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新思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治理新思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治理新思路

篇1

各部门要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上,提高对阳光工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11号)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2010年全省阳光工程组织实施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省级农业部门(阳光办)对培训任务下达、组织全省培训任务完成、业务政策指导和年度项目县培训任务完成及绩效考核评估负责;项目县农业部门对培训任务完成、培训基地认定质量、项目监管验收负责;培训基地对培训的教学质量、培训时间、培训人员的真实性负责;住建、畜牧、妇联对本部门承担任务的完成和真实性负责;省级财政部门及时下达项目县专项补助资金,并加强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管;项目县市财政部门对培训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使用监管负责。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的阳光工程管理机制,一级对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

2.规范运作,保证质量

为规范项目运行,确保培训质量,让农民得到实惠,拟做好以下工作。

2.1规范基地认定工作 根据阳光工程新的培训任务和工作目标、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以及农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分布情况,重新组织开展基地认定工作。在基地认定工作中,根据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结合阳光工程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的培训内容,在培训机构自主申报的基础上,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组织专家组评审的方式,全省共认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286个,为保质保量完成全省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奠定了基础。

2.2规范培训管理 为规范阳光工程培训工作,2010年要完善培训规范、教学计划、专兼职教师队伍、教材、班级管理、考试考核制度和档案管理等七个方面的规范和制度,确保培训落到实处,提高培训质量。

3.创新思路,强化监管

监管工作是阳光工程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阳光工程的培训质量。2010年全省阳光工程的监管工作,在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公示制度、“三堂课”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台账登记制度、检查验收制度等五项制度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日常监管。为做好这方面工作,省阳光办增设了监督科,旨在进一步加强项目日常监管工作。一方面建立网上监管系统,掌握全省培训动态,实施日常监管。一方面组织人员随机到基地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解决及时。改变以往阳光工程以中期、年末集中检查为主的做法,而是实行平时抽查,日常监管和年末重点检查相结合,避免出现“平时不管,检查傻眼”的情况。

4.强化管理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今年国家对阳光工程培训内容、项目监管、检查验收等进行了新的调整。为确保国家政策落实到位,保证阳光工程的规范管理和实施质量。省阳光办将对各项目县阳光办负责人、信息员、培训基地负责人、档案管理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5.加强宣传,培树典型

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当地在阳光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学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丰富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信息短信平台等媒体,通过张贴挂图、发放宣传资料、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效果和针对性。

篇2

4.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网格服务。

5.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化新思路,打造社区工作网格化新模式。

6.大力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管理全覆盖、资源共分享、管理无盲区、服务零距离。

8.管理网格化,服务心贴心。

9.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联系无遗漏。

10.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网格为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11.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网格建设。

12.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落实网格化管理,开展组团式服务。

13.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推进网格为民。

14.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社区工作网格化。

15.健全网格管理,推进网格服务。

16.讲科学、谋发展,抓网格、促和谐。

17.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网格管理、服务为民。

18.社区管理推行网格化、信息化,居民服务实现全天候、零距离。

19.社区管理网格化,受惠群众你我他。

20.社区划网格,管理进网格,服务在网格。

21.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大事小事一“网”打尽。

22.深入推行网格化管理,全力打造和谐新农村。

23.深入推行网格化管理,全力打造文明和谐校园。

24.实行网格管理,完善服务体系。

25.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26.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网格建设。

27.推进网格化管理,实行人性化服务。

篇3

二、宣传形式

结合社区(村)实际情况,通过LED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召开专题会议、举办宣传专栏、开展宣讲活动、设置宣传站点等方式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治理项目、措施办法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宣传重点

(一)“门前三包”。开展“门前三包”市容环境宣传进商家活动,社区与商家店铺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并督促张贴在经营场所显眼处,实现商家店铺从“被动”维护环境到“主动”治理环境转变,达到门前“净化、绿化、美化”的最终目标。

篇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区中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社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015年10月22日,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在重庆隆重召开,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国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与路径选择,“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理念应运而生,为推动社区发展,创新社会社区治理的机制、构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并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下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所谓“三社联动”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并实现“三社”相互支持、协调互动的过程和机制。由于社区建设在我国大陆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包括社工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更是处于初创时期,在近年来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发展中,三者之间虽然开始了“联动”,即互动和合作,但尚未形成制度化的机制。一些“联动”多是双方或三方基于各自“现实”权衡而形成的临时性关系,有的甚至还有“两张皮”现象。“进入新世纪,置身于我国大力开展社区建设的新形势,面对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任务,在社区积极推进“三社联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联动”首先要明晰各方的目标、任务,认识及定位。通过建立互相学习、合作的关系,共享彼此所拥有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基层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方式民主化。因此,在现阶段的社区建设与治理中,通过引导和激励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反映和表达社区成员或特定居民群体的利益诉求,协调利益关系,开展自助、互助、志愿服务,提升居民素质,从而构建“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二、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重要性

1.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城市基层组织的最小分子,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作用关键。社区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政府部门管理越位、服务缺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功能错位、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要重视加强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2.加快推进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居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居民群众民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三社联动”背景下社区治理机制创新路径选择

1.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以地域为基础的真实的生活共同体,塑造社区文化与社区认同,让老百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当前我国社区规模扩大了,类型增多了,然而人际关系却疏远了,服务也单一了。社区没有成为人们所需要的共同体,没有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要改变社区建设轻视社区价值和人际关系建设的现状,逐步把社区建设的重心转移到营造社区共同体上来。因此,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夯实社会治理基石,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加强社区自治规范和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方式多样化,不断推动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将社区建设与基层政权建设混同,把社区居委会当作政府的延伸,使得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为此,必须明确城市社区治理功能定位,加强社区自治规范和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方式多样化。

3.引入市场机制,激励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通过市场化治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权利垄断,推动竞争-合作主义治理模式,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垄断,扩大社区居民选择权,提高社区治理效率。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当前,政府角色失调和行为失范是影响社区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变倡导者、指导者为控制者、领导者,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没有很好地履行应尽的职责。为此,通过转换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通过营造法治环境,开展法治活动,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相关法律规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区治理体制创新。

四、小结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局面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势在必行。“三社联动”模式下的治理格局,在新时期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及表达途径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及社会治理困境加剧的背景下日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者的优势,实现“三社联动”发展,这不仅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创新,全面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性路径。

参考文献

[1]史云贵.基层社会合作治理:完善中国特色公民治理的理性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2]吴淑珩.连云港市创新探索“三社联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J].中国民政报,2012年.

[3]谢志强.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4(S1):77.

[4]徐福海.“三社联动”如何“联”如何“动”[J].中国民政,2015(12):16-28.

[5]吕青.创新社会管理的“三社联动”路径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6):7-12.

篇5

二、加大投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确保社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投入5000余元,购置档案柜5个、档案盒200余套、档案影集册、配置了防火、防盗等设施,使社区档案工作做到了5个统一,即:统一铁柜装具,统一档案卷盒,统一整理方法,统一集中保管,统一规定制定,特别是利用微机管理社区党建、计生、卫生、综治、民政、社保、社区服务等专项工作的档案资料,基本达到档案安全保管、查阅方便的要求。

三、抓好培训,提高社区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档案业务水平,我们先后4次邀请区档案局业务骨干对社区开展培训工作,并指派社区档案管理专干到区档案局边学习理论,边整理档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业务培训方式使社区干部熟练地掌握了档案整理归档保管技术,为社区建档任务的全面完成和社区档案工作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规范管理,强化社区档案规范化整理。

社区居委会干部经过培训后,依据《社区档案归档范围》和《社区居委会归档文件整理办法》的要求,对本社区成立以来在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表、实物等档案,按照党务工作类、行政事务类、民政工作类、文化卫生工作类、社区服务类、文件科技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类、劳动保障服务类、人口与计划生育、照片类、实物类等进行重新整理,排列有序,编目准确,检索方便,卷盒整齐美观的标准,累计共整理各类档案92盒,档案起止年代从*年至20*年,文书档案24盒,其中(永久7盒173件、长期5盒142件、短期12盒164件)计生档案26卷,文化卫生档案11盒,(永久5盒38件、长期2盒66件、短期4盒61件)民政低保档案卷26盒,劳动和社会保障档案5卷,禁毒档案78盒,各类图书资料125册。目前已累计保存各类照片档案3册119张,收集报刊186期。

五、建立健全制度,为搞好社区档案提供方便

篇6

一、构建“精细严和”管理模式,提升小区管理水平

在绿化养护上,建立小区绿化档案,对所有花池进行编号,对绿化植物进行登记造册。在管理方面,请社区绿化专家定期对小区绿化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技术的指导,对小区内花草配置、局部的搭配、树木的损伤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补栽,推行了承包责任制,绿化养护责任到人,根据季节的变化做好针对性的剪枝、浇水、施肥、除虫等,使各种花草树木生长茂盛。对种植的草坪进行重新更换,通过努力,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生态园林景观,实现了小区内一年“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实行“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的四定责任制,形成精简、高效、执行力强的管理机制。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增强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从自身做起、绿化美化、保护环境、创造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力度,保洁人员全天到位,垃圾收集、清运及时彻底,清运率达到100%,做到垃圾日产日清,随产随清,各类公共设施定期清理、保养和维护,严格环境卫生检查标准,加大巡视力度,保持居民区环境卫生整洁。定期清理各种检查井、化粪池,小区内生活污水畅通排放。加强四害控制,预防疾病流行。加强对垃圾、粪便、废弃物、积水等的清理。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卫生死角清理长效机制。定期进行拉网式排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杜绝卫生死角和“六乱”现象的反弹,确保小区的整体洁净。

二、严抓小区综治管理,营造安全居住环境

牢固树立安保首保意识,规范治安体系建设,加大防范力度,努力建设居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以创建“平安小区”为载体,完善了派出所、特勤中队、家委会、巡逻队、监控室、门卫和小区志愿者的“七位一体”和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互动”的治安防范体系,遵循以“三抓三定三会”为核心的“333”管理模式。加强小区门卫管理和夜间巡逻值班,电子监控系统实现了全覆盖。坚持群防群治原则,白天以门卫、家委会和百户治保为主,充分发挥治安“黄袖标”、“小喇叭”的作用,夜间则坚持“监巡法”与“1112”值班体系相结合,全面推广普及“钉销法”的做法,增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参与社区保卫科和公司治保办定期对治保人员进行的业务知识培训、岗前业务培训、岗上模拟训练等,培养锻造了一支思想政治过硬、安保业务精湛、组织纪律严明的治保队伍。社区保卫科挑选退伍军人组成了特勤队,配备了周边巡逻摩托车,与社区的周界防范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构成了小区全天候的安全屏障。持续深入开展“警站民联合,共创零发案小区”、“反两盗一抢”、“出租房屋集中整治”等专项治理活动,切实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极大的维护小区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为小区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强化房屋管理与维修养护,营造舒心居住环境

房屋管理与维修养护是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社区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维修管理方面,为保证小区各配套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严格遵循日常工作巡查制度,每日对小区内的各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地进行预防和维修,确保了居民能够正常舒心的生活。在处理居民报修方面,落实了24小时值班制度,对“440”维修工作做到小事不过时、大事不过夜,上午的事绝对不推到下午、下午的事绝对不推到晚上、晚上的事绝对不推到明天,及时到达现场,抓紧时间维修,不让居民担心。对维修的结果进行跟踪回访,使居民放心、让居民满意。为进一步完善小区物业管理报修一体化管理平台,向广大职工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及时、优质的服务,新建“440报修一号通”系统,并开通试运行。

四、强化过程管理,确保社区安全HSE工作不出问题

在往年开展责任“落实年”、“深化年”、“提升年”的基础上,结合“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六评比、争红旗”等活动,以责任落实作为推进安全监管工作的抓手,细化、强化监督考核,推进HSE责任的全面落实,推进HSE队伍建设,提升各项HSE工作的执行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的HSE方针,以“我要安全”主题活动为载体,加强培训教育,深化责任落实,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严格监督考核,加强重要部位HSE风险控制,强化应急演练,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各项措施,提升HSE管理水平,确保小区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防范生产安全、环境污染、职业健康事故为重点,加强管理与监控,努力实现“五个避免”,即避免人员死亡事故、火灾爆炸重大事故、公共聚集场所重大事故、重特大责任交通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五、开展“查违章,找隐患,抓整改”活动,以过硬的质量赢得居民满意

篇7

二、工作重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积极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副主席20*年11月17日至20日到*考察时要求我省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七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环境宣传教育要围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齐心协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氛围。

(二)创新环境宣教工作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和水环境治理工作,营造“保护母亲湖,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环境宣教工作中,积极倡导“每个人既是滇池的污染者、又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滇池治理的责任者和受益者”的观念。加强媒体和网络宣传报道,实现滇池治理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界对滇池治理工作的关注、关心与支持,激发社会各界对环保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强烈的责任感和和使命感。

(三)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环境宣教工作要集中力量,按照*市2009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面向全社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好污染减排工作进展和成效,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四进”活动,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契机,积极策划好6.5世界环境日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今年世界环境日的核心内容为“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和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市6.5世界环境日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要紧紧围绕滇池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打造建设生态*这一主题,组织筹划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今年“六·五期间”,围绕滇池治理、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和污染减排等工作,策划组织实施“全民行动,保护滇池,建设生态*”为主题大型宣传活动,各县(市)区要积极配合,掀起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教育纳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之中,通过三下乡、环保专题讲座、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努力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形成城区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做好中小学生的环境渗透教育,继续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协调教育部门做好《滇池保护》教材进入滇池流域各中小学校工作;认真开展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并积极争取并推荐上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的创建工作。

(七)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着力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环境保护新闻策划,设置专版专栏,继续组织新闻媒体记者对35条入滇河道整治成效进行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进一步建立环保系统新闻与快速反应协调机制,做好环境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宣传主阵地作用,做好《*环境》编辑和发行工作,及时收集更新“*环保”网站的信息。

(八)加强与社会群团组织和各协会合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宣教,形成环境宣教大格局。充分利用文联、摄影协会、青年文学团体等社会组织,共同策划滇池治理和入滇河道整治见成效的征文、摄影比赛及论坛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推进环保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引导、规范环保志愿者、环保民间组织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和环保行动。

(九)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环境教育培训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各级各部门联合建立长效机制,将环境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面向社会分级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并总结经验,做好交流与推广工作。

(十)加强环保宣教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环保宣教队伍。进一步理顺环保宣教管理体制,按照环保部《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规定,加强环保宣教机构建设,充实宣教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环境宣教激励和保障的工作机制,为做好环保宣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工作要求

篇8

一、社区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

理念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在认识事物中具有先导、指导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理念创新,又主要指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管理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及价值的诠释与定位。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情、民情,在社区教育管理中,究竟要创新并树立哪些新的理念呢?笔者以为:

一是要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政府、社会、市场都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互相平等的主体。要从历史上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单纯采取行政管理、轻视社会主体作用、排斥市场取向的传统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从一元独进向多元协同管理转变,这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

社区教育管理,要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状况,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看作相互平等的主体,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居民是社区教育真正的主人,要尊重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互平等尊重,确立共同愿景,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二是树立公共治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良性互动、合作协商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是依靠单一政府的权威,而是多元主体合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社区教育原本就带有较大的自治色彩,是居民群众自发参加、自主管理、群体享受的事情,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引进治理的理念,既有现实的民众基础,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治理当然包含管理的意涵,但治理是在主体之间平等尊重理念指导下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居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就能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局面。

三是树立社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笔者理解,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以发展为本,居民是社区发展的中心,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发展的目的。社区教育原本就是群众性、平民化的教育事业,为了居民,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居民广泛发动起来了,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了,居民的智慧力量贡献给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办成为居民满意的教育,社区教育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没有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服务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发展社区教育是为了居民,居民自己的事情,要支持居民自己来管,而不是只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管控。政府也好,教育及相关部门也罢,办好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个恩赐,而是一种服务,一种服务惠民。如果居民不能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提高、学习快乐、精神享受,社区教育就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二、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把政府视作惟一的主体,带有较大程度的行政指令色彩,具有自上而下管制的内涵,而被管理者则是政府的附属,两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存在着不言而喻的不平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逐步形成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新模式。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探索,业已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格局,为社区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

要深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下一步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导主体,如何创新执政的理念与方式,从直接管理、具体管理中解放出来,着力培育并发挥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作用;社会、社区要成为一个主体,如何改变目前组织化程度以及素质均不够高的现状,提高参与管理的素质与能力,从配角变成主角,从而取得与主体地位相称的话语权;社区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而市场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益性行为,但公益并不等于无偿或免费,如何在公益性和私益性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适度引进市场机制,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从制度体系、政策法规方面,明确规范政府、社会、市场几个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职责功能,都需要假以时日予以解决。

管理不是控制,但也不是不要管理。在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依附—游离—组织的变化过程,管理和秩序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理念与价值观需要变革更新,在平等尊重引导的观念指导下,帮助与支持人的发展。特别在城镇(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更要通过社区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公民。

三、创新社区教育管理载体,实现教育惠民根本宗旨

坚持重心向下,推进社区自治、居民主体的社区教育发展。社区自治,这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自治的本质特征,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干预,而是依靠居民及其组织的力量,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居民组织起来,民主选出代表,自信自立自律,带领居民发展;调动居民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居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对社区教育实行网格化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注重基础建设,从去年开始,在居委社区层面建立居民学习点的基础上,又往下延伸,分期分批建立“院落学习室”,拓展社区教育服务空间,配备服务设施,提高供给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把社区教育学习送到居民院落、家门口,形成方便居民的“学习服务圈”,使居民群众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更多实惠。

上海嘉定区多年来,通过实验项目的形式,注重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了五种社区教育新的学习载体:一是嘉定工业区于2005年启动了 “百姓学习中心户” 建设项目,将教育学习重心下移到了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中心户,带动周边居民的学习;二是嘉定镇街道2007年由草根团体发展而来,建立了以学习为动力,扩及邻里互助的“睦邻点”组织形式;三是华亭镇2006年建立“农家书屋”,形成了一个方便居民学习和培训的园地;四是徐行镇借助“村组党建”平台,建立了社区教育的基层学习载体“村组家园”;五是马陆镇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小区,2007年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形成了又一种新的新市民学习组织形式。总体上看,上述几种教育学习的载体,深化延伸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覆盖面,走出了一条重心向下、方便居民、教育惠民、特色鲜明的发展新路子。

从社区教育的本质看,民间组织是居民主体性的价值追求,是居民主体性的组织表现。总的看来,社会成员必须通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来表达意志、反映诉求、体现参与、贡献才智的。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将作为一个主体,包括代表公众利益的社团,或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社团,与政府合作,共谋发展。特别是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在地方性、社区性的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更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起到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休闲为主体的、居民自发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尚难以承担街镇乃至区县一级社区教育的任务,距离一个社会主体的角色要求还要继续历练与攀登。

四、搞好支持服务,重在教育惠民

社区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是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根本宗旨则是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更要追求优质服务。搞好社区教育中的服务,主要表现在:

(一)调查需求,满足需求

社区教育是以成人为重点的全民终身教育,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满足需求为宗旨,因此,坚持经常性的需求调查,以需求作为制定社区教育计划、决定学习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社区教育治理第一位任务。

(二)建设学习资源,搞好资源供给

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对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搞好社区学习资源供给,就要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资源,特别是社区内学校教育以及各类文化资源,开放共享,扩大效益。目前,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学习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有计划地整合、建设、推介、评优,给居民群众提供尽可能适需对路、特色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搭建学习平台,搞好支持服务

篇9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三、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 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四、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 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五、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 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 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六、建议

6.1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篇10

“半边天”家园是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针对单位职能转变后,很多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各种矛盾尤其是家庭矛盾积累在社区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是与当前社区维权环境相适应的调解家庭矛盾、维护社区稳定、推动社会和谐的新型干预模式。“半边天”家园作为天津市妇联实施“家庭问题社区干预”项目而建立的维权工作载体,通过实验、推广两个阶段初步形成了社区妇女维权工作模式。

二、依托“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创建“平安家庭”的可行性分析

(一)“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共性分析

1、相同的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此指导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全国妇联正是在贯彻落实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提出了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实施项目之初,天津妇联就确定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与国家倡导的发展理念相一致,提出“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将服务妇女群众和社区居民作为目的宗旨,积极维护妇女在家庭生活、在社区事务中的平等权利,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和谐建设的积极性。

2、契合的工作目标

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工作目标是:营造“五个”环境(营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优美文明的社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增强“五个”意识(增强家庭成员的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使更多家庭做好“四防”和实现“四无”(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无、无赌博、无暴力、无犯罪);使家庭成员更加充满活力,家庭更加和睦美满,社区更加优美文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半边天”家园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居民法制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提高社区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行为的干预能力;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建立适应社区要求的家庭问题干预工作网络,促进家庭平安,社区和谐,社会稳定。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活动目标是相互契合,相互统一的。

3、一致的对象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坚持以家庭为主体,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由各级妇联、综治、共青团、公安、司法、广电等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实施。

“半边天”家园,同样以妇女、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在社区中通过调动政府机构官员、公检法司执法人员、医护人员、居委会干部、妇女干部、社区志愿者等的积极参与,整合社区资源,制定网络联系制度,来达到干预解决家庭问题,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

4、类似的方式及措施

创建“平安家庭”需要家庭成员的认知、参与和支持,因此必须做好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同时,要将创建活动与本地区平安建设的整体推进结合起来,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其他维权和创建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此外,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搞特色“平安家庭”创建。

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实施相类似,“半边天”家园的方式和措施,也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通过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建立起社区干预网络;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各社区开展赋有特色的工作,切实服务于家庭和谐及社区稳定。如河西区越秀路街中年女性多,出现问题多,因此确定以“关爱中年女性”为重点,河北区江都路街则以“关注空巢家庭”为重点开展特色工作。

(二)依托“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优势分析

1、品牌优势显著

“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实施成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但达到了服务社区居民、扶植社区服务志愿者、建立社区干预家庭问题维权网络、提升妇女维权工作水平的效果,更为天津市的妇女维权工作打造了一个品牌。

2、载体优势突出

“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在社会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将社区内的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建立和完善了家庭及社区群众利益调处支持系统。同时,也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了广大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参与家庭和谐、平安,社区稳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依托”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创建“平安家庭”的实践

“家庭问题社区干预”项目所创造的宝贵经验和“半边天”家园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天津市妇联创建“平安家庭”活动的新思路。

在新思路中以家庭和社区为切入点,以“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为支撑点,以提高家庭和社区成员综合素质为着力点,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融入到半边天家园维权载体工作之中,按照创建“平安家庭”的目标和任务充实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发挥原有项目载体的教育群众、指导家庭、服务社区、协调关系、整合资源的优势,为创建“平安家庭”服务,把以人为本、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创建活动始终,做好“家庭平安、社区和谐”文章:

一是开展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在提升家庭和社区文明建设上见实效

天津市妇联充分发挥“半边天”家园影响力大、凝聚力强的特点,广泛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文明建设,开展了以“弘扬家庭美德,争做文明女性,争创文明家庭”为主题,以提高妇女和家庭成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为重点的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召开了以“营造平安家园构建和谐社区”为专题的论坛、讲座、征文、知识竞赛,以“倡扬学习之风创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家庭读书月等活动,在社区营造了健康文明、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在维护家庭平安、社区稳定上见实效

以法制宣传为切入点,立足家庭、依托社区、面向妇女,广泛开展“百万妇女学法,万户家庭参赛”为主题的宣传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制宣传活动。充分发挥项目广聚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给社区志愿者提供发扬奉献精神、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各家园每季度组织巾帼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宣传咨询服务活动;以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倡导民主平等现代家庭观为主要内容的讲座、研讨活动;组织家庭参加家庭法律知识答卷活动。通过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举办模拟法庭、开展送法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引导社区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各“家园”开展“平安家庭”社区法制文艺宣传活动,宣传男女平等、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倡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从而促进社区广大居民在寓教于乐中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11

二、根据六五普法要求我社区制订了六五普法的相关制度、社区干部法律知识学习等系列制度,为学法普法提供了制度保障

2、六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社区认真按照普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要求,确定重点学习内容抓好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一是抓好干部学法。社区干部既是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同时还肩负着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的重要职责。二是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组织社区的小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以训促学,收到较好效果。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普法工作取得实效和存在的不足

1、依法行政得到加强。提高全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逐步实现由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转变,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各项事业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业的转变,不断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通过学习提高了社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自觉性,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工作扎实推进。

2、社区领导班子在普法工作中坚持把学法与依法管理相结合,自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积极推进服务建设,为居民办实事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办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广大居民学法守法,参政议政意识提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风气好转。

3、部分居民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主动普法的意识还不强,主动学法的不多,虽然依法维权意识有所提高,但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更多的是凭感情靠人际关心来处理。

篇12

1 和平区民生科技领域发展现状

1.1 探索发展“医指通”就医服务平台,努力解决看病难、挂号难

居民医疗问题这些年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热点。和平区在全市率先引进深圳上线科技公司创办了天津上线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了“医指通云就医平台”。医指通云就医平台是上线科技公司在全球首创的医疗民生工程,是一个公益性的预约挂号平台。医指通云就医平台作为一项医疗惠民工程,它集物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电话平台于一体,把城市区域内医疗资源优化整合进行集约式管理,通过覆盖社区的物联网智能终端,有利于患者选择不同时段就诊,减少候诊时间,为津城百姓构建全市“零距离就医”生活圈。经过短短三年时间,目前医指通云就医平台已覆盖天津市39家三级医院、12家二级医院、45家社区医院,为天津百姓提供了6种立体式预约服务模式,服务用户超过500万人,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和好评。

1.2 创新科技手段,加强环保治理

针对近年北方地区雾霾较重的现状,为了让老百姓及时了解当天空气状况,和平区在工作计划及时添加了“加强空气环境监督管理”,率先开展PM2.5监测,加强建筑工地扬尘、道路工程渣土撒漏和机动车尾气等污染专项治理,在市内六区中率先专门将“开展PM2.5监测”列入民心工程。同时,为了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根据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平区引进了深圳瑞赛尔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津城率先推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此外,还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区内污染源的自动化监控,逐步达到重点污染源覆盖于在线监控,达到污染整治措施有效运行及满足排放情况数据与环保相关部门之间自动联网,将污染类企业逐步纳入自动监控的范围,逐步改变过去只靠人工进行监督污染源管理的工作方法,区内繁华地段、居民社区周围饭店等容易产生垃圾、污水地方都安装了在线监控装置,实现了“预防垃圾有序化、发现垃圾提前化,处理垃圾及时化”目标。

1.3 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和平区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的都市城区。和平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是和平区建设最早、政府持续投入较大的民心工程,该系统利用居民家里电话为主要通信手段,将老人、老人亲属、服务商家以及社区,通过高科技信息桥梁紧密有效联接起来,可以有效改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不足,为老人们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并且今后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展并能增加各种新的服务和功能。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将全区所辖地域每200-300户左右划分为一个网格,辖区内人、事、物全部纳入网格,并确定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网格负责人,要求每个网格负责人要熟悉各条口业务,熟练掌握各项工作技能,做到“一人多能、一岗多责”。截止2013年底,全区按照布局人口已划分629个网格,确定网格负责人661人,网格信息员1561人。

1.4 发展电子菜店、平安社区服务平台,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现在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还有双职工家庭,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是件很发怵的事。和平区运用本区的网络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建设居民“早点工程”、“电子便民菜店”工程,引进天易物流菜店,开办了两家电子网络实体菜店,开展“送菜上门”服务,更加方便了五大道地区及周边地区老龄居民买菜。时下微信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之一,针对80后、90后年轻人群,和平区电子菜店也相应推出微信点菜方式,在实体菜店最显眼位置,张贴有一张二维码,用户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菜店的微信账号,就能在手机上买菜了。

1.5 加强智慧城区安防监控,全面推进智慧和平建设

城市安全保障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平区近年一直在加强城市安全领域的科技研究,对城市公共安全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预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在城市安全中的作用,进行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加大投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促进城市防护和防灾的现代化建设。“智慧和平”项目建设实施就是和平区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社会安全的成功案例。“智慧和平”是一个综合平台,它不仅需要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而且还能兼顾灾难事故预警等方面对图像监控的需求。以和平区崇仁里社区为例,2013年更新了智能监控系统,安装了13个摄像头,将社区重新划分为13个网格,实现了全社区无缝监控,社区内发生信息不仅反馈至社区居委会,在“智慧和平”项目终端也可获得实时反馈信息,方便问题及时解决。

2 和平区民生科技领域发展的创新思路与对策建议

和平区民生科技领域发展思路是:以民生优先为主题,以加大投入为重点,以保障创新利益为主线,以产学研联合创新为手段,以转移扩散、区域合作为途径,以科学评价为保证,通过5―10年左右努力在全区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民生科技保障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形成一批知名民生服务品牌。具体思路如下:

2.1 确定民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应将“民生科技”作为和平区未来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之一,明确以“民生科技”为衡量本区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努力集合科技领域资源不断向与民众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医疗卫生保障、教育、就业、住房保障、社会公共环境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倾斜。

2.2 制定专项财政政策,支持民生科技发展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经济政策。民生科技的主要价值在于服务公共经济。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政府补贴等相关政策,引导市场其他创新主体支持民生科技创新。可以对民生科技创新者实行市区两级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民生领域特别是政府重点支持的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上从市区两级给予税收优惠,如对不同的民生科技创新在增值税上实行免税、低税率或减半征收等方式,取消重点民生科技创新产品的消费税,从而有助于调动科技创新主体从事民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3 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

首先,要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给科研院所更多的资金保障,推动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利用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引导科研院所从事与市场需求相关的科研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要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联合。一方面高校并不直接面对市场,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企业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为企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企业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2.4 加强民生科技项目区域合作与转移扩散

随着社会发展,民生科技呈现出高级化与复杂化特征,许多高科技如环保、能源等领域科技都属于典型的民生科技范畴。同时,这类民生科技需求并不是中国或某一个国家单独需要或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科技需求,可以发挥世界各国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既能实现资源的节约,又有利于民生科技发展。首先,我国可以通过与一些相关领域技术领先的国家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获得相关国家在技术、人才上对我国的支持,促进我国相关领域民生科技的发展;其次,可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或收购国外相关公司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再次,制定政策吸引外国优秀人才来华从事科技研发,并派送我国一些优秀人才去其他国家留学深造,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蕾,刘瑞.绿色技术创新的兴起及发展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

[2]魏江.民生科技迫切需要创新理论体系[Z].光明网,2008.

[3]房琳琳,冯竞.民生科技的魅力[N].科技日报.2007.6(3).

篇13

我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县城管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建管并重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部门联动,实施多元治理。一是对工业区、商业区、物流区、居住区、拆迁区分区制定管理规范,对后街里巷、城中村、城郊结合部,以及人流物流密集区、生态敏感区等落实管控措施,因地制宜明确不同的管理形式、管理标准和责任主体。二是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由政府主导向村(居)民自治转变。针对拆迁安置小区业主户籍不同、职业不同,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的情况,安置小区选出回迁居民代表,除监督安置房建设质量速度、社区工作用房、物业用房配套外,还进行政策引导,牵头组建物业企业,进入小区管理。统筹考虑社区党建、居民自治、帮扶救助、居家养老、卫生服务、社区安全、环境治理、社区文化与属地管理的关系,不断优化资源配套,激发自治活力,努力营造自我管理的氛围环境。三是创新思路,实现从政府单一管理,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模式转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小区物业管理、路灯广告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园林绿化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农贸市场管理、环境污染管理、车辆管理,着力构建政府与社会互联、互补、互动的管理网络,提升管理效能与品质。

二、源头防范,建立评估机制。一是发挥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的作用,建立城市管理风险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做到群众投诉件件有落实,既调动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的积极性,又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发挥群众参与城管的创造性,为城市管理献计献策,降低城市管理风险。二是健全政府部门协作防范风险机制,整合管理机构、流程与资源,强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辖区社会组织、单位、企业以及公众的协同配合,提升风险防范效能。针对部门工作侧重点和法律依据的不同,构建既协同配合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防止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审批不管理,以及重突击整治轻日常监管等现象的发生。三是立足评估体系科学化,评估方式多元化,评估制度规范化,完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适时开展城市管理评估工作,不断调整工作方案、优化工作流程。

三、建管并重,提升管理实效。一是根据城市范围的扩大,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合理确定城管执法人员编制,明确城管执法人员参公性质,解决年龄老化及车辆不足等问题,配齐城管治安办人员及装备。二是开展规划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影响研究,引导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相衔接。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会商联办制度,通过城市管理者参与相关的规划建设,前移基础设施管理关口,实现建管并重,规划建设的偏差及时得到纠正。如在居住小区建设上,县城管局先行审视停车位的配套、洗车设施的配套、垃圾设施及公厕的布置,通过参与小区综合验收把好小区管理关口。三是在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建管并重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借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位一体”的成功做法,制定城乡管理的一体化方案,创新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监督与绩效评价机制,实现我县城市管理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