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慧大课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1)从“学”定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学情、需求、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制订教学方案(教什么,如何教)。(2)为“学”而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教学方案由“教案”变为“学案”,由“研教”变为“研学”,把“讲堂”变为“学堂”。(3)以“学”评教。以学生最终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作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1)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善于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悉心呵护,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巧妙启迪思维,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大胆鼓励求异,让学生有个性地学习。
第三,全面达成“三维”目标:(1)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2)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新课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
我们物理组在构建“生本智慧大课堂”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集体备课:实行教案资源共赏,老师再根据各个班的实际情况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案进行修正,使之更适合班级学生需求。在分析所教班学生情况后,寻求一种最佳设计的导学案落实到课堂上。这样从备课环节上为课堂的趣味性、多元性、互动性、实效性提供了可靠。
(2)导学案的使用:在课前自习时间将导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物理课的学习任务、训练目标,先进行自我探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并要为上课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老师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了解学生物理知识的储备情况和物理知识的迁移、物理知识的创新情况。
(3)在课堂上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选组长1人。各学习小组优差搭配、实力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重点难点的解疑也是合作小组学习的主要目标。座位排好后要求小组同学做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同时又互相竞赛。再通过对小组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
(4)在物理课堂上大胆放手: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从而使物理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把物理课堂当成自我展现的舞台,敢于表达,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物理知识,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质疑中锻炼思维的方法,在展示中获得自信与勇气,在评价中学会判断,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示,探究知识的过程与学习的激情得到激发。
篇2
有一种力量很强大,它叫传承;有一种力量更强大,它叫改革创新。2011年9月,邢台市七中依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启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全员参与开展《构建中学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规范课堂教学常规,有效抓实教研活动,加大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视野开阔眼界等措施,大幅度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倾力打造高效智慧课堂。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凝聚强大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近几年,邢台市七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凸显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首先,充分发挥教研组引领作用,在学科骨干教师带动下进一步完善听评课制度,抓实教研组内说课、听课、评课工作,校内“交流课”赛课活动常态化,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效。通过观摩、对比、分析、评价,真正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其次,学校以省市各级各类评比展示活动为契机,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基本功比赛、骨干教师教学展示课等形式多样的教研系列活动,拓展交流空间,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力促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三,学校不断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引领、辐射、示范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通过开展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活动,以帮带学,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
第四,坚持开放式办学,注重加强与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兄弟学校及省内外教改名校的交流、合作,真正“请进来” 、“走出去”,有效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拓宽教师的眼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二、引领、抓实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卓有成效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邢台市七中以教研活动为主阵地,以“导学案”为载体,以“交流课”为平台,切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老师们开展深度主题教研,抓实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力求每一次活动有主题,每一阶段活动有成果。教务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邢台市七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制度》,各教研组每次教研活动要做到“五定”、“五议”、“六有”。“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进度、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议”即:议学生学习状况、议备课中疑难问题、议教学方法和手段、议课后心得体会、议教改动态信息;“六有”即: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收获、有提高、有记录。全体教师准时、认真参加本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与策略,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流程制定模板》,每周教研活动重点完成三大主题:1.导学案研讨:教研组长组织同学科教师在研究教材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对上周使用的导学案进行轮流发言、集体讨论审核修订。2.“交流课”研讨:先由主讲人就课标要求、内容特点、学情分析、目标确定、导学过程、习题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说课,组内教师轮流发言,充分研讨,提出修改建议,然后由组长总结,主讲人针对大家所提问题进行再修改完善。3.中、高考试题研讨:利用教研活动的最后30分钟时间,教研组长带领老师们做中高考真题,并组织大家就所做试题从命题依据(对应课标)、命题方向(结合历年试题)、命题难度(结合教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讨、交流。
通过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坚持集体备课,最大限度地挖掘集体智慧,有效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促进备课与教研的有机结合。教研活动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校本教材开发,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而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真正有效地实施课改,七中精心构建、打造教研活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活动流程,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流程》、《导学案模板》、《高效早读模板》、《高效课堂赛课制度》、《高效课堂赛课评价标准》、《教师教学工作量化积分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模板,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力求使课堂教学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保障地实施和深化。
七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教务处利用暑假组织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在市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的精心指导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情,自己动手编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能为主旨”的各学科统一使用的《导学案》,为七中构建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加油助力。老师们分工合作、精心编写,教研活动时进行集体讨论审核、修订,各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情、教学风格等,对共案进行再一次备课修订,每位教师上课前使用的导学案达到“三次备课”。现在,在邢台市七中校园,老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自行设计、自主编纂校本教材蔚然成风,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有效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学会学习,走向成功》、《状元的摇篮》、《国学经典教育读本》、《教师成长手册》、《七中学生习惯养成手册》、《七中教育》、《七中优秀作文选》、《好歌天天唱――七中校园歌曲》、初中各科《导学手册》、高中各科《整合教材》、高中各科《春招过渡教材》、高中英语《1+1校本教材》、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等校本教材、校本刊物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七中的角角落落。
四、贯彻落实“7341”教学思想,倾力打造高效智慧课堂
在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所有人都在宣称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之时,七中人却在反问自身“我们的课堂真得高效吗”?有了这样的思考,七中人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高效课堂”改革的短板,能够真正做到结合学校实际校情、学情,借鉴学习百家之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效智慧课堂”改革之路。
基于七中的现状和未来,刘庆山校长在2012年新学期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高效课堂“七个抓手”,其核心理念为:教师精讲,实现教学的高效;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积淀,2014年9月,刘庆山校长依据“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新课改理念,运用科学系统的理论和自己三十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七中众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总结提炼出一整套科学系统、符合七中实际的教学思想,即:“邢台市七中7341教学思想”。
“7”指培养“教师高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七个抓手。即在课堂进行中:①推行以“导学案”为载体并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课堂教学模式;②制定“学生自制试卷、互考互评”制度;③实施“ABC”分层布置作业办法;④落实高效“早读模版”;⑤制定“学生编写学习报告”制度;⑥指导学生用好“错题本”;⑦制定并落实多元评价制度。
“3”指“三段式”导学案文本结构。“三段式”是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一段:三定――定向、定量、定法。定向:确定教学方向和目标。定量:确定教学任务并量化为几个问题。定法:确定主要的教学方法。第二段:三讲三练,每章节依据中高考考纲考点说明确定三个主要知识点作为本节课讲习要点,相应地设计出多道练习加以巩固。第三段:三有――有小结,有小测,有小拓。有小结: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要点,加深印象和记忆。有小测: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设计适量的测试练习,当堂测当堂批当堂改。有小拓:布置课后练习作业,适当加深拓宽。
“4”指“四板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板块”教学模式指的是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板块:预习自测、合作探究、解难答疑、反馈拓展。第一板块:预习自测(学案导学,生疑自测)。教师课前结合导学案明确布置给学生自学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并提交给老师,上课开始时,教师通过师生问答或学生自制试卷互测等多种形式进行预习检测。第二板块: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老师根据学生自学中生成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教生、生带生的形式予以解决;学生能把探究成果进行展示,用多种形式(听、说、读、写、背、讲、演等)呈现出来。第三板块:解难答疑(典例互动,点拨探究)。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老师通过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共同探究、适时点拨,解决疑难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深层问题,迁移联想更广深问题,培养学生发问、提问、解疑的智慧和能力。第四板块:反馈拓展(当堂检测,达标提升)。教师对本节内容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并通过拔高性试题,或与中、高考链接进行拓展延伸。
篇3
一、智慧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它才是推动学习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作为教师,应该要牢牢把握这一点。要想方设法使英语课堂激情四射,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可以创造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在课堂开始时就吸引学生进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那么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导入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来定:例如,动情的导语引入、传奇的故事感染、漂亮的示范演示、美妙的音乐渲染、直观的实物展示、灵活的过渡诱导等等.
二、智慧课堂应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学生就应当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有一桶水而给学生一杯水,而是应该带领学生找到水源!另外教师不要吝啬赞美,学会夸奖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看重他们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积极成长这一目标。
三、智慧课堂要有多样化的教学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几乎每位老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要下一番功夫。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会黯然失色。所以在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应时刻不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向往新事物的孩子,只有生动活泼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才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四、智慧课堂应以高效教学为目标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目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得平时一点就是学生能当堂学会、当堂应用。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实施正确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精心策划课堂管理行为,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并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在情感上,知识上的渴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制订好教学目标。而准确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保障。在课堂上,要做到“活而不乱”“控而不死”,做到适控而不失控。要有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此外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进行学法指导、精讲精评课堂训练、追求精致,有效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五、智慧课堂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在教学环节中相当重要。一名教师的成长和进步,需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它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打造智慧课堂。所以在上完每一堂课,或是听完每一堂课后我都会对这堂课的成功这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和反思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打造智慧课堂教学中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根本,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打造智慧课堂的方法,做智慧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娟.打造智慧课堂,做智慧教师.文理导航.2012,5.
篇4
二、善于利用多媒体
歌曲,简笔画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并适当的引入实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多媒体英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扩展课堂信息的交流容量,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集声、光、色于一体的课件,图文并茂,为学生创建了形象、生动、有趣、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
三、教态亲切,表情丰富
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教师的亲和力来自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以及适宜的表达方法,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师智慧的一种综合的体现。在借班上课的公开课中,亲和力能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从而顺利地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参赛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与学生在短时间内拉近距离,大部分老师的互动做得有声有色,学生参与积极,有效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正式上课师生之间的有效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5
一、理答例析
广义的理答包括语言理答和非语言理答,狭义的理答主要指语言理答。下文试析四种语言理答类型。
1.诊断性理答。
师生交流交通工具使用方式的对话:
T:What’s this in English?
S1:It’s an underground.
T:Right,an underground.
T: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 by underground in big cities.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1:I go to school by bus.
T:By bus.So you take a bus to school.
诊断性理答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此教师说的“right”属于简单肯定,随后重复肯定“an underground”和“by bus”,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该些词组的记忆。最后,对学生回答作了引导提升,通过同义句的转换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by与take替换描述交通方式的句型。这种“肯定―重复―提升”的理答,不但诊断了上一环节的回答,而且启动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2.激励性理答。
四人小组讨论设计一道美味佳肴任务后的对话片段:
T:Let’s see what food you will show to us.(期盼的眼神)
S1:We decide make beef soup. Let me tell you how to cook. First...
T:Wonderful! I’m happy you decide to make this dish. I hope to enjoy it soon.(加重了to的语气,声音激动)
Ss:...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该老师面对S1出现的句式错误,没有指责或否决,而是用“wonderful”给予肯定的评价,以便学生愿意接受错误,刻意加重“to”的语气以引起学生对它的关注。如此恰如其分的表扬、满怀关怀的否定,会让学生在自尊、自信中成长。另外,期盼的眼神、激情的声音,无不向学生传达了一种信任和激励,增添了智慧理答的砝码。
3.目标性理答。
一节新授过去进行时的语法课片段:
T:Look, what was he(she)/were they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出示图片,板书问句,在was, were下划线)
Ss:He/She was playing/They were running...
(边引导学生回答句子边板书,再听读例句)
T:Well done. Please do these three exercises.
(练习分为:选was/were填空,翻译句子,交际对话)
Ss:...
T:Please discuss what you learnt from grammar in groups.
S:...
目标性理答分为代答式、引答式和归纳式,上述理答行为属归纳性理答。老师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听读板书例句初步感知过去进行时。随后让学生完成三个有梯度的语言操练,帮助学生梳理,强化和巩固知识。最后让学生在老师适度的点拨启发下,学会自主或合作探究,发现归纳进而习得新时态,如归纳出该时态的基本语法结构、典型时间状语、动词后加ing的规则等。
4.发展性理答。
本案例选自《威尼斯商人》的课堂教学片段:
T:What do you think of Bassanio?
S:He’s friendly and warm-hearted.
T:Um, why do you think so?
S:You see, he’s so loyal to his friends and his wife.
T:You mean he is a devoted man. Anything else?
S:...
发展性理答分为探问、追问、转问和反问四种。追问是引发学生话语输出的有效策略,能起到一个刨根究底、明晰思路的作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了追问策略,促进了学生思维向深宽度发展。对话之初,教师显然不满意学生对 “What do you think of Bassanio?”的回答,开始了追问:“Why do you think so?”促使学生说出了:“You see, he’s so loyal to his friends and his wife.”
二、案例反思
理答是一种课堂文化,直接影响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教师实施智慧理答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为了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教师可采用不同的理答策略:对学优生,不能过度褒奖且鼓励要少而精;对中等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逐个给予鼓励,整体给予引导;对后进生,肯定他们正确的答案,对错误的回答尽量采用探问的方式,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出误区。
2.以肯定为主,多用鼓励。
新课标提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对肯定与鼓励精神的强烈需求期,老师的评价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投入后续学习。
3.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教师若长期使用一种评价方式,势必会造成“审美疲劳”。因此,理答要因时而变,因题而变,因人而变,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主动参与对话中。除语言理答外,教师可利用神态、动作等非语言理答,帮助学生增进情感交流,增强学习信心,享受学习乐趣。
4.善于课前储备,课中倾听。
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师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充分预设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提问;平时不断充电学习,积累知识,以应对突发问题。
课堂理答是即兴的,教师要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回答作出判断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把握教学动态,注重教学生成,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总之,在当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与优化理答策略,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才富有生气、灵气,是高效的课堂。
篇6
2012年12年,笔者参加在太仓一中举行的沿江七县市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执教沪教版(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的内容,荣获一等奖。回顾自己为这节课的付出,深有感触。
一、“趟”出路子――初步理清教学思路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可借鉴的经验,只能自己静下心来,在认真解读文本。反复研读教参之后,我抓住了几条教学建议:
1. 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加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 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知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及时反馈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紧接着,进行了初次试教:
片断一:导入课堂
展示三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作为情景导入,让学生找出共同之处,既对之前溶液知识的复习,也可以为溶质、溶剂的概念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同时还为本节课始终围绕硫酸铜溶液展开提供了一条主线。
片断二:强化认识
1. 学生举例已学过的溶液或生活中的溶液,相互判断溶质、溶剂,并相互评价,教师完善板书。如:
溶质:硫酸铜蔗糖 氯化钠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乙醇……
溶剂:水水水水水酒精汽油……
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酒精溶液 盐酸 碘酒乙醇的汽油溶液……
2.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观察分析,逐一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所有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这一观点对吗?若不同意,请举出例证进行反驳?
【问题2】溶液质量等于什么?
【问题3】最常见的溶剂是什么物质?还有哪些物质可作溶剂?
【问题4】请分别说出上述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状态。
【问题5】怎样给溶液命名?
【问题6】谁能够说出你是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有何规律可循?
3.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
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小结归纳出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
片断三:看出问题
再次观察三瓶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要求看出不同之处来,同时思考:展示两瓶未知浓度的食盐溶液,仅凭观察能不能知道溶液的浓稀?
(通过再次观察三瓶硫酸铜溶液,让学生找出了三瓶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不同,说明了溶液的浓稀不同,这是通过“看”的方法,感知出溶液的浓稀。再通过展示两瓶食盐溶液,启发学生:仅凭观察无法感知溶液的浓稀,从而引出要想精确表示出溶液的浓度的一种方法――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片断四:尝试练习
1. 称取1g硫酸铜放入盛有99g水的烧杯中,完全溶解配成第一瓶溶液,求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 已知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请问,是将10g硫酸铜放在多少mL的水中才能配得?
3. 要想将第三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降低到10%,应加水多少克?
4. 要想将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20%,应加硫酸铜多少克?或蒸发掉多少克水?
(通过学生练习,学生评价,提醒注意解题格式,从而达到及时巩固的教学目的。)
片断五:小结反思
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完善板书,解决困惑。)
二、“磨”出真知――给课堂一面镜子
上完课后,我心里感觉疙疙瘩瘩的,总觉得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我邀请听课的同事们一起探讨,激烈的讨论后,我把问题锁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景?
挑选三瓶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展示作为引课情境,同事们一致觉得较为平淡,建议创设出更为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还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甚至还能起到首尾呼应的教学效果。
2. 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试教的情况反馈,我感觉一个字――“累”,感觉未放开手脚,自己讲的较多,学生较为被动,而且时间较紧,拖了近十分钟的课,如何真正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去探究、去表达、去评价,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不能围绕“如何教”,而应围绕“如何学”进行设计,以期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3. 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如果光停留在解决知识这一单一的教学目标,而不去追求知识的后续发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真正体现育人的教学价值,那么学生就会被当成纯粹接受知识的机器,就会摧残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这恐怕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4. 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
尽管课堂是一个特定的场域,受时间、空间、师生的素质、教学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但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这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性,还取决于教师课堂组织的超强调控能力。同组老师认为,仅围绕三瓶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展开,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课堂就显得较为封闭,要想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则需要重新设计。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如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课堂更开放,教学更出彩?对,必须重新设计,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限制。此后,我又与同行专家反复请教,他们一点点帮我拨开了头顶的乌云:
1. 重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根据以上的教学分析,重新对本节内容进行如下的目标定位,以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第一,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引导学生判断常见溶液及化学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并让学生归纳出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第二,通过让学生“看”――溶液颜色深浅的不同,再通过“尝”――糖水、盐水的“甜度”、“咸度”的不同,逐步建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三,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溶液浓度在实验、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影响,升华学习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的教学价值――“过浓”或“过稀”都会对实验、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让学生领悟到要学会辩证地看事物这一重要的思想。第三,通过深度剖析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浓度的表示,让学生逐步树立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地研究化学的一般思想。第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要让学生知道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溶质质量分数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等,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铺垫。
2. 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做到激趣、诱思、首尾呼应
前前后后我一共进行了六个引课环节的设计,但都被我一一否定,不是较为平淡、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再者就是单纯地为了引课而引课,无法与教学融为一体。后来我从同学们以前熟悉的化学反应中溶液的浓度的知识进行引课,将目光锁定在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是否适合在实验室直接制取氧气的思考上,因为学生学过了实验室可以用10%的过氧化氢稀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这一知识,这样引入可充分说明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还可以围绕溶液浓度在实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这样就可以与本节课的结尾相呼应。于是我将30%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在小烧杯中,远离实验者,向其中迅速投入一药匙二氧化锰,一团白雾迅速从烧杯中升腾至半空中,效果非常明显,既起到激趣的作用,又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还与本节课的知识相匹配,学生看完我演示实验后,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3. 重新对部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试教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凸显的问题,我对试教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当师生共同得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学生举例常见的溶液并相互判断溶质、溶剂,教师板书,我将这一环节改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写出所举的溶液及该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名称,并鼓励下面的学生相互上台补充完善修改评价,这样一改,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且举出了许多令老师都意想不到的溶液的事例来。
又如,当学生在黑板上列举了许多的溶液之后,原来我是列举了六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重新设计后,我只提了一个问题,“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名称等,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老师,我发现了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溶剂”,“老师,我还发现了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还可以是气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剂一般为液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液名称为溶质的溶剂溶液,水可省略”,“老师老师,我还发现了判断溶质溶剂可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断”……就这一个问题设计的改进,就可以将学生的参与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就可彰显不同的教学理念。
由此可见,教师的精心设计是何等的重要啊!教师智慧地设计,学生智慧地学习,用教师的智慧去催生学生的智慧,这是不是当今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我真的不敢说。但我会一直探索下去,永无止境……
三、“洗”净铅华――还课堂智慧、真情、和谐
经过多轮反复的修改设计、试上教案,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郁了,课堂环节更加简明了,教学流程更加流畅了,师生互动更加主动了,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了。这是教学展示现场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实验导入课堂
师:请看实验:(实验原理:向小烧杯中倒入半烧杯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向溶液中加入加入半药匙二氧化锰,剧烈反应,看到一团白雾从烧杯中腾空而起,非常壮观。)想不想知道老师加的是什么药品?
生:(个个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想!
师:其实,老师刚才是将同学们熟悉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反应,只不过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请问:上述反应是否在实验室中适合制取氧气?
生:不适合。
师:为什么?
生:反应速率太快,会发生危险。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双氧水的浓度?
生:约10%左右。
师:这充分说明溶液中的各成分含量的多少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镜头二:强化概念认知
师:展示刚才用过的那瓶过氧化氢溶液,该溶液一般是由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过氧化氢
水
过氧化氢溶液
师:展示一瓶生理盐水,该溶液是有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氯化钠
水
氯化钠溶液
师:化学上像水这样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像氯化钠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完善板书)
溶质:过氧化氢 氯化钠
溶剂: 水 水
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
师:请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请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提醒学生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鼓励学生上黑板上书写,然后相互判断、纠错、补充、评价。)
生:完善板书:
溶质: 过氧化氢 食盐 硫酸铜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 乙醇……
溶剂: 水 水 水 水 水 酒精 汽油……
过氧化氢溶液 食盐溶液 硫酸铜溶液 酒精溶液 稀盐酸 碘的酒精溶液 乙醇的汽油溶液……
师:仔细观察上述溶液、溶质、溶剂,你能发现什么?(先让学生讨论再表达)
生:发现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发现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一般为液体。
发现3:同一溶剂可溶解多种溶质。
发现4:溶液命名的一般方法。
发现5: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
……
【归纳小结】(ppt展示)物质相互混合形成溶液。
(1)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一般把固体、气体作溶质,液体作溶剂。
(2)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
师:其实上述的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是有条件限制的,即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均未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一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请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并产生争论。
师:由此可见:溶液中的溶质有时还会发生改变,具有相对的意义。
镜头三:体验伴随思考
【实验展示】展示:两瓶硫酸铜溶液(5%、20%)、两瓶高锰酸钾溶液(1%、20%)、两瓶氯化铁溶液(1%、20%)
师:这些溶液的颜色为何不同?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等。
【实验展示】两瓶糖水5%、30%,两瓶食盐水5%、20%,食品级
师:生活中还有没有感知溶液浓稀的其它方法呢?老师为本次上课特制了食品级的饮料,想不想尝尝?
生:想。(学生上台尝试)
师:是何种感觉?
生:更甜,更咸。(尝甜的那位同学非常开心,尝咸的那位同学表情很搞怪)
师:说明了什么?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
师:再展示两瓶(两滴瓶)无色溶液,能用“看”、“尝”的方法感知溶液的浓稀吗?
生:不能。
师:为何?
生:因为实验室药品不能随便尝试,只有厨房中的物品才能尝。
师: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仅凭“感知”得出溶液的浓稀,都比较粗略,而且还不太科学,不太精确,想不想找出一种可以较为精确地表示溶液浓稀的方法?怎么找呢?喔,还是从刚才喝的饮料中找找看!好不好?
师:(ppt展示)同学们刚才喝的蔗糖水和盐水的配制秘方。
师:你会表示吗?我们请一下刚才喝过的同学来回答一下,好吗?
生:回答略。
师:刚才的同学是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这种方法化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师:如何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生:回答并板书(ppt展示)。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100%
=×100%
(注意:公式得出过程若出现体积怎么办?引发思考)
……
镜头四:反思总结升华
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相互讨论)
生1:我学到了溶液是由溶质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并学会了判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还学到了常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浓度。我的困惑是:溶剂一般是液态的,那么溶剂还会有固态、气态吗?
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是的,今后你们到高中、甚至大学会学到更多的分散体系,溶剂还可以是固态的和气态的。
生2:我的困惑是:老师您刚才给我们总结时有这样一段话:“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如何判断溶质、溶剂呢?
师:(再次肯定学生的发言)化学上若溶液中含有水分,不论水的量多少,一般把水作溶剂,另一种作溶质。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通常把量少的一种作溶质,量多的作溶剂。(以乙醇加到汽油中为例说明)
……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说明都在进行思考,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相信一定还会有许多的困惑,等下课后问老师或同学,还可以上网继续解决。老师还带来了几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好不好?
追问1:在实验、生产、生活中使用溶液时是否要考虑溶液的浓度影响?请举例说明。
生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能过浓,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师:过氧化氢溶液过稀行吗?
生:不行。
生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盐酸的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生3:生活中的白酒浓度不能太浓或太稀,否则不好喝。
生4:家庭洗涤油锅或洗衣服时,洗洁精或洗衣粉的浓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生5:喝的各种饮料,里面营养含量不能或高或过低。
生6:生病时挂盐水时,医生配制药水不能过浓或过稀。
生7:农民配制农药时,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
……
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回答)请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一些图片。
(ppt展示图片)1. 施肥时,因肥量过多造成庄稼被“灼死”。2. 高锰酸钾作为消毒剂的浓度要求。3. 双氧水作为杀菌剂的浓度要求。4.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浓度要求。
追问2:你能从微粒的角度定性、定量认识溶液吗?(以蔗糖溶液为例,先讨论)
生1:蔗糖溶液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蔗糖分子和水分子构成,这些微粒总在不停地运动。
生2:这些分子有时还会不小心“碰在一起”,有时蔗糖分子自由自在地在水分子中“穿行”,非常地“幸福”。
……
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就说。如何用微粒的观点来定量表示糖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这个问题较难,我们一起看下面老师的分析,好么?
师:(板书分析)
342g蔗糖(C12H22O11) 6.02×1023个蔗糖分子
180g水 10×6.02×1023个水分子
1个蔗糖分子
10个水分子
×100%
=×100%
发现了1个蔗糖分子与10个水分子形成的组分与342g蔗糖溶于180g水形成的组分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这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
师:小结并完善板书(ppt展示):
师:ppt展示图片:三瓶稀盐酸,简要说明标签上数字(10%、1∶4、1moL/L)的含义。
……
四、“悟”中成长――给自己成长的养分
(1)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实验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燃烧起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2)摸准学情,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篇7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理答的现状分析
1.理答语言含糊
新课程提倡教师对学生多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于是课堂上不乏一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是仔细推敲,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批评、否定的少,夸奖、肯定的多,“真棒”“你说得很对”“很好”等不绝于耳。认真辨析,不难发现这些大同小异甚至低廉的评价太模糊,太缺乏针对性。在教师作此评价之后,估计绝大部分学生都领会不了自己或其他发言者好在哪里了。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也会消失殆尽。
2.理答语言贬值
部分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些,便想方设法甚至费尽心思在课堂激励评价方面大下工夫,期许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忽略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3.理答形式单一
新课程下的课堂讲究开放,拒绝单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方式要多样,同样的,理答方式也要多样。可是在日常的课堂理答中,一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理答”,这种理答方式几乎充斥课堂。而这种理答方式有其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学生的思维零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制约。
二、万紫千红春满园――理答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我们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应该让40分钟的课堂成为一次次生命拔节的对话,成为师生真实情感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独特见解和教学智慧碰撞的舞台。要不断反思、不断优化理答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针对在课堂教学的理答环节存在的以上问题,下面就如何有效理答谈谈笔者的一管之见。
1.追问式
为了使学生知道最初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学生采用刨根问底地发问,而且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一个比一个更能引起思考,这就是追问。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我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是这样追问理答的:学生对于深入理解生活简朴,工作劳苦感到困难时,我问:“文中哪些句子最能看出的生活简朴?”当学生谈及“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仅此而已”时,我又抓住“简单”追问学生:“何处可以看出陈设简单?”之后我引导学生将这简单的陈设与宫殿式的房子和总理的身份对比,接着追问学生:“简单的是什么?不简单的又是什么?”通过层层追问,以此深刻理解的伟大,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2.反问式
反问是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开始发问,让学生反着想想这样对不对,进而明确自己回答的不足之处。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和反应往往是不可预设的,有时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会让教师一时语塞,有的教师因为惧怕应对学生的“质疑”,而不敢抛出“你想提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问题。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我们先不要乱了阵脚,有时可以巧妙地把学生提出的疑问反抛给学生,并加以点拨,学生不但能豁然开朗,还会内化问题。如在教学《去年的树》的最后总结反馈环节,我让学生以“我想对(谁)说:( )”的句式写话。在汇报交流中,有学生写道:我想对鸟儿说:“你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来寻找树啊?”学生抛出这样一个疑问,如果重新分析故事情节,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前面的课时已经作了详细的解读,但如果无视学生的疑问也欠妥,这与“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原则背道而驰。我随机应变,反问道:“对啊,鸟儿历尽艰辛,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地来寻找树呢?(稍停)那是因为――”我继而转身指向板书,所有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它们有坚定的承诺和深厚的友谊。”我这样的理答不但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也深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转问式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之球”不应该“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这样传递,而应该“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这样进行。
当然理答与讨论不尽相同,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困难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学生回答,而是将绣球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意将“反应和处理”的机会留给其他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理答之中。这样说来,那么这种佐藤学的“讨论之球”的传递方式其实一样适用于理答。这种理答的特点是消除了“教师――学生”一对一的单一形式,而变成了一种网状的多维模式,使我们的课堂在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都特别突出。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辟蹊径,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4.探问式
所谓探问,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的思考还是肤浅、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或是不留情面的批评,也不能采取无理答,而是要再次发问,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如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上《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说明大树上的叶子很多,还有一棵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理解了这句话,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是不相同的。
师:了不起的发现!的确,没有哪两个同学长相是相同的,你再看一看会场的那么多老师没有哪两个教师长得是一样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的同学虽然长相没有相同的,他们都在这节课上――
生:认真学习。
师:我们的老师虽然长相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在――
生:勤奋地工作。
生:做着相同工作的无数片叶子,把阳光转化成生命的乳汁贡献给大树。做着相同工作的无数位老师,把知识传播成精神的食粮贡献给学生;做着相同的工作的无数位爸爸妈妈,把爱心演绎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孩子。(热烈鼓掌)
这一教学片断中孙老师面对学生比较肤浅的回答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理答上,而是再次发问:“你再看一看会场的那么多老师没有哪两个教师长得是一样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的同学虽然长相没有相同的,他们都在这节课上――”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学生思维一下子拓宽了,脱口说出了那么精彩的句子,引来如潮掌声。
三、拨开云雾见月明――理答的真正归宿
余文森教授说过:“教育要关注人,关注每个人,关注每个人的生活、生存和发展。”因此有效理答最大的受益者应是学生,在理答的形式上,教师应适当“让权”于学生,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理答时,绝不能只看教师是不是具备教学机智,是不是彰显了个人的教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去进行理答,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视角进行理答,促进学生成长和终身学习的理答才是实现了真正的智慧理答。只有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理答,才是理答的真正归宿,也是一线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理答优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智慧理答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能潜下心,更多地关注经典课例中的智慧理答,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那么我们便与和谐、精彩课堂不远。
参考文献:
篇8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有效的课是一堂不累的课。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教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果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
窦桂梅老师的《朋友》一课,三节连上,下课时学生集体大喊:“老师,再上一会儿!请再上一会儿!”窦老师也是在上课,也是在传授知识,为什么能让上了两个小时课的孩子们不肯走出课堂?那是因为窦老师的课堂给了孩子们愉快的身心体验,课堂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课间的嬉戏玩耍,超过了零食美味。因此我认为,教师有没有吸引学生的本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让自己的课堂具有吸引力是每个教师的必备素质。
我认为教学的模式不要单一,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大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了。而对一些涉及个人喜好的童话类型的文章,就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喜好了。《荷叶圆圆》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里向我们介绍了小水珠、小蜻蜓等好几个小伙伴,你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喜欢小蜻蜓。
生:我喜欢小青蛙。
生:我喜欢小鱼儿。
师: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老师也好想去荷叶上玩一玩啊!你们瞧。
(师出示大荷叶,戴在头上)我是小鱼儿,荷叶是我的凉伞,我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师:好玩吗?谁想跟老师一样上来表演啊?
生纷纷举手。
师:要想表演好,就要把课文读好,最好能记住课文中的句子。大家能做到吗?
生:能――!
师:你喜欢哪个小伙伴,就读写那个小伙伴的那一段课文。待会儿你就给大家介绍你喜欢的这个小伙伴。
可以想象,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时,会投入多大的热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学生后来活灵活现的表演,创造性的想象都是在喜欢的基石上的。
二、课件运用恰到好处
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郭咏梅老师在讲述《黄山奇石》时,着重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1、3两句,围绕“奇”字并列介绍了两处景观。由于运用比喻,再加上“飞、落、站、伸、指”等动词,把这两块岩石形态之奇表现得十分具体生动。两层间用第2句衔接,使文章显得连贯、紧凑。让学生细细体味,感受“奇”处。当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之后,课件出示图片“天狗望月”和“仙女弹琴”这两块奇石的形态。看着眼前两块形象逼真的石头,配上悠扬的古筝声,学生浮想联翩,写出了这样的习作:
“‘天狗望月’好像从天上跳下来的一只狗,安安稳稳地落在山顶上。它撑起前腿,一动也不动地蹲在山头。仰望着天上的月亮,好像在苦苦地哀求:‘月亮婆婆,请你行行好,把我带回天宫吧!我下次再也不触犯天规了。’‘仙女弹琴’也很有趣。远远望去,就像一位楚楚动人的仙女,身着古装,端坐在那儿轻轻拨动琴弦。那琴声悠扬动人,使人飘飘欲仙。”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有效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能够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语文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仅靠教师的讲解很难明白,这个时候多媒体的运用一定是个不错选择。第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的注重形象和趣味,而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密度的训练,增加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应该突出强调它的交互性,而不只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固定的,学生只是被教师一步步地引入他预先设计好的“圈套”,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教师被课件牵着走,这个语文课堂就只有一个冷冰冰的语文课件,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这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悲哀吗?
三、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还体现在作业这一环节上,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决不留在课后,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相机指导,做到课课清,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我发现分层作业更能关注全体,针对不同梯度的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从作业中能体验到经过思维所获得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三种梯度的练习:
将改编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情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将老师改编了一半的《静夜思》编写完整。(有能力的同学)
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夜已经很深了,周围静悄悄的。我坐在床前,看见( ),还以为是( )。让我心中感到悲凉,感到忧伤。
我抬起头再一次仰望那一轮明月,心想(
)。
此时此刻,我思绪万千。写一首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于是,我提起笔来写下了《静夜思》这首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根据李白的《静夜思》自己编一编故事。(最能干的同学)
教学中采用分层作业,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老师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正给予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四、评价语言推波助澜
评价语言是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教学语言,它是使课堂生动、有趣、有效的一把金钥匙,是课堂的潜在灵魂,同时也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必须掌握精湛的语言技巧,才能灵活驾御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这样一个镜头:某小学四年级书法课上,学生都在描摹写“一日千里”四个字,有个男同学四个字中有三个字写得一塌糊涂,不是歪歪扭扭,就是一大团墨早已出了格子,只不过一个“千”字写得还算工整。学生紧张地观察着老师的表情,老师只说了一句:“这个千字写得真好!”
这位老师的教学艺术真算高超,尽力找出学生成功的地方,“哪壶开了先提哪壶”。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和力量,然后带着自信和激情去克服自己的不足。
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称赞》一课时,上课伊始就随机表扬: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当面称赞学生,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那称赞的神奇作用,能激发他们保持优点,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将课文的内容活学活用。
秉承“有效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这一辆“开往春天的地铁”就能“轻装上阵”、“全线提速”、突破“高原”、穿过“瓶颈”,在“一路前行一路歌”之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由此,我们的课堂就会澈如水晶而通体透明,纯如山泉而纤尘不染,素如百合而芬芳暗藏,美如天堂而拾级可上……如此课堂,就会让学生心窗更明净,视界更绿郁,天空更高远,未来更闪亮!
【参考文献】
篇9
比如学习北师大三年级《田忌赛马》课文学习时,故事的生动与比赛的曲折吸引到了学生。有学生问:“什么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呢?双方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学生学习最忌就是囫囵吞枣、迷信书本,理所当然地接受课本所表达的一切,教师并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对揭示整篇文章中心意蕴的意义,而是充分抓住这个问题显现时机。“这位同学阅读很认真,想得很细,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想想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第一层疑问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是凭借什么标准来区分的?第二层疑问按照常规的比赛方法田忌方自认不能赢,但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后就转败为胜,这其中有什么门道呢?”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回应了这名学生的疑问,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背后的竞赛规则与主要人物田忌的突出智慧,通过体验和感悟,挖掘了课文文本的内涵,拓宽了学生看待事务的视野。
二.否定回应,妙用发展性理答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明显的错误时,我们要及时地给予否定,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否定理答时,我们的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委婉,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
当学生的回答明确偏题或者出现还没理清头绪的无序回答时,教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把学生的对话纳入正确的轨道。可以对他说:“你的想法很独特,如果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然后教师可以降低要求,放手研究,让学生在教师亲和的态度,宽容的胸怀,细心的理答中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我们当然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但该否定时一定要提出,否则会影响小学生学习的质量,但在纠错时,要用发展性语言进行理答,比如:“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问题,教师感到很高兴。”“没有答对的同学不要灰心,只要保持像今天这样的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总有答对的时候。”这种激励性的理答语言,学生怎么能不受到鼓舞,不产生学下去的愿望呢?
三.提高技能,彰显理答智慧
教师理答的语言要多样化。教师正确、恰当的理答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比如有的教师课堂上的理答就这么几种:“不错!”“很好!”“你说的对!”“你说得真好!”学生听多了就会毫无感觉,就失去了理答的作用。就像我们与人日常交流一样,我们总会有新的感触与对白,教师开展与学生之间人性化的、真挚的对话就不会固化于单一的语言与思维,教师理答的语言会经常多样,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篇10
就在那个初秋的早晨,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从走进教室开始,我就沉浸在不断的惊喜之中,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些学生的身上,竟然蕴藏着这么巨大的能量,他们小组内分工负责,有导演,有演员,还有剧务,当然都是交叉兼职。还没上台呢,他们在台下的装扮过程就让我欣喜不已。文中描写东坡“峨冠而多髯”,于是他们脑洞大开,把练习册卷起来粘住做成了“峨冠”。“髯”呢?就地取材,就是玉米须,长长的,或米黄色或浅绯红色的玉米须用一根透明胶带粘住往脸上一贴,还真是那么回事。演出中需要用到一系列道具,学生们各显神通,有的带来了奶奶生炉子用的芭蕉扇;有的带来了家中的挂历作“手卷”;炉是几本书用胶带一缠而成的;壶有好几种,有从家里带来的茶壶,有的打起了班上粉笔盒的主意,给它安上用纸卷成的圆圆的柄,尖尖的嘴,倒也惟妙惟肖。
篇11
二、 让智慧点燃激情课堂
新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上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尽情释放。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后给予学生智慧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抉择,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引路指航。
同时,教师要激励学生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架设起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火花的集成舞台。 转贴于
三、 让智慧提升速度课堂
笔者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又迅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这个故事给我很多感悟: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达到一个奋斗目标,除了不懈地追求、积极地进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还要注意拼搏的方式或手段。运用智慧的方法、智慧的方式就会事半功倍,轻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扬长避短,让智慧的花朵在每位学生中绽放。
四、 让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篇12
“智慧课堂”需新的学习工具
联想集团中国区商用业务移动互联行业总监王磊指出,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教育行业已经从传统的纸笔时代进入到了电脑时代,又从电脑时代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智能终端可以进行信息的采集,然后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的手段进行分析,老师能够个性化地去了解每一个班、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关注点、难点和重点,进行个性化的推送,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徐玉林表示,国家在推动“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校校通”和“班班通”大概已经实现60%-70%,而政府的下一步精力就要解决“人人通”,而“人人通”的硬件基础就是老师和学生要有智能终端。
共助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
徐玉林指出,目前中国中小学生的人数已经达到1.5亿-1.6亿(不包括老师在内),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教育行业如今是处在时展历史节点上。科大讯飞和联想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合作。
叶明表示,教育行业是联想非常重要的行业:“过去三十年,联想基本上见证了整个教育行业信息化的一个过程,无论是早期国家普教方面的农远工程,后来的薄改项目,以及正在进行的各级机构教育云平台建设、“人人通”等项目,还是在虚拟平台高性能计算等领域,联想在教育行业有着很多的项目,也累积了众多客户,有众多成功的案例。当然,我们也见证了整体教育市场上我们的客户在过去三十年里共同提升教育科技信息化的进展和过程。”
联想根据教育市场的变化,特别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今年提出了“双态IT”技术理念,旨在打造稳定可靠与灵活敏捷并举的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支持教育行业信息化的进程。科大讯飞在教育行业也有着多年的耕耘。据徐玉林介绍,科大讯飞在14年前开始做普通话的等级考试,后来延伸到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考试和语言类学科教学和学习,随着国家倡导,科大讯飞又积极投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中。
“科大讯飞主要面向平台的构建、资源应用平台、教学考评软件应用方向发展。现在全国大概有十几个省级资源平台是科大讯飞建设的,地市级县区级平台非常多,以百为单位的数量,都采用了科大讯飞的教师产品、学习产品、考试产品以及教育评价产品等。目前全国大概有8000多万老师和学生使用我们软件产品应用于教学和学习。”
据介绍,科大讯飞之前已经创立了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近期还将投入10亿元,为超过1000所学校提供智慧课堂应用服务。这当中不仅包含一线城市,还包含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西部地区。此次与联想合作,就是要形成技术、渠道、服务的合力,把用户体验好的方案在全国普及。
大数据+智能硬件=营销必备利器
像手机这样的智能设备不仅是人们时刻不离的随身物,更是生产数据的来源。而如今,大数据已成为企业中与资产、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洞见、更准确地预见未来,成为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脸识别作为用户ID
微软小冰今年夏天重回朋友圈,解密了一个全新黑科技“合影解密计”。该技能就是人脸识别技术通过性别、年龄、颜值、面容相似度、姿态趋向和细微的人类小动作,进而扒出照片中隐藏的八卦关系。
这只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初步应用,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能够做到比较精准的识别。未来,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人脸也可以作为身份识别的ID。
过去导购人员需要观察一位进店客人的穿着、行为等,初步估算该顾客的客单价,大致猜测他可能会购买的东西;通过跟顾客聊天交流猜测用户的喜好,进行推荐。
有了智能硬件之后就大有不同。企业获取顾客人脸识别的信息,通过智能眼镜或是耳机告知导购。导购看到消费者的时候已经知道了他是谁、他的喜好和他过去的消费记录。
智能硬件在这里是作为大数据的出口。智能硬件调用了过去的数据,将大数据平台给的推荐,经过导购人脑处理再推荐给用户。导购从跟客户打招呼开始就能像老朋友聊天一般地进行沟通和推荐。
数据安全需要环环把关
数据技术发展到IoT和O2O时代,智能硬件是大数据重要的入口和出口。用户大量的个人信息、行为数据和消费数据等都被企业收集起来。
在享受数据带给企业营销的便利的同时,对数据安全的把控也是需要着力钻研的部分。数据安全包括网络、接口等技术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内部的数据管控问题。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基础网络是很重要的部分。很多时候大数据出现安全问题都是因为基础网络被攻破、被盗取了应用授权或管理员授权而造成数据泄露。另外,智能硬件与互联网和云端大数据的配合会让数据传输经历层层接口。
手机应用上的SDK(数据采集包)是否安全,决定着数据会不会在本地就被盗取。采集端的安全需要特别设置,保证它有验证,能自我检查,自我升级。在数据上传到云端的时候,云端和客户端的接口安全也需要特别注意,防攻击、防篡改、防模拟登录这些保障都要测试。
篇13
《下载图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搜索图片的方法,建立新文件夹,并将网页中的图片保存到文件夹中。教师导入时展示一组漂亮的小动物图片,给出问题:你认识这些小动物吗?知道这些小动物图片是从哪里找来的吗?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实际操作:打开百度网址,选择“图片”选项,输入关键字,单击“百度搜索”,出现大量图片。教师给出问题:除了百度,大家还知道哪些网址提供搜索服务?学生踊跃回答:搜狗、谷歌等。教师继续询问:找到喜欢的图片,如何才能将这些图片放到自己的电脑中呢?有学生回答:要先建立一个新文件夹,然后将喜欢的图片复制到文件夹中。教师引导:如何建立新文件夹呢?学生回答:打开“我的电脑”,找到“文件”,再找到“新建”,点击“文件夹”。新文件夹就建立了,为区别方便,要给新文件夹命名。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内容,从设计的问题来看,开头设计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去准确回答,这里的问题设计只为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后面的问题设计,表面上是给学优生的,其实是引导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内容,师生多元和谐互动,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教学效果当然是显著的。
二、把握难度,观照不同群体基础
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并对问题难度系数进行客观评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无论什么学科,这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学习基础不在统一水平线上,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也呈现优劣性,教师要关注不同群体需要,设计梯度性更强的问题,给不同群体学生以相同的学习思考机会。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是不科学的,这样往往会造成学优生异常活跃,学困生被忽视,课堂成为学优生与教师的表演舞台。教师要改变提问方式,设计不同层次问题,并让不同层次学生展开解答。
在学习《下载网页》一课时,教师展示一些精美的网页,给出思考问题:这些网页精美吗?如果想把这些网页下载下来,该如何操作呢?学生开始讨论,利用先前的掌握认知开始尝试下载。班级中有一些学生不知所措,看来是先前学习基础较差造成的。教师专门给这些学生提出问题:还会下载图片、下载文字吗?学生反应不一。教师让大家尝试操作,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学生在操作中提出问题:保存的网页出现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同名文件夹,一个是网页文件。如果网页文件放到其他文件夹里,结果会怎样呢?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验证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没有要求学生回答,只是用问题展开引导,学生跟随教师问题开展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为观照不同群体学生学力基础,教师专门针对学困生设计问题,给出一些提示,学生学习顺利展开。
三、自由选项,给足学生候答时空
教师提出问题后,低年级学生回答特别踊跃,到中高年级时,响应者大幅度减少,其致因是多方面的。教师问题设计不科学应该是重要原因,问题覆盖面太过狭窄,更多学生失去参与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组问题,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回答,学生参与热情会被调动起来。教师还要给学生留足候答的时间,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思维频度较低,反应较慢,没有充裕时空做保证,他们是难以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