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

篇1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形式主要是以小型私人企业或者农业个体户为主。由于是小型的私人企业和个体户居多,所以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仅仅存在有限的大型农业主体,这就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阻碍。农业科研成果本身带有公益化性质,其是为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而作贡献,这就不再是单一的个体或者小型农业主体所能够承担的。所以,要想使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就需要国家和政府提供经济上的资助[1]。

2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研究成果与现实的需求不相符

农业科研成果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出来的农业产品并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科研成果在追求先进、完美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科研成果无法转变为生产力。所以,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科研成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2]。

2.2资金问题

由于我国在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就资金问题已经给出明确的价格规定,不仅如此,还经常增加资金投入。但是,这些资金并不能满足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要的资金,资金不足就会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并且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度。

2.3基础设备不健全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地区,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一些技术设备并不完善,无法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因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现今经济发展迅速,对于那些无法及时接收到外界信息的人员而言,已经跟不上社会前进的脚步,所以与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不适应。

2.4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一般面对的是基层人员,即使这些工作人员下基层,但是他们的工作待遇并不是很好,工资比较低,而且工作条件不好。因此,有能力的人才早就投奔到其他行业中,这就导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越来越少,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这就使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素质比较低,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3]。

3农业技术推广建议

3.1增加资金投入

我国本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覆盖于各个县。所以,各个县都应积极配合国家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所安排的工作任务。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并且政府积极参与调查,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每一部分资金,确保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建立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细分,分配到每一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负起责任。在工作前进行实地考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工作时根据需要安排好人员,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每位员工的责任感,共同发展,取得新成就[4]。

3.3建立农业技术服务机构

如果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将会形成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建一个服务体系,农业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且农业大户和相关的技术人员也是这个机构的主要力量,政府部门也要大力支持这个机构的发展,鼓励其采用更好、更实用的方法将农业技术推广下去,并且定期对于农民进行培训[5]。

4结语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农业技术研发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都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投入资金,将每一部分资金都用于生产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之,应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晶,肖海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1):41-45.

[2]王新波.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J].法制与经济,2014(12):115-117.

[3]李楠,王祥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274.

篇2

随着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在种植业发展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种植业体现出更多区域性发展的特征,随着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使得种植业产品化和组织化的程度在不断提升。目前种植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新的挑战,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发展的作用进行探析,为我国当前种植业的全面发展提出实效性的发展经验。

1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各类地形地貌都较为复杂,各类综合因素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性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种植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现阶段提到的农业推广技术从大的范围来说就是以农村社会发展为主要中心范围,以农民的家庭为主要的中心,根据农民实际的发展需要,对农户进行生产生活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将现代农业技术有效地传递给农民,使得这些技术在农村地区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1]。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种植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的趋势也不稳定。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就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改变农民过去的农业生产发展意识,使得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切实做好自身工作,以全面的农业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发展目标,以此来获取更有效的生产效益,以促进种植业的全面发展[2]。

2 农业推广技术与现阶段种植业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去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是进行生产的主要目标。随着当前经济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全面升级提升,对于农业发展又有了全新的目标。目前我国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在全新技术的教育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上加快工作步伐,这对于新技术的全面普及,带动农村地区种植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农民的有效生产也具有指导性的建议。现代化的农村进行全面发展与种植业之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既能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也能够使得种植业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水稻和小麦种植培育的过程中,大多数种植户会在种植期间定期进行一些人为的干预,比如统一化的管理等方式来提升种植物的产量。但是现阶段通过农业推广技术能够使得农业技术更加全面规范化,在节约人力以及材料资源的同时,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避免不必要浪费[3]。

3 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发展的作用表现

当前我国的种植业发展要以现代化农业发展为根本目标,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种植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产业机构的根本性变革。

3.1 完善农作物的基本构成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量始终保持在均衡的发展前提下,所有当前要坚持多方面综合性的发展理念,以此来增强现阶段市场的补给情况,采取更多有效的发展方式来促进种植业发展。比如在南方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水稻种植,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豆以及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此外,在相关地区还要完善各类油料以及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

3.2 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种的整体质量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进行有效种植的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化的栽培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选取更多优质以及销量高的品种进行种植。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量以及发展方向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还需要重点引进各类特色进出口的农作物进行栽培,以此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水果类的种植要做好大水果和小水果均衡发展的步伐,使得水产生产加工的结构更加优化。

3.3 突出展示农作物种植的地域特色

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在南北方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农作物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产品,选取适合种植的品种,以此来加快区域农业发展种植的步伐。要切实提升农作物种植的区域特色,可以根据实际地区发展的条件进行选取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的农业,并将过去传统的农业资源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同时对种植业进行产业化的发展经营,使得种植业自身的产值不断提升。

4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32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断有各式各样的新型技术出现并加以使用,促进了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使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提高了我国经济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

1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

目前,虽然世界各国对环境恶化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善,但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针对环境问题进行一些效果显著的改善,才能使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的治理,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和液体的排放,使因环境污染造成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得到有效处理,从而使环境优化农业创新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1.2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难点

1.2.1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技术的创新缺乏自主性,大多都是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很少有自主创新和研发,且创新目标单一,技术知识储备不足,有些技术的发展国家投入不足,导致无法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2]。

1.2.2技术创新难点分析

要想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就要有足够的人才和知识技能,这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人才的缺乏使我国技术创新的脚步减慢,每年毕业于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只有大约十万人,农业科技人才的不足制约了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创新。除此之外便是资源问题。我国人多地少,且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这也是技术创新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3]。

2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贡献率、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等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且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在农村务农人员相对减少,造成土地抛荒现象严重,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重要原因;由于城市扩张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减少,也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篇4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以小型私人企业或者农户个体为主,这是当前我国农业结构的主要形式。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大型的农业主体也为数不多,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研成果一般具有公益性质,作为公共物品而存在。科研成果超过了农户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可以承受的范围。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政府的扶持,利用国家财政资源。

2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毫无疑问,农业新成果的开发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农业研究同实际生产需求没有很好地结合,追求高、精、尖,往往脱离了生产实际,因此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农业科研人员,应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提高科研水平,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和专业素质为己任,加强同农业生产的结合,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2.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同以往的增长模式不同,当前的农业生产趋于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企业和农户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目前,技术推广人员有着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这在大部分企业中是普遍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现象无疑是不利于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使企业在市场中难以站稳脚跟。企业的领导阶层中农业技能水平较高,然而占人数绝大多数的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却较低,导致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存在于企业的内部,企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2.3 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

广大的农户是农业技术的主要服务对象,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农业技术,农户的积极性都普遍不高,进而对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农户的文化水平的局限,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户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到新技术上。此外,在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时,缺乏相关的市场调查,导致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往往脱离生产实际,在农业生产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4 资金不足

虽然各种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有着明确的规定,并且投入的资金也日益增多。然而,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的经费依然严重不足,必然会引发各类问题,并阻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5 基础设施不健全

信息和技术是农业生产中尤为重要的生产力因素,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缓慢,经费不足,导致设施严重落后,因此无法应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对于目前农民面对的服务困难、信息匮乏、技术短缺等问题,无法有效地解决,更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

2.6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服务于基层,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资待遇较低,工作条件也不好。因此,很难留住人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数量日益减少,到其他的岗位工作。而具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人T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导致人员队伍的素质整体不高。

3 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建议

3.1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投入

各个县市应该积极配合国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政策,加大对工业技术推广的投资,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来源。对于有限的资金,各县市级政府应加以充分的利用,并且调查和审核资金的具体落实情况,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资金。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有效利用资金,如果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调整资金投入的比重,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建设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制度,使各部门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切实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工作,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在互相监督中,共同发展,在农业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新突破。

3.3 构建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新模式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新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模式势在必行。应切实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市场。通过新型合作社为辅,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积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范围。除此之外,还应给予农业企业的投资开发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增加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贷款,开发和利用民间资本,进而形成多样的金融投资模式。

3.4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科技兴农战略主要是将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质量。并逐渐形成产学结合的推广机制,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并加强此过程的交流与指导工作。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将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定期一些农业科技新成果,并积极将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将科技成果落实到实际生产上。

3.5 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如果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将会形成现代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企业更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将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多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采用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

4 结束语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政府部门应将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并将资金落实到实际生产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总之,应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视起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晶,肖海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1):41-45.

[2]王新波.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J].法制与经济,2014(12):115-117.

篇5

Key words: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counter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比如韩国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了日本战后用40年时间达到的机械化程度。而我国目前农机耕、种、收3项作业水平仅为35%。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很低,作业效率也不高。我国1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平均不到1.5种,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式作业,1台拖拉机一次进地能同时高质量完成几项作业。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的机播和机收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 2.农机产品质量差。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和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3.农机使用成本效益比不高。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较重。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也不稳定,信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仍是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4.农机化投入不足。2009—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30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三、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篇6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安徽、江苏、山东、河南4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全市总人口642万,其中农业人口539万,占总人口83.95%,现有农村劳动力318万人;总面积9 787km2,平原面积8 89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面积66.52万hm2,占总面积的67.97%。该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肉蛋、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宿州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素有“果海粮仓”之称。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胡桑等。正常年份粮食总产量306万t,棉花总产量8万t,油料产量40.5万t,水果产量86.5万t;境内拥有8万hm2全国最大的连片果树产区,果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拥有5.33万hm2的花生种植基地和2.67万hm2大棚蔬菜种植带。科技兴农历来是宿州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现状

2000年前,宿州市建立了108个乡镇农技站,承担全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管理“三权”下放乡镇,导致原农技站经费缺乏,人员涣散,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有的改行离开农技推广岗位,有的专职从事农资经营,服务网络线断网破。2003年,宿州市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原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并入由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水利5站合并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在职人员大多是协助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很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乡镇农技推广呈现出管理失控、上下脱节的局面,农技服务网络陷入瘫痪状态。

随着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文件的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展开,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管理,人员全部为事业编制,工资由县区财政预算管理,各农技站的业务指导由所在县区农业推广中心负责,从而基本完成了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部署[1]。

目前,宿州市、县、镇三级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共计1 567人,其中市级96人、县级420人、镇级1 051人。据调查,宿州市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46.2岁,专科学历以上人员89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39人、中级技术职称的601人。全市农技服务机构260个,其中市级14个、县级27个、乡镇级219个,农业、畜牧、林业、农技、蔬菜、果树等科研所55个,以农业技术服务为主的专业协会220个、专业合作社4 130个。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2],是宿州市科技兴农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宿州市虽然按照省里要求完成体系改革与建设,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有:

2.1 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功能不强 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部门设置多且分散,有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动植物检疫、农业机械、水利等,制约了综合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在行政隶属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上又不统一,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行政、计生、民政等非农行业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大多数行政村的农业服务人员由合作社、协会的负责人或村主任兼职,由于他们工作繁忙,农民遇到的生产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线推广力量薄弱 目前,乡镇农技服务工作人员已调整为由业务部门管理,虽保证了人头工资,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农技服务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装备较差,信息网络、试验仪器等服务设备简陋,影响了农技人员下乡入户提供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质量低,甚至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3]。

2.3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 尽管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数都是正规院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导致知识更新慢,农业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无法开展,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更新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显著下降,务农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妇女,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接受科技能力较差。因此,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人员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是我市农技推广服务的当务之急。

2.4 农技服务条件差,手段陈旧 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场所面积小,条件差,无服务、咨询场所。推广服务只能靠“一张嘴,两页纸”的简单方式进行。各基层推广站交通工具缺乏、培训设施简陋,缺少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难度大,效果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5 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尚未明显体现 目前,很多人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事实上,合作社的运作是自负盈亏的公司制,或是群众自发的组织,政府不拨付经费,它是依靠自身的收入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发展,其职能是经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国家公益性农技服务队伍作保证,健全县、乡(镇)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体系是专业合作社不能替代的。

2.6 农技服务过程缺乏健全的考评体系 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管理、考核不到位,流于形式,规章制度不健全。各区县虽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推广人员年度考核制度,但这些制度只是沿袭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农业推广人员的职责不明、绩效考核没有量化指标,农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缺乏规范,存在着 “乡镇无法管,县市管不住”的现象。

2.7 地方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服务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建立一套长期、稳定、高效的农技服务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作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基层,这是职业院校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宿州市各县区都有若干个农业职业学校,但没有一所真正融入到农业技术服务之中。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基地“的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虽组织了上万人次的农民培训,但也只是局限于室内,缺乏实用性的田间现场服务。

2.8 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不到位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希望大学生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新思路推广给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农业服务中来。

2008年宿州市开始启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共选拔55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145名大学生村官实现了有序流动。截至目前,宿州市现有“大学生村官”408名,走访获悉,多数“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熟悉不够,农业知识肤浅,开展农民工作方法单一,“农业推广员”角色缺失。加之待遇低,积极性不高,又难以担当农业创新的传播者,一部分成了乡镇的办事员,一部分游荡于家与工作地,一部分疏于本职工作,转投其它行业。致使推广工作的终端环节出现“断路”,农业推广工作的“最后一环”难以衔接。

3 继续加强宿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定位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农技推广持续发展要依靠政策法规作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政府对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保障责任,明确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规定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有关经营创收活动。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的事业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人、财、物由农委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上级农业推广中心下达的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任务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测防等工作。根据其职能定位和服务规模,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服务机构运行高效的目的,以促进农技服务事业健康协调发展[4]。

3.2 多方筹措资金,构建农业科技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广开农业科技融资渠道,培育科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人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设立财政支农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办公、通讯和交通等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对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要不断增加,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重点保障实用、先进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广的专项资金,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办公经费。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完善立项与评审制度,确保科技成果的质量。

3.3 采取多种形式,强力构建农业科技人员培育机制 2005年以来,宿州市实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迄今为止,宿州市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6 000多人、科技示范户25 000多人次、新型农民达50 000多人次。对本市优势主导产业的油粮、蔬菜、水果、养殖等,按照生产的实际需要,在产、加、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逐步形成“一村一个特色,一村一个亮点”的专业化生产格局。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实现其顺利安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应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特点,宜立足实用新型技术,开展订单、订向培训,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竞争力。

3.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技服务的智能化 建立“宿州农业信息网”、“宿州果蔬信息网”等农业网站,以及“农业110”科技服务热线,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充分发挥技术及信息优势,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全天候服务。全市范围普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络,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种养大户及农业生产者收听收看相关的科技信息。农业技术专家在关键季节,对种养技术通过专题栏目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服务面。各级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均配备微机及网络传输设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为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服务提供便利,形成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

3.5 落实基本待遇,完善人事管理考评制度 根据国家现行的财政体制,按照“上下连动、分级负责,中央主投、地方配套,中央养事、地方养人”的原则,建立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技推广的4项经费,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条件和手段建设经费、队伍素质建设经费和重大农技推广项目专项经费[6]。努力探索建立经营服务新机制,市级财政预算应将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服务人员的人头经费全额列入,并建立专项资金扶持在改革中分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创办集农资经营、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公司,给予其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农技服务人员进村入户的工作量和服务实绩及服务对象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指标;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办法,在农技人员职称评定上,积极推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7]。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体制更顺、机制更活,从而有效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6 革新服务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面对宿州市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农技部门可利用原有的服务设施,大力兴办服务实体,既“开方”又“卖药”,将以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推广方式转变为以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产业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可弥补农业推广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农技服务有个可靠的平台和载体。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农技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按照产业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农民的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做好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工作[8]

3.7 强化地方职业院校参与农技服务的深广度 现代农业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农技推广队伍[9]。作为地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农业院校以及开设涉农专业的学校,应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无技术、无岗位”的农民工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既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扩大地方院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办学层次。同时,地方职业院校通过参与农技服务,利于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生的教科研水平,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学院人才、科技、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在农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产业升级的联结点上,谋求专业和产业的全面对接,为宿州市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解决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8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打造百姓身边的宣传队 近些年,农技推广体系“网破、人散”的问题较为突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将完善该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畅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而站在末端岗位上的,除了基层研究人员、农技工作者外,还有另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工作队伍――大学生村官。

选拔符合当地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及服务意识强、乐于奉献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到农技服务体系中,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挥大学生高素质的职能,使之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宣传员,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们刚跨出校门,尚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难以让长期耕作并且经验丰富的农民信服。因此,对于担当农技推广服务宣传员角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应加强集中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农村、熟悉农业、关爱农民”。与农业院校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培训,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他们农业创业、创新的传播和推广能力,将他们打造成农技服务的宣传队,动员和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让大学生村官早日成为农村科技致富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63,365.

[2]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2-33.

[3]褚冰倩,乔文峰.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设想[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87-388,390.

[4]萧茂普.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科学构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9):4-6.

[5]张德福.试论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发展中的紧缺人才需求[J].天津农林科技,2010(1):20-21.

[6]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1):4-13,14.

篇7

彰武县24个乡镇有2/3以上为农科农机畜牧综合站,农技人员身兼数职。运行机制实行机构合一,各专业站相对独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相对分开的运行方式。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人、财、物的管理权限以乡镇政府为主,县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站负责业务指导的管理办法。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农科农机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植物病虫害防治,贯彻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属于公益性质的职能机构。还有部分服务项目为农用物资经营的经营性质的农业技术服务公司。

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顺

2006年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隶属关系由原来的县管或县乡双重管理,改变为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县级业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1-2]。

2.2 运行机制不活

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后,原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已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业务部门无权管理相关事务,造成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的联系逐渐减少,对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相应减少。

2.3 服务手段落后

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土地流转经营势在必行。目前,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的农村土地承包现状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靠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经营规模化,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2.4 资金保障不足

农技推广经费由乡镇政府统筹安排,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基层农技推广,导致五缺现象:办公缺场所、下乡缺经费、实验缺基地、服务缺手段、检验缺仪器。有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虽然有办公室,但办公条件差,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农技推广手段、设施依然比较落后,缺乏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等。

3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3.1 稳定现有的服务体系

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应规范到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上来。逐步实现“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目标。行政主管部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施管理和指导,人事部门按照“整合力量、专业互补、精简效能”的原则,结合乡镇产业特点、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核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因事设岗,定岗定编,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十二五”期间,应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实施。

3.2 不断创新农民科技培训方式

“十二五”期间,按照尽量盘活原有资产与新增投入填平补齐的办法,完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独立办公用房(每个不低于200 m2,投资40万元)建设。以农业部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模式为基础,建设农民田间学校(面积不低于3.33 hm2,补助20万元),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为每个乡镇争取1套开展公益性农技服务所需的基本仪器和1辆科技服务车(2项投资20万元)。在24个乡镇选取100名有一定规模、对周边农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大户进行不定期培训与随时指导,对科技示范户在日常开展的农事生产活动中给予一定的补助[3-4]。

3.3 推广服务体系功能创新

出台政策支持组建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指导有意流转土地的农户组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将土地依法集中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对外土地流转信息,将土地流转给有资质、讲信誉的业主,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成功流转土地的农民,每年除了有固定的租金收入以外,还可以到业主基地从事生产劳动,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同时,随着土地流转,农民可以把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转嫁到抗风险能力强的业主,获得稳定收入。

3.4 增加经费投入

乡镇政府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按照国家对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与标准,把乡镇农技人员的各种待遇落实到位。

4 参考文献

[1] 苏振彪.新形势下更应该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3(4):9-10.

篇8

针对目前乡镇一级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乡镇农技站的工作经验,就今后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老化

由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一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站待,高学历者来去匆匆,乡站只是一个客栈,据了解有的乡站只有一个农技人员在干工作,编在人不在现象严重,有关系,高学历者都陆续抽调到上级业务部门,真正留在乡站工作的也都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思想和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致使一些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严重滞后。

2.乡农技站办公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现代化的需求

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乡农技站多年来上级部门不够重视,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或者跟本就没有经费,有的连一台电脑都没有,致使有些工作干起来束手无策,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部分人员对本职务工作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民科技意识落后,对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新技术的接收能力。二是大多数农民注重生产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对新技术应用持怀疑态度,三是传统的传统的耕作方式根深底固,一时难以改变。四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无常,导致农民不愿意使用新技术。

4.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的机制、技术上,效益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上产需求

面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产品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已经做为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做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对粮食生产技术的需求已经严重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强,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优质技术的需求。但现在的技术推广,仍然以粮食产量为目标的推广任务,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导致农户对每年的新技术推广没有兴趣。

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今后发展的对策

1.加强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的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与推广技术人才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技术必须有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调战,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首先要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使其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原理、操作规程等。在推广一线中能讲解、会指导、会示范,直接为三农服务。二是要增加乡站农技人员职数,将一些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乡站,使老、中、青农技人员相结合,各自发挥特长,提高乡站人员整体素质。三是要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精神。

2.加强政府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和保障

乡农技站是推广新技术基层单位,直接面对技术推广的对象农民。乡镇农技站能否很好的发挥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要避免只下达任务,不关心工作的过程的做法,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此确保农业新技术推广。

3.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技推广的主体对象是农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接受新技术的程度存在着差异。面对目前农民文化素质的现状,一要重视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确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要改革与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对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要采取现场示范操作讲解多于室内理论培训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使被动变主动,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三要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农技人员要深入农户、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技术培训不走过场。

4.建立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信息网点,设置村级农业技术信息联络员,提高科技传播速度

篇9

目前,我国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化的进程相对滞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学校内部机制和美术师资力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就学校内部机制而言,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美术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也被否定而轻视甚至忽视。美术学科长期以来被作为“副科”、“小三门”的地位没有根本改观,课时被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学校没有针对美术专业特点的科学评价机制,使得美术教师在考核、评职中往往靠后,成了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三是学校对美术教学的设施和材料投入远远不足,美术教学的基本物质资源严重匮乏。有人戏称农村学校的美术为“三无”教育(学校无教师、课堂无设施、学生无学具),可见美术教学在农村学校中的尴尬处境。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美术作品的存在必须依托于具体的物质材料。美术教学离不开造型实践,缺乏必要教学资源的美术教学势必是畸形的教学,而畸形的教学则无法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足够的养分,最终造就了“发育不良”的美术教师。这些情况都严重地影响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相当多的农村美术教师在这种氛围中根本就不懂自己的职业,没有足够的激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随之失去了自主发展的动力。

2.就美术师资力量来看,农村美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职前学历层次偏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第一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专业本科、专业专科的教师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另外还有部分非专业的兼课教师存在。教师学历偏低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其专业素质偏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在新形势下,这一状况妨碍了他们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接受和应用,从而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农村美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在美术教学的理念、价值取向、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依然较普遍地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不够理解,还不能真正用它来指导教学;教学中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可见,现有农村美术教师的素质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

(2)职后培训缺乏实效性。目前,我国农村美术教师有近半分别参加过不同级别的培训,但在职培训并没有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回顾以往的美术师资培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①在培训内容上,多依照本科课程结构体系,以素描、色彩、国油版专业技能课程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模式,教师极为欠缺的相关知识得不到有效补充;②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也多沿袭大学院校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对中学教学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③考核标准缺乏规范性,在管理上也存在松散无序的现象。这使得部分受训教师花费了时间、精力却没有收获实效,从而影响了其职后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加速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对策

1.创建有利于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内环境。首先,要从思想上、制度上、物质设施的投入上重视美术教学,还美术课应有的地位。首先,各校应该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配备基本的美术教学设备与材料,开通图书、网络等获取美术信息与资源的渠道,为教师创造有利的自学环境和必备的物质条件,以解决美术教学基础设施缺乏这一老大难问题;其次,要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美术教师能够享受公平的待遇,为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健康发展创建健康的环境。

2.拓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型美术师资力量的匮乏已经成为最严峻的问题,教师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文化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自然就成了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结合农村地区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自主发展和接受培训是促进其专业化成长的两条有效途径。

(1)在教学实践中寻求自主发展。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因其具有个体性、针对性强、投入低的特点,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接纳的形式。鉴于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化相对滞后的现状,美术教师更应自觉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对日常的教学工作要始终保持敏感性和探索愿望,并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信息和更新知识,在提高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赖于课堂教学实践和同行间的相互交流。

第一,边教边学,自我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应立足于学校和课堂,课堂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基地,是教师发展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场所。因此,教师要努力在课堂教学创设民主、协商的课堂管理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要与他们多倾听、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积极接纳其意见和建议;要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专业素养。

第二,同行交流、相互促进。实践表明,同行教师间经常性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评课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人数少、分布散,同行之间的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往往被忽视。针对这种状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定期组织所属各学校的美术教师开展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使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教师互相观摩和交流,从不同的案例中获得最直接有效的经验,并成为自己有用的教学参考。

(2)增强职后培训的实效性。阻碍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有基础建设方面的,有教育教学制度方面的,还有教师教育方面的,等等。对教师个体,首先应分析眼下阻碍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否属于职后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有目的地选择培训内容。

第一,实施补缺型培育课程。中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当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继续教育。针对现职美术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薄弱的现状,培训课程就要具有针对性,实施查漏补缺型教学培训,以达到在短期内提高教师知识结构与技能素养的目的。

第二,开辟多样化的培育途径。鉴于以往的培育形式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致使教师缺乏学习积极性,新的培育方式应该根据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实际需要,改变以往以讲座为主的方式,开辟多样化的途径,如采取示范观摩、师生讨论、学员交流等方式展开课程教学。学习方式上可以导入研究性学习,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几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模拟教学情景,展开专题研究。授课教师可以由大学教师、中学一线优秀教师、知名教育专家、地方知名美术工作者等联合组成师资培训队伍。

篇10

本文使用实证分析的方式,主要探讨了旅游业附属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为农村地区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例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农村旅游业概念的补充,以及目前农村旅游业研究的一个完善。当今社会,旅游业浪潮的一步步向前推进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地区也需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农业生产,而需要有效利用这一契机,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本文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在近几年,建立文明生态村的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村根据自己的土地实际利用方式,提供城市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旅游业附属产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口号提出后,农村旅游业开发以及通过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任务的完成迫在眉睫,利用旅游业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梁沙村种植草皮为例,通过浅谈该种旅游业附属产品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将对该调研地以及其他情况相似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旅游业附属产品生产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梁沙村种植草皮是一种旅游业附属产品,其历史已经有17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生产开始于07年前后。特别是国际旅游岛的口号提出以来,利用草皮美化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村民开始放弃更多的土地进行草皮种植。草皮种植与粮食生产相比收益更大。首先,草皮种植无需对其进行太多看管,仅需定期适量浇水施肥即可,到了收获季节,仅需将草皮翻起后即可卖出。一般来说,草皮一年可以种植两次,在每年第一季种植草皮翻起后,第二季可以马上进行种植。同时,一般种植草皮的土地肥力下降速率慢。其次,草皮种植收益要远远高于粮食生产。梁沙村的草皮在海南省非常有名。主要有三大类,一般用于酒店,别墅,花园等的铺设。据了解,一平方米草皮一般可以卖到3块至4块钱不等,而在春节期间,由于大量游客涌入,海南省各家酒店急需大量草皮对酒店环境进行布置装饰,因此此时草皮价格会骤升到5块钱以上。

1.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尽管梁沙村很早以前就有了种植草皮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进行全面的推广,当地村民多年来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收入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2007年以后种植草皮规模逐渐扩大,真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产业,即种植业与服务业,第一、第三产业相交融的产业。如今,梁沙村种植草皮的面积达到了15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从图中不难看出,2007年农户草皮种植亩数普遍高于06年。通过调查了解到,2007年新增的进行草皮种植的土地绝大部分并非由原粮食种植地转化而来,而是曾经的荒废土地。梁沙村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从事粮食作物的生产,使得许多土地因为产量低而被荒废,但是这部分土地却非常有利于草皮的生长,因此,2007年以后,随着对草皮需求量的提高,这一部分土地被重新开发利用,为梁沙村村民创造了新的商机。尽管草皮收益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但是,从2007年以后,梁沙村的土地利用结构依然处于一个基本稳定状态,而并没有大面积从粮食种植想草皮种植转化。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梁沙村土地自身存在转化功能的缺陷;其二,虽然政府许诺下拨大量的粮食补贴金,然而,农民依然希望进行粮食自产,以在政府资金尚未下拨至各户,或拨入资金较少的情况下,保证全家人的口粮;其三,土地利用方式并不能实现迅速的转变,而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图2反映了2007年以后耕种土地亩数与草皮种植亩数的情况。

由图可知,2007年以后,虽然村民们已经意识到草皮种植收入将会大大超过粮食种植收入,且草皮种植面积得到了扩张,但是粮食种植土地面积仍然远远大于草皮种植面积。除了少数农户草皮种植与粮食生产土地面积将近1:1外,大部分农户都是4:1到5:1的水平,有一户农户甚至没有进行草皮种植。笔者通过了解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补贴的力度不够。2007年以来,强农惠农资金逐渐下拨到各财政局进而各财政所。在梁沙村,对于资金中粮食直补的一部分,财政所根据每亩补贴32元左右的标准下拨至各农户。但是,根据所调查的13户农户情况,家中亩数最多的也只有6亩左右,因此单个农户最多只能领到不到200元的补贴,而这一补贴,并不足以保障农户的粮食供应。因此,农户不得不利用土地进行粮食种植,以保证口粮的供给,这势必导致草皮种植面积得不到大范围地扩张。

2.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草皮作为城市绿化带,花园,酒店草坪,沿海别墅的重要装饰工具,在环境美化工作中的对其的需求越来越大。自2007年以来,草皮出售成为了梁沙村村民继粮食种植之后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图可知,从2007年到2008年,草皮种植收入出现了平均约670元左右的提高,其中最高提高幅度高达1300元。这一提高的主要来源是海南省每平方米草皮的市价由3块钱多升至超过4块钱。可见,梁沙村的草皮种植收入受到市价变化的限制,因此,由于08到09年,每平方米草坪的市价未出现同期较大波动,使得这两年的草皮种植收入基本保持持平。

由调研可知,在07、08、09年13户村民的草皮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中,有7户超过50%,另有3户则在50%上下波动,这反映出了07年草皮种植规模化以来梁沙村村民草皮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的基本情况。从中不难看出,尽管草皮种植面积远低于粮食种植面积,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草皮种植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可见草皮种植收入对村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如果将所有的土地全部转化为草皮种植用地,农民收入将会得以大幅提高。但是,目前梁沙村草皮依然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草皮种植收入完全受到市价控制,因此梁沙村的草皮种植收入并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一旦市场遇到极大冲击从而带来价格下降,会使得梁沙村村民受到极大损失。

二、政策与建议

由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2007年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的腾飞,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口号的提出,梁沙村旅游业衍生品的发展,因此受到了积极影响。在梁沙村,对于大多数农户,种植草皮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一旦能够稳定并逐渐提高这块收入,梁沙村的人均收入将获得大幅提高。然而,由于政府管理方式与力度的欠缺,以及村民自身原因,这一积极影响表现并不明显。进入2010年,由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全面展开,梁沙村更应该在这一大背景下努力完善和促进现有的旅游业发展。根据所调查结果,可针对农村旅游业衍生品的发展,得到政策建议如下:

梁沙村的草皮种植业在2007年以来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由于农民始终不愿意放弃粮食种植,种植草皮这一特殊产业始终无法迈入成熟阶段。村民不愿意放弃粮食的生产,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政府补贴不足与不到位。笔者认为村民是否愿意进行水稻种植向草皮种植的转型,政府起到了一个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科学引导农民使用粮食直补的补贴,可以利用这部分补贴购入家禽,家畜等,发展养殖业,招募科技人员或者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农民进行相关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对口帮扶,动员社会人士或企业这部分群体的资金来帮助村民购入畜禽,或者资助一部分农村青少年进行专门技术的学习,将会有效地为村民提供更多的致富机会,从而使村民能够脱离通过种植粮食来维持全家基本生活的状态,而将更多的土地用于草皮种植。

同时,政府也要着重提高村民素质以及村民的科技水平和致富意识,指导村民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利益的获得,让村民真正了解及获得更多更好的富裕手段。只有这样,村民才能够获得更多收入,从而真正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梁沙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明显的先行优势:首先,梁沙村作为海南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自然村之一,成为了推动海南省以旅游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其次,梁沙村的水土状况决定了其在草皮种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次,随着2009年海南省全面开始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阶段,全省各界对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梁沙村的发展资金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其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充满希望。在未来旅游业发展中,梁沙村应该重视政府的指导作用和村民素质的提高,有效的将现有的旅游业发展产品及产业引入成熟阶段,创造更多财富,造福于梁沙村村民甚至整个新坡镇。

参考文献:

[1]陈东.闽侯县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三农问题的缓解[J].福建地理.2006.

[2]段海莉.武玮.王赞.渭北农村旅游业发展浅析[J].山西林业.2009.

[3]胡志安.农家风情吸引万家客――对鄂州市农村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1.

[4]蒋玲.陈玉成.新农村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新农村建设.2008.

[5]李周.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篇11

1国内与国外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1.1国外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外的相关学者认为,农业技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农业增长的关键。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与国家原有的农业资源先关,选择农业机械型模式的国家,大部分是因为国家的劳动力不足,所以选择机械的农业技术来代替昂贵的劳动力。农业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市场的发展方向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市场的多形式的竞争模式,能够促进农业新型技术的产生,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国外的农业研究专家发现,农业生产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是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1]。

1.2国内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内的农业经济学的相关专家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家制度是影响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农业金融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技术的提高增加投资的额度和力度,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的科学体系的建设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

2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2.1农业生产业的金融服务和创新监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周期长,其在发展进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投入量是巨大的。农业的技术创新在农业相关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由此,其不同阶段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额度和性质都是不同的。农业生产在金融服务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进步的同时,进行资金支持的监管,确保农业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得意顺利进行。

2.2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的整合能力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其农业中相关动植物主体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产业部门进行沟通。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整合的平台可以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支持,同时提供农业市场变化趋势的需求方向,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2]。

2.3农业生产中技术能力的转换和推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的农业技术能力的需求。农业生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的相关需求,使农业生产不断专业标准化,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速创新技术投入现实农业生产的进程,实现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加强农业生产业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策略

3.1制定支持农业生产也发展的相关政策

根据近期我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生产产值仅占了农业生产的总产值的2.3%,其发展的规模较小。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关注农业生产要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土地、融资等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促进农业生产能具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3.2新型农村制度的建设

新型农村制度,新型的城镇建设和土地流转的新模式,是农业生产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适度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生产会向聚集型模式发展,使农业的产业链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转型,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3.3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也在逐步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紧追国家的发展方向,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明确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重中之重。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教育和农业技术信息的分享平台。同时,加大对农村的金融的资金、信息和生产流通行业的建设,加强对农业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管能力,促进农业生产产业链的形成,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3]。

4结论

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国家粮食产量的提高,而决定国家粮产量的关键因素即是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生产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关键。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概述和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内容的论述,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策略。希望通过阐述,为农业生产的相关部门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方面提供借鉴。

作者:黄巧玲 冼承斌 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农业局

参考文献:

篇12

2.1加大资金投入。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相应资金的缺失,从而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缓慢,针对于此类问题,当地农业发展合作社应该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给予农户相应的无息贷款,使得农户及时引进专业的技术及设备,避免因为资金问题导致的农业技术发展缓慢的状况出现,实现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2.2注重培训力度,使得农民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农户由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农业技术普及过程中难以接受,针对于此类问题,首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普及渠道,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技术员可以在耕地时期进行实地教学,使农户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其次,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录制整套的农业实地操作教学视频,这样农户则可以直观的获取到相应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以便于更好的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2.3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从而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偏低,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首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小组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于乡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其次,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实现责任制,将区域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责任明确到个人,实现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4引进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是确保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在的部分区域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技术人才缺失的状况,针对于此类状况,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应该及时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高效稳步推进;其次,当地应该加大对基础办公设施建设,确保技术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工作环境,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

3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分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户文化素质偏低等,其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不断总结、探索,实现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稳定,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在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村推广农业技术不但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常见问题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比较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其工作态度不好,而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因此,为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序进行,应该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除此,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差,所以他们对新型农业技术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脱贫攻坚战阶段,有些偏僻农村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本身对农业技术没有专业的认识,导致农业设备配备严重不足。同时,农村青壮年由于经济等原因,逐渐向城市发展,去城市工作,剩下人员多为老年劳动力,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对策

3.1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推广农业技术

脱贫攻坚战中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由之前的广泛推广已经转变成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农业技术。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推广。同时,还要根据农民的实际要求进行推广,即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例如,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推广时,可以对村庄中农户走访调查,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在调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有效总结,从而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推广适合的技术。同时,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可以让农民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农业技术提出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和创新农业技术,并及时调整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有效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我国农村,由于地域偏僻,信息接收比较困难,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比较低。因此,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例如,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拿出部分资金,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农业技术专业知识。同时,还要适当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调查农民在应用农业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记录,以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应提高农业推广人员对农业技术的重视,帮助他们充分了解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除在农村开设农业技术培训班,还可以引进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有效培训,不但能够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职业管理能力,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3.3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需要适当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可以定期发放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在进行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只有保证农业技术研究人员的研究费用,才能够促进他们进行科研工作。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不但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还要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重视,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可提高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如在偏远山区修建公路,让农民与外界取得有效联系;还可以在缺少水资源的山区修建水利工程,为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从而有效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还应该进行专业化建设,通过招聘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推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国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组织建立一个文明、专业、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有效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改革发展阶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不但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在农业发展中,推广农业技术至关重要。

4结语

文章对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进行简单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提高,从而有效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建春.浅谈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农业与技术,2016,(1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