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阅读的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对话阅读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境中学“语文”、了悟文字。在阅读中,应注意以下“对话”:一是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语言含义深刻?”等等;二是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通过对话阅读给学生以正能量,使之受益终生。
三、理解阅读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如鲁迅先生的《社戏》,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四、多元解读
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劳动成果等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的。”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因此,“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
五、摘抄诵读
篇2
2.初步确定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并把这种教学进行的程序介绍给学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我采取了尽量放手的态度,教学过程中不划框框,不给阅读提纲;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要求课前预习;稳扎稳打,一节一读,积累经验,不搞大单元阅读。
阅读教学的基本进行程序是:
(1)教师指定阅读的范围和阅读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教师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也不给出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时,教师在桌间进行巡视,督促部分学生参与阋读教学活动、抓紧时间进行自学、了解阅读进度、回答学生的简单提问、扫清阅读障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2)教师公布巡视中收集到的部分学生提问,然后由全体同学和教师补充提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回答和讨论经筛选确定的具有普遍性的,或典型性的某些问题,另一些问题则由师生进行简答或说明,枝节问题不纠缠,典型问题不放过。
(3)教师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复述、默写公式,对某一位同学的复述可请几位同学发表意见(或肯定,或补充,或纠正某错误等等),使复述的要点全面,重点突出,最后再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小结。
3.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上好试验课
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选择一、二节课作为进行阅读教学的试验课十分必要,利用这样一节课使阅读教学的教学程序具体化,便于学生了解,有助于破除神秘感,有助于打消部分学生的疑虑,有利于进一步发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在这节试验课上,教师介绍了阅读的两种方法:通读与精读,阅读首先是通读,通读的目的在于粗略地了解阅读内容的全貌,确定精读的范围,精读时,对精读的内容要逐字逐句,认真揣磨,提高阅读能力的信心。
(2)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不能积极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较好的质疑是反映学生参与程度和评价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确定出下一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讨论问题的重要前提。学生对待提问的态度有以下几种:①不敢发问;②不会发问;③不善发问;④不愿发问。这些思想障碍或方法问题通过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实践都是可以得到解决或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我特别注意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因人而异,通过多种方式收集问题(如对学习有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主动到学生的身边,小声去询问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我在学生中的威望,我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要选好讨论的问题
学生一旦被发动起来,提出的问题会较多,这些问题的质量、分量差别很大,有的根本不成其为问题,有的书中有答案,也有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的高质量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筛选,枝节问题不纠缠,典型问题不放过(有时典型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可由教师提出)。对学生的所有提问,我区别情况都一一作复,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别问题作个别答复或解释,普遍存疑的问题或舆型问题供师生讨论,我利用选定讨论问题的机会,发挥主导作用,一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原理和公理是不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显然是无法让学生们讨论的,它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属于枝节问题,对这个问题我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三言两语简单地作了说明,就适可而止了;在同一次教学活动中,对加减原理和乘法原理中的“做一件事”具体地是指什么,学生虽然无人注意,我却不肯放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另一次学生认为阅读内容简单,道理浅显根本无法提出问题,我却抓住了机会“于无疑处质疑”,提出了一个完全出乎全班同学意料之外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憾,课后不少学生认识到,读书提问还真不那么简单。那一次的阅读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的思想烙印,可能令有的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忘怀。
(4)要多让学生发表意见
在讨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能由学生发言的,一定让学生们发言;在强调重点和作总结时,能由学生去讲的,我决不先讲,我发表意见时则注意能少讲时决不多讲,总之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活动
(5)要有督促检查的环节和措施
智力活动的特点之一是独立性,学生阅读开始之后,是真读进去了,积极参与和投入了,还是在应付,在走过场,在望“难”而却步?这需要教师及时的了解、督促、帮助和指导。在学生阅读时,我抓住巡视的机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要点复述的目的之一就是对阅读情况的检验,教师围绕阅读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也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
(6)要灵活运用几种阅读教学的程序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实践中,我经常调整教学程序,使阅读教学的程序多样化,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阅读教学程序:
篇3
一、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定理已经被反复论证是正确的,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枯燥性的,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为阅读的内容他都能够理解,觉得没有多大的阅读价值存在其中,大多缺乏一定的耐性,阅读也只是流于形式的浏览,却根本发现不了文章本身所反应的主题和美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这对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积极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阅读兴趣,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识字过程,重点在于这些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意义,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我国语言的丰富含义和强大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极大的乐趣和一定的满足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其学生内心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我国的语言文字含义十分丰富,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有的甚至标点符号位置的移动都会带来整个句段意思的变更,这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因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要切实利用我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含义,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句段含义的变更给我们的阅读所带来的不同的趣味性,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也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展示我们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比如:有这样一句话:养猪大似象,老鼠个个瘟,这本是一句含义非常健康的句子,但倘若变更下标点符号就会变成:养猪大似象老鼠,个个瘟。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的简单变更,字面上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此外,我们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知识构成,在课堂教学中争取多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避免单调、枯燥的教学语言反复出现,教学语言趣味性的提升,能够对学生阅读兴趣有极大的提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很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三、教学语言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教师的使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还要注重语文语言教学的科学性,语文语言教学趣味性只是我们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传达文章主题的根本要求,我们有些中学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为了凸显自己的语言水平和知识本领,喜欢说一些高深莫测而又模棱两可的话语,让学生听着一头雾水,不能让学生真正的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教学语言的规范、准确和中肯,尽量避免一些模棱两可性质的语言文字的出现,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应能够很好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而又不失一定的趣味性和内涵性,能够将教学语言不断的提炼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4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活力,使之成为有效甚至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觉得,一节能让人回味的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让其“暗自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本”变成学生的“学本”,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教学中可以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链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融为一体,把教育过程还原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用生活来教育。在《画杨桃》一课教学中,为了迁移课文中“不像……而像……”这一表达形式,让学生回放平时生活中、游戏中、学习中的场景,在对话中促成学生体验。
师:刚才课间玩游戏“狼抓羊”时,小红同学不像“狼”。
生:而像一只温柔的小羊羔。
师:小斌不像他妈妈。
生:而像他爸爸。
生,:小梅今天打扮得特漂亮,不像平时的小梅。
生:而像一个美丽的公主。
每个学生都在“亲临现场”、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之中,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吗?
例如学习《燕子专列》一课,在理解“燕子遇到什么麻烦”时,渗透“圈划”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政府和人们为了帮助燕子做了些什么?②圈划出有关词语,谈谈体会。这样引导学生加以思考,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这样一种重要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学生的发展,无论是智慧生成还是人格塑造,都不仅仅是外部力量所能完成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产生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自我感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从而实现思维的自由放飞。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为了进一步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萌动的爱心,升华学生的情感品质,实现从感悟、积累到运用的语言训练,体会到送别的感人场面,我是这样做的:
师:这些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的燕子,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但人们没有将燕子作为动物来看待,而是将它们当作了富有人性的“客人”,由于政府的决定,居民的爱心,贝蒂的真情,它们走进了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在人们送别与祝福的目光中,车厢里的燕子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车厢中的一只曾经被居民或贝蒂救护的燕子,在你即将告别他们的时候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想好了,请写下来。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沉浸在思考的兴奋之中,在这里学生不仅能高效地获取知识,还能充分展示“个体”的价值,发挥“集体”的潜能,实实在在地领悟到学习方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深入研读文本,注重学练结合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方法之时,就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语段的学法迁移:以《太阳》一课为例,课文中写太阳特点的文字结构相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太阳很大”一段写作顺序的概括――先写有什么特点,再加以具体说明。把握了这个写作顺序后,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太阳很热”、“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这样的训练是有效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是有效的。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周周有练笔。久而久之,他们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的能力强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稳步上升。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进行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既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中,我借用多媒体引入世界地图来帮助学生感悟燕子面临的“麻烦”。
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往北方。然而,它们在瑞士境内却遇到了麻烦。究竟是什么麻烦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生1:遇到大风雪,回不了家。
生2:没有食物,被冻僵了。
生3: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在理解“长途跋涉”时引入世界地图来帮助学生体会“长途跋涉”的意思。
在教学步入尾声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爱的奉献》,学生在真情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很自然地道出了燕子的心声。
生1:真是太谢谢你们啦,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将冻死在雪地。
生2:我们永远也忘不了你们的大恩大德。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之”才能“乐学”。如果学生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把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相反,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并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而且,人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学习,往往掌握迅速,记忆牢固。由此可见,初中英语阅读中兴趣的培养对于阅读效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合适的阅读材料和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阅读训练的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多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英语阅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强化语感训练
英语语感对英语阅读有重要作用。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一切语言的基础,也是准确把握语言的前提,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经过听、说、读、写、背等形式进行长期训练的结果,因此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音、语调及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方面准确地把握别人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只有让学生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具有使用语言的动力,语言才会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要通过英语课堂教学,用心引导,反复加强训练和培养,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掌握大量词汇的基础上自然地把语言规则内化,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当学生接触到英语阅读时,就能直觉地判断正误是非,进而获得文感、意感和情感,达到准确全面理解英语的目的。
三、注重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甚至“不想学”。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没有把学习英语看做是他们的需求,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苦差事,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用自己豁达宽广的胸怀启迪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运用爱心和耐心使学生燃起自主学习的火花,使他们的学习态度变成“我要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英语是势在必行的。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英语学习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尝试性自学,用适合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学习英语阅读知识,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四、加强师生关系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时期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花大气力、花大工夫学习这门课,因而成绩就会显著提高。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就不愿学或者根本不学这位老师的课,长此以往,他们学习的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和学生打成一片,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让他们喜欢上英语课,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有缺点就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相辅相成,表扬和批评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既要不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的人格不受侮辱,又要使他们虚心接受批评,做到努力改正错误。从内心深处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对他们最诚挚的爱,是对他们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感情才能融洽,才能兴趣盎然地学习。
篇6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从重点语句,如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而通过语言描写又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最后再由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主旨。在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能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锻炼了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中考的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中即有这样的题目,阅读现代文《烧花》,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语句“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的理解,而在安徽省2007年中考现代文《开花的课桌》阅读中也有这样的题目:“有人认为,开花的课桌不是这篇文章最好的标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同意,请为文章重新命题,并简要说明你命的标题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请说明你不同意的原因。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学生务必要认认真真地阅读原文,理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自身的内部结构,深入思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瞄准具体的语段,捕捉相关信息,并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顺利解题。
二、在加强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阅读评价能力
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其实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整体感知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容易区分开来。仍以《孤独之旅》一课为例,教师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后,可以将文章按照故事情节分成若干份儿,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细读,比如可以将文章分成“害怕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三部分,而每部分又与课文标题对应有“陷入孤独之境――不堪孤独之旅――承受孤独之旅”三个方面,而相对应的主人公的心情则分为“茫然、恐惧――害怕、胆怯一不再恐慌、坚强”三个阶段。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三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彻底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对文章进行细读,深入分析之后,教师作为主导,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评价能力。让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在成长道路上的孤独感受,以《我的孤独》为题目,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真实事件,更深入地体会课文中主人公的孤独感,以及战胜孤独得到成长的喜悦感,从而与其产生共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对其评价能力。而对学生现代文欣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在中考试题中也是很常见的,如在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试题现代文《苏七块》的阅读中就有这样的题目: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就本篇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写一段鉴赏性文字。这样的考题答案比较宽泛,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阐述,可以是一个精彩场面,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写作特点。因此,在第一题的回答中,学生就可以例举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对其加以鉴赏。而回答第二题时,则先概括出文章的结构和情节的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印证。
三、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能力的训练
拓展延伸能力是在整体把握课文、深人分析课文内容和自主鉴赏文章之后,对知识的补充。在完成某一课的学习任务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的引申和拓展,以帮助学生将知识归类,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完《孤独之旅》后,教师可以找出具有类似特点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此类文章的理解,进而加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这种阅读能力的考查在中考试题中也有出现。如2007年湖北宜昌市中考题《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题:《诗经》曾对后世语言产生过深远影响,如“桃之天天”、“蒹葭苍苍”、“杨柳依依”这类词语,至今读来仍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请在你所积累的词汇中另写两个和它们结构相同的词语。对于这一题目的回答,教师要对学生积累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考查。要想对这一题目进行准确回答,教师一定要注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篇7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2 “读、写”结合法
篇8
二、优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1.加强英语阅读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建设
首先,对于隐性课堂的建设来说,其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一些设施,来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使学生在无意识当中提高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楼或学校醒目处张贴英语标志牌或者英语格言;开展英语读书角,精选适合小学生的图书或影像资料;办好英语黑板报和英语文化长廊,并配有专人讲解;利用学校广播或教室多媒体设备,在课间休息时间放一些英文歌曲。
其次,对于显性课程的建设来说,主要指的是学校在课程表中所安排的英语课程,而在英语课程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并使所选材料在内容深度上与教材内容相匹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
2.加强阅读教学的策略指导,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首先,可以运用略读的方式,对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read quickly and get the gist of a passage)。教师要指导学生避开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跳跃式、猜测等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其次,运用查读的方法,获取信息。查读的主要目的是(read quickly and find a specific of information),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快速地从文章找出有用信息或某一特定的信息。第三,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词语的训练,让学生能够通过语境或构词法等来猜测词汇的意思,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阅读过程的指导,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层面意思的同时,理解文章背后深刻的意义。
篇9
阅读本身就是人不断想象、思考、判断、评价的过程,每个人在进行阅读时都是在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陶冶学生性情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特别都是对经典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便会渗透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因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积极健康的书籍,能够使学生在有形的阅读中收获到无形的精神力量。
(二)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在课外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不足,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指挥,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因此学生不能单单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学习,要通过课外时间进行一些阅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书籍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文化,开阔学生视野,扩充文学知识,并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三)增强学生语感
叶圣陶曾说过:“语感是对于语文锐敏的感觉”。如果语感敏锐的人,那么便能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中的丰富内涵。而如何才能够成为语感锐敏的人呢?这就提出了对学生的新要求,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书籍而积累下来良好的语感。因此,在课外时间进行书籍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在对语文学习时,能够更加有效。
二、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且体会得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杜甫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春望》等古诗时,如果在课前不对杜甫进行一些准备性阅读,那么理解起“铁马冰河入梦来”以及诗人见花溅泪、闻鸟惊心便有些困难。因此,让学生在课外加强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与作品作家之间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验到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所遭遇到的经历,从而产生出和作家作品相近的情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要推荐学生对《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等文章进行阅读,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说明的方式和技巧。
三、创设良好课外阅读环境
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是课外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课外阅读环境对于课外阅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要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贴在教室、宣传栏或是阅览室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书的热爱。另外,教室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允许学生将书籍带回家阅读,或是鼓励学生定期的向班级提供一些自己的书籍,设置“图书角”等。例如在某学校中有一个班级的黑板报为:固定栏目——新书推荐、阅读与欣赏天地、名人轶事、机动栏目。
四、培养阅读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因此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阅读方式行为不正确的话,矫正过来也比较困难。要养成一种习惯,一定要经过反复的历练,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不厌其烦地进行,但是也要注意学生的神经系统是否会产生疲劳,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即可。在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培养时,要首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兴趣是学习训练的最好动力,然后对学生的博览习惯进行培养。鲁迅先生曾在信中告诫过青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你就得不到多方面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定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如蜜蜂一样,对不同的花朵进行采蜜,在读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再次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记笔记的习惯,例如教育学家徐特立从他青少年时代便开始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通过让学生在读书时笔记,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篇10
由于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教学整体模式还是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忽略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的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上老师没有制定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只是盲目的听老师讲解,不能有确定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是对同学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方向标,一旦出现学习目标模糊的现象,学生就像不知道要学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整体的总结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十分强,没有目标学生就像是盲目的学习,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老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外,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和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特别是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找到正确的个性发展方向。而现在的老师只是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注重的只是固定知识的教授,使得同学们缺乏实践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个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即是进行教学反馈时,使用方法较为单一,不能使同学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得到发展。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上,针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以及所取得的进步或者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老师只是用"不错"、"挺好的"等等这些对能力描述模糊的词来描述,不能对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每个同学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目前老师对待小学生阅读教学的这种态度,不仅仅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没有帮助,还不利于同学们个性的发展。
二、 对小学生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创新方法探究
对于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无论什么课堂,都要有足够的趣味,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在新课标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我们应该根据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创新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同学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主动融入学习,还能使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得到发展。
1. 阅读与表演相结合
在小学课堂上,情景模式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我们要选择更加有趣的表演,才能使小朋友们充分融入课堂,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小朋友阅读时通常是及其富有感情的,我们可以设置富有童趣的表演情景,让同学们踊跃参加其中,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来理解老师要讲解的内容。此外,生动形象的表演还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
2. 鼓励同学们自己当老师,融入课堂
阅读是一个人对于新知识的吸收,而讲解是一个人对旧知识的巩固。我们可以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理解的、已经学到的东西,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如此,不仅仅能对小朋友对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还能锻炼同学们的具体实践能力,使同学们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另外,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除了爸爸妈妈最伟大的应该就是老师了吧。每天看着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当老师的梦,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上讲台当老师,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3. 通过阅读与其他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阅读水平
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只有让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东西通过写作得到实践的锻炼,才能对同学们的能力做到真正的提高。另外,小朋友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强的,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阅读的同时,把自己心里的那个形象描述出来,并且通过手中的蜡笔画出来。通过图画,小朋友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不仅能加强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还会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结论: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懵懂期,特别是对于阅读课这类学习重点较为宽泛的课。所以,老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的同时,增加学生们对阅读课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同学们更好的在阅读课时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此外,对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还要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创新出比较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使同学们主动积极的融入课堂。只有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同学们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小学阅读的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开始培养,通过阅读教学一步步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在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上存在欠缺,需要广大教师通过实践和教学方式对额创新不断提升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师对阅读的认识与理解、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等,都能对当下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高低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大多数小学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教师对阅读目的的把握不明确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部分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最初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说服力,以使得学生的灵魂能够得到净化。但是,现如今的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都是以学生能顺利通过升学考试为目标,期望通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分数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总成绩,最终使学生能进入一个好的中学。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是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与阅读文章之间的交流时间,学生无法自由的控制阅读进程,对阅读文章的领悟往往不到位。
(二)教师的思考与经验总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能得较高分数,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是选择让学生自主的阅读去找寻他们自己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而是把自己多年来的思考与经验总结一股脑的告诉学生,让学生遵循教师总结的方法去做阅读理解题目。这样抄近道的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实际阅读水平的提升没有实际意义。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意义
1.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认识大量的新的生字词,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语境下字面意思的不同。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有效的延伸小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对他们日后在做阅读题、应用题、其他数学题等题目时,能强化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对一个民族而言,对民族的兴亡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个拥有丰富想象力的民族,其创造创新能力也绝不会差。人的想象力要从小时候开始培养。想象力的基础,是现有知识的掌握,然后经过人类头脑对这些知识展开合理的联系,产生不一样的意象。一切的科学和艺术都离不开想象力,然而,阅读是产生想象力的土壤,小学生通过对大量材料、知识的阅读,可以激发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很多家长并不太重视小孩的写作创作能力,因为科目繁杂且重要程度不一,大多数家长更加关注他们小孩在数学、英语等实用科目上的学习掌握情况。他们忽视了语文阅读、写作的重要性。然而想要学会写文章,首先得学会看文章。通过大量的阅读,小学生能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构思等,看得文章多到一定程度,必然能将一些好词佳句运用于他们的写作当中,对他们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跳出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明确并且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不应该物质的把升学率作为其教学目标,而要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文化内涵等为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上文所提到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并且从该目标出发,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精神上的升华。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语言基础知识、语言组织能力等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其教学内容有清楚的认识。有些教师在其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没有经过筛选,不明确哪些内容比较重要,哪些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而是把所有内容都在课堂中展现,这样就会导致有些重要内容没有得到细讲,时间又浪费在简单内容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内容,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活跃其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好奇心强,然而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的教学时,又忽视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只顾着把知识点直接的传达给学生,上课比较枯燥,这就不能使学生最有效的学习到知识,不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笔者在此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以提问、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阅读《狼来了》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正式进入文章内容教学前,让几个同学进行角色的扮演,演绎文章里面的内容,情景模拟结束后,让参演同学或未参演同学谈看法与感悟。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又能丰富学生对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认识,更贴近作者的想法与写作动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结语
阅读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社交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并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组。但是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在教学方法、课外阅读延展等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篇12
但是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没有老师的帮助,他们是否能消化得了这道“大餐”?七年级下册的《西游记》附录资料中提到小说中“反封建思想”学生能明白吗?八年级下册的《水浒传》附录资料中提到的“思想”学生能理解吗?更别提一些外国名著阅读中存在的语言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要立即了解其思想内涵就更难了。
所以,面对这些“大部头”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名著的魅力,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名著的魅力,老师一定要精讲指导。例如,我在教学《水浒传》的时候对于书上的两个片段,每个片段我都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来精讲,让学生充分体会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经典的叙事结构、精妙的用词。随之学生在今后的自由阅读中就知道哪些地方是精彩之处,哪些地方是值得品味的细节。课后学生都普遍反映对小说的理解比以前更深了,好像读出了以前没有读出的内容。
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地感受名著的魅力,而也只有感受到名著阅读魅力的人,才会将名著阅读坚持下去,陪伴自己的终生。
二、“囫囵吞枣”法
上文提到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囫囵吞枣的不好现象,而这里所说的“囫囵吞枣”是指识记背诵关于名著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不是小说内容。名著是一部“大部头”,要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识记背诵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把它当作小枣子吞下去。例如,看完《西游记》,你总要知道里面主人公的名字吧;你总要知道里面作者的名字吧;你总要知道小说的章节安排吧。而这些知识很简单,是不需要老师精讲的,只需要老师指点一下,让学生背诵就可以了,这样也帮助学生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三、改编创新法
当今社会什么都要求新求变,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方面。语文学习的创新最佳体现在创造上。
名著是经典,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名著作为范本让学生进行创造呢?比如,《朝花夕拾》中很多散文我们可以让学生改编成小说。本身这部散文就是鲁迅先生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其中很多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仿写。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儿童文学,虽然外国作品经过翻译,但是因为一些语言上的差异,还存在着阅读上的障碍,学生普遍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先大略地翻一遍书,挑出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进行排演,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运用猜谜法
猜谜是学生很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它简短、易懂、易记,对于名著来说出题也很方便。猜什么呢?比如,看题目猜内容,听故事猜题目,听片段猜国籍,听起因猜结局,看插图猜人物,看典型动作、语言猜角色。
以上是我对名著教学的一点想法,我想名著教学的关键是利用一切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让名著真的走入学生的心中,才能用名著真正地感染学生。当然,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经过老师的认真设计,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是有目的的,不能流于形式,成为空架子。
最后,说说对于现在名著教学中,有些老师利用电视或者电影片段来辅助教学的做法,本人是不赞同的。
篇13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解读文本来确定“中心问题”并不难,难做的是围绕“中心问题”对教学环节细化,只有通过精彩的教学环节设计,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对“中心问题”思考的逐步深入。
另外,对“中心问题”的探讨不能只停留在问题表面上,一定要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渗透文章写法意识,让语文课堂真正有语文味。例如,朱国茹老师在讲授《渡河少年》一课时,在通读全文之后,让学生首先说一说,你眼里的渡河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渡河少年的这种品质,有的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词语上。这就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读文理解的兴致,并且积累了词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人物描写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二、立足于常规课,做好教学设计
作为教师,常听课,也常评课。一节最优秀的课其实应该是最自然的、没有浓墨重彩、精美加工的常规课。教师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找到文章的主线,几个分枝即可。例如,在教学《苦练》时,以陈招娣加练的经过为教学主线,以陈招娣两次罢练为枝,引导学生读文、理解、表达,学习阅读方法。至于其他的枝叶,都是课堂的自然产生,随时捕捉生成;因为,教学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的路线进行,随时都有意外的生成。如果阅读教学中,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理解文本内容;频繁地展示课件,将课堂弄得美仑美奂,热闹非凡;无休止的讨论研究,不管问题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是深奥的还是粗浅的;只注重对内容的理解,忽略了语言的训练和运用……从表面上看,还可以,可实际呢?学生的收获少之又少,整个阅读教学的课堂语文味消失得无影无踪。
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取决于设计的技巧是否高超,而是以课堂教学中不时在碰撞中迸发出火花而得到首肯。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平淡、质朴、有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三、激发学生情感,引导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一定的思想感情,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只会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呢?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应对文章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文章的语言魅力,以情动人,将文章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融汇在一起,让阅读教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信息介绍做铺垫,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抓住关键词句、转换角色、用艺术烘托气氛,更是我们常用的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对各种方法、策略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能搞一刀切。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四、加强随文练笔,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
在阅读课上,我们往往忽视了“写”,因为“写”确实费时间。其实,情感体验与“写”多一些,同样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