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成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笔者是一名初中普通教师,一九毕业于通化师范学院,本专业是物理系。毕业后在柳河九中从事教学工作,2009年之前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之后到现在从事初中地理教学。从事两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使笔者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浅谈几点教学观点。
1 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之时,笔者所采用多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每节上课之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先编写好教案。上课之时,多是笔者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互动很少,偶尔也有几个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笔者也是简单回答之后便说“就这么回事儿”。久而久之,提问的学生少了,最后就变成笔者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笔者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也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当然课堂教学中也会做一些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做分组实验时,课堂不好管理,学生乱动乱讲的比较多。后来干脆就把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直接在课堂上由老师自己完成。这样学生动手实验机会被剥夺了,自然发言的机会也减少了。这样的教学,虽然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学效果又如何呢?尽管每当考试结束之后,也有少数学生得到高分,但就整个班级整体而言,班级平均分和及格率是不令人满意的。为了提高班级所有学生的整体成绩,笔者也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最后只能加倍的努力去搞题海战术,讲完书后习题讲练习册,讲完练习册再讲课外习题。每节课都是从头到尾满堂灌,学生累得喘不过气,老师也是累得口干舌燥。终于在期末联考取得了一些成效,优秀率、及格率名列前茅。可是身体却累了,学生累老师也累,究其原因,还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2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篇2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实现怎样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教学目的。传统英语教学主要强调单词记忆、语法讲解、句型操练等,学生的学习脱离应用实际,最终导致“聋哑英语”。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弱点,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充分认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使用这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英语语言学习为中心,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基本功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基本功包括语音语调、基本语法及必要的语言基本知识等,扎实的基本功是应用的基础。应用是学习英语的目的,包括听懂、会说、能读、会写,在不断的应用中能进一步巩固基本功;二是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听是基础,只有听懂了才能理解,说是应用,只有会说才能与人交流。读写是学习英语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四项技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三是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评价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教学绝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是要从培养学生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衡量。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动机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习英语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意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懂得英语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个人发展前途的关系;二是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三是转变教师本位的灌输式教育,变为学生本位的参与式教学,增加对学生的信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说话;四是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与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愿望和机会。
三、创设教学环境,实施情景渗透
英语是语言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提高。中学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及设计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区别于其他学科,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如打电话、过生日、购物、旅游、问路、看病等真实的交际环境,开展交互式、合作式学习。或者给学生一个题目,开展讲故事、谈家庭、演讲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然开口说,锻炼口语会话能力。好的活动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吃透教材,合理安排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设计相应的生活情景,精讲多练。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模型等教具和电视、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等设备,增大课堂容量,活跃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学习兴趣。
四、科学设计课堂提问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定时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处于紧张、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合理有效的提问还对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但是,教师在提问中,容易陷入几个误区,如问题设计平庸、希望引出特定的认知结果、提问形式单一、按照自己的期望目标判定学生的答案,最终使提问流于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二是灵活采用多种提问形式,包括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开阔思路;三是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和答案的多元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标准答案。甚至可以给学生一些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
五、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
布置数量适中、难度适宜的作业,能使学生消化和巩固已学知识,又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每节课讲授的内容、难点和重点,选取典型题目,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英语作业设计要基于学科特点,形式多样,灵活运用,既不局限于教材,也不仅落于书面,可以参照以下几种基本形式:如书面作业主要是强化单词拼写、语法训练,巩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应用作业主要是要求学生看英语类的阅读材料、影视作品等,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预习作业是教师提前说明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早做准备,甚至可以划分小组,预先做好场景演练,来缩短进入下节课特定情景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特长。课外活动应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语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为目的,提倡重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演剧、英语角、英语班会、读书会、故事会、影视欣赏、英语板报及知识竞赛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并在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是由相互贯穿、相互影响的几个模块构成的综合体系,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全过程控制,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构建坚实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津.初中英语教学探讨[J].成才之路,2009,(10).
[2]谢当牢.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J].课外阅读,2012,(04).
[3]唐扣娟.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读与写,2012,(7).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56-02
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虽然我们对课改的实施已经经历了一整个周期,但是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实施中的新理念,不能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已步入第二个周期,我们清醒的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涌动的活力?
笔者通过几年来教改实践中探索出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细化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基础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由于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把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它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后面要学的知识起什么作用。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切地制订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教学的意识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使每一节课的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之中。细化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适用一般教学的材料,但它不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必定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可作如下组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易知一个梯形是整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得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信息不断的传递中,揭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处在一个有序、发展的整体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屏幕上光、色、形的变化,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生用电脑绘制组合图形。通过录像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柱体和锥体,引入“柱体和锥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等,可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还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可将线段在投影仪上向一边像光线射出一样匀速地延伸成为射线,使学生看后懂得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将线段先后两边适当延伸,然后再继续向两边延伸,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是无限长的,它没有端点。化静为动的电教手段,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掌握得牢固。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引发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过教师引发性的谈话,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年、月、日,同学们平时听说过吗?老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④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每年都是365天吗?(出示闰年月历)这一年有多少天?⑥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⑦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感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发现、认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愿学、爱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篇4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不仅是师德的体现,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首先,教师平时应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对育人的认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再者,教师的认真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比如,备课就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第二次上比第一次更易把握。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课更熟了,教学环节就更容易把握了。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质量,备课不但要有深度、广度、方法和效果,而且要结合本科目知识纵向去备,与其他科目关联着的知识横向挂钩。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重视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作用,是创设满意课堂的重要前提。
二、优化教学情境
1.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巧创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还应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巧创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具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比如在讲解椭圆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圆的直观图是椭圆,这说明圆与椭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都能画好圆,那么,同学们可以画出椭圆吗?
3.控制难度,力所能及
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信息和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这就要求问题创设应把好一定的度,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点对于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非常重要。
4.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一点是落实新课标提倡“精讲多练”的关键环节。在适度的时间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综合,在综合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通过思考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三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多媒体,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四、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新课程的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引入强调背景,使教材生动、自然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而不是强加于人。在探索阶段,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比如在讲解椭圆这节课时,我就采用了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椭圆怎么画,如何定义椭圆,椭圆的方程怎么建立等等,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完成。
五、捕捉即时信息,掌握有效反馈
实现满意课堂与教师能否敏锐捕捉信息,进行有效教学反馈有关。课堂教学的有效反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到被重视,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困惑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从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得到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从学生答问中获取反馈信息
在数学课中,学生的答问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科学,教师上课之前要做好精心准备,要善于设计提问,通过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另外学生的提问老师要灵活处理,有的可以及时反馈,有的需要课下处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从学生的课堂训练中获取反馈信息
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掌握有多少,缺弱在哪里?学生的课堂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⒋从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
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
六、与家长共同努力,创设满意课堂
任课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多联系,不应该把教育学生的事情都推给班主任。教师可以与家长多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准确信息,也可以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家长走进课堂对于学生是个巨大的促进,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与家庭对于课堂教学高度重视。同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促进,家长的不时参与也会让教师备课更加精致。
篇5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圆满地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任务,正确地选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方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要注意自然熨贴,水到渠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以及方式选择的艺术性、技巧性需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各方面因素的保证,尤其是实施“结课”环节的时间与内容的保证。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把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所需的时间。其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上,大学英语教师要严格按照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计划和把握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力求有目的地调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节奏,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熨贴,水到渠成。我们要防止孤立地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来安排结束,结课时应该使结语照应开头,做到前后呼应。第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语言要注意简炼。结语不可冗长,更不可拖泥带水,应该一针见血,一步到位,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意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结束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完成一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后,进行归纳、总结,即将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与开讲环节一样重要。精彩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策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束的策略有如下几种:第一,练习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安排练习,但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大学生学习本门学科内容的情况检查,也是让大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本堂课内容的总结。同时,在此练习中,既巩固了大学生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实际技能。第二,发散式。发散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生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另起波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第三,图标式。图标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前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制成图标,在大学英语课堂结束时,将其展示,帮助大学生小结,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系统化。第四,回应式。回应式的结课是指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起始相呼应,所回应的内容可以是开讲的悬念,也可以是文题,也可以是开始的其他提问等等,这些都与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关。回应的实质是到结课时,化问号为句号或感叹号,并给以强调,这种归纳结课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总结概括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要求。通常,大学生课外作业的内容包括:预习或复习教科书、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完成书面练习;完成口头作业。针对上述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在布置大学英语作业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要求:第一,大学英语教师要把大学英语作业完成的目的与要求向大学生交代清楚,并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即布置作业要明确。对大学生完成作业可能产生的疑难点,要做适当的启发,但这并不是说暗示大学生如何具体完成作业。主要是为了澄清完成大学英语作业的目的要求。第二,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内容与要求要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教科书的要求,包括作业本身的数据、观点、表达方式等要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助于相应技能、技巧的形成。第三,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布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使大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也可以减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避免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无效劳动。第四,大学英语教师布置的作业要适当。大学英语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作业完成所需的时间的适当比例。作业量过少,不易督促和检查大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工作,作业量太大,容易增加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第五,大学英语的作业的难易要适度。一般地说,大学英语作业的难度以全班大多数学生克服一定困难能独立完成为度,但这不太好把握。比较好的办法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大学生布置不同作业,即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例如对水平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补充题,对于程度较差的大学生可以指定一些较为容易,或者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完成大学英语作业,这样就可以在布置作业上做到因材施教,也更好地达到了布置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目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英语教师不应该盲目地编印各种类型的复习资料、习题汇编,不加分析地强加给大学生练习,这种题海战术既不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又违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其次,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指导。善教者必须与善学者相结合,只有大学生会学、善学,大学英语教师才能取得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只有大学英语教师关心和了解大学生做作业的实际过程,并加以积极指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作业任务,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作业的质量,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独立自学的能力。根据大学生作业活动过程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好下列各项作业指导:第一,准备。大学生的大学英语作业是孤立的学习活动,每道作业都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大学生只有首先弄懂了大学英语课上学习的教材内容,才能学会运用知识去理解、分析、计算和解决大学英语教师所布置的大学英语作业题,因此,要使大学生养成先复习功课,弄通大学英语所学的基本原理、法则、规律,然后再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第二,审题。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教会大学生注意审题,审题即了解题意。如果能够联系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把过去不熟悉的题目,变成熟悉的,做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地回答问题。第三,解题。解题是继审题后把解决的思路和知识表达出来的过程。解题时要想做到保证质量,就要争取做得准而快。
篇6
有机、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时间,将会增加教学过程的节奏感,既严肃又活泼。小学生自控能力特别差,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巧妙使用,科学地分配仅有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语文教学内容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使之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避免拖堂、压堂的现象发生,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时间,要细讲,精讲。把学生从“灌”、“喂”、“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自己在语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主动性,在动脑、动口,动手方面有一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授课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容,是充分保证语文教学过程在有限的时间中,以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来进行语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语文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取足于语文课堂的质量保证和课后自觉性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授课,必须是保证在一定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在现在的语文教学当中,也有学生有“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前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而且滋长学生的惰性,后者使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滋生了学生逆反心理。语文教学时间的内容过多,造成学生手忙脚乱,这与语文素质教育中减轻学生负担相抵,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
三、目标的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所规定的总目标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对语文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严格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随时紧扣大纲,服务于、服从于大纲,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是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到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发展的影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
四、教法的得当
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难易适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并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足于语文教师教法的得当和教学过程的难易。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社会有哪些影响,那么教师就得更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材、教法和社会现象。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充分体现语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业是主线的关系。语文教学本来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而主要的是贵在方法通用,方法得当,方法得体。
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
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学生在主动积极,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生动活泼地成长。
六、授业解惑
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还要解惑,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解决学生们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只知道老师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法官”,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当机立断,千万别拖泥带水,要尽力完善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法官的形象。
篇7
高一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浅显易懂,学生有初中文言文学习基础,根据课文较为详细的注释,有能力读懂文章的大意。因而,每节课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首先让学生认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扫清文字障碍,对于疑难字、词、句,回忆从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解决新的类似问题,养成边学边想,学与思结合的好习惯。遇到通过努力还未解决的“难点”, 做上记号,以便下步解难时加强注意。 经过这样的一段 时间训练,我惊喜地发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问他们的感受,他们说:“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状态,理解字词的意思,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急于“表演”的欲望并已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特点,我让同学们在认真自读后,大胆走上讲台,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当, 容易沟通,思维活跃,争强好胜,这样就使想上讲台的同学跃跃欲试。为了使自己的知识丰富些,能够解难,他们会更认真自读,积极思考,精心准备,而下面的同学们看到这位同学有新见解、新突破,更能激起学习兴趣。在比较中学习使同学乐于学语文,在得到良好的回报后,积极性更大,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例如,"触龙说赵太 后》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也较通俗,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有一次,一位同学上讲台后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入而徐趋"怎样又徐又趋呢?这位同学就用动作生动而准确地表演了触龙应当快走但又因足疾走不快的神态。以"实际行动"代答,同学们印象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教师点拨、深析
篇8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教学过程本身也成了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1.过程建构知识。
知识的获得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二是接受他人的经验。小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也不同,有的只要对基本概念、原理简单识记,有的要能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的需要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虽然这些要求具有层次性的差别,但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才能达到。如果学生不经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将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能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
篇9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01-0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上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好课,则是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内容的生活化,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与学课程内容资源的选择问题,就是说,从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经验及学生班级、学校群体的特点出发,在把握教与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只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内容资源。具体说,就是把学生的具有时展特点的现实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用生活做教科书,用世界做教科书,充分体现课堂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题。
二、关注课堂教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强调的三大目标都应在教学全过程中体现,且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即首先是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和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个体与群体多种观点碰撞、争论和比较以及生活、学习、情感体验相互交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一个智慧创新、个性张扬、情感体验的过程。其次,是由“学会”转向“会学”,由一种适应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终身受用的方法。在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使这个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新知识探索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个人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的过程。
三、关注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涉及的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展现和师生个性张扬方式的问题,就是说,师生应用有情趣、有光彩、有创新性的展现方式展示课堂内容。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过程的情趣和活力。所以,采取适时适当、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感官地去再现,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图文并茂说明,或活灵活现地实物演示,或创设逼真的童话情境,或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或用动情的音乐来熏陶,或用体态来表演,或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或用多媒体来多方位剖析等等。
四、关注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与交流涉及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问题。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真正再现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促进者,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新课程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并使其不断生成、张扬、发现、提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把新课程倡导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五、关注课堂教学师生情感的交融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情感的交融。焕发着迷人光彩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师生之间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新课程需要温馨感人的师生情感,这种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升华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引导中真情付出,关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热情投入、真诚相待、宽容负责、幽默时尚,使学生兴趣高涨、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课堂生活的情趣,使情感交融的课堂充满活力。
六、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课堂教学体现思维的创新与发展涉及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讲求民主、讲求进步、讲求开放,为学生创建创造性氛围,多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以鼓励表扬为主,提倡“标新立异”、“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尊重学生灵感,从兴趣出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一些“不听话”权,给学生“离经叛道”的机会,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自由畅想,寻找指导性很强的语句让学生表演,寻找思维空间广的内容让学生去想象,寻找多思维的思考问题去探索,寻找自己的兴奋点去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寻找新异的问题去研究,寻找生成理想的翅膀在广阔长空中翱翔。
七、关注课堂教学多学科的整合
课堂教学体现多学科的整合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多学科的综合性和相互渗透的问题。就一门学科而言,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和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特点;就不同学科教学而言,在进行各学科教学时,应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这种各学科彼此关联、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性教育,也淡化了以往过分强调的学科本位主义的课程观念,使小学课堂教学收到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关注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的主导和线索问题,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着主动权和裁决权。在课堂上,教师应跟着学生的思路、兴趣走,即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组织引导学生学什么,学生想怎么学,教师就鼓励、参与怎么学。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过程,把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全面地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篇10
1 课堂教学的高观点大密度
高观点有两个层面的含义:①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在备教材内容的同时,要注重了解该知识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设计训练时,注意方法技巧的理论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的过程。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管理的要求高,充分汲取现代科技和教育心理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优秀成果来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密度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增大学生的活动量,思维量,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多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知识的建构过程,加强变式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使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发展在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2 充分展示教学思维的活动过程
每一种数学知识都是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在实践中得出来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应引导学生依前人足迹,浓缩发现真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探索与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融汇贯通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其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解题教学要以解题思路的选择、调整,解题过程的调控,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解题之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怎样发挥数学能力效应来指导解题,研究数学问题过程中的不同思维层次,帮助学生纠正知识理解的盲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形成教学观念,培养教学精神
教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的纽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着意调动学生的心智活动,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数学思想。
4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民主平等,激发思维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解决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控学生的参与意识,留给学生思维、探索的空间,延迟判断、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在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篇11
一、吃透学生,编制导学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新接触的数学知识还不能很快很全面地接受和吸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综合各方面因素,编制科学可行讲究实效的导学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一堂课都是有内容的,每一堂课要学习到的新知识、新能力是什么,这堂课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关键要掌握哪些内容,学了这堂课有什么收获等等。导学案就像一个指向标,引导着学生向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前进,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教师制定的导学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内容合理的导学案对学生学习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导学案的制定和实施,合理准确安排每一堂课,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编制导学案,科学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有探索的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问题,那么,数学教学就会相对成功很多。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个想象,很少有学生能够学好某些章节的内容而其他章节的内容却学得不够理想。这是因为小学数学知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强,各章节的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很难孤立地学好某些特定的章节。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以学生探索的空间,并让他们合作探究,分享结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独立探索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多措并举,科学引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方面,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小学课堂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已经不是难事。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学生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了,学生自然更愿意学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如能很好地交流和沟通,相信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会很有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会产生一种幸福感,觉得上课学习也是一件美好的事,自然就会主动学习。另外,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能偏爱,对于学习成绩相对后进的学生不能冷眼相对不理不睬。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相信他们能学得更好,要经常鼓励他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爱,来自教师的爱。只有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学习,真心地喜欢学习、喜欢数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2、巧设问题情境,科学引导。
教师在传授学生新知识以前,可以先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课堂引入,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课堂的引入可以提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做个小游戏、讲个小故事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还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很多教师会认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是最重要的,从而忽略了同等重要的动手实践。一堂好的、教学效率高的小学数学课,是能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乐在其中的,学生是理论实践学习两不误的。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知识理解、消化、吸收,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灵活自如地加以利用。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体验到实践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感,进而喜欢上数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篇12
二、优化教学环境
优化教学环境,创建民主、合作、宽松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1)教学语言艺术化,要注意组织口头语言,力求深入浅出,抑扬顿挫:要重视使用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美观,突出重点:要善于使用体态语言,力求幽默风趣:生动形象,体现启发性、激励性,(2)师生关系融洽化、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关怀,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向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要让思想情感健康发展。
三、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具有规律性、灵活性和可实现最佳化的特点,它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1)创设问题情景。它是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措施之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神秘、好奇、疑惑,从而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要求,这样作不但是高明的组织教学,而且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愤”、“悱”,的状态,创设问题情景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悬念设境、趣味设境、直观设境、变异设境、类比设境、猜想设境等。(2)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的过程,是以原有认知结构、兴趣爱好、主观需要为基础,能动地吸收或改造新知识,把它纳入原认知结构,并充实、改造、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过程,即同化和顺应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学生广泛地主动参与教学、要做到,①重视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②及时反馈调节,强化学生参与,③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参与效果,使学生在生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渗透堂法指导。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转化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累养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圆周角定理从度数关系的发现到证明体现了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化归以及枚举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依次提出如下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我们已经知道圆心角的度数定理,我们不禁要问:圆周角的度数是否与圆心角的度数存在某种关系?圆心角的顶点就是圆心!就圆心而言它与圆周角的边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能?(2)让我们先考察特殊的情况下二者之间有何度量关系?(3)其它两种情况有必要另起炉灶另外重新证明吗?如何转化为前述的特殊情况给与证明?(4)上述的证明是否完整?为什么? 易见,由于以上引导展示了探索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较好地发挥了定理探讨课型在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上的教育和示范功能。在设计问题中要蕴含数学思想方法;在例题教学要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在复习知识要归纳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数学,及时地渗透学法指导,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是关键。(1):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认真挖掘教材,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点:知识技能和智能的交织点,知识训练和有关教育的结合点,抓住教学重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晨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2):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当以教材内容、学生基础、认知规律等因素为根据,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有利于学法指导为标准,实观多种方法和手段的优化组合。其中启发式、讨论式应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加以充分运用:启发要恰到好处,所创设的问题难度要适当,铺设的台阶要合理,使学生思维进入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要获得启发式的应用功效;还必须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积极主动地思维,调动一切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还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我们应正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利用认知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原理,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3
1.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科学概念通常是比较复杂,许多概念包含着很难看得见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发挥思维的能动性
问题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阀门”, 启发式提问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相互探讨,进行探索,逐步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非教师直接提供“答案”。
3.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总结,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认知水平,形成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4.训练多向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教学中使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过程理念认为学校教育的最大成果应该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身会令人兴奋,令人获益;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应该是向学生提出概念供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而不是仅向学生提供需要他们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发展,适当运用课件的形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采用层层递进的教育方式,设计教育过程;更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思维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予激发、点拨、引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最终达到知识的内化。
二、突现科学探究
过程教育提倡课堂教学把中心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由静态知识的占有者成为课堂动态的引导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和问题性,把思维空间、时间留给学生,以促使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拓展。
1.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
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听之任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时刻要保持主导作用,要善于“引导”。如在“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中,把猪的小肠洗净后切成几段,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但在实验时很难看到清晰的小肠绒毛,于是在实验时,要求学生对实验作一些改进。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教师提示学生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在温度高时要舒张,于是学生提出建议:用热水浸泡小肠。很烫的沸水行不行?试验后不行,改用温水浸泡2~3分钟后,取出观看,这时一条条突起的小肠绒毛随水摆动,清晰可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充实,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培养。
2.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矛盾”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设置“矛盾”,通过知识“矛盾”的碰撞,使学生解决“矛盾”、理解科学知识。比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自主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规律,体验得到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还在为自己能得到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真理”而沾沾自喜时,通过蜡烛燃烧的实验,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天平向一端倾斜,失去平衡,从而很自然地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一定要亲身体会才会印象深刻。在学习过程中,把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在分析问题中训练思维、掌握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对概念、规律本质的认识,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变得爱学和会学。
三、用足感性资源
科学知识抽象、概括的特点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较困难,导致失去学习科学的信心。在课堂教育中把生活事例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知识的最近认知区出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学习障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恰当运用幽默语言等多种教育手法,将课内课外两种知识整合。例如,在讲解水作溶剂的溶液时,我用笑话的方式来讲解:老师来家访时你给老师端上一杯糖水,你会不会说:“老师,请喝蔗糖的水溶液”?学生听后哄堂大笑。自然就明白了溶剂是水。在讲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时,我用兄弟分家来类比:独生子女可得全部财产,两兄弟分家各自分得部分财产(单一电路U=U电源,串联电路U=U1+U2),再结合学生实验探究,就能较深刻地掌握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既形象生动,又能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这样,通过课堂教育,不但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更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2.引用生活的现象,诱发学生思维活动。科学知识的特点,就是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这是科学课堂教学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引用生活的现象,作为教学素材。例如冬天为什么出现冰冻?感冒与预防等一些生活知识,以及神州飞船发射、毒奶粉危害等事件,诱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联系书本去寻找答案。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知识上的联系,培养他们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搬进课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筷子提米、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在进行水的导热性教学时,在大试管中放入一条小金鱼,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上部的水沸腾。这时学生惊奇发现,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动。找几位同学用手摸摸试管底部,让他们说出感觉,再揭开导热方式的"谜底",通过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把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想象联系,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达到益智的目的,特别是原来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喜欢学习了。
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科学知识,知道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四、重视情感激励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如果在学生取得一定进步时,教师能适时激励,学生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
1.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知识,获得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