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学科文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关注现实生活
生活就是地理课堂的教科书,关注现实生活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也是地理学科文化的内涵之一。探索自然奥秘和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是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把学生的生活场景带进课堂,让师生利用地理知识共同探讨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天气预报、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资源利用、人口迁移、旅游、交通、城市等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关注生活,可以增加中学地理教学感染力,也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环境和提升生活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转变观念。不是关注教材,而是关注生活。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而是挖掘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场景紧密结合之处,利用教材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环境、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关注生活的课堂才是三生课堂,包罗生活万象、生活气息浓郁正是地理学科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一。
2.培养生存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注重锻炼生存能力。地理教学重视对现实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自然观察技能、地理图文资料阅读处理技能等能力。社会调查,可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读图文资料分析现实案例,可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多彩的学习场景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既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时展潮流。
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能力是三生课堂的要求。因为放眼世界,关注生活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多种能力以适应并改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地理学科文化的内涵之一。
3.塑造生命品格
课堂教学,若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很难有高度的,也难以彰显学科文化最有价值、最具魅力的内涵。教育,若不能塑造学生正确的生命品格,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因为一个没有正确是非观、没有高尚生命品格的人,能力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可能越大。所以,我们的地理教育的最终追求目的就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形成爱护自然、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的生命品格。
如在学习资源时,从资源的有限性出发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同学们讨论得出下列做法是可以身体力行的:不剩饭菜、少吃零食、少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纸用水、垃圾回收等。除了培养学生的节约美德,我们还发现后天性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较的知识点是一个塑造学生品格的亮点。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低位则迅速上升。经过探究,学生发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国家往往环境破坏、经济不可持续,如尼日利亚、瑙鲁。联系到生活实际,同学们创造性地认识到,父母留下的财富也好比自然资源,天生丽质也是自然资源,从而得出了与其“拼爹”不如“拼搏”,“美人难免迟暮,英雄却能不老”的正确观念。不炫富、不“臭美”,努力开发属于自己的后天性资源就成了很多同学的座右铭。
再如,在地球具有生命的条件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们认识的加深,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在不断增加。所有这些条件必须同时同地在同一个星系中组合,才能有一个可住人的像地球一样的行星,然后才能有复杂的、有智慧有科技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多么神奇、多么非凡的星球。我们地球的每个组成部分和它周围的等等因素简直都是经过“精调”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偏差,都不可能有我们人类的存在。所以,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爱护地球,保护这宇宙中几乎独一无二的高等智慧复杂生物的家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形成珍惜生命、爱护地球并心存感恩等宝贵品格。
参考文献
[1] 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明坤.教师教出好成绩的十大技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 范秋明.秋月明言[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这种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由于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6.6)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内六区,面积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扩展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二、将教科书中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1.转换为示意图。这里所说的示意图,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课本中诸多陈述性的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内涵和联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隐含示意图。教师利用这种示意图进行提问,在教学中有许多好处,它可以简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隐含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便于记忆。例如:针对高一《地理》(8.5)“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评价”这部分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的示意图进行提问:
(1)若你作为开发者,你首先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2)C和D处若景观特征雷同,但在质量上D处稍逊一等,你应该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3)E处景点质量最优,你是否现在马上开发这个景点,为什么?
2.设计辅助教具。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它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说明高一《地理》(9.1)中,人口增长过快,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对图(9.3):人口、环境和贫困之间的联系图进行了加工,制作了复合投影片(三张复合),且在授课中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投影片及复合的动态过程,再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教科书,综合分析这三个问题,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图(9.3)包容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也为学生理解人口过快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1)投影片Ⅰ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给固定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2)复合片Ⅰ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又给未开拓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3)复合片Ⅱ问题:科学进步对环境和贫困有什么影响?能否全面遏制(1)、(2)两方面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利用各章节后“活动”的内容设计提问
高一地理新教科书增加了“活动”题内容,其中有部分内容是教师设计提问的极好素材。例如:我利用高一《地理》(4.4)课后“活动”内容1.让学生层层分析,在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有机联系的前提下,得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人们常常把植物作为自然景观的标志。
四、循序渐进,设计递进式提问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
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篇3
Ailimamati
【Abstract】Life the demand“love”, classroom demand“monosodium glutamate”.Sometimes change point pattern in the tediousness suppress of the classroom, add point to smile to anticipate, lane point trickery, which afraid is “fantastic odd” of, want ~only ability pair of the student's prison ground in the attention prison attraction live, let the student's thinking follow the teacher's way of thinking to walk, smooth completion decided teaching mission, don't lose for a kind of method worthy of draw lessons from.Ideal of the classroom lift to ask mode should is deep and shallow, far with near, move with quiet, smile with think of the best combine, namely problem should interesting, challenge but again have full of expand sex and extension.Since want to put open, accept again Long, “the form spread but the absolute being don't spread”.Well timed moderation but again rich ask at the lift of art technique, don't lose for development student's thinking, attraction student's interest, exaltation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of valid path.
【Key words】Lift to ask technique;Explosion and terror;Odd and fantastic;Well timed moderation
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某一方面的求知欲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
因而,教师要善于捕捉、珍惜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尽快地向求知欲方向发展,最终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活动才能更顺利地开展,学习效率才能得以提高。为此,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的实际,巧妙地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结合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侃一侃地理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1. 提问的目的性和递进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环绕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来进行,让学生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中,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从而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比方说,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是初一地理中的教学难点,初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时间概念,但是对于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往往很难理解清楚,这时候,设计一组恰当的递进式的问题,就可以较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了。
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吧, 2000年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在悉尼同美国女子足球队将于澳大利亚东部时间9月18日下午3点钟比赛时,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打开电视机观看直播呢?”
多数同学都明白,要是在(北京时间)下午3时打开电视机的话,可能看不到这场比赛,于是就萌发了想及时了解时区、换算悉尼和北京两地的区时的兴趣。
在完成了悉尼时间和北京时间的区时换算以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第二个问题:
“要是其他国家呢,如英国人,他们又该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观看现场直播呢?”
第二个问题把学生从问题的特殊性转向问题的普遍性,学生就产生了要急于了解世界任何地点的区时与北京的区时之间换算的兴趣。
然后,借助地球仪,再向学生提出第三个问题:
“地球每小时转过多少经度?”从而引出每个时区的经度差……
这样,学生在理解了相邻两个时区的中心线相差15°经度之后,就有可能根据经度的不同,来计算区时和地方时了。
在一层一层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围绕着“时区”这一目标,始终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兴趣之中。
2. 提问的趣味性和悬念性
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趣之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悬念性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异时,教师这样设计:
“2月11日晚上天气预报说,第二天地处北纬46度的哈尔滨市最低温度是零下36摄氏度,倘若有人要想在松花江的冰面上尽情散步,一般要穿上厚厚的棉大衣或皮大衣;那么,这一天假如有一名英国的孩子在北纬52度的伦敦泰晤士河边玩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呢?”
篇4
人文地理学作为地方高师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其考试试卷成绩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地方高师地理学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反馈的信息可用于帮助授课教师改进试题与授课内容,也可为地方高师相关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定量分析做示范效应。①本文对贵州省某高师院校A学院116名学生的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测度与分析,旨在为地方高师人文地理学课程试题改进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一定数量的原始数据(即有效样本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对试题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②本文则对上述课程试卷的有效样本数据采用难度与区分度指标两大模型进行测度对试题质量进行针对性的分析。③
1.2难度指标
主要是考虑学生对试题的及格率或得分率。本文试题难度H主要是根据试卷样本正确题项获取人数与全部有效样本人数之间的币值来测度:④
(1)
在测度公式(1)中,H表示有效样本正确题项获取数量,N表示全部有效样本人数。
考虑样本试卷试题中出现命题总分大于1的情况,对此本文通过对作答该试题的有效样本数量均值与该试题的全部满分有效样本的数量比值衡量:⑤
(2)
在测度公式(2)中,A表示有效样本数量的均值,Amax为试卷试题的满分值。H值与试题难度呈负相关,其数学含义表示数值愈高,有效样本试卷题目愈简单,反之则反。针对目前高校试题命题分值均为百分制,大多以60%为其及格标准线,已有教育学学者统计指出,当H值小于0.45时,试卷难度较难;当H值在0.45和0.75之间时,试卷难度中等;当H值大于0.75时,试卷难度较容易。因此,本文认为试题难度的评价标准控制在0.45~0.75之间较为理想。
1.3区分度指标
该指标主要是检验试卷题目对考试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点、学业能力与应试水平的区分程度与能力差异,是衡量有效样本成绩区分合理性的重要指标。⑥区分度计算公式:
(3)
(3)式中,和分别表示对于第i道试题得分的高分人数和低分人数中的平均分;表示第i题的满分值。一般而言,当D值大于等于0.40时表现为优秀;当D值在0.30和0.40之间(含0.30时)表现为良好;当D值在0.20和0.30之间时(含0.20)表示基本可行,仍需修订;当D值小于0.20时表示试题区分较差,应给予淘汰或作出重大修改。
1.4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某高师院校A学院专业地理类专業116名学生的人文地理学学期考题。该试题主要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进行设计,再对试卷进行评价时,授课教授也会制定并严格根据课程评价标准和要求进行有理有据地客观评分。试题由4种题型构成,满分100分,试题数目与分数分配如下:(1)单项选择题包含15道,占题总数的57.69%,共30分;(2)名词解释包含5道,占题总数的19.23%,共15分;(3)简答题包含5道,占题总数的15.38%,共40分;(4)论述题包含1道,占题总数的7.69%,共15分;(4)主观题目总数15道,占题总数的57.69%,共计30分;客观题目总数9道,共计70分,占题总数的42.31%,二者比为3:7。
2结果分析
通过试题的整理统计,共116人参加考试,无缺考存在。根据考试成绩的统计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为69.38分,最高分为96,最低分47;计算试题通过比率和不通过比率分别为94.83%和5.17%。
2.1试题成绩分布
2.1.1试题总成绩分布
表1的各项数据分析,该届的人文地理学成绩分布由70-79分段向两侧递减,呈正态分布;本试题总成绩呈正态分布,符合教育统计学在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规律(见表1)。
2.1.2试题各题型成绩分布
该试题共四种题型,因各题总分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成绩,所以把各题型百分为基准,对这四种题型进行折算,各类题型在百分之下的分数段的人数和比例(见表2)。
2.2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由(1)-(2)计算得到,试题难度(H)为0.6925,试题区分度(D)为0.4775,表明试题整体的难易程度适中,且试题区分程度较高,基本上适合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生考试要求。通过对试卷不同题型的难度与区分度进行针对性分析可知,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H值和D值均大于0.40,表示这三大类型试题难易程度均适中,且区分度均较好,而单选题的D值经为0.36,表明该题型的区分度不够,还需进一步优化。结合人文地理学开课考生的招生背景可知,目前地方高师地理学专业招生的理科生比例较高于文科生,其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课时量较少,致使其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在本科学习阶段地理学强调文理综合教育模式,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理文素质要求较高,导致进入本科阶段初期对该课程学习认识和能力明显不足。通过试题还可知,作为反映学生综合思考、概述能力的论述题与简答题,得分情况分散,高低分所占人数较少,区分度较好,与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相印证,为授课教师制定下一阶段教学计划提供参考(见表3)。
篇5
一、高中地理对话理念下的基本特点
1.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显而易见,在地理教学中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时刻保持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更加投入和快乐,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学对话才会变得有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好有良好的感情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要尽可能去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要与学生互相交流彼此对地理知识的一些看法,并可以基本认同对方的观念,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基本的对话和沟通。
2.对话的前提是双方之间的互动
在具体教学中,对话理念的存在必须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时刻保持基本的教学互动,如果没有了基本的互动过程,对话也会无从说起,而互动的过程其实不仅仅局限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注意的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方式,因为教师所有教学理念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去表达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地理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很好地将教学沟通与具体的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
3.对话中教师的主动性更强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对话的存在需要教师充当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角色,当学生对一些地理难题无法理解并找到教师时,作为教师需要耐心地为学生讲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变得高涨,只有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调动,师生之间关于教学问题的交流就会更加频繁,学生也会乐于与教师沟通交流,分享自身的一些观点。
二、对话理念下地理课堂中提问教学的运用方式
1.要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如果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比较沉默,遇到一些问题也不去向教师请教,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不成功,教师要想创造很好的教学气氛首先必须与学生之间有平等的学习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比较紧张的学习情绪,教师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都要充分尊重其想法,这样不管学生的成绩好坏都会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变得活跃,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在讲到工厂选址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化工厂设在河流的什么位置,选择的风向应该是哪个方向的,选址需要满足哪几个要求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气氛被很好地调动,而且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准确教师都应该肯定,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被打击,而是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建一些问题
一般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记住将具体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空间就会广,思维也会活跃不少,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会更多,因此教师只需要注重创建一些提问场景,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冷锋、暖锋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去模拟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几种情形,并且问到学生往往冷空气到来都会大风降温,随后会下雨,最后天气晴朗,学生是否感受到了,这时学生将会想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并联想到地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生在后续地理学习中也会自觉地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
3.告知学生如何去提问
其实在地理教学中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这是比较致命的,所以教师必须找到学生之所以不会提问的基本原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中的安排,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去提问。比如,在讲解环境问题时说到植被破坏、过度放牧所引起的荒漠化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探讨,荒漠化不断严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还是人类自身,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治理的一些措施,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教师让学生进行提问时不仅要让学生去提一些与地理知识联系比较广的问题,还要让学生之间进行提问,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彼此进步。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问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的主题,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建立很好的平等教学关系,还需要去尊重学生对地理教学的一些看法,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和谐,学习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更好。
篇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新面貌。小学语文教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鲜明的时代精神、灵活开放的学习形式,营造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新教材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特别是课文插图新颖、直观,易教易学。而文中的插图不仅是学好文章的工具,也是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的基础。加强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在教学中对运用课文插图,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抓住好奇的时机。低年级学生最有好奇感,当他们接触一样新鲜事物时,情感热烈,易感染和激动。说话写话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这好奇的时机激励情趣。例如讲《祖国多么广大》时,我出示课文插图(由4幅图组合而成),引起了全班学生惊讶。大家好像走进了这画面的怀抱,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感受着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我让学生分着说说画面内容,喜欢哪一幅就说哪一幅。发言的学生可多了!有的说:“山上覆盖着白雪,这幅图是冬天的景色。”有的说:“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树是绿的,草是绿的,满目的绿色,真想到这个地方去看一看。”还有的说:“碧蓝的天空,高大翠绿的椰子树,海南岛的夏天可真美啊!”……接着我告诉学生这4幅小图描绘的是同一个季节—春天的景色。同学们惊讶得睁大了双眼。季节相同,景色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让学生看图学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自己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再要求学生又一次观察画面和祖国地图,体会我们祖国的地域广阔、山河壮丽,并联系课文和自己平时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感觉到祖国的广大,最后让学生动笔写出来。我的要求没有过高,让学生自由一点,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但一定要扣住《祖国多么广大》来写。同学们写得可真好。有的写:“爸爸去外地打工,到那个地方坐火车要两三天呢!”有的写:“我穿着毛衣去东北舅舅家,到了那儿非常冷,还要再穿上羽绒服。”……由于学生觉得画面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情绪高涨,因而兴趣盎然。
二、引导模仿画面。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它们的模仿性大,可塑性强。他们无论是在说话、走路或者是在学习、生活上都喜欢模仿别人或课本上说的来做。说话写话教学要特别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模仿。例如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一文,我出示彩图,学生仔细观察后,再阅读课文,找找课文共写了几种恐龙,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各有什么特点。在学生理解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描写恐龙的样子后,我把描写恐龙样子主要方面的词综合在一起板书出来,然后出示大青蛙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仿说仿写。学生观察这熟悉的大青蛙后,不禁浮想联翩,说话激情油然而生。他们一边看课文、看板书,一边说,说了又写:“大青蛙身子胖胖的,没有尾巴。它的前腿短,后腿长。雪白的大肚皮,背上的皮有绿色的斑纹。一对圆鼓鼓的眼睛,嘴巴好大好大。青蛙是捉虫能手,它是庄稼的好朋友。”同学们仿写得非常成功。我留的课下作业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写出它的样子。同学们已经会进行仿写了,意犹未尽,都很愿意完成这项作业,把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
三、利用画面比美。憧憬美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低年级学生从小就喜爱美丽的花草,爱听有趣的故事,幻想到太空中遨游,在大海中航行,也喜欢和同伴比美观、比才能、比学习等。我尽力很好地利用学生对于美的爱好和向往,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热情,促使学生说话写话兴趣高涨。例如讲《孩子们的花》一文,我出示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后要学生概括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学生说在街心花园里,小朋友正在和园丁叔叔要花,经过园丁叔叔劝说,同意把花留在花园里。我问:“咱们学校也有这么美丽、鲜艳的花朵,你看到以后是怎样做的?”这样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比美”,激励情趣的条件。一部分同学真是毫不示弱。有的说:“花是给大家看的,它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我从不去折花枝。”有的说:“我不但自己不折花枝,还要看护它们,不让别人来破坏。”曾经有过折花行为的小同学低下了头,表示以后要向课文中的小孩子们学习,不再折花枝。我又引导学生再回到插图上,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插图的内容表达出来,写在作业本上。我再一次设置“比美”,看看同学们谁的话比书上写得美。同学们跃跃欲试,大有不甘落后之势。这时我又指名对照插图到黑板上板演。这样写话的效果极佳,既显示了优秀生的才能,又照顾了差生。
运用课文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是作文的一种重要练习。从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可以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为今后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已成为不同国家的人们相互沟通的主要桥梁。目前,“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全球1/3的人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互联网上的信息80%也是用英语传播的”。[1]英语在学生未来就业、步入社会等人生关键阶段将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大学阶段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由此可见,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干的CDIO理念与外语教学实际上异曲同工,应用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共同的核心所在。
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多年,而一旦置身实际语境,即使口语流畅者也难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曾说:“培养学生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是培养能说流利语言的傻瓜的最好方式。”[3]可见,文化植入在语言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事实上,英语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往往成为多年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一大障碍。在CDIO理念下,结合外语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迫在眉睫,“英美文化入门”等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的探索被顺水推舟地提上改革日程。
一、夯实英美文化课教学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鉴于学生的“聋哑英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丧失,而CDIO教育模式又特别注重操作性,我院成立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展开了英美文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组拟编写出一套配合学校CDIO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讲义,既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背景,又帮助学生达到CDIO教学大纲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工程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
课题组成立伊始,即召开课题研讨会,集思广益。经多次协商斟酌,一致认为针对英语基础有限,对英美文化知之不多但又充满好奇的学生,讲稿应力争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简洁性为一体。课题组紧接着着手编写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英美文化教学目的、课时安排、教学重点与评估考核。通过反复提炼与归纳,课题组把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学生知识面,弥补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形成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灵活性,为学生以后与英美国家人士交往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作为英美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全课程安排48学时,其中主要由老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的理论知识课44学时,由老师监督、学生自行设计的场景模拟4学时。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英美两国地理、历史、政体、文学、文化习俗、社会问题、核心价值观,以及跨文化交际场景演练。教学内容繁多,既不能有堆砌之嫌,又要能引人入胜,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评估考核方面,运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考核方式,学生平时参与主动学习、课堂讨论、完成作业等占总成绩的50%,场景模拟训练占20%,期末开卷测试理论知识占30%,来衡量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确立了教学大纲,课题组便马不停蹄地编写讲义,制作课件。这个充满艰辛与汗水的过程,也是老师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准确把握英美两国重要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一环。只有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素质,才能有效地在课堂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
二、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增强英美文化课教育的针对性
在编写讲义与制作课件的同时,课题组随机从全校各学院抽选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英语课的整体期待。在访谈中,很多学生提出已经疲于将英语与考试挂钩,讨厌为考试而学习的模式,希望能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以便为今后与外籍人士打交道作文化铺垫。参与深入访谈的23名学生中有14名希望学习英美文化,占访谈者中的60%,大家一致认同文化学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文化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其沟通能力的提高。同时,课题组还设计了问卷调查,从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和商学院随机抽选了200多名学生,询问他们对新开课的了解,以作针对性的调整。在返还调查问卷的188名学生中,73.9%的学生觉得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大,有学习了解英美文化的必要。77.7%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很重要或比较重要。31%的学生对英美国家社会习俗感兴趣,27.1%的学生对希腊罗马文化感兴趣,23.9%的学生对英美国家历史地理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希望了解英美教育体制、《圣经》文化、西方价值观和英美政治体制。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当被问及选择学习英美文化的原因时,有30.3%的学生表示对别国文化充满好奇,有28.7%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促进与外国人的沟通会大有帮助。可见,学生期待这门课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也可从他们对授课语言的选择上窥见一斑,有53.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有17%的学生甚至希望全英文上课,有38.8%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场景模拟表演的课堂活动形式,可见学生想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迫切之心。有了这份鼓舞人心的问卷调查,课题组老师随后即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该课程的研究中,争取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
三、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加强师生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且应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文化意识。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课题组研究了目前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既是任务的参与者,又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这门课上,首先,老师简明扼要向学生介绍英美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体制、文学和娱乐,然后鼓励他们主动学习,与老师一起共同探讨美国的社会问题。之后,老师通过介绍英美文化习俗,以及对西方文化影响颇深的《圣经》经典故事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来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促进师生间的互动,督促学生主动钻研,推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决策能力。最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场景模拟训练,尽量为学生创造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这样既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检验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一些学生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实际,课题组还专门留出一定时间为学生介绍TOEFL、GRE、IELTS等英美两国重要的留学考试。为了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4—6篇英美诗歌、短文或小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传媒、上网查找信息、收听英文广播,观看英文电影、电视。
四、征集选课学生意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在第一批选课学生结束课程之后,任课老师马上展开问卷调查,征集学生意见,以便作出相应调整,更好地组织以后批次学生的课堂教学。在被问及“这门课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有何不同”时,学生们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有学生非常欣慰得到很多锻炼口语的机会,有学生夸奖老师上课形式丰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学生说自主性更强,阅读量更大,趣味性更强,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征集学生建议时,有的学生坦承作业太多,有些应付不过来,也有学生希望多看电影以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习俗。
总的来讲,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这门课的改革非常认同。只是,在课堂组织和课外作业之间,老师还应更好地把握一个度,过多过繁的文化教学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碍。而学生希望看电影来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习俗的建议可以通过老师上传资料,学生课后自己观影,并写出简要评论来解决。让学生既能带着兴趣与求知欲望去学,又不要因作业负荷过重而心生抵触,是这门课程教学不容忽视的环节。
英美文化课融合了CDIO工程教育理论和外语教学中独特的任务教学法,既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团队工作和交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综合素养教育,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形成面向需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系统中,英美文化课无疑将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意识的CDIO高级人才,更多与国际接轨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篇8
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我讲话的题目是《遵守课间礼仪,做文明学生》。
同学们,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标志,是我们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美德。本学期学校开展争做四好学生活动,目的就是培养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有理想、守纪律、勤学习、勇创造的一代新人。今天我主要讲如何遵守课间礼仪的问题。课间休息是为了让同学们修整身心,以便精神百倍的、更好的学习。多数同学能够遵守课间规范,做有益的活动,例如踢毽子、跳皮筋、与同学交谈、看喜欢的书等,但是少数同学没有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淡薄,他们在草丛里玩游戏,践踏草坪,在走廊上追逐嬉闹、大呼小叫,有时还会撞到老师和同学;还有些同学一下课便拿出小食品,吃完后袋子乱扔,弄得环境脏乱不堪,这些种种表现是和我们倡导的文明新风相悖的。
同学们,你们既是校园文明的创造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 从现在做起!让文明礼仪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每个学子的自觉言行!让文明礼仪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自我内化的一种快乐!不学礼无以立。让我们牢记校园课间礼仪,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让文明礼仪的种子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吧!
篇9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已成为不同国家的人们相互沟通的主要桥梁。目前,“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全球1/3的人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互联网上的信息80%也是用英语传播的”。[1]英语在学生未来就业、步入社会等人生关键阶段将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大学阶段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由此可见,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干的CDIO理念与外语教学实际上异曲同工,应用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共同的核心所在。
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多年,而一旦置身实际语境,即使口语流畅者也难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曾说:“培养学生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是培养能说流利语言的傻瓜的最好方式。”[3]可见,文化植入在语言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事实上,英语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往往成为多年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一大障碍。在CDIO理念下,结合外语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迫在眉睫,“英美文化入门”等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的探索被顺水推舟地提上改革日程。
一、夯实英美文化课教学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鉴于学生的“聋哑英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丧失,而CDIO教育模式又特别注重操作性,我院成立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展开了英美文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组拟编写出一套配合学校CDIO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讲义,既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背景,又帮助学生达到CDIO教学大纲对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工程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
课题组成立伊始,即召开课题研讨会,集思广益。经多次协商斟酌,一致认为针对英语基础有限,对英美文化知之不多但又充满好奇的学生,讲稿应力争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简洁性为一体。课题组紧接着着手编写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英美文化教学目的、课时安排、教学重点与评估考核。通过反复提炼与归纳,课题组把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学生知识面,弥补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形成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灵活性,为学生以后与英美国家人士交往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作为英美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全课程安排48学时,其中主要由老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的理论知识课44学时,由老师监督、学生自行设计的场景模拟4学时。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英美两国地理、历史、政体、文学、文化习俗、社会问题、核心价值观,以及跨文化交际场景演练。教学内容繁多,既不能有堆砌之嫌,又要能引人入胜,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评估考核方面,运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考核方式,学生平时参与主动学习、课堂讨论、完成作业等占总成绩的50%,场景模拟训练占20%,期末开卷测试理论知识占30%,来衡量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确立了教学大纲,课题组便马不停蹄地编写讲义,制作课件。这个充满艰辛与汗水的过程,也是老师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准确把握英美两国重要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一环。只有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素质,才能有效地在课堂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
二、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增强英美文化课教育的针对性
在编写讲义与制作课件的同时,课题组随机从全校各学院抽选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英语课的整体期待。在访谈中,很多学生提出已经疲于将英语与考试挂钩,讨厌为考试而学习的模式,希望能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以便为今后与外籍人士打交道作文化铺垫。参与深入访谈的23名学生中有14名希望学习英美文化,占访谈者中的60%,大家一致认同文化学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文化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其沟通能力的提高。同时,课题组还设计了问卷调查,从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和商学院随机抽选了200多名学生,询问他们对新开课的了解,以作针对性的调整。在返还调查问卷的188名学生中,73.9%的学生觉得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大,有学习了解英美文化的必要。77.7%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很重要或比较重要。31%的学生对英美国家社会习俗感兴趣,27.1%的学生对希腊罗马文化感兴趣,23.9%的学生对英美国家历史地理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希望了解英美教育体制、《圣经》文化、西方价值观和英美政治体制。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当被问及选择学习英美文化的原因时,有30.3%的学生表示对别国文化充满好奇,有28.7%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促进与外国人的沟通会大有帮助。可见,学生期待这门课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也可从他们对授课语言的选择上窥见一斑,有53.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有17%的学生甚至希望全英文上课,有38.8%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场景模拟表演的课堂活动形式,可见学生想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迫切之心。有了这份鼓舞人心的问卷调查,课题组老师随后即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该课程的研究中,争取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
三、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加强师生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且应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文化意识。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课题组研究了目前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既是任务的参与者,又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这门课上,首先,老师简明扼要向学生介绍英美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体制、文学和娱乐,然后鼓励他们主动学习,与老师一起共同探讨美国的社会问题。之后,老师通过介绍英美文化习俗,以及对西方文化影响颇深的《圣经》经典故事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来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促进师生间的互动,督促学生主动钻研,推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决策能力。最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场景模拟训练,尽量为学生创造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这样既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检验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一些学生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实际,课题组还专门留出一定时间为学生介绍TOEFL、GRE、IELTS等英美两国重要的留学考试。为了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4—6篇英美诗歌、短文或小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传媒、上网查找信息、收听英文广播,观看英文电影、电视。
四、征集选课学生意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在第一批选课学生结束课程之后,任课老师马上展开问卷调查,征集学生意见,以便作出相应调整,更好地组织以后批次学生的课堂教学。在被问及“这门课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有何不同”时,学生们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有学生非常欣慰得到很多锻炼口语的机会,有学生夸奖老师上课形式丰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学生说自主性更强,阅读量更大,趣味性更强,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征集学生建议时,有的学生坦承作业太多,有些应付不过来,也有学生希望多看电影以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习俗。
总的来讲,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这门课的改革非常认同。只是,在课堂组织和课外作业之间,老师还应更好地把握一个度,过多过繁的文化教学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碍。而学生希望看电影来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习俗的建议可以通过老师上传资料,学生课后自己观影,并写出简要评论来解决。让学生既能带着兴趣与求知欲望去学,又不要因作业负荷过重而心生抵触,是这门课程教学不容忽视的环节。
英美文化课融合了CDIO工程教育理论和外语教学中独特的任务教学法,既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团队工作和交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综合素养教育,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形成面向需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系统中,英美文化课无疑将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意识的CDIO高级人才,更多与国际接轨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篇10
一、提问要有创新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在地理复习课中尤为重要。旧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已失去神秘色彩,相应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复习课的课堂提问要求新颖别致,力求有所创新,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多用些心思,要摆脱平时授课的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多方面设计问题,让学生耳目一新,变机械、枯燥的知识传授为愉悦、欢快的知识共享,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要难易适中,因人而异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问答问题有所收获。
复习到《日本》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太难,大多数同学都举了手,我提问了一个中等生,他的问答很简洁: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回答比较准确,也点中了问题的要害,我给予了积极评价。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我又想到,一些同学也可能会想进一步了解其中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较大,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同学们思考一会儿后就给出了解释: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板块边缘相互碰撞引发地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可以先沉默一段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度而定),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在这段时间,学生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记忆效率也是最高的。短暂的沉默,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巩固。特别是复习课,一节课下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这一短暂的沉默恰好给学生提供了记忆的黄金储备时段。同时给学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提供了最佳契机。几年来课堂实践表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充分,学生往往答非所问,语无伦次,即使能够回答的出,也往往词不达意,很难做到准确完善。相反,若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往往回答的比较准确,留下的印象深刻,记忆也牢靠。当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来说,以不超过二分钟为宜。
四、创设提问的情境,留给学生创新的时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际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比如,针对“怎样记住一些地形地貌”这一问题,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把陕西省想象成一把药匙;把青海省想象成一只小兔;把山西省想象成四边形;把长江干流想象成不规则的“W”;把黄河干流看作巨大的“几”字等等。通过这样的创新想象,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提出和思考问题,哪怕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也强于没有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错误问题,至少可以引起争议,澄清事实、辨明是非,给自己和别人以警示。因此,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提问,鼓励学生去求异、去挑战权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产生一种创新的意识。
五、要适时、适当地提供帮助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难度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帮助。如重述或解释问题本身,或提示关键词等。(教师不宜过多的提示帮助,否则会造成学生心理依赖)新课改提倡启发式教学,出现启而未发的状况时,教师应适时适当提供帮助,若提供帮助后学生依然不能回答,此时就应更换问题或有意识的指名让其它学生回答。不能长时间保持沉默,僵持太久,那样会白白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如讲到上海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上海宝山既不产煤也不出铁矿,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建一个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经过讨论后,学生大多能分析出上海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的优势。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呢?我进一步提问。这时多数同学或窃窍私语或保持沉默。我适时点拨,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讲过上海还是我国的一个大城市,从这一点上思考一下。我刚说完,就有很多同学不约而同举起了手,学生很顺利地分析出上海工业多,对钢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的优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篇11
如何实现识字教学的生活化?
一、利用字谜,调动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 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地识字,是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对于识字的效果也会降低。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编一些押韵的字谜,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告”和“并”,可以根据字形结构展开联想编字谜:“一掉牛尾巴”,“开字头上长两角”;“全”和“碧”可编“一个人胆子大,敢把王子踩脚下”,“王老头,白老头,两人同坐大石头”。这样学生在愉悦气氛中既学会了新字“全”“碧”,又巩固了旧字“人、王、白、石”,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可谓两全其美。还可大胆地让学生自己编,可别小瞧他们的小脑瓜,灵着呢,如师说出一个字谜:“四面不透风,一横在中央”,让学生猜出是学过的“日”字后,再写出:“目、田、团、图”四个同类型的子让学生编。编字谜是多种识字方法整合的结果,体现了学生识字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巩固识字,增长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精心引导,坚持不懈,就会使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创设情景,快乐识字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儿童的看、听、说、写的综合调控能力,不能简单的重复,孤立识字;而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比如在识字巩固环节,我会采用把生字藏在词语或句子中,请学生读词读句后找出来,并模仿说句子,让学生把学到的生字运用到组织语言中去,教学反思《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反思》。现在学生的说话能力明显有进步。又如学校举办“识字大王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等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受此启发,我曾尝试着让学生一天识一个字,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认识的生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同学,还可以要求他说出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方法。谁做得好,谁就是“一字之师”。在学校时可以当同学的老师,在家里也可以当小弟、小妹、父母、爷爷、奶奶的老师。在交流中人人为师,既多了一份快乐,也多了一份进取,更多了一份责任。
三、规律识字,是儿童识字的好方法。
我们知道汉字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一个汉字往往是声音、图像、意义、符号四个“基因”的有机结合,而这四个“基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3》时,我采用多媒体,出示“杨、李、雾、霜、蝶、蜂”等字的画面,同抽象了的古字比较,最后再出示楷体汉字,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初步知道了形声字、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学生很快就记住生字了。又如学习“青、请、清、情、睛、晴、蜻”后,组织学生观察联想,编写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肚皮,池上蜻蜓鼓眼睛。他们比赛捉害虫,请出专家评评,庄稼丰收好心情。”像这样字以族聚,族以文存,把本字和由它派生出来的字归拢起来,看成一个“族”,把这一族字编进韵文,使生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既明字义,又辨清了字形,使学生在学过了一族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
四、采取多种途径,让识字教学走向社会。
识字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唤醒学生随时主动识字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采用多种途径广泛识字。
①马路边一块快普普通通的公交站牌,街道上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店名,甚至与孩子手中拿的各式各样的零食包装袋……这些看来并不起眼的东西,可以成为最好的识字教材,只要你做个有心人。
②电影、电视、网络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因此它可以成为识字的重要“内容”。
③引导孩子们阅读课外书进行识字,也不谓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比如建立“识字袋”“识字乐园”“识字擂台”等。激励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识字量,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2
一、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精神归宿,是维系民族认同和社群存在的生命线,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地方性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版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这个民族的身份标志。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在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关于天地起源、生命起源及其本民族历史变迁等方面独特的知识体系,并对之进行了包含自身价值观的文化解读,进而演化出宗教、道德、禁忌、村规民约等等的规约体系,有效地塑造着每个成员的观念与行为,保障了族群内部的秩序。尽管由于历史变迁导致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被当地民族视为行之有效的一些传统价值观通过强烈的认同感与风俗习惯积淀并传承了下来,通过代际传承,持续地塑造着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最终凝聚成反映民族性格的民族精神。少数民族社会以部落为基础,部落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形成了血缘、族缘和地缘交织重叠的村落结构,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这种文化传承一方面强调以孝为先,尊老爱幼,同时又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强调个体服从族群。《玛木待依》(意为《教育训世经》)是彝族文学名著,它对彝人的家庭、家支的尊卑秩序以及各种道德伦理要求做了详细的记载。它提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主张勤俭节约、舍己为人;坚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称颂诚实忠厚,反对虚伪轻浮等等。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重诚信和重农牧的传统,重视善良、互助、谦虚、勤俭、坚韧等价值观,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价值观。
二是审美观的育人功能。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这样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体现本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的审美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如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等。每一种艺术的发展都源于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中,民族的心理和情感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个艺术家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艺术家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必然要通过艺术实践表现出来,表现为艺术的民族情感。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大学生通过领略和鉴赏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感悟到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艺术,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更能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蒙古族歌舞的审美教育功能。古老的蒙古族宴歌《六十个美》,唱出了六十个美好的事物。“歌中列举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嘹亮的歌声、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义、长者的训导、老师的教诲、谦虚的美德、英雄的荣誉、崇高的事业、万民的安乐、天下的太平。”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通过纯美的音乐去感悟美,体会蒙古民族崇尚美、追求美的审美境界,进而在不经意间领悟到少数民族朴素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这种美育功效源自少数民族艺术内在的感染力、体现了人的本性,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替代的。
地区性民族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就在于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摄取民族文化的长处,让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教育以鲜明的个性融入到国家乃至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为例,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孕育了当地原始、纯朴的民族文化风情,可以说这里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在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或是情感渲泄的方式,而是与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的,隐含着深刻的内在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产物,是他们自身生命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中的瑰宝。
二、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的原则
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应坚持的原则,除了一般性原则之外,根据教学的经验应突出以下几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需要选择乡土课程资源,不能随便滥用。
2.经济有效原则。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应比选择运用其他课程资源更简便易行,省时高效。地方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的配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适宜性原则。由于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力量、学校经费、学生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4.和谐性原则。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课本知识和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意进行整合,使之和谐统一。
5.综合性原则。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地方文化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体系的内容,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一专题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态度、人格等综合素质的教育。
6.时代性原则。即地方文化资源要努力反映各地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新面貌,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及时补充反映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新情况。同时,课程应注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实践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学习方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加强思维、形成能力、发展个性。
三、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一)“统一理论教材”与“鲜活地方文本”相结合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主要是《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全国统一规范的教材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性,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这些系统化的教材体系对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形成较为系统的马克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经验来看,这些教材偏重于抽象的理论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即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偏重于全国的一般性的理论总结,对于地方性的经验摄入不多,缺乏适应地方院校的“鲜活文本”。
(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田野考察
组织高校大学生到民族文化博物馆、古代盐运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海龙屯遗址、“沙滩文化”世家文化遗迹、浙大西迁旧址、汉三贤、清三儒、诗乡、茶文化等文化实景中进行现场考察,实地感受这些不同文化形态的人文精神内涵。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相关地方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结合学术前沿,根据学生的志趣和自身条件,开展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世家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探索研究,把调查法、访谈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方法系统,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贵州由于地质构造原因,本地不产盐,需要从周边特别是四川运盐,加上当地山多路少,食盐运输特别困难,千年以来,穿梭于川黔古道的盐巴客,挑战大自然,用他们的血汗,历尽艰辛,运盐入黔。其中蕴含的坚毅、忍耐、顽强,是当代人追逐梦想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既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地方的典型性。诸如文化、抗战文化、土司文化、沙滩文化、盐运文化等丰富的地方文化形式,及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为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新视野。
参考文献:
[1]陈高昂.基于社会制度课程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142-143.
[2]苏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63-65.
[3]李向东.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误区[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32-133.
篇1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73-03
一、CDIO课程教育模式简述
(一)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状况
1.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操作欠缺
在传统的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教育中,主要以教授管理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必须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自己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然而学生通常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转化。学生要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需要经过漫长的摸索过程,这段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职场新人会有的“眼高手低”的问题。
2.教学环节不紧扣,教学效果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为能宏观地剖析企业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管理的脉搏、立即找到适当的管理方法。而传统的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教材有些内容已经陈旧落后,不能满足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需要。有些章节的理论知识显得太空洞,不具实践操作性;有些章节的内容没有在重点内容上详细描述。如果依靠传统的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教学的方式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则无法满足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需求。
3.学习效果不佳,应用能力差
由于传统教学管理中的理论知识多、教学效果差,许多学生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时,觉得未来毕业后书中的理论知识完全用不上,因此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理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在实际应用时将难以找到方向。
(二)CDIO模式简介
1.CDIO工程教育的涵义
CDIO是指确定一个项目后,完成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全部的过程。它要求给予学生一个项目目标,让学生承担项目岗位中的职责,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自主完成工作岗位的任务,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深化学习的理论知识。
2.CDIO模式的课程特点
(1)情景模拟丰富,课堂环境活跃。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通常认为课本中理论知识太深,所学习的知识和自己不相关,于是不愿意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而CDIO工程教育则直接选取一个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完成,学生因为学习的知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因此容易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实战性强,专业学习到位。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没有机会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CDIO模式里则直接以项目完成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动手实践,学生要以实践的方式来了解哪些理论知识需要深化,如果要完成工程项目任务,学生必须自主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完成CDIO工程项目。
(3)教学一体化,学习过程系统。在CDIO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要直面一个管理项目的全部环节,要通过全面的管理才能完成项目中的管理任务,因此学生如果在理论学习中有结构的欠缺,学生完成任务时,会对部分任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从做中学,从学中做,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彻底结合才能完成项目管理任务。
(4)目标明确,课堂训练与职场训练融合。在CDIO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直接完成一个市场上管理人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学生在一边学习一边完成任务的同时,即达到了市场上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就会在学习中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当学生走向职场面对管理岗位的时候,学生就能直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完成工作任务。可以说,应用CDIO的教学方法就能直接培训出现代职场中需要的管理型人才。
二、CDIO模式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组织管理
企业组织管理是指要通过CDIO的方法了解到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观念取向及其衡量标准,以及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方法。只有了解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才能知道怎样针对企业文化进行组织管理,这项工作是开展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
(二)企业经营战略与企业经营决策管理
要完成CDIO的项目任务就需要先了解该项工程在市场上的实际情况,要针对该项工程的实际情况决定企业的战略计划和企业的决策规则,这项工作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方向目标。
(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力是决定项目战略计划成败的关键,在做好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时,要拟定好恰当的管理制度、招聘优秀的人才、合理分配岗位、优化项目进度、做好项目评估、落实激励结果。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各方面的管理,使企业文化完成预定的战略计划。
(四)现代企业团队管理
企业文化要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市场的定位、战略计划来树立,它是把企业的形象、战略、管理方式等具体化的效果。企业文化管理就是要让企业员工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成为一个极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整个风格,它是现代企业人才实施战略、开发、管理的有效过程。
三、CDIO课程模式在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CDIO模式课程实施准备条件
1.教师给定学生一个项目任务
教师扮演顾客给学生一个项目任务,这个任务是开发一家医院的门户网站,由学生自己完成市场分析、任务分配、项目管理、项目控制、项目评估等工作。
2.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成员自己分配任务。
3.每个小组决定小组组长
小组组长完成项目经理的任务,其余学生模拟项目组其他的成员,通过共同配合,完成该项目的管理工作。
4.学生自己分析需要什么硬件道具
学生在对项目任务进行市场调查后,要自己列出需要的硬件和道具,由“教师”与“项目成员”沟通,合理满足项目的需要。
图1 CDIO模式项目完成的流程
(二)实际应用过程
1.学生分组模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与特长。比如领导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思考比较周密的学生、个性比较被动的学生、拥有奇思妙想的学生、擅长宣传和推广的学生等,要把不同个性的学生组合起来,分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取长补短,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避免整个小组都是综合能力都比较差,难以自主完成任务的学生,以免学生不能彼此配合、互相启迪。教师将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学生分配在一起,要求学生以完成项目目标为要求,自己分配工作岗位。
2.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要通过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成项目管理的四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为市场分析阶段。学生要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搜集市场上与项目相关的信息,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以这次的项目计划为例,学生要大量搜集其它医院门户网站的信息,对门户网站的风格、分类、客户满意度、网站点击率等作综合的分析,然后将自己关于医院网站的战略可行性报告书提交给客户(教师),由教师认可后开展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项目分析阶段,学生要把一个项目任务科学地分成几个项目小组,通过几个项目小组的彼此内控达到完成项目管理的目的。以医院门户网站的计划为例,就要设计出人力资源小组、项目建设小组、财物部门小组、推广宣传小组,通过几个小组的共同配合,完成项目任务。第三个阶段为项目控制阶段。如果将项目经理当作项目的负责人,那么其他的项目管理人员在接到项目管理任务后,要能根据项目的需要制定相关的项目管理策略,并提出控制项目计划的方案。第四个阶段为将管理计划提交给用户的阶段,由用户对该套管理系统提出意见。
3.模拟操作
(1)项目前的准备。在这个模拟项目中,教师扮演客户的角色,学生扮演项目小组的角色。项目前的准备是指团队小组在收到教师指定的医院门户网站设计管理的任务时,就要与教师积极沟通,了解教师投资项目的意向,通过了解客户的要求、分析市场的资料、提出项目战略方向等几个环节反复与教师沟通,直到教师与项目经理的战略目标一致,愿意投资战略计划,才算完成项目前的准备。
(2)项目中的控制。该门户网站的建立是一个项目工程,它需要各个项目组提出管理计划,对整个工程进行控制。以项目建设经理来说,它需要提出几个阶段的项目目标、每个阶段的任务、每个阶段的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每个阶段的评估方法。此时人力资源小组经理就需要根据项目的计划招聘相关的工作人员、制订相关的制度、做好激励工作,通过人力资源的支援促使项目尽快完成。财务经理则需要做好成本的评估工作、成本的控制工作、成本的风险评估工作等,在财务上为项目经理提供支援;推广宣传小组则要根据工程开发的进度做好门户网站的宣传与推广工作,通过不断跟进推广和宣传支持项目建设经理的工作。而项目负责人则要不断的了解每个项目组的工作情况,对每个项目经理的工作做出有限的评估,项目总经理要通过评估的方式使几个小组能融洽的运作。
(3)项目后的反馈。扮演角色的项目小组拿出“管理成果”交给教师,教师要结合专家的意见,对小组的项目建设的内容提出意见,项目负责人则要与教师进行沟通,并将意见传达给项目小组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通过不断的修正项目达成“顾客”的要求。
图2 项目工程组织结构图
4.学生自评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工程项目的评估也是学习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后,要能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总结自己完成工程的情况,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再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对工程评估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工程总体进行的情况、自己工作时的情况、对其他工作人员配合的情况。通过从多种角度分析,学生才能全面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学生对自己做完评估后,要将评估报告交给教师,由教师进行评估。
5.教师评点分析
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对工程模拟流程全面了解,同时要了解每名学生工作的情况。教师要针对工程开展的情况与学生递交的评估报告共同评估。教师在评估以前,还要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要将学生工作的流程交给行业专家,由行业专家给出意见。教师在整合行业专家的意见后,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工程开展情况的不足,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思路、见解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四、CDIO课程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CDIO课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而是直接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实践,能了解到市场上相关项目的需求,自己思考怎样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完成项目,在项目中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对项目工程进行控制,怎样使项目顺利完成等。通过CDIO课程模式的学习,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二)系统拓展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
CDIO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直面项目,学生的任务是将交给的项目任务完成,该项目任务是以企业的真实需求展开模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市场的需求与课本理论知识的差距。学生要通过理论转化为实践,用实践深化知识。如果学生在项目工作中发现有课本知识没有讲述的管理知识,学生还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甚至向相关的工作人员求教经验。通过实践,学生能真正全方位地掌握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知识,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完成学习与工作角色的衔接与转换
在CDIO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顾客,学生的角色是管理人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不再以普通教师对待学生那样给予关爱和宽容,而是以市场的要求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必须要以市场人才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接受市场的挑战,同时也感受到市场优胜劣汰的残酷性。在CDIO实践性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脱离学生的“青涩”时期,在项目学习中成为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学生未来走上市场时,可以直接拿出自己在实践中磨练出的真本事迎接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在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学习中,应用CDIO模式,能使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弊端。它将实践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完成项目管理的方式,学生能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让自己成为一个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大量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该种方式能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方向,通过自主的学习,成为满足市场需求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换霞.CDIO工程教育模式解读:课程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6)
[2]钟秉林.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机械工程,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