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

篇1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是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它可以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1 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儿园由家长填写完整合格调查问卷的幼儿22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1.2 研究方法:自设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家长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 ②家长及孩子口腔卫生习惯、刷牙起始时间、刷牙次数、刷牙方法、刷牙时间 ③相关口腔保健知识:幼儿龋危害、幼儿龋预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识获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作菌斑指数检查并做记录:根据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数记分标准记分,所有检查全部由同一位检查者完成。

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显示法所用染色剂主要成分为酚红、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调查中每位受试者均检查6个指定牙齿(即16、11、26、36、31、46),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牙面记分平均值,每个人的记分为6个受检牙记分平均值,其为衡量口腔卫生状况指标。

1.2.3 干预措施及资料收集方法:①对220名幼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数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牙周病流行性调查标准)记录菌斑指数,瞩其刷牙后再次进行牙菌斑指数检查并记录,全部调查工作由同一检查者完成,期间无一人退出。

1.3 统计学处理:将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做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一般情况:家长年龄:25-35岁;母亲161人,父亲59人;国企职员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职业46人;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63人,大专74人,中专以下83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家长口腔卫生习惯、口腔保健意识各异,随之幼儿口腔卫生状况出现显著差异。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表1 口腔卫生习惯调查表[n(%)]

表2 口腔保健知识

表3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

3 讨论

3.1 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菌斑可以减少和预防口腔疾病,正确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与消除软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给予牙周组织适当的接触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组织抵抗力[1],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后易发生炎症[2]。 

3.2 学龄前儿童更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学龄前儿童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加之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长,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龋齿发病率为71.97%,87.73%儿童有不同程度睡前进食不良习惯。

 3.3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提高有赖于家长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调查发现保健牙刷知晓率只有29.09%,家长为孩子所带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头过大、刷毛过软、刷毛过尖等误区:只有15.90%家长知道自孩子出牙起开始刷牙。

3.4 应加强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宣教:我科口腔医师每半年到甲级幼儿园做一次免费口腔检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龋齿发病率为72.66%,而就诊率只有13.38%,说明广大家长对乳牙龋认识程度不够。 

4 结论

健康教育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应采取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具体化、反复强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及监督,加强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家庭幼儿口腔保健[3],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证,卫生保健完全靠自费[4]。建议政府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社会福利项目。

参考文献

篇3

本次年会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不仅进一步帮助与会人员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导下健康领域所开展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顾荣芳教授作了《贯彻精神,实践健康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整体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条分析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分享了有关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应“落实《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各幼儿园充分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引领其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陆克俭教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价值、特点与策略》的报告中也以《指南》为指引,探讨了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另外,《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探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策略》等获奖论文都以《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作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二)从多学科、国际化的视角来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应尽可能拓宽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理论营养。本次年会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视角,部分成果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进来”的基本研究趋势。例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和家长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从“科学营养、食品卫生、美味烹饪、饮食健康、营养研究”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膳食质量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来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师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个人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观点,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四幼儿园教师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五种心理健康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免费营养早午餐政策、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等都对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充分分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设立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政治部幼儿园和司令部幼儿园。从各幼儿园的园所经验介绍、健康特色活动观摩以及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在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一)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秉持本次年会“快乐体育”的主旨,各个分会场所在幼儿园展示了幼儿武术操、幼儿篮球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各幼儿园都选用了优美的广东音乐、广东传统武术操和民间游戏,加上独到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出了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这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实施具有特色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质资源,创新幼儿园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设置丰富多样的大、小型运动器械外,还高效利用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自制运动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条简单的“溜溜布”可以锻炼幼儿走、跳、蹦等基本动作;三张普通桌子的不同摆设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侧身钻爬、直体翻滚、平面跳跃等动作。

(三)凸显融合意识,重视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

“快乐体育”是为了“健康身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时都能有意识地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元素融合进来,而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意识。例如,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伴以有节奏的音乐,有效地将体育文化意识与音乐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小布格”将体育、音乐、科学、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发挥男教师特长

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赖于其对幼儿运动发展理论的掌握。在本次年会上的幼儿体操表演和体育活动展示,都反映了各个幼儿园对于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视。有了专业的教师,才会有简单多变的材料和设计到位的活动。本次年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诸多男教师矫健的身影,各幼儿园充分发挥了男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

三、进一步厘清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一)区分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的相关概念

1.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仅仅是一次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而“体育活动”则包括晨间锻炼、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室内外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以及渗透在其他领域或生活环节中的身体活动。仅仅重视“体育课”,则有可能陷入“小学化”的误区。

2.特色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

有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展示了特色体育活动,该幼儿园就是体育特色幼儿园了。这是把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了体育特色幼儿园的全部或主体。仅凭特色体育活动并不能形成一个幼儿园特有的风格,但是初期可以作为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的突破口。只有当整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核心价值观以及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体现出体育特色,幼儿园中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的时候,或许才可将其称为“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明晰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不同性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1.在确定普适性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性

篇4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各种社会和教育活动,运用传播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丰富人们的健康知识,增进人们达成健康的期望和态度,促进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促进健康。这个时期,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危险因素却围绕在幼儿的身边,因此,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细节上大致分为六个方面。

1、日常健康行为教育。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形成提出的,比如起床、洗漱、睡觉等等。

2、饮食营养教育。这一时期幼儿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期,饮食营养变得特别重要,这一时期幼儿容易挑食厌食等等,是不良习惯形成的暖床,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特别重要。

3、身体生长教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自身的生长发育没有任何概念,对于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没有任何正确的解读,因此这就需要成人进行指导和教育。

4、安全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威胁幼儿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是幼儿却没有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经常会看到幼儿走失、拐卖儿童的报导,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5、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无乱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存在忽视幼儿心理的发展的情况,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心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6、社会适应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与这个社会密不可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决定着幼儿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健康第一”只是口号。在幼儿园教育中,随处可见的强调幼儿健康教育,但是教师真正让幼儿进行观摩的活动却相对较少,关于健康的鱼的主题课程也相对较少,并没有让幼儿形成健康的意识,还出现了错误的认知,比如说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体育教育又或者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园常识教育。因此,存在着健康教育知识口号的现象。

2、心理健康尚待落实。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容易忽视心理氛围的创设,以及幼儿的个性心理、对幼儿的评价等等,好多家长甚至以自我为中心,经常给家里造成氛围紧张的情形,对于犯错的幼儿,没有进行正确的疏导,反而地幼儿进行打骂,对于正在发展的幼儿来说,伤害是相当大的,而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幼儿园的教师重视课堂而忽视了实际生活,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关照不够,导致幼儿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3、过度保护后患无穷。呼吁过度,就容易造成过度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心肝”,有些家长就对幼儿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这导致幼儿变得胆小怕事,不利于幼儿某些人格的形成,比如勇气,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篇5

一、幼儿园组织活动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1.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学前心理学是论述入小学前的儿童(0~6、7岁)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学前儿童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学前儿童在成长前期、中期和晚期阶段的不同表现,从学前儿童语言活动、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艺术活动入手,学前心理学为心理发展各异的幼儿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养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在结构上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导向,采用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其成长。学前期正处于向义务教育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内心世界多样化明显,学前心理学则对学前儿童成长中涉及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语言、情绪控制与宣泄、意志行动、个性表达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意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儿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便日渐普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儿童成长中的掌风舵,为家长更好地抚养学前儿童以及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并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多样化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是确保幼儿园组织活动稳步开展的前提。学前心理学还综合考虑了学前儿童成长的延续性特点,将服务教育对象拓展至0~3岁的婴儿,对学前儿童入园前后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再者,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游戏活动为不同学前儿童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探索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优势,改善学前儿童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时的紧张和封闭状态,降低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的分离焦虑,促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幼儿园大集体,促进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渡时期,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加速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乐于学习、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前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题现状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近年来,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纠纷问题不断出现,受此影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了“免责”,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学前儿童安全、确保平安回家等方面,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纠纷,获得家长的“完全满意”,甚至纵容学前儿童在学校里的各种错误行为,在学前儿童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指正,影响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多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许多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观认知,片面认为保障身体成长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发掘和解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儿童教育有机融合,更没有得到落地实施。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幼儿园老师在活动组织中仅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组织、饮食安排、上下学分配安排等各种教学任务方面,留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匮乏,而且在繁杂保育工作之余,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幼儿园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出现了幼儿园教师责骂幼儿、体罚幼儿、掌掴幼儿甚至是针扎幼儿等极端现象;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多数幼儿园也缺乏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引导方式的培训,使得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显著提升和改善,对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伤害。

3.人际关系教育不够健全,学前儿童间关系和谐度有待提升

当代社会,教育领域对知识掌握的关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活动组织过程中,多数老师重视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导致许多活动尽管被机械化地开展,却没有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前期阶段又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初期,处于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新环境里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难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伙伴友好相处,久而久之,会让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独感,在家里被父母当成“小皇帝”“小公主”集万爱千宠于一身,而在学校里却感觉不到关注,这种心理落差下,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园活动组织中灵活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及时转变过去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将学前心理学相关理论普及应用到学前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对学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不应忽视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个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鼓励老师在做好学前教育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广泛学习,并且立足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认真分析学前儿童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动作,积极主动地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分析学前儿童内心世界,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营造温馨和谐平等自由的师幼关系。总之,幼儿园老师应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有意识应用学前心理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学前心理学为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由此,学前教育应立足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中获得认知,提升交际水平。

首先,应定期开展分享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表达和表述的机会;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分享总结、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认知方式;针对儿童内向和腼腆的特点,老师可以携带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零食一块进入课堂活动,当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便可以给予棒棒糖、小红花、贴纸、五角星及微笑、鼓拥抱等作为奖励,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自己携带的零食分享给小伙伴,在分享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和主动,而这些又会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帮助学前儿童敞开心扉、进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学前儿童兴趣点入手,丰富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各种懵懂和好奇,当遇到新鲜事物时,会产生感觉新奇而又会因胆怯不敢去接触和尝试而纠结,此时,老师应以学前儿童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满足学前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对节日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趣味性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中,感知无拘无束且丰富有趣的春节氛围,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長。

篇6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心理的自助启蒙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幼儿身体的保护,而且要重视引导并鼓励幼儿去进行事物的尝试,满足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与教师一同培养幼儿的心理自助能力,避免一切事情代办的行为,重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脱离开成人,自己亲自去接触事物,感受基础的心理情绪变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有效的引导幼儿去消除不良的情绪,关怀幼儿的心理需要。

一、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意义

幼儿自助启蒙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研究人员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情绪特点以及性格等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产生自我帮助行为的过程。幼儿阶段的行为意识较差,缺乏心理自助的方式和意识,这种自助启蒙教育迎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启发幼儿形成初步的心理自助意识,引导幼儿学会生活中较为频繁使用的、比较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调节能力和自助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基础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能够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心理发展。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在于唤醒幼儿内心初始的自助意识,逐步引导幼儿去自觉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消除不良情绪,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便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时能够及时作出自我调节,增强生活的适应性能力。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做好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保健工作,通过多种训练方式,维护好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幼儿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样要重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长要协同所有教师一起,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念,认识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幼儿的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扩展作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高质量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幼儿心理教育的价值。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发展,明确了自助的主体是幼儿本身,让幼儿不断增强心理自助的能力,让他们自助的去察觉心理和情绪问题,试着去处理这些心理情绪,通过亲身感受,与内心的这种情绪联系在一起,产生某种外部行为。自助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参与到自身力所能及的行为活动中,与教师一起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正确发挥出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独立和自我创造、调节情绪的机会,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的参与到外界环境中,进而健康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的完成。

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途径

在进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时,最重要的过程时引导幼儿去认知自身的消极感受,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性,让幼儿学会初步的心理自助方式。其次就是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去参与到心理自助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努力去尝试自我心理的自助调节。最后就是让幼儿深刻感受到自身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以及经过自己努力自助后的效果。这三个阶段是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认识到不良情绪后才能为之后的两个阶段提供前提条件,三者相互交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好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这三个阶段,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心理自助教育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比较形象、生动的方式,有意识的让幼儿认识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例如,设计一些情境、幻灯片等,让幼儿认识到伤心、愤怒等消极情绪与开心等积极情绪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否定消极情绪,启发他们形成不良情绪的自助意识。利用一些简单、儿童化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尝试,通过角色互换化、替代活动法等方式来引导幼儿去想办法消除不良情绪,在产生这种情绪时可以转换思维,去找小朋友玩,找父母和老师诉说,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幼儿形成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教师要进行一些专项训练,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自助教育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创设一些儿童情境,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进行心理自助能力的集中训练。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心理自助方式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较强,父母很容易就能够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在父母面前也会很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情绪。教师要增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常常与家长配合互动,一同去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自助教育方式和技能,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要与家长一同努力,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协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心理自助方式。让幼儿认识到各种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后情绪转变所带来的积极效应,通过各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敏,静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04):135-136.

篇7

一、形成快乐情绪和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学前儿童初期产生的快乐情绪基本以满足生理需要为主,年龄小时,多是生理因素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快乐多是由社会因素而引发的。除了满足基本的需求之外,皮肤的接触,别人的认同,朋友的赞赏,都可以鼓励学前儿童乐观、快乐的生活。交往的快乐就是一种归属感,因为快乐是可以分享的,可以传递的。学前儿童学会快乐的生活,自然对其社会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不良情感情绪如忧虑、烦恼、厌恶、恐惧等,只有让其发泄,其行为才能趋于正常。因此,要交会学前儿童向父母、向同伴倾诉,或者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用有趣的活动来代替、冲淡和消退不良情绪等,这都有效的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

二、增加学前儿童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学期阶段是学前儿童对外信息交流的探索时期,有社交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他们的同伴圈子往往很小,长此以往,只与几个同伴交往会使学前儿童变得更加孤僻。增加儿童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克服儿童胆小、怯生等退缩性行为。例如,带学前儿童到亲朋好友家拜访;并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玩耍,增加交流机会;同时鼓励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大胆表达增加的观点和看法。

三、加强行为训练

有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大多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交往模式,很少带来交往成功,因而产生社会退缩性行为。现代教育中所谓社会技能的综合训练,其实质就是让儿童掌握交往行为模式,从行为训练入手以提高交往能力、克服社会退缩性行为的教育方式。交往模式掌握的过程包括语言指导、榜样示范、行为演练和积极强化等环节。

1.语言指导是指向训练者讲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及其意义,重点讲解行为模式的要领。例如:乐乐要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此时乐乐家长应该帮助乐乐分析诗歌情景,指明比赛重在参与的精神,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2.榜样示范是指向儿童展现有针对性的、易于效仿、多样化的的理想模本,使儿童能直观地进行观察和模仿,能够“依葫芦画瓢”,其展现方式有电影、录像、网路等以及真人示范。

3.行为演练指儿童在榜样示范基础之上,加之以练习能够理解的行为模式,直到熟练化的过程,这是行为模式由内化转向外化的关键性心理过程,行为演练的完成,标志着儿童已经学会了相关交往技能。

行为演练的基本要求是“重复”,直到转化成为习惯。在此期间,家长要注意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不能操之过急。

4.积极强化是指用奖励引发成功的快乐,激发儿童交往兴趣,消除社交退缩。积极强化可用赞扬、社会关注、某种奖品、活动机会或者代用券等方式进行。要求强化有及时性,当儿童理想行为出现后要尽快给予强化。强化要有经常性,特别在理想行为刚刚发生的阶段实践证明,交往模式无论是作为补救措施,还是作为干预措施,对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改变是有效的。

四、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学前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各方面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应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孩子充分交流的机会。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记得到尊重又得到保护;正当的需求可以的得到满足,不适当的行为会得到抑制和纠正,宽严有度、官方结合。

五、培养学前儿童自信心

1.自信心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思考问题、乐于周围人交往,保持愉快的情绪。学前儿童在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渐发展乐观、勇敢、独立性强等性格特征。

2.成功感是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成功的积极体验会激发儿童在尝试的欲望。由于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有的事情他们经过努力能做到,有些经过努力也暂时做不到。这个时侯,不要勉强儿童,适当是时候还要帮他们一把。著名教育家盖杰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

3.帮助学前儿童养成乐观的态度,学习是在尝试错误中进行的,无论的成功还是失败,这个过程对于学前儿童了解自己、学习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失败,乐观的自我评价,表现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能主动调动情绪,保持平衡的心态。

退缩性行在学前时期已经相当稳定,所以预防和纠正应该越早越好。干预不仅要聚焦于训练社会技能,而且要调节情绪,这是需要多种渠道共同配合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识到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表现、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8

2.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如果儿童生活环境的气氛不融洽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增进和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

1.丰富有关遗传方面的知识,少生、优生,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遗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使幼儿健康成长,首先要把好遗传这一关。提倡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和受孕时机;注意产前检查和诊断将对新生儿是否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幼儿生理成熟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健全幼儿医疗保障制度,家园共建及时处理幼儿所患各种疾病,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创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减轻幼儿心理压力 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应成为良好的育儿环境,以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和谐的生活气氛。理想的家庭生活气氛是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带来轻松的、欢乐的、积极向上的感受,将有助于不断巩固家庭关系,从而消除幼儿紧张等心理压力。父母对幼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幼儿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现代家庭已将家庭环境提到了首位。家庭中有了孩子,环境布置的要求应向儿童倾斜,就是说要考虑环境布置对儿童的影响,家庭中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

(3)文化生活渗透。必须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因为它对儿童将产生精神影响,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书籍、歌曲、影片、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游戏等,将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健康成长,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活。试想:如果家庭中以赌博为娱乐内容,将会给幼儿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为此,家庭应慎重的选择安排家庭中的文化生活。

3.社区、家庭、托幼机构相互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1)托幼机构必须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的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打破班级界限,由大、中、小班各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和合群性。

篇9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论文百事通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新晨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

篇10

2007年第3期《学前教育研究》刘小蕊、庞丽娟、沙莉的《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讲到: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具有明显的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处境不利儿童与正常儿童间的差距,促进了他们的学业成功,为美国基础教育在更大程度上的成功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近年来,英国、埃及、印度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都把为贫困儿童从出生起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之策,并加大投入,实施学前教育的国家行动,通过科学的学前教育促进贫困和弱势儿童早期潜能的充分发展。在我国,同样存在着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明显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是我国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

孩子,说出你的故事

《中国教育报》2007.12.4翟胜男的《孩子,说出你的故事》中讲到:儿童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常常透露出期待和心声。孩子们富含动机含义的故事是我们进入童年领域的重要通道。故事所传达的绝不仅仅是客观信息,还包含着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我们利用“故事”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

从儿童口中讲出的“故事”并非平常意义上的“故事”。儿童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背后常常隐藏着情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留意儿童的语言,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表达自己,并迅速给予互动反馈。鼓励儿童自己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鼓励儿童给同一故事背景发展不同的后续情节,并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使孩子们表露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共同解决问题。当然,善于觉察儿童故事中传达的信息并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当我们能够以儿童的方式和步调与孩子展开对话,相信通过故事,我们必然会“有了然于心的顿悟,也会给孩子以欢乐和教育”。

6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篇11

长期以来,幼儿园缺少男教师,有的幼儿园没有男教师[1],男幼儿教师跳槽现象严重[2]。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比例可以体现出来[3]。目前研究男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独特魅力的文章比较少。

1.学前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指对年龄在0-6岁的儿童进行相关的教育。幼儿阶段是儿童个人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通过对大人行为的模仿以及家长教师的引导来学习。因此,进行适当有效地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2.男教师独特魅力的展现

(1)文化课教学领域。

学前儿童处在语言学习的模仿时期。男教师的一言一行,儿童们都乐于模仿。男教师规范的普通话,可以使原来讲方言的孩子在交流中掌握了较准确的普通话。男教师的语言简洁,语言表达逻辑清晰,对儿童开发智力有积极的作用。男教师的板书体现出遒劲有力的风格,给男儿童一种良好的示范。

(2)唱歌教学领域。

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抒发儿童的愉快心情,陶冶性情。男老师教唱歌,示范的歌声洪亮,男儿童模仿唱歌时发音自然,声音纯真好听,男儿童喜欢跟随男老师唱歌。幼儿园的儿童绝大多数都喜欢唱歌,都需要老师像调音师一样的帮助他们唱好歌曲。男教师和女教师生情演绎歌曲,给示范儿童。不仅是如何教会幼儿唱歌曲,还要通过自身的表达传达给儿童。歌怎么唱,欢快的、优美的、激昂嘹亮的、进行曲等。男教师在示范激昂嘹亮的、进行曲时可以充分展示歌曲的境界,表象出男教师的魅力。儿童在感染下就能对歌曲有一个潜移默化音乐素养的培养。一首激昂嘹亮的歌曲,需要男教师的演绎来引导儿童感受,需要男教师自身的情感表达给儿童。

(3)体育游戏领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体育对男儿童有着天生的情结。不仅能促进体格的健康发展,而且为智慧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让幼儿在男教师的带领下,是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最佳结合。学前儿童体育作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适合于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最积极和最有效的因素,也是增进幼儿健康的一种积极手段。[8]男教师在幼儿体育游戏教学方面有突出的优势。男教师可以科学地对幼儿体育游戏教学活动实施系列调整改进措施,擅长制定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并且分解、制定出每月的教学计划和每周教学活动的详细内容。根据幼儿的体能特点,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从走、跑、跳、投、钻、爬、攀、搬、平衡等基本动作,展示强壮有力的示范动作。特别是在速度和力量的表达方面体现明显。只有男教师担任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认识到体育的魅力。上课时,男儿童非常听从男教师的指导,女儿童也能正确认识体育游戏的速度与力量。

(4)运动感知觉发展领域。

人类的运动感知觉发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自然环境中获得,例如:在乡村生活的儿童,生长环境是自然的原生态,所以有广阔的空间奔跑、跳跃,运动感知觉能力较为准确,发展水平比较高。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在城市生活的儿童数量快速增长,由于城市的运动空间和时间较少,所以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提高是另一种发展运动感知觉的有效方法。适合训练运动感知觉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体操、田径等。其中足球运动是户外体育运动项目,运动部位包括:上肢、下肢、髋、足部等关节的屈伸、转动连贯合成。足球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为广泛、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因此,可以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编适合儿童的足球游戏,发展运动感知觉。男教师创编的足球游戏具有运动性、容易学会、趣味性、娱乐性。跑动、跳跃、踢球、转身、接球、传球,发展儿童的运动感知觉效果。

结语

为了实现中国梦,要有优质的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与幼儿教师男女比例有密切的关系。对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女教师的重要性得到公认,男教师在体育游戏、运动感知觉发展、文化课、唱歌等教学方面的魅力也要充分发挥,这样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红英.男幼师百花园中的绿森林[J].早期教育,2015,(1):34-35.

篇12

1、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1.1 对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刚离开家,从家长百般呵护中来到幼儿园,在家中大部分幼儿家长哄着吃饭或喂的习惯影响着他们的发展。而幼儿在幼儿园必须得自己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吃饭,有些小孩不会使用勺子,把饭撒在地上的现象比较多,会出现挑食、偏食的现象,并且喜欢边吃边与身边的幼儿聊天。在幼儿园有时候会出现老师为了赶时间直接喂孩子进餐,有时甚至会出现幼儿不喜欢吃的食物就倒掉的现象。教师要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吃饭时不过分催促,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能安静愉快地进餐,坐姿自然,会正确使用小勺独立进餐。教师可以在区域中投放“喂小动物”的操作游戏,为幼儿提供练习机会引导幼儿逐步掌握正确的用勺方法。对于有些幼儿吃饭时把饭菜弄得桌子地板都是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幼儿生活中抓拍他们吃饭时表现不好和表现很好的进餐行为照片供幼儿欣赏,比较两种行为从而让幼儿意识到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

1.2 对幼儿盥洗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吃手、吃玩具的现象比较多,为了防止幼儿“病从口入”我们可以把洗手环节作为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切入点对幼儿实施教育。在培养幼儿洗手习惯时,教给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最后去找自己的手巾擦干手。大多小班幼儿喜欢玩水,洗手时喜欢开着水龙头边洗手边玩肥皂泡,总想摆弄擦手毛巾,洗手时不会主动去挽、放袖子,会依赖教师帮助或提醒,在洗手时喜欢与幼儿边洗边交谈,有些幼儿不习惯在饭前便后洗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养成讲卫生的良好盥洗习惯,同时可以创设温馨、有序的盥洗环境,如在盥洗室贴上洗手程序图和节约用水的图片进行提示,可以教幼儿洗手儿歌指导幼儿正确洗手,同时要进行家园合作,让幼儿在家也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和正确的洗手方法。也可以开展“不让自来水流泪”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我们可以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不断生成新内容,从水形成、水的作用、缺水的现状层层深入,使幼儿明白到“不浪费一滴水”的道理,在各种活动中,使幼儿通过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坏习惯带来的好处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

1.3 对幼儿睡眠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相对比较小,有的幼儿不愿意独自睡觉,不愿意脱衣服和鞋子,有的甚至不喜欢午休,会出现哭闹不肯上床或迟迟不睡的现象,个别幼儿还容易出现尿床。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习惯或正确的睡眠姿势就容易造成精神不佳,从而交往能力受到影响。教师要多了解每位幼儿的睡眠习惯,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睡眠习惯,在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睡眠环境的同时也不影响其他同伴的睡眠,午睡时注意动作轻、说话轻按时睡觉起床,同时也要家长的配合,在周末时要让幼儿按时进行午休。在提醒下,引导幼儿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1.4 对幼儿饮水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不会很主动的去喝水,喝水是幼儿一日生活中重复次数最多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要引导幼儿喝足够的水,但幼儿喝水时会经常发生洒水的现象,如果某一幼儿采取一种“新奇”的喝水方式,其他幼儿也会争相模仿,有的幼儿喝水只喝一点,就把剩下的水在老师不注意时就倒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口渴时能够主动表达自己饮水的需要,会正确使用水杯喝水,喜欢喝白开水,逐步养成经常喝水的习惯。教师还可以利用墙面环境、儿歌等提醒幼儿如何使用水杯喝水,鼓励幼儿随时饮水,同时教师还需在饮水桶旁帮助幼儿接水,一日生活中在固定的时间饮水,以保证幼儿充足的饮水量,培养幼儿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讲健康故事、唱儿歌等引导幼儿了解喝白开水与健康的关系,并可抓住事例与幼儿加以讨论,引导幼儿感知多喝开水身体好。

1.5 对幼儿如厕习惯的培养

小班的幼儿由于腿部力量及平衡力不强,在幼儿园蹲便时会比较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幼儿不会穿脱裤子和擦屁股,所以一些幼儿不喜欢在幼儿园大小便。有的幼儿由于贪玩,有时会憋大小便,有的甚至还拉在裤子上。有的幼儿甚至把大便拉在裤子后不告诉老师。教师要引导幼儿指导有大小便及时去厕所,逐步习惯在幼儿园入厕,并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在如厕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学会穿脱裤子和擦屁股,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为了幼儿能更好的适应,教师可以创设宽松、温馨的厕所环境,在幼儿便坑旁贴上小脚印,安装小扶手,同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如厕安全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幼儿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不会整理衣裤的幼儿先帮助整理,一边帮忙一边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教幼儿学习整理。

2、教育建议

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和良好的个人卫生。

2.1 教师通过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进餐、盥洗、睡眠、饮水、如厕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健康知识,做到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时进餐、吃好早餐等,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健康行为。

2.2 教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珊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2] 颜磊.幼儿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3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青少年儿童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约1/5有抑郁倾向,自闭自私,沟通交流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问题。在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70%的家庭教育不合格,但80%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疾患未被重视。根据有关报道发现:我国多个城市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某地区对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分析幼儿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影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导致家长过分重视孩子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旦受挫,或考试失败就一蹶不振,甚至轻生,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或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心理。有的家庭对孩子严格过分压制,使孩子心理长期处于抑制健康发展状态。一旦爆发或者发泄,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2.学校教育 学校受社会竞争压力影响,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绩,让孩子超负荷学习,增加压力。而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有的甚至造成适得其反。

3.社会因素影响 社会的竞争压力造成用人单位要求高学历,贫富差距,竞争压力,等社会环境影响,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与刺激。

4.自身的原因 有的孩子眼高手低,一味攀比,追求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物质,受挫后自己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而走向极端。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意义

1.幼儿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质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幼儿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他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人格结构来看,道德品质是人格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个人认可和同化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传统学校教育偏重与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当作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使不少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要克服儿童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进行德育改革,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在这一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利地促进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并为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因此。各地幼儿园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正确培养幼儿心理健康有利于幼儿的自身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多方面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方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3.不应该把幼儿心理问题单独局限于儿童自身。心理问题的考虑需要考虑到他们与别人的关系,而不应该把问题单独局限于儿童自身。—美国学者,为了探知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自己父母、家庭 究竟有哪些要求,走访了20多个国家,对1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儿童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放在首位的要求并非是经济和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穿、用、玩的东西似乎不太在意,相反却很注意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如以下类型的家庭就严重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1)关系紧张型;(2)放纵型;(3)过分保护型;(4)过分严厉型。

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方法与对策

注重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培养,首先应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年龄差异,注重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创设,这样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放开手脚活动。 其次,幼儿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素质的基础。正 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应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更应为幼儿营造健康的心理而做准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请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游戏性、渗透性、成功性、持久性、日常性原则,更多地考虑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注重儿童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的整体环境因素,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活动的空间以无穷多样的艺术活动,陶冶儿童的情操。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动手以及思考能力的发展,为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2.学会欣赏;成人对孩子的鼓励与赏识可以使孩子变得积极、自信、乐观。

3.要让孩子们学会与同伴交往,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我们经常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谦让、积极合作,这样容易取得同伴的信任和获得成功。

4.让孩子们学会承担起贵任,培养幼儿健全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包办代替,而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困难,坚持到底,直到成功。培养他们做事的坚持性和自制性。

5.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拓展的空间;心里学家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改变幼儿的不良健康心理。