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的价值实用13篇

体育精神的价值

篇1

Abstract:Law values and sport spirits share the same ideal objectives, including justice, freedom, rightness, order etc., which are all belonging to consciousness. hus law values and sport spirits have high coherence essentially.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realize sport spirits, we should use laws fully.Cultivation of law consciousness, comprehensive legislation, strict execution of law and fair judicature are needed absolutely in promoting and realizing sport spirits.

Key words:law value; sport spirit;justice;rightness;order

法律规范和体育规则本质上都是人的行为活动准则,不管是在实然层面的规则产生与实现过程上,还是在应然层面的价值判断与理想追求上,法律规范与体育规则有诸多共通之处。在这些暗合与共通之中,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契合,两者都坚持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对有秩序竞争的维护,对不正当竞争的排斥与反对。因此,本文从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入手,结合法律价值理论,演绎二者的共同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追求,最后从实证的层面分析如何依靠法律的作用促进体育精神的实现。

1 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的本质属性

一般来说,法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即法律价值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法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1]在法学研究中,“法的价值”这一术语因使用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其一,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人们以此来评价一部法律的好坏。其二,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加的价值。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公民自由、社会秩序稳定等。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社会价值目标予以保护并促进其增加。这种价值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因此称为法的“目的价值”。其三,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法律在形式上应当具备的某些值得肯定的或“好”的品质。在这三种意义的价值中,法的目的价值是核心内容,所谓“价值评价标准”和“形式价值”都应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一般认为,公平、正义、秩序、自由和效益应作为法的基本价值。[2]从性质上看,法律制度属于社会规范,法的价值则是法律这种社会规范的内在精神特质和人们对于法律的意识观念。

与法的价值相似,体育精神也是一种精神意识层面的东西。没有哪个学者为体育精神严格地定义过,这并不是现代体育或体育精神的缺憾,精神属于伦理的范畴,现代体育精神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复杂的思想道德体系,无法以一种固定化的理论模式来断然地概括体育精神。所以,体育精神留给人的印象往往十分抽象,这种抽象的精神在现实体育活动中内化于具体的体育规则与规范中,或者演化成为人们观念中的超越现实的体育理想。用概念化的语言来说,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运动智慧与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是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它能造就和反映人的某种高贵品质,是人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积极意识。[3]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所蕴涵的基本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对体育属性的评价与追求。对于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不同的研究者做过不同的界定,主要包括:拼搏进取精神、公平竞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革故创新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开放观念和全球意识,等等。[4]

从基本属性上看,法律价值和体育精神二者都是精神意识层面的问题。法的价值反映了人们对法律自身属性和法律运作过程的评价与追求,反映了法律本身的特性,具有主观和客观统一的特点。体育精神同样反映了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中所蕴涵的基本价值追求,反映人们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的基本评价与理想追求。与法的价值一样,体育精神同样具有主客观统一性,从体育活动中产生并不断指引体育活动和体育规则的发展。因此,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暗合和共通之处,两者在基本的理念内涵和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2 法的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契合

2.1 法的效率价值与体育竞争精神

现代社会的法律基本上都有或应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和宗旨:以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方式分配资源,并以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最终促进社会和社会经济以比较高效的模式向前发展。这些要求在法律中就表现为法的效率价值。而从运动个体和具体运动项目的精神风貌要求来看,体育精神最集中地体现为竞争精神。对动员来说,最大心愿就是通过比赛在运动会上打破记录并获得奖牌,在体育运动史上写下自己的辉煌。“更快、高、更强” 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体现了顽强拼博、锐意进取的竞争精神。

法律通过产权关系维护和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合法地创造和追求自己的利益,鼓励人们在社会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中进行商业竞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体育活动通过完整的竞技规则和现代化商业运作来鼓励运动员拼搏进取,既实现运动场上的奋斗目标,又实现合理的利益追求。在社会心理学中,满足既被人们当作需要的实现,又是新的需要的起点和契机。不管是法律促进的效率目标,还是体育活动弘扬的竞争精神,都是人们对自我存在和价值的一种追求和满足,二者必须为此目标而服务。追求效率和追求竞争二者的本质属性必然是一样的。

2.2 法的正义价值与体育公平意识

在法律思想史上,正义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范畴,它往往和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法律上的正义主要涉及形式的正义与实质的正义。形式正义保证社会主体对社会制度、社会自由的平等利用,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的时候往往与社会竞争的起点公平相联系。而实质正义则在考虑社会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社会主体得到与自己优点、贡献、需要、身份等相对的待遇。[5]

而公平竞争精神是体育竞赛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奥林匹克运动的“更高、更快、更强”之所以成为一种高境界的倡导,就在于它是体现了公平的竞争精神。现代体育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而要实现竞技体育的良性竞争与发展,实现竞技运动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一个基本前提是保证公平竞争。没有公平竞争,体育不仅失去魅力,而且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在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奥林匹克》规定运动员和裁判员都要宣誓遵守体育道德和公平竞赛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关键有两条:一是靠公平竞争。奥林匹克运动的体制和它的一切规范和准则都必须确保公平竞争。否则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精神就无从谈起。二是靠体育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与个人价值三者之间高度的一致,在神圣的五环旗下,体育的光荣、国家的荣誉和运动员实现自我价值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6]

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法律的正义价值与体育的公平精神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法律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满足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公平竞争的需要,体育通过体育规则实现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法律在起点的公平下承认社会主体竞争结果的差异性,体育活动中,完整的体育规则、公正的执法裁判也保障竞争结果的公正。只要起点和规则的公正,对于结果的不公正,社会的一般观念是加以认可,而这一点在体育竞技则是被完全赞同。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相等的东西给予相等的人,不相等的东西给予不相等的人。[7]

2.3 法律的平等价值与体育的平等参与精神

这里的平等强调的是社会主体在法律地位和社会活动参与上的平等,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这一价值目标的根本体现。人天生具有平等感的需求,“平等是人们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意识到别人和自己是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平等是法国用语,它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它表明人对人的同等对待的社会关系或人的关系。”[8]法律对平等的实现主要是努力保障社会主体起点平等和结果平等。现代法治的制度基础是民主,民主要摆脱特权,必然要求社会主体地位平等,要求社会主体平等参与社会各项活动,这是实现社会竞争和发展的前提。

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要实现其社会功能与价值目标,也必须能够吸引社会主体的平等参与,在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支持的基础上培养和形成精英运动主体。“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著名格言。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曾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奥林匹克运动在其活动中力求贯彻的原则之一是普遍性。它反对在体育活动中有任何的歧视,不管是民族、种族、宗教、政治派别或性别的。当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被称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最欢乐的聚会,参加的成员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公平平等地参与竞争。[9]

法律的平等价值与体育的平等参与精神都体现了人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法律运作中反对特权和徇私枉法,体育运动中反对种族歧视、兴奋剂等都是为了最广泛地实现起点与机会的平等。

2.4 法的秩序价值与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秩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说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与社会进程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10]“秩序”在法的价值目标体系中,具有工具性价值的属性,它为其他价值目标提供了现实的条件,没有秩序价值的存在,就没有法的其他价值。法所要实现的秩序包括国家政治统治秩序、社会经济运作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等。只有贯彻遵纪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在法律建立的稳定社会秩序中,个人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才能产生竞争与创新。

体育运动中同样要坚决贯彻遵纪守法精神与规则意识。体育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体育比赛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或令行禁止,这与规则的强制性是分不开的。体育规则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一种模拟和缩影,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是法律的秩序价值在体育活动中的彰显。奥运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最基本义务和职责就是遵守竞赛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公正,就没有比赛的存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竞技运动的规则性要求人们不仅要遵守比赛规则,而且要遵守社会公德,保持良好的道德规范。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也在无形中养成社会契约精神和文明的行为方式。教育专家认为,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规则意识的培养会使犯罪率大大下降。

2.5 法律规范下的自由与体育规则下的自由

古往今来,自由是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字眼,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崇高目标,追求自由是人类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1]从法律的眼光看,自由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个人只能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由,社会也只是在这个范围内才承认和保护个人的自由。那么,社会用什么东西来确认和保护个人的这种自由呢?在政治社会中,显然是法律。“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之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它并不在受这法律约束的人们的一般范围之外作出规定。” “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12]自由是法律的价值目标,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必然是法律规范之下的自由,没有超越法律的自由。

与之相应,竞技体育则是一种规则之下的自由竞争。如前所述,体育精神提倡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激励人们为之不懈努力。这种理想是一种体育规则之下的自由理想,它期望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而进行自由公平的竞争,每个运动员都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只要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自由竞争是体育赛场的精神动力,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它激励人们不断超越和创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除了以上论述的五点内容之外,体育精神中还蕴涵着协作意识、爱国主义情怀等,这些都与法律价值中的分工合作理念、国家至上等价值追求不谋而合。囿于篇幅,不再赘述。

3 法律对体育精神的推进与实现

体育精神是从社会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不能脱离培养它的各种社会文化而孤立存在,否则体育精神将丧失现实性和真实性。社会文化是体育精神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纯粹意义上的体育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存在,它必须通过体育法规、体育规则、体育习惯和惯例等对体育生活和体育现象的规范和导向过程中体现出来。[13]因此,从法律价值的视角看待体育精神,并不是将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简单对应,还要把体育精神作为调整现代体育生活和体育现象的一种规范来认识,研究如何在法律的视角下,通过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律价值目标的追求来推进体育精神的发展与实现。具体说,法律对体育精神的推进与实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法律意识的培养与体育精神的提升

根据一般的理解,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认识、知识与思想的总称。[14]法律意识在构成上是一个整体,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主要包括对法律的认识水平、守法意识、权利意识等。法律意识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文明和法治程度的标准之一。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增强社会主体的守法意识、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体育运动中,运动主体的规则意识、观众的文明道德水准都将随社会总体的守法意识提升而提升,权利意识和权利追求能力也将随法律意识水平的加强而加强。从我国现在来看,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办,培养和提升全民奥运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普通公民和运动员的遵纪守法与规则意识。

3.2 立法对体育精神的推进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制定规则,因此要提高公民以及专业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我国十多年前就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法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彰显和强化体育精神,尤其是体育法第四章关于竞技体育的规定,更是体育精神的具体落实,强调体育要公平竞争、服从管理、遵守体育道德等。该法最后一章还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成为维护体育精神的底线。此外,国务院及下属的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文化部等单位都制定了相关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来保障体育运动的合法有序进行,这些规定里面同样贯彻了基本的体育精神。从法的作用看,法律的制定可以实现指引、评价、教育等法律作用,相关体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助于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全民体育精神水平。

当然,我国目前仍特别需要加强体育方面的立法。现有的《体育法》已经不能适用社会现实需要。首先是体育基本法过于粗疏,内容单薄,带有很强的政策纲领性。从体育法实施的实践来看,该法主要是起到纲领性引导作用,缺乏法律的具体规范作用,不利用执法和司法实践。其次,现有相关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定存在混乱和冲突,不利于法律的执行,当然也就不利于推进体育精神。再次,从法律的效力等级看,现有的部门规章等级太低,明显不利于司法活动。

3.3 执法活动对体育精神的维护

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执行法律是直接、广泛、主动地行使国家权力的表现。体育活动中的执法是国家体育行政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执法对体育精神的维护主要体现在:(1)加强治安,维持体育秩序。这既是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是体育运动得以自由公平进行的保障。治安执法活动既可以促进观众的文明守法意识,也促进运动员的规则意识,避免运动员之间的冲突,也避免与观众的冲突。(2)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促进公平竞争。现代竞争法的调整领域已经多余化,超越了商业流通领域,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15]相关执法部门通过药检活动、行政处罚等行为,努力消除兴奋剂、假球、黑哨、商业贿赂等不公平不道德的体育现象,保障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公正进行。

3.4 司法活动对体育精神的保障

司法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从法律的实现来看,司法是法律实现的最后保障,也是维护法律精神的最后屏障。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16]体育精神在通过体育执法活动仍然得不到维护的情况下,必须诉诸最后的司法来加以解决。司法对体育精神的保障主要表现:(1)解决纠纷。在对体育活动和体育商业运作中的各种违约与侵权行为进行审判,维护和弥补相关主体的权益,主要途径包括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2)惩罚犯罪。对与严重体育违法行为进行审判,追求相关责任主体的刑事责任,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解决行政执法机关与相对人的体育管理纠纷,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从司法实践统计来看,我国的体育纠纷以及体育腐败现象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的比例仍比较低,这与我国的体育文化氛围和国家体育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更进一步将体育纠纷纳入司法领域。

综上,法律价值与体育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共通的,因此法律对体育精神的实现也必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奥运会的即将在我国举办,国家不妨以此为契机,完善体育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的作用,通过法律反对体育腐败,为奥运会的举办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用法律建设推动奥运精神必将是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项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著. 法哲学范畴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92.

[2] 张中秋,杨春福,陈金钊编著. 法理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8-241.

[3] 张新. 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5).

[4] 参见:张新. 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5);徐丽丽. 谈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九种意识[J]. 宿周学院学报,2005, (2); 何振梁. 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本质[J]. 体育文史,1996, (5).

[5] 张文显著.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6,536.

[6] 孟建伟. 科学与奥林匹克精神. 载哲学研究, 1994, (11).

[7] 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3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2),48.

[9] 何振梁. 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本质. 体育文史,1996, (5).

10[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 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J].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1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206.

12[英]洛克著:政府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35.

13姚亚中,周宁. 现代体育精神的构建[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 (6).

篇2

1.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教育价值

1.1.1建立哲学的世界观,引导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多处于零散、自发状态,需要提炼和升华,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最后上升为哲学。运动员必须具备哲学的思维,以哲学的世界观为基础,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发展等重大关系,才能在艰难的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定位在崇高的理性追求之上。

理想和信念基于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理想和信念等作为世界观的体现和具体化内容,对运动员的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起着一定作用。

运动员要想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就要把建立理想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开端和基础,通过立志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内在的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增强自身行动的方向性、目的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1.1.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绝大多数人都以一种普遍性价值统率自己的爱好和行为,并使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从属于这些普遍价值。价值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是人们思想行为的“软约束”和诱导信号。它既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又潜移默化地诱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运动员的价值取向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大环境。

1.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竞技价值

竞技体育运动寄托了人类追求自身极限能力甚至超越极限能力的美好梦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运动员创造了竞技体育精神,同时这种精神又激励运动员去追求更高的梦想。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的竞技价值主要为:

1.2.1运动员的竞技激情。

运动员比的是技术,但竞技赛场更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竞技体育也就没有魅力可言。激情就是将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并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在竞技场上,拥有激情的运动员会自始自终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会用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勇气去战斗,从而拥有更多如愿以偿的机会。激情使运动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激情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成就事业的精神武器。

1.2.2运动员的竞技勇气。

勇气是运动员在竞技中表现出的一种气质。运动员在竞技中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自然会丧失很多机会。凡是优秀的运动员,必定是果断刚毅,关键时刻不犹豫,将勇气贯穿于整个比赛之中。在高水平比赛中,彼此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基本很小,实力并不是绝对的,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比的就是勇气和对胜利的信心。在竞技场上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无畏的勇气,能够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创造理论上人类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1.2.3运动员的竞技斗志。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人们常常被运动员旺盛的斗志所折服。竞技赛场上,两队相逢,总有落后失败的一方,但失败并不是丧失斗志,如果斗志不灭,转败为胜并不为奇。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虽先输两局,但她们并没有因为失败而丧失斗志,而是一局局拼,一分分拿,最后反败为胜,获取了胜利。旺盛的斗志会使人在坎坷困境中勇往直前,并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但如果丧失斗志,失望颓丧,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往往是人的整个精神系统。运动员对待失败的态度比失败本身更重要。“胜败乃兵家常事”,竞技体育更是如此。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的运动生涯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你被失败打倒,还是失败被你打倒。斗志是运动员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精神支撑,它能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帮助运动员顽强地走出困境。

1.2.4运动员的竞技毅力。

“毅力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矢志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和决心”。竞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运动员职业的残酷,在竞技赛场运动员会遇到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坚韧的毅力就无法坚持比赛。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面对困难时不仅有追求目标的毅力,更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爱因斯坦说出了成功的真谛:“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

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激励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

运动员不断地战胜对手和超越自我,体现着人类的崇高追求。竞技体育运动从思想体系到活动体系都激励着人类努力奋斗,永无止境地追求。无论是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还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是、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都号召人们努力拼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竞技体育直接挑战的是人类的生理极限,而其精神激励着人们向更多的极限挑战。

2.2推动国家间的交流

竞技体育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并已成为跨越各种文化、民族、国家的人类重要活动之一。体育交流被人们视作政治、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纽带,如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使东西方两个巨人的手终于握在一起,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曙光。竞技体育在促进国际交往和传播民间友谊方面,发挥了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2.3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竞技体育己成为最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形式,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运动员彼此间技术和智慧的较量,但它实质上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奥运会上一次又一次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使得现场观看和收看电视的国人心潮起伏,甚至热泪盈眶。海外华人的心更加紧紧地贴在一起,为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2.4引导人类社会的公平竞争

竞争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公平与平等是人类对竞争的共同要求。竞技体育为人类公平竞争的有序行为起到了示范的效用。竞技体育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退缩、个人与祖国、家庭与事业乃至生与死之间进行选择。这种将体质、意志和道德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催化剂。

结语

竞技体育精神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有的竞争性、超越性、公平性和功利性。良好的竞技体育精神是高水平运动员不可缺少的文化品格和灵魂,它不仅能引导运动员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且是在激烈竞争的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竞技激情、竞技斗志和竞争勇气的展现。在充满竞争创新和发展意识的年代,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整个社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5.

[2]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3]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初探[J].体育科学,1992,(6).

[4]刘翔著.我是刘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4.

[5]申相星.论体育文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5.

[7]中国体育报.不能忘记的大松博.2004.6.7.

篇3

电影,作为一种声画艺术的综合体,以独特的影像语言向世人阐述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学理念。在当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走进了大众百姓的家中,而体育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仅在于其创作手段的特殊性,更在于其绝对有着其他电影形式不可比拟的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体育作为人类互相沟通的第五种沟通方式,超出了语言和种族的阻碍,将世界人民以运动的形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对于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价值和地位。由此可见,体育电影不单单可以提供给观众刺激、生动的体育故事,其中所诠释的体育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众。

纵观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大多数体育电影中心主题多在于激励、鼓舞大众积极面对生活所带来的挫折和困境,题材也都是积极向上的。追根溯源,体育的诞生与成长几乎与人类的发展同步,体育文化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wWw.lw881.com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电影将体育史当做强国教材,通过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运动员不同的遭遇和命运,反映民族落后势必体育落后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而体育电影除了一般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教育等特性之外,还是我们认识自身、改善自身的强大动力。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当中,其实体育电影很早就有了,纪录片最早可以推到一九一几年,那个时候商务印书馆都在。这个时候比如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是到日本去拍的,其实其他的还有很多。在早期电影当中体育只是作为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符号出现,这种文化符号或者是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体育作为一个题材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所以那个时候体育实际上是一个很时尚的东西。体育电影是通过体育竞技比赛形式进而反映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竞技形式不只是为了奖牌而进行体力和体能的较量,它具有教育性质。体育题材电影传播往往融情节与体育为一体,在影院的特殊环境下受众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将体育比赛融于电影故事情节的传播方式。这样的形式就使得观众通过体育题材电影解读正确的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体育电影在展现了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的是刻画运动员勇于克服种种艰辛困苦、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从而达到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教育意义。体育电影对于青少年体育观念的培养和正确健康的价值体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二、体育电影的影像寓意

体育电影是将体育的内在精神与电影的影像艺术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形式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奋发向上的魅力融于电影当中,既将体育文化与精神高效地传播又使电影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当代体育运动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埋头苦练,而是通过技巧性的培养与刻苦的训练相结合,从而产生高效的体育表现。体育电影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现本国的体育文化,更是展现国民精神的最好形式,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情怀,是人类社会、思想价值观、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的真实写照。

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真实的体育故事,这样的题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观众的内心世界,这类以真实生活改编而来的精彩故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对观众的教育与影响更加具有信服力。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飞速壮大,我国当代体育电影已然不只是具有单纯意义上的娱乐和消遣的作用,当代体育电影导演正在试图通过体育电影这类题材向世人展现更具艺术价值的影像作品。

在体育电影中往往以体育竞技的激烈和残酷性与体育人物的自强不息、奋勇拼搏以及高超的智慧相结合下的影像,生动地展现该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的影像寓意。体育电影以电影人物在训练中顽强拼搏、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为电影的主要内在核心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民族精神。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用体育比赛的胜利改变我国在世界人民心中“东亚病夫”的恶劣形象,而往往支撑影片中的主人公勇往直前的就是强烈民族尊严与情感。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在此期间曾遭受过巨大磨难的国家,而在民族自立的过程中,我国一直为赢得世界的尊重而做着不断努力。我们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自立与自强首先要建立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国民上,由于历史和体质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民被日本侵略者冠以“东亚病夫”的恶名,而体育竞技被喻为国家间较量,所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体育素质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体育水平的高低和国家、民族的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世界人民对中国是体育弱国的意识成为我国许多体育电影表达的民族精神内涵,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哪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体育电影都有着同样的希冀与愿望。由此一来,振兴体育就成为振兴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之一。

体育导演也多为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忧患感、使命感的艺术家,他们导演的体育题材的影片中,这种情感有着强烈的体现。体育类影片在描写运动员成长的同时,穿插着各式各样的遭遇与历练,从而深刻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社会之间关系。体育电影中的每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尊严的生命实践的过程中,树立了奥运会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宗旨,即与现代人文精神的结合,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正是以其融于自身个体血脉里的民族自觉,实现了一次顽强拼搏、永不言弃、重在参与、虽败犹荣的精神辉煌之旅。在体育电影中演员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力”与“美”,是电影潜在蕴含的个人理想、宗教精神和民族意识,正是这样纯净的、力争上游的精神一次次地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在体育电影中,身体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运动主题,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展现身体力与美的结合之后作为一种感性意象的审美存在,它所展示的侧重点是通过观众感受相对静态的形式感,不同体育活动的身体物理张力的技艺倾向形成各具个性的视觉样式和景观结构。体育电影在展现运动员身体的技术动作的同时,还特别地大胆选择和丰富切换能造成超现实的穿越式感官享受,在比赛场景中以影像的独特艺术手法使得他们的身体能轻而易举地爆发出具备联想意义的高超技术动作,电影镜头的组接效果也可以清晰地表现他们灵活的自然肢体及其行动,在赛场富有煽动性质的音乐与音响交织的情景中唤起对英雄气质的崇敬和感叹,体育电影激动人心的生命魅力在酝酿良久的身体世界里激情而和谐地生成。

三、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前景

随着当代电影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体育电影的美好发展前景,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怎样做到外部条件与内在意蕴有机高效地组接在一起就是当代体育类电影应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突破传统理念模式的束缚,发掘出一个适合当代体育电影应当享有的框架结构,以新兴的理念、杰出的技术手段把我国体育电影塑造成一个富有当代特性的艺术作品。

当代优秀的体育电影融入一个关于人性思考的主题,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之下,作品通过体育人物的一系列故事体现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不仅仅要注重研究社会主流心理,满足这种心理,表达这种愿望。而现在的体育电影创作者仅仅把体育电影简单地理解为“励志”。“励志”纵然是体育电影的重要的主题,但绝对不是惟一的主题,好的体育电影必然要跳出励志主题向更深层面开拓。体育电影的主人公也应该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梦想和超越。

体育电影是反映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必须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较多紧张、精彩的体育比赛场面。对于体育来说,竞技结果不是终极追求;对于体育电影来说,竞技本身也不是终极表现对象。“体育电影表面是力与美,内核是梦想,而情感或者说情趣是贯穿其中的。好的影片,就应该多给人以价值启示和精神鼓舞。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意识只会令这个民族停步不前,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在。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所在。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炼,是一种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尤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体,电影创新更是需要一种全方位立体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各项文化事业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当中,我国体育电影迫切需要一个创新改革的突破点,在汲取传统体育电影的优点之后,结合适应当代社会的新鲜元素,为体育电影注入新鲜的活力。

四、结 语

体育电影是一种综合视听艺术体系,其核心是体育精神和艺术创造性的完美结合,其目的是满足人对精神世界的审美需要,提升人对现实的粗糙认知,实现精神世界的体验需求。透过电影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社会人心的起伏变化、生活时尚的流转变迁,所以解构电影发展的脉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探寻艺术的社会变化折射。中国体育电影经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与其他艺术形态一样也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这期间,中国体育电影顽强地挺立在世界影坛上,并且用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世界电影添加了奇光异彩。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体育类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从体育发展的角度抑或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它都从侧面立体化的角度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它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探讨意义。

但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当今世界体坛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就,但是我国的体育电影应有一个真正的飞跃与创新才能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脚步相适应。不得不说的是同中国日渐成熟的体育事业相比,我国的体育电影确实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所以振兴我国体育电影事业迫在眉睫,一个世界级的体育强国需要有震动世界影坛的体育电影来诠释我国优秀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篇4

电影,作为一种声画艺术的综合体,以独特的影像语言向世人阐述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学理念。在当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走进了大众百姓的家中,而体育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仅在于其创作手段的特殊性,更在于其绝对有着其他电影形式不可比拟的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体育作为人类互相沟通的第五种沟通方式,超出了语言和种族的阻碍,将世界人民以运动的形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对于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价值和地位。由此可见,体育电影不单单可以提供给观众刺激、生动的体育故事,其中所诠释的体育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众。

纵观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大多数体育电影中心主题多在于激励、鼓舞大众积极面对生活所带来的挫折和困境,题材也都是积极向上的。追根溯源,体育的诞生与成长几乎与人类的发展同步,体育文化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电影将体育史当做强国教材,通过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运动员不同的遭遇和命运,反映民族落后势必体育落后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而体育电影除了一般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教育等特性之外,还是我们认识自身、改善自身的强大动力。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当中,其实体育电影很早就有了,纪录片最早可以推到一九一几年,那个时候商务印书馆都在。这个时候比如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是到日本去拍的,其实其他的还有很多。在早期电影当中体育只是作为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符号出现,这种文化符号或者是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体育作为一个题材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所以那个时候体育实际上是一个很时尚的东西。体育电影是通过体育竞技比赛形式进而反映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竞技形式不只是为了奖牌而进行体力和体能的较量,它具有教育性质。体育题材电影传播往往融情节与体育为一体,在影院的特殊环境下受众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将体育比赛融于电影故事情节的传播方式。这样的形式就使得观众通过体育题材电影解读正确的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体育电影在展现了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的是刻画运动员勇于克服种种艰辛困苦、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从而达到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教育意义。体育电影对于青少年体育观念的培养和正确健康的价值体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二、体育电影的影像寓意

体育电影是将体育的内在精神与电影的影像艺术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形式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奋发向上的魅力融于电影当中,既将体育文化与精神高效地传播又使电影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当代体育运动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埋头苦练,而是通过技巧性的培养与刻苦的训练相结合,从而产生高效的体育表现。体育电影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现本国的体育文化,更是展现国民精神的最好形式,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情怀,是人类社会、思想价值观、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的真实写照。

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真实的体育故事,这样的题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观众的内心世界,这类以真实生活改编而来的精彩故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对观众的教育与影响更加具有信服力。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飞速壮大,我国当代体育电影已然不只是具有单纯意义上的娱乐和消遣的作用,当代体育电影导演正在试图通过体育电影这类题材向世人展现更具艺术价值的影像作品。

在体育电影中往往以体育竞技的激烈和残酷性与体育人物的自强不息、奋勇拼搏以及高超的智慧相结合下的影像,生动地展现该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的影像寓意。体育电影以电影人物在训练中顽强拼搏、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为电影的主要内在核心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民族精神。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用体育比赛的胜利改变我国在世界人民心中“东亚病夫”的恶劣形象,而往往支撑影片中的主人公勇往直前的就是强烈民族尊严与情感。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在此期间曾遭受过巨大磨难的国家,而在民族自立的过程中,我国一直为赢得世界的尊重而做着不断努力。我们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自立与自强首先要建立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国民上,由于历史和体质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民被日本侵略者冠以“东亚病夫”的恶名,而体育竞技被喻为国家间较量,所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体育素质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体育水平的高低和国家、民族的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世界人民对中国是体育弱国的意识成为我国许多体育电影表达的民族精神内涵,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哪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体育电影都有着同样的希冀与愿望。由此一来,振兴体育就成为振兴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之一。

体育导演也多为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忧患感、使命感的艺术家,他们导演的体育题材的影片中,这种情感有着强烈的体现。体育类影片在描写运动员成长的同时,穿插着各式各样的遭遇与历练,从而深刻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社会之间关系。体育电影中的每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尊严的生命实践的过程中,树立了奥运会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宗旨,即与现代人文精神的结合,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正是以其融于自身个体血脉里的民族自觉,实现了一次顽强拼搏、永不言弃、重在参与、虽败犹荣的精神辉煌之旅。在体育电影中演员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力”与“美”,是电影潜在蕴含的个人理想、宗教精神和民族意识,正是这样纯净的、力争上游的精神一次次地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在体育电影中,身体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运动主题,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展现身体力与美的结合之后作为一种感性意象的审美存在,它所展示的侧重点是通过观众感受相对静态的形式感,不同体育活动的身体物理张力的技艺倾向形成各具个性的视觉样式和景观结构。体育电影在展现运动员身体的技术动作的同时,还特别地大胆选择和丰富切换能造成超现实的穿 越式感官享受,在比赛场景中以影像的独特艺术手法使得他们的身体能轻而易举地爆发出具备联想意义的高超技术动作,电影镜头的组接效果也可以清晰地表现他们灵活的自然肢体及其行动,在赛场富有煽动性质的音乐与音响交织的情景中唤起对英雄气质的崇敬和感叹,体育电影激动人心的生命魅力在酝酿良久的身体世界里激情而和谐地生成。

三、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前景

随着当代电影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体育电影的美好发展前景,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怎样做到外部条件与内在意蕴有机高效地组接在一起就是当代体育类电影应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突破传统理念模式的束缚,发掘出一个适合当代体育电影应当享有的框架结构,以新兴的理念、杰出的技术手段把我国体育电影塑造成一个富有当代特性的艺术作品。

当代优秀的体育电影融入一个关于人性思考的主题,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之下,作品通过体育人物的一系列故事体现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不仅仅要注重研究社会主流心理,满足这种心理,表达这种愿望。而现在的体育电影创作者仅仅把体育电影简单地理解为“励志”。“励志”纵然是体育电影的重要的主题,但绝对不是惟一的主题,好的体育电影必然要跳出励志主题向更深层面开拓。体育电影的主人公也应该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梦想和超越。

体育电影是反映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必须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较多紧张、精彩的体育比赛场面。对于体育来说,竞技结果不是终极追求;对于体育电影来说,竞技本身也不是终极表现对象。“体育电影表面是力与美,内核是梦想,而情感或者说情趣是贯穿其中的。好的影片,就应该多给人以价值启示和精神鼓舞。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意识只会令这个民族停步不前,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在。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所在。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炼,是一种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尤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体,电影创新更是需要一种全方位立体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各项文化事业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当中,我国体育电影迫切需要一个创新改革的突破点,在汲取传统体育电影的优点之后,结合适应当代社会的新鲜元素,为体育电影注入新鲜的活力。

四、结 语

体育电影是一种综合视听艺术体系,其核心是体育精神和艺术创造性的完美结合,其目的是满足人对精神世界的审美需要,提升人对现实的粗糙认知,实现精神世界的体验需求。透过电影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社会人心的起伏变化、生活时尚的流转变迁,所以解构电影发展的脉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探寻艺术的社会变化折射。中国体育电影经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与其他艺术形态一样也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这期间,中国体育电影顽强地挺立在世界影坛上,并且用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世界电影添加了奇光异彩。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体育类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从体育发展的角度抑或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它都从侧面立体化的角度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它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探讨意义。

但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当今世界体坛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就,但是我国的体育电影应有一个真正的飞跃与创新才能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脚步相适应。不得不说的是同中国日渐成熟的体育事业相比,我国的体育电影确实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所以振兴我国体育电影事业迫在眉睫,一个世界级的体育强国需要有震动世界影坛的体育电影来诠释我国优秀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篇5

纵观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大多数体育电影中心主题多在于激励、鼓舞大众积极面对生活所带来的挫折和困境,题材也都是积极向上的。追根溯源,体育的诞生与成长几乎与人类的发展同步,体育文化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电影将体育史当做强国教材,通过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运动员不同的遭遇和命运,反映民族落后势必体育落后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而体育电影除了一般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教育等特性之外,还是我们认识自身、改善自身的强大动力。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当中,其实体育电影很早就有了,纪录片最早可以推到一九一几年,那个时候商务印书馆都在。这个时候比如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是到日本去拍的,其实其他的还有很多。在早期电影当中体育只是作为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符号出现,这种文化符号或者是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体育作为一个题材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所以那个时候体育实际上是一个很时尚的东西。体育电影是通过体育竞技比赛形式进而反映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竞技形式不只是为了奖牌而进行体力和体能的较量,它具有教育性质。体育题材电影传播往往融情节与体育为一体,在影院的特殊环境下受众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将体育比赛融于电影故事情节的传播方式。这样的形式就使得观众通过体育题材电影解读正确的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体育电影在展现了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的是刻画运动员勇于克服种种艰辛困苦、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从而达到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教育意义。体育电影对于青少年体育观念的培养和正确健康的价值体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二、体育电影的影像寓意

体育电影是将体育的内在精神与电影的影像艺术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形式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奋发向上的魅力融于电影当中,既将体育文化与精神高效地传播又使电影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当代体育运动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埋头苦练,而是通过技巧性的培养与刻苦的训练相结合,从而产生高效的体育表现。体育电影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现本国的体育文化,更是展现国民精神的最好形式,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情怀,是人类社会、思想价值观、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的真实写照。

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真实的体育故事,这样的题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观众的内心世界,这类以真实生活改编而来的精彩故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对观众的教育与影响更加具有信服力。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飞速壮大,我国当代体育电影已然不只是具有单纯意义上的娱乐和消遣的作用,当代体育电影导演正在试图通过体育电影这类题材向世人展现更具艺术价值的影像作品。

在体育电影中往往以体育竞技的激烈和残酷性与体育人物的自强不息、奋勇拼搏以及高超的智慧相结合下的影像,生动地展现该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的影像寓意。体育电影以电影人物在训练中顽强拼搏、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为电影的主要内在核心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民族精神。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用体育比赛的胜利改变我国在世界人民心中“东亚病夫”的恶劣形象,而往往支撑影片中的主人公勇往直前的就是强烈民族尊严与情感。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在此期间曾遭受过巨大磨难的国家,而在民族自立的过程中,我国一直为赢得世界的尊重而做着不断努力。我们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自立与自强首先要建立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国民上,由于历史和体质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民被日本侵略者冠以“东亚病夫”的恶名,而体育竞技被喻为国家间较量,所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体育素质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体育水平的高低和国家、民族的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世界人民对中国是体育弱国的意识成为我国许多体育电影表达的民族精神内涵,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哪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体育电影都有着同样的希冀与愿望。由此一来,振兴体育就成为振兴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之一。

体育导演也多为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忧患感、使命感的艺术家,他们导演的体育题材的影片中,这种情感有着强烈的体现。体育类影片在描写运动员成长的同时,穿插着各式各样的遭遇与历练,从而深刻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社会之间关系。体育电影中的每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尊严的生命实践的过程中,树立了奥运会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宗旨,即与现代人文精神的结合,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正是以其融于自身个体血脉里的民族自觉,实现了一次顽强拼搏、永不言弃、重在参与、虽败犹荣的精神辉煌之旅。在体育电影中演员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力”与“美”,是电影潜在蕴含的个人理想、宗教精神和民族意识,正是这样纯净的、力争上游的精神一次次地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在体育电影中,身体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运动主题,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展现身体力与美的结合之后作为一种感性意象的审美存在,它所展示的侧重点是通过观众感受相对静态的形式感,不同体育活动的身体物理张力的技艺倾向形成各具个性的视觉样式和景观结构。体育电影在展现运动员身体的技术动作的同时,还特别地大胆选择和丰富切换能造成超现实的穿越式感官享受,在比赛场景中以影像的独特艺术手法使得他们的身体能轻而易举地爆发出具备联想意义的高超技术动作,电影镜头的组接效果也可以清晰地表现他们灵活的自然肢体及其行动,在赛场富有煽动性质的音乐与音响交织的情景中唤起对英雄气质的崇敬和感叹,体育电影激动人心的生命魅力在酝酿良久的身体世界里激情而和谐地生成。

三、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前景

随着当代电影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体育电影的美好发展前景,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怎样做到外部条件与内在意蕴有机高效地组接在一起就是当代体育类电影应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突破传统理念模式的束缚,发掘出一

个适合当代体育电影应当享有的框架结构,以新兴的理念、杰出的技术手段把我国体育电影塑造成一个富有当代特性的艺术作品。

当代优秀的体育电影融入一个关于人性思考的主题,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之下,作品通过体育人物的一系列故事体现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不仅仅要注重研究社会主流心理,满足这种心理,表达这种愿望。而现在的体育电影创作者仅仅把体育电影简单地理解为“励志”。“励志”纵然是体育电影的重要的主题,但绝对不是惟一的主题,好的体育电影必然要跳出励志主题向更深层面开拓。体育电影的主人公也应该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梦想和超越。

体育电影是反映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必须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较多紧张、精彩的体育比赛场面。对于体育来说,竞技结果不是终极追求;对于体育电影来说,竞技本身也不是终极表现对象。“体育电影表面是力与美,内核是梦想,而情感或者说情趣是贯穿其中的。好的影片,就应该多给人以价值启示和精神鼓舞。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意识只会令这个民族停步不前,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在。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所在。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炼,是一种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尤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体,电影创新更是需要一种全方位立体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各项文化事业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当中,我国体育电影迫切需要一个创新改革的突破点,在汲取传统体育电影的优点之后,结合适应当代社会的新鲜元素,为体育电影注入新鲜的活力。

四、结 语

体育电影是一种综合视听艺术体系,其核心是体育精神和艺术创造性的完美结合,其目的是满足人对精神世界的审美需要,提升人对现实的粗糙认知,实现精神世界的体验需求。透过电影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社会人心的起伏变化、生活时尚的流转变迁,所以解构电影发展的脉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探寻艺术的社会变化折射。中国体育电影经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与其他艺术形态一样也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这期间,中国体育电影顽强地挺立在世界影坛上,并且用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世界电影添加了奇光异彩。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体育类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从体育发展的角度抑或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它都从侧面立体化的角度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它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探讨意义。

但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当今世界体坛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就,但是我国的体育电影应有一个真正的飞跃与创新才能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脚步相适应。不得不说的是同中国日渐成熟的体育事业相比,我国的体育电影确实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所以振兴我国体育电影事业迫在眉睫,一个世界级的体育强国需要有震动世界影坛的体育电影来诠释我国优秀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篇6

3.提升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逻辑是为了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充分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同时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体育教育事业也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全面满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际关系疏离、道德素质下降和信仰危机等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而想要这些问题得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其关键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新颖丰富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还要将体育的人文精神,以及合作思想等内容融入到体育教育与运动锻炼的各个环节,并科学整合体育理念、精神,以及体育道德与规范,充分重视起对学生道德、人性和审美等方面的人文精神教育。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途经

1.转变大学体育教育理念。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一直受到工具理性的束缚,而这种工具性与形式合理性也掩盖了大学体育的本真意义。因此,必须构建新颖、科学的大学体育理想,并将崇尚自由,以及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作为新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时转变以技术和竞技为主的教育理念,摆脱锦标性的功力思想,并巧妙整合体育教育理念和人的自由与尊严。各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也不能局限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还要充分重视起综合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大学体育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逐步提升。

2.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还处于教师讲解、示范体育动作,学生模仿、练习的层次上。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却无法使大学体育的独特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制约了学生主管能动性的发挥,只是一直在被动的学习和接收知识。而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往往注重的也只是学生运动技巧和要领的掌握程度,却常常忽略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也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无法在体育教学中得到科学有效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模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拔河比赛,并指导学生来示范动作,也可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全面提高。

3.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懂得利用自身优势来弥补不足之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还要针对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及运动锻炼方式,进而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潜能得到全面发掘,也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另外,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与观念。同时,对于学生市场出现的一些厌学、抵触等情绪,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适当的处理和引导方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4.开展新颖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途径。体育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与竞争意识,也使学生在体育竞赛者获得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树立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运动特点,开展更加适合大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进而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同时还要适当降低学生参与竞赛的门槛,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科学的锻炼。还要多开展一些女子运动会,并适当增加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体育项目。比如,踢毽子、跳绳等项目。不断提升女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潜力,进而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另外,还要适当的将体育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更新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各高校还应该大力开展全民体育,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比如,可以设立体育俱乐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并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男生可以参加一些篮球、足球项目的俱乐部;而女生则可以选择一些瑜伽、体育舞蹈等项目的俱乐部,让每位师生都能够获得自由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鼓励更多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锻炼,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7

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扎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深受儒家思想、中华儿女爱国情感、保家为国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人对“天下”的自觉关心和勇于担当。中华体育精神表现出“国家兴亡,体育有责”的爱国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另外,传统文化中诸多优秀的文化因子,包括“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保家为国的思想,在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被很好的继承了下来,表现为不怕挫败,不畏牺牲的拼博精神;自尊自强,超越自我的乐观主义精神;科学求实,注重战略的实用主义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治理国家,沿袭社会发展,继承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百折不挠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从文化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精神作为支撑。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体现民族特性。那么,中华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忠报国”的思想必然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文化基础。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形成无不得益于中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精华意蕴。

2.共同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体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正确认识体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但能保证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少走弯路,而且能保证中华体育精神在价值目标选择和实践中不受纷繁复杂思想意识的干扰。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其基本内容首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它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与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相一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重要论述。当前体育的发展已与人们的生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体育通过身体活动和各种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着促进人的体质、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社会、公民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社会发展中的诸多事物具有指导作用。中华体育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价值演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把握、价值凝练、理论创新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3.共同形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体育精神满足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体育健儿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特别是乒乓球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僵持的局面,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国跳水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胆识和气魄,中国女排捍卫荣誉的拼搏精神以及中国奥运军团洛杉矶“零的突破”都继承和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中国代表团又一次取得辉煌的战绩。原国家体育总局明确提出中华体育精神,提倡祖国至上的爱国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当时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现阶段,我们国家正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世界思想文化错综复杂,各种价值观相互较量,国家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有学者提出:“随着社会主义社会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随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从三个层次正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是对西方思潮渗透的有力回击,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多样化的正面引导,是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

二、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趋同性

1.国家价值目标的趋同性。

首先,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目标上的趋同性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上。中华体育精神在国家价值目标上的核心思想实质是一种“为国争光,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以维护和提升国家尊严和荣誉为目标,传达出中国体育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天下兴亡,体育有责”的忧患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的一种具体指向,爱国就是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一个国富民强、人民当家作主、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其次,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目标上的趋同性表现在民族凝聚力上。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兴衰变化和自然变迁,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最主要的原因是每次民族危难的时候,中国人民都能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团结在一起,这种力量就是凝聚力。和平时期,这种力量需要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结。中国体育健儿在竞技场上顽强拼搏、取得优异成绩,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是民族力量凝聚的张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思潮相互激荡中树立中华民族的精神标杆,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团结一切力量、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意志体现。两者的价值目标都是激励中国人民在各条战线上爱岗敬业,为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努力奋斗。

2.社会价值取向的趋同性。

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价值取向趋同表现为共同致力于建设自由、公平、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规定了现阶段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强调了社会成员的价值目标,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价值取向实现的根本保障。中华体育精神的社会价值取向“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公平竞争”就是对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从事体育运动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正如《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篇8

A study of the value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pirit construction

HUANG Zi-xiang

(Department of Publicity and United Fro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 Sports culture and college spirit are closely related; studying sports culture’s in-depth influence and its roles in college spirit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uch elements as freedom, excellence, unity and innovation pursued in sports culture are connotations which should be contained by college spirit, while value contradictions of sports culture form reflections in college spirit. In the long ru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should be completely blended into the connotations and presentation process of college spirit, there should be new ori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ions such as elite cul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implementation and steady extens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ions such as lifetime sports should be promoted.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culture;college spirit

体育文化是一种为大家所熟悉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学生不仅是体育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创造者,因此大学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存在诸多交集。少年强则中国强,具备阳光健康的体育文化,才能张扬奋发图强的大学精神,进而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这种内在联系看,探讨体育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及其在大学精神建构中的作用,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联系紧密,在任何时候体育文化都为大学精神提供源泉和支撑。

1 体育文化在大学精神中的应有之义

体育文化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1]。

1)以强健之体魄求自由之精神。

无论是在比赛中超越自我,享受胜利的喜悦,还是在持续锻炼中实现体质上的增强,都是人们突破界限对自由的获取。在对“体育文化”的诸多界定中,“自由”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体育与游戏的紧密联系,如许多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就是游戏的延伸,游戏是自由的象征,虽然存在规则,但不依赖规则,可以独立存在[2]。基于战争、生存和劳作需要的训练不是体育的本质,仅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附属功能,只有基于身心发展的自由要求,体育才不会异化或被外化。马克思[3]在谈及异化问题时说:“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如果缺乏自由,那么体育之于人,将同样面临劳动产品之于工人的敌对和反制关系。

2)以艰苦之奋斗求卓越之目标。

体育活动与竞技比赛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模式,但竞技比赛在客观上对体育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体制优势,中国在许多项目上取得领先地位,尽管对资源内耗的巨大代价质疑声众,但通过艰苦奋斗实现卓越目标的拼搏精神客观上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这些运动员更是大学生的励志榜样,与大学精神相互契合、相生相长。纵观历届夏季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和排名不断攀升,并在2008年达到51金排名第1的顶峰。这些成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而易见。根据权威的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研究机构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的数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掀起连续十多天收视热潮,到其闭幕式时,收视观众规模达到6.58亿,占到当时全国电视总人口的53.7%,收看时间超过1小时的观众比例高达33.9%。

3)以兼容之度量求团结之合力。

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维度,就是不同体育文化之间发生联系的过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相同,早期高度分离、零散的体育文化逐渐汇聚成几个较大的体育文化区域。在20世纪中,现代体育突破欧洲和北美地域真正发展成为世界体育,最充分、最全面、最深刻地展现了它的内在统一性:从体育的形式、体育的组织方式到对体育价值与功能的理解,从穷乡僻壤的学校体育课堂到各种大型运动竞赛,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性”[4]。这种海纳百川的兼容度量与大学精神中的和谐元素相契合。例如,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高校的民族工作就有重要意义。普通高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收非生源定向培养和内地班、新疆高中班学生,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同时也是高校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于大学体育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团结。通过体育交流,既能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又能增进民族感情,消除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带来的隔阂[5]。

4)以协同之默契求创新之发展。

协同意识强调既要发挥主力运动员的重点突破作用,也要发挥其他运动员辅助进攻的支撑作用。协同意识还强调团队内部密切的协作互助,有相当强的整体效应[6]。协同意识所形成的默契是团队发挥整体实力的剂和助推器,也是整个团队不断创新、共同发展的前提。在运动队中,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位置、任务以及自由发挥的空间,某个队员竞技状态的突出表现可以带动整个队伍的士气,但整体状态的提升还必须依靠所有人的协作。在体育文化层面,协同创新精神是一种更为直观和直接的经验体现,这种体现将为大学精神的最终成型奠定坚实基础,为高校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2 体育文化中的价值矛盾及其对大学精神的映射

1)对获胜的过分侧重产生功利性影响。

“参与”和“获胜”涉及到人在体育比赛中究竟是追求超越自己和对手,还是一味想要赢得比赛。前者目标趋向体育本质,追求超越,不断奋进;后者过于功利和短视,难以用健康的心态看待比赛过程,无视或不理解体育真义,甚至以损害体育真义为代价换取胜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而今人对这种体育精神的理解为何偏离初衷,究其原因,在于以古代奥运为主体的体育文化具备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即包涵、教育理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内的古希腊哲学。在此基础上的竞技是展现真实自我的方式,英雄崇拜满足了对个人价值充分尊重的前提条件,“获胜”和“参与”并不冲突,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智育、德育与体育是一体的,“参与”是常态,不单是在比赛中获胜的人才是英雄,在“参与”过程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是英雄。而当下的竞技体育却缺乏应有的哲学基础、崇高理想和历史积淀,所导致的结果是在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心口不一”:口头上是“重在参与”,内心则倾向于为获取胜利不计伦理道德上的得失,尤其是公众意识的缺乏,忽视自身作为公众形象在犯原则性错误时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环法7冠王阿姆斯特朗,由于多次服用禁药,其职业生涯中获得的7个环法冠军头衔被剥夺。“环法传奇车王”、“无畏的抗癌斗士”、“组建慈善基金的爱心人士”……公众一直给予阿姆斯特朗崇高的赞誉。这种颠覆性的转变,强烈冲击了崇拜体育明星的青年学子们,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明星崇拜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明星是大学生“英雄世界”的主体,其“榜样”作用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一是过度的求胜心理导致大学生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压力之下,不少大学生常常在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和与自身的“纵向比较”中迷失自我,忘记了学习的本质和乐趣,忽视了大学生活中其他多姿多彩的存在,正如竞技者忘记运动本身的欢乐,或者无法意识到体育作为文化及精神的存在。二是非理性的消费观使校园体育活动蒙上物质化和异化的阴影,不少大学生追逐体育明星穿戴或代言的名牌,为此不惜倾囊求购,甚或以荒废学习时间为代价打工赚钱,目的仅仅是一次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消费。

2)追求自我突破的初衷让位于利益操控,对个体的忽视背后是其难以摆脱的依附性。

在古代希腊,体育是愉悦的,纯真的古希腊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各种不流血的高贵竞技,并从中收获愉悦。而罗马人更喜欢武力冲突带来的刺激。“希腊人的欢乐来自于人与人的体育游戏;而罗马人的欢乐则在于观赏奴隶们的互相残杀”[7]。当然这样的场景在文明社会已不复存在,但细看当前一些商业化的体育比赛中已然变味的竞技活动,似乎仍然能够找到古罗马角斗士的踪迹。其共通之处在于,鼓励观众通过观赛获取刺激,并通过异化体育强化这种刺激,反过来吸引观众达到经营者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虽然没有古罗马时期那么残酷,但由于赛场的刺激与利益成正比,体育变成演出,遭受肆意编排,体育的精神原旨被淡化甚至遗忘。于是就有了足坛黑幕,官哨、黑哨、假球、使中国足球跌入谷底。

回望大学文化,功利主义所衍生的依附性导致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总是画地为牢。学习与就业、经济收入日趋紧密,教育成为一种变相的长期投资,导致教育产业化呼声不断[8]。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国际化等功能发展上愈发缺乏自主性,高校资源配置过分依赖各类项目和工程,跟项目赶工程“跑部钱进”的现象时有发生。

3 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互促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1)体育文化应融入大学精神内涵及其呈现过程。

作为赫胥黎《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提倡“自强保种”,其途径是鼓励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救国图强必须以“民之手足体力”为基础。作为中国大学精神的传播者,蔡元培对大学教育胸怀远大抱负。面对当时救亡图强的国家局势,蔡元培十分重视人才,并形成了培养“完全人格”的先进理念,其中,对体育尤其重视:“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重要之事为运动”,并认为次在智育,更言德育,将体育置于首位[9]。他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到的“有健全的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正是他为北大树立的大学精神的基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前文论及体育文化在大学精神中的应有之义,但现实中“应有”仍未真正转化为“实有”,大学精神无法从中汲取优秀养分。另一方面,体育文化也与大学精神存在隔膜,未能以大学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对高等教育及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常见现象表现为大学生体育意识淡漠和认识偏差。有研究者总结出“三多三少”的问题:“以局外人的心态欣赏议论的多,亲自参与的少;被动的应付一时的考试或达标的多,主动长期坚持锻炼的少;关心体育分数的多,追求体育的真正价值的少。”[10]以此为参照,大学文化中所弥漫的竞争意识同样发生了初衷被扭曲的现象。本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却充斥着无数考试和竞争,个人的发展程度完全依赖证书、奖状等物质性标志来呈现,无法顾及个人真正价值的实现。

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应使其充分融入大学精神的展现过程。物质文化层面,应当努力形成标志性的体育建筑、设施,这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财富。哈佛大学的学生因为哈佛运动场而自豪,正是这个凝结了无数美好记忆的运动场改变了橄榄球运动的历史,这不仅是大学体育文化的里程碑,更形成了优秀的大学精神传统。

在行为文化层面,应当存有长期坚持、定期举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体育赛事项目。无论对于参赛者还是普通观众,这都是一种文化洗礼,并作为精神烙印由学生们带进社会。例如持续近200年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对抗性划船赛、清华大学的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等等,记录和传递着大学体育文化的历史、个性、人物,成为经典的文化符号。

在精神文化层面,应当使大学里的各种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使其能够有效承载每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同时,也能通过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赋予大学精神新的内涵,形成新的呈现方式。

2)精英文化等传统理念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新的定位和传播。

从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精英文化一直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即使在高校扩招、规模膨胀的趋势下,拔尖选优与有教无类等悖论依然并存。作为指挥棒,精英文化本身不应该承载道德衡量和价值判断,不能简单论及好坏优劣,因为关键还是在于指挥者对于这一指挥棒的使用。对于体育文化来说,高水平竞技运动属于精英文化,但体育精英文化发展的方向不是要成为资源的掠夺者,使资源完全倾斜于竞技运动,简言之,不是要构建贵族化的精英文化,而是要构建理想的精英文化。“理想的精英文化表现为高尚道德的自持,对知识的无尽追求,以及对全社会的强烈责任心”[11]。因此必须以理想的精英文化为引领或榜样,带动体育大众化格局的调整和完善,形成体育强国文化。

精英文化的异化表现为:一是不追求身心的精英化,偏向追求科技装备、物质环境等身心之外的高端化,正如前文所述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透支”现象。二是将精英的内涵局限于成功者或胜利的一方,这是贵族化的精英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被曲解或利用的体现,企图永远占据顶层位置,必然忽略求胜的本意,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实质上是文化的退步。三是过分追求完美。对完美的偏执追求使体育体制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表现为牺牲众多体育人才来成就仅占极小比例的尖子,而且这些尖子运动员被视为“精英”也只是在他们处于巅峰状态的人生阶段,随着年龄增长状态下滑,他们也会被遗弃,不少冠军运动员退役后处境窘迫艰难就是例证。

转变精英文化的引领方向,尤其在大学文化、大学体育文化中倡导新的精英文化内涵,是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根本性内容之一。只有以人人都精英化为出发点,榜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众与精英才能找到平衡点。

3)推进终身体育等科学发展理念的树立、践行与稳定延续。

体育文化得以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体育教育,而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教育和体育的顶层目标,是大学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至高要求。终身教育是对现有教育格局的创新和升华,是面向未来教育体系的战略指向,它所要覆盖的是人们生活各个领域并贯穿整个一生,其目标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共融,包括人对社会的适应,和社会对人的发展的促进。终身体育的基本思想是从终身教育学说中派生而来的,它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12]。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的树立贯穿人生的每一个时期,相关研究表明,体育人口与文化发展水平成正比。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而言,大学应该是牢固树立终身发展理念的最重要时期。其原因在于:一是高校处于教育发展的顶层,汇集了众多富有活力且乐于接受新理念、新思想的青年,他们思想日趋成熟稳定,易于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并能稳固延续。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仍然存在于中小学之中,终身发展的理念缺乏生成的土壤和环境,只有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这种条件。理念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大学推进终身化理念的共同践行,需要充分建设和完善以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等终身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成熟的校园文化,高度重视大学生终身发展意识的树立,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并传授其终身发展的技能。从整体上形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文化,为理念践行营造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冯霞. 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体育学刊,2006,13(1):4-7.

[2] 于涛. 体育哲学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4] 谭华. 体育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6.

[5] 马艳军. 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人民论坛,2012(9):200-201.

[6] 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3-17.

[7] 李力研. 历史进步的精神杠杆——古奥运会之后的“体育精神”及对历史的影响[J]. 浙江体育科学,2000,22(4):1-9.

[8] 何中华. 现代语境中的大学精神及其悖论[J]. 文史哲,2002(1):9-16.

[9] 蔡元培. 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G]//蔡元培教育名篇.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6-49.

篇9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affinity between sports spirit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at the national, social and individual levels.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development promotion func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 of sports spirits and in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level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 exploration was made on the way to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guidance, practice cultivation and cultur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sports spiri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raining path; optimize

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体层面上要求公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人们追求实现强国的梦想、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和良好风尚的道德品质,是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行为准则的有机统一。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民众进德修业的根本指针。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意见》还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联系实际,不断增强民众的价值判断、增进情感认同、注重实践履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

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最高级产物,属于体育文化意识形态范畴。体育精神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汇集了人类力量、智慧和拼搏进取心理的积极意识总和。体育精神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领域,成为人类精神和道德文明建设中最高层次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也正因为如此,弘扬体育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体育精神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通过体育精神凝练和培育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体育精神具有的教育引导功能、社会发展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几个方面的解读,从思想引领、实践养成和文化熏陶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进行探索。

1 体育精神的教育引导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项人心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认同。因此,党中央在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实施路径中提出要注重思想教育,实现价值引领,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体育精神,作为体育领域重要的伦理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精神,追求真善美,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表达了人类追求和谐美好的不懈努力。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类的体育得以发展到近乎完美的程度。体育精神蕴含着人类的美好愿望和价值追求,承载着价值判断、意识追求等终极关注,引领人们内心深处的思维习惯和思想观念。因而,体育精神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引领功能,包括教育导向、教育激励和教育调节。

1.1 体育精神的教育导向作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大众认同

教育导向作用就是要努力使社会的价值规范转变为个体的价值意识、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具体到体育精神的教育导向作用,就是引导人们从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中,练就优良品质和基本素质,不断激发社会的正能量,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一般认为价值认同是实现大众认同的根本前提,只有得到大众认同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得到内化与融入。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体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传统价值观念也不断受到冲击,多元价值体系并存,多维度社会思想碰撞,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那些自制力不强、辨别能力差的民众很容易误入歧途。体育精神作为体育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注重国家与人民利益是其核心价值导向。中国体育健儿始终把国家荣誉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始终为实现人民健康、国家强盛而努力拼搏进取,这也是体育精神的最大吸引力和魅力所在。因此,借助体育精神中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和利益观,引导民众摆正价值观念、端正学习态度。针对个人而言,体育精神能塑造个人完整、独立、健康的人格;针对社会而言,体育精神起到整合动作、指引规范、确立目标的作用;针对国家而言,体育精神可以引导和整合社会。

1.2 体育精神的教育激励作用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意识形态培养,不但需要制度的保障,还需要外力的激励。经过条件的诱发、激励个体的价值需要和动机,从而促进民众进行自我价值养成。当今社会,教育价值观取向多元化,行为多样化,不加以正确导向后果就是诚信缺失、盲目自大、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严重道德问题。基于此,就要大力发挥价值观的驱动激励力,依赖体育精神激励教育作用,为广大民众道德修养提供价值标杆。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体育人总是凭借坚毅的作风、顽强的斗志和不怕流血流汗的革命精神,向不同时期的全国民众传递着永恒的正能量。由此来说,体育精神是激励民众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和源泉,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体育精神的教育调节作用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机制

调节功能的发挥包括识变、创制和整合三个方面的内容。识变功能就是发挥体育精神的正能量,在纷繁复杂和矛盾多变的社会中,通过体育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引领社会向好向善。创制就是弘扬体育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观念加以制约,减少社会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通过价值构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整合是对分散的、不同的精神动力加以协调统一,通过整合使不同方向的精神动力从多样走向统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精神的生成与发展,形成新的社会精神动力。体育以“体”为手段、以“育”为灵魂,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动力,是人生观的呈现。通过发挥体育精神的调节作用,在体育活动中自动形成强大的教化效果。体育不是简单的运动和对成绩的追逐,而且蕴含着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崇高精神修养,教化民众使民众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引导和熏陶民众的价值判断、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使民众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得到升华。体育精神的人文文化、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变为人们日常行为准则,养成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

2 体育精神的社会发展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与转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接地气,需要扎根现实生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实践中。体育运动由于其范围宽广性,所体现的体育精神对整个社会发展影响也十分深远。体育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体育精神具有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等优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聚集在精神层面,落实在实践之中,让核心价值观为人所需、为人所懂营造好的氛围,提升融入促转化,推动实践养成促优化。

2.1 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作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体育的作用开始逐渐超越自身的领域和范围,对社会其他方面都产生极大冲击。尤其在社会政治发展中,体育的作用日趋明显。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之日起,体育与政治发展的联系无处不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精神也是化解政治冲突的有利武器,当代奥林匹克精神被赋予“和平、友谊、合作”的基本内涵,充分发挥其缓解政治矛盾的重要功能。因此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我国,长期以来体育振奋国民精神的作用,发挥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国家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体育精神承载时代最强音的召唤,成为鼓舞人们干事创业的重要精神支柱。尤其在新时期我国正在落实“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体育精神能够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提升价值认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为准则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

2.2 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作用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体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首先是竞技体育对经济的影响。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我国举办了一次又一次的体育竞赛,如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2012年天津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2013年的东亚运动会,以及一些大大小小的地方赛事,这些赛事的举办大大拉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体育所扩展出来的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如体育服装业、体育器材、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等等。其次是社会体育。在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下,我国很多居民区都陆陆续续建造了健身设施,配备了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新时期,《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中。经济活动是人们日常最基础的活动,尤其今天我们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生事物,市场经济强调要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促进了经济资源的整合,促进了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的规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指引作用。同时体育精神也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两者互相辅助、互相约束,共同完成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任务。

2.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用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氛围

体育精神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凝聚的体育精神能够增强社会耐挫力与聚合力,消解社会离散力与猜疑力。体育精神鼓舞人们能够团结一心、勇闯难关。社会发展和谐的基础上强调公平正义,这正是体育精神的核心所在。体育精神强调公平竞争、规则意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注重自由竞争、平等竞争、规范竞争,强调以“和谐”为中心的和睦、和美、和平,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体育精神强调尊重竞赛、尊重对手、讲文明、讲友谊,对社会生活其他行业和领域都有标杆作用,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的“秩序意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注入了新活力。体育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有效引导群众提升精神境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体现体育风尚的良好氛围之中,通过体育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3 体育精神的文化传承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与强化

弘扬体育精神,体现了体育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通过体育精神的文化传承,传递出健康的生活情趣、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积极人生的追求,不断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和认知水平。为此,《意见》强调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文化本身的引导、熏陶的作用,通过体育精神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在社会中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进形成明确、完整能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接纳、认可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当然,体育领域的精神文化产品主要通过各种载体而体现,包括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以及活动信息文化载体等形式显现与传承,这些载体提升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与强化。

3.1 精神文化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体育活动中彰显的体育精神对价值观的弘扬能够起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积极效果。体育精神的精神文化载体主要通过无形的方式体现出来。如优秀运动员在赛场奋力拼搏,体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高尚的理想信念。体育精神正是通过他们得以弘扬、传播和践行,化无形为有形。在赛场上当自己国家国歌奏响、国旗冉冉升起时,运动员本人和全国同胞无不为自己国家、民族的荣誉而感到自豪。像上世纪八十 年代初,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拼搏精神”,有效吸引着全社会的注意力,至今在人们心中还津津乐道,至今中国人们还有着很强的“女排情结”。同时体育精神的文化载体还表达了生命活力的张扬、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彰显。“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彰显体育精神的基本价值所在,有利于培养人们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体育精神主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断传承着“竞争、团结、协作”的核心价值取向。“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体育精神载体的独特作用,能够让人们更好追寻新世纪的精神家园,重塑人们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因此,用体育所具有的精神文化载体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条重要的优化途径。

3.2 物质文化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物质文化载体强调的是对体育精神的有形传承。体育场馆设施的设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建造体现不同文化特色。尤其在东西方,体育场馆设计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心理。但关注体育场馆建筑的文化精神,一般都会发现除了强身健体功能外,体育场馆建设都还赋予了顽强进取、挑战极限和超越现实的人文精神,重视空间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实现以人为本、满足民众更广泛的参与性。还有体育雕塑、壁画、标志物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都成为阐释体育精神的物质载体。此外,体育博物馆也是体育精神的传承与传播,竞赛的奖杯奖牌的设计也是体育精神的体现,这些体育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无时无刻对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着冲击。

3.3 活动、信息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竞技比赛是体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社会中影响也最深入,人们往往对某项体育赛事津津乐道。一些体育赛事甚至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留存着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一种催人奋进的人文情怀。在欣赏比赛的过程中,运动赋予的毅力、勇气和信心也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新时期,竞技比赛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像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体育大型国际赛事的举行,体育也成为展示各国形象和素质的重要舞台。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敢于拼搏,锐意进取,取得不菲的成绩,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团队。比如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队、被称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等,其作为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学校体育在体育精神的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大青少年通过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系统教育,领会到体育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学校体育的载体功能,最终辐射到整个社会,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风尚。《意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不可取代。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包括教养、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最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要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体育精神蕴含的人文意蕴和社会价值,为将来在社会中全面施展自己的才华,更好地奉献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社会处于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和传播全球化的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传播手段的发挥。作为新媒体,网络媒体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对体育活动的传播更加人性化和立体化,而且实现了更好的互动。人们通过网络观看体育赛事直播、阅读体育新闻资讯以及发表及时性评论,全面体验和领悟体育精神的精髓。同时,作为新的体育信息传播载体,体育网络对体育精神的传播作用,还表现在搭建了更多人群广泛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对体育中的人和事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有利于大家形成公正公开的舆论氛围,人们在各种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碰撞中有效凝聚共识,这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优化途径。

4 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多样化推动价值观的多元化。如何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的精神力量,党中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客观的必然的需要。

体育精神是我国和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具有教育引领功能、促进社会发展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能够从提升思想认同、实践养成、文化育人等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价值观的内化、转化和强化。探究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弘扬体育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赵元吉,吴兆红,王凌云.现代学校体育: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健康教育的弘扬[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1):47-49.

[2]许灿荣,徐喜春.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青年探索,2015(1):20-23.

[3]刘峥,刘新庚.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3):92-95.

篇10

1 人文精神与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2]体育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生命的具体性和尊重个体的存在及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以人本身为最高价值,将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全面渗入到体育中,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

2 街舞的人文价值

街舞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将街舞运动视为一种文化可以理解为关于街舞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街舞认识、街舞情感、街舞价值、街舞理想、街舞道德、街舞制度和街舞的物质条件等。[3]

2.1 健身价值

街舞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及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的,[4]可以根据锻炼者的水平加大或减小其难度。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内脏器官、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并有助于发展人体的柔韧性、力量、协调素质,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进健康。

2.2 健心价值

街舞以随意性和夸张的表现著称,配以独特风格的流行音乐,让人完全沉溺其中,尽情释放心中的情感。相较于其他舞蹈而言街舞具有多元的拓展性,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的特色和喜好选择动作和音乐的风格,无限制地表达出个人的独特风采,展示其个性。舞者通过锻炼宣泄焦虑等不安情绪,舒缓受压抑的神经和机体,使心理达到平和的状态。

2.3 艺术价值

街舞是一项比较青春有活力的体育项目,它将人体的肢体语言艺术和体育美学融为一体。[4]街舞动作大多不具有对称性且节奏多变,以洒脱、性感、诙谐、力量及视觉冲击的动作为主,尤为突出个人风格,使舞者能不受限制地创新及展示自我。

2.4 多元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街舞运动将进一步国际化。[3]街舞起源于美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及魅力快速风靡全球,世界许多的街舞组织均按各自的实际情况举办街舞比赛。如每年一度的霹雳斗舞大赛(B-BOY OF THE YEAR)和在英国举办的街舞冠军赛(B-BOY CHAMPION),至少有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名选手参与其中,2004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了世界街舞大赛。街舞在世界各地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均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如我国舞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与街舞相结合,使街舞出现了新的视觉效果。

2.5 思想品德价值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街舞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一般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价值。街舞包括个人和集体比赛,其动作技术十分细腻,需通过千百次的练习和互相配合来完成,培养了舞者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务实及勇于拼搏等精神。此外,舞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街舞文化的结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热情。

3 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伦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5]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挑战和诱惑,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及人生观等陷入偏离的危机,人文精神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街舞比赛中始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交流、学习,用以规范运动行为,这无形对所有比赛的参与者产生了教化的作用。[3]

3.1 教育导向作用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社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尤为重要。街舞中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及勇于创新等人文价值,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服务,有助于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娱乐调节作用

不论在什么时代,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1]街舞具有独特的动作类型、音乐风格、注重人格魅力的随意发挥,充分突出人性化,将人的主体摆在首位,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主旨涵义。锻炼者在街舞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并突破自我,不仅使其身心得到松弛,为生活增添情趣,更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活热情、运动乐趣、社交能力及审美情操。

3.3 充实情愫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5]情感来源于家庭、集体和社会,是支撑人们迎接挑战并战胜挑战的重要因素。若将街舞的舞种以难度进行排列,则首推霹雳舞(BREAKIN),其比赛形式是斗舞(BATTLE),即一对一或团体对团体的PK。BREAKIN在大学生中是最受欢迎的舞种,原因是BREAKIN对高难度的挑战性给予了大学生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等情感体验,让他们从汗水、泪水与喜悦等情感中获得成长和完善,塑造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并平和面对人生各种挑战的体育人文精神。

3.4 激励凝聚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人文文化中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诸关系合乎中庸平和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6]街舞运动和比赛通过独特的编排、刻苦的训练、积极与队友配合及激烈的角逐来得以实现,因此,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协作精神、竞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4 小结

街舞的人文价值包括:健身价值、健心价值、艺术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及思想品德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勇于拼搏、社会适应及爱国主义等优秀品质,可促进人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有效地发挥了教育引导、娱乐调节、充实情愫及激励凝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2-873.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5-356.

[3]张磊.街舞运动的文化特征与功能[J].体育科学研究,2007,12:47-49.

篇11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内涵

价值是由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效应,其大小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决定,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是价值这种客观存在在主体观念中的反映,包括主体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价值与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相联系,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观必然是多元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国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成为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受2000多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封建主义价值观阴魂不散,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自由、民主等资本主义价值观汹涌而来,造成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混乱,使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增加了难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回应西方普世价值观挑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设提上了日程。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做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论断,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热烈讨论。经过专家的集体凝练,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

在国家层面,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中华民族经受过百年来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深知在经济上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保证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让百姓过上有尊严的太平日子;政治上立志探索超越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文化上渴望摆脱愚昧落后的状况,恢复文明古国的自信,憧憬构建一个能够成功化解冲突的和谐国家。在社会层面,要把我国建设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得到彻底解放的标志,“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只有那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公平和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但必须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法治则是不可或缺的制度保证,依法治国是治理社会的唯一出路。在公民层面,要把每个人培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公民。爱国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品质,要把祖先遗传下来的精神基因继承下去;敬业和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不仅关乎市场经济的效率,而且关乎人民的安全和幸福;友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祖先的遗训不能遗忘,友善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公民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视为根本诉求。如果说,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靠神本主义支撑的以君为本或以官为本,那么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则是靠人本主义支撑的以资为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则是靠马克思主义支撑的以民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场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最大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它构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气质;它从价值维度对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进行了简练的描绘和勾勒,使中国梦变得更加丰满和具体;它为国家决策、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提供了价值标杆和行动准则,具有凝神聚气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2、中华体育精神的凝练及内涵

中国近现代百年来被侵略压迫的屈辱历史,赋予华夏子孙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体育人怀着强种强国的梦想,在世界体坛上创造了无数扬耀国威、振奋人心的奇迹,同时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体育精神。1996年8月8日,江泽民在会见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表扬了运动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求各条战线向他们学习。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伍绍祖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体委系统领导干部论文报告会上,根据江泽民的讲话将中华体育精神首次凝练成 “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 24字。[10]2000年,时任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的谢琼桓对中华体育精神进行了第二次凝练,将最后的“艰苦奋斗”改为“顽强拼搏”,其他内容保持不变。[11]2007年,黄莉博士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对中华体育精神进行了第三次凝练,概括为“爱国奉献、赶超求变、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自强、快乐健康”,[12]将原本局限于竞技体育范畴的中华体育精神拓展到群众体育,弥补了社会群众体育价值追求的欠缺,是目前对中华体育精神最全面的概括。

“爱国奉献”表达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动力基因。运动员之所以在赛场上顽强拼搏,教练员常年以队为家,他们是在为祖国荣誉而战,名利不过是附属品,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时刻提醒着他们的祖国培养意识,为国争光是他们的使命。“赶超求变”反映了我国体育人的追赶情结,为了尽快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变体育弱国为强国,中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一直奋起直追,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断的技术创新,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实现赶超战略离不开“团结协作”,中国竞技体育一直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无论是团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每一次取得的优异成绩都是运动员、教练员、领队、队医整个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在外国人眼中,中国队常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与中国队比赛,总感觉面对的不是一个中国选手,而是一个中国集体”。[13]“公平竞争”反映了现代体育精神的本质特征,竞技体育是一种公平游戏,规则意识是使竞技体育保持纯洁的生命线。“顽强拼搏”是竞技体育最基本的职业精神,运动员要挑战人类身体的极限,就要吃苦耐劳,必须忍受伤痛的折磨和失败的痛苦。“健康快乐”反映了是社会群众体育的价值追求,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公民身心健康,可提升公民的幸福感,是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体育运动的真正魅力在于其精神方面的价值,正如任海教授所言,“精神价值是竞技运动的灵魂”。[14]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说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那么中华体育精神则是体育人的文化基因,代表着体育人的精神气质,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标杆和行动准则。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时强调,“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集成创新、发扬光大”。[15]

二、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体育精神是体育行业价值观的集中表达。彭文耀认为,体育精神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积累并形成的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价值取向……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体育价值观都可以视为体育精神”,[16]因此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育行业价值观的关系。二者如同梨和水果的关系一样,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中华体育精神是个别,属于带有(体育)个性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般,属于具有共性的价值观。

根据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范畴大小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大,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凸显了所有行业价值观的共性,适用于所有行业;中华体育精神范畴小,反映了体育工作者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追求,凸显了体育的行业特色和鲜明个性,适用于体育行业。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和所有其他行业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对不同行业价值观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如同中华体育精神是对“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单项体育价值观的概括总结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各个行业的价值观才能体现出来,正如中华体育精神总是通过具体运动项目的“乒乓精神”、“女排精神”来体现一样。因此,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领域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提供了养料,同时其本身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体育领域开花结果的产物。另一方面,个别先符合一般,然后才有自己的特点,各行各业都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业价值观,提炼行业精神,因此,中华体育精神也要同其他行业一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结合体育行业的特点不断地得到提炼和升华。

三、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领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可行路径

篇1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十余年,世贸组织的重要规则即成员国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作为国家、政府、企业、公民的共识,市场经济已深入人心,但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的中国商人及商人群体发展仍欠成熟,当前经济运行中一定群体的商人盈利不择手段,使商人精神教育在价值教育中定位矛盾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的价值教育,结合市场经济运行,如何解释、传播、弘扬当代商人精神,鞭挞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丑陋现象,以形成健康的公民经济人格,是当前价值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商人精神在价值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定位不当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倾向:

一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延续历史形成的“重农轻商”、“重工轻商”、“贱商”的意识,“奸商”的“本质”为大多数人认同,价值教育不涉及“商人精神”,偶尔涉及也仅仅把它作为实现“崇高价值”的工具。力图将商人精神从价值教育中清除出去,这显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是当代的“泛商人化”现象凸显,价值教育屈从于“商人化教育”。“商人化”现象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商人意识充斥于社会、机关、学校等各种群体,人人都想成为富人,个个无时不在寻找商机,学生商人化,公务员傍大款。寻找投机机会成为无数个体行动的指南,甚至为了个体最大利益,不惜践踏法律。因此有必要对商人精神和价值教育二者关系进行厘清,以实现价值教育的导向。

价值主体:“特称”与“全称”

商人精神与价值教育皆为“价值”的传递。“价值”这一中介是商人精神与价值教育内在关联的核心,但二者也存在不同,商人精神是商人阶层或商人社团的价值表达。价值教育则是依据正确价值观对个体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

商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旧社会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德国商法典》第1条规定:“本法典所称商人是指经营、营业的人。营业指任何营利事业,除非该企业在种类和规模上,不需要以商人方式为业务经管”(杜景林,2000)。《意大利民法典》第2082条规定:“凡以生产或交换商品、服务为目的,以组织经常活动为职业的人,视为商人”(费安玲,1997)。尽管概念表述上存在组织生产和从事买卖之间的区别,但是商人是以生产、交换商品或者服务为职业应是大家的共识。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封建传统专制完全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在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和农民阶级夹层中,商人难以成为一个独立阶层。即使在明清时期,商业贸易虽有一定发展,但依然摆脱不了朝廷和官府的羁绊。“虽然商人可以得到巨大的财富,但他们从得不到保证,他们要受到禁止奢侈法令的约束,并因缴纳苛捐杂税而被夺去财富,还要受到官府的其他各种干预。再则,他们从未达到自己的神圣境界。每个朝代即便是有钱的商人的子弟,唯一的奢望就是进入官僚行列。这就是那些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上层的士绅们的世界观。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他们的声望的价值所在”(李约瑟文集,1986)。近代西方列强强行侵入,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横空出世,中国商人遭受到更沉重打击。国家危亡,社会动荡,生存面临考验,商人阶层难以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更一度消亡。因此,今天商人群体缺乏历史沉淀,发展极不成熟。难以成为一个独立阶层。一个成熟的阶层必然有成熟的行为准则和行为理念;反之,一个阶层的发展壮大必然有相应的精神和文化支撑。

由于商人精神带有方向性内容,它与建构这种意识的商人阶层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商人这个阶层的价值、信仰或意义,既包括自觉的信仰,也包括自发的态度、习惯和情感。商人精神这一功能性质,反映了成熟商人阶层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就商人精神确立并维护本阶层信仰和价值并达成一致认同这一角度而言,商人精神教育是指灌输、传递并形成商人阶级或集团的价值与信仰的教育。所以商人精神价值主体的“特称”特点十分明显。市场经济的运行,商人必然发挥其重要的主体推动作用,此时,商人精神则成为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价值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价值教育以人类社会或一定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和价值负载的问题为教育内容,以课程教学、专题教育活动以及其他各种教育形式为手段,以提升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促进人的价值归属和人生目的性”(吴亚林,2011)。价值教育包含道德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与审美价值等主要内容,以提升公民素质为主要目的,促进公民正确价值观念和能力的形成。从主体上看,价值教育是针对所有公民的而非一定的阶级或集团。全称性是它的显著特征。

如此,通过对商人精神和价值教育两个概念的比较,学理上就可厘清“泛商人化”现象的错误。商人精神价值主体的“特称”与价值教育主体的“全称”存在明显差异。商人精神是商人阶级或阶层的价值表达,其价值的视阈更多局限在经济领域,商人精神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经济行为合法性合理性展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晓当下存在的“去商人化”思想现象的弊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相当偏激的思维,其错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虽然容易迎合人们当今对“泛商人化”现象错误本能抵触的心态,特别在今天经济领域呈现一定的影响人们生活的违法无德现象,如“地沟油”“毒馒头”“毒奶粉”“双汇火腿肠”等事件的认识,但不表示这种观点学理上是正确的。

实践上仇视商人更是错误。因为商人精神和价值教育尽管各自有不同出发点,但二者在“价值”传递功能上却有相当的关联性。商人精神是商人阶级或阶层的价值、信仰的表达,在价值教育领域占有当然的一席之地,具有合法性。价值教育强调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并不完全以“个人”为本位,个人作为社会一份子,个体的生命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价值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而社会经济和法律教育理所当然被包括其中。故以“奸商”、“贱商”观点而将商人精神教育排斥在价值教育之外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必须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澄清和纠正。

价值载体:责任与理想

商人精神教育和价值教育都以塑造个体的信仰和价值为目标,价值教育以教育理想为载体,内容方法成熟,相对而言,当代商人精神教育呈现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以及理论和实践的不成熟性。当代中国,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变迁和发展,社会转型是其显著特征。人口的流动,经济变迁,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文化的发展等等都和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下更与经济发展的载体商人关系密切。而中国商人群体却缺乏历史的积淀而不成熟,直至今日市场经济虽有相当发展但缺陷依然:经营规模上国际级大企业较少,更多的是家族式企业;经营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的投机性和依附性,不注重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经济运行秩序相对混乱,不诚信、不守法、不依契约履行的事件屡有发生。

当代市场经济到底需要何种商人精神?商人精神该如何培养?这是今天市场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诚信、平等、自由、创新等是商人精神。而社会责任应是商人的第一精神。当前商人阶层不成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各项法律制度、规章、政策的健全,商人阶层内部将发生分化,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企业兴衰的危机将迫使商人放弃短期投机、非诚信、不合契约行为而走向成熟。而一个社会阶层的成熟体现在能够在社会发展进程、在兴衰荣辱中深刻领悟社会运行规律,并能够对历史发展前景进行主动营造。当代市场经济已提供给今天商人阶层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此背景必将催熟中国的商人阶层,使商人阶层在中华崛起中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前需求的就是商人阶层在社会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的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主动的营造。在此过程中商人的社会责任感尤显重要。“商人阶级、城市的发展、商人精神成为推动西方社会近代转型的主要内在动力机制”(厉以宁,2002)。无论英国、美国还是日本,独立的商人阶级都是社会转型的关键和枢纽。商人阶级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不可抹杀,商人精神将推动社会文化发展。而在价值教育中商人精神将因商人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独占一席之地。

当前商人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正因如此,教育要先行,价值教育的导向性体现于此。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人都知道马克思曾引用登宁勋爵的话描述商人的性格:“一旦有适当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就挺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世间的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资本论,1975)。因此“奸商”、“贱商”思想泛滥。一定的商人也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挡箭牌。但商人性格并不等于商人精神。百度百科名片把“商人”概念定义为:“商人是指以一定的自身或社会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为工具获取利润并附有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或者是指以自己名义实施商业行为并以此为常业的人”。商人的社会责任可见一斑。

价值教育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无导向式教育。面对社会、群体、个体价值观自由选择增强的趋势,如果任由商人精神的无导向式教育的蔓延,实际上是助长了自私的个人主义的盛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状态下,将对国家、社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于产生种种怪异荒诞的行为。

商人的社会责任是商人在追求个体经济价值、实现商业利润时应承担的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它不再是追逐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均衡考虑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在今天的中国表现为推动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进步,它的最基本点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商人社会价值的最大表现。这往往不是商人自发形成的,而是商人精神所要求和赋予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当前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主要是依靠政策和法律。政策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不断的贯彻和执行,带有主观倾向性。法律更多表现为对破坏经济秩序的人以惩罚,暴力性倾向明显,二者执行起来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建构商人精神成为在社会常态下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并以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方法。作为价值观念,它指导着商人的行为,作为价值追求,它约束着个别商人的违法行为。作为实现目标,它彰显当代商人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价值。

在价值教育中,教育理想是实现价值教育目标的载体。“教育理想是教育对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它包含着教育的‘人的理想’、教育的‘社会理想’,是教育对自身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理性认识与追求”(尹艳秋,2004)。教育理想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好人生,而美好人生是通过个体对社会的作用而体现出价值的。教育理想具有完美性和超前性,它“超越了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尹艳秋,2004)。社会责任正体现了商人精神的鲜明指向性。教育理想的完美性与超前性引导人类追求崇高,批评现实,体现对现实的超越。但“向往崇高并不意味着人人成为英雄,而是旨在确立一种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高度,即通过人们平时的努力来不断改进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活,是我们的社会和教育通过引导普通民众和青年学生在过一种正常的生活前提下,去寻觅值得自己守护和追求的价值理想” (尹艳秋,2004)。教育理想以和平的方式使个体实现价值教育的诉求。

如此,可以看出,商人精神中的社会责任关注个体对社会承担的义务,而价值教育中的教育理想则包含个体和社会两个部分,内容上广于商人精神,且包含了商人精神的社会责任部分。所以如果以商人精神教育取代价值教育,则仅仅保留了价值教育的“社会价值”部分,而遮蔽了“个人价值”部分。但价值教育中“去商人化”思想更是错误,首先是因为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中国正处于一个全球化大市场中,市场经济已影响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商人在市场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不可抹杀。市场经济已渗透到当今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的就业分配,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一直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毕业后第一堂课更是市场的挑选。没有市场意识的大学生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当今社会已是很难生存。其次,本文之所以强调社会责任是商人第一精神,不仅仅因为它包含在价值教育中,而是因为一个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阶层都承担起社会责任,更需要市场主导下的主体商人阶层的率先垂范。而个体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必定要有一个由主流意识形态所确定的、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系统,使人们出于道德感来自觉地遵守现有的社会规则;否则,没有社会公认的价值系统,也就没有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各阶层的人们就会依据各自的价值规则自行其是,社会就会出现混乱与动荡”(刘明君等,2008)。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矛盾和冲突比以往任何社会更显复杂,构筑一个为主流社会所认同的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理想,引导中国顺利到达市场经济的和谐彼岸,乃大势所趋。

价值实现:“团体追求”与“个体追求”

商人精神和价值教育都是传递或确立一种价值观,但商人精神传递的价值观是从商人阶级或阶层出发,或是从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对商人群体的需求出发,群体属性明显。价值教育传递的价值观则首先从个体价值出发,追求个体需求,无论社会评价对个体价值观影响多大,但个体自身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仍是第一位的,社会价值观点须得到个体自身的认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是衡量个体生命和价值的唯一尺度,商人从个体利益出发,不择手段地赚钱盈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商人精神,更是剥削社会的本质体现。此时赚钱盈利已经突破了个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固有差异,在剥削社会实现了高度统一。尽管今天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根本性改变,财富已不再是衡量个体生命和价值的唯一尺度,但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今天市场经济运行中却有蔓延趋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不择手段地赚钱盈利与今天的社会格格不入,必然要遭受道德的批判、法律的制裁。履行社会责任才是当代商人第一精神,它是符合当代经济发展规律并能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真理性认识,这也与当代高校的价值教育是一致的。

价值教育以社会存在为基础,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对个体人生观施以引导、教育,以期使个体与社会更和谐相处,个体人生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实现。在短暂生命中实现个体价值和意义是价值教育的意义所在。在社会关系中,在社会价值观中,“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超越的是精神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即价值生命的创生”(余潇枫,1999)。个体价值的“内化性”使生命意义崇高,价值教育作用的重要性彰显。

从价值实现的“追求”方面看,当前存在的错误主要是:一是把马克思批判的资产阶级商人精神中赚钱盈利所采用的“不择手段”的方式,作为当前所有商人共同采取的手段、追求的目标,对不同时代商人精神不加区分统统排斥。二是尽管看到当代商人精神中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成分,却用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对商人精神教育的正确引导加以全面否定。在此基础上,又极易错误理解价值教育“个人追求”特点,使之夸大化、绝对化,并以此反对商人精神“团体追求”达成的需要。当下存在的“去商人化”就是其具体表现。当代商人应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出发,从经济全球化大环境出发,从和谐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出发,在诚信、盈利、创新等的基础上,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精神应为当代社会所倡导,市场经济所需要,价值教育所追求。价值教育是从外在灌输走向自我内化的过程,商人社会责任的履行正是价值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商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商人精神教育本质上是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的价值教育,当前经济运行秩序中出现一定的违法无德现象。商人精神在价值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定位不当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去商人化”现象凸显,二是当下出现的“泛商人化”现象的倾向。本文针对这两种极端倾向,分别从价值主体、价值载体、价值实现三个方面对商人精神与价值教育两者关系进行厘清,明辨异同,克服偏激,以达成对商人精神在价值教育中的合理定位。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推动当代商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73

2.杜景林.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费安玲.意大利民法典[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李约瑟文集.[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吴亚林.价值教育及其在教育中的定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4)

6.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M].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2

7.马克思.资本论卷1[M].1975

8.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9.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篇13

[3] 张娟.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体育科技,2015(6)121.125.

[4] 何维芳.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15(2)11.13.

[5] 涂志芳.论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园,2015(32)1.3.

[6] 徐剑.论中华体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15(3)211.213.

[7] 朱雄.论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32.33.

[8] 陈建华 许琳.培养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途径[J].运动,2015(5)5.6.

[9]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0] 张振亭.中华体育精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12.

[11] 谢琼桓.中华体育精神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J].求是,2000(21)11.13.

[12]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47.51.

[13] 国家体育总局研究课题组.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为中国乒乓球队成立50周年而作[J].求是杂志,2002(14)55.58.

[14] 任海.精神价值是竞技运动的灵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4)33.

[15] 李斌 李铮.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3(0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