,以及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现有高职园区5所院校均开设了财会类专业,与其每个院校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大搞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仅造成严重浪费,甚至引起恶性竞争,不如依托常州高职园区现有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按照《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进行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整体规划、科学分工和协同创建,通过机制研究与体制创新实现区域内优质实践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将会有利于集中有限资金提升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和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效用。
高职园区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以基于集聚效应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紧张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阶段,基于协同效应加强高职园区整合发展是创新解决目前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足与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手段。显然,依托高职园区5所院校的现有实践性教学资源,开展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协同创建与资源共享,这种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不仅现实可行,而且必将发挥更高的效能。常州高职园区五所高职院校现均开设了财会类专业,现有在校总人数约2700人,多年来各校均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上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但基本上都是在传统的“单科实训+综合模拟+顶岗实习”实训模式上寻求突破,但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以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水平尚不能满足高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的需要,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市场变化需求。在当前现有5所高职院校整合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开展园区内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协同创新建设和资源共享利用,不仅符合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潮流,而且也将在常州高职园区形成一种先进高效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协同创建模式,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率与高效能建设与使用。
三、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协同创建构想
1.加强规划引领,立项专题研讨,形成规范性管理文件
按照《常州大学城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的有关部署,依托常州高职园区现有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立足现有5校财会类专业建设负责人与业务骨干,成立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协作组,通过专题立项研讨,并最终形成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创建和资源共享的一系列规范性管理制度。核心和关键是在市场需求调研和人才素质结构研讨的基础上,以项目组的形式立项组织开展相关专题探讨和研究,包括高职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研究、校内实践教学项目优化整合与提升研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遴选与规范化建设研究等。
2.注重顶层设计,立足分类建设,重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基本依据,并具体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面向区域经济中小企业服务三年制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部阶段,并具备较为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资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广大中小企业财会类岗位素质要求调研的基础上,高职教育园区立足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提出将“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性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作为财会类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突破口与主渠道。进一步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内容的组织上首先必须突出其“适用性”,其次要保证其“递进性”。据此重构的高职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个体系、两个分支、三个结合、四个层面、五个模块”。其中“一个体系”是指实践教学体系,“两个分支”是指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三个结合”是指要坚持课内与课外、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相补充的原则,“四个层面”是指将本专业需要的各项技能分为基础技能层、专项技能层、岗位能力层和综合创新层实施分层次递进式培养,“五个模块”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技能大赛、准公司实践和毕业设计进行分类建设、规范管理和考核评价。
3.汇聚优质资源,加强协同创建,构造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
常州高职园区各个院校在自身财会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奠定了较好的软硬件设备条件。在常州高职园区整合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协作组将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发挥各自优势,汇聚优质资源,并按照协同创建的模式开展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既可以打破院校壁垒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提升,又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及高效使用。通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于互利共赢,通过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建设和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以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为基本原则,积极打造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财管人员素质结构要求的高职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
4.以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拓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到《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再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旨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达到“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成果之一就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因此可以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平台的改革与创新。
5.工学结合,校企联动,共建共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层面包括基于会计职业认知的基础技能训练、基于核心课程的专项技能训练、基于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创新能力训练。其中,岗位能力层在学生学习完专业基础课程,并已具备会计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与专业核心课程穿插交替进行实施的实践性环节,旨在通过基于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针对性训练,深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强化训练其岗位能力,为将来可能从事的业务岗位奠定足够的能力架构。本层的岗位能力针对性训练是高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中,衔接理论基础与职业技能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这部分实训项目将主要依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真实的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材料物资岗位、固定资产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报税岗位、总账报表等岗位的分岗位针对性业务能力实践训练。因此,协作组需要统筹协调、慎重遴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实训管理,基于“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组织5所院校共建共享一批规模适中、管理规范、发展稳定的高职财会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6.校际合作,有序竞争,加强“综合创新层”的建设和管理
“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层面中基础技能层和专项技能层属于基本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各个院校原有基础实验实训室的整合优化和改造提升来进行实施,而综合创新层的实训项目则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进行实施和管理。本层属于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创新能力训练,将通过面向高职园区的准公司综合实训、财会类专业技能竞赛、ERP沙盘推演、学术科技与创新活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会计职业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系统化演练,深化其专业知识、加强其职业意识、强化其职业素养,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与创新工作能力。“综合创新层”的资源建设和运行管理需要通过校际合作,汇聚优质资源,开展有序竞争,才能充分发挥其实训功能,才能成为职业能力提升和创新素质培养的主战场。
7.以高职园区为单位建设准公司实践教学平台
对于理工科高职大学生来说,创造条件到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现场去实施跟岗操作甚至顶岗锻炼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而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如企业信息保密、商业秘密与资金安全等,将会导致这种企业单位财管部门实习实训的模式几乎难以保证实效。基于园区内资源共享,并与有记账业务的公司合作成立记账准公司,用于园区内各院校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实施全真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深层次工学结合,而且亦有成功实施的经验。所谓准公司是指不用注册成立经营实体,利用企业实体进行运作的一种记账公司。具体操作是园区与记账公司通过签署合作协议,由各个院校提供相应的经营设施,记账公司提供部分业务以及业务指导,而由高年级学生以“综合创新层”实训项目的方式进驻准公司,并顶岗完成记账公司的大部分工作。在记账公司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模拟实操开业登记岗位、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办税员岗位、审计人员岗位等业务内容。
与其它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利用高职园区准公司进行生产性实习具有五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记账公司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有会计师职称的专职会计,并具有多年实践经验。二是信息优势:记账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变化非常了解。三是企业类型优势: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记账业务,能满足各类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能处理各种形式下的会计核算和日常财务管理业务,而不同于会计模拟教学中仅仅是以工业企业作为蓝本。四是企业数量优势:一般一个记账公司一年能接到几十家企业的业务,那就相当于学校增加几十个实习基地。五是资源共享优势:利用常州高职园区准公司实现到园区内资源共享,达到深层次工学结合。多功能准公司的实质是校企结合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实践表明将财会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内模拟化建设不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而且以基本真实的企业环境与业务内容,以及极为便利的实施模式,可显著提高学生从事会计相关岗位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兴华,袁锋.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与实践[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4.
[2] 郑文,李文玲.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理念层次和策略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0-21,26.
[3] 陶宇炜,封红旗,王娟琳. 面向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 黑龙江教育. 2013(7):5-6.
[4] 吴树畅,张树梅.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