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德育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概念的形成,是指通过经历一定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新的概念。例如在形成球这个概念时,学生对各种被称为球的物体进行观察,去除一些无关的属性如颜色、质地等,抓住主要属性形状。再从形状入手挖掘球的属性,光滑的,没有棱角等。接着以此为依据辨别物体是否是球体。概念的形成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经历“抽象―类化―辨别”的过程,从而建立新概念。
概念的同化,是指学习者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为基础,以定义或描述的方式直接揭示新概念本质属性或补充完善原有概念的认识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时,是以学生掌握的直角概念为基础进行的: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概念的同化是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经历了“定义或描述―同化―强化”的过程,进而形成新概念。
二、概念教学的三项考虑。
教学追求有效,众所周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同的概念,只有选对了方法,学习才能有效、高效。选择合适的方法必然要考虑影响学习的因素。
1.考虑学生心理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抓住事物的属性而不拘泥于外形的变化,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但是还没有达到抽象思维的水平,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思维。在语言方面,该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但在获得和使用此类概念时,需要实际经验或借助形象的支持。
2.考虑教材编排层次。
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方面注重划分层次。整套教材将知识点按照难度系数进行切分,同一内容按不同难度安排于不同年级。比如分数,三上是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到三下则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接下来的几册教材中也不断出现分数的相关知识,难度逐步增加,一砖一瓦地帮助学生堆砌起关于分数的系统知识。
3.考虑概念本身特点。
概念教学时根据概念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例如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概念。如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上位概念,反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下位概念。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之间则互为并列概念。学习上位概念可以用概念的形成,而学习下位概念就可以用概念同化。
对牛弹琴是因为弹琴者选错了对象,在牛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改变的就是弹琴这件事。在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可逆转,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材料,教师能做的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这个教学对象。
三、概念课堂的四条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中楼阁。
数学诞生于生活的需要,发展于生活的需要,与生活密不可分。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或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较熟悉。教材也经常选用生活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作为教学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与数学之间密切相连的体会,提升学生的数感。
2.构建先行组织,切忌无米之炊。
当代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从概念形成的方式看,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概念教学。从教材看,很多的概念都是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安排在教材中的。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知识经验,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和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的桥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3.借助直接感官,切忌空口白话。
小学生认知的局限使他们需要凭借具体的实际经验来理解并运用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他们倾向于直觉地理解概念。教师更适合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操作等。这些方法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感官,让他们可以更方便同时也更深刻地进行学习。概念是通过言语来表示的,而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滞后于智力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用语言讲解抽象概念时,最好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实物或模型演示的例子。
篇2
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篇3
一、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增多,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教学大纲对此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首先,对小学低年级还处于自由玩耍而没有进入学习阶段的学生,不能过快地使其进入严肃的、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而是要逐步引进。教师要逐步摸索学生的心理状态,尽量为学生讲解一些具有故事性、神秘性的文章,通过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好奇与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这样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获得快乐。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在现实中感受不到的愉快,便可以在想象中得以实现。这样的阅读效果会比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所获得的阅读效果更好。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阅读,阅读完后,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索。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认真去读,而是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害怕、厌烦读书,这样的教学只能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让学生去读并且读后进行交流,则会让学生自觉投入其中,每个学生获得的乐趣都各不相同,都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必然会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从阅读中获得兴趣。
二、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讲解课文时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解词,再由词到句,然后由句到段,最后是由段到篇。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忽视对课文总体的把握,反而将精力都置于字、词、段的解析中,这就使学生和教师走进了阅读误区,忽视了对文章总体的认识,导致优美的文章设置在教材中就显得毫无意义。当然,重视整体,也不能忽视了部分,毕竟在小学低年级,认字识词是其根本之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同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再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侧重整篇的教学,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其适应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学习。
三、使阅读内容与儿童阅读心理特点相符合
2001年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不同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感情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现今,不少版本的语文课本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对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改编,将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等以最生动形象的图画形式展示在课本上。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生动的彩色图画和故事性文章、童谣、寓言等特别感兴趣。学生可以将自己融入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感彩的文章中去。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要想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教师应摸索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思维取向和天性。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还生活在想象世界里,而多重题材的阅读,正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童话故事等内容中,学生不仅可以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还可以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而这些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个性、人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四、延伸阅读
阅读要立足于课本,但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语文课本为核心,向外辐射,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生活。
综上所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改革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课文安排方面要合理,难易适当;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合理结合,让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和意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书,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探索能力。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低年级阅读的合理教学。
篇4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篇5
小学是挖掘、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阶段,但由于学生此阶段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知识的掌握往往具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应全面了解、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积极尝试各种新颖、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课前预习对于思维、接受能力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在设计概念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且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所要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比如: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概念性预习,而为了避免学生在预习学习中,只是对相关知识进行片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来对其预习作出恰当指导,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把握准确的预习方向,真正理解其中的定义,从而为其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概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做出进一步培养,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其概念分辨能力,教师应给予重视[1]。
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会对其学习能力、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全面了解,采取更适合的教学策略,如,迁移性、形象化等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构建、优化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知识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特点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2]。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结合其现有认知水平,适当融入一些实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以概念形式来为学生呈现知识结构。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学生回忆或是观察身边周围的轴对称图形,并在相应的实物上画出相应的实线来进行轴对称的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全面满足其认知发展需求。
另外,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恰当的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点框架,且进行系统化的对比分析,并针对性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引入,以此来加强概念知识间的衔接。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恰当的转化相同、不同概念间的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表象。例如: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知识点恰当的引入其中,让学生以此来实现知识点的科学整合。
三、强化概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设计、组织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在全面了解、把握学生认知发展需求与兴趣爱好基础上,积极采用较为生动、形象的教学策略,全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使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当中。对此,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实践之间的有机整合,通过设计、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为学生传授相应的概念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获得更全面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将概念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3]。
比如:在讲解“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在生活中”与这一知识点相关的实际物体,并给予其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究空间,引导其以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然后教师再结合其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探究做出恰当指导。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此外,再次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深刻,且能够准确、灵活的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概念知识教学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认知需求、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概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概念知识,从而在激活其数学思维的同时,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一、掐准概念教学中的“软肋”。当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学习概念不很合理的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具体有两个方面:
老师教学方面:
(1)重计算轻概念。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受传统教学影响,一些地方的老师特别注重成绩,对概念教学一带而过,让学生只是记住概念即可,侧重于计算教学,使学生对基本概念一知半解,像滚雪球一样问题越积越多。
(2)重表层轻实践。在概念教学中,照搬课本知识,让学生脱离生活实际,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重手段轻结果。现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部分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时过于浮华,内容拖沓冗长,让学生们眼花缭乱,以致于概念教学流于形式,让孩子们空欢喜、空激情一节课,没有起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4)重抽象轻直观。近年来,由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老师们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们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而一些老师因为自身高学历原因对概念的理解较深,可在给小学生概念教学时过于拔高,让孩子们难于理解概念。其实,小学生因为年龄等原因,更容易理解直观的具体知识,这就需要老师们俯下身子来教学,把握好抽象与直观之间的度。
学生方面:
(1)生硬背诵。部分学生对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天天背堂堂背,重复机械地记忆,效率极其低下,即便是能记住,也只是对文字的死记硬背,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眼高手低。在老师教学时,学生当时对概念理解,但是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对概念掌握了,就不去记忆准确概念,导致这些学生在解决填空题、判断题等,模棱两可,对概念的准确性把握不够。
(3)方法单一。一些学生总是习惯于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去学习,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形成概念知识认知网络,对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及肤浅,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4)学练走样。一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相关的练习;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很喜欢解题,然而为解题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对习题涉及的概念很少关注,更无从去复习、巩固相应概念。
(5)课后干预。新课标对一些概念进行了修改订正,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不好好学习,课后靠家长、朋友帮助,然而家长对概念的误读以及对知识理解的差异,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产生冲突,弄不清到底哪个是正确的概念。
当然,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总结发现。新课标中指出,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所以,对老师概念教学的方法、策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使学生快乐获取数学概念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各种数学能力。
二、探索概念教学的几剂“良方”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因此,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就是教师们要探讨的、努力的方向。为此,我们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在概念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
一是师生心情“悦”,概念教学才生效。“课堂,对学生的生命旅程来说,是重要的一站;对教师来说,是生命的主要空间,课堂应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断摆脱个体的局限性,拓展各自的生命维度,提升生命意义的时空”。在鹤壁市当前“生命教改大课堂”这一背景下,老师和学生作为一个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当然,这些都是前提,课堂上的快乐至关重要,快乐可以说是学生和老师在相互交流、深入学习的“引信”。课前,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快乐起来;课中,通过老师幽默、风趣地讲解,让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课后,通过合理引导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对学习数学依依不舍。总之,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起来,敢于向数学疑难问题“亮剑”,敢于向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亮剑”。曾有一位妈妈有这样的亲身感悟:在心情好的时候给孩子洗衣服,衣服洗得非常干净;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给孩子洗衣服,就是下很大劲儿,衣服也洗得不很干净。所以,在课堂概念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快乐,就需要老师们的教学技巧、教育机智等,老师抛出一小块“快乐的砖”,引来许许多多孩子们“快乐的玉”,师生一起快乐地学习,相信概念学习会事半功倍。
二是活用多种方法,总结形成概念。当前,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取得的效果仍然不“褪色”。如果将先进的和基本的教学方法灵活结合起来,相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题材要广而精,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其一,自主探索。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可以是从一幅画、一件衣服、一个文具盒,甚至是一个钱包入手,都能作为上课的道具。让孩子们利用这些道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比例尺》的时候,让学生拿出文具盒里面的厘米尺,抛出“比例尺真的是一把尺子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对“比例尺”的思考,让孩子们对“比例尺”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再精心设置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比例尺的真正意义。其二,小组合作。综合全班学生的性格、爱好、对知识的掌握度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比如:按对知识的掌握度分成“好帮差”组合、“中等互助”组合;按性格分成“外向+内向”组合、“善谈+话少”组合等,通过让学生担任各种角色,相互取长补短,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了对他人、对集体积极的态度。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其三,动手操作。北师大数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折叠、剪纸等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圆锥表面积;用容器盛水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概念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在探索、操作过程中自然生出概念,效果会更好。
篇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钻研数学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长期的学习中,取得突出的成绩。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根据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总结和归纳了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数学概念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欠缺。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少部分教师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课本和黑板二者的简单结合,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讲授也只局限在课本和教学大纲之中,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发展历史等知之甚少。这些教师虽然可以把应该教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接受新的思想,很难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2.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一节课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状况。在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主线。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在讲课之前,不但要把教材读懂,更要把教材读厚,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并且要根据教学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变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受益。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在备课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吃透”书本知识,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不能认识到教材内容所传达的意义。
3.教师的讲课方式不成熟。一些老师在讲课时,习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却不知所云。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的方式,以节省教学时间,使教学变得“简单、轻松”。但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对知识进行理解,只能机械地进行举一反三。久而久之,会积累很多问题,失去了教学的宗旨和意义。同时,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减少了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机会,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都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一)从数学概念出发,提高教学质量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客观事物相结合,使之具体形象容易理解。数学是一门研究量与量变的学科,在处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往往采用的是数学概念来表示其中复杂的逻辑关系。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是抽象与形象辨证统一的,抽象在于其存在的形式,形象在于其表示的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也反映了现实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从现实中找到数学概念的原型,这样学生在理解概念时思维就能够有所依靠,从而更快地理解概念并将其运用到现实中。
(二)抓住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概念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在习题的练习和实践中使概念具体化,启发学生探求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大胆猜测,勇于质疑,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得到的对概念的理解是最具体和直观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为知识的应用和相关概念的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加了知识的容量,提高了对概念应用的能力。
(三)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概念,促进概念的具体化
在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成对或相关出现的,它们反映的是同一客观事物的不同关系。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对抽象的语言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合适的语言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和描述,教师不应该将概念直接叙述给学生,而是要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配合相应的教具,使抽象概念形象化,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
(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1.根据授课内容设置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旦他们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感兴趣,就会去积极主动的探索,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的情景,能够很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做游戏、猜谜语、你问我答、观看动画等方式,把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形象,使学生很快跟着老师的节奏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比如:教师在讲图形的时候,讲课之前,小学生对图形的概念是不清楚的,但是他们对各种图形的形象非常清楚,所以老师可以先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同学们见过的圆形的东西都有什么?”学生就会举例很多物体,如车轮、月饼、硬币、盘子、篮球、圆形的表盘等。老师可以继续问大家:“那什么东西是方形的呢?”学生依然会踊跃回答问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大家提问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各自功能,有什么区别等,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形状的特点,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并且通过之前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2.应用多媒体等工具,提高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随着教学硬件水平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多媒体应用教学之前,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采用作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但是这种传统的作图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既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又不够形象,而且如果学生一遍理解不好,就很难再进行第二遍。而多媒体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后,有效弥补了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幻灯片、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既能够重复播放帮助学生理解,也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3.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提高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再创造,巩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老师应该在讲课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小数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列出两个式子“66÷6和66÷6.6”分别等于多少,这时很多同学可以顺利地将第一个式子计算出来,而面对第二个就会产生困难,教师可以先让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并相互交流,同时老师在旁边启发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小数点或者怎样将其转化。这样,学生会自己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需要和学生主体出发,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求知欲带动学生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济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J].新课程研究,2008,(7).
篇8
数学概念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形成的。所以,在概念教学时我们要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丰富而典型的事物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形成概念的表象认识。
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单位“1”这一概念,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认知材料:一条绳子,一罐豆子,一把筷子,8个草莓图,一杯水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从而掌握单位“1”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夯实基础。在几何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中,无论是线、面、体的概念还是图形特征、性质都非常抽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牙膏盒、魔方等实物作为感知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从而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形状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正方体概念的表象模型。
2.借助模拟演绎
由直观感知所获得的对于概念表象的认识是粗浅的,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演示,将微观的理论直观化,化抽象为形象,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可以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了“射线、线段和角”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具备这些图形。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直接影响概念抽象的程度,也影响例证的“准度”,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补救,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又如,“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图形平移距离的确定。教学中,先让学生在准备平移的图片上选择某个点(或边线)作为起点,找出移动后对应点(或对应线)之间的距离,也就可知整个图形移动的距离,接着教师再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在演示中用闪动的线条确定移动前和移动后图片的同一点或边缘线段,解决了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同时分散“确定基准点”和“找准对应点”的这个难点,使学生充分体验了平移概念的形成过程,牢固形成平移概念的结构体系,构建了平移概念的模型。
3.借助例证举隅
概念教学,既要注重教学的形式,更要注重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模型后,让学生把获得的经验具体运用于例证举隅,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如,某教师在学生体验“平移”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平移现象。马上有学生能指着教室窗户上挂着的窗帘布说“窗帘”。从窗帘移动的方式来看,拉开的窗帘布是在做直线运动,但这个现象经不起平移的考量。平移的关键在于“同一平面内”、“直线移动”、“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当窗帘拉开时,窗帘布所占的面是否发生变化呢?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在学生表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不要让表面的现象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判断,逐步养成学生严谨、科学的缜密思维习惯。
二、概念模型建立中的三个“辨析”
1.逆向反例——异辨
反例是与正例相对立的,没有反例的衬托,概念的特性不易凸显。教学中不能单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去避免学生的错误,而是要巧妙使用反例,不断地变换表述方式,在对比、分析、推理中升华概念。
如在学生初步认识“质数与合数”之后,给出“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的是非判断题。我们知道,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合数是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能被其他整数整除的自然数,无数个自然数中也包含“0”和“1”。通过这样的综合比较、全面分析,突出质数、合数的内涵,从而深化学生对质数、合数的认识。
又如“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对应相等”是肯定的例证,反之问:“‘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句话是否正确呢?”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反例有助于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理解,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2.近似类比——思辨
由于数学系统知识的兼容性、相依性和生长性,数学概念中有一些名称相似、意义颇近却不尽相同、互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易混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加以辨别,在思辨中矫正学生的思维,防止由于理解的偏颇而泛化概念。
如“数位”与“位数”。数位是指一个数中每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位数是指占有几个数位的数。例如“2617”,最高位的“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千位”就是数位。这个数占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四个数位,所以这是一个四位数。
又如“容积”和“体积”,计算物体容积或容量要从容器内部测量出长、宽、高;如果计算体积就要从物体外部量出容器的长、宽、高。除此之外,还有“整除”和“除尽”、“平均数”和“中位数”等一些形似质异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构成了一种思辨数学的雏形,在教学中都要及时进行类比,理清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熟练掌握其性质特征,从而实现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目标。
篇9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善于讲“一个定义三个注意”等,忽略了创设让学生感知数学概念形成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但记不住概念,也很难理解概念的实质,更谈不上准确、灵活运用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条细绳(无弹力),课上学生分组进行如下操作,在一块纸板上取两个定点,将一条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上,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一周。这时让学生观察在纸版上得到的图形(即椭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得到椭圆概念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如果调整两个定点的相对位置而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图形还会是椭圆吗?如果是,现在的椭圆图形和原来的椭圆图形比较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在操作时思维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通过上面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椭圆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椭圆定义的探索过程,真实地感知了数学概念的形成,对概念的理解会更加准确而深刻,为后面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打下了基础。
二、例举丰富的实例,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
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学生不仅更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且能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如在导数概念的教学中,可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进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以及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和内涵。再如,集合虽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但在教学中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可举例:班级高个子男生可否构成一个集合?(2)班级个子最高的男生可否构成一个集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子的判断,让学生明白集合概念的特征,即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在丰富的实例中,学生能够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从而达到理解概念本质的目的。
三、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辨析中掌握数学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映射与函数、平面角与空间角、函数与方程、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例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可以说贯穿高中数学学习的始终。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学过的函数概念,在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后,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在学完映射的概念后,对比、辨析映射与函数概念的联系,进一步弄清高中阶段函数的定义。在后来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中,加深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像函数等核心概念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逐步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掌握。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辨析可以使新的概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同化、进而内化。
四、阅读数学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能力
篇10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篇11
1.以数学史话引入概念
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故事,并巧妙处理,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达到教育之目的。如教曲线方程时讲讲笛卡尔和费马;学数列时讲数学家高斯故事;讲二项式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杨辉等。在故事引入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
2.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可从教室内墙面与地面相交,且二面角是直角的实际问题引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3.利用学生探究实现概念的自然引入
以概念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是概念教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范例,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对概念进行假设、验证,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如在“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教学时,不妨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距离的共同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最短?如果存在,有什么特征?经过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得到“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在引入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勇于发现,大胆探索的精神。
二、善于解剖概念,实现概念教学的深刻化
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对概念理解不清,在解题时就会出现错误;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常会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要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绝非易事,数学概念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因此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适当引导学生剖析概念,抓住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剖概念:
1.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语
如对函数概念中的“任何”与“唯一”要重点强调。然后举例 ,前者可以称 是 的函数,后者不能称 是 的函数。因为对于任何一个 ,不是对应唯一 。这样通过正反实例,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更能加深概念的理解。
2.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有较强的概括性,更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如等差数列的概念可用符号“ ”( 为常数)概括。用定义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时,就是应用概念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则能更形象地反映概念的内容。如讲“交集”概念时,用文氏图表示“A B”,可以很容易理解概念。
3.注重相似概念的对比分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对比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明晰的认识。比如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就可以通过概念对比,并结合实例的方式加深概念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实现概念教学的持续化
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所以在练习设计上一定要精、针对性强,便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1.加强应用概念中易错原因剖析
篇12
一、当前聋校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聋生的语言障碍及其抽象思维的束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概念教学。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死记硬背――“假性理解”
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聋生学习增加了难度,不少学生对概念只是简单地记忆和表面地理解,在教学中若提问学生概念时,聋生能按书本上的内容进行复述,但一到解题,就无从下手。例如:有的学生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保持不变,只需分子相加减的道理,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这说明学生虽能复述,但却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未能深刻领悟,更没有形成应用能力。这是聋生概念学习中常遇见的一种现象――“假性理解”。
2.重计算、轻概念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依据聋生理解能力弱、直接模仿能力强的思维特点,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模仿例题的解题练习上。这种教学方式是希望学生能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中形成数学概念和达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但是一节课下来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种重计算、轻概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制约了聋生的发展,影响了聋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聋校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知识面狭窄,又缺少实践经验,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1)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聋生从认识数到建立数的概念到掰手指和简单地运用计算器,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聋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聋生的生活环境。如建立减法的概念,在讲“2-1=1”时要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让学生认识“1”是从“2”这个物体中拿走1个,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拿走的1个与剩下的1个不同,从而认识到减数与差的实际含义。在让学生看演示“2-1=1”时要讲出哪个是减去的“1”,哪个是剩下的“1”,这样一开始就建立准确清晰的概念,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香皂盒、牙膏盒、粉笔盒、饼干盒等。学生踊跃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再利用教具进行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作为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应该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把语言文字和形象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
(2)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苹果、梨来理解“平均分”及10 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 四边形等探索规律,这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3)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语言缺陷是聋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功能,注意发挥学生直观模仿能力强的优势,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实物,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感知、表象、分析、综合、比较,逐步形成数学概念,理解算理。在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进一步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观察认识米尺,然后直观地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指导学生将米尺与课桌面、书、铅笔、文具盒等的长进行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而后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米尺量窗台、黑板、教室的长,不但使学生对米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且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又一次锻炼。如在讲解圆周率“π”的知识点时,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自己找一个圆形的物体量出周长和直径,并做好记录。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周长÷直径”算出一个数值,然后把全班得出的十几个数值,进行了约等于3.14的讲解及求周长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比单纯用视觉感受老师的教具演示、板演、总结出的“π≈3.14”效果好,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周长=直径×π”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聋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加强直观性在聋校教学中尤为重要,直观的运用更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这些概念,并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从而缓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聋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冲突。
总之, 在教学概念时,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教材和对象而定 ,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概念教学的模式或方法。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清容,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3
一、系统中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中提到:“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季老师就很注重这点。她认为,系统思考便于积累活动经验。她提出面积的教学要联系周长这块已有的知识资源来考虑,结合周长的一维性体验面积的二维性,具体过程在第三块作详细叙述。季老师将面积教学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中寻找生长点。在平时教学中,也需时时谨记系统思考,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想法在日常教学中,也有极大的运用价值。如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认识》一课。在备课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是平面图形已认识,会计算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已认识,会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具备基本的活动经验;学生潜在的可能资源是对圆柱有一定的表面认识;个体的差异资源是以上认识、经验的深入程度不同。根据以上学情资源的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们就可以将圆柱的认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与原先认识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多层次的比较,使其对圆柱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具体教学时,紧紧抓住三个问题初步认识圆柱。问题1:凭直觉猜,圆柱与哪些图形有关?顺势复习圆的相关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圆柱做准备。问题2:比较圆柱与平面图形圆有哪些联系与区别?问题3:比较圆柱与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有哪些异同?这样,就在与原有的经验资源的比较中发现异同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使学生轻松建立圆柱的表象。这样建立的知识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丰富的、全面的、完整的。同时,学生又能在感悟比较数学思想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可见,系统中思考,对于学生新知的增长,知识的整体梳理,新知的综合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想象中操作
指尖上的数学如何更具智慧性,季老师启发我们,想象与操作的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既能避免表面化的操作,又使操作活动更具数学化,思维化,充分发挥操作的作用,更能在想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平时,我们也常常运用这一手段。还是《圆柱的认识》一课,在上述案例初步建立了圆柱表象的认识之后组织学生“玩一玩”圆柱的活动。首先用动词说说你可以怎么玩?有说“滚、旋转、切开、看、拆了”玩,教师依次板书;接着教师描述:发给你一个圆柱,手展开,看到了吗?学生脑中想象手中有圆柱。教师引导:“我手上圆柱胖胖的,你的呢?”学生兴致高涨,有说高高的,有说矮矮的,有说瘦瘦的,还有说又矮又瘦的,又高又瘦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用黑板上的动词将手中的圆柱(想象中的圆柱)玩一玩,用“我怎么了圆柱,发现了什么”的句式来反馈。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特别指明有困难的可以到老师这领取真实的圆柱玩一玩。反馈时,异彩纷呈:有的说我拆了圆柱,侧面成了长方形,还有2个圆形;有的说我切了圆柱,侧面是长方形。教师引导,怎么切?学生补充:我横着切,横截面是圆;我竖着切,横截面是长方形;我斜着切……我从上往下压着玩,成了圆;我把它躺着压,成了长方形……
以上的操作活动都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表象操作演绎于脑中的无形的操作活动,使其思考的空间更大,创造性更强。然后通过个别有难度、有分歧的知识点有形的演示操作补充,突破思维障碍,验证想象的正确性,使研究更深入,操作更有方向。
三、动态中演示
这里的动态处理是指在研究图形属性时,相对于运用静态图形过多而言的。季老师已经举了经典的三角形的高和面积的例子来充实她的观点。季老师认为面积的大小是二维决定的,周长是一维的。季老师考虑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在设计时,特意安排了面积是二维的和周长是一维的对比体验。先出示长方形的一条长,想象面的大小,学生发现只有一维的线并不能想象出面积的大小。再动态出示宽,想象面积的大小,依次动态改变宽的长度,从短到长,学生头脑中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也在逐步调整,从小到大。再将长的长度从长到短,学生头脑中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也从大调整到小。这样,从一维的线的长短感自然地与二维的面积的铺开感在同一图形中进行了对比联系,从而更深刻理解面积的大小是由二维决定的,建立了面积的铺开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