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辩论的基本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辩论的基本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辩论的基本知识

篇1

加速时间设定要求:将加速电流限制在变频器过电流容量以下,不使过流失速而引起变频器跳闸;减速时间设定要点是:防止平滑电路电压过大,不使再生过压失速而使变频器跳闸。加减速时间可根据负载计算出来,但在调试中常采取按负载和经验先设定较长加减速时间,通过起、停电动机观察有无过电流、过电压报警,然后将加减速设定时间逐渐缩短,以运转中不发生报警为原则,重复操作几次,便可确定出最佳加减速时间。

2、转矩提升

又叫转矩补偿,是为补偿因电动机定子绕组电阻所引起的低速时转矩降低,而把低频率范围f/V增大的方法。设定为自动时,可使加速时的电压自动提升以补偿起动转矩,使电动机加速顺利进行。如采用手动补偿时,根据负载特性,尤其是负载的起动特性,通过试验可选出较佳曲线。对于变转矩负载,如选择不当会出现低速时的输出电压过高,而浪费电能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电动机带负载起动时电流大,而转速上不去的现象。

3、电子热过载保护

本功能为保护电动机过热而设置,它是变频器内CPU根据运转电流值和频率计算出电动机的温升,从而进行过热保护。本功能只适用于“一拖一”场合,而在“一拖多”时,则应在各台电动机上加装热继电器。

电子热保护设定值(%)=[电动机额定电流(A)/变频器额定输出电流(A)]×100%。

4、频率限制

即变频器输出频率的上、下限幅值。频率限制是为防止误操作或外接频率设定信号源出故障,而引起输出频率的过高或过低,以防损坏设备的一种保护功能。在应用中按实际情况设定即可。此功能还可作限速使用,如有的皮带输送机,由于输送物料不太多,为减少机械和皮带的磨损,可采用变频器驱动,并将变频器上限频率设定为某一频率值,这样就可使皮带输送机运行在一个固定、较低的工作速度上。

5、偏置频率

有的又叫偏差频率或频率偏差设定。其用途是当频率由外部模拟信号(电压或电流)进行设定时,可用此功能调整频率设定信号最低时输出频率的高低,有的变频器当频率设定信号为0%时,偏差值可作用在0-fmax范围内,有的变频器还可对偏置极性进行设定。如在调试中当频率设定信号为0%时,变频器输出频率不为0Hz,而为xHz,则此时将偏置频率设定为负的xHz即可使变频器输出频率为0Hz。

6、频率设定信号增益

此功能仅在用外部模拟信号设定频率时才有效。它是用来弥补外部设定信号电压与变频器内电压(+10v)的不一致问题;同时方便模拟设定信号电压的选择,设定时,当模拟输入信号为最大时(如5v、10v或20mA),求出可输出f/V图形的频率百分数并以此为参数进行设定即可;如外部设定信号为0-5v时,若变频器输出频率为0-50Hz,则将增益信号设定为200%即可。

7、转矩限制

可分为驱动转矩限制和制动转矩限制两种。它是根据变频器输出电压和电流值,经CPU进行转矩计算,其可对加减速和恒速运行时的冲击负载恢复特性有显著改善。转矩限制功能可实现自动加速和减速控制。假设加减速时间小于负载惯量时间时,也能保证电动机按照转矩设定值自动加速和减速。

驱动转矩功能提供了强大的起动转矩,在稳态运转时,转矩功能将控制电动机转差,而将电动机转矩限制在最大设定值内,当负载转矩突然增大时,甚至在加速时间设定过短时,也不会引起变频器跳闸。在加速时间设定过短时,电动机转矩也不会超过最大设定值。驱动转矩大对起动有利,以设置为80-100%较妥。

制动转矩设定数值越小,其制动力越大,适合急加减速的场合,如制动转矩设定数值设置过大会出现过压报警现象。如制动转矩设定为0%,可使加到主电容器的再生总量接近于0,从而使电动机在减速时,不使用制动电阻也能减速至停转而不会跳闸。但在有的负载上,如制动转矩设定为0%时,减速时会出现短暂空转现象,造成变频器反复起动,电流大幅度波动,严重时会使变频器跳闸,应引起注意。

8、加减速模式选择

篇2

1 “变”而随之,方为善治

“变”的意义是由于多种变化因素(大致有病候之变、形质之变、甚至日月四时之变)相互交织,引起人体气血运动产生改变的特点或规律。审知其变化规律及部位,因气之“变”而选择恰当的治疗原则和时机、选配不同的腧穴部位和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既是针灸治疗过程的全部内容,也是调气的全部内容。“变而随之”就是要谨循气血变化的规律,这是针灸治病第一位的客观要求。

《灵枢》归纳出“形气逆顺”的4种综合情形,即为“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形气有余,病气不足”“形气不足,病气不足”及“形气有余,病气有余”。其主要矛盾方面分别是“邪胜”“阴阳气俱不足”“阴阳俱有余”。这种归纳法对于针灸治疗,特别对于针灸基本治则治法的确定,是符合实际且简便有效的,因而是可行的和科学的。

人体经气是随时间变化而流注周身各个部位的,这是针灸能否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亦即“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灵枢・百病始生》)。《素问・八正神明》记载:“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所以“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掌握了日月对经气运行的影响,候之而调,行针就可立见功效。

《灵枢・四时气》云:“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四季变化会影响人体血气运行,似主要表现在经气的浮沉上。故将其概括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另《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邪气随四时之气而入侵,虽变化无穷,但仍然不能逃脱其经气所在部位。依照其部位治疗,即可祛除邪气,调整正气。

2 因“变”而调。始得奏效

针灸在辨证论治时,必须综合分析生理的、病理的、环境的以至社会的各种因素,以便从理、法、方、穴、术等5个环节作出清晰的判断。

篇3

一、分层教学概念以及特色

1.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依据学校现实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不一样的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实现所有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2.实施分层教学的特色

分层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顾及到全部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习状况,让他们不会受到歧视。分层教学的方法产生了有效竞争机制,让他们在分层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勇于竞争,敢于突破、挑战自我。在学生中营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学习气氛,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为学生塑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于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有利。

二、分层次教学如何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

1.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让所有学生都能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大致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做法是,在初一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要求他们举出一些与操作实践的先关的例子。经过辩论,大致掌握他们的基础情况,以前是否接触过电脑,平常利用电脑都做些什么,学生自我感觉的电脑水平如何等。在了解了有关情况之后,然后经过几次实践操作掌握学生的反应速度、接受能力、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等,将他们分成A、B、C 三种不同的层次,A 层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学习信息技术有非常高的兴趣,接受能力较强,潜力比较大;B层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上进心,操作水平也比较好,但基本功不太扎实;C层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障碍,有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不愿意动手操作。

2.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所谓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对于不一样学习基础的学生设计各个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目标,使得所有学生能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趣味。在实施班级课堂教学分层目标的做法是:A层教学目标为发展性的目标,在知识方面能够彻底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扩展与延伸。B层教学目标为提升性的目标,基本针对中等学生,要求他们在理解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所掌握的知识能作进一步的推敲,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C层教学目标为基础性的目标,重点是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应用方面要求他们能够模仿完成基本的实践操作。以掌握基础为重点。例如七年级下学期有关编排目录的课程内容,针对A 层的学生,要求其:(1)能够掌握分栏的不同设置以及格式刷的熟练应用以及灵活设置边框底纹等格式;(2)做出富于创新的作品;(3)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学习中级今后的工作中去;针对B层的学生,要求其:(1)能够掌握分栏的不同设置以及格式刷的熟练应用;(2)对文档的边框以及底纹等格式进行设置;(3)做出自己的作品;针对C层的学生,要求其:(1)掌能够掌握分栏的不同设置,快速输入栏目的各种内容;(2)在模仿过程中掌握边框以及底纹的应用。

3.分层次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实施

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次教学法的实质是对于不一样的学生因人施教,有层次地进行教学,同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学习方法,都能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培养他们的实践水平与创新意识。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来看,该教学法的运用侧重对他们实践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培育。所以,应该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利用自学掌握基础知识,或让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充当教师,当他们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应该多关心与指导C 层的学生,假如时间足够的话,应该让A 层次的学生以及B 层次的学生对C层次的学生进行帮助与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和B层次得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这些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发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针对A 层次的学生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在此前提下,还应该按照课堂的进展,适度补充与拓宽相应的知识,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的进度。

4.分层次布置作业

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作业的布置也应该相应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直接运用知识以及基本操作,经过这些作业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培育基本操作能力;第二层次为具有延伸意义的题目;第三层次为综合类的题目或者思索类型的题目,培育他们的实践水平。A 层次得学生必须完成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题目;B层次的学生必须完成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题目,激励B层次得学生完成第三层次的题目;C 层次得学生必须完成第一层次的题目,并且尽量做一些中档的题目。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使得每名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当教师在作业中发觉他们的亮点时,应该随时给予赞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分层次的教学评价

分层次的教学评价是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全面地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是不是实现既定的目标以及发展状况。信息技术课相对特殊,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最好采取上交作品的方式进行任务的考评。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因此其考评标准并不一样。针对C层次的学生而言,这类学生上交的作业就算是课堂作业的组合,也应该算合格;针对B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上交的作业不应该仅仅是课堂作业的组合,务必经过独立思索、利用已学的基本知识设计出一个自己的作品。

篇4

民主参与技能是保证公民有见识、有效果和有责任地参与政治过程和公民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这些技能主要包括:一是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影响政策和决议的能力。二是清楚表达利益,并且让那些制定重要决议和政策的人也明白这些利益。三是形成同盟,协商、妥协,以及寻求一致。四是控制冲突。

民主价值的理性认同包括对公民进行自由、民主、人权、公正、公平、法制等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对社会状况和政府职责的信念、对国家的信念。

美国中学生民主政治素养的培养途径:一是学校学术性课程。二是课外活动。三是社会环境及大众传媒。

学术性课程包括公民科、社会科、历史科、地理科等,16-18岁的学生要学习《独立宣言》《联邦宪法》《人权宣言》等,学校所有课程都在进行渗透教育,以传播美国的政治文化,培养效忠美国国家的公民,具有鲜明的政治特点。教学方法上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讨论法、角色扮演及模拟、价值澄清法和道德两难法等。

课外活动也是学校进行民主政治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对促进学生智力技能与参与技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起草校规,对校规进行诊断、修改;出席公共会议,从学生自治会到学校董事会、市议会、区域委员会和立法听证会;观察法院活动,接触司法系统的运作,并在有见识和熟练的良师益友指导下,很好地进行交流。让学生体验民主,把民主的准则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通过民主的实践训练学生,促使学生学会使用投票、请愿、演说、在公共机构前作证、参加特别游说小组、组织联盟等技能和手段。

美国学校还大力推进“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项目,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可以培育社会责任感,借助服务了解政治生活和政治运作的实际操作,获得个人未来生涯发展所需的支持,也间接起到培养公民民主价值认同的作用。

美国学校、社会利用一切时机和场合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强化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学校每天都举行向国旗宣誓仪式,让学生牢记自己是美国人,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在美国,一些零食的包装和中小学生校服上都会印有国旗图案。每逢节日或庆典活动,家家户户、大街小巷,即便是汽车上都悬挂着美国国旗。这些举动都很鲜明地体现了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历任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每次都有唤起国民爱国主义精神的警句,其中贯穿了“政治鼓动”“爱国宣传”和“价值灌输”。美国大众传媒的社会化教育功能,是美国传播民主知识、培育民主观念和公民参与意识的重要途径。美国政府每年都要把上百亿的资金投入到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网络等一些传媒上,利用它们大力宣扬美国社会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宣扬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促进公民对民主理想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主价值和原则的理性认同。

法国曾经是一个称雄欧洲、影响世界的强国,直到现今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难以割舍的大国意识使得法国社会总寄希望于青年重振当年雄风。

法国学生在学习中要了解共和国、民主、共和国权力机构、政治力量等基本知识。学习途径由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活动三部分组成。

首先,法国学校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学生的参与,讲故事、讨论、交谈、辩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好方法。在高中课程中,教师更重视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是主角。开始,学生根据课程进展情况选择辩论题目。然后,组织辩论,划分若干工作组,辩论内容涉及新闻资料、历史文献、法律文献、网上或多媒体资料、调查或访谈、走访专家、整理资料等。在课堂上,师生共同选举一位学生担任辩论主席,报告人列举证据,开展正反方的辩论,并由主席进行总结。教师负责监督辩论规则的执行情况。最后,辩论的情况可以形成书面材料,在班级壁报或用其他方式展示。辩论的意义在于遵守规则,以理性论据形成共识。法国学校强调这一教育首先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实践的学习。

篇5

财经类专业基础实践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熟悉专业中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财观念、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教授财经类学科基础实践课程时想要达到以上这两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财经类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使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现实中的实际发生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财经素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这样一个宽泛的教学方法中,我们通常以举例法和案件法最为常用。

举例法是通过老师列举的小例子,阐明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找到分析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较难的知识点,更简单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案件法在实现实践教学方面更为有效。这种方法是由老师为学生提供有一定的难度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件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相比讲授法、举例法等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拉入并实践于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可以测试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作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如果想并用这两种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好案例准备工作并组织好课堂。案例的准备不只是随便寻找或编造一个案例而已,这个案例应该在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同时集中考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难点,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解分析能力来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准备案件。此外,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组织掌握课堂方面,教师应尽可能的安排好课堂讨论环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人数、个性、积极性等多方面因素,把班级科学合理的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件,随时提问并给予指导,始终注意保持讨论的内容不偏离课堂的主题,注重启发学生讨论的热情,适时活跃课堂气氛。最后,应该让每位同学都汇报心得体会,并由教师进行总结性指导。

二、专题辩论

专题辩论是指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财经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加以论证。辩论的观点不局限于是正反两方面,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多种观点,观点由学生来思考和提出,由任课教师指导和最终确定。辩论的角度也并不仅限于财经问题,也可以涉及到道德、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因为财经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问题,与他们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讨论财经问题就本应放在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来全面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看待问题。每个辩论组适宜的组员为4-6人,实时热点问题的选择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老师进行筛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辩论时间应该是有限制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观点的阐述和论证体现了辩论的公平性也加大了辩论的难度,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每次辩论结束都要注意点评和总结环节,让学生有所启示和收获。

三、社会调研

撰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在于实践,经济关系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客体,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很多知识是不能从书本上学到的,也不可能靠头脑想象得来,对于这些学生无法知道的财经知识就应该鼓励他们通过社会调研来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社会调查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学生必须对调查的项目进行通盘考虑,老师可以给出准备调研的问题并把握调查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再详细的筹划和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把社会调研计划、筹划全程的各个方面,落实为书面文字,用明确、简练、清晰的语言把调研方案撰写出来,鼓励他们结合现实生活并从财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为了保证社会调研的质量,调研报告要思维清晰,通过真材实料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多种调研方法的实施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现场表达、归纳总结、写作技巧等多方面的能力。

不管运用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课堂结尾都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和总结。实践考核的成绩也不单单只看学生做出的结果,重要的是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通过实践过程所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师亦可以从实践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的环节,并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今后的实践教学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语文教师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他们是“职位最高者”,又是学生的“平等者”。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充分的个性特征,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履行下列职责:1、提供预备性知识,做好前期准备。2、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3、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发展。

辩论会课堂,登台是学生,幕后凭教师,教师台前幕后工作的多少决定了辩论会的成败。

1、策划与导演

辩前,教师需把握辩论契机、谋划辩论会内容及精心挑选辩论骨干和调配学生组合等。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时,对于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不管学生是倾向“我”还是父母,都会受其年龄特征的限制,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不成熟、易过激,因此,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开展一次辩论,就很及时和必要。再如,有关辩论基本知识和流程,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胸中有数,还要悉数将其传授给学生,这是辩论的前提和基础。

2、主持与客串

此主持非彼主持。辩论会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辩论主持人理应由学生承当,然而,教师并非因此就能轻闲旁观;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辩论会的主持上。即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对辩论话题中心的掌控。于不动声色中,教师每一次无言的微笑,每一声清脆的鼓掌,都将能成为一个辩论的开启;一句简短的收束,一个清醒的提示,均能使辩论不至于旁落和游离……这些要求教师具备优秀主持人的素质和出色的临时客串表演能力。

3、演说与评论

篇7

一、设置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民法学家王泽鉴曾提出作为法律人应具备的能力有三:一为法律智识,即明了现行法制的体系、基本法律的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二为法律思维,即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趋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三为解决争议,即依法律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在先,处理已生争议于后,协助建立、维护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

反观目前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现状,停留在第一层次的居多;法律思维的养成与法律争议的解决能力则因高校而异,参差不齐;导致法学学生存在“四有余四不足”:即专业有余而广博不足,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动口有余而动手不足,考试成绩有余而办事能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仅依靠着手改良和丰富理论教学已经不足够,有必要设置实验教学体系来补正理论教学的不足。

设置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该课程中的实践操作模拟的训练,将法律实务操作融入理论学习之中,在操作过程中学到知识,锻炼实践技能,在办案流程、综合处理疑难问题的技能和律师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得到了学习、加深理解,学会批判性地思考法律问题,既能切实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又能在法律实践中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实践与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法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其发展壮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就目前来讲,实现实验教学体系的形式化、模式化和系统化是当务之急。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1.对“问题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已经成熟

设置法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想法,受启蒙于国外建构主义教育改革。在国外的建构主义教育改革中,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已经成了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

PBL的典型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即所谓的学习议题,学生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们就需要反复循环地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小组交流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帮助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目前进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即是遵循这条思路,设置系统的实验教学课程,使之与现行的理论教学衔接。

2.研究并引入现代案例教学模式

“问题式学习”催生了现代案例教学模式。以美国的法学教育为例,美国的法学3年的职业教育是以4年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注重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知识,处理各种复杂法律问题所必备的法律原理、原则;法律职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能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为此,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法学院普遍兴起了“临床法学教育”,又叫“诊所式法学教育”,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指导法学院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则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其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

转贴于

三、基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基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含义

法学教育应当成为一种素质教育,通过这种素质教育,培养既有扎实的知识背景,又有教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律人才。针对这一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实践教学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将其渗透于法学教育这一工程之中,使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指以法律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为基本载体,以实务操作为基本方法,围绕如何建立以实训教室为主要平台,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为一体的程序化的教学体系。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为补正传统理论教学之不足而设立的,需要针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学制分层次设置,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在不同的模块中设置不同的法律思维实训项目,依托于不同年级所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得到实战思维的训练和拓展。

2.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

从全国范围来看,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系统的模式,各个高校情况差异也非常明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状况。所以,将法学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和方法程式化、模式化、系统化的确是当务之急。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宜根据目前法学本科教育学制分层次设立。首先,各高校应确立系统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与之相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实验教学体系可设置如下。

(1)法律实践活动观摩。司法实践活动观摩主要针对一年级在校生设立。目前,各高校为发展法学教育通常都会建设一些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基地往往是高校附近的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组织学生去上述实践基地观摩法律实践是比较有效的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此类观摩流于形式。具体组织时,可在观摩前组织学生熟悉与法律实践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材料,并向学生指出观摩的重点;观摩结束后,应以学生为主导讨论观摩启发,撰写报告。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的社会现状,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因此,社会调查应在学生掌握部分基本法学理论和技能后设置。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与法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深入社会,具体接触当事人和事件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社会中法律问题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

(3)法律诊所教育。“法律诊所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借鉴美国“实践性法律教育”的模式而设立。“法律诊所教育”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现代案例教学方式,从具体的事例入手,展示案件事实,使学生弄清案件的客观事实;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特别是核心法律关系);考察法律适用;将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适当连接。通过这种分层次、有步骤地学习、研讨,使得学生逐步培养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4)法律咨询。法律咨询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适合已经掌握了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高年级学生,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接受他人的法律咨询,接触到各种法律关系的第一手面貌,经过识别,发现问题的关键,进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方式,因此逐步具备解决争议的能力。法律咨询同时也是真正的法律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真实体会到其理论学习中需要补足的地方、其逻辑思维中尚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对理论学习形成良好的反作用。

篇8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一位留念故土,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胸襟宽阔,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不乏有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真实、可信,丝毫不矫揉造作。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设悬念,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多问几个为什么”,即对教材多发问,向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设悬念,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

“多问几个为什么”应以问启之,以问导之,讲究设问的时间、方法和技巧,适时进行,科学安排。设问应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前预习时,提供给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这类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同时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中设问重在分析教材,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这类问题要有指导性、剖析性。

例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课前我安排了预习,并给出问题: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谈见解,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最后加以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就某一历史事件,展开自由辩论,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篇9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学员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员则是推进教学的引路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员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中心,随时根据学员的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以及内容、方法和程序,尊重和发挥学员的学习风格,使学员真正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员自始至终发挥着启发学员思维的作用。同时,案例教学法坚持集体参与原则。以集体为背景,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氛围,达到学员之间的智能互补。使具有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智力结构、不同知识特长、不同个性特点的学员共同协作,取长补短,达到依靠个人智慧无法达到的学习效果。

(二)提升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或模拟的管理情景,由学员自己通过摸索、体验和领悟等行为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学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员通过学习与沟通,体会如何去听取别人的见解,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去说服别人,如何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如何与人相处。

(三)激励创新

实施案例教学,教员可通过各种不同案例,向学员介绍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把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争议性的、没有定论的前沿性问题引人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去思索、讨论、交流,开拓学员专业视野,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课堂的讨论、争辩,使学员能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为学员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撞击提供机会和平台。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不仅能使学员具有广泛的知识视野,敏捷的思维方式,而且对学员的个性发展和求异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特功效。

二、“两员”在士官教育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的任务

(一)教员的任务

具体来说,教员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研读相关教材

教员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必要的讲解,把握好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内容,可以要求学员在课下自学完成。如果学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员应及时给予帮助。通过这种信息沟通与反馈,教员可以了解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有助于设计更适合于学员的教学案例。

2.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应是教材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更加典型化和贴近生活,便于培养学员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是一个收集、整理、阅读、分析、编辑、加工的综合评价和制作过程。教员设计教学案例时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一是“精”;二是“新”;三是“近”;四是“真”。

3.指导学员课前准备

除了案例选择外,学员在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在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左右,教员要把选择好的案例材料印发给学员,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员还可以在材料中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员查阅。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员后,教员应要求学员在上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点,查阅所列的参考资料,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4.引导学员课堂讨论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是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员也不能袖手旁观,但是教员不能轻易下结论,他应当是中立者、客观的观察者。教员应事先了解学员预习准备的情况,通过学员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系列问题用来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员思维,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但是,学员形成了各自的看法后,教员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员讲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和引导学员围绕案例议题积极辩论,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

5.及时进行案例总结

总评是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学员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之后,教员要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总结。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指出学员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以鼓励为主,使学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学员的任务

1.理解掌握知识要点

在理解并掌握教员讲解的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应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自学,如有疑难问题,可及时向教员请教。通过听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认识,为以后的案例教学打下基础。

2.查阅资料拟定提纲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学员应认真阅读教员印发的案例材料及参考资料,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发现线索,抓住主要问题深人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确定自己认为可行的优选方案,拟定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

3.课堂讨论分析案例

篇10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部分学校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初中历史教师要合理利用资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历史知识,体会历史内涵,感受历史底蕴,转变之前的单一教学方式。比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中的核心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当时那个年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刻理解的过程和意义。在讲解日军暴行时,可以让图片来说话,将日军的丑陋嘴脸揭穿,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国耻,奋发进取,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此外,在课下教师可以组织相关历史学习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些历史遗留建筑,参观文化宫,去学校或者当地的图书馆阅读历史名著。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家长携孩子去参观游览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帮助学生亲身去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去感受历史、铭记历史、爱上历史。

二、加强教学思想反思 回归历史教学本质

当前的历史教学很大一部分是流于表面讲解和死记硬背,教师不仅不重视,而且也不用心备课讲课,直接让学生考试前磨刀上场。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广大教师就应加强教学思想反思,回归历史教学本质,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错误观念,关注学生人文素质、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运用能力的提升,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和意义。

历史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在基本知识、培养能力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进行认真备课。例如,在讲解时,关于基本知识,学生需要掌握有关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例如,的时间、地点、参战方、原因、过程、意义等等;关于培养能力,学生需要锻炼历史逻辑思维,历史事件分析能力,学习交流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辩论赛,题为“利大于弊”,让学生进行辩论,帮助他们形成辩证思维,更好地分析历史事件,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关于情感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中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牢记国耻,从历史中积累教训、获得经验,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洗前耻。通过上述备课,教师完整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从中获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头脑也得到了滋养,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帮助学生提升了人文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11

篇12

自上海海洋大学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以来,《行政法学》就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至今已经开设有十三年时间。2010年该课程列为上海海洋大学“085”重点建设课程项目,并于2011年顺利结项。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教学一览》(2012年版)规定,《行政法学》课程学生修学情况分为三种:(1)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学习,课程代码8203010,每年修学学生人数100+;(2)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选修课程学习,课程代码8203010,每年修学人数50+;(3)作为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管理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合班授课,课程代码8203028,每年修学人数20+。自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设立和海洋管理专业开设以来,约有近2 000名学生修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主要毕业去向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读研和留学。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该门课程在其就业和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海洋类高校法学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希望形成具有海洋管理特色的行政法学优质课程。建设旨在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切实理解中国的法治现状,特别是海洋行政执法现状,掌握基本的行政法学概念、原则和制度,充实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加对学生海洋行政执法基本知识的传授。师资建设目标是: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关于该课程教学的交流沟通,开阔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增强教师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教学内容设计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目标是,不断创新,尤其注重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加强课堂(小组)讨论的比重,将“微课”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我国行政法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熟悉各种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诉讼、处理行政纠纷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遵守行政法规、依法行政工作、依法维护合法权利,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全课程一共分为5编,48学时,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如下:第一编导论(4学时)、第二编主体论(4学时)、第三编行为论(24学时)、第四编程序论(4学时)、第五编监督与救济论(12学时)。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本门课程建设的重点,可以分为课堂上与课堂下两部分。课堂上,应作为解决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讲授与讨论并进,辅之以辩论和模拟法庭,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下的“微课”录制,读物选择,作业任务布置一定要做到知识点涵盖范围广、重点突出的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课下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讨论问题的背景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如下三类:基本概念、程序过程和经典案例。其中,前两部分板块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学内容,课堂上用抽查、提问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自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较难理论内容教师将进行讲解,这取决于对学生考核成果的分析。如果学生普遍掌握良好,则不再赘述;如果学生普遍掌握不足,则需进一步讲解。经典案例的阅读主要是为课堂讨论、辩论做准备。

2.课堂上采取模块化、问题化教学方式。拟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讲授、讨论、问答、小组汇报、辩论、模拟法庭的形式。

讲授主要是在学生课后预习的基础上,对重难点的讲解。本次建设的重点是将“微课”理念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是,课下录制10~15分钟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指引,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并按照指引学习。对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讲解。对已经录制过“微课”的知识点课堂上主要采取提问形式进行检查和考核。

讨论主要以教师作为核心主持人,本课程一般每年修学学生数量在170人左右,可以分成10组,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教师按照课后布置的背景资料选择讨论的主题,并预先设置3~5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可以限定在8~15分钟不等。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标准为:回答是否主题明确、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时间所限,每节课不能所有组别一一回答,但是教师随即选取 2~4个组别的方法,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

问答主要作为对学生课后资料是否学习理解的考核工具,以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方法。教师提问学生能否听懂听明白、学生回答是否流畅正确,都是平时成绩给予的依据。由于课堂学生人数众多、时间有限,因此教师打分的过程要客观而且迅速。初步设想的方法是选取6人作为学生助理,每人分管20名学生名单,教师根据回答表现给予A、B、C三个等级的打分,6名助理,辅助记录。6名助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也可以最快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这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非常可观合理的依据。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上的发言将被强行停止。学生汇报发言的内容是教师课堂上课前预先布置的网络平台的内容。初步设想为“问题―对策”模式发言,即教师提出一个现阶段社会存在的行政法问题,学生经过准备给出解决对策。这一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布置的作业应先于上课时间的5天以上,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思考。发言的内容根据当堂课所处模块的不同而不同。第3、第4、第5编所涉及的内容适合本教学方法。这三编都有当今我国或者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存在,具有较高学习价值。

辩论是考查学生法学逻辑思维最好的工具。“程序正义VS实质正义”是法学家一直争论的焦点,让学生以行政法学案例作为佐证,抽签决定正反两方,课堂上进行辩论,有利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也可以提高思维反应、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模拟法庭是让学生了解诉讼程序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生一个案例,学生自己分析管辖法院、受案条件是否具备、自己写作诉讼状并自己安排模拟法庭角色和程序,最后做出判决。整个过程的而进行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知识的最好总结和考查。模拟法庭将安排在接近期末阶段进行,可以起到对行政法学课程的回顾与复习的作用。

四、课程资源网上建设与课外培养模式

课程资源网上建设应充分运用URP、EOL系统,特别是EOL系统提供的多模块,丰富资源的平台,建设该课程的网上资源库。其中不仅包括讲授课件,还将包括课外作业任务布置的方案描述、辅助文档和微课视频、资料搜索方法等内容。适当增加趣味性短片、电影和电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行政法学的兴趣。

课外培养环节要充分运用行业资源。上海海洋大学的海洋行业资源非常丰富,充分运用校外实习基地(如东海分局)的资源,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以学生观摩或短期实习的方式,对其进行本课程的课外辅助教学。现在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很多,在海洋大学有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骆肇荛基金项目等学生项目。具本课程组观察,学生申请、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本课程组的课外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学生项目的“课外指导模式”。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选题、申报和实施的指导。

篇13

扬学习风气,展辩论风采。在大学的青葱岁月里,你是否想激昂文字,碰撞思想,挥洒你的书生意气,造一片自己的天空来飞翔。那么,别错过这珍贵的感受吧!院演讲与辩论协会举办的班班辩论赛,为你搭建你所要的宽阔平台,真诚期待你的参与。

唇枪舌战,你来我往,让真理在争论中闪光!

放飞梦想,激情飞扬,让梦想在汗水中动人!

一、活动主题: 扬学习风气,展辩论风采

二、活动时间:2012年11月13号(友谊赛)

三、主办单位:通信5班、广电八班班委会

六、活动流程:

活动前期准备

1. 辩论培训

① 比赛前2-3周开始通知各班支书报名参赛,并作好宣传及选手登记工作。

② 比赛前2-3周准备好辩题及相关的辅导材料(包括如赛制规则,评分标准,辩论的一些基本知识)

③ 比赛前2-3周确定各班带队人员。

④ 请各参赛队领队、队员仔细阅读策划书,熟悉赛会的日程安排,并希望能同承办单位达成下列共识:

l 遵守赛会的记录以及规则规定,请在各场比赛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利于辩手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l 请各参赛队遵守赛事各项时间安排,如遇特殊问题,请及时与大赛承办单位联系,以便安排协调,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

l 请各参赛队于每场比赛前30分钟到达比赛现场,以利于组委会对赛事的统筹安排及各场比赛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l 比赛期间,请各参赛队不要与评委接触,如想表达对赛事的意见,请与组委会联系。

l 各班可专门组织本班同学观看比赛,并可组织、准备适当的宣传、标语、口号等,但不得有影响比赛现场进行的行为,组委会有权组织并要求其离开比赛现场。

活动现场

现场分工如下:

1. 现场布置组: 负责现场的布置,包括挂条幅,贴辩题,摆放桌椅,分区安排作座位,及事后的整理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