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实用13篇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95-01

为了顺应当前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提升人才教育的质量,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今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此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就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进行研究。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

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学生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中国的基础教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着力培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具体到历史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实证分析、历史理解和解释及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就是要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分析特定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懂得将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时空中来分析,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史料实证。历史学是以史为鉴,来指导今天的社会发展。史料实证就是要客观地对待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重现历史。要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历史的昨天和今天,从众多的历史资料中甄别有效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从历史的角度正确对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正确评价历史上的人物。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分析历史上的人和事,对是非功过做出公正的评价。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学生首先要理解历史,才能解释历史,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最高层次。教师在对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历史哲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精神,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策略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讲解要精练,抓住主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讨论。例如,在讲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要施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制度?这个制度对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们回答得很积极,有的从农民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有的从洪秀全作为领导者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还有的同学从农民土地问题讲到今天的“三农”问题。讨论发言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分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情境教学,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历史课如果纯粹地讲历史无疑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或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因为,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当中,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例如,在讲“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穿上红军服、背上红军杯,穿上红军鞋,让学生与历史产生碰撞。这样,遥远陌生的历史仿佛就发生在今天,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历史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素养就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使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团队合作为基础,通过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开展自主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例如,在讲授“土地政策”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其探究步骤如下:首先,学生围绕“土地政策”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分组制订计划,明确成员分工,研读史料,梳理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近代的土地政策和今天的土地政策,探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探讨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对今天的土地政策的指导意义,并完成研究报告。最后,进行班级汇报,接受同学和教师的提问,根据同学和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成文上交。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线的历史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业务水平,探索出适合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篇2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数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经历相应的数学教育之后,所获得的相关数学知识,并且根据这样的教育,来对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数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首先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数学技能,主要指的是需要有能够适应日常生活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数学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素养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

2.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在一定程度的数学学习之后,能够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对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观察和解释,并且在遇到相应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方法来从数学方面对其进行思考,从这样来看,数学意识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数学意识的培养,除了基本的数学技能之外,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对世界进行思考,具体指的是将数学与相应的事件相互结合,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出旅游的时候说:“今天的天气真热,大概有35 ℃吧.”这样就体现出了一定的数学意识.

3.数学思考.数学思考主要指的是利用相关的数学符号和图形,来建立空g观念,并且对相应的问题,在合适的环境下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考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数学推测,并且对别人的思考方式进行理解和沟通.

4.数学语言.利用数学能够简单而又准确地表述相关思想,主要含义是能够利用数学语言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学交流.常见的数学语言主要包括符号和图形,而常用的数学语言交流方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并鼓励学生将数学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

5.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指的是利用数学来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根据所学数学技能的不同,所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除了实际问题之外,也包括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而数学应用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的含义和主要目的,养成利用数学的习惯,并且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获得相关的数学应用能力.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当中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数学教学.在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的问题都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结合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对“升与毫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各种容量单位的实际定义,可以建立这样的问题情境:老虎和狮子比赛喝酒,老虎喝了6杯没有醉,而狮子喝了两杯就醉了,老虎和狮子的酒量谁更好?另外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同样容量的壶中装满水,再倒入不同大小的杯子当中,这样就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容量的定义,并且对不同的容量单位有着一定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开展实践活动.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而数学应用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看来,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理解,才能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来对其进行解决.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所要学习的实际内容,开展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在对加法和减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商品购买当中,通过钱币之间的交换,来对加法和减法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整个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时期教育的主要要求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方向,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性的培养来源于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还没有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较大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来培养其质疑精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理解不彻底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比如说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对常规解法进行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他算法进行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碰到相应的问题后,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其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提高,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逐渐得到培养.

三、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本质是文化素养,其主要目的是开放学生的思维,在小学学习阶段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意识进行培养,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际生活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把握住数学素养的重点,展开合适的教学活动.

篇3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篇4

1.21世纪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核心素质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形成观察、分析和解决品德成长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初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培育核心素养既是未成年人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素养,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思想品德课培育核心素养的策略及实践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学科核心素养。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可以简单概括为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素养四类。

1.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同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工业社会时期,人们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本,教师教学强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提高自己的教学境界,要具有正能量,既要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国家和我们的社会制度;更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学素养的专业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合格公民的素养。

2.尝试学科间融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大杂烩,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因此,要更好地培育核心教育,就要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接纳和吸收其他学科,实现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讲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时,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讲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用“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诗句讲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讲爱国主义精神;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讲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用地图标明我国各民族分布状况,为讲清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打下基础。这样既开阔学生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3.建立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促进核心素养的顺利实施,能够检查核心素养的实施情况。在科学的评价方法中,除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进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外,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借助各种表格,通过各种活动和班主任一起从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

4.更好地利用课堂主阵地和课外活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思想品德课堂作为与学生进行对话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的视频,感同身受我国科技水平的现状,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自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早日成为合格公民。在课堂上通过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视频,感动自己的同时增强价值自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W至于行而止矣。”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是检验学生素养的关键形式。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了解社会,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更能实现自己素养的提升。如在讲“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时可利用假期走进行政服务大厅了解法律的实施情况,还可以旁听当地法院的庭审,加深对法律的国家强制性的领悟,在事实中知道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使学生从情感上实现守法、护法的积极情感。

5.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5

1.核心、核心培养的概念、意义和内容

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今天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

本世纪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2.甘肃省会宁县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与基础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虽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加之会宁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人才辈出。

随着全世界“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

时展、教育改革、社会需求,那些“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3.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包括的“核心内容”

3.1信息素养:网络时代,对于网络的获取、利用与创造的能力,对于重要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对于培养运用网络文化知识的学习、分析于写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思维素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当代高中学生不可缺少的核心培养内容;

3.3人文素养: 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实现当代高中学生民主与法制、人人平等、正义与诚信等等;

3.4专业素养:让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做人和生活的价值取向。

4.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实施的策略

4.1Z文教材的认真教学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高中学生(包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化和文学知识的“精品”,因为,语文教材是在浩瀚如海的“文学”资料中精心选编而来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各种体裁的,包含着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用好语文教材,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实好语文的教学关键、培养好语文的学习能力,着重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教给学生字、词、句的来源、含义和运用,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4.2语文教材的强化阅读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二: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数量,这个“扩大”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地实现阅读,当然包括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4.2.1课本阅读是在教师本着培养高中学生各种素养的基础之上积极的、有效地、科学性阅读,是教师利用课本所含有的文化和精神素养的积极有力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达到语文学习、语文教育和语文培养目的地“重要材料”。

4.2.2课外阅读的高中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所“圈定”的范围内进行阅读,让高中学生阅读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素养性”的课外读物,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是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加强语文素养的有效果、有顺序、有质量的课外阅读。

4.2.3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可以采取阅读“汇报”、读书“数量”和文章“成果”的预测和衡量,比如:阅读书籍(文章)的题目数量、写作发表文章的数量、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的记录数量等等。

4.3语文教材的灵活方法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得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4.3.1在备课、授课和总结中渗透语文素养:

4.3.1――1课前准备: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

4.3.1――2上课环节: 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

篇6

中图分类号:G4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10-01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现阶段思想品德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是以讲述为主,因而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门学科,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在2014年被首次提出来,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品格和能力。它指的是一个人必须全面地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发展。在教学领域中,它指的就是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还要注重学生的内在思想品德培养,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并能在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不仅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达到完善,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点就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增加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使学生具有优良的政治素养以及心理品质。总而言之,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健康成长,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涉及很多方面,它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以及思想品格,与学生个人的发展、生命意义和价值紧密相关,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改革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规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时,教师在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教师还要利用各种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相结合,利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将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这一观念牢记于心。教师在教学思想品德时,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要注重收集社会信息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不再是“死读书”。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即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品德的教学不应该只是理论教学,还应该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没有提高,从课堂的教学、从考试成绩中是看不出来的。因此,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要想学生的道德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就必须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时,教师在讲解过书本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关于法律的主题活动。教师先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小案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让学生指出自己扮演的角色在这个案例中有哪些违法的地方或者应该用何种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学生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加强对书上的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处理不恰当的地方,或者以后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该怎样合法维权。实践对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实践,书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段文字,当学生需要时或者思想出现偏差时,他们是没有任何意识的,认识不到自己正在犯的错误,也不觉得自己的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后,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新的认识,会反思自己,并进行改正,从而会使自己的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思想品格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思想品德时,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信息,主动学习。只有如此,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培B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首先是身心健康的素养,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在化学实验室里来去自如的做一些化学实验,只有平和以及情绪稳定才能为化学核心素养注入新鲜的源泉和能量;其次是化学思维的素养,学校是一个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当然也是化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场所,尤其是化学逻辑思维素养的培养, 在学生心智形成的重要阶段,让化学逻辑思维悄然形成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再者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都会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 将来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那么就需要教育的目标朝着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勇敢诚信和文明友善的方向去完善; 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与高中生们未来的专业素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化学也是一门专业课程,专业素养一般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突出的特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分工只会越来越细致,工作的分工协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才能完成各式各样的复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相信高中生们在拥有了这几方面的核心素养之后一定能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未来,用化学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

三、探索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策略

篇8

二、深化教材内容,拓展德育功能

新一轮课改对教材内容作了很大的改动,思想品德的德育教育功能进一步增强,新教材中多处渗透着德育教育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政治教学的有利条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HJ1.85mm〗想通过一个个名人轶事、道德故事、法律案例流入孩子的心田,利用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把基础知识以及社会道德、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恰当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核心素养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内在条件。

三、开展综合性学习,完善人品操行

综合性学习为新课程中政治教学新设置的内容,它注重引导学生从政治的书本世界、科学世界,进入生活世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将政治学习与日常生活综合在一起,把每一节政治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是教材世界的外延伸,和无限丰富的课外世界相联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由课内、校内的一方天地走出去,走到课外、校外的多彩世界,走进自己、同W、老师和家长的心灵世界,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完善品行操守,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篇9

一、把师德建设放在骨干教师培训的首位

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转化落地的要求,是党的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明确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素养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中,几乎都融入了道德元素,例如“学会学习”中的“信息意识”,要求学生具有网络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健康生活”中的“健全人格”,要求学生自信自爱,坚韧

乐观。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工作中呈现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什么样的道德品行,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在骨干教师的培训中,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这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要把师德作为遴选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首要条件。严格制定遴选条件,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考核骨干教师的首要条件;严格遴选工作程序,通过个人自荐、专家举荐和区县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申报,综合考虑专家和区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师德评价;最后,入选教师与培训机构签订师德承诺书,才能正式成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

要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在培训课程中设置师德专项模块,以提高师德认识为目标,深入学习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使骨干教师明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明白高尚的师德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意义。

要把师德考核作为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骨干教师师德考核标准,由指导专家、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同事等人从多个角度对参训教师进行全方位评价,促使骨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对于评价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培训结业

证书。

二、重塑骨干教师的学生观

李希贵校长说过:“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素养应该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广大骨干教师必须重新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观,以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

需要。

学生是核心素养的主体,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建立新型学生观的关键在于促进骨干教师全面理解学生核心素养。要全面理解核心素养,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完善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

体系。

培训机构通过组织集中面授、高校深造和自主研修等培训项目,帮助骨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核心素养,重塑学生观。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聘请专家、学者、一线名师,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研发,组织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封闭式学习,安排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加强与专家面对面的深层次交流与对话;在全国范围内为骨干教师精选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科专业课程,分批组织学员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专家的系统学科专业培训,学习学科高端理论,接受学科学术陶冶,与学科顶尖专家建立高端师承关系;为骨干教师精选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目,以阅读任务为驱动,将自主学习、自觉实践和自我反思有C融合,调动学员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丰厚理论功底,促进学员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养成自主学习的

习惯。

三、重构骨干教师的课程观

核心素养不只是课程目标,还是一种崭新的课程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过程的不同阶段新发展。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信号,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课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核心素养体系下,学会学科知识本身不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形成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任务的能力与价值态度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未来的学生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与素养。

以跨学科学习为特征的课程统整改革,是改变传统分科教学只注重学科知识、强调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以跨学科教学为基础,打破学科内容、学习时空和教师间的边界,重构新型的课程形态。骨干教师专项培训,集合了各个学段和学科的骨干教师,组织骨干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开发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的课程,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一边完善,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重新建构自己的课程观。

首先,要在培训中培养骨干教师的课程统整意识,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理念,设置相关培训内容,帮助教师体验、理解、掌握课程统整的运行机制和操作方法,确保骨干教师能有效进行课程开发;其次,提升骨干教师的学科素养,聚焦本学科目标,在自己的学科内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整;最后,积极在培训中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场所,创建网络研修社区,为骨干教师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环境,加大教师合作的力度,帮助骨干教师在跨学科的合作中,共同对各学科的目标进行研究,以某一主题为切入,进行跨学科的课程

整合。

此外,适时引导骨干教师将课程统整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组织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培训机构对课题研究进行统筹管理,负责选题指导、开题论证、过程监控、结题评审验收等具体工作,形成研究成果。

四、改善骨干教师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具体而言,需要体现三个着力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在这个原则下,鼓励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例如,针对课程整合开发的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展基于主题的跨学科教学,打造多学科教师参与开发课堂模式等,都需要骨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和反思。

培训机构在本省市遴选一批热心支持骨干教师培训、在素质教育中取得显著成效的中小学校作为骨干教师的实践研修基地,以导师带教的方式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观摩常态课,参与基地学校的备课、教研、说课、做课、评课、磨课等各项教学活动,与指导教师探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在全国范围内联系一批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的优秀特色学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育考察,帮助骨干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员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学员发展核心素养的能力,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在感悟中提升完善。

让骨干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制订改进计划,实施改进行为,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提炼有效的教学方式及其理论依据,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和智慧。

五、依托学习共同体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而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W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仅靠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各个学科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和本学科特点,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它贯彻到学科教学当中。

骨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不仅在学校工作中具有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还影响着区域教师队伍的优质均衡发展。培训机构应积极推进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既有基于课程统整的骨干教师团队,也有基于骨干教师工作室的青年教师团队,为学习共同体安排指导专家,通过开展主题沙龙、课例评析、案例会诊等活动,共同带领所在学校和所在区域教师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篇10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发展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其中“学会学习”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标准将“学习态度与习惯”划定为一级指标。江山市作为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七个试点县区之一,应该率先从促进学生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视角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制度;通过改革试点,形成可在全省推广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方案,总结区域推进小学评价改革的工作经验。

在这些背景下,江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决定成立以小学各学科教研员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和基层学校共同开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应用研究和实践,实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的变革,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突破进行探索和论证。

二、研究目标

(一)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主观愿望;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倾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审题、书写、阅读等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升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观,改进教学行为,让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之一;使教师掌握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使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学校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转变学校的育人观和质量观,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关注学习品质的提升,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目前小学高段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了解小学高段学科预习的现状,为如何提高高段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和成效,发展高段学生自学能力寻求有效路径,也为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供经验借鉴。

(二)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倾听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通过个案观察,发现小学低段学生倾听习惯的现状并分析不会倾听的主要原因,提出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策略。

(三)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着重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自主性;如何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小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对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行为表现、自我管理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如何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如何创建学生积极发言的环境,如何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等。

(五)小学生良好审题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审题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对小学生学科审题现状开展调查,结合教师自身教学体验,分析小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着重研究如何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如何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遵循规律,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应用策略,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对比训练,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精讲例题,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以身示范,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六)小学低段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寻找小学生书写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对小学生书写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以及家长等因素分析学生不良书写习惯养成的原因,着重研究教师如何提高认识,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如何激发兴趣,如何家校联合,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七)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篇1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作为文化基础方面的两大素养之一,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由此可见,思维方式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学科教学,尤其是高考科目的学科教学不能只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启迪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际上提出了育人的目标体系,它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总原则,将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导教师专业的发展,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进。

二、思维课堂要着力培养四种思维能力

我校推进的思维课堂,其核心价值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训练学习习惯,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学科思维,提高核心素养。思维课堂着力培养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学科思维等四种思维能力。

1.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学科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高中生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

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是以概念和命题为主要内容的一个演绎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等都广泛地使用了逻辑推理,可见数学知识的学习与逻辑思维的训练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来说,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较强,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

2. 创造性思维

思维课堂要培养的创造性思维,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思维主体而言的,凡是那些新颖、独到的思维见解都可以视之为创造性思维。

以物理学科为例,它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知识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非常密切,许多公式、原理、定理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具体的例子。我们的学生要想真正学好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进行大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好的策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收集必要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和判断,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3. 批判性思维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现代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所倡导的思维课堂教学,其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传统权威(主要是固有知识)的确立,也强调对传统权威的质疑、破解甚至是否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推进的思维课堂教学范式,其一般流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堂训练三个部分,核心是由分组讨论、代表展示、相互点评与质疑等环节组成的课内探究。课前预习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机会;课内探究部分的分组讨论、代表展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课内探究的相互质疑环节则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碰撞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新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学科思维能力

培养学科思维是我们所推进的思维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我们看来,学科思维就是基于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在学科学习中以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反复运用的那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观念、思维和意识。

学科思维训练,就是在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中,从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遵循科学的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的系统性的思维训练活动。学科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比较复杂而完善的思维器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熟练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借助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甚至是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学科思维训练是高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在推进思维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到:教给学生思维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因为知识的记忆是有时间性的,也是容易遗忘的,而学科思维一旦形成,它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持久而深远的。

三、思维课堂力求优化的五种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林崇德先生认为思维能力的高低是通过思维品质的差异体现出来的,思维品质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五个方面。受其启发,我们在推进思维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五种思维品质。

1. 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和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以语文科为例,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生成,必须以深度阅读为前提。学生只有认真研读文本,通过推敲、咀嚼,即所谓的深度阅读,方可走进作者的心灵。应该给予学生思考的r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含量,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

2. 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的思维应当包括:①思维起点灵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②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能够全面地进行综合性的分析;③概括和迁移的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④思维的结果多元化,有时候往往得出多个合理的结论。

思维灵活性强的学生,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思考问题,能够比较全面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往往来源于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高度概括之后还要再进行系统的迁移,以利于进行新的组合分析,找出新的层次和交叉点。

4. 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指的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于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常常存在一种思维的惰性力量,把现有的教材和资料当成不可改变的真理,这种惰性力量严重地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推进思维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常鼓励学生做有思维批判性的人,在学习中敢于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敢于怀疑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敢于标新立异。

5. 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得出结论。从我们对学生进行学科思维培养的实践来看,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是个不错的办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训练,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提高质量。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高速运转,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速度,锻炼他们的专注力和解题速度。

四、思维课堂评价的八个维度

思维课堂的评价应当关注思维过程、思维策略和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些思维过程中进行心理和智力操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对思维课堂的评价应当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人在知识背景、经验水平和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思维效率各不相同,因而是否采用有效的思维策略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效率的高低。所以对策略使用情况的评价也是思维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能力总是在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脱离具体的问题情境将很难对人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因此思维课堂评价的核心依据是问题解决能力。

虽然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认为思维课堂的评价一定要从“评价老师”转向“评价学生”,从评“如何教”转向评“如何学”。以下几个标准应该是一节好的思维课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①学生爱思考,有问题、有兴趣;②学生在思考,有时间、有方法;③学生会思考,有探究、有合作;④学生敢思考,有质疑、有想法;⑤学生能思考,有交流、有展示;⑥学习有价值的内容(有启发意义、主干、重难点等);⑦学习“背后的知识”(知其所以然,悟后的知识);⑧学习有逻辑的知识(知识逻辑变成学习逻辑)。

由此,我们认为对思维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当涉及以下八个维度:

1. 教师能否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维持学生思维的动力;

2. 学生的参与度、投入情况,学生的交流与表达情况;

3. 学生思维的碰撞、升华;

4.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有价值、深度、梯度;

5. 教师为达成目标是否采取了恰当的策略、方法;

篇12

(2) 现在的课堂,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会听不懂所以总是喜欢用中英文混用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其实是英语教学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长期的中英文混合教学使学生们没办法从真正意义上的角度去学习英语,使得一整节课都没有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长久下来,学生们就会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以至于影响学生自己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语感的发展,进一步的将会影响学生听和说的学习能力。

(3) 总的来说学生还是缺乏规范性的训练,语音不准是英语教学中的第一大难题。但是,教师也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去改善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去重视它。很多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时只停留在表面,学生们没有办法真正地去学会音标和拼读的规律等,更不要说他们会运用音长、重音、语调、抑扬顿挫这些节奏方面的东西。所以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学生看见认识的单词但是却不会读出来,有的会读但是却没有办法找到对的调子,这就大大挫败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对提高英语核心素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提高农村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 学习英语最主要的还是要说出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听和说的学习兴趣。比如,用英文讲故事、朗诵、角色扮演或者是演讲、唱歌才谜语等等,通过举办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去感受英语课堂,从而喜欢上英语。在课后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听说作业,例如让学生们坚持每天都去听一首英文歌,一个星期学会一首,让学生们可以在作业中自己去聆听和开口学唱,这样下去,便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能直觉的提升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准备:①把学习任务制度化。其实学生们内心都是有表现力的,都想在班级里好好地展示自己。但是有的学生还是因为自信心的问题而不敢去参与这种活动。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的开导了,比如进行轮番的作业教学方式,每个学生必须要上台表演一个节目,一天一人,这样也给那些胆子小的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只要有一次上台的机会就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以至于下一次更加勇敢地走上台。②精心设计班级语言环境。班级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环境好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比如在班级里做一下英语黑板报,制定一个英语标语,让每一位学生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这样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③建立班级 “英语角”。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互相帮助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对话交流,从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使学生尽快走出英语困扰区。

3. 提高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策略

(1) 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个语音录音的作业,让学生们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地认清自己的口语缺陷,然后再给他们播放正确规范的语音录音,让他们在听的基础上不断去提高自己说的能力。刚上初中的学生,语音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我每带一个新班级,就会把语音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地去指导学生的发音,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语音录音,让全班学生一起评价,并做出改正,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2) 学习英语自然不能落下题海战术,多做试题,为不同的题型积累经验,在实际情况下培养学生们的听和说的学习能力。听和说的提高是要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综合多方面学习能力来促成的,所以有针对的训练对提高初中生英语成绩是非常有好处的。

总之,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听和说的学习,但是也不能漏掉综合的训练,要多做题,多实战,不断提高英语综合实力,为最终的听和说打下基础,从根本上去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篇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存环境逐渐变得复杂化和多元化,信息渠道的拓宽,信息量的激增,使价值观尚未成熟、判断力及辨别力尚有不足的青年出现了价值困惑、价值偏差的现象。对整个社会,尤其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在多元化的价值时代找到根基,这对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P115)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阻碍和误区[3](P164)。情感元素(Affective education)作为培养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的青年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旨在培养“完整的人”,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发现“瓶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存在的困境

目前,整个社会普遍比较重视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在主动者方面,主动者重视社会群体的主观情感体验,但主动者的引导与社会群体诉求难以弥合;在培养内容方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正面灌输,但忽视与现今流行的社会价值理念进行评价和批判相结合;在培养方法方面,注重研究并顾及青年的特点,但违背了对意识形态的接受规律;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培养作用,但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在培养过程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但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资源方面,注重社会、学校和家庭资源的整合,但落实到社会群体身上,“合力”并未起到“相加”的作用;在培养目标方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在目标,但未与社会个体成长需求完全吻合;在培养评价方面,注重培养评价对社会群体的引导和督促作用,但评价过于简单化、传统化和机械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培养作用有效、全面的发挥,甚至使培养本身处于尴尬的境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的主动者、被动者和培养内容是确定的,那么,若想疏通主动者与被动者沟通中的瓶颈,使培养内容真正内化为受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并成为主导其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观,要在普世价值世界中发现新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5](P5)以往教条式的、政策式的灌输制度、培养要求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传统的主动者与被动者师生关系、单一的灌输式培养方法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新的突破口,为解决这些“瓶颈”问题,使培养过程更为顺畅,培养效果更为明显。

二、寻找“突破”:情感元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中的“热度”与“力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