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篇1

如今,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球村”已经成为了现实。为了能够让小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发展,创新式、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成为必然。在此形势下,小学教育者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具备可以良好适应终身发展的必要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此,笔者结合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现状制定几点有效的教学创新措施,以期对新时期背景下小学生培养模提供借鉴。

一、引导学生体验国际课程,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为了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小学院校可以同其他国家建立起互动访问合作关系,让学生获得到异国他乡生活与学习的机会,在接受异国教育的同时更好的把握对方的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以澳大利亚的境外修学活动为例,学生在参加澳大利亚的修学课程时,不仅可以感受到纯正的澳式英语环境,同时也能够在科学生活类课程中自行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家政课程中学习插花和美食烹饪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学习校园课程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调研课题,将实地调研报告带回中国。除此之外,在接受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教育者也要注意在其中融入正缺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优秀思想的能力,为审美素养的构建打好基础。

二、通过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小学教育者需要着重考虑如下的两点问题:首先,处理好分科同整合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教学模式的整合工作即为将传统的学科教学转变为知识领域,除此之外还会涉及到主题教学与主题单元等多种教学方法。众所周知的是,每一门学科都具有着其独有的性质与核心知识,因此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等因素来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其次,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过去,课程整合所指的即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整合,如果要细化到课堂中,势必就要看教育者的能力,如果其本身不具备整合的知识基础,无法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互动关系,那么也很难达到整合后的多元文化课程教学效果。

以清华附小为例,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体系,学校开始推行了“1+X课程”活动,彻底改变了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在校学习有机的融合到一起。“1+X课程”教育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分科教育的优秀之处,同时还将德智体美劳这五项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同时设置出如下五个主要的教学板块:社会与品格、健康与体育、人文与语言、科技与数学、审美与艺术。在课堂中,教育者会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的教学重点,从而让学生从之前的“要我学”逐渐的转变到“我要学”的状态。

三、合作探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将信息科技纳入到核心素养中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在日后的多元文化课程构建过程中,小学教育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多的为他们设计一些合作探究式活动,让他们在自主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体验。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在选择研究题目时需要尽可能的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处着手,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喜好与想法。例如,可供小学教育者选择的研究题目如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藏在空气中的可怕杀手――雾霾”、“还我一双明亮的双眼――小学生近视眼调查分析”、“安安全全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周边十字路口的交通安全状况调查与分析”等等。

四、博览文史,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我国过去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并沉淀了无数优秀的文化内容,这些都可以被作为是小学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基础与文化源泉。在日后的教学课程中,小学教育者要进一步发扬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与爱国情怀的作用。在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教育者可以从中挑选出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文化资源,例如“谦和好礼”、“仁爱孝悌”等诸如此类的基本人伦守则;“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优秀道德品质等等。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身心培育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开设有关于西方文化的诠释课程,让学生可以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同时懂得如何鉴别西方国家的外来文化,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涵养品德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动态化的环境中得以构建,学校与教育者需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元素,为他们打造出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7).

[2]涂元玲.论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3]廖辉.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资源开发[J].民族教育研究,2005,(2).

篇2

一、有效的教学导入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知识时,如果在一节课的开始,知识讲解就非常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也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对教学导入的设计,尽可能将教学导入设计的新颖别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许多学生可能在看到章节题目的时候,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一节讲解的内容自己都知道,过于简单,学习的激情不大。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前,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给班上学生播放一些消防队员灭火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观察在面对不同物质燃烧引发的火灾时,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扑灭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样班上的基础薄弱的学生也都能够很快融入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二、知识有效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知识虽然看起来高深莫测,但是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触,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好像都与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其实也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化学知识都来自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从生活入手,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讲解成学生能够听懂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钢铁的锈蚀和保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将自己家里一些被锈蚀了的钢铁用具上的锈清理干净,这种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验,对于不少学生来说都极为新奇有趣,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有所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来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合作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联系,学好化学知识,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将班上学生按照具体的学习情况、性格等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探讨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这一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酸和碱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索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酸和碱,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相比于学生单独行动,探索的效率更高,而且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时,也能够彼此交流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在开展分组学习的时候,也必须注意不能盲目分组,如将学习好的学生分到一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分到一组,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定,一个小组里既要有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也要有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可以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优劣互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教学的发展。

四、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时,为了巩固学生所W知识,必要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练部分都是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教学作业设计也必须要合理,作业过多或者是难度过大,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使得他们逐渐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要认识到“兵不贵多而贵精”。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减少题量,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意义和趣味性的题目。此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安排课堂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能搞“一刀切”,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可以尝试做拓展题目,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只能做基础题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做好作业设计。

总之,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时候,要想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从教学的导入和知识的呈现等角度开展化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峰.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篇3

(一)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育人要求

小学新课标指出:“学习科学这门学科,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的形成,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自然观,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动手活动的乐趣,多方位发展学生性格。”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科学的教学就必须基于核心素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科学学习中的任务,得到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小学生的教育,核心素养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文化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基础知识体系,用自己的思维代替教师的表达,培养自身的学科逻辑思维;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对知识要有一定的拓展,不应满足于教师传输的知识,有能力将知识运用到生活或学习的实例中去;社会参与要求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响应社会活动[2]。核心素养提出的每一项要求标准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当代的小学科学教育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科学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三)提升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提升。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思想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势必会调整学习的态度,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科的学习质量。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开展策略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能稳定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发展思维,学会合作思考。高效课堂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学习任务。但当前的科学高效课堂体系还不够完整,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单一。下文将重点强调高效课堂的有效开展方式。

(一)创设环节,提出问题

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基于一定的教学氛围。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更愿意在充满讨论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应对课本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适合上课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积极响应课堂,配合教师的教学路线。以广东科技教育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光》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引入光的传播原理、小孔成像等有讨论性的问题,让各小组成员展开激烈讨论,并在讨论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篇4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一、数学文化熏陶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数学文化存在属于数学本身的变化特点以及本质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数学文化熏陶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促进,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数学文化具有加强的美学价值、智力价值、理性价值以及知识价值等,能够通过数学图形、公式以及符号等帮助学生深入欣赏数学当中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分析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1].数学文化当中包含数学思想、显性知识,还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态度以及情感等一些隐性的东西,当数学精神、方法、思想以及知识等共同作用时,学生能够在数学思想当中感受到数学精神的发扬,有效地丰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内涵,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渐形成.

二、数学理性思维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与数学学科不可分割,从素养不同的发展角度来讲,不同学科应该使用不同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有效地实现将核心素养融入每一门学科当中,这对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小学数学这单一的学科来讲,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理性思维紧密相连.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经历、体验和观察等过程逐渐形成一种能够理性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2].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教学游戏加上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将学校中的球架、旗台、教室、大门等主要建筑画在同一幅图中,并且标注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很多小学生对方向感和位置感的掌握程度非常弱,教师可以应用这种数形结合思想,使各个建筑物的位置更加形象化,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充分认识和了解位置与方向,提升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数学课程改革

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更侧重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强调充分利用教学提升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w性以及差异性.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坚持以生为本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将数学核心素养也包含于课堂教学当中,并且获得了良好的落实[3].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加法与减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问题,如,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详细地认识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构建分数单位的概念,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对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性质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英国心理学家指出图示教学具有积极主动的特点,能够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相应知识点的组合学习。科学学科教学拥有完整化的整体,在教学中各个章节、单元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为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有效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完整化的知识网络。比如,在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动植物”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应用整体化的思维,把动物按照昆虫、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几类进行划分,绘制科学化的知识网络图表,具体如图一所示。根据图一能够直观地发现不同种类动物的特征结构和身体构造,给学生对动物特点、习性的掌握带来了直观化的感受,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加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把握

科学学科的核心是探究,为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应用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提升科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水温的变化”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实验操作之前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温度计、烧杯、计时表、热水、铁架台、细绳等。具体实验操作:第一,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第二,在准备好的烧杯中倒人温度大约在80摄氏度的热水,之后调整烧杯和温度计之间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热水,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第三,在温度计液体上升到最高点的时候要对温度计的温度进行读取,在读取数据填写到表格之后,要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总共观察15到20分钟。在实验操作的时候,需要注意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并在教师的提示下总结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这一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加强了学生对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的深刻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三)开展小组课题研究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开展小组课题研究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教学发现。心理学上指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听觉占据11%,教师讲授占据5%。学生对科学的学习重点不在于听,也不在于读,而是在于用心去做。比如,在科学校本课程《形状与结构》《搭支架》的学习中,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让小组成员合作搭一座高塔,并在合作交流中讨论应用怎样的方法能够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让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实践。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画出塔的草图,分工合作进行塔的搭建。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在小组成员动手实践操作后,教师让各个小组汇报实践成果,在交流中掌握支架正确、牢固的搭法。

二、充分挖掘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美学内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科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学知识内容,比如,科学现象中呈现的自然美、科学原理和模型中呈现的人格美。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审美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学科学习蕴含的结构美和形式美。比如,在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和“小水滴的旅行”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大自然水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呈现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四年级科学下册“春季星空”“夏季星空”“四季更替”等科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四季变化和星空呈现,加强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心体验。另外,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整合成语、诗词、谜语等人文资源,对生活中间的科学现象进行高度概括,为学生创设科学学习的美好环境。

三、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道德元素,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培养学生从社会原始自然人变为社会文明人。因而,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注重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从人性的角度全面了解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挖掘科学学科中的道德元素,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讲述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登上月球”的时候,在讲授了古人对月球美好想象、月食记录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在登月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一步挖掘科学家的人文资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在登月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力量、人格魅力、道德品质,并引导学生将这种美好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篇7

现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育也应积极契合时展趋势,积极展开素质教育改革,并有效落实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就应该牢牢把握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树立科学教育核心思想,从而探寻小学科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基点全面展开科素养培养措施。其次是努力推行创新教育,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反哺创新教育事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小学科学教学生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条件;最后则是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提升实践探究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增添动力。下文,我们将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论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关策略。

1转变观念,明确方向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也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鉴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手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据实际而言,教学观念是决定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教育观念则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鉴此小学思品课若欲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那么首先就应该转变传统固化的教育思想。譬如首先是积极矫正师本位教育思想,帮助思品教师跳出“唱独角戏”的教学窠臼,并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其次是改正程式化的教学思想,即改变固化的教学流程及模式,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认识特点、科学技术等元素,有效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最后,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科学思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2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的教育应该实现寓教于乐的基本要求,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主观能动性。那么小心科学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则也应该在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较高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探究创造。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实现“三让要求”,即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核心要求是,有效引导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动口、动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留白,从而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让教学效率高起来的具体要求是,教师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时间及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然而教学实际中实现三让教学要求的关键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活用教材,即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譬如在“食物链”知识教学实际中,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便不难理清不同食物链的捕食关系(如花被蝴蝶吃,蝴蝶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然而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则还需采取科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踊跃的求索。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引入拓展性问题,如鹰多了之后,其他生活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同理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果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这将会对自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便能够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并助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进行“动态化学习”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主导着课堂,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疲态,尤其在程式化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加没有深入探究的机会,也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如此便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鉴此,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就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施行动态化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并积极探究创造。譬如在教学“植物的叶子”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开展“分一分”、“猜一猜”等主题活动,即在课前先让学生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然后再将学生收集的树叶种类整合分类,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猜一猜”树叶的类型与名称,并将相同种类的树叶进行分类归纳,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树叶的特性(如松树叶为针状,其主要原因是减少水分的流失,以此帮助其抵抗干旱)。通过上述实践活动,便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便能够助益其科学素养的形成。

4实施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理解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是科学素养的内涵之一。那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就培养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鉴此,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通过生活化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生活化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譬如在教学“环保有关”知识时,我们便可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环保行为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直观化感受生活点滴中的不环保的行为。并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如何解决生活中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又比如在讲解“小动物的生长”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抑或通过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长情况,并有效记录其在生长过程中,外形、睡眠情况、进食情况以及叫声的变化;最后让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得出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各种生理特征的变化。以此有效培养其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提升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科学课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并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最后则应该切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之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课程无疑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现实力量,学校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目前的学校课程的构建、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难看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基于核心素养观照下的理性思考与系统构建。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反思,需要有上天入地的情怀

(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的现实反思

1.不“上天”:上不接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召唤。

目前许许多多的学校都在开发校本课程,一种是来自教师的开发方式,看教师有怎样的特长就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进行开设,这样开设或许种类很多,但是为什么要开这么多课程?这些课程到底是为学生开设,还是为教师而开设?二是根据学校的需求来开设。如果学校要成为书法特色学校,那么全校就从各个年级各个层次开设各种门类的书法课程;如果这所学校追求的是诗意课程,那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无一例外都在写诗,从没有想过到底是儿童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儿童?课程是为儿童而存在,还是为学校而开发?以上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为什么?开什么?没有基于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视野与要求,显得随意:随教师意、随学校意。

2.不“入地”,下不连本校对于育人目标的落地。

同样,目前学校还非常普遍存在的就是都在做文化规划,有着自己的愿景、目标、哲学、体系;但是文化的系统与课程的体系却是两张皮。如此,学校的文化就停留在墙上、纸上、文本上;却没有落实为师生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将儿童的需求、学校的追求变为现实,那么重要的引擎在于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在国家核心素养要求的观照下确立符合儿童生长需求和学校办学追求的育人目标,在育人目标的观照下形成学校的核心素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思考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确立怎样的课程目标、形成怎样的课程结构等等,让国家的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得以落地生根。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学校课程的价值追寻

1.向上吸“天气”:把握国家的期待要求。

作为一线的校长,首先要明确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办学愿景、办学理念、育人目标通过办学实践、课程课堂、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形成整体的办学行动纲领。尽管国家对于立德树人要求的表达方式在变化和深化(从三维目标,到四基四能,到核心素养),但是教育的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却是不变的。因此国家的核心素养要求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成就儿童,我们需要向上吸“天气”,让学校课程建设成为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

2.向下收“地气”: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追求。如我们学校就曾对所有的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意见征集和需求分析,最终“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的办学愿景成了大家的价值认同。“每一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是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小学阶段体现为怎样的状态呢?经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调研,我们确定了星河娃培养的价值取向:端行、好学、健美、乐创。根据星河小学学生的需求、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学校价值追求的融合,将星河娃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普适目标与个性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需要有经天纬地的筹划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追求,融合着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1.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课程体系。

学校核心素养的确立既要考虑到学生发展需求,又要考虑自身发展需求,更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达到甚至高于国家核心素养中的各项要求,而且使自我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需要界定学校课程的核心概念。应说基于核心素养观照的校本课程建设有了灵魂,而核心素养要在学生身上落地,不仅要依托校本课程,还需要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国家、地方、校本的层层的叠加,而是基于国家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整体构建学校课程,达到基于国家标准、学校追求、儿童需求的共生融合,共同达成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2.把握科学合理的温度构建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的结构是基于对国家核心素养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调研和专家的多次指导,以活泼的儿童为中心而确定的。学校提出了“儿童创想课程”的整体结构。围绕“每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标,“好学”“健美”“乐创”“负责”的核心素养和“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三个关键目标,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的梳理和统整,根据课程目标,分成了核心课程群、协同课程群、支撑课程群。通过课程结构的创新实施,积极探索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具有智慧之脑、健康之体、审美之眼、创造之心、责任之肩的当代小学生,我们形象地比喻为“一身国家装,一顶创想帽”。

3.追寻统整融合的向度推进课程实施。

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精准发力在于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堂样态等关键要素上,需要对课程进行融合、契合和联合。星河小学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中寻找相同的基因进行统整。

学科内统整:我们根据学科的本质、规律展开,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如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梳理了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梳理了各个年级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让教学围绕素养而展开。

学科间统整:我们将学科间有着相同基因的内容进行统整,如学科规律同质融合,整合语文与英语,强调语言类学科要以阅读带动言语的习得,突出汉语与英语的双语阅读,再如我们设计的戏剧课程、读者剧场、大阅读课程内容等等。

跨学科统整:以主题探究樵靥澹各个学科间有机渗透,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形成相应的创想课程群落。如FSC基地课程,构建以主题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每一次活动中人格教育、智能储备、践行体验、品味收获的序列推进,都为学校教育补充了“有氧”元素。

4.基于多元素养的维度创新课程评价。

评价过程中,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年段化、序列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能差异和学习风格;根据课程的内容特征、表现形式和涉及领域,我们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评价方式:低年级采用观察记录、面谈采访、表演展示、创想小卡片、游戏闯关等形式;中年级采用问卷调查、问题解决、对话日志、自编报刊、创想档案袋等;高年级采用项目化学习汇报、模拟表演、项目活动、个人网站、课题报告、学习档案等形式。基于素养,促进素养,发展素养,学期创意素养考核让学生们的多元智能得到了很好的立体评价,考核评价成为学生奇妙的旅程。星河小学努力将儿童培养成心灵自由、拥有无限创造力的superstar。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落地,需要有顶天立地的践行

(一)看法、想法、办法、做法的实践建构

1.看法到想法的认同。

“价值自觉”的核心是形成对“核心素养”的价值认同。“核心素养”不是“提出一系列要求”那样简单,它是师生一起努力“做”出来的,刻在师生心中的东西,但也要努力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明晰化表述”与“具体化实践”。同样对于核心素养的认同、理解和落实,需要共同的看法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几次沙龙研讨的基础上,大家的观点有了彼此的认同,我们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星河小学核心素养发展12345模式。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表达着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六年影响一生,星河小学以“创想课程”体系作为学校核心素养落地最重要的载体,进行教育改革。

2.办法到做法的践行。

首先,每个国家都在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那就是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再次,儿童的发展还需要有着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要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心灵。最后,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拥有的良好的思维和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适应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我们形成一个简约易懂的核心素养模型,从四个维度驱动、八个着力点培育。

(二)底色、本色、彩色、特色的文化表达

1.底色与本色的坚守。

篇9

人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因此,“主体性导向”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核心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育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要“注重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旨在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其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提倡课程实施每一个环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师生之间是组织者与参与者、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学习同伴关系。这种观点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双主体”理论,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导向”,主要体现在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两个维度。

一是课程实施应注重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注重培养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呵护提升科学学习、运用的意识和素养。二是课程实施应关注学生差异,注重个性化设计、差异化推进。三是课程实施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系统。

二、实践性导向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程。课程倡导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性质和理念突出“实践探究”的特点。因此,“实践性导向”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价值取向。

科学课程是人类探究世界、认知社会的重要载体。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对学生认知世界的理念、方法、模式等终身发展素养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应创造实践环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实施应强化实践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领域,运用科学探究的知识与方法,不断认知新事物、新现象、深入挖掘分析、多途径寻求证据、创造性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还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实践探究意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实物制作等配套的实践探究设施设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深入整合校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实施合作,建立起共同育人机制。

三、层次性导向

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涉及诸多因素,其中最应受到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认知差异、能力差异”等因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均提出“因材施教”的要求,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应坚持“层次性导向”的价值取向。

一是课程内容设计应该体现“宽基础”与“活模块”的层次性,具体是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科学”与“兴趣科学”两大版块。“基础科学”版块侧重按照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课程学习要求进行课程实施;“兴趣科学”版块侧重以不同学生的兴趣动机、认知特点、探究能力等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培养。这种课程设置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又可以培养小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发现、分析并解决社会、技术、环境等领域的问题。二是课程目标设计应体现内在结构的层次性:即对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具有层次性,知识与技能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科学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课程实施的最高理想,三者应呈层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关系。三是课程评价应该体现层次性,设置底线,不设上限,开展等级式课程评价。

四、系统性导向

篇10

一、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交流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它所表现出的最大的功能是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好语言的教学。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的恰当地方使用课堂用语,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其次,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消除学生对于英语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到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外,语言环境的创设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欣赏外国的经典电影,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给他们看一下经典的动画电影,让他们在电影所营造的情境之中进行模仿和交流,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1 Cinderella这个单元时,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先和学生展开一个“Free talk”What do you like doing? Why? Do you like English stories?why?让学生在一个英语情境之中展开对于story time的学习。当教师教授完“story time”这部分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熟读文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小组之间分角色扮演这个故事,让学生在熟悉文章的同时,也同样能够体会到英语语言的趣味性,增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此外,教师还能够在课前下载好Cinderella电影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之后,熟练运用台词,对这个片段进行配音,通过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积极性高涨,提升他们对于英语的兴趣。此外,还能不断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英语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立足教学实际,发散学生思维

人脑就像是一部需要经常运转的机器,只有经常使用,才能够保证它越来越灵活。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也都是朝气蓬勃,更加需要积极的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在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这个单元时,教学目标中有要掌握“I/We like doing...She/He likes doing...”这个句型。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综合考虑到班级学生对于story time的掌握情况、课堂的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设计课堂,尽最大努力发散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立足教学实际,设计一个Activity里面包含Look、listen and answer三个部分,并且通过引导,即:a. Look and say,Q1:What does Liu Tao like doing?Q2:How do you know? b. Listen and answer,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well?Who likes reading stories?Does Su Hai like dancing?c. Try to say,I like...这三个方面,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知识点,层层递进,发散学生的思维,最终引出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句型,然后帮助学生去掌握这个句型。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系列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利用学科整合,提升道德素养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学会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或者是一些错误行为对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能够产生自己的判断,分辨对与错,知道哪些事情他们可以做,哪些事情他们不可以做。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传授关于英语核心素养的一些内容。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上册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些地球被污染的图片,或者播放一些人类破坏森林的视频,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穿插一些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将正确的思维理念以及破坏大自然的危害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得启发,明白Keep our city clean的意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教师要在语言环境的创设中促进学生交流,在立足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在促进学科整合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不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道德情感等方面综合素养的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更好的提升W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11

一、以前概念为切入点,建构学生的科学概念

儿童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探究。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猜想和解释。

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时,根据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如:学生经常用一块镜子或金属片在太阳下晃动,把光反射投到墙上;学生会制作和购买潜望镜等设置了激趣引入环节。课一开始,就巧设悬疑让学生去解决一个暗箱问题,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却可以通过学生对光源位置的推测挖掘学生对光的特性的前概念,这为后续光的反射现象的研究提供支点。接着教师提供一面镜子让学生玩一玩暗箱,激活了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充分暴露对光反射现象的认识。学生前概念的暴露是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前概念中不完整、不合理的成分得到转化,发展成科学的概念和知识,是一堂课是否关注学生的初始点。只有破除了不合理成分,才能引导学生用逻辑思维,尤其是实证意识来探究光反射现象和原理。这样的过程是学生否定自我认知中不合理的过程,亲历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理解科学本质都具有非常典型的引领价值。

二、以观察实验为实践,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轮轴》是五年级下册《简单机械》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我不拘泥于教材,利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击破了本课的重难点,非常新颖和精彩。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难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接着利用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逐步认识轮轴,再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轮轴的作用,最后在实验模型中提出轮轴的概念,让学生尝试运用轮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在模型建构过程中新颖的自制教具也对教师模型的建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得轮轴模型被形象地提取,应用于生活,从学生开始认识生活中的轮轴,到能解释变形的轮轴,最后到应用轮轴解决生活问题。本课将抽象的轮轴通过建构模型的实验观察方法,让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过程中,使学生高效地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合作的能力。

三、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2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加强科学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中国科协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虽较以往有明显提升,但仍然很不理想。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1]。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中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目前,科学课程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困难很大;必须全面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全方位地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转变观念,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

实施科学教育,转变观念是前提。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科学教育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科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无论是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还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面对国际社会风起云涌的科学教育改革形势,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把科学教育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

社会、学校、家庭必须转变观念,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不能认为科学教育可有可无,而要确立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向所有的青少年提供科学教育,实现基础教育机会的均等,积极消除科学教育的差异,以形成全民的科学素质。社会应确保为儿童提供一个开发智力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家庭必须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学校则必须从根本上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注重从学校管理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突出科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中小学教育必须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把科学技术的启蒙和普及教育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学生大脑中各种贮藏科技信息的通道。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将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并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智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实现科学课程的综合化

对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实现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是改革中小学科普教育的核心。为了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那些依然沿用分科教学没有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删繁就简,注意调整课程的内容,适当降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当。教学内容要考虑今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先进的科学思想,注重介绍当代科学技术新成果,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新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增加新的内容。不容置疑,科学知识的传播是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养成在科普教育中同样重要。在小学增加“科学史话”,在中学增加“科学发展简史”和“科学方法概论”等内容,对帮助学生认识、把握科学发展的历程,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的门类不宜过多,分科不要太细,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面发展。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福特迈尔小学开设了“未来教育”课,其内容涉及宇宙和航空、通讯联络、能源开发等新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推测未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多种能力[2];澳大利亚等国中小学有“理科”课程,内容涉及了生物、气象、天文、环境等科学知识[3]。科学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由分科课程设置逐步转向科学课程的综合化。一方面自然学科的教育中既要强调人文学科的渗透,重视科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取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内涵,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促使科学学科走向综合化,开展综合化科学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性,设置《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选择。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科学》课程却因为师资准备不足、教学条件所限等原因推行困难,目前仅在少数地方真正把《科学》课程落到实处。这种自然科学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尽管还不很成熟,但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将是我国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三、改善学校环境,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除了要改革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还必须重视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科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为此,中小学必须注意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是营造科学教育的物质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如把科学家的图像、名言等张贴在校园、班级的墙面或板报上,购买一些必要的科普图书供学生阅读,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电影、电视及录像,使学生们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乃至学生自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激发他们科学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营造科学教育的氛围。学校应大力倡导阅读科普报刊,丰富科技知识。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动机;应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了解世界上的最新科技动态和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等。在科技兴趣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科技知识用于实践,使其亲身体验到科学创造的艰辛与快乐,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注重“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只有在具体的科学操作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必须注重在“做中学”,加强观察和实验教学,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手能力,使之真正做到“心灵手巧”。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操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他们强调要求中小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只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和用眼睛去“看”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制作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4]。

在科学教育中,要特别加强实验教学,强调在“做中学”。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课程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科技制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入手,改善现有教学实验条件,改变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动手创造机会。课堂内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或学生亲手实验、教师指导,使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产生,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能、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课堂外可以配合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制作活动和科技兴趣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体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艰难与创造的崇高意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五、注重科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支适应科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解决师资问题,既要注重调整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逐步培养出适应科学教育需要的教师;又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适应能力。

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适应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针对分科教师科学综合知识欠缺的现状,加强对教师科学知识的继续教育,进行强化补缺培训,达到知识互补,使他们及时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因为科学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提高现有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既注重科学教师科学知识的全面提升,又要注重其教学技能的提高。除了组织系统的教育培训以外,学校可配合科学教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本培训,设计多种竞赛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可定期召开教材分析会、自然科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以及科学教学骨干教师示范课等,让一批科学教学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也可开展校际合作,通过校与校合作共同研究新教材,通过备课、交流,做到取长补短,提高学校科学教育教师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必须自觉增强科学教育的观念,透彻理解学科教材所反映的科学知识体系,在正确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教育观念,教师才能自觉去挖掘蕴含在知识内部的思想,让学生所学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星星,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N].人民日报,2011-02-23.

[2]胡继渊,张克裘.日本美国科学教育的摭谈和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4).

[3]彭前程,澳大利亚中学理科教育简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6(3).

[4]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Basic Strategy for Scienc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s Schools

HAN Bing-qing

篇13

具体到小学品德课程,我们立足已有研究成果、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巴蜀学校自身的追求,将巴蜀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界定为:有爱心、负责任、讲文明、守规则。在多年的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规则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基础。因此,我们将“守规则”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基于品德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策略。

一.研制品德课堂“守规则”核心素养图谱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校园铃声》《平安回家》等规则教育内容,从“学校纪律”到“社会生活规则”“法律制度”,均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社会经验、认识规律编排,具有生活性、实效性、实践性等特点。以这些内容为基础,我们整合巴蜀儿童礼校本教材,设计了“守规则”核心素养图谱(见表1),并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注重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2.研究“守规则”课堂教学范式

杜威认为,理想的课程是以孩子的验和兴趣为基础,并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基于品德课堂、学生、教师和教学方式的现状,我们研究并出台了“活动体验式”品德课堂教学范式。它包括三大板块: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

课前初探主要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划分学习小组,进行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初步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为课中模拟体验活动做好必要准备。

40分钟的课中深究分为三个小板块。板块一是创设情景,引入规则,以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引入规则为学习目标。提示如下要领:1.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找准切入点,使规则与现实生活、学生心理、相关学科等相联系,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所学主题内容;2.师生自由表达看法;3.引入规则。板块二是模拟生活,体验规则,意在通过模拟活动和体验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规则意识。其操作要领包括:1.围绕核心规则,小组内展示、交流、梳理资料,然后在班级内补充、感悟,达到资源共享。通过开展讨论,明白道理。2.通过模拟现实生活(校园规则、家庭规则、社会规则)中的情境,丰富学生感知,形成规则意识。3.开展过程性多元评价:采用赞扬、引导、矫正、激励等多种评价方式推进教学进程。板块三是拓展提升,内化规则,旨在通过活动,寻找生活与规则的共鸣点,让规则与现实对接,完善规则,内化道德品质。其操作要领包括1.总结评比:用积分、星级评价等方法,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小组发言人”“最佳创新小组”“最佳组员”等。2.通过拓展延伸活动,感悟、内化规则,真正做到从“他律”到“自律”,强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三个小板块注重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与他人对话,合作探究,展开思辨;与自己对话,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课后践行则重在引导学生以规则指导生活,从自身做起,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规则意识引领生活习惯,做一个讲“规范”的道德人。

这样的课堂范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去模拟,去体验,去内化,从而构建了真实、思辨、轻松的活动体验式品德课堂文化。在教学中,我们注重结合学生实践,将规则运用于生活,帮助学生改变生活方式,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生活认识,通过规则建立互惠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律”境界。

二、研制律动课堂评价量规

科学的评价量规是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及检验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为此,我们研制了律动课堂评价体系(见表2)。

三、研究典型课例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