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合规审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合规审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合规审计

篇1

(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性。利润是企业所追求的,企业更加追求利益的绝对化,减少支出,某些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通过在账目上虚构会计信息,隐藏其真实的市场行为,减少税收的支出或者避免税收的支出,也是导致财务报告失实的原因之一。个别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例收受回扣、套现等违法行为,使的财务会计信息呈现的非事实性,违背了客观有效的原则。

二、审计活动怎样提高市场主体会计行为的真实性

(一)审查信息更加全面。不再单一的审核企业财务报表,通过更加细化的财务数据查询。通过原始凭证、明细账目、发票等入手,查看企事业单位是否存在虚构会计活动、篡改账目、虚开发票,是否通过修改账目达到是财务信息合法化的目的。

(二)审计人员加强学习,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总结审计经验,把握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完备的财务知识体系和审计方法的架构,强大的业务分析能力。可以在审计活动中发现问题、深入挖掘业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了解经济活动的实质,得出?Y论。建立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的审计人才队伍,是我国目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和市场发展的要求。

1.查看发票的来源,检查发票的有效性,通过收入、发票、销售货物三方印证发票是否与经济行为相一致,是否存在虚开增值税发票、逃税避税的行为。检验发票的真实性,是否是伪造发票。从业务角度着实分析业务流程,查看发票的有效性,是否违背了客观事实,是否填开正确。

2.查看利润表是否存在虚构现象。通过分析各会计因素间的联系,根据企业现阶段运营状况分析企业利润表的真实性,横向与同行业其他单位相比,纵向与这一单位以往经营活动相比较,是够存在利润过高的行为。查看利润与收入水平是否相符。是否存在认为减少利润,隐藏经济事实的问题。通过其他会计要素分析凭证、账目的真实有效性,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分析提供数据的真实性。

3.通过各项财务指标,综合分析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采取更多的财务指标,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单位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查看各项财务指标间是否对应,分析企事业单位的盈利情况,检验审计报告是否真实。

4.有重点的盘查账目调整的地方。着重查看账目中修改、更正了的地方,核对这些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进行调账,其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加以分析。

(三)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审计过程是一个庞大、任务艰巨的活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秉承严谨端正的工作态度,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国审计法的规定,严格审核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真实有效性。

篇2

物资采购风险贯穿于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计划,采购询价,选择供应商,直到领用为止的全过程,正是由于风险的存在,决定了审计的必要性和审计方式的确定。只有较好地分析物资采购不同阶段的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方法,从而达到防范化解风险,达到以审促管的目的。采购中常见以下几种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计划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验收风险,存量风险,报审程序风险,责任风险等。

二、重点采购和非重点采购

企业采购中,重点采购和非重点采购没有绝对区分,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工作性质,企业管理的精细程度等来确定,大型企业一般将以下采购视为重点采购:一是采购金额达到30万元以上;二是企业急需的或突发性的紧急物资,尤其是生产用的原材料;三是采购物资来源单一或具有垄断性的物资。对于重点采购审计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应该更具有及时性,灵活性。对处于买方市场且数量金额较大的采购物资,要实行招标、议标方式,投标单位至少有三个以上,投标单位不只仅限于采购部门的要约单位,也含其他部门提供的要约单位。相互监督制约招标过程和招标标准是否符合“公开选购,公平竞争,公正交易”的原则;确定在招标、评标和定标过程中有无违反规定程序;有无私自与供应商串通泄漏招标信息等情况,从而保证物资采购的客观、公正、透明、高效。对企业急需的物资采购审计,一方面在价格上或供货服务方面作出适当让步,另一方面采取派审计人员同采购人员一起去洽谈采购,确保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购任务。对于来源单一的采购物资,要有耐心与供货方洽谈,用相关、类似的产品作参照物,从成本分析法的角度进行审计,尽量使价格趋于合理。

三、区别对待集中采购与非集中采购审计

集中采购是指各使用部门提供使用需求申请,由采购部门统一组织采购,这种采购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方法,不仅透明度高,而且责任分工更加详实,防止了个别部门说了算的现象。对这类采购的审计,一是要对经常往来单位作深入的了解,如企业的性质、诚信度、商品质量、工作业绩以及主要货物的来源等;二是抓住数量大的优势谈价,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三是尽可能找货物源头,少一层中间环节,至少可降低5-10%的成本。

非集中采购是指由各使用部门自行采购,这种采购审计相对复杂,难度较大,对这类采购的审计,一是防止虚增采购,虚假采购,高档采购以及“化整为零”逃避审计等行为;二是制定合理的送审金额起点,如果审计金额起点过高,即不利于监督,又给逃避审计增加了机会,审计金额起点过低,会导致送审过于频繁,影响正常工作,也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一般以2000-5000元为送审起点(一次或一次结算达到2000-5000元);三是着重加强审计验收,要求购入的物资与送审的品名、货号、数量、质量等严格一致,防止审计与验收脱节的现象;四是非集中采购,涉及面广,商品品牌、种类繁杂,需要多到市场上了解行情,获取相关信息。

以上两种形式的审计,都要防止采购超预算,超标准;防止采购盲目求洋、高档次采购,力争采购物资合理、实用、节约。

四、分别采取多种定价方式,建立价格信息库

物资采购定价难以做到绝对科学、合理,结合实际情况,力取将误差控制在5%左右,常见的定价方式:一是以市场价为依据,求出平均价,再根据采购量大小,是否送货,后期服务等附属条件,略低于或高于所掌握的平均价;二是电话询价,根据商品上的地址、电话,直接与厂家,批发商联系,以采购者的身份询问价格,知道底价后,再酌情定价;三是成本分析定价。有些商品来源单一,询不到价,这就需要对成本进行分析,经双方洽谈定价;四是定价至少有两人,确保价格的合理性,正确性,防止个人的主观行为。

对于周期性重复采购的物资,审计部门应利用微机创建容量丰富的价格信息库,通过市场、网络、报刊、行业公报、供货商及竞争对手等多种价格渠道收集、编制、汇总、整理价格信息,根据市场行情,适时更新,实行价格信息动态管理,而且将价格信息提供给采购部门作为采购报审的参考依据,减少报审部门与审计部门的矛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

五、统一制定采购报审程序,保存审计资料

审计部门需印制物资采购审计送审表,内容详实,含采购时间、物资的名称、型号、产地、供货单位全称、联系方式、领导审批、初审、复审等栏目。首先,由采购部门填报送审表;其次,采购部门负责人签字;第三,属于预算内的项目,报分管预算的人员签字,属于预算外的项目,报分管领导签字;第四,由审计部门初审、复审人员审计;第五,凡是公司采购的物资,不管数量大小,按不同商家、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分门别类登记台帐,以备核查;第六,采购的商品经审计人员验收合格后签发审计验收清单,财务部门方能凭此付款。防止先采购后报审的现象。

物资采购风险的防范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也是企业管理中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必须引起民营企业从高管层到一般采购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应在采购业务中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对请购、审批、签约、采购、验收、审核和付款等环节建立标准化的业务处理程序;健全以采购申请、经济合同、结算凭证、验收入库单据为载体的控制系统;加强对请购、采购、验收、付款关键点的控制,实施采购决策环节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堵塞采购业务过程中的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企业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相信随着管理层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的加深,民营企业一定会沿着各项制度良性循环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财务集约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对财务部门在项目管理中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管理会计的兴起对财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项目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体现,财务深入业务、业务财务融合是管理的必然要求。公司自2012年起“深化项目预算闭环管理,提升资源统筹调控能力”的管理要求,应用“先行先试、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个别项目管理中迈开了步子。但受观念习惯、职责分工、工作标准、信息手段等因素制约,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财务审查缺位、审查标准缺失、职责流程不清、专业人才匮乏、信息系统支撑不强和业财融合深度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亟待依托管理水平提升,系统地趟出路子。2014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项目预算闭环管理的精益化水平,消除项目可研经济性与?务合规性审查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公司通过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专题研究,提出审查思路、明确具体做法,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实用的项目可研财务评审体系。

2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总体思路

公司围绕“集约、精益、全面、统筹”的核心理念,以“以规则制定为出发点、以项目审查为切入点、以项目审计为落脚点、以闭环改进为着力点”为主线,从项目可研经济性和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的焦点、难点问题入手,以项目可研财务审查标准、流程和机制为研究重点,运用系统创新思维,以问题为导向,从审查标准、职责流程和组织保障三个方面进行攻关,通过课题研究、讨论分析和征求意见确定审查标准、修订制度明确职责流程、系统优化做好组织保障,目标是“树立一种意识、建立一套规则、形成一项机制、锻炼一支队伍、取得一定成效”。

3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实践

公司贯穿“以规则制定为出发点、以项目审查为切入点、以项目审计为落脚点、以闭环改进为着力点”的工作主线,先行先试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

3.1 以规则制定为出发点

公司启动项目预算事前审查规则的课题研究,旨在提出一套“标准可理解、评价可操作”“业务部门能认同,财务部门易操作”的项目预算审查规则,多次组织下属公司、经研院和事务所人员进行研讨,确定财务审查的目的、审查的原则和审查的内容,制定了《储备项目预算事前审查规则汇编》(以下简称《规则汇编》),《规则汇编》作为财务参与项目前期审查工作的主要抓手,对财务审查的目的、原则、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回应,具体情况如下。

3.1.1 明确审查目的

财务部门参与项目前期审查,旨在发挥专业优势,发表财务意见,有效提升项目经济性,并结合历年审计检查工作成果,从源头上解决支出混淆等财务合规性问题,规避财务风险,同时为财务资源项目合理配置和项目预算编制奠定基础。

3.1.2 明确审查原则

财务部门在开展项目财务审查工作中,应立足于遵遁以下原则。

必要性原则:按照“无会签不批复、无批复不入库”的要求,明确储备项目财务审查是财务会签的重要前置性评价环节。

相关性原则:严格区别于专业部门开展的项目可研技术性、必要性评审,聚焦于项目资金管理论证,侧重于评价项目要花多少钱和该不该花。

实用性原则:降低后期竣工决算审计环节所涉及的各类财务事前审批风险,并为业务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前期管理改进建议,同时夯实项目预算编制基础。

融合性原则:横向上加强财务与业务的集成融合,纵向上统筹发挥财务内部专业力量,做好与各专业、各层级的协同推进与分工安排。

前瞻性原则:坚持从业财融合角度出发,通过参与评审将财务语言转化为业务语言,使财务制度和管理要求融入其中,促进财务职能转型。

3.1.3 明确审查内容

从审查目的和原则出发,相应地提出了财务合规性、可研经济性、信息实用性和要素完整性四个方面的审查要点,并在借鉴兄弟省公司前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细化制订了项目可研经济性的评价方法和财务合规性的审查内容。

(1)财务合规性主要审查项目在前期立项阶段是否符合现行财务管理规定,对照研究项目过程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清晰、具体的财务合规性审查标准,如项目分类是否准确,是否准确划分资本性与成本性支出范围等,降低项目管理中的后发性财务风险。公司针对13类项目,逐项提出了清晰、具体的财务合规性审查标准:

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规格购建资产

是否包含其他类别项目

是否存在分拆立项

是否存在重复立项

项目资本性支出与成本性支出划分是否准确

拆旧物资数量及处理方案是否合适

工程其他费用支出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不合理频繁改造或修理的情况

(2)可研经济性

可研经济性的评价一直是公司项目财务评价的难点,主要源于项目投产后作为电网的一部分,难以测算单体项目未来收益,公司通过研究国家和公司现行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结合项目后评价管理的理论方法,系统研究了各专业的可研报告,结合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可研经济性评价的三类方法,一是对于单体项目效益可测算的项目,采用经济评价模型,进行论证分析。可选用的经济评价模型:财务净现值、项目内部收益率(IRR)、项目静态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模型,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一个或多个经济评价模型分析。二是对于单位项目不可测算的项目,主要从成本投入合理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将该项目成本投入与历史类似项目成本或单位投资标准成本等进行比较,用类比法进行评价。三是应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理论,在生产性技改类项目上可采用比选不同方案间全寿命周期成本(前期基建一次性投资成本+后期运维成本)较低值的方法。

(3)信息实用性

信息实用性主要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审查项目投资估算总额及明细内容,是否符合转换成不同口径财务预算的编制条件,在参与项目审查的同时一并解决年度项目预算编制问题,解决项目预算编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资料完整性

资料完整性主要审查判断提交财务审查的项目资料和数据是否充分、完整,是否清晰阐述和反映了项目的财务合规性、经济性与实用性。进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成熟套装软件与财务管控项目定义创建校验规范。

3.2 以项目审查为切入点

财务部门在制订了财务审查规则、明确了项目前期管理要求后,业务部门因条块分割的思维定势仍对财务介入审查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何时审、怎么审”就显得尤为关键。

3.2.1 “业务理解、顺势切入”的审查思路

公司以“业务理解、顺势切入”的思路开展审查工作,一是积极争取业务部门理解,通过阐明财务人员所提供的专业支持和风险管理作用,赢得业务部门对财务审查工作的支持;二是依托联合审查顺势切入,将审查结果及时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反馈。业务部门意识到财务人员所提供的有效支撑,为财务全面介入后续项目审查奠定了基础,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全面向纵深拓展。

3.2.2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审查原则

本次审查根据“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原则有序开展工作,一是确保点面结合。对所属单位的储备规模、结构及特点进行总体审查,再根据各类项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仔细查阅资料、客观反映问题。二是确保重点突出。将储备项目金额异常、界面划分易于串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容易混淆的项目,作为本次审查的重点对象,切实将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作为本次审查的重点内容。

3.2.3 “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审查方式

公司基于上述思路?c业部门积极沟通,遵循“项目全面覆盖、财务全员参与”原则,于2014年8月底组织开展了一次储备项目财务集中审查工作,对公司拟纳入2015年储备库的4285个储备项目按照总部下发的《指导意见》和公司印发的《规则汇编》开展财务审查。公司高度重视本次集中审查工作,抽调基层财务与事务所人员组成50人的储备项目专项审查小组,集中一个月时间,采用背靠背交叉审查的方式进行现场评审,遇到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3.3 以项目审计为落脚点

项目审计是回应如何“提升投资效益、防范项目风险”的重要手段,公司旨在通过在年报审计中发现的项目前期管理问题,积极建立责任传导机制,建立项目预算闭环管理机制倒逼业财双方应用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进一步提升可研编制和审查水平,建立一种“责任传导、良性互动”的自我完善机制。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计思路”和“以集中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

为使审计从传统分散模式向定点集中模式进一步转变,我们运用了“依托年报审计、精简审计资料、预先下发通知、优化审计机制”四项措施,具体如下。

依托年报审计:年报决算审计历来受到各单位的高度重视,但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尚属起步阶段,通过依托年报决算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各单位积极配合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加强反馈力度、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精简审计资料:在不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下,各单位提供的项目资料电子版应尽量做到简单、明确,可仅包括可研报告、初设方案、合同与标书、结决算资料、拆旧审批单五类资料,以方便搜集和准备。

预先下发通知:为避免各单位因资料提交不及时而耽误审计进度,我们将最终确定的拟抽查项目清单提前三天通过内网邮箱下发给各单位,给予被审计单位充分的资料准备时间,同时也为我们节约了审计时间。

优化审计机制:建立样本项目和审计意见的传递机制,应用“年审下发一批、基层反馈一批”的滚动审计方式,达到“有资料时做审计、没资料时抽样本”,旨在实现审计效率最大化。

公司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核小组共审核了所有单位超过3000个项目,经过数据挖掘比对分析,审核了抽取10个单位存在疑点的66个项目的原始资料,最终审核落实预算外列支的项目3个,超预算列支的项目10个,预算大额结余的项目14个,不符合财务合规性要求的项目7个,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核结果得到了项目单位的认可。

3.4 以闭环改进为着力点

公司2014年重点开展“规则制订、联合审查、项目审计”三项工作,以此为主线将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工作串联形成闭环,有力推动项目可研财务审查工作整体前行,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尚有一些地方有待完善,如审查标准是否能更形象具体、审查机制是否能更清晰顺畅、审计重点是否能更优化完善、组织保障是否能更有力高效,因此上海公司着力审查工作的闭环改进,通过进一步总结提炼财务审查的经验理论,进一步完善财务审查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做实审查标准、做优审查机制、做深项目审计、做强组织保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可研财务评审体系,更好地指导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

4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思考

公司通过在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方面开展的大量研究和实践,初步取得了三项可喜的管理成果。

篇4

一、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差异分析

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都是基于医院自身经济活动来展开的,其总体目标在于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但从概念及内涵划分上,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第一,概念上的差异。财务管理是一个单位的基本工作,基于单位财务活动实施综合性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其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体现为管理性,与医院其他部门一样,诸如物资管理、人事管理、医疗管理等,都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存在;二是体现为专业性,即财务管理的对象为资金,而物资管理的对象是物,人事管理的对象是人,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其主体是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进行管理,从而又表现出综合性管理职能。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是基于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财务资料,从合法、合规、有效性、准确性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评价活动,其职能在于发现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降低医院财务管理风险[1]。所以说,内部审计的实施,旨在通过对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各项业务进行独立评价,是否遵循相应的程序和标准。第二,依据上的差异。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其各项业务的开展依据必然遵循医院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并遵循相应的财务职业道德守则要求。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工作则需要在审计准则指引下来收集和整理审计依据,依照审计程序来做出审计结论,并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由于两者所遵循的标准具有差异性,从而决定了财务工作与审计工作的不同限定与约束。第三,工作方法上的差异。从两者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上来看,财务管理主要有财务分析、会计核算、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会计报表及管理会计等,其流程主要由财务部门来对各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核算与管理,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采集、数据加工、存储与归类输出等[2]。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在工作方法上以审阅、复核、核算、函证、观察、检查、询问、调查等方式,围绕审计程序来进行,即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整改落实等。第四,工作重点上的差异。从工作重点来看,医院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资金进行管理,侧重于理财,并从资金的全程化管理来量化考核财务约束机制,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财务参考依据。相比而言,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在于对各类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财务信息合规性、合法性检查与监督。另外,内部审计并非局限于财务活动,还要关注医院内部控制、资源、环境等其他方面的监督与评价。第五,监督方式上的差异。财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形式,结合医院具体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是贯穿于整个医院具体业务过程中,并受到各项经济业务的制约,缺乏独立性。相反,审计监督一方面从财务信息资料评价中,来监督财务资金的运营状况是否合规;另一方面,通过审计证据,借助于不同的审计分析方法来得出审计报告,以评价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可见,财务监督其职责在于对日常会计业务的监管,处于较低层级,而审计监督不仅要监督会计资料,还要监督与医院财务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具有较高层级。

二、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关联分析

尽管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具有不同的概念及工作要求,但两者也具有一定关联性。第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财务收支数据反映了医院日常经营状况,而财务管理是基于具体会计业务来展开合理、合法性核对工作,对医院的经营目标、资金运作等活动是否符合医院内控制度。内部审计依据审计法律法规及医院内控制度,以医院会计资料为基础来检查各项会计信息的合理合法性及效益性,其实质也是对医院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并对财务信息进行再认定。第二,着力提升经营效益。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实施中,结合财务制度、内控要求,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收支状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并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院长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同样是基于医院具体经济业务数据,遵循审计制度及内控要求来对各项财务信息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审计,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缺陷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提出建设性审计意见和建议,督促医院管理者进行改进,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在于监督经济活动,而内部审计是再监督过程,两者都是围绕具体经济活动来展开监管工作,承担着促进医院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健康、合法、有序发展的监督使命。第三,两者都涉及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医院财务管理贯穿于医院日常经济活动中,并与医院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定相关联,来促进各项财务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防范贪污舞弊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进而保障医院资金的完整与安全。内部审计管理贯穿于医院审计程序中,特别是在维护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上,参照医院内控机制的有效性,着力提升审计监督水平,强化医院审计质量管理,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所以,两者都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息息相关。第四,财务管理为内部审计提供凭证基础。会计信息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根据会计准则来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如各项会计核算帐表,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发生、结果进行完整记录,生成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资料,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收支、权益、结余等会计信息,这些会计资料都是对医院经营管理状况的直接反映[3]。同样,内部审计从职能上是对医院财务信息数据的评价,需要结合医院财务数据、凭证资料等进行核算、审查,而如果缺少了财务信息资料,则内部审计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医院财务数据资料是实现内部审计的基础凭证信息。第五,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具有相辅性。基于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异同性分析,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内部审计,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辅佐,共同实现对医院财务状况的有效监督。在财务管理中,通过会计核算来完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通过财务制度来规范经济活动的执行。在内部审计中,通过审计监督来提升财务审计工作质量,来发现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并从审计结论及整改建议中来强化财务管理,健全医院内控制度。

三、内部审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依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相关法规要求,重视医院内审工作,保障内审机构、人员、经费、业务的独立性,来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第一,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管理者水平。内部审计是医院财务管理战略性体现,将直接影响医院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从内部审计具体工作及审计结论、整改建议中,管理者可以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并从完善医院决策,制定医院发展规划等方面,明确改进方向和具体工作任务。因此,内部审计的实施,从规范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全面、真实、可靠的财务审查报告,有助于促进管理者发现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第二,内部审计有助于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与财务制度执行偏差中,为优化财务管理思路,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也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从自身工作实际,全面认真对待财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方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上,提升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第三,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执行效率。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查找问题的根源,并针对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方案,实现对问题源头的控制。如结合医院财务报表中的薄弱环节,从完善医院资金安全性上,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降低和减少财务风险。因此,积极推进内部审计,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升财务执行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的辨析,两者既存在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性。在战略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两者分别从不同的管理内容及职责分工上,来强化医院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现紧密配合与互相支撑,进而改善医院财务效率。另外,在认识与理顺两者关系上,一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注重财务、审计法律、法规学习,增强职业操守;另一方面,完善医院财务、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如引入岗位轮转制度,从业务知识、技能、岗位互换中,增进理解,共同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等数据资料的分析,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安排和工作成绩,分析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关注重要的投资、债务重组、内控制度的设置及变更等情况,掌握被审计单位经济发展情况。

(二)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要决策的会议记录、纪要等数据的分析,了解被审计单位有关经济决策情况,检查决策的正当性、合法合规性等情况。

(三)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数据的分析,审查被审计单位在各项业务流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例如我们在某商业银行进行审计时,对采集的关联企业贷款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表内外欠息贷款、“五级分类”正确性、重点贷款的合法性四个方面入手,产生了信用等级不良贷款表、表内外欠息借新还旧贷款表、“四级不良五级正常”贷款表、金融机构贷款表等15张关联企业贷款疑点数据,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明确了重点范围。通过进一步核实,发现了部分企业采用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等手段获取银行贷款;部分支行将不良贷款在正常贷款中反映,未真实反映该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部分支行违反有关规定发放违规贷款;违规办理商票贴现业务等问题。

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可利用EXCEL表格和AO系统提供的审计软件,也可利用成熟的数据库软件(例如SQLSERVER)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数据方法,即使计算机技术掌握不太熟练的审计人员也可轻松做到。对于复杂数据的分析,如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无法达到预期审计效果,可以请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参与数据分析。审计人员要将数据分析期望达到的目的,表述给数据分析人员,由其设计出达到数据分析目的的SQL语句,得出需要的审计结果,完成数据分析任务,顺利进行审计取证。

准确汇总数据取证

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数据取证工作结束后,要利用AO审计系统进行数据取证汇总,以便使同一性质的多个数据取证汇总成一个问题,编写一份审计工作底稿,为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篇6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

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

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

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

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

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篇7

一、专项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基本理论概述

专项审计调查是指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采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对象在经济、行政、司法等领域的特定事项实施专门审计的审计工作,是审计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审计监督职责、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工作。财务收支审计则是常规性地对被审计单位(一般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侧重于收入支出、基建项目、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收支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财政制度的规定,以及国有资产是否保全等的合法性、合规性的问题。

二、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优势

(一)专项审计调查是科学审计的内涵

专项审计调查具有中国特色。一方面,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借助个别单位和部门的调查解剖,能够及时发现某事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及时了解和掌握事项的总体概况并及时处理,避免审计滞后。另一方面,经济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能一概以对错评论,常规的审计方法有时难以适应,定性处理也不好掌握。

(二)专项审计调查有利于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专项审计调查具有温和、无偏见的天然内涵,容易得到被审计方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取得真实可靠的调查材料。由于审计调查通过分析、总结并与各有关调查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协调,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够帮助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困难,而不仅仅是处理、处罚;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欢迎和接受,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的服务建设。

与一般审计项目相比,专项审计调查更多的是从政策、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找问题、提建议,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这种为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高水准的管理信息的审计活动,服务建设更强,远比一般的审计能产生更大的审计影响力。

三、有关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探讨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调查分析,查阅大量有关审计调查工作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将二者的关系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的区别

根据上文对审计调查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分别概述,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概述:

第一,覆盖范围不同。覆盖范围不同是审计调查和财务收支审计之间首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区别。对于审计调查来说,其是一种政府性质的行为,是针对某一经济问题而进行审核和调查的行为,覆盖范围更为广泛,除了经济方面外,还涉及政治和法律范畴。对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来说,其主要针对的是在某一会计就职期间企事业单位内部相关财务活动的审核工作,只能局限在经济领域之内进行。

第二,目标不同。τ谏蠹频鞑槔此担主要是相关政府审计部门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而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经济审核工作,目的性较为宏观,能够进一步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合理的对策进行解决。对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尽量规避财务风险,确保企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经济问题,使企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化,目的性相对来说比较微观。

第三,方法不同。对于审计调查工作来说,其运行方式多种多样,涉及法律、经济以及统计技术等方面。对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来说,其运行方式通常采用传统的专业审计技术,运用统一的模式进行运作。

(二)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的相同点

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虽然在工作方法、涵盖范围及目的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最终归宿点都是为了确保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其内在具有相应的一致性。首先,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在法律程序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在运行过程中所依循的法律法规都是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其次,审计调查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之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审计工作。

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调查方案

针对审计调查事项,要认真学习研究与审计调查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走访、座谈、调查表等形式,掌握审计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要围绕调查目标、范围、内容、时间和人员分工等制定审计调查方案,其中调查步骤和调查方法应详细制定,从而使调查方案真正做到切实可行,真正作为专项审计调查的工作指南。

(二)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技术

要做好审计调查,必须灵活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既可以通过检查、监盘、观察、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取得有关的审计调查证据,也可以运用座谈、调查问卷、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手段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审计调查所需要的资料。在审计调查过程中要强调重点调查与延伸调查相结合、全面调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审计与调查相结合,以保证审计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多方位做好综合分析,提供决策参考

综合分析是做好专项审计调查的关键,是专项审计调查的本质要求,也是专项审计调查区别于一般审计项目的重要特征。审计人员要在把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角度对所获取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取舍、归纳和提炼,从主客观、内外部、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从而提供全面、客观、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和决策部门当好参谋。

总之,专项审计调查能够对财务收支审计进行有效补充,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可比性的具体的问题总结和经济数据、行政管理数据等信息。财务收支审计能够对专项审计调查提出的问题的改进效果加以监督审核。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紧密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政府的财务管理和施政绩效水平。

(作者单位为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山东分所)

参考文献

篇8

一、绩效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绩效审计是审计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真实性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参照相关标准,对被审计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资源节约性进行综合监督评价的过程,达到促进规范经营科学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与真实、合规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具有以下特征:

1.审计对象广泛。绩效审计作用对象是不同领域的内容,判断标准广泛,既有以节约成本为目标的经济性标准,又有以运行效率为目标的效率标准,还有以建设目标实现程度为目标的效果性标准,因此绩效审计的对象和判断标准具有广泛性。

2.审计专业性强。在绩效审计中,虽然判断的总体目标有同一性,但对不同的对象很难遵循相同的判断标准,因此绩效审计又具有明显的专业性。

3.审计结论独立。绩效审计的判断标准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作出的,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审计结论,在审计过程中,应该从超越私人和局部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受任何利益相关者的支配和主导,因此,绩效审计又具有独立性的特征。

二、绩效审计与真实、合规审计的关系

真实、合规和绩效是政府审计要关注的三大重要目标。真实性审计主要审查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与其财务运行的真实情况是否一致,判断其财务行为与财务数据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审计对象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判断其财务和经济行为有否违法、违规的情况和问题。绩效性审计主要从成本控制、建设效果、运行效率等角度审核审计对象对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判断资源利用是否实现充分、节省和有效的目标。

就绩效审计与真实、合规审计的关系而言,两者之间相对独立,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一方面,真实合规是绩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在真实、合规基础上的绩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绩效,如果没有合规性做基础,绩效性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前提,也很难持续。同样,绩效性审计是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拓展和延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只有在真实、合规的基础上把审计的关注点拓展到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绩效上,审计工作才更加完整,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

强调真实、合规与绩效审计相互联系的关系,并不否认其相对的独立性。对绩效审计的重视,并不是对其他审计的弱化,也不是以绩效目标来替代真实合规目标,而是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确定不同的审计目标,采取不同的审计类型,使审计监督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确定绩效审计项目的原则

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是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在实践中,人民银行可以在遵循以下原则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研究论证,最终确定绩效审计项目。

1.重要性原则。重要性是指被审计项目要在目标管理、资源运用或社会需求等力面较为重要,即群众关心、政府关注、领导重视、资金投入大。一方面应围绕本行的中心工作开展,另一方面要考虑项目覆盖面的大小或财务资金的投入量等因素。

2.时效性原则。作为内审机构,必须考虑管理层的需求。只有把管理层急需进行效益审计的领域和内容作为审计重点,才能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生出更大的效用。反之,如果偏离了管理层需求的重点,审计的效益就无法有效发挥,甚至出现负效益。

3.节约性原则,绩效审计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会取得一定的效益,当然也要支付一定的交易成本,即审计资源的耗费。必须要考虑开展绩效审计付出成本与取得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审计效益。

四、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领域

1.对基本建设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基本建设项目领域是央行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建设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工期长、施工过程复杂等特点,基本建设领域容易出现损失浪费、管理混乱、舞弊等问题,因此对基建项目采用绩效审计形式,实际是增加审计的频次、增强审计的力度,将建设过程置于更为严密的审计监督之下。在审计内容上,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应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控制、公允价格等均纳入审计范围,使绩效审计真正成为效益审计的载体。

2.对重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开展绩效审计。一是要跟踪专项资金,就是要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跟踪专项资金的全过程,即预算一拨款一使用,抓住资金流向的各个环节,落实资金的到位情况或使用效果,重点审计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挤占挪用、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等违规违纪问题。二是要关注养老统筹、住房公积金等资金的收缴和管理情况。

3.对重要决策、制度等执行落实情况开展绩效审计。重要决策和制度在内部的执行落实情况也应纳入绩效审计范围,并作为重要内容开展,要在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资金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上,探索对重要决策、制度等在各级行的执行落实情况开展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2]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年规划.

[3]何洪彬.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财政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0(4):18.

篇9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

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

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

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篇10

一、引言

开展农村审计监督,实行财务公开,是杜绝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财务审计是对农村生产经营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合理和有效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农村财务审计的对象,包括农村村、社合作经济组织,乡村集体企业和经济联合体等,农村财务审计属于政府授权的内部审计。目前,农村财务审计和村干部换届离任审计则成为规范村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农村财务审计要点

(一)审计工作总体规划

1.审计工作要早计划早安排。可以在本乡镇挑选熟悉会计业务知识的人员,如果干部队伍中人员不足,也可以挑选会计业务精熟的原村会计参加,审前必须做好他们的培训领证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2.设置表格。审计准备工作中,应多设计一些村财收支重点项目统计表格,在使用中按需要随机补充,有利于有关问题的收集统计。

3.审计法律法规运用。审计人员要学好用活有关村财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对违章违纪和违法的条例,能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地灵活运用和引用,正确提出审计建议做出审计结论和审计处理决定,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组织工作组成员

1.审计安排。审计组应3人以上组成。在年度村财审计或村干部换届离任审计时,因面广量大,乡镇可以对辖区村按时间段安排各审计组成员专人负责主审,统分结合,必要时进行集中审议、分析,防止因为人员少难以对各村全面审计的问题。

2.专人负责。每个审计小组可指定一位审计人员负责对所审村全程审计,负责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审计意见书的撰写,同时做好复审复议,审计反馈等工作。

(三)审计收入项目重点

1.查合同。可以通过查看村委会发包的经济合同,逐笔登记发包及上交收入,再逐笔核对账目和收据,检查有无据实入账。

2.查账表。从总账收入账户和资金收支科目余额表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收入情况,掌握被审计村各年度收入的基本信息。

3.查收据。以上两个环节了解后,对出纳使用的收款收据存根进行逐笔核查,特别对大额的收入应查看会计作账联,核对账等。如果发现收款收据有断号,不同版本,涂改或整本存根丢失等现象,则应重点集中精力审计。

(四)支出方面的审计重点

1.审凭证。支出方面的审计主要查看记账凭证中的原始凭证,对各种账簿凭证要总体查看一遍,认真分析、注意四查,一查票据是否真假;二查票据是否开支合情合理合法合财务制度;三查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是否齐全,民主理财是否到位;四查大笔开支有无疑点。再认真细致地把有疑点和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开支票据。按记账凭证的年月、凭证号(第几册)票据开支的项目内容、金额、票据号码、出处等,逐笔记录好审计底稿。

2.取证据。对查出有疑点的票据,经确认后,复印件要盖被审单位公章,主管签名,再组织审计组成员合议并重点进行复查,力求证据充分、确凿。审计底稿和调查取证等文书必须由被审单位盖公章、负责人、当事人签名。审计人员应有两人以上当场签名。

(五)选择专项审计

1.管理费用审计。首先查看总账、明细账和记账凭证是否账账、账据相符。查村干部的误工天数、月工资、补贴、奖金、福利、保险、差旅费、节假日费用等是否按规定和制度开支,是否经过有关会议通过,有无超计划,超标准、超限额。可将这些内容按各项指标列表统计,看各个不同职务的村主干和成员月报酬、年报酬多少,从中寻找问题。

2.其他开支审计。看有无利用公款请客送礼的开支,特别对月月天天有吃请,年开支数额大的要认真核查,查虚假列支以少报多,重复报销等问题。对有节假月份,查是否存在送礼物的开支在伙食费票据上报销。

3.库存现金审计。目的是审核村集体资金是否安全使用。入村或调账审计时,审计人员应首先突击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做到安排稳妥行动快,不出缺漏不走过场。

(六)基建工程项目的审计

1.审查基建项目的确定是否经过村两委研究、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以会议纪录或决议为凭。

2.审查发包过程中,是否实行工程预决算,以书面预决算书为凭。

3.审查工程发包前,是否在15天前在公开场合张贴招投标公告,公告内容是否公正、公平,有无故意设置限制公平的条件。

4.审查招标过程是否透明,程序是否合理合规合法,有无弄虚作假,串标、悔标、压价承包等现象。

5.审查中标工程是否按期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合同条款是否客观公正,有无违反会议通过的内容,认真审核工程的每个相关环节是否合理合乎逻辑。

6.审查工程资金和物资是否按工程进度支付,有无违反合同条款多付,超付款问题。

(七)审计村集体资源资产发包是否正常

村集体资源资产,有山场、果场、林木、厂房、场地、鱼塘、苗圃、养猪场、电站等。这些发包过程中,要做重点审计。

(八)严把审计质量关,做好取证工作

1.取证要依法,证据要确凿,事实要清楚真实,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疑似又不是,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不清楚。

2.审计工作底稿要真实记录,认真编写不出差错,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查证的事实依据,也是依法依规处理意见的必要依据,处理意见要做到一事一稿,记录清楚程序合法。

3.审计组组长要严格认真审核审计工作实施程序的合法性,对取得的证据和编制的底稿全面认真地查缺纠错,审核签名。

(九)提质的必要措施

1.审计要以组长负责制,审计成员对查出的问题要向组长详细汇报,审计组长对审计的内容、过程和质量负主要责任,对草拟审计报告负责审核并上报。

2.审计组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要严肃纪律,遵纪守法,做到不贪不占不参加吃请,依法履行岗位职责,团结协作,服从审计工作安排,保证审计质量。

3.审计人员要对分工负责的审计质量负责,做到分工到位、审计到位、复查到位、考核到位、严把审计质量关。

篇11

二、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复杂,涉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学校财务部门、校办企业、基本建设、后勤管理、图书教材及院、系、所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部门主要行政负责人。因此,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审计评价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遵守廉政条例等方面的审计评价标准是一致的。但对有经营目标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应侧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济政策制订及重大经济决策、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方面的评价;对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应侧重单位执行财经法纪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等方面的评价。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有:(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的真实性,主要是通过查阅、核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表数据与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年度会计报表、帐簿、凭证)与审计事实是否相符。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政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进而评价其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程度。(2)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主要审查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是否认认真执行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否存在违法违纪事实,如私设“小金库”、挪用、违规使用资金等;是否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收支两条线”,是否存在乱收费等问题。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评价其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程度。(3)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向被审计部门、单位有关人员询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运行情况,查阅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文件资料,查阅以前年度有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档案,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健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看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有效程度,评价其任期内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运行情况。(4)任期经济目标完成情况。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业绩的计算、比较、分析,全面反映被审计者在任职期间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对其经济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等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根据审计查证的有关数据和资料,评价其任期内的经营业绩。(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通过审查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国有资产、债权债务情况,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有无由于资金管理不善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问题,评价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6)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的集体决策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有无领导个人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财产流失和浪费情况,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合理界定责任。(7)个人廉政情况。向绀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了解对被审计领导于部廉政建设方面的看法和反映,深入听取和了解被审计单位以及相关单位的各层级、各方面人士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政方面的意见。在审计过程中,对可能涉及有违廉洁性要求的事项进行收集,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

三、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

(一)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评价标准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个等次。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1%;基本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1%、≤5%;不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审计调整幅度5%。

(二)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评价标准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三个等次。合法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合规等次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基本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率≤5%;不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率≤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如:设立“小金库”、“账外账”、“造假账”等。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价标准分为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次。健全等次的标准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与审计调查的理想个数的比率90%,且其中关键控制点没有遗漏,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基本健全等次的标准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与审计调查的理想个数的比率≥80%,且其中关键控制点没有遗漏,基

本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基本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不健全等次的标准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与审计调查的理想个数的比率80%,且其中关键控制点有疏漏,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要求,或者没有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混乱。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三个等次。经过符合性测试,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90%(含)以上得到执行,实现控制目标,没有出现内部管理控制问题;基本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有80%(含)以上得到执行,没有出现重大控制漏洞,基本实现控制目标;无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80%以下得到执行,或没有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控制人员,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没有实现控制目标。

(五)任期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评价标准任期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评价标准分为完成较好、基本完成、未完成三个等次。主要以任期目标数为标准,也可以历史水平为标准。以任期目标数为标准,一般应采用绝对数进行比较,若以历史水平为标准,应采用相对数(年均增长数)进行比较。在运用指标进行比较时,应注意指标的可比性,使指标的计算口径、计算基础、时间单位保持一致,剔除不可比因素。以任期目标数为标准,完成较好等次的标准为审计核实的经济指标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任期目标;基本完成等次的标准为审计核实的经济指标接近任期目标或占任期目标的95%(含)以上;未完成等次的标准为审计核实的经济指标低于任期目标的95%。

(六)重大经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评价标准重大经济决策程序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三个等次。规范等次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提供的决策方案至少两个,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等次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等次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篇12

近年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现状使全球的目光开始关注生态文明这一事关人类的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提至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念的践行,也是民主政治的进步。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手段,可通过拓展其现有功能,成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融合的机制。生态审计并不是要求在现有的审计体系之外专设一种审计,而应当内嵌于现有的审计系统内。从审计主体的视角考察,国家审计可立足于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监督,独立审计对可以市场化的生态问题加以监督,而内部审计则可以深入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其他组织,将生态审计的内容内嵌于各类组织的日常活动与决策中,进行事前干预、过程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拓展后的内部审计完全可以成为生态文明战略的内部“免疫”系统。

二、传统内部审计与生态审计功能基础

首先,传统内部审计与生态审计的本质是同一的。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11)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组织的风险管理活动。生态问题,从宏观的国土开发、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到微观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活动,是对生态风险的预防、控制和治理,是对生态安全的管理活动。从组织的微观层面来看,实施对组织的生态审计,其根本的驱动力在于减少组织未来的资产流出,从而保护与增加组织的价值,由此生态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本质具有同一性。其次,内部审计与生态问题监控主体特征相契合。生态问题呈现出日趋广泛、多样化、严重化的特征,而内部审计是社会组成基本单元的内部“免疫”系统,其组织的广泛性、系统性、全面性,其评价结果的行动导向性决定了其最适合承担生态文明战略的一线践行者和组织中生态问题的“卫道士”之职责,对企业及社会各类组织的日常活动涉及的生态问题进行适时的引导、监控、反馈与应对。

三、传统内部审计的生态审计功能拓展

传统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涉及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生态文明战略的实践必须系统地拓展内部审计的功能,将生态审计整合至内部审计的每一项内容,贯穿于其工作的全过程。

(一)财务审计:兼顾生态资金安全

传统内部审计往往以财务审计为重点,即对内部资金的来源与运用进行监督检查,包括对预算执行、专项经费、财务核算、大额收支等进行监控。生态文明战略下,除了对财务资金的重点监督,对生态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也应进行关注。生态资金运动可能涉及生态税费、生态补偿资金的支付方,进行生态资金转移支付的政府部门、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转移资金的接收方。其中,支付方的内部审计应着重对生态税费以及生态补偿资金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情况进行复核与监督,一方面需要评估组织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对这种影响所应给予的价值补偿的计量进行鉴定;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应对所建立的生态基金的资金来源与去向进行检查;接收方则主要对生态资金的入账情况、专款专用情况加以核实。在组织中,生态资金构成其财务资金的一部分,对财务资金的审计方法仍适用于生态资金,但对生态影响及其价值补偿的度量,还需要结合生态监测技术和经济计量方法,通过生态监测技术获取组织或产品生态足迹的变动数据,通过经济计量方法确定生态计量的边界,对生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进行认定。

(二)合规性审计:以生态合规为决策基线

合规性审计旨在确定组织是否遵循了特定的程序、规则或条例。从生态文明战略实施的角度,生态合规是指组织遵循了生态文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程序。生态合规应成为各类组织所有运营活动的基线,成为各类项目决策的底限。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项目决策中,企业在实施新项目的决策中,均应有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除了程序上的合规,还应同时对其生态合规性进行评估。作为内部生态审计依据的生态建设相关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当前内部审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综合性法规和《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固体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专门性法律,以及一些部门、组织内部所制定的规则。未来在我国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成功后,还应出台环境产权配置与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合规性法律体系,由此,生态合规性审计可能面临审查组织内的环境产权初始配置的依据、程序与结果的合规性,审查组织参与环境产权交易的主体、交易程序与结果的合规性等问题,通过对初始配置、交易和最终结果的合规性确认,实现对生态状况的全面监控。

(三)绩效审计:建立融入生态绩效的终端指标体系

十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与此对接,政府与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将生态绩效纳入终端指标体系,按自上而下的思路进行指标设计,按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审计实务,并将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全面绩效考核及奖惩挂钩。生态绩效至少应当包括以下项目:(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否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行,评价其开发强度与空间结构、发展格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资源节约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能源安全、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审计。能源安全审计即对节能减排、低碳产业、新能源发展情况的审计;资源利用指对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利用情况的审计;循环经济审计指对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情况的审计。(3)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包括对组织内部建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预防措施或预警系统的评价,以用于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情况的评价。(4)对组织内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评价,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应对本辖区、国有企业应对本单位涉及的生态问题形成制度化处理途径,针对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环境产权交易和环境监管制度建立符合本辖区实际的实施细则,引导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

四、内部审计的生态文明战略实现效果的提升途径

(一)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监督与强化功能

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应以对生态文明的引导、监督和强化功能的加强为目标,切实增强其内部“免疫”功能。由于生态问题渗透到组织每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决定了其完善程度的广度与深度,在范围上应涵盖准则层面的统一规范和组织执行层面的内部规范,在内容上应深入到每一个组织的每一项具体业务活动,由此,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制度体系,引导与规范组织甚至个人的行为,监督组织活动,强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人们对环境的负熵行为,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二)开发内部审计技术对生态安全的评估与风险应对功能

随着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的开展,基于环境产权交易的生态问题解决路径也将逐步铺开。在环境产权的初始配置与交易的审计中,风险评估与应对是关键,包括对生态足迹的评估,对水、大气、土壤等的污染程度以及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程度的生态安全评估,对用于清洁环境的森林碳汇、水权、排污权的评估,以及从组织的角度开发针对评估结果采取的总体和具体的风险应对技术。

(三)增强内部审计人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功能

内部审计人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力取决于两个方面:(1)对内部审计作为生态文明“免疫”系统的深化认识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宏观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更应落实于微观的组织层面,内部审计人才应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态度进行内部生态审计工作。(2)对生态审计技术的掌握。这决定了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双重要求,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制度规范、内部宣传来加强认识,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生态审计技术,进行人员生态审计技能的培训。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也应尽早适应国家战略调整的变化,调整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生态相关课程,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内部审计“后备军”做好准备。

(四)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功能

内部审计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功能的提升,首先应增强审计业务的管理职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实施业务上由同级国家审计部门统领的模式,其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均应加入地方内部审计协会,业务上可遵从其指导,由此形成一个信息传达高效、便捷的业务管理网络。其次应将生态文明战略内化至内审的所有业务活动,在财务审计、合规审计中全面融入生态审计内容,在生态绩效审计上通过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性质的不同分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其他组织等系统,进行评价指标的垂直设计与管理,实现系统内的生态绩效审计业务的对接与统一规范,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77.

[2] 项文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审计的思考[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1):27-28.

[3] 郑俊敏.市场条件下的生态审计发展模式分析[J].特区经济,2006(7):130-131.

篇13

一、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阻力

1.传统农村审计模式的漏洞较多

在我国传统农村财务审计模式中,具体负责审计的机构主要集中在乡镇的相关部门,而负责具体工作的机构则多是与农村内部有一定联系的,这种审计性质上是内部审计,而且这种审计之间的隶属关系不明确,造成财务审计不彻底、不完全。另外,在很多农村地区,在进行财务审计时,既有政府审计性质,又有社会审计性质,这两种方式并存很难界定农村集体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建立独立的财务审计模式。

2.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

我国《审计法》主要用来规范国家的审计行为,但这种规范对象主要是国家审计的行为,在内部审计方面,我国也有相关条例来规范相关审计活动。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少有地方专门针对农村财务审计制定相关的法规、规章,缺少了法律法规的支持,造成我国农村财务审计没有统一、合理的操作流程和保障。

3.缺少良好的财务审计环境

在我国许多的乡镇和农村,相关干部和负责人,对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其对财务审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基本的方面,更没有充足的动力去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另外,农村财务审计在实际的工作中横向的联系比较少,尤其是关系到经济犯罪的案件需要和公检法部门进行配合的时候,对方经常会怀疑农村财务审计报告的法律效力。

二、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牵引力

1.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始出现

虽然在我国广大农村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财务审计工作的保障,但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通过对农业、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规定,引导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许多的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相关章程,对农村财务管理等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为以后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2.有关农村财务审计的研究人员越来多

农村财务审计,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也开始注重这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大农村财务审计研究工作,我国政府部门也支持研究人员深入农村,了解农村财务审计的实际情况,为以后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了许多原始材料。而且有很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农村财务审计的本质问题去思考如何规范农村财务审计,为以后审计体系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3.农村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权益的保护

随着我国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支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使得农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也开始加强,这样都会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建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规范化的措施

我国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化建设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体系是必然选择。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指导农村财务审计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完备,针对重点领域、问题突出的农村地区也要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其中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就是其一。首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农村财务审计的相关材料,结合我国当前的财务制度明确方向;其次,充分调研,了解农民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宣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农村财务管理观念,听取他们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最后,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当符合地区发展,由地方政府首先制定,之后再确定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2.通过信息化管理保障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F代信息技术是保障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通过信息化的操作,能够使农村财务信息规范、全面。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比如对每一个时间的财务信息都建立台账管理,让审计部门能够清楚的看到财务的收支情况,便于具体工作的执行和数据记录,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3.培养专业的农村财务审计人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