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实力的体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实力的体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实力的体现

篇1

一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多,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县域的社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县域GDP约占全国GDP的63%左右。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三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问题,有的是个性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特殊性。

一是结构调整步履维艰。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一些过去的农业大县,近几年出现了“高产不难高效难、增产不难增收难、生产不难销售难”的怪圈。

二是县域财政十分困难。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连吃饭都难保,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一点,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国供养总人口的70%。

三是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的落后,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不是一日形成,而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是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篇2

一、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理论基础

能源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分类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其中,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等;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无论是常规能源还是新能源,都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自然垄断被错误地理解成行政垄断,进而导致部门垄断的投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有企业投资,但是国有企业产权的所有者缺位和非经济职能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治理制度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这种控制削弱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国有企业的结构复杂,导致企业人的机会主义以及不作为现象发生得更为频繁。而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民营企业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将所有者、董事会及高级经理人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制衡,能够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保证资本的增值。

从垄断行业的特征来看,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投资需求量大、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等特点,传统理论认为这样的产业需要由少数几家进行垄断经营才符合产业特征,但是垄断容易产生腐败,垄断企业会通过制定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来排挤竞争者,导致市场的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政策的滞后性,管制又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允许较多企业进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才能迫使垄断企业提高效率,但是众多企业竞争又会损失规模经济,进而陷入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两难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就必须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程度,要求二者都做出适当“让步”,以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能源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降低了产业的成本,促使价格不断下降,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能源产业民营化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麦金森等人对18个国家的61个公司民营化前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民营经济进入之后,行业销售、利润和投资以及就业都有相应增长。而从民营资本的出路的角度来看,民营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势必要不断拓宽其投资领域。截止至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冲动强烈,能源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具有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大等特征,符合民营资本的逐利性强的特征,符合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同时,放宽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能够有效规避资本向股市、楼市汇集,引发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

二、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现实问题

1、传统体制障碍

长期以来,民营资本无法实质性融入垄断行业,已成为严重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障碍。2005年,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度被媒体和民间称为“开启民营资本飞天元年”的这一指导意见却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且不说这36条本身的问题,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多地停留在“口号”形式上,暗地里对民营企业仍然心存“戒心”,甚至出台了自相矛盾的公共政策,比如《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强调在电力、通信、石油等领域内国有经济绝对控股。很明显,面对这两个相互“打架”的红头文件,民营企业要想在垄断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仍然困难重重。《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不仅作为单独的一项提出,而且首次提出了改革过程中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负责,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各级政府也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关规定,如河北立法叫停能源行业垄断福利,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能源等垄断行业。但是,由于我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尚且刚刚开始,我国的电价、油价一直是国家垄断,国有电力、能源企业长期得到政府的价格补偿,这种补偿机制极大地排斥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定只是一份笼统性的意见稿,缺乏明确的实施办法以及惩戒措施,导致民营资本在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2、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

虽然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获得强劲的发展。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决策随意化,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短缺,企业家素质不高,短视现象普遍,技术积累和开发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营企业参与能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急于收回投资、尽快获利的投机意识,在经营理念和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造成资源的破坏。以石油资源为例,这些年来,民营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石油产业的经营,但更多集中于中下游产业,即流通领域的批发、零售企业争取成品油油源,较少进入开采领域,这其中当然有民营资本规避投资风险的原因,同时更多是因为民营企业存在短视问题,即为获取短期利益,采取破坏性、掠夺性开采手段,严重损耗国家的石油资源储量,忽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限度利用,给本来有限的石油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和浪费,同时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忽视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能源,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新能源能够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但是新能源生产背后引发新环境污染,比如生产太阳能板的多晶硅污染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势必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

3、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民营资本壮大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投融资矛盾尤其突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能源行业,意味着中小民营企业也能进入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对于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及规模经济,全面开放是不可能的。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最广泛的领域还是新能源行业。但是,银行不原意贷款给规模不大、前景不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不高,不了解技术成熟度等关键性问题,对投资新能源也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因此,融资难也是限制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发展路径

1、破除行政垄断,为民营资本的全面进入扫除体制障碍

能源行业一直存在着“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完全竞争还很远,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破除行政垄断,但是这个过程中就会触犯相当一部分的既得利益,因此改革阻力很大。按照美国经验,对于能源行业的管制应该去行政化,因为行政化会由于信息垄断和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寻租行为和行败。其次,加强竞争的培育,竞争的培育要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相结合,如果不制定更为详细的实施细则,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只能流于形式。山东省在《关于促进和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每年确定的省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要不少于40%;市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不少于50%。类似这样的规定是对民营资本的极大扶持,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尽量做到具体化。其次,长期以来的政府直接定价或监管,导致成品油、天然气和电力之间的价格差别并不是由从生产到消费的成本和能源品质本身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政府与不同能源行业和不同用能终端之间的博弈,各种能源之间存在比价不合理问题。因此,推动能源定价的市场化改革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核心,政府应转变角色,不能直接定价,只能进行价格监管。

2、民企与政府双管齐下,解决资源破坏与污染问题

民营企业在参与能源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应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不仅重视生产效率与效益,又要重视发展环境的保护,做到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已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进行审批的《能源法》规定在能源领域建立准入制度,因此,对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应设定明确的门槛,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等进行严格限制,严格审查。对于一些污染性严重的项目,应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必须对污染物进行预先无害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放。对于企业新上马项目环评先行,必须在立项前向当地环保局提供生产工艺,做评估报告。无论是什么企业,只要生产就必须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决不能因为是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就忽视对环境的投入,任何企业都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行事。

3、发展多元化的融资形式,破解融资瓶颈

能源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其进入壁垒高,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开发的前期投入和高额成本,而新能源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强化了银行的“惜贷”。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新能源,作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的领域,在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方面,应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除了争取银行贷款外,还应通过私募或风投基金、政府投资、协会支持等来获取资金支持。银行、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民营能源企业的投资主要考察技术含量、企业规模、市场需求和上市前景,说明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关键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企业应加强与投资机构的沟通,通过翔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获取银行的信赖。吸引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尚德模式”的成功揭示了政府投资成为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破解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政府风险投资模式的制度化进程。行业协会在解决融资难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创造新的融资渠道,比如建立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资金。

目前,我国民营资本在能源行业创富,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和石油行业,而长远来看,新能源行业的创富机会更大。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资本全面参与能源行业不仅是个趋势,也将成为事实。可以想象,只要政府不断破除行政垄断,加强监管以及对民营资本的一贯性支持,民营企业凭借着机制等优势,将在能源行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马祥民. 对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开采领域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8(4)

篇3

在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深化阶段,中国情境下的会计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这主要表现为:会计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的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显;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源流出远大于流入;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将被商业、管理科学及其他融合的多学科复合教育所取代。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教育归位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

一、综述与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会计职业教育研究

随着企业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加深,在会计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结构层次上逐渐与国际趋同。如在教育理念方面,倡导美英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1],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化”的共同办学理念[2]。在目标定位方面,强调通过细分职业市场,对高职高专会计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3];培养最基层单位符合小企业需求的实战型会计人才[4]。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课时,课程内容与会计实务领域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5]。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多种教育方法并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6];提出教学设计上体现“三个课堂”联动[7]。在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强调采用英国的“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利用资源的能力,采用“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灵活教学方式[8]。在教学评价方面,建议通过学生分组、师生共同制定考核目标、作业自评与互评、组间权衡评定成绩、教师全面综合评定成绩的程序和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9]。

上述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综合性设计。在现实的会计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间的衔接、教学层次不清和教学内容重叠,体现不出特色和差异性;马列和英语等公共课时比重过高,在总课时受限的情况下,难以增加实践课时比例;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虽然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会计人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及其重要性的看法是相通的,借鉴国外CBE、TAFE等职业教育理念,厘清高职教育的现状,呼唤会计技能教育的归位,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厘清与呼唤:高职会计职业技能教育现状与技能归位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的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缺乏,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目标定位偏差,教学导向偏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通才教育”培养与“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矛盾突显。高职会计教育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综合性院校、工科学校或财经等专业性院校,还是示范校、骨干校,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重点等各不相同,仍实施基于单一的培养目标的“通才教育”,体现不出“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差异[10]。二是“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摩擦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为高职院校所接受。文化素质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担当和教养并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良好职业态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解决不了职业岗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然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普遍基于学生的社能力培养而开设,对各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并非只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三是“门槛类技能”培养与“区辨类技能”培养问题显现。学校的职业教育应是基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教育。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成长为会计人才并非易事,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人和等客观条件,受自身的智力水平、品性、悟性、修养和职业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高校的会计教育只是基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门槛类职业技能教育,围绕专业素养这一主线,为学生可持续成长打下职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但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影响力”和“结果导向”等区辨类技能显得束手无策。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微观层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基于工作流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间缺乏有机联系;二是实践教学项目实施存在时间、空间的多维不足,实践教学项目业务类别单一和模式化,尚未形成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体动态的、电子的、立体化的实验教程,同时受场地、时间和师资等条件制约,实训室难以全天候开放,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匹配,学生仿真实训难以模拟企业产供销的业务环境和利益相关者间的社会环境;三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缺位,诸如校企联合培养、全过程育人、企业化课堂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难以开展,出现了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缺位,处于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专业技能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境地。

会计毕业生的技能目标是会计人才最终的质量标准,是教育产品被社会认可的标志。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业界在呼唤回归技能教育的本位,重塑“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的本质,切实做好学生技能培养工作。

三、演进与发展:新经济变革下的高职会计职业岗位内容与技能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与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会计这一职业的最初印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已成为这一职业的基本内容,账簿和算盘成为这一职业的标志。无论是现实还是预期,伴随着信息革命的管理工具创新、处理能力提升及大数据下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和共享,传统的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加工已被计算机所取代,从大数据迈向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内部数据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导致会计人员从核算管理型向战略决策支持型转变。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资产观念发生重大改变,会计计量单位多元化和非货币化,实业界与虚拟业务融合,促使管理核心工具不断出现;业务复杂化、交易关联化、市场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扩展到全球,利率、股价、汇率等金融环境瞬息万变,致使企业风险不断增大,要求会计人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以应对飞速变化的商业挑战,提升企业的智慧资本。

在新经济变革条件下,基于会计已成为一个超越数字的信息管理系统,会计职业岗位内容及技能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职业界对会计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见表1。会计毕业生要树立超越数字的会计理念,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应用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重构与实践: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路径

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技能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任务引领、产教融合、能力为本、知行合一”理念指引下,着力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训练和技术技能型特色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

(一)以启发智慧为基础,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会计教育是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素养训练的胜任能力教育,更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教育。学校根据教学资源条件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形成独特的通识教育体系,强调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摒弃统一规范的教材和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通过大课堂讲座和小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设计第二课堂启发学生智慧,嵌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参与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创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学习的顺序性、逻辑性、连贯性、完整性的思路来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构建“通用基础课程+技能课程+证书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四位一体”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即“1(宽口径的“通用基础课程)”+2(两部分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含实践环节)+主专业课程(含实践环节)”)+1(会计证书课程)+X(X门一般专业选修课程)+Y(Y门其他选修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不低于30%。

(二)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优化“学做互动,课证对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构建完善的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开设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仿真实训项目与职业岗位工作技能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学有所用[1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融入教学计划,并在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实现了课证的有效对接。通过专业基础课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单项实训培养学生专项技能,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记账和校内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由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三层”递进。

(三)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4T+1A+1G”的项目化课程训练体系

篇4

在中国,庞大的移动通信用户群、广泛的娱乐消费倾向和炫耀性消费习惯都预示着移动视频产业的美好前景。基于上述认识,移动运营商和众多内容提供商纷纷建立产业联盟,希望获得先发优势。

诺盛电信咨询在刚的《移动视频专题报告》中,对手机电视产业做了深入研究。诺盛认为,尽管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为大家所公认,然而,受制于资费、终端、网络、商业模式等因素,手机电视发展的路径和能够达到的市场规模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目前对手机电视的预期过高。产业链各方需要调整对手机电视的预期,以选择最恰当的介入时机和方式。

4个关键因素

为业界许多人士所认同的中国手机电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第一阶段,在业务开展初期,用户量很少,主要采用通过现有的2.5代移动通信网络以点对点的单播方式满足用户的基本收视需求,逐步推广手机电视业务应用范围,培养用户随时随地看电视的收视习惯;第二阶段,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用户对收视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同时也伴随着3G的商用,采用3G网络所支持的多播技术,面向较大的客户群开展点对多点的多播服务,以此减轻对移动通信网络数据流量的负荷,同时也降低用户对通信费用的支出;第三阶段,当用户数量达到较大规模时,节目内容进一步丰富,双向对称设计的移动通信网络不再能够胜任手机电视业务大量数据单向发送的需求,此时需要建设适合于广播信号发送的低成本卫星数字广播网络来满足大量用户对海量节目内容的收视需求。

在手机电视的产业层面,用户需求构成了手机电视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的基础因素,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最大规模(即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最高点)。而内容、终端、网络、商业模式四方面构成了影响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的四个主要瓶颈环节,也是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路径(即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

产业现状

对于手机电视产业的上述影响因素,诺盛在报告中做了如下分析:

・ 政府政策方面:广电总局对电视内容监管的权利表现在商业模式上,即以手机电视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电视产业链,这两者的协调和合作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进程。

・ 用户需求方面:手机终端的移动性、随身性和互动性为电视内容的分发提供了新的平台。而数量庞大的手机用户、娱乐化的移动通信消费倾向和多样化的盈利模式预示着手机电视的良好前景。预计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逐渐形成,手机电视业务的渗透率将在产业链成熟后趋近于15%;由于手机电视业务的特殊性,其资费类型以包月为主,用户的ARPU将保持在25元左右。

・ 终端方面:能够满足独立移动通信网络手机电视功能需求的手机目前售价一般在5000元以上,数量不超过100万部。考虑到独立移动通信网络手机电视业务在3G网络上运行,价格适当、功能稳定的手机电视终端在2008年有望提供。而对于DMB-T模式的手机电视而言,韩国的大规模业务开展成为推动终端成熟的巨大动力,预计2008年将走向成熟。

・ 网络方面:移动运营商3G网络将在2008年进入成熟稳定的状态,网络速度和质量大大提高,不再构成手机电视业务的瓶颈。2006年鑫诺2号和中星9号广播卫星均已成功发射,至2008年,达到系统的稳定和卫星广播产业链的成熟,为DMB-T模式的手机电视服务奠定了基础。

・ 内容方面:随着产业链合作模式的确立和手机电视内容转换与制作的逐渐成熟,内容提供日渐丰富。2008年,内容环节已能够提供数量充足、差异化的手机电视内容。

谨慎决策

基于上述分析,诺盛认为,手机电视产业在今后两年仍然面临诸多瓶颈因素的制约,而这些瓶颈因素将在2008年得到改善或解决。与此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将大大激发人们观看手机电视的热情。手机电视业务将在2008年进入高速成长期。

篇5

一、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不正当的开采获取自然资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向人类袭来,因此绿色空间、低碳建筑也成为热门名词而受人关注,立体绿植花卉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最亲近人,与人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一个设计元素,是人们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室内设计手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把立体绿植景观运用到设计作品中来。而今,人们经常可以在购物中心、高档会所、餐厅等场所接触到立体绿植的运用与设计,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室内设计师来说,立体绿植的工艺做法还不太成熟、成活率低,进而其本身对立体绿植的概念理解就比较模糊,进行室内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并不清楚如何将室内设计造型元素与立体绿植景观完美结合,如何运用正确的技术和工艺来进行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的概念

清晰阐述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城市立地条件,选择易依附于墙面的植物,在建筑物及其它结构立面进行种植的绿化方式,是改善城市环境,优化自然条件,丰富精神内涵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现如今将立体绿化引入到室内,必将引领室内设计的潮流,原本种植与瓶罐里的植物立于墙面,节省空间的同时让立面的造型色彩随着植物的消长生息发生变化,趣味无穷。现全球各地都十分重视城市立体绿化,将无处发展的资源延伸到城市立面及顶面,让密集紧凑的城市多一份绿色,已成为全世界绿色运动的一部分。

三、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的功能

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设计语言,为人们创造更加宜居的室内环境,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立体绿植景观的功能,从功能上为室内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指明方向,使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满足功能的同时也更加合理。室内立体绿植景观的功能包括:观赏装饰、生态功能和绿色营销功能。

1、 观赏装饰:室内立体绿植景观使人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贴近于大自然的生活环境。由于挣脱了植物对土壤的要求限制,立体绿植景观系统非常轻巧,更易于安装在任何材质和造型的墙面,且不破坏原有墙体结构。配合设置人造光源,地下停车场等没有自然光源的全封闭空间也能支持立体绿植景观的种植。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将原本缺乏阳光与生机的封闭空间打造成绿意盎然的自然美景,既吸收了废旧气体又保持了空间相对湿度,其给人带来的好处是其他艺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立体绿植景观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将大自然的风景引入密集嘈杂的城市,是室内装饰设计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体。杭州下沙新加坡工业园咖啡厅有一面立体绿植墙,它是由六个画框组成,画框内进行植物种植,其充分考虑所在环境和功能,以自然生长的形态造型来配置植物,且每个画框都有不同的线条造型变化,在大面积绿色的衬托下,植入如彩虹般绚丽色彩的植物,给人以跳动的节奏感,更突显室内立体绿植景观艺术魅力所在!偶得闲适,品茶发呆之间,悠闲享受。

2、生态功能:众所周知植物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增加空气含氧成分,且成本低廉,健康环保。无论是在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还是公寓别墅等家居生活,拥有一片绿色是惬意的享受,仿佛置身森林,感受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交流,给予我们氧气是自然最宝贵的馈赠。在城市生活中四处都会存在着空气质量的不尽人意,雾霾对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设法用科技的手段让室内的空气变得干净,应运而生的新风系统、空气净化机试图通过层层净化筛选出适合人们生存需要的、人造新鲜空气,但无论如何都不是本来的样子,绿植是自然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资源。实验证明,公共场所的室内立体绿植具有降低噪声缓冲的功效,能减少声音震荡次数减小回声,使得公共环境不会那么嘈杂。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压力而言,室内立体绿植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亲近绿色的纽带。它能够柔化我们城市中无形的压力和不和谐因素,在素面、强硬水泥墙的外表穿一件温和的植物外套,能够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3、绿色营销功能:如今,许多公共场所都引入了大量的绿色元素来吸引客户。一面立体绿植墙最显著的特征是:不需要作任何解释的将一个产品或是某种服务与和谐的美好的环境结合了起来。立体绿植也是将绿色元素通过某种手段将其利用到室内空间中来,得以作为室内装饰让购买者直接享用。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营销工具。现如今公司的形象墙、门头或是LOGO中都设计带有绿植形象的元素,它可以通过设计反映出你想象的任何一种图形。在商业和住宅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能为你的室内空间增加明显的商业价值。它是充满自然生态的地方,能够满足人们从工作到日常;它是微风拂面引发沙沙声响的室内景观,能够开阔视野,引发无限遐想的地方。这样一个在城市中央回归自然拥抱绿色的场所是不是有非常值得你喜欢的地方呢?

四、 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设计空间从广义上来讲包括: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相对于立体绿植景观设计来讲,不同的空间特点有着不同的设计方法。一般来说室内公共空间体量大,空间大,常见的室内公共空间例如商业空间、餐饮空间、办公空间、医疗卫生空间和酒店宾馆空间,而室内私人空间体量空间上则较小,室内私人空间最常见的主要指私人住宅空间、别墅空间等。

1、室内公共空间:由于室内公共空间的这些特点,在进行立体绿植景观设计中应满足其展示的功能,这样来讲就充分利用其空间大等特点进行植物造景,可以使用立体植物墙进行大的空间的划分,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考虑它是否常绿是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色彩,考虑它叶片的形状及生长速度和形态,考虑是否易于成活等特点,只有把握了植物的规律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有生命力且易于维护的立体绿植墙。

2、室内私人空间:私人空间是相对较小的、具有温馨归属感的避风港湾,在这样私密的空间里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应本着温馨、生活化的特点进行点缀式的规划,应配合硬装统一软装进行有情趣的设计,同时应遵循主人的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进行植物的搭配和选择。立体绿植易放置于沙发背景墙、分割空间的隔断或是足够空间的局部卫生间立面,结合自然质朴的室内设计风格,将会形成浪漫温馨又有趣味性的居家生活空间,不必有太多的照顾,跳跃的绿色元素将会代替甲醛释放出健康的生命活力,每天迎着朝阳与植物的芬芳,充满惬意与能量的一天即将开始。

五、 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的技术工艺

国内目前立体绿植景观的技术可以分为有骨架、无骨架两种。

1.无骨架铺贴式技术:无骨架铺贴式技术采用柔性材料,无论何种材质的墙面,也无论平面还是立面,都可以轻松的在其上直接铺贴施工,安装灵活快捷,标准垂直绿化系统组合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技术。铺贴式技术的优势是:无骨架、植物种植自然、负重小厚度薄、防水阻根且养护费用低,其中自动滴灌施肥系统、湿度感应系统、叶面给水微喷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在业内已成为中高端绿化的首选。

2.有骨架模块式技术:有骨架模块式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墙面的基础上搭上一层骨架,骨架先紧贴墙面或离开墙面5-10cm搭建平行于墙面的骨架,辅助滴灌或喷灌系统,再将培育好的花盆嵌入骨架格子中。这种技术的技术特点就是更换起来比较方便,更换植物只需要把花盆拿走即可。但是骨架固定在墙体上的固定点处如果不妥善做好防水防锈,将会有漏水、骨架锈蚀造成脱落等隐患,影响系统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屠兰芬《室内绿化与庭院》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45-1

一、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举国体制的号召下,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壮大,也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51金的丰收年,这样良好的环境为陕西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从开始训练到现在也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这些优秀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崭露头角,摘金夺银。陕西省的优势项目、重点项目也逐一的突显出来,在项目的规划和布置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现在正处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陕西省也对本省体育进行了十二五规划,我们应该趁势而上,把陕西省的体育事业带动起来。通过查阅文献对本省的体育发展规划为三个阶段,初创与提高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和蓬勃发展时期。

(一)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初创与全面发展时期。以来,在举国体制的号召下,群众体育搞的红红火火,竞技体育也不断攀升,从1954年陕西省体育局成立以来,陕西省的竞技体育开始了新的征程,不断创造体育佳绩,在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中,陕西省运动员逐渐占得一席之地。从第一届全运会到现在,我省的竞技体育经历了一个逐渐提高的时期。陕西省通过成功举办1999年全国四城会,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10年来,陕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为陕西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陕西省顺应大众体育消费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树立了全社会共同兴办的大体育产业观,体育产业在水平、结构和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陕西省也提出了合理的项目制胜规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绩,这归因于我省水上项目训练的科学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分析到项目的制胜规律,这样才能转化为训练的理论科学性。

(二)陕西省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竞技体育开展的红红火火,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体育健儿,并在世界大赛和奥运会中勇夺奖牌,为国家争得了不少荣誉,在“十一五”期间,我省运动员在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35个,亚洲冠军34个,全国冠军93个。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2枚奥运金牌和1枚武术比赛金牌,是我省参加历届奥运会取得的最好成绩,全省已有6所体校被命名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二、陕西省竞技体育的现状实力分析

对陕西省现在的现状分析得用陕西省近期参加的比赛所获得的成绩来说明。全运会是除了奥运会国内级别最高的赛事,各个省市尽可以发挥自己本省的优势特色来展现自己的水平,也很有说服力,陕西省在最近参加的第十届、十一届全运会中,奖牌榜和总分榜不断上升,从22名提高到了21名,总分也从第20名提高到了19名,但是我省总体实力还处在中下游水平,要继续往前发展,陕西省的竞技体育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省传统优势项目发挥稳定,十一运会上我省的射击、射箭、跳水、武术获得6枚金牌,其他重点项目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田径获得2枚银牌、1枚铜牌,获得前十名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我省现在竞技体育方面优势项目不足,项目总量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较少、训练管理机制落后、后备人才基础薄弱等不足,是现在我省竞技体育的制约现状。

(一)陕西省获得全运会的金牌数及金牌名次曲线图。我省参加的全运会成绩第一届全运会获得金牌只有1块,第二届、第三届上升到了4块,第四届获得了9块金牌,达到了陕西省金牌历史最高值,而从第五届到第八届开始下降,除了第六届拿得了8块金牌,第9届拿到了8.5块,第10届又减少了拿到了3块,第11届又重新拿回了9块金牌,达到了陕西省在全运会的最好成绩,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都达到最高. 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的金牌成绩是在曲折中前进。

(二)陕西省奥运成绩带入全运会情况统计。北京奥运会创造历史最好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金牌总数第一做出非常大的贡献。陕西省奥运成绩带入全运会的成绩从25届到29届陕西省奥运会成绩带入全运会来看,成绩不断上升,总分一直上升,从3分到77分,分数突破性很大,而且金牌也越来越稳定,27届、28届都是一块金牌,到29届为3块金牌。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成绩也是在稳步上升。

三、结论

(一)陕西省的竞技体育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初创与提高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和蓬勃发展时期,并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省独特的特色,也逐步形成了本省的优势项目,正在为了建设西部体育强省而努力。

(二)陕西省在最近的比赛中表现突出,逐渐形成了自己强有力的训练特色。我省运动员在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中,逐渐崭露头角,稳步上升。陕西省的竞技体育成绩在曲折中上升。

参考文献:

篇7

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环境及自身的居住环境。面对新生活方式的涌现,人们不仅需要创造悦目的环境,而且需要创造健康、生态、安全的环境。一些设计师本着社会责任感,意识到生态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得到重视,将以人为本的宗旨放置于更宽泛高尚的自然生态圈中,兴起了人与自然“互依共存”的生态主义思想,并开始了探索与实践之路。

1 相关概念阐述

1.1生态伦理学的概述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素,追溯到人类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的源头及进程,它广义的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认知方式[1]。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这里价值观念既指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又包括作为人们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依据的价值准则[2]。因此,生态价值观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首先就在于强调生态环境的重大作用,强调重视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生态伦理学提出自然价值的明显意图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价值问题的习惯性、偏颇性理解,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论模式[3]。具体就是:既承认人的尺度,又承认物的尺度;既看到价值的主观性一面,又看到价值的客观性一面;既承认自然物对人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又承认自然物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

1.2 生态伦理学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自工业革命以来,绝大多数的建筑以及景观设计都没有考虑与环境的关系,当时的设计师认为设计就是一种自我个性和名气彰显。而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被人们所忽略。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传统的设计方法已显得捉襟见肘,思路枯竭,想要有突破,必然要有创新。设计开始涉足更宽广的领域,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生态开始拓宽景观设计的思路,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

2 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价值

2.1景观在城市中的发展

2.1.1景观的由来

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2.1.2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工业社会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环境问题同时也开始显现。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它所提供的机会,这些机会将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与灵感从而实现一个真正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2.2 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时代变化加速了景观设计观念的更新及知识的老化。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生态学为代表的景观科学化设计在不断发展着,生态学的观念影响着景观设计的理念。生态化景观设计[4]突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的减少负面效应,进而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环境。 现代景观正在蓬勃发展,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环境,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从商业地产到文化建筑。各种观念和风格层出不穷,互相糅合。艺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给景观设计带来丰富的面貌。但是景观设计也面临着重复、环保和环境影响的各种问题。自然无疑给寻求表达形式语汇的设计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

2.3生态景观的发展价值

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来看,它与土地有着很大的联系,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的态度上。如今景观的意义不仅是对人文的崇拜,更是对地域性及居住理念的尊重。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的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5]。景观设计,是对人类生生存的土地和生存环境做直接的规划,生态景观无疑对景观的发展给出了最有意义最深远的前景。

3生态与景观设计之间探索

3.1景观的定义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造园相比,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也提出了可持续景观。

3.2生态意识下的生态景观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姿态和文化的纽带。好的设计看上去就象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是场地原有机理的一种延续。参照西蒙兹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以为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基于空间形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现代设计师是否能在设计中充分的调动和运用生态意识。不是在于刻意创新, 更多的是在于发现, 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

3.3 生态与景观设计的创新

工业化带来一些追寻个性张扬、表现自我的理念新思。工业之后,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把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视为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和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并看作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这些工业遗迹作为一种工业活动的结果,饱含着技术之美。

如今的设计又开始了一次思潮的回归,在设计和布局上开始借鉴自然,融合自然。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巧妙地借用材料肌理、色彩与植物配植,创造出统一协调、优美而又富有个性的环境空间。崇尚自然这是传统的美学观念。

无论哪种思潮设计,都可以在以生态为原则上有所创新。著名的实例有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的金属广场,正方形钢板按正方形网格铺装场地,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钢铁厂区的破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该公园的改造为德国城市生态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望,启发人们对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含义与作用的重新思考,推动了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浪潮。它从另一个方面也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和启发。

结语:生态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资源合理利用、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需要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作为新一代设计师应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为景观设计的发展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嵩龄.论现代环境伦理观的恰当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02).

篇8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而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最关键之举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是未来县域经济的主体。

1 发展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营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宽,规模逐渐壮大,占县域经济成分比重逐步增大。从我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一个县域经济的民营经济成分的多少、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民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培育龙头,而很多民营企业起源于农村又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提升县域工业化的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实行了保重点的投融资体制,县域经济的投资主体落到了民众头上,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弱。所以,县域经济要推进工业化必须依靠民营工业,一方面是依靠现有的民营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依靠民营增量资金,投资于工业,扩大工业的总量。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解决县域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产业的城市化即要发展城市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有能力进行投资的主体就是民间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也是民营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和自身的需要,民营企业更加向城镇集中,并形成工业小区,进而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所以,民营经济就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内在活力。

(2)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困难两大难题的根本途径。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较为明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县乡财政脱困问题,光靠农业本身不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使农民在未脱离土地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县乡财政困难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振兴县乡财政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借此培育县乡财源,做大县乡经济和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增强县乡经济发展后劲。

(3)民营经济是增加县域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而民营企业可以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场所。因为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绝大部分属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规模较小,就业成本相对较低。在劳动力素质短期内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便于安排那些城镇下岗职工及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的就业群体,也容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民营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就业渠道就越多。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提高就业率,起到稳定社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只有全方位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所以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1)不断改善和优化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扫除观念障碍,优化舆论环境。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要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消除偏见和歧视。通过舆论倡导、树立典型,促进企业家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树立服务意识,优化执法环境。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管理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在提供方便、协助立足、促进发展三大方向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要坚决整治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乱”现象和不正之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和发展权,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一些必要的收费,实行归口管理,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加强宏观指导,优化政策环境。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要放宽民营经济从业对象、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企业冠名等限制,不断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从而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中小民营企业借贷难问题,成为制约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要构建金融支持体系。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表现为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重构后的县域金融组织架构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运作有效的完整体系。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

二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民营企业要拿到贷款,必须有担保机构愿意担保,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民营企业自身要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征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企业信用评级的统一标准,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明确省财政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给予信用支持,鼓励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积极引导和提高县域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水平。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要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家到高等院校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或参加短期的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经常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外地参观、考察,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要教育和引导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

二要依靠技术创新做优民营经济。当前县域民营企业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类科技人才,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形成优势产品,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要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规模是基础,产权多元是核心,人才建设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最终目标是实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产权结构由单一化向股份化转变,企业决策由个人化向民主化转变,企业班子由家族化向专业化转变,员工管理由雇佣化向人性化转变,企业经营由作坊化向规模化转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方式,跳出任人唯亲、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实行“能人战略”。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民营企业注重培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搞好诚信建设,强化企业信誉。

参考文献:

篇9

2、要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竞争挑战的知识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一个优秀领导不可或缺的特质。作为一名二级支行的领导,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职业素养外,还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自觉学习新业务、新知识,学习借鉴系统和同业中先进行的好经验、好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规律、通晓金融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具备前瞻性战略眼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各种挑战,善于从同业竞争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作为二级支行领导,日常的工作是辛苦而繁忙,很难抽出专门时间学习充电,这就更要求我们的基层领导具有战略眼光,抓住一切机会“充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以适应竞争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奋发向上、技能精湛的员工队伍。

金融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二级支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无论采取任何举措,都将由员工来执行。因此,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行的各项举措能否切实落实到位问题,进而直接决定了一个行的经营业绩。

1、确立先进理念,狠抓作风建设。要进一步增强“效益、市场、客户、服务、以人为本”五大意识,大力倡导“二线为一线、后台为前台、全行为客户”的服务理念,加强网点服务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引导员工增强合规操作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珍惜职业生涯,合规经营,提高员工规范操作水平。

2、加强思想引导,凝聚员工力量。要通过各类会议、谈心、家访等形式,深入细致地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好竞争发展和个人得失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创造条件解决员工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把员工的思想凝聚到加快业务发展、全力拼抢市场份额上来。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要适应新形势和新业务发展需要,一方面通过选派员工参加上级行培训,提高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学,在实践中提高,经常性的组织员工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制度、新系统,不断提高员工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为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潜能。要大力弘扬“人人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观,做到“以业绩论英雄,凭效益计报酬,以潜能定岗位”,努力营造公平的员工竞争发展环境,为每一位员工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舞台。

三、必须细化完善绩效评估体系与薪酬管理体系。

1、要确立正确的市场定位和分配原则。绩效管理体系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来制定的,二级支行处在金融竞争的前沿阵地,目前正面临着众多国内外金融同业的围、追、堵、截。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建立健全富有成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当前基层农行亟待构建符合科学发展的绩效评估与薪酬管理体系,把“突出第一、激励第一、重奖第一”作为绩效考核的主旋律,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有效提升基层行的竞争发展优势创造条件。

2、要确立明确而恰当的考核指标。要切实将主体业务、中间业务、计价产品、柜面业务量、电子交易占比、外汇业务、经营效益、内控管理文明行业创建等纳入考核内容,加强对效益指标、增收能力的穿透式考核监测。在绩效考核指标的提炼上,应当以员工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为依据,不能偏离绩效考核的初衷,同时在绩效目标的设置上,应当具体、明确、可行、准确量化,从而做到全面、客观公正的判断。

3、要加强在绩效考核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绩效考核的设计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应该以恰当的形式反馈给员工。这不仅是对员工的尊重问题,更重要的是绩效考核原本就是为了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如果指标确定仅仅是因为要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的话,其考核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的。二级支行人员普遍不多,考核相对便利,量化相关考核指标时,宜细不宜粗,要根据上级行下达各项目标任务,结合单位员工的具体实际细分落实到人,并要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做好绩效考核的动态调整。因为绩效考核是非常个性化的,其绩效管理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应用也各不相同,所以绩效考核能否取得实效关键不在于方案有多么高深精确,而在于是否符合实际,否则难以真正建立起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客观公正性兼具的绩效考核体系。

4、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的关系。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激励和鼓舞以及约束与惩罚,尤其是对于绩效表现优秀的员工,可以将其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为其编制单独的职业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并适当的委以较为复杂的任务,以锻炼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正确处理编内员工与劳务派遣用工的关系。目前,农行劳务派遣用工逐年增加,人员占比也在逐年提升,而劳务派遣人员又大都处在业务一线,从事着柜员、客户经理等岗位,而这一群体与编内员工间最直接、最显著的差异就在于薪酬分配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应切实淡化用工形式,建立以员工岗位类型为基础、以岗位职责任务为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对网点各岗位员工的有效激励,要按照不同岗位的职责、强度、专业技能以及贡献度等方面的差异,明确不同岗位的工资系数,考核时根据业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对岗位系数进行调整,解决劳务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实现利益的合理分享、业务的合力推进。

四、必须强化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综合营销和服务能力。

1、确立正确的市场定位。要从强化二级支行营销职能出发,对现有二级支行的整体布局、功能设置以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细致地诊断,根据网点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编制网点的整体布局规划,并对综合价值评估较高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布局,对网点布局中不合理的网点实施果断的关、停、并、转,逐步实现网点的合理摆布。

2、加强对网点服务功能的重新布局。应以服务利润的价值取向为指导,优化网点内部格局,合理配置服务资源,科学规划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要的不同的服务区域,营造有利于服务开展、产品销售、客户转移的营业环境,提升高价值客户的满意度和利润贡献度,最大限度地分流办理简单业务的客户,减少客户在网点的停留和等待时间,缓解排队压力。

3、创优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文明优质规范化服务水平。要以振兴地方经济、不断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类优质高效服务为宗旨,深化实施文明服务规范化标准导入工程。进一步强化对规范化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追究,切实从完善规范化服务制度体系入手,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加大检查考核频度和力度,对内要以非现场检查为主、现场检查为辅,对外要以第三方(专业市场调查机构)检查为主、“神秘人”(社会监督员)检查为辅,促使全体员工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良好习惯。另外,要牢固树立“服务超越需求”理念,通过推行营业网点统一标识、业务分层、功能分区、客户分流等精细化管理,创造一流的人性化服务环境,打造农行“连锁超市”形象,增强客户对农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五、必须加强合规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平安和谐农行。

农行是高风险行业,严格严厉的管理是农行安全运营、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1、要强化教育和培训。从思想意识、经营理念、全面风险管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篇10

2. 研究方式:走访法 数理统计法 资料法

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3.1 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是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不力的最主要因数

学校体育的主管部门是教育局,以大纲教学里培养学生基本技术技能和增进健康为主,是唯教育论。而竞技体育的主管部门是体育局,其追求的是比赛成绩,是唯金牌论。两个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成绩,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学校只顾着学习,除了大纲规定的体育课程以外,几乎见不到课外活动、课余体育竞赛,更不要说运动队训练了。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导致我们的学生体质连年下降。而体育局只顾在青少年中早早挑选出所谓的苗子进行集中制的少体校训练,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极少数的人群中,以期这些苗子快出成绩,为那些主管领导们增加政绩。我们的主管部门说到底都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都是只顾自身利益的狭隘者。

要改变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互不协调的关系,必须从主管部门的协调开始,最好能合并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育事业的管理机构。

3.2 基层单位执行不力是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不力的另一因素

我们的主管领导们也知道问题的所在,也在推行各种方案来推动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的开展。其中,体教结合是一种目前来看可以实行的较为理想的方案。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的基层学校往往执行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校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流于形式,导致了我们青少年体质下降和运动竞技水平低下的严重后果。很多的学校只是把这个工作的开展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得分点来完成,在具体的操作中基本是象征性的每个星期安排一到两次的训练了事,更多的只是挂个体教结合的牌子,临比赛时找少体校借人完事。从我们周边15所体教结合学校的训练情况统计来看就能比较直观地发现这一问题,见表。表中所体现出的数据很直观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竞技体育在学校中得开展很薄弱。没有一个数据的统计超过50%,扎实在干的学校只有区区33%的比例,就这33%中,还有2个是少体校放

置在学校的运动项目。更要注意的是,还有更多的学校连体教结合的项目都没有开展,这些学校的竞技体育更无从谈起。

要改变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里开展不力这样的局面,就要对学校是否开展运动队训练和体育竞赛进行督察,要问责。

3.3 青少年学生从事竞技体育后出路狭窄是导致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努力的另一因素

在当今的高考制度下,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把全部的精力和物力投入到学生的文化学习上,练体育的出路太狭窄了。就算进入专业队发展,将来也最多进入体育类大学,特别优秀的才能被特招进入重点大学,但比例太小了,无法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以2013年上海市17所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来统计,总约招650人,其中一半以上名额招退役专业运动员,而且都以外省市为主,能招的上海市生源不足300人,这300人中,绝大多数又是从小被招入少体校训练的相对专业的学生,真正从学校出去的应该不足区区的50人。以上海市参加高考约6万来计算,连0.1%的比例也不到,这绝对无法吸引有一定天分的学生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就算学生想了,家长也不会支持。万人齐走独木桥的结果必然导致桥的损坏,危桥只能是个别胆大的人才敢于尝试行走的,聪明的人都会绕而远之。

要改变学校体育里对竞技体育不重视的现状,就一定要拓宽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学生的升学面,只有看到了足够多的升学机会,才会吸引学生和家长去考虑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美国最大的59所大学每年为中学生提供大约10500个运动奖学金名额,平均每个学校200个。这就是美国体育运动水平和学生体质明显好于我们的一个最大因素。我们的大学可以多搞几个体教结合项目,甚至可以规定每所大学都要开设一个运动项目,并完成高水平运动员特招指标。只有这样,我们学校体育里的竞技体育这一块才不会缺失。

3.4 缺乏足够的比赛机会是让竞技体育无法在学校体育里应有开展的又一个因素

竞技体育的开展,如果缺乏了足够多的比赛机会,那就等于是光干活儿看不到成果。而我们的各种级别的竞赛少得可怜,一年一次就算不错了。NBA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其主要是得益于NCAA联赛的火热开展。NBA80%的运动员都出自NCAA,这完全说明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里是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开展各种级别的比赛机会让那些有天分的运动员苗子崭露出来,从而能被各种级别的运动队看中进入相对专业的队训练,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竞技体育运动中。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的春天才会到来。

4. 结论:

4.1 学校体育里包含竞技体育,主管部门只有通力合作才会使两者协调发展

篇11

公路运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理念下,我国公路运输的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此,分析公路运输与经济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发展策略,不断改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以实现公路运输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 公路运输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对于公路运输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现代化发展中,由于国民经济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赖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相关工程项目的发展与建设,伴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作为整个交通运输的重要一环,公路运输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公路运输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公路建设是其核心的一步,其对所途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了本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由此可知,公路运输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第三,公路运输的发展可以对外资起到很大的吸引作用,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公路运输能力的提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快了当地区域经济业务往来,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理念下,必须加强公路运输建设,注意适度超前性,使公路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 当前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进步,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济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从实践中看,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经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经济管理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加强公路运输财务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其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公路运输业的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实施经济财务预算管理,也编制了一些预算管理方式,但编制的预算管理方式主要是以上年的报表为基准。随着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业务的不断扩展,若仍然采用以上年报表为基准的预算管理方式,在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活动中,将会出现经济预算和执行活动不相容的问题。面对经济预算方式不合理的问题,采用以基数法进行预算编制,将大大弱化经济预算实际效果。

2.2 公路客运投资倾向

公路客运是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了解,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的资金投资倾向于客运方向,主要包括站场的建设、线路的承包回收以及车辆的更新换代等,但投资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公路运输业建立了大量的站场,但并未投入使用,甚至一些公路运输工程只是为了应付地方政府而建造的,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的浪费。除此之外,由于公路运输业并没有实现客运市场上的整合承诺,造成当前公路运输承包合同出现不规范的现象,这给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由于当前公路运输业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有效的战略投资方法,这给管理人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往往造成投资决策程序严重失范,一些管理人员仅仅凭自己的想法和所谓的经验进行盲目的投资,导致公路运输投资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2.3 资金管理问题

对于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但从实践来看,公路运输业在资金管理问题上,出现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的问题,并且财务风险也比较大,这给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据调查了解,当前资金管理仍然是公路运输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资金筹资渠道、资金构成缺乏正确的认识;未全面考察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等,造成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资金的实际利用率较低。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面对流动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效益。

2.4 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据调查了解,当前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普遍存在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低的现象。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与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相关联的,面对财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还存在财务人员配备不合理的状况,甚至有的财务人员未经过专业化的系统培训就直接上岗。虽然一些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但理财观念、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

3 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相关途径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由于公路运输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强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1 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经济财务预算工作

由于经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不断加强自身经济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经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销售预测为起点,对公路运输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成本及现金收支实行全面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套完善的现金流量表和预计损益表来充分反映公路运输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生产经济状况,从而实现财务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作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实现,既有利于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考核,也可以对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应对决策。在实践工作中,应将现金流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经济管理,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3.2 强化路车管理

路车管理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路车管理中,首先,应不断扩宽外延合作营销渠道,作为地市级公路运输市场管理部门来说,必须加强区域的二、三级公路运输市场的规划建设,做好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在路车管理中,为了改变当前营销渠道比较单一的问题,应加强公路运输业之间的有效协作,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公路运输不同路段的信息资源共享,为旅客、货主提供一站式服务及不同路段的对接,从而进一步扩大运输产品的实际销售规模。

3.3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运输收入稽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促进公路运输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体制、奖惩制度、监督管理体制的建立等,注重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以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还应加大运输收入稽查力度。随着交通运输业生产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加强对流动资金及运输收入的内部审核,及时发现出现的差错,并加以防范和纠正,以保证运输进款、收入全过程的实现。标准规范中,明确规定公路运输收入管理流程,对客运运输票据、运输进款及其收入实现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在新的市场经济理念下,加大运输收入稽查力度,对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 论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理念下,面对当前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财务预算管理基础上加大企业内部管理和加大收入稽查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公路运输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使公路运输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双发.浅议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21):150.

[2]梁振芹.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1(12):33.

[3]秦忠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研究[J].中国外资,2011(12):214.

[4]李贞.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要点分析[J].企业导报,2013(17):45-46.

篇12

近些年,大量国外知名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开发我国市场潜能,建立了大量产品加工基地,在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更多的利润从国人手中夺走。在这种所谓的“繁荣”背后,我们只是被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而已,相对于我们为此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我们所得到的可谓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很多企业都存在技术上的不足或是受制于他人的技术壁垒,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现状,但问题绝不仅此而已。很多国内企业所生产的生活与工业产品不能立足于国际市场,甚至在国内也不被多数国人所看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落伍的产品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与国外品牌互相制衡的能力。处在后工业时代,企业想要更加具有竞争力,技术上的领先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设计因其所能带给产品的高附加值,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的另一个关键。

二、设计领先策略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设计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词语之一,设计无处不在,其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正因为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国际集团公司才会纷纷提出“设计治厂”的口号和“设计领先”的策略,将设计视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分析英国经济状况和发展战略时指出,英国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设计。她这样断言:“设计是英国工业前途的根本。如果忘记优秀设计的重要性,英国工业将永远不具备竞争力,永远占领不了市场。然而,只有在最高管理部门具有了这种信念之后,设计才能起到它的作用。英国政府必须全力支持工业设计。”撒切尔夫人甚至强调:“工业设计对于英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首相的工作更为重要。”正是由于对设计的高度重视,英国设计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为英国工业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其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如今,为了适应经济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加大了对设计的投入,将其提高到国民经济战略的重要地位。比如我们熟悉的“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区和国家都成立了自己的“现代工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或“现代工业设计指导研究中心”,在经济生产领域全面推行和实现工业设计的现代化,并且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科技开发型。国际经济专家在总结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发展经验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对日本经验的有效借鉴以及在设计上的巨大投入,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还是对设计的重视和发展。

英国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内地企业来说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想要在当下多元化的经济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大对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将设计放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行和实现现代化设计,逐步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综合实力,在设计杠杆的驱动下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经济转化为知识创新型的集约型经济。设计不仅可以物化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而且可以规范企业文化的运营模式,将企业职工、市场和社会有效地连接起来。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它就是保障,它就是价值。”

三、企业设计管理理论的提出

企业设计管理这个概念是从管理学理论中引申出来的,对其进行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笔者看来,描述它比界定它要显得更加贴切。如韩国产业设计振兴院院长郑庆源认为,“设计管理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把设计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的战略工具,研究管理者、设计师和专家的知识结构,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并创造有生命力的产品。设计管理旨在有组织地联合创造性及合理性去完成组织战略,并最终为促进环境文化做出贡献。”美国设计管理学会董事长EARL POWELL认为,“设计管理是以使用者为着眼点,进行资源的开发、组织、规划与控制,以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沟通与环境。”伦敦商学院的教授PETER GORB认为,“把设计管理定义为一种计划,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它使得产品的目的以及包括这个目的的信息能以整体合作的方式达到。而我认为,企业设计管理是计划的过程,并由组织加以运作,它是这一运作过程的中心和最主要的部分。”

企业设计管理就是对企业产品设计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借鉴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产品设计本身所实施的管理,设计是管理的对象,又是对管理对象的限定。在战略层面上,企业设计管理是利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转换的艺术;在战术层面上,企业设计管理是对相关资源进行动态调整的工具。

企业设计管理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领域,完整的企业设计管理包括设计目标管理、设计项目管理和设计行政管理。目前,以企业设计管理实践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设计管理专门知识正在形成科学的设计管理学科。

四、通过设计与设计管理创造企业高附加值利润

20世纪中期,由英国、日本等国针对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过程,所进行的科学、合理及有效研究表明,设计管理及其方法论的研究对企业通过设计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为附加值?有人解释为:附加值,即为附加价值,是在产品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由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是附加在原有产品价值上的新价值。哈佛大学出版的《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对附加价值的解释如下:附加价值是企业通过生产过程所新增加的价值;或者,从企业的销售额中扣除供生产之用和自其他企业购入原材料的成本,也就是企业的纯生产额。从这两种解释可以看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不能等同于高科技、高消费、高档次产品,它是指投入少、产出多、功能价值比较高的产品。由于消费已逐渐从“物质”消费转为“感受”消费,倾向于品位和心理等抽象的标准,这种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价值比一般产品高出很多,因而在市场上的升值幅度较大,获得的利润也比较丰厚。它已与产品的卖点融为一体,难以分割,所以在市场上的地位自然越来越高。

在企业产品设计中,设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对设计本身进行组织和管理。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在产品设计中借鉴和运用管理学理论,通过计划项目、组织结构、协调资源、规划进程、评估结果等一系列手段,达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设计的组织战略,即设计战略。

对企业产品设计活动本身的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设计组织的管理、设计程序的管理、设计工程的管理,是企业设计管理在制度层面上对设计的一种保障。在此过程中,企业设计管理既要全面协调好设计师与设计、文化和市场的关系,也要有组织地联合创造性及合理性去完成设计目标,实现产品设计的整合战略。从组织结构上来看,企业设计管理为产品设计的运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了各部门的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从设计质量上来看,通过对产品设计的有效管理实现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态的双保险;从产品设计过程来看,企业设计管理对产品设计执行过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其监督下能够实现设计程序的合理有序运行,并赋予设计过程以协调性;从产品设计目的及长期策略来看,通过企业设计管理对各方面的有效组织与协调,既可以保证既定设计目标的完成,也可以形成递进式链条思维模式,最终实现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

随着企业对设计价值认同感的提升,管理应该进一步跟进设计,有效整合设计过程中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使设计过程更加规范、合理和高效。企业设计管理作为管理设计的工具,本身就是对设计过程的一个合理计划,而这个计划本身也是设计,两者互相渗透。我们必须在科学、哲学、文化、经济、管理等多层面上展开对其的认识,使其在设计中发挥合规律性的作用。对于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为设计者提供和创造一个有利于产生优秀设计创意的空间环境和条件,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给予引导、启发,使设计不断得到深化和升华,最终形成优秀的设计产品。

结语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集市场性、前瞻性、创造性于一身的动态过程。只有适应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产品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富于创新意识,才能生产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如今,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价格已经被性价比所取代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决定因素,我国的生产企业必须由制造向创造升级,由大规模生产向精益生产转型,通过引入科学管理机制,保持设计与市场的融合,走一条技术含量高、文化底蕴深厚、设计思维超前的“精品战略”路线,这也是通过设计与设计管理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真正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13

二、历史题材电视剧应建立一个世界来实现对历史意义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