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思维能力训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思维能力训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思维能力训练

篇1

二、巧用“比”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通过比较,可以找出相似、相近应用题知识的差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1:①小明家有鸭8只,鸡5只,鸡比鸭少几只?②小明家有鸭8只,鸡比鸭少3只,鸡有几只?解题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题面,比较分析:两题中有一个条件相同,即小明家有鸭8只,而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①的另一条件恰是②的问题;①的问题在②里恰成了它的另一条件。因此,可以明确:鸭多而鸡少,鸭比鸡多多少也就是鸡比鸭少多少。那么鸭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鸡相等的,另一部分是比鸡多出来的。进一步可得:题①是求鸭比鸡多出来的部分,即“8-5=3(只)”。题②是求鸭与鸡相等的部分,即“8-3=5(只)”。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三、巧用“画”字,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顾名思义,“画”就是用直观、可见的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和感性材料,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很快就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以本文例1解说:题①,教师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笔画出8只鸭,黑板右边用黄笔画出5只鸡。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将图画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8-5=3(只)”。题②,教师先在黑板上用红笔画出8只鸭,然后将其中3只鸭改变成黄色,根据提问,学生也能很快地得出数学应用题“8-3=5(只)”。

四、巧用“问”字,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篇2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各科教学应始终注重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由此可知,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并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能力较差,且抽象思维较薄弱,其思维正处于动作与形象思维阶段,并逐步实现向抽象与逻辑思维阶段的过渡,因此数学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积极思考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实际创设多样形式的教学情境,通过游戏、故事等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导入课题,从而予以思维活动强大的推动力。

例如:在教授“10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针对数字特点设计有趣的故事,0―9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字,这十个数字出去郊游,其中9当队长,其命令众数字按大小排好,而0最小排在队伍最前面,于是9说:“你比我小太多了,没头没脸还不一边玩去。”0听后十分难过,适时提问学生:怎么帮助0呢?学生展开讨论得出0可与其他数字组成以大过9,接着演示故事:1与0组合后变成10就比9大了1。通过此类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并开展探究,从而有效激活思维。

(二)注重语言训练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存在学生理解的知识与明白的道理无法通过语言完整表达出来的问题,这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弱、语言表达不清晰的表现。因此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数学语言训练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以严谨清晰的表达展现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口述数学解题过程等方法进行语言训练,要求叙述语言准确清晰,表达清楚明白,在解题中训练分析能力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2]。

例如:在教授“5加几”时,展示算式5+7=?后,引导学生先摆好小棒,并在摆的过程中说出计算过程,有的学生想到5和5可组成10,而7可分为5和2,因此5+5+2很快得到12。还有学生想出3与7可组成10,而5可分为2和3,因此2+3+7很快得到12。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得到不同解题方法,在叙述时应要求其叙述完整、表达清晰,并适当进行纠正与表扬,从而有效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启发问题思考

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多基于问题解决,通过质疑促使学生启动逻辑思维,并以串联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深入,从而有效训练其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教学例题的设计,对于低年级学生,好的问题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针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抽象数学知识与熟知的生活经验结合,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二是既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也就是在保证学生能够解题的同时保留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简单的转换思维时,教师可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展现题干“一年级有男生17人,女生15人”,可提出如下问题:一年级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之后引导学生依据已知条件与问题进行列式计算,并解释解题思路。通过此类训练,既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促进不同水平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智力开发。

(四)重视实践操作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多通过具体形象感知,并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实践操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并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方式[3]。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可组织一系列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动手演示与测量,从而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既可巩固与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又可提高动手能力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数的组成”时,可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以同桌为单位的小组,提出如“8加几”等问题后,要求学生进行摆小棒,同桌间交流如何摆与摆的结果,之后可引导学生发言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将学生想法进行板书并以此组织讨论,分析何种方法最简便,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开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语言训练以提升其数学分析能力,并在问题解决中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高,实现动手实践中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综合发展的目的,从而有效为低年级学生的全面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教学是幼儿教学的课程之一,对训练幼儿的数概念、预算能力等有着积极运用,在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可在传统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意识,所以,如何转变传统计算教学中的辐合性思维方式,让幼儿学会发散性思维成了幼儿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想要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一、注重形象性思维的养成,培养发散性思维

可以从形象性思维入手,诱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联想是形象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借助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到长方体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用一些图片向幼儿介绍长方体,然后要求幼儿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属于长方体的物体。我在课堂上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大家都争着发言。包装盒、电视机、冰箱、茶几、文具盒……几乎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记忆中的长方体物体。这种方法不仅强化了幼儿对长方体的认识,也让幼儿从书本出发联系实际,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多角度提问,多角度思考

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教师的诱导,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就能启迪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发展其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给一个式子“5口4=口”让孩子们写答案,很多孩子可能会填“-”和“1”,这时老师就可以提示孩子们“我们已经用了减法,那么除了减法我们还能在空格处填入什么呢?”幼儿们马上就会回答“还可以用加法、乘法”这样就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发现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再比如,让孩子们填写这样一个式子“口3口”。第一次填写的时候幼儿们可能会循规蹈矩的填入“2”和“4”,为了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除了填入2和4,小朋友们想一想能不能填入1和5呢?这两个数字与3之间都隔了一个数字。”孩子们仔细思考后会点头认同,甚至有的孩子还能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的一个特征就是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如果能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游戏,让他们参与其中,就一定可以在调动他们学习热情的同时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十以内加法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的数字,然后让他们手拉手围成圈走动,老师在旁边报数字,场上的同学要根据老师报的数字拥抱在一起,拥抱的两个人代表的数字加起来要等于老师报的数字,出错就会被淘汰。比如说老师说“5”,那么代表“3”和“2”或者代表“4”和“1”的人就要抱在一起,如果不小心抱错了,那么两个人都要被淘汰。通过玩游戏,幼儿们发现一个数字可以有几种组合,并在游戏中把这种印象加深,这就达到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效果了。

四、动手操作中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年龄小,处于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太高深的理论他们都不能理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能帮助他们更直观的看待算数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而且,动手操作的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计算能力就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时候应该借助一些道具,可以是各种模型或者教学工具甚至还可以是食物。比如训练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发几颗糖,由老师说答案,让孩子们用拼凑法得出答案。拼凑正确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奖励的糖果。比如老师说“6”,孩子们可以把糖果分成两堆,可以一堆2颗,另一堆4颗,也可以一堆7颗,另一堆1颗……甚至可以分成三堆或者四堆,只要孩子们能说出怎样由他的糖果得出“6”的答案就算正确。每个孩子给出的方法都会不同,可以让他们相互参观别人的拼凑,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学到很多种方法,在以后的计算中,他们就会自觉的用多种组合来得出答案。

幼儿时期作为人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幼儿教学必须重视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基础,理所当然应该被关注。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已得到了充分验证,并且,事实表明,在计算教学中使用形象性思维诱导、游戏激发、动手引导等方法,能能有效的提升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我们常说,世界上成功的教学案例,不是强制地塞进知识,而是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是一种"我需要"的心理状态。特别智障孩子,能够主动学习,发挥自己的思维功能,是增智的最好方式。

心理学认为,只有当人对具体事物感到兴趣时,就能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很快地获取到应有的知识。反之,如果对事冷默,就难以达到获取知识的程度。当智障孩子对所学内容有了欣喜的感觉,我们的特教工作就算走向成功了。因此,而对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用形象的事物说话,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有利于我们的特教工作。

为防止智障孩子更好地获取知识,建构理性的认知系统,要特别注意让孩子提高注意力的集中,从而对知识感到兴趣。运用数字化的教学技术,主动地设计各种课堂情境,创作具有美感的、趣味的学习情境,能够促使智障孩子动起来,充分发挥自我的感官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思维,在情境中实现学习的目的。

娄字化的形象系统,能够为智障孩子提供刺激的快乐感受,把障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转移到经验的快乐获取上,能过内在的动力使智障儿童产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在快乐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欲望,从而也就有了智障儿童对知识与生活的主动欲求。

比如,我们可能用数字化技术展现秋天田野,春日的花开,夏天的风雨,冬日的深雪等,看到人们的笑脸,看到各个季节的变换给人们带来的的喜悦。同时,又有各种色彩与情调的音乐,让所有的感觉都动起来,在各种画面和音响中,把智障孩子领入社会的美好,生活的情趣,城市与农村的景观,我们的特教工作就有了收获的喜悦。

二、数字化技术训练智障孩子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我们走进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唯一方式。我们的大脑能够对复杂的社会与自然事物进行去伪存真的认知,从而认识和掌握世界,顺应和改造自然。而数字化技术能够为智障孩子提高思维能力,在感性中获取理性思维内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思维缺陷所致,获取知识的持续性较短,也导致了记忆力的偏差,从而思维能力低下,抽象的能力、领悟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但我们认为,数字化的教学能够促进智障孩子思维能力提升,直面开阔理解问题的宽度,掌握必要的知识。由于引入数字化技术,智障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获得了一个思维改变的机遇。我们除了为孩子准确点讲解外,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演示方式形象地说话,这就克服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弱点,在身临其境中拓展思维空间,在感同身受中产生共鸣的思维走向,使知识形象化,使思维条理化,让所有的枯燥的东西动起来,活起来,成为有趣味的知识化,就激发出智障孩子的思维亮点,使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也就达到了我们特教的目的。

三、数字化技术促进智障孩子的学习能力

学好文字与语言,一直是我们特教工作的重点之一。对文字与语言的教学,是智障孩子获得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也是智障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大事。正因为如此,文字与语言的教学是我们特教的一个特殊任务,将单调枯燥的文字语言讲活、讲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由于智障儿童记忆力不佳,有理解慢,记得少、忘得快的特点,他们获取和知识就很少。然而,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语言与文字的教学,能够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形象化处理,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在美感中促进智障孩子的学习能力。

篇5

一、精设疑问,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也是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设计疑问,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开发其智力,激活其思维意识。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教师在给出学习有关3的倍数的知识内容时,为学生设置疑问:从1到100这些数字中,哪些数字是3的倍数?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问题的刺激下,被充分调动起来,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开始思考、探究。有学生给出自己的想法:根据我们所学的2的倍数以及5的倍数的知识内容,我猜想,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数字是3、6、9的数。但立即有学生对其反驳:按照你所说的我可以给出反例13、19、23,这些数字根本就不是3的倍数。而且还有很多个位数字不是3、6、9的数字,是3的倍数,比如:12、15、21。学生很积极地探讨研究,在探讨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进步。还有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先写出了一些3的倍数:3、6、9、12、15、18。之后,从这些数字中自己探索规律……

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联系实际,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生活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将其解决,进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联系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引入了一些实际问题:一天,爸爸买回三张桌子和四把椅子,一共花费668元,并且每把椅子32元,你知道其中每张桌子多少钱吗?教师在给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知识内容,去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这一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讲感到很熟悉,学生也对其充满兴趣。由此,学生都很积极地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知识内容,设每张桌子X元,之后,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X+32×4=668,最后,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内容,解出方程结果,最后求得X=180,这样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得知每张桌子180元。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内容,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活跃了学生数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巧设练习,灵活学生思维能力

练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恰当的练习能够促使学生更上一层楼。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有效开发利用练习这一学习资源,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以打破学生固定思维模式,灵活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内容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师:请在下列括号内,填写你喜欢的数字,但最终要使得等式成立。3.5―( )=( );5.9+( )=( );( )-( )=1.6.这些练习都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这时,有学生给出答案:3.5-1=2.5,3.5-3=0.5。还有学生给出答案3.5-2=1.5,

3.5-0=3.5。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各有特色。这种练习题,充分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充分思考,大胆创新。

开放性练习的设计,有效地活跃了学生数学思维,开阔了学生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成功地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数形结合,强化学生思维深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数学内容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由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促使学生理解、吸收,从而强化学生思维深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一面墙需要被粉刷,一位工人每小时可以完成这面墙的三分之一,请问四分之一小时后,这位工人粉刷了这面墙的几分之一?很多学生在拿到这道题时,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作图,为其渗入数形结合思想。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一个长方形,将其代表题中的那面墙,之后,学生将其平均分成三份,并取其中的一份作为工人每小时所完成的工作量,之后,继续思考,从中画出四分之一小时所完成的工作量。学生在做完图后,不仅对题意一目了然,还能够很清楚地发现其所求的结果,并轻松地列出相应的算式:1/3×1/4=1/12。

数形结合的运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地强化了学生思维深度,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运用,多给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篇6

1逻辑数学智能的特征

逻辑数学智能从实现形式上来看主要是人与外界接触时,在自身思维中安排对象数量、顺序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对事物的数量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这种能力的形成也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这种能力的形成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也自然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逻辑数学智能也是一种抽象性极强的理论型能力体系。它摆脱了人与物质世界的直接接触,而对物质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做专门的,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外界事物的逻辑陈述,进而扩展到行为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归纳总结。从感性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代表了这一运动的全部过程。逻辑数学智能是人的一种普遍能力,虽然他形成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但是作为一种智能,他的作用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本身。通常来说,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律师等这些接触复杂矛盾和事物较多的职业角色中需要具备比较强的逻辑数学智能。在这种智能下个体尽量缩短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事物的熟悉过程,比较清晰的把握环境的特点和事物的结构、性状等内部特征。对于事物物体形态及其内外部关系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更加正确的思考方向[2]。在处理数量、时间和因果的概念中表现的略胜一筹,而且对于抽象符号的表意也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表达。假设、推理、运算、分析等各种思维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十分纯熟。而这些能力都是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影响学生提高的关键因素。

2逻辑数学智能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2.1数学教学观念需要做出及时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的意义和功能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十年前我们进行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各种习题和考试中也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复杂的数字计算试题。学生在学习中也是在题海之中苦苦争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高科技成果不断的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先进计算工具的出现大大解放了人们对数字的直接处理和运算。因此,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传统理念也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简单的数字运算已经不能在作为人才的主要素质来培养,在教学当中应当注重以数字计算的训练为途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数学思维能力成为当下影响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再是数学能力的主要体现,而是在这些知识的帮助下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更多的现实指导作用。为此数学思想的形成成为数学教学各项工作的最高目标。2.2开发右脑、增强学生的逻辑数学潜能传统教学理论过分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区别,因此在思维结构中大脑两半球的训练也被分割开来,数学教学中对人的有意识的、理性思维过度强调,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中都是机械的、逻辑的、无情感的。这不能称之为智能,因为智能因素需要感性思维的参与,需要个体对各种事物综合、统筹。这种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的效果和作用更加明显。而逻辑数学智能便是这样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更加纯属的计算数字,同时全面调动自己的语言中枢,逻辑分析,数字处理,记忆等,这些工作的完成仅靠操控理性思维的左脑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逻辑智能的培养需要也必须伴随着学生右脑的开发。逻辑数学智能所必需的形象思维、空间认知、想象创新等都需要右脑在调动情感因素的参与下才能完成的更加充分。从这个角度来看,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将对学生右脑开发和逻辑数学潜能的增强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2.3创设逻辑数学智能的学习环境智能的形成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这种能力是人在不断接触复杂环境中形成的,因此创设逻辑数学智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设学习环境的过程中无形中就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优化了教学模式同时也改进了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只有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可视为学生能力的体现。对待同一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同样如此,计算结果可借助这样的公式,也可借助那样的公式。甚至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求解,也可利用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等。总之,数学智能的培养就是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必拘泥于现成的数学公式之中,只有与数学思维相关都可是为学生的思考成果。

作者:周天生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篇7

1 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表现为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激发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影响人的创造力强弱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1.2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具有良好聚合思维的人,则善于在大量杂乱无章的事件中寻找规律、发现问题。

1.3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一般情况下的直觉思维都是不完善和不明确的,甚至有时是错误的。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一个必要的检验、修改和订正的完善过程。

2 穷举法教学设计

2.1 教学主线设计

穷举法是C程序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算法设计方法,教学中不仅要阐明其基本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运用穷举法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确定教学主线时主要考虑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两方面的问题。从知识脉络方面看,应首先介绍穷举法基本思想,再讲解穷举算法设计要点,最后分析算法的优化策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引出教学内容,然后在展开讲解、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应用要点,最后通过一个较难的实例验证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策略。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教学主线的设计下所示:

趣例引入穷举法基本思想穷举法应

用要点课堂实践穷举法优化策略

2.2 教学实例的选取与组织

一个好的教学实例既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稍加变通后即可用来强调知识点中不易被掌握的部分。

根据上述教学主线的设计,本次课程需要至少三个教学实例。首先在引入部分需要一个非常有趣并且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的穷举法应用实例,这里选用“数字魔术”游戏;第二个教学实例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在求解的思维过程上要有别于第一个实例,最好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这里选用“八皇后问题”;最后一个教学实例主要用于课后练习,难度上应介于前两个实例之间,但在设计上仍需保有一定的挑战性,这里选用“爱因斯坦的智力题”。

看似分散的三个实例,我们可以在组织形式上穿针引线、有的放矢,使它们成为一个逻辑整体。用有趣而简单的实例启发学生自主设计和总结运用穷举思想设计算法的步骤,提出一个复杂的实例来验证学生们总结出来的步骤是否适用,最后在实例演示时提出优化策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

3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细节设置

教学中对学员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教学内容设置的细节。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牵引对教学内容进行升华,创造性的迁移和组合知识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下面结合本文作者的教学实践,谈谈穷举法教学案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细节设置。

3.1 趣例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一个有趣且能全民参与的实例可以使教学内容在无形中自然推进。

本次穷举法教学课例由一个“数字魔术”游戏引入,如图1所示。一开始大家都很踊跃,想试试“电脑”是不是就真的那么神,能猜到自己心里想好的神秘数字,结果它真的猜到了,并且速度还很快。很自然的,同学们就很好奇,“这怎么可能?这个数字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呀,它是怎么知道的呢?”瞬间,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图1 “数字魔术”游戏

3.2 问题剖析促使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

运用直觉思维我们不可能发现“数字魔术”的秘密,那么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呢?

对于电脑而言,它所获取的信息有两个:①该数字是个3位数;②该3位数的个位、十位、百位排列组合后形成的其余5个数之和。由第一个条件可以确定要猜的数字在100到999之间,而第二个条件看上去对猜数字似乎没有任何帮助,这时我们运用数学中简单的提取公因式方法将其变换一下,即可得到如公式1所示的结果。至此,运用数学方法我们仍然不能得到确定的结果,怎么办呢?只能用最笨的方法了,那就是“一一测试”即“穷举”。其实,电脑也是这么做的,只是它的计算能力太强了,不到1秒就能得出答案。

122a+212b+221c = m 公式1

3.3 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请A同学叙述一下他运用穷举法猜数字的过程,然后按照A同学的叙述一步步编写程序即可得到下表1中方法一所示的程序,这种方法在每次测试时都要先将i分解成a、b、c,那能不能直接对a、b、c穷举呢?按照这种思路,就得到方法二。(由学生提出该方法更好)

表1 “数字魔术”核心代码

方法一:单重循环实现 方法二:多重循环实现

for(i=100;i

/*将整数拆分成个、十、百*/

a=i/100;

b=i/10%10;

c=i%10;

/*解的判定条件*/

if(122*a+212*b+221*c==m)

printf(“number=%d”,i);

} for(a=1;a

for(b=0;b

for(c=0;c

/*解的判定条件*/

if(122*a+212*b+221*c==m)

printf(“number=%d”,a*100+b*10+c);

3.4 沙里淘金培养聚合思维

分析上述两种方法,虽然它们在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一致的,从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上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穷举法的应用要点,主要包括如下四步:

①能不能用穷举?只要问题的解是有限可列举的即可用穷举。

②确定穷举对象。要求什么就穷举什么,穷举对象应作为循环变量,有几个穷举对象就用几重循环与之相对应。

③确定穷举范围。确定每个穷举对象的可能取值范围,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④确定解的判定条件。用逻辑表达式表示解的判定条件,做到准确、不遗漏。

如上述所示的总结性知识要点最好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得到,不要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直接给出结论。如若不然,就达不到训练学生聚合思维的目的。

3.5难例应用启发逆向思维

“八皇后问题”用穷举法解决时有两个设计难点:一是穷举对象的表示,需要将棋盘上8个皇后的位置用一个整数表示出来。每个皇后的位置可用一个二元组表示,而且8个皇后两两不同行,因此可将位置信息中的行与整数的位对应,将对应行上的皇后列信息写入对应的整数位即可,如图2中a所示。二是解的判定条件中要求两两皇后不在同一斜线上的条件表示方法。总共8个皇后30条斜线,这个判定条件从正面分析是不可能得出结果的,此时就必须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考虑两两皇后在同一斜线上的情况,很快就能写出判定条件了。如图2中b所示。

4 结束语

C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本体的掌握、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综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特点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实例,使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由于教学实例是实际的知识与能力的载体,因此选择具有趣味性、承载力和表现力强的教学实例是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雪竹,王锋,蔡之让.C程序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宿州学院学报, 2007,22(1): 156-158.

篇8

一、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高度抽象的能力。确切地说,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1]。

(1)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类比法,善于在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处之后,推测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例如,在《高中数学・选修2-3(人教A版)》第22页“例4用0到9这10个数字中,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教学中,笔者为让学生及时巩固教科书中的解法3(教科书中称“逆向思考方法”),随即将该题稍作改动,供学生练习“:从0到9这十个数字中,任取3个数字组成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则不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有多少个?”分析:用分步计数乘法原理或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来直接计算“不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比较麻烦,不妨从问题反面入手,考虑“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共有30×3×2×1+12×2×2×1=228个,又因为“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共有9×9×8=648个,所以“不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共有648-228=420个。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采用“变式”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的空间。

(2)提供错误的反例。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三、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主要从下面几点来进行培养:

(1)要想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联想力越强,思路就越广阔,思维效果就越好。

例题:把半径为1的二个球两两相切地放在桌而上,在上而丙放个相同的球,使其与前二个球相切,求上层球的最高点离桌而的高度。

分析:设上层小球球心为Q1,下层二个小球的球心分别Q2,Q3,Q4为则这些球心的连线叫构成棱长为2的正四面体Q1Q2Q3Q4,这样只需求出正四面体的高,丙加上两个半径即叫得出答案。

四、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我们应当主动创造条件,自觉地运用灵感激发规律,实施激疑顿悟的启发教育,坚持以创造为目标的定向学习,特别要注意对灵感的线形分析,以及联想和猜想能力的训练,以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之目的[3]。

(1)应当加强整体思维意识,提高直觉判断能力。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阿提雅说过:“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要注重中介思维能力训练,提高直觉想象能力。例如,通过类比,迅速建立数学模型,或培养联想能力,促进思维迅速迁移,都可以启发直觉。我们还应当注意猜想能力的科学训练,提高直觉推理能力。

(3)教学中应当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直觉观念。

(4)可以通过提高数学审美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

实践表明:当学生们的智慧充分调动和发挥后,常常能提出一些比教师更有见地,更富于创新因素的见解。可以说,这就达到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和理想的效果,对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的甚至会使学生们终身难忘。我们要利用各种思维相互促进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渐由“再现”导向“创造”,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展示想象,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篇9

一、【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排顺序准备大小不同的积木,让宝宝依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一开始排序的积木不要太多,可以从三个开始,让宝宝先比较两个并依序排好,然后拿出第三个与前两个比较。玩过一段时间,再根据宝宝的能力适当增加积木的数量。

二、【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数积木用积木搭好一件东西后,让宝宝数一数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每种形状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让他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三、【培养宝宝思维能力】谁的积木多宝宝和妈妈各有相同数量的积木,玩“剪刀石头布”,赢家从对方那里拿一块积木过来。玩3次后,分别数一数双方各有多少块积木,比比谁的多。

四、【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学习分类很多东西都可以根据一种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用途等。引导宝宝观察积木的不同颜色、形状、质地等,不但增强宝宝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宝宝学习分类。

五、【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找朋友妈妈先在白纸上涂上红、黄、绿等几种颜色,然后拿出相同颜色的彩色积木,让宝宝试着把不同颜色的积木放在对应的颜色下面。如果宝宝没有放对,可以先引导他观察画出的颜色,再来配对。

六、【培养宝宝思维能力】理解数字概念有些宝宝3岁之前就能数出并认识1~10的数字,但是对于数与事物的关系,宝宝并不了解,他只是单纯“背数”。玩积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宝宝了解数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字概念。

七、【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和什么一样让宝宝拿着积木去找一找,家里的什么东西和手里拿的积木的颜色是一样的,谁穿的衣服和这块积木的颜色一样的。

八、【培养宝宝思维能力】了解顺序的概念利用积木的大小、长短等特征让宝宝进行排序,有助于宝宝了解顺序的概念,更好把握事物的特征。

九、【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掌握空间概念宝宝的空间概念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游戏中不断地引导,积木玩具的立体特性是帮助宝宝掌握空间概念的有力助手。

十、【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打保龄球先把不同颜色的圆柱体积木排列成倒三角形,然后让宝宝离开一段距离,拿一个球滚向积木,将积木碰倒。随着宝宝能力的增强,逐渐加大距离。

十一、【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多米诺骨牌把积木按多米诺骨牌的方式排列好,然后撞倒排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一块积木,欣赏积木按次序倒下的有趣景象。在积木的摆放过程中,宝宝需要准确地判断空间距离,而且要求手部动作精确、注意力高度集中。

十二、【培养宝宝思维能力】简单的因果关系宝宝虽然还小,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如“宝宝吃饭是因为宝宝肚子饿了”,游戏活动也可以让宝宝知道简单的因果关系。

十三、【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哈哈,倒了当着宝宝的面,把积木一块一块地垒起来。垒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教宝宝用小手将积木推倒。看到积木倒下来的样子,宝宝一定会开心地大笑。这个过程中,宝宝会理解自己手推的动作和积木倒下之间的关系。

十四、【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放手,让积木落下来在宝宝面前放几块积木,让他将积木一块一块地拿起来。你用手接住,鼓励宝宝松开手,让积木自然地落到你手上,宝宝就会知道手的松开动作与积木落下之间的因果关系。

十五、【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教育叮咛1.“你搭的房子怎么一点也不像?”

——宝宝搭的不一定是房子呢,在不了解的前提下妄加评判只会挫伤宝宝的自信。

2.“那块蓝色的积木应该放在上面!”

——命令的口吻会阻碍宝宝的游戏热情,让他觉得是在听从指挥而不是自主地玩。

3.“来,我们用三角形搭房顶吧!”

篇10

一、引导学生树立逆向思维意识

在进行基础概念与理论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互逆性较强的知识点提炼出来,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理、概括.为了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些概念,教师最好先组织学生进行正向思考和学习,待学生对知识点大致有了初步印象以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方法进行探讨.

例如,在教授学生“绝对值”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基本理论,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有关绝对值的简单的算式,让学生对其进行计算,以便学生能够通过正向思维迅速解题.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现在有一个未知的数字,我们知道其绝对值是“10”,那么这个数字是多少,存在几种可能性?很明显,这个问题学生都知道答案,但教师这样提问不只是为了告诉学生这个结果,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简单的问题,使其逐渐有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样地,教师在讲解“倒数”的基础理论时,也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如先问学生5、-29等数字的倒数是多少,再问-67、112等是哪个数字的倒数,以及和19、-21等数字互为倒数的数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些习题练习,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学生逆向思维意识.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通过多次训练建立起逆向思维,并灵活运用这种逆向思维来深入地理解、分析数学概念与问题.

二、帮助学生锻炼逆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性质、公式以及定理都具有较强的可逆性.如果教师能够适时使用这些公式与定理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对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较大帮助.

例如,对于常见的计算问题:(a-b-c)(a+b+c)-(a-b+c)(a+b-c),学生通常选择展开算式的方法计算,这种方法耗时较长,而且难以保证计算准确性.但教授了平方差公式以后,学生就能够通过平方差公式更方便、简单地进行解答.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公式.同样地,在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通过转变已知条件与求证问题的方式展开变式训练,并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逆向思维.例如,有一个三角形ABC,在AB边上有点E,在AC边上有点F,AB和AC的长度一样,∠ABF和∠BCE相等,要求证的问题是AF和AE的长度相等.当学生知道如何证明该命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变化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求证问题.不增加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这个题目可以有两种变化.第一种是:有一个三角形ABC,在AB边上有点E,在AC边上有点F,AB和AC的长度一样,AF和AE的长度一样,要求证的问题是∠ABF和∠BCE相等.第二种是:有一个三角形ABC,在AB边上有点E,在AC边上有点F,AF和AE的长度一样,∠ABF和∠BCE相等,要求证的问题是AB和AC的长度一样.几何问题通常是学生的难题,这样的逆向变式训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提升其逆向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解题

通过逆向思维来解题,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对学生转变解题思路,拓宽思维有一定积极作用[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熟练地通过反证法和逆向思维来思考、解答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当a为何值时,抛物线y=-x2+(a-3)x+a-4顶点是在第四象限以外的.基于正向思维,在第四象限以外的区域就有四种可能性,即在坐标轴和第一、二、三象限当中.这样学生会先对四种可能性分点进行论述,然后再得出结果.而通过逆向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就可以先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即先设定这个抛物线的顶点是存在于第四象限当中的,并将a的所有集合求解出来,然后,再通过排除法将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排除在外.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更加易懂、简单,解题的步骤也有所简化.同样地,逆向思维也可以用来解方程.如在方程x2-ax+4=0,x2+(a-1)x+16=0,x2+2ax+3a+10=0当中,实根的个数不少于1,要对a的取值范围进行求解.在常规思维方式下,这个问题的解题步骤较多,难度系数较高.但如果按照逆向思维进行求解,设定这3个方程都不存在实数根,并将此种情况下的a的范围计算处理,再将其补集求出来.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来解题,有利于简化答题的步骤,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更迅速的解题.

结束语

逆向思维能力对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并适时给予引导,以便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逆向思维意识,自觉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进一步提升答题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一、根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能力

当前,数字媒体艺术行业急需人才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及综合能力,重要的是具备创造性。本科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打好专业基础。然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陷入了软件学习的误区,认为学习某个软件变得非常重要,而忽视了其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所以掌握数字媒体艺术行业最基本的能力应该成为本专业学习的核心。

相对于传统绘画和传统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在虚拟环境中建造了一个与我们生活环境相当的三维虚拟环境,而在这个空间中制作动画需要制作者具备在空间中构造视觉艺术的能力,也就是三维抽象思维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制作者才能很好把握三维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元素。另一方面,在三维虚拟的环境中自由度比现实生活中大很多,可以不必考虑现实生活中构造视觉艺术的限制,这就给了制作者和设计者更大的创造空间,同样,对于设计者的三维构造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行业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多专业合作才能够完成的专业。因此,对于各个不同分工的人才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相当重要。

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有了想法、创意还只是第一步,只有当你学会了设计与制作能力,才能实现创意和设计的思想。因此,围绕上述三种能力为目标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方向。

二、当前课程体系框架下课程设置的改革探索

根据培养学生具备三大能力的目标,在当前课程设置的框架下(因为考虑到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不便对课程体系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着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课程改革,鉴于三大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以学生实践制作三维的作品为实现目标和考量标准,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三维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中心建立主线课程。

根据三维课程主线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将三大能力的培养按照开设课程的时间分阶段设置课程。

第一阶段:在本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把专业基础课视觉构成原理、动画原理作为三维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动画基本规律的掌握为中心培养的第一阶段,并在这两门课中同时加入课内演讲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阶段: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修课三维设计与制作、数字合成与特效,让学生在掌握三维设计制作能力的同时以一个学期为周期,自行组队完成三维动画短片的策划与制作。在这个周期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使用三维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工具,还要负责策划并完成他们独立制作三维动画短片的任务。

确定视觉构成原理、动画原理、三维设计与制作、数字合成与特效、影视艺术为三维设计与制作主线课程。其中,视觉构成原理、动画原理为专业基础课程,三维设计与制作、数字合成与特效为专业必修课,影视艺术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从影视创作角度训练学生包括掌握写作剧本、剪辑动画等方面的能力。

三、现有教学框架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

由于受到学校整体授课方式安排的限制,只能在现有教学框架下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改革尝试。在主线课程确定的基础上,围绕三项基本能力对主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力争达到主线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相互配合、循序渐进,按阶段加强对学生的三项基本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教学内容修订

根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三维设计与制作能力的需求,对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修订。其内容大致如下:

1.视觉构成原理课程。在传统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原理课程基础上,加入动态元素构成等;在新技术条件的要求下,对动态元素进行重构的基础训练;加强训练学生的三维抽象思维以及动态元素的把握能力,为今后的三维制作、动态视频制作打下良好基础。

2.动画原理课程。在传统动画专业课程基础上,根据本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绘画基础的特点,在动画基本原理理论讲授的同时,让学生提早进入三维动画制作的训练,尽早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在三维技术条件下进行动画原理的实现以及训练。

3.三维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本主线课程的核心,全面从三维制作的各项流程对学生进行讲授及训练。课程内采用行业比较通用的软件进行具体实现,但并不对学生使用的软件作硬性规定。

4.数字合成与特效课程。对之前开设课程中制作的各项作品进行整合,并以三维特效为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作品进行后期处理,从而达到最好的表现效果。

5.影视艺术课程。此门专业选修课能够从影视创作的角度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制作的能力,尤其是写作剧本、剪辑动画等方面的能力。本课程着重进行三维动画短片的基础创作,以鉴赏和作品制作分析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尝试

根据课程内容,改变相关的教学组织形式,把课堂变为师生讨论为主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教师单方向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地方。进一步实践情景认知教学理论,在培养三个主要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动画原理课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兴趣加入演讲环节,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画作品以及自己制作的动画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

2.三维设计与制作课程。在课程中开展设计制作实践,以团队方式制作三维动画短片,并采取课堂讨论以及分别辅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组织三维动画短片项目的策划和制作。充分锻炼学生的项目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三维制作能力。

3.鼓励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大学生科技能力训练计划。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进一步提高的平台。同时鼓励在课堂讨论时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指导接受能力较弱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考核体系的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三维设计主线专业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从多个方面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如以三大主要能力训练的过程性评价。因为三维设计制作主线课程主要是以动手能力来体现掌握的程度,如果还采用以往的结果评价方式,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上,忽略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法、认识问题的态度等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对于构成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把学生带入视觉造型艺术的构成思维中,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维构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三维抽象思维的方式,让他们接受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原理。

以动画原理这门基础课程为例,引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最为重要。故在学习动画、动态元素构成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演讲以及分享。在这个阶段,过程性评价主要是给学生在方向上的指导。而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在过程中指导学生,教师以课堂讲评的方式让更多学生互相观摩各自的作品,每人作品的优缺点都成了大家加深对专业课程知识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借鉴。

三维和数字合成课程的过程性考核主要围绕学生自主策划的三维动画短片展开,三维动画短片从策划、写剧本、画分镜到实际制作再到后期合成渲染部分,有很多流程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完成。按照每个流程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检查,不断推进学生的制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过程中,重要的流程阶段,让学生上台进行演讲分享不仅促进了学生团队之间的学习沟通,同样对他们的制作是一个促进,形成良性的竞争。而且在分享的过程中,一些技术的应用也对学生是一种启发。

在学期结束时采取答辩式考核,让团队小组成员上台,介绍并展示作品,教师随后进行提问和总结,这种方式与各大比赛的决赛形式接轨,大大促进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执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五、结语

当前,由于本科评估等硬指标的限制,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仍然相对较晚,很多低年级学生还处在跃跃欲试却迟迟未能接触专业课的状态,主线课程的建立对学生迫切需要的能力锻炼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提高他们能力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能够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创新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先进优势。

参考文献

篇12

从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证实,智力开发的 前景十分广阔。据研究,在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思维训练后,智力和创造品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认为,数学思维训练可以分为:敏捷训练;周密训练;深刻训练;逆向训练;逻辑训练;相似训练。在教学中训练的方法还有:

思维速度的训练。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灵活性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辅导学生掌握心算的窍诀,勤学苦练,久而生巧;训练学生提高决策、简化问题的能力。

分类归纳能力的训练。综合题的审题训练,要求学生把综合题分解为几个基本题,分析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提高解剖综合题的能力;开展题术的分类归纳练习。

分析能力的培养。探究数学知识时要注意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组织学生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发扬简捷、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时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想象力的训练。把想象寓于生活之中,如9+2=1l,让学生用小棍 去摆,想一想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利用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9+2=11,看成10+2=12,12-l=11,还有把2分成1和l,9+l=10,10+1=11.等……,在教学中大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复习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命题原则,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命题,在从中筛选出部分命题。

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维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开拓思路。平时练习中也要注意有意识把互逆的命题组合在一起交替使用。

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训练。选择多层次思维深刻的综合题,引导学生周密、准确,全面考虑问题,使他们自己发现并找到解题的规律。并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发表交流,来展示自己。教师充分把握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异同点的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加深对他们的认识,活跃了思维。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我使用了生动的玩具画面,让学生由自然数加减法迁移到了小数加减法,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懂得他们的算理是一样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后,如果老师不因势利导,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学习的动机就会消失。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不断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借以使学生的兴趣能够自始至终地保持住。

如:在《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刻,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一些数字朋友(23、37、45、54、66、76、81、92、100),他们在草地上排好队准备做游戏,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来,把他们全吹乱了,这下数字们都急坏了,因为他们都忘了自己排在哪儿了,排不好队就没法做游戏了。

篇13

2.要促进知识转化。小学数学各章节内容之间都有一定联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已知的知识迁移到未知的内容、把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中,在开展新知教学时,注重温故学过的旧知内容。例如开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时,要对“商不变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与大小变化规律”等旧知开展温故。

3.要强化练习指导。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经历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还要从一般返回个别,运用规律解决个别问题,这就是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同步开展的知识具体化的进程。所以,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基本练习,理解基本原理,注重变式练习,促进知识的具体化进程,获得更加概括的理解,注重练习比较,帮助学生实现更加具体精确的认识。

4.要强化分类整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依照既定的标准开展整理、区分、整合,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将有关知识组成固定序列,构建框架结构,形成有机整体,实现思维活动的系统化目标。例如在课堂上演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要求学生自主制定规范开展分类,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泛化――集中”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开展知识梳理。

二、立足学生实际,注重思维方向引导

1.要向学生介绍逻辑思维的多向性。逻辑思维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顺向性,即在思维过程中直接运用已知条件,依靠概括与推理得到正确结论。二是逆向性,即从相关问题起步,寻找和问题有关的条件,把一个方面发挥作用的单向联想,演变为从双方同时发挥作用的双向联想。三是横向性,即以已知的知识为核心,在局部或侧面开展探索,将问题转变为另外的情况。四是散向性,即通常所说的发散思维。

2.要开展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一是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例如在开展质数、合数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一些大于1的自然数,在计算其约数数量时,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与归纳,学生可以总结出约数个数情况不外乎两种,一是只有这个数本身加上1,还有一种是在1与数本身以外还有约数,在此基础上引入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教学。二是根据基础知识开展思维活动。小学数学阶段基础知识涵盖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学生根据有关知识开展思考探究,有助于找到正确思维方向。例如有的学生对三角形作高学习不透彻,教师可以点拨引导,帮助学生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明白了“高的概念”,自然就会作图了。三是联系旧知开展联想和类比。旧知是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基石,思维是学生获取新知的纽带。学生要从旧知开展联想与类比,把两种相近或相似问题开展比较,寻找之间关联与差别,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四是反复训练思维的多向性。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一次就可以全部完成的,需要开展反复多次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完成。加之小学生思维方向具有单一性特点,存在思维定势,因此需要开展多次训练,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逐步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拓展教学空间,注重思维品质培养

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本上例题以及练习中“还可以怎样算”“比一比谁算得快”“怎样简便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进行联想与类比,进一步拓展思维,选取最优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程度。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强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在开展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倍数应用题,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联想分数应用题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调整和完善学生掌握的认知框架:从几倍的到几分之几再到百分之几,同样的数字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之间又相互关联,构成了整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