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有机化学学习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与规律: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物质.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思想理念――“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及思维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二、弄清机理,类比迁移
学习每类有机物时,把握有机物的反应机理是关键,例如:当化学反应发生时,何处断键?何处连键?需要什么样的反应条件?是什么样的反应类型?这些都需要理解记牢.之后利用类比迁移等方法来分析思考问题.例如已知某物质的结构式,则根据其拥有的官能团分析它具备的性质――观察到醇羟基便想到醇的性质,观察到酚羟基便想到酚的性质等等.写化学方程式时按照该类物质的反应机理书写,即常说的照葫芦画瓢.在学习有机化学性质与结构过程中,以抓住官能团结构特征作为分析有机物的起点与终点,进一步全面认识官能团的性质,推导含该官能团的化合物性质,并分析各种官能团之间联系,例如相互关系、性质的影响.弄清机理,类比迁移可谓是学习有机化学中的法宝.
三、经常归纳,沉淀记忆
学习完一章后,及时复习,并把该章的内容按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各类物质的相似与不同,着重记忆不同的知识点.长此以往,在做题时便会清晰明了,不再混淆题目信息.学完有机化学后归纳总结,各章比较记忆,重要的性质不断重复记忆,逐渐形成永久性记忆.此外还可利用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顺口溜等等.利用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例如表1,归纳三者(乙烷,乙醇,溴乙烷)之间的联系.
四、学练结合,活学活用
理科光学不练等于白学.例如部分同学对有机物的性质记得很牢固,背的很熟练,解释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做起题来便
表1乙烷乙醇溴乙烷结构简式CH3CH3CH3CH2OHCH3CH2Br结构特点(官能团)无―OH―Br结构中相同部分烃基部分均为乙基结构中的相同点烃基部分都是饱和的化学
性质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其他被氧化,与钠反应手足无措,无法将所学灵活运用在做题上,这便是存在知识学与用隔阂的问题.我认为在日常的学习中就应看重知识与典型练习题的结合,做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还有助于做题思路的形成.“题海战术”虽然不提倡,但是要学会做题,做典型例题,自己心里要明白,哪些题是自己不会的,要学会分析自己不会的原因,从课本上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学透,这一类的题就能触类旁通,所学知识点就能很好地运用到做题上,事半功倍,活学活用,同时,也要避免盲目做题,为了做题而去做题,不要只在乎数量,而不求质量,做题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另外,要做好错题整理与归纳,将自己做错的题整理,归纳,比较,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例如:在学习酯的物理性质时,酯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便可向学生提问:水与酯混合现象是怎么的?学生做出回答:出现分层现象,上层液体是水,下层液体是酯.在练习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巩固知识,触类旁通,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切入点,这个过程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掌握联系,融会贯通
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应用,更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理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自己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重要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可表示为:CHCHCH2=CH2CH3CH3 CH3CH2ClCH3CH2OHCH3CHOCH3COOHCH3COOCH2CH3
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要掌握转化过程的反应类型、反应方程式,更要明白转化过程与物质性质、制备、用途的关系.
篇2
从物理性质看,有机物的一些物理性质存在内在规律,如果抓住其中的规律,就可以更好地认识有机物。
1.状态(常温)气态:n≤4的烃、新戊烷、甲醛、一氯甲烷、一氯乙烷、一溴甲烷。
液态:低级(十碳以下)醇,醛,酸,酯油酸等。
固态:苯酚,草酸,苯甲酸,硬脂酸,软脂酸等。
3.溶解性:①有机物中含憎水基团(-R烃基)和亲水基团(-OH,-CHO,-COOH)憎水基团-R部分越大越难溶于水。②能溶于水的:低碳的醇、醛、酸、钠盐,如乙(醇、醛、酸)乙二醇、甘油、苯酚钠。③难溶于水的:烃,卤代烃,酯类,硝基化合物。④微溶于水的:苯酚、苯甲酸。⑤苯酚溶解的特殊性:常温微溶,65℃以上任意溶。⑥相似相溶:有机物均能溶于有机溶剂。
4、沸点:①同系物比较:沸点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即C原子个数的增大)而升高。②同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沸点随支链增多而降低。③衍生物的沸点高于相应的烃,如氯乙烷>乙烷。④饱和程度大的有机物沸点高于饱和程度小的有机物,如脂肪>油。⑤分子间形成氢键的有机物沸点高于不形成氢键的有机物如:乙醇>乙烷。
从化学性质看:烷烃的单键结构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取代反应为它的特征反应;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两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成和加聚反应为它们的特征反应;苯芳烃由于苯环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具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双重性质,能发生取代和加成反应;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决定于官能团的性质,因此要根据官能团种类分析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如甲酸乙酯、葡萄糖,尽管它们不属于醛类,但它们都含有醛基,因此它们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甲酸(H-CO-OH)从结构看,既有-COOH,又有-CHO,因此甲酸具有酸和醛的双重性质。
从结构决定性质看,有机化学的学习一般有其固定的规律与方法:典型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在课后整理知识时,遵循这条线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断键”规律──正确书写反应的关键
在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时,同学们面对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有些茫然,如果能抓住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键”规律,则对正确书写反应产物,配应方程式将提供很大的帮助。例如,乙醇主要化学反应的断键规律:
三、抓好相互联系──达到知识融会贯通
在有机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性质、用途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如重要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在有机框图推断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是确定突破口。有机物的官能团往往具有一些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这些都是有机物结构推断的突破口。比如: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酚类物质(产生白色沉淀);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煮沸后生成红色沉淀的物质一定含有醛基,等等。
篇3
一、讲究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注式教学为主,基本上遵循“老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规律。而事实上,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化学特点来寻找规律巧妙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科学的系统性,抓住有机化学的教学主线——结构、结构与性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积极接受知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做好备课工作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现在的有机化学教材有许多版本,教师对不同教材的侧重点应心中有数,虽然非化学专业对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如化学专业深,但作为教师,备课时最好能多参考一些相关的教材,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这样才能避免片面偏颇。在解释同一问题时,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角度,对教材的提炼可以将知识转化为条理清晰的脉络,把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通过总结规律来整理教材,在讲课过程中,应采取精讲,突出重点。精讲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书上的重点、难点等。讲课时,一定要讲清思路。教师的思路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因此教师首先应将思路理顺。讲课时也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如何讲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应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这在备课阶段就应事先设计好。从而使学生较易理解,问题也讨论得全面深入。达到在教学时用时间不多,但收效显著。
三、抓住主线,以点带面
有机化学的特点是化合物多、反应式多,反应机理复杂烦琐。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庞大的有机化学体系学好,难度很大,但只要我们把握其内在规律,重点掌握其核心内容,以点带面,则会使庞大的有机体系大大浓缩。有机化学的精髓就是化合物的结构。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有机化学家Paul A.Wender教授说过“有机化学只关心三件事情:结构、结构的变化和新的结构”。因此我们把“结构”作为主线,按“结构—反应机理—有机合成”的线条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分类,将同一官能团物质归纳为一类物质讲解,不同类物质之间通过反应衔接,让学生能够同时从横和纵两个方向去充分认识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建立以结构为主线、化学反应为纽带的点、线、面一体的有机化学知识网络,使有机化学烦琐的知识形成为网络式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通过对结构的充分理解,以点带面,真正全方位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体系,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对于醇类化合物,首先了解醇的结构特点,得出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是其中的羟基,根据羟基特点可推出低分子量的醇水溶性强、熔沸点高、易被氧化、取代、酯化、脱水等性质,通过这些性质和反应,将醇和其他类物质如醛酮、酯、卤代烃、烯、醚等物质纵向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章的知识,同时又纵向地将相关章节内容有机衔接起来,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完整地掌握有机化学体系,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转贴于
四、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加要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教师应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
5、创新能力的培养
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要求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独立查阅资料,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在自己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方案首先要通过指导小组的讨论和甄选,确定安全性和可行性,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参与整个实验的设计,探索,实践,独立地逐步解决问题,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只提出研究要求,在必要时加以指导,不限定具体实验方法和所用仪器。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得以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从照方抓药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进而真正得以开展自主创造性学习。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学到方法和本领,锻炼思维,真正实现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拜. 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 教育研究, 2001,2:29-31.
篇4
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分钟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篇5
1.从化学实验中提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经。化学实验中富有启发性的化学问题无穷无尽。比如:在学生已经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后,让学生去完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第92页实验5-1。教师根据天平指针不指中央的现象,可提出“难道这个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等问题。当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因为本实验没有在密封装置中完成,导致逸出的气体未能称到”时,教师可提出“大家猜想在密封的体系中完成该实验天平就能平衡,是吗?”“我们怎样设计一个密封的体系来完成该实验呢?”等问题。当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在容器口上套上气球后完成实验即可”时,教师可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当观察到天平仍然不平衡且气球鼓起的现象时,教师可提出“难道这个化学反应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有影响天平不平衡的其它因素吗?”等问题。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
2.从生活化学中提出。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可充分体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和化学的有用性,进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机。比如: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提出“你用洗发液洗发后用护发素吗?”“护发素的作用是什么?”“这里存在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能将两者反过来用吗?”“酸碱性液体谁对发质影响更大?”等问题。这种层层推进的问题在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态思维品质。
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过深、过偏,导致学生认为化学太深奥,从而减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二、合理使用奖惩
心理学实验和实践经验表明,受奖励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大,而且有长期的效应。表扬或批评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立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化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强化其他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比如:A生是班上化学成绩的优秀生,教师可把他作为典型,让其他学生向其取经或让其在班级里介绍学习化学的经验。B、C等生后来成绩提高很快,教师也把B、C生作为典型。这样做不仅能使得到表扬的A、B、C等生对化学的学习激情大为增长,而且能让其他学生看到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榜样,从而强化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
2.写评语。有人说评语是班主任学期末的事,与任课老师无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批改化学课堂作业和试卷。在批改时教师不能只是为学校或上级检查而批改。通过批改教师要注意了解各个学生化学学习的状况,同时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在答题边上或试卷总分边上注上公正性的评语,如“很好!”“有进步!”“继续努力!”“发挥不佳哟!”等激励性语言这些很简短显目的文字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但对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注意不能表扬过度,这会导致学生反感;批评时不能过于急躁,要把握好“度”。
三、及时利用反馈
这里的反馈就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结果。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默写可反馈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效果和记忆能力;课堂答问可反馈出学生的理解、分析、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完成实验可反馈出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思维能力等;试卷检测可反馈出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化学综合学习效果。在化学课堂教学或检测中教师要及时利用好反馈信息,把握好机会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强化对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对学习化学的自学性和积极性。
四、合理组织竞赛
组织化学学习竞赛是强化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在班级中,有化学教师的激励,就会有学习化学的竞争;有学习化学的竞争,就会产生学习化学的动力。首先,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让各组解决同样的化学问题,小组进行竞赛并评出公正的竞赛结果。这样既可强化所有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又可培养出有合作学习习惯的好学生。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水平相当的竞争对手(可以是本班同学,也可以是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化学的竞赛,一个阶段后看谁的化学成绩进步快。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要求自己把本课题学得比前一课题好,本单元学得比前一单元好;本学期学得比上学期好等。不与别人比,只求自己不断进步和对化学学习热情不断高涨。这是强化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的最佳策略,也是一种较为妥善的、最值得提倡的竞赛方法。
五、准确分析归因
这里的归因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的过程。调查表明,教师及时准确地分析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失败归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6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我在讲授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时,先提出一个问题:物质在水中能不能燃烧?让学生小组讨论,反馈讨论结果。我从学生的观点中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但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却认为:好的成绩就是要让学生多做题,见多识广,题目做多了,学生就能考出好的成绩。其实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只会做套路题,思维形成定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引导探究,可以诱导学生步步深入,直至探究出本质东西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跳出题海,还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四、引导学生有效地复习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还要注意复习方法。复习时要避免机械重复,每一次复习都应给予新的信息,提出新的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好知识。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和练习。例如:在《溶液》的复习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如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2)铁加入稀硫酸中,溶质是铁、溶剂是硫酸。
(3)洗涤剂可溶解油污。
(4)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任何溶质。
篇7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二、问题的实施
(一)、 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
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浓厚的情趣。其次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
上课的技巧表现不仅在授课水平上,更主要的是在接收者的兴趣上。教学设计者要精心的考虑到这一点。
从教多年来我一直信奉的格言:心中有爱,再加上科学的工作方法,肯定会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才会听你的话,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才会让课堂在你的预设中生成.
现在的教育一直在更新方法,更新理念,更新.....但怎么更新也得上课认真听课,这才是真正的本。
怎么才能使学生听课认真呢?说到家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设计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才是上策。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就得优化教学方法。
(一)小组内建立制约机制促进教学
学习小组的划分
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中你一言我一语地积极发言,挖掘了自己的潜能,让自己表现更出色,从而使小组合作更和谐更得力。
我曾经试验过,上学期我段时间有点感冒,嗓子疼,在一个班里讲了到不了另一个班,进度很慢。我放开胆子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来,从一练一测到优化作业,一路全部让学生自己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当咨询师,没想到学习效果好得很。小测验后问学生,小组长说我们必须保证人人都会才往下进行,一人不会我们大家都来帮。我无语。班级订正习题这一点是办不到的。从此,校对练习题学习生词的舞台全是学生。教学成绩也很棒!这一点听我的课的老师都知道。
在分组学习、讨论或者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相互制约与合作的机制|:
首先让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分组,并确立组长。明确再学习或者实验之后要进行抽样检查,检查前利用扑克牌进行随机取样,被抽到者进行回答或操作得到的成绩最为全组每个人的成绩,并且在被抽者回答问题或者进行操作时,其他人不许提示或暗示,否则全组就要被扣分。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就会充分进行讨论,认真合作,尽量保证小组内成员都达到教师要求的目的,否则,就会有丢分的可能。
利用人们不愿被孤立、被责备的心理,有效促进教学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复习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只有少部分没有复习好的时候,这种方式十分有效。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众宣布,只要这些人达到预期目标,全班就可以放松一下,放松的内容可以是 玩电脑、自由活动等。在这种刺激下,这些学生为了不拖 “后腿”。也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可以避免被全班“责骂”,潜能就会被激发,加倍努力。教师这样做可以全面提高及格率。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二)、 讲练结合
突出的训练是落实素质目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而且每一堂课我都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文中之道,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在进行了读、说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对话。学生练笔的效果不错,当堂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老师进行了点评。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取得的成果
由于我优化了教学方法,课上争取了时间,课下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课堂外的知识。对现代购物的崇拜演绎到对老师崇拜,当然课堂效果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实践证明,我摸索、总结出的"激发兴趣,以情动情,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篇8
1.有机合成化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现代高校化学教育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钻研问题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由于有机化合物数目庞大,种类繁多,反应复杂,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但是传统有机合成教学方法与一般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类似,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以黄培强等人编的有机合成教材为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章节:绪论;逆合成分析法与有机反应概览;基于非稳定碳负离子的碳碳键形成方法;稳定碳负离子的烃基化和酰基化;稳定碳负离子的缩合反应;基于有机硼、硅、锡、钯试剂的碳碳键形成方法;自由基反应;极性颠倒;成环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不对称合成;合成策略与复杂目标分子的全合成;有机合成化学的近期趋势。纵观本教材的各个章节不难发现,在教材的开始和结尾均对合成策略进行相应讲解。一般教学方法是分别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后拿出部分的合成实例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有有机合成设计的概念。
但是,通过近几年教学我发现,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合所教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相对其他课程,有机化学知识点多且很难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学习记忆,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有机化学讲述的基本知识点;其次,一些同学的学习意识淡薄,只为期末考试及格通过,并试图靠考前突击达到目的;再次,对学生学习监测手段不够高明,期中考试一般不进行,期末考试知识面太窄,难度较浅,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水平。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后果:学生只靠死记硬背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反应机理题根本无心学习,考试直接放弃,除非从教材中死记,对于合成题基本没有明确的解题思路,再加上匮乏的基础知识,基本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改进有机化学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对基础有机化学知识有系统了解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2.串联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
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课程内容中找出知识线索和规律,掌握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纵观基础有机化学教材我们发现:虽然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很多,但是章节之间还是有很多规律可循的。教材大多以官能团不同对内容进行讲解,通过不同官能团可以将内容联系起来,在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醛酮、羧酸之间我们可以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联系起来,胺类、亚胺、醛酮肟、重氮、叠氮和硝基化合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联系起来。按这样两条主线进行记忆会使知识点显得少了很多,记忆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吃力,有利于同学们学习,但更利于对知识点的运用。我们以氧化反应进行各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例:烷烃通过脱氢氧化可以得到烯烃,进一步脱氢可以得到炔烃,烷烃也可以进一步脱氢得到炔烃,当然要求换成氧化性能力更强的氧化剂。上述三种烃可以分别通过氧化反应得到相应的醛酮或酸甚至碳和二氧化碳等,但是,选择的反应体系肯定千差万别,这些差别需要我们特别记忆,别无他法,可以死记。但是,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也要求灵活,如同样用烃类化合物氧化合成醛酮和羧酸,对催化体系的要求就大不相同,一般合成醛酮不要考虑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高锰酸钾体系不能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运用,重铬酸钾也不能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运用,那么怎么能达到分级氧化的目的呢?那就是控制氧化体系的氧化性,我们可以用氧化性较低的二氧化锰代替高锰酸钾同时控制一些辅助条件,如温度压力等。这样我们可以同时记住多种不同的氧化体系。
3.统筹相关知识,学会灵活运用
在系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们的脑海里应该有一个系统又明确的框架,对于具体的问题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有机合成化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已知的、简单的原料合成所需的目标化合物。换句话说,利用相同的底物合成相同的产物,但是中间可以选择的路线有很多种,而且不同合成路线需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有足够的知识积累。然而,有了足够知识积累只是学好有机合成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高状态,几乎是所有同学都曾遇到的难题。要做到灵活运用,首要问题是灵活掌握,其次才是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中死的知识点学活,例如,同样是羰基官能团,在有机酮和有机醛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羰基的活性是由碳氧双键的极性决定的,双键的极性越大则羰基的活性越高,反之则越低。由于碳氧电负性的差异,导致双键电子云向氧原子偏移,从而引发双键的断裂,即化学反应的发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凡是能引起双键电子云向氧原子偏移的因素都可以提高此类化合物的活性,不论是醛羰基还是酮羰基及其他含羰基化合物,那么,为什么醛的活性比酮的活性普遍偏高就不成问题了。反之,改变某个条件有没有可能使酮的活性比醛的活性高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想象把酮羰基的一端或两端引入强吸电子的基团,进而提高酮的活性达到甚至超过醛。如靛红这一类化合物的酮羰基的活性非常高有时甚至超过了一般醛的活性,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结构的醛来应用。
4.结语
在有机合成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串联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对知识点进行统筹并能灵活运用。总之,只有把死的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掌握,在自己的脑海形成一定的框架,在具体运用中才能手到擒来,才能顺利找到相关切入点,才能在遇到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时,顺利形成相关思路,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篇9
二、提供平台,强化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一般情况下,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四、改进和健全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和奖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提升自我
篇10
1.创设情景,激发需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或从实际问题出发或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错误、障碍等)出发,或从学科中的历史典故出发,通过多媒体创设形成一种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学生陆续进入机房的过程中,我通过教师机循环播放清新悦耳的乐曲,使同学们进入机房就有一种平和舒缓、愉悦的心情。在上课前我让几分钟时间给学生玩一些小的益智游戏,指导他们进行鼠标操作练习、了解计算机界面性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给他们创设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轻松氛围。
2.引导探究,学生欲学
对知识的渴求是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一种欲望,教师应充分挖掘、激发这种欲望,以取得有效教学的契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但也不是任由学生的思维走向歧途。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启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发挥其"主导"作用的最佳时间。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计算机对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这正是促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做好某件事的先导。因此,上课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上课时,我首先展示了两幅图表,一张是经过修饰的图表,而另一张没经过修饰处理。学生看后,自然是喜欢经过修饰处理的图表,我看得出,他们那一双双聪慧灵捷的眼眸中流露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张图表是利用Excel的图表修饰,大家想不想学?"就在学生急不可待时,我展示了课题:"这一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图表修饰――修饰产量增长表》,使我们的图表更加美观、形象、生动、活泼。" 在学习动机、欲望都达到十分良好的状态下,使他们"自主"地探求知识、掌握方法,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主动探究,学生会学――培养"课堂小老师"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有参与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终身教育的要求,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施教之功,贵在授法。"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我在教学当中采用的是"课堂小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当中来,给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达到创造一种和谐的沟通环境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课前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3-6人);第二,给小组一些简单预习提纲的任务。采用"以问导学"的方法,即把预习提纲问题化,问题系列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系列化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并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问题化预习提纲,学生从而真正收到自主学习的实效。经过一学期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自我管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在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如:大多数同学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扮演起老师的角色,但有些同学却始终不敢去尝试。对于这些同学我与之对应的采用了"一帮一"的对策,也就是一个相对优秀的同学带一到两个"学困生",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验当老师的乐趣,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增强了那些平时在老师、同学眼中是"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创设了"我也能行"的良好学习心理,为今后学好其他学科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4.布置任务,体现层次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表现。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我在设计任务时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学生的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如:我在修饰图表这一课中所布置的任务分为三个层次:A、可直接在刚生成的图表上进行修饰。B、可将"我的文档"里的"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统计表"打开,并生成图表,进行修饰。C、可输入有关的数据,并生成图表。(教师提示,你可输入自己的月考成绩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这样,不同水平的同学选取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做到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把更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让学生落后于时代。
5.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对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就可以让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变得越来越活跃,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并且利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同一个问题,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3]。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地分析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在三角形中一共包括多少中位线,每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都具备怎样的相同的特点?利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对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6.借助道具对学生的自主观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之外,还必须要对学生的自主观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我们都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能够形成很多思考和认知。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必须要充分的重视学生的自主观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会独立的思考和总结。比如在对几何中的平移问题进行讲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教学道具进行充分的借助,帮助学生对图形的变换进行更好的观察,从而利用这种直观的方式对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并且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7.结语
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际特点为根据,积极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进一步地使教师自身的授课效率以及学生的学生质量得到提升,最终能够有效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例如: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由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运算,因此,在教学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多项式乘法,之后复习质因数分解,紧跟着给出例题:因式分解: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对比这5道题,提问:你懂得因式分解吗?有的小组学生发现:这5道题的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别不同,符号也不同,该怎样因式分解呢?如何进行质因数分解呢?我给予适当的提醒:刚才我们复习了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运算和质因数分解,你们能把它化成我们学过的质因数分解吗,且常数项分成两个数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同学们一听,豁然开朗。
二、运用故意出错,有效促进创新
故意出错就是指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在关键处(或解决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或障碍,引起认知冲突,形成坎坷曲折,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达到最佳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非常认真,极少犯错,有时甚至达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这当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往往会限制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故意留下疑问,布设陷阱,让同学们发现矛盾,反而能促进他们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时,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7cm,另一边长为8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经过讨论很多学生得出周长是22cm。这时,我“肯定”同学们答得非常正确。此时,下面有一位同学说:还有一种答案。于是我让这位同学大胆地到讲台上介绍如何得出第二种方法,同学们感觉非常惊喜,大家一致赞扬解法妙。接着,我问学生:“当第一条边长改为4cm呢?”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并标上长度,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很快回答:“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合作交流,有效发现问题
合作交流的实质就是同学们自主探索,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最终达到勤于探究、乐于动手;同时鼓励同学们在小组或团队中互相协助、共同探讨,交流学习经验、体会,共同完成学习的过程。另外,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在最初开始质疑时,提的问题相对简单、浅显,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提出更深一层的问题,之后在小组内把自己一开始发现的问题进行互相交流、讨论、争论,在这样层层递进的“合作交流”下,学生们能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例如:在探索比较有理数大小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同学们提出不少有探究价值问题,如对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理解是个难点,探索的结果就不尽相同,有的小组学生认为“离原点近的数比离原点远的数大”“-2℃比-8℃热,所以-2>-8”;有的小组学生认为“从同一高度上下降2米比下降8米所处的位置要高,所以-2>-8”;还有的小组学生认为“比如欠钱,欠2元的总比欠8元的好,所以-2>-8”“‘数’小的比‘数’大的大,所以-2>-8”,等等。之后组织同学们讨论,并得出结论:“数轴上两个数比较大小,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所以-2>-8。”虽然学生所表达的理由存在着不严谨和不科学等问题,但是每个学生都学会了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从而达到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创新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
四、亲身体验经过,在活动中创新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能力,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将数学与实际相联系,设计数学问题,尽量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增强。所以,我们要精心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增添发展性的色彩。
篇12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所使用的演示教学方法都很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厌学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十分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三、努力做好课堂设计
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设计是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巧妙设计运用比喻
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要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完成,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还要注意,学生很容易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操作,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教师也完不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计算机实践课非常关键。
六、建立学生展示平台
篇13
在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方面考虑,设计最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数学知识,这就是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师若能一改常规,因势利导,在面临“山穷水尽”关头,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使之“柳暗花明”,使师生在更加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课堂教学,这样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教学方法的优化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不是虚情假意的做作,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个性品质、教学理论素养、教学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的融合物。现谈谈自己从教以来使用一些教学方法的事例:
1、引用诗词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各方面的人事物,教师在课堂上也可插入一些有关数学方面的诗词,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
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正是极限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黄河、大漠的雄伟壮观刻画的淋漓尽致,无意间刻画了直线(长河)与圆(落日)的相离关系,平面(大漠)与直线(孤烟)的垂直关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概率的角度看很有道理,设在一次实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P>0,独立重复n次,求事件A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
解:设事件A至少发生一次的事件为B,则P(B)=1-=1-,,
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发生,在教学中无形的又渗透了德育教育。
2、自编诗词
知识都有一种内在的规律,内在的美,如果把这种规律与美表现成外在的形式,就会形成外在的美,从而形成统一的美。如果能自编一些诗词帮助学生记忆概念、规律、方法,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记忆立体几何公理2:一条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可用诗:山不在高,有仙则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点不在多,两点则行来帮助记忆。
立体几何添加辅助线,可编成以下诗句:线面距离常转化,点向平面作垂线;有了中点配中点,两点相连中位线;等腰三角形出现,顶底中点常相连,有了垂面作垂线,线线关系自然见。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可编成以下诗句:给值欲求角,先把锐角找;三二加减,第四添负号;范围若不符,加减2调。
直接法求点P的轨迹的步骤:1、建立坐标系(建)2、设点P(x,y)(设)3、找出曲线满足的等式(线)4、代入曲线满足的等式(代)5、化简等式(化),可编为:“建设现(线)代化”五步。
3、介绍数学史
数学家奋斗的历程,是一个严谨治学、上下求索、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典范,是一座座造福人类的丰碑。例如,在上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节集合时,可先简洁的介绍数学史的前两次危机:公元前5世纪最具声望的毕氏学派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但同时发现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如直角边长是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这一悖论导致了数学的第一次危机,直至公元前370年毕氏学派的欧多克斯给比例下新定义的方法解决,有了无理数的发现;18世纪牛顿在解题中把无穷小既等于0又不等于0的处理,引起数学的第二次危机,直至19世纪许多科学家为无穷小下了一个确切的概念;而现在正面临着数学上的第三次危机,集合中的悖论,到底是怎样的危机呢?我们只有通过接下来“集合”的学习,才能了解,希望有志于为我们中国争光的同学,都认真的学习和研究“集合”。通过教师形象的表述,学生情绪高昂,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4、创设情景
例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新课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常见的情景:学生停车处整齐摆放着一排自行车,假设每辆自行车间距符合一个条件:若前一辆自行车被撞倒,则后一辆也一定被前一辆自行车撞倒,试想,若第一辆自行车不小心被撞倒,那么其余的自行车会怎样?若撞倒的不是第一辆,而是其中的任一辆,那么这一排自行车会全倒吗?这两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使学生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
5、采用实验教学
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有这种认识,好象数学就与实验无关,实际上,在数学课堂中适宜地做一些实验,能让学生体会到真理源于实践的道理,从而消除以往“数学是古板的、抽象的、纯理论的”客观偏见。例如为了验证“球面距离”是地球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可先用橡皮筋在地球仪上实验,将橡皮筋两头置于两定点,看一看什么时候绷得最松,学生不难发现橡皮筋沿着大圆的时候绷的最松,从而猜想“球面距离”就是地球上两点的最短距离,体验到这个结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出进一步作理性地、严密的证明的勇气和兴趣。
6、增加感性知识
通过列举事件和一些感性知识,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使他们的感性知识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共鸣。如介绍黄金分割比,可讲述0.618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有人曾断言:“宇宙万物,凡符合黄金分割比的形体是最完美的”,地球表面海洋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值大约是0.618,人的肚脐以上与肚脐以下长度比恰好为0.618的身体结构比较完美,据说西方断臂女神维那斯身体结构的比例非常接近于0.618,被认为是美的化身。教科书宽与长之比大约为0.618,这样比较美观。在20°C条件下人的感觉最舒适,这是因为20°:37°0.618。这样使学生找到了他们记忆中的“什么”或“为什么”的答案,进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7、进行课堂抢答
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特强,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催化效果。对此,我尝试了“课堂抢答积分制”以学生的自然分组为基本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的为该组记分并当堂公布每组得分结果。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且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8、巧设学习悬念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节,我给学生讲酋长分马的故事:传说古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3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只好求助于部落的酋长,酋长说:“这好办,我有1头牛借给你们,这样就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们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得了10头呢?学生也感到疑问,带着这种悬念,学生急于把这块内容学下去。
9、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可以将图、文、音、象集于一体,生动形象,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孕育提供了沃土。例如,2003年举行的浙江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这一节课中,一位老师用了这样的课件(Flash):画面中出现:擂台,横幅,解题大赛及奖品丰厚等字眼。
比赛双方:诸葛亮------臭皮匠团队
比赛规则:各位参赛选手必须独立解题,团队中有一人解出即团队获胜
人物:诸葛亮、臭皮匠老大、臭皮匠老二、臭皮匠老三
诸葛亮神采奕奕的说:“依我的经验,我解出的把握有80%。”
臭皮匠老二垂头丧气地说:“老大,你的把握有50%,我只有45%,看来这奖品与咱无缘”
臭皮匠老大说:“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咱去把老三叫过来,我就不信合咱三人之力,攻不下这擂台”
问题:假如臭皮匠老三解出的把握只有40%,那么这三个臭皮匠能抵得过诸葛亮吗?
于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结束语:根据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丰富内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景,优化各种教学方法来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搞活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