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培养小学学生数感的实际意义
学生们在接受小学数学教育前,经启蒙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影响一般会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感。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能会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而教师过于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运算知识,提升运算能力,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以此虽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精算能力,但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数的感悟能力,无法培养其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不仅会对数学教学的开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因缺乏良好数感而难以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通过培养小学学生数感,帮助其正确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意义、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意识。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可受用于其终身发展,并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详细说来,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拥有完善的知识基本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正面的价值观念,而其素养又属于可影响学生各个学科学习质量、学习思维、学习态度的跨学科素养,由此得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对学生来说具备较为关键的影响作用。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则意味着应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确意识,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必备品格,掌握感知数学的能力。并需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正确思考,确保能真正提升其数学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继而有效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全面完善其数学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首先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所谓“数学的思考”主要是要求学生感悟到数是通过对数量抽象转换得来,且明确数与其实施抽象的数量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在“数学的思考”中,则要求教师应重视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借助对应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活事物中包含数与数量关系的感悟能力,继而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现象中自觉地形成数与数量抽象转换的数学思想,并由此形成基本的数感。在感知数学、思考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起自身的数学意识,并在解决生活实例问题的基础上地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可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在黑板上画出5个糖果,首先请学生们数出现有糖果数,然后擦去一个糖果,询问学生们现在黑板上的糖果数可用几个来表示,当学生们纷纷说出4个以后,教师可再擦去一个,再询问学生现有糖果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们理解到减法便是在原有物品基础上去掉相应物品数量,以此可促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示数量。在《克和千克》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1分硬币、一袋糖、一些豆子等,指导学生掂量看哪个物体较重,学生们便指出一袋糖重,教师便可告诉学生硬币和糖均可用“1”来表示,但硬币是1“克”,而糖是1“千克”,让学生形成数与数量关系的正确把握意识,帮助其对生活实际数的感悟形成基本的数感。
(二)利用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表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令学生感受到数应用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感受当中切实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并通过思考以寻找探究答案的不同方式,以此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让学生在真正地参与至数学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切实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问题的过程中,令其逐渐增强自身数感。且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过程中,可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挖掘不同问题解决方式,使其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契合感。
例如,在完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教师可为学生组织“设计师”的活动,要求学生们回到家中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并为学生提供40×60cm、60×60cm、80×80cm等尺寸不同、花色不同的瓷砖,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瓷砖,然后计算出铺设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需要多少块相应的瓷砖。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起探究兴趣,还在亲手测量、计算的过程中锻炼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自身数感。
(三)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帮助学生强化数感
由于年g特点的影响,在对相关知识学习中通常不会深入进行学习,而仅是通过表面信息进行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需要引导学生们以课堂讨论等方式来。而在课堂讨论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讨论了解到学生的对同一知识点中的不同理解角度,有效地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并促使学生从数的交流中得以真正地强化自身数感。还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增加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学会正确表达自身想法,逐渐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并能促使学生在交流信息、相互借鉴过程中得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而对其沟通与合作的核心素养可起到良好的完善促进作用。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完成一个实验:用24个1厘米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表明拼出长方体的体积均为24cm3然后记录各自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与同桌的进行对比。学生们会拼出长、宽、高分别为8、1、3,或4、2、3等尺寸的长方体,且发现自己的长方体与同学的呈不同的形态。教师便要求学生与同桌从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中通过相加、相减或是相乘来探究为何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其体积相同。学生与同桌将各自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乘后发现得数一致,从而得出V=abh的结论。学生在讨论、计算、对比中切实地提升了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以此对强化其数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显著地提升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转换数字关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展数感
由于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与逻辑性,因而其知识教学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数字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对数感差异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倍数、和、差等数字间可等值转化的灵活性,指导学生学会通过估算、简算、转化、联想等方式寻找适合自身的解决问题方法,使其在实践当中提升自身思维敏捷性,强化自身推理能力,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由此可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数感,优化自身数学思维,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与解决问题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进行《分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转换数字关系,可提问学生:用包装1个礼盒需要米的彩带,那么3米的彩带能够包装几个礼盒。首先引导学生们回忆“1”可以分成若干份,然后形成分档闹识点,学生们便会想到将1米转换成,再由++=,然后以÷的算式通过分子相除后得出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以推理出将整数化成分数来求出结果,以此不仅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数字转化关系的应用能力,还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发展其数字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真正实现了全面完善自身数学素养,形成良好学习意识,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开展目标。而在此基础上,则要求相关教师应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认知角度来进行数感培养,并积极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利用教学活动、利用课堂讨论、转换数字关系等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自主思考、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数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健康的学习意识,发展良好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中的素养是指个人在应对复杂的问题时,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是指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遇到事情时所具备的处理事情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核心素B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具备的处理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是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数学思维
只有具备数学意识才能形成数学思维,正确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数学意识和科学的直觉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人对数字及数字运算有着极强的敏锐感,喜欢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所隐含的数学特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小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也要重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书本、玩具、水果等物品,随意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这样摆好看吗,哪位小朋友能将这些东西分类摆放整齐呢?”,教师让一名学生整理,其余学生观察整理过程,引导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再利用图片创设商品货架的情景。提出问题:途中有几个货架,有哪些物品,说说如何将物体摆放整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答案。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提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形成良好的教学素质。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创设了森林里喝酒比赛的情景。然后提问:(1)“老虎喝了6杯没醉,狮子喝了两杯就醉了,那么,老虎的酒量一定比狮子大吗?”(2)“容量的定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老虎与狮子谁的酒量大?”(3)自己动手,观察水壶里的水可以分到几个杯子里?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同样的一壶水,如果杯子的大小不同,倒出来的杯数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老虎喝了6杯水就判定老虎喝的水比狮子多。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这个民族才能进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也是教会学生进行创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兴趣,他们常常脱口而出的话就是这个是什么、为什么,这就是创新意识产生的萌芽。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多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多些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例如,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除了用常规的解法解题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鼓励,鼓励其自主求证,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学生的课后作业要适当的增加一些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不仅是一系列的抽象知识,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数学素养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素养,实施数学教育也就是实施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解放小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精神和数学意识。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并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最终使小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二、深化教材内容,拓展德育功能
新一轮课改对教材内容作了很大的改动,思想品德的德育教育功能进一步增强,新教材中多处渗透着德育教育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政治教学的有利条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HJ1.85mm〗想通过一个个名人轶事、道德故事、法律案例流入孩子的心田,利用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把基础知识以及社会道德、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恰当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核心素养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内在条件。
三、开展综合性学习,完善人品操行
综合性学习为新课程中政治教学新设置的内容,它注重引导学生从政治的书本世界、科学世界,进入生活世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将政治学习与日常生活综合在一起,把每一节政治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是教材世界的外延伸,和无限丰富的课外世界相联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由课内、校内的一方天地走出去,走到课外、校外的多彩世界,走进自己、同W、老师和家长的心灵世界,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完善品行操守,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篇4
1.核心、核心培养的概念、意义和内容
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今天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
本世纪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2.甘肃省会宁县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与基础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虽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加之会宁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人才辈出。
随着全世界“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
时展、教育改革、社会需求,那些“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3.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包括的“核心内容”
3.1信息素养:网络时代,对于网络的获取、利用与创造的能力,对于重要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对于培养运用网络文化知识的学习、分析于写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思维素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当代高中学生不可缺少的核心培养内容;
3.3人文素养: 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实现当代高中学生民主与法制、人人平等、正义与诚信等等;
3.4专业素养:让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做人和生活的价值取向。
4.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实施的策略
4.1Z文教材的认真教学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高中学生(包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化和文学知识的“精品”,因为,语文教材是在浩瀚如海的“文学”资料中精心选编而来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各种体裁的,包含着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用好语文教材,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实好语文的教学关键、培养好语文的学习能力,着重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教给学生字、词、句的来源、含义和运用,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4.2语文教材的强化阅读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二: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数量,这个“扩大”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地实现阅读,当然包括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4.2.1课本阅读是在教师本着培养高中学生各种素养的基础之上积极的、有效地、科学性阅读,是教师利用课本所含有的文化和精神素养的积极有力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达到语文学习、语文教育和语文培养目的地“重要材料”。
4.2.2课外阅读的高中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所“圈定”的范围内进行阅读,让高中学生阅读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素养性”的课外读物,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是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加强语文素养的有效果、有顺序、有质量的课外阅读。
4.2.3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可以采取阅读“汇报”、读书“数量”和文章“成果”的预测和衡量,比如:阅读书籍(文章)的题目数量、写作发表文章的数量、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的记录数量等等。
4.3语文教材的灵活方法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得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4.3.1在备课、授课和总结中渗透语文素养:
4.3.1――1课前准备: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
4.3.1――2上课环节: 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
篇5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100-01
新课程改革重点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时期,其理想人格尚未完全形成,是非观念认识还不够明确,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对于初中生来说极其重要。如何开展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并使之有效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在课程改革中的提出较晚,但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改革教学理念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推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因此,想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就必须先改革教学理念。首先,学校与教师要正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并分析其原因。其次,要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学理念,用新型有效的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将新理念传递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学习理念的改变。例如,在“亲近师长”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当今的许多家庭关系已经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将严父慈母定义化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访谈会,请学生来讲述他们眼中的父母以及分享他们与父母的相处之道。这时,会发现其实许多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甚至是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而部分学生的家庭状况却并非如此。教师可以请“朋友型”家庭的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向其他学生传授经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对学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通过交流正确认识了父母,找到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升华课堂的高度。
二、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以怎样的形式接受教学内容,是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传统教学的灌输式培养不仅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低下,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兴趣减弱,长此以往,将十分不利于教学。因此,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首要任务的素质教育改革中,教师务必重新审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高。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中合理利用资源这节课时,教师要改变通过板书教学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在第一个视频中,给学生播放非洲缺少水资源的地区人们用水状况的视频,在视频中人们嘴唇干裂,每一滴水都要一直用到不能再脏才倒掉。在第二个视频中,给学生播放很多人日常洗手忘记关水龙头等浪费水资源的视频。学生在第一个视频的冲击下,感慨于水资源的重要性,在第二个每个人都可能会做的视频下,深深认识到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达到了该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素养也随之提高。
三、加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代表着一个大体的环境,可影响着在此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初中生的自我观念不强,常会在无意识中随波逐流,因此优良的环境对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初中生的个人成长,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可从多方面入手,如使校园环境建设更加人文,使校园文体设施更为完善,使学生参与人文活动更为积极等。例如,在教学 “面对不良诱惑学会说不”的“网络不良诱惑”一课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许多学生上网时间较多,有时候会接触到不健康的网络诱惑,十分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在教师的提议下,学校举办了“健康网络交往”的宣传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网络交往的认识,对其在今后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其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四、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可谓不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种超越纯粹知识传授的教学,教师不仅需要令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将知识点活学活用,从而在生活中切实提高自身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以及教学水平,以自己的言语行为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科教兴国”一课时,教师意识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稍有陈旧之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根据现实情况更新了教案,从而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带来最先进的科技信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有效传递科教兴国的思想。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使得其个人发展更优秀。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务必时刻把握教学方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改革为纲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篇6
一、教师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驱,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②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充当知识载体的角色,学生被动的选择输入式或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我国课改的不断演进当中,教师角色逐渐的发生转变,由课堂的支配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以及评价者,但这种角色并不被所有的教师所认同,更多的农村中学教师并不能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扮演好这类角色,教师过多的倾向于讲授主义,将知识视为绝对真理,并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越熟练,才能掌握越多真理,使自己学识渊博。知识的灌输在短时间内使得部分学生“收获颇丰”,但这是对教学的异化,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伴随着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学生的素养反倒逐渐降低,常年的“记忆训练”使得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分析,不懂得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往,更不懂得如何适应社会。虽然在我国核心素养提出的时间较短,但对我国教育而言应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很多农村教师对于新提出的教育形式均报以拒绝的态度。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的构建应是靠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而非靠外人的添砖加瓦。教学活动应是探究活动附加创造活动,转变知识观,将学科知识作为问题去探索研究,给予教师自己和学生更多的权利和空间对现有知识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教师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这一切才得以实现。
二、注重学科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合
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生来就具备的,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应经过适当的规划和设计来进行,并且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来养成。学生的成长分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他们具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只有在合适的阶段接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具备的叛逆心理更为突出,许多学生更想要随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在尊重学生个人想法的同时,更要为其发展起到引航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就必然要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不同的学科具备不同学科的特点,掌握学科逻辑,结合学科过程的特点,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符合学科逻辑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应该将核心素养与学科特点融合,使得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得以体现。
三、创设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的现实教学情境
篇7
1.核心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修养。素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以随着个体学习的积累而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发展,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和涵养,往往外化于个体的行为之中。在素养当中起到最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被称为“核心素养”,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分类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
2.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是提高高中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从思想政治课教育价值取向看,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应是:高中生在学习该课程各个模块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科能力。思想政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
3.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高中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己有经验来解决涉及与本学科相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特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它专注于高中生的社会性发展、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导和社会问题的呈现与认识等。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
一是阅读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中,阅读是高中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观察、分析、思维等活动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阅读能力是高中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二是识记能力: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强调高中生对政治理论基础的认识和把握,这其中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这也就涉及对高中生识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而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高中生进行牢固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这是一个双向促进,对知识进行知识动态掌握的过程。
三是理解能力: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为死记硬背。而实质上,思想政治课程更强调的是要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高中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高中生能够识记而且要求能够充分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四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使高中生具有良好的政治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五是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更要强调的就是对高中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让高中生能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策略
1.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要想使得高中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教材或文本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形成有效信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凡是高中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高中生读不懂、看不懂的知识。让高中生用自己的眼光、思维、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见解,并提出读不懂(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有思考性(为什么)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2.识记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经过阅读后能够根据从相关材料中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要重点培养高中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做到由A及B;形成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要通过引导高中生思考,让高中生能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扼要的提炼或框架的构建,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认识。教师可以先让高中生理解学习有关思想政治常识的必要性,理解经济体现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而政治则是为了维护一定阶层的根本经济利益。然后让高中生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国家的政治团体、执政党、社会性质,理解国际社会的格局与发展现状等。在激发高中生对政治生活知识探究理解欲望的基础上,除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最后展开小组讨论,引导高中生积极地思考、争辩,点拨高中生的思维,从而深刻理解、认识政治对于公民个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
4.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8
首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拥有高度的学习自,因此,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该尊重学生的建议.其次,由于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方案,这就是所谓的校本研究.再次,由于运算训练的过程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尝试改变原有的训练方式,从学生的喜好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最后,由于每名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训练做出过多的干涉,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
一、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正视运算能力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的观念中,数学学习基本上等同于题海战术,高中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们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反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从高中学习的现状来看,由于知识有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初步形成系统.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来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能够及时给予帮助.教师应当发现学生运算能力的匮乏,同时认识到运算能力教学对知识的积极意义.由于多年的教学,教师对教学的流程已经形成固定化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改变这种认识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遵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制订教学计划,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毕竟每名学生的数学能力存在一些不同.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用以检验学生的整体运算水平.在高中时期,高考是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教师制订计划的时候还应该考虑这个因素.根据高考的特点,学生需要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一定的运算正确率.为了达到这种需求,教师应该为学生模拟高考的紧张环境,让学生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训练运算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况的不同,营造不同的教学环境.在高中教学中,数学可以大致分为新课学习以及高考备考两个阶段,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所要掌握的运算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备考阶段,教师应该尽可能模拟高考的环境,让学生感受紧张的氛围,同时在这种环境中锻炼运算能力可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在新课学习的阶段,运算训练则应以常用方式为主.教师应该教授学生系统的运算技巧,让他们掌握在不同时期中的训练方法.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着手,进而掌握一些带有针π缘慕萄Т胧.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纠正对运算的错误理解,正视它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这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之处.
二、运算训练计划要参考学生的建议
在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学生享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形式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建议成为教师的主要参考依据.在运算教学的校本研究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角色转变,新课改的要求是和传统形式有所差异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这种教学中,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此增加他们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虽然拥有高度的学习自,但是他们还是要在一定的课堂秩序中进行运算训练.同样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他们的话语不再具有权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教师的要求进行评测.若是教师的教学和自身需求有所差异,学生应当勇敢地向教师提出建议,维护自己的学习权利.对教师来说,虽然教学角色发生些许改变,但是他们仍然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许多学生容易混淆二者的定义,其运算方法也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进而集中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建议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他们处于问题之中,建议相对片面.教师需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因此,笔者得出一些结论:学生的建议虽然带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甄别,从中发现学生面临的困难,对学生遇到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解决困难.换言之,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学生的运算问题,给予最有效的帮助.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带有特殊性,教学计划也应留有一定调整的空间.在学生进行自主训练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运算属于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学生们往往更加喜欢富有变化的解题部分.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学习方法,运算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喜好着手,改变原有的训练计划,从学习方法中提升学生的运算兴趣.教师可以改变运算的形式.过去,运算往往作为解题的必要步骤存在,学生需要完成解题部分,进而进行运算.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忽略了对运算步骤的重视,进而导致运算兴趣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运算错误的出现频率也是最高的.教师可以将解题与运算二者分离,教师可以在运算中设置一些挑战,用以提升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重视,教师还可以在一些步骤中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整.
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运算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运算拥有不同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增加一些训练题目,将运算作为日常的考查项目之一.在高中生的认知中,教师的建议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遵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意识,合理利用这种心理.在运算训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一些奖励措施,根据学生在运算训练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会获得一些不同形式的改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惩罚措施.在日常的作业以及试卷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整理,对一些运算错误进行集中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表明一种态度,让学生对运算错误感到一种畏惧,在这种紧张感中端正对运算的态度.在这种奖罚分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积极性会得到一些加强.
四、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学往往针对整体学生进行,而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名学生的发展,培养每名学生的个性能力.在运算教学中,教师同样要遵从这种要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两手准备.首先,教师要制订一个满足所有学生基本运算能力需求的计划,让学生在这个计划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个计划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同时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例如,某学生的运算能力十分出色,那么教师应该鼓励他将学习精力放在别的学习项目中;若是某名学生的基础能力较差,那么学生则应该以夯实基础为主.运算是一切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高中生来说,教师的态度仍然占有一定的分量.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教师应该让学生接受这一点,并以平常心处之.相应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培养这些长处.从运算的角度来看,学生则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运算能力,以平常心待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训练,发展自己的长处.
五、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习惯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学生需要掌握自主学习的要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运算的角度看,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仍然属于整体上的学习,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训练才是提升能力的有效方式.自学应该成为高中数学的主要学习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运算尚未成为学生的日常训练项目,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训练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保持较高水平的运算能力.
从习惯的养成方式来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多次重复的运算训练,让学生认识到运算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某一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的运算训练,让这种意识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习惯的养成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需求,运算训练对学生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训练中获益很多,教师要做的便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出发,制订有效的计划,而学生则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成.
六、结语
运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石,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每名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改变对运算的认识,从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计划.其次,新课程下的学习还需要参考学生的建议,以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学习.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运算训练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贯穿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提高笛Э翁玫男率.最后,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还要伸出援助之手.
篇9
二、在物理?n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和更大程度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面对那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要层层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地进行逻辑分析,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设计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层层深入: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台灯吗?那么谁家的台灯是可以调整亮度的?学生家中一般都有亮度可调的台灯,因此纷纷给予肯定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你们说,影响台灯亮度的因素是什么呢?因为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电流。教师继续提问:谁能说出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开始回答:可以改变电压或者电阻。教师提问:那么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呢?哪种方法是最为简便的?这样一来,学生很直接地就从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几个因素中选择出改变导体的长度这个最为简便的方法,并引导至对于滑动变阻器的学习。这种提问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篇10
1.21世纪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核心素质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形成观察、分析和解决品德成长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初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培育核心素养既是未成年人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素养,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思想品德课培育核心素养的策略及实践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学科核心素养。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可以简单概括为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素养四类。
1.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同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工业社会时期,人们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本,教师教学强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提高自己的教学境界,要具有正能量,既要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国家和我们的社会制度;更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学素养的专业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合格公民的素养。
2.尝试学科间融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大杂烩,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因此,要更好地培育核心教育,就要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接纳和吸收其他学科,实现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讲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时,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讲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用“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诗句讲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讲爱国主义精神;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讲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用地图标明我国各民族分布状况,为讲清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打下基础。这样既开阔学生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3.建立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促进核心素养的顺利实施,能够检查核心素养的实施情况。在科学的评价方法中,除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进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外,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借助各种表格,通过各种活动和班主任一起从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
4.更好地利用课堂主阵地和课外活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思想品德课堂作为与学生进行对话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的视频,感同身受我国科技水平的现状,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自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早日成为合格公民。在课堂上通过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视频,感动自己的同时增强价值自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W至于行而止矣。”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是检验学生素养的关键形式。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了解社会,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更能实现自己素养的提升。如在讲“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时可利用假期走进行政服务大厅了解法律的实施情况,还可以旁听当地法院的庭审,加深对法律的国家强制性的领悟,在事实中知道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使学生从情感上实现守法、护法的积极情感。
5.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11
一、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后续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在工作能力、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一个学术素养较高的人,往往拥有更扎实的学术写作能力,在接触一个新问题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判断思考,在学习新知识时则能够更快的理解它的内涵原理并掌握其用法。而较好的创新能力则可以是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并且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营销学的学习应用,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较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在学习、应用中自行发现一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更好的指导后续学习和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状
就整体情况而言,中国当代大学生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在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整体水平较低。高校本科生在完成平时的小论文或案例分析时都普遍存在抄袭他人文章数据,不会主动、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通过总结分析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反面原因,一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别,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都有所缺失,导致学生从小未曾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更不知应如何进行该方面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大学的人学教育中,并没有对此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与培训使得学生缺少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的意识。在针对河北省22所大学、142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只有173人表示曾自主、有意识的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这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学术素养、创新能力不够重视的现状。
三、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课堂培养考虑到大学本身的教学作用,加强课堂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每天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教学更是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要注意引导性。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教学在课堂上应改变传统一味说教的方式,通过增加吸引力,使大学生对学术产生兴趣、愿意接受,增强吸引力的手段包括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增加趣味性等,确保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兴趣[3]注意引导性,是指教师不能以讲解的方式将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教授给学生,而是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结论,对于有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加以纠正,同时,将一些学术界存在争议、尚无结果的问题交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二)加强课外培养
加强课外培养,主要是指利用大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其主要手段可以包括参观学术机构、请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人士进行相关教育活动两个方面。学术机构一般而言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也可以由学生或者辅导员、教师进行申请,同时,选择其中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给予特权,使其可以参与到学术机构的相关研究中,在实践中提升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营造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的营造主要有赖于学校,学校应在进行正常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术方面的教育和氛围的营造,利用大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的有利条件,通过多媒体、图书馆等进行全方位的学术宣传,同时,可以选择有学术研究兴趣、有能力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组成学术研究小组,选派一到两位导师进行指导,再通过这些学生感染其他对学术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从而使学术氛围渐渐变浓,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分析,了解了相当基本内容。目前看来,通过加强课堂教育、课外教育、营造学术氛围等手段,可以有效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使其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建设。在后续工作中,也可以应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培蕾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李桐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篇12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江苏财经学院将其概括为“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的准职业人”,通俗易懂,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一直以来,江苏财经学院会计系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教育机制,多管齐下,打造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尤其是近年来坚持实施“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素质工程,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区域资源与校内资源相结合,精心组织,稳步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
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认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多年来,江苏财院会计系非常重视大学生素质理论的研究,认真研习各种教育理论,积极参与和申报各级课题的研究,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创新理论,细心实践。近期“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素质工程,就是会计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校内外资源,精心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
是我们党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党的楷模;恩来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淮安是的故乡,江苏财院地处淮安,会计系教育者认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走进恩来,继承和弘扬恩来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服务人民,感恩社会,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职责。同时,会计系教育者感到,天下学子来总理故乡淮安学习和生活,若不引导和教育他们登堂入室,追寻总理足迹,弘扬伟人精神,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必是教育者的失职。正是基于此理念,会计系精心打造了“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素质工程,提出“走进恩来”、“自我提升”和“感恩社会”三个篇章,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
从理论上,“走进恩来”篇就是教育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先进事迹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弘扬精神,促使大学生了解和熟悉会计系、学院、淮安和江苏,直至社会,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提升自我”篇就是以会计系师生为主体,在“恩来”精神的激励下,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着力全面培养和打造会计英才,使其学有所成,为服务社会打下基础;“感恩社会”篇就是在恩来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把所学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服务人民和感恩社会,这是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恩来精神的核心理念。
在实践上,依据此素质工程,会计系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走进恩来”篇开展了“弘扬恩来精神,争做会计英才”、“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升自我”篇开展了“多管齐下,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争做低碳人,文明你我他”和“提升共青团员素质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感恩社会”篇开展了“社区孝老献爱心”、“走进特校,关注残障”和“离校了,我为母校做点什么”等一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了众多媒体的报道,非常成功。
二、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为了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会计系以素质工程为立足点,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坚持德艺双馨,打造会计英才。
会计系非常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一直以来,会计系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以政行企校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出发点,构建包括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和职业延展学习领域的“一线二点三领域”课程体系。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职业技能学习领域和职业延展学习领域三大领域,形成了纵向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分明、横向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每个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了专业学领域课程。同时,发挥江苏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在会计系的优势,每门核心课程选取若干项目或任务作为情境教学的载体,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或任务训练中,积极开展实训。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财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诚信杯会计知识大赛、会计技能大赛和ERP演练大赛。几年来,会计系积极参加各级比赛,成绩显著。
在搞好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会计系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素质工程建设,定期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团结合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例如“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教育工程,以恩来为榜样,集中开设人文与专业素质类讲座,强调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学生高度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活动,让“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每一堂课上,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系统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
强调系统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是会计系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特色。系统教育就是把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作为一个项目工程,层层深入,不断深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主题教育就是开展的每个大学生活动都有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有强烈的现实性,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其实质内容。“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教育工程,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取得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首先“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以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为对象,三年为一个周期,强调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继承恩来精神,在恩来精神的激励下,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各项素质,学业有成,德才兼备,服务社会,感恩人民,实现国强民富,这是恩来精神的核心,也是会计系教育者的共同愿望,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其次,系统教育工程是由三个主题组成的,即“走进恩来”、“提升自我”和“感恩社会”。“走进恩来”主要以2011级新生为教育主体,引导和教育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走进恩来”,继承和弘扬恩来精神,据此主题,江苏财院会计系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提升自我”主要是以大二学生为主体,兼顾大一和大三学生,在“恩来”精神的激励下,着力全面培养和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会计人才,根据此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感恩社会”主要以大三学生为主体,兼顾大一和大二学生,培养大学生服务人民和感恩社会的思想意识,基于此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实践证明,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实现系统教育和主题教育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促进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区域资源与校内资源相结合
篇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人才结构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宽厚的基础知识,更要有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与培养创新精神的意识。很显然,信息素养已被列入人才必备素质之一,信息技术能力也已成为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成员生存、发展、竞争的重要条件。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担负着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重任,这就决定了他们更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而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带领学生接触网络、学会运用计算机知识获取信息的基础学科,不仅要确保学生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要重要的是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他们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走向社会时起点高、竞争力强,从而更从容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1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1.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来源于图书馆素养(Library Literacy),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2003年,在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组织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召开了国际信息素养专家会议,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会议指出,拥有信息素养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概念,通常而言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信息的能力,具体定义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判断正确使用信息的时机及利用何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信息实践去检验信息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作用大小的一种评判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1.2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研究和做法并不乐观。很多学校在教学课程中并未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即使有意识去培养了,效果也并不理想。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身都没有信息素养意识,更别说对信息素养价值引起足够重视并付诸于教学过程中了。教学的大环境,导致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信息吸收和使用能力较差。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学习中遇到疑点也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查资料,更不用说上互联网查找所需知识。到了撰写毕业论文时,没办法才救助于网络信息资源,并且在吸收和运用时,因思路不开阔,知识匮乏等原因,往往也是照搬照套,并不用心加工和运用。
二是对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不够专业,信息价值和作用不凸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虽然社会信息资源丰富,很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并已初步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大多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上网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和查找资料,而主要是娱乐、交友和打发无聊的时间,还没有学会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深入研究学科知识,达到帮助和促进学习的目的。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对高校馆藏文献利用率还不足40%,89.4%的大学生不会使用网络工具,检索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评价吸收及处理能力仍有待加强。
三是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不够仔细,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当前,互联网资源丰富且便捷,学生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百度到很多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知识和信息。但由于互联网体制机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技术落后,加上某些商家片面追逐经济利益不顾道德法规等原因,导致网上虚假、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泛滥,很多商家利用网络进行犯罪交易,互联网环境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由于涉世不深、法律意识淡薄、选择和判断网络信息的能力较弱,他们为达目的虚假信息、抄袭他人论文作品、盗窃他人资料甚至欺骗他人获取经济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这极大地反映出大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不适应信息化社会道德内容的要求,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信息分辨能力,使他们能够遵循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尊重知识产权、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资源。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学生在思想上对信息素养重视不够、钻研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却是由我国大学教育体制机制因素造成。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高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重复的地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很多计算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会学生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很少培养他们再学习、再研究的能力;
三是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也仅把过级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带有深深的应试教育的烙印。很多学生虽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成绩优秀,并顺利拿到相关的等级证书,但在具体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时却一知半解,对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吸收和处理信息,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更是知者甚少,这是有悖于信息素养教育初衷的;
四是许多高职院校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不够,认识不足,很多硬件设备和技术环境达不到要求,如很多计算机陈旧且配置低;计算机上安装的应用软件不多或版本低,教学的计算机未能连接互联网,机房管理存在较多弊端等,都成为学生信息素养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2信息素养在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的教学理念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信息素养作为学生综合实际能力之一,也逐渐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主要围绕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展开,学校培养的主要是社会各专业领域一线岗位的操作和管理人才。很多高职院校已逐步意识到,在日新月异的专业领域中,要想获取最前沿技能、丰富学生知识库存、促使学生不断把握研究方向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就必须学会吸收和利用信息。因此,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功,意义重大。
2.1信息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贯穿在每个人学习的始终。这就要求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摆在重要位置。学校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掌握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2.2信息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无法实现知识创新。简言之,知识创新就是对原有技术、数据、信息进行调研了解并深入考察分析后进行发展突破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挥到现实的研究和工作领域中,需要通过不断分析、整合和利用大量的信息去实现。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为了在专业领域实现突破,需要不断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以达到自身专业领域的创新,实现成功。因此说,信息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2.3信息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就职过程中顺利取胜
公众对高职院校的综合评价,就业率成为非常重要的比对指标。当前,很多学校为了实现高就业率,不惜花巨大成本把该项工作抓紧抓好。校企结合、社会实践、给教师下达任务指标,成为很多高职院校为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有些学校甚至采取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书才能领取毕业证的违规做法来提升学校的高就业率。实际上,要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外在条件很重要,但成功的根本却在于内功娴熟。信息素养作为现代企业需要的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如果学生在就职过程中显示出自己过人的信息素养,并在实际的工作和实践中熟练地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整合、使用,则更容易在求职过程中顺利胜出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重用。
3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接收的教育大部分还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缺乏积极主动获取利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特别是很多大学生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网络,面对大量芜杂的网络信息往往显得无所是从,无法从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甚至有的学生被不良信息诱惑,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业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角色,必须从以往单纯追求计算机过级率的僵固模式中解放出来,摈弃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不断转变教学思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多个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输送各专业领域优秀人才。
3.1提高认识,明确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要做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工作,首先要提高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的认识,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教学改革中去,纳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中去,使之成为与提高教育水平及人才素质重要的工作。对于新世纪的人才来说,信息素养成为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应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从而推动学校全面改革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而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蓬勃开展。
本质而言,要想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工作,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如果仅通过多增设几门课程就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信息素养,那是完全错误的想法。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修炼好内功,则需要在学习过程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取得。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努力处理好三个关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的关系;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学习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取主题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到任务的完成,还要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教育中要转变教学思维,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逐步地得到强化和提高。
3.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摈弃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手段,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多在课堂上增设模拟操作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布置学习作业时,鼓励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提高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另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帮助自身提高专业技能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3.3努力为学生创设优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令人欣慰的是,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互联网连接,很多学生在宿舍就可以轻松上网。同时,高校图书馆也有丰富的馆藏,并具备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的条件,图书馆馆员在对于如何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加工和存储信息时,也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高校图书馆查阅信息时也越来越方便快捷。另外,学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并通过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及利用高校读书社、社团开展信息活动等形式,营造人人重视信息知识,人人具备信息素养的浓厚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3.4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信息素养的能力
学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技能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工作难题,而利用互联网浩瀚的信息库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信息素养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能力。在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有目的加强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大环境中锻炼成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
4结束语
总之,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素养亦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应重视、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曙南.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2]余玲.论大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广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北京:现代教育技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