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

音乐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教材。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教育能以乐辅德。如通过欣赏《翻身的日子》和《我的祖国》后,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旧社会和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通过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音乐教育要以促进智育的发展

音乐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促进听觉、记忆、语言、想象及形象思维、创造、情感、个性的发展。如多听音乐,听辨能力会提高。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时不仅要听,而且要记,他们通过要记住所学歌曲的歌词、曲调,记住律动的动作;舞蹈动作的顺序;欣赏过的音乐作品和打击乐中的节奏型等等一系列活动得到音乐记忆的发展。在具有音乐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音乐想象。经常唱歌能使学生对语言的重音、节奏、句子的结构等,加强掌握与理解。音乐离不开想象、形象思维与创造。首先,作曲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想象才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深切的体验,通过运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音乐的语言向人们倾诉、表达。其次,演唱、演奏者也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深入体会作品中的感情,经过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采用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力求完美地表现,传达给听众。而听众,欣赏者,要真正与创作者其鸣,领会作品的意境,还要运用想象。谁都承认,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因为音乐能触动人们的感情,一切美好的音乐作品都具有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列宁在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感情激动,认为这是人间奇迹。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音乐及其它方面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为日后良好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一、背谱是钢琴演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观摩,考级,考试,比赛以及演奏会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经常“忘谱”“错误多”“毫无音乐表现”等,这些都影响着演奏水平的发挥,忘谱现象在钢琴演奏中是比较严重的错误。造成演奏中忘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紧张,有舞台经验不足,有上台没自信等,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背谱不够完整。

所谓的背谱就是记住曲子里的每一个音符,节奏,曲式结构,音乐的处理方法。背谱与背诵不同,背谱是需要大脑不断地思考,手指反复的练习,全身心地投入弹奏。要科学的,正确的,严格的背谱否则演出或考试就会出现忘谱现象。科学的背谱练习能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上台的自信心,同时可以培养演奏者头脑清晰,防止演奏出错。并能在演奏时,挥洒自如的弹奏,不会为忘了某一个音符而提心吊胆,反而会因为音乐的流动把谱子上固定的音符变成活的音乐,使人们能感受到音乐的情感流动从而打动听众。

二、背谱的基本方法

1.认真读谱——背谱的前提

读谱与背谱是每个钢琴学生在学琴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在弹了很多年钢琴后,在读谱和背谱问题上还是无从下手,既耽误许多练琴时间,又在考试和演奏中频频出现失误。所以学习钢琴的学生在练琴中必须重视读谱与背谱的训练。

读谱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就是要把音都弹对。每个人都想把音弹对,可是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比如读谱时把每小节内的临时升降,还原记号忘掉,这种现象很常见,这只能归结于粗心大意。为了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先听实际音响效果在看谱,接着边看谱边听实际音响,并找出比较难的地方记住并弄清楚,进行重点练习。

正确读谱的第二步是把握正确的速度、力度。而事实上除了上文提到的这些问题外还有其他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对乐曲的理解、表现以及乐曲风格的处理。比如有音乐术语:包括乐曲情绪、表情、音乐的性质、速度,力度等等。这些术语提示学生,乐曲是欢快的,抒情的、是快板还是行板或慢板,这直接关系整个作品的风格把握。

2.分阶段背谱——背谱的步骤

背谱时问题经常出在左手和慢乐段,一般右手有旋律容易记住,而左手低音及和声的进行平日不注意,因此针对性地分手背谱非常重要。

分手背可以正确的掌握乐曲的节奏,速度,技巧并且可以在分手背时认真仔细地琢磨每一个音符及乐谱上的所有标记。在分手背的过程中把自己老是出错的地方单独挑出来,反复琢磨,重点练习,同时不要忽略掉乐曲中较容易的地方,因为越是容易的地方,也是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熟练到准确、细致时就可以脱离乐谱弹奏.在分手背谱练到一定的准确,熟练程度时开始合手背谱.

为了检验自己的背铺是否成功,可以把自己演奏的录下来听,有时候速度的不稳定,音量的对比,或是小地方的错音,自己在练习的时候都不容易发现,但是录下来听,什么缺点都跑不掉。并且和实际演奏的音响效果进行对比,找出不足的地方并且加以改正,在准确、细致熟练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快练。

同时集中注意力是心灵的门户,对读谱、背谱,想谱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背谱的过程中。因此,在背谱时,要尽力做到集中注意力。

3.加深对作品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的了解——有助于背谱

加深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是为了尽可能得心应手地表达音乐的感觉,离开这一点,演奏便不能够达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光靠背谱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艺术价值。想要更好的演奏,这就需要演奏者除了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外,还必需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唯有如此,才能够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与情感。

演奏是需要带有内心情感的活动,在背谱演奏中,要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自己合理地运用各种表情姿态与动作。认真仔细的读谱、耐心的练习、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和处理手法、培养和训练心理素质,是背谱应涵盖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你在台上完美的演奏。这实际是对背谱全过程的综合考验。 三、结语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背谱就是把谱子上的音乐变成自己情感的表达形式,全身心地投入弹奏。如果没有自己内心音乐思维的引导,说明音乐还不是自己的心声,光靠看谱弹奏会分散注意力并且还会影响弹奏时的音乐表现力,所以背谱在钢琴演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记忆力不进则退,就会听完、弹完、忘完,既便多弹几首乐曲,对提高音乐素质也没什么帮助,充其量只能是手指技能的提高。要过背谱这一关,并且能在演奏时不发生记忆错误或混乱,只有从平时练习做起。

篇3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J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低年级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5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篇4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感性的人格教育,艺术教育主要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四大类别。而在这四大类别之中音乐艺术又以其独有的特性和特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从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体系中其他三类艺术的关系来看其重要性

艺术教育体系主要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等四大艺术类别。音乐艺术与其他三个艺术类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以其独有的特点对其他三个类别的艺术起着引导、促进和补充的作用。

1.1 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音乐和舞蹈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们的起源都非常早,非常广泛,而且是很富于群众性的艺术。人类从原始形态起就把歌、舞、乐融为一体,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和引导的作用。音乐在舞蹈中不仅有完成舞蹈作品艺术形象的作用,而且对揭示其主题思想其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舞蹈表演者的情绪变化,要通过音乐来体现。舞蹈的形体动作必须与音乐的速度、旋律、节奏等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才能展现出舞蹈的魅力,表达舞蹈自身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想塑造舞蹈艺术形象,都必通过音乐才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也只有融入音乐才能淋漓尽致展现舞蹈艺术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我们平时的舞蹈教学当中,也是离不开音乐的,音乐可以规范、协调、统一舞蹈者的动作以及调动舞蹈学习者的情感,能够开发学习者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使他们能深层次地去感受舞蹈艺术,使舞蹈者的动作更富于感染力,从而增加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舞蹈和音乐的关系理解为一种“鱼水关系”。

1.2 音乐与戏剧艺术的关系

戏剧艺术是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一是戏剧文学即剧本;另一个是舞台表演艺术。戏剧艺术与音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戏剧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且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不断地相互交织和融合。戏剧艺术在当今社会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几经发展成为一种综合了语言艺术(戏剧文学剧本)、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灯光照明等各种艺术样式的综合体。音乐又以其独有的特点,从人的听觉作用于人体,使人的内分泌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的心理、情感的变化,使人在敏锐程度和感知能力上也会提高。音乐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戏剧艺术完成对戏剧人物的塑造,对戏剧氛围的烘托,增强戏剧艺术的感染效果和感染力度。

1.3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关系

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这是一种狭义上的定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艺术不断的交织融合,现在的很多综合性的艺术种类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可以是视觉艺术的一类,例如影视艺术。我们可以从最能体现视觉艺术特性的绘画艺术与音乐关系上来看:音乐是时间艺术,诉诸于听觉,绘画是空间艺术,诉诸于视觉。音乐是一串串的音符堆砌而成,绘画是以各色颜料涂抹而成。一个是以运动形式来表现世间万象,用意境来填充时间;一个是把生动的情景和状态凝聚在一瞬间,把形象展开在空间里。音乐以擅长于“描情”,表达人的心灵;绘画以取胜于“状物”,表现事(人)物的造型。但它们共同一致的特长,就是能把艺术家心灵深处最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表达出来。

由于受心理学通感及联觉的作用,音乐与绘画早已互相渗透,交融在一起,并互相影响对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可以和绘画的构图相对应。旋律与节奏原本是属于音乐的概念,在绘画及空间造型艺术中却被广泛应用。比如,我们会用富于“韵律”来形容建筑物的布局节奏,用“流畅”来形容人物的线条等等。可能是绘画太过“寂寞”了吧,所以画家们都喜欢让色彩“动”起来,像音乐那样“响”起来或者“奏”起来。摄影术发明至今才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我们熟悉的作曲家都没有拍过照片。我们今天在保留的书籍和图画上看到的历代音乐大师的尊容,是要感谢古典派画家安格尔和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阿等人了。由于他们爱好音乐,又是同时代音乐大师的知音。和这些音乐大师长期的朝夕相处,大师的音容笑貌早已印入他们心中,所以经他们的妙手画下的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的肖像才会那样的传神,栩栩如生,让乐迷们爱不释手。这个例子更加说明了视觉艺术“活”起来,视觉艺术可以从流动的音乐中获取灵感,使其视觉效果更生动更饱满,更具有“动感的”生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也是一把启发视觉艺术灵感的“钥匙”。

2 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些建议

简要论述了音乐艺术的特性和其重要性之后,还是要回到 音乐教育这一本体中来。要发展一门艺术要从教育入手。而音乐教育的发展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全社会艺术教育体系的发展情况。

2.1 以法律确立音乐的重要地位,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指出,教育法的制定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音乐教育在开发全民智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此音乐艺术的教育实施细则应纳入教育方针之中,同时我们还要加大音乐艺术教育的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确保有关音乐艺术教育法则的贯彻执行。

2.2 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完善高校的音乐教育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地,因此重视发展高校的音乐教育,对于完善全社会艺术教育体系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高校各类专业的学生中普及音乐教育,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能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味与审美层次。这就为提高全社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做了必要的准备。完善高校的音乐教育首先是领导能够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普通高校音乐系的课程,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第二课堂活跃起来;最后还要加强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国内外交流。

2.3 重视音乐教育的全民普及与专业性的提高

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工程,因此要重视音乐教育的整个社会环境。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要注意全民性,从幼儿园、中小学就开始注意音乐艺术的熏陶,用优秀健康的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誉的教育。同时也要利用好各种宣传和媒体工具营造全社会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对全民的审美趣味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提高专业音乐教育的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对艺术特长生的专业性教育,加强他们的艺术实践教育,令其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业务。还要重视社会上的专业音乐团体的运作与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团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3 结语

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从人的听觉角度入手,作用于人的感性、感知层面,并能以此层面切入启发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用优秀的音乐来创造美,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审美趣味。从声音的艺术来保持个体的人本身精神的平衡、和谐和健康,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音乐艺术也和社会上众多的其他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全民艺术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也与其他三门艺术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起着关键的作用。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对建立和完善全社会艺术教育体系以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音乐教育参考资料[M].1986:103-104.

篇5

一、情感因素评价在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情感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与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少年儿童个性发展中起核心的作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属于情感的范畴。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上一层楼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为此,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音乐学科教学的特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可操作性原则,特拟定兴趣、自信心、自我表现欲望等三个方面作为情感评价因素。

(一)兴趣是一切能力和才能的增长点

有人说:“兴趣是智力之母”。事实也是如此,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没有自觉性,就没有内在动力,就缺乏进攻性(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发现新事物的欲望),因而,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中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感性占主导地位,理性是次要的,培养音乐兴趣,基础教育不要只在技能技巧上花工夫。中学生的感情和情绪逐渐丰富,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初中学生对作曲家、演奏家、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出学习兴趣;对音乐的爱好,也出现了热衷于流行音乐的情况;在音乐爱好与音乐能力发展上再现了明显的个性差异。总之,中学生应通过直接参与音乐活动,从中获取经验。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这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培养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具有高度的自信心。正如美国作家爱默森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力”而自暴自弃。教师的话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老师的评价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

(三)自我表现欲望是人的天性

欲望起源于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欲望。少年儿童在音乐学习中的自我表现欲望,就是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是得到了自我肯定以后,进一步要求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是自信心强的表现。通过他人的肯定评价,进一步确认自我评价,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内在动力。少年期由于性的成熟,性激素的分泌,性意识的觉醒,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想表现与怕羞,想动与不敢等矛盾心理时,反应在行为上是手足无措、躲躲闪闪。教师如能掌握他们内心的秘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艺术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的表现艺术才能,激起他们自我表现的动机,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欲望,就能让学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情感因素评价常采用的几种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客观、全面,同时要以激励为主。情感因素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和定性评价等手段。

(一)学生自评

是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的总结。学生自评可通过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和艺术活动的满意程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教师应注意出题的艺术性,不要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检测他的成绩单,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试卷问答,同时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情况。如:检测学生兴趣方面的试题有:在家里,我常常放声歌唱;我买了一些音乐光盘,并常常欣赏它们等。检测学生自信心方面的有:我觉得自己唱得很好;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有音乐才能等。检测学生表现欲望的有:我想在联欢上表演……节目:我参加联欢会既兴奋又紧张等。

(二)同学之间互评

既是互相学习,也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极好办法。通过问卷调查,每个同学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艺术表现情况给予评价,但教师必须注意出题的巧妙。如:我们班的小歌手、小乐手、小舞星是……;我们班联欢会组织者、策划人、主持人是……等。教师可采用以文艺委员牵头,组成一个评价小组,也可直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等级评定。同时,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在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就有了第一手材料,为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定性评价

即对学生寄予希望和鼓励的评语。用现代教育的新观念,重在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教师要关于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定性评价中以肯定为主。如:你的歌声使我们陶醉……;伴随着你优美的舞姿,我们进入了美的境界等。以上自评和互评方式中,均采用等级评定: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自评、互评都是优,等级评定为优+;一个优则评为优-。其他类推。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性的和谐和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而不是分数与分数的准确性。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积极功能是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检查筛选、导向。当评价的功能发生转变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角色――教师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改以往的“执法者”,更多地成为评价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发展的扶持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新形势下扮演好自身角色,将新课程教育评价体系中所倡导的积极功能发挥出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02、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篇6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音乐教育逐步被列入教育的重要地位,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如今的已由简单的唱唱歌跳跳舞发展到,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培养音乐修养的教育。

教育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体制的构成和发展必然要适应国家的寂静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地位日益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用快乐的心灵去对待一切,没有音乐修养的人是粗俗的。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音乐教育的现状

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提升教育的质量途径,无论是从理论的发展上还是实践的实施上,都是比较薄弱的,在中国,大部分生和家长都觉得音乐教育无关紧要,中国教育就是考试,学好数语外才是正确的,高考会考你怎么唱歌吗?这样的思想就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又到高中12年中一直都在上音乐课,学生音乐素质状况如果呢,简单而言有多少学生能认识五线谱呢?据扬州大学的一项统计,在校2000多学生,97%的学生不识乐谱,只有3%的学生略知一点,很多人唱歌走调,还有唱的怪声怪调,而对于流行歌曲却乐此不疲,听他们的演唱会成了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上的种种情况说明,现今我国不分地区学生音乐素质仍然很低我国整体音乐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人追求心灵美的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充分说明了优美高尚的云月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

(二)音乐是一种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特征的艺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之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心灵塑造的过程、是个性的发展养成的好帮手。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因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优美的音乐与人的心灵产生了共振协调。所以学生在自我参与艺术熏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养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和爱好。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像、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

音乐教育是活力、激情;是创造;是不断追求,同样新的世纪要求人们是有活力、不断创造的一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还比较弱,审美能力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加强。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也是难点。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作为人们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心理定向,是主观自由的,是无可争辩的。音乐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美感知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学好某门课程,首先得对它产生兴趣。从美的学角度看,只有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低学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学段儿童心理认知特征的结构短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好这项工作。很多音乐教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通过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 ;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分角色的歌舞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积听与想于一体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利用电教给学生最优美的听觉感受。

所谓电教创设情境是指通过电教设备(如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等都可以作为创设音乐情境教学的教具)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如在欣赏第一册《平安夜》时,由于歌曲的旋律比较柔和、优美,与中国过年的音乐风格相差甚远,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教学时,直接让学生欣赏了全曲,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听了歌曲后有什么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说,听了以后感到很悲伤、很可怜、很想哭。还有一位学生竟然问:“老师,为什么外国人过节这么悲伤呀?”此时我用任何语言进行解释,都不能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因此在上课时,先到网上找了一段关于过诞节的影像资料,然后配上《平安夜》的歌曲,学生边看边听,看着外国人围着圣诞树快乐过节的情景,看着他们在虔诚祈祷的情节,真正了解了“平安夜”的内涵,两节课的效果明显不一样。

二、对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借用图片等媒介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图片因具有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图片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如欣赏《大海摇篮》和《海上风暴》时,我选择了蓝色的大海两种不同的状态,一边是温柔的、波浪平静的海面,慢慢地转变为波涛起伏的海面,后有小船被吞没的情景。让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欣赏,根本无须教师解释,学生便一目了然,同时在这个环节后面及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效果会更好。

三、对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篇8

1.1亚里士多德

音乐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中,是用来“改变灵魂的品质”,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为正确享受闲暇做准备的一种手段。对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灵的肯定,强调课程内容的筛选,以及对单纯培养取悦听众的演奏家的功利主义教育的否定,都体现出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顺应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的次序展开,最终上升到神(人)的境界这一目标。

1.2卡斯蒂辽纳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1528年出版的意大利卡斯蒂辽纳的名著《宫廷人物》重引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观。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实施办法做了详细的描绘。认为音乐更能提高闲暇时间的价值,并规定了宫廷朝臣的日事必须包括由鲁特琴伴奏的独唱或重唱;淑女不应学习打击乐和管乐,以保持柔弱恬静的女性娇媚感等等。

1.3卢梭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其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现代音乐论文》中,他提倡他所发明的简谱。他认为音名是多余的东西,倡导首调唱名法,主张用“儿童感兴趣,与儿童思想相适应的简单歌曲”作为儿童音乐教材。他指责说,“在出版最佳音乐书刊的法国,学习音乐却成了如此困难的事这岂非咄咄怪事。”卢梭在音乐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和主张绝非偶然的技术问题,这些都是一切顺应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培养脱离腐朽社会的新人这一目标的必然产物。

以上提到的几种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他们都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产生的。音乐教育的功能、价值和地位怎样?选编课程的依据是什么?一种特定的教学法赖以产生的本质根源是什么?这些问题最终将归咎于特定的教育目标。

2现代音乐教育关于音乐教育目标的研究。

2.1詹姆斯・默赛尔的理论

音乐教育目标的系统研究,是到了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后才开始。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誉为“20世纪颇具影响”的詹姆斯・默赛尔。他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量音乐教育理论著作标志着包括有关音乐教育目标系统研究的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在他的《美国的学校音乐》中,音乐教育目标被表达为“真正的、全面的音乐发展”。这个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培养对音乐的热情。

2.掌握必要的技能。

3.掌握必要的知识。

4.培养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

这简短的四个方面的可取之处是,它们覆盖了布鲁姆(美国教育学家)有关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个领域――认知、技能和情感。掌握必要的知识属认知领域;掌握必要的技能领域;培养对音乐的热情和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属情感领域。我们知道,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刻、强烈的情绪状态,它在人的活动中具有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向和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人的活动这一功能,而愿望又是对需要的清晰认识,它表现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的积极活动中。这两者都是维持和继续学习不可缺少的情感状态和动力系统。就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来说,提出这一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它否定了音乐教育实践中只重“易量化”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忽视音乐对人的情感的积极影响,以及创造性音乐活动必备的情感这一最重要的因素的错误倾向。

2.2《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体系

在默赛尔之后,他的一些追随者在《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一书中又提出另一个音乐教育目标体系。这体系分大目标和小目标两部分。所谓大目标包括歌唱、合唱、欣赏及背景知识、器乐、理论以及音乐表演艺术在心里、生理方面的一些要求共七部分。小目标则是对这七部分的具体解释和要求。这个庞杂的目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学科课程内容分类下的具体教学任务的罗列与陈述。应当肯定,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任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目标是整个音乐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过程中,教育目标总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为依托在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实现总的目标的渐进过程中,教育目标必然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任务。但是,用微观的音乐课堂教学任务来代替宏观的教育目标显然不妥。理由是,这种所谓的目标体系不能反映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现状以及民族传统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样,它也不能对课堂的编制产生应有的影响。

3音乐教育目标的着眼点

3.1完整的音乐目标体系包含的主要问题

完整的一音乐目标体系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状况和民族传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是什么?

2.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什么?

3.音乐教育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目标的关系怎样?

篇9

现代幼儿教育包括了许多内容,其中,幼儿音乐教育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音乐艺术的娱乐性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而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幼儿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么直接了当,而是像春雨一样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作用于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说教要更有说服力,比说教要更深刻、更持久。

幼儿音乐教育具有着一种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幼儿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因为音乐对于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因为对音乐的理解既不是通过孤立的句子,也不是通过单独的“词语”在起作用,音乐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获得音乐感受需要有综合的能力,所以,音乐教育还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幼儿的音乐体验也包括对周围环境更好的了解,辨别一般声音与音乐的声音可以使幼儿发展听觉,增长知识。

音乐可以使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消除内心的紧张。听音乐和歌唱可以使幼儿镇静,也可以使他们振奋,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幼儿注意力持续的长度和年龄的发展直接相关,但音乐教育中的对材料恰当的选择能直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注意力。

篇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这个研究领域中,在这种新形势下也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例如:当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时,他们如何思维?什么类型的教学对他们最为合适?如何使音乐教学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当音乐教师充分掌握了解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一定知识,并加以充分学习利用这些科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把这些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运用到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技巧,使音乐教育符合儿童的发展特征。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如何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掌握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的个别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因此,要当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仅仅掌握音乐知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是不够的,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当你教一个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必须与之接触的东西,是学生的心理。”

(一)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那么儿童对怎样的音乐会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在教授学生视唱时,学生对新出现的附点节奏和休止弱起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就可以黑板上写出节奏型,让学生拍着手做节奏游戏,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待学生掌握后再回到视唱练习中,节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根据他们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音乐老师尽可能的多让他们看一些音乐会视频、观看实际演出,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又能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上述列举的方法,孩子们会逐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更感兴趣。

(二)在音乐教学中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学生只有注意听教师的讲课,才能学到知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是不会持久的。特别是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是每时每刻都会被转移、理解教师的指令有困难。即使当他们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做事。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都保持集中是件很难的事情,但经过教师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说,前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应抓紧这段时间,把新课内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复习、巩固或进行唱歌练习。目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多采用综合课教学,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好处的,避免了单一课的枯燥乏味。有时,由于教师的授课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既使强打精神,也不行。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师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三)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师的责任是向孩子讲授音乐知识,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而儿童学习音乐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孩子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还能通过丰富想象力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通过一些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之,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快,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分析儿童的心理个别差异,提出改变和发展这些特点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异。一个具有音乐才能的人,他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即: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对于儿童来说,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多数学生的曲调感和节奏感较好,而听觉表象能力较差。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似乎没有任何音乐方面的才能,连他们自己也认为没有“音乐细胞”。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首先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去掉自卑感,并且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

策二,素质方面的差异。素质是指人们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有些乐器对于学生手指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声带的条件则是一个学声乐的学生的必要前提。生理是心理的基础,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老师应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特征,预测他们的音乐前途,为学生 指出发展方向。

第三,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如:有的学生热情活泼,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的学生胆小、拘谨,回答问题时十分紧张。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如: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出风头,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不求甚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先肯定他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适当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并要求他多用脑子思考,不能没考虑好就急着回答;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性格内向,不爱吐露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应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公众场合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儿童音乐教学的心理学应用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家们更重视心理学原则的应用。一些音乐教育家们通过运用教学心理原则,创造了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科达伊、铃木等。这些音乐教学法都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得以形成、确立并发展,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教学法都与心理学不无关系。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元素性教学法在国际上影响较大。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表现出奥尔夫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音乐教学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提倡音乐与语言、舞蹈、乐器等紧密相结合,这是因为如此做法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用尽所有的人体感官,而不只是听觉器官或言语器官,还包括其它感官(视觉器官或触觉器官)一同参与音乐的学习,使之对音乐音响有更全面而深刻的声音表象。正如奥尔夫指出的“元素性音乐绝不仅仅是指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到音乐中去。”“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体现出奥尔夫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创造学习,其效果更加突出。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他的音乐教学中突出应用移动性节奏,通过步行和跑步使儿童认识理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让儿童逐步理解不同音符的时值长度。在音准训练方面,他应用了七种不同的手势来表示七个不同的音高,这种手势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相应的音高知觉。柯达伊音高手势的心理学特点在于,学生根据视觉可获悉手的空间方位,并通过通感联想到相应的音高,这是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联系进行音乐教学的具体体现。

篇11

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欠缺

纵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可见的部分院校在伴奏课这一块的空白。钢琴专业学生每学期有大量的专业课程和基础知识课程,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伴奏课程少而又少,多数学校在伴奏课这一块还是一种“三无”状态:无伴奏课设置、无专门伴奏教师、无权威统编伴奏教材1。这种状态实际上是把伴奏课程抛在了音乐教育的一边,对伴奏课没有具体要求,虽然有些同学在校期间也承担一些伴奏任务,但大多数是课余时间在没有辅导的情况下来完成,甚至连这样一些课余学伴奏的机会,很多同学也会浪费掉。很自然,因为这既不属于考察课又不属于考试课,于是就让大家觉得练习伴奏是负担。我们的很多教师也将教学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对学生主专业技术的培养上,也忽视了伴奏技能的教学。这样,伴奏课程就被摆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二、教师和学生自身对伴奏的不重视

教师不爱教伴奏,因为课时不够、教材要自编、教学成果不明显、进度艰难、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不爱上伴奏课,在他们心中大多数思想是:只要学好主专业,伴奏会不会都无所谓。在我参阅的部分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发现,方案规定前两年为基础课程(也称必修课程),后两年为选修课程。一般情况下前两年的必修课,是学习和掌握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主专业基本技能。后两年大部分院校的教学方案分为三个方向的选修,即声乐条件好的学生选修声乐,钢琴不学了;钢琴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选修钢琴,声乐不学了;钢琴和声乐条件都差一些的学生选修理论,钢琴和声乐都不学了。这样,毕业后就大致分为三种“专业”:钢琴好―唱歌不行、唱歌好―弹琴不行;理论好―弹唱都不行。这三种毕业生都是高师音乐教育产物下的畸形。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室毕竟不是音乐厅,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真正独奏钢琴、独唱歌曲、作一首好曲子的机会并不多,最需要的技能还是为歌曲进行编配伴奏,特别是为学生的演唱进行伴奏。所以这种无视伴奏的高师教学课堂很难适应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这种严重轻视伴奏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更加科学、全面和完善。教师和学生要从思想上铲除等级观念,科学地认识伴奏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地位。

认识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课程。

⑴伴奏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伴奏课作为交叉在钢琴和理论专业中的一门学科,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内容、逻辑、规律和特点,同时它也属于钢琴技术教学的范畴。一般概念中伴奏有两种形式:一是,正谱伴奏;二是,即兴伴奏,对于高师毕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会主专业,也要求会正谱和即兴的两种伴奏。这就是要使伴奏交叉于钢琴和作曲专业,并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生了解这个特点、适应这个特点。所以,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独唱、独奏、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具有弹奏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检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⑵伴奏课是学生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课程。从现在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是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即,能独唱、独奏、懂得一些作曲技法、会弹奏正谱和即兴伴奏,会指挥的学生。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后,独唱、独奏的机会是很少的,而伴奏在教学中运用的机会时无处不在的,社会需求就是教育培养的方向也使学生努力的方向。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围绕伴奏课开设的相关课程还是有一些的,比如:钢琴、和声、即兴配弹课等等,应该说这些课程的设置是科学的也是有实际意义的。但是,由于很多的学生、老师教学思路、考试思想、学习内容上容易走专业院校的路子,只重视主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基本技术知识及技巧的课程。

⑶从伴奏的作用来看,伴奏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合作过程,不可轻视。伴奏是表现音乐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奏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协奏曲还是包括伴奏的器乐曲和声乐曲,都是演奏者、演唱者、伴奏者共同完成的。在合作中伴奏可以与器乐、声乐一起完成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伴奏的魅力就在与合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⑷重新挖掘伴奏的含义,提高伴奏的社会地位。伴奏的定义给伴奏课程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认识误区,有的学校不重视、有的老师不重视、有的学生不重视。然而伴奏在世界各国的音乐环境中是备受重视的。在国外,独唱、独奏者从不称伴奏者为“伴奏”,而是尊称为“艺术指导”或者是“合作者”。

二、如何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伴奏技能

正谱伴奏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相对较容易。只要求音乐表演者本身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能及对作品风格形式的把握。即兴伴奏则一直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一些想法,供参考:

⑴伴奏技能的提高应该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充分利用。

伴奏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和声、乐理、试唱练耳等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相当水平的即兴发挥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例如:把这些学科知识转化为键盘和声,分析歌曲、听辨应用各类不同和弦,培养即兴伴奏的基本能力,如:视奏能力、伴奏乐感、配合能力等等。对于高师钢琴伴奏和和声课的应用,笔者认为钢琴伴奏课多半在学生刚开设和声课时加入就相对科学些,不能让和声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应该让学生对它的音响概念形成听觉上的思维,然后运用到键盘上。将两门课程有机的衔接在一块,伴奏课就可以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种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自如的掌握伴奏知识。

⑵提高伴奏的实用性和即兴性

应该充分认识到伴奏本身就是“实用性”的产物,这时基础音乐教育的现实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一味的教条化,有些教科书有各种“变和弦”、“复合和弦”等比较高深的和声技法和过于“严格”、“深奥”的理论说教,3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全扼杀,使原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处于被动,这样最终只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望琴兴叹”,以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高师伴奏课程教育应该从实用性角度去多做思考。

笔者在学习中发现有的同学钢琴弹得不错、基础和声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在即兴伴奏上去显得很吃力,主要是被和声技法所局限,他们考虑得更多的不适“即兴性”,而是有关和弦使用与连接等理论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伴奏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键盘和声所能够做到的,必须是在强调和声基础理论与钢琴伴奏技巧的学习同时,加强综合音乐能力培养才能完成的。

⑶加强伴奏乐感的培养

伴奏与独奏不同,它需要有伴奏的乐感,它强调合作精神。对于这方面的训练,笔者认为钢琴集体课有很多的优势,在群体的上课形式中,课堂提供了联系配合能力的机会,并由老师对配合进行协调,使学生懂得如何适应对方要求,达到音乐的统一。此外,对伴奏乐感的培养需要的是多听、多与集体合作。当然,作为一个好的伴奏,除了要有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还应具有一种对歌唱者的个人临时发挥、失误的情况进行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要求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补救,很明显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得来,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潜移默化的积累才能形成。

⑷强调听觉教学。

笔者认为在伴奏的学习中对和声色彩、伴奏织体的理解,不应停留在理论的教条上,更多的应该从听觉上来训练和掌握。通过课堂的弹奏练习,让学生听辨和声、织体、色彩的变化,体会新的音响效果。培养学生这种对自己弹奏音响的聆听习惯,增强对声音色彩的记忆力。

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曾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座谈会上说:“师范院校培养的不是钢琴演奏家,而是钢琴教育工作者。伴奏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非常重要,决不应是附属、可有可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高师音乐教学中,片面注重了钢琴弹奏水平的难、大、深,而忽略了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得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当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的伴奏课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据了解,现在全国各大型音乐教育专业比赛已经有了专门的伴奏科目比赛;各大音乐院校也已经设立了钢琴伴奏硕士学位授予点。这些都说明未来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调整将更加完善。

注释

篇12

那么,它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就此问题我来谈几点看法:

1.激发幼儿感受音乐并愿意表现音乐

这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兴趣是幼儿音乐活动的动力,只有幼儿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而兴趣则是在音乐实践中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进行新歌教学时,以往内容非常单纯的只用“说”或“唱”的形式进行,幼儿短时间难以理解。但是我们如果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幼儿一定会很快熟悉。如“眉开眼笑”,请幼儿将笑容挂在脸上,积极主动的让幼儿模仿;“东瞧西望”,作出左看右看的动作;“叮叮门铃响”,做出按门铃的姿势;“握握手”,好朋友相互做相握的姿势等等。

2.形式多样,有利于幼儿接受

人的四肢、身体、头、都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再加上丰富的面部表情,内容表现的就更加广泛了。音乐游戏中的各种角色,都离不开人的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就连小动物、植物的出现,都包含着人类的语言和思想。因此,我们就要利用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变化来表现这些内容。幼儿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从心理发展角度的看,他们的认识活动主要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则主要依赖于感知,而肢体语言就具备了这些特点。肢体语言可以让幼儿边学习、边动作,也可以解除幼儿呆坐听讲的烦恼,同时还可以使幼儿的注意力能够更加的持久。

3.能够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记忆

幼儿要学会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一定数量的歌曲与器乐曲等,这是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所规定的。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经常会运用一些教具。但有时教具的运用不当,不仅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还会过多的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肢体语言则不同,幼儿要学习和理解的内容,肢体语言则能将内容完全的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学习边模仿它的各种变化。这样就能够加快学习的进度,幼儿很快便能够掌握所学的内容。如,教小班幼儿学唱新歌《我们大家做得好》。老师首先采用贴绒教具教学,由于孩子年龄小,教具又无法表现出教材内容的各种动作,两节课的时间,幼儿只记住了第一小节,效果甚微。后来,老师改用肢体语言教学地方法,要求幼儿与教师一起做出各种可以表现教材内容的相关动作,并一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在复述歌词的时候,幼儿总是搞不清各种动物的出场顺序。于是,老师就让幼儿熟记各种动物的体态动作:双手握拳,伸直中指和食指顶在头上表示“小白兔”;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其它几根手指弯曲成握拳状放在嘴前表示“小鸡”;双手手指伸直,曲肘放嘴前,手心向内,然后向两侧平拉开表示“小猫”;“看见”,就用一个食指指着眼睛;“前面”,就用食指指着前方;“说”,就让幼儿指着自己的嘴。用这几个动作再加上面部表情,按照故事情节将歌词教给幼儿,很快的幼儿就能分清几种动物先后出场顺序,,什么动物说了什么话,同时也掌握了这首歌的全部歌词。教唱新歌以及节奏表演等只要老师合理的编排好体态动作,幼儿就能够学得既快又很准确。

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的利用肢体语言来上好音乐活动课呢?

1.根据内容,精心设计

不同的肢体语言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老师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精心设计所编排的动作,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如:中班幼儿的音乐游戏活动《快乐小猪》,歌词内容为:小事从不在乎,大事从不糊涂,我是一只聪明的快乐的小猪,常常感恩知足,工作不要太苦,健健康康才是我最爱的礼物,朋友好好相处,不要计较付出,我是一只善良的可爱的小猪,天天大声唱歌,偶尔打打呼噜,嘻嘻哈哈从不会轻易地发怒,扭扭屁股快乐小猪,每分每秒都过得舒舒服服,伸伸懒腰快乐小猪,我要你也象我一样幸福。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中能够协调的跟着节奏做动作。首先准备工作先让参加音乐游戏的幼儿站好4排,然后跟着老师做有关快乐小猪的各个动作:①双手握拳,胸前平屈转圈。②斜下举左手和右手,胸前十字交叉。③斜下举左手和右手,胸前十字交叉。④双手叉腰,脚跟点地,并脚跳俩个,同时击掌。⑤双手叉腰,脚跟点地,并脚跳俩个,同时击掌。⑥双手叉腰,击掌两次。⑦握拳轮转,击掌两次。⑧抡立圆成托盘,击掌俩次。⑨双手开掌成喵状,击掌两次。⑩双手立屈,由下向上,击掌两次。11两手侧向上托起,击掌两次。12两手打响指。最后,单手依次向前伸翻腕抖动。如此反复进行。

篇13

3.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与研究 

4.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5.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6.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论一种可能的德育方法与途径 

7.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8.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0.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 

11.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12.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德育方式研究 

13.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渗透研究 

15.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 

16.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及功能 

17.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8.试论音乐的德育存在  

19.依托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 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0.高校音乐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21.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课程论审视 

22.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渗透 

2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 

24.论音乐的德育属性  

25.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 

26.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7.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2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29.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0.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3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 

3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

33.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德育课内容为主体,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

34.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德育的魅力——浅谈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35.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3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37.音乐对改善高校德育课堂之现状的作用研究  

38.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39.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40.寓德于乐 以乐养德──谈音乐的德育功能和方法 

41.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42.音乐与德育教育关系解析 

43.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体现

44.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45.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46.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意义探析

47.音乐小天地唱出大道理——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48.强化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49.试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50.试论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51.以美育德——论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 

52.音乐的德育功能  

53.研究生德育中的音乐素养培育途径及作用探析——以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为例 

54.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55.浅谈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  

56.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57.浅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58.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59.论述高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60.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6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62.增强音乐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对策 

6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64.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65.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让音乐成为德育的有力辅助手段初探 

66.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67.流行音乐教育应用于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68.浅议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69.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70.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1.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思路探索 

72.试论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73.新课标视角下德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74.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75.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76.谈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77.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78.高雅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思考 

79.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途径 

80.论中专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81.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82.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8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84.音乐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隐性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

85.“以和为美”——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86.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  

87.寓教于“乐”——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88.隐性教育在音乐艺术院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8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0.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  

91.音乐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92.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论

93.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探析  

94.音乐的德育功能 

9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6.让德育走进音乐课堂  

97.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 

98.浅谈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99.试论音乐在德育中的功能  

100.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艺术魅力  

101.论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内涵与策略 

102.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103.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作用 

104.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105.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106.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07.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式  

108.试析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09.完善高校音乐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110.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1.吴地传统音乐的当代德育价值  

112.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探析  

11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14.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15.让“生成事件”成为音乐课堂德育的鲜活教材 

116.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17.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树人的内涵研究 

118.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11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20.德育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121.从救亡音乐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122.浅议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

123.浅析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24.论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