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语文教学与写作注重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写作融为一体是体现人文的语文教学,表现在教师具有人文情怀与学生具有人文意识。人文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文指课堂的人文。教师要将更多关注自身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如何优质地“学”、“写”上。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更应该以一种对学生人文的关照融入教学中,对待学生更应该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期待。狭义的人文是要正确把握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因素,科学施教,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体验与写作中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与写作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与写作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要求内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我每周组织一到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而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就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耐心指导、热情鼓励,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菜》中,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橄榄菜该上市了,雨却无休止地下,买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橄榄合同。“到了摘菜的时候,天气奇好,菜价攀升”,“老忠闷声地抱菜过秤,抱菜上车”。“车开走了,老忠拿着钱,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对同事说,结尾这一问,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
老忠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小学生未必考虑周全,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等情怀,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
篇2
一、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
小学生处在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其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比较旺盛,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小学生的知识面、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的特殊性制定出能够调动起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能够培养起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转变其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灌输各种文化知识,以便其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身心的成长缺乏必要的关注。在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要积极转变其角色,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好其引导者、组织者以及合作者的角色,积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教师要积极转变其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都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极其不利。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要积极转变其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实践学习以及分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其交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会得到较大提升。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发展与提升自己,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改进教学方法,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切实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老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由于每个老师的性格、知识水平及专长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学方法和老师的个人特点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每一个老师都适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摸索教学方法,切忌死搬硬套或者机械地模仿。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积极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让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老师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提高一个层次。因此,我们一定要恰当地表述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既不要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老师的评价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获得老师的鼓励而觉得高兴。而那些虚假的,不真心的评价,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
五、老师要多给学生沟通交流、体现个性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时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倾听者。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现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近些年来,不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改变,同时教学手段也逐渐多元化,其中多媒体教学工具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它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有些老师过于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课件,课堂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工具,要科学适度,恰到好处。此外,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互相补充。
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篇4
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小学生学习其他一切课程的基础学科。现代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在传承和发扬多年来沿承的优秀教学方法的同时,强调改革和创新。
笔者认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中心,教师要做到教书为辅,育人为主,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真正围绕上述思想,需要教师在几个过程中加倍努力。首先,要深入研究、吃透党和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要求及学校自身的教学要求,在备课前多思考,将契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其次,要充分研究好现阶段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迎合他们吸收知识的特点去针对性准备教学;再次,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和小学生面对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可能对他们心理和生理方面造成的影响,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工作;最后,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合理做好鼓励性评价,尤其是要注意帮助学习成绩上暂时不尽如人意的学生进步。
二、语文课堂要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
1.师生互动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形式出现,需要与学生共同构建出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知识,获取能力。互动式教学是现在很多教师都已经开始应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小学阶段学生教育。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适合采用旧社会教书先生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方式。在提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的教学理念模式下,那样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效果上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局限学生的思维空间。
2.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的实施实例。笔者认为,要打造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板书可以作为引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用生动有趣的插图或文字结构图,将课堂要讲授的课文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生动再现。这样,就从课堂开始前把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然后教师可以顺势切入课堂导语,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继续让学生发散思维。随后,教师开始一遍富有感情,高质量的领读;接下来,让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和悬念开始通读,在遇到有不同角色介入,可以练习学生感情朗读能力的情况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分组进行客串角色朗读练习;最后,让学生们再进行自主默读。继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回答课堂开始前设置的几个问题。对于回答好的学生,教师要积极予以鼓励,对于回答不太尽如人意的学生,教师更要鼓励,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稍加引导,让他们能够找到回答问题的诀窍,收获积极发言的信心。最后,在教学中不断调动学生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做好对他们的鼓励性评价,并且布置好他们力所能及而又能加深知识了解掌握的作业。
3.师生互动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以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准确把握好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吸收学习知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积极收获好学生及其他听课教师对自身讲课水平及教学效果的评判;再次,教师要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用自己真诚无私的爱注入和播撒到教学行为中,让学生尊重自己,敬爱自己,对自己畅所欲言,轻松面对课堂。
三、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曾经说过,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虽然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相对有限。但是,在现代教育的指挥棒下,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多植根生活的土壤,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去在生活中寻求感悟,这样更能让学生热爱学习,收获到学习的成就感,也有学以致用的。
在实践教学中,不少知识的切入都可以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例如,在教授《赵州桥》时,在我们学校周边,甚至是洛阳地区,也有不少历史遗迹和古石桥。可以让学生将他们家周边的古石桥拿出来比较,讲出他们的优点;在讲授《兵马俑》时,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看过的白马寺、龙门石窟、汉魏故城等洛阳的历史遗迹拿出来相比较;在教授自然风光或农村山水时,更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去比较。除此之外,要让学生培养阅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习惯,去崇尚科学,反对无知,让他们以学习为光荣,相信和懂得知识的力量,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报刊发到后,班主任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
五、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
参考文献:
篇6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二、读悟结合,以声传情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朗读指导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如有位老师在学生念《游子吟》一诗时,提醒学生:读之前,想想自己的妈妈平时关心自己的情景,然后再读。学生将诗句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由自主地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三、耐心等待,孕育成功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幕:当学生思维发生“故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躁地打断,迫不及待地把知识“复制”后“发送”到学生们的头脑中;当教师把一个个问题抛向学生,在积极发言的是班中的顶尖学生,更多的学生端坐其间,洗耳恭听,因为更多的学生还来不及在如此短时间内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缺少的是等待,学生却被剥夺了很多:思考的机会,训练的机会,尊重的权利……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适时等待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平台,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空间,思维碰撞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才能读出自己的个性化体悟。可见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己读书、自我反思的时间。当学生不知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时,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不知怎样处理轻重缓急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读得不够正确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一读……那么,朗
读的天空肯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孩子们的声音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
四、宽容评价,启迪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当然,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但并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篇7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目的,既具有远大的前景目标,又具有切实的具体目标,这样组织起来的学习目的才能有力地推进学习的动机。因此,从儿童入学时起,我们就应帮助儿童逐步认识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把语文学习、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同时,又要着力引导他们确立与学习活动本身、学习直接结果相联系的切实具体的近景性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要让儿童更多地通过活动与学习去接触具体形象的事例,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感染。例如,为了使儿童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每个人都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体会到祖国对自己的期望,教师就不宜光讲大道理,而应通过电影、电视、参观、社会调查、主题班会、故事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中有所体验。通过多层次的引导,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习有了动机,自然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反复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吸引力就不同。”我在教诗歌《鹅》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创设诗歌的意境,使学生顺利掌握了教学的内容。一开始,教师先揭示“白鹅戏水”的彩图,然后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小朋友:古时候,有个叫骆宾王的小孩,在他7岁那年,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池塘里的水碧绿碧绿的,水面上一只大白鹅正在开心地游来游去(白毛浮绿水),那白鹅红红的脚掌不时划动着,水面上出现了一圈一圈绿色的波纹(红掌拨清波),这只大白鹅还不时伸着雪白的长脖子对着天空欢叫(曲项向天歌)。看到这像图画一样的美景,骆宾王随口念出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老师,不再需要逐句讲解,只需让小朋友模仿着做一些形象的动作,以加深理解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想像老师讲的故事情景,一边尝试背诵。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示范教学,学生自然掌握了按“看图想像――读句理解――情趣盎然”。一个经常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带给学生欢乐,受到学生敬爱的老师,本身就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教师。
三、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1.预习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低年级语文预习要学会查字典,解决音形义等问题。中高年级在新教材讲读之前,阅读有关资料,将要讲到的内容先自读2-3遍,从中找出不懂的难点和不甚懂的疑点,带着这些难点和疑点,在上课时予以解决。
2.听课的方法。指导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积极参与。听课不仅听教师,还要听同学对问题的各种建议、看法,并敢于提问“为什么”。在活跃的语文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
3.练习的方法。除普通的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外,应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新知识解答,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都应做到理解、掌握。
4.复习的方法。复习分课后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学年复习。各种复习都应以教材为重点,对照笔记,检查作业,分析重点、难点,打破教材顺序,运用对比方法找出知识异同。
四、传授知识与学法指导相结合
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量很大的阶段,要教会查字(词)典。中年级以句、段为指导重点,高年级以篇章结构、文章训练为重点。如,在上《视死如归》,这篇课文时,就有这样一个词语“山峦”,问怎样解释。学生提出字典有两种意思:小而尖的山;连绵的山。不知道选用哪一个意思合适。如果这时候教师说:“是第二个答案,大家抄到笔记本上!”记住就行了,这样的教法就是失败的。教师会问:老师在教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具体解释。我们先来看看整个句子。于是学生找出整个句子:“望着周围的山峦”。教师再问:“这个句子哪个词语和‘山峦’有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山峦’的意思呢?”这是指导的第二步:指导“联系”的方法。于是学生懂得把“周围”和“山峦”联系起来理解,自己得出结论。这还不够,教师还想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方法训练,就请学生把眼光再放宽一点,看看文章还有具体描写“山峦”形象的句子没有,学生“再找”,在第四自然段有一句:“抬头望着北边那巍峨的大青山。大青山峰峦叠嶂,连绵起伏,在夜色中显得更加雄伟。”这一下结论就更加明显了。
五、指导课外阅读活动
1..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每天开放,充分发挥其作用。班级设立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每周定期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保证有30分钟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把语文课、阅读课、读报课等有机结合起来。
篇8
朗读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运动,也只有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下,才能最有效地形成朗读能力和习惯。朗读可以创造一个认真学习的外部环境,对语文学习中注意力的维持、记忆效率的提高,都有显著作用。学生从准备朗读到有声语言的最终完成,需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感受读物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等也是积极的锻炼。
朗读可以丰富语言仓库。读物中的那些准确的词语运用、精湛的句式结构、妥帖的修辞方法,总是在悄悄地丰富着学生的语言仓库。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朗读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当众讲话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口头表达时,要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有声语言,它需要说话者有较强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把读物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它有现成材料,有文字依托,较为简单,语感较弱的人也能完成,而“完成”的过程往往就是他的语感由弱而强的提高过程。
认识了朗读的作用后,我们就会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呢?本人认为正确的朗读指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激发生命意识,情景设置,指点朗读方法。
①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朗读者不是被动的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换,重音的确定,节奏的变化等等,都取决于对言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的感悟。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只有生命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态度感情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地,而不是“自发”地涌现出来。
②设置朗读情景。营造朗读情景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朗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时,更应该通过渲染气氛来表达情感。如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播放了有关的图片,并同时伴有哀乐。以便朗读时更好地体现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在朗读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时,教师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富有磁力的朗读录音和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
③朗读方法的指点。任何朗读都受到读者心理状态支配,但它不等同于朗读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
语气。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语调。语调不是字调,也不是声调。它的根本特征是“曲折”,是根据语气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语气词“啊”,声调是阳平,字义只表示惊疑或赞叹。但思想感情的变化却是多种多样的:犹豫、坚定、悲哀、兴奋、轻松、沉重、淡漠、热情等等。
顿连。它是朗读思想感情的继续和延伸,所以,也必须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根据读物内容和语句目的来安排。
篇9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造成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小学生由于心智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足,在课堂中不能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所以,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实施计划。根据权威的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在课堂的精神集中的状态是一个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演变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课堂兴奋点,在学生处于疲惫状态的时候,通过积极地引导,使学生回归到兴奋状态,如: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如果处于疲惫的状态,教师不要急于完成教材知识内容的讲解,可以换一种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从高兴奋度到低兴奋度自然过渡。教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唱歌或者跟大家讨论分享开心的事情,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兴奋度,然后重新回归到课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能够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语文教学
在小学所有的课程中语文是最接近实际生活的一门课程,并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语言和文字、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语文内容的学习,要结合生活的实际来展开,将生活中的点滴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语言运用的欲望,让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充满动力。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写作的时候,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对哪种类型的书籍有较高的兴趣,然后借用学生喜欢的书籍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小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能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然后再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养成好词好句摘抄记录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开阔视野,学会实验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生活体验就是亲近大自然、临近社会,不断提高生活实践的阅历,为语言的积累创造更多的资源,这样才能为写作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保证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手段。但是营造富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如何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首先,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保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和自由,并且要时刻保持与学生民主的交流。传统教师专制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符合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只有与学生保持民主的关系,才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的形象,为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只能增加学生的疲劳感。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组织直接关系到对课堂氛围影响与渲染能否引发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的方式直接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转换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虽然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导者,但要保证自己的主导性是服务学生的,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展开教学活动。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一位学生举手示意并且表达自己想主动阅读这篇课文,教师虽然在课前的教学准备中没有安排这一教学任务,但是教师也应该接受学生的请求,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需要来展开课堂的教学,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有什么想法要及时告诉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五、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鼓舞。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注重自己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的认可和鼓励是他们学习动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保证学生在教师鼓励下能够积极向上,是当今小学教师必须能够做到的一项教学任务。其中,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促使学生积极向上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且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体现民主。民主的评价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第二,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要进行分层评价,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并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限定一种评价标准,就会限制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也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时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保证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进步,并且对他们的进步持以肯定态度,最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我们目前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经济对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量每年呈几何状增长,如果我们对语文教学仍采用原来的按照书本教课的方式进行,学生不会更新自身的知识,就很难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所以,相比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研究,我认为目前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引导学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为自身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为基础,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的素质完善和提高作为教育的基点和目标,也就是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管理的特征和功能
1.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管理关注学生全体全面发展
重视和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管理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关注的不是一部分学习优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是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作为教学管理主体之一的学生,其关注的也不仅仅是自己学习成绩的进步和发展,还包括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语言文学的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管理主体多样化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教学管理主体从以前的教师转变为现在的师生双主体,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但随着社会进步,学生作为个性丰富、有自己思想结构及高度主观能动性的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也应该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因此,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也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教学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特征。
3.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教学管理形式提倡学生自律自治
在传统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形式都是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围着教师转,受制于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进度,是教学管理中的客体。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管理则把学生当做教学管理的主体之一,充分发挥学生教学管理主体的作用,和语文教师共同协调和制定语文教学进程和方式等,从而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三、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管理策略
1.营造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果,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非常重要。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学生就会处于满意、互动、合作、愉快的情感状态,这样能极大地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要把自己当成管理者、传授者,而是把自己当做以学习顾问、引导者。
2.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确立和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体。尽管小学生年纪小,语文教师也要足够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和感情,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合理地给予他们指导。语文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放权,给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进程的权力,给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权力,给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兴趣和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根据小学语文知识结构和小学生年龄特点实施合适的教学措施
(1)根据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学科,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科,但是随着学习的加深,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却不断减退,语文课堂逐渐变成学生的催眠曲,这样的变化过程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语文课程内容跨度广泛,文化形态相对模糊,加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所用教学方式呆板,一味灌输知识照本宣科,甚至采用题海战术,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方式的长期作用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要以学生为主要管理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制定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都被认为是学习效率相对较低的学科,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是由于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深度的沟通交流,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学管理方面相对薄弱,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方法和技能上有不足之处,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情感状态处于民主、自由、关爱和尊重下,并且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交流,这样学生就不会受不良的情绪的影响降低对学习语文的热情,而且教师更容易了解发现学生的思想状态变化和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培养学生对学习管理方式的自律自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要让学生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教师和家长的事情,让学生自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计划,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容易遇到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式不恰当和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3)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特征。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要求语文教师尊重学生在教学管理中作为主体之一的地位,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学生精神方面、人生发展和思想价值观念等的成长。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思考和判断,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完整健全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品质,培养学生完整健全的个性特征。
(4)以人为本思想要求语文教师增强专业技能。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管理和传统的教学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法和价值取向上都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随着这个变化而变化,所以语文教师要及时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首先语文教师要在思想上转变,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在精神和人格上完全平等,而且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递,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和思想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其次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有理解和把握学生思维的能力,要能设计和制定适合学生个性的学习方法和教课方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要和学生做到及时和有深度的沟通。
四、结语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管理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个性,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高语文教师专业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完整健全的个性特征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以发展“完整的人”为基础,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通过营造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等教学措施,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术华.素质教育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育[J].文教资料,2008(26).
[2]吴永翠.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0(30).
篇11
关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教育专家们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述深刻,阐释清晰。因而,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实践,第一,谈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第二,就实现课程目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对于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当我们把《课标》精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结合起来思考时,就会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木的要求。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2、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
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
“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
“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篇12
众所周知,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可是,目前的现状是,朗读训练经常被大家忽视,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面对这种显现,我们不能气馁,想法要更加努力,改变思想,重视朗读教学,从而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水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面有着深刻的研究,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明确当前农村小学朗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有问题方能想方法
朗读教学,其重要性上文已经谈过,其作用不言而喻。不过目前的朗读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希望。在农村地区,是什么原因阻碍朗读教学的发展。我认为应该是朗读的时间不足。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很短暂,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朗读训练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有些课堂上教师让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学生读了女学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重读轻阅,只读不思。阅读情感是建立在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以读为本"的强势介入下,语文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阅读量也大了,但不知不觉又陷入一种新的误区,重读轻阅,只读不思,力求课堂亮点的生成。教师常常不遗余力,采用个别读、轻读、对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唯独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咀嚼、敲打。因此,学生的读书仅是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游离于文本之外,难以切近语言,治静于文本深处,朗读自然成了一种摆设,抑或是包装课堂的一种行头。这几点问题只是在下的一点薄见,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同去探讨,明确自身的不足,方能对症下药。
2.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的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他们怕羞,不敢放开胆子去读,觉得投入地读、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招来同学们的笑而不敢读。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老师就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的学生。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让学生乐读、争着读。当然,朗读要求和朗读评价都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就会把时间更多的投入到朗读中,把朗读当成快乐的事情去做,提高朗读效率。
篇13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其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效果就会好,相反,学生若对学习冷淡、厌烦,其学习就没有劲头,学习效果就差。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多朗读,多品味,学生的欣赏能力自然会提高,他们自然会感到读书并不是一件苦差事,反倒是一种艺术享受。久而久之,何愁他们不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教师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在熊熊烈火的燃烧下,烈士的痛苦和忍耐,以及战友们的焦急和眼看着他危难却不能相救的煎熬。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的安全,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他坚忍卓绝,以超人的毅力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伟大,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震撼我们的心灵。也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去判断事物。
三、朗读能积累材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典范精品,文质兼美。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时文美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材料丰富,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吸取了一些优美的语言,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习了文章的写作规律、写作技巧。勤于朗读的同学,大部分语言清晰,出口成章;写起作文来,引用自如,下笔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朗读这种读书方法能使人认识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体味并运用作品的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这样,也就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语文课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四、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措施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么什么是朗读呢?朗读即大声地读,能有声有色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同接受知识,它比单一的默读效果要好得多,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朗读训练呢?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不同的年级段对学生的要求也不相同,感觉到的东西不见得能够理解,而理解的东西却能更深刻地去感觉。低年级学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那是因为不同年龄在情感和心理成熟方面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来进行指导,低年级要从最基本的读音准确和停顿的节律方面抓起。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年龄层上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眼里都应是最优秀的,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应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要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保护学生纯真的天性。
2.精心准备,提高训练效果
在朗读训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学生从心里喜欢朗读,教师必须从三个方面做好指导:(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可采用一些经典的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文学作品;(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精彩,不可贪多求全,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精神兴奋的节律,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3)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时都要按计划,前呼后应,既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教师应采取的指导方法,也不忘进行效果评价等。
3.正确引导,明确朗读要求
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教学活动,只有明确这项教学活动的目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明确教师为什么要朗读这个字、这个词、这句话或这段话,学生才能读准、读通,读出感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