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相对内地来说,香港的中小学校在音乐课程的制定和教材的选择上相对比较自主,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公立学校需要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展教学,接受督导,中小学音乐教材要在指定的书目中选择。私立学校一般不受限制,学校可以根据要求自行制订课程发展事宜,有教材选择的自主权。1983年和198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分别出版了初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作为学校发展音乐科课程的指引。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带来了紧迫感。2002年,《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出版,2003年了《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以下简称《音乐科课程指引》)。而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颁布,比香港早两年。
作为最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指导文本,香港《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的性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类的美感、智能和德育发展贡献重大,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国民意识及灵活开放和尊重他人的态度。”“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更是儿童发展智能和身心的关键。音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让人类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力,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抒怀”。
从《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表述上看,音乐教育首先是“美感”教育。这与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观点十分接近。内地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首先要突出其“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科课程指引》还指出,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内地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二者在音乐课程价值观念上十分默契。
《音乐科课程指引》提出了“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和德育的提高”,这和内地使用多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点十分相似。长期以来,“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达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目的,这是和谐完美的课程功能”。我们可以据此推断,随着内地与香港音乐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在音乐课程领域的共识也会越来越多。这将为两地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互借鉴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香港采取的是教材多样化制度,从品种数量上看,中小学音乐教材版本比较多。这些教材都比较注重基础性,强调学科自身体系,但同时又比较注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能力。我们可以从1993年香港教育署辅导视学处音乐组编写的一本《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上大致了解这一点。虽然它并不是学生教科书,但其主要内容均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序言中的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教师手册的目标是探讨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修订于1987年)内各主要范畴的不同教学方法与重点,更给予不同背景和能力的音乐教师一些教学基础及意念。”从书上的内容看,这些“重点”及“基础”大部分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点提示。全书分为十二章,另有三个附录。其中六章论及的是音乐课程的常见教学栏目,分别是:第一章歌唱,第二章乐器演奏,第三章音乐聆听,第四章读谱,第五章音乐与律动,第六章创作活动。后六章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科知识点:第七章和声,第八章曲式,第九章表情。最后三章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第十章教学计划,第十一章课外活动,第十二章学习评估。从这十二章具体内容来看,它的主体是结合音乐学科的知识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香港教材在注重基础知识时有两种编排方式。一种是从音乐学科的角度出发,强调音乐知识(包括读谱知识、乐器法常识、表演常识等)的认知教育以及基本演唱、演奏技能的训练。音乐知识与技能始终作为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教材中。这条线索是显露的“明线”,起到组织教材的作用。教材具体教学曲目的选择紧密围绕音乐知识的分布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唱歌、欣赏或器乐教学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知识的实际意义。另一种是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音乐知识与技能在这时是隐含在单元课中的“暗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潜在的支柱作用。
香港中学音乐教材《音乐的韵律》是按照“明线”组织教材内容较为典型的例子。这套教材共有三个分册。编者在其“书介”(即教材的“说明”)中介绍了该套教材的六个特色:“一、课文中有关的音乐知识均采用精简、浅白的文章来描述,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明白。二、每课选用的歌曲都能配合课文内容,多为中外著名、旋律优美悦耳,但伴奏容易的歌曲。三、精心辑录中外名曲百多首,作为每课教学中音乐欣赏之用,省却教师寻找资料的麻烦。四、每课所设的练习题均十分恰当,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后即可重温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五、全书遍插精彩图片,全部与课文有关,部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插图,必能增强视觉教学的良好效能。六、课本后所增加的附录,内容包括:视唱、听音、节奏练习和多首增补歌曲。”
从上述六个“特色”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将音乐知识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课文”来编排的,歌曲基本上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而选用。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编者还特地设计了练习题加以训练。而在内地最新的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课程标准音乐教材中,歌曲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音乐知识的学习往往服从于所选歌曲的需要,或者作为所选歌曲的附属成分。从这一点上看,香港教材与内地大纲版教材相似,都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此外,香港教材中对情感因素、态度因素等涉及较多,很注意通过文字、图片以及练习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参与意识。而这一点却在内地大多数课程标准教材中较少涉及,这一点值得思考。
具体来看,教材在第一、第二册分别安排了25课内容,第三册为22课。每课分为“主要内容”“歌曲”和“音乐聆听”三项教学栏目。各项教学栏目中穿插有数量众多的练习题。其“主要内容”即“课文”选编了乐理知识、音乐史知识、乐器知识、音乐体裁与风格、中国传统音乐等,题材十分丰富。现将其“主要内容”的分布列表如下页: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音乐知识点在分布上非常广泛。在教材中,这些知识点的表述也比较细致,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学科体系有一个整体印象。另外,习题设计的变化很多,强化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
香港多数中小学音乐教材都有一个特点,即教材中谱例资料丰富、准确,便于使用。例如,许多歌曲都有钢琴伴奏谱,聆听曲目都有音乐主题甚至是合奏谱例。这与内地的教材有很大区别。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一样,香港采用五线谱,内地教材则采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内地教材通常仅将必唱歌曲的全谱放在教材上,欣赏仅选摘谱例片段。另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数量都比较少。
与内地相比,像《音乐的韵律》这样的教材在教学容量上较重、难度也较大,这说明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对教材难易程度的要求也会不同。内地目前实行“一纲多本”,如果处理得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不同文化区域、不同教学基础的学校“因教选材”。“一纲多本”需要通盘考虑,如果有国家级示范教材,再辅以地方或特色教材,应该更适合内地的实际情况。
香港《小学音乐天地》是按照“暗线”组织教材内容的典型例子。它以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为主体、以音乐知识线为支柱。该教材采用柯达依教学法为编写的理论依据。其宗旨是“让儿童从活动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务求课室充满欢乐和生气。”该教材专门为教学栏目设计了一套卡通图标,分别代表歌唱训练、节奏训练、音准训练、手号(音高手势)、视唱训练、聆听、乐器弹奏、律动、唱游、创造活动、土风舞、绘画/填色、戏剧、讲故事、默写/抄写、音乐家介绍等十六项教学活动。虽然编者将每课“课程”分为重点教学(即音乐基础知识)、歌曲、综合活动三部分,但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十分灵活,版面充满童趣,对小学生有吸引力。教材内容的展现,除了完整歌曲谱外,其他栏目均设计为活动的方式,与教材的宗旨相符。低年级以认识音符(休止符)为主要线索,语言表达力求符合儿童心理习惯。比如,介绍几种不同的鼓(大鼓、小军鼓、铃鼓)时,编者设计了聆听和乐器弹奏两个活动,由学生完成:“我是谁?你可以用我为《找朋友》伴奏吗?”“大家来打打我们的大肚皮,听听我们的声音”等等。高年级适当增加了诸如旋律线、调式、调号、表情记号等知识,并在聆听(音乐欣赏)中介绍乐器知识、曲式结构、音乐家等。知识的介绍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例如,介绍前奏、间奏和尾声时,教材中设计了一幅火车厢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歌曲选材方面,香港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欧美歌曲较多。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可以解释:一是欧洲传统的大小调音乐比较符合西方音乐知识体系的要求,易于学生辨识;二是美国音乐教育比较发达,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比较丰富,许多编者都有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因此美国的歌曲也有较大比重。以《音乐的韵律》为例,全部三册教材共选编歌曲87首,其中欧洲有37首(包括名曲填词),美国的歌曲有22首,二者合计占总量的67.8%。中国歌曲15首,且均为民歌,仅占总量的17.2%。在内地教材中,情况正好相反。内地教材中国歌曲的比例通常要占到60%以上,且有较多的民族民间音乐供欣赏。
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交流的不断增加,许多音乐教材资源从内地被介绍到香港,一些创作歌曲(如《大海呵故乡》)、中国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说唱音乐等)也经常出现在香港中小学教学中。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两地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将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中并行不悖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瑞冰.香港音乐发展概论[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2]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Z].香港: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一、音乐课情境创设之法
小学音乐课上情境创设的方法非常多,我们音乐教师可以依音乐教材的内容,根据本小学的教学条件、班级中小学生的真实情况及小学生个人技能水平去采取合适的音乐课情境创设之法。
1.创设特色的音乐课教学环境
音乐教师依据音乐教材的内容将所教班级布置能够烘托气氛的场所,让我们的学生先进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给学生最佳的第一印象。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极有帮助。
2.创设经常的音乐课教学导语
不论什么学科的教学,如若关注学科的教学效果,创设精彩的导语最为重要,音乐课同样如此。导语设计得精彩,就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的听课质量必将提高。这样,就会对音乐课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3.安排轻松愉悦的音乐课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完毕,接下来的就是教学过程。音乐教师要安排轻松愉悦的音乐课教学过程,让我们的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音乐课学习兴趣。这在音乐课情境创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兴趣的积极动力,学生音乐课上都会集中注意力,乐于参与学习,使音乐课呈现勃勃生机。
二、音乐课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小学音乐课的情境创设出来了,但还有些值得注意的事项应引起我们音乐教师的关注。
音乐课情境的创设要以音乐作为主线,辅之学生易于接受的音乐学习方式,将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音乐课堂的语言也要引起音乐教师的注意,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绝不可以使用方言,因为那样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出现偏差,带学生走进误区。还有,音乐教师恰当、优美的形体语言艺术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用之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篇3
1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之所以应该得到重视,原因就在于音乐欣赏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功能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1健康的音乐欣赏,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1.2健康的音乐欣赏能使学生心情愉快,受到美的滋润,得到美的感受;
1.3音乐欣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诱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1.4音乐欣赏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
1.5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以发掘学生的音乐感和培养积极思维为主要目的。 其方法一是选择健康的歌曲让学生多听,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通过艺术品本身的美,来进行感受或在美的气氛中熏陶,使学生在美的感知中健康全面地成长。而且多听之后,对音准、节拍、节奏、音色等知识,会在无形之中获得,也即是说,在聆听中自然会得到音乐诸因素的感知能力。而有了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方才有音乐上表现能力的提高。其方法二是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之美,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音乐创作的火花,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2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音乐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通过音乐背景的呈现,使音乐与音乐内容之情境融为一体。使学生既有音乐旋律美的体味,又有音乐背景美的鲜明的感受。
2.1情境教学有以下几项功能
2.1.1情境教学能把人带入到音乐教学的氛围中,能给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一种真切的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
2.1.2情境教学能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觉,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巩固学习的成绩。
2.1.3情境教学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使学生能够认识、发现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抽象美;
2.2音乐课堂情境教学方法种种
2.2.1环境营造情境
小学音乐课本中好些歌曲的内容是歌颂大自然美景的,所谓营造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教学画面,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把大自然中的空间美景通过绘画或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搬到现实中来,使学生好似置身其中,能够眼见其色、耳听其声、手触其形……这样学生眼、耳、手并用,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激情,在欣赏音乐多彩的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会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2.2.2乐器营造情境
音乐课教学,乐器是必备的教学用具。乐器的演奏能使人陷入无限的沉思,也会给人予情感的爆发。它能使人心情激动澎湃,亢奋异常;也会使人感情共振,声泪俱下。在音乐教学中乐器的恰当使用,会大大提升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2.2.3故事、典故引入情境
故事、典故引入情境,常常是在新课伊始。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首有背景的歌曲(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红梅赞》等)时,教师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先把背景资料介绍清楚,学生知道了这首歌曲的来历、所反映的时代画面,学生就能在深刻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学好歌曲的激情,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2.2.4舞蹈表演体会情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那么舞蹈就是音乐的形象体现了。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想象着音乐要表现的内容进行表演,学生就会在音乐课上充满活力、充满激情。这样的教学,一节课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在音乐课上,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很有兴致!
3音乐课堂教学应让生活走进教学课堂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生活,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存满小学生的生活情趣。找到小学音乐教学与小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相关的生活情境;会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会把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情趣,引发到音乐的学习上来。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真实,学得有趣,学得不脱离自己的实际。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己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教学效果,就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情愿的、展开学生自我富有个性的、饶有兴趣的、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的音乐学习。
4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
篇4
我参加以来,经常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现就本人在平时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重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传统的音乐课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一般情况下就是教学生唱唱歌,能把教材上的只首歌唱完就不错了,期末检测大多就是让学生唱首歌,看看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至于乐理和其它音乐素养的检测基本上没有涉及,这种教学和评价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实际上,音乐教学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学生的实际需求都远不只这么一点点内容,除了歌曲的学习以个,还有乐理学习、音乐欣赏、乐器学习、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情感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每册教材除了编排一定量的学生要学唱的歌曲以外,还安排了专门的章节来进行音乐欣赏与乐器或者音乐知识的教学。我在平时的音乐课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唱会课文里面应该唱会的歌曲以外,同样重视乐理以及其它音乐知识的教学,比如了解中国的一些古典音乐,了解一些伟大的音乐家和一些伟大的音乐作品等等。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有语文和数学课无法比拟的先天优秀,因为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唱唱跳跳,喜欢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完全可以发挥音乐课的优势,在音乐课中,通过聆听,体验、表现、创造等音乐活动,充分体验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音乐兴趣,获得美的感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必然会对乐曲产生深厚的兴趣,这样除了学会唱这首歌以外,也达到了培养音乐情感及审美能力的效果。
二、让表演走进课堂,在律动中体验音乐。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尤其喜欢表演,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常常想办法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或者在教完一首歌时,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可以是童话角色,也可是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种即兴表演不但能使学生更快、更独立的记住歌词,而且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总之,只要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只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表演形式,都可以引入课堂。比如在每节课的开始,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即兴编一些学生喜爱的容易接受的动作,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开始音乐的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还比如在教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边范唱边表演动作,让学生产生好奇感,使学生能全神贯注的聆听民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正因为有了和谐的课堂气氛,音乐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了。
三、鼓励自由创编,培养学生创造力。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因此,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音乐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与手段,如在音乐教学中,做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等,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歌词的创作,这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边平时最怕羞、胆小的学生也会变得积极起来,尽管整堂课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教师也可以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快乐。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著名音乐家卡马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多媒体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当前,多媒体走进课堂已成为新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正因为有了多媒体,才使我平时原音乐教学始终充满生气与活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五、重视音乐欣赏,培养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育里面的音乐欣赏课,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是不是所有音乐都值得欣赏呢?学生是不是会以正确的方式欣赏音乐呢?很显然并不完全是这样。音乐也有好有坏,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只是因为学生审美能力有限,发现不了,感觉不到,不能区分什么音乐是好的,什么音乐是坏的,只知道把一首歌唱会,但歌曲里面真正写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学生并不清楚,。有些学生在平时的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教学生音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教会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欣赏音乐,指导学生欣赏那些久经历史考验的、健康的、优秀的高尚音乐,阻止那些粗制滥造、低级庸俗的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
篇5
一、缘起
(一)教学趋势变热潮小学音乐对孩子培养音乐兴趣和发展审美情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影响。微课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小学音乐课堂的一些限制,让小学音乐课焕然一新。微课的提出逐渐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各国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微课产品。微课这一词最初是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在1960年首次创造的,到2011年前后国内兴起了“微课”热,微课教学成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热点。如今,微课在我国各教育领域、不同学科阶段得到推广,越来越多的小学一线音乐教师积极投身于微课教学的实践中。
(二)教师意识再转变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微课就是作为教师所需要学习的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传统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各学科都可以用此法来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一步步地走进我们的教学视野,小学音乐教学也从传统走向现代,给小学音乐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带来了突破性的变化。微课教学以视频作为突破传统教学的方式,在音乐课堂上可不是笼统地教授知识点。小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比较容易接收和学习新的东西,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深得学生的喜爱。教学方式的焕然一新,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习效率便提高了,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控课堂。当音乐教学迎来“微时代”的时候,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也在转变着自身的教学观念意识,对教师而言,更应该树立起“微课”意识。基于以上的缘由,从本人的实践微课《春节序曲》为例,谈一谈我对微课的感想与反思。
二、探索
(一)时间短,效果好在胡铁生老师主持的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他指出,微课关键之处在于微,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至8分钟最为适宜。《春节序曲》是五年级上册的欣赏乐曲,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也为15至20分钟,所以在制作时间上的控制是微课是否成功的一个要素。在我首次录制《春节序曲》的微课过程中就发现许多的因素影响着总的时间长度,素材、语速、熟练度、硬件设备等都成为影响时间的因素。当我第一次制作出本课的微课视频后,打开发现时长有15分钟,在理论上时间过长了,但由于各学科与学情的不同,我抱着侥幸的心理进行了第一次的试上,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当微课视频一打开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确实都被吸引过来了,对这新颖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七八分钟过后,陆陆续续出现几个孩子交头接耳、转移视线等,当视频结束,教师提出有关问题时,有小部分孩子根本不会回答,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把视频看完。经过组内老师反复研讨、磨课、重新录制再制作,把最终的微课视频时间控制在8分钟内。在磨课时发现,从孩子们的脸上就能看出他们的专注、认真,从头到尾的表情跟随着微课内容不时变换,有思考的表情,有恍然大悟的表情,也有开心一笑的表情。看到了这些表情我想我的微课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内容精,易接受微课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学内容少,所以更要“精”,主题突出,聚焦某一个知识点或重难点等,主题更加突出,进行针对性教学。《春节序曲》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整首乐曲以秧歌和陕北民歌作为素材,具有浓浓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在制作微课的准备阶段,经过反复解读分析教材,把对乐曲的结构分析作为本课的难点,把感受乐曲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磨课1】针对重难点,在根据初次教案制作微课的时候,我把重难点都放在了一起,通多对素材的整合缩减,形成一个8分钟的微课。微课内容是通过画外音的介绍,配合音像视频简述描绘整首乐曲的结构,而在影像素材上增加了许多秧歌民歌素材,把重点和难点全部融入到了一个微课视频中。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孩子们对于微课非常有兴趣,从头到尾都观看得非常认真,可是由于时间短,许多的内容压缩在了一起,孩子们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一遍。看完微课视频我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乐曲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大部分孩子都会说类似“第一部分,很开心……”还有几个孩子回答的是“第四部分……”“第五部分……”通过孩子们的回答我发现了这样的微课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除了让孩子们开心惊奇之外没有解决我所预设的重难点。这样的微课跟普通的一段视频没有任何区别。[1]【磨课2】经过第一次的试上,反思研讨后对教案及微课重新进行修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乐曲的结构以及感受乐曲的民族风格,把原本的一课时变为两课时,一节微课变为两节微课。第一课时的重难点就是让孩子们了解乐曲结构,而第二课时把深层次的体会乐曲,感受音乐风格作为重难点。根据两课时的重难点,分别制作了两个微课视频,内容不再是混合烦琐的,而是简洁精练,由一个点直击教学主要内容。孩子们不仅看得明白记得住,更可以通过这一个“点”而发散至一个“面”。这样的微课才有意义,通过微课视频来聚焦孩子们的目光,用主题精练突出的内容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资源多,情境化与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利用视频在特定的情境下展现教学资源,可以用典型而又具体的事例、案例再现教学情境,增加其真实性,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而在本课的微课中,我运用了孩子们跳秧歌舞、演唱、演奏的典型案例视频,在真实可感的案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教学效果,让孩子们更好地去体会感受并学习。
篇6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歌唱、舞蹈、戏曲、音乐欣赏等综合类课程都被吸收进小学音乐课堂,音乐课程内容因此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改变无疑会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更多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优化音乐教学的方法之一。而现代化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更为学生欣赏、感受音乐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使学生的想象、律动、表演、创造等各方面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它能将真实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美妙的歌声集于一体,使学生更直观的享受音乐带来的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更加适应现代化教育,符合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优化课堂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控制注意力不分散。根据小学生年龄发展心理特点分析,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对课程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利用兴趣引发学生主观思考、增加教学效率。所以,当今社会下的音乐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课程,使学生身临其境,搭配文字、图像、动画、影音等各种信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我在讲解《忆江南》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用课件展示):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动,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岸边低垂杨柳随风飘动着,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画面上同时呈现这首经典诗歌的文字,孩子们顿时被吸引了,这时播放出《忆江南》的音乐,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了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江南,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画面感十足,所以,他们想要继续学习这首歌的欲望也就愈发强烈,为接下来课堂的教学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我当老师》一课时,情境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动态图片,编创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动物学校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当“小老师”的兴趣,轻松解决了歌曲的节奏难点。
二、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小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便会产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视觉上的冲击,主观的发挥出学生思索和创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记忆。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多是让学生单纯的用耳朵聆听音乐、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由于多数要求欣赏的音乐没有歌词,只依靠耳朵,学生难以体会音乐形象,注意力也随之分散,这便造成教师教学欣赏音乐时的被动,教学目标遭遇困境。例如管弦乐曲《龟兔赛跑》一课,若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形象,必然无趣。然而通过制作过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音画同步,视觉上观看龟兔比赛的热闹场面,想象着赛跑的动作,并搭配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管弦乐曲的分析立即变得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多媒体教学为实现多元文化铺设桥梁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课程;也有各类演唱方法、各种创作手段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单纯用语言、演唱等方式教学,无法达到音乐多元文化的渗透。而因为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达,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把找寻到的的资料做成教学课件,通过多感官让学生去体会,这样真实又自然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一首歌,而是通过音乐了解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如日本民歌《樱花谣》一课,我用课件展示的日本有名的樱花展,引出了歌曲《樱花谣》,新课后又拓展欣赏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和当地的特色民歌;并跟中国的民歌进行对比,多方位地让学生欣赏到异国风情。学生因此对这首歌曲有了更深的记忆。由此看出,音乐课堂的多元文化教学少不了多媒体的应用。
四、利用新型多媒体教学方式――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其具有充满感染力的音效、直观生动的图像、细致的音视频结合等特点,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它把复杂的各种多媒体设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手段之中,操作简单易行,能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转换。课堂上播放微课,可以从听觉、视觉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新课内容、加深对音乐的情感理解、解决音乐知识、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快速了解音乐背景与相关文化知识等。我在教学《两只小象》 一课,提前准备了有关四分休止符讲解的微课视频,该视频是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总结出有关四分休止符的核心教学。利用这段微课,学生高效的掌握了知识。由此可见,合理使用微课教学,能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成效。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通过提高我们从大型复杂的数字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帮助加快在教育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步伐,加强信息安全并改变教育信息整合系统。”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化数字多媒体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微课的设计上不仅能看出教师的教学思维,还能广泛的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在现代网络发展迅速的社会,利用微课在网络上互相分享和学习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这对提升教育教学手段有着深远的意义。
当然,一节好的微课设计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它的呈现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具有针对性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利用短时间,展现完整的教学活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微课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通过在小学音乐课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的实践中,让我深深感到,这种丰富的现代化教学过程,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将光、色、音、像有机结合,打破了课堂中对于时空和位置的限制,让我们对小学音乐教育有了新的方向。但经验证明,多媒体的运用也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2. 微课让唱歌教学声情并茂。
歌曲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通过微课教学,采用视频动画,从范唱、歌曲特色等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2008年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时,笔者通过微课插入播放中国著名歌手刘欢和英国著名歌手莎拉・布莱曼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原唱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歌曲《顽皮的小杜鹃》,歌曲每个乐句末尾都插入了杜鹃的叫声“布谷”。在录制微课视频时,笔者把歌曲改编成二声部,一个声部唱歌曲主旋律,另一个声部唱杜娟叫声“布谷”。这样的微课视频,减轻了演唱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喜欢,同时为二声部的教学做了铺垫。再比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歌曲《忆江南》、欣赏《西湖春晓》时,如果播放一组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视频,将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歌曲的细腻婉转、清澈秀丽、清风、绿柳、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地方L格有了较直观的感受,理解了歌曲的特征。在教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笔者把平时录制的天安门前升国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的视频,插入到微课中,播放给学生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演唱更加饱满激情。
3. 微课让欣赏教学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地听音乐)、“唱唱”(唱作品主题),根本无法唤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达不到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借助视听结合的微课,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蔡云老师以微课的形式教学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渔舟唱晚》。蔡老师先介绍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古筝,从古筝的定弦do、re、mi、sou、la引出民族五声音阶,分段讲解《渔舟唱晚》各旋律特色,从旋律音的构成――旋律音的走向――旋律的音乐形象树立,再通过欣赏古诗《渔舟唱晚》,了解整首乐曲的表达意境,最后完整欣赏,一环紧扣一环。该微课采用视频动画,拉近学生与古曲的距离。学生通过反复播放该微课,可掌握歌曲欣赏的背景、创作方法、旋律特点,从而了解作品、欣赏作品,达到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再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京剧中的表演形式和行当的划分》,要让小学生辨别唱、念、做、打的京剧表演形式和各种生、旦、净、丑的行当,难度很大。如果用精心设计好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听,要完成这课教学任务,就顺利得多。
4. 微课让器乐教学变得简单、容易。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示范演奏时,学生往往看不清楚教师的指法、手型。而运用微课进行器乐教学,学生可以反复播放教师演奏的微课视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音乐实践――吹奏口风琴,由于是第一次教学吹奏口风琴,笔者利用微课视频播放一段口风琴吹奏的乐曲,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微课视频,介绍口风琴的结构、吹奏姿势、吹奏方法等。这样,再教学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吹奏do、re、mi,学生就容易多了。再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音乐实践――口风琴吹奏《布谷鸟》,如果教师只是示范一两遍,学生肯定记不住口风琴的指法、位置。如果采用微课视频教学,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观看,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篇8
由于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又是一种听觉艺术,学生不仅要会唱、秦、听,还要会创作,高中音乐课教学中,以欣赏课教学为主,我以欣赏课为主,谈谈现代化多媒体如何与高音乐课的结合
我国中小学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欣赏课,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都有音乐欣赏课。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在不仅是一门必修课,也是音乐专业学生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在欣赏课上,学生将学习音乐作品的作者背景和个性、民族特征、标题、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曲式和体裁等等诸多知识,其中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与听觉联系最为密切,它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等十个要素,这十个要素直接转化为听觉,反映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多媒体电脑在课堂中的应用其优越性体现在:1.节时省力,增大课堂容量 促进学生提高审美能力;2.对比明显、一目了然、提高效率;3.增大课堂容量;4.节省资金。
一、节时省力,增大课堂容量 促进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节课教师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书写很多内容,繁琐杂乱,费力耗时。而使用电教手段,教师只需课前把在
黑板上抄写的内容分别绘成图片或录成像带,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影像呈现在视屏上,即清晰又规范,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从而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加大了课堂传递信息的容量。
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来连接、转接、切换各种设备,课堂上的时间会浪费在更换、搜索碟片与录像带等音像资料上,烦琐的操作给正常的教学造成了障,如果在课上播放已出版的磁带或cd,那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而cd、vcd等光盘也只是常用选曲功能,选某一首从头播放,至于快进、快退的功能同录音机类似,都有寻找指定点速度慢、选择播放起始点不精确等缺点,浪费了许多时间。多媒体电脑的midi和音频功能应用在这些方面的优点十分明显,midi音乐可以选取任意一小节的任意一拍开始,音频文件可以选取任意某一分钟任意某一秒(甚至精确到百分之一秒)开始,并且每次的速度不会有区别;电脑还可以根据教师要求快速设置音乐、影像中的某一段反复播放。我们也可以将一个快速midi音乐文件降为中速、慢速,比较因速度不同而引起的音乐形象差异。大部分midi编辑软件具有显示乐谱的功能,旋律线、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可以通过视觉的认识结合听觉进行学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内容太多,付出很多有时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也不可能多能多专。
二、对比明显、一目了然、提高效率
音乐欣赏课中,介绍不同乐器的音色时,通常使用语言描述和聆听音乐为主。往往在一首作品中不能够清楚的听到一种音色。我们可以寻找替代品,电脑是最好的选择。midi可以选择音源里的成百上千中音色,越好的音源发出的传统音色越逼真,我们要找的只是某种乐器的图片,然后midi键盘上弹奏不同音区的音,甚至可以弹奏乐曲的片段,今天不常见的民间乐器和人声也被逐渐添加到音源中。可以使农村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不常见的乐器和名歌唱家。由于乐曲受到体裁、时间、题材等的限制,进而产生了形式多样的作品,或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由于作曲家的影响而风格不同。如中国的一首《茉莉花》有多种演唱演秦形式;世界各地都有风格特点各异的《摇篮曲》。在多媒体电脑中这些内容可以轻松自如比较,一目了然, 提高效率。
三、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电脑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节省了板书、换磁带、搜索等时间,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教师备课内容相应增加。教师需要:1.设计、输入板书;2.将磁带音像资料存入电脑硬盘或转录为cd、vcd;3.寻找其他教学资料,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条件;4.制作相应的课件。将教学内容和资料贯穿结合起来。
篇9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
音乐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在于前者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育人娱乐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新制作等方面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过对于传统性音乐课而言,其存在一定的弊端,对学生拓展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约束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进程。在新课标的影响下,经过课程改革之后,音乐课堂上实施互动设计措施已经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以此为研究方向,笔者就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展开分析。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现状分析
由于新课标的影响,传统性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突破与改革,而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听、唱、弹奏等等,不过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存在教学误区,对素质的重视度过度,从而使基础教学不够扎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掌握新课程的强调重点。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时,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基础性乐理知识及基础性技能,教师应在明确并运用新课标理念时,确保教学重点的精准性,促使音乐课堂有产生针对性的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语自有其道理,目前小学音乐课堂存在一种现状就是学生不具备计划性的互动学习,课堂活动的展开时往往存在一定的混乱性,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时常提出部分缺乏营养的问题,在浪费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无法对教学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从本质上来讲,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互动设计不是简单的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应该是设计一些具备联系性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针对性的设计成效性较高的问题。此外,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全方位掌控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教师应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实现全面性、个性化发展。
二、互动化教学设计实施建议
1、实现课前准备的充分性,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学生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在开展课程时应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予应有的尊重,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掌握音乐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实现课前准备的充分性是构建互动音乐课堂的必备条件。为了全面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质量,应确保教师的教材及教具准备十分充分,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课堂师生互动性的影响因素,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十分渴求老师对自身的关注,所以教师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其教学活动中去,之后,教师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应尽量融合多媒体或乐器等等,促使音乐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新鲜感,以此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及激情,最后,在上述基础上,贯彻师生互动教学里面,譬如设置师生、学生之间的歌曲对唱,运用科学化软件对学生或老师的演唱进行评估等,都是强化课堂互动性的重要方式。
2、构建优良音乐课堂教学学习气氛小学生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音乐课堂是其中最主要的场所,所以,为了很好的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程度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可以尽可能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与放松的状态实施课堂学生,该种方式才能够在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与完成课堂任务时,获取最优良的成果。此外,音乐课堂中影响师生间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维持或确保教学课堂气氛的融洽。就实际情况而言,当人具备良好的情绪时,其思维方式及能力相较平常好,并且这时的记忆能力也非常优秀,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音乐课上所运用的互动措施获得最好的成果,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尽可能构建优良的课堂学习气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子啊音乐课上真正放松,并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注意力等特性缺乏,促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中无法将注意力持久性的放在课堂上,导致最终的教学成果不够理想。以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嘀哩嘀哩》为例,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将歌曲放给学生们听,在听过之后,老师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人能告诉老师春天派来的天使是谁啊?”在学生回答之后给予奖励或表扬,这样不但提升整体课堂气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方式通过多媒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经由提问抓住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进行音乐课教学活动时,应将小学生自身特性及发展现状作为课堂设计的先决条件,当教学课堂真正变得开心、和谐、轻松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放松自我,身心舒畅,真正解放自我,融入到课堂中,随后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样课堂才能说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力。
3、开展课堂讨论实现小学音乐课堂的互动设计,其中所谓的“设计”并不仅仅指的时师生间的互动,同时还包含学生自身之间的互动,过去音乐课展开时,教师的教学模式往往就是经口述或黑板展开的,但这样传统性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了,小学音乐教师应全力创新,对传统性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甚至直接,譬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运行时先构建几个合作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当天教学内容展开针对性讨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及教学活动之中。经由这种方式进行音乐教学能够尽可能提升最终教学质量,同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在音乐乐理方面的理解能力,通过讨论、思考、辩论、总结等方面充分掌握相关的音乐教学知识,还能够对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进行提升。
三、结语
互动是促使师生关系优良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教育运用互动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性与发展特色,不断创新、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促使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了解音乐所散发的魅力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实践尝试[J].中国培训.2015(18):89.
篇10
新宾县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满族自治县,永陵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勤劳、勇敢、善良的满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块这神圣的土地上,他们能歌善舞,有着悠久、传奇的历史。满族歌舞教学是我们永陵满族小学的特色艺术教育,在全校除了开展满语课、满族故事、满族剪纸外还组建了满族合唱队和满族舞蹈队。满族歌舞的艺术教育更体现了满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知识修养,也使学生从满族歌舞中得到了艺术美的享受和熏陶。由此,通过满族歌舞的教学达到了传承满族文化的目的。《开发校本课程,传承满族文化的研究》是抚顺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申请的总课题,它包括了五方面内容满族歌舞、满语言教学、满族竞技体育游戏、满族剪纸和满族故事。我研究的是子课题《传承满族歌舞,弘扬满族文化》。本子课题把第二课堂舞蹈队,合唱队和五年部、六年部十个班级的音乐课,做为研究的实验班。满族舞蹈和满族歌曲教学是永陵满族小学的特色教育,这次又组建了满族舞蹈队和满族合唱队。在实验班教学中我们利用电视和多媒体教学和欣赏满族歌舞、用满族乐器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1.如何将满族歌舞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1.1 借助满族歌曲的韵律美和满族舞蹈的艺术美,创造学习满族音乐的艺术氛围。为了引起学生学习满族歌舞的兴趣,我用录像、电脑制作等电教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满族歌舞,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满族歌曲和满族舞蹈的音乐内涵,并对满族歌舞和满族音乐产生亲切感。我还设计教学中的每一句话,精心选择恰当的美好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传承满族歌舞的目的。
1.2 在教学满族歌曲《祖国颂》时,我首先介绍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及赫图阿拉城和老罕王的传说故事等,再通过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宋熙东的满语歌曲。如歌颂祖国的《望祭山》和《满家娃》找学生到前面表演,加深学生对满族歌曲的理解和印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通过有感情的演唱和表演满语歌曲《祖国颂》。使歌曲升华。全体同学起立便唱便律动表演《祖国颂》歌曲,共同祝福我们的祖国母亲永远国泰民安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身为清王朝的发祥地新宾的满家娃倍感骄傲和自豪的思想感情。
1.3 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主动参与满族歌舞的音乐活动,同时将有关的满族音乐基本文化知识融进音乐活动之中,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满族歌舞。
2.通过满语音乐课《祖国颂》教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满语音乐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演唱具有满族特色的民族歌曲――宋熙东的满语歌曲《祖国颂》。这节课采用了终合法、欣赏法、听唱法、学歌词和歌曲相互交替学习新歌等多种教学方法,按照情境――终合―分析―再终合的模式进行新歌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掌握满族歌曲的特点和风格,重点学会满语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有感情的演唱和表演满语歌曲《祖国颂》。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了满族民歌的风采,培养了学生对满族歌曲兴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故乡清永陵。难点熟练掌握满语歌词及歌词的读音。也使我更加明白了要想适应音乐教育的新形势,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声像技术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服务,音乐教学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自我优势,音乐教学才会更加成功。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将更加刻苦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精益求精,利用本地区具有的艺术特色或民族特点的音乐课程资源,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提高自身素质为传承满族文化,为永陵满族小学的音乐教育做出我更大的贡献。
3.为了传承满族歌舞。弘扬满族文化。就要解决满语歌词的读音难点
篇11
一、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当然,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2、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3、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篇12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2、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3、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篇13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请记住我站域名/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2、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3、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