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近期发展趋势
(一)信息科技外包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信息科技投入逐年递增。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整个信息科技投入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样本行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比平均值约为48%。二是信息科技外包项目数量大幅增长。信息科技非现场报表显示,2011年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共111个,比2010年增加37个,同比增长50%。
2012年各样本行外包投入占IT入比重情况表:
(二)外包服务商筛选水平略有提高
过去,银行选择外包服务商的政策流程不够全面有效,未能很好地评估其人员、技术、财务及其他状况,片面地考虑局部优势,而忽略了IT外包的总体服务水平,相对容易选择低劣服务商。现在,经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通过行业内的相互推介,根据中小银行依据指引要求,全面系统地比对服务商,有效提高了筛选水平。样本行中,除C银行以外的五家银行均设定了严格的筛选制度。
(三)外包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一是外包合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法律风险明显降低。样本行的大部分外包合同签订流程更规范,合同文本均明确了服务范围内容、连续性要求、法律合规、服务变更等具体内容。二是外包人员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信息更加安全。样本行均对外包服务安全明确发文,就物理环境安全、外包人员安全培训、信息资产使用权限、源代码检查与安全扫描提出一定要求。三是外包服务监控与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样本行中有三家银行针对外包需求、合同、服务水平协议等建立了服务质量监控指标,指标包含故障统计、程序上线时序、需求变更率、外包人员考核等具体内容。
二、主要问题
(一)科技外包业务发展欠缺规划,依赖度加剧
一是一部分中小银行自身科技力量有限,将部分不宜外包甚至不能外包的核心业务系统、网银系统、零售业务系统外包开发,致使系统后期维护、升级甚至与新系统的对接都过度依靠外包服务商。二是部分中小银行缺乏战略发展眼光,上线的各信息系统,均由一或两个外包开发商完成,高集中度导致高依赖程度。
(二)外包服务供应不稳定,业务连续性无法有效保证
目前,为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供应商,多为中小外包服务公司。这类公司具有投资主体和组织形式多元化、内部管理松散、人员更替频繁、生产质量掌控能力不足等典型的信息科技小企业特征,给中小银行带来的业务中断和终止的风险远远高于服务于大型银行的外包公司。虽然中小银行在合同中明确了服务连续性要求,但服务中断与终止带来的损失往往仍然由银行自身承担。调查发现,Z银行外包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曾发生过因外包服务商倒闭而终止外包服务,最终导致该行延期数月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信息系统外包项目各自为政,系统间“信息竖井”现象较为突出
调查发现,样本行由同一外包服务商开发的不同系统之间缺乏高效统一的数据通道,兼容性较差。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系统外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系统开发由不同业务部门需求被动推动,且开发过程中业务需求反复变动,系统即时性、孤立性的特点明显。二是信息系统数据未实现标准化。中小银行尚未实施全行的数据标准化工作,未建立全行统一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标准,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由外包开发团队定义,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数据口径。
(四)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成熟,风险难以有效掌控
调查中发现,样本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外包项目风险管控制度,但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即时性不强。外包项目进行阶段内控审计严重滞后,目前各行仅由信息科技部门单方面向管理层做项目进度汇报,风险管理部门未能全程对外包项目进行评估和跟进管理,内审部门也未能开展专项审计,外包风险难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的优劣只能由最终上线结果判断,形成了类似信贷业务的“子弹合同”。
三、近期对策与建议
(一)减轻信息科技外包依赖程度
一是基于信息科技战略、外包市场环境、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外包战略,确定外包边界,防范因过度外包而受制于人。同时,完善外包分级管理策略、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和资源能力建设方案。二是针对不宜外包的内容制定迁移计划,通过人员补充、提升技能、知识转移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获取或提升管理及技术能力,逐步降低外包依赖,最终自主掌握信息科技核心业务。三是外包项目评审阶段注意降低集中度风险,有意识避免因外包服务高度集中于个别外包服务商。
(二)降低服务中断与终止的可能性,减少损失
一是降低可能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外包业务连续性计划;识别重要业务涉及的服务商和资源;通过合同等形式明确提前准备并维护好相关资源;对服务商业务连续性管理进行监控;要求服务商参加业务连续性的应急演练。二是减少损失。在服务实施过程中,收集外包商服务信息,尽早发现可能导致发生的情况;在意外情况下购买其外包服务资源;要求服务商制定中断相关的应急处理预案。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外包系统兼容性
一是加强信息系统规划,指导和整合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以规划指导外包系统开发和升级,改变原有的打补丁式的系统建设模式,努力消除系统间的“信息竖井”。二是尽快推动实现全行数据标准化,制定全行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字典,为系统外包项目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各系统间具备一致的数据口径。
(四)尽快建立三道防线,全面掌控外包风险
一是对重要外包商进行定期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尽职调查,关注服务商能力与技术、服务经验、人员技能、市场评价和监管评价。二是对重要外包项目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审慎检查项目与信息科技外包战略的一致性,根据项目内容、范围、性质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的剩余风险处置措施,确保不因外包进行而增加剩余风险。三是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审计活动。审计服务商合规情况、服务执行效果、项目执行进度。
四、长期规划: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
(一)信息科技外包的支持流程
按照流程与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流程可分为价值创造流程和支持流程,银行业的贷款审批、单证等业务流程属于价值创造流程,而信息科技外包属于支持流程。
作为支持流程之一,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主要内容就是为各类为银行创造价值的业务流程服务。同时,其他支持流程如监督评价流程,也在为信息科技外包流程提供支持。
现在信息科技外包主要问题,集中发生在流程的相互支持上。如上文所提的“系统兼容性差,效率较为低下”,是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问题;“内控审计严重滞后,风险难以掌控”,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而要从流程支持入手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引入一个概念——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曲线。
(二)风险的流动曲线
旧风险有的弱化,有的仍然存在,新风险又呈现出不同态势。要控制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就必须先梳理信息科技外包存在的风险强弱,而通过现场调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信息科技外包的风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条流动曲线。
信息科技外包主要有六个风险点,分别战略风险、集中度风险、合规风险、项目实施风险、风险、应急风险,上文描述诸类问题都可以归为此六类。如果以外包项目上线的时间为X轴,可以得到三个数值,即外包项目规划阶段、实施阶段、运行上线阶段。而以风险程度为Y轴,可以得到下图:
(三)实施方案
所谓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其核心内容在于落实在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中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落实三道防线。09年新版《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要求该委员会必须包含主要业务部门代表,就是强调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而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
根据上文的阶段分析,为适应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性,信息科技部门、主要业务部 门和内审风控部门在外包各阶段的主要责任如下:
1、规划阶段
一是将业务部门成员纳入项目规划体系,不仅由业务成员提出大体需求,更应该培训一批业务成员了解基础信息科技知识,加入到系统设计的整体规划中,与外包人员、信息科技部门成员一共决定系统的各类细节。二是落实内控制度,做到“逢项目、先评估”,全面评估外包商的资格准入情况,如外包商资质、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市场评价等,以保证外包商可长期持续提供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作用。
2、实施阶段
篇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受到国际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带动,尤其是国家审计的示范和引领,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普遍实现了平台网络化、数据电子化、管理流程化,建立了以非现场审计分析、审计监测预警为主的数据监管模式,实现了审计作业流程管理、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变革,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效果显著提高。
相比较而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还处于起步和初始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缺少系统性认识,普遍存在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非现场审计经验不足等问题,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滞后,既不能达到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内部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的需求。本文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方法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实现联网审计的内部网络支撑,审计人员可以实现从总行至各分支行的远程访问;二是持续完整的数据提取支撑,审计部门可以不断获取包括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数据;三是功能适用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审计管理作业等;四是审计信息化专家团队,能够肩负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化审计重任。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一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审计监测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远程审计监督的目的。二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活动的规范化控制,强化审计分工与合作,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三是以合规管理为目标,围绕审计与合规检查发现问题,挖掘问题风险点,提升合规管理质量,促进违规问题整改、违规积分管理等,提升合规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合规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提高审计效率,满足外部监管及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组成。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审计信息化产品,为审计管理、风险揭示提供很大帮助,得到了高管层的充分肯定。结合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以及公司治理构成等,中小型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应包括四个部分:审计数据迁移平台、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审计项目管理平台和内控合规管理平台。这四个平台的连接和运转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与合规建设的有效结合。
二、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与成效。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机器设备、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升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升,部分商业银行大胆尝试审计信息化探索,研发功能实用的审计模块,部分风险意识较强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从整体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审计信息化观念较强的部分银行逐步尝试借助制表工具、小型数据库等提取数据进行审计数据分析,为现场审计提供审前疑点线索的数据准备;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对审计信息化高度重视,为审计部门配备一定的机器设备,开通办公网络访问所辖分支机构网络,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系统的查询账户,供审计人员开展非现场分析或取证;三是借助成熟的商业化的审计信息化产品,在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项目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审计管理提供直接支持;四是建立审计信息化队伍,由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审计工作经验,开展信息化审计探索,构建信息化审计方法体系。
(二)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缺陷。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观念转变、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审计人员素质方面有一定滞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客观,缺乏必要的了解。一种观点认为审计信息化没有太大必要,建立了数据仓库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所有审计发现的问题,看不到信息化审计的复杂性;二是审计信息化产品的功能与应用有待完善。如审计中间表处理机制不科学导致的数据分析功能效率不高,审计监测智能化不足,没有审计模型的自动预警功能等;三是审计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强。如审计与被审计之间围绕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互动没有充分体现,审计发现问题缺乏在管理条线、业务条线、机构条线之间的传导,审计成果的应用不足,决策支持功能不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体现空间;四是审计信息化队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到位,缺少应用审计信息化产品的成熟经验,数据分析不知如何有效切入,风险点的查找不知如何实现等等。
三、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审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应不断扩大。一是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审计监管的风险种类将更加丰富。操作性风险一直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监管的深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会逐步成为监管的主要内容;二是数据大集中以后,各种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整合,审计信息化监控的重点更加系统化。对核心业务系统的监控分析是实现信息系统监管的主要对象,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系统也会成为信息监管的对象,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用户角色更加丰富,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均可使用系统。中小型商业银行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部门之间监管职责存在的交叉的现象较为普遍,围绕风险实现统一监管的要求日益突出,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共享系统将成为必然。
篇3
存贷比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存贷比越小,说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低。然而流动性风险与银行的收益是相互制约的。银行在吸收存款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还需要向储户支付利息。同样的,银行在发放贷款降低流动性的同时,也会收到贷款利息。因此,流动性风险越高,银行的收益越高。商业银行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酝酿着流行性危机。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监管,我国规定银行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然而在实际中,很多银行的存贷比都越过了这条红线,尤其是中小银行,平均存贷比远远超过75%。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初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良好的中小银行,允许有条件适当突破存贷比。即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取消75%存贷比这一硬性规定,但是存贷比监管仍将作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日常考核的一项内容。那么,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统计
由于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整体较低,而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相对较高,于是本文把商业银行按照规模分为两类——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分别研究他们的存贷比。本文采用存贷比的变化率来刻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发展趋势。如果变化率为正,说明存贷比在提高,流动性风险增加;如果变化率为负,说明存贷比在减少,流动性风险降低。
(二)线性回归
为了进一步验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以存贷比为自变量,时间为因变量,分别研究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发展趋势,回归模型如下:
Yt=a+btXt+εt (1)
Y——时间
Xi——大型银行(或者中小银行)存贷比
三、实证结果①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图1为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这36个月中,我国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存贷比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型银行的存贷比低于中小银行的存贷比,而且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有增长的趋势,而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有下降的趋势。
本文分别计算了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月变化率,表1中的数据是将月变化率按照年度为单位进行平均之后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到,我国大型银行的年平均存贷比变化率是正值,且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我国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是逐年增加的,且增加的越来越快。而我国中小银行的年平均存贷比是负值,且绝对值越来越小,说明我国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是在逐年降低,但是降低的速度有放缓的趋势。
(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可以看到,在大型银行的回归结果中,存贷比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有增长的趋势。在中小性银行的回归结果中,因变量存贷比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存贷比有减少的趋势。
将大型银行的回归结果与中小型银行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大型银行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中小型银行,说明大型银行的存贷比变化得比中小型银行快。
四、结论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我国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在逐年上升,中小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在逐年下降。而且本文进一步发现,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的速度高于中小型银行流动性风险下降的速度。
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上涨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外资银行的竞争、国家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来自于银行自身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不足。商业银行应该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好权衡,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而忽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篇4
中小银行发展转型的一般规律
从美国中小银行发展转型历程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银行监管政策的改变,中小银行经历了多次发展转型以适应经济和监管政策的变化。早期的中小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与大型银行并无太大区别;随着金融创新和跨区域经营的放开,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中小银行慢慢与大银行开展错位竞争,注重差异化的经营特色,形成了比较优势,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1994年美国《跨州银行法》的实施,不同的中小银行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兼并重组或跨州经营,向区域性银行发展,而一部分中小银行坚持社区银行的定位,从为社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1999年《现代金融服务法》实施,美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随着竞争的加剧,美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逐渐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型。
从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转型历程看,由于德国形成了分别代表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的利益集团,为中小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和存款保险服务。因此,其银行系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1967年以前,德国银行竞争不充分,中小银行同质化严重。1967年以后,随着银行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竞争激烈,德国中小银行在坚持自身定位的同时,不得不通过个性化、专业化与大型银行开展错位竞争,逐步走向差异化发展道路。1970年以后,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综合化服务、专业化融资和特色化理财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专业化发展道路,显现了中小银行独特的竞争力。
从日本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看。由于地方性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因此,日本地方银行主要立足于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和本地居民,并运用“关系银行”策略来发展业务。从存贷款来看,地方性银行主要吸收储蓄性存款和向地方中小企业发放短期贷款。个人存款大约占其所有存款的70%,贷款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其绝大部分贷款客户( 80%以上)是当地中小型公司和客户。随着日本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日本地方银行调整经营策略,积极从传统业务向特色业务、综合业务转型,为地域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2002年4月日本取消存款全额保护政策以后,地方性银行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向非银行新兴业务转型。
篇5
纵观世界,社区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主流,但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大。尽管世界各国的中小银行在其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大同小异,但具体的机构设置形式、业务范围和监管特点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美国的中小银行多以社区银行为主;英国的中小银行从业务上看只是零售银行业;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则对中小银行采取放松管制的策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就是美国的社区银行。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界定与作用
同全球其他国家的银行业类似,美国银行业在经历大规模并购后,大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规模相对较小而数量相对较多的社区银行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些社区银行在同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社区银行作为美国中小银行的代表,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地位明确。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由于小银行基本不承担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风险,所以其发展也相对稳定。
从机构设置看,美国银行业独特之处是它不仅有数家跨国大银行,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社区小银行。这种二维银行机构体系的形成主要依据法律对美国银行经营业务的区域性限制。同时,这种二维结构也反映了美国少数几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大银行与其所服务的客户之间空间距离很大。随着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出现,大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更多地依赖金融信息系统、电脑模型以及集中决策体系。相反,小银行则多是“关系银行”,依据个人对客户诚信度以及对所服务社区金融业务的理解做出决策。因此,这种二维银行体系可共同为美国的经济实体和个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而言,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从经济环境角度分析,美国不同地区经济的活跃和繁荣是推动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社区银行在美国市场的分布看,经济繁荣地区的社区银行相对多一些。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符合监管当局统一的监管要求。社区银行有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规模较小。从网点分布看,2004年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 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的统计,美国有83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机构等)被划分为社区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在全美有36803个网点,这些网点有54%分布在农村,29%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有17%分布在城市;从社区银行在美国的区域分布看,26%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21%分布在东南部,16%分布在西南部,18%分布在中西部,11%分布在西部,8%分布在东北部;从资产规模看,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10亿美元之间不等。截至2002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6900家,其中一半社区银行的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这些银行的总资产只占整个社区银行总资产的五分之一,中等规模的社区银行总资产在1亿美元―5亿美元之间,数量占整个社区银行的五分之二,总资产占二分之一以上。虽然社区银行的定义主要考察其规模大小,但有时也会引起混乱。例如,一些专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可能被定义为社区银行,但却跨区域服务,相反,一些银行虽然为社区服务,但因为规模较大则也超出了社区银行的界定。
其二,主要服务于社区。社区银行与社区服务紧密相连。由于放松管制和并购行为,社区银行在数量上以及资产份额上都相对减少,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仍十分重要。在美国,社区银行服务于社区的重要性和存在理由不可小觑。例如,纽约市一家商人银行,有100多年的历史,总资产10亿美元,只有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资产的0.3%。在这家商人银行的贷款中,有2/3的贷款发放给与这家银行有10年以上业务关系的老客户。与同一借款人反复做同样的业务,非常省钱。因为信贷员收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另外,对于许多小企业或者个人来说,不需要用10亿美元启动资金,不必要让一家有上百亿资产的银行满足需求,只要有一家能够恰好提供所需服务的银行,就可以运营很好。
截至2004年,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作用不可小觑。由于美国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使得跨区域银行和超级银行发展迅速,而社区银行发展趋缓,全美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降至6900多家。尽管如此,美国社区银行对小社区和中部地区的融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农业服务。从市场定位看,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银行则主要面向大公司。从资金运用看,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首先,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虽然,从数量上看,社区银行数量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居多,但银行业务、经营范围所占甚少,到2002年底,社区银行数量占整个银行体系的89%,但其银行办公占地只有34%,银行贷款占16%,存款占19%,银行资产占15%。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银行获得非存款性资金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和次级债券的能力远远小于大银行。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来自大银行组织的兼并,而不是由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竞争。另外,虽然从整体上看,社区银行只占整个银行体系很小一部分,但在美国某些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州,却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郊区,所有银行机构占58%,存款占49%,但在市区则所占比重较小。在小地铁区域,其办公室占31%,总存款额占23%。
其次,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作用不断提高。美国社区银行对客户深入了解并相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贷款主要面向附近社区的存款者及相关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事实上,社区银行已经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许多社区银行在面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包括: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一些投资产品、不同种类的楼宇按揭、消费贷款、较低收费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以及自动提款和电子银行等服务。除了在小城市、郊区和中部地区提供服务外,社区银行主要服务于小企业、家族企业和中低等收入的存款人,社区银行作为小企业的贷款人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小企业在国民总产值和就业增长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虽然,美国对小企业没有固定概念,但一般认为,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就是小企业。社区银行为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更有优势:第一,贷款银行会充分考虑小企业的能力和贷款市场的现状,而大银行则必须根据评级体系来评估,不能正确对待小企业的优势;第二,社区银行很容易同小企业建立起长期关系。社区银行提供给小企业以其非居民房地产为担保的银行贷款,2002年6月,社区银行提供的100万美元贷款中42%为非居民房地产贷款,这表明,社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有优势;第三,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收费通常较之大型银行要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1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第四,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社区生活的成员,而大型银行的业务管理者则通常是衣冠楚楚地坐在远离日常客户的办公室里;第五,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因素,大银行在审批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时,通常只是根据一些财务指标做出结论,基本上很少考虑借款人的个人因素,客户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些财务数据而已;第六,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而大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同时,因为这些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中小企业,因而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中小银行通常需要在开业3-5年之后才能盈利,需要经历艰苦的拓展市场、控制成本、完善制度等阶段,这些困难都是中小企业会面临的问题。因此,目前美国的社区银行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金融服务的咨询支持机构。
此外,社区银行对农业贷款和零售存款服务作用增强。同小企业相比,农业贷款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因而不易获得贷款,而社区银行刚好可提供这种服务,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2年底,社区银行提供的农业贷款为39%,其中三分之一为房地产贷款,一半为农业经营贷款。以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对于小企业来讲没有对个体存款人重要,美国分析家们认为,社区银行比大银行更能提供给中低等收入存款者更好的服务。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社区银行更多依靠零售存款人;其二,由于技术原因,大银行更倾向于非个人的交易性存款。2002年底,社区银行24%的存款来自于零售存款,他们收取的费用也比大银行少,这对单个存款者很有吸引力。
总之,社区银行作为大银行的有益补充,正利用其相对发展优势,扩大其生存空间,并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绩效与发展趋势
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根据过去的信息和数据对未来收益做的决策已经不够准确,近年来,小银行的收益有所下降,至少在某些郊区的集中度降低。
首先,从存款、资产增长和新银行进入壁垒方面看,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的存款和资产总额比大银行发展势头强劲。大银行存款和资产的增加多半是源于并购,在最近美国银行业理事会的一项调查中表明,90年代,小银行的绩效排名在1000名开外,大银行在1-100名,中等规模的银行则在100-1000名;在2004年,小银行的资产在3.3亿美元以下,大银行的资产在69亿美元以上,但除去并购的因素,小银行的增长比率比大银行大,小银行支付利息存款的平均比率高于大银行。
其次,从收益性方面看,社区银行收益水平同大银行的收益水平相对持平,但在过去的三年内有所下降,1990年底,小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大银行,因为大银行仍处于对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和业务贷款严重亏损的恢复期,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收益差不存在,大银行收益变好,但如果经济环境变化并且贷款违约增多,则情况会有所改变,例如,2002年底,大银行非流动性贷款比为1.5%,而小银行则只有1%。
再次,从信息收集技术的发展看,美国的一些银行分析家们认为,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经营良好,但未来的发展却有很大不确定性。因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关系借贷的相对优势,评级机构和信贷局采取集中统一的方式收集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并迅速传递给贷款人,另外,对信贷评级模型事后绩效的数据累计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这种对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可获取性和信用评级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渐超过了靠人为调查获取贷款的效率。尽管如此,一些经营业绩良好的小企业仍有不能通过大银行信用评级系统检验的可能,这样,社区银行还是有利可图。
最后,从社区银行的收益看,网上银行的逐渐兴盛已成为社区银行继续发展的威胁。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银行都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客户可以直接在网上转移资金,支付账单,申请贷款,不仅银行开展网上银行的业务,而且一些网上经纪公司允许客户在网上买卖股票,进行转账如股票资金、债券资金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基金等可互相划转。所以据美国银行业协会分析,网上银行对社区银行更有杀伤力,那些大银行通过网络就可以吸收小客户的存款,而且由于网上银行的成本低,大银行可以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从而会使社区银行失去客户。但社区银行也可借鉴大银行的做法,提供网上服务,并相应地减少分支机构。
从发展趋势看,因为美国银行业市场已经相当开放、发展也较为成熟、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因此不排除未来社区银行通过并购出现数量下降的可能性,但是,从总体市场格局看,社区银行依然因为其独特的经营定位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由于技术原因和市场竞争激烈,社区银行还会有所下降,但会保持在几千家左右,不过,可以肯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上银行业务并不会也不可能消除以关系为基础开展业务的社区银行的作用。在美国,一些分析家运用复杂的统计技术试图通过对以前银行业机构模式分析来预测社区银行未来的结构模式,其结果表明,社区银行仍然存在,但会有所减少,始终维持在几千家左右。90年代中期的分析表明,由于1994年《瑞格尼尔法案》(Reigle Neal Act)对银行规模放松管制,并且允许跨州建立分行,使得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由1994年的7700家减少到2019年的3900家。再者,最近对1994-2000年间,银行业进入和退出障碍分析表明,资产在9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将从2000年的6100家下降到2007年的4300家。
三、英国和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特色
同美国银行业明显的二级机构体系相比,虽然英国银行从资产规模上讲也有显著的界限,但英国银行更注重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不是银行区域和规模的划分。在英国,探讨最多的是银行零售业务,而无论银行的规模如何。因为许多英国银行,如国民西敏寺银行(NatWest)、劳埃德银行(Lloyd TSB)和巴克雷银行(Barclay)同英国大型的超市支付系统相联系,办理零售业务。甚至是许多银行的股东本身就是从事超市业务的集团公司。例如,莫里森超市(Morrison)、舒服味超市(Safeway)和阿斯达超市(Asda)等。英国银行十分重视零售业务的扩展,不断研发和推出业务新品种。因而,英国银行比较重视银行业务的市场营销和为个体客户的服务。从这一层面讲,英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可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借鉴。英国开展银行零售业务,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同大型超级市场支付结算业务相联系。许多银行的借记卡在超市中除了支付功能之外,还可以提取一定额度现金,为客户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英国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除了扩展市场,加强营销管理等业务外,还比较侧重于银行职员的培训与管理。英国银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如何,除了宏观指标外,最重要的就是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英国银行通常都会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许多培训机会。
德国的中小银行则是另类情况。一向以金融监管严厉著称的德国,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则较为宽松。德国金融监管当局根据最新巴塞尔协议修改草案,相应地制定并调整本国银行监管规定并在现阶段形成草案。按照新的“信贷业务管理最低要求”,对中小银行管制较严。但“最低要求”第二草案显示,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关键点上对中小银行网开一面,给予照顾。“最低要求”由监管局发文宣布生效,该准则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及风险控制硬性规定,于2004年起开始施行。根据该法,所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部(在此主要指销售部)和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在行长层面严格分工。风险管理部在信贷决策方面有独立且不受业务部左右的否决权。信贷风险控制应归属该部,必须严格与营销利益脱钩,具有比业务部利益更高的地位。新草案不再要求至少在行长层面以下单独成立风险管理部。这对小银行来说无疑是一种照顾。德国监管局还发文指出,大银行必须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贷款需同时获得业务部和风险控制部的批准方可发放。新的信贷业务最低要求准则规定,在贷款风险评级和贷款条件之间应该存在合乎情理的关联。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发文中可以看出,诸多内容都在强调对大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而并没有将监管的着眼点放在中小银行上面,由此可见,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
在中国,中小银行主要指的是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中,通过对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逐年改善,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因为在经营地域上仍受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控股占大比重,内部治理结构待改善的空间很大,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直接持股比例是24.2%;东西部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差异很大,东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市民银行”定位不明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仍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上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趋势,很有必要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应从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欧美中小银行,特别是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国际化,未来不同能力和规模的企业及银行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些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和经营能力相对差的企业和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这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性银行已有很大体现。而一些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经营能力也较强的中小银行是最优的资产,可能成为金融并购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市场开放后国外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场,而如果企业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但经营能力很强,就需要寻求新的资本补充,扩大资本实力和运作能力。当然,会有很多银行资本充足率足、而业务和经营管理能力也很强,由此,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经营的区域范围和业务规模,提升收益水平,做更长远的计划和发展。面对以上多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抓住市场机遇,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迎接未来挑战。
篇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18
一、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中小银行的内涵和界定
关于中小银行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给中小银行下了不同的定义。英美一些学者将小银行定义为资产总额小于一亿美元银行,将资产总额大于一亿美元小于等于10亿美元的银行定义为中型银行,而把资产总额大于10亿美元的银行归为大银行。传统上的中小银行一般是根据银行的经营规模来界定的,一般可以从存款额、贷款额、资产额等绝对指标或者是市场份额等相对指标来度量。在我国,中小银行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的学者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银行都划为中小银行,而有的学者认为中小银行更多的是指规模较小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银行,如一些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而将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排除在外。本文将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都划归中小银行,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都较小[1]。
(二)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小银行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而发展壮大,尽管中小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其仍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见表1)。
从表1可看出,近八年来,中小银行存贷款数额迅速增加,尤其是贷款额占了总贷款额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小银行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2010年上市银行中,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等中小银行总资产的增幅都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增幅。其中,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总资产的增幅分别达到35.05%和38.85%,远大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15.6%的总资产增幅。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极大地促进了地方中小银行业务的扩展、总资产和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并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目前中小银行业务已经渗透多个领域,客户数量迅速增加,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服务区域上,除了城市商业银行外,其余新型商业银行均已跨出了地域限制,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全国性商业银行。
二、我国中小银行股权结构特征及其优劣势分析
所谓发展模式,是指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而选择和实行的方式、方法与道路的统一体。具体来说,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可以定义为中小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周围外部环境、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所选择的行为方式、组织方法和发展方向。本文根据中小银行发展的内部环境(如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情况、业务特色等)和外部环境(各地区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特色及地方政府作用等),将现阶段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划分为:浙江一带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发展模式、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国有企业控股型中小银行发展模式、闽粤地区政府控股主导型中小银行发展模式。
(一)浙江一带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发展模式
1.概述
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发展模式,是指在资本结构上以民营资本为主体,民营资本占了大多数股份,在公司治理上充分发挥了民营企业股东的积极性,并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中小银行发展模式[2]。这一发展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是在我国浙江地区。浙江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市场经济发展较早,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民营中小企业占浙江省经济总量的80%,全省技术创新有65%由中小企业完成。但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少,使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是此种模式的中小银行的外部环境。在组织方法上,国有股比重一般较低,社会法人股占绝大部分。各股东持股相对分散,没有控股的股东,前几大股东持股比例一般都在10%以下,且一般差距不大。在行为方式上,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台州市商业银行为例(见表2、3),根据台州商业银行的年报,前十大贷款中大部分是贷给了中小企业。就发展方向的选择上,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银行主要是为地区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企业服务。
2.优劣势分析
(1)优势。首先,这种以自然人、私营或个体企业股份为主体的产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上能够提高民营股东参与银行经营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政府参股较少,受地方政府影响小,可以自主的决定投资方向,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另外在这种模式下,银行股权较分散,各股东间容易形成制衡,避免了“一股独大”的现象,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发挥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作用。其次,民营资本控股的银行往往是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民营中小银行身处其中,能够较好较快地把握市场需求和特点,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小银行优势”,克服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满足客户“短、平、快”的业务需求。
(2)劣势。首先,民营资本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社会资本,资本量有限,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在实际经营中,民营中小银行除了要面对所有商业银行都要面对的诸如宏观经济风险、国家政策风险、客户信用风险等风险以外,还要面对一些特殊风险,例如公众信任风险、行业竞争风险、银行吸收存款不足风险,这对中小银行进一步发展不利。其次,银行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服务方面,民营中小银行既缺乏经营经验和优秀人才,又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价格方面,由于当前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民营银行不可能真正实现以价格为杠杆的市场化经营,这不利于民营中小银行留住自己的客户,限制了民营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国有企业控股型中小银行发展模式
1.概述
国有企业控股型,是指大中型国有企业集团在中小银行股权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绝大多数股份,并能对中小银行的日常运作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地域上来讲,属于这一发展模式的中小银行较多地集中在我国国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环渤海区域的山东、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等省份[3]。从外部环境来讲,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国有经济比较发达,尤其是江苏、上海、河北、辽宁、天津等地区。从组织方式上看,此种模式的中小银行其大部分股权掌握在国有企业手中,国有企业在此类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行为方式上,此种模式的银行针对股东的关联贷款较多。以江苏南京银行为例,根据南京银行2010年年报,该银行2010年关联贷款占了总贷款额的9.2%,且大多数关联贷款都是发放给了国有法人。发展方向上,该类型的中小银行对国有法人的业务较多(见表4、表5)。
2.优劣势分析
(1)优势。首先,在这种模式下,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在地方中小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拥有相对控股地位,这决定了这种中小银行会得到充足的资金来源,资本充足率基本都容易达到银行监管部门要求的标准。在充足资金的条件下,这种模式的中小银行可以进行较大规模和较长时间的贷款,有助于提高此类中小银行的利润率。其次,中小银行的国有企业大股东一般都是实力较强、信誉较高的地方知名企业集团,他们及其关联企业往往成为中小银行的重要客户,而且这些客户往往资信状况良好,规模较大,这些丰富的客户资源可以为其带来较高的收益。
(2)缺点。首先,尽管国有企业入股可以为银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但是国有企业股东持股动机以及各股东间的制衡对于银行的治理绩效有着重大影响。如果国有企业将中小银行看作低成本融资渠道且各大股东间关联度高、关联交易较多的话,很容易使股东间失去制衡,从而破坏公司的治理结构。其次,国有企业的关联企业虽然可以成为中小银行的重要客户,但若因为有此关系就放宽相关规定,不按照正常手续办理相关业务,这很容易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为国有企业控股型中小银行对股东关联企业的贷款往往较大且较集中,一笔贷款收不回来将会损失惨重。
(三)闽粤地区政府控股主导型中小银行发展模式
1.概述
政府控股主导型中小银行发展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在股权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地方中小银行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属于这一发展模式的银行一般都是地方政府改革滞后所遗存下来的产物,国内广东福建地区的地方中小银行基本可以归为此类[4]。从外部环境来看,属于这一发展模式的银行一般都是地方政府改革滞后的产物,由于一些地方改革缓慢或政府不愿退出,所以就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组织方式上,此种模式的中小银行控股股东为地方政府,民间资本所占比例很低。行为方式上,国有部门和国有企业是这类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贷款集中于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的参与单位或者国有企业。以兴业商业银行为例,根据2009年年报,兴业银行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贷款比率占总贷款比率的12%。发展方向上,该类银行的客户仍以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客户较少。尽管兴业银行在2010年取得了38.85%的总资产增长率,但地方政府控股的股权结构使此类银行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将来发展前途到底如何需要经市场经济的检验。兴业银行股份分布具体见表6。
2.优劣势分析
(1)优势。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控制着银行的最大股份,是银行的最大股东。所以,一方面,这种模式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企业区别不大,获得资金的途径较多,受政府扶植力度较大,再加上由政府信用做后台,抗风险能力较强;另一方面,这种模式的中小银行客户主要是国家部门和国有企业,资金雄厚,能够为银行提供充足的存款,而且贷款主要是针对一些国有企业和政府重大建设项目,安全性较好。
(2)缺点。一方面,由于股权基本为国有,容易导致这类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人员由地方政府任命或者提名,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虚拟所有权的问题很容易带来公司治理难等问题,导致银行内部控制缺乏效率。而且若处理不好银行内部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此类银行的绩效。另一方面,这种银行的贷款大多是针对国有企业的,单比业务规模大,贷款集中度较高,尽管这些客户是“黄金”客户,但若有一笔贷款收不来,将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另外,一旦当地经济不景气,这种模式的银行很有可能成为当地政府的“第二财政”,这不利于银行的正常经营。
三、我国中小银行股权结构优化的路径
我国中小银行现存的三种发展模式各自有其利弊,但总的来看,民营资本控股的中小银行虽然生活在大银行的阴影下,但还是体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因此,结合这三种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新型的民营中小银行模式,即国有法人和外国资本参股、民间资本控股的股权分散型股权结构。
1.从外部环境来看
首先,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体现了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强大生命力。民营中小银行来自于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道路上,民营中小银行也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其次,到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达到3800多万户。由此可看出,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所引致出来的巨大金融需求是中小银行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生存下去的动力源泉。
2.从组织方法来看
民营资本控股有很多的优势,比如产权明晰,能够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发挥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作用。而且民营资本控股有利于保持中小银行经营管理的独立性,使其受地方政府影响较小,这克服了政府控股模式的缺点[5]。国有法人参股,指国有法人作为优先股股东分享投资收益,同时不参与经营管理。这一方面可以为中小银行提供所必须的资金,有助于解决单纯民营控股型银行后续资本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银行解决由市场不完全所造成的各种不利于银行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信息与制度障碍,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控制权收益的目的。外资参股,一方面可以分散股权,使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和外商资本三者相互制衡,形成相对合理的股权结构,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资金来源,并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
3.从行为方式来看
民营资本控股,即民营企业出资控股。因为民营企业比较了解自己周围其他企业的发展状况,所以此种模式的中小银行能够克服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及时把握好市场需求的特点,再加上差异化战略和简便宽松的贷款条件,有利于开拓中小企业市场,吸引广大中小企业客户。同时,这种分散化的贷款投资方式也有利于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国有资本参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单纯民营资本控股银行客户规模较小的缺点,因为参股银行的国有法人一般都是实力较强、信誉较高的地方知名企业集团,他们及其关联企业将成为中小银行的重要客户,这些优质的客户会为中小银行的发展提供保证。另外,外国资本的参股还有助于中小银行开展对外国企业的业务,这也是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4.从发展方向来看
民营控股,这决定了今后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因为中小银行资金规模相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讲要小得多,难以满足大型国企和大型工商企业的“存贷款批发”业务需求。因此,今后该模式的中小银行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居民的小额“存贷零售”业务为主[6]。国有法人和外国资本参股有助于此种模式的中小银行发展方向的多元化,提高这种中小银行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保证该种模式的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这种模式的中小银行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大力开拓中小企业市场,保持国有法人市场,不断加强对外商市场的影响力。这种多元化发展方向可以避免单纯民营控股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市场的过分依赖,减小中小企业不景气对银行的冲击程度。
综上所述,这种国有法人和外国资本参股、民营资本控股的股权分散型中小银行发展模式,在民营中小银行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国有法人控股型和地方政府主导型中小银行发展模式的优点,引入境外资本,克服民营控股中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力求此种模式的中小银行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外部环境,实现内部均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望春.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吉敏,张正宗.中小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视角,2005(7).
[3]汤金海.我国东部地区地方中小银行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7.
篇7
为了推进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实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于2007年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商业银行分为两类:新资本协议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主要指中小银行。银监会自2010年初开始接受新资本协议银行的申请,新资本协议银行从2010年末起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其他商业银行自2010年末开始实施经修订后的资本监管规定。即新资本协议银行主要采用内部评级法,主要是高级计量法来计量资本,而其他商业银行主要按标准法来计量资本[1]。
目前,已确定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七家为首批试点实施新资本协议的7家银行。在《新巴塞尔协议》下,大银行将首次按照与其他中小银行完全不同的正规化资本监管制度经营。新资本协议“双轨制”会对商业银行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影响竞争力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中小银行。因此,本文探讨了《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信贷行为、经营发展的影响,并就中小银行如何在新资本协议“双轨制”下立足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国内外实施情况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举行会议,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现在惯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决定于2006年末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新协议充分考虑到银行面临的独特风险,在“三大支柱”①的框架下,提出了由易到难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 Based Approach,简称IRB法)以供选择[2]。
目前,欧盟成员国、十国集团主要成员以及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亚洲经济体已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自2009年起,美国主要大型银行将直接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全球近一百个国家和地区将在2010年前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实施以新资本协议为基础的监管制度。
然而,由于新协议对风险计量要求的严格性和复杂性,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所有银行都有能力立即实施,即使是发达国家,目前也仅仅局限于从事国际业务的跨国大银行,而其他银行则将继续保留现行的资本管理制度。在《新巴塞尔协议》下,大银行将首次按照与其他中小银行完全不同的正规化资本监管制度经营。在一些实力雄厚的大银行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高级计量法,其他中小银行主要采用巴塞尔旧资本协议标准法计量资本,从而形成巴塞尔新旧资本协议下的资本监管“双轨制”。
二、“双轨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的影响
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双轨制”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对资本要求不同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银行都在采用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价法,特别是高级法。亚洲银行家曾经做过一个统计,认为采用内部评级法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对一些大银行的调查还表明,从长期来看实施平均法之后,商业银行有降低资本要求的可能。根据研究,对交易额巨大的银行来说,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模型法比标准法要节约资本20%-50%[3]。
我国准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七大银行在2007年已完成规划制定工作,引入外部咨询机构,梳理数据,建设相关信息系统,逐步采用内部模型法来计算风险资本,但在一些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各大型银行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机构,编制了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交通银行的公司业务内部评级体系已开始在授信政策、授信审批、贷款风险报告和监控等方面发挥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资金投入为5~10亿元人民币,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入为1~2亿元,平均成本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持平。
相比之下,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差距更大。各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个别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比较先进,而大多数银行还是停留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双轨制”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七大银行资本要求要比其他中小商业银行低,造成了“双轨制”下的不公平竞争。由于实施原协议的银行对资本要求的敏感度不高,很可能处于竞争劣势。而拥有优质客户的大银行本身资本充足率就比较高,在新协议下还可以更有效地扩张业务,有可能形成“胜者通吃”的市场格局。
(二)影响银行的经济资本、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绩效评估
经济资本也被称为风险资本,是在一定的置信度水平上、一定时间内,抵御银行承担的未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是根据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大小计算出来的,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相对应[4]。《新巴塞尔协议》体现了对银行经济资本体系的重视,鼓励银行构建自己的经济资本体系。经济资本开始越来越多地成为银行决策的核心依据,中国银行业也开始积极引入经济资本管理,而中国银监会也明确鼓励国内商业银行逐步确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现在许多银行都采用经济资本考核客户经理对经济资本的占用情况,在“双轨制”下,新资本协议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经济资本,而中小银行采用了标准法来计算经济资本。如果在计算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其他方面一样,只是经济资本不一样,对于低风险业务,实施巴塞尔协议新资本协议银行的RAROC会高于中小银行,对于高风险银行则会低于中小银行[5]。因此新资本协议“双轨制”也会影响的经济资本、风险调整收益率,最终对两类银行的绩效评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银行的信贷取向。
(三)影响资本套利
由于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大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大银行可以比较资产在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用不同的方式计算资本金的大小,这即可以根据将资产在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之间转移,以规避资本要求。而对中小银行,银监会规定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须计提市场风险资本。一般银行都不需要单独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而包括在信用风险资本计算中,或者只是采用标准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在资本套利上空间较小。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利率下降,净息差缩小,银行为增加收入,交易类账户资产会逐步增加。例如2000―2006年全球大型银行的资产规模翻了一番,其中绝大部分是交易资产的增长,结构化信贷产品风险大大上升。因此对中小银行而言,采用标准法来计算市场风险资本,相比新资本协议的银行是处于劣势的。
(四)影响银行信贷行为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双轨制”对银行的经营信贷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新协议的“双轨制”可能导致高风险的企业寻求资本监管敏感性不高的银行――即仍执行旧协议的银行,低风险企业则寻求采用新协议的银行。
在贷款违约概率比较高的情况下,由于中小银行对高风险贷款价值的高估,使得它们在决策时更倾向于持有高风险贷款。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大银行由于对高风险企业贷款有更加理性的认识,面对中小银行这种不甚理性的偏好,会逐渐放弃高风险企业贷款市场,从而使得中小银行逐渐占领市场,形成完全由中小银行向高风险企业提供贷款的局面。可以将这种均衡描述为“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局面,而这无疑会使中小银行承担更大的风险,对中小企业筹资来源也十分不利。
一般来说,对于高风险的企业贷款,在高级IRB法下需要更多的资本支持,即越是简单的风险度量方法,对高风险企业的贷款的资本准备就越少,从而高估该贷款的价值。在高风险贷款市场上,中小银行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好,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可能愿意提供更优待的条件,从而迫使大银行逐渐退出该市场。从而更可能形成中小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贷款的局面。在低风险贷款违约概率较小的情况下,由于中小银行对贷款价值的低估,使得它们不愿持有更多的低风险贷款,最终造成大银行向低风险企业贷款的局面。在这种情形下,中小银行回避了低风险贷款,失去了本应赚取的利润,同时还会使低风险集中聚集于大银行。
综合来说,商业银行如果高估贷款风险会造成过度持有资本,低估贷款风险会造成不愿持有资本。这无论是对中小银行,还是整个银行业,甚至整个经济系统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整个银行业进化博弈的结局就是大银行专职提供大企业的低风险贷款,而中小银行专职提供中小企业的高风险贷款,这种结果会造成各方的利益受损。首先,对于中小银行,虽然高风险贷款支付的利率高,但大量的风险集中于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加大了破产风险。为此,他们还要持有较多资本,从而又加大了经营成本。其次,对于大银行,主要从事低风险贷款,造成收入较低,而较低的资本持有量是否加剧了银行的倒闭风险还是一个未知数,此外,缺乏高风险贷款业务无形中也是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能力的一大浪费。最后,对于企业而言,大企业(低风险贷款需求者)可能不会遇到太多问题,而中小企业的筹资难问题无疑会雪上加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企业整体信用级别较低,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上我国企业的融资环境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通过分析可看到,在资本监管的条件下,为了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最低资本比率,商业银行会调整自己的信贷行为。虽然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的稳定,但也会由此引发银行行为的变化,干扰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这样“双轨制”的情况下,实施原协议的银行对资本要求的敏感度不高,很可能处于竞争劣势。
四、中小银行在“双轨制”下的立足与发展对策
由于未来竞争的激烈,面对新资本协议的“双轨制”,作为弱势的中小银行究竟是通过软硬件建设来实施新资本协议,还是在此弱势格局发展也是值得考虑的。
(一)达到条件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其他商业银行可以从2011年后提出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申请,申请和批准程序与新资本协议银行相同。如上海浦发银行等大型股份制银行由于资金雄厚、风险管理技术较先进,能够逐步达到新资本协议要求。其他股份制银行为避免在“双轨制”下的资本监管不利局面,也应逐步规划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6]。
(二)寻求合并、收购,进行扩张
对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受资本金、规模的限制,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因此,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避免遭受被收购的可能,需要主动寻求合并、收购,以扩大规模,并逐步规划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寻求立足之地。
未来将迎来一个银行业兼并、混业控股的时代,尤其在利率市场化后,息差随之缩小,当前银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将大大减小,银行业将重新洗牌,如过去的五年中大型银行变得更为庞大。2001―2005年,大型银行在欧洲银行总资产的份额从54%上升至68%,而新协议的实施很可能会通过加大不同规模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而进一步强化这种趋势。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破产,银行资产进一步集中于大型银行。我国银行一是主要通过扩张、收购成为全国性的大银行;二是立足区域,做强区域,深耕区域,保持在区域内的龙头地位,做区域精品银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R/OL].cbrc.省略/chinese/home/jsp/index.jsp,2007.
[2]巴曙松,牛播坤,向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路径的国际差异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6(4):52-59.
[3]Michel Crouhy, Dan Galai &Robert Mark.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32-139.
篇8
一、文献综述
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资金融通模式。
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方式与经营模式,但长期看来,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以获取新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现实状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次变革。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发展。2010年后,互联网技术产生了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因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二次变革。本文将以第二次变革中的互联网金融为分析主体。
(一)互联网金融的分类
1.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收付款人之间的中间人,担任了资金托管中介的职能。
2网络借贷。网络借贷指民间的出资人利用网络平台,在收取利息的基础上,向他人提供小额贷款的模式。
3.金融搜索。金融搜索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领域的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
4.网络金融超市。金融机构与电子商务平台间不断加强合作,从而出现了网络金融超市。
(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现实状况
信息处理方式是互联网金融与直接、间接融资的最大不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其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转移货币价值从而清偿债权债务关系。在过去五年中,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稳步上升,2015 年达11.8万亿元人民币。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现状的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在诸多方面对传统金融机构起到了冲击乃至替代效应。以下我们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原因:
(一)弱化银行中介角色
互联网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正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型银行在传统支付结算行为中所承担的职能。
(二)交易信息对称
银行信息主要依赖贷款申请人提供和调查人员的搜集,而互联网金融P2P公同则通过社交网络获取客户信息,通过搜集与分析数据、建立并分析模型,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及能力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能更好解决小微金融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监管少
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管,存款需向央行上缴约20%的存款准备金,贷款余额需接受75%的存贷比限制。而互联网金融P2P公司不受这些限制,贷款业务扩张不受资本的约束。
(四)交易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而传统金融机构采用物理网点,管理费用等成本更大。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互联网金融对不同主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因此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一)大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交易量较小,目前在短期之内还不会动摇大银行运营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变革中出现了网络银行,而我国大多商业银行都已有自己的网络银行。因此,大银行的应对措施有:
1.继续完善银行已有网络银行,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在互联网金融的新型模式下,商业银行可结合原有的规划,在寻找新目标客户的同时,大力加强与原有客户之间的信任与紧密度,提供低成本快捷服务。
3.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优化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可通过了解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涵,将互联网科技与银行业务相结合,不断拓宽与优化服务渠道,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冲击。
(二)中小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于小银行带来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与大银行竞争的契机。如能利用好这一模式,其将在一些新兴业务上赶超大银行。中小银行的应对措施有:
1.自建电子渠道,向网络金融转型。中小银行应主动发展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网络途径,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具体的乃至个性化的自助式银行服务。
2.建设大数据运用平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相比大银行,中小银行所积累的客户信息较少。因而在大数据时代,中小银行应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客户信息数据的同时,不断挖掘新客户,从而积累与增加数据。同时,中小银行也可积极与诸多政企部门共享数据。
3.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中小银行的劣势也很明显,如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其大多是服务所在地经济的区域性银行,客户量不大,市场范围较小。因此存在风险过于集中以及难以获取资源的缺陷,不利于发展。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以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平台。
(三)通用应对措施
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要强化本身难以替代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本身能带来帮助,要充分利用。
1.完善设施,提供优质服务。互联网金融采取线上操作虽然有它的优势,但传统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客户忠诚度高,实体网点分布广泛。所以传统金融可以提升物理网点职工的服务态度,为用户提供更为贴心的设施与服务,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
2.加速互联网金融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少不了专业领域人才的帮助。即使商业银行拥有诸多优秀的金融经济与管理人才,但在互联网金融,即金融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仍旧是缺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非常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五、结论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暂时还不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但是传统金融机构要正面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既要弥补劣势强化优势,又要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或者可与其合作从而带给客户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类型的传统金融机构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篇9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思路,在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及后来的银监会对中小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适时指导和关注。现有12家股份制银行,即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其中,上市公司6家。截至2005年3月底,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79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4.6%。同时为规范城市信用社经营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在清理整顿、联合重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05年3月底,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13家,资产总额1.67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5、1%。同时,在规范重组的基础上,全国还保留了723家城市信用社。
无论从机构数量看,还是从金融资产规模分析,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银行业都占有重要份额,因此,中小银行机构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壮大,不仅对银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小商业银行现状
在2004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第7期公布的一千家大银行中,除有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我国12家新兴商业银行被选入围。
从回报率高低排名来看,上海银行回报率4.44%为最高;第二是交通银行为4. 28%;第三是招商银行为4.17%;第四是中信实业银行为4.01%;第五是北京市商业银行为3.7%。从资本充足率比较来看,上海银行和华夏银行均在10%以上,已接近发达国家大银行的11%―13%水平。从不良资产率比较来看,我国民生银行不良资产率仅为1 .29%(低于国外一些大银行)在国内居于第一;第二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2.53%;第三名是兴业银行为3.13%;第四名是中国光大银行为4.65%;第五名是上海银行为5.97%,这几个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接近国际大银行的水平。通过上述“三率”的高低比较中能看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同样拥有业绩较为冒尖的英雄!
在看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闪光点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据中国银监会披露,2003年末,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816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68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2865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35%,平均不良贷款率为6.5%;112家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146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22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725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6.13%,按“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比例为12.85%。历年累计亏损的有50家,占城市商业银行总数的45%,呆账准备金计提至少应提700亿,实际只提了60多亿。目前处于高风险状态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0余家,其中有半数账面已资不低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这些中小商业银行没有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而如果定位不准则做什么都事倍功半。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中小银行应从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服务目标出发,选择别具一格或集中突破一点的竞争策略,切忌与国有商业银行争项目、抢地盘、争客户,而应在做小、做散、做新、做特、做快、做优等方面下功夫,办“特色”银行、创“特色”品牌,搞“特色”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从而获得长足发展。
(一)中小企业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困扰政府和中小企业的一大难题。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广义的中小企业有3980万户,狭义的中小企业1000万户,其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48.5%,安置着全国69.7%的职工,提供着57.1%的社会销售额,为国家创造43.2%的税收。9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新增产值的76.7%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这些数字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但是,其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支持在数万亿的贷款总额中仅为几百亿,这与其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相距太大。中国私营公司的发展资金决大部分来自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近年来一直保持50%至60%以上,而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则不到1%,银行贷款大约在20%左右。中小企业对于社会所做得贡献,和它所获得的资金支持是不对等的、是不合理的。
笔者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有可为,因为:一是中小银行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银行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业务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这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从资金规模看,中小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量不可能满足大企业的需求,它的市场定位应是中小企业;三是从风险管理看,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有效解决信贷资产集中性风险;四是从中小商业银行营运的特色分析,中小企业一般资金要求比较急迫,而一般大银行对中小企业授权授信规模较少,信贷环节多,手续复杂,不能满足企业即时资金需求,而中小银行贴近市场,对市场反映较快,贷款手续简便、快捷,能较好适应企业要求。
(二)个人银行业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收入大幅度增加,金融资产迅猛增长,而个人银行业务占比低下,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然和现实选择。这是因为:
一是外部经济环境提供了前提条件。近20年以来,我国居民的个人的金融资产年均增长30%左右,资产总量增长了200倍,至2003年底,我国金融机构的居民储蓄存款达10.4万亿元,同时还有相当规模的资金沉淀在股市和其他投资市场,在个人金融资产中,资产集中化的趋势日益明显,20%的人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一个稳定的高收入阶层已经形成,这为中小商业银行开拓个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激发市场对个人银行业务的拓展。
二是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是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个人银行业务具有客户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整体经营风险。从负债业务上讲,居民储蓄比其他存款更加稳定,并不断增加,因此流动性风险小;在资产方面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远低于企业贷款,据统计前者一般在在1%左右,后者一般在10%左右。从银行资产负债的均衡性讲,拥有占银行存款75%的居民个人,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却只占不足5%;而存款比例占20%的企业却占银行贷款的90%,这种比例极不相称,反映了我国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严重滞后,使银行的经营风险过于集中企业,银行资产的安全过度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压力,因此在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个人银行业务,有利于改善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分散经营风险,提高赢利水平。
三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据统计,国际大银行的资产业务中,个人贷款业务比例占比在30%至50%,个人银行业务的收益占比在30%至70%。而且业务量和收益占比还在不断增加,这是一个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务和领域不断开放,到2006年将全面放开金融业务,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我们薄弱的个人银行业务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作为中小商业银行必须未雨绸缪,积极作为个人银行业务的理论准备,加快个人银行业务创新步伐,搞好个人银行业务的科技基础,利用自身营业网点的优势,强化个人银行业务的营销能力。
(三)中间业务
在目前利差缩小的情况下,中间业务相对来说风险小而利润不菲,因此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结算、担保、和咨询等业务方面狠下功夫:一是提高结算效率。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开办银行卡业务和网上结算业务。二是继续发展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以信用卡、储蓄卡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贷币、网上支付、工资、代扣代缴公用事业费等中间业务。三是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银行必须加强与证券、保险机构合作。在公司上市、上市公司配股和公司并购相关的融资类业务以及企业的资产重组、并购,项目融资等顾问咨询类业务中,积极加强与大券商的合作,大力发展证券交易清算基金托管等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上世纪80年代30%上升到目前的38.4%,美国第一大银行―――Citibank更是高于70%。相比而言,我国中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低于5%。这说明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去开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在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后,更需要的是进行相应的产品创新,按照市场和客户的要求去改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产生品牌效应。如招行的“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理财”“点金理财”等,都是招招领先,步步超前。
(四)网络银行
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资产规模、网点分布和地域特征。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向技术服务能力转变,而网络银行不仅中小银行还是对大银行来说都是全新尝试,网络金融具有的优势有:1.文易成本低,大幅度节省房租、雇员支出、减少营业网点。2.网络银行打破了区域界限,缩短了空间距离。3.营运速度快,大批量处理各种金融业务,具有规模经济,且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4.在广告宣传上,网络银行一般只有一个分支机构―――网址,这大大降低了其宣传费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网上银行对中小银行来说比大银行更具有优势,因为中小银行历史包袱小,沉淀成本少,人员总体素质优于国有大银行,大银行的网点优势在网络银行面前不复存在。所以中小银行要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欧美西方发达国家,超过85%的商业银行正在着手准备开展网上银行。
[参考文献]
[1]谢平,焦瑾璞.中国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2]叶望春.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M. 北京市: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3]郑良芳.银行不以大小论英雄.现代商业银行J.2004年11月:43-45.
篇10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67-02
一、我国小微企业的经济地位与信贷状况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难在小企业。全国企业总数为1000多万家,其中大型企业不足1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不到0.1%;全国中型企业不足1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近1%;其余99%是小微企业。情况表明:大型企业信贷状况好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信贷状况远好于小企业,融资难实际难在小微企业。以2008年和2009年为例,2008年全国新增贷款比例为14.9%,而全国小企业新增贷款1.4%,绝对额只增加225亿元。2009年前3个月,全国信贷总量增加4.8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不到5%,95%的增加额度贷给大型企业。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5万亿元,其中全国私营和个体企业贷款为422.1亿元,只占贷款总额的3.4%。总体看来,大型企业的银行信贷覆盖率几乎100%;中型企业银行信贷覆盖率在90%以上;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95%以上与银行信贷无缘。我国小企业产值占全部企业产值的35.2%,利润占27.7%,提供就业占44.1%。总的看,我国大企业融资不成问题,中型企业融资基本解决,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内外部原因分析
产生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小微企业自身的原因,有金融部门的原因,还有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工作上的原因。
1.来自小微企业自身的原因。小微企业一般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质量不高,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企业信誉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可信度不高,企业信贷有效可抵押的资产很少;企业管理粗放,制度建设不健全,缺乏可信赖的管理团队,而这些却又是银行信贷必备的基本条件。
2.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惧贷”和“惜贷”。“信贷安全”是金融机构的首要职责。在众多的小微企业中,由于存在信用制度缺失,普遍实施信用贷款,条件不具备。银行信贷和投资原则相同,都是选择收益好而风险小的项目或企业;实施抵押贷款,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可抵押资产;实施担保贷款,目前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许多担保业务尚处在试验之中,有的担保公司还借机发放高利贷,这些是造成银行对小微企业“惧贷”和“惜贷”的主要原因。
3.政府有关部门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是政府直接用于扶持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财政资金有限,而小微企业的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难以惠及众多的小微企业;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政府对社会担保事业投入少,对担保机构缺乏有效监管,造成部分担保公司经营不规范;政府缺少对小微企业优惠的税费政策扶持,特别是在当前汇率变动、原材料价格上升、员工工资上涨、企业利润空间大为缩小的情况下,减少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促进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事关经济发展全局
社会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保就业其关键是保企业,保企业实际上是保经济,保经济就是保金融,这说明经济、企业、金融三者之间存在的“唇亡齿寒”的关系。
从战略角度来看,打破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融资困局,事关经济发展全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一再表明:国内外经济一旦出现波动,国家一旦采取重大宏观调控政策,最先产生重大波动的是小微企业。资金是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血脉”,没有金融的支持,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就没有可能,资金问题已成为决定小微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因此,搞活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责无旁贷。
首先,要充分认识扶持小微企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是我国经济中一个数量庞大、最具发展活力的企业群体。因此,扶持小微企业责任重大。要改变对小微企业的认识,判断企业的好坏不能停留在片面、主观、静止的认识上,要全面、客观、动态地了解企业,坚持注重素质,不注重外表;注重实绩,不注重报表;注重现金流,不注重企业大小。根据小微企业的实际,要加大非财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税务部门了解企业纳税信息;可以通过工商部门和行业协会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也可以通过同企业员工的交流,了解员工工资收入和工资发放制度的执行情况。还可以通过“看三表”、“看三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看三表”就是看电表、看水表、看外贸小企业的海关报关表。“看三品”就是看企业负责人的人品,看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看企业除房地产和设备外,还有没有抵押品,如技术专利、存货、仓单等。用各种“软信息”弥补财务数据“硬信息”的不足。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使企业不会因为规模限制而降低信用等级。通过信息共享,加强银行上下级和部门的信息沟通,为信贷工作提供依据。
第二,从发展趋势看,小微企业是中小银行稳定的客户源。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融资方式会从银行间接融资转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小微企业才是中小银行稳定的客户源。金融成本最低化是金融资源竞争配置的准则,从长远的发展战略高度上看,改善中小银行的资产结构,实现业务转型,创建适应全国近1000万家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任何投资都是风险和收益的结合,银行业也不例外,只有那些有较强驾驭高风险的银行,才能获得相应的高收益,这也是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进一步确立差异化市场定位,在授信业务经营理念上,要摆脱“大就是好的”惯性思维,从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培育新的银行盈利增长点。
第三,建立一支专门擅长小微企业贷款的营销队伍,占据银行创新服务先机。运用利率覆盖风险是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的前提。当代银行的核心概念不是资产,而是客户。谁掌握了客户,谁就掌握了市场和未来,谁掌握了客户,谁就掌握了财富的源泉,谁走在创新的前面,谁就强占了银行发展先机。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特点是“客户多、要求急、频率高、额度小”,这就要求银行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致力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管理能力,建立一支专门擅长小微企业贷款的营销队伍,按照有利客户价值和有效控制银行内部风险的原则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实现业务流程专业化和规范化,为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铭.金融系统风险研究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11(5)
篇11
第一、业务品种较全面,注重服务质量和品牌营销。各家外资银行现在在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银行QDII等多方面都推出了多款理财产品,在我国个人理财市场上和中资银行展开了全面竞争。另外,外资银行以服务和品牌著称,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各外资银行纷纷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建设和经营自己的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第二、理财产品中结构性、挂钩性产品较多,理财产品比较成熟。外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是和国内外金融衍生产品或商品挂钩。这些产品外资银行在国外已经有多年的实践,产品设计科学、风险低。外资银行推出的这些产品背后,有雄厚的研发能力及先进的IT平台作为支撑,因此,银行对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强,产品比较成熟。
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服务的情况
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已经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型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理财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核心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开拓个人理财业务领域现已成为各家银行抢占市场份额、谋求在未来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赢得相对竞争优势的重要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银行开展的理财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各个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全面,推出产品的数量多,速度快。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银行意识到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对发挥银行整体优势、培养巩固重点优质客户群体和优化客户整体结构具有积极作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还能使银行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力拓展存款总量、努力提高市场份额为主题的同业竞争中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逐步拓宽,品种逐步丰富,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速度也不断增快。
第二、产品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业务与传统投资业务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个性突出,各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资领域的相对优势,设计最适宜的投资期限,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要。但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理财产品在这方面上做得还不够,各个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不同机构的销售侧重不同,但无论是在期限安排上、销售目标群体上,还是在产品的结构上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从人民币理财产品来看,每个银行都有类似的打新股和信托类产品;从外汇理财产品来看,大多是股票、外汇、股指、利率、汇率等投资产品的组合。
第三、每个银行都注重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随着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发现,同样是资源的投入和服务特色、同样是业务宣传和营销,一旦从品牌的角度出发,就能大大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这对银行整体形象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金融产品易模仿,一家银行要拥有自己的特色,必须实现品牌化,只要品牌为消费者认可,就会大大提高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也能提高银行整体形象。因此,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化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的必然结果,各银行纷纷进行产品创新,陆续推出各自的品牌。
从以上中外资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情况看,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很多差异。相同的方面,中外资银行都意识到品牌竞争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各家银行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拓宽个人理财业务范围、增加理财产品数量等方面都加快了脚步。不同的方面,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国外运作多年,比较成熟,银行对产品的风险控制力较好。中资银行在这方面研发能力较弱,类似的产品基本上是复制国外的产品,产品运作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如外资银行。另外,外资银行产品设计专业,服务较好,但产品门槛较高。
三、中外资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开展的个人理财服务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启示
广大的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在银行的规模、网点布置,还是在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但中小商业银行却可以从其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情况中得到一些启示,以能够更好的开展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
(一)理财市场定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当地居民”是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基本市场定位,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是其基本服务对象。在这些服务对象中,低端客户投资资金少、抗风险能力较弱,不适合作为理财业务的营销对象。而中端客户投资金额适中、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倾向于收益风险均衡型理财产品,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能完全满足其需求。因此,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应定位于当地居民、中小企业等中端客户群。
(二)注重产品的研发,依据市场细分原则,开发个性的理财产品。美国著名的个人理财专家苏茜?欧曼指出:在个人理财领域,人是第一位的,其次金钱,然后才是事情本身;要关注人的精神和情感,这是理财观念的核心。因此,个人理财方案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针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阶段的特点,规划不同的财务目标,设计与此相适应的合理的理财方案。个人理财要以客户为核心,突出人性化服务。根据市场层次和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发个性的理财产品,避免理财产品同质化。中小银行立足地方,对本地区居民的情况比较了解,更应该依据市场细分原则,开发个性的理财产品,以满足本地区居民的理财需求。
篇12
(一)对内部顾客重视不够,柜面前台人员参与度不高
在会计运营流程改革的过程中,银行非常重视能带来直接效益的外部客户,但是,对于内部顾客工作得到配合的程度往往关注不够。员工在经营中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工作上得到同事配合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顾客满意度。
(二)业务流程片段化
在会计运营的管理过程中,中小银行普遍存在流程整体性不强的问题。由于强调专业化的职能分工,中小银行不但部门多,而且各部门只做一项工作,因此各部门又是其他部门的顾客。由于部门和条线间业务交叉少,彼此工作缺少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和冲突,出现了流程分工过细、追求局部效率、流程环节冗长、部门壁垒森严的现象。
(三)组织结构形式不灵活
中小银行员工人数虽多,但是组织结构形式随市场调整的灵活性较差。银行大多没有将这类简单重复的工作整合到某个部门或信息中心进行集中处理,也没有增加对这类部门的人力支持,这势必影响整个条线的办事效率。卓越的银行必须妥善处理质量、成本和效率的关系。
(四)一味借助施IT改造,实现流程再造
借助IT实施改造这种思路的出发点是按现有业务流程加上先进的或创新的理念设计系统,就是流程再造。但近几年,商业银行的IT改造实践证明,这个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不能过分强调只依靠计算机就可以实现流程再造,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计算机系统作为一个平台,在规划或建立的时候,要强调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或者说,它可以灵活的支持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业务的变化。
二、解决思路
(一)建立全员客户化机制
所谓全员客户化是指将银行的外部客户与内部员工共同视为银行的客户,以客户化的思想去指导内部员工的行为,使得员工活动与客户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提高了内部员工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外部客户的服务效率。因此,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需要秉持使内外顾客均满意的原则,这也是对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银行理念的深层认识。
(二)流程整体化
流程整体化强调整体全局最优而不是单个环节或作业任务的最优,是系统论思想在重组企业业务流程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注重整体流程的系统优化,以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为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部门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因此分行或总行在整合时,应特别重视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也就是说,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该跳出部门和条线,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之间彼此协调,减少摩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三)组织形式灵活化
组织形式和流程再造密不可分。流程再造体现了为顾客创造有益服务的理念,强调的是流程为顾客而定,组织结构为流程而定,而不是流程为组织而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倾向重点发展部门、关键营销人员,这样的调整将会因适应市场发展趋势、专注于核心优势业务而使业绩事半功倍。
(四)简化业务流程
对银行传统业务流程进行改造,首要的任务是要对核心业务流程和流程的关节点进行分析,并加强业务流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提出简化业务流程的思路和措施,使商业银行建立简捷、高效的新型业务流程。
三、业务流程再造实践应用――以绍兴xx银行为例
业务流程再造既是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和内外环境变化的战略需要,也是流程银行建设的切入点。将这一方法与实践充分结合更是至关重要,这里通过研究中小银行在会计运营条线的实际改造过程,以绍兴xx银行为例,运用业务流程改造理论列举出六项具体可行的会计运营措施,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再造柜面会计业务流程
再造柜面会计业务流程包括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再造、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会计控制体系再造等内容。要从根本上对会计业务流程和会计管理模式进行设计和组合,完成各会计业务中心的整合和机构建设,构建“前中后台”模式的运营管理体系(业务处理中心、现金营运中心、监管中心、对账中心)。将具有核算职能的二级分行清算中心、核算中心、交换中心整合为业务处理中心,集中办理后台、中间和即时业务。将其有监督职能的监管中心、事后监督中心和对账中心接合为监管中心,负责会计监管、预警监控和对账等工作。
(二)利用电子影像和工作流技术
利用电子影像技术、工作流技术,取代前后台之间的纸质数据传递对于包括复核、授权、审批、单证处理、账务处理和风险监控等分支机构处理的后台业务工作逐步集中到后台中心处理。同时,实现会计凭证档案压缩保管和后台集中稽核。通过扫描、数据导入等方式,实现会计档案资料的采集以及存储、调阅的全程自动化和电子化,利用系统自动勾对业务流水和监控重点业务等方式,实现部分会计稽核功能,以此实现分支行的前台受理、中心后台处理的运营模式。
(三)逐步实施会计集中核算
改革后台管理部门,对其各项职责进行重新界定,形成一个职责明确、配合密切、有机协调的管理体系。根据“交易与核算分离”的原则,将会计核算的层次上收,最大限度地把核算职能从前台柜员的职能中抽离,将基本核算单位由网点上收到支行以上,实现“本账”,缩减账务层次。逐步将内部核算账户的开销户、损益类科目的使用等纳入后台处理,实理会计业务的集中核算。
(四)科学管控风险
处理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增加对发生频次高、风险度小、发生概率低的操作风险的容忍度。对出现的内控措施要考虑由此带来的效率成本,不能顾此失彼。会计主管应明确职责定位,对所任职机构的内控管理、业务指导负责,职责定位应更加专业化,更具独立性。
(五)实施柜面业务分流
建立业务准入制度,对低效的业务进行全面清理,对新上的业务项目,应进行成本效益与风险分析。将低价值、高频次的业务向自助渠道分流,降低业务处理成本;对于其他渠道所不能代替的复杂的高附加值、高风险业务由柜员从事。
(六)加强渠道集成建设
篇13
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当下,为何还需要对它进行经济学分析呢。其归因于两个方面:(1)这对于我国金融界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需要采取审慎的态度;(2)其制度创新能否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仍须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分析。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我国金融创新的认识
以下将从目的、手段、效果等三个方面,来对金融创新导向进行认识。
(一)金融创新的目的。根据经济学的观点,社会财富的真正增长来自于实体经济的贡献;而作为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其主要承担着资金优化配置的功能。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金融创新的目的实则就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当然,以个体消费为载体的消费信贷环节也会得益于金融创新的成果,但本文主要针对前者展开考察。
(二)金融创新的手段。金融创新的手段必然需要借助金融机构来实现,而承担金融创新主要任务的商业银行自然就成为手段实施的载体。不难看出,近年来商业银行已在业务范围内进行了创新尝试,即以流程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不仅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金融创新的效果。金融创新效果的好坏,往往需要通过评价体系来作出。这就意味着,针对金融创新活动来说还应建立必要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将为金融创新控制与调整提供关键信息。实践表明,我国目前仍在金融创新的内容上下工夫,还未建立起评价金融创新有效性的价值标准。这样一来,将可能导致金融创新出现系统性风险,而在投机驱动下危及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认识基础上的经济学分析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以下仍将围绕着目的、手段、效果建立起经济学分析来。
(一)针对创新目的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已为我们建立起了金融创新的目的,即应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资本作为创造价值的价值,在其逐性的内生驱动下必然选择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区域,而利率相对较高表明平均利润率也处于高位,其一般位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东部地区。可见,一味放开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导致中、西部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境地。
(二)针对创新手段的经济学分析。上文已经指出,金融创新手段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这一载体。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同深入,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市场割据已经打破。如何,建立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间的良性互动,还应考虑中小股份银行的利益诉求。若完全按照西方金融市场的利率定价策略,那么中小股份银行将难以获得充足的资本金而面临倒闭的风险。
(三)针对创新效果的经济学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因此还没有可供评价的实际案例。但在创新目的的内在规定下,评价标准仍须围绕着是否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以及是否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提升的三个方面来展开。
三、分析基础上的路径构建
以下以中小银行为考察对象,从三个方面建立起路径来。
(一)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金融创新导向下的中小银行如何面对更加市场化的资本环境,则成为路径构建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完善其治理结构。中小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应关注于其业务监管和风险规避领域。前者在于开展资本业务时,应建立总经理对董事会的负责机制;同样,董事会也应建立起对股东大会的负责机制。这样一来,在制衡机制的保障下便能增强中小银行应对市场风险的管控能力。
(二)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识别能力。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还应增强对企业客户群体的识别能力。该能力的增强,将有助于规避企业到期违约现象的发生。识别中不仅需要强化对企业形式要件的审查,还应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特征和产品市场销售情况进行考察。由此,在流程银行基础上建立审核团队是很必要的。
(三)增进中小商业银行的植根特质。金融创新的用意还是在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中小银行作为区域性金融机构,便应在此背景下促进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由此,增进植根性特质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里还应指出,植根性的增进还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通过其公权力的影响因素来提升中小银行对本地四大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不难看出,在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下,惟有建立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小结
本文认为,社会财富的真正增长来自于实体经济的贡献;而作为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其主要承担着资金优化配置的功能。由此,金融创新应围绕着是否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以及是否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提升的三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