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标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环保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态环保标准

篇1

与2013版相比较,新版标准中并未增加新的测试项目,而是对个别项目中考察的有害物质范围进行了扩充,并收紧了特定物质的限量值。新规实施后,4个级别的纺织品中全氟辛酸的含量将不得超过以下限量值:第一级别为50μg/kg(即0.05mg/kg,2013版限量值为0.10mg/kg);第二级别为100μg/kg(即0.1mg/kg,2013版限量值为0.25mg/kg);第三级别为100μg/kg(即0.1mg/kg,2013版限量值为0.25mg/kg);第四级别为500μg/kg(即0.5mg/kg,2013版限量值为1.00mg/kg)。

4种长链全氟化合物将被加入新标准的考察目录中,限量值与全氟辛酸相同。这4种化合物分别为全氟十一烷酸(CAS 2058-94-8)、全氟十二烷酸(CAS 307-55-1)、全氟十三酸(CAS 72629-94-8)和全氟代十四酸(CAS 376-06-7)。由于这4种化合物已经被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列入REACH法规的高度关注物质清单(SVHC),国际环保纺织协会也立即将其列入了有害物质的考察范围。

新标准中,OEKO-TEX考察的全部全氟化合物(PFCs)将被作为一种物质分类单独列出,而不再统一归入“其他残余化学物”。对于烷基酚乙氧基化物(APEOs)的测试将延伸到乙氧基化物链(1-20)。壬基酚(NP)、辛基酚(O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在所有产品级别中的含量要求将更严格:壬基酚(NP)与辛基酚(OP)总计小于10mg/kg(2013版限量值为50mg/kg);壬基酚(N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 1-20]、辛基酚(OP)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 1-20]总计小于250mg/kg(2013版限量值为500mg/kg)。

通过降低限量值,国际环保纺织协会为全面消除纺织生产中的壬基酚(NP)、辛基酚(OP)以及烷基酚乙氧基化物(APEO)付出行动,这已经成为整个行业为促进“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ZDHC)”付出的积极行动。OEKO-TEX国际环保纺织协会认证的重要组成及全球统一的现场审核的执行,也将促进所有参与OEKO-TEX认证的企业提高对环境有害物质的认识,并不断减少乃至杜绝使用此类化学品。

作为对五氯苯酚(PCP)和四氯苯酚(TeCP)的扩充,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将增加对三氯苯酚(TrCP)的考察。地乐酯将被列入禁用杀虫剂清单,部分欧盟国家已经开始禁用此种物质。此外,在被考察的多环芳烃类物质(PAHs)中,7种多环芳烃被单独规定了明确的限量值。在所有产品级别中,24种多环芳烃的总含量限值保持不变。

加强重金属监控范围

在2013年重新修订过程中,除了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的10种重金属及离子外,新规还将对儿童玩具、日常消费品和新型包装材料等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将钡和硒也列入监控范围。

新规对于产业用纺织品,尤其是在非织造布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和助剂等对纺织品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因此对产业用纺织品,特别是防护类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有害金属必须要进行限量控制。

在2000年修订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重金属的测定可根据测试条件和规定分别采用icp、aas或uv-vis等仪器进行测试。然而在2013年重新修订过程中,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相关负责人Gavin表示,除了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的10种重金属及离子外,还将对儿童玩具、日常消费品和新型包装材料等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将钡和硒也列入监控范围。

纺织出口企业须积极应对

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每年年初所作的标准更新,往往被国内纺织企业认作是一种贸易壁垒,唯恐避之不及。但实际上,该协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竭力收集全球最新的有毒有害物质研究成果,并经过专家组的严格筛选和鉴别,为全球纺织行业、也为全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中国作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纺织业更要提升自身的研究和创新力量,尽快从生产和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纺织强国。

据了解,OEKO-TEX Standard 100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权威也是接受度最高的生态纺织品检测与认证标准。2013年,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全球共颁发了12555张OEKO-TEX Standard 100证书。证书的地域分布继续呈现向亚洲市场转移的态势,亚洲占59.7%(上年为59%),欧洲占37.2%(上年为38%)。证书持有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德国、土耳其、印度、孟加拉和意大利。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仍然优势明显,后劲十足。

篇2

前言

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生态农业的构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人们也更加注重对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研究,但是却发现在该制度中存在一些漏洞,因此对我国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已经成为现阶段农业工作人员的重点任务之一。

1 农业环保生态补偿概述

生态补偿指的是在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重建或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以及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费用进行补偿[1]。简单的说就是对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奖励与扶持,从而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目的,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农业的环保生态补偿是所有生态补偿中比重最大的,而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健全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环保生态补偿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 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与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的理论性较强,却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2]。而且由于农业环保生态补偿所涉及到的部门众多,在确立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难以形成一致性,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缺少协调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的顺利实施。

我国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中规定的补偿方式过于简单,而且运用的经济手段相对单一。在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环保生态补偿中,大多是由政府进行财政补贴或是进行转移支付,没有对市场经济加以利用,另外对于农业环保生态补偿中所收取的税费又没有起到生态建设的作用。而且通过政府对农业环保生态进行补偿的费用往往要多于市场机制下的补偿所使用的费用。

政府在进行补偿时,只是将财政资金用于补偿金,但是国家的财政资金有限,而农业环保生态补偿所需要的资金是无限的,因此政府只能将有限的资金分散的补偿给各个地区,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补偿的目的,还会造成补偿资金的浪费,不能对农业环保生态补偿的正常运作做出保证。

农业环保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缺少科学性[3]。在农业环保生态补偿中所涉及到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农业的生态利益以及农村社会的社会利益,但是由于生态利益与社会利益属于无形的利益形式,因此计算来相对复杂,所以我国在制定农业环保生态补偿标准的时候缺乏对二者利益的考量,导致补偿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另外,补偿标准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当地具体的经济状况,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补偿,这就很难实现补偿制度的合理性。

3 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针对我国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建立健全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农业环保生态补偿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农业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利用该制度规范人们的交易行为,减少交易成本的投入,监督人们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对环境的质量、资源的利用的有效控制;对农业环境资源的价格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可以改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态度,减少人们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利于农业工作人员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从而促进农业环保生态制度的完善;对农业生态的税收进行严格的控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确规定农业环保生态的税收标准,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从而为农业环保生态补偿提供充足的补偿资金[4]。

运用多种形式的经济手段进行农业环保生态补偿,促进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形式的多元化。这就要求政府在使用宏观调控进行生态补偿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市场经济对农业生态补偿的作用。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实行政策补偿,通过政策对农业生态建设者进行扶持,帮助他们进行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农业生产活动。另外,政府也要对其进行经济补偿,可以通过发放生态补偿资金、生态保证金等方式进行经济补偿。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补贴,这里所说的补贴指的是实物补贴,政府可以通过给予农业生产者所需的农业生产要素,满足他们的生产需求,这样做可以提高实物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促进农业环保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化、科学化。这就要求标准的制定者应该借鉴国内外有关农业环保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随机评估、效果评价、收益损益的方法对农业生态补偿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环保生态补偿标准,完善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

4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可以从建立健全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多种形式的经济手段进行农业环保生态补偿等方面对农业环保生态补偿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参考文献

[1]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2]刘尊梅.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实现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4(03):99-104.

[3]李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建设可行性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0(06):58-61.

篇3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很多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的经济发展行为也得到了极大地整治,环境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环境的保护就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标准,制定整治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以环保为主要目的,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一、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标准累计达到了1418项,现行的标准就有1307项,被废止和更新的标准有111项,我国在过去的40多年的时间里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并且形成了“五类两级”的保护环境的标准体系。五类主要指: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修订规范与管理规范类的环境保护标准。其中: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质量标准属于环境保护的核心标准,其他两类属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两级”主要指的是地方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在国家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中,包括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的14项标准,国家规定的排污控制的138项标准,国家环境监测的707项标准,基础环境标准18项、环境保护的规范类430项。国家在排污的标准控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的监测规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我国的环境保护的体系标准框架已经形成[1]。

二、当前我国环保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至今,历经了40多年的发展,环境保护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环境保护标准的建立对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在开展各项环保工作中有标准可以作为参考,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在环保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也使环保工作更加规范化,使环境保护有了具体可以参考的数据,便于指导我们具体的经济工作的开展,所以,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为整个环保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尺度作用,对环保工作的成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环保标准的建立对我国的环保工作的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环保标准的建设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影响到环保工作的持续有效地开展。

(一)环保标准制定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的环保标准体系是在1973年就制定了,现在以及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框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环保标准还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还没有与国际的环保标准相对接和相关联。我国的环保标准的要求是对一切行为都是强制要求达到环保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行为和相关的违反环保的行为都要受到处罚,在环保强制性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排污的规定和环境质量的规定,但是在国际的环保标准中,很多的标准都是以自愿的实施原则,而在推荐的环保标准中,则是由很多非政府组织颁发的,目的也是在一种人们自愿参与的情况下,主动为之的环境保护行为。因此在制定的强制性和制定的主体方面,我国与国际上的通用的标准有一些差距。

(二)环保标准的认识程度的不足

在中国的环保标准里面关于排污、环境污染等规范的制定都是为了规范政府和企业、个人对环境污染的指标规定,都带有法律的强制性。因此很多企业都是考虑的强制性后面的处罚和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才勉强而为之,并不是从内心真正地愿意去实现环保标准的指标考核,很多企业甚至从意识方面并不认同环保标准的制定,他们表面上服从国家、政府的对环保标准的规定,但是私下却为了经济效率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这种从内心深处为了经济效益而视环保标准为虚设的情况存在很多,这也为我国开展环保活动,制定环保标准体系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严重地阻碍了环保标准的顺利实施和环保工作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三)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不健全

随着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标准的不断规范和完善,环保事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了相关的环保材料、环保器材、环保服务的全方位发展,环保工作的发展也将带来了整个环保产业的连锁反应,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环保产业化发展还不健全。在过去的环保标准中,过多地强调的是环保的技术、环保的设计的发展,更多地资金和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环保工作的技术提升和测评工作中了,对整个关联的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也影响了环保产业标准的更加健全和完善。

(四)环保标准的制定的内容不全面

我国在当前对环保的标准体系的制定越来越完善,对环保标准中的排污等环保标准的执行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在环境保护的标准制定中对环境生态破坏的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循环、环境破坏的修复等的具体实施规范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使人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作为参考,例如现在的很多制药企业,虽然在监测中,各项污染物已经达到排放标准,但是周围的人群仍然可以闻到溢散出的无组织气味,这些气味导致身体的不适,但是按照环保部门的环境排放标准,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是_标的,因此管理部门无法对相关的企业给予处罚,这就是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标准缺失,在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上没有以人体健康指标作为相关联的参数,忽略了环境最终的受体人群,而只是从技术、数据层面上去设计环境标准。因此,在环保标准体系健全中,应该更加注重标准体系内容的全面性,以人为本,以受体人群的切身利益出发,对于环保的标准制定还应该包括相关的生态发展方面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对环保标准的建立应该有一个大环保、大生态的概念,因此在环保标准中应该加入生态系统的环保标准[2]。

(五)我国环保标准体系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技术相比国际环保标准体系的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家的贸易也正在走向国际化,但是因为我国环保指标体系技术与国际环保指标技术的差距,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上很难打破国家贸易壁垒,这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主要是建立在环保的标准上的,但是我国的环保标准的制定还没有完全制定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环保标准体系,因此,环保标准体系制度的不完善和技术的薄弱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当前我国环保标准化发展的新思维

虽然我国的环保标准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国际竞争和与国际上环保标准的对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降低差距,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新思维,加快提高环保标准化,是当前我国政府和整个中华民族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各种新思维的冲击下,如果还一味地沿用传统的环保标准和思想将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在环保标准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创新新思维,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来带动新的发展,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完善环保内容,增加大环保的思想;

(二)不断提升环保标准的市场化,大力培养相关联的环保产品的开发,不断完善发展环保产业;

(三)不断创新环保技术,开发与选用与国际接轨的环保指标体系,使国家的环保事业能与国际无缝对接;

(四)不断提升国民环保的认识和提高环保的思想觉悟,从内心深处接受环保标准,从行动上自觉遵守环保标准的相关规定,生产、生活都在环保规定的标准内进行;

(五)不断完善环保标准的反馈机制,对于环保标准的制定,不但要注重环保工作结果,更要关注环保工作的前瞻性,制定出完善合理的环保标准,做到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换取GDP的发展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了,建立环保标准,重视环保工作,将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环保工作来说,因为国家政府的逐渐重视,环保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该看到与国际环保标准的差距,与国际环保产业的差距、与国际上环保技术的差距,特别是国人对环保的认识上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要改变固有环保观念,创新新思维,用新思维来引领我们不断创新,不断钻研,不但在环保体制上、环保技术上、环保产业上与国际接轨,更要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上用新思维去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我国环境保护制定的标准,运用环境保护标准化的新思维来指导我国的环保工作。

篇4

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结合江苏省对污染源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省省情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包括企信用评价管理标准、信用评价建设标准、信用评价运维标准规范体系;根据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相关的信用评价信息的数据标准、信用等级评定管理标准、信用信息的传输标准、信用系统建设的能力评估标准、信用系统安全标准、信用系统的运维管理标准等;通过相关信用体系标准,建立相关的企业信用评价流程模型、环保信用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系统建设能力评价模型、信用评价运维评价模型等标准评估模型,支持信用系统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相关安全保障的要求,本项目不仅需借助于环保专网和“1831”项目现有的安全体系,对于系统的访问需要经过CA认证,在Internet网访问需要配置隔离网闸以保证应用数据的安全性;另外需要从管理角度制定适合本项目的数据交换等安全管理规定,以保证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和保密。系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省厅“1831”工程建成的网络,以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服务器虚拟化项目为基础,搭建本项目服务器及数据库,以满足本系统运行基础支撑环境;环保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根据相关的信用系统的数据标准,利用信用数据平台对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防治数据、环境监管数据、社会影响数据3大方面中数据的产生,储存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包括信用归集数据、信用评价数据、信用修复数据、信用标准数据、信用管理数据;数据平台充分利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中产生的对监控企业产生的水、气、声、渣、固废等实时监控数据做信用评价的环境数据支撑,将总量控制、环境监察、等工作过程产生的数据作管理数据支撑,共同为环保信用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环保信用平台产生的各类信用数据,通过“1831”的数据共享接口,将环保企业信用评价的结果,回馈到“1831”中心数据库,支持江苏省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企业环保信用系统基础应用平台建设:根据相关的信用标准体系,开发建设企业环保信用基础应用平台,平台包括信用企业管理、环保信用评价系统、信用数据归集系统、环保信用修复系统、信用标准管理系统、信用能力评价系统、移动环保信用系统等子系统构成;通过环保信用评价工作流程的建设,建立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省市县各级环保职能部门根据流程对相关的信用情况对企业的环保信用进行评价,最终到省级部门进行汇总、终审。

基础应用平台需要利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1831”)已经建成的GIS服务组件、资源服务组件、应用服务组件、单点登录组件等相关基础资源服务来支撑信用平台的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是对污染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数据进行归集,根据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管理,并将评价结果报送省公共信息平台,实行联动监督监管,放大环保监督效应,提高环保服务效率;环保诚信门户建设:建立外网门户系统,实现污染源企业与环保部门的及时信息沟通,提供门户方式进行企业评价的相关数据收集及信息等;移动信用系统建设:建立移动信用系统,实现领导在外的移动办公功能,实现移动评价、企业信用查询、权力阳光对接、办公自动化对接、企业信用修复的移动审批。

篇5

无论是城市,还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均需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基本原则。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显然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相符[1]。以城市工业污水为例,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水,在未经过合理、科学的处理,未达到排放标准,便放入河流,这显然会造成河流环境污染,进而破坏河流的生态系统。鉴于此,从整体发展角度考虑,本课题针对“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与探究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实施的意义分析

从污水处理技术角度分析,可分为两大类处理技术:其一,传统处理技术;其二,生态处理技术。首先,对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来说,通常是对物理、化学等原理作用进行利用,然后完成对污水的净化;其中的物理处理方法来说,即对物理特性加以应用,达到吸收有害物质的作用;而化学物质则通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使有害物质向无害物质方向转化。对于这两种技术,在实现上较为不易,同时技术成本较高,不符合经济学的标准。其次,对于生态环保污水处理技术,即将生态环保作为基础,然后对生物原理加以利用,对污水有目的、有控制性地投入至相应的生态系统当中,对生态系统当中的各类资源,例如:土壤资源、动物资源以及微生物资源等,在资源发挥作用的条件下,使处于污水当中的有害物质以及超标物质能够有效吸收,进一步使污水当中的有害物质能够被降解,最终使经处理过的污水达到排放的标准[2]。对于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来说,在操作上更为简单,在技术成本上更低,且节能环保,和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相比优势突出。

从上述对比分析可知,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势突出,符合经济学标准,能够控制技术成本,也能够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所以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实施的价值意义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二、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实施需遵循的原则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对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实施的优势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总结起来包括:

(一)循环再生原则

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充分利用了生物学知识,而其中的循环再生原则指的是,对生态系统当中的生物成分加以利用,把非生物成分合成新物质,然后进行降解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在循环再生过程中,需注重生成与降解循环的实现,从而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有效维持[3]。并且,在应用污水生态处理技术过程中,也需对循环再生原理加以利用,把污水排入特定的生态系统当中,确保污水当中的非生物组分能够参与至这个循环再生过程当中,使循环再生过程的进程以及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二)和谐共存原则

和谐共处指的是,基于整体生态系统当中,需确保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维持和谐共存的关系;倘若未能达到和谐共存的标准,那么便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基于污水处理期间,将污水引入特定的系统当中,需确保和谐共存,使系统当中的生物能够将污水中的非生物稀释或降解,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状态。

(三)整体优化原则

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实施过程中,涉及诸多环节,例如:污水源控制、生态系统修复的选择以及再生水的利用等,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便需对这些环节从整体上加以考虑,在充分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的基础上,将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合理地使用污水处理技术,合理地应用资源,既实现污水的处理,又确保能够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三、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的具体实施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对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实施的过程中,需充分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本人认为还有必要充分遵循“区域分异”原则,即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合理科学地选择污水处理技术。此外,需充分重视污水处理技术的具体实施。总结起来,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

(一)土地污水处理系统技术

土地污水处理系统技术,将土地污水处理系统作为基础,对土地―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加以利用,同时对生物之间的作用加以利用,进一步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使污水的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与此同时,在污水处理的同时,之物语土地能够对污水当中的富营养及水分进行吸收,使土地更加肥沃,并使植物生长环境更加良好。显然,此项技术的应用,可达到“双赢”的作用,既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又达到了生态环保的效果[4]。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类型较多,包括:慢速渗透处理系统、快速渗透处理系统、地表漫流处理系统以及地下渗透处理系统等。在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上述各类系统技术的应用均具备很好的效果,其处理原理包括了沉淀、过滤、挥发、土壤吸附以及光解等,采取这些方法处理后的污水,可应用到灌溉作业中,也可作为景观水应用,实现了污水再利用,符合生态环保的标准。

(二)蚯蚓滤池处理系统技术

对于蚯蚓滤池处理系统来说,属于人工制造的一种生态系统,指的是把蚯蚓引入常规的滤池当中,然后对蚯蚓的消化分解作用加以利用,同时利用过滤作用,使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在蚯蚓滤池处理系统技术应用过程中,可分为三层,包括:(1)第一层,即蚯蚓分解层,对蚯蚓的消化分解加以应用,同时对蚯蚓的上下钻动特性加以利用,使污水当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分解;在此层,发挥了蚯蚓吃食污染物的作用,并和蚯蚓体内细菌产生发硬,当蚯蚓粪便融入环境之后,增加了有机物的数量,使微生物被杀死,最终使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增强[5]。(2)第二层与第三层,第二层为补充层,实质上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衬托层是协同发挥作用的,均具备过滤的作用,能够使蚯蚓处理过的污水进一步被过滤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污水从蚯蚓滤池上部进入,被处理后的水从下部排出。

从整体角度来看,蚯蚓滤池处理系统操作简单,且技术成本低,能够获得很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值得推广及应用。

(三)生态塘处理系统技术

对于生态塘处理系统技术来说,在污水处理中应用较广泛,其技术处理原理为:把污水引入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当中,该生态系统涵盖了水产生物及水禽类生物;生态池塘利用了太阳能的光合作用,同时对各类食物链原理加以利用,使污水当中的有机物被分解及转化,进一步经食物链作用使物质被一层层转移,采取此类方法能够使污水得到有效净化。值得注意的是,采取此类方法,既达到了污水处理的目的,又为水生植物及水产生物提供了食物,符合生B环保的技术标准。

四、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基于生态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和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相比,优势突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充分遵循循环再生原则、和谐共存原则以及整体优化原则等。此外,土地污水处理系统技术、蚯蚓滤池处理系统技术以及生态塘处理系统技术是较为常用的生态环保污水处理技术,需合理科学地应用,从而使污水处理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静茹.关于污水处理技术的环保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2:100-101.

[2] 徐以升.生物生态技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6,01:65-68.

篇6

一当前我国环保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环保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立的环保管理新常态,仍有较大差距,深度推进我国环保管理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价值激励严重不足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作为“理性经济人”,有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追求,同时做出最大努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重发展,轻环保”,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投入偏少,一些生态主体功能区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经济牺牲,其生态收益与经济发展损失不匹配,以致地方政府对环保管理存在价值激励严重不足,出现环保政策偏差。一是生态补偿不足。2015年,中央政府对省内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每亩为17元,例如,湖南省江华县生态公益林的补助才每亩每年15元,这个标准低于公益林的管护成本(约每亩每年35元)。二是权责不对等。法律法规没有对中央和地方事权进行清晰界定、划分,地方政府肩负有环保管理的职责,但缺乏提升环保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和与之相匹配的财力。

(二)环境执法能力不足

一是环保管理职能分散。环保职能分散在环保、土地、农牧、矿产、林业、水利、交通、国土、农业管理、海洋、港务和渔政等近40个部门,执法主体林立、责权分散、效率低下。二是环保机构不健全。例如,截止2014年,湖南省乡镇级设有环保机构842个,但大部分无法正常运转,大部分乡镇政府仍没有环保管理机构,缺少专职环保人员。三是环保经费短缺。由于排污费的足额征收很难到位,基层环境监管部门的业务资金大大减少,且难以保证办案资金来源。一些县市地方财政困难,无法满足环保机构的业务经费需求,用于环境监管工作的经费更是寥寥无几,许多环保局依靠大量征收污染费解决办公费用。四是环保执法人员不足。以湖南省环保系统为例,按照国家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要求,中部省份省级环境监察人员应当达到40人、环境监测人员应当达到100人,而2013年底湖南省环境监察总队与应急中心合署办公,在岗才29人,目前执法人数少、任务重、执法难、难执法,极大影响了监管、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三)公众环保监督缺位

一是公众无法获取准确环保信息。政府、企业对环保信息的公开率不高,公众难以获取真实有效的环保管理信息。二是公众缺少合法参与途径。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关于环保公众参与的条例或其他形式的法规,公众参与环保监管,缺乏规范化、制度化途径。一旦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公众无从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参与,更难以把握采取什么样的参与方式最合理、最合法,公众在环境监督中被边缘化。三是社会组织难以发挥作用。环保社会组织没有完全独立,资金来源对政府有依赖,在表达意见的过程中没有独立的话语权,对政府环保权力的制约大打折扣。

二引致环保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环保管理深度推进面临瓶颈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先发展后治理”观念作祟

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关系时,地方政府往往把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视为解决当地经济社会问题的不二选择。对湖南的一些县市调研发现,一些县市在实际做法中仍将干部绩效考核与GDP挂钩,刺激地方官员为促使所辖地域经济增长最大化不断寻找机会。一些县市为能引进项目落户,放松环保要求,甚至以招商引资为名简化程序、减少环保考核权重等形式干预当地环保监管。

(二)部门之间利益掣制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部门趋利现象明显,“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对本部门有利可图的互相争夺,无利可图的往往没人愿意负责,互相扯皮推诿。环保各项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不仅难以形成资金集中使用和严格监管的合力,反而加剧了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冲突,造成环保管理的“公地悲剧”。

(三)环保管理政策滞后

污染防治政策文件不够具体明确,一些必要的条款处于空白状态。污染防治的立法政策软弱,缺乏强制性和引导性。环境收费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环境违法处罚标准明显过低,无法对环境污染起到震慑作用。

(四)环保监督机制虚化

上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之间主要是行政业务指导关系,部门的财政权也由地方政府掌管,为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提供了土壤,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拦路虎”。公众参与环保缺乏有效协调机制,遇到具体环境问题,公众无从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参与,难以把握采取什么样的参与方式最合理、最合法,公众在环境监督中被边缘化。

三破解我国环保管理体制问题的对策

破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问题是一项长期艰难的挑战,只有构建起政府、管理部门、市场与公众等“四位一体”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实现“四个增强”,才能有效解决环保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增强参与主体环保管理的积极性,健全利益共享与成本分担机制

一是创新生态保护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制定出台《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由属地政府负主责、省政府明确一个对口部门为主指导督办、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的多方协同机制,对做出重大环境贡献的县市乡进行适当的奖励,省市不再考核其生产总值。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生态文明示范点建设管理制度等。二是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制度。对具有明确的保护者与受益者的领域(区域),在生态重点区域设立碳排放交易所,推动横向碳排放以及在交界省份之间实施碳排放权、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还可以通过共建生态园区、在电价、水价中征收生态补偿基金等形式来实现,实施各类排污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三是探索推进生态产品金融化。进行生态旅游项目经营权、林权等优质运营性资产抵押、收费权融资等,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直接融资。依托生态资源的市场资产定价,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二)增强环保管理体系协调性,推动横向环保职能整合与事权划分

一是实现环保管理主体多元化。环境管理的主体由单纯依赖政府管理发展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将全国所有排污单位的监管在中央、省、市、县四级环保部门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级执法检查的层级责任、执法检查频次及程序,对全省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有计划、全覆盖、规范化”的环境执法检查。二是实现环保管理决策多元化。明确各职能部门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责任范围,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协调机构,加强统一监管。加强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住建等职能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议设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实现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做到信息互换互通,形成议事会商制度,推动工作落实,开展联合执法。三是探索建立区域共治的联动执法机制。针对省级行政边界区域权属复杂、监管薄弱等特点,建立边界相邻地区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体系。

(三)增强环保管理执行力,加强环保执法能力与设施平台建设

要按照“控总量,优结构”的思路,调整机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调剂,逐步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与监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的问题。一是建立健全环境执法机构。构建中央、省、县、乡(镇)四级环境执法监管网络,确保每一个乡镇有环保机构,提高执法装备水平。二是充实各级执法队伍。强化各级管理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提升管理者知识结构。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充实环境监管力量,配备专业环保人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专设水资源法警、森林资源法警,培育和引进一批节能和环保监测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加强环保设施平台建设。加强污染物排放等监测网络、预报预警、应急管理等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支持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四)增强环保管理监督力,推进环保信息公开法制化与规范化

一是整合各部门环境监测和信息网络。建立统一服务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环境监测和信息网络平台。二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加快制定出台《环境信息公开实施方案》,建立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政府在制定重大环境法规政策、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时,以及批准建设项目之前,应依法公开相关信息。对排污量超过一定标准、环境风险大的企业,强制其公开环境设施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信息。对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信息以及环境状况、重要政策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要及时公开,主动向社会通报。三是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途径。建立环境保护“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重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环保微信工作体系。四是培育、规范环保社会组织发展。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环保决策,鼓励和支持其参与重大环境决策,对政府环保工作进行监督等。

作者:范东君 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绿色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团队

参考文献

[1]张永亮,俞海.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方向:国际社会的观察和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15(1):43-47.

[2]胡海兰,安和平.贵州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7-51.

[3]肖金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J].区域经济评论,2014(5):124-126.

[4]何隆德.澳大利亚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及经验借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8-52.

篇7

一、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2019年,山丹县积极配合完善中央第五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期间的资料调阅工作体系、协调服务工作机制,并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响应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立行立改,边督边改”的要求,高效处理了多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问题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在整改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各类问题及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完善方面仍存在一些漏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繁重。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环保设施不够完善

山丹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存在严重的干旱缺水问题,尤其是在冬春季节,沙尘重污染天气发生概率较高,对环保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当地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大,抑制了短时间内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提升空间。

(二)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现阶段山丹县环保法制宣传形式较为单一,普法精准度不足,整体社会人士认识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也较低。再加上当地缺乏精准的土壤污染日常监管防控措施,农村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小,导致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较为艰巨。

(三)生态环境监管力量有待加强

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能不断加重的背景下,山丹县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呈现出严重不足,不仅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监测标准化要求,而且阻碍了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各项任务的全方位、高质量落实。

(四)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缺失

企业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但是由于现阶段山丹县生态环保宣教工作深入度不足,无法全方位落实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主体责任,进而导致多数企业无法认识到污染治理、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资源投入不足,影响了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效率。

三、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一)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环保设施建设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顺利解决的保障,相关负责人要集中力量,购置攻坚污染治理设施,为土壤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同时,相关负责人应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内容,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投入力度。在这个基础上,以常态化土壤巡查为主要手段,持续推进秸秆垃圾焚烧、污水废水排放等污染治理、预防设施改进项目,全方位落实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改进任务,为土壤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开展提供充足技术设备支持。同时,针对本地存在的汽修行业危险废弃物问题,应设置专门的固液或者危废物质管理基地,切实实现危废管理专项整治,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基础。

此外,为保证现有生态环保设施与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要求相符,相关负责人应全力做好全国污染源普查收官工作。严格依据甘肃省、张掖市督察反馈意见进行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并根据整改情况,开展数据库质量核查、普查数据库顶库、空间信息采集等系列工作。同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普查数据汇总、审核、比对、上报,为现有生态环保设施设备更新完善提供数据支持。

(二)有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依据相关文件要求,针对现阶段土地整理中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依据总体污染防控方案,细化明确目标责任任务,保证土壤污染防治任务有序推进。

一方面,考虑到水污染与土壤污染间密切关系,相关负责人要在《山丹县2019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制定的基础上,对水污染防控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细化,全面落实责任机制。组织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以化粪池、氧化塘、污水处理站建设的方式全力解决农村区域存在的纳污坑塘问题。结合“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工作的开展,可以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土地整理水平提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扎实推进,相关负责人可以利用土地整理资源优势,结合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进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细化完善建设。以监督指导为主要手段,全面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如根据重点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制定专项土壤环境监测及管控计划。根据计划开展情况,结合省固废中心组织对硫化碱废渣属性评审结果,定期修正疑似污染地块名录;而针对危废(固废)处置单位制定专门的摸排核查方案及完善的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环境管理监督体系。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量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个过程,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破解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责任。因此,相关负责人应认真梳理薄弱环节,全力推进环保领域改革、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及时开展复查、复核,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整改整治成效巩固提供依据。

首先,在落细“清底”执法行动排查整治、“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的基础上,相关负责人应将环境监测与执法管理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抽查工作“四库一细则”及“三化两分一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模式。结合环境执法检查结果,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并选择恰当的惩罚方法。其次,相关负责人可以“未批先建、未验先投”项目为整治要点,利用分类整治的方式,从“未批先建”项目、“未验先投”项目两个方面,对区域设施进行專项整治。同时,指导组织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环境安全专项检查。并依据“五个第一时间”要求进行台账的完善构建及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妥善处置。最后,相关负责人应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质量考核要求,每间隔一定时期开展县域环境地表水、城乡集中饮用水、城区土壤环境质量等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公布污染源监督监测信息,全面落实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信息透明化标准。

(四)构建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

企业宣传贯彻长效机制的构建,不仅可以保障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可以向各企业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县域企业生态价值观念,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工作水平提升提供依据。

篇8

十多年来,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方式,不断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大生态环保工程的生态补偿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现状导向”定补贴额度和地区的弊端,即污染和破坏问题越严重的地区往往所获补贴额度越大。一些中央支持的生态环保项目耗费大量资金,长期不见明显效果,也没有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一些“试点示范”项目实际上是向生态环境差的地区转移支付“专项资金”。

三、必要的顶层制度设计过于考虑对经济发展的暂时影响。

环境税政策至今没有出台。电价、土地和矿山资源价格、污水垃圾处理费价格政策过多考虑生产生活成本,较少考虑资源环境代价。环境损害赔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现行法律和国务院法规追究违法行为基本上是以违法行为的性质,而非以违法造成的环境后果来确定追责力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至今没有出台。因此,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框架,采取鼓励地方改革创新的必要措施,并给予地方必要的制度创制权。鉴于改革的力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必须协调,有必要选取经济比较发达、改革承受能力相对强的地区设立试点区进行先行先试。下面就生态环保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几点看法:

(一)试行“中央财政补贴与地方环保改革成本和污染物减排数量挂钩”的转移支付与生态补偿政策由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中央和省专家联合核算成本收益后,由中央或省财政对差额部分予以补贴。补贴可先发放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制定补贴办法,中央和省认可后向有关企业支付。对主动治理污染物、提前实现油品升级、超过规定目标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地区予以补贴。

篇9

在中国,大量服饰辅料生产企业面对环保问题缺乏敏锐性,对生态标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造成服饰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步履维艰,使之成为“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因此,不论是服装出口加工企业、品牌经营者还是辅料产品供应商,转变观念、学习环保标准、研究新的环保技术及生产方式已成为其当务之急。

目前,根据生态纺织品的要求,不同原料的辅料主要检测项目有以下几种选择:

由纺织材料(含皮革)制成的辅料与面料检测项目相同;

由金属制成的辅料检测可萃取重金属、镍标准释放量等;

由塑料制成的辅料检测可萃取重金属、禁用偶氮染料、有机锡化合物、邻苯二甲酸盐等。

以重金属“镍”元素检测为例:辅料中的金属拉链及金属制品随服装出口,往往要求提供检测报告,或过检针,主要就是对重金属“镍”元素进行检测。镍被广泛用于制造首饰、金属钮扣等,以增加光泽度。由于部分人会对镍过敏,因此,欧盟对于“长期与皮肤接触的物体”的镍的释放量有明确限制。1994年欧盟指令就规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不得用于耳环、项链、手镯等,涉及纺织品服装的有:衣物铆钉钮扣、紧固物、拉链、钮扣和金属标牌等。对于长期直接接触皮肤的上述产品,镍释放量不得超过0.5ug/cm²/Week。

诸如镍的检测,国内相关机构和行业内正规商家对此都比较重视。一些相关检测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专门检测服务,如ITS(天祥)、SGS(通用)、MTL(申美),可根据客户要求的检测标准提供检测并出具报告;对于不清楚检测标准的客户,检测机构可以根据其提供的出口名和出口国,查找相关标准并完成检测。正规辅料供应商自身就有检测设备,也可代客户送检,提供客户指定检测机构、检验标准的检测报告。

篇10

二、实现环保产业化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绿色产业,生态文明的产业结构需要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因此,在对传统产业进行以节能降耗为基础的生态转型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逆向产业体系。环保产业化开发、运作及经营过程是发展壮大环保产业的基础,是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推进环保产业化,适度依照市场导向确定环保产业增长速度、调节环保产业供求关系,适度引进市场机制、吸纳产业资源、推进环保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环保产业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树立效益观念、规范竞争秩序,实现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

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下四类:环保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环境污染物的再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环保服务提供。具体而言,环保产业已逐渐形成包括工业污染防治、环保生产、环保服务、废旧资源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低公害产品生产(洁净生产)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

当前,需要进一步明确环保产业领域的发展重点,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是先进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监测设备;环保产品重点是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环保服务重点是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化、社会化,完善提升融资、咨询、评价等服务体系。

三、发展环保产业需要建立支持体系

未来几年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投资高峰,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增强环保产业活力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尽快构建一个系统的环保产业发展支持体系。

一是建立政策支撑体系。环保产业属于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引导,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要着力于通过环境服务业来整合环保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促进环保产业的业态转型和升级,把政策的有效性、市场的持续性、企业的积极性和技术的科学性有机结合,推动环保产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继续发挥政策优势,促进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健全环保产品(设备)标准体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加大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力度,扩大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

篇11

*环保产业园分三区(址)建设,包括环保技术设备开发研究生产区、工业废料综合处理及资源再生区、环境生态示范区。

环保技术设备开发研究生产区(简称生产区)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在开发区永和经济区内控制1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开发,逐步建成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规模的环保产业科研开发生产基地,环境技术信息、对外技术交流及环保产品展销中心。

工业废料综合处理及资源再生区(简称再生区)在增城市中新镇金马山选址建设,占地暂定300亩。由于再生区需要较大面积才可分类处理各种废弃物,故在建设该项目时,附近应预留部分土地以备发展。该区建成后,将成为*地区工业废料及各种有毒废弃物的处理中心。

环境生态示范区(简称生态区)选择增城市派潭镇高滩区和正果镇实施。以生态农业带动环境生态示范区的建设,逐步将两镇建设成为"绿色城镇"。开发"绿色食品"及名特花卉种植集散中心,饲养珍稀和经济价值高的动物,结合环境生态科研、宣传教育、度假旅游进行。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明显的示范区域。

上述选址纳入*市总体规划,在控制区范围内所建设项目需经产业园领导小组筹建办审核同意,符合产业园总体布局。

二、实施步骤及预期目标

环保产业园的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分步实施,以三区并进、条件成熟优先发展的办法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期(*-*年)。对选点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完成项目的立项。成产环保产业园筹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展对产业园的规划、招商、开发建设,制定加快环保产业园建设的政策和意见,组建环保产业企业集团。实现永和经济区生产区的"五通"和引进一批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再生区的建设和引进工作,完成生态区建点工作,并争取建立部分种养殖场。

第二阶段发展期(*-*年)。生产区基本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引进项目、全面招商为重点,初步具备华南环保产业中心的实力,并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再生区建成投入运行;生态区完成示范工程的建设,种、养殖场大部分建成并获经济效益,生态科研、宣教、旅游区规划完毕,并部分进入实施。

第三阶段完善期(*-*年)。生产区、再生区完成全面开发工作,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将产业园建设成为集国内外高科技环保产品精华的环保产业基地、环保产品的出口基地、华南地区环保科研开发中心、环保产品的展销中心,最终形成集科研、生产、宣教、旅游为一体的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环保产业中心。

通过环保产业园的示范、推广、应用,促进我市环保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到*年主要工业污染得到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本得到控制。市区大气环境质量除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控制在*年的水平外,其余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源保护区水质达到或接近Ⅱ类要求,30%左右的国有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到*年,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取得全面协调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控制。居民住宅区、水源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各类大气环境功能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分别达到国家地面水质标准的Ⅰ、Ⅱ类标准,6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绿色产品"认证。到2010年,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相应的环境标准。全市60%以上的企业产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

三、筹建环保产业园的主要办法和措施

(一)环保产业园的发展纳入*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管理,赋予相应的产业管理权限。考虑到环保产业的特殊性,由市计委、经委、科委、外经贸委、规划局、国土局、财政局、环保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环保产业园筹建领导小组,市政府指派一名常务副市长任组长,负责产业园筹建的组织与协调。筹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作为管委会的一个专职部门,代表领导小组行使产业园筹建的组织与协调,负责产业园的规划、开发、招商、建设,以及政策的制定。具体是:确定产业园各区域功能,与有关部门制定详细的功能规划分区图,对所上项目进行审查及检查监督;组织对开发地块的三通一平;负责牵头进行招商引进项目;制定产业园有关政策报市政府审批。该部门相对独立运作,实行独立核算,独立对外洽谈业务。环保产业国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境保护局。

(二)组建环保产业企业集团,以产业园为核心,联结现有的环保企业组成紧密层、半紧密层、协作层等多层次的企业发展组织机构。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推进环保企业的技术进步,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实现规模经济,使环保产业走上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高效益、多种经营发展的道路,以促进我市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环保产业企业集团的组建由产业园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经委、科委、增城市等各有关职能部门研究确定。为有效地推进产业园的发展,先由市环保局组建产业园开发公司,负责产业园的前期开发建设,其职能包括:受筹建办委托负责产业园地块的开发及三通一平,具体对产业园地块进行招商引进项目,办理产业园内项目的立项、审批手续。产业园开发公司可与当地镇村合作开发,自负盈亏。

篇1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各地区各部门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新常态下推动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要紧紧抓住“推动绿色发展”这个立足点。一部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的历史,离开发展谈环保,无异于缘木求鱼。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适应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不小的挑战。用好增速回落带来的新增污染量有可能减少的机遇,化解保增长有可能带来的重污染项目集中上马的挑战,方能真正使经济发展代价更小、效益更好、排放更低、更可持续。各级环保部门,要通过强化环保标准和排污总量的“硬约束”“硬指标”,以环境保护倒逼发展转型、优化经济发展。当然,转方式调结构有一个较长的见效周期,涉及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博弈。各级环保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工作要求,重点做好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工作,通过强化环保标准的硬约束,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要紧紧抓住“建设法治环保”这个关键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顶层设计,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逐渐明晰。面对依然严峻的环境形势,除了经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越来越重要,制度建设越来越迫切各级环保部门,各级环保部门要以新《环保法》实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意见的通知》出台为契机,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严惩污染犯罪,将各项环保要求和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将依法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要紧紧抓住“实施改革创新”这个支撑点。面对新常态、新情况、新问题,各级环保部门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既要坚持顶层设计又要鼓励基层探索,既要有立竿见影的举措又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既要改革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老办法又要不断构建新机制,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攻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看到信心和希望。

篇13

㈠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实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保护地球》等历史性文件已向我们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我国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正式接受了这一理论和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向全世界承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总战略。

现代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缔造的新经济学理论。它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空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坚实的,是符合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的。

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达:

1、重建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使环境与各类自然资源保持其持续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

3、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资源和环境给予补偿,即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须真正地防止经济发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新时代人类的生态文化。

㈢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国内外两个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资源内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依托,以当代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社会总资源为手段,以科学的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区域布局为经络,以结构优化的生态化产业为主体,以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直辖市发展为标志,以生产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名牌产品为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畅通有序、合理转换,良性循环,达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3、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达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质量良性循环。

4、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稳态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克服和纠正那种为追求效益盲目扩大经济总量的错误做法,用一种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第一,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资源告急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下愈况,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从××市的情况看,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二级标准。城市垃圾逐年递增,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有关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保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第五,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主要措施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下面,将结合××市几年来的发展谈几点措施:

第一,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必须要按照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要求,登高望远,精心谋划,结合地方实际,准确定位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确定并实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双赢”。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效益增长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市科学定位的“三大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夯实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在前面讲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经济。也可以说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在发展“三大产业”过程中,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如: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资源生产水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刚水泥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