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其次,依法治校有利于在高校内营造法治氛围,促进学生和教师更好的遵守法纪,也有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最后是依法治校可以更好地维护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规范师生的行为并且更好地履行法定义务。
2.1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立法不足
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作为宣言性立法,缺乏实践性和可诉性;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又给高校过于广阔的空间,导致在对学生进行处理时偏向于主观判断而缺乏法律依据。同时高校中存在的法制不统一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范性,这种随意既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不规范,同时也浪费了管理资源。
2.2 在违纪学生的处理中未能保证全程法制化
首先是一些管理者没有充分重视起事前预警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做的不到位,以至于出现了违法违纪事件。
其次是在处理违纪的学生时,没有接受监督并且及时听取申辩,导致处理结果不够公正,很多高校的思政管理者在观念上仍然未能转变,没有倾听学生的声音,调查事件中不能保证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处理的过程也没有公开并接受监督,所以很难保证公正和公平。
并且在处理结束后也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和关怀,可能会导致部分被处分的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变得自卑甚至产生厌世情绪或者报复心理,使得事态进一步扩大化。
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在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内容违法、制定程序不规范、解释混乱等。想要真正建立健全教育法制就要从以下四个原则出发:保持教育法制内部的一致性、稳定性、统一性以及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
首先是完善教育法体系,符合立法的规律以及时代的要求,保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做好教育立法的协调和领导工作。对于学校内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不符合法律规范的坚决修改或废除,合法的可以作为法律法规的延伸而存在;这些规范性文件要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严肃执行,不可朝令夕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动制定一个规范。
其次是完善教育法的监督,来消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的法制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一个强调公平与秩序的法治环境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并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而健全的制度可以更好的树立起法律的权威,通过依法管理学生来营造出一种“法律至上”的氛围,当学生对法治有了肯定的态度后,自然就会信任法律、遵守法律,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了其法律意识。
这就要求高校从客观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客观环境来说是要提高管理以及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保持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从精神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良好的校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权益并且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合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
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的加强法治的宣传与教育,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岗前培训,通过讲解学生管理案例来提高教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对于学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例如《教育法概论》或是《教育行政法》,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报纸、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还可以采用座谈会或者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3.3 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进行管理法治理念方面的教育
教育者自身也是需要教育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首先,要让管理者对各项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都有所了解并且熟练运用。
其次,是让管理者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和工具,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再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依法管理。
最后,是在工作中要严格依法管理,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侵犯学生的权利,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评选中要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学生的管理要以教育为先,严格管理的同时慎用处分。
学生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教育管理对象,更是整个高校的主体,学校应该改变以往重管理而轻服务的模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而学生也不应该继续沉默下去,当自身权力受到侵害时,应该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将教育管理的重心向学生主体方向进行转移,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学生为本”这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既是时代的进步所要求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必然结果。
3.4 加强大学生法纪方面的教育
篇2
1、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1.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方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需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养,能够知法懂法,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权利,对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因素,能够自觉抵御,从而维护校园环境。
1.2提升素质,完善素养。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只注意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无法分辨复杂社会中的是非。而大学教育过程中,借助于一系列的法治教育,包括《法律基础》等,促使学生对基本的法治常识积极掌握,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对本专业知识积极掌握,还可以培养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养与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1.3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个人实力。
正能量的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十分需要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重视法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遇到了问题,能够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对国家个人的利益合法维护。
2、现阶段大学生法治素养发展的现状
2.1法制意识不强,容易出现犯罪问题。
大学生与书本知识接触较多,且有着较为简单的社交圈子。家庭及学校的双重保护,其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往往采取单纯的心思及狭窄的视角来处理社会问题,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导致有多样化犯罪行为出现。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接触的学生有差异化的家庭背景,产生盲目攀比心态,如果自我挥霍需求无法满足,就会出现盗窃行为;而具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犯罪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
2.2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走上错误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有诸多的不良社会因素出现,制约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开始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将依法治国理念切实实施下去,逐步出台和完善了法律条款,但是部分人员为了获取较大利益,依然会打球,导致法律权威性受到影响;依然无法彻底杜绝非法谋取权益等不法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3.1依据学校教育,营造法治氛围。
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施,专业性较强,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及法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指导其参与社会建设及经济建设。在这种情况,学校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师资,借助于专门培训,促使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对法治常识阅览场所进行构建,通过阅览,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3.2优化网络环境,营造传媒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互联网的优势和弊端。职能部门需要发挥作用,对网络环境严格监管,避免社会成员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将良好的传媒环境构建起来;此外,高校也需要定期经常的组织讲座,引导学生能够对网络正确看待,对于那些不良的信息,能够自觉抵制;要积极学习法律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从内在拒绝腐败信息腐蚀。
3.3将法律指导实践开展下去。
大学生将法治知识理论掌握之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来科学检验,以便促使其了解这种理论知识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将知识转化为切实能力。学校及社会各类团体,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如高校对法律审判场所进行模拟,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扮演相关角色,这样大学生得到了锻炼,能够将法治知识践行下去。
3.4增强个人修养。
大学生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社会实践,要想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就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校期间内,学生需要对法治方面的知识积极学习,充分重视法律素养的意义,不断努力,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水平。针对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和侵蚀,大学生需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掌握的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对外界诱惑自觉抵制,要一直坚持乐观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思想和马列主义,对现阶段社会上出现的腐朽思想及时总结。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其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建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法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J].纺织服装教育,2015(10)
篇3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依法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时,程序要正当,证据要充分,依据要明确,定性要准确,处分应恰当。为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坚持依法管理。一方面做好广大师生依法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高校的教学秩序,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法治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法律意识有待提高。首先,有些高校的教育主体法律观念淡薄,不能深刻的认识依法治校的作用,仅仅依据校规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行政管理。其次,法治观念薄弱,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不足,以及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够,让学生有轻法的意识。有些教师过多的讲解刑罚和犯罪的相关规定,重刑事轻民事,导致学生有一种犯罪离自己很远的错误观念,出现抵触法制教育的情绪。最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民事权利义务观的正确引导以及民事法律教育,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1)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科学教育方式单调,过于强调教育主体单方面主导下的灌输方式,对学生主观性的发挥缺乏关注,对社团和网络媒介的正面功能未能很好的利用。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以老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不能很好的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性。(2)教育管理内容针对性不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管理教育中,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内容。比如学习咨询、就业咨询、心理咨询等。目前,由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或多或少在学校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焦虑、烦恼、冲动问题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且在法治教育与理念教育结合下,理论和实际结合,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3)教育管理手段运用不当。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犯罪、自杀的案例时有出现。自杀跳楼事件、校内杀害寝室舍友事件等让人非常震惊。这些事件的发生,和教育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学校,教师教育手段运用不当,将不能和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善交流的平台,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德与法未能很好的在教育管理上发挥作用,学生易出现叛逆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是批评自己,约束自己的错误想法。
三、法治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教育管理者的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是学校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者、推动者。必须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学习高校管理有关法律,在领导班子中设置一位法律顾问等等来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法治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强有力的制度,同时对管理者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学法、懂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观念。在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及处理大学生违纪情况时,坚持依规教人、依法办事,将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和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切实在不侵犯学生的权益下,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遵纪守法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大学生必须切实履行义务。首先,高校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纪律,并让学生意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存在以遵守纪律为荣,以违法纪律为耻的意识。其次,严格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用纪律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自律品格。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提高法律观意识。
篇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不够重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错位。思想政治教育是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 ,必须把“人 ”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也就从对人的精神感化变成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随之发生错位。
2.忽视大学生的自我需要。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的思想接受活动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自身的需要如果被忽视,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的,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化都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部障碍。
3.注重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理想总是在追求一个趋同的统一目标,用一套预先设定的模式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把学生看作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不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我们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轻视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
4.注重教育灌输,轻视过程体验。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教学手段 ,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 ,受教育者是被动地接受。表面看上去学生顺从接受,但实际上,学生内心抵触,而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能调动学生自我的实践教育功能,难以发挥学生在德育行动中自我体验的能动性,也就难以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的依据
1.注重人文关怀是尊重人性的需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也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精神的存在。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根本性力量。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强调,“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另一方面,“现实的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满足的人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的人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人。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类精神的高度抽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它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主动地关注、改善人的生存状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使人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实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在此意义上,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总体的人的教育生成过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价值不断升值或增值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体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终极目标价值的追求。[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就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全面关注人的本性,特别是尊重并培养人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本性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人文关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产生良好互动的科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运行。
3.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发展的内涵。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青年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赋予青年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欲求,进而也使他们对自身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形成产生极为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过于简单的生活经历和长期封闭的校园生活环境又不能给予他们相应的能力,于是人性的张扬与现实的贫乏产生了极为激烈的冲突。因此,关注青年学生人性化的精神欲求,切实体会其人性本身的最真实的“做人”状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理应关注的方面。[4]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施
1.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转变理念,提高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 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式的工作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在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由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创造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情理交融、生动活泼的氛围。要抛弃以往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深入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切实解决学生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形成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从而有利于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变革收效不良的制度和措施,而且,在与学生交流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拉近了师生距离,加深师生感情,构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并重。通过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来进行渗透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精神性和思辩性的特点融入广阔的隐性课程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 内化道德理念, 有机的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状的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在性,,从而体现其人文性,克服价值观念上存在知行分离的倾向,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功效,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
3.要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受教育者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了解受教育者当前的心理和政治需求,,实事求是的面对分析这些问题,从而增加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其次,准确把握受教育者政治上与心理上的需要,体会受教育者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及个人的人生前途问题,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再次,要力所能及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受教育者需要。只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使受教育者感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非对“神”的教育,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性质。
4.加强心理疏导,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要努力建立起一个完善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辅导员、心理辅导教师在掌握学生汇报的相关信息后,要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危机水平,及时上报上级领导,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有危机隐患的学生,要借助心理咨询中心评估,进行跟踪观测。同时,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责任异常重大的工作,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执行者必须树立绝对强烈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学校、自己负责的精神,谨慎处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为了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承担起对社会应有的责任。也可以通过更多有效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利用实践及人际交往,培养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5.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把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高校校园人文环境是体现高校人文精神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精髓。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特色、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各项规章制度等都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那些蕴涵着学校精神、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全体师生 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和谐的大学校园首先必须使人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同时,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校园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大学校园的主题,更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实践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倡导尊重、理解、服务和关怀的理念,着力构建和谐友爱的整体环境。[5]
参考文献:
[1]翟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73.
篇5
一、大学生书写危机
本文所指的写字教育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它重视写字技能的传授,更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教育,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基础。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电脑的普及,少年儿童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键盘时代”,键盘敲击取代了手写汉字,手写汉字的实用性逐渐降低,键盘敲击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那些非常熟悉、一触键盘立马就会从屏幕上闪出来的汉字,竟然不知道怎么写了。有的学生试卷答得很好,但书写却是横七竖八,更不要说什么美观了。这样的情况在中考和高考试卷中比比皆是,甚至某些硕士生、博士生的字写得也差强人意。
学生的书写状况和对待汉字书写的态度明确地显现了当前写字教育所遭遇的尴尬处境――生存危机。写字教育生存的危机导致的最终结果不仅是一种技能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书写文化的断层和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
有着几千年优良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汉字书写进入了“键盘时代”后,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无论是学校、老师、学生还是家长,普遍存在忽视和轻视写字的现象,“写字无用论”成为“共识”,写字教育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
二、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书法更以其独特的“形象意蕴”一直培育着中华文化,并形成独特的视觉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能表现出来。”因此,书写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感情认同上去;书法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成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鉴赏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挖掘我国自古至今的优秀文化作品和研究文化内蕴,维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引导大学生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建设服务。
书法鉴赏包含着书法技法的练习和掌握。书法的练习首先是心手合一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不但伴随着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情绪等均会影响书写过程,并在笔迹中有所反映。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从《兰亭序》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书圣与好友相聚时的愉悦心情,“那欢快跳跃、潇洒妍美的行书正是书圣的真情流露,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让人观后更有心旷神怡、身临其境之感”。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侄儿所写的祭文,祭文令人读后心生悲怆之感,其书法更有大气磅礴之势,字字如石,更是一种悲愤之情的真实写照。长期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练习书法是调节他们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古今无数书法家钟情书艺,涵泳墨池,有着一股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书法教育能使大学生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气,养成刻苦耐劳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将书法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
目前,写字教育之所以得不到重视,其根源在于不能充分认识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写字无用论”的观念。因此,提高对写字教育意义的认识、转变错误观念,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是写字教育走出困境的前提。传承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义务,不论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老师、家长都要对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刻理解,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写字教育提高到传承文化,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上认识,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认清现状,认识到改变这一现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大学生的书法兴趣
书法教育讲究寓书法的美应用于现实,并指导书写实践和高雅生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和一定的书法技能之后,必定会尽力维护已获得的这些能力,进而加以反复练习,进一步扩充知识,同时提升人文涵养,戒骄戒躁,力求稳重大方、举止文明。清人沈宗骞认为“笔墨之道,本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所以残缺性情者则去之,自然俗日离而雅可日几也。”学习书法“不可谓不苦,但都可以使人静心、调养性情。当人身处喧嚣之地,面临繁杂之事时,习练书法绝不同于遁人山林,也不似一些民间信仰和玄学那样给人以虚幻的安慰。”因此,书法教育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外在精神风貌,打造文明的气质和形象,另一方面,有利地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实施和健康发展。
结束语
书法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借助书法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构成理念,有机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其契合点在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外在气质与形象。学生在提高书法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使其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如此,即有望达到教书育人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篇6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中,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因此,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其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当今的时代,大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发展的理念。发展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最为关键的元素。第一,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才能不断加强自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开展相关的工作。第二,高度重视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三,要对发展的规律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另外,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科学是尤为重要的,只有重视科学,才能够从实际出发开展各项工作。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要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之外,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掌握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很多高校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招生和就业等方面,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在一方面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大学生们逐渐漠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味地注重实用价值。这样不但会逐步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边缘化程度,而且会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其次,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为系统的思想教育任务,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来加以支持。要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需要学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不断努力,还需要学生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将各方的力量进行高度协调统一,才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课程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革。要想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加以支持。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偏向于理论灌输,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但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能切实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方法陈旧落后,依然是以灌输式的教育为主,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这样,不但不能为学生提供切身的体验,而且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实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职人员以及高校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他们不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关键力量。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但缺乏明确的分工,还存在工作上的交叉,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下降。另外,大学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在一方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学习和生活上也经常无所适从,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再加上网络世界的诱惑,导致其现实交流能力的弱化,这些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也逐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但是我国教育方针对各大高校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只有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够使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一味地依靠灌输式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工作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逐步贴近,结合大学生实际的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来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逐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其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将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不但可以为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验性。另外,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总而言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最佳选择。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首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结合时代和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紧密结合到一起,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除了要提升教师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之外,还要加强对其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
篇7
一.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首先,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针对思政教育的浓厚兴趣。目前的状态下,很多高校仍沿用传统模式的思政教育;在这种状态下,很多大学生都觉得思政课堂是枯燥并且乏味的,长期以来甚至对此引发了抵触心态或者厌倦心态[2]。如果能够从根源上转变思政工作的模式,确保将趣味性与创新性的要素融入其中,那么就能消除现阶段思政课堂中的单一化现象,让大学生重新感觉到思政教育给自身带来的强烈影响,进而发自内心喜爱思想政治课堂。
其次,针对思政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做到明辨是非,确保把自身培育成适合新形势的优质人才。大学生仍处在很关键的成长期,然而多数同学们实质上并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很易遭受网络化的某些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思政教育最基本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同学们分辨是非,确保沿着正确轨迹来指引大学生的平日生活以及学习。此外,开展创新性的思政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对于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感,确保同学们都能意识到正确价值理念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
第三,开展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此项举措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准。受到多样化的压力影响,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表现为严重度各不相同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例如:很多大学生针对自身的未来感觉到十分茫然,无法确定未淼那敖方向。很多大学生远在他乡求学,因此存在较大可能感觉到孤单与无助[3]。这种状态下,大学生如果无法获得来源于其他同学与师长的关怀,就可能演变成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严重阻碍着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院校及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借助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来引导同学们的思想,就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情感并且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威胁。
二.大学生在新时期的心理特征
在目前的状态下,大学生整体上表现为全新的心理特征。这是由于,很多大学生本身并没有意识到思想引导对于自身而言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很容易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进而受到多样化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讲,新时期的很多大学生都表现为如下的心态特征:
1.弱化主流意识
相比于高中生而言,大学生本质上已拥有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认识,同时也具备了更强的自主性。然而目前的状况下,很多院校的大学生都表现为淡化或者弱化的主流意识。面对网络化的新形势,大学生作为新生代更容易被网络中的繁杂信息影响,从而凭借自身喜好来接受信息或者选择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某些大学生很可能将会沉陷在网络世界里,进而丧失了针对核心观念、崇高理想以及主流价值理念的追求[4]。
2.相对模糊的价值取向
网络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多元化的个性,同时也导致了相对模糊的价值取向。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在致力于追求个性,通过追赶潮流的方式来突显自身的鲜明个性。例如在校园中,到处可见某些同学穿着标新立异的服装,或者借助手机微博与博客的方式来自由表述自身的意见。但是实质上,大学生本身仍然欠缺必要的分辨力,以至于很难抵挡五花八门的诱惑与其他不良思想腐蚀。很多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相互攀比,陷于拜金主义或者很难认清正确的思维理念。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仍然表现为相对严重的价值迷失,价值理念十分模糊。
3.日常行为缺乏规范性与约束性
网络化在本质上突破了原本狭窄的大学生交际圈,针对虚拟化的交际空间进行了全面扩大。因此,网络化在较大限度内拓宽了可供大学生日常交际的平台。在求学过程中,大学生较长时间都处在校园范围内,因此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借助网络来拓宽自身的交往范围,构建更多层次的社会关系。针对上述现象如果不加约束,则会存在较大可能引发行为失范的不良现象[5]。这是由于,网络世界混杂了多样化的信息,其中也包含不良信息。某些大学生尝试着运用网络来开展人际交流,但是具体的言语与行动方式都十分随便并且轻率,同学们将其视作单纯的游戏或者体验。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与规范,因此丧失了最根本的道德限度,以至于干扰到平日学习与正常生活。
三.具体的创新策略
较长时期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都欠缺新颖性。在思政教育的课堂上,教师通常首先为同学们讲授大纲中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内容,然后给出与之有关的案例为同学们分析。然而,上述模式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以至于同学们对此丧失了兴趣。很多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就是走形式,在这之中并不包含能够触动自身的内容[6]。由此可见,如果能够探求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模式,就可以转变现阶段的状态。具体来讲,创新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应当涉及到如下要点:
1.渗透主流价值理念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很多高校整体上表现为价值理念迷失的现状,很多大学生针对最基本的主流理念感觉到困惑与迷茫。为了从根源上转变上述状况,在创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都要渗透主流的价值理念,确保运用正确价值理念来感染同学们。例如:负责思政教育的教师可以运用树立典型的方式来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认同现阶段的主流道德理念,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也要抵御来源于外界的不良诱惑。这是因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好主流价值理念的思想阵地,用主流价值来指引同学们,拒绝拜金思想与享乐思想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腐蚀[7]。
2.师生应当经常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要摆脱传统模式,那么有必要构建师生之间密切交流的新平台。从现状来看,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途径来拉近师生距离,确保教师可以接受实时性的学生反馈。大学生一旦表现为内心困惑或者思想迷茫的状态,教师对此就可以及时察觉,然后运用正确的手段与措施帮助同学们解答疑惑。师生如果能保持密切的联系,就能消除同学们内心的孤独与抑郁感受,对于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全方位的促进作用[8]。
3.关注心理健康
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追逐个性,渴求新颖的事物,但是从本质来讲,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仍然亟待加以全方位的思想引导,对于思想健康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在创新思政教育的相关实践中,教师应当与同学们开展密切的交流与沟通,确保耐心倾听同学们的内心困惑与真实想法,针对同学们表现出来的疑惑心理进行全面的解答。遵照以人为本的宗旨来推行思政教育,负责思政教育的相关人员应当真诚关爱大学生,尝试与大学生成为朋友。在必要的时候,在各个学院与年级范围内还可以构建师生沟通所需的微信群或者QQ群,确保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反馈,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
例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讲,院系的指导员可以构建针对新生的微信群,在微信群里耐心为同学们解答入学过程中的各种困惑,确保新同学不会感觉到孤单与迷茫;而对于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同学们应对就业压力,疏导各种内心情绪。
四.结束语
新教改的宗旨与目标就在于提升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养,针对现阶段的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指引。在大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中,思想素养占据了其中的关键部分。创新目前的思想教育模式,应当借助多样的渠道来密切师生沟通,确保同学们拥有更强的自主监督意识。在现阶段的大学校园内,师生还需致力于密切配合,进而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思政教育活动。因此可以得知,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当属于长期性的探索过程,对此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具体在创新实践中,高校有关部门与全体师生还需不断的摸索,做好各项要素的协调与整合,确保从根源入手提升高校现阶段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准。
参考文献
[1]袁文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2-14.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3]张雯婷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2(10):73-76.
[4]李晨.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才智,2011(24):279-280.
[5]叶江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111-112.
[6]谢金迪,丛小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140.
篇8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更加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来就是在许多相关学科的边缘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同许多相关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借鉴、引用其他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以补充、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这种融合也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创新不仅要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要采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法,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1]。这样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又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在扩大其他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向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拓展,逐渐形成综合和分化相统一的发展趋势[2]。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创新方面表现出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趋于综合的发展趋势。方法之间相互作用、融合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这种相互作用、融合发展,包括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方法与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方法互动发展、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互补发展、社会教化方法与自教自律方法同时发展、现实教育方法与虚拟教育方法整合发展等具体形式。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也必然能够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领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趋向于“十”字型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纵横方向发展。从时间上来看: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限于日常规范和自身领域,注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现实表现,常常是就事论事、就思想论思想、就教育论教育。这种状况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向纵横方向发展,切实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进一步拓展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客观领域,以及向相关领域的渗透和相关学科的结合。拓展未来领域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占主动地位,减少社会变化带来的压力及降低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无知程度。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未来领域是有效抵制各种宗教迷信影响的有力武器。拓展微观领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渐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做到与大学生“零距离”。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和剧烈竞争,必然导致大学生主观世界的复杂多变和心理负荷加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及教育的内化过程中,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方法,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教育效果和心理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向宏观领域发展,就是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把教育同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选择、吸取、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世界,研究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批判、选择,借鉴有用的知识与方法,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思想领域的解放,对基于利益形式多样化而导致的关系、观念、态度、生存方式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逐渐受到重视。形式上的多样性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元性并不冲突,方法层次上的多样性和导向上的一元性的辩证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趋势的判断和确立,正如在现阶段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和创新的一样,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未来环境中处境的预测和解读,比如对全球化语境下儒家伦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拓展的反思。[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不是脱离传统的创造,而是继承传统的创新,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将来环境中的新解读。正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借鉴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时,要把立足当代与借鉴历史结合起来[5];在判断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对传统方法、当代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出正确的预测和研究,以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在历史发展中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同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6]
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原来服务于特定历史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的尚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根据历史经验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借口历史条件的变化,借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贬低、否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意义和作用。另一种倾向是,无视历史条件的变化,把特定条件下的理论和方法绝对化,拒绝研究新情况,总结新方法,封闭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道路。[7]
参考文献:
[1]郑艳.继承、借鉴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创新[J].求实,2001,9:53-56.
[2][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6-67.
篇9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现实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藏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教育载体中,使教育对象在无意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无意识性:隐蔽课程往往使学生在愉悦、激奋、庄严、悲痛、愤怒等情感中,不知不觉的进入了教育意向的境地。
间接性: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方式的间接性。方式泛指形式、手段、措施等[2]。
潜隐性:隐蔽课程不是直率地说教,裸地告诉学生种种道理、观点和要求,而是把教育意向、目的隐藏在与之相关的内容和形式中,这些表层的内容和形式又为学生所情愿接受。
非预期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没有特定的教育任务,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效果难以预料,即可能积极地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也可能产生与此相反的作用[3]。
二、大学教育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隐”而不丢原则
“隐”而不丢主要是指不能将隐性教育方法的目的抛之脑后。实施隐性教育方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优化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显隐结合原则
显性教育方法和隐性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方法,二者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乏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3)渗透性原则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渗透性原则,指的是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中,以及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广阔空间。
(4)以人为本的原则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再确切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尊重差异原则
首先,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一定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尊重不同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差异性,把握它们各自实施的规律性,切合实际地能动组织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4]。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正确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要坚持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通过专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向大学生灌输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信息,凭借教育者在教育资源、信息上的优势,使得教育信息顺利的实现从教育者到教育对象的传递。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代替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潜隐性、随时性、灵活性等特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发挥辅助作用:一是强化和巩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二是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不能机械的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代替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起来,发挥二者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预想的教育效果[5]。
(2)积极开发利用校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开发利用社会实践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社会实践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其次,高校应重视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对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类整理,使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与相应课程有机结合。
加强社会实践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取适宜的社会实践形式。开发利用家庭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社区和学校为依托,举办家长学校,盘活家庭环境中的思想道德资源,在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启动力的带动下,家长学校能起到合力教育的效应。
(3)建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体系
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在总体目标上,应建立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应完善监督机制,细化校园制度落实规程。
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高校领导层要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效,使其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其次,狠抓落实是关键,建立以党委为核心的领导系统,建立各教育主体责任分担机制,强化权责,层层落实,以防责任不清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再次,监督得力是保证。高校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要定期做好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督导和检查工作。
(4)探索网络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利用校园网、校园BBS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搞好校园网的建设,积极创办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抢占网络阵地,不断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空间。
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制定必要的网络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隔离和过滤,净化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自律教育,加强宣传,提高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抵触能力和政治辨别能力。
加强网络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德育工作,又掌握网络技术、熟悉校园文化特点的队伍,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虚拟空间开展在线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把道德信息的政治性与网络信息的娱乐性结合起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彭晓荣.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高永生.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李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篇10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式相对单一,过分关注于理论灌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各种信息不断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成为当前时代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主体精神和参与意识,对社会上的敏感问题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很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机械的理论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特点容易忽视,造成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不高,甚至具有厌倦和抵触的心理倾向,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教育变化,也消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二)教育内容和社会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缺乏融汇贯通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与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这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严重脱离于社会现实,形成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的尴尬局面。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了要接受理论教育以外,更多的应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不但高校教师要将这种思维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大学生也要积极树立这种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有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
(一)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和多种因素,要想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要结合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环境,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统筹结合、综合运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国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强的优良传统,这些丰富的精神财富都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良好资源,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现代社会的文明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推进。
(二)正视多元的社会思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
现代社会,多种文化全面发展,多元文化齐头并进,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受到影响,这也增加了人们辨别是非的难度,容易使人们陷入困惑的境地,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更容易迷失方向,这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坚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很多情况下,社会思潮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模糊的,,混淆不清的,存在一些想当然式的理解,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既然大学生总归要接触社会思潮,甚至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已经充斥着学生的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不要回避社会思潮,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正视社会思潮,坚持用的观点和方法去客观、全面、理性地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主流,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学会从各种思想流派中汲取精华,从而提高一定的鉴别力。
(三)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往往只关注于理论研究,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可以说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当前,高校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就离职,其中不乏有企业的原因以及企业和学生之间协调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较低,对于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要求适应能力较低,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和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高校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志愿活动或者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充电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见,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篇1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材的设置普遍落后,更新速度比较慢,缺乏与时俱进的深层次理论,因此,学生无法掌握重要的现论知识,对现实的一些热点问题也难以把握,在回答现论问题时,往往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有些学生虽然能够回答出来了,但答题内容比较肤浅,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学生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掌握现代的知识与技能[1]。
(二)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专业团队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比较低,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知识及一些专业的传授技能,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及技能,但由于传授经验有限,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无法熟练并灵活的运用这些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出现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部分高校中,思想政治科目的教师队伍并不稳定,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一些兼职人员,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
(三)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落后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主要采取传统的说教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生活严重的脱节,教学中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必要交流与互动,致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枯燥、僵硬的氛围,学生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树立学生协调发展的意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仅仅以学生学到知识为目的,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注重学生协调发展是新课标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起学生协调发展的意识,并在教学中自动的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比如在教学中注重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的教育,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现实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的执行者,其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保证,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高校应该加强教师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师内、外部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第二,高校应该加强教师授课技能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此,高校可以采取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4]。第三,高校应该加强教师的考核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以及一些必要的激烈措施,在制度上规范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师自觉地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三)创新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
灌输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众多的弊端,束缚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空间,使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一种僵硬的状态,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创新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背景下,在高校中出现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有效地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5]。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加强自身的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同时树立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情景教学是高校应用较多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依据课文内容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置身于与教材相符的情景中。通过与教材相符的情景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享受知识的乐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结合利用网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及质量的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翻天覆的改变,目前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配备有良好的计算机设备,网络的覆盖率也是比较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电脑,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泛的覆盖率,来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推广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可以选择创立专栏或论坛等形式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选取当下热门的时事话题作为专栏或论坛的讨论对象,让学生自由在论坛上进行辩论、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看法及意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如果学生的看法及意见出现稍微的偏差,教师应该适当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考方式。网络讨论的方式能够迅速获得学生的关注,并吸引其加入讨论,讨论过程中相互出现的争论激发学生不断寻找知识来巩固自己的观点。如此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结论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处于关键的地位,它是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也会维护校园良好氛围的重要的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其主流基本上保持着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创新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是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谢佳,谢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习评价机制的建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112-114.
[2] 姜勇.浅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的由来[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123-125.
篇12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得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教师就要坚持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在探索与创新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传统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使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并不是否定、抛弃传统的一切,而是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对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应用,同时注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融入。例如,“说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有时也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表面服服帖帖,见了教师就想躲,二是形成大学生的叛逆意识,见了教师不太热情。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说教”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应用。首先,关注“谁对谁”的说教。一般情况下,不一样的人在对话、沟通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要确保“说教”的效果,先要让大学生对说教行为的发出者有钦佩、敬仰之情,才能说服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前,高校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姿态,不要高高在上,要有亲和感、平易近人,这样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如此,大学生才愿意吐露心声,耐心听教师“唠叨”,并在教师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教师要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榜样”,在大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望和较大的影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需求,及时引导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其次,注重“说教”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在教育大学生时,教师都会说“你这事做得……”。这种将自己的意识、判断强加给大学生的说话方式,往往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尝试另一种说话方式:“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有什么不对……是不是他……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都恰当吗?”这样,给大学生缓和心情的空间,让其思想、心情趋于平静,能够反思自己,然后让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使其主动探究事件解决的最佳途径。再次,说教的发出者可以发生变化,注重利用人的情感去影响被教育者的心理,使其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最后,注意说教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人对人的说教,也可以在讨论中达到说教目的,还可以通过表演、参与活动、多媒体演示等达到说教目的。总之,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一要注重开阔思路;二要换位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三要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大学生感到新奇、又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新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时间少,很多教师感觉课时紧、教学内容繁重。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完全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就需要新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的科学应用。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恐惧,也比较方便师生在倾听、诉说过程中的情绪控制和疏导。其次,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广泛的覆盖性,使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受时间空间影响,教师可以一对一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也可以选择多位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再次,互联网平台方便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沟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战争题材的影片、纪录片,这些都可以用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一些素材可以用于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等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积极作用。最后,互联网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大学生QQ空间、微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发展趋势。结合大学生思想需求,有目的地设计教育主题,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工具的应用,比如微信转发等形式,分析思想话题,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关注度,以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抓住时代流行话题,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应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工具,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加稳定地发展,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当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把这项工作放在各学科之前。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利用现代的科学教学方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虽然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家庭的影响可能会有所淡化,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仍起着主要作用。除此之外,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另一主要方面来自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可以更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网络、电视是当前大学生取得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另一主要来源。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加入社会和家庭这两大部分,在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同时还要发挥网络、电视的主流导向作用,对一些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多做宣传,从而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带来正面的影响,学校也要与社会加强联系,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教育。只有构建出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健康开展。
(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这套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当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面临全球化而急需转型的今天,如果再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照搬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不仅得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以传统的理论灌输法为例,网络的普及使如今的学生拥有广泛的渠道去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并有能力对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在进行教条化的讲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和创新,使其可以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使大学生在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马列主义、思想外,还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增加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在教学方式上,要加强现代高科技产品的辅助应用,如多媒体和网络。这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高。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众家之长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思想政治在教学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应把心理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因为这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都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为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学,可以对大学生遇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法学,法学的制度管理方法可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目的。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的行为有所规范,让教师的教学有章可循,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下去。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伦理学、行为科学等教学中的科学方法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以运用。除了别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其他国家先进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也可以借鉴,以此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