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合理规划原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合理规划原则

篇1

但是,由利益安排或调整之视角综观该法,可以发现存有两个重大缺憾。

第一,对个体利益未给予充分重视。上列对各类利益的表述,多落位于公共利益。即便把“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防火、抗震”等阐释为牵涉个体利益在内,也只是在隐含的层面上,而没有给予明确的彰显。个别居民、企业或组织的正当权益,在城市规划中未得到其应有之受尊重地位。

第二,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对利益之安排或调整基本上取决于政府。《城市规划法》在细数政府制定城市规划需考虑的利益因素、从而试图对其施行实体控制以外,也在程序上明定城市规划需报上级政府或同级人大审批。可是,列举应当考虑之利益因素的方法,如果有控制效应的话,也是比较松软的。这些利益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如何确认的?有没有被忽略或轻视的利益?各个不同利益的分量是多少?利益之间发生冲突(如繁荣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哪个予以优先考虑?诸如此类问题,看起来都在政府宽泛的自由裁量空间内。更何况,个体利益在立法上还未被确切提及,即使政府在现实运作中予以一定照顾,也同样在自由裁量范围之中。政府乃凡人组成,其组织结构和资源或许有助于作出考虑周全的规划决策,但也不能否认其具有内在的智识局限或难以避免的利益偏袒。甚至,有的政府官员出于不当之动机,给某些利益以特殊关照,也并非罕见。由此,《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规划制定过程基本托付于政府,无异于让政府成为在规划领域中的“国王”。

任何纷争皆与利益相关,无论利益乃情感的、精神的抑或物质的。城市规划遭人诟病、引发纷争愈多,愈益表明其在安排或调整利益上的机制存在功能不足之问题。因此,《城市规划法》有关政府制定城市规划的实体规则、程序规则,皆有慎重反思和修订的必要。

就程序维度而言,当引入利益参与机制。既然城市规划乃一利益安排或调整过程,既然政府作为假定的公共利益代表者在如何确认、重视、协调具体的不同利益上存有局限,就应给予可能的利益受影响者介入这一过程的机会和权利。把城市规划制定过程视作各方利益充分主张、交流以及妥协的平台来设计,即便不一定获得令所有利益皆满意的所谓“正确”决策,亦可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可能的利益纷争。搭建这个平台的法律程序之核心,无非征求利害相关人的意见。

一方面,对利害相关人当作广义界定。组织化的利益群体(如环保组织、文物保护组织)和未经组织化的利益群体(如特定区域的居民或企业),甚至法律规定承担维护特定公共利益(如交通管理)的政府部门,都可列入利害相关人的范畴,只要他们针对某项拟定的城市规划决策,提出了某种切实相关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具体的城市规划决策,当分决策之轻重缓急,而定应当遵循之征求意见程序。有正当的公共利益理由必须在短期内及时作出决策的,可以采取非正式的征求书面评论意见的程序。否则,应以听证会方式召集各方利害相关人,就拟定的具体规划决策进行充分讨论和对话。鉴于城市规划决策少有紧急情况的,听证会方式可谓至关重要。 转贴于

篇2

二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

著名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于1995年发表的名著《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了归化的概念,他提出合理归化是英语文学翻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在西方,归化的翻译传统,是自古代的西塞罗以及随后的贺拉斯、泰特勒等著名学者都比较认可的一翻译原则,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翻译原则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就是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把英语文化中让读者感到陌生的文化因素、成分转化为中文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并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使广大中文读者也能够像英语读者一样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文学艺术成就、感受到中文文化的妙趣,并使译文在中文表达上更为符合广大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当代翻译译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知名学者奈达,站在社会语言学一级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必须多站在读者的角度,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他认为,任何信息如果不能真正地起到交际、交流的作用,那么信息将会变得毫无价值。例如,“whit as snow”作为一个普通的英语成语,在翻译时应该如何处理?按着奈达的说法,世界上有不少地方的读者都没有见过雪,并且其源词中也没有雪这个词汇,如果把其强制性地翻译为“白如雪”,那么很容易形成翻译中的“零位信息”,使对这词汇的翻译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将“whit as snow”翻译为“白如霜”或者“白如蘑菇”,或者与此相似的引申义和喻义。照此类推,也可以将“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译为中文的“雨后春笋”,将“make hay while it is sunshine”翻译为中文的“趁热打铁”。

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英语文学中的信息,当对英语文学翻译时,如果译文中的信息不能够很好地起到跨文化的交际作用,那么对英语文化的译作,也就会是一次失败的翻译。因而,衡量英语文学翻译是否成功,其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深入考察当广大中文读者在面对英语文学译作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并对中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进行一番比较,如果中文读者的反应与英文读者的反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么这会是一次成功的英语文学翻译。由此可见,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占有极其高的重要地位,对英语文学翻译的成功起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要想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我们还有必要共同探讨一下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原则就像是孪生兄弟,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配合之下,可以使译文更为自然、透明、通畅,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译作。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之间的区别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过去,因为它们二者与早期的直译和意译有关。异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去破除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从而保留原发声语中的异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见,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合理异化翻译原则,主要着眼于原文的英语文化,把英语文化成分近似地转换为汉语的形式。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取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它能够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原原本本地反映原文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保留原文中所要持有的英语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通过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积极应用,可以指引不懂英语的人去了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和异域人们的情感体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主要持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是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他从解构主要是翻译思想出发,极力反对在英语文学作品仅仅关注译文通顺的翻译原则,极力要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语言上关注译语言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从这个角度去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合理异化”原则,貌似它们二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要求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中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行文流畅译文的帮助之下,读者能够尽量减少发声语中的文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去看,合理归化翻译原则似乎与异化翻译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其实不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都处于殊途同归的境况之中。但是,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据有关翻译专家学者对傅东华先生《飘》译本中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傅东华先生在《飘》中,主要遵循了目的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也就是主要地采取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其中也少许遵守了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运用了合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在傅东华先生《飘》译作中,合理归化与异化翻译原则的遵守,其目的无非是译者傅东华先生为了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合理归化与异化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并无孰优孰劣之别。

三 “合理归化”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合理归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往往为广大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者所采用,它反映出一种英语文化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到译语文化中。在我国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采取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我国著名英语文学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英语名著《飘》时,就严格而恰到好处地遵守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使这一英语名著全面而深入到广大中文读者中,是一部典型的成功英语文学翻译代表作。在《飘》的傅译本中,傅东华先生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具有典型中国传统语言气息元素的姓,将主人公翻译为“郝思嘉”、“白瑞德”,并在傅译本《飘》的序言中,对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目的做了具体的阐述: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翻译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趣味精神,而不仅仅追求于原文中的一枝一节。

与此同时,我国早期著名翻译理论与实践家钱钟书先生认为,英语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就是合理归化,将英语文学作品从英语文字转化为中文文字的过程中,在不因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而暴露出牵强附会的翻译痕迹的同时,还能够完全地保留原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风味,这就可谓是达到了英语文化翻译的合理归化境界。让我们来看看钱钟书对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其译文《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中的运用:

原文:“fie w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

钱译: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的译文中采取了中文传统的古体语言表达形式,巧妙地彰显出了英语原文的神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合理归化原则的遵循与运用,可以有效地彰显译者的再创造之美,给广大中文读者阅读英语文学大餐时带来理解上的便利,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审美享受,更有利于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此外,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老舍,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成功地翻译了萧伯纳的后期作品《苹果车》。老舍在该翻译作品中,对于称谓的处理,坚持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并巧妙地使用了合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原文中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广大中文读者。例如,《苹果车》中的这句:“has he an audience?/no,maam…”老舍先生将其翻译为:

王后:(有点不悦)“他有正式接见的通知吗?”

庞菲理亚斯:“没有,姑娘……”

篇3

1、居住区的概念。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五十年代苏联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2、居住区设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二、建筑规划设计原则。现代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满足多元化要求。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三、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1、第一,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第二,绿化用地量不达标。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第三,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

2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特征。 第一,需求层次变化。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质是人的需求由简单的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居民对空间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区内部的中心集中绿地,而是要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层次空间获得精神感受。因此,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及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需求。第二,居民居住行为的变化。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为轨迹,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的这种生活规律性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则有很多变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活闲暇时间增多、小汽车时代的来临等都会对居民的居住行为产生影响,大型超市开始增多,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集中趋势,小汽车、出租车开始增多,人们上班不再完全依赖公交车等。

第三,家庭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变化。 现代家庭平均人口数量呈减小的趋势,“核心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在同一居住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会发生变化,家庭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生活观念和方式都发生~定的变化,家庭劳务也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社会成员在同一住宅区内也呈异质化的倾向,社会成员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居住习惯的居民集聚给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规划建筑设计理念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住宅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问题,使居住区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维护居住区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样性发展。

篇4

我国计划经济发展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模式即: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相对于现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形势,显然传城市规划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制约着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而概念规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类型,以其更加灵活、富有弹性、以目的为导向、淡化时间期限等特性,在中国的当下应运而生,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根据我国现行的规划设计分类,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到详细规划,概念规划设计在其各个层面均可体现。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周边的组团,即城市分区层面的概念规划进行研究。

1.概念规划设计研究

1.1研究目的与适用对象

城市分区级概念规划,其研究目的是站在城市整体角度,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研究土地开发,挖掘用地及周边环境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自身要素,形成适合项目的设计理念,以前瞻性的视角引导用地开发。

研究对象主要以城市的片区或城市组团为主,一般情况,这个级别的城市用地的功能定位、具体布局尚不明确,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研究。

1.2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是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前瞻性原则:是以未来的角度研判项目的发展,通过对自身各因素的分析,对规划用地的未来发展作出创新性判断。

(2)合理性原则: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根据自身条件及特点对用地进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各项功能。

(3)可操作性原则:充分了解并研究用地的现状情况,在保证统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注重项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以上原则是概念规划所注重的规划设计准则,其并非空洞无内涵,是我们完成规划设计的技术底线。

1.3成果表达

概念规划的成果,一般包含规划文本和规划图集。规划文本是对项目的前期研究分析、规划理念与目标、空间布局、各项设施建设、开发建议等详细阐述;而规划图集是规划意图的图面化、概念化表达,强化概念,弱化细节。

1.4运作形式与组织操作

概念规划设计运作形式一般都是邀请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编制,最后通过专家评审出最优方案,其目的是多家设计单位可以提供多种的设计思路,实现设计理念的交叉互补。另外也可以只邀请一家编制单位对项目进行编制,甲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

概念规划的组织操作,通常情况下是甲方下达设计任务书,编制单位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概念规划的成果。其中设计任务书中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是项目能否达到其期望值的主要因素,组织编制单位需予以明确并体现一定的高度。

2.案例介绍――调兵山市锁龙沟发展总体规划

2.1项目概况

调兵山市,原称铁法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铁岭和法库之间,行政辖属于铁岭市。它西依绵绵燕山,东瞰浩瀚的辽北平原,是融入东北各民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集散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丰厚的特色文化,其中以金文化最具代表性。

自十七大以来,国家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调兵山市历史文化浓郁,自身特色明显,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积极引导下,极力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项目地位于调兵山市市区的西南侧,规划用地面积5平方公里。用地地处山区,属于石质低山丘陵地貌,规划范围内地形变化较大,地势总体上两侧高中间低。规划用地紧邻城区,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

规划设计要求:充分研究现状条件,深入挖掘辽金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用地功能,完善道路交通体系,营造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

2.2规划原则、理念及布局

2.2.1规划原则

生态自然原则:充分体现生态理念,以保护为前提,以建设辽金历史文化体验、自然山水娱乐休闲旅游渡假区为规划目标,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原有资源,使一切人工设计都融汇在自然环境之中。

特色原则:通过特色功能分区、景观环境塑造、慢行系统设计以及休闲空间的创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旅游度假区及宽松、温馨、幽雅的休闲空间,强化空间多样性与感染力。

合理原则: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根据需要及特点对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各项功能,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做到结构明晰、用地合理,并为以后的发展需要留有余地。

可操作原则:加强规划设计的弹性,在保证统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便于分期实施和经营。提供合理、可行、便于操作的开发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之中,便于循序渐进,滚动开发,适应市场的变化。

2.2.2规划理念

体现地缘特征,充分挖掘辽金文化的人文资源和当地良好的自然资源,强调山水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性,打造亦农亦游、亦居亦商的空间发展大格局,并在山谷中享受回归自然的、体验人文文化的休闲生活方式。

2.2.3空间布局规划

①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带、两心、五区、十二景点”

一带:是指以现有的水系作为生态脉络贯穿整个景区,形成一条环境优美的滨水景观带。

两心:是指景区主入口的服务接待中心和滨临调兵山大街商业服务中心。

五区:是指根据现状用地特点,结合未来发展需要,规划形成五个功能区。分别是:

a居住生活区;b综合服务区;c户外活动区;d农业观光体验区;e金文化体验区。

十二景点:规划景点的布置,主要依托现有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规划设计手法打造金文化历史体验感较强、互动性较好的旅游景点。

②功能分区:

居住生活区:是以原有居民点以及小树林拆迁安置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综合服务区:是以游客接待服务、金文化展示、商业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户外活动区:是以戏雪场、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为主的功能区。

农业观光体验区:是以水果、蔬菜采摘、森林住宿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金文化体验区:是以萧条孤馆、拓展中心、跑马场、渔猎等金文化体验为主的功能区。 用地规划:以现状分析为基础,结合功能结构对各类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及配置,明确用地增长边界、用地性质、交通骨架、景观结构、功能分区。

3.结语

目前在我国城市如此快速发展建设的大背景下,概念性规划类型的出现,是形势所向、时代所需,在现阶段的规划设计中,其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必有其用武之地。同时概念性规划对我国的规划体系的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倪娜.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概念性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

[2]项冉,谭婧婧,时静.浅谈城市概念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篇5

一、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强调城市公园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因地制宜主要是指规划过程中遵循本地的光照、水资源、土壤等具体的特点,如:合理选择树种,有利于减少公园景观的后期管理费用。同时也主要是指将现代城市公园在规划过程中定位为本土化的原则,主要注重的是城市公园自然景观的和谐,不断引入合理的景观元素,以确保城市公园整体景观结构的合理性,让整个城市公园景观能够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整体规划,注重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在现代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坚持统筹全局的原则,将现代城市公园看作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强调城市公园的整体性。因此,应该坚持以城市空间作为规划基础,充分结合地理位置、功能用途等各项条件,选用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方式,促使现代公园的景观规划能够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从城市长远的发展来看,让城市公园能够起到改善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为了让现代城市公园更好的服务于人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便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人们在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过程加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尽量避免出现一些没有实际用途的景观设计元素。总之,在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人本性,以便满足现代人们对公园环境的高要求。

二、现代城市公园规划布局形式

(一)规则式布局

在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北方的城市公园主要讲究对称布局这个原则,强调公园的对称美感。现代城市公园的对称美感能够充分展现出一种整齐开阔的气势,通常情况下多采用几何形态,如: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古典园林。这些园林的形态在规划的过程中,与周围的建筑物能够协调统一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均衡对称的美感。同时还有我国著名的中山公园,其布局也主要遵循的是规则是布局,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

(二)自然式布局

在现代城市的规划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必须采用特殊布局形式,尽量与所在的城市自然地形以及周边环境统一起来。同时采用合理布局的形态,在布局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布局形态,自然布局。其中这种布局形态应用在我国公园的布局中主要有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留园、北京颐和园等等。这些公园在布局的过程中主要以自然景观元素为主,崇尚自然,选择多种多样的主题元素。

(三)混合式布局

混合式布局在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中应用较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的城市公园。这种混合式的布局形式要求在遵循城市公园对称美感的同时,也要求作出一些变化。其中主要针对不方便布局的地段,便可以选择合适的混合式布局,以便取得良好的公园景观效果。

三、现代城市公园功能分区

(一)文化娱乐区

文化娱乐区在现代公园规划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设置有游乐场、舞池、旱冰场等公共娱乐设施。由于这些娱乐设施需要容纳较多的人口,针对这个特点便可以将这些娱乐场所设置在公园的进出口等地方。除此之外,由于这些娱乐设施所占的空间较多,便需要合理的分割公园空间,尽量避免出现浪费空间的现象。

(二)安静休息区

在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将安静休息区的设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城市公园应该为人们休闲读书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种植物、公园山水的布局都是公园规划中应该重视的环节。坚持合理布局,确保休息的密度在城市公园整体规划中能够做到合理。同时,还应该合理利用各种植物的色彩,如:花草树木、假山、石头等,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休息区。

(三)小型建筑物

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娱乐区和休闲区都需要修建一些小型建筑物。这些小型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造型应该做到独特,有创意,并且将其应用到合适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城市人们真正在公园中感受到轻松自在。其中建筑小品主要包括五种类型:休息性小品、照明小品、展示性小品、服务性小品。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建筑小品存在在城市公园中,无形中增加了城市公园的魅力。

四、结论

篇6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统一的、规范的、科学的城市规划标准固然重要,但是统一的、规范的、科学的城市规划标准的实施前提是对城市空间的了解和对城市实体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城市规范标准。

1 城市规划的定义

对于城市规划的定义各国也不尽相同。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2 城市规划应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

2.1 整合原则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依据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的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了解城市的空间与实体,城市的发展规模以及各项建设标准,并与城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利用好城市用地,合理划分功能区。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把我们的眼光放长远一些,要给城市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要用科学的眼光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绿化,可以减碳增氧,使空气保持清新。同时可以净化空气,因此花草树木具有吸引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吸附烟尘、灰尘,同时可以调节气候,隔音消声,最终促进人类身体健康。城市绿化具有美化环境景观的作用。绿化最直观的作用就是美化环境,让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面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保护生态平衡,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2.2 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珍惜每一寸土地,一定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不能铺张浪费,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

2.3 安全原则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标准,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安全原则也是重中之重。规划的安全合理是一种必然也可以说是硬性要求,这点毋庸置疑。这里说的安全原则指的是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就必须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2.4 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尤其要说的是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也要有创新意识,符合时展要求,与时俱进。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要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2.5 社会原则

人是环境的主角,要注意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规划过程中广场及公园是社会原则中要提到的两点,还需特别提到的就是公共设施,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中还要注意考虑老、幼、病、残等特殊人群的使用方便问题,只有富有人情味的城市才是人们喜爱的城市。

3 结语

整合原则要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然后再协调整合各种关系;经济原则主要注意不能铺张浪费,珍惜每一寸土地;安全原则要做到在规划过程中防患于未然;美学原则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结合,同时满足生态要求;社会原则关注人是环境的主体,致力打造富有人情味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牛彦军,郝相林.城市规划与高品位教育空间环境营造――以安阳市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2] 李婧,郭海鞍.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影响[J].建筑知识,2006(01).

[3] 张健,刘春雪,刘敬东,刘健.浅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与特色[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4] 赵明星,张玉霞.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三则[J].华中建筑,2008(08).

[5] 武前波,崔万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生态哲学:天人合一[J].现代城市研究,2005(09).

篇7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

(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

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

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

(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

(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

(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

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5月24日至7月23日)

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7月24日至9月23日)版权所有

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

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8、规划协调、编制规划成果阶段(11月24日至11月30日)

篇8

城市规划是人类未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从更本质的意义上,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个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普通老百姓对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城市规划的支持和参与,由此城市规划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关心的话题。

一、城市规划的原则及作用

(一)城市规划的原则

1、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则。当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城市是政治、文化的枢纽,更应当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中国的很多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应当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2、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原则。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实际出发是指在编制城市规划时,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人均用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建设指标和定额指标,都应与国家和地方的财力、物力。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科学预测城市的远景发展,是指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进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时,充分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需要。

3、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经济发展不均衡。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对土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应当珍惜每一寸土地,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作用。特别是要保护耕地。

(二)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协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

当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还有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二)规划不合理,缺乏人性化设计

1、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少。城市规划应遵循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人类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2、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尚不完善。城市规划应遵循历史环境和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技运用之间的协调等,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

3、居住区、就业区和商业区分布不合理。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以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的关系不协调,很多居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远时间长;有些地方居住用地过于大片密集布置,出现造成上下班出行距离增加,疏远居住与自然的联系,影响居住生态质量等问题。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规划法规

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这也就要求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注意运用法制手段维护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权威,将城市规划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之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最终组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二)坚持人性化的设计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所以说,不管规划设计任何项目,首先应该树立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假若一个城市的规划没有从人的思想出发,就算加之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应该把城市的规划设计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中充满对人文的关怀。

结论: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文化 、社会等有机联系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创造各具特色、富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是百姓共同的呼声和原望。

篇9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76-01

一、城市规划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金融等各个方面的领域,为了使得这些方面能够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并且需要综合安排城市的各项工程建设进行部署,城市规划是这个城市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蓝图,是整个城市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要建设好一个城市,必须具备统一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且需要严谨的依据城市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政策性以及区域性。需要能够预见并且合理地确定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布局,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及统筹安排各项建设,让整个城市的建设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协调、坏境优美的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各项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城市规划遵循的原则

(一)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需要,正确处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对方面进行整合。

(1)要使整个城市的发展规模、定额指标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需要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计划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学会从全局出发,使得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也可以做到职能明确,互相衔接,主次分明,认真科学的考虑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建设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

(3)要正确的处理解决好城市规划的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的城市都会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改造的过程,我们既要做到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还要科学地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绝对不能仅仅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4)要认真处理好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重改善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要和环境建设同步进行,相互协调。

(二)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这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要始终本着节约合理用地的原则,珍惜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做到精打细算,尽可能的少占农田。我国耕地人均数量比较少,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合理珍惜利用土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发展中要节约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不断提高对城币发展中比较有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安全原则

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就是安全需要。需要把城市的防灾对策纳入道城市规划的体系中去。

(1)在对城市规划应该符合城巾防火、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需要。在有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一定要在城市规划中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需要加强对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的注意。

(2)城市规划的交通、治安、人民防空建设也是需要加强注意的问题。在城市规划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可能造成问题的因素。

(四)美学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依照美的规律安排城市的各种要素,以给人美的感受,从而构成城市的整体美。

(1)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设施的时候,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

(2)要建筑格调与整体环境风貌的相互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能够协调。城市规划要能够体现整个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需要。

(五)社会原则

社会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尽量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让人们能够享受阳光、绿地、新鲜的空气以及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这种比较具有生活情趣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

(一)管理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

城市建设是一种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占用过程。城市的建设有公益性的建设行为,也有以经营为目的的开发行为。城市规划可以帮助确定哪些用地用于什么建设从而可以保证城市的合理发展。通过城市规划还可以管理好城市的各项公共资源,从而实现城市的社会公平。

(二)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问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城市规划可以依据土地利用的规律以及开发项目的类型、特征等,确定建设的约束条件和各项控制指标,这样也可以使商业开发的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所以说城市规划也能够起到规范开发行为,协调各利益主体的作用。

(三)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

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以及大量历史遗存的地区往往也是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开发商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城市规划可以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保证城市的文化传承。

(四)有效经营城市资产,协调资源、环境等目标市场

经济全球化使得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地方政府为了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忽略了对城市的环境的保护,从而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城市规划是合理协调各类资源的重要方法,在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保护资源。

(五)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以及发展方向,可以合理的利用城市土地,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协调。城市规划可以作为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保证各项设施的合理利用,土地的有效开发,是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项有效的综合手段。

小结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各项活动的空间有机统一整体,所以在对城市的规划工作方面,一定要首先注重对城市整体全局的协调。只有做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的控制引导下,整个城市健康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特别是我国在改革开发以来,经济迅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变得迅猛异常。随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不断扩大,整个城市系统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明显,而且对城市规划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及时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就会影响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重视城市规划,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1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1 统筹兼顾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要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制定。同时兼顾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现实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要求等等,尽量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布局的原则。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矛盾等。在城市的规划区域内,土地的利用以及各个方面的规划都要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中需要规划的一切都要相互衔接和协调。

1.2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

经济建设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中的基本任务。一个城市的布局必须要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例如逐步降低城市中心区的密度,有计划地疏散城市中心的人口,解决基础设施短缺、居住拥挤、交通紧张等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城市的绿化规划和建设工作。要加强城市中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的建设,还要兼顾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能力。

1.3 城市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城市区域内城镇发展的依据。然而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而且相互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认真的抓好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其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要坚持做到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到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注意明确城镇各自的职能和分工。

2 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2.1 城市的规划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好预算

城市规划主要面对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城市中的土地利用系统。城市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都以土地作为表象的载体。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的利用配置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可以限定城市中各项未来建设的空间方位以及建设的强度等,担当了城市建设监督者的角色。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架构的实现过程,可以真正的体现出城市规划的作用。

2.2 城市规划体现国家对城市建设的调控

城市的规划是由国家控制的,主要的作用是维持和发展城市。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可以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还可以在“市场失灵”情况下规范城市土地市场以及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性。此外,城市规划还可以保证土地在社会的总体利益下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与开发,进而保证土地利用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

2.3 城市规划是实施政策的工具

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策的表述,可以表明政府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时段内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城市规划具有对公众开发项目建设的导向功能。城市的规划可以通过政策来引导并进行信息的传输,让城市的各部门在面对发展的决策时,依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来提高决策的质量。城市的规划可以把不同类型、性质、层次的规划决策相互协调,最终达到与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致的总的方向上来。

3 城市规划要做到科学有序

3.1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规划是城市发展中的第一要务,要想把城市发展建设好,首先就要把城市的规划做好。紧紧依靠现有城市资源,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源头上把握城市规划对各项工作的指导性作用,提高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率,逐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和产业的布局,对重点区做到有序的开发,为城市的发展腾出新的发展空间。在城市规划的需求、规划的合理性以及规划是否可以有效的实施上下功夫,加强研究城市中的规划,做好合理的安排。

3.2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不断加强城市规划队伍自身的建设,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以及业务素质,把懂规划专业的干部充实到管理的队伍中去。加强规划委员会的制度建设等,积极推进科学而民主的决策。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对各个专业规划及项目建设等进行民主的讨论,提高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公开性以及透明度。土地是城市经营中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建设用地的管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

3.3 城市的规划要考虑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因素

城市建设和发展要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以确保城市的土地得以合理的利用。科学的编制城市规划,可以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布局等,优化城市用地的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做到少占或者不占用基本的农田。按照各种法定的程序审批城市中的各类建设用地,尤其重视对城市周边地区土地的利用,防止乱占滥用现象的发生。此外,要严格查处城市中一切违法用地的行为,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提高土地收益,真正的做到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总之,科学的进行城市规划,预见并合理地协调各个因素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关系,使整个城市的建设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而环境优美的综合性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生活、交通、休息以及娱乐活动等良好条件。要认真解决各项民生的问题,尤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改善群众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全力以赴做好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达光,张红娟.浅谈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和要求___以东营市为例[J].住宅产业,2011(08).

篇11

引言

我国不仅国土广袤,也是一个人口大国,相应对于资源、居住空间等配置的要求也随之加大。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在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大潮流下,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规划势必朝着环境友好型、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向良性发展。基于以上的新形势,为了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城市规划一定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规避以前产生的问题,吸收成功的新经验,开创我国城市规划的新形势,推动我国城市的发展。

1、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1.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是按照《城乡规划法》与已经获得批准实施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与工程进行严格审查,批准与核发城市项目建设所需的“一书两证”,并监督和检查城市规划内容与建设项目是否与规划许可内容相一致的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和编制管理等内容。

1.2、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基本依据,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及规划,并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控制,才能确定城市最终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同时,城市规划需要经过法律程序的批准,具备法律效力,如果没有法定程序的许可,其结果不能任意地进行更改。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不可变更。所以对于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城市发展的持续性而言,城市规划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3、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3.1、整合原则。城市规划要从实际出发,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是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要同步发展。

1.3.2、经济原则。城市规划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1.3.3、安全原则。城市规划要注意城市防灾,注意交通安全,注意人民防空等一系列关乎市民安全的问题。

1.3.4、美学原则。城市规划要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历史气息与现在气息并存。

1.3.5、社会原则。城市规划中要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需要。

2、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明确的确立,现行城市规划与管理“名不正,言不顺”,在实际工作中难免缩手缩脚,严重影响了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其次,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混乱,执法主体作用不明晰,难以进行依法执政。且部分地区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机构,规划编制、规划执法缺位。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最后,我国城市规划权限缺乏强有力的司法解释,各种规章制度相互矛盾,各项职能难以实施,破坏了城市的规划管理秩序,如有部分人员搞规划特权等。

2.2、城市规划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很多城市的发展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城市初期形成到发展可能经历上千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而目前城市规划过程中,常常破坏了这些文化遗产,也没有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规划范围,极大破坏了城市的文化底蕴。2.3城市规划破坏了环境目前,很多城市都存在环境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城市规划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不仅要保证资源合理配置,市民生活的基础设施齐全,还要考虑城市中的设施建设不破坏环境。在现阶段,为了实现城市规划成本最低化,很多的城市规划都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如没有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导致城市污水随意排放,影响环境等,这些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没有加速城市的发展,相反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2.3、城市建设时序混乱

先盖房后修路、再修下水道的错误建设时序,造成城市污水横流、建筑垃圾遍地,绿地被大量占用,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持续下降。3.11盲目大拆大建,出现城市建筑短命现象据报道,被上海市民誉为“华丽的弧形’、‘亚洲第一弯”的上海延安东路高架桥,设计寿命长达100年,却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只使用了11年就被整体拆除。2006年10月,“坚固得像碉堡一样”的山东青岛市著名地标建筑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a。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耐久性为100a,一般性建筑为50~100a。”据统计,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为74年,欧洲建筑的平均寿命超过80年,而目前我国城市建筑的平均经济寿命只有25~30a,相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建筑物平均寿命“短命”许多。

3、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解决措施

3.1、结合城市自身特点进行规划

城市规划一定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底蕴以及地理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一些城市的工业发达,环境污染较严重,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加大对绿色植物以及排污设施的规划,一些旅游发达的城市则要求设计更富有历史或者自然气息,一些经济中心则要求交通便利,经济区聚集等,总之,城市规划要规划出城市的特色,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3.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友好型进行规划城市规划是一项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工程,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一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把握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城市规划一定要把生态环境置于首要位置,城市规划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城市规划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环保意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只有适中贯彻经济实用、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仿真,才能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3.2、重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规划建筑中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科学规划,就应该以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为基础,以城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与优势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行为,加大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从而形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法制、宣传等手段,向民众普及环保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能够投身于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行列中去。

3.3、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

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要确保城市规划管理的合理与科学,就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严格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从而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避免、随意干预的情况发生。为此,管理部门应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采取各种手段确保程序的严格执行,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保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有序进行。

3.4、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确保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与严肃认真的行政执法是城市规划政策可以顺利贯彻实施的根本保障。因此,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不仅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提出更多合法合理的规划意见,而且要保证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确保公众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城市规划的决策更顺应民意,满足社会公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可以实行社会公众的听证制度,使每一项城市规划决策都充分的参考了社会公众的建议,从多方面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有效避免城市规划决策的片面性,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3.5、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而且要重视城市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人才,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例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人员培训”和“城市规划工作交流”等方式,为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供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专业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管理人员参与第二学历培养,为管理人员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拓宽管理人员的眼界,帮助其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又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力改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也变得迫在眉睫。当前,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管理法制、管理体制、监督与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处理好城市规划管理与法律法规、监督体制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生波.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篇12

1.1 配电网发展现状

我国的配电系统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低,建设相对落后,配电网络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城市配电网自动化水平和发展状况相对落后。

1.2 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配电网的发展还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中压配电网的网架结构薄弱;城市配电网技术落后,网络自动化水平低;线路损耗较高、电压合格率较低;绝缘水平低;供电可靠性低;自动化水平低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部分城市配电网的突出问题是: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停电时间长。

1.3 配电网规划的意义

通过配电网络的规划,优化配电网络结构,不但可以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用电的需求,同时也为国家和电力企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

2.负荷预测

配电网的负荷预测是配电网规划的基础,网络规划的发展要以负荷发展为依据,负荷的发展状况将影响网络发展的每个环节。负荷预测应在经常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的信息,将过去的负荷进行分析,掌握负荷的发展规律。

要对负荷进行分析,确定最高用电负荷时间和负荷率,得出最高用电负荷时间和负荷值,这些数据是预测未来负荷发展的基本依据。配电网的负荷预测有两种常用的预测方法。演绎法就是基于用电区域的历史数据,假设负荷发展率是连续变化的,根据原来的负荷发展率推断将来的负荷发展状况。

在一个用电区域里,初期负荷发展比较快,随着土地资源的逐步开发,用电负荷逐步趋于稳定,负荷发展率从大到小变化,最终负荷达到饱和或稳步发展状态。但对于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负荷发展率并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呈现跳跃式的增长,用演绎法显得有一定的误差。

而仿真法与演绎法有互补的作用,仿真法是以用电区域每年的用电量为依据,通过调查每个用电负荷类型和每个类型用户的用电数量来计算负荷预测值。任何负荷预测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当掌握最新的负荷发展数据后,就必须对原有的负荷预测值进行修正。

3.配网规划建设与改造的技术原则

3.1 配电网架结构建设原则

在保证可靠性的原则下,配电网络结线力求简单,采用环网接线,开环运行的结构,没有条件的线路、郊区线路可以为放射形,中压配电网络供电闭半径应控制在3km以内,中心区不超过2km,低压网络供电闭半径应控制在0.4km以内,中心区不超过0.2km。配电网建设应逐步满足“N–1”安全准则。

3.2 其它技术原则

3.2.1 导线选型

新建配电线路应使用绝缘导线,对在运的裸导线线路应逐步进行绝缘化改造,对个别地方如城市中心繁华地区、重要交通广场、市政有特殊要求、架空线路走廊受限制等地区可采用电力电缆。

中压导线截面的选择应考虑其与变电站、开闭所出线、开关柜的载流量相匹配,架空主干线截面一般采用240mm2,分支线截面不小于95mm2,电缆主干线一般选用300mm2,分支线截面不小于95mm2。

3.2.2 开关站、开闭所设计技术原则

为合理利用变电站10kV出线开关柜及地下通道的资源,减少相同路径的电缆条数或解决变电站10kV出线及线路走廊不足的问题,一般应相应建设一定数量的开闭所(负荷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时可考虑建设开关站),大型住宅区一般应相应建设相应的开闭所。

开关站、开闭所一般采用户内型,可结合配电站建设也可单独建设。开关站、开闭所的结线应力求简化,一般采用单母分段,两回进线,6~10回出线,开关站和开闭所应按无人值守及配电自动化要求设计,有条件的情况下,配电自动化及通讯、电源等设施应同步建设。

开关站进出线采用断路器并配置微机型保护装置,开闭所进出线采用负荷开关—熔断器组合电器设备,当开闭所内单台变压器容量在1000kVA以上的10kV开关应采用断路器并配置定时限保护装置。

3.2.3 配电站、配电室设计技术原则

在新建的住宅区,根据负荷发展水平或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面积累计10000-20000m2应建一座配电站,配电站应靠近负荷中心,宜采用高压供电到楼的方式。大型住宅小区应建设开闭所向若干个配电站供电。室内一般装两台变压器,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宜超过630kVA,其变压器间应按最终容量设计,建设初期按照设计负荷选装变压器;配电变压器宜选用D,yn11结线方式,低压为单母线分段带联络,低压母线应绝缘化。

3.2.4 配网自动化设计技术原则

基本原则有:

①资源利用、信息共享的原则。

②可扩充原则。上层应是一个开放式平台,终端应是一个积木式结构。

③可靠性原则。软、硬件都要相对成熟、稳定、可靠。

④安全性原则。实时、管理、网际间要有安全保护措施和防病毒措施。

⑤可维护性原则。

⑥简化原则。在不影响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一、二次设备应尽量简化,以减少投资,提高可靠性。

⑦信息就地处理的原则。

⑧因地、因网制宜的原则。

4.配网规划设计目标及改造对策

4.1 规划设计目标

为加快城市配电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与改造的步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优质的电能。通过规划建设与改造使城市的配电网络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电力供应的需求,配网各项综合指标达到国电公司一流供电企业标准,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供电企业水平。

4.2 规划设计

配电网络的规划要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综合治理。充分分析配电网的现状水平,结合当地区的发展特点进行配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工作。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与改造。

(1)合理调整变电站负荷分配,满足电力负荷增长需要:变电站容载分布不均,不同的变电站负荷水平有很大差别。要合理的划分各变电站的供电区域和合理安排变电站的增容、新建时间,使每个变电站的负荷趋于平均,发挥各变电站的最大效益。

(2)合理建设、改造配电网,满足配网自动化要求:配网规划需改善当前城市配电网络结构的薄弱环节,增强配电线路环网转供能力,提高配电网“手拉手”供电水平。

新架设的主干线应按长远规划,并有较强的适应性,一次建成,基本上10年内不做大的改造。调整负荷过大的馈线,使每条馈线在各种运行方式下都能相互转供。馈线以断路器或负荷开关分成2~3段运行,郊区不超过4段。分支线应加装断路器。

新建的开闭所、配电站应积极采用按环网接线设计、实施,开环运行。在配网规划建设和改造中,积极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在改造旧设备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灵活,安全可靠。同时加快配网自动化的建设步伐,逐步实现配电网络运行操作的现代化。

4.3 配电网规划改造对策

城市配电网存在的问题是配电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快智能化配电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满足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4.3.1 合理布局、加快电源点建设

电力系统规划必须以坚实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包括整理系统电力负荷资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电源点和输电线路方面的原始资料等。在新建电源点的选址上,合理利用资金渠道,优先考虑负荷密集地区的电源布点,进行重负荷线路的分网改造。

根据当地建设规划和实际负荷发展滚动式修编电网建设规划,按照超前发展的思路做好电源点建设。

4.3.2 滚动修编电力建设规划

全面科学编制电网建设规划,根据客户负荷发展,滚动修订配电网建设规划,满足技术先进、运行安全可靠、操作维护简单、经济合理及环境保护要求,不断优化配电网结构,合理划分经济负荷区域。

4.4 加快城乡配电网改造

针对目前现状,应加大城市配电网改造力度,逐步对运行时间长的老旧电缆进行更换。对缺乏通道、改造困难的线路重新进行规划,逐步逐批进行改造。对缺陷严重的户外电气设备合理申请技改资金,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改造或更换。

在城乡电网改造、技改大修过程中,重点向中低压侧倾斜,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大过负荷、卡脖子配电线路的改造力度;加大配变台区低压线路的整治和“一户一表”改造力度,强化下户线治理;重点推进配变台区的智能化改造进程;加大电能计量装置的改造力度,提高配置合格率,加快智能电表的推广应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4.5 实现智能化的配电网

消除行业和专业间的壁垒,共同研发建设智能电网。扎实有序地进行配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不断提高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实施配电网的智能化管理对配电网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网络中各元件的运行工况,可自动将故障段隔离,非故障段恢复供电,在实施一整套监控措施的同时,加强对电网实时状态、设备、开关动作次数、负荷管理情况、潮流动向的数据采集,实施网络管理,拟定优化方案,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使99.99%的供电可靠率得以实现。

分时电价是智能电网首先需要实现的功能,它的实行将推动智能电表的应用,通过智能电表,可以让客户切身感受到智能电网的存在。另外,联络开关与切换开关相互配合,可使由故障造成的部分失电负荷转移到其它系统,恢复供电,从而缩短非故障线路的停电时间,实现配电网的智能化。

5.结束语

随着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新形势下的智能配电网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电网要在做好现有配电网规划的同时,积极做好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储备和研究工作,为建设智能化的城市电网做出贡献。

篇13

信息化建设是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的基础,其设计要遵循立足实际原则,只有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以及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注意环境的应用要求,结合矿产资源自身的开发应用程度.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1.2立足总体效益原则

矿产资源的利用应该要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要遵循总体效益原则,以国家矿产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效益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整个系统,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基础,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进而实现系统管理设计与使用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获取最大的总体效益,促进矿产资源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